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枣粮间作

如何实施枣粮间作

一、怎样实行枣粮间作(论文文献综述)

何景雪[1](2014)在《枣粮棉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南疆三地州地区》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枣粮棉不同间作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系统方法论为理论基础,对南疆三地州(即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下同)枣粮棉不同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期对当地农户的增产增收有所帮助。找出经济效益最佳的枣粮棉间作模式及影响当地枣粮棉间作经济效益的主要投入要素,充分利用行间光、热、水、肥和土地资源,发挥枣树及作物的各自生长优势,提高农户收入,解决经济和粮食安全的双重问题。本文基于南疆三地州枣粮棉间作和单作的实地调查数据,对不同的种植模式和枣树不同生长期的各投入和产出要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首先对每种种植模式的要素投入情况及相应的产出情况,包括单产、总产值、物质投入、人工投入、总投入及纯收入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其次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间作比单作的经济效益高出很多,在枣树产果期比枣树幼果期间作其他作物产生的经济效益要高。在此基础上,建立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加以分析,最终得到在枣树不同的生长期和不同间作模式下,与间作其他作物相比,枣树在幼龄期和产果期的经济效益间作棉花大于间作粮食,且产果期的产值大于幼龄期。分析发现,果园的亩均产值大小排序为:枣(产)-棉花>枣(产)-小麦-豆类>枣(产)-小麦>枣(产)-小麦-玉米>棉花>小麦-玉米>枣(幼)-棉花>枣(幼)-小麦。种子的投入对枣粮棉间作的产值产生显着地负影响,肥料、动力和人工的投入对产值产生显着地正影响,农药和用水的投入对产值有负影响,但效果并不显着。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本文提出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政策建议,加大肥料、动力和人力等要素的投入和减少种子的投入将有益于果园产值的增加。农户应该进一步提高肥料的使用效率,合理的管理动力和人力的投入使用,减少种子的使用或选择更为合适的种子,将更有效的提高枣粮棉间作的经济效益。

周丽[2](2014)在《新疆红枣优生区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枣(Ziziphus jujuba Mill.)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植物,是原产我国的特有果树。新疆不是我国枣的原产中心,但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异。新疆红枣产区光热资源充足、地势平坦,适合机械化耕作,是我国红枣的最佳优生区,具有发展现代红枣产业的优势。本文通过分析新疆连续20年(1993~2012)的气象资料,结合枣区现状,用ArcGIS技术研究了新疆各红枣栽培区的优生区地位及其类别;调查了南疆和东疆红枣主产区的主栽品种、栽培模式和产量效益,提出了新疆现代红枣栽培模式,以便为新疆红枣良种区域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实现新疆红枣的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经考证,新疆红枣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2100多年前。截至2013年底,全疆红枣面积47.37×104hm2,产量145×104t。主要地方品种有新疆小圆枣、哈密大枣、阿拉尔圆脆枣、吾库扎克小枣、喀什葛尔小枣、新疆长圆枣和阿克苏小枣。引进品种有100多种,但以骏枣和灰枣为主,品种格局比较单一。研究确定新疆红枣产区以骏枣、灰枣和壶瓶枣等为主导品种,以七月鲜、赞皇大枣、相枣、晋枣、蛤蟆枣等调整、优化南疆和东疆地区的品种结构。(2)研究确定以年平均温度、无霜期、生长季≥10℃的积温、≤–20℃出现的天数、极端最低温度和生长季干燥度作为新疆红枣优生区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用ArcGIS技术将新疆(南疆和东疆)红枣产区分为4个等级,其中最佳优生区包括和田地区,以及若羌、且末、麦盖提、莎车和沙雅等县;优生区包括喀什、巴楚、岳普湖、伽师、疏勒、温宿、库车等县;适宜区包括叶城、疏附、托克逊、吐鲁番、阿图什、新和等县;次适宜区包括塔什库尔干、阿克陶、拜城及哈密地区。(3)结合现代果业发展趋势和新疆枣区的特点,确定了新疆现代红枣栽培模式,即宽行密植栽培模式,强调以优生区和主导品种为基础,完善枣园基础保障设施和机械化配套设施,提升亩产值1万元的栽培模式,实现新疆红枣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

徐呈祥,徐锡增[3](2005)在《枣粮间作的机制优化模式及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枣粮间作是中国特色的优秀农作制度、混农林业制度。文章以近 20a间的进展为据,概述了这一制度的机制、优化模式与管理技术,并对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意见。

何煜[4](2000)在《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文中提出生态农业 ,它的意义在于 ,不仅能够保证相当的经济效益并且还能维护和改良已经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我国 ,发展生态农业期望有低投入、高产出和优良的生态效益。本文首先综述了生态农业的概念 ,接着选用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南一北两个着名的三角洲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进行了分析。本文在分别分析了两个地区的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之后 ,尝试总结了两个地区生态农业模式地域环境的原因

韩丰年,赵志诚,李敬川,李秀萍[5](1995)在《枣粮间作双增产的生态机制》文中指出该文在调查研究,实地测定的基础上,从枣粮同生互惠和群体增产作用两方面,论述了枣粮间作双增产的生态机制。

高飞,周国娜,袁胜亮,高宝嘉[6](2008)在《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时序动态》文中研究指明为揭示枣粮间作系统中枣园和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关系,将枣粮间作系统区分为枣园亚系统和农田亚系统进行节肢动物生态调查并分析时序动态.调查共发现节肢动物14936头,分属3纲、14目、96科,其中枣园亚系统个体5992头,分属3纲、14目、82科,农田亚系统个体8971头,分属3纲、14目、80科,且枣园、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存在一定差异.对系统进行时间序列的最优分割可将其划分为4个不同的时期,即麦田亚系统衰落期、系统物种增长期、系统发展稳定期、系统动荡衰落期.系统主要天敌物种在4个阶段中表现出相互迁移的特性,且两个亚系统寄生性天敌物种对另一系统的害虫存在着制约作用.枣粮间作系统中枣园和农田两个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间的物种迁移和相互作用对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害能力有积极意义.

谷奉天,高六礼[7](1990)在《论鲁北枣粮间作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益——兼论枣粮间作的群体结构问题》文中提出本文根据近年来鲁北地区枣粮间作的实践,详尽地分析了目前枣粮间作的三种主要类型及其生物学特性,对不同类型枣粮间作形式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述,指出了该地区以粮为主是枣粮间作的适宜结构,即每亩地植枣树25~30株,小麦增产幅度为10~30%。

高飞[8](2008)在《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控害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河北省沧县选取了枣粮间作系统、农田系统、除草枣园系统和未除草枣园系统四种典型生态系统并在其中分别选取典型样地,自2007年5月至2007年9月底每半个月一次进行了9轮调查。实验调查了四种系统的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多样性和时序变化,以及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流的变化。具体结果如下:1.调查共发现节肢动物个体34782个,分属3纲、15目、102科,其中优势类群主要是多足纲、蛛形纲狼蛛科、半翅目异翅亚目的盲蝽科,同翅目的飞虱科、叶蝉科、蚜科、蚧科,鳞翅目的尺蛾科、夜蛾科、小卷蛾科,膜翅目的小茧蜂科、小蜂总科,脉翅目草蛉科、鞘翅目瓢虫科。调查所得总个体中包括枣粮间作系统14936头,分属3纲、14目、96科,未除草枣园中个体数5681个,分属3纲15目92科,除草枣园个体4162个,分属3纲10目78科,农田系统个体10003个,分属3纲12目86科。2.系统聚类显示枣园和农田亚系统的节肢动物群落分别可聚为5、6类分别为枣园亚系统第1、2、3、4、9次聚为一类,第5、6、7、8次各为一类,农田亚系统第2、3、4、5次聚为一类,1、6、9、7、8次各聚为一类,可以看出两个亚系统的聚类分析结果非常相似;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则显示两个亚系统的物种流均可分为四段,分别为枣园亚系统第1-4次、第5-6次、第7次、第8-9次,农田亚系统第1次、第2-3次、第4-6次、第7-9次,分割结果也非常相似。聚类分析和最优分割的结果来分析两个亚系统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流的变化发现两个亚系统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流存在着非常密切的相互作用。3.两个亚系统的天敌类群、中性节肢动物类群、植食性节肢动物类群分别进行分析发现两个亚系统的各类群节肢动物均可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种为栖居于两种生境且物种流受生境变化影响较小类群;第二种为可依次栖居于两个不同生境,生境的变化对其物种流产生较大影响;第三种为栖居于某一单一生境,但可将另一系统作为某一虫态的临时栖境。对后两种类群而言存在着流出物种流的“源”系统、流入物种流的“汇”系统和物种类群在汇系统中形成的物种库。4.对枣粮间作系统和三种对照系统,即除草枣园系统、未除草枣园系统和农田系统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枣粮间作系统具有更为丰富的中性节肢动物类群,比起除草枣园系统和农田系统有更优势的天敌类群和更劣势的植食性类群,且在遭受生境的巨大变化后新生境重新形成时枣粮间作系统的各亚系统能更迅速的形成节肢动物群落和各种功能类群,说明枣粮间作系统比三种对照系统的节肢动物群落有着更合理的结构、更强的调控能力和更强的控害能力。

孙红滨[9](2014)在《南疆三地州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南疆三地州具有发展特色林果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林果业发展迅速,果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密植果园的兴起,势必会影响到当地粮食和棉花等关系社会稳定和产业安全作物的种植。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既可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又可以降低对粮食、棉花种植的影响,是南疆三地州发展林果业的首选模式。目前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在当地已经得到积极推广,不过模式较多,哪一种种植模式可以给当地发展带来较高的综合效益现在还不能确定,因此对当地的主要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做出综合效益评价并选出最佳的种植模式,对南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农业系统结构优化,对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非常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共选取12个评价指标,建立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红枣、核桃、杏树和扁桃四种果树的19种间作模式和小麦-玉米、棉花两种单作模式做出综合效益评价。得出在红枣间作的7种模式中综合效益评价排名为:红枣(产)-小麦>红枣(产)-小麦-玉米>红枣(产)-棉花>红枣(产)-小麦-豆类>红枣(幼)-小麦-玉米>红枣(幼)-小麦-豆类>红枣(幼)-棉花;在核桃间作的6种模式中综合效益评价排名为:核桃(产)-小麦-玉米>核桃(产)-小麦>核桃(产)-棉花>核桃(产)-小麦-豆类>核桃(幼)-小麦-玉米>核桃(幼)-棉花;在杏树的4种间作模式中综合效益评价排名为:杏(产)-小麦-玉米>杏(产)-小麦>杏(产)-棉花>杏(幼)-小麦;在扁桃的两种模式中:扁桃(产)-小麦>扁桃(产)-小麦-玉米。整体来看,果树在幼龄期的间作模式综合效益都低于单作模式,在产果期的间作模式综合效益除杏(产)-棉花外都高于单作模式。从长期考虑,粮棉果高效种植模式相比普通的单作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户的收入,为当地带来较高的综合效益。

马桃莉[10](2012)在《稷山县枣粮间作模式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调查了稷山县枣粮间作的发展现状,详细分析了枣粮间作中存在着间作密度不合理、品种选择不科学、整形修剪不到位、土肥水管理不到位、病虫害防治不科学等问题。针对稷山县的立地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提出了枣粮间作合理密植、推广高新优技术、加强培训、组建专业队伍、应用配方施肥和无公害防治技术等建议。

二、怎样实行枣粮间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实行枣粮间作(论文提纲范文)

(1)枣粮棉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南疆三地州地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疆三地州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3.1 南疆三地州区域概况
    3.2 数据来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南疆三地州枣粮棉间作投入产出分析
    4.1 南疆三地州枣粮棉间作投入情况分析
    4.2 南疆三地州枣粮棉间作产出情况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南疆三地州枣粮棉间作影响因素及经济效益分析
    5.1 研究方法选择
    5.2 变量选择
    5.3 关于投入要素的研究假说
    5.4 模型建立
    5.5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5.6 枣粮棉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提高南疆三地州枣粮棉间作经济效益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新疆红枣优生区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枣树栽培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1.1.1 温度
        1.1.2 光照
        1.1.3 降水
        1.1.4 风
    1.2 枣树栽培区划研究进展
    1.3 枣树栽培模式研究进展
        1.3.1 山地红枣栽培模式
        1.3.2 枣粮间作
        1.3.3 草地枣园栽培模式
        1.3.4 设施栽培模式
    1.4 新疆红枣栽培模式与区划研究进展
        1.4.1 新疆红枣栽培历史
        1.4.2 新疆红枣栽培模式
        1.4.3 新疆红枣区划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栽培历史与产区现状
        2.2.2 栽培模式与效益调查
        2.2.3 优生区区划指标的确定
        2.2.4 区域的确定
        2.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新疆红枣栽培历史
        3.1.1 西汉至南北朝时期
        3.1.2 唐宋至明清时期
    3.2 品种资源
        3.2.1 地方品种
        3.2.2 引进品种
    3.3 栽培现状与产区状况
    3.4 优生区研究
        3.4.1 优生区气候特征比较
        3.4.2 优生区区划及其分区评述
    3.5 现代栽培模式
        3.5.1 优生区确定主导品种
        3.5.2 枣园基础保障设施
        3.5.3 现代栽培模式
        3.5.4 机械化配套设施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栽培历史与现状
        4.1.2 优生区区划
        4.1.3 现代栽培模式
    4.2 讨论
        4.2.1 优生区区划
        4.2.2 现代栽培模式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3)枣粮间作的机制优化模式及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枣粮间作的机制
    1.1 枣树和间作物的生长发育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和空间差
    1.2 枣树的树冠结构和枝叶分布特性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1.3 枣粮间作显着改善农田肥力, 有利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
    1.4 枣粮间作所构成的复合系统改善了小气候, 促进了枣树和间作物的生长发育
    1.5 枣粮间作的综合经济效益高
2 枣粮间作优化的模式
    2.1 枣树行向
    2.2 枣树株距和行距
    2.3 枣树树高和干高
    2.4 间作物的布局和配置
3 枣粮间作优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3.1 保持优化模式
    3.2 科学的水肥管理
    3.3 生态防治病虫害

(4)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一) 最初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 经济上有生命力的小型农业
    (二) 我国所适用的生态农业概念
二、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一) 黄河三角洲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1.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特点
        2.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1) 枣粮间作。
        (2) “上农下渔”。
    (二) 珠江三角洲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1.珠江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特点
        2.基塘系统
三、黄河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生态农业模式的比较

(6)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时序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调查方法
        1.2.1 枣园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
        1.2.2 农田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
        1.2.3 寄生性节肢动物的寄生率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2.2 枣园和农田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相关关系
    2.3 枣园和农田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2.4 枣园和农田亚系统的节肢动物最优分割及时序变化
    2.5 枣园和农田亚系统主要天敌物种的时序变化
        2.5.1 草蛉科
        2.5.2 瓢虫科
        2.5.3 狼蛛科
    2.6 枣园与农田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间的寄生情况
3 讨 论

(8)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控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节肢动物群落研究现状和进展
    1.2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气候
        2.1.3 土壤
        2.1.4 水文
        2.1.5 植被
        2.1.6 样地类型
    2.2 试验方法
        2.2.1 枣园亚系统调查方法
        2.2.2 农田亚系统调查方法
        2.2.3 节肢动物物种的鉴定
        2.2.4 寄生率调查法
    2.3 分析方法
        2.3.1 多样性指数
        2.3.2 系统聚类分析
        2.3.3 有序样本的最优分割
3 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3.1 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3.1.1 枣园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
        3.1.2 农田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3.2 枣园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3.2.1 未除草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3.2.2 除草枣园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3.3 农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
4 枣粮间作系统物种流的变动规律和动态
    4.1 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流动态
        4.1.1 枣园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流动态
        4.1.2 农田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流动态
        4.1.3 枣园和农田亚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流之间的变动规律
        4.1.4 “源”系统与“汇”系统的形成和作用
    4.2 枣粮间作系统的亚系统间节肢动物相互作用
        4.2.1 天敌物种在枣园和农田亚系统间作用动态
        4.2.2 植食性物种在枣园和农田亚系统间的作用动态
        4.2.3 中性物种在枣园和农田亚系统间的作用动态
        4.2.4 枣粮间作系统不同亚系统寄生性天敌的相互作用
5 不同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5.1 不同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5.1.1 不同系统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5.1.2 不同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和个体数之间的关系
    5.2 枣园亚系统与未除草枣园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5.2.1 枣园亚系统与未除草枣园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5.2.2 枣园亚系统与未除草枣园系统天敌节肢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5.2.3 枣园亚系统与未除草枣园系统中性节肢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5.2.4 枣园亚系统与未除草枣园系统植食性节肢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5.3 枣园亚系统与除草枣园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5.3.1 枣园亚系统与除草枣园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5.3.2 枣园亚系统与除草枣园系统天敌节肢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5.3.3 枣园亚系统与除草枣园系统中性节肢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5.3.4 枣园亚系统与除草枣园系统植食性节肢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5.4 间作园农田亚系统与农田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5.4.1 间作园农田亚系统与农田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之间的关系
        5.4.2 间作农田亚系统与农田系统天敌节肢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5.4.3 农田亚系统与农田系统中性节肢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5.4.4 农田亚系统与农田系统植食性节肢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南疆三地州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环境概况
    2.2 经济环境概况
    2.3 生态环境概况
    2.4 社会环境概况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不同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1 综合效益评价的作用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3 评价指标的选择依据
    4.4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5 评价指标分析
    4.6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介绍
    4.7 各指标权重值计算机一致性检验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
    5.1 综合评价方法回顾
    5.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介绍
    5.3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5.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5.5 评价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怎样实行枣粮间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枣粮棉不同间作模式经济效益研究 ——基于南疆三地州地区[D]. 何景雪.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2]新疆红枣优生区及高效栽培模式研究[D]. 周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3]枣粮间作的机制优化模式及管理[J]. 徐呈祥,徐锡增. 江苏林业科技, 2005(01)
  • [4]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讨[J]. 何煜. 学术论坛, 2000(05)
  • [5]枣粮间作双增产的生态机制[J]. 韩丰年,赵志诚,李敬川,李秀萍. 河北林业科技, 1995(S1)
  • [6]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时序动态[J]. 高飞,周国娜,袁胜亮,高宝嘉. 应用生态学报, 2008(12)
  • [7]论鲁北枣粮间作的环境效应与经济效益——兼论枣粮间作的群体结构问题[J]. 谷奉天,高六礼.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0(04)
  • [8]枣粮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控害机理研究[D]. 高飞. 河北农业大学, 2008(08)
  • [9]南疆三地州粮棉果复合种植模式综合效益评价[D]. 孙红滨.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10]稷山县枣粮间作模式调查分析[J]. 马桃莉. 山西林业科技, 2012(02)

标签:;  ;  ;  ;  ;  

如何实施枣粮间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