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T型弹性立体填料

YDT型弹性立体填料

一、YDT型弹性立体填料(论文文献综述)

杨雅琼,徐相龙,韦琦,王园园,查亦飞,莫惠珺,王明玥,余雨,齐鲁,刘国华,王洪臣[1](2019)在《3种固定式填料在中试IFAS系统中的性能比较及菌群结构解析》文中研究表明为考察固定式填料在生物膜-活性污泥工艺(IFAS)中的性能和菌群结构,选取弹性立体填料、组合填料以及自制填料3种固定式填料投入中试级别的IFAS反应器好氧池中进行对比,另于小试系统中进行3种填料的脱膜实验。结果表明:组合填料的亲水性最高(接触角为38°),生物膜厚且致密,加上结点的存在,易结团,脱膜率最高为63%;弹性填料21 d基本可以完成生物膜的更新;而自制填料脱膜速率先快后慢,第24天时脱膜率高达80%。在系统运行期间,3种填料对COD、氨氮去除率均在90%以上,出水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自制填料和组合填料系统的总氮去除率高于弹性填料。当自制填料系统运行27 d以后,TN出水可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与组合填料和弹性填料相比,由于自制填料结构的特殊性,其负载的生物量最多,生物多样性最高,同时,对硝化细菌、反硝化菌和反硝化除磷菌均表现出富集优势。

沙桐[2](2018)在《UST-ABR与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农村地区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普遍使用的传统化粪池作为单一的污水处理构筑物存在着对污染物去除效率低以及在低温环境下处理效果差等问题,若采用目前先进的厌氧反应器来取代广泛存在的传统化粪池,将是一笔不少的投资。仅采用厌氧消化技术又对污水中的氮磷很难去除。新型化粪池与好氧单元的组合为此类问题提供了一条简洁经济生物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途径,因此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课题的目的是对UST-ABR化粪池与MBR反应器组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促进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针对近年来新型化粪池及其组合工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热点,以农村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研究UST-ABR化粪池与MBR反应器组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效果。研究内容包括:温度对传统化粪池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UST-ABR化粪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影响因素及效果;UST-ABR化粪池与MBR反应器组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影响因素及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寒冷地区不同季节温度条件下,传统化粪池对COD的去除率有一定影响,夏季时化粪池水温在27℃,CODtot和CODdis的去除率最高分别为34%、14%;对SS与VSS的去除率基本保持稳定,几乎没有受到温度的影响,两者的去除率在50%和60%左右波动;氨氮在夏季的平均去除率为-56.7%,相比其他几个季节,出水氨氮的浓度更高;总氮在春秋冬三季中的去除率在0~-10%之间波动,在夏季去除率在10%左右;在四个季节中,总磷平均去除率在5%~20%之间。寒冷地区冬季一天内传统化粪池对COD和SS、VSS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对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差。UST-ABR化粪池在采用人工配水C:N为20:1、水力停留时间为30h、水温在23℃下启动成功后。通过对比传统化粪池、UST-ABR化粪池、UST-ABR填料化粪池分析认为,UST-ABR填料化粪池由于优越的内部结构及增设的弹性立体填料,使反应器内部微生物的密度增大,同时也加强了对悬浮杂质的拦截作用。在不同温度和水力停留时间下,UST-ABR填料化粪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佳。对比弹性立体填料及多面空心球填料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多面空心球填料略优于弹性立体填料,对COD、SS、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 75%、95.8%、25%。UST-ABR化粪池与MBR组合处理后,结果发现工艺的最佳控制条件为:DO=3.0mg·L-1、曝气周期为曝气30min/停曝30min、回流比为300%。通过改变曝气方式和增设回流装置,对于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有所提高。曝气周期为曝气30min/停曝30min时,系统出水氨氮的出水浓度保持在2mg.L-1以下,总氮的去除率为77.4%。回流比为300%时,出水总磷的去除率在90%左右,出水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B水平。UST-ABR化粪池与MBR组合工艺有效地改善了单一的依靠传统化粪池处理农村污水的去除效果。同时也解决了寒冷地区传统化粪池出水受季节影响以及替换其他厌氧反应器的高投资等问题。后续的好氧单元MBR装置容易形成一体化装置,以便于日后的管理。在农村污水处理领域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卢学成[3](2016)在《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及其差异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载体是生物膜法的核心,影响着生物膜法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国内许多学者研发了种类繁多的生物载体,对其生化特性进行了相应的检测,但没有形成统一的测定方法和表达方式,可用性差。为此,本研究首先建立了一种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的测定方法及架构。其次在多组反应器上,用人工配水对11种载体的生化特性进行了5级浓度段的测定,绘制出生化特性曲线族,基于该曲线族,进行了生物载体生化特性的差异性分析和曲线族的多用途探讨。1)通过多组反应器同步挂膜,在相同初始进水基质浓度下稳定运行,检测出水COD、NH3-N等指标及生物相变化取其均值;按序改变进水基质浓度重复运行检测;然后以进水基质浓度为横坐标,出水COD、NH3-N均值为纵坐标,绘制所测载体的进出水浓度变化散点图,得到拟合曲线族;再更换污水类型,重复上述操作得到其他污水类型下的曲线族;将这些曲线族合成到同一坐标系上即构成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2)通过5个不同进水浓度段的运行检测,完成了人工配水生化特性曲线族的测定,计算出曲线特征值并分析,发现不同载体特征值不同,不同类别载体间差异明显,出现了分组现象,即短管填料,陶粒和悬挂填料,悬浮填料3组载体,其有效容积负荷大小为短管填料>悬浮填料>悬挂填料和陶粒。其中短管填料A、B和陶粒的有效容积负荷分别为2.48、2.46、1.27 kgCOD/m3填料·d,斜率增长率大小为悬挂填料和陶粒>悬浮填料>短管填料。3)对载体的单位容积表面积与有效容积负荷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据点分为3组,呈“川”字形分布,弹性立体填料、半软性填料、多面空心球、蛇皮丝球形悬浮填料A和B、短管填料A和B为一组,组合填料、软性填料、悬浮填料k3为一组,陶粒填料为一组,从左上到右下,3组载体的有效容积负荷依次递减,组1、组2内载体的单位容积表面积与有效容积负荷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1626和0.99102,以组内分析和组间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分别对单位容积表面积与载体负载生物膜量、COD去除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说明了“川”字形分布产生的原因。对载体的单位容积表面积与斜率增长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数据点也呈“川”字形分布。其中,弹性立体填料、半软性填料、多面空心球、蛇皮丝球形悬浮填料A和B、短管填料A和B、悬浮填料k3为一组,组合填料、软性填料为另一组,陶粒填料为一组,组1内载体的单位容积表面积与有效容积负荷的相关系数为-0.85318。以组内分析和组间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借助于生物膜量与斜率增长率和单位容积表面积与生物膜量间关系的分析,说明了“川”字形分布产生的原因。4)基于人工配水曲线族,对生物载体生化特性曲线族的应用进行探讨,表明,生化特性曲线族可评价载体生化特性,为载体选型和开发、改性提供理论基础,并提出一种智能库系统的构想。

张志芳[4](2016)在《改进型MST+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小城镇数量多、分布广,但目前我国针对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设计规范和标准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成套适用工艺设备,一体化处理工艺设备因其具有占地少、处理效果好、投资少等诸多优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MST(Mini Sewage Treatment)一体化装置以生物接触氧化和生物流化床为基础,与人工浮岛的结合提升了该一体化装置的处理效果,为进一步强化装置的出水,以人工湿地用作为深度处理工艺,研究该中试试验装置的处理效果,为小城镇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研究成果如下:1)装置的处理量要在5m3/d以上,通过几组工况的对比试验,确定装置的最佳进水流量为0.22m3/h,悬浮填料反应区和气提反应区的的最佳气水比分别为10:1和17.1:1,水力停留时间为37h,悬浮模块和气提模块的水力负荷分别为2.88m3/(m3·d)和4.61m3/(m3·d)。污水经改进型MST一体化装置的处理,COD、NH4+-N、TN、SS的各项出水指标满足《景观环境用水水质标准》和《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的部分用水标准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2)装置出水进入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CODCr、NH4+-N、TN、TP的去除率均有一定的提高,人工湿地平均出水各污染物除TP外能满足地表水三级标准。温度对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影响较大,人工湿地在夏季对污染物的去除率高于冬季对污染物的去除率,挺水植物和湿地基质填料是影响湿地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处理负荷也是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关键因素。3)改进型MST+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在经开区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波动相对较大的情况下对COD的平均去除率达到86.66%,NH4+-N的平均去除率达到95%以上,总氮的平均去除率达到63%以上,系统CODcr、NH4+-N的出水可接近地表水三类标准(CODcr≤20mg/L、NH4+-N≤1.0mg/L);进水水质正常的情况下TN出水也能达到一级A标准的要求;装置对总磷的处理效果相对较差,湿地出水仍然不能满足一级A标准的要求,应辅以化学除磷。4)改进型MST一体化装置+人工湿地组合工艺还具有占地面积小、污泥产量少、操作简单可实现自动化控制、管理维护方便等优点,而且人工浮岛和人工湿地还具有较高的生态学价值,在净化水体的同时也美化了环境。5)将组合工艺应用于小城镇分散式生活污水的处理是可行的,为进一步提高巢湖流域周边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指标提供了技术借鉴,达到了中试试验研究的设计预期。

聂玉华[5](2015)在《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水中氮元素的去除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淡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然而当前全球的淡水资源短缺和由水环境污染导致的水质性缺水问题已严重制约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中因为水体受到污染导致的水生态破坏已越来越严重,较为严重的污染之一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它将直接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不利影响,严重威胁水质安全。生态浮床技术是一种利用浮床植物净化水体的新型生态原位修复技术。早期发展起来的传统生态浮床,植物作为净化水体的主要贡献者。但其在净化过程中受制于微生物附着环境的限制而导致微生物数量和种类匮乏,从而对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去除无法达到理想效果。为了改善生态浮床对污染水体净化效果差的现状,本论文以传统生态浮床构架为基础,在水体中增加悬挂填料,配置微孔曝气系统,构建形成一种新型的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系统。该装置的主要构建模式为“浮床植物(水生植物单元)+填料系统(微生物处理单元)+微孔曝气系统(曝气单元)”,以此实验平台为基础,将重点探究不同曝气量条件和不同填料条件下其对污水中氮元素的去除效果,这将有助于奠定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技术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了解该实验装置净化水质的过程;与此同时通过实验装置去除污水中氮元素的最佳曝气条件和填料类型的研究,能够为修复治理富营养水体提供实验基础。本论文实验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水中TN、NH3-N的净化效果明显优于强化生态浮床和传统生态浮床,其对污染水体中TN、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69.08%和81.14%,而强化生态浮床和传统生态浮床对污染水体中TN、NH3-N去除率分别为65.70%和53.06%,55.57%和44.80%。2、不同曝气量条件下的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水中的TN、NH3-N都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其对污水中氮元素的去除效果顺序为:75L/min>10.0L/min>5.0L/min> 2.5L/min>0L/min,最佳曝气量是7.5L’min, TN最大去除率为69.08%,NH3-N的最大去除率为81.14%。因此推荐选用7.5L/min的曝气量作为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的最佳曝气值。3、以填料类型为变量的实验结果表明,由组合填料搭建的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最好,其对TN的去除率为71.19%,对NH3-N的去除率为84.27%。去除效果明显高于弹性立体填料浮床系统和混合填料浮床系统。同时组合填料浮床植物的生长量和对氮素的累积量也越大,植物各器官对氮元素的吸收能力表现出茎叶部分>根部分,因此可以定期收割浮床植物,将含氮物质带出水体。4、浮床植物(紫鸢尾)对各浮床氮元素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23.85%、20.56%和22.10%,贡献率集中在20%左右,最大贡献率为23.85%,且各种浮床系统的植物贡献率之间无明显性差异。

许骆[6](2015)在《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的除藻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东江-深圳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工程的目的是去除原水中的氨氮和有机物,但没有考虑水体藻类的去除情况,一旦发生突发性藻类污染事件,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对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威胁。本研究是在东深供水生物预处理工程的基础上,研究开发该工艺的除藻新功能,以应对突发性富营养化及藻类爆发事件的发生,保障供水水质的安全。结合东深供水的实际情况,利用YDT型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改变操作运行条件,实现工艺除藻最大化;探讨了不同气水比、水力停留时间、原水藻类浓度、原水氨氮浓度以及原水碱度对藻类的去除规律;并通过优化接触氧化的曝气时间、曝气强度等技术参数,最大限度地去除藻类,建立有效去除水中藻类的处理工艺;以生物处理去除藻类的途径为依据,结合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探讨藻类及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及途径。结果如下:试验原水呈轻度富营养化状态且浮游藻类主要由硅藻、绿藻、蓝藻构成;原水中的藻细胞个数都在107数量级以上,叶绿素a(Chl.a)相对偏高,Chl.a浓度均值与国内各地湖泊及水库的水华阈值相近,说明试验水质完全符合本课题对突发性藻类污染研究的试验要求。采用接种污泥培养法对生物接触氧化器进行挂膜,生物处理挂膜成熟的标志是当NH4+-N.CODMn的去除率分别稳定在60%、15%以上时,即认为挂膜成功。挂膜成功后NH4+-N平均去除率可达72.20%,CODMn平均去除率可达52.41%。处理效果稳定,受环境因素影响小,总挂膜时间为32 d。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处理含藻原水(Chl.a=34.54 mg·m-3)时,确定最佳HRT为1.0h,最佳气水比为1.2:1;采用最佳HRT和最佳气水比处理高浓度含藻原水(Chl.a=71.12 mg·m-3)时,Chl.a平均出水浓度为24.55 mg·m-3,Chl.a的去除率达65.48%,且CODMn和NH4+-N的出水浓度均能达到东深供水工程处理目标。说明将该最佳HRT和最佳气水比作为藻类浓度突变时的应急处理方案是可行的。Chl.a去除率随进水NH4+-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Chl.a去除率从进水NH4+-N浓度为2.03 mg/L的72.34%降到4.14mg/L的36.75%;NH4+-N去除率随进水NH4+-N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进水NH4+-N浓度每升高1 mg/L,NH4+-N去除率平均降低4%-9%;NH4+-N去除量则随进水NH4+-N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进水NH4+-N浓度每升高1mg/L,NH4+-N去除量平均升高0.42 mg/L。CODMn去除率随着进水碱度的增加而升高;在三种碱度条件下,NH4+-N都在反应区被大量去除,NH4+-N去除率基本随进水碱度的增加而升高;当碱度在4倍、6倍及8倍时,Chl.a去除率为48.51%、65.23%及72.54%,Chl.a去除率基本随进水碱度的增加而升高。生物膜内的链状高分子聚合物具有较强的絮凝沉降性能,藻类通过生物膜的脱落、沉降作用随生物污泥排出,这是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藻类的途径之一;底泥中存在的藻类的空壳,可判断生物膜对附着藻类存在生物分解作用;生物膜内出现的空腔,说明原生动物的捕食作用是去除藻类的途径之一。

吴迪,高贤彪,李玉华,赵琳娜,钱姗,何宗均[7](2012)在《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滨海农村污水》文中研究表明对厌氧-3级好氧/缺氧生物膜工艺进行技术改进,并对改进后的"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低碳氮比农村生活污水进行了实际应用。新工艺增设了回流泵(回流比2∶1),且厌氧段悬浮填料装填率由原来的15%提高到30%,3级好氧/缺氧段YDT型弹性立体填料装填率依次由原来的50%、40%、25%提高到70%、60%和40%。装置连续稳定运行12个月,平均进水量为18 m3/d,HRT为3.7 d,监测结果表明:对COD、BOD、NH3-N、TN、TP和S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6%、85.9%、86.7%、63.9%、69.3%和85.5%;出水COD、BOD、NH3-N、TN、TP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在34.9、8.9、3.4、9.9、0.9和6.9 mg/L以下。改进后出水BOD和TN的去除能力有较大提高,除TP外其他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

褚淑祎,肖继波,张立钦,周珊[8](2012)在《一种新型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表明以竹纤维为主要原料制备得到一种新型竹纤维生物膜载体。载体比表面积达5393m2·m-3,亲水性能良好,30min后基本浸湿完全。研究了竹纤维生物膜载体在低浓度生活污水处理中的挂膜性能,结果表明:载体挂膜速率快,7天后载体表面即出现大量黏性黄褐色生物膜,第12天基本完成挂膜,膜厚达3~5mm。生物相观察表明:以固着型纤毛虫为主的后生动物数量较稳定,生物膜趋于成熟。载体生物膜耐水力剪切冲击能力和恢复能力强,对CODCr和NH+4-N的去除率在80%以上。

朱洁,东刘成,陈洪斌,何群彪[9](2012)在《不同填料类型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南方水质性缺水地区污染广泛采用生物预处理工艺净化污染水源,微生物载体以固定式填料和流化型填料为主.为考察2种类型填料的运行效能和微型生物多样性,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污染源水为例,利用现场生产性试验和连续流中试研究了半软性弹性立体填料和悬浮填料的主要污染物去除效能、填料的积泥和冲洗、微型动物的生长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夏秋季相同源水水质和运行参数等条件下,悬浮填料和弹性填料对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和65%左右,CODMn的去除率分别为18%和16%左右;悬浮填料上的微型动物种类和数量均低于固定式弹性立体填料,且少见群居性微型动物.生产性装置运行结果表明,源水水质相对较差的条件下,悬浮填料对NH3-N和CODMn的去除率分别比弹性填料高5%10%;悬浮填料没有出现群居性微型动物大量生长现象,无需定期反冲洗;固定式弹性填料的某些区域出现苔藓虫等群居性微型动物大量生长现象,且积泥严重,需定期反冲洗,甚至使用高压水枪强制冲洗.流化型悬浮填料更有利于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应用.

宋丰明,谭水成,郭一飞,曹文平[10](2012)在《不同填料对污泥作为生物反硝化碳源的影响和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在30℃和80~95 r.min-1的条件下,利用摇瓶试验探讨了弹性填料(YDT)和竹子作为填料对污泥为主要碳源的系统反硝化特性和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以污泥/竹子系统中NO3--N的去除速率最大(2.51 g.m-.3h-1),其次是污泥/YDT系统(1.30 g.m-.3h-1),最后是污泥系统(0.53 g.m-.3h-1);而NO2--N积累量也呈现一定的趋势(以每去除1 g NO3--N计算):污泥/竹子系统最高、污泥系统次之、最后是污泥/YDT系统;污泥特性是决定系统反硝化效果的主要因素。然后以污泥/竹子系统进行深入了研究发现,水温对污泥/竹子系统的反硝化过程具有较为显着的影响。

二、YDT型弹性立体填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YDT型弹性立体填料(论文提纲范文)

(1)3种固定式填料在中试IFAS系统中的性能比较及菌群结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接种污泥
    1.2实验装置及运行参数
    1.3实验所用填料
    1.4样品采集
    1.5主要测试方法
2结果与讨论
    2.13种填料理化指标分析
    2.23种填料应用于IFAS工艺中的污染物去除情况
        2.2.1COD去除情况
        2.2.2氨氮去除情况
        2.2.3TN去除情况
        2.2.4TP去除情况
    2.3脱膜实验分析
    2.4 不同填料运用于IFAS中试系统的高通量分析
        2.4.1原始数据质量评估
        2.4.2菌群多样性分析
        2.4.3菌群分类和群落结构分析
3结论

(2)UST-ABR与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
        1.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厌氧处理技术和MBR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现状
        1.2.1 厌氧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MBR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国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1.3.2 国内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方法
    2.1 试验装置与设备
        2.1.1 试验装置
        2.1.2 试验设备
    2.2 试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2.2.1 试验用水
        2.2.2 接种污泥
    2.3 试验方法与分析方法
        2.3.1 试验方法
        2.3.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寒冷地区传统化粪池污水处理效果的研究
    3.1 试验方法
        3.1.1 研究对象及取样时间
        3.1.2 采取点及过程
        3.1.3 测定指标
    3.2 寒冷地区不同季节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2.1 COD的去除效果
        3.2.2 SS与VSS的去除效果
        3.2.3 总氮和氨氮的去除效果
        3.2.4 总磷的去除效果
    3.3 寒冷地区冬季化粪池一天内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3.3.1 COD的变化
        3.3.2 SS与VSS的变化
        3.3.3 总氮和氨氮的浓度变化
        3.3.4 总磷的浓度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ST-ABR化粪池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4.1 环境温度对化粪池处理效果影响
        4.1.1 环境温度变化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
        4.1.2 环境温度变化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影响
        4.1.3 环境温度变化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影响
        4.1.4 环境温度变化下PH值、VFA和碳酸盐碱度的变化
    4.2 不同HRT对化粪池处理效果影响
        4.2.1 HRT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
        4.2.2 HRT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影响
        4.2.3 HRT对总磷的去除效果影响
        4.2.4 HRT变化下PH值、VFA和碳酸盐碱度的变化
    4.3 不同类型填料对化粪池处理效果影响
        4.3.1 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
        4.3.2 对SS的去除效果影响
        4.3.3 对色度的去除效果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ST-ABR化粪池与MBR组合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5.1 MBR溶解氧浓度对出水效果的影响
        5.1.1 溶解氧浓度对COD去除效果影响
        5.1.2 溶解氧浓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5.1.3 溶解氧浓度对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5.1.4 溶解氧浓度对总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5.2 MBR曝气方式对出水效果的影响
        5.2.1 曝气方式对CODtot去除效果影响
        5.2.2 曝气方式对NH_3-N去除效果影响
        5.2.3 曝气方式对TN去除效果影响
        5.2.4 曝气方式对TP去除效果影响
    5.3 不同回流比对出水效果的影响
        5.3.1 不同回流比对CODtot去除效果影响
        5.3.2 不同回流比对NH_3-N去除效果影响
        5.3.3 不同回流比对TN去除效果影响
        5.3.4 不同回流比对TP去除效果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及其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生物载体特性检测研究现状
        1.1.1 生物载体物理特性的检测
        1.1.2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的检测
        1.1.3 生化特性检测的运行方式
    1.2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的测定方法及架构
    2.1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的测定方法
    2.2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的架构
第3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用生物载体
    3.2 试验装置及运行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用水
        3.2.3 运行及反冲洗
    3.3 检测项目与方法
第4章 人工配水生化特性曲线族的测定
    4.1 挂膜启动
        4.1.1 挂膜启动方式
        4.1.2 挂膜启动过程
    4.2 不同进水浓度梯度下的运行检测
        4.2.1 第一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4.2.2 第二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4.2.3 第三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4.2.4 第四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4.2.5 第五浓度段的运行检测
    4.3 数据处理与生化特性曲线族的绘制
    4.4 生化特性曲线特征值的定义与计算分析
        4.4.1 有效容积负荷的定义与计算分析
        4.4.2 斜率增长率的定义与计算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的差异性分析
    5.1 曲线特征值的可靠性检验
        5.1.1 有效容积负荷的可靠性检验
        5.1.2 斜率增长率的可靠性检验
    5.2 单位容积表面积对有效容积负荷的影响
        5.2.1 单位容积表面积的计算
        5.2.2 混合液中MLSS占总生物量的比例
        5.2.3 生物膜量与污染物去除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5.2.4 生物膜量与有效容积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5.2.5 单位容积表面积与生物膜量和污染物去除率的关系
    5.3 单位容积表面积对斜率增长率的影响
        5.3.1 生物膜量与斜率增长率的关系
        5.3.2 单位容积表面积与生物膜量的关系
    5.4 载体结构对有效容积负荷和斜率增长率的影响
        5.4.1 载体结构对生物膜厚度的影响
        5.4.2 载体结构对生物膜活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生化特性曲线族应用的探讨
    6.1 生物载体生化特性的评价
    6.2 生物载体的选型
    6.3 生物载体的开发、改性
    6.4 智能库系统的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4)改进型MST+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小城镇分散式污水的分类与水质
    1.3 小城镇分散式生活污水的特点
    1.4 小城镇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所面临的问题
    1.5 小城镇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选择原则
    1.6 国内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现状
        1.6.1 生物处理技术
        1.6.2 生态处理技术
        1.6.3 物化处理技术
        1.6.4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1.7 国外小城镇污水处理技术工艺
    1.8 人工浮岛生态处理技术
        1.8.1 人工浮岛生态处理技术概述
        1.8.2 人工浮岛的净化机理
        1.8.3 人工浮岛植物的选择
    1.9 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技术
        1.9.1 人工湿地概述
        1.9.2 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1.10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改进型MST一体化装置
    2.1 试验装置的组成
        2.1.1 试验装置中填料的选择
        2.1.2 曝气装置的选择
        2.1.3 人工浮岛的尺寸及安装
    2.2 试验的启动和最佳工况的确定
        2.2.1 装置的挂膜启动
        2.2.2 MST装置最佳工况的确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工湿地深度处理工艺
    3.1 试验装置
    3.2 试验水源
    3.3 试验方法及条件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型MST一体化装置+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4.1 试验方案
    4.2 水质检测方法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改进型MST一体化装置的试验结果
        4.3.2 人工湿地的去除效果
        4.3.3 改进型MST+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的去除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水中氮元素的去除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水体富营养化
        1.2.1 水体富营养化概述
        1.2.2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技术
    1.3 生态浮床技术
        1.3.1 生态浮床技术概述
        1.3.2 生态浮床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传统生态浮床脱氮技术的不足
        1.3.4 对传统生态浮床脱氮技术的改良
    1.4 选题来源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设计方案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平台
        2.1.2 数据采集
        2.1.3 水质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1.4 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2.2 实验设计
        2.2.1 水生植物
        2.2.2 填料部分
        2.2.3 曝气装置
        2.2.4 实验水槽
        2.2.5 实验漂浮载体
        2.2.6 实验用水
        2.2.7 其它实验条件
第3章 不同类型的生态浮床对氮元素的净化效果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设计
    3.3 试验模型
    3.4 试验运行参数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生态浮床对NH_3-N的净化效果
        3.5.2 浮床对TN的净化效果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曝气量对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净化氮元素的效果影响研究
    4.1 试验设计
    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1 浮床对NH_3-N的净化效果
        4.2.2 浮床对TN的净化效果
        4.2.3 氨氮和总氮去除量之间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填料类型对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净化氮元素的效果研究
    5.1 试验目的
    5.2 试验设计
    5.3 试验材料与方法
    5.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4.1 浮床对NH_3-N的净化效果
        5.4.2 浮床对TN的净化效果
    5.5 浮床植物的生长情况
        5.5.1 试验设计和目的
        5.5.2 试验植物的生长情况
    5.6 不同填料下的浮床植物对氮的累积效应
        5.6.1 实验期植物体内干重及含氮量分析
        5.6.2 植物吸收对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净化含氮物质的贡献率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的除藻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理论意义
        1.1.1 饮用水源水污染现状
        1.1.2 我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概况
        1.1.3 水体富营养化的形成和原因
        1.1.4 藻类对饮用水水质的影响
        1.1.5 东深生物预处理工程增加除藻性能研究的意义
    1.2 水源水除藻技术研究进展
        1.2.1 国内水源水除藻技术研究进展
        1.2.2 国外水源水除藻技术研究进展
    1.3 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高藻源水的研究进展
        1.3.1 生物接触氧化技术
        1.3.2 影响生物接触氧化水处理效果因素
        1.3.3 国内外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处理含藻源水的研究现状
        1.3.4 东江-深圳原水生物预处理工程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装置
        2.1.2 实验试剂及药品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分析项目与方法
        2.2.1 理化分析项目与方法
        2.2.2 藻类分析项目与方法
第三章 含藻原水特性研究与富营养化等级分析
    3.1 原水水质分析
    3.2 原水富营养化等级分析
    3.3 藻类污染与水质指标的关系
        3.3.1 氮、磷对藻类污染的影响
        3.3.2 pH值对藻类污染的影响
        3.3.3 温度对藻类污染的影响
        3.3.4 光照对藻类污染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物接触氧化法去除藻类的试验研究
    4.1 反应器挂膜启动试验与结果分析
        4.1.1 反应器挂膜启动试验
        4.1.2 挂膜期间进、出水DO和pH值随时间变化过程
        4.1.3 挂膜期间NH_4~+-N去除率随时间变化过程
        4.1.4 挂膜期间COD_(Mn)去除率随时间变化过程
    4.2 藻类去除的工艺条件优化
        4.2.1 HRT对藻类去除的影响
        4.2.2 气水比对藻类去除的影响
    4.3 其他影响因素对藻类去除的影响
        4.3.1 进水氨氮浓度对藻类去除的影响
        4.3.2 进水碱度对藻类去除的影响
    4.4 生物接触氧化法用于突发性藻类污染应急处理的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接触氧化法除藻机理分析
    5.1 生物膜
        5.1.1 生物膜的形成和结构
        5.1.2 生物膜生长动力学
    5.2 污染物传质机理
        5.2.1 内传质
        5.2.2 外传质
    5.3 藻类去除机理
        5.3.1 原生动物捕食作用
        5.3.2 生物絮凝吸附作用
        5.3.3 特种微生物分解作用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滨海农村污水(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装置
    1.2 实验水质与样品采集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2.2 对NH3-N、TN的去除效果
    2.3 对TP的去除
    2.4 对SS的去除
3 结论

(8)一种新型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原料及仪器
    1.2 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1.2.1 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的制备
        1.2.2 BET比表面积测定
        1.2.3 载体亲水性测定
    1.3 污水处理试验装置
    1.4 生物膜微生物相显微观察
    1.5 分析方法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比表面积分析
    2.2 亲水性分析
    2.3 反应器启动与挂膜
    2.4 挂膜期间污染物去除情况
    2.5 生物膜的微生物相
3 结论与讨论

(9)不同填料类型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的填料类型
    1.2 实验方法
    1.3 取样与分析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类型填料生物预处理工程的运行状况对比
        2.1.1 YDT弹性立体填料
        2.1.2 悬浮生物载体
    2.2 相同原水水质和运行条件下两种填料的净化效果对比和微型动物多样性
        2.2.1 不同水质条件下2种填料对NH3-N和CODMn的去污效率
        2.2.2 挂膜期填料上微型动物的组成和数量变化
        2.2.3 不同水质条件下2种填料上微型动物种类和数量差异性
    2.3 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的填料选择探讨
3 结论
    3.1
    3.2
    3.3
    3.4

(10)不同填料对污泥作为生物反硝化碳源的影响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用水
    1.3 试验装置
    1.4 试验方法
    1.5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污泥和污泥/YDT系统中生物反硝化特性
    2.2 污泥/竹子和污泥/YDT系统反硝化研究
    2.3 不同形式的固体碳源中碳源释放规律
    2.4 污泥/竹子系统反硝化效果与水温的对应关系
    2.5 系统中污泥消耗量计算方法
3 讨论
4 结论

四、YDT型弹性立体填料(论文参考文献)

  • [1]3种固定式填料在中试IFAS系统中的性能比较及菌群结构解析[J]. 杨雅琼,徐相龙,韦琦,王园园,查亦飞,莫惠珺,王明玥,余雨,齐鲁,刘国华,王洪臣. 环境工程学报, 2019(06)
  • [2]UST-ABR与MBR组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 沙桐.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3]生物载体生化特性图谱及其差异性研究[D]. 卢学成. 安徽工业大学, 2016(03)
  • [4]改进型MST+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的研究[D]. 张志芳. 安徽建筑大学, 2016(04)
  • [5]微曝气强化生态浮床对污水中氮元素的去除效果研究[D]. 聂玉华.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1)
  • [6]原水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技术的除藻性能研究[D]. 许骆. 广东工业大学, 2015(10)
  • [7]一体化生物膜技术处理滨海农村污水[J]. 吴迪,高贤彪,李玉华,赵琳娜,钱姗,何宗均. 环境工程学报, 2012(08)
  • [8]一种新型竹纤维生物膜载体的制备与性能[J]. 褚淑祎,肖继波,张立钦,周珊. 林业科学, 2012(07)
  • [9]不同填料类型污染源水生物预处理的比较[J]. 朱洁,东刘成,陈洪斌,何群彪. 中国环境科学, 2012(03)
  • [10]不同填料对污泥作为生物反硝化碳源的影响和特性研究[J]. 宋丰明,谭水成,郭一飞,曹文平. 水处理技术, 2012(01)

标签:;  ;  ;  ;  

YDT型弹性立体填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