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列{(1+1/n)~n}极限存在性的证明与e近似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杜娟[1](2020)在《极限■的几种证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重要极限■的五种证明方法。
司志本[2](2017)在《浅谈π与e的无理性与超越性》文中研究表明π与e是我们熟悉而且也非常重要的两个常数.了解这两个数的无理性与超越性,不但可以使我们对π与e的认识有所增强,同时还可以对与之相关的数学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1超越数的概念"超越数"与"代数数"是不可分割的一对概念,因此,在介绍超越数之前,我们需要先介绍一下代数数的概念.关于代数数,可以这样来定义:如果一个实数满足下面这个整系数多项式方程
宋洪雪,邱中华,丁秀梅[3](2018)在《浅谈级数的应用与一点注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文通过对八个示例的分析及求解,介绍了级数在不等式证明、求高阶导数、计算一类定积分、解微分方程等四个方面问题中的应用.并简单介绍了综合利用数列极限理论和微分方程等工具研究幂级数的收敛域与和函数的方法和技巧.
钱呈[4](2014)在《高中生有关“数列极限”迷思概念的探查及其转变研究》文中指出微积分是数学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造。对于现代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科学研究等来说,微积分都是无法替代的强有力工具。数列极限作为微积分学中的基础概念,它的产生建立了有限与无限、常量与变量之间的桥梁,弥补和完善了微积分在理论上的缺陷。然而,由于极限概念的抽象性导致许多学生学习极限概念时存在困难和理解上的误区。研究者们将学生所具有的这些不同于当今数学典范的想法称之为“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迷思概念具有广泛性和顽固性等特点,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概念的学习。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要想有效转变学生的错误想法,教师在教学前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头脑中可能会存在的迷思概念,根据其形成原因,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环节转化这些迷思概念。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一些方法手段探查学生头脑中隐含着的迷思概念。二阶段诊断测试作为当前主流的迷思概念诊断方法之一,己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物理、化学等学科领域,但在数学学科领域应用罕见。本研究尝试运用二阶段诊断工具的框架开发数列极限迷思概念的诊断工具TDLSM,用以探查学生在数列极限内容学习后仍然存在的迷思概念,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构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为教师有效开展数列极限概念教学提供参考。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搜集和梳理了迷思概念及概念转变的相关文献,对迷思概念的特点、成因及研究方法等进行论述,阐述了概念转变的基本理论,明确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借鉴Treagust(1988)提出的二阶段式诊断工具开发流程,开发了数列极限迷思概念诊断工具(TDLSM)。第三,采用TDLSM对高中生数列极限迷思概念进行了实际探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调查对象为来自上海两所区级重点高中的高二年级学生。他们在接受调查前己经学习完数列极限章节内容。第四,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探讨了数列极限迷思概念形成的原因及不同性别学生对数列极限概念的理解情形,并据此提出转变数列极限迷思概念的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高中生在数列极限的描述性定义、数列趋近于极限的方式、无限概念的理解、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的概念、数列极限的运算法则等方面都存在迷思概念;学生的的这些迷思概念来源于以往的学习生活经验,不恰当的类比、上位概念的缺乏、学科背景知识的不足、认识论障碍等;男女生在数列极限概念的理解情形无显着的性别差异。基于上述研究和当前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数列极限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数学史认知分析、概念图、认知冲突、比较教学和直观教学等教学策略,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列极限迷思概念的转变,提高数列极限概念的教学质量。
张灵敏[5](2020)在《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在多智能体一致性控制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讯和网络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多智能体系统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多个学科的研究热点。多智能体系统可以通过多个智能体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充分而有效地完成一些相对复杂的生产生活任务,在军事、工业生产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协调控制的基础,稳定性分析和一致性控制是多智能体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而要实现多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首先要保证系统中每个智能体的稳定性。因此,本文在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对于智能体系统稳定性及一致性控制问题研究不足的基础上,针对单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控制中的多目标选择、一致性编队和领导-跟随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追踪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针对单智能体系统在Banach空间中的稳定性问题,提出了用不动点迭代算法解决单智能体系统稳定性问题的新方法。首先,在Banach空间中给出了一种新的不动点迭代算法,并用不动点理论证明了算法的强收敛性,给出了保证算法强收敛的条件。之后,将给出的迭代算法应用于单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中,将迭代序列中的各个点看作该智能体系统的运动轨迹点,序列收敛于特定的点,即该智能体系统达到了稳定状态。(2)针对单智能体系统在Hilbert空间中的稳定性问题,以及Banach空间中给出的隐式迭代算法的复杂性,在Hilbert空间中给出了一种更为简单和直观的显式不动点迭代算法,并证明了算法的强收敛性。之后将该算法应用于单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问题中。(3)针对单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考虑了带有时延和对数量化器的情况。在研究中,引入了时滞分解和对数量化器,使得时延和量化信息得以充分利用。同时,通过选取增强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给出了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得到的结果都是线性矩阵不等式形式,可以很容易地进行优化。(4)针对多智能体系统多目标选择和一致性编队问题,首先给出了基于拍卖算法的改进的多目标选择策略,对原有价值函数进行了改进。之后,对选择同一目标的智能体进行了一致性编队控制,提出了带偏移量的一致性编队控制方法,并分有领导者和无领导者两种情况对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编队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针对时间驱动控制模式下存在的通信量大和能量消耗大的问题,在多智能体系统多目标选择和一致性编队过程中把时间驱动控制模式改为了事件驱动控制模式,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节约了带宽资源和能量。(5)针对领导-跟随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追踪控制问题,考虑了通信时变时延和执行器饱和约束问题。首先通过设置饱和界,使系统的输入限制在一个固定区间内,然后分别设计了领导者智能体与跟随者智能体的分布式一致性控制器,设计控制器时考虑了时变时延的影响,并通过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证明了在给定的控制器下,系统是闭环稳定的。
贾祥[6](2017)在《不等定时截尾数据下的卫星平台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卫星平台是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于支持有效载荷正常工作的所有系统构成的整体。卫星平台由分系统串联而成,而分系统又由众多单机组成。在公用卫星平台上安装不同的有效载荷,就可形成不同功能的卫星。因此,研制高可靠性的卫星平台,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带来卫星平台的可靠性评估问题。卫星平台的寿命数据主要来自于在轨遥测试验,通过分析,可以根据在轨遥测试验建立不等定时截尾寿命试验模型。现有的不等定时截尾数据下的相关研究非常零碎,不成体系,难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及工程实践的需求,本文在威布尔分布和指数分布场合,利用不等定时截尾数据,对卫星平台的可靠度进行统计推断,目标包括可靠度的点估计及置信下限。从有失效数据和无失效数据、寿命数据和其他可靠性信息的融合、单机和系统等多个方面,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指数分布场合不等定时截尾有失效数据下的单机可靠性评估方法。根据不等定时截尾有失效数据,提出指数分布参数的点估计和置信下限的计算方法,等同于给出了可靠度的点估计和置信下限。首先将分布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作为点估计,随后依次利用枢轴量、样本空间排序法、Fisher信息量和改进的bootstrap方法,建立分布参数的置信下限。最后,通过蒙特卡罗实验及卫星平台中的数管计算机的应用,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劣,发现基于枢轴量的置信下限效果最好。(2)威布尔分布场合不等定时截尾有失效数据下的单机可靠性评估方法。根据不等定时截尾有失效数据,给出威布尔分布可靠度的点估计和置信下限。首先利用极大似然法和最小二乘法,推得分布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和最小二乘估计,继而求得可靠度的点估计。针对极大似然估计,讨论了极大似然估计的存在性,明确了其不存在的场合。另外,提出了极大似然估计的近似解,给出了封闭的表达式。针对最小二乘估计,提出了两种模式。随后,依次根据枢轴量、Fisher信息矩阵和改进的bootstrap方法,建立可靠度的置信下限。其中,枢轴量是基于最小二乘估计提出的。而在利用Fisher信息矩阵时,根据信息矩阵得到极大似然估计的协方差,再转化为可靠度的估计的方差,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可靠度的置信下限。另外,所用的是观测信息矩阵,而非目前常用的利用极大似然估计近似所得的。最后,通过蒙特卡罗仿真实验和卫星平台中的蓄电池的应用,比较了各种点估计和置信下限的优劣,探讨了不同点估计和置信下限在不同条件下的适用性。(3)不等定时截尾无失效数据下的单机可靠性评估方法。在威布尔分布和指数分布场合,根据不等定时截尾无失效数据,给出可靠度的点估计和置信下限。首先利用配分布曲线法,推得分布参数的两种最小二乘估计,继而可得可靠度的两种点估计。随后通过发掘配分布曲线法中的隐含信息,求得了样本中各个时刻处的可靠度置信下限,通过曲线拟合,给出了可靠度的置信下限。由于可靠度的点估计和置信下限都根据配分布曲线法计算而来,从而保证了应用中的一致性。最后,通过蒙特卡罗仿真实验和卫星平台中的陀螺及GPS接收机的应用,比较了两种点估计,并对比了新提出的置信下限与已有的置信下限,继而分析了不同方法的优劣,从中选出了最优的点估计,同时也发现新提出的置信下限优于现有方法。(4)融合不等定时截尾数据和其他可靠性信息的单机可靠性评估方法。在威布尔分布和指数分布场合,利用Bayes理论,通过融合不等定时截尾数据和其他可靠性信息,给出可靠度的Bayes点估计及置信下限。首先根据其他可靠性信息确定分布参数的验前分布,随后结合Bayes理论,推出分布参数的验后分布,并将其转化为可靠度的验后分布,据此求得可靠度的Bayes点估计和置信下限。最后,通过蒙特卡罗实验和相应的单机的应用,检验了可靠度的Bayes点估计和置信下限,发现融合后的结果精度大大提高。(5)基于Bayes信息融合的卫星平台系统可靠性评估方法。首先研究了基于Bayes信息融合的贮备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在对现有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的计算方法,结合分布参数的验后分布,推得贮备系统的可靠度的验后分布,继而得到贮备系统的可靠度的Bayes点估计和置信下限,并通过蒙特卡罗仿真试验和卫星平台中的陀螺的应用,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劣。随后,明确了串联、并联和表决系统的评估方法。最后,在此基础上,基于Bayes信息融合提出了卫星平台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方法,并通过一个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具体运用。
原启盛[7](1994)在《一个重要极限的证明、近似计算及其误差估计》文中指出建立了3个数列的不等关系,然后用以证明了重要极限lim(1+1/n)n=e的存在性,利用得出的结论,给出e的近似计算和误差估计的方法,把极限的证明、近似计算和误差估计结合起来。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试题研究组[8](2003)在《2002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模拟试题集锦》文中提出
朱亚丽[9](2011)在《基于高等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和数学学科的发展,数学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使数学教育与数学的现代化发展相适应.新课程改革以来,现代数学已经开始渗透到高中新课程中.许多高等数学知识已经下放到高中数学教材中,这个举措改变了以往的应试教育.同时,高考数学试题中也出现了许多高等数学背景的试题,这类试题可以有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潜能.如何科学地命制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试题已经成为国内学者和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热点,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本文通过文献法和历史研究法研究国内外中学数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国内外考试理论为基础,分析、整理了期刊、相关的专着和国内外高考试题,总结归纳出具有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方法.首先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课程改革现状,指出现代数学在中学课程中的渗透已经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论证了研究高等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试题的必要性.其次,简要介绍了高考在内容、模式上的改革,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不同时期因教材和课程标准(大纲)的变化引起高考数学内容的变化,得出高考数学命题是从知识到能力转变的结论.再次,本文利用反向工程法分析试题的命题方法,总结出高数渗透法即直接引用法、高数浅化法、语言转化法、演绎变形法.接着从案例入手,综合利用高数渗透法分析高考题目,以试题的来源、知识链接、解法、拓展的方式剖析案例,并编制若干试题.最后,文中统计了2000-2010年以高等数学为背景的高考试题,分析命题规律和趋势,希望在高考数学命题理论和实践上能给出一些启示.
郝艳莉,张滨燕[10](2009)在《数学软件Mathematica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把计算机和数学软件引入高等数学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文章以重要极限和定积分近似计算为实例探讨数学软件mathematica的图形功能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二、数列{(1+1/n)~n}极限存在性的证明与e近似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列{(1+1/n)~n}极限存在性的证明与e近似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2)浅谈π与e的无理性与超越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超越数的概念 |
2 关于π与e的初步认识 |
3 关于π与e的无理性的认识 |
4 关于π与e的超越性的认识 |
(4)高中生有关“数列极限”迷思概念的探查及其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流程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迷思概念 |
2.2 数列极限 |
2.3 概念转变 |
第三章 高中生数列极限迷思概念的调查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对象 |
3.3 诊断工具 TDLSM 的开发 |
3.4 资料处理与分析 |
第四章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4.1 高中生数列极限迷思概念调查结果 |
4.2 数列极限迷思概念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促进数列极限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
5.1 数学史的认知分析策略 |
5.2 概念图策略 |
5.3 概念冲突策略 |
5.4 比较教学策略 |
5.5 直观教学策略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数列极限学习诊断卷 |
附录二: TDLSM 诊断问卷 |
(5)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在多智能体一致性控制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智能体系统稳定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 智能体系统一致性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1 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编队控制 |
1.3.2 多智能体系统事件驱动一致性编队控制 |
1.3.3 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追踪控制 |
1.4 现有工作存在的不足 |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及结构安排 |
1.5.1 研究思路 |
1.5.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基于Banach空间的单智能体系统稳定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 |
2.3 预备知识 |
2.4 基于不动点理论的单智能体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
2.5 数值例子和仿真 |
2.5.1 数值例子 |
2.5.2 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Hilbert空间的单智能体系统稳定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预备知识 |
3.3 基于不动点理论的单智能体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
3.4 数值例子和仿真 |
3.4.1 数值例子 |
3.4.2 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时延和量化的单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预备知识 |
4.3 系统描述 |
4.4 带有时延和量化的单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5 数值例子和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目标选择的多智能体系统事件驱动一致性编队控制 |
5.1 引言 |
5.2 预备知识和问题描述 |
5.2.1 预备知识 |
5.2.2 问题描述 |
5.3 基于事件驱动的多智能体系统动态多目标选择策略 |
5.3.1 基于拍卖算法的多智能体系统动态多目标选择算法 |
5.3.2 基于事件驱动的改进的多智能体系统动态多目标选择算法 |
5.4 基于事件驱动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编队控制策略 |
5.4.1 无leader的多智能体一致性编队控制 |
5.4.2 有leader的多智能体一致性编队控制 |
5.5 基于事件驱动的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编队控制 |
5.5.1 事件驱动控制应用于无leader的多智能体一致性编队控制 |
5.5.2 事件驱动控制应用于有leader的多智能体一致性编队控制 |
5.6 仿真与分析 |
5.6.1 多智能体系统多目标选择算法仿真 |
5.6.2 多智能体系统一致性编队控制策略仿真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领导-跟随多智能体系统的一致性追踪 |
6.1 引言 |
6.2 问题描述 |
6.2.1 多智能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6.2.2 跟随者智能体之间的拓扑关系 |
6.3 主要结论 |
6.4 仿真和实验结果 |
6.4.1 领导-跟随多智能体系统仿真 |
6.4.2 领导-跟随多智能体系统实验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不等定时截尾数据下的卫星平台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机的可靠度评估现状 |
1.2.2 系统的可靠度评估方法 |
1.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解决问题的思路 |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指数分布场合不等定时截尾有失效数据下的单机可靠度评估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及θ的点估计 |
2.3 θ的置信下限 |
2.3.1 基于枢轴量的置信下限 |
2.3.2 基于样本空间排序法的置信下限 |
2.3.3 基于Fisher信息量的置信下限 |
2.3.4 基于改进的bootstrap法的置信下限 |
2.4 仿真实验 |
2.4.1 实验过程 |
2.4.2 实验结果分析 |
2.4.3 实验结论 |
2.5 算例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威布尔分布场合不等定时截尾有失效数据下的单机可靠度评估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 |
3.3 可靠度的点估计 |
3.3.1 基于最小二乘估计的可靠度点估计 |
3.3.2 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可靠度点估计 |
3.4 可靠度的置信下限 |
3.4.1 基于枢轴量的可靠度置信下限 |
3.4.2 基于观测信息矩阵的可靠度置信下限 |
3.4.3 基于改进的bootstrap法的可靠度置信下限 |
3.5 仿真实验 |
3.5.1 实验过程 |
3.5.2 实验结果分析 |
3.5.3 实验结论 |
3.6 算例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等定时截尾无失效数据下的单机可靠度评估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基于配分布曲线法的可靠度点估计 |
4.3.1 失效概率的点估计分析 |
4.3.2 可靠度点估计的求解 |
4.4 基于配分布曲线法的可靠度置信下限 |
4.4.1 失效概率置信上限的估计值求解 |
4.4.2 失效概率置信上限曲线的拟合 |
4.4.3 可靠度置信下限的求解 |
4.5 仿真实验 |
4.5.1 实验过程 |
4.5.2 实验结果分析 |
4.5.3 实验结论 |
4.6 算例分析 |
4.6.1 陀螺算例 |
4.6.2 GPS接收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融合不等定时截尾数据和其他可靠性数据的单机可靠度评估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 |
5.3 验前分布的确定 |
5.3.1 验前信息只有专家数据时验前分布的确定 |
5.3.2 验前信息有专家数据和性能退化数据时验前分布的确定 |
5.4 可靠度的Bayes估计 |
5.4.1 指数分布下可靠度的Bayes估计 |
5.4.2 威布尔分布下可靠度的Bayes估计 |
5.5 仿真实验 |
5.5.1 验前信息只有专家数据时的仿真实验 |
5.5.2 验前信息有专家数据和性能退化数据时的仿真实验 |
5.5.3 验前信息的融合对可靠度评估结果的影响 |
5.5.4 验前信息中可靠度预计值的时刻对融合结果的影响 |
5.5.5 实验结论 |
5.6 算例分析 |
5.6.1 蓄电池 |
5.6.2 陀螺 |
5.6.3 数管计算机 |
5.6.4 GPS接收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Bayes信息融合的卫星平台系统可靠度评估 |
6.1 引言 |
6.2 基于Bayes信息融合的冷备系统可靠度评估 |
6.2.1 单元寿命服从威布尔分布时的冷备系统可靠度评估 |
6.2.2 单元寿命服从指数分布时的冷备系统可靠度评估 |
6.2.3 冷备系统算例分析及方法讨论 |
6.3 其他典型可靠性模型的可靠性评估 |
6.3.1 串联模型 |
6.3.2 并联模型 |
6.3.3 表决模型 |
6.4 卫星平台系统的可靠度评估 |
6.5 卫星平台系统的可靠度评估应用案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定理3.2 的证明 |
(9)基于高等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高考数学命题概论 |
2.1 高考及高考数学概论 |
2.1.1 高考命题:从统一到分省 |
2.1.2 高考数学:高中数学教学的指挥棒 |
2.1.3 高考数学命题:从知识到能力 |
2.2 高考数学试题结构与要求 |
2.3 高考数学命题的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考数学命题方法研究述评 |
3.1 研究综述 |
3.1.1 一般数学问题的命题方法理论 |
3.1.2 竞赛数学问题的命题研究方法 |
3.1.3 高考数学试题的命题方法 |
3.1.4 研究简评 |
3.2 编制高考数学试题的基本程序 |
3.3 高考数学试题命题研究方法——反向工程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数渗透法研究 |
4.1 问题界定 |
4.1.1 基于高等数学背景的高考数学试题的界定 |
4.1.2 高数渗透法 |
4.2 直接引用法 |
4.3 高数浅化法 |
4.4 语言转化法 |
4.4.1 高等语言的初等化 |
4.4.2 初等语言的高等化 |
4.5 演绎变形法 |
4.6 案例分析 |
4.6.1 案例一 有界变差数列 |
4.6.2 案例二 马尔科夫定理 |
4.6.3 案例三 距离公理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数渗透法应用研究 |
5.1 高观点题目分析 |
5.2 若干命题实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附录 2000-2010 年高数背景试题 |
(10)数学软件Mathematica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列的极限 |
2 定积分的近似计算—矩形法 |
3 结束语 |
四、数列{(1+1/n)~n}极限存在性的证明与e近似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极限■的几种证法[J]. 杜娟. 科技风, 2020(05)
- [2]浅谈π与e的无理性与超越性[J]. 司志本. 数学通讯, 2017(09)
- [3]浅谈级数的应用与一点注记[J]. 宋洪雪,邱中华,丁秀梅. 高等数学研究, 2018(03)
- [4]高中生有关“数列极限”迷思概念的探查及其转变研究[D]. 钱呈.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2)
- [5]智能体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及在多智能体一致性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 张灵敏. 燕山大学, 2020(01)
- [6]不等定时截尾数据下的卫星平台可靠性评估方法研究[D]. 贾祥.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7]一个重要极限的证明、近似计算及其误差估计[J]. 原启盛. 西北林学院学报, 1994(03)
- [8]2002年全国各地数学高考模拟试题集锦[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试题研究组.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3(Z1)
- [9]基于高等数学背景下的高考数学试题命题方法研究[D]. 朱亚丽. 广州大学, 2011(05)
- [10]数学软件Mathematica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郝艳莉,张滨燕.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