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伍静薇[1](2021)在《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了解该疾病的临床检出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患病影响因素中与护理相关的指标,以循证为导向,构建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为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对目标人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及改善患者疾病症状、生活质量提供一套可行的方案。方法:1.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在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符合纳排标准的肝硬化患者153例。运用神经心理学测试(PHSE)中的数字连接试验-A(NCT-A)、数字符号试验(DST)及简化版动物命名实验(S-ANT1)对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以三项测试中异常项≥2项者为检出轻微型肝性脑病。通过筛查结果,了解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并将纳入患者分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组及非轻微型肝性脑病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民族、学历、病史等)、影像学资料(CT、彩超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等),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相关影响因素;采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问卷(CLDQ)、英国皇家自由医院营养优先工具(RFH-NPT)分别评估患者近期生活质量及营养风险,获取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性再入院情况,评价并分析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整体生活质量。数据采用SPSS18.0及Graph Pad Prism8.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2.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等国内外数据库及国内外指南制定网站,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索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相关证据,时限为2010年2020年。根据文献质量评定结果,将最终纳入文献中的相关指标进行证据总结,拟定初步营养管理方案。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方案的德尔菲法专家函询,根据函询结果及意见确定最终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的营养管理方案。结果:1.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情况:共纳入住院肝硬化患者153人签署知情同意以后进行筛查,其中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22例,酒精性肝硬化7例,合并两种及以上病因引起的肝硬化16例,其他病因引起的肝硬化8例。经筛查,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87例,检出率为56.86%。在阳性患者中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占9.19%(8/87),失代偿期患者占90.81%(79/87)。2.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1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学历、民族、病因、BMI(身体指数)等方面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情程度、饮酒史、肝性脑病史、PPI持续使用情况、腹水及相关并发症(低蛋白血症、自发性腹膜炎、感染)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学意义(P<0.05)。2.2实验室相关数据比较两组患者在Child-Pugh分级、尿酸、血清钠、总胆红素、前蛋白、血清白蛋白、空腹血糖、国际化标准比值、血小板、总胆固醇、总蛋白等实验室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诊断为轻微型肝性病87例患者中Child A、B、C级者分别为2.29%(2/87)、54.02%(47/87)、43.69%(38/87),Child A+B级与Child C级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在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出院后30天内非计划再入院情况,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营养状况比较两组患者营养风险等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中,存在低/中营养风险患者29.89%(26/87)、高营养风险的患者占70.11%(68/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患病独立影响因素对有显着性差异的变量进行赋值,经Logistic回归发现,超10年的饮酒史、病情程度、腹水、血小板、血清钠、国际化标准比值、感染、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的活动能力维度及Child C级是肝硬化患者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而总胆红素(OR=1.027,P<0.01)和高营养风险(OR=3.450,P<0.05)是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白蛋白(OR=0.849,P<0.01)、慢性肝病生活质量评分(CLDQ)中疲乏程度维度(OR=0.803,P<0.01)是患病的独立保护因素。3.通过循证国内外相关研究,共纳入文献17篇,其中专家共识4篇,国际指南6篇,系统评价2篇,RCT4篇,队列研究1篇,初步总结出53条推荐意见。4.两轮专家函询积极程度的分别为88.89%、100%,提出意见率分别为43.75%、35.25%,权威系数为0.896;两轮专家咨询和谐系数分别为0.559、0.648,通过卡方检验均显示P<0.01。最终形成方案包括:营养管理团队构建、营养素管理、营养途径、液体管理、饮食频率管理、能量摄入管理及社会-心理支持7个维度共51条推荐意见。结论:1.在肝硬化患者中轻微型肝性脑病检出率较高、生活质量较差,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目标人群的筛查,并进行早期干预以促进病情的转归。2.轻微型肝性脑病是在以肝功能损害及营养缺失为核心的多种因素协同作用下发生的,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患者肝功能、营养风险、生活质量等相关指标的监测。3.本研究所构建的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患者营养管理方案基于临床研究及护理循证,并通过了国内营养、护理、临床多学科专家的修订,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袁琳娜,那恒彬,李武[2](2021)在《《2021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指南:药物性肝损伤》摘译》文中研究指明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导致肝损伤的诱因或常见因素,临床表现与急慢性肝病表现相似,目前由于缺乏具有诊断意义的辅助检查手段及发病率低等原因,临床中DILI往往确诊困难。在亚太地区,结核病的高发病率以及传统药物和补充药物的普遍使用导致DILI发病率较高。目前中国的DILI患病率约为24/100 000。
马天一[3](2021)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因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易导致多种感染的发生。在之前的研究中已经证实,细菌感染可同时作为ACLF的诱发因素与合并症存在,从而对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是在这一特殊群体中,关于真菌感染的数据较少,而真菌感染往往会引起更高的死亡率。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阐明ACLF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ACLF患者合并IFI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抗真菌药物的疗效以及应用不同抗真菌药物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以期为ACLF合并IFI的早期预防与合理诊治做出积极贡献,进一步降低ACLF患者的死亡率。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ACLF患者共计1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IFI分为IFI组与非IFI组。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IFI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相关数据(感染真菌类型、感染部位、应用抗真菌药物的种类、疗效以及应用不同抗真菌药物患者的病情演变情况)以及其他可能的IFI高危因素信息: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入院时是否感染、是否出现并发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消化道出血)、侵入性操作次数、抗生素累计应用时间、糖皮质激素应用史以及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ACLF患者合并IF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ACLF患者148例,平均年龄为55.26±10.01岁,其中男性患者107例(72.30%)。ACLF病因依次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97例(65.54%)、酒精性16例(10.81%)、药物性12例(8.11%)、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6例(4.05%)、自身免疫性6例(4.05%)、HBV感染合并酒精性4例(2.70%)、不明原因4例(2.70%)、HBV感染合并药物性3例(2.03%)。2.在148例ACLF患者中,34例ACLF患者发生了IFI,IFI发生率为22.97%。感染菌种类型以念珠菌属最多见,其次为曲霉菌属。感染部位以口腔最常见,其他依次为呼吸道、血液、食管、肠道以及泌尿道感染。3.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糖尿病、MELD评分升高、合并肝肾综合征、侵入性操作、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及应用抗生素≥14天可能是ACLF患者发生IFI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MELD评分升高、侵入性操作、抗生素应用≥14天是ACLF患者发生IF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疗效分析结果显示,34例ACLF合并IFI患者抗真菌治疗总体有效率为67.65%,应用抗真菌药物后总体临床好转率为55.88%。分组来看,伏立康唑组治疗有效率(80.00%)高于米卡芬净组(62.50%),但伏立康唑组患者的临床好转率(50.00%)低于米卡芬净组(58.33%),且差异均无显着性(P=0.437与0.718)。结论:1.IFI在ACLF患者中较为常见,最常见的真菌感染部位为口腔,其次为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菌种为念珠菌属,其次为曲霉菌属。2.由于真菌感染常可带来较差的临床结局,且IFI早期诊断困难,识别并去除IFI的高危因素成为预防IFI发生的核心,本研究显示,MELD评分升高、糖尿病、长时间抗生素应用以及侵入性操作是ACLF患者并发IFI的高危因素。3.对于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ACLF患者,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严格把握抗生素及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避免长时间应用抗生素,减少非必须的侵入性操作,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必要时可在密切监测下酌情开展预防性抗真菌治疗,最大限度改善患者预后,在抗真菌药物选择上,由于伏立康唑潜在的肝毒性,应优先选择棘白菌素类药物。
周瑶[4](2021)在《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探索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特点,分析影响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的耐药谱,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发生感染提供早诊早治思路,从而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肝病科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住院收治的终末期肝病患者相关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感染分为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菌耐药情况。结果:1.ESLD的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在疾病的病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ESLD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提示:ESLD的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MELD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感染组相关指标明显高于无感染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总胆红素、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是终末期肝病发生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OR=1.036,1.02,1.03,1.02,8.42,1.01)。3.在终末期肝病感染组的患者中,有149例(68.04%)为单部位感染的患者,有70例(31.96%)为双部位感染的患者。在单部位感染中以SBP最常见(125,83.89%),双部位感染中SBP并发肺部感染最常见(58,82.86%),发现3例是SBP合并真菌感染。219名终末期肝病感染组的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31.96%,培养出的病原菌中杆菌有39株(55.71%),球菌有19株(27.14%),真菌有12株(17.14%)。杆菌中大肠埃希菌有14例(35.90%),是最为常见的种类,其次是肺炎克雷伯杆菌(12,30.77%)。球菌中以屎肠球菌最常见(9,47.37%),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2,10.5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10.52%),沃氏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头状葡萄球菌、鹑鸡肠球菌(D群)、粘质沙雷菌、粪肠球菌各培养出1株。真菌中最常见的是念珠菌属,其中白色念珠菌(8,52.19%)最常见,也可见曲霉菌、克柔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的感染菌株。4.终末期肝病合并杆菌感染时,对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头孢类的头孢呋辛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利奈唑胺耐药率较低。终末期肝病合并球菌感染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低。结论:1.终末期肝病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在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白蛋白、血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MELD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终末期肝病的感染组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国际标准化比值、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总胆红素是ESLD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相关因素。国际标准化比值与感染发生与否呈现高度相关(OR=8.42)。2.终末期肝病发生感染的的患者中,单部位及双部位感染均可见,单部位感染最常见,以SBP占比最多,双部位感染中SBP并发肺部感染最常见。3.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时杆菌感染多于球菌感染。杆菌中大肠埃希菌最常见,球菌中屎肠球菌最常见。也可见真菌感染,白色念珠菌是真菌中最常见类型。4.终末期肝病合并杆菌感染的患者对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头孢呋辛等二代头孢、头孢曲松等三代头孢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碳青霉烯类的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利奈唑胺较敏感。终末期肝病合并球菌感染对青霉素、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红霉素、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敏感。
钱珠萍[5](2020)在《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筛查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 hepatic encephalopathy,MHE)的现状和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分别建立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和泛化能力比较,为有效识别高危人群、开展诊断性检测和预见性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确定本研究的观察指标,使用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对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入住上海市某三甲医院感染科的30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轻微型肝性脑病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分为轻微型肝性脑病组(MHE组)和无轻微型肝性脑病组(无MHE组),通过单因素分析比对两组间的观察指标,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明确肝硬化并发MHE的危险因素。分别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在2019年1月至11月纳入的104例肝硬化患者中进行模型验证和比较。结果:1.肝硬化患者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患病率为48.67%,年龄、病因、糖尿病史、感染、肾功能不全、营养风险、腹水量、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血红蛋白、血清总胆红素、血清白蛋白、INR、血氨等14个因素与MHE的发生有关。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6项独立危险因素,所建立的筛查模型LRM为:y=-3.152+0.039年龄+0.549糖尿病史+0.683感染+0.682营养风险+0.848INR(≥1.5)+0.507血氨(>47μmol/L),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P>0.05)提示模型拟合良好。3.分别建立17个输入层变量(单因素分析结合专家意见)和6个输入层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17和ANN6。ANN17包括2个隐含层,隐含层1节点数为6,隐含层2节点数为5;训练集ROC曲线下面积AUC=0.808,灵敏度为72.5%,特异度为79.0%。ANN6包括2个隐含层,隐含层1节点数为7,隐含层2节点数为5;训练集的AUC=0.783,灵敏度为67.6%,特异度为73.6%。4.将验证组数据分别代入已建立的3个模型:Logistic模型AUC=0.636,灵敏度66.0%,特异度61.1%,误诊率38.88%,漏诊率34.00%;ANN17模型AUC=0.768,灵敏度70.4%,特异度79.6%,误诊率20.37%,漏诊率26.00%;ANN6模型AUC=0.702,灵敏度为70.0%,特异度70.4%,误诊率29.62%,漏诊率30.00%。其中,Logistic模型与ANN17的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N6与Logistic模型、ANN17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轻微型肝性脑病在肝硬化患者中患病率高,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解释明确,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疾病筛查能力更佳,可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综合不同模型的优势做出综合评价。
张艳[6](2020)在《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但是目前缺乏关于PVT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acute decompensation,AD)患者中的研究。我们旨在研究肝硬化AD患者中非肿瘤性PVT的患病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回顾性地研究中国慢(加急)性肝衰竭联盟建立的大型前瞻性、多中性的慢性肝病急性加重患者队列(Chinese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CATCH-LIFE Study),包括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建立的探索队列(n=2600例,NCT编号:NCT02457637)以及于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建立的验证队列(n=1370例,NCT编号:NCT03641872)。我们基于CATCH-LIFE研究队列中2826例肝硬化住院患者的数据,分析了肝硬化AD患者中非肿瘤性PVT患病率、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结果:在肝硬化AD患者中,PVT患病率为9.36%,显着高于无AD的肝硬化患者(5.24%)(p=0.04)。在肝硬化AD患者中,合并PVT的患者中,有63.37%的PVT是近期形成的。与没有合并PVT的患者相比,合并PVT患者发生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的比例显着增高(47.33%vs 19.63%;p<0.001),血清D-二聚体水平也显着增高(2.07vs1.25;p<0.001)。脾切除术和内镜下硬化剂治疗是肝硬化AD患者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肝硬化AD患者中,合并或不合并PVT的患者的短期和长期死亡率均无显着差异。结论:在对CATCH-LIFE队列中的2826例肝硬化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结果发现肝硬化AD患者发生PVT的比例显着高于肝硬化无AD患者。肝硬化患者合并PVT时会促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导致AD的发生,从而增加了死亡的风险。应定期筛查PVT并考虑降低门静脉高压,从而预防肝硬化患者PVT的形成。
强丽[7](2020)在《基于炎性指标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预测模型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文中认为目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 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严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病情发展迅速,常导致单个或多个器官衰竭且具有高死亡率。在ACLF的诊疗中,预后评估贯穿全程,尤其强调早期预后评估的重要性。我国目前临床常用的ACLF预后评估模型受病因、基础疾病和人群等因素的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中国人群而言,造成ACLF最常见的原因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而全身炎症反应与ACLF的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拟基于炎症因子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及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RDW)建立预测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预后的新型模型。方法:1.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感染科2014年1月-2018年10月421例,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56例,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19年2月100例总计577例HBV-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其中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为9-40分的554例就诊患者作为建模队列,随访其离入院至少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与HBV-ACLF短期预后相关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使用COX回归建立预测死亡模型,使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90d生存曲线,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ROC)确定最佳截断值并比较MELD评分、MELD-Na、Child-Turcotte Pugh(CTP)评分与新模型对于HBV-ACLF患者转归预测价值的准确性。2.分别在三家中心中使用ROC曲线比较MELD评分、MELD-Na、CTP与新模型对HBV-ACLF患者短期预后预测的准确性。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HBV-ACLF死亡组的RDW、NLR、国际化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肌酐(creatinine,Cr)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RDW(HR=1.076、95%CI=1.0421.110)、NLR(HR=1.027,95%CI=1.0121.042)、INR(HR=1.266,95%CI=1.1061.449)、TBIL(HR=1.004,95%CI=1.0031.005)、Cr(HR=1.005,95%CI=1.0021.007)为HBV-ACLF患者90天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COX回归分析建立如下预测模型:COXRNTIC=0.073×RDW+0.027×NLR+0.004×TBIL+0.236×INR+0.005×Cr,(P<0.001),该模型截断值为3.59(特异度:84.86%,灵敏度:78.48%);使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AUC)比较各模型的预测能力,分别为RNTIC[0.864,95%CI(0.8330.892)],高于MELD评分[0.737,95%CI(0.6980.773)]、MELD-Na[0.686,95%CI(0.6460.725)]、CTP[0.670,95%CI(0.6290.709)](P<0.001)。2.在验证队列中,AUC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分别为RNTIC[0.886,95%CI(0.8510.914)],高于MELD评分[0.732,95%CI(0.6870.774)]、MELD-Na[0.714,95%CI(0.6680.757)]、CTP[0.703,95%CI(0.6570.747)];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分别为:RNTIC[0.870,95%CI(0.7890.928)],高于MELD评分[0.763,95%CI(0.6690.841)]、MELD-Na[0.766,95%CI(0.6720.843)]、CTP[0.663,95%CI(0.5640.754)];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别为RNTIC[0.877,95%CI(0.7580.951)],高于MELD评分[0.747,95%CI(0.6080.856)]、MELD-Na[0.725,95%CI(0.6010.851)]、CTP[0.674,95%CI(0.5310.796)]。结论:1.在HBV-ACLF患者中,与生存组相比较,死亡组炎症标志物NLR值、RDW值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2.在HBV-ACLF患者中,NLR值、RDW值均与MELD评分呈正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炎症因子NLR、RDW为HBV-ACLF患者9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表明NLR与RDW可能与HBV-ACLF疾病的预后相关。3.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NLR、RDW、Cr、TBIL、INR为HBV-ACLF患者90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RNTIC模型在建模队列及验证队列中均表现出了优异的预测性能,可用于评估HBV-ACLF患者早期预后,可用于早期判断患者保守治疗的生存可能,为病人是否需进行肝移植提供更多辅助依据。
马英[8](2020)在《终末期肝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感染对终末期肝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10年1月-2018年1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的终末期肝病(肝衰竭、失代偿期肝硬化及晚期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分析终末期肝病患者合并细菌感染的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常见病原体及终末期肝病并发细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终末期肝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共499例,感染发生率82.9%,2个及以上部位感染病例106例,占感染总例数21.24%。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肺部感染232例(38.35%),自发性腹膜炎214例(35.37%),胆系感染81例(13.39%),尿路感染29例(4.79%),菌血症27例(4.46%)等。终末期肝病合并细菌感染患者共培养出122株病原菌,病原菌检出率24.45%,其中大肠埃希菌35例,占28.68%,占比最高;其次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17例,占13.93%,屎肠球菌15例,占12.3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例,占9.84%,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占7.38%,鲍曼不动杆菌7例,占5.74%,非解乳链球菌均7例,占5.74%及肺炎链球菌(4.10%)、铜绿假单胞菌(3.28%)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白蛋白、MELD评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并发症中腹水、肝性脑病以及低钠血症是诱发ESLD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组院内病死率(16.6%)明显高于非感染组(1.2%)(P<0.05)。感染部位较多,终末期肝病预后越差(P<0.05)。结论终末期肝病合并细菌感染的感染发生率82.89%,最常见的感染部位为肺部、腹腔、胆道系统;共获得病原菌菌株122株(24.45%)感染细菌,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居多。血浆白蛋白、MELD评分、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并发症中腹水、肝性脑病以及低钠血症是诱发ESLD患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感染的终末期肝病患者预后更差。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9](2020)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指出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根据已发表的证据和专家共识,制定了当前肝硬化诊治指南,旨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该指南不包括既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指南中已有的内容,对这些指南中未提及的内容和新的进展进行了补充。强调,肝硬化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并进行并发症的评估。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重视病因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病情,警惕肝癌。
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10](2019)在《肝硬化诊治指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根据已发表的证据和专家共识,制定了当前肝硬化诊治指南,旨在进一步改善临床实践。该指南不包括既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指南中已有的内容,对这些指南中未提及的内容和新的进展进行了补充。强调,肝硬化患者应尽早明确病因诊断,并进行并发症的评估。应尽早开始综合治疗,重视病因治疗,积极防治并发症。在治疗过程中应动态评估病情,警惕肝癌。
二、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 |
研究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营养管理方案构建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轻微型肝性脑病患病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2021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指南:药物性肝损伤》摘译(论文提纲范文)
1 危险因素 |
2 诊断 |
3 因果关系评估 |
4 预后与慢性化 |
5 治疗 |
6 预防 |
6.1 肝功能监测的价值 |
6.2 类效应和交叉反应 |
7 传统医学和补充医学-中药性肝损伤 |
8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anti-tuberculosis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AT-DILI) |
9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和慢性肝病中的DILI |
(3)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ACLF 患者合并感染的诊治 |
2.1 ACLF与感染的关系 |
2.1.1 感染诱发ACLF |
2.1.2 ACLF并发感染 |
2.2 ACLF并发感染的诊断 |
2.3 ACLF并发感染患者的预后 |
2.4 ACLF并发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
2.4.1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
2.4.2 非抗生素预防 |
2.4.3 抗生素治疗 |
2.5 ACLF并发真菌感染 |
2.6 LTR中的感染 |
2.6.1 移植等待名单中患者的感染 |
2.6.2 LTR中的细菌感染 |
2.6.3 LTR中的真菌感染 |
2.7 总结与展望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纳入标准 |
3.2.1 ACLF患者的诊断标准 |
3.2.2 IFI的诊断标准 |
3.3 排除标准 |
3.4 数据收集 |
3.5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IFI相关情况 |
4.2.1 真菌感染率及菌种构成情况 |
4.2.2 真菌感染部位构成情况 |
4.3 ACLF患者合并IFI的危险因素分析 |
4.4 抗真菌治疗疗效分析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及定义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3.质量控制 |
3.1 研究对象的筛选 |
3.2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4.统计方法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组及无感染组病因的组成及构成比 |
2 终末期肝病相关因素分析 |
3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感染部位分布 |
4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类型及分布 |
5 病原菌来源分布情况 |
6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病原菌对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 |
讨论 |
1 ESLD合并感染的病理生理 |
2 ESLD合并感染的临床表现 |
3 ESLD合并感染的诊断及病情评估 |
4 ESLD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 |
5 ESLD病原菌耐药情况 |
6 ESLD合并感染的治疗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特征及治疗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筛查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现状和临床特征 |
2.2 轻微型肝性脑病的诊断筛查方法及实施现状 |
2.3 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 |
2.4 肝性脑病的风险评估和预测模型 |
2.5 文献小结 |
3.研究目的与意义 |
4.研究设计 |
4.1 研究内容 |
4.2 技术路线 |
4.3 操作性定义 |
4.4 质量控制 |
第一章 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确定纳入研究的观察指标 |
2.1 文献研究 |
2.2 专家会议 |
2.3 纳入的观察指标 |
3.肝硬化患者的轻微型肝性脑病检测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4.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 |
4.1 统计学方法 |
4.2 结果 |
5.讨论 |
5.1 肝硬化患者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发病现状 |
5.2 肝硬化患者发生轻微型肝性脑病的相关因素 |
6.小结 |
第二章 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建立 |
1.研究目的 |
2.肝硬化患者发生MHE的Logistic回归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LRM) |
2.1 模型建立 |
2.2 模型临界值界定 |
2.3 结果 |
3.肝硬化患者发生 MHE 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
3.1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原理 |
3.2 基于 ANN 建立筛查模型 |
3.3 结果 |
4.讨论 |
4.1 建立肝硬化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必要性 |
4.2 Logistic 回归模型(LRM)在肝性脑病风险研究中的应用 |
4.3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在疾病筛查和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
5.小结 |
第三章 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 |
3.研究方法 |
3.1 验证组的数据采集 |
3.2 使用筛查模型对验证组进行高危分组 |
4.结果 |
4.1 验证组的基本资料和轻微型肝性脑病发生情况 |
4.2 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应用效果 |
5.讨论 |
5.1 Logistic回归模型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泛化能力比较 |
5.2 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
6.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总结 |
1.结论 |
2.局限性与创新性 |
2.1 局限性 |
2.2 创新性 |
3.展望 |
3.1 神经网络的应用建议 |
3.2 轻微型肝性脑病筛查模型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ES) |
附件二:肝性脑病心理测试评分(PHES)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6)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全文英文缩写索引 |
绪论 |
第一部分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门静脉血栓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疾病特征 |
1.1 引言 |
1.2 对象和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
2.1 引言 |
2.2 对象和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门静脉血栓对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预后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对象和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基于炎性指标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预测模型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基于血常规参数的炎症因子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和红细胞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终末期肝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
(9)肝硬化诊治指南(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病因及病理生理 |
2.1 病因 |
2.2 病理生理 |
2.2.1 肝纤维化和代偿期肝硬化 |
2.2.2 失代偿期肝硬化 |
2.2.2. 1 门静脉高压 |
2.2.2. 2 肝功能减退 |
2.2.3 肝硬化常见并发症的病理生理 |
2.2.3. 1 腹水 |
2.2.3. 2 食管等静脉曲张 |
2.2.3. 3 肝性脑病 |
2.2.3. 4 肝肾综合征 |
2.2.4 肝硬化持续进展的因素 |
3 肝功能及门脉高压评估 |
3.1 肝功能及代偿能力评估 |
3.2 肝功能分级评估 |
3.2.1 Child-Pugh评分 |
3.2.2 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
3.2.3 吲哚氰绿(indocyanine |
3.3 影像学评估 |
3.3.1 腹部B超 |
3.3.2 肝脏硬度测定(Liver |
3.3.3 CT |
3.3.4 MRI及磁共振弹性成像(Magnetic |
3.4 肝组织学评估 |
3.5 门脉高压症的评估 |
3.5.1 内镜检查 |
3.5.2 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
3.6 营养风险筛查与营养不良评估 |
4 诊断 |
4.1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下列四条之一) |
4.2 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断依据 |
4.3 肝硬化再代偿和(或)逆转 |
4.4 临床分期特点 |
5 肝硬化相关并发症 |
5.1 浆膜腔积液 |
5.2 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 |
5.3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
5.4 肝性脑病(hepatic |
5.5 肾功能损伤 |
5.6 肝硬化心肌病 |
5.7肝肺综合征 |
5.8 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 |
5.9 原发性肝癌 |
5.1 0 其他肝硬化并发症 |
5.1 0. 1 肝性骨病 |
5.1 0. 2 肝硬化性肌萎缩 |
6 肝硬化的治疗 |
6.1 病因治疗 |
6.2 抗炎抗肝纤维化治疗 |
6.3 并发症的防治 |
6.3.1 腹水 |
6.3.2 消化道出血 |
6.3.3 感染 |
6.3.4 肝性脑病(HE) |
6.3.5 肾功能损伤 |
6.3.6 肝硬化性心肌病(CCM) |
6.3.7 肝肺综合征 |
6.3.8 门静脉血栓(PVT) |
6.3.9 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 |
6.3.1 0 肝性骨病 |
6.3.1 1 营养支持 |
6.3.1 2 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
7 待解决问题 |
7.1 检测技术 |
7.2 诊断方法和标准 |
7.3 治疗和预防措施 |
执笔: |
秘书: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件: |
附件1 Child-pugh分级 |
附件2 MELD评分 |
附件3 LaennecF1-F4分期系统 |
四、慢性肝病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合并轻微型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营养管理方案构建[D]. 伍静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2021年亚太肝病学会共识指南:药物性肝损伤》摘译[J]. 袁琳娜,那恒彬,李武.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06)
- [3]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马天一. 吉林大学, 2021(01)
- [4]终末期肝病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D]. 周瑶.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肝硬化并发轻微型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及筛查模型建立[D]. 钱珠萍.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门静脉血栓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中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研究[D]. 张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基于炎性指标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预测模型对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评估[D]. 强丽.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 [8]终末期肝病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马英.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9]肝硬化诊治指南[J]. Chinese Society of Hepatology,Chinese Medical;. 现代医药卫生, 2020(02)
- [10]肝硬化诊治指南[J]. ChineseSocietyofHepatology,ChineseMedicalAssociation. 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