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务院对更新改造投资的新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周飞,戴向前,马俊[1](2021)在《关于水利工程供水定价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修订完善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是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修订后的《政府制定价格成本监审办法》对水利工程供水定价及成本核算提出新要求,涉及水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和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文章分析了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折旧目的意义、相关政策及新规定下计提折旧的理解,从国家政策形势、工程运行管理需求、政策文件规定及典型工程案例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加强沟通凝聚共识,争取有利于工程良性运行的政策规定;开展案例分析,摸清对水利工程供水定价的影响;细化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可计提折旧情况。
广州市人民政府[2](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文中提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规[2021]4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生态环境局反映。2021年6月25日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广州市"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落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李万[3](2021)在《城市更新政策演进与制度完善研究 ——以深圳与东莞的比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刘双喜[4](2021)在《TE电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
黎淑翎[5](2020)在《《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规制尺度及其技术工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逾三十年的法制化进程中,关于控规对城市发展的适应性、控规的地位和角色、控规的管控技术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从未停歇。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构建中,在促进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下,在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型的背景下,我国规划管理和开发控制的管控技术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提高它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是一项重要的议题。美国的区划实践已经超过一个世纪,其管控技术在全球不同制度和发展背景的地区得到推广,可见其适应力和有效性。我国控规的管控技术和指标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区划,同时又依据本土化的认知和创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工具。从对控规管控技术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区划中部分关键指标或未引入控规,或在我国的相关研究中被误读,或在控规中执行不同的控制功能,这些差异往往对指标的管控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重新全面探究和审视区划的管控工具和技术逻辑,对完善控规管控技术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区划是美国地方政府普遍执行的开发控制制度,具有丰富的多元性。作为美国第一个实施综合区划的城市,纽约市城市空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纽约发展的成就足以证明其区划技术的有效性和适应性。《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是纽约区划的重要转折和现行区划的基础,引入了“一张图”的综合分区体系,综合修订了法规文本结构,创新使用了容积率、开敞空间率、用途组、奖励区划等技术工具,对研究现代区划管控技术工具和逻辑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运用历史、文献和比较的研究方法,以全文翻译《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为基础,分析《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规制尺度和技术工具,辨析指标和规则的含义,全面审视和探究纽约区划控制的技术逻辑,理解其管控理念、原则和目标、规制尺度、管控指标和规则之间的关联性,探索指标的赋值逻辑,挖掘区划管控技术的原理,结合我国规划管控技术的问题,以期超越“简单模仿”、超越制度的差异而为完善我国规划管控技术提供具有适应性的创新建议。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形成历史、特点、立法目的、管控范畴、规制尺度、分区体系和文本结构,为分析和理解该法的技术工具提供背景、框架和理念的基础资料;同时通过阐明法规形成的背景及其技术工具创新所应对的发展需求,论述研究《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管控技术具有现实意义。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分析《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四项基本的管控内容:用途、体位(bulk)、标牌、停车。每一章的论述遵循基本的结构:阐明该项管控内容的目标或理念变迁;分析管控框架和规制尺度;解释具体技术工具中指标和规则的含义;探讨管控的技术逻辑,包括“目标—规制尺度—指标和规则”的关系、各项技术工具(指标和规则)之间的关联性以及指标的赋值逻辑;结合我国相关管控实践的比较研究,提出我国规划管理和开发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改善的建议和思路。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七章,以比较的视角分析了规制型开发控制体系的特点,阐明纽约区划的“自我实施”特征及由此决定的法规形式特点,解释《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实施与裁量机制,为完善我国控规的裁量机制提供借鉴经验。本文基于对一部完整的典型地方区划法规的多维度、系统性综合分析,探析了“一张图”综合区划中规划和管控目标、规制尺度、技术工具、指标体系和数值之间的关联性和传导机制,以比较的视角为我国完善规划管理和开发控制的技术工具提供完善建议。
邓士文[6](2020)在《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社区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社区风貌及社区文化,社区也是大城市中个体的情感归属。然而,社会网络与人际交流方式的改变,导致传统社区已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一些老旧社区出现了人居环境破败、居民关系冷漠、社区活力不足等问题,社区更新迫在眉睫。大拆大建的社区更新模式,对资金数量和管理水平要求很高,而且各方利益诉求难以均衡,更重要的是社区的特色与文脉也将因此消失殆尽,社区更新不应是一时的改造活动,而应是一个永续经营的工程。因此,寻求一种小规模、渐进式的社区微更新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将城市社区看作有机生命体,并引入“都市针灸”理论,对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策略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探寻出更加满足当前需求的社区微更新方法。本论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相关概念、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内容进行阐述。第二章为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对国内外关于社区微更新和“都市针灸”理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进展进行研究,并通过对理论演进和实践成果的总结归纳,为本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为社区微更新的关键要素和设计原则,本章将“都市针灸”理论引入到了社区微更新中。首先,分析了社区微更新的现状;接着,提炼出了社区微更新的三个关键要素:介入规模、参与主体、微更新成果;最后,归纳出了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原则:针灸穴位要敏感、更新规模要微小、微更新过程渐进化、微更新空间可催化、微更新成果有关联。第四章为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策略,主要内容为具体阐释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策略,并以实际案例为导向,详细具体的说明如何将“都市针灸”理论应用于社区微更新,为将该策略用于具体社区微更新实践奠定了基础。第五章为实例验证,以广州竹丝岗社区的微更新作为研究对象,并从“都市针灸”理论的视角对其进行解析和评价,生动展现了一个将“都市针灸”理论应用于社区微更新的案例。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主要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进行总结,并且归纳出本次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
刘真[7](2020)在《住房权利的社区塑造 ——基于物业管理制度的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以来,民生工作被放在更为突出的地位,社区物业制度的发展也日趋成为焦点。我国正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十九大报告也提出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进而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以及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政策目标。物业管理属于城市管理,是其一项重要议题,且与民生密切相关,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作用。我国社区物业管理制度的设计同居住制度相适应,在整个大环境的推动下也经历了一系列深刻重大的变革。为推动治理向精细化发展,满足人们的差异化需求,全国各地不断创新社区治理的路径,力求探索出城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增强居民的参与能力,形成政府行政与基层、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实现高效的社区治理,更大程度地实现和保障居民的权利。制度规定下的住房权利在社区生活中是如何通过物业管理制度的执行而落实?这是本文尝试回答的问题。社区中业主权利的行使程度有极大差别,同一地区,社区中业主权利的行使程度是不同小区房屋售价大不相同的原因之一。业主权利的行使程度是和居委会、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以及物业服务企业息息相关的。如果社区中的居委会监督指导好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能够反映居民需求以及监督物业服务企业,而物业服务企业能够按照合同提供服务,那么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该社区中的业主权利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落实,其权利能够得到充分地保障。如何认识这种变化,通过社区中居民享受到的物业服务来展现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业主权利是如何具体落实的,以及国家与社会主体通过怎样的行动来促进制度执行,即社区是如何形塑业主的住房权利?文章借助结构—行动者—过程框架与多元共治理论,以国家社会关系为理论视角,国家—社会关系变化下的城市住房制度也发生了变化,而住房制度的变化同时带来了物业管理制度的变革,文章梳理了国家以及上海市出台的法律法规(如《物业管理条例》等)中的业主住房权利以及房产权衍生出来的其他权利的相关规定以及业主委员会、居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权利、义务和互相存在的关系,探讨作为行动者的业主、业主委员会以及行政机构的末梢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三者各自的行动基础与存在的问题(不对称的权利与义务),从而探讨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以及物业服务企业三个主体在社区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影响居民权利的落实。
孙贵林[8](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徐卫丽[9](2020)在《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更新作为我国城镇化转型发展时期各大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已经成为释放城市发展活力、推进“城市双修”的重要抓手。对于挖掘存量土地潜力、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宜居价值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正因为这些作用,使得城市更新对城市房地产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揭示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异质性影响效应,有助于政府对城市更新进行科学管理与规划,把握城市更新的实质、特征及其对房地产市场的潜在影响。本文在文献梳理和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引入双重差分方法,构建杭州市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双重差分模型(DID),并以土地市场和住宅市场为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异质性影响。时间效应方面探究了城市更新这一事件在项目宣告、开工建设、基本建成等不同阶段对土地及住宅价格产生的不同效应;空间效应上,探究城市更新在不同区位对土地及住宅价格的异质性影响效应。研究的主要结论有四点:(1)城市更新在不同阶段对房地产价格产生的影响效应不同。城市更新项目的宣告和开工建设分别对土地价格产生19.7%和26.2%的推升作用,城市更新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基本建成分别对住宅价格产生28.6%和32%的推升作用;(2)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和住宅价格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显着差异,一是城市更新在郊区地区的溢价更高,在市区的溢价较小。二是城市更新对更新区域内不同空间范围的影响呈现出非均质性;(3)双重差分模型(DID)在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效应研究方面有较好的应用价值;(4)政府在制定管理策略和政策时应考虑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效应,推进城市更新与房地产一体化开发,并通过管理地价水平捕获土地增值收益和回收城市更新成本,推进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发展。
阎谆[10](2019)在《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设想的快速发展,商品房已成为住宅的主流。在住房改革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背景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由此形成。它成为当今物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一规则的存续延长了房屋的使用寿命,与此同时使房屋的价值得以保留甚至有向上发展趋势。然而,随着大量住宅逐步进入大中型修缮期,其不完善的瑕疵开始显现,相关的纷争只增不减。通过不断的分析研究,这笔资金存在监管制度不完备、法定决策方式无法进行、资金流动使用率低、再筹集制度不明确等迫在眉睫的障碍。显而易见,这些阻碍的存在影响了这一规则的发展,影响到小区内众多业主的切身利益,也影响到地方管理层面对民众各类事物的管控。因而,本文在坚持以权利为本位的标准上,并结合各地已有的成熟经验,从归集、使用和监管规范三个层面创设性提出些许的建议。第一章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基本理论。首先,研究其起源、立法演变及其权属等,对这一制度做出最基本的解析,其是对特殊用途资金的规范。这笔资金特殊之处在于它仅维护特定主体的利益,用于房屋共用部分、设备设施在保修期满后进行维修、更新和改造。同时,对涉及该制度的现行立法进行评析,归纳并总结立法规定的优劣,从法律层面深剖这一制度存在的意义,通过纵深来增加对该制度的理解。第二章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困境。本章从该笔资金的归集、使用和监督管理三个角度,深入剖析这一规范在实务中存在的不足。包括归集主体、标准和方式的不合理,再筹集缺失等;使用中“双2/3”阻碍、审核程序繁琐复杂、特殊使用立法不详尽,业主知情权无法保证等;监管上政策滞后、管理主体不明确、缺乏高效的监管等,并对问题的出现进行原因分析。第三章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完善。本章针对上述涉及的三方面问题,运用法学基本理论,结合地方实践,探索性的提出了要合理选定专户管理银行,明确归集的主体方式和标准,完善再筹集制度,强化业主的法律责任和设立资金的特殊使用、优化表决的方式和途径、以及构建政府主导、银行服务、业主参与的新模式,保障其保值增值,以及引入第三方专业监管等建议。对于这一笔特殊资金的运行规范,各国及各地区均做出法规管制。本文采取对比分析的研究手段,总结实践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使本文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从其基础理论作为一项切入点,将其与国家现行有效法律规范、实务等有机的结合,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以期其能够达到物尽其用的功效。
二、国务院对更新改造投资的新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对更新改造投资的新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水利工程供水定价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水利工程固定资产折旧 |
1.1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目的和意义 |
1.2 固定资产折旧管理相关政策 |
1.3 新规定下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理解 |
2 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分析 |
2.1 计提折旧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壮大国有经济的需要 |
2.2 计提折旧是保证工程安全运行、效益充分发挥的需要 |
2.3 计提折旧符合有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规定要求 |
3 相关建议 |
3.1 加强沟通凝聚共识,争取有利于工程良性运行的政策规定 |
3.2 进一步开展有关案例分析,摸清《监审办法》对水利工程供水定价的影响 |
3.3 细化有关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固定资产可计提折旧情况 |
(5)《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规制尺度及其技术工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形成与法制化 |
1.1.2 我国控规与美国区划的渊源关系 |
1.1.3 美国区划、纽约区划及其《1961区划决议案》的现实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区划研究综述 |
1.2.2 国内区划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历史和文献研究 |
1.5.2 比较研究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结构与框架 |
2.1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形成的历史背景 |
2.1.1 美国第一部综合区划:《1916纽约建筑分区决议案》 |
2.1.2 管制理念的转变:从被动阻止妨害到主动增进公共福祉 |
2.1.3 纽约再区划:1940年代-1960年综合修正的推进 |
2.1.4 框架内的持续演变:《1961纽约区划决议案》的修正与完善: |
2.2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特点 |
2.2.1 对《1916纽约市建筑分区决议案》的检讨 |
2.2.2 综合修正应对的发展需求 |
2.2.3 综合修正的原则和特点 |
2.2.4 综合修正通过前的争议 |
2.3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结构与框架 |
2.3.1 立法目的 |
2.3.2 管控范畴 |
2.3.3 规制尺度 |
2.4 综合分区与规则体系 |
2.4.1 1916的独立分区体系 |
2.4.2 1961的综合分区体系 |
2.4.3 现行的叠加分区体系 |
2.5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文本与使用 |
2.5.1 文本结构 |
2.5.2 索引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用途管制 |
3.1 “用途”概念的复杂性 |
3.1.1 用途的多维含义 |
3.1.2 使用活动的空间性与尺度特征 |
3.1.3 使用活动随时间而变化 |
3.1.4 用途管制的两种含义 |
3.2 美国区划用途分区管制的起源 |
3.3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用途管制框架 |
3.3.1 用途管制的目标与技术工具 |
3.3.2 用途的许可形式 |
3.4 纽约区划用途管制的规制尺度 |
3.4.1 以分区为规制尺度 |
3.4.2 用途分区模式的比较 |
3.5 用途管制的核心工具:用途组 |
3.5.1 分类和分组的多维度 |
3.5.2 差异化、定量化的分组标准 |
3.5.3 “分类—分组—分区”的逻辑框架 |
3.6 用途管制的其他技术工具 |
3.6.1 辅助用途 |
3.6.2 释放标准 |
3.6.3 混合利用的支持工具 |
3.7 区划用途管制的延伸:占用执照 |
3.7.1 占用执照的制度框架 |
3.7.2 占用执照的规制尺度和核心工具 |
3.7.3 制度特点与经验 |
3.8 对我国用途管制的借鉴 |
3.8.1 “用地分类”的管制方法 |
3.8.2 混合用地的用途兼容性规定 |
3.8.3 建筑使用的管理制度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体位规则 |
4.1 关键指标释义 |
4.1.1 体位 |
4.1.2 楼板面积 |
4.1.3 容积率 |
4.1.4 密度规则 |
4.1.5 院规则 |
4.1.6 高度与退缩要求 |
4.2 体位规则的框架 |
4.2.1 总体目标 |
4.2.2 以建筑和分区用途为基础的指标体系 |
4.3 体位规则的规制尺度 |
4.3.1 以区划地块为规制尺度 |
4.3.2 以地块与街道关系为基础的规则细化 |
4.4 容积率调控工具 |
4.4.1 开发权转移的雏形 |
4.4.2 奖励区划 |
4.4.3 容积率调控工具的适用性 |
4.5 居住区指标关联性分析 |
4.5.1 核心指标:开敞空间率 |
4.5.2 空间密度与人口密度的关联性分析 |
4.5.3 开敞空间率与容积率的关联性分析 |
4.6 现行纽约区划的体位规则变化 |
4.6.1 开敞空间率和容积率关联控制产生的问题 |
4.6.2 新增的体位控制方法 |
4.7 对我国控规指标的借鉴 |
4.7.1 基于分区目标建构规划控制指标体系 |
4.7.2 加强控制指标的关联性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标牌管控 |
5.1 美国区划的标牌管控 |
5.2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标牌管控指标 |
5.2.1 “标牌”的定义 |
5.2.2 标牌的分类 |
5.2.3 标牌与分区 |
5.2.4 标牌的管控要素 |
5.2.5 不一致的标牌与折旧 |
5.3 标牌管控的方法和原则 |
5.4 对我国标牌管控的借鉴 |
5.4.1 我国标牌管控的整体情况 |
5.4.2 以上海为例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停车管理 |
6.1 纽约区划停车管理的理念变化 |
6.2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停车管理规则 |
6.2.1 停车管理的目标与框架 |
6.2.2 分类与分区结合的指标体系 |
6.2.3 停车配建要求的修改和豁免 |
6.2.4 停车配建的上限要求 |
6.2.5 片区停车共享 |
6.3 多重矛盾下综合停车配建指标的基本逻辑与影响因素 |
6.4 对我国停车配建指标的借鉴 |
6.4.1 对我国停车分区管控技术的思考 |
6.4.2 停车指标差别化要素的对比 |
6.4.3 管理理念的转变与停车配建指标的改善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施与裁量 |
7.1 区划法规的特点 |
7.1.1 规制型体系的特征和问题 |
7.1.2 区划作为开发控制的依据 |
7.1.3 “自我实施”所需的制度特点 |
7.1.4 违法与处罚 |
7.1.5 法律语言 |
7.1.6 区划的适应性 |
7.2 特殊情况的预设 |
7.2.1 特别规定 |
7.2.2 修订或修改 |
7.2.3 免除 |
7.2.4 例外 |
7.2.5 必要性与问题 |
7.3 裁量机制 |
7.3.1 施行机构 |
7.3.2 裁量机制的必要性 |
7.3.3 裁量型的特殊规则 |
7.3.4 变通 |
7.3.5 特别许可 |
7.3.6 区划修正 |
7.3.7 多层级的裁量机制 |
7.4 对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裁量机制的借鉴 |
7.4.1 我国控规裁量机制的两个层面 |
7.4.2 构建多层次的控规裁量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比较借鉴 |
8.2.1 《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可借鉴性 |
8.2.2 对我国规划管理的借鉴 |
8.3 创新与特色 |
8.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用术语概念 |
附录2 :现行纽约区划分区地图(中高密度居住区) |
附录3 :现行纽约区划分区地图(特别区域规则范围) |
附录4 :现行纽约区划分区地图(特别意图区) |
附录5 :现行纽约区划分区地图(商业叠加区)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6)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旧社区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 |
1.1.2 城市更新的方式逐渐转变 |
1.2 相关概念解析 |
1.2.1 社区 |
1.2.2 社区微更新 |
1.2.3 “都市针灸”理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社区微更新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社区微更新研究进展 |
2.1.2 国内社区微更新研究进展 |
2.2 “都市针灸”理论研究综述 |
2.2.1 国外“都市针灸”理论研究进展 |
2.2.2 国内“都市针灸”理论研究进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区微更新的关键要素和设计原则 |
3.1 社区微更新现状分析 |
3.1.1 老旧社区现存问题 |
3.1.2 社区微更新现有模式 |
3.1.3 社区微更新发展趋势 |
3.2 社区微更新的关键要素 |
3.2.1 介入规模 |
3.2.2 参与主体 |
3.2.3 微更新成果 |
3.3 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原则 |
3.3.1 针灸穴位要敏感 |
3.3.2 更新规模要微小 |
3.3.3 微更新过程渐进化 |
3.3.4 微更新空间可催化 |
3.3.5 微更新成果有关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策略 |
4.1 分类选取针灸点 |
4.1.1 社区开放空间 |
4.1.2 社区建筑物 |
4.2 微小介入针灸点 |
4.2.1 空间功能更新 |
4.2.2 物质环境提升 |
4.2.3 历史文化保护 |
4.2.4 公共事件介入 |
4.3 渐进式、催化式推进 |
4.3.1 微更新介入分阶段 |
4.3.2 微更新成果可持续 |
4.4 建立系统性、关联性社区网络 |
4.4.1 建立整体系统 |
4.4.2 延续街区肌理 |
4.4.3 强化社会网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例验证——以广州竹丝岗社区微更新为例 |
5.1 项目概况 |
5.1.1 广州老旧小区微更新背景 |
5.1.2 竹丝岗社区 |
5.1.3 扉美术馆 |
5.1.4 社区规划师制度 |
5.2 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广州竹丝岗社区微更新 |
5.2.1 针对敏感穴位的小规模更新——“无界的墙” |
5.2.2 以渐进式、催化式的更新影响周边——“菜市场里的美术馆” |
5.2.3 系统性、关联性的多穴位串联互通——“移动的美术馆” |
5.2.4 公共文化事件激发社区活力——“无界艺术季” |
5.3 竹丝岗社区微更新评价 |
5.3.1 体现微更新原则 |
5.3.2 建构社区归属感 |
5.3.3 反思与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
6.2 问题与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记录 |
1.竹丝岗社区规划师:叶敏 |
2.“无界艺术季”策展人:宋冬 |
3.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策展人:刘晓都 |
4.深圳“趣城计划”发起人:张宇星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住房权利的社区塑造 ——基于物业管理制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视角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视角 |
四、研究问题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分析框架 |
(四)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第一章 结构:社区物业管理制度 |
一、居住形态变化下的物业管理制度 |
(一)计划经济时期:单位制 |
(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街居制 |
(三)市场经济时期:社区制 |
二、上海市社区物业管理制度的变化 |
三、社区制下的物业管理供给模式 |
(一)业主自管型物业服务模式 |
(二)政府保障型物业服务模式 |
(三)共同管理型物业服务模式 |
四、具体法律法规中的规定 |
(一)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
(二)上海市相关法律法规 |
五、小结 |
第二章 行动者:业主委员会、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 |
一、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职责的界定 |
(一)业主及业主委员会职责的界定 |
(二)居委会职责的界定 |
(三)物业服务企业职责的界定 |
二、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的行动依据 |
(一)委会、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的现实驱动力 |
(二)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的权能基础 |
三、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存在的问题 |
(一)业主委员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二)居委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三)物业服务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四、小结 |
第三章 过程:主体间的互动 |
一、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 |
(一)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间的替代与被替代 |
(二)业主委员会与居委会间的被指导与指导 |
二、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 |
(一)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间的委托——代理 |
(二)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间的监督与被监督 |
三、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 |
四、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 |
(一)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间的竞争 |
(二)业主委员会、居委会与物业服务企业间的合作 |
五、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8)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2 相关概念解析 |
0.3 研究现状分析 |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
1.2.1 酝酿萌发阶段 |
1.2.2 积极探索阶段 |
1.2.3 初步形成阶段 |
1.2.4 成熟完善阶段 |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
2.1.1 国外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
2.1.2 国内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
2.2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 |
2.2.2 国内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 研究评述 |
第三章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分析 |
3.1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
3.1.1 级差地租理论 |
3.1.2 区位理论 |
3.1.3 供求理论 |
3.1.4 外部性理论 |
3.2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研究的理论分析 |
3.2.1 对房地产市场需求的影响 |
3.2.2 对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影响 |
3.2.3 对房地产开发的微观影响 |
3.2.4 城市更新、外部性与房地产市场 |
第四章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研究:以土地市场为例 |
4.1 研究思路与假说 |
4.1.1 研究思路 |
4.1.2 研究假说 |
4.1.3 双重差分法的基础理论及模型引入 |
4.2 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的DID时空效应模型 |
4.2.1 DID时空效应模型构建 |
4.2.2 前提假设和基本条件 |
4.3 数据预处理 |
4.3.1 研究范围与数据来源 |
4.3.2 变量选取与量化 |
4.3.3 描述性统计 |
4.4 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影响的时间效应 |
4.4.1 城市更新项目宣告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
4.4.2 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对土地价格的影响 |
4.4.3 宣告和开工建设对土地价格影响的对比分析 |
4.5 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 |
4.5.1 基于市区和郊区的分组检验比较分析 |
4.5.2 城市更新对地价影响的区位异质效应 |
4.6 城市更新对土地价格影响效应差异的原因分析 |
4.7 平行趋势检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研究:以住宅市场为例 |
5.1 模型构建 |
5.1.1 研究思路 |
5.1.2 研究假说 |
5.1.3 模型设定 |
5.2 数据预处理 |
5.2.1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
5.2.2 变量选取与量化 |
5.2.3 描述性统计 |
5.3 城市更新对住宅价格影响的时间效应 |
5.3.1 城市更新项目开工建设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5.3.2 城市更新项目基本建成对住宅价格的影响 |
5.3.3 开工建设和基本建成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对比分析 |
5.4 城市更新对住宅价格影响的空间效应 |
5.4.1 基于市区和郊区的分组对比分析 |
5.4.2 城市更新对住宅价格影响的区位异质效应 |
5.5 平行趋势检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市场一体化开发模式与经验 |
6.1 深圳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 |
6.1.1 深圳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与政策演进 |
6.1.2 深圳城城市更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 |
6.1.3 深圳城市更新案例——岗厦村 |
6.2 上海城市更新——工业用地更新 |
6.2.1 上海城市更新的发展历程与政策演进 |
6.2.2 上海城城市更新取得的成绩与存在问题 |
6.2.3 上海城市更新案例——上生·新所 |
6.3 对我国大中城市推进城市更新的启示 |
6.3.1 促进社会多元利益主体的参与和协作 |
6.3.2 探索科学合理的城市更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可能的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一节 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
一、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产生及演变 |
二、物业共用管理区域的界定 |
三、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的特征、性质及权属分析 |
第二节 我国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立法评析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相关规定 |
二、《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
三、《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
第二章 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运行过程中的困境 |
第一节 专项维修资金制度在归集上的困境 |
一、首期交存的主体和方式不合理 |
二、首期交存标准存在缺陷 |
三、首期维修资金归集量不足 |
四、再筹集规范缺失 |
五、资金代收行为存在风险 |
第二节 专项维修资金制度在使用上的困境 |
一、“双三分之二”阻碍 |
二、审核程序耗时久 |
三、紧急使用相关规定过于宽泛 |
四、未规定保修期内特殊情形下维修资金的启用 |
五、业主知情权缺少细化规范 |
第三节 专项维修资金制度在监管上的困境 |
一、相关政策法规滞后 |
二、管理主体繁杂 |
三、维修资金贬值严重 |
四、缺乏高效监督 |
第三章 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资金归集环节的建议 |
一、明确交存主体并制定合理的收缴标准及方式 |
二、细化再筹集制度前提及程序 |
三、强化业主的法律责任 |
第二节 资金使用环节的优化 |
一、优化审核流程 |
二、分级执行表决、拓宽表决主体和方式 |
三、明确使用支出的范围 |
四、健全特殊使用的相关规范 |
第三节 资金监管环节的完善 |
一、构建政府主导、银行服务、业主参与的管理模式 |
二、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 |
三、完善监管体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务院对更新改造投资的新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水利工程供水定价中固定资产折旧的思考[J]. 周飞,戴向前,马俊. 水利发展研究, 2021(12)
- [2]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的通知[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2)
- [3]城市更新政策演进与制度完善研究 ——以深圳与东莞的比较为例[D]. 李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4]TE电梯产品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刘双喜.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5]《1961纽约市区划决议案》的规制尺度及其技术工具研究[D]. 黎淑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6]基于“都市针灸”理论的社区微更新研究[D]. 邓士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住房权利的社区塑造 ——基于物业管理制度的研究[D]. 刘真.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8]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9]城市更新对房地产市场的时空影响效应 ——基于杭州市的实证研究[D]. 徐卫丽.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8)
- [10]住宅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制度研究[D]. 阎谆. 深圳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