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形态及其导致细胞病变的电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李树春[1](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文中指出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猪水泡病),于1965年春在我国个别地方已有发现。因其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颇为相似,曾一度称之为“猪疑似口蹄疫”。经有关单位多方面的试验证明,本病与口蹄疫、猪水泡疹、水泡性口炎不同。1972年9月农林、外贸、商业、交通四部在北京召开的猪病防治座谈会上定名为猪传染性水泡病。
颜子涵[2](2020)在《一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仔猪致病性研究》文中认为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引起猪以腹泻、呕吐、脱水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可感染各个年龄段猪尤其对哺乳仔猪具有高度致死率,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对养猪业造成很大危害。因此,分离TGEV可为该病的流行病学、生物学特征以及作为疫苗生产的后备毒株筛选奠定物质基础。本研究利用TGEV阳性猪粪便及小肠内容物在PK-15细胞中进行病毒分离,成功分离一株TGEV。该分离毒在盲传10代时出现细胞病变,通过对第15代分离毒进行巢式RT-PCR,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电镜观察的方法成功鉴定。测定病毒TCID50为10-5.25/0.1 mL。为了深入探究该毒株对仔猪的致病性,本试验对第15代分离毒经口服的方式感染未吃母乳的3日龄仔猪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表明,攻毒组仔猪在感染12 h后陆续出现腹泻症状;而对照组仔猪未见异常。临床症状评分表明攻毒组仔猪在攻毒36 h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着。84 h将仔猪安乐死,剖检可见,攻毒组仔猪肠壁变薄,肠内有粥状物。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攻毒组仔猪肛门拭子及肠道均能检测出病毒核酸;肠道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攻毒组仔猪的空肠、回肠绒毛萎缩或脱落现象,肠黏膜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肠黏膜下层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观察可见攻毒组空肠、回肠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出现明显阳性信号,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一株TGEV并对其在仔猪体内进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对仔猪有致病性。本研究为未来TGEV致病机制研究、疫苗株筛选及检测方法建立提供前期基础。
陈玉燕[3](2015)在《9种猪病病原体GeXP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圆环病毒二型、猪瘟病毒、猪蓝耳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猪水泡病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肺炎支原体、副猪嗜血杆菌以及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都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传染性强、流行广泛,且危害极为严重的猪病病原体,极大的影响并制约着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也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隐患。这9种疫病常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临床症状十分复杂,目前的检测手段难以应对。GenomeLab TM GeXP遗传分析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多基因表达定量分析平台,将GeXP的多重PCR扩增技术与毛细管电泳分析技术相结合,利用带有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和特异性嵌合引物的联合扩增,使目的基因得到高效表达,该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高通量及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本研究根据NCBI公布的PCV-2、CSFV、PRRSV、VSV、SVDV、TGE、M.hyo、HPS以及APP的靶基因序列,对保守区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对,并设计9对特异性引物,利用常规PCR的单引物单模板和单引物混合模板的双重验证方式,对以上引物进行特异性验证分析;同时利用高效的pMD19-T Simple克隆载体构建9种阳性克隆质粒,应用GeXP技术进行测序分析。结果显示,所设计的引物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阳性克隆质粒测序结果均与GenBank所中公布靶基因序列相符,同源性达到99.5%以上。将9对特异性引物其进行优化和修饰,设计出两组GeXP引物:一对加有cy5荧光标记的通用引物和9对特异性嵌合引物,并建立单重GeXP体系、初步构建多重GeXP体系、对多重体系的特异性引物Tm值及特异性引物的含量进行优化,并验证其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显示,单重GeXP体系灵敏度可达102copies/μL,灵敏度与Lamp相当,是荧光定量PCR的1000多倍;多重GeXP体系优化结果显示,最优Tm值为58.5℃,最佳特异性引物含量为上下游各0.5μL,在该反应条件下体系对于目的片段的扩增更加的清晰、特异、更易于的判断,同时提高了该体系扩增的稳定性。对其他12种常见畜病病原体的进行特异性验证时,均未发现非特异性扩增,从而进一步证明该多重GeXP体系具有极高特异性;对27份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阳性率为40.7%,与实际的结果相符,证明了该多重GeXP体系具有高准确性及较强的临床实用价值。
翟中和,戎宪辉,李维刚,宋蕾,丁明孝[4](1984)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在去核细胞内的复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实验利用CB去核技术制备了IBRS-2细胞的胞质体,研究了SVDV在胞质体内的复制与发生。运用显微自显影,单个去核细胞定位包埋及其电镜自显影以及液体闪烁计数技术等综合方法,证实SVDV可在去核的细胞内复制病毒的RNA,而且可致细胞病变,并用细胞显微操作技术直接证实胞质体内可以产生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从而说明SVDV可利用胞质体作为活试管进行复制,无需细胞核直接参加调控。
宋德光[5](2008)在《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水泡性口炎病毒受体的筛选》文中指出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VSV)是引起多种动物水泡性口炎的一种重要人兽共患病病原,属于弹状病毒科的成员。VSV对马、牛、猪特别易感,羊、山羊、多种野生动物和人均有易感性。水泡性口炎与口蹄疫、猪水泡病、猪水泡疹的临床症状十分相似,以口腔黏膜、舌、唇、乳头和蹄冠部上皮出现水泡为主要特征。VSV对不同动物致病性的共同特征为具有嗜上皮性,根据这一特性开展该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对于水泡性口炎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本研究以犊牛口腔黏膜上皮为材料,分离培养犊牛原代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经形态学观察、细胞贴壁率和生长曲线计算、流式细胞仪检测等系统鉴定,确定已成功建立了一种原代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培养方法,并获得高纯度的原代上皮细胞,为研究具有嗜上皮性病毒的侵入机制和细胞cDNA文库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实验体系。将VSV接种于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应用超薄切片技术进行病毒的形态发生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特征的观察,通过接毒细胞出现病变和电镜观察到弹状病毒样粒子,证实VSV可感染原代培养的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并能繁殖扩增病毒。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初步明确VSV对该细胞的侵袭过程,且病毒通过细胞膜和胞浆内的空泡膜上出芽增殖后获得囊膜而成熟。将原代细胞大量培养增殖后,提取细胞的总RNA后分离其mRNA,利用噬菌体表面展示技术,构建了对VSV具有高反应性的CPMBCs高质量cDNA表达文库。未扩增文库的滴度为1.3×107 pfu/mL,文库重组率为95.8%,扩增后文库滴度为2.4×1010 pfu/mL。为高通量地从库中筛选出与VSV相互作用的噬菌体重组子,即寻找该病毒相互作用受体蛋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纯化的VSV与构建的T7噬菌体展示文库进行文库筛选,获得一个VSV可能的受体蛋白基因功能区片段。该基因片段长度为801bp,含有一大小为375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24个氨基酸残基,将其命名为CPMBCsCP1。测序结果经登陆NCBI BLAST核酸同源性检索为与人类的剪接因子3b的同源性较高。DNAStar软件和ScanProsite分析结果表明是CPMBCsCP1蛋白亲水性较好,具有免疫原性和良好的抗原性,其生物学活性有可能在细胞信号传导通路中接受多种信号的调控。该项研究不仅为VSV由其受体介导的分子致病机制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将为我国针对VSV引发疾病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农林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6](1977)在《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形态及其导致细胞病变的电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 1973年起,我所与江苏农科所协作,对猪水泡病病原——南京口岸系毒株进行了电镜观察,包括对病毒的提纯和组织培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结果。但病毒颗粒在细胞内的晶格排列一直没看到,兄弟单位用上海北新泾系毒株接种鼠单层肾细胞,在细胞内观察到了晶格排列的病毒粒子。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又继续进行了不同毒株病原的电镜观察,探索不同毒株间是否有差异。
丁利[7](2012)在《TGEV诱导PK-15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研究》文中指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orcine 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TGEV)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肠道传染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TGEV接种体外培养细胞如猪睾丸细胞(ST)和猪肾细胞(PK-15)等,能够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但是这种致细胞病变效应的分子信号转导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以TGEV感染PK-15细胞,首先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确定了TGEV感染后细胞周期发生改变,进一步检测细胞凋亡相关指标,确定细胞发生了凋亡,然后对TGEV及其相关蛋白(N蛋白)诱导的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如下结果。1.流式细胞术检测TGEV对PK-15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发现G0/G1期同步化处理和非同步化处理的细胞在TGEV感染后,细胞周期时相分布均发生了改变,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增加,表明细胞周期被阻滞在S期和G2/M期。Western blot检测参与周期调控的分子,发现TGEV感染显着上调p53和p21的表达水平,下调cyclin B1、cdc2和cdk2的表达水平。而p53抑制剂PTF-α能够抑制TGEV引起的cyclin B1、cdc2及cdk2表达下调,并解除病毒对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表明p53在TGEV调控细胞周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UV灭活的TGEV失去了阻滞细胞周期运转的能力,表明TGEV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依赖于病毒的复制。采用胸苷和诺考达唑同步化处理细胞,检测病毒的复制情况,结果显示,病毒感染静止期细胞后基因表达显着低于未同步化处理的细胞,而S期和G2/M期细胞同步化后病毒基因表达显着高于未同步化处理的细胞。2.荧光显微镜观察AO-EB染色的TGEV感染的PK-15细胞发现,细胞核内染色质凝聚、核固缩;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病毒感染的细胞发现,细胞微绒毛逐渐消失,细胞表面变得粗糙不平,进而细胞发生皱缩,在病毒感染的晚期细胞内出现大量空泡,可见凋亡小体的形成;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1MOI的TGEV感染可使细胞基因组DNA发生明显的片段化,并且DNA片段化程度随着病毒感染剂量增加或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加剧;Annexin V-FITC/PI双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凋亡细胞的比率随着病毒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上升,表明TGEV能够诱导PK-15细胞发生凋亡。3. Caspase活性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均显示,TGEV感染PK-15细胞能够激活Caspase-8、Caspase-9及Caspase-3;并且Caspase-8的底物Bid被切割,形成具有促凋亡活性的tBid;Caspase-3的底物PARP也发生降解。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GEV感染后,PK-15细胞表达的促凋亡分子FasL、Bax上调,抑制凋亡分子Bcl-2下调;促凋亡分子tBid和Bax向线粒体转位,线粒体内蛋白分子Cyt c释放到细胞浆中,结果表明TGEV能够激活FasL介导的死亡受体通路和Bcl-2家族介导的线粒体通路,进而诱导PK-15细胞发生凋亡。PK-15细胞经NH4Cl处理后可有效阻止TGEV病毒的入侵及其引起的细胞凋亡。紫外线灭活的TGEV失去了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说明TGEV诱导的细胞凋亡依赖于病毒进入细胞及病毒的复制。4. Western blot等检测结果显示,在TGEV感染的PK-15细胞中,p38MAPK发生磷酸化,p300/CBP和MDM2的表达水平下降,p53蛋白表达水平上升且p53的15、20和46位丝氨酸发生磷酸化,转录调节活性增强。p53活性抑制剂PTF-α能够显着抑制TGEV感染引起的促凋亡分子FasL和Bax表达量的上调。p38MAPK的特异性抑制剂削弱了TGEV感染对p300/CBP和MDM2蛋白表达水平的抑制作用,同时阻止p53的磷酸化。另外,在TGEV感染的PK-15细胞中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显着增加,抗氧化剂NAC和PDTC能够显着阻止TGEV诱导的p38MAPK和p53的磷酸化。结果表明,死亡受体通路和线粒体通路的上游信号通路ROS、p38MAPK和p53信号通路均参与调控TGEV诱导的细胞凋亡。UV灭活的TGEV失去了磷酸化p38MAPK和p53及诱导细胞内ROS生成的能力。NAC、PDTC、SB203580以及PTF-α均能够显着抑制TGEV诱导的细胞凋亡,也可有效地阻止病毒的复制,表明这些信号的活化依赖于病毒的复制并且对病毒的复制可能是有利的。5.流式细胞术检测TGEV核衣壳蛋白(N蛋白)在TGEV诱导的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显示,TGEV N蛋白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和G2/M期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Western blot检测得知TGEV N蛋白可诱导cyclin B1、cdc2和cdk2的表达量下调,p53和p21的表达量上调,导致促凋亡分子Bax从细胞浆转位到了线粒体、线粒体中蛋白Cyt c释放到细胞浆,并活化Caspase-3,此结果表明TGEV N蛋白能够阻滞细胞周期的运转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本论文阐明了TGEV诱导PK15细胞凋亡信号转导机制及TGEV N蛋白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研究TGEV的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以细胞信号分子为药物靶标进行抗TGEV药物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赵晓亚,伍绮文,伍子娴,陈桂华,白杨,马静云[8](2016)在《国内首株猪塞内加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的分离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塞内加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SVV)是一种新出现的可感染仔猪及母猪并导致仔猪死亡的病毒。2015年3月份至今年在我国、巴西及美国出现了几起塞内加谷病毒感染猪群并伴随严重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死亡的疫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分离鉴定SVV,本研究将RT-PCR检测为SVV阳性的猪临床样品无菌处理后接种PK-15细胞,连续传代培养。通过细胞病变、RT-PCR扩增、电镜观察和基因序列测定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我们成功分离到国内首株SVV,并将其命名为SVV CH-01-2015。全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VV CH-01-2015位于Senecavirus病毒属,与Senecavirus病毒属中的病毒成员同源性最高,由此可以确定本研究所分离到的SVV属于Senecavirus病毒属。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SVV的致病性和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徐静[9](2015)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离及部分特性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TGEV)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该病毒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以严重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临床特征。TGE发病急,流行范围广,且经常与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PRV)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等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从而加重了其发病和死亡,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损失。对TGEV流行毒株的分离与鉴定,无论是对该病的基础性研究或病毒相关生物产品研制及疾病的科学防控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TGEV粪便病料为材料,比较了TGEV在猪原代睾丸细胞,传代细胞系ST细胞以及PK15细胞上的增殖情况。病毒在三种细胞上连续传代,传至25代左右,提取核酸检测,通过RT-PCR测定病毒在三种细胞的增殖情况,测定结果显示,病毒在这三种细胞上均可扩增出病毒特异条带。通过对不同代次细胞毒的TCID50测定比较,在ST传代细胞病毒滴度与其他两种细胞滴度相当,且在ST细胞出现病变最早,故本实验选择ST细胞来进行TGEV病毒的连续培养。当病毒适应ST细胞系后,用TGEV,PED,PRV特异性引物对病毒进行检测。经过核酸检测证明除TGEV外,细胞培养物中还可检测到PEDV和PRV,表明在进行TGEV传代过程中,存在有三种病毒的细胞混合感染。为使TGEV得到纯化,本研究采用蚀斑纯化技术对病毒进行了纯化。通过对TGEV蚀斑形成试验的摸索,确定了蚀斑形成条件为:琼脂糖浓度为1.6%,培养液-琼脂糖混合培养液的最适温度约30℃,琼脂糖厚度3mm,中性红浓度为0.02%。通过核酸检测为TGEV阳性的蚀斑毒继续进行蚀斑试验,直致蚀斑大小形态一致,且核酸检测TGEV阳性。对纯化后的病毒在ST细胞上连续传代,利用核酸检测,证明病毒可在在细胞上的稳定增殖。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接种TGEV病毒,可产生特异性荧光,电镜观察观察表明。病毒直径约150 nm左右,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冠状结构;病毒感染ST细胞后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可看到病毒弥散的存在于细胞质中,直径在60-100 nm。本实验对纯化后病毒的部分理化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病毒对热敏感,60℃水浴30min即可完全失活;病毒不耐酸碱,在PH为3和PH为9的条件下病毒滴度明显降低。该病毒对有机试剂如乙醚氯仿等较敏感。以纯化后的细胞培养毒30 ml口服感染新生仔猪,仔猪在感染后30 h出现呕吐,腹泻,消瘦和脱水,表现为行动迟缓,腿部僵直等症状,仔猪在感染后8 d死亡,仔猪感染后不同时间收集粪便样品,进行RT-PCR检测,感染仔猪72 h开始排毒。病死猪剖检发现肠管扩张,充满液体,小肠绒毛变短,脱落。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成功分离纯化,为该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和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疫苗的制备等奠定了物质基础。
姜春霞[10](2013)在《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LJ-12株的分离及鉴定》文中研究指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 of swine,TGEV)作为一种病原引起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该病在临床诊断方面的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呕吐、水样腹泻和严重脱水,属于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急性传染病。本病对各年龄段的猪都易感,可引起两周龄以下的仔猪死亡,致死率高达100%。该病流行范围广,发病和致死率极高,是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仔猪死亡的重要疫病,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TGE的防制主要以疫苗免疫预防为主。由于TGEV分离培养相对困难,初代分离的病毒难以适应细胞,病毒繁殖滴度低及产量低,是目前对该病毒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流行毒株的分离培养并获得稳定适应细胞的TGEV地方毒株,是研制TGE疫苗的重要物质基础。本实验对黑龙江省某猪场腹泻仔猪的粪便通过核酸提取及RT-PCR鉴定,用TGEV的S基因引物扩增到一段约480bp的基因序列,同时用PRV及PEDV的引物进行RT-PCR没有扩增到目的基因,将扩增到的目的基因测序,结果表明该基因序列与TGEV TH-98株的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8.5%,表明发病猪场腹泻仔猪的粪便中含有TGE病毒。将该粪便病料经离心、过滤后进行病毒分离,在原代猪肾和猪睾丸细胞上分别盲传8代后细胞出现病变;通过超薄切片电镜观察,普通电镜观察,免疫电镜观察确定了该病毒的形态是有囊膜的冠状病毒,直径大小在80~100nm,将该病毒分离株命名为TGEV LJ-12株。间接免疫荧光实验,间接ELISA实验可见盲传9代后的细胞培养毒均出现了特异性的阳性反应。通过提取病变细胞培养液中的病毒RNA,使用套式PCR方法扩增出TGE病毒S基因的一段长约384bp的序列,将序列与GenBank上发表的多株流行毒株进行比较,可见TGEV LJ-12株该段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4%以上。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基因序列,使用套式PCR方法,设计了针对N基因的特异性外套引物P1/P2,内套引物N1/N2和N3/N4,P1/P2扩增长度为1167bp,N1/N2和N3/N4分别为475bp和476bp。对原代猪肾细胞繁殖的TGEV LJ-12株病毒进行RT-nested-PCR检测,通过DNAStar软件与多株序列比较,结果显示扩增得到的TGEV LJ-12株N基因的两段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4%以上,经原代猪肾细胞繁殖至20代仍可以检测到,表明该病毒已经分离成功并已适应在原代细胞上繁殖。应用经原代猪肾细胞繁殖至15代的细胞培养毒进行动物实验,对刚出生未哺乳的SPF巴马香猪灌服20mL细胞培养毒,实验猪在第8天死亡,对其粪便和小肠进行RT-nested-PCR方法检测,可见攻毒仔猪从第三天开始排毒,粪便中可检测到特异性的RT-PCR反应带,均在内套PCR出现与预期结果相符合的约475bp的N基因目的条带。测序结果表明,与灌服之前的细胞培养毒的基因序列比较,序列未发生变化;通过免疫荧光检测方法对其肠系膜淋巴结进行检测,可见明亮的荧光,两种检测结果一致,说明实验猪是因病毒感染死亡。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地方流行毒株TGEV LJ-12株的成功分离,为该病的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及和病毒的生物学特征以及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生产毒株的储备等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形态及其导致细胞病变的电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形态及其导致细胞病变的电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一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仔猪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猪传染性胃肠炎概述 |
1.1.1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病学 |
1.1.2 猪传染性胃肠炎临床症状 |
1.1.3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理变化 |
1.1.4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致病机理 |
1.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生物学特征 |
1.2.1 TGEV分类及形态学特征 |
1.2.2 TGEV结构蛋白及生物学功能 |
1.2.3 TGEV培养特性与理化特性 |
1.3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诊断 |
1.3.1 病原学检测 |
1.3.2 血清学检测 |
1.3.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分离鉴定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料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1.4 引物设计 |
2.2 试验方法 |
2.2.1 猪腹泻样品巢式RT-PCR检测 |
2.2.2 病毒分离培养 |
2.2.3 RT-PCR病原特异性鉴定 |
2.2.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
2.2.5 电镜观察 |
2.2.6 病毒TCID50 计算 |
2.3 试验结果 |
2.3.1 样品巢式RT-PCR鉴定结果 |
2.3.2 分离毒CPE观察 |
2.3.3 分离毒RT-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
2.3.4 分离毒IFA鉴定结果 |
2.3.5 分离毒电镜观察结果 |
2.3.6 分离毒TCID50 计算 |
2.4 讨论 |
2.5 小结 |
3 TGEV HQ2016 对仔猪致病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试验动物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仔猪攻毒与饲养 |
3.2.2 仔猪临床症状观察与记录 |
3.2.3 仔猪剖杀与样品保存 |
3.2.4 肛门拭纸及肠道病毒载量测定 |
3.2.5 肠道病理组织学观察 |
3.2.6 肠道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
3.3 试验结果 |
3.3.1 仔猪临床症状观察 |
3.3.2 仔猪临床指标变化 |
3.3.3 病毒载量测定 |
3.3.4 肠道组织病理学观察 |
3.3.5 肠道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
3.4 讨论 |
3.5 小结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9种猪病病原体GeXP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1 引言 |
1.1 临床常见病原体 |
1.1.1 猪圆环病毒及其危害 |
1.1.2 猪瘟病毒及其危害 |
1.1.3 猪蓝耳病毒及其危害 |
1.1.4 水疱性.炎病毒及其危害 |
1.1.5 猪水泡病病毒及其危害 |
1.1.6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及其危害 |
1.1.7 猪肺炎支原体及其危害 |
1.1.8 副猪嗜血杆菌及其危害 |
1.1.9 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及其危害 |
1.2 临床诊断方法 |
1.2.1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1.2.2 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
1.2.3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
1.2.4 环介导等温扩增 |
1.2.5 基因芯片技术 |
1.3 Ge XP多重基因表达分析系统 |
1.3.1 Ge XP系统的组成及原理 |
1.3.2 Ge XP系统的应用及优势 |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PCV-2、CSFV、PRRSV、VSV、SVDV、TGE、Mhyo、HPS与APP引物设计及验证 |
2.1 试验材料 |
2.1.1 毒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的复苏、传代与冻存 |
2.2.2 病毒的增殖 |
2.2.3 支原体及细菌的培养 |
2.2.4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2.2.5 病毒RNA/DNA的提取 |
2.2.6 病毒RT-PCR逆转录 |
2.2.7 菌株DNA的提取 |
2.2.8 单重PCR的特异性验证 |
2.2.9 单克隆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
2.3 结果 |
2.3.1 单引物单模板验证实结果 |
2.3.2 单引物混合模板特异性验证结果 |
2.3.3 阳性克隆质粒标准品的鉴定 |
2.4 讨论 |
3 PCV-2、CSFV、PRRSV、VSV、SVDV、TGE、Mhyo、HPS与APP的Ge XP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
3.1 材料与仪器 |
3.1.1 试验毒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Ge XP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3.2.2 单重Ge XP检测体系的建立 |
3.2.3 多重Ge XP体系的建立 |
3.3 结果 |
3.3.1 单重Ge XP体系的构建 |
3.3.2 多重Ge XP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3.4 讨论 |
4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5)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水泡性口炎病毒受体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研究进展 |
1 VSV的形态结构及化学组成 |
2 VSV基因组成、结构蛋白及其功能 |
3 VSV的分子致病机制 |
4 水泡性口炎病毒的检测技术 |
5 VSV在抗病毒、抗肿瘤方面的应用 |
6 结语 |
第二章 病毒细胞膜受体的筛选与鉴定研究进展 |
1 病毒受体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 |
2 病毒受体的筛选与鉴定方法 |
3 结语 |
第三章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研究进展 |
1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产生 |
2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原理 |
3 噬菌体展示技术的特点 |
4 噬菌体系统的种类 |
5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种类 |
6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筛选 |
7 噬菌体展示文库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新生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感染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CPMBCs cDNA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水泡性口炎病毒CPMBCs膜受体的初步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7)TGEV诱导PK-15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动物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
1.1 细胞凋亡概述 |
1.1.1 细胞凋亡与坏死 |
1.1.2 细胞凋亡的生理意义 |
1.2 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通路 |
1.2.1 Caspases 家族 |
1.2.2 死亡受体 (death receptors) |
1.2.3 Bcl-2 家族 |
1.2.4 p53 |
1.2.5 MAPK 家族 |
1.2.6 p300/CBP |
1.2.7 ROS |
1.3 细胞周期概述 |
1.3.1 分裂间期 |
1.3.2 分裂期 |
1.4 细胞周期调控 |
1.4.1 CDK 激酶 |
1.4.2 细胞周期蛋白 |
1.5 病毒感染与细胞周期紊乱 |
1.6 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 |
1.6.1 动物病毒感染诱导细胞凋亡 |
1.6.2 动物病毒基因与细胞凋亡 |
第二章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研究进展 |
2.1 病原学 |
2.1.1 TGEV 的分类及理化特性 |
2.1.2 TGEV 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2.1.3 TGEV 的生长周期 |
2.2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 |
2.2.1 TGEV 的宿主 |
2.2.2 传播途径 |
2.3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
2.3.1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症状 |
2.3.2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理变化 |
2.4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发病机理 |
2.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TGEV 对 PK-15 细胞周期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毒种和细胞株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 |
3.2 方法 |
3.2.1 细胞的培养 |
3.2.2 病毒的增殖 |
3.2.3 MTT 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
3.2.4 细胞同步化处理 |
3.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3.2.6 Western blot 检测 |
3.2.7 TGEV 相对定量 |
3.3 结果 |
3.3.1 细胞活性检测结果 |
3.3.2 TGEV 感染诱导 PK-15 细胞周期阻滞 |
3.3.3 细胞周期的阻滞依赖于病毒的复制 |
3.3.4 TGEV 感染静止期细胞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在 S 期和 G2/M 期 |
3.3.5 TGEV 感染对细胞周期蛋白的影响 |
3.3.6 TGEV 感染对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DKs)的影响 |
3.3.7 TGEV 感染引起 p53 的活化和 p21 的积累 |
3.3.8 S 期和 G2/M 期阻滞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TGEV 诱导 PK-15 细胞凋亡 |
4.1 材料 |
4.1.1 主要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2 方法 |
4.2.1 荧光染色 |
4.2.2 超微结构观察 |
4.2.3 DNA Ladder 检测 |
4.2.4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
4.3 结果 |
4.3.1 普通光及荧光显微镜下细胞形态的变化 |
4.3.2 透射电镜观察 |
4.3.3 扫描电镜观察 |
4.3.4 DNA 片段化(DNA fragmentation)分析 |
4.3.5 TGEV 诱导 PK-15 细胞凋亡率检测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TGEV 诱导细胞凋亡的死亡受体和线粒体通路 |
5.1 材料 |
5.1.1 抗体及试剂 |
5.1.2 主要仪器设备 |
5.2 方法 |
5.2.1 分光光度法检测 Caspases 活性 |
5.2.2 Western blot 检测死亡受体和线粒体通路中主要调控分子的变化 |
5.2.3 实时荧光定量 PCR 检测凋亡调控基因的变化 |
5.2.4 TGEV 绝对定量 |
5.2.5 TGEV 相对定量 |
5.2.6 TGEV 组织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50)的测定 |
5.2.7 病毒的 UV 灭活 |
5.2.8 MTT 法检测抑制剂作用下细胞的生存情况 |
5.2.9 统计学分析 |
5.3 结果 |
5.3.1 TGEV 对 Caspase-3、8、9 活性的影响 |
5.3.2 Caspase-8、-9、-3 的 Western blot 分析结果 |
5.3.3 TGEV 感染引起 PARP 的降解 |
5.3.4 TGEV 通过 Caspase 依赖的途径诱导细胞凋亡 |
5.3.5 TGEV 感染对 Fas 和 FasL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3.6 TGEV 感染对 Fas 和 FasL mRNA 水平的影响 |
5.3.7 TGEV 感染对 Bax 和 Bcl-2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5.3.8 TGEV 感染对 Bax 和 Bcl-2 mRNA 水平的影响 |
5.3.9 TGEV 对 Bax 及细胞色素 c 转位的影响 |
5.3.10 TGEV 诱导促凋亡蛋白 Bid 的切割 |
5.3.11 NH4Cl 抑制 TGEV 诱发细胞凋亡 |
5.3.12 UV 灭活 TGEV 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5.3.13 Caspases 抑制剂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TGEV 诱导 ROS、p38 MAPK 和 p53 信号的活化 |
6.1 材料 |
6.1.1 主要试剂 |
6.1.2 抑制剂、抗氧化剂及 DCFH-DA 储液的配制 |
6.1.3 主要仪器 |
6.2 方法 |
6.2.1 p53 转录活性检测 |
6.2.2 ROS 的检测 |
6.2.3 抑制试验 |
6.2.4 Western blot 及 Caspase-3 活性检测 |
6.3 结果 |
6.3.1 TGEV 感染促进 p53 总量增加及磷酸化 |
6.3.2 TGEV 感染增强 p53 的转录活性 |
6.3.3 p53 抑制剂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6.3.4 TGEV 感染对 MDM2、p300 及 CBP 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6.3.5 TGEV 感染对 MAPK 家族的影响 |
6.3.6 p38 MAPK 部分调控 p53 的活化 |
6.3.7 TGEV 感染引起 ROS 积累 |
6.3.8 ROS 调控 p38 MAPK 和 p53 信号的活化 |
6.3.9 UV 灭活的 TGEV 对 ROS、p38MAPK 和 p53 信号的影响 |
6.3.10 各信号分子的抑制剂对病毒复制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七章 TGEV N 蛋白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 |
7.1 材料 |
7.1.1 主要试剂 |
7.1.2 主要仪器 |
7.2 方法 |
7.2.1 引物设计 |
7.2.2 TGEV N 基因片段的扩增 |
7.2.3 PCR 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
7.2.4 目的基因与克隆载体的连接及连接产物的转化 |
7.2.5 阳性菌的筛选与鉴定 |
7.2.6 目的基因 N 与 pEGFP-N1 的连接及转化 |
7.2.7 TGEV N 与 EGFP-N1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鉴定 |
7.2.8 重组质粒 N-EGFP 转染 PK-15 细胞 |
7.2.9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
7.2.10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 |
7.2.11 凋亡及周期相关调控分子检测 |
7.3 结果 |
7.3.1 N 基因的克隆 |
7.3.2 重组质粒 pGEM-T-N 和 N-EGFP 的双酶切和 PCR 鉴定 |
7.3.3 重组 N-EGFP 的转染效果 |
7.3.4 TGEV N 蛋白在 PK-15 细胞上的表达 |
7.3.5 TGEV N 蛋白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
7.3.6 TGEV N 蛋白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7.3.7 TGEV N 蛋白对周期调控蛋白的影响 |
7.3.8 TGEV N 蛋白对细胞凋亡调控分子的影响 |
7.3.9 TGEV N 蛋白激活 Caspase-3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国内首株猪塞内加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材料 |
1.2 病毒的分离及传代培养 |
1.3 病毒RT-PCR鉴定 |
1.4 病毒基因组扩增及序列测定 |
1.5 病毒形态的电镜观察 |
2 结果 |
2.1 SVV的分离鉴定结果 |
2.2 SVV全基因序列测定与分析结果 |
2.3 SVV的电镜观察结果 |
3 讨论 |
(9)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离及部分特性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TGE的流行特点 |
1.2 TGE主要临床特征 |
1.3 TGEV病原特征 |
1.3.1 TGEV的分类地位 |
1.3.2 TGEV的形态学特征 |
1.3.3 TGEV的培养特性 |
1.3.4 TGEV的理化特性 |
1.4 TGEV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
1.4.1 TGEV基因组特征 |
1.4.2 TGEV主要结构蛋白及其生物学功能 |
1.4.3 TGEV的非结构蛋白 |
1.5 TGE的诊断技术 |
1.5.1 病毒的分离 |
1.5.2 电镜观察法 |
1.5.3 血清学检测方法 |
1.5.4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1.6 蚀斑技术 |
1.6.1 蚀斑的概念和形成机理 |
1.6.2 蚀斑技术的应用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病料 |
2.1.2 细胞 |
2.1.3 试验动物 |
2.1.4 TGEV抗体检测试剂 |
2.1.5 检测引物 |
2.1.6 主要试剂 |
2.1.7 主要试剂配制 |
2.1.8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毒的分离 |
2.2.2 病毒核酸鉴定 |
2.2.3 TGEV的纯化 |
2.2.4 病毒理化特性 |
2.2.5 动物回归试验 |
3 结果 |
3.1 TGEV细胞培养特性 |
3.1.1 TGEV分离毒接种猪睾丸原代细胞 |
3.1.2 TGEV接种ST细胞 |
3.1.3 TGEV分离毒接种pk15细胞 |
3.1.4 TGEV细胞培养毒RT-PCR检测结果 |
3.1.5 TGEV分离毒在不同细胞上繁殖滴度 |
3.1.6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3.2 TGEV分离毒在ST细胞上增殖的结果 |
3.3 病毒纯度鉴定 |
3.4 TGEV蚀斑纯化结果 |
3.4.1 蚀斑形成试验 |
3.4.2 蚀斑克隆化 |
3.4.3 纯化后病毒核酸检测 |
3.4.4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
3.4.5 病毒的增殖稳定性 |
3.4.6 蚀斑克隆毒及原始毒滴度的测定结果 |
3.4.7 直接负染电镜法观察病毒结果 |
3.4.8 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
3.5 TGEV理化特性实验结果 |
3.5.1 TGEV耐热性试验 |
3.5.2 病毒PH稳定性试验 |
3.5.3 病毒乙醚敏感试验 |
3.5.4 病毒氯仿敏感试验 |
3.6 动物回归试验检测结果 |
3.6.1 临床症状 |
3.6.2 剖检病变 |
3.6.3 RT-PCR方法检测病料 |
4 讨论 |
4.1 TGEV毒株分离培养 |
4.2 TGEV毒株纯化 |
4.3 TGEV毒株理化特性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LJ-12株的分离及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CONT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TGE 的流行性及危害性 |
1.2 TGEV 的病原学特征 |
1.2.1 TGEV 的病毒学分类地位 |
1.2.2 TGEV 形态学特性 |
1.2.3 TGEV 的培养特性 |
1.2.4 TGEV 的抗原性和变异性 |
1.2.5 TGEV 的理化特性 |
1.3. TGE 临床症状 |
1.4 TGEV 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1.4.1 TGEV 的基因组结构 |
1.4.2 TGEV 的结构基因 |
1.4.3 TGEV 的非结构基因 |
1.5 TGE 的诊断技术 |
1.5.1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1.5.2 免疫学检测方法 |
1.5.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
1.6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TGEV 分离用病料 |
2.1.2 细胞与病毒 |
2.1.3 实验动物 |
2.1.4 引物 |
2.1.5 主要试剂 |
2.1.6 仪器设备 |
2.1.7 主要试剂配方 |
2.2 实验方法 |
2.2.1 病毒分离和部分结构基因的扩增 |
2.2.2 TGEV-LJ12 分离株的鉴定 |
2.2.3 ELISA 方法鉴定病毒 |
2.2.4 动物实验 |
3 结果 |
3.1 原代细胞培养 |
3.1.1 猪肾原代细胞培养 |
3.1.2 猪睾丸原代细胞培养 |
3.2 病料分离鉴定结果 |
3.3 病毒培养 |
3.4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 |
3.5 电镜观察结果 |
3.5.1 细胞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
3.5.2 直接负染电镜法观察病毒结果 |
3.5.3 免疫电镜观察结果 |
3.6 间接 ELISA 检测结果 |
3.7 S 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 |
3.7.1 RT-nested-PCR 鉴定 S 基因的扩增结果 |
3.7.2 S 基因部分序列与其他流行毒株的比较 |
3.8 N 基因部分序列的比较 |
3.8.1 RT-nested-PCR 鉴定 N 基因的扩增结果 |
3.8.2 N 基因部分序列与其他流行毒株的比较 |
3.8.3 RT-nested-PCR 鉴定细胞培养病毒 |
3.9 检测实验动物粪便样品及小肠组织结果 |
3.9.1 RT-nested-PCR 方法检测实验动物粪便样品及小肠组织结果 |
3.9.2 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结果 |
4 讨论 |
4.1 原代细胞培养与 TGEV 的分离鉴定 |
4.2 病毒分离培养的 RT-PCR 检测 |
4.3 TGEV S 和 N 基因部分序列鉴定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形态及其导致细胞病变的电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猪传染性水泡病国内科研动态[J]. 李树春.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2]一株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仔猪致病性研究[D]. 颜子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3]9种猪病病原体GeXP多重PCR检测方法的研究[D]. 陈玉燕. 重庆理工大学, 2015(02)
- [4]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在去核细胞内的复制[J]. 翟中和,戎宪辉,李维刚,宋蕾,丁明孝. 实验生物学报, 1984(04)
- [5]犊牛口腔黏膜上皮细胞cDNA文库的构建及其水泡性口炎病毒受体的筛选[D]. 宋德光. 吉林大学, 2008(07)
- [6]猪传染性水泡病病毒形态及其导致细胞病变的电镜观察[J]. 中国农林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 兽医科技资料, 1977(S1)
- [7]TGEV诱导PK-15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通路研究[D]. 丁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 [8]国内首株猪塞内加谷病毒(Seneca Valley virus)的分离鉴定[J]. 赵晓亚,伍绮文,伍子娴,陈桂华,白杨,马静云.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6(11)
- [9]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分离及部分特性鉴定[D]. 徐静. 东北农业大学, 2015(04)
- [10]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LJ-12株的分离及鉴定[D]. 姜春霞.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