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油菜种植形式 赢得粮油双丰收

改进油菜种植形式 赢得粮油双丰收

一、改进油菜栽培形式 夺取粮油双丰收(论文文献综述)

尹嘉曦[1](2020)在《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态势及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绿肥作为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是最清洁的有机肥源,在提高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推广绿肥种植与发展对我国可持续农业有着积极意义。本文旨在从宏观视角上运用Citespace分析以绿肥为主题的外文文献和中文文献,明确当下绿肥研究趋势和热点,再从微观视角出发,选择广西绿肥产业作为具体实例,运用波特钻石模型从五个方面对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进行全面分析,以期为广西绿肥产业长效发展提出建议。1)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法,结合Citespace可视化技术,对绿肥研究的外文文献和中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一)国内外绿肥研究在发文量上趋势较相近,总体上都表现为波折上升的趋势;(二)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发文量排名前五的国家分别是美国、印度、巴西、中国、加拿大;(三)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发文排名前三的作者分别是LADHA JK、WEIDONG CAO、FRANCISCO BEZERRA NETO,绿肥研究中文文献排名前三的作者分别是曹卫东、包兴国、邓铁金,其中中国作者曹卫东在国内外绿肥研究发文量中均处于前三。国内外各高产作者之间都形成了稳定的研究团队,但不同研究团队之间合作较少;(四)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发文量前三的机构分别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Agriculture,Agricultural Research Service)、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Agriculture&Agri-Food Canada)、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绿肥研究中文文献排名前三的研究机构分别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五)从文献共被引分析来看,Web of Science中被引频次最多的一篇文献是《Biofumigation and Enhanced Biodegradation: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in Soilborne Pest and Disease Management》;(六)从关键词来看,国外绿肥研究高频关键词是“土壤”、“氮元素”、“产量”,因此其研究主要是围绕绿肥还田效应所展开的,而国内绿肥研究则更侧重于对绿肥品种的研究展开。2)运用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以及“机遇与政府”五个方面分析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结果表明:从生产要素分析,广西的自然条件与耕地状况适宜绿肥生长,其区域位置和交通运输条件都对绿肥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广西绿肥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种植主体单一、农户受教育程度偏低、偏老龄化,且绿肥种植机械化程度较低;在需求条件方面,近年来人们对绿色有机食品的青睐有利用绿肥产业的发展;在相关及支持性产业方面,科研机构、绿色食品产业及旅游业都是广西绿肥产业发展的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绿肥产业的发展应与这些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在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方面,广西绿肥产业与周边省份贵州、湖南绿肥种植相比种植面积还相对较少,竞争力相对较弱;在机遇与政府方面,目前国家正积极探索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广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广西绿肥产业发展,对广西绿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3)通过上述对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后,对广西绿肥产业提高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绿肥种植队伍;二是加快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引进多元经营主体;四是实施品牌化战略;五是积极探索“绿肥+”产业;六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赵梅[2](2016)在《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在农业及农村领域的延伸,是整个社会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的提出已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以中国革命老区江西莲花县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挖掘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和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重点分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与技术,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多方面、多角度地剖析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和障碍因子,并提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具体来看:(1)随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莲花县农业生产的发展几经曲折,经历了5个不同的发展时期:(1)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年前):莲花县土地为封建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2)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年):建立了农村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提高了农民知识和技术水平、改进了农田耕作制度。(3)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年):恢复和扩大农村社队的自主权,恢复自留地、家庭副业、集体副业和集市贸易,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4)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年):加大了政府政策支持,农业机械化进一步提高,农业逐步进行规划发展,农田耕作制度趋简,农业税费得到了改革。(5)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至今):主要呈现出产业化经营规模壮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休闲现代农业快速兴起等特点。近年来,莲花县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业产业化结构不断优化、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基础设施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效果良好、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农业相关政策扶持不断完善等,同时以“莲花”为主题打造当地特色产业。(2)该县资源非常丰富,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主的农业大县。通过调查发现,莲花县已经形成了多种典型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和技术,包括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和技术等。(3)本研究同时基于农业生产、农业经济、资源环境、农业科技和农村社会等5个方面,结合莲花县山多、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通过实地调研并咨询当地相关农业专家的意见,构建了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应用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加权评价模型对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单项指标评价值及其权重看,影响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生产率、农用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升级程度、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贫困率和恩格尔系数。其中农业总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是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导因素;恩格尔系数虽有增长,但呈现波动性;农村贫困率是影响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主体因子。从单项指标的评价值看,农业总产值、林业产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资源承载能力和农业科技投资能力发展较好,增长态势明显。2010至2014年,它们分别增长了78.30%、55.08%、99.58%、100.94%、65.79%和74.14%。人均粮食产量、农业集约化程度、农业中间消耗生产率、农业机械总动力、教育文化投资率和恩格尔系数虽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缓慢,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42%、5.48%、8.75%、7.48%、4.78%和6.09%,且人均粮食产量和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还出现波动性;农用土地产出率和农村贫困率出现波动性下降,呈不可持续性。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度都处于较好的状态,均处于不断增长态势。与十一五末年(2010年)相比,2014年,莲花县可持续发展水平为137.19%,年均增长率达8.22%;可持续发展能力为128.71%,年均增长率为6.51%;可持续发展度为131.75%,年均增长率为7.14%。可持续发展水平要高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持续发展度后劲需进一步加强。(4)本研究探讨了莲花县的自然条件和农业发展现状,同运用SWOT分析法对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宏微观环境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出定量综合评价结果,为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为:(1)莲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丰富,植被覆盖率高,特别是全县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农业小气候资源丰富,适宜绿色山地蔬菜、各类特色水果、优质茶叶等多种作物生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使得农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的突破;农业生产模式、经营方式等取得创新性发展等都对莲花县农业持续发展起着强劲的拉动作用。(2)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积极、宽松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等为莲花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3)劣势与挑战: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资源稀缺并持续减少;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大;农业灾害频发;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人才匮乏,技术落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差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负面影响大。综上所述,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发展度都处于不断整长态势,这主要还要归功于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优势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阻碍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几点发展对策: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休养生息;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立足本地特色,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立防灾减灾长效工作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普及;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品品牌;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立健全有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等。

王小英[3](2015)在《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陕西省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状况不清、肥料结构不明、施肥效果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陕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陕西省施肥现状与近40年农户施肥和土壤肥力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当前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4269、6437和3742kg/hm2,全省平均5334 kg/hm2。全省小麦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83、110和21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5.02、51.17和134.60 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8.4%,数量达5.37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41.0%,数量达2.17万吨。全省化肥N、P2O5和K2O投入不足农户分别为5.6%、38.1%和77.5%,有机肥施用仅占23.7%。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小麦产量可增加24.90万吨。小麦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867、7077、6886和4872 kg/hm2,全省平均6779 kg/hm2。全省玉米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230、63和20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2.87、113.17和228.90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3.2%,数量达6.59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30.8%,数量达1.20万吨;投入不足平均58.8%,数量为3.08万吨。全省钾肥投入不足农户达83.0%,有机肥施用仅占36.9%。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玉米产量可增加102.46万吨。玉米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3)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苹果园有机肥施用农户分别占99.96%、24.52%和20.37%,全省平均50.15%;化肥氮磷钾投入从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到关中灌区均是增加趋势,其中氮肥(N)由490 kg/hm2增加到619 kg/hm2,磷肥(P2O5)由318 kg/hm2增加到447 kg/hm2,钾肥(K2O)由73 kg/hm2增加到382 kg/hm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18%、17%和12%,全省平均17%,过量分别占67%、74%和78%,全省平均72%;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2%、27%和15%,全省平均20%,过量分别占42%、52%和65%,全省平均50%;钾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1%、12%和14%,全省平均12%,不足分别占84%、48%和15%,全省平均56%。陕西省农户苹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4)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马铃薯平均产量分别为23.0 t/hm2和15.4 t/hm2,全省平均22.3 t/hm2。全省马铃薯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5、78和13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183.66、402.42和561.75 kg/kg。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43.0%和4.0%,全省平均39.4%;过量分别占24.5%和50.3%,全省平均26.9%。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64.6%和16.0%,全省平均60.1%;过量分别占21.9%和56.0%,全省平均25.0%。钾肥投入不足分别占96.9%和93.1%,全省平均96.6%。陕西省农户马铃薯施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5)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平均产量为7822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50.9%。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69、68、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9、62、45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51.52、135.69和158.26kg/kg。农户化肥氮、磷和钾投入合理分别为48.0%、42.4%和7.2%,过量分别为22.6%、11.2%和0.6%,不足分别为29.4%、46.5%和92.2%。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可增产7.70万吨。该区域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6)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355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60.7%。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79、80、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45、62、34 kg/hm2。化肥氮磷钾施用量整体与产量都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各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农户化肥氮、磷和钾肥投入合理分别为38.5%、27.6%和25.9%,过量分别为15.2%、26.2%和10.3%,不足分别为46.3%、46.2%和63.8%。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可增产5.61万吨。有机肥和硼肥施用农户分别只有45.3%和41.7%,施用硼肥平均增产101 kg/hm2。该区域油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硼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比较普遍。(7)近40年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氮磷钾投入量以及产量均大幅度增加。70年代小麦和玉米地块土壤氮素表现为亏缺,80年底之后表现为盈余,且盈余量逐渐增加;土壤磷素也从亏缺逐渐转为盈余;而土壤钾素亏缺量越来越严重。近4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小麦和玉米氮肥、氮磷肥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王寅[4](2014)在《直播和移栽冬油菜氮磷钾肥施用效果的差异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长江流域作为我国最大的冬油菜产区,其油菜生产状况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油料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直播和移栽是目前长江流域冬油菜的主要种植方式,两者的生育期、植株密度、个体形态及群体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因此施肥效果及养分管理策略也可能有所不同。当前我国冬油菜施肥及养分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于移栽冬油菜,而直播冬油菜相关研究非常滞后。为此,本研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多年多点大田试验,通过结合大范围效果和同田对比验证研究,明确了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生长发育、产量与产量构成、干物质生产、养分吸收利用等方面对氮、磷、钾肥施用的响应差异及其机理,比较了两者的养分需求特性和推荐施肥量,并对当前生产条件下长江流域直播冬油菜的养分管理策略提出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当前生产条件下,长江中下游地区直播冬油菜的产量水平较移栽冬油菜偏低,尤其是在不施肥和缺磷条件下。相比氮磷钾配施处理(NPK),氮、磷、钾养分缺乏导致直播冬油菜分别减产1115kg/hm2(52.8%).655kg/hm2(65.6%)和257kg/hm2(17.6%),而移栽冬油菜分别减产1097kg/hm2(47.3%).469kg/hm2(38.4%)和269kg/hm2(14.5%)。冬油菜产量水平随氮、磷、钾肥用量增加均持续地显着提高,其中直播冬油菜的氮、磷增产效果显着高于移栽冬油菜。结果表明直播冬油菜的养分响应更显着,其养分管理应在平衡施肥基础上更重视氮、磷肥的施用。(2)适量施用氮、磷、钾肥可显着改善冬油菜的产量构成因素从而实现增产,其中氮素的影响最为全面和显着,其次是磷素,钾素影响相对较小。直播冬油菜收获密度显着高于移栽冬油菜,但单株产量构成因素较差,其主序角果数对总角果数的贡献显着更高。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移栽冬油菜可通过培育壮苗增加角果数实现增产,而直播冬油菜则应在较高植株密度基础上增加角果数。(3)直播冬油菜成熟期的干物质累积量和收获指数显着低于移栽冬油菜,个体长势和群体密度的差异导致两者的干物质累积过程显着不同。直播冬油菜群体密度在生育期内持续下降,NPK、-N、-P和-K处理的密度降幅分别为38.5%、73.3%、44.6%和44.1%,说明养分缺乏加重直播冬油菜群体的衰亡,尤其是氮素缺乏。施肥显着促进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累积,提高植株生理生化水平。直播冬油菜施肥后个体生长的显着改善减少了植株死亡,因而表现出更明显的施肥响应。结果表明直播冬油菜应通过合理施肥增强个体生长以维持高群体密度从而促进干物质累积。(4)直播冬油菜前期的养分含量显着低于移栽冬油菜,而且生育期内养分累积过程极易受到环境影响,最终成熟期养分累积量较低,但其磷、钾收获指数则显着较高。氮、磷、钾肥施用显着促进冬油菜对相应养分的吸收和累积,而直播冬油菜养分吸收动态受施肥影响更明显。当前生产条件下,直播冬油菜的氮、磷、钾肥回收利用率分别为36.2%、21.8%和42.9%,而移栽冬油菜则分别为36.3%、18.0%和45.0%,两者无显着差异。直播冬油菜的磷肥农学利用率、氮、磷肥贡献率以及百公斤籽粒养分需求量较移栽冬油菜则显着较高。结果表明直播冬油菜的养分管理策略有别于移栽冬油菜,应更注重苗期养分供应以促进个体生长和后期群体优势发挥。(5)直播冬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量的QUEFTS模型系数为aN=13.2,dN=33.4, aP=57.0,dP=184.0,aK=8.8,dK=25.0,而移栽冬油菜为aN=13.4,dN=30.1,aP=74.6, dP=196.7,aK=10.0,dK=25.4.目标产量为3000kg/hm2时,直播冬油菜的百公斤籽粒氮、磷、钾养分需求量分别为4.67kg N、0.96kg P和6.61kg K,移栽冬油菜则分别为4.68kg N.0.78kg P和5.89kg K.当前生产条件下,直播冬油菜的氮、磷、钾肥平均推荐施用量分别为228.1kgN/hm2.97.3kg P2O5/hm2和127.6kg K2O/hm2,而移栽冬油菜则平均分别为232.6kg N/hm2.90.2kg P2O5/hm2和111.8kg K2O/hm2.结果表明,相同目标产量水平下直播冬油菜比移栽冬油菜需要吸收更多的磷和钾,其磷、钾肥推荐用量也较高,而两者之间氮素需求及推荐施氮量则基本一致。

刘银萍[5](2014)在《海宁市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稻是海宁市第一大粮食作物,但自2005年以来,海宁水稻种植面积逐年递减,到2012年8年间,播种面积从19102.9hm2减少到16031.0hm2,减少3071.9hm2,减少幅度为16.0%,水稻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通过调研海宁市水稻产业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索持续发展的对策,将对稳定海宁市水稻种植面积,促进海宁市粮食生产,保障海宁市粮食安全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从国内外水稻产业现状研究和发展动态入手,采用现状分析法、总结分析法和发展对策研究法相结合,分析了海宁市水稻种植基础设施情况、种植面积现状、产量与效益情况及水稻规模化、产业化现状;从效益、品种、粮食补贴政策、技术服务体系和产业化等角度分析了制约海宁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表明:海宁市具有发展水稻产业的良好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可种植耕地减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差,中低产田块面积大;生产成本高,尤其是水稻田租金成本支出高,种植水稻综合效益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机械化水平低,社会化服务覆盖不完全;水稻种植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低;稻米加工企业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不高;流转土地非粮化和杂交水稻高产不增收的问题等。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提出了持续发展海宁市水稻产业的主要对策,主要有合理布局,尝试性恢复早稻种植,推广杂交稻和优质稻品种;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升地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海宁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对种粮主体的扶持力度,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大力推广水稻先进适用栽培技术,建立健全种子产业化,提高种子企业市场竞争力。

龚志宏[6](2012)在《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柳州山区中稻地区水稻、油菜生产安排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研究。通过对超级稻、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超级稻不同播种期、栽插适宜密度和施肥的对比研究,对再生稻促芽肥的施用、留桩高度等方面研究再生稻栽培技术,并对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产区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筛选出适宜该模式的中浙优1号、特优航1号等超级稻品种及早油王等油菜新品种,合理衍接超级稻、再生稻、油菜三季作物种植的生育期,确定适宜该模式应用区域,集成该模式高产栽培技术,并在生产上借鉴应用广西地方标准《超级稻再生稻油菜连作高产栽培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良种与良法的配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生产应用依据柳州北部三县(融水县、三江县、融安县)的温光水自然条件,在水稻种植中稻区、双季稻或单双季混作改种一季稻地区,选用超级稻品种为头季稻,配套采用塑盘育秧或编织布育秧、测土配方施肥、水气平衡、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发挥超级稻的产量潜力。再生稻的栽培配以头季稻的水肥管理、病虫防治进行,保障再生稻正常生产。10月中下旬再生稻收获,油菜的收获在次年4月上中旬。采用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循环生产,达到粮油双增。2、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生产应用区域的规划在对山区各乡镇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纬度区域范围内的头季稻-再生稻适宜栽培有效时间、油菜种植方式调查,并根据一定时期内的降雨量和旬平均气温资料分析,划分柳州山区三江、融安、融水等三县不同海拔、纬度区域乡镇的水稻种植类型,规划出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的适宜区域,为农民选择应用该栽培模式提供帮助和指导。

王安田[7](2008)在《油菜机械化生产与推广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从我国目前油菜生产形势着手,对当前油菜生产面临的局势和困境进行客观的分析和研究,在国家大力扶持和发展油菜生产的背景下,总结了现阶段油菜机械化生产的模式和推广方式,发展油菜机械化生产是推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对油菜生产的特性和机械化生产的关键环节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得出当前油菜生产的重点应该放在机播机收和产后加工三大块。在通过对油菜生产各环节的具体研究中,对油菜机播和机收进行了作业适时性损失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油菜生产机械化关键环节的播种和收获两个阶段的机器系统进行了非线性规划优化配备,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种植应该采用机械化直播,能够实现节本增效,同时作业时间应该安排在最佳作业段进行。对油菜收割机器比例和收割时间段也进行了优化配备,结果表明油菜收割应该安排在适当的时间段进行,在不影响水稻种植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满足收割任务的完成。同时对近几年油菜机收比例的变化进行了模糊理论研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得出,影响我国油菜机械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从农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机械化生产发展的内在动力,而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持则扮演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更重要的是将现有的技术进行推广开来才是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剂。文章最后从我国现存的推广模式入手,分析和比较了其推广方式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提出了要更好的将现有的技术模式转换为生产力,必须构建新的推广模式,以扩大油菜生产的规模和提高生产档次,为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意义。

彭可茂[8](2007)在《中国油菜产业—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中国油菜产业的内在发展规律并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论文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中国油菜产业进行综合研究。论文以中国油菜产业运作的交易费用和利益主体的合约选择行为切入点,通过SCP分析范式和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交易的不确定性、信息与合约的不完全性、交易频率等范畴,针对中国油菜产业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问题与特征,研究了油菜产业的主体行为特征、制度变迁因果、组织结构演进与经济绩效提升的问题,分析了中国油菜产业的发展规律与趋势特征,探索了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变量的影响中国油菜产业的产业组织形式、资源配置效率、经济绩效与福利效用的运作机理及实现途径。论文最后设计出了相关的对策与措施,为发展中国油菜产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现实的政策决策参考。论文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问题:对当前中国油菜产业组织结构及其成因从制度角度做出解释。对中国油菜产业组织的运行绩效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并从产业组织制度安排和产业主体行为选择方面剖析原因,进而提出关于油菜产业组织结构与产业运行绩效的一般性结论。对政府油菜产业相关政策的绩效进行评价,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参考。在对油菜产业进行理论实证和经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提升主体绩效为目标,提出油菜产业组织制度创新的途经,构建高绩效的油菜产业市场运行组织模式,引导和推进油菜产业组织的创新和产业技术的升级。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导言,在明确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内容、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论文的整体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并介绍了主要创新点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明确了论文的一些主要概念,随后综述了国内外关于交易经济学与合约选择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农业产业化研究进展等方面的文献,为研究工作铺垫了理论基础。第三章将自1949年以来的生产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评述了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及其原因,阐释了技术进步特征和区域分布。进而以超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CD生产函数和灰色关联理论模型为分析手段,对中国油菜的投入—产出进行了深入分析,测算了技术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要素产出特性、规模效益、要素关联度及排序等,并比较了三种测算结果。最后,根据CD生产函数结论,预测了国内未来30年的产量。第四章以油菜产业的生产组织运作的合约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不同形式产业组织的合约选择所带来的绩效为主线,以湖北省油菜产业组织为案例,着重研究了“公司(+基地)+农户”型、“专业合作协会+企业+农户”型和“纵向一体化”型油菜产业组织,对不同的产业组织在存在基础、组织结构、利益联结方式、运行方式、运行绩效等方面做了对比研究,为油菜产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第五章从植物油加工业的历史、现状与特征入手,在油菜加工行业的组织特性、竞争结构、市场结构、行业壁垒等方面分析了油菜加工行业组织结构。进而在研究行业企业行为的基础上,着重从行业经营绩效和行业规模经济这两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中国油菜加工业的交易行为与合约行为。行业经营绩效从全行业及区分产权的经营成果及资本运营绩效上展开研究;规模经济从全行业及区分产权的不同规模企业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政策改进提供了思路。第六章首先从供需的角度测算并分析了居民食用植物油及菜籽油的消费状况与特征。其次,多角度地研究了居民食油购买行为特征。第三,运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通过求解中国城乡居民食油的各种需求弹性,揭示了城乡居民食油消费行为与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四,运用1998年~2004年的收入与消费数据,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结构、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对研究。最后,探讨了中国食油发展的发展方向,为及时调整食油的生产、加工、流通和外贸结构、满足居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提供了依据。第七章是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政策探讨。本章总结了油菜产业在如下方面的研究结论,包括:生产环节的资源配置效率、技术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及主要产业组织形式的绩效比较;加工环节的产业集中度、品牌市场占比、行业壁垒、不同产权的经营绩效、资本运营及规模经济;消费环节的购买行为介入度、品牌意识与偏好度、需求弹性、消费变动趋势等方面。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针对油菜生产效率特征,提高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建议;针对油菜产业组织的行为与绩效特征,推行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建议;针对油脂加工行业结构与行为特征,提高行业绩效的政策建议;针对居民食油消费行为特征,提高社会剩余的政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选题接触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以交易主体的交易行为和合约选择为核心,对中国油菜产业进行了系统的经济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其选题接触学科前沿,具有开创性。第二,研究范畴有别于以往文献。本文以中国油菜产业的交易费用和合约选择为切入点,并将中国油菜产业分解为生产、加工及消费等环节,分别研究了中国油菜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与经济效率问题,从而明显地有别于以往文献的研究范畴。第三,构造了一个基于SCP分析与新制度分析相结合的农业产业组织绩效的研究范式。这一研究范式着力对引致“绩效”的产业结构及主体行为进行分析,并把研究重点放在影响农业经济运行“绩效”的制度变量之上,不仅使制度变量内生于经济运行分析当中,并在对农业产业组织绩效问题的研究方面实现了新古典研究范式与新制度方法的融合。第四,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和定量分析。本文运用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注重实证和定量分析,利用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模型的设定和运算,对中国油菜产业进行综合研究,并设计出相关的对策与措施。

李继军[9](2005)在《邯郸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及推广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邯郸市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历年植棉面积都在100万亩以上,种植制度以一熟为主。本文对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制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推广问题进行了研究。棉田多熟种植与一熟种植相比,可以充分利用劳力、土地和光热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对稳定粮棉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邯郸市完全可以实行棉田多熟种植,农民在这方面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占的比例很小,但分布较广,类型多种多样。大部分农民选择投资较小,效益稳定的麦棉套种和油棉两熟种植模式。少部分市场销售能力强的农民选择投资较大,风险较大、高效益的棉花与瓜果蔬菜类作物套种模式。掌握不好栽培技术,棉田多熟种植投资、用工较大,存在市场风险,农业推广部门在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信息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影响邯郸市推广棉田多熟种植的主要原因。 邯郸市农民急需棉田多熟种植栽培技术和市场信息,很多农民因掌握不好栽培技术而导致棉田多熟种植失败。邯郸市推广棉田多熟种植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只有政府在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农村教育和培训,棉田多熟种植栽培技术研究及传播等方面投资,才能取得棉田由一熟向多熟耕作改制成功。

段红平[10](2000)在《我国三熟耕作区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定量分析、高产典型调研、农村调查,辅之以试验,总结了1949~1998年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并对未来到2015年耕作制度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探讨该省未来三熟耕作制度发展对策和实现高产高效的技术体系。1.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 粮食生产分析:1)1949-1998年湖南省粮食总产量共登上4个500万吨的台阶,从第二个台阶起所用的时间增长,粮食总产量增加的难度增大;粮食生产与耕作制度改革关系密切。2)粮食增长分为四个阶段:1949-1957年是以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为主要增产因素的阶段;1958-1979年品种、耕作栽培技术为主要推进产量因素阶段;1980-1989年是品种、生产条件、耕作栽培技术为重要增产因素阶段;1990-1998年现代化农业技术集成和市场需求是粮食产量增加主要因素阶段。3)湖南粮食增产1957年以后主要靠科学技术进步,农业科技贡献率从50年代初的7%增加到现在的50.5%。4)复种指数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从47%增加到81%,而1983年后复种指数增加的作物播种面积对种植业结构调整起了重要作用。稳定水稻生产面积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手段。湖南现阶段人均耕地面积警戒线为0.0461hm2。耕作制度演变特征:1)作物布局、种植业结构趋于优化:粮作面积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经作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2)复种指数逐步提高:复种指数从114.3%上升到242.3%,之后徘徊上升,1997年达到峰值247.9%,1998年为246.6%;3)复种类型增加,吨粮田面积扩大到占耕地面积的38.3%;轮作方式和面积减少、连作面积增加;双季稻面积占作物播种面积的43%左右;4)养地方式从有机肥养地转变为化肥养地为主;绿肥面积比顶峰时期下降66%,仅占粮食作物面积的13.2%,纯化肥用量增加到播种面积227kg/hm2;5)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人均耕地面积下降56.8%,人均粮食水平提高102.2%。6)影响耕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水稻品种改良、更新和种植模式的组合优化,水肥条件的变化、市场需求,科学技术进步。耕作制度的演变规律:湖南耕作制度的发展除了遵循耕作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以下特点:1)需求、作物品种与科学技术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生产、加工、销售体系的健全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保障。2)复种指数的发展与粮食需求量成正比,与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重、粮食单产水平成反比。3)冬种作物缺乏适宜的作物品种。4)种植结构中主要作物双季稻的面积下降,种植结构调整的方向是高效化。5)现代化技术不断组装、推广是耕作制度发展的推动力;6)多元化种植结构、吨粮田模式成为耕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7)养地方式逐步简化、逐步合理;8)种植业与畜牧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挖掘三熟粮食产区生产潜力。2.湖南省2015年耕作制度发展预测: 1)耕作制度发展是以优质、高效益的农产品生产为目标,积极、稳定的发展多熟种植,走优质、高产、低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资源保护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耕作制度,实现粮食增产和经济增收。2)资源预测:人均耕地面积将至少下降18%;劳动力进一步弱化,劳动力的数量、质量降低;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有效灌溉面积不会有大的改善;粮

二、改进油菜栽培形式 夺取粮油双丰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进油菜栽培形式 夺取粮油双丰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态势及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2.1 绿肥
        1.2.2 知识图谱
        1.2.3 Citespace软件
        1.2.4 波特钻石模型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绿肥领域研究综述
        1.4.2 知识图谱的研究综述
        1.4.3 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领域竞争力分析研究现状与趋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
    1.7 技术路线图
2.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可视化分析
    2.1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总体分析
        2.1.1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年度分布
        2.1.2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国家发文量
        2.1.3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
        2.1.4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主要研究机构分析
        2.1.5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2.1.6 绿肥研究外文文献共被引分析
    2.2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总体分析
        2.2.1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年度分布
        2.2.2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作者共现分析
        2.2.3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机构共现分析
        2.2.4 绿肥研究中文文献的关键词分析
3.广西绿肥发展基本概况
    3.1 广西化肥施用情况
    3.2 广西绿肥发展历史
    3.3 广西绿肥发展现状
        3.3.1 广西全区绿肥种植面积
        3.3.2 广西现有绿肥种质资源
4.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
    4.1 波特钻石模型概述
        4.1.1 生产要素
        4.1.2 需求条件
        4.1.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4.1.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
        4.1.5 政府
        4.1.6 机会
    4.2 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
        4.2.1 生产要素分析
        4.2.2 需求条件分析
        4.2.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
        4.2.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分析
        4.2.5 机遇与政府分析
    4.3 关于提高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4.3.1 生产要素方面
        4.3.2 需求与相关及支持产业方面
        4.3.3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方面
        4.3.4 政府方面
5.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资料来源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资料来源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2.1 农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1.1 提出
        2.1.2 概念
        2.1.3 特征
    2.2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2.3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3.1 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
        2.3.2 美国“低投入可持续农业”与“高效率可持续农业”
        2.3.3 日本“环保型可持续农业”
        2.3.4 德国“综合型可持续农业”
        2.3.5 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农业
    2.4 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2.4.1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2.4.2 国内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第3章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与取得的成就
    3.1 莲花县自然条件
        3.1.1 区域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植被
        3.1.4 气候
        3.1.5 水文
    3.2 莲花县农业发展历程
        3.2.1 传统农业主导期(1949 年以前)
        3.2.2 农业发展转型期(1949-1977 年)
        3.2.3 现代农业发展初期(1978-1991 年)
        3.2.4 现代农业发展中期(1992-2005 年)
        3.2.5 现代农业发展新时期(2006 年-)
        3.2.6 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3.3 莲花县农业发展成就
        3.3.1 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
        3.3.2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3.3.3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3.4 机械化水平提高
        3.3.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3.3.6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3.3.7 休闲旅游农业提升发展
        3.3.8 生态建设稳步推进
        3.3.9 农业科技培训力度加大
        3.3.10 农业相关政策不断完善
    3.4 小结
第4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和技术
    4.1 山地立体农业模式与技术
        4.1.1 莲花县山地立体农业布局
        4.1.2 莲花县立体农业经营实例
    4.2 水体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4.2.1 莲田生态系统
        4.2.2 稻田生态系统
    4.3 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1 生猪产业主导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3.2 其他畜禽产业的农-林-牧复合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 生态高值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4.1 绿色水稻农业模式
        4.4.2 无公害蔬菜农业模式
        4.4.3 高产油菜农业模式
        4.4.4 优质茶叶农业模式
        4.4.5 优质莲产业农业模式
    4.5 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与技术
        4.5.1 以莲为媒的生态休闲农业
        4.5.2 其他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4.6 小结
第5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
    5.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的内涵
        5.1.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1.3 莲花县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的结构
        5.1.4 农业可持续发展支撑体系的结构
    5.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5.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指标体系
        5.2.3 数据来源及指标说明
        5.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定量评价
        5.3.1 单项指标描述评价模型
        5.3.2 综合评价模型
        5.3.3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SWOT分析
    6.1 优势(Strengths)
        6.1.1 农业气候资源丰富
        6.1.2 生态环境优美
        6.1.3 农业主导产业突出
        6.1.4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方面有较大突破
        6.1.5 体制机制创新性发展
    6.2 劣势(Weaknesses)
        6.2.1 基础设施薄弱
        6.2.2 资源锐减
        6.2.3 生态环境恶化
        6.2.4 环境破坏
        6.2.5 农业灾害频发
    6.3 机遇(Opportunities)
        6.3.1 发展势头良好的莲产业
        6.3.2 逐渐显现的区位优势
        6.3.3 快速崛起的农业合作社
        6.3.4 优越的创业环境
        6.3.5 积极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6.4 挑战(Threats)
        6.4.1 劳动力数量不足,素质较低
        6.4.2 重视不够,资金贫乏
        6.4.3 人才匮乏,技术落后
        6.4.4 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能力不足
    6.5 小结
第7章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7.1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7.2.1 人口战略
        7.2.2 资源战略
        7.2.3 环境战略
        7.2.4 科技战略
        7.2.5 法制战略
    7.3 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7.3.1 拓展产业链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7.3.2 基于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7.3.3 建立防灾减灾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技能教育
        7.3.4 增加扶持政策,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7.3.5 扩大农业宣传,培育农业商品品牌
        7.3.6 建立农业基金,增加财政资金支持
        7.3.7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整体生产能力
        7.3.8 实施富民工程,增强农民持续增收能力
        7.3.9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
        7.3.10 推进制度建设进程,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全国和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1.2.1 我国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中国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2.2 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陕西省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3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际上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3.2 国内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4 我国作物施肥评价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小麦施肥现状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陕西省小麦产量分布
        3.2.2 陕西省小麦肥料投入状况
        3.2.3 陕西省小麦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3.2.4 陕西省小麦施肥状况评价
        3.2.5 陕西省小麦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3.2.6 灌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7 不同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陕西省玉米施肥现状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陕西省玉米产量分布
        4.2.2 陕西省玉米肥料投入状况
        4.2.3 陕西省玉米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4.2.4 陕西省玉米施肥状况评价
        4.2.5 陕西省玉米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4.2.6 灌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7 不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苹果施肥现状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陕西省苹果产量分布
        5.2.2 陕西省苹果肥料投入状况
        5.2.3 陕西省苹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5.2.4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评价
        5.2.5 陕西省苹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现状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陕西省马铃薯产量分布
        6.2.2 陕西省马铃薯肥料投入状况
        6.2.3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6.2.4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状况评价
        6.2.5 陕西省马铃薯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7.1.2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产量分布
        7.2.2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肥料投入状况
        7.2.3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7.2.4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状况评价
        7.2.5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7.2.6 不同品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现状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8.1.2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产量分布
        8.2.2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肥料投入状况
        8.2.3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8.2.4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状况评价
        8.2.5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8.2.6 不同品种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黄土高原近40年来农田施肥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研究区域概况
        9.1.2 数据来源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区域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施用量与产量时空变化
        9.2.2 不同区域小麦和玉米地块养分平衡时空变化
        9.2.3 不同区域土壤肥力时空变化
        9.2.4 施肥、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主要进展
    10.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直播和移栽冬油菜氮磷钾肥施用效果的差异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油菜的生产和发展现状
        1.1.1 油菜的用途和世界油菜生产现状
        1.1.2 我国油菜的发展历程和生产现状
    1.2 油菜施肥效果、养分需求特性及推荐施肥研究现状
        1.2.1 油菜的氮、磷、钾肥施用效果
        1.2.2 油菜的氮、磷、钾养分需求特性
        1.2.3 油菜的氮、磷、钾肥推荐量
    1.3 我国冬油菜种植方式的发展与变革
    1.4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栽培特点及其差异
    1.5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优缺点比较
2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2.2.2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2.3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2.2.4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养分吸收、累积和利用的影响
        2.2.5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氮、磷、钾养分需求及推荐施肥量
        2.2.6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氮、磷、钾养分管理建议
    2.3 技术路线
3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摘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大范围效果研究
        3.1.2 同田对比验证研究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氮磷钾肥施用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2.2 氮肥用量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2.3 磷肥用量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2.4 钾肥用量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3.3 小结与讨论
4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摘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磷钾肥施用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2 氮肥用量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3 磷肥用量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4 钾肥用量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2.5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不同分枝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4.3 小结与讨论
5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摘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成熟期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5.2.2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生育期群体密度的影响
        5.2.3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生育期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5.2.4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生育期生长发育的影响
    5.3 小结与讨论
6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养分吸收、累积和利用的影响
    摘要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成熟期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6.2.2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成熟期养分累积和养分收获指数的影响
        6.2.3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生育期养分含量动态的影响
        6.2.4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生育期养分累积动态的影响
        6.2.5 氮、磷、钾对直播和移栽冬油菜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6.3 小结与讨论
7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氮、磷、钾养分需求及推荐施肥量
    摘要
    7.1 基于QUEFTS模型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氮磷钾养分需求量
        7.1.1 材料与方法
        7.1.2 结果与分析
    7.2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氮、磷、钾肥推荐用量
        7.2.1 材料与方法
        7.2.2 结果与分析
    7.3 小结与讨论
8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的氮、磷、钾养分管理建议
    摘要
    8.1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不同产量水平的氮、磷、钾肥推荐用量
        8.1.1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氮肥推荐用量的确定
        8.1.2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磷肥推荐用量的确定
        8.1.3 直播和移栽冬油菜钾肥推荐用量的确定
    8.2 直播冬油菜的氮、磷、钾养分管理策略
        8.2.1 直播冬油菜的施肥原则
        8.2.2 直播冬油菜的施肥建议
9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论文特色和创新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海宁市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水稻产业发展概况
        1.2.2 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资料数据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研究方法
2 海宁市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2.1 海宁水稻发展历史
    2.2 海宁市发展水稻生产的优势
        2.2.1 光、热、水资源丰富
        2.2.2 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平整
        2.2.3 政策支持
        2.2.4 技术优势
    2.3 海宁市水稻品种与推广面积现状
        2.3.1 推广面积呈下降趋势,早中晚稻格局发生变化
        2.3.2 主栽品种以常规稻为主、杂交稻发展缓慢
        2.3.3 农户自留种比例较高,优质水稻品种商品种子覆盖率低
    2.4 海宁市水稻产量与效益情况
        2.4.1 海宁市水稻平均产量
        2.4.2 海宁市水稻种植效益
    2.5 海宁市水稻产业化、规模化现状
3 海宁市水稻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3.1 基础条件薄弱,不利气候影响
        3.1.1 生产基础条件较为薄弱,中低产田面积大
        3.1.2 不利天气影响水稻生产
    3.2 效益因素
        3.2.1 水稻种植效益明显低于其他主要农产品
        3.2.2 优质稻品种生产综合效益得不到体现
        3.2.3 杂交稻高产不增收
    3.3 技术因素
        3.3.1 高产高效配套生产技术普及推广程度低
        3.3.2 水稻机械化水平覆盖率不够高
    3.4 产业化因素
        3.4.1 稻米加工开发产业不完善,产品附加值不高
        3.4.2 水稻分散经营,产业规模小
4 海宁市水稻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因地制宜,因种制宜,合理布局
        4.1.1 尝试性恢复早稻种植,提高复种指数和粮食产量
        4.1.2 推广杂交稻种植面积
        4.1.3 推进优质品种水稻推广
    4.2 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4.2.1 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
        4.2.2 提升地力、减少中低产田比例标准农田建设
        4.2.3 加大良种推广扶持力度
        4.2.4 普及水稻农业保险
        4.2.5 加大集中育秧、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覆盖力度
        4.2.6 加强科技培训,研究和推广先进栽培技术
        4.2.7 稳定种粮面积,加速土地流转
        4.2.8 继续进行粮食补贴政策
    4.3 推进海宁市水稻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4.3.1 加大对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
        4.3.2 延长水稻产业链,提高水稻生产综合效益
        4.3.3 创新产业经营模式
        4.3.4 以高产创建为契机,推广普及先进配套技术
        4.3.5 发展海宁种子产业,提高种子企业市场竞争力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科研成果

(6)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立题背景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主要成果
2 材料和方法
    2.1 超级稻新品种比较及再生力试验
    2.2 油菜新品种比较试验研究
    2.3 超级稻不同栽插密度及不同播种期试验
    2.4 超级稻不同施肥水平试验
    2.5 再生稻留桩高度试验
    2.6 不同时期施用再生促芽肥对再生稻影响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超级稻、油菜新品种选择与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育期的合理衔接
        3.1.1 适宜超级稻新品种研究
        3.1.2 适宜油菜新品种研究
        3.1.3 超级稻最适播种期的确定及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育期的合理衔接
    3.2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高产栽培技术
        3.2.1 超级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3.2.2 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
        3.2.3 油菜高产栽培技术
        3.2.4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生产技术配套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海拔区域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产情况调查分析
        4.1.2 不同海拔区域再生稻生产方式
        4.1.3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中品种选择及播种
        4.1.4 研究应用存在的技术问题
    4.2 结论
        4.2.1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生产应用区域的规划
        4.2.2 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的生产应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7)油菜机械化生产与推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油菜在我国生产中的地位
        1.2 我国油菜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 油菜的种植历史及分布
        1.2.2 油菜生产现状
        1.2.3 油菜生产的布局和特点
        1.2.4 油菜生产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油菜的生长特性及油菜生产机械化现状
    1 油菜生长特性
        1.1 油菜的植物形态特征
        1.2 油菜的栽培特性及生产特性
        1.2.1 栽培特性
        1.2.2 生产特性
        1.2.2.1 种植特性
        1.2.2.2 收获特性
        1.2.2.3 烘干特性
    2 国内外油菜生产的发展现状
        2.1 世界油菜生产
        2.2 中国的油菜生产
        2.3 我国油菜产业的现状
        2.3.1 我国油菜的生产分布
        2.3.2 长江流域油菜产业的发展概况
        2.3.3 我国油菜产业的区域优势
    3 我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现状
        3.1 油菜栽植机具
        3.2 油菜直播机具
        3.3 油菜收获机械
        3.4 油菜烘干机械
第三章 我国油菜机械化生产模式的研究
    1 油菜机械化种植模式
        1.1 直播作业技术
        1.2 油菜移栽机械化生产技术
    2 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
    3 烘干机械化技术
第四章 油菜生产机器系统及其优化配备研究
    1 油菜种植、收获适时性损失研究
        1.1 理论分析
        1.2 播种试验方案的确定
        1.3 收割试验方案确定
        1.4 适时性损失函数求解
    2 油菜生产机器的选型
        2.1 选型的原则
        2.2 选型的目标
        2.3 选型的方法
    3 机器系统优化配备研究
        3.1 油菜机械化生产优化配备模型的建立
        3.1.1 设置变量
        3.1.2 约束方程
        3.1.3 目标函数方程
        3.1.4 机械作业成本计算
        3.1.5 计算机求解
    4 影响油菜生产机械化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4.1 油菜收割机械化比例的关联度计算
        4.2 关联度结果分析
第五章 推广模式研究
    1 现有的农业推广模式
        1.1 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1.2 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为主的推广模式
        1.3 农业企业型技术推广模式
        1.4 农业教育、科研型技术推广模式
    2 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3 构建新型的推广模式
    4. 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
    1 结论
    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中国油菜产业—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论文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
    1.7 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2 交易经济学与合约选择理论
    2.3 产业组织理论
    2.4 农业产业化理论
3 中国油菜生产发展特征与资源配置评价
    3.1 中国油菜生产发展概况及原因
    3.2 中国油菜生产发展的主要特征
    3.3 中国油菜生产的分布与产业集中度分析
    3.4 中国油菜生产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测定
    3.5 中国油菜生产的生产函数测定
    3.6 中国油菜生产的生产要素关联分析
    3.7 中国油菜生产的产量预测
4 中国油菜产业生产组织运作合约模式选择的效率比较
    4.1 中国农业的产业组织的“结构-行为-绩效”分析
    4.2 农业产业组织选择的影响因素
    4.3 中国农民的生产与交易制度变迁分析
    4.4 湖北省油菜产业概况及特征
    4.5 契约型农业产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型农业产业组织
    4.6 “专业合作协会+企业+农户”型农业产业组织
    4.7 “纵向一体化”型农业产业组织
5 中国油菜加工业的交易与合约分析
    5.1 中国植物油加工业的发展与特征
    5.2 中国油菜加工行业的产业组织结构研究
    5.3 中国植物油脂加工行业的企业行为分析
    5.4 中国植物油脂行业的经营绩效分析
    5.5 中国植物油加工行业规模经济研究
6 中国油菜产品市场的消费特征与目标模式选择
    6.1 中国居民食油及油菜产品的消费状况与特征
    6.2 中国居民食油购买行为特征研究
    6.3 消费者行为计量模型的确定与对需求弹性的测算
    6.4 中国城乡居民食油消费趋势变动研究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致谢
附录: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9)邯郸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及推广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设计和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
    2.1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制度
    2.2 邯郸市麦棉套种
    2.3 邯郸市油棉两熟
    2.4 邯郸市棉薯套种
    2.5邯郸市棉蒜套种
    2.6 邯郸市棉花与洋葱套种
    2.7 邯郸市棉花与西瓜套种
第三章 邯郸市棉田多熟种植推广问题研究
    3.1 农业推广共性问题
    3.2 棉田多熟种植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3.3解决办法
    3.4 预测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我国三熟耕作区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耕作制度与中国南方粮食供求问题研究现状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中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对耕作制度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2. 南方三熟地区对耕作制度改革的新要求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关于耕作制度规律研究
        2. 关于耕作制度发展历史及未来预测研究
        3. 关于间套复种方式
        4. 关于作物结构的研究
        5. 粮食生产的高产高效理论与实践研究
        6. 关于耕作制度量化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内容、材料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内容
    第二节 材料和方法
第三章 湖南省耕作制度(1949-1998年)变化规律研究
    第一节 湖南省农业和耕作制度的特点
        1. 湖南农业发展的概况和地位
        2. 湖南耕作制度的特点
    第二节 湖南1949-1998年粮食总产量增长过程分析
        1. 粮食生产的阶段性
        2. 不同时期粮食产量增加的作用因素
        3. 粮食生产要素的分析
        4. 科技进步对湖南农业的贡献率分析
    第三节 湖南耕作制度1949-1998年变化过程研究
        1. 湖南省耕作制度的发展过程
        2. 耕作制度发展主要特征
        3. 影响耕作制度变化的重要因素分析
    第四节 耕作制度的变化特点、经验和问题
        1. 耕作制度的变化规律
        2. 湖南耕作制度变化的基本经验
第四章 湖南省2000-2015年耕作制度发展预测
    第一节 资源状况和粮食需求预测
        1. 资源变化的预测
        2. 粮食供给量与需求量预测
    第二节 2015年种植业结构优化和发展预测
    第三节 湖南省耕作制度发展预测
第五章 湖南省及三熟地区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与技术研究
    第一节 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对策
        1. 耕作制度发展的原则
        2. 耕作制度的现存问题
        3. 湖南耕作制度发展的对策
        4. 我国三熟区耕作制度可持续的发展对策
    第二节 湖南省粮食生产潜力与技术
        1. 提高复种指数是三熟区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的重要手段
        2. 周年作物高产必须挖掘耕作制度改革的潜力
        3. 挖掘三熟制产量潜力的试验研究
        4. 周年作物高产高效技术
    第三节 南方三熟制作物高产高效模式
        1. 三熟制的模式类型
        2. 三熟制模式效益分析
        3. 三熟区主要高产高效模式类型
        4. 三熟制模式发展关注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改进油菜栽培形式 夺取粮油双丰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绿肥研究态势及广西绿肥产业竞争力分析[D]. 尹嘉曦. 广西大学, 2020(07)
  • [2]江西省莲花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梅.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5)
  • [3]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王小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4]直播和移栽冬油菜氮磷钾肥施用效果的差异及机理研究[D]. 王寅. 华中农业大学, 2014(09)
  • [5]海宁市水稻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 刘银萍. 浙江大学, 2014(05)
  • [6]柳州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栽培模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D]. 龚志宏. 广西大学, 2012(03)
  • [7]油菜机械化生产与推广模式研究[D]. 王安田.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8]中国油菜产业—交易行为与合约选择研究[D]. 彭可茂.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 [9]邯郸棉田多熟种植制度调查及推广问题研究[D]. 李继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10]我国三熟耕作区湖南省耕作制度演变规律、趋势与对策研究[D]. 段红平. 中国农业大学, 2000(11)

标签:;  ;  ;  ;  ;  

改进油菜种植形式 赢得粮油双丰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