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商银行应该加快拓展国际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张墨竹[1](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化经营是世界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资银行转型发展的必要环节。对于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无论是海外业务改革、国际并购或重组,都需要通过海外布局作为载体得以实施,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加强区域布局是国际化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也是成就一流跨国银行的基本路径。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在过去几十年间,通过海外布局大幅推动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使得发达国家老牌跨国银行国际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前期的业务优势、区位优势不复存在,甚至部分老牌跨国银行选择退出次要区域市场以保存竞争实力。这对于新兴经济体来说,无疑是一个抢占国际市场的机遇窗口。世界银行业的彼消此涨,使中资银行不得不思考,在经历了国际化初期的快速发展后,今天要如何进一步深化海外市场布局、强化业务管理,实现由“走出去”到“沉下去”、由“做大”到“做强”的转变?中资银行正处于谋求战略发展和国际化转型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低迷,疫情影响持续,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中资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中国坚挺的经济金融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RECP自由贸易区等国际经济合作平台的逆势表现,仍为中资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我国主张的“一带一路”倡议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开辟了崭新路径。于是,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也变得愈发关注和重视。梳理众多关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课题研究,我们发现,宏观研究多于微观研究、务虚探索多于务实研判,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一是银行国际化问题的主流研究重点仍集中在如何提高银行国际化竞争力、银行国际化发展影响因子分析等课题上,而忽视了非常重要的区位选择布局及环境背景研究;二是对于中资银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资金融通的中坚力量,关注两者之间勾稽推动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比较少;三是少有研究者会从“一带一路”沿线整体角度切入,对区位选择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探索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提供可量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平台,抢占银行国际化发展机遇,区位选择布局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因此,对“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整体情况的广泛整理,是对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路径的深入挖掘,更是对两者间关联匹配度的创新研究。本文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以下简称“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选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69个国家2015年至2019年政治、经济、金融、贸易、营商数据作为样本,借助SVM支持向量机模型(以下简称“SVM模型”)进行分类评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否适合中资银行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同时,结合银行国际化动因涉及的指标与实证结果进行差异化对标对比,对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面对选择“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目标国家进行国际化布局时,中资银行可以借助研究结果,结合自身业务发展需求,做具有针对性的差异化选择,降低区位选择布局成本。同时,研究结论也能为不同性质、或处于不同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资银行,提供可量化的区位选择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整体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1章,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主要创新点与不足。第2章,梳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理论研究脉络,说明相关理论基本概念,形成文献综述,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理论运作机理,引入国内外大型银行国际化优秀案例,提炼可供借鉴的国际化区位选择经验。第3章,对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进行区位选择的具体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中资银行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现状,判断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和劣势。第4章,介绍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方法,数据库的建立和指标选取等,并进一步阐释SVM模型原理和指标内涵。第5章,运用SVM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基于SVM模型实验结果,回归银行国际化动因理论,结合差异化指标给出有针对性的判断建议。第6章,“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的主要结论和下一步建议。通过理论演绎和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为:首先,“一带一路”倡议与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脉络吻合,两者发展相互助推;SVM模型实验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且结果显示实验样本集中有47个国家适合中资银行开办分支机构或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业务。其次,从实证结果分析来看,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盟、中欧、东欧三个区域最适合中资银行开拓发展。第三,结合实证分析结论,中资银行可以综合考虑税收法律、文化维度、环境绩效等附加因素,进一步优化区位选择结果。最后,SVM模型可实现进一步延展,待“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数据进一步完善,发展更为成熟时,可在现有模型基础上直接增加指标参数,实现模型结果的实时测度,及时帮助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实现国际化区位最优选择。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区位优势,中资银行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安排:(1)统筹规划国际化区位选择布局战略;(2)做好自身区位选择布局阶段化安排,实现对“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网格化辐射;(3)强化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合作意识,加强公司治理,提升服务管理效率;(4)进一步践行可持续发展责任,以服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经济健康发展。
张凡[2](2021)在《企业国际化下一站迪拜》文中认为编者按:在德尔塔毒株攻城略地的当下,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的疫情唤醒了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苏联红军临危不惧,以阅兵的方式凝聚起战斗力。如今,面对疫情,各国工商界也需要一场“阅兵式”来提振士气,加强团结与合作,正在举办?
范晓鹏[3](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张潇叶,张延良[4](2021)在《中资银行跨境并购的绩效评价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整合2006-2018年的中资银行跨境并购案例,基于短期市场价值与长期财务状况两个视角,围绕并购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资银行跨境并购可以改善银行的短期绩效,并购方盈利能力、并购规模、并购后持股比例和相对人均GDP对短期并购绩效均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效应;长期研究中,从盈利能力、风控能力、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构建并购绩效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发现跨境并购在长期内有助于提升银行的财务绩效。最后提出优化路径。
于昌君[5](2021)在《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ETC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锐锋[6](2021)在《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罗钰[7](2021)在《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化,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中国企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迅速增长。同时,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也迈上了新的台阶,在资本项目下的交易规模迅速扩张,在跨国投资及国际贸易中的使用也变得愈发广泛。因此,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去探讨人民币国际化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十分重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视角出发,着眼于分析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首先,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和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些相关的基础性研究,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论。其次,从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互动影响机制,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再次,文章分析了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了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现状,以及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现状。然后,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对“一带一路”沿线37个主要国家2010年至2019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十分显着,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驱动力,控制变量中的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额及这些国家的GDP和人口数量也对中国OFDI具有显着促进作用,而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距离和这些国家的科技水平会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显着的阻碍作用。最后,提出了关于促进中国OFDI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三项建议:(1)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2)规划投资区域,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3)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与投资。
袁超[8](2021)在《商业银行视角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关于率先在上海等五个城市开展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工作的决定,成为我国正式启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标志。短短十年的时间,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大幅增长,从最初的2.94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77万亿元。不仅如此,该项业务的合作对象也在不断增加,至今已涵盖24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发生业务往来的银行386家、企业34.9万余家。作为中国最早开设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之一,中国工商银行已将该业务延伸至90余个国家和地区,累计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办理金额超过5万亿元。但是目前,我国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总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乏完整的政策制度体系,企业也没有足够的议价权利,从而导致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效率和水平较低,这无论对我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还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宏观、企业和商业银行三个视角出发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首先通过理论研究,从宏观、企业和商业银行三个层面分析了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存在的问题,随后选取分别代表我国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对外贸易水平、金融市场和汇率稳定程度以及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水平等的六个经济指标,利用其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月度数据,使用R4.0.0和Matlab2019a等软件构建VAR-VECM和EMD-RBF神经网络等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在影响因素分析中,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可以清楚地表现出每个指标相互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LN GDP、LN TACIET和LN AORDHK是LN SACBRB的单向强格兰杰原因。而根据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在短期内给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金额的增长带来最大影响的是消费者物价指数,过去两期LN CPI的单位增长将会导致当期LN SACBRB分别出现约-3.9%和2.2%的变动,这也说明各指标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金额增长情况的影响并不总是同向的。结合脉冲响应分析结果与现实经济意义可以发现,中国香港地区离岸人民币存款金额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金额产生的正向影响虽然在短期内不如国内生产总值强烈,但从长期来看更加持久;消费者物价指数和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在未来可能成为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金额的重要因素之一。接下来使用预测误差方差分解方法对各指标的动态特征进行量化和描述,从长期看,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中国香港地区离岸人民币存款金额和消费者物价指数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金额的冲击愈发明显,表现出极强的远期影响力。在趋势预测中,通过使用RBF神经网络、EMD-RBF神经网络等六个模型对未来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金额进行趋势预测对比,发现EMD对三类模型的预测效果均有一定提升,且所建立的EMDRBF神经网络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金额的趋势预测效果最优,该模型预测的MAPE仅为14.52%,明显低于其他各模型。最后,根据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到了五点结论,并从宏观、企业和商业银行三个层面,针对前文分析得出的问题,一一给出建议。本文抓住当前人民币跨境结算研究仅从宏观和理论层面出发这一不足之处,通过新增企业和商业银行等微观视角,针对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定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与此同时,对该项业务的金额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这不但为各类商业银行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能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等提供一定支撑。
刘婧云[9](2021)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研究 ——以特变电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以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在建立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经济格局下,“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契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开数据,2013年至2019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直接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在沿线国家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超过5000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在深化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为国内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然而这也使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企业面临国际经营的资金风险和压力。融资约束一直是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过程中,国家层面和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各类政策,这会对企业的融资约束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以信息不对称、代理理论和权衡理论为理论基础,界定了融资约束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民营企业融资与融资约束的特征,介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方式和缓解融资约束的方式。这些进一步为研究案例公司打下基础。本文以特变电工为例,介绍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和该公司的融资历程和股权结构等信息,分析了公司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主要包括行业产能过剩,海外互通合作和履行社会责任三个因素;阐述了公司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从周边国家到南亚各国,再到沿线其他国家,特变电工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本文主体部分主要分析“一带一路”倡议下特变电工融资约束缓解的路径及其效果。首先,本文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特变电工融资状况进行分析,其主要呈现融资需求大、融资渠道单一和债务结构不合理的特点。其次通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融资约束缓解要素的识别,分别从政府、资金支持者和企业三个角度分析影响机制,并通过对融资约束缓解效果的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下,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支持、税收优惠政策、资金支持者示范效应和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特变电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经营成本,从而缓解其融资约束。最后本文提炼出“一带一路”倡议下特变电工缓解融资约束可以供其他企业参考的经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民营企业可以利用政策支持,积极抓住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承包工程的机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在政策推动下,民营企业可以抓住政策性银行的优惠信贷和多元化金融服务,税收优惠政策的推行和市场化的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推行的优惠金融服务的机会。同时,金融机构也应关注债务可持续问题,在为走出去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应合理评估企业信用与债务风险。政府应继续做好政策引导和协调银企的相关工作,促进企业加大“走出去”的步伐。
胡真涵[10](2021)在《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研究 ——以锦江股份并购法国卢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提高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国际化经营纳入自身的发展战略、向海外市场迈出进军步伐。相较于在海外新创建一家公司,跨国并购能够帮助国内企业即时获得一定的资产、资源、技术等,能够帮助国内企业在较短时间扩大自身规模、进入国外市场、增强自身实力,因此受到中国企业的大力追捧。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案数量大幅增长,但跨国并购涉及到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营,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多样的经营环境和风险,稍不小心就可能因并购而拉垮原本稳定的经营状况,这就要求企业更为小心谨慎,只有充分了解跨国并购过程中的风险,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才能提高并购交易的成功率,真正实现跨国并购的目的。作为国内酒店业最大的一笔跨国并购,锦江股份在国资委的支持和推动下完成了对法国卢浮集团的收购,并通过这一行动迅速开拓了国际市场,提高了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提升了经营业绩。本文选取锦江股份并购卢浮集团为例,对其跨国并购法国卢浮集团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希望为其他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本文以信息不对称理论、风险管理理论和动态风险控制理论为理论基础,将跨国并购分为准备、实施、整合三个阶段,对锦江股份在这三个阶段中面临的风险分别进行识别,再分析其在各个阶段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并从定价合理性、偿债能力、整合效果几方面对其风险控制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得出案例结论与启示。锦江股份在跨国并购的准备阶段主要面临着战略决策风险、谈判竞争风险以及定价风险,在跨国并购的实施阶段主要面临着融资风险、支付风险以及交割风险,在跨国并购的整合阶段主要面临着经营整合风险、组织管理整合风险以及资源整合风险。锦江股份在准备阶段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有品牌联盟、专业调研、创新谈判方式、采用价格调整机制,在实施阶段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有出售存量资产换取流动资金、利用内存外贷利率差异降低融资成本、在汇率较低时完成现金支付、构建高效便捷的三层交易架构,在整合阶段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有提高品牌的战略一致性、保持经营的相对独立性、加强沟通交流、通过中央平台促进资源全面融合。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一、锦江股份在跨国并购前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提高了跨国并购的成功率;二、锦江股份设计巧妙的融资方案既合理运用了企业资产,又降低了融资成本;三、锦江股份在此次跨国并购过程中的交易形式充分运用了对自身有利的条件,提高了此次并购的效率和效果;四、锦江股份的整合方案总体较为合理,提升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由此,本文还得出以下启示:一、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要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把握国际市场环境,依据自身实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并购方案;二、企业应当充分了解并灵活运用国际并购规则,选择最有利于自身的并购方式,通过法律安排等方法保障自身的权益、降低自身的风险,尽可能提高交易的效率和效果;三、企业在进行资金活动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盘活存量资产,利用各方优势尽可能减少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四、企业在整合阶段应当重视经营的稳定性,保持并充分发挥原有优势,提高自身的国际化经营水平,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工商银行应该加快拓展国际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商银行应该加快拓展国际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背景 |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主要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及经验借鉴 |
2.1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
2.1.1 银行国际化概念及内涵 |
2.1.2 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问题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3 “一带一路”下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文献综述 |
2.2 外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2.1 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2.2 美国花旗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 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经验借鉴 |
2.3.1 中国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2.3.2 中国工商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实践借鉴 |
第3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及合作现状 |
3.1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影响因素识别 |
3.1.1 宏观政治因素 |
3.1.2 贸易发展因素 |
3.1.3 投资发展因素 |
3.1.4 绿色金融因素 |
3.2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环境与现状 |
3.2.1 “一带一路”下的金融环境情况 |
3.2.2 中资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情况 |
3.3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
3.3.1 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
3.3.2 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
第4章 “一带一路”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合作评估体系构建 |
4.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方法 |
4.1.1 合作评估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 |
4.1.2 数据指标总库选取的基本原则 |
4.1.3 最高关联度指标主成分分析 |
4.2 合作评估体系的指标内涵 |
4.2.1 政府管理指标 |
4.2.2 经济投资指标 |
4.2.3 金融发展指标 |
4.2.4 贸易水平指标 |
4.2.5 营商开放指标 |
4.3 合作评估体系SVM模型选择 |
4.3.1 线性SVM模型 |
4.3.2 非线性可分SVM模型 |
4.3.3 支持向量机SVM模型优势 |
第5章 评估体系SVM模型实证结果及差异化结论分析 |
5.1 合作评估体系呈现的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1 综合角度SVM模型实验结果 |
5.1.2 引入时序角度的实验结果 |
5.1.3 引入地理角度的实验结果 |
5.2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结论分析 |
5.2.1 沿线各国比较优势情况汇总 |
5.2.2 比较优势理论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3 基于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结论分析 |
5.3.1 沿线各国文化维度情况汇总 |
5.3.2 文化维度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结论分析 |
5.4.1 社会责任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5.4.2 绿色金融视角的差异化结论分析 |
第6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相关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2)企业国际化下一站迪拜(论文提纲范文)
编者按: |
中国工商银行“阿联酋排名第一的中资银行” |
在迪拜重燃企业国际合作热情 |
元气森林:在世博舞台发出中国Z世代声音 |
珂楹集团:让中国时尚在 世博会大放异彩 |
(3)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
1.2.2 研究范围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概念释义 |
1.4.1 都市圈 |
1.4.2 一体化 |
1.4.3 高质量 |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5.3 研究方法 |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
1.6.2 研究特性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
2.3.1 国外经验 |
2.3.2 国内经验 |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
2.4.1 人本化 |
2.4.2 绿色化 |
2.4.3 创新化 |
2.4.4 网络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
3.3.1 产业协同创新 |
3.3.2 市场开放统一 |
3.3.3 生态绿色共保 |
3.3.4 城乡协调融合 |
3.3.5 文化包容认同 |
3.3.6 交通互联互通 |
3.3.7 服务共建共享 |
3.3.8 科技智慧引领 |
3.3.9 治理现代高效 |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
4.1.1 识别原则 |
4.1.2 识别思路 |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
4.2.1 基本特征判别 |
4.2.2 基本范围选取 |
4.2.3 中心城市界定 |
4.2.4 识别方法选取 |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
4.5.1 核心圈层识别 |
4.5.2 扩展圈层识别 |
4.5.3 辐射圈层识别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
5.1 时空演化特征 |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
5.2 区域现状解析 |
5.2.1 自然地理 |
5.2.2 经济社会 |
5.2.3 城镇体系 |
5.2.4 服务设施 |
5.2.5 体制机制 |
5.3 比较格局审视 |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
5.4 核心问题研判 |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
6.1.1 总体思路 |
6.1.2 评价方法 |
6.1.3 数据来源 |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
6.2.3 评价结果分析 |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
6.3.3 评价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
7.1 影响因子研判 |
7.1.1 自然环境因子 |
7.1.2 经济社会因子 |
7.1.3 交通设施因子 |
7.1.4 历史文化因子 |
7.1.5 政策制度因子 |
7.1.6 信息技术因子 |
7.2 动力机制解析 |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
7.3 既有模式梳理 |
7.3.1 一般模式 |
7.3.2 复合模式 |
7.3.3 模式特征 |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
7.4.1 模式建构思路 |
7.4.2 空间模型建构 |
7.4.3 适宜模式推演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
8.1.1 战略价值研判 |
8.1.2 目标方向引导 |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
8.2.1 城镇体系完善 |
8.2.2 空间结构优化 |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
8.7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
9.1.1 规划思维转变 |
9.1.2 规划目标转向 |
9.1.3 规划基本原则 |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
9.4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
10.2 创新点 |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
10.3 不足与展望 |
10.3.1 不足之处 |
10.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中资银行跨境并购的绩效评价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银行跨境并购动因的研究 |
(二)关于银行跨境并购绩效的研究 |
(三)关于银行跨境并购实现路径的研究 |
三、中资银行跨境并购绩效研究的理论分析 |
(一)银行跨境并购的动因理论 |
1. 范围经济理论 |
2. 协同效应理论 |
3. 交易费用理论 |
4. 市场势力理论 |
5. 税盾理论 |
(二)银行跨境并购的价值理论 |
四、市场价值视角下中资银行跨境并购绩效与影响因素研究 |
(一)研究模型的建立 |
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2. 事件窗口与估计窗口 |
3. 变量选择 |
4. 统计检验 |
(二)实证分析结果 |
1. 全样本超额收益率 |
2. 全样本累计超额收益率 |
(三)回归分析结果 |
1. 变量选取和模型设定 |
2. 描述性分析 |
3. 回归分析 |
五、财务视角下中资银行跨境并购绩效研究 |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二)并购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三)并购绩效财务指标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1. 指标的正向化 |
2. 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
3. 提取因子 |
4. 因子得分及财务绩效得分计算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1. 明确跨境并购方式、目标选择及风险管理策略 |
2. 重视跨境并购的后期整合工作 |
3. 重视优质人才与创新驱动 |
4. 围绕国家战略开展跨境并购 |
(7)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研究 |
1.2.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 |
1.2.3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人民币国际化与OFDI的理论基础 |
2.1 人民币国际化与OFDI的内涵 |
2.1.1 人民币国际化内涵 |
2.1.2 OFDI的内涵 |
2.2 货币国际化与OFDI的关系理论 |
2.2.1 货币职能说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OFDI的互动机制分析 |
3.1 中国OFDI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
3.1.1 中国OFDI对人民币国际化的直接作用 |
3.1.2 中国OFDI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间接作用 |
3.2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OFDI的作用机制 |
3.2.1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OFDI的直接作用 |
3.2.2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OFDI的间接作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OFDI的发展现状 |
4.1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现状 |
4.1.1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企稳回升 |
4.1.2 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 |
4.1.3 人民币国际债券规模稳步上升 |
4.1.4 人民币全球外汇储备占比持续增长 |
4.2 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现状 |
4.2.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民币结算初具规模 |
4.2.2 人民币与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实现挂牌交易 |
4.2.3 人民币国际化的金融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
4.2.4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互换规模还较小 |
4.3 中国OFDI的发展现状 |
4.3.1 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增速放缓 |
4.3.2 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多元化 |
4.3.3 对外直接投资集中于亚洲地区 |
4.4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发展现状 |
4.4.1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比重创新高 |
4.4.2 中国偏好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造业 |
4.4.3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集中于东南亚地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5.1.1 被解释变量 |
5.1.2 解释变量 |
5.1.3 控制变量 |
5.1.4 研究对象 |
5.1.5 描述性统计 |
5.2 模型的选择 |
5.2.1 面板数据回归模型 |
5.2.2 建立面板模型 |
5.3 实证分析 |
5.3.1 平稳性检验 |
5.3.2 相关性分析 |
5.3.3 静态面板模型的形式检验 |
5.3.4 实证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互换规模较小 |
6.1.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不均,科技行业占比少 |
6.1.3 人民币国际化可通过进口贸易带动直接投资 |
6.2 发展建议 |
6.2.1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完善跨境金融基础设施 |
6.2.2 规划投资区域,增加对发达国家的投资 |
6.2.3 增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与投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商业银行视角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货币选择的研究 |
1.3.2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
1.3.3 关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
2 概念辨析 |
2.1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 |
2.1.1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概念 |
2.1.2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功能 |
2.1.3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发展历程 |
2.2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
2.3 离岸人民币市场 |
3 人民币跨境结算现状研究与问题探讨 |
3.1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宏观现状 |
3.1.1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规模与结构 |
3.1.2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国家与地区分布 |
3.1.3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市场份额 |
3.2 商业银行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现状——以ICBC为例 |
3.2.1 整体成果 |
3.2.2 业务部门 |
3.2.3 产品体系 |
3.2.4 业务优势 |
3.2.5 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
3.3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
3.3.1 宏观层面 |
3.3.2 企业层面 |
3.3.3 商业银行层面 |
4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影响因素分析 |
4.1 模型构建 |
4.1.1 向量自回归模型 |
4.1.2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4.2 实证研究过程 |
4.2.1 变量与数据选取 |
4.2.2 单位根检验 |
4.2.3 滞后阶数的确定 |
4.2.4 VAR模型拟合 |
4.2.5 模型诊断性检验 |
4.2.6 Johansen协整检验 |
4.2.7 VECM与VAR模型估计 |
4.2.8 格兰杰因果检验 |
4.2.9 脉冲响应分析 |
4.2.10 方差分解 |
4.3 实证综合分析 |
5 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趋势预测 |
5.1 理论基础 |
5.1.1 经验模态分解 |
5.1.2 径向基神经网络 |
5.2 实证研究过程 |
5.2.1 EMD指标分解 |
5.2.2 RBF神经网络建立 |
5.2.3 EMD-RBF神经网络预测 |
5.2.4 各模型预测对比分析 |
5.3 实证综合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宏观层面 |
6.2.2 企业层面 |
6.2.3 商业银行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一带一路”倡议下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研究 ——以特变电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效果的研究 |
1.2.2 关于融资约束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关于融资约束经济后果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框架 |
2 民营企业融资约束概述及相关理论 |
2.1 融资的方式与特征 |
2.1.1 融资的定义与方式 |
2.1.2 融资的特征 |
2.2 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定义与特征 |
2.2.1 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定义 |
2.2.2 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的特征 |
2.3 缓解融资约束的方式 |
2.3.1 响应政府政策 |
2.3.2 规范信息披露 |
2.3.3 创新融资方式 |
2.4 融资约束理论基础 |
2.4.1 信息不对称 |
2.4.2 代理理论 |
2.4.3 权衡理论 |
3 “一带一路”倡议缓解特变电工融资约束案例概述 |
3.1 “一带一路”倡议制度背景 |
3.2 特变电工企业概况 |
3.2.1 特变电工企业简介 |
3.2.2 融资历程 |
3.2.3 股权结构及主要控股公司 |
3.3 特变电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动因 |
3.3.1 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寻求海外投资机会 |
3.3.2 抓住能源变革趋势,深化海外他国互通合作 |
3.3.3 积极践行政府倡议,履行社会责任 |
3.4 特变电工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过程 |
3.4.1 “一带一路”倡议前实施周边国家电力能源民生工程 |
3.4.2 “一带一路”初期投资南亚地区,享税收优惠政策 |
3.4.3 “一带一路”新阶段拓展国际项目,获境外工程金融服务 |
4 “一带一路”倡议缓解特变电工融资约束分析 |
4.1 “一带一路”倡议前特变电工面临的融资状况 |
4.1.1 融资渠道单一,过度依赖银行借款 |
4.1.2 债务结构不合理,流动负债占比过高 |
4.1.3 业务转型,资金需求增大 |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特变电工融资约束缓解机制分析 |
4.2.1 “一带一路”项目获政策性金融支持 |
4.2.2 “一带一路”企业享税收优惠政策 |
4.2.3 政府示范效应下资金支持者提供融资支持 |
4.2.4 开拓海外市场,提升经营业绩 |
4.2.5 履行社会责任,降低信息不对称 |
4.3 “一带一路”倡议下特变电工融资约束缓解的效果分析 |
4.3.1 “一带一路”倡议对特变电工融资渠道的影响 |
4.3.2 “一带一路”倡议对特变电工融资成本的影响 |
4.3.3 融资约束相关指标分析 |
5 研究结论和启示 |
5.1 研究结论 |
5.1.1 “一带一路”倡议使特变电工拓宽融资渠道 |
5.1.2 “一带一路”倡议使特变电工降低经营成本 |
5.1.3 融资约束缓解促进特变电工践行“一带一路”倡议 |
5.2 启示 |
5.2.1 民营企业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融资机会 |
5.2.2 民营企业充分抓住“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投资机会 |
5.2.3 金融机构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同时重视债务可持续问题 |
5.2.4 政府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好政策引导和协调银企的角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研究 ——以锦江股份并购法国卢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对跨国并购风险类型的研究 |
1.2.2 对跨国并购风险成因的研究 |
1.2.3 对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理论概述 |
2.1 跨国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
2.1.1 跨国并购的概念 |
2.1.2 跨国并购的类型 |
2.2 跨国并购主要风险 |
2.2.1 并购准备阶段的风险 |
2.2.2 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 |
2.2.3 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 |
2.3 风险控制方法 |
2.3.1 并购准备阶段的风险控制方法 |
2.3.2 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方法 |
2.3.3 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控制方法 |
2.4 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的理论基础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2 风险管理理论 |
2.4.3 动态风险控制理论 |
3 锦江股份并购法国卢浮案例介绍 |
3.1 并购双方基本情况 |
3.1.1 锦江股份基本状况 |
3.1.2 法国卢浮基本状况 |
3.2 锦江股份并购法国卢浮的过程 |
3.2.1 锦江国际与喜达屋开展初步估值和实质性谈判 |
3.2.2 锦国投签署协议并授予锦江股份受让选择权 |
3.2.3 锦江股份接受交易选择权并通过收购决议 |
3.2.4 锦江股份全资子公司与SDL签订股份购买协议 |
3.3 锦江股份并购动因 |
3.3.1 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动 |
3.3.2 国际形势利好为跨国并购提供良好机遇 |
3.3.3 完善战略布局增强市场势力 |
3.3.4 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盈利能力 |
4 锦江股份并购法国卢浮的风险控制分析 |
4.1 锦江股份并购法国卢浮的风险识别和评估 |
4.1.1 并购准备阶段的风险 |
4.1.2 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 |
4.1.3 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 |
4.1.4 并购风险整体评估 |
4.2 并购准备阶段的风险控制 |
4.2.1 提前结成品牌联盟铺垫合作基础 |
4.2.2 利用中介机构对并购标的进行充分调研 |
4.2.3 直接报价进行实质性股权转让谈判 |
4.2.4 采取收益法和价格调整机制进行定价 |
4.3 并购实施阶段的风险控制 |
4.3.1 提前内部自筹并购所需一半资金 |
4.3.2 内存外贷进一步扩大外部融资规模 |
4.3.3 使用现金对并购价款进行全额支付 |
4.3.4 搭建巧妙高效的交易架构完成标的交割 |
4.4 并购整合阶段的风险控制 |
4.4.1 系统整合酒店品牌加强战略的一致性 |
4.4.2 采取独立整合策略保障经营稳定性 |
4.4.3 加强双方交流合作提高整体认同感 |
4.4.4 融合双方资源提升企业一体化水平 |
4.5 风险控制效果评价 |
4.5.1 定价合理性分析 |
4.5.2 偿债能力分析 |
4.5.3 整合效果评价 |
5 案例结论与启示 |
5.1 案例结论 |
5.1.1 充分的前期准备提高了并购的成功率 |
5.1.2 融资方案通过合理规划资产降低了成本 |
5.1.3 精妙的交易形式提升了并购的效率和效果 |
5.1.4 科学的整合方案提升了公司的运营能力 |
5.2 案例启示 |
5.2.1 企业要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定位和国际市场环境 |
5.2.2 企业要充分了解并灵活运用国际并购规则 |
5.2.3 企业要发挥自身在资金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
5.2.4 企业在整合中要保留优势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工商银行应该加快拓展国际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倡议下中资银行国际化区位选择研究 ——基于SVM支持向量机模型[D]. 张墨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2]企业国际化下一站迪拜[N]. 张凡. 中国贸易报, 2021
- [3]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中资银行跨境并购的绩效评价与路径选择[J]. 张潇叶,张延良. 投资研究, 2021(07)
- [5]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ETC营销策略研究[D]. 于昌君.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6]中国工商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研究[D]. 刘锐锋. 西北大学, 2021
- [7]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罗钰. 河北金融学院, 2021(07)
- [8]商业银行视角下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的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预测[D]. 袁超.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9]“一带一路”倡议下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缓解研究 ——以特变电工为例[D]. 刘婧云.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10]跨国并购风险控制研究 ——以锦江股份并购法国卢浮为例[D]. 胡真涵.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