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洱海盆地现代沉积物初探

云南洱海盆地现代沉积物初探

一、云南洱海盆地现代沉积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华杰[1](2021)在《北方典型湖泊多环芳烃污染历史重建及人类活动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可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因其具有毒性(致突变、致癌和致畸)、持久性及长距离迁移能力等特点,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巨大,与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并列为影响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三大环境问题之一。湖相沉积物具有剖面保存完整、连续性好、分辨率高、沉积速率快等特点,是恢复区域历史气候,反演污染物环境行为,定量刻画流域内人类活动与湖区环境演化关系的重要载体。PAHs具有极强的疏水性,很容易吸附在颗粒物上,随大气沉降和地表径流进入湖泊水体,进而在沉积物中积累下来,因此基于湖泊沉积物可以重建区域PAHs污染历史、辨识污染来源,反应区域PAHs污染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北方地区典型湖泊柱状岩芯沉积物中PAHs含量与组分特征分析,结合210Pb和137Cs测年,重建研究区PAHs污染历史,并采用相关分析、特征比值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PMF)等方法,定性定量地研究PAHs的来源及其相对贡献,辅以经济统计数据对比分析查干湖、呼伦湖、乌粱素海、和博斯腾湖等4个湖区的污染差异,同时对PAHs污染进行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合气候模型,运用气团的后向轨迹,分析不同气团影响下的北方典型湖区PAHs输入轨迹与潜在污染源区,并通过构建随机影响模型(STIRPAT),定量探讨不同人类活动强度对PAHs沉积演变的驱动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含量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由东向西依次递减的现象,具体为查干湖(305.90~1214.42 ng/g,平均596.53 ng/g)>呼伦湖(282.87~1056.87 ng/g,平均596.47 ng/g)>乌粱素海(57.44~515.35ng/g,平均216.91ng/g)>博斯腾湖(51.07~583.73 ng/g,平均197.57ng/g),北方湖泊沉积物中PAHs含量明显低于中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太湖、巢湖等;PAHs各组分中,3~4环PAHs为四个湖泊沉积物中的优势组分,表现为查干湖和呼伦湖显着高于乌粱素海和博斯腾湖;呼伦湖沉积物中2环PAHs,查干湖沉积物中的6环PAHs分别显着高于其他三个湖泊。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不存在严重的生态风险,但单体二氢苊(Ace)、芴(Flu)在四个湖中均有一定的潜在风险。对于健康风险而言,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无论致癌风险(TEQs)还是致畸风险(MEQs)都处于较低水平,但进入21世纪以来,查干湖沉积物中的CPAHs含量增长较快,乌粱素海和博斯腾湖沉积物中的TEQs和MEQs相对较高,需要引起重视。(2)通过210Pb和137Cs比活度测定,分别建立了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PAHs的污染历史。四个湖泊沉积物中PAHs污染历史研究表明,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依次为呼伦湖>查干湖>乌粱素海>博斯腾湖;20世纪80年代后查干湖沉积物中PAHs含量增加较快,PAHs污染程度高于呼伦湖、乌粱素海和博斯腾湖;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湖区周围城市经济的发展及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四个湖泊沉积物中PAHs含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中高环PAHs增加尤其显着,特别是在查干湖沉积物中单体茚并[1,2,3-cd]芘(Dah A)、二苯并[a,h]蒽(Icd P)、苯并[g,h,i]苝(Bghi P)显着高于其他三个湖泊,表明燃料消耗从木材到煤炭和液体化石燃料的变化。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历史具有显着的差异性,查干湖与呼伦湖在20世纪80年代初PAHs污染出现第一个高峰值,乌粱素海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第一个高峰值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博斯腾湖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沉积物中的PAHs出现了第一个高峰值,四个湖泊沉积物中PAHs污染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湖泊沉柱中PAHs出现第一个高峰值及进入快速增长的时间相比滞后了10~20年。(3)北方典型湖泊沉积岩芯中PAHs的含量与TOC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p<0.01),同时中环和高环PAHs与TOC之间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低环PAHs与TOC之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较弱,主要源于中环和高环PAHs对有机质的吸附能力更强;粒度各机械组成与PAHs总量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与粒径组成中粉砂(乌粱素海除外)之间呈现较好的正相关(p<0.05),沉积物中PAHs更易于吸附在颗粒物上,随大气沉降入湖。通过PMF方法对各湖泊沉积岩芯进行PAHs来源分析,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的来源都是以燃烧源为主的混合来源,其中查干湖沉积物中生物质的燃烧源占16.39%、石油泄漏低温燃烧源占32.32%、交通源占16.58%、化石燃料燃烧源占34.71%;呼伦湖沉积物中交通源占比17.57%、石油类产品燃烧源占比11.52%、生物质高温燃烧混合源占比10.11%、石油泄漏煤碳燃烧混合来源占比60.80%;乌粱素海沉积物中化石燃料燃烧源所占比例为58.12%、交通源为10.79%、石油泄漏生物质燃烧源为31.09%;博斯腾湖沉积物中化石燃料燃烧源、石油泄漏生物质燃烧混合源和交通源分别占比53.02%、28.16%和18.82%。(4)利用粒径标准偏差法对北方四个典型湖泊沉积物中的粒度进行环境敏感组分提取,并将经PMF解析出的沉积物中PAHs的燃烧源贡献率分别与粒度敏感组分中F2(8.71~52.84μm)的贡献率呈现出较好的正相关(p<0.01),即与近距离的区域性大气输送(本地输入)具有极好的相关性。四个湖区周围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垃圾焚烧、燃料燃烧等生产活动产生的燃烧源PAHs易与较细颗粒物结合在风力的作用下,通过大气迁移和沉降进入水体进而累积下来。(5)结合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的输入轨迹中分别存在一条传输距离较短的局地类气团,查干湖、呼伦湖、乌粱素海和博斯腾湖的气团输入方向分别为东南、东部、西南和西北。具体输入轨迹分别为:自吉林中部,从西南经过松原市到达查干湖;自大兴安岭地区向西经内蒙古高原呼伦贝尔市后抵达呼伦湖;自内蒙古西部,向东转向途经巴彦淖尔等地市后抵达乌梁素海;从博斯腾湖西北方向输入途径和静县、焉耆县、博湖县等地到达博斯腾湖的气团。(6)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规模(总人口数)、经济发展水平(GDP、人均GDP)、产业发展和能源消耗(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总量)等因素对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污染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松原市GDP、呼伦贝尔市工业增加值和能源消耗总量、巴彦淖尔市人均GDP及巴州市工业增加值分别是查干湖、呼伦湖、乌粱素海和博斯腾湖沉积物中PAHs含量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因子,其指标每增加1%,沉积物中PAHs含量将相应增加0.521%、0.2001%、0.4114%和0.5178%。

解瑞峰[2](2021)在《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文中研究表明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区域气候、改善区域环境、维持河川径流保持区域平衡、提供生产生活及农业灌溉用水、繁衍水生生物等多种功能。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农业等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加剧,有害物质通过各种渠道汇入湖泊,导致湖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污染频发,其中重金属的污染是湖泊生态污染最为重要的种类之一。重金属的特点是来源广泛、残留周期长、不能被生物降解等,并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并经过时间的积累产生富集,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对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产生伤害,因此研究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和污染历史变得格外重要。本文选取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博斯腾湖、半干旱地区的乌梁素海和半湿润地区的查干湖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湖泊柱状沉积物210Pb和137Cs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对Cr、Mn、Fe、Co、Ni、Cu、Zn、As、Cd和Pb等10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区湖泊重金属污染程度、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判断重金属来源,并对这三个有明显地域差异的湖泊进行对比来探寻不同人类活动类型和强度对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建立统计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未来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发展趋势,为湖泊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个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都是随时间变化逐渐升高,但不同湖泊含量升高的重金属元素各不相同,且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查干湖、乌梁素海和博斯腾湖。查干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1982年之前相对稳定,1982年后到2003年之间开始波动,2003年后重金属含量逐渐升高,其中Cd和Pb升高最为明显。乌梁素海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1997年之前相对稳定,1997年到2009年期间开始出现波动,其中Cr、Mn的含量甚至开始降低,2009年之后重金属含量开始明显增高,其中Cr、Mn、Ni、Cu和Zn的含量大幅度上升。博斯腾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1996年之前保持相对稳定,1996年至2009年期间重金属含量开始出现第一大规模上升,其中Co、Cu、Zn、Cd和Pb的含量大幅度上升,2009年之后,Mn和Pb的含量再次大幅度升高。(2)利用富集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三个湖泊沉积物的单一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其中查干湖沉积物重金属Ni、Cu和Zn为轻度污染风险,而Cd和As两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已经达到中度甚至重度的污染风险。乌梁素海沉积物污染风险评价的综合结果Fe、Cu、Cd和Pb四种重金属存在轻度污染风险。博斯腾湖沉积物污染风险评价的综合结果,除Cd和Pb存在由无污染风险向轻度污染风险转变外,其他重金属元素无污染风险。(3)综合所有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风险指数,三个湖泊都存在着污染的危害,其中查干湖综合风险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由中生态危害到较高生态危害,近年来逐渐变为高生态危害;乌梁素海综合风险评价指数一直处于中生态危害和较高生态危害之间;博斯腾湖综合风险评价指数在之前处于低生态危害范围,现逐渐发展成中等生态危害。(4)利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将重金属按来源大致分为三大类:首先,Co、Cu、Zn、Cd、As和Pb具有同源性,包括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废气,农业活动产生的农药残留及生活污水的污染,这些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因素;其次,Cr和Ni两种重金属的来源相对复杂,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再次,Mn和Fe这两种重金属比较稳定,基本为自然来源,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5)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度和所在地区的经济、人口密度、工业化水平、矿产资源的含量、矿产开采和农业活动的强度成正比,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查干湖、乌梁素海和博斯腾湖。(6)利用统计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未来各个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发展趋势。预测结果得出查干湖重金属元素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所有重金属元素处在高位值;乌梁素海Fe和As两种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开始呈下降的势头;博斯腾湖Cr、Mn、Ni和Cu呈上升的趋势,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总体上,北方湖区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对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存在着持续的作用。

宋韬[3](2021)在《雪宝顶流域典型钙华退化特征及修复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雪宝顶流域以高寒地区钙华地质景观闻名于世,不同类型钙华沉积体结合流域内丰富的水体、森林、峡谷等地貌环境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流域内九寨沟、黄龙沟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两处钙华世界自然遗产地除拥有巨大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近年来,由于地质运动、旅游压力等影响,钙华景观出现彩池边石坝坍塌开裂、滩流沙化、局部出现大量钙华变黑等现象,引起各方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以补充现有钙华景观和钙华分类标准、表征典型钙华特性、模拟钙华退化淋溶过程为研究内容,探究不同条件对钙华退化行为的影响,为提出钙华景观保育修复工作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工作基础。研究区域位置特殊性和钙华沉积体类型的复杂性使得钙华景观和钙华沉积体的区分不能依照已有分类方式进行划分。本文针对钙华景观和钙华沉积体分别提出“空间小尺度”和“沉积环境-沉积地点-沉积形态”分类方式,将流域内钙华景观划分为2个景观体、12个景观组、7个景观点,流域内钙华划分为4类、9亚类、16微类。这两类分类方式为相关钙华分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雪宝顶流域典型钙华物理、化学、矿物、生物特性分析发现,钙华是典型方解石类碳酸盐岩矿物。流域内生物丰度高,生物积极参与钙华沉积,借助微观形貌观察,生物在钙华沉积过程中提供模板作用和诱导作用,出现协同调控特性。在跨尺度孔隙观察过程中发现,钙华内部由不同尺度单一或组合型孔隙构成,形成过程中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影响,改变其内部孔隙结构,沉积不同类型钙华。钙华沉积过程中,内部孔隙结构发生改变,颗粒物胶结方式发生改变,影响钙华岩体稳定性,出现沙化、黑化等退化现象。通过模拟钙华快速淋溶过程,钙华与淋溶液产生水-岩作用,内部有效可溶物发生溶蚀效应。钙华在常规情况和极端条件下的退化强度变化表现为模拟岩溶水最强,酸性水次之,模拟大气降水最弱。由于水-岩作用反应不完全,淋溶过程带出大量钙华成岩元素、有机质,发生溶解-沉淀、倒溶解反应。改变钙华内部颗粒孔隙大小,使得钙华沉积体由原有的致密结构转变为疏松结构,在地质运动、水体断流等条件影响下,影响钙华稳定性,造成钙华退化现象的产生。针对钙华微观孔隙影响景观稳定性这一现象,结合现有研究基础,提出微观晶体修复方案,从微观尺度开始修复钙华破坏孔隙,恢复钙华岩体原有稳定性,为钙华景观修复和保育提供新思路。

刘甜甜[4](2021)在《晚全新世以来星云湖沉积物的环境演变记录及碳埋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晚全新世是距今最近的一个时段,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受人类影响程度最大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地球轨道参数、全球冰量等没有发生显着的变化,并且处于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有助于辨别人类社会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温度的升高,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湖泊作为记录气候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强度的信息承载体以及有机碳埋藏的场所,受到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了解和重建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气候环境以及有机碳埋藏的变化体系,可作为评估未来气候环境变化和“碳汇”潜力的重要手段,并可为未来区域乃至全球碳循环的估算提供自然背景和数据支撑。星云湖位于云南高原的中部,对气候变化响应极为敏感。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和人为营养物质输入加剧,湖泊呈现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本研究以星云湖为对象,重建了2690 cal.a BP以来的年代序列,通过对沉积物的粒度、磁化率、色度、碳酸盐含量、总有机碳(TOC)、总氮(TN)、总磷(TP)以及有机碳埋藏速率(OCBR)等多代用指标变化特征的分析,结合Morlet小波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等探讨了晚全新世以来星云湖流域气候环境的变化特征,及OCBR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气候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星云湖沉积物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在2690~1890cal.a BP期间,星云湖各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较为平稳,流域内生产力较低,内源有机质占比较大,整体气候较为温干。该阶段后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TP以及中值粒径等值增大;在1890~1270 cal.a BP期间,流域气候整体较为温干,后期朝着温湿的方向发展。TP含量的变化说明此时流域环境受到了人类活动的扰动;在1270~610 cal.a BP期间,流域内温度降低,降水增多,气候由温湿转变成冷湿,但830~680 cal.a BP期间显示为冷干的气候特征。多项环境代用指标的突变,表明此时人类活动的影响极为显着;610 cal.a BP至今,流域内的气候相对比较冷湿,而在小冰期期间,湿度反而略有增大。沉积岩芯顶部有机质含量等的突升,主要是农牧业发展以及化肥使用等人类活动造成的。2.星云湖流域晚全新世以来OCBR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在2690~1890cal.a BP期间,总OCBR受到外源OCBR的影响较大,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平均埋藏速率22 g/(m2·a);在1890~1270 cal.a BP期间,总的OCBR较前一阶段明显变大,最大值可达到116 g/(cm2·a)。这两个阶段人类活动相对较弱,温度变化对星云湖沉积物OCBR的影响较为显着。在1270~610 cal.a BP期间,流域内有机质的来源依然以外源为主,总OCBR由高值逐渐减小,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流域内植被覆盖率减小,流域侵蚀强度增大,裸露表土中的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所致;610 cal.a BP至今,总OCBR变化趋势较为平稳。而表层OCBR的高值,除了与气候和人类活动有关之外,还受到顶部沉积速率较快,TOC的埋藏时间较短,仍有部分TOC未完全矿化等因素的影响。3.星云湖流域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变化周期:在2400~1200 cal.a BP之间,星云湖气候变化的周期信号以500 a为主,250 a的周期信号也较为明显。800 cal.a BP以来星云湖流域的环境变化出现了百年、十年尺度的短周期信号。4.星云湖流域晚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将星云湖晚全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与董哥洞的气候变化进行对比,发现星云湖多代用指标与董哥洞石笋的氧同位素随着太阳辐射强度减弱,均表现出较为冷干的气候特征;反之,气候较为暖湿。由此可知,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对于季风区域的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星云湖流域500 a的气候变化周期,进一步说明太阳辐射的强弱变化是导致星云湖流域气候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而近千年来的短周期信号则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星云湖流域的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马顺容[5](2021)在《滇中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与气候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变暖和碳排放变得更加突出,近年来有关碳循环的研究愈发受到人类关注。早中全新世是地质演化史上一个较典型的增温期,与现在的全球变暖相似。对早中全新世碳源和碳汇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当前全球碳循环的变化。湖泊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迁移、转化和埋藏过程。因此,通过了解和重建早中全新世湖泊有机碳埋藏,将为全球碳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提供科学支持。本文通过对我国西南季风区星云湖沉积岩芯中地球化学、物理指标,以及有机碳累积速率等分析,并结合相关分析与小波分析,探讨了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特征及影响因素,获得以下主要结论:(1)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研究:星云湖早中全新世(8900-2000cal.a BP)有机碳累积速率(OCAR)为14 g m-2 yr-1-69 g m-2 yr-1,平均值为42 g m-2 yr-1。通过二元模型对星云湖有机碳来源进行定量识别分析表明星云湖8900-4700 cal.a BP有机碳主要来源于外源有机碳,OCAR均较高,与TOC变化趋势一致,平均值为48 g m-2yr-1;自4700-2000 cal.a BP,OCAR呈降低趋势变化,4700-3800 cal.a BP有机碳仍以外源输入为主,OCAR比起上一阶段略有降低,3800-2000 cal.a BP星云湖有机碳逐渐以内源输入为主,OCAR显着降低。另外,相关分析表明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累积速率与有机碳、总氮、碳氮比、碳磷比、红度、黄度等地球化学指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研究:通过对星云湖TOC、C/N、粒度、色度等进行功率谱分析和小波分析表明,早中全新世滇中地区星云湖主要振荡周期为1000a,并且整个早中全新世均存在此周期,同时根据各代用指标可将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564-405cm(约8900-4700 cal.a BP),对应于星云湖早全新世和全新世适宜期,这一阶段星云湖有机碳、总氮、碳氮比较高,湖泊生产力较强,湖泊以外源输入为主,碳酸钙较低,磁化率较高,湖泊以粉砂为主,湖泊地表径流大,水动力强,气候整体温暖湿润。第二阶段405-277cm(约4700-2000 cal.a BP),对应于全新世中晚期,星云湖有机碳、碳氮比、磁化率均呈逐渐降低趋势,4700-3800 cal.a BP湖泊仍以外源输入为主,但各地球化学指标指示流域逐渐开始向中晚全新世过渡,气候温度、湿度比起上一阶段均在降低,自3800 cal.a BP之后有机碳、总氮降低更加显着,红度、黄度、磁化率降低,亮度增大,粘土颗粒有所增加,湖泊以内源输入为主,水动力减弱,地表径流减弱,湖泊生产力降低,湖泊降水减少,气候变干。(3)另外,通过对星云湖气候变化和OCAR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在全新世早中期,印度夏季风(ISM)随着低纬太阳辐射(LSI)的增加而增强,减弱而减弱,OCAR主要受气候变化控制。OCAR在8900-4700 cal.a BP除7400-6600cal.a BP之间因沉积速率显着降低导致有机碳累积速率降低外,印度夏季风的增强导致流域气候较温暖湿润,湖泊生物生产力增强与流域有机碳输入增大,OCAR较大。自4700 cal.a BP,印度夏季风减弱,OCAR随流域温度和湿度的降低而减少,尤其是自3800 cal.a BP之后,湖泊沉积物有机碳来源逐渐由外源输入转变为内源输入,OCAR显着降低。

孙中恒[6](2021)在《渤海湾盆地渤东地区浅水河湖交互沉积与有利储集区带预测》文中指出河湖过渡相沉积发育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浅水湖盆广泛发育河湖交互沉积,但尚未建立系统的河湖交互沉积体系。河流与湖泊在交互区水体条件频繁转换,二者水动力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作用下沉积特征、沉积模式、油气富集也明显不同于传统河流与三角洲沉积体系。传统深水三角洲沉积湖盆水深,相带稳定,相比而言浅水湖盆地形平缓、湖阔水浅,水体振荡频繁、横向迁移幅度大,相带宽广、垂向交互叠置,单位地质尺度内发育河流和湖泊交互叠置沉积,难以用单一相带表征。本文创新性提出河湖交互沉积体系,强调河湖交互动态沉积过程,将河湖频繁改造的沉积区作为一个动态的交互区、独立单元进行整体解剖,深入探讨并构建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论文以鄱阳湖现代浅水河湖交互沉积观察类比为切入点,以渤海湾盆地渤东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浅水河湖交互沉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层序地层学、地震沉积学、比较沉积学、“源-汇”系统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三维地震、钻井岩心/壁芯、测井、主微量元素、古生物、碎屑锆石U-Pb定年等资料,“将今论古”,“古今对比”,开展渤海海域东部馆陶组河湖交互沉积体系研究。基于“定性-定量”、“井-震”相结合构建湖盆萎缩期高频层序地层格架,恢复三级层序尺度物源供给过程及物源交汇区时空演化,明确河湖交互沉积单元划分方法,建立典型沉积相序、判别标志,系统解剖河湖交互沉积特征,刻画河湖交沉积体系的时空展布,总结其发育规律与主控因素,最终建立河湖交互沉积发育模式、沉积过程,探讨砂体富集机理,预测重点有利储集区带。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如下:(1)构建了湖盆萎缩期层序地层格架。渤东地区新近系馆陶组自下而上可划分为3个三级(SQ1、SQ2、SQ3)、6个四级(SQ1-1/SQ1-2/SQ2-1/SQ2-2/SQ3-1/SQ3-2)高频层序地层和古地貌格架,层序内部呈幕式变化,古地貌相应由继承性分隔地貌向平缓连通地貌转化。基于构造、古地貌特征及断裂样式划分了A(伸展断控区)、B(走滑夹持区)、C(稳定坳陷区)三个一级构造-沉积单元,依次对应陆上河控主体区、河湖交互区和湖泊主体区。(2)系统分析了馆陶组浅水沉积古地理背景。馆陶组整体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馆陶组沉积早期(SQ1),温度与湿度都表现为逐渐降低的特征;馆陶组沉积中期(SQ2),则表现为温度变高以及湿度的增加;馆陶组沉积晚期(SQ3),则主要表现为温度的再次降低和湿度的减小。地形地貌平缓(坡度小于1°),湖阔盆浅,平均水深12.4m,具备典型的陆相浅水湖盆特征。(3)重建了渤东地区馆陶组坳陷湖盆多物源的时空交互作用。胶东隆起缺少三叠纪和侏罗纪170-180Ma锆石年龄峰值是区分北部辽东物源的重要标志。渤东地区北部物源主要来自辽东隆起,具有远源,锆石年龄谱分散的特征;而渤东地区南部主要来自胶东物源,具有近源,锆石年龄谱集中的特征。SQ1-SQ3,辽东供源逐渐增强,胶东供源逐渐减弱;辽东、胶东两大物源交汇于蓬莱19区块,物源交汇区由北向南逐渐迁移。(4)建立了河湖交互沉积单元划分方法,解剖了鄱阳湖浅水河湖交互不同沉积单元特征。以最高洪水线和最低枯水线为界线,有效识别河控主体区(A区)、河湖交互区(B区)和湖泊主体区(C区)三个沉积单元。A区始终处于洪水线以上,不受湖盆水体影响,发育稳定的骨架水系和河道砂体,正韵律旋回,偶尔发育孤立点状水体;B区处于洪水线和枯水线之间,是一个动态交互区,发育复合砂体,正反韵律叠置,水体分割性强,发育多支带状水体单元;C区位于枯水线之下,呈现为多中心片状水体分布格局,以湖相泥岩为主,夹薄层席状砂。(5)建立了浅水背景河湖交互模式。渤东地区早期发育近源沉积以及盆内和盆缘局部剥蚀供源,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SQ1)和浅水三角洲(SQ2)沉积模式;而晚期伴随湖盆萎缩,填平补齐,地貌格局差异减小,以相对远源供源为主,发育曲流河-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6)基于地震沉积学分析,预测了重点区有利储集区带。建立了PL19-20构造平面分区(块)、垂向分段的多方法交互综合预测有利储集区带。其中,SQ1和SQ2岩石物理砂泥不可分,建立以岩性组合为主导,地震手段为辅的储层预测方法,主要适用岩性组合、地震相分析、分频反演等技术方法;SQ3岩石物理关系可区分砂泥岩,建立以地震为主导,钻井标定为辅的储层预测方法,主要适用RGB分频融合、多属性融合、分频反演、钻井标定等技术方法。PL20区发育两个物源注入口(PL20-2和PL20-3),形成片状和条带状-枝状频繁交互叠加的沉积特征,优势砂体发育于主河道区带内;而PL19区早期发育以胶东供源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晚期物源发生转换,以辽东相对长源的曲流河输导、搬运沉积为主,优势砂体早期发育于PL19西南部三角洲前缘朵叶中,晚期集中于东北侧曲流河河道内。

罗珍[7](2021)在《西藏巴松措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文中指出巴松措是藏东南面积最大的冰川堰塞湖,是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支流-尼洋河上游巴河最大的补给水源,同时也是深水外流型淡水湖。本研究以巴松措湖区水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和2020年的暖季(7月)及冷季(12月),共计四次,对巴松措湖水、入湖河流和出水口水体进行系统采样。结合对水样的实验室仪器分析数据与现场理化参数的测定,分析巴松措湖区水体的理化参数和主要离子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分析巴松措不同季节垂直剖面水温分层的特征以及水温分层与水体理化特性的响应关系,并对水体溶解相中主要离子来源的控制因素以及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巴松措湖区入湖河流、湖泊表层、垂直剖面、湖滨以及出水口水体主要理化参数变化明显。受区域气候变化和降水的影响,水温与浊度呈暖季高于冷季的趋势。EC、TDS和Sal.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并且冷季高于暖季。pH和ROD无明显的季节差异。湖区水体整体呈碱性,具有较高的缓冲能力。(2)在空间变化上,入湖河流的各理化参数数值与主要离子含量变化较大,且整体呈汇入湖泊后趋于平稳的趋势。垂直剖面上,水温在垂直剖面上变化较大,水温与各理化参数之间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主要离子均在垂向剖面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且均呈随水深增加浓度升高的趋势。(3)Ca2+、HCO3-为湖区水体主导阴阳离子,而SO42-也达到命名要求。巴松措湖区水体的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型。(4)整个巴松措湖区水体的主要离子受湖区内岩石风化控制作用的影响显着。各离子间当量浓度的比值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内碳酸盐的风化是湖区水体离子的主要来源,而湖区内也存在硅酸岩盐风化,但是其作用极小。在碳酸盐风化为主体的自然过程中,硫酸也参与到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但是其参与强度相对较低。(5)巴松措湖区冷季水体中正磷酸盐均未检出,氨氮仅个别样点有检出。通过计算巴松措水体的氮磷比,表明氮元素是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

董一凡,郑文秀,张晨雪,徐敏,王荣,吴兴华,李媛[8](2021)在《中国湖泊生态系统突变时空差异》文中指出人类活动的加强导致湖泊生态系统发生"突变",造成生物多样性下降、藻类暴发、水质恶化等等环境和生态问题.中国许多湖泊已经发生"突变"或面临着突变风险.获悉湖泊生态系统发生突变的时空差异对于区域湖泊的保护,预防湖泊突变的发生以及制定合适的修复策略至关重要.本研究收集了中国55个不同区域湖泊的古湖沼学数据,探讨了湖泊突变的区域特点.研究确定了湖泊生态系统发生突变时间和区域差异,并揭示了空间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中国湖泊生态系统突变时间的区域分异特征为:长江中下游湖泊最早出现突变;东部和东北湖区湖泊突变时间明显早于西南、内蒙古和新疆湖泊;各湖区内,城郊湖泊突变时间早于乡村湖泊.人类活动强度是造成湖泊突变时空差异的主要驱动力.研究认为,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影响了湖泊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造成了中国湖泊生态系统突变的区域差异.本研究从生态系统突变的角度,利用古湖沼学综述了中国湖泊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下的演化进程,更深刻地认识了中国湖泊现状,为湖泊保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田洋洋,常凤琴,张虎才,张晓楠,吴汉,段立曾,冯仡哲,陈杨[9](2021)在《云南星云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本文以滇中地区星云湖为研究对象,对湖区8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定,并进行了参数计算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进而探讨了星云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的环境及人类活动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星云湖表层沉积物平均粒径在8.82~57.71μm之间,粉砂为该研究区的优势粒级,平均含量达到62.48%,粘土和砂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30.68%和7.04%。研究区北部受入湖河流的影响,砂含量较高;南部由于受到盛行风、湖流和湿地的影响,呈现为舌状细粒沉积为主;在其东部螺蛳铺河入湖区,由于受到湖流的顶托作用和人类农耕和河道改造的影响,粉砂和粘土含量较高。星云湖表层沉积物除海门村附近外普遍较细、整体分选极差,而在北部湖区表现为正偏态。河流入湖口沉积物粒度参数表现出不同特征,其中北部入湖口呈单主峰和多峰态的组合特征,东部入湖口呈双峰态,西南各入湖口呈单、双峰组合特征。星云湖现代沉积物与沉积环境和物源的变化紧密相关,是研究湖泊沉积和环境变化的理想场所。

杨鸿雁[10](2020)在《湖泊浮游植物演替历史与流域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 ——以杞麓湖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湖泊流域内的人类活动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影响湖泊生态系统。在过去100年中,人类活动(如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活动)引起湖泊水质恶化、富营养化,是湖泊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富营养化过程与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密切相关,因此深入了解人为活动与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关系是必要的。自1970s末以来,云贵高原湖泊由贫中营养状态为主逐步向富营养状态转变,富营养化湖泊的数量、面积和富营养化程度呈现增长的趋势。然而,云贵湖区重度富营养化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与人为活动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杞麓湖是云贵高原湖区重度富营养化湖泊的典型代表,经历了低—中—富—重富营养过程,湖泊流域面积小,人为活动干扰相对简单,有利于认识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及驱动因子。以杞麓湖为例,阐明生态系统脆弱区域的重度富营养化湖泊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可为湖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依据。本研究通过提取和分析来自杞麓湖沉积柱芯的地化指标、色素、硅藻,并在以210Pb/137Cs测年方法建立的沉积深度—年代时间序列的基础上,重建近百年来杞麓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过程,结合人类活动相关因子,进一步分析在人为活动作用下,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及其驱动因子。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2017年4月~2018年1月对杞麓湖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季节调查发现,杞麓湖全湖年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68.05,处于中度-重度富营养水平。杞麓湖在研究期间为V类和劣V类水体,其中夏季和春季水质较差,其水质季节变化受外源和内源污染的共同影响。全年共检出浮游植物163种,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演替明显,优势种较为单一,各季节均以丝状藻类占优势。春季以绿藻门微细转板藻为优势,夏秋冬季均以丝状蓝藻占绝对优势。孟氏浮丝藻对低温较为敏感,水温下降不利于其生长。因此,夏季以喜低透明度富营养水体生长的孟氏浮丝藻为绝对优势种。秋季,孟氏浮丝藻优势度显着下降,优势种演替为能容忍低温低光照,溶解性总氮较高,溶解性总磷较低的富营养化水体的阿氏浮丝藻。冬季优势种仍为阿氏浮丝藻,而湖生假鱼腥藻代替孟氏浮丝藻成为次优势种。磷、CODMn、NH3-N和水温是影响杞麓湖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演替的主要驱动因子。2)根据210Pb测年CIC模式计算结果,在杞麓湖最深处采集的沉积岩柱芯代表了约130年来沉积结果,计算获得杞麓湖沉积柱样平均沉积速率为0.485 cm/a,沉积速率高。沉积物平均粒径范围在0.43~1.40μm之间,中值粒径在0.46~1.11 μm区间波动,属细粉砂黏土。且具有“细—粗—细”交替变化的模式。杞麓湖沉积粒度的变化趋势与流域的降雨量不呈同步波动变化,且沉积速率较高,这与流域内强烈的人类活动有关。杞麓湖沉积物中TN、TP、TOC和LOI550百年来均呈增长趋势,表明杞麓湖及其流域初级生产力的增加。整个沉积岩芯C/N 比值范围在9.91~30.86之间,呈内源——内外混合来源——外源——内外混合来源的变化方式,有机质来源复杂。C/N比值在1950s末期后呈持续下降趋势,而TN和TOC含量却呈增加趋势,表明杞麓湖流域大面积的农业活动及生活污水排放等人为活动的增强,造成了杞麓湖营养不断富集,浮游植物增殖加快,初级生产力提高,杞麓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增加。3)沉积物金属元素可作为流域人为活动的代用指标。近百年来,杞麓湖各种金属元素含量、富集指数、地累积指数变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湖泊流域人为活动及其强度变化有关。以自然来源为主的金属元素(Fe、Al、Zn、Ni、Cr),由于受当地水利设施的修建及流域内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大,导致流域面积地表径流入湖量的减少,而使得Fe、Al、Zn、Ni、Cr的含量和累积程度呈下降趋势。人为来源金属元素(Cd、Pb、As、Cu、Hg)受流域外的长距离大气传输及流域内产业结构改变及强度的增加,使其富集程度呈增长趋势,但增加的起始时间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认为化肥的施用,黑色金属的冶炼和制造业产生的废气排放和粉尘沉降是杞麓湖沉积物金属元素输入的主要贡献者,但对于能在大气中停留时间较长的金属元素,流域外的长距离大气传输也是不容忽视的来源。杞麓湖沉积物中Cd、Pb和As主要与农业活动相关,Hg主要与工业活动相关,Cu可能与黑色金属冶炼和制造业生产过程中机器轴承磨损、制动衬片磨损产生的废气排放和粉尘沉降有关。4)沉积物色素和化石硅藻记录反映了杞麓湖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的过程:近百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出现了多次明显转变。硅藻群落结构演变过程分为五个阶段(约1889~1893 AD,1895~1935AD,1937~1968 AD,1970~1998 AD和2001~2014 AD),分别代表5次规模大小不等的群落结构演变,硅藻群落结构演变结果显示为底栖硅藻(包括附生硅藻)相对丰度呈逐渐下降直至消失,优势种从贫营养到富营养种的转变,第一阶段以贫营养种Fragilariapinnata相对丰度最高;第二阶段Aulacoseira ambigua相对丰度最高,只pinnata相对丰度下降,成为次优势种;第三阶段浮游喜营养种A.ambigua相对丰度持续增加,喜清洁水体底栖硅藻为次优势种;第四阶段浮游性喜营养种类占绝对优势;第五阶段,中富营养水体种类占绝对优势,喜清洁水体底栖种类相对丰度几乎为零。杞麓湖沉积物色素含量在1930s初以前无明显变化,1970s初开始增加,约从2003年开始,所有色素含量几乎呈直线式增加。色素含量的演变与湖泊流域人类活动持续增加及杞麓湖富营养的现代过程基本一致。5)通过执行Change-point软件,分析硅藻群落和浮游植物历史数据变化趋势及其群落结构变化点。结果显示,杞麓湖硅藻群落结构及沉积物色素代表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均出现多次明显转变,建国前的转变主要与极端气候(水灾)引起的湖泊水动力条件的改变有关。与农业有关的如围湖造田、水利工程建设、流域产业调整(大规模种植耗肥的经济作物)等人为活动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及水文改造是导致建国后硅藻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转变的主要驱动力。6)沉积硅藻与环境因子进行CCA和RDA分析,结果显示,中富营养物种如A.ambigua、Cyclotella comta、Cyclotella meneghiniana、Synedra acus与人类干扰相关的环境因子(TN、TP、TOC)呈正相关关系,喜贫营养水体的Fragilaria属则多与人类干扰相关的环境因子呈负相关性,表明人为干扰及其强度是杞麓湖硅藻群落组合演变主要驱动因子。沉积物色素与沉积物金属元素进行RDA分析,结果显示,沉积色素含量与人为来源金属元素Cd、Pb、Hg和As含量变化呈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Cd和Pb的相关性最高。总之,人为活动是杞麓湖百年来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将不同人为活动的环境因子的代用指标与化石硅藻和沉积物色素进行多元分析,结果显示,杞麓湖浮游植物群落演变主要受农业活动中化肥农药的施用及工业活动驱动。综上所述,近百年来杞麓湖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显着演变,从1970s开始浮游植物密度明显增加,中富营养浮游硅藻相对丰度增加,贫营养底栖硅藻相对丰度减小。农业活动中化肥农药的施用、流域人口的增加、工业活动及制造业活动是杞麓湖浮游植物群落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人为对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导致的湖泊水文改变和气候条件起到叠加的作用。因此,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及提高其利用率、控制和减少人为对水资源的利用及流域内土地利用的变化等人类活动干扰仍然是控制浮游植物密度增加、控制湖泊富营养化加剧和水生态退化的主要方法。

二、云南洱海盆地现代沉积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洱海盆地现代沉积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北方典型湖泊多环芳烃污染历史重建及人类活动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多环芳烃概述
        1.2.1 多环芳烃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1.2.2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及其危害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湖泊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研究进展
        1.3.2 多环芳烃污染源识别方法
        1.3.3 多环芳烃湖泊沉积记录的指示意义研究进展
        1.3.4 多环芳烃大气传输路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4.4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分析方法
    2.1 北方典型湖泊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实验分析
        2.3.1 沉积物年代测定
        2.3.2 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
        2.3.3 沉积物粒度测定
        2.3.4 沉积物有机碳测定
    2.4 质量控制与保证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多环芳烃沉积历史区域对比分析
    3.1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岩芯~(210)Pb和~(137)Cs年代测定
        3.1.1 ~(210)Pb测定年的基本原理
        3.1.2 ~(137)Cs计年原理
        3.1.3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年代的建立
    3.2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PAHs含量及分布特征
        3.2.1 查干湖沉积物PAHs含量及分布特征
        3.2.2 呼伦湖沉积物PAHs含量及分布特征
        3.2.3 乌粱素海沉积物PAHs含量及分布特征
        3.2.4 博斯腾湖沉积物PAHs含量及分布特征
    3.3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污染差异性分析
        3.3.1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总体污染特征对比分析
        3.3.2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污染历史区域差异分析
    3.4 北方典型湖泊PAHs污染历史风险评价
        3.4.1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3.4.2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潜在健康风险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方典型湖泊PAHs污染来源及大气输入历史研究
    4.1 北方典型湖泊多环芳烃沉积历史的影响因素分析
        4.1.1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与 TOC的相关性分析
        4.1.2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与粒度的相关性分析
    4.2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多环芳烃源解析
        4.2.1 基于环数组分的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来源辨别
        4.2.2 基于特征比值法的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来源解析
        4.2.3 基于PMF的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来源解析
    4.3 北方湖泊沉积物PAHs同大气环境指标的关系性分析
        4.3.1 北方典型湖泊粒度敏感组分的提取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4.3.2 北方典型湖泊中PAHs来源同环境敏感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4.4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污染物输入潜在源区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类活动对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PAHs污染的影响机制
    5.1 北方典型湖泊区域城市化参数概述
        5.1.1 松原市城市化参数
        5.1.2 呼伦贝尔市城市化参数
        5.1.3 巴彦淖尔市城市化参数
        5.1.4 巴音郭楞州城市化参数
    5.2 基于STIRPAT模型的人类活动对PAHs污染影响机制分析
        5.2.1 随机影响模型(STIRPAT)
        5.2.2 北方典型湖泊沉积物中PAHs影响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素
        1.2.2 重金属污染物来源
        1.2.3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区与样品采集、测定
    2.1 研究区湖泊概况
        2.1.1 查干湖概况
        2.1.2 乌梁素海概况
        2.1.3 博斯腾湖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 分析方法
        2.3.1 年代测定
        2.3.2 重金属元素
第3章 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
    3.1 年代框架的建立
    3.2 重金属含量垂向分布特征
        3.2.1 查干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3.2.2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3.2.3 博斯腾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3.3 湖泊沉积物污染风险评价
        3.3.1 富集系数法
        3.3.2 地累积指数法
        3.3.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3.3.4 湖泊沉积物污染评价综合结果
    3.4 研究区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对比显着性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分析
    4.1 人类活动源污染历史分析
        4.1.1 查干湖人类活动源污染历史分析
        4.1.2 乌梁素海人类活动源污染历史分析
        4.1.3 博斯腾湖人类活动源污染历史分析
    4.2 人类活动源重金属多元统计分析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因子分析
    4.3 人类活动污染源类型对比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演变预测
    5.1 基于Matlab的回归模型建立
        5.1.1 湖泊数据的处理
        5.1.2 建立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
        5.1.3 基于均方差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验证
        5.1.4 算法及数据分析
    5.2 湖泊重金属元素演变趋势预测
        5.2.1 查干湖重金属元素演变趋势预测
        5.2.2 乌梁素海重金属元素演变趋势预测
        5.2.3 博斯腾湖重金属元素演变趋势预测
    5.3 研究区湖泊沉积物污染发展趋势
    5.4 研究区湖泊沉积物污染治理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雪宝顶流域典型钙华退化特征及修复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钙华沉积学研究现状
        1.2.2 钙华分类学研究现状
        1.2.3 钙华景观(喀斯特景观)退化研究现状
        1.2.4 钙华保育情况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二章 雪宝顶流域钙华景观及典型钙华分类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钙华景观分类与特征分析
        2.2.1 钙华景观分级
        2.2.2 钙华景观分类原则
        2.2.3 钙华景观分类类型
        2.2.4 钙华景观分布特征
        2.2.5 钙华景观格局转变讨论
    2.3 景观钙华类型划分
        2.3.1 根据沉积环境分类-类
        2.3.2 根据沉积地点分类-亚类
        2.3.3 根据沉积形态分类-微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雪宝顶流域典型钙华特性研究
    3.1 样品采集
    3.2 样品处理及数据分析
    3.3 结果分析
        3.3.1 钙华物理学特征
        3.3.2 钙华化学和矿物学特征
        3.3.3 钙华内微生物群落特征
        3.3.4 钙华微观形貌特征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钙华退化机制的淋溶模拟实验及其修复可行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淋溶实验设计
        4.1.2 样品处理及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钙华动态淋溶过程的动态变化
        4.2.2 淋溶过程中钙华元素变化特征
        4.2.3 淋溶前后钙华微观形貌特征
    4.3 钙华修复可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晚全新世以来星云湖沉积物的环境演变记录及碳埋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晚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2.2 湖泊有机碳埋藏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2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植被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样品测试
        3.2.1 粒度、磁化率及色度的测定
        3.2.2 碳酸钙的测定
        3.2.3 TOC、TN及 TP的测定
    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3.1 有机碳埋藏速率的估算方法
        3.3.2 分维值的计算方法
        3.3.3 内外源有机碳的估算方法
        3.3.4 小波分析方法
第4章 星云湖沉积物各环境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
    4.1 星云湖沉积岩芯年代序列的建立
    4.2 湖泊沉积物各代用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
        4.2.1 粒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4.2.2 磁化率的环境指示意义
        4.2.3 色度的环境指示意义
        4.2.4 碳酸盐的环境指示意义
        4.2.5 TOC、TN、TP含量及其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
    4.3 星云湖沉积物各环境代用指标的结果分析
        4.3.1 粒度参数的结果分析
        4.3.2 磁化率、色度以及碳酸盐的结果分析
        4.3.3 TOC、TN、TP及其比值的结果分析
        4.3.4 内外源有机碳及OCBR的结果分析
    4.4 晚全新世以来星云湖沉积物多环境代用指标的因子分析
    4.5 晚全新世以来星云湖环境演变周期特征分析
第5章 结果与分析
    5.1 星云湖流域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及区域对比
        5.1.1 星云湖流域晚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
        5.1.2 区域湖泊环境演化对比
    5.2 星云湖流域晚全新世以来OCBR的区域对比及影响因素
        5.2.1 星云湖流域晚全新世以来OCBR的变化趋势及区域对比
        5.2.2 星云湖流域晚全新世以来OCBR的影响因素
    5.3 星云湖流域晚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图表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滇中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与气候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湖泊沉积物有机碳埋藏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案
        1.3.2 研究方法
        1.3.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水文
    2.4 土壤植被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2 样品分析
        3.2.1 TOC、TN、TP测定
        3.2.2 粒度测定及相关指标计算分析
        3.2.3 磁化率测定及相关指标计算分析
        3.2.4 碳酸盐测定
        3.2.5 有机碳累积速率计算
        3.2.6 相关分析与小波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星云湖沉积岩芯年代测定与年代序列建立
    4.2 湖泊沉积岩芯各代用指标环境指示意义
        4.2.1 TOC、TN、TP环境指示意义
        4.2.2 C/N环境指示意义
        4.2.3 粒度环境指示意义
        4.2.4 磁化率环境指示意义
        4.2.5 色度与碳酸盐环境指示意义
    4.3 星云湖各代用指标结果分析
        4.3.1 TOC、TN、TP、OCAR结果分析
        4.3.2 星云湖内外源TOC、TN、C/N、C/P、N/P结果分析
        4.3.3 粒度分析结果
        4.3.4 磁化率分析结果
        4.3.5 碳酸盐与色度分析结果
    4.4 早中全新世环境代用指标周期变化特征
第5章 讨论
    5.1 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及影响因素研究
    5.2 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气候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6)渤海湾盆地渤东地区浅水河湖交互沉积与有利储集区带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浅水湖盆河湖交互沉积研究现状
        1.2.2 区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与创新点
        1.4.1 完成工作量
        1.4.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构造演化特征
        2.1.1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2.1.2 断裂体系发育特征
    2.2 地层发育特征
        2.2.1 古近纪断陷和断坳期沉积地层
        2.2.2 新近纪拗陷期沉积地层
第三章 渤东地区浅水沉积背景与层序地层格架
    3.1 渤东地区馆陶组浅水沉积背景
        3.1.1 古气候分析
        3.1.2 古水体背景
        3.1.3 古构造和古地貌特征
        3.1.4 古物源示踪
    3.2 渤东地区馆陶组层序地层格架
        3.2.1 渤东地区馆陶组三级层序界面识别
        3.2.2 渤东地区馆陶组层序地层格架
        3.2.3 坳陷湖盆浅水背景层序地层发育模式
第四章 鄱阳湖现代浅水河湖交互沉积特征
    4.1 鄱阳湖地质概况
        4.1.1 气候特征
        4.1.2 地形坡度
        4.1.3 水文特征
    4.2 鄱阳湖浅水河湖交互单元划分及地貌特征分析
        4.2.1 河湖交互单元划分
        4.2.2 河湖交互单元特征
第五章 渤东地区浅水河湖交互沉积特征与发育模式
    5.1 浅水河湖交互单元划分及特征分析
        5.1.1 浅水河湖交互单元划分方法
        5.1.2 浅水河湖交互单元解剖
        5.1.3 浅水河湖交互沉积地震响应及岩性组合特征
    5.2 浅水背景沉积相标志与类型
        5.2.1 河流相(辫状河-曲流河)
        5.2.2 三角洲相(辫状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
        5.2.3 浅湖相
    5.3 沉积相分析
        5.3.1 单井相分析
        5.3.2 连井相分析
        5.3.3 地震属性分析
    5.4 浅水背景河湖交互模式
        5.4.1 河湖交互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5.4.2 馆陶组浅水背景河湖交互模式
第六章 渤东重点地区有利储集区带预测
    6.1 重点区地震资料分析
        6.1.1 地震资料基本特征
        6.1.2 岩电物理关系分析
        6.1.3 90°相位转换
        6.1.4 地层切片和分频RGB融合
        6.1.5 地震相-岩心相响应关系
    6.2 重点区地震沉积学分析
        6.2.1 馆陶组高精度等时地层格架建立
        6.2.2 典型地层切片解释
        6.2.3 分频RGB融合
        6.2.4 地震多属性分析
    6.3 重点区有利储集区带预测
        6.3.1 PL19 井区
        6.3.2 PL20 井区
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7)西藏巴松措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点布设
    2.3 样品采集与保存
    2.4 水样的现场测定
    2.5 仪器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巴松措湖区水体理化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3.1.1 入湖河流、湖泊表层以及出水口水体理化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3.1.2 湖泊垂直剖面水体理化参数时空变化特征
        3.1.3 小结
    3.2 巴松措湖区水体主要离子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水化学类型
        3.2.1 巴松措湖区水体主要离子时空变化特征
        3.2.2 巴松措湖区水体水化学类型
        3.2.3 小结
第四章 巴松措湖区水体水化学控制因素分析
    4.1 基于Gibbs分布图的分析
    4.2 基于岩性端元图的分析
    4.3 基于主要离子浓度关系的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湖泊水体中营养元素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5.1 巴松措湖区营养元素含量分析
    5.2 湖泊表层营养组分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5.3 湖泊垂直剖面营养组分的分布特征
    5.4 氮磷比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致谢

(8)中国湖泊生态系统突变时空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数据选取
    1.2 突变点检测
    1.3 归因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湖泊突变的时空分异特征
    2.2 突变主要的驱动力
3 讨论
4 结论
5 附录

(9)云南星云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材料与方法
    2.1 样品采集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空间分布
    3.2 表层沉积物粒度参数变化特征
    3.3 入湖口沉积物粒度特征
4 讨论
5 结论

(10)湖泊浮游植物演替历史与流域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 ——以杞麓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云贵高原湖区概述
        1.2.2 湖泊浮游植物群落演替研究
        1.2.3 云南湖泊浮游植物群落演替
        1.2.4 浮游植物群落演替及环境变化历史反演方法
    1.3 杞麓湖及其流域概况
        1.3.1 自然概况
        1.3.2 社会经济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杞麓湖浮游植物现状及季节演替
    2.1 前言
    2.2 研究区域与样点设置
    2.3 材料与方法
        2.3.1 水质理化指标
        2.3.2 浮游植物样品
        2.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杞麓湖水质的季节变化
        2.4.2 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演替
        2.4.3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2.5 讨论
        2.5.1 杞麓湖水质的季节变化
        2.5.2 浮游植物群落季节演替
        2.5.3 浮游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杞麓湖流域近百年人类活动变化的反演
    3.1 前言
    3.2 研究地概况
    3.3 材料与方法
        3.3.1 样品处理与测定
        3.3.2 沉积柱年代测定
        3.3.3 沉积物粒度测定
        3.3.4 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和碳氮比(C/N)测定
        3.3.5 沉积物有机质(OM)测定及污染评价
        3.3.6 污染指数计算及评价
        3.3.7 沉积物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3.3.8 沉积物金属元素污染评价和生态风险评估的计算
        3.3.9 土地利用类型分析
        3.3.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沉积岩芯柱
        3.4.2 沉积物柱芯高分辨率年代分析
        3.4.3 近百年杞麓湖沉积速率分析
        3.4.4 近百年杞麓湖沉积物粒度变化分析
        3.4.5 地化指标百年变化分析
        3.4.6 近百年杞麓湖氮磷营养物质变化分析
        3.4.7 近百年杞麓湖TOC和LOI_(550)变化分析
        3.4.8 近百年杞麓湖C/N和TN/TP变化分析
        3.4.9 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3.4.10 金属元素含量与沉积物理化性质关系分析
        3.4.11 近百年杞麓湖金属元素污染分析
        3.4.12 金属元素的来源分析
        3.4.13 土地利用历史变化分析
        3.4.14 历史社会经济数据与地化指标相关分析
    3.5 讨论
        3.5.1 沉积岩芯湖泊水质环境
        3.5.2 沉积岩芯沉积速率的环境意义
        3.5.3 沉积物粒度百年变化的驱动因子
        3.5.4 沉积物地球化学指标百年变化的环境指示意义及驱动因素
        3.5.5 沉积物金属元素历史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3.5.6 沉积物人为来源金属元素历史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杞麓湖近百年浮游植物演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4.1 前言
    4.2 研究地概况
    4.3 材料与方法
        4.3.1 沉积物采集及年代测定
        4.3.2 沉积物化石硅藻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4.3.3 沉积物化石硅藻群落结构特征分析方法
        4.3.4 沉积物色素的提取与分析
        4.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近百年杞麓湖沉积硅藻群落组合特征
        4.4.2 近百年杞麓湖沉积硅藻优势属种的生态习性
        4.4.3 近百年杞麓湖沉积硅藻多样性指数演变过程
        4.4.4 近百年硅藻群落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4.4.5 沉积色素重建浮游植物的演变过程及驱动因素分析
    4.5 讨论
        4.5.1 化石硅藻及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突变点探讨
        4.5.2 硅藻群落演变及驱动因子分析
        4.5.3 沉积物色素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杞麓湖浮游植物名录
附录2: 杞麓湖沉积物化石硅藻植物名录
附录3: 杞麓湖沉积物化石硅藻优势种版图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云南洱海盆地现代沉积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北方典型湖泊多环芳烃污染历史重建及人类活动响应[D]. 孙华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D]. 解瑞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雪宝顶流域典型钙华退化特征及修复可行性研究[D]. 宋韬. 西南科技大学, 2021(11)
  • [4]晚全新世以来星云湖沉积物的环境演变记录及碳埋藏研究[D]. 刘甜甜.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滇中星云湖早中全新世有机碳埋藏与气候变化研究[D]. 马顺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渤海湾盆地渤东地区浅水河湖交互沉积与有利储集区带预测[D]. 孙中恒. 中国地质大学, 2021
  • [7]西藏巴松措水化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D]. 罗珍. 西藏大学, 2021(12)
  • [8]中国湖泊生态系统突变时空差异[J]. 董一凡,郑文秀,张晨雪,徐敏,王荣,吴兴华,李媛. 湖泊科学, 2021(04)
  • [9]云南星云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田洋洋,常凤琴,张虎才,张晓楠,吴汉,段立曾,冯仡哲,陈杨. 第四纪研究, 2021(01)
  • [10]湖泊浮游植物演替历史与流域人类活动的关系分析 ——以杞麓湖为例[D]. 杨鸿雁.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标签:;  ;  ;  ;  ;  

云南洱海盆地现代沉积物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