为什么传销会得到“红牌”?

为什么传销会得到“红牌”?

一、传销何以得“红牌”?(论文文献综述)

谭芬芬[1](2016)在《明朝“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朝建立之初,中央政权在云南西南一带实行土司制度,对当地的百夷民众实行羁縻统治。思氏作为统治麓川百夷地区的土司,通过不断的向周围武力征服,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思氏的扩张,使得云南西南边疆地区战乱不断,严重影响到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和西南边疆地区的稳定,英宗决定对麓川思氏派出军队,以军事力量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然而一次的军事行动并没有达到中央王朝预想的效果,所以明政府三次派出大量军队对麓川思氏进行围剿,希望彻底剿灭思氏势力。明朝派军队进入麓川百夷地区,征服思氏力量,改变统治方式,主观上是希望以军事力量解决地方势力膨胀问题,客观上也给麓川百夷地区民众带来了许多困扰,打破了麓川百夷地区封闭的社会状态,加强了百夷地区与外界的交往,引起了麓川百夷地区社会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明朝对麓川百夷地区的征服以及随后实施的相关民族政策,促使麓川百夷地区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是本文探讨的内容。文章在阐述、对比“三征麓川”前后麓川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文化方面变迁的过程中,总结归纳社会变迁的特征及规律。明朝“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的社会变迁,是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因素为明朝政府对麓川百夷地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内部因素是其本身的社会历史特征。这是明朝政府的政策措施同麓川地区的社会实际相结合的结果,是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运用历史特殊轮、社会决定论和文化变迁理论对麓川地区百夷社会变迁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麓川地区的社会变迁具有被动性、渐进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的特点。

胡鞍钢,王磊[2](2012)在《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社会治理》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进入空前的经济繁荣时代,同时也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和社会不稳定时期。其突出表现为:由于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经历了世界最快的发展与最大规模的社会转型,因此出现世界前所未有的产业结构调整,世界前所未有的失业人口群,世界最突出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平等,世界最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赤字,以及各种腐败猖獗,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刑事犯罪率持续上升,劳资关系更趋紧张,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迅速增多,这表明在经济空前繁荣背后还存在日益突出的社会不稳定和社会危机。目前看来,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矛盾凸显并存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本报告专题讨论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社会治理问题,这是顺利实现经济起飞、实现长治久安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回答五个问题:1.中国当前社会转型的特点是什么?这一背景对社会稳定提出了哪些挑战?2.如何判断我国当前的社会稳定形势?3.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如何作用于社会稳定的?4.不同时期的领导人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不稳定问题?我们从中获取了什么经验?5.当前的社会矛盾主要是什么性质?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些矛盾冲突?笔者的主要结论是:中国正处在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分化时期,同时也进入新的社会不稳定期;经济快速增长背后的社会不公正、不平等、不公平是导致社会不稳定的根源,而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不恰当的社会治理方式有时会激化社会矛盾、加剧社会冲突;我国各类社会矛盾几乎都是人民内部矛盾,既是主要矛盾,又是普遍矛盾,而真正属于对抗性的敌我矛盾是极其次要矛盾,也是极个别矛盾;保持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实质是在社会利益多元化条件下正确处理和协调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社会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是树立"以公民为本""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动态、全面、协调的新稳定观。

庄孔韶,孙庆忠[3](2011)在《穿梭于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庄孔韶教授访谈录》文中研究说明题记:作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重建以来的第一批研究生,庄孔韶教授自1978年师从林耀华、黄淑娉两位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开始,亲历了学科30年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史的学习入手,到对西南少数民族调查的专业训练,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转向汉人社会研究,到90年代以来积极投身于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可以说,在他关注的每一个领域都有贡献于学界的研究成果。为了呈现这位人类学家从事研究的行进脉络、探索的理路、思考的灵感和人生体悟,2010年12月3日,2011年1月2日和15日,采访者三次聆听庄孔韶教授畅谈,分享了其行旅与悟道的过程。现辑录成篇以飨读者。

吴恩锋[4](2008)在《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基于由国内三大经济类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2003-2006年共62307条文章标题构成的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采用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框架,结合实例对经济报道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以期揭示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本论文共由五章构成:第一章为绪论,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引言,介绍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第二节为隐喻定义探讨,探析四部汉语词典及六部英语辞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并介绍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和以Lakoff& 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第三节为我国隐喻研究概况,分析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对隐喻认知观和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进行对比,分析隐喻研究呈现出的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第四节为概念隐喻理论,回顾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详细介绍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探讨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第二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由三节构成。第一节探讨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上;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下/行政级别高是上;行政级别低是下/发展是上;衰退是下/处于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上;离开某种状态或环境是下/优先或受重视的是上;置后或不重视的是下/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上;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下/力量强是上;力量弱是下/高端客户群体是上;低端客户群体是下/程度强是上;程度弱是下/评价好或名次高是上;评价差或名次低是下”等十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认知基础进行分析。第二节重点探讨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总结出“数字大或数量多是高;数字小或数量少是低/行政级别在上是高;行政级别在下是低/质量好、价格贵是高;质量差、价格便宜是低/程度强是高;程度弱是低/力量强是高;(力量弱是低)/评价好是高;(评价差是低)/(复杂的或明智的是高);简单的或弱智的是低/地位重要是高;(地位不重要是低)”等八个映射类型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认知分析。第三节为本章小结。第三章为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由四节构成。第一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是金”隐喻和“财富是水”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二节为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三节为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分别对以“身”、“手”、“头”、“下肢运动”、“其他身体部位”、“生育”等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四节为本章小结。第四章为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由十一节构成。基于语料库的统计数据,我们总结出十个结构隐喻类型,按出现概率的大小顺序排列依次为:战争隐喻、交通隐喻、天气隐喻、戏曲隐喻、博弈隐喻、饮食隐喻、教育隐喻、体育隐喻、医药隐喻、婚恋隐喻等。我们分十节对这十个结构隐喻类型分别进行了语义分析和认知分析。第十一节为本章小结。第五章为结论,由两节构成。第一节总结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第二节探讨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展望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唐丽芳[5](2005)在《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 ——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碧华的中长篇小说创作》文中提出本课题以李碧华中长篇小说及其电影改编为研究对象,以“城市精神塑造文本,文本重塑城市精神”为中心命题,以香港城市精神为指归,在中国文学史和香港当代文学的大背景下,把李氏创作作为一个文学、文化现象进行个案研究,分析其中千丝万缕的香港城市文学、文化因缘,使李碧华创作的多样面貌得以伸展,并以期对香港文学及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第一章从李碧华创作的文化语境与文学背景入手,把握香港城市的精神命脉,在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向度上考察李碧华小说的文化内蕴与存在形态,并以母题学、文类学的研究方法,解读文学史系统中的香港文学和李碧华,凸显其文学史意义。 第二章通过对李碧华小说的文本细读,分析其小说在叙事方面的特点:对通俗叙事模式的实践与颠覆、电影化风格、多重反讽的叙事策略,并将其作为探视香港文学的一个窗口,探析李碧华小说的城市精神渊源。 第三章将李碧华小说中的严肃主题为讨论中心,从国族认同、女性主义、现代性反省等多个方面切入作品,并挖掘包蕴其中的香港城市形象与城市想象。 第四章作为前两章的横向补充,不满足于“香港城市精神”的单纯文本论述,尝试加入媒介因素,从李碧华小说的电影改编入手,体现香港的城市精神,并由文本之外将“城市与文学”的命题拓展深入。 本论文最后试图指出,从“城市与文学”角度对李碧华小说的个案研究,不仅可以从中探究“香港城市精神”如何影响“文学”发展,“文学”在形成“香港城市精神”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同时也是从香港城市本身出发研究香港文学多元多面、众声喧哗的开端。

李凡,李亮[6](1999)在《商品代理制——剃头挑子一头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首都钢铁公司经贸部经销处陈处长向记者透露:现在首钢已不怎么提钢材代理了,代理制推行两年多来,规模总上不去,优势发挥不出来。首钢作为国家代理制的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新制”推行不久便告“失宠”,这对于被主管部门描绘成前程似锦的代理制来说,无疑是个危险的信...

王二羽[7](1998)在《《中国国情国力》杂志1998年1—12期总目录》文中研究表明

石理[8](1997)在《传销何以得“红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销何以得“红牌”新华社4月21日播发了一条重要消息: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国务院近日发出通知禁止传销经营活动。那么,传销活动为何会被“红牌”罚下呢?自90年代初从境外传入,到被国务院下令禁止,传销结束了它在...

周延明[9](1994)在《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中国“直销热”扫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中国“直销热”扫描周延明当两三年前的“雅芳小姐”轻轻叩开中国广州市居民的家门,笑容可掬地推销她们的美容品时,不知有没有人想到,这个一夜之间从天上掉下的“林妹妹”─—直销,竟在我国的广州、北京、上海、成都、长春、哈尔滨等大中城市...

二、传销何以得“红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销何以得“红牌”?(论文提纲范文)

(1)明朝“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有关明朝麓川地区傣族统治的研究
        (二)有关麓川土司思氏势力兴衰和麓川地区社会的研究
        (三)关于明朝“三征麓川”历史事件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
        (三)研究内容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第一章“三征麓川”前麓川地区历史概况
    一、麓川地区的自然环境
    二、麓川地区的历史沿革
        (一)明以前中央政府对麓川地区的统治
        (二)麓川地区的民族发展简史
        (三)明以前麓川地区与缅甸关系
第二章 明英宗时期王骥“三征麓川”
    一、明朝中央政权与麓川思氏势力的矛盾
        (一)明朝在麓川地区统治的建立
        (二)麓川地区思氏势力的崛起与发展
        (三)明朝中央政权统治与思氏地方势力矛盾的逐渐激化
    二、明英宗“三征麓川”
        (一)王骥一征麓川
        (二)王骥二征麓川
        (三) 王骥三征麓川
    三、王骥“三征麓川”后明朝的统治措施
第三章“三征麓川”前后麓川地区行政制度的变化
    一、王骥“三征麓川”前麓川地区的行政制度
        (一)治理机构
        (二)土司内部官职的设置和任命
        (三)土官的选用对象
    二、王骥“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的行政制度
        (一)治理机构
        (二)土司地方官职的设置和任免
        (三)地方土官汉夷参用
第四章“三征麓川”前后麓川地区社会经济的变化
    一、王骥“三征麓川”前麓川地区的社会经济
        (一)田地
        (二)商业贸易
        (三)生产生活用具
    二、王骥“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的社会经济
        (一)田地
        (二)商业贸易的发展
        (三)制造工艺
第五章“三征麓川”前后麓川地区军事领域的变化
    一、王骥“三征麓川”前麓川地区的军事领域
    二、王骥“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的军事领域
        (一)军事力量
        (二)军事据点
第六章“三征麓川”前后麓川地区社会风俗的变化
    一、王骥“三征麓川”前麓川地区的社会风俗
        (一)民族交往
        (二)生产生活习俗
        1.婚俗
        2.服饰穿戴
        3.饮食习惯
        4.历法和音乐
        5.生产习俗
    二、王骥“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的社会风俗
        (一)民族交往
        1.内地汉族人口进入麓川百夷地区
        2.麓川百夷内附
        3.麓川百夷人民向西南外迁
        (二)生活生产习俗的变化
        1.婚俗
        2.服饰穿戴
        3.饮食习惯
        4.历法和音乐
        5.生产习俗
第七章 麓川地区社会变迁的特征
    一、被动性
    二、层次性
    三、渐进性
    四、系统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3)穿梭于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庄孔韶教授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物- 文化整体性:见证彩云之南的民间智慧
二、作为文化的组织:人类学应用的第二个理论尝试
三、汉人社会研究:学术构想与探索发现
四、人性的转变抑或文化的传递:教育人类学的重构与表达
五、不浪费的人类学:多样化的文化表现与自我观照
六、人类学的努力:“一艺多技”与“触类旁通”

(4)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引言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
        二、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节 隐喻定义探讨
        一、四部汉语词典对隐喻及相关术语的定义
        二、六部英语词典对metaphor及simile的定义
        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传统隐喻观
        四、以Lakoff&Johnson为代表的认知隐喻观
    第三节 我国隐喻研究概况
        一、我国隐喻研究的热潮
        二、隐喻认知观与比喻修辞观的发展趋势对比
        三、隐喻研究呈现出多学科、跨学科的趋势
    第四节 概念隐喻理论
        一、源远流长的隐喻研究
        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应用概况
第二章 经济报道中的方位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上/下”方位隐喻
        一、“上/下”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上”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下”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上/下”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高/低”方位隐喻
        一、“高/低”方位隐喻的词条及其词频
        二、“高”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低”方位隐喻的语义分析
        四、“高/低”方位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报道中的本体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实体与物质隐喻—以财富隐喻为例
        一、“财富是金”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财富是水”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财富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容器隐喻—以“房屋”隐喻和“仓”隐喻为例
        一、“房屋”隐喻的语义分析
        二、“仓”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房屋”隐喻和“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人体隐喻
        一、以“身”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二、以“手”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三、以“下肢运动”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四、以“头”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五、以“其他身体部位”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六、以“生育”相关概念为始源域的隐喻
        七、人体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报道中的结构隐喻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一、战争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战争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战争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二节 经济报道中的交通隐喻
        一、交通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交通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交通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三节 经济报道中的天气隐喻
        一、天气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天气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天气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四节 经济报道中的戏曲隐喻
        一、戏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戏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戏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五节 经济报道中的博弈隐喻
        一、博弈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博弈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博弈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六节 经济报道中的饮食隐喻
        一、饮食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饮食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饮食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七节 经济报道中的教育隐喻
        一、教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教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教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八节 经济报道中的体育隐喻
        一、体育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体育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体育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九节 经济报道中的医药隐喻
        一、医药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医药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医药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节 经济报道中的婚恋隐喻
        一、婚恋隐喻词条及其词频
        二、婚恋隐喻的语义分析
        三、婚恋隐喻的认知分析
    第十一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规律
        一、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具体认知规律
        二、经济报道中概念隐喻的宏观认知规律
    第二节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5)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 ——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碧华的中长篇小说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香港精神的传统联系与现代形态
    第一节 创作的文化语境与文学背景
    第二节 传承与链接:文学史系统中的香港文学和李碧华
第二章 香港精神观照下的城市叙事
    第一节 通俗叙事模式的实践与颠覆
    第二节 电影化风格
    第三节 多重反讽的叙事策略
第三章 香港城市精神的主题复现
    第一节 国族认同的矛盾复现
    第二节 女性主义与性别置换
    第三节 现代性的反省
第四章 对话与比较
    第一节 香港文学与大众传媒
    第二节 李碧华小说的电影改编
    第三节 小说与电影的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传销何以得“红牌”?(论文参考文献)

  • [1]明朝“三征麓川”后麓川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 谭芬芬. 中南民族大学, 2016(06)
  • [2]中国转型期的社会不稳定与社会治理[A]. 胡鞍钢,王磊. 国情报告(第八卷 2005年(下)), 2012
  • [3]穿梭于学术研究与应用实践之间——庄孔韶教授访谈录[J]. 庄孔韶,孙庆忠.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1)
  • [4]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 吴恩锋. 浙江大学, 2008(09)
  • [5]香港城市精神观照下的景致 ——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李碧华的中长篇小说创作[D]. 唐丽芳. 复旦大学, 2005(07)
  • [6]商品代理制——剃头挑子一头热?[J]. 李凡,李亮. 了望新闻周刊, 1999(02)
  • [7]《中国国情国力》杂志1998年1—12期总目录[J]. 王二羽. 中国国情国力, 1998(12)
  • [8]传销何以得“红牌”?[J]. 石理. 时事(《时事报告》中学生版), 1997(06)
  • [9]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中国“直销热”扫描[J]. 周延明. 企业活力, 1994(10)

标签:;  ;  ;  ;  ;  

为什么传销会得到“红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