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性副鼻孔畸形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肖博,张曦,刘恒鑫,王娜,权鑫,魏思明,董琛[1](2021)在《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延长鼻中隔和改善鼻尖鼻孔外形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自体肋软骨移植延长鼻中隔和改善鼻尖鼻孔外形矫治唇裂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收治了27例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将切取的自体肋软骨制作成延长短小鼻中隔和支撑塌陷鼻翼的假体,采用开放式鼻整形手术方法,植入制作的假体以延长鼻中隔、支撑鼻翼,悬吊患侧鼻下外侧软骨在鼻中隔假体上,重塑鼻翼形状。测量手术前后鼻尖高度、鼻翼基底宽度、鼻孔高度和宽度、鼻唇角度及计算其比值。结果术后随访27例患者8~24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移植的软骨假体外露、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鼻部外形明显改善。与术前相比,术后鼻尖高度、鼻孔高度和宽度、鼻翼基底宽度、鼻唇角度的变化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各测量数据的比值也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较满意。结论自体肋软骨移植矫治单侧唇裂鼻畸形中鼻中隔短小、鼻翼塌陷其软骨假体可塑性较强,与鼻部软骨组织的软硬度较接近,改善效果较明显,是矫治唇裂鼻畸形较好的自体组织。
黄金龙,马志兵[2](2021)在《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修复的现状与挑战》文中研究表明唇裂是整形外科最常见的面部先天性畸形之一。在唇裂早期修复时,均会尽量恢复其唇部正常的外形和生理功能,但术后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一期手术无法完全矫治的缺陷继发的畸形会越来越明显,同时部分患儿术区瘢痕出现了增生,会继发不同程度的鼻唇畸形,影响患儿面部美观和鼻唇部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何精确分析和评估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具体缺陷,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以便较完美地修复唇裂术后继发的鼻唇畸形,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现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评述。
侯文清[3](2021)在《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及妊娠结局的探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心脏异常胎儿进行基因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检测,探讨CNVs检测在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同时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妊娠结局进行随访,探讨影响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为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咨询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1)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行超声提示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共554例,其中行CNVs检测105例作为实验组,并分为3组:单一心脏异常组、多发心脏异常组、心脏异常合并心外异常组,选取无超声异常对照组210例,对各组CNVs、染色体核型结果进行分类统计;(2)554例病例中有NT结果的共263例,根据NT厚度进行分组,分为<2.5mm、2.5~3.5mm、≥3.5mm三组,同时对单一心脏异常组、多发心脏异常组、单一心脏异常合并心外异常及多发心脏异常合并心外异常进行比较。同时有NT结果并行CNVs检测的病例共89例,将NT结果分为<2.5mm、2.5~3.5mm、≥3.5mm三组,按CNVs正常、多态性/未知、致病/可能致病进行分类后比较;(3)收集超声提示存在无严重心外畸形病例246例,其中仅血管变异无血流动力学障碍105例,存在明显心脏异常141例,通过电话随访及病例查询了解妊娠结局及孕妇年龄、孕产次、文化程度、住址所在区域、月收入等,分析妊娠结局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105例胎儿心脏发育异常的病例中检出CNVs共32例(30.5%),CNVs致病及可能致病的病例共18例(17.1%),单一心脏异常63例,无致病性CNVs检出;多发心脏异常9例,CNVs致病及可能致病3例(33.3%),心脏异常合并心外异常CNVs致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单纯心脏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除单一心脏异常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其余两组CNVs致病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单一心脏异常、多发心脏异常与对照组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心脏异常合并心外异常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7),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3)染色体核型正常时检出CNVs的心脏异常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NT增厚的单一心脏异常组与多发心脏异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发心脏异常合并心外异常与单一心脏异常合并心外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脏异常合并NT增厚的CNVs致病检出率更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CHD的预后分级与妊娠结局的选择相关,预后为III级、IV级分别是II级选择引产可能性的25.067倍、50.122倍。结论:(1)心脏异常与NT增厚程度及CNVs检出率呈正相关,CNVs检测与染色体核型分析互补;当超声提示胎儿心脏异常时建议行染色体核型与CNVs的检测,尤其是对CHD合并心外畸形或合并NT增厚的胎儿。(2)影响妊娠结局的主要因素是胎儿心脏畸形程度,对II-III级CHD胎儿预后评估应联合多学科进行诊治,避免可治愈的CHD胎儿丢失。
林秀虹[4](2021)在《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改良Mohler法是先天性单侧唇裂修复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唇腭裂治疗中心(以下简称我科)基于对唇鼻结构和生物力学仿真的认识,不断改进单侧唇裂手术方式。自2015年以来应用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手术。自2018年开始在上述术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法。本研究通过客观数据的分析,探讨了我科上述两个时期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唇鼻对称性效果及其变化规律,希望寻找到一种在术后能长期维持唇鼻对称的修复单侧唇裂的手术方式。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第一部分收集2015年0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方式一(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的单侧唇裂修复病例81例。第二部分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手术方式二(改良Mohler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的单侧唇裂修复病例52例。使用专业的图片测量软件分别测量这两部分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1-14天、术后1月-3月、术后3月-6月、术后6月-1年,术后1年以上等6个时段内的正面照及仰面照中的12个线性距离(双侧红唇厚度、双侧鼻翼口角距、双侧唇峰口角距、双侧鼻翼唇峰距、双侧鼻翼宽度、双侧鼻孔高度)和1个测量角度(鼻小柱偏斜角)。以各个测量指标的对称率(SR)作为客观评价指标。应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分析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各时段每个指标的SR和术前有无差异。通过每个指标SR均值的折线图分析不同术式术后各时段唇鼻对称性的变化规律。结果:第一部分:术后各时段大部分测量指标SR与术前SR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折线图上,红唇厚度、鼻翼口角距、唇峰口角距、鼻翼唇峰距的SR均值在术后第1-14天最低,术后中远期轻度升高,以1-3月时段的升高最明显。术后1年以上时段,SR均值又有降低,但仍略高于术后1-14天时段。鼻翼宽度、鼻孔高度的SR均值在术后1-3月时段最低,术后中远期轻度升高。鼻小柱偏斜角在术后各时段SR均值为5-10,均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后中远期有小幅波动。第二部分:除鼻小柱偏斜角外,患者鼻唇区对称性的术后早期改善效果大致与第一部分的效果大致等同。其中,唇峰口角距、鼻翼口角距、鼻翼宽度的SR均值在术后明显降低,且在观察时段内一直保持平稳持续低值。鼻孔高度SR均值术后下降最为显着,且术后1-14天、1-3月、3-6月等时段持续下降,最低值出现在术后3-6月,在术后6月-1年时段轻度升高。鼻小柱偏斜角在术后各时段SR均值为0-5,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在观察时段内一直保持平稳持续低值。结论:采用手术方式一(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能够达到术后早期较为满意的唇鼻对称性。受瘢痕牵拉影响,术后中期唇鼻对称性略有降低。术后远期唇鼻对称性较术后中期升高。采用手术方式二(改良Mohler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能够达到术后早期对称和谐的唇鼻形态,术后中远期也能保持唇鼻的高度对称性。
何欢[5](2021)在《肋软骨L型榫卯结构整体支架在单侧唇裂鼻畸形矫正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探讨肋软骨L型榫卯结构整体支架在单侧唇裂鼻畸形矫正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09月至2019年12月就诊的单侧唇裂鼻畸形患者30名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所选择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L型整体支架组14人,传统拼接支架组16人。整体支架组:术者雕刻肋软骨成L型,沿短臂长轴中央雕刻使之形成一凹槽,将整体支架长臂镶嵌于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短臂骑跨于鼻中隔软骨的中尾部,与鼻中隔软骨形成榫卯样连接。拼接支架组:采用“2+1”模式构建支架,将两片肋软骨薄片分别固定于鼻中隔软骨两侧,作为鼻中隔延伸移植物(SEG)。另将一片固定于鼻翼软骨内侧脚之间,作为鼻小柱支撑移植物(STRUT),进行拼接缝合。记录各组的手术时长。于术后1周、术后6月、术后12月对患者进行随访,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并辅以Image J软件照片测量对术前及术后各时期照片进行客观评价,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各组术前及术后各时期间相比有无差异性,并调查术后患者与第三方人士的满意度及有无血肿、瘢痕、软骨吸收与显形等并发症。结果客观测量数据:(1)整体支架组:(1)术后1周各测量项目对比术前,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月时各测量项目对比术后1周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月除鼻尖高度外余各测量项目对比术后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接受整体支架法矫正的患者,术后短期效果明显,鼻尖抬高,鼻小柱延长,鼻部对称性增加,术后半年内鼻部有缓慢变形回弹趋势,而术后半年后鼻部形态基本维持稳定,但鼻尖高度仍有缓慢下降趋势。(2)拼接支架组:(1)术后1周时各测量值对比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月时各测量项目对比术后1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月鼻小柱长度参数、鼻翼基脚不对称角、鼻唇角对比术后6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尖高度、鼻尖偏斜参数、鼻背偏斜角对比术后6月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接受传统拼接支架法矫正的患者术后鼻外形有很大程度改善,但术后1年内鼻部均有缓慢变形回弹趋势,鼻尖高度仍有缓慢下降趋势。整体支架组手术时长(2.37±0.23)小时较拼接支架组手术时长(2.71±0.28)小时缩短约20.4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月时,整体支架组患者满意率为85.71%,拼接支架组满意率为8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支架组第三方满意率为92.86%,拼接支架组第三方满意率为87.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手术方法均具有确切的手术效果及较高的满意度。术后两组均未见术区血肿、切口感染、支架塌陷复发、明显瘢痕增生、缝线外露、移植软骨外露、软骨显形等并发症。结论肋软骨L型榫卯结构整体支架法与传统拼接支架法一样能有效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并且,与传统拼接支架法相比,L型整体支架法操作简便,手术过程简化,手术耗时少,术后远期效果更稳定,是一种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刘梓枫[6](2021)在《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患儿术后不同时段外观进行主客观评价,探讨应用Fisher法与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术后效果,为单侧不完全唇裂外科修复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7.01-2019.06在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因单侧不完全唇裂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行回顾性研究,共有55例患儿被纳入研究,25例患儿接受改良Mohler术式修复唇裂,30例患儿接受Fisher术式修复唇裂。分别对两组患儿术后外观进行客观和主观评价。测量并记录健患侧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人中嵴高度的数据,观察并记录白唇、唇红、瘢痕外观、鼻孔对称性的状况。比较两组患儿在术后1周、术后1年的恢复效果。结果:对术后客观评价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主观评价数据进行χ2检验。术后1周,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鼻底宽度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评价中,在白唇及唇红方面,两组以评价“好”为主(>60%);在鼻孔对称性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客观评价中,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在健患侧唇高差、鼻底宽度差以及人中嵴高度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Fisher组的唇高、鼻底宽度、人中嵴高度恢复理想。主观评价中,两组在唇红、瘢痕外观和鼻孔对称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瘢痕外观、唇红方面评分“好”比例较术后1周有提升;在白唇方面,Fisher组较改良Mohle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对唇裂患儿获得较好修复效果。改良Mohler法因其设计较为明确,易于掌握。但术后仍有部分患儿出现患侧唇高下降不足等问题,往往需要二期整复术改善其术后畸形。与改良Mohler法相比,Fisher法在恢复患侧唇高方面、改善裂隙侧鼻畸形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在临床我们也观察到少数患儿存在唇高恢复过长的现象。由于本文存在随访时间较短的问题,因此从长期看,Fisher法在单侧不完全唇裂患儿术后上唇及鼻部畸形改变是否一定优于改良Mohler法仍需进一步跟踪研究。
王娟,宋英鸾,耿江桥,崔莉,黄爱萍[7](2021)在《婴幼儿鼻中隔毛息肉2例》文中指出毛息肉是一种罕见的口咽或鼻咽部的先天畸形,是局部组织发育异常所致,一般由中胚层(纤维脂肪组织、软骨或肌肉)和外胚层(角化层状鳞状上皮和皮肤附件)构成,生长于婴幼儿咽后壁的中线或近中线处。文献报道毛息肉多发生于鼻咽部,而发生在鼻中隔的较为罕见。其性质是畸胎瘤还是发育异常,尚有争议。现将河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治疗的鼻中隔毛息肉2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病例1。患儿,男,2月龄,自幼发现右侧鼻腔、
白志鹏[8](2021)在《自体软骨鼻整形术与硅胶假体鼻整形术在修复先天性鼻畸形中的效果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比分析自体软骨鼻整形术与硅胶假体鼻整形术在修复先天性鼻畸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整形美容外科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64例先天性鼻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自体软骨鼻整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硅胶假体鼻整形术治疗,比较其鼻畸形矫正效果、患者满意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不良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慢性感染、术后肿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变形、假体下移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软骨鼻整形术修复先天性鼻畸形效果显着,安全性较高,整体疗效优于硅胶假体鼻整形术。
李泽南,严尚,王丽,赵小娅,潘宏光[9](2020)在《鼻中隔后端犁骨切除后鼻孔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后鼻孔闭锁五例》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鼻中隔后端犁骨切除后鼻孔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5例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患儿的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年龄33 d至2岁4个月;2例双侧先天性后鼻孔闭锁(CHARGE综合征),1例单侧后鼻孔闭锁和单侧后鼻孔狭窄(Crouzon综合征);2例单侧先天性后鼻孔闭锁。所有病例在3.0 mm 0度耳内镜经鼻腔切除鼻中隔后端骨质、去除犁骨、闭锁板骨质并打磨患侧翼内板,连通双侧后鼻孔。术后不放置长期扩张支架。术后2周、1、3、6、12个月常规随访,最长随访超过2年。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5例患儿均恢复良好的鼻腔通气功能,随访期间未见后鼻孔造孔出现再次狭窄和闭锁。无其他异常并发症出现。结论耳内镜下鼻中隔后端、犁骨、闭锁板切除术治疗后鼻孔闭锁可行,且术后可以不放置长期扩张支架,手术疗效确定,造孔无再次狭窄或闭锁。
吴科伟,孙鹏[10](2019)在《鼻整形术修复先天性鼻畸形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鼻整形术修复先天性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先天性鼻畸形患者50例,将其分为甲组和乙组两组,针对甲组患者应用自体软骨鼻整形术,针对乙组患者应用硅胶假体鼻整形术,对比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先天性鼻畸形均得到了有效修复,甲组患者的修复效果优于乙组患者。结论针对先天性鼻畸形患者,自体软骨鼻整形术的修复效果优于硅胶假体鼻整形术,因此应尽量建议患者接受自体软骨鼻整形术。
二、先天性副鼻孔畸形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副鼻孔畸形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延长鼻中隔和改善鼻尖鼻孔外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方法 |
2.1 操作步骤 |
2.1.1 修整上唇畸形 |
2.1.2 获取肋软骨 |
2.1.3 制作肋软骨移植物 |
2.1.4 移植肋软骨 |
2.2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4 典型病例 |
5 讨论 |
(2)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修复的现状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机制 |
1.1 胚胎学及解剖学机制 |
1.2 鼻唇部生物力学失衡机制 |
2 分类 |
2.1 继发唇畸形 |
2.1.1 继发白唇畸形 |
2.1.2 继发红唇畸形 |
2.2 继发鼻畸形 |
3 修复时机 |
4 修复方法 |
5 治疗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3)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及妊娠结局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2 超声排查胎儿心脏异常 |
1.2.3 样本采集及染色体制备方法 |
1.2.4 染色体核型分析 |
1.2.5 染色体高通量测序分析 |
1.2.6 孕妇信息及妊娠结局 |
1.2.7 胎儿心脏异常类型的诊断及分类 |
1.2.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胎儿心脏发育异常与CNVS异常的相关性 |
2.2 胎儿心脏发育异常与染色体核型的相关性 |
2.3 胎儿心脏发育异常染色体核型正常时与CNVs的相关性 |
2.4 胎儿心脏异常与NT的关系 |
2.5 胎儿心脏异常胎儿的妊娠结局选择 |
3 讨论 |
3.1 CNVs与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关系及其应用价值 |
3.2 胎儿心脏异常与NT异常关系 |
3.3 胎儿心脏异常的妊娠结局选择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先天性心脏病病因的相关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4)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先天性唇裂 |
1.2 唇裂修复术的发展 |
1.3 MOHLER术式及其改良 |
1.4 “唇鼻肌肉生物力学仿真”理论 |
1.5 一期鼻整形修复 |
1.6 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改良修复术 |
第二章 2015—2017年应用手术方式一(改良MOHLER法+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2.1 术前检查 |
2.2.2 手术准备及麻醉 |
2.2.3 切口设计 |
2.2.4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2.4 数据处理 |
2.4.1 定期随访 |
2.4.2 图像处理及定点测量 |
2.4.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第三章 2018—2020年应用手术方式二(改良MOHLER法+唇鼻肌肉张力带重建+鼻中隔软骨复位+TAJIMA切口+小三角瓣法)修复单侧唇裂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2 手术方法 |
3.2.1 术前检查 |
3.2.2 手术准备及麻醉 |
3.2.3 定点标记 |
3.2.4 手术方法 |
3.3 术后处理 |
3.4 数据处理 |
3.4.1 定期随访 |
3.4.2 图像处理及定点测量 |
3.4.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唇裂修复术后效果的评价方法 |
引言 |
1 直接评价法 |
2 间接评价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肋软骨L型榫卯结构整体支架在单侧唇裂鼻畸形矫正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术前准备 |
3 方法 |
4 随访和观察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鼻部外形及测量数据 |
2 手术时长 |
3 满意度评价 |
4 术后并发症 |
5 典型病例 |
讨论 |
1 单侧唇裂鼻畸形的形成与解剖学表现 |
2 手术修复的时机与方法 |
3 肋软骨L型榫卯结构整体支架法 |
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5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客观评价 |
2.3.2 主观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手术基本情况 |
3.2 单侧唇裂术后客观数据比较 |
3.3 单侧唇裂术后主观数据比较 |
4 讨论 |
4.1 唇裂术式的发展 |
4.2 改良Mohler法应用 |
4.3 修复效果分析 |
4.4 术后瘢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侧唇裂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婴幼儿鼻中隔毛息肉2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8)自体软骨鼻整形术与硅胶假体鼻整形术在修复先天性鼻畸形中的效果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手术矫正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4 典型病例 |
3 讨论 |
(10)鼻整形术修复先天性鼻畸形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先天性副鼻孔畸形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体肋软骨移植在延长鼻中隔和改善鼻尖鼻孔外形中的应用[J]. 肖博,张曦,刘恒鑫,王娜,权鑫,魏思明,董琛.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1(09)
- [2]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修复的现状与挑战[J]. 黄金龙,马志兵.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1(09)
- [3]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检测在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及妊娠结局的探讨[D]. 侯文清.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多技术融合的单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对称性变化的研究[D]. 林秀虹. 汕头大学, 2021
- [5]肋软骨L型榫卯结构整体支架在单侧唇裂鼻畸形矫正中的应用[D]. 何欢. 福建医科大学, 2021
- [6]Fisher法与改良Mohler法修复单侧不完全唇裂的效果对比研究[D]. 刘梓枫.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7]婴幼儿鼻中隔毛息肉2例[J]. 王娟,宋英鸾,耿江桥,崔莉,黄爱萍.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21(02)
- [8]自体软骨鼻整形术与硅胶假体鼻整形术在修复先天性鼻畸形中的效果对比分析[J]. 白志鹏. 智慧健康, 2021(06)
- [9]鼻中隔后端犁骨切除后鼻孔成形术治疗先天性后鼻孔闭锁五例[J]. 李泽南,严尚,王丽,赵小娅,潘宏光.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20(08)
- [10]鼻整形术修复先天性鼻畸形的临床研究[J]. 吴科伟,孙鹏.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