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论文文献综述)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攻关组[1](1972)在《发言材料之一:四个月来板翅式换热器攻关情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贯彻毛主席关于工业“以钢为纲”和农业“以粮为纲”的伟大方针,多快好省地发展制氧机,支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支援世界革命。在一机部和省、市委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四月底,在我厂召开了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经验交流会,并且成立了由十一个厂、所、院(校)三十多人组成的“三结合”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组。四个月来,在厂党委的领导下,在各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援下,在攻关组全体同志和广大职工的努力下,板式试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组[2](1972)在《板式攻关试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内生产制氧机的情况,铝板翅式换热器的制造尚存在质量问题,使一些已安装的全板式制氧机不能正常运转,未安装的无法安装,新的不能继续投产,影响了钢铁、化肥的生产。同时由于全板式制氧机结构简单、制造周期短、体积小、重量轻、性能好、功效高并能节约大量铜材与不锈钢等一系列优点,有它的发展前途。为此,一机部组织了攻关小组,要求短期内攻克板式制造技术关并投入试生产。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3](1972)在《前言》文中认为我国生产的板翅式换热器,长期以来质量没有过关,严重影响大型制氧机的投产,从而影响钢铁和化肥工业的发展。为此,一机部于一九七二年四月底在开封空分设备厂组织了“三结合”板翅式换热器
曲乐[4](2007)在《LNG5设备中板翅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板翅式换热器的传热与流动阻力性能主要决定于翅片的表面特性,因此翅片的表面特性数据是准确设计板翅式换热器的基础。具有相变换热的混合工质低温热交换器,较之一般情况下的热交换器,工作过程比较复杂,热物性不仅变化剧烈,而且难于准确确定,沸腾和凝结的实验工作实现起来也比较困难,从这一点来说,数值模拟就具有较大的优势。板翅式换热器的芯体结构复杂,不仅需要合理的几何简化模型和计算模型,而且还需要足够的计算机硬件条件和计算时间。换热器整体数值模拟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首先以两种常见的翅片表面(锯齿翅片、打孔翅片)为研究对象,采用FLEUNT软件模拟和分析不同结构参数、Re数对翅片表面传热与流动阻力的影响。得出不同结构参数和Re数下两种翅片的表面性能曲线,分别分析了锯齿翅片的翅片高度、翅片间距、翅片厚度和切开长度以及打孔翅片开孔率对翅片表面流动与传热性能影响,并分析比较两种翅片性能。本文采用由SRK方程计算得出的混合工质物性参数,将具有相变两相流体物性分三部分处理,得出混合工质分段物性数据拟合曲线,并输入FLUENT软件的材料物性数据文件中,作为数值模拟物性参数数据。在上述物性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混合工质天然气液化装置LNG5中换热器H304采用分段方式进行稳态数值模拟研究,得到沿长度方向一定温度下传热系数、压力梯度的变化曲线。与MUSE软件数据比较,计算结果有一定合理性。所得结论可为有相变换热的混合工质低温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一定参考。
陶国良[5](2006)在《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材料腐蚀问题遍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尤其在化工、石油、机械、纺织、冶金、航天航空、国防等工业部门更为突出。腐蚀不仅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造成灾难性事故和危及人身安全,耗竭宝贵的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而且阻碍了高科技的正常发展。本文研究的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是一种耐苛性腐蚀介质,并具有良好力学性能、优良导热功能的新材料,可望用于苛性腐蚀环境下使用的紧凑换热器的制造。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聚合物基导热材料制备技术;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热导率测试技术;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逾渗导热模型;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板翅式换热器的设计与制备工艺技术。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是以聚四氟乙烯(PTFE)材料为基体,通过导热改性和采用碳纤维定向增强复合技术制备的一种新材料,具备以下特点:①优良的耐腐蚀性能,使用介质和环境与聚四氟乙烯材料相仿;②良好的耐热性能,使用温度为-100℃~250℃;③良好的导热性能和换热效果,复合材料的热导率是聚四氟乙烯热导率5倍以上,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结垢,能长期保持热交换能力;④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和使用寿命,先进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是聚四氟乙烯材料的3~5倍,而且没有聚四氟乙烯的冷流现象,可以作为结构材料使用;⑤良好的加工性能和成型性能,可以进行焊接、热压等二次成型,为防腐蚀过程装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经济可行的工艺技术。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研究,选用聚丙烯(PP)和聚四氟乙烯(PTFE)为基材,高导热性能的石墨、铝粉和铜粉作为导热填料进行改性。对导热材料的导热和机械性能的试验证明: PP为基材时,导热填料的粒径、含量对材料的导热性能有明显的影响,填料的粒径越小、含量越高,则改性材料的导热性能越好。如石墨的质量含量由15%增加到60%时,石墨/PP改性材料的热导率由0.34 W/(m·K)增加到3.1W/(m·K),是纯聚丙烯树脂热导率的十几倍,但改性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只有PP材料的一半左右,综合力学性能下降很多。同样,对于石墨/PTFE改性导热材料,石墨的质量含量为30%时,改性材料的热导率达到1.2W/(m·K),当石墨质量含量为50%时,热导率提高到2.5W/(m·K) ,是纯PTFE树脂热导率的10倍以上,但改性材料的拉伸强度只有PTFE材料的25%左右。
俞存毅[6](1994)在《关于乙烯装置设备国产化问题》文中提出乙烯装置国产化的关键设备有裂解炉、板翅式换热器(冷箱)、乙烯球罐、三机(乙烯、丙烯、裂解气压缩机)等,评述了这些设备国产化的现状、关键技术问题和与国外先进产品的差距,对国产化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田园[7](2011)在《KDON-29000/9000型空分装置项目选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首先介绍了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原有的1-4#空分装置工艺流程,并对多年来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简要地分析、比较。结合上海焦化有限公司原有1-4#空分产能及醋酸配套CO联产甲醇工程(即1#工程)对空分产品的需求,确定配套空分装置的产品规格书。结合国内外先进的空分技术,从多方面对一套6万Nm3/h空分和两套3万Nm3/h空分进行了比较,确定1#工程应配套采用两套3万Nm3/h空分,并将5、6#空分装置定型为KDON-29000/9000型。新筹建的5、6#空分装置是由杭氧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制造,它是采用工业汽轮机“一拖二”来驱动空压机和增压机的内压缩、膨胀空气进下塔、全精馏无氢制氩流程。从多方面分析了KDON-29000/9000型空分装置的技术性能、流程特点、配套机组及设备特点等。并通过几个关键过程的有效能分析,提出若干优化生产的方法。介绍了5、6#空分投产运行情况,并对比了1-4#空分与5、6#空分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根据5、6#空分装置选型过程的思考、比较和研究等,提出了空分装置选型的几点见解。5、6#空分设备自2006年6月6日开工建设,2008年4月2日5#空分生产出合格氧气、2008年5月28日6#空分生产出合格氧气,共历时722天。投产两年多来,每套空分装置实际氧气产量均能达到29500Nm3/h,氮气产量为9000Nm3/h,液氧、液氮和液氩三液产品产量、质量都达到了设计指标。与1-4#空分相比,产品纯度、氧提取率等重要经济技术指标都有所提高。
本刊编辑组[8](1975)在《函购资料告读者》文中提出我们经常收到读者询问订购资料的函,现将我们现有的资料及函购注意事项通告如下:现有资料:《空分设备原理与操作》(0.60元)、《气体热力性质图》(0.60元)、《“深冷技术”国外部分试刊(一)》(简称“国外试一”0.40元)、《低温液化气体泵》(0.45元)、《国外空分设备铝制板翅式换热器》(0.60元)、《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经验交流会资料汇编》(简称“板式攻关”,0.40元)、《国外无润滑压缩机概况》(0.35元)、《国外大型制氧机概况》(0.90元)、
陈允恺,连瑞文[9](1984)在《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一九八三年制冷、低温传热传质学术交流论文摘要》文中提出1983年11月22日至26日,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市举行了1983年制冷、低温传热传质学术交流会。全国15个省、市50个单位8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资料38篇,现将论文摘要介绍如下。其中部分论文本刊将陆续刊登。
江楚标[10](1999)在《低温法空气分离装置:技术进展、差距和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温法空气分离装置近十年内在技术上又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氧、氩提取率进一步提高,产品单位能耗又有降低,可靠性也更有保证。分析了国内外空分技术的现状,介绍了国外已经得到实用的在流程上的各种改进以及单机、单元设备的进步和发展。讨论了设计环节对空分装置可靠性和先进性的决定性影响,探讨了国产空分装置大型化的指导思想和实现途径。图3。
二、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4)LNG5设备中板翅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板翅式换热器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板翅式换热器研究现状 |
1.2.2 低温板翅式换热器研究方向与发展动态 |
1.3 CFD 数值模拟技术在换热器研究方面的应用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控制方程与CFD 数值模拟 |
2.1 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 |
2.1.1 流动与传热控制方程 |
2.1.2 湍流模型 |
2.2 CFD 数值模拟求解过程 |
2.2.1 总体计算流程 |
2.2.2 CFD 求解步骤 |
2.3 FLUENT 软件应用 |
2.3.1 FLUENT 概述 |
2.3.2 FLUENT 求解步骤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锯齿与打孔翅片表面性能数值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锯齿翅片表面性能数值模拟 |
3.2.1 锯齿翅片模型建立 |
3.2.2 网格划分、边界条件与计算求解 |
3.2.3 锯齿翅片表面性能分析 |
3.3 打孔翅片表面性能数值模拟 |
3.3.1 打孔翅片模型建立 |
3.3.2 网格划分、边界条件与计算求解 |
3.3.3 打孔翅片表面性能分析 |
3.4 两种翅片表面性能比较及计算结果验证 |
3.4.1 两种翅片表面性能比较 |
3.4.2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与误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LNG5 中板翅式换热器数值模拟 |
4.1 引言 |
4.2 换热器模型建立 |
4.2.1 板翅式换热器模型分析 |
4.2.2 建立模型 |
4.3 网格划分 |
4.4 物性计算、边界条件与计算求解 |
4.4.1 低温混合物两相流物性计算 |
4.4.2 边界条件与计算求解 |
4.5 计算结果分析与验证 |
4.5.1 计算结果分析 |
4.5.2 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与误差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1.2.1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
1.2.2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应用 |
1.3 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导热机理及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 |
1.3.1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导热机理 |
1.3.2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 |
1.4 逾渗理论及其在材料领域中的应用 |
1.4.1 逾渗理论简介 |
1.4.2 逾渗理论在材料学领域中的应用 |
1.4.3 填充型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逾渗理论研究进展 |
1.5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5.2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主要原料的选用 |
1.5.3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
1.5.4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5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主要技术指标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研究 |
2.1 填充型导热聚丙烯(PP)材料的研究 |
2.1.1 石墨/聚丙烯(PP)改性材料的制备 |
2.1.2 石墨/聚丙烯(PP)改性材料的研究 |
2.1.3 铝粉/聚丙烯(PP)改性材料的研究 |
2.2 高导热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材料的研究 |
2.2.1 石墨/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材料的制备 |
2.2.2 石墨和聚四氟乙烯(PTFE)共混形貌结构分析 |
2.2.3 石墨/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材料的导热性能 |
2.2.4 石墨/聚四氟乙烯(PTFE)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 |
3.1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研制的设计思想 |
3.1.1 热塑性聚合物基导热材料存在的缺陷 |
3.1.2 高导热热塑性先进复合材料的设计思想 |
3.2 碳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及选择 |
3.3 石墨/聚丙烯/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制备技术 |
3.3.1 长玻璃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 |
3.3.2 连续碳纤维/石墨/聚丙烯导热材料的研究 |
3.4 碳纤维/石墨/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制备技术 |
3.4.1 连续碳纤维增强石墨/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 |
3.4.2 复合材料中碳纤维与基体界面情况分析 |
3.4.3 碳纤维/石墨/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复合材料热导率的测试技术 |
4.1 材料热导率测量原理 |
4.2 固体材料导热系数的测量方法 |
4.2.1 固体材料热导率的稳态测量 |
4.2.2 固体材料热导率的非稳态测量 |
4.3 准稳态法导热测试仪的研制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逾渗导热模型和预测方程 |
5.1 逾渗理论在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中应用的设想 |
5.2 填料在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中的分布状态和几何结构 |
5.3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导热模型 |
5.4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海岛结构导热模型 |
5.4.1 海岛结构模型导热材料的热导率方程 |
5.4.2 海岛结构导热材料的热导率预测与实验 |
5.4.3 对海岛结构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讨论 |
5.5 填充型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逾渗导热模型 |
5.5.1 填充型聚合物导热材料的主要导热模型与实验结果之间的误差 |
5.5.2 填料在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的实际分布状态与逾渗理论 |
5.5.3 填充型聚合物导热材料的逾渗模型热导率方程 |
5.5.4 逾渗模型与Agari 模型和实验结果的比较 |
5.5.5 对逾渗模型热导率方程的讨论 |
5.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换热器的设计与制备工艺 |
6.1 板翅式换热器的发展概况及应用 |
6.1.1 板翅式换热器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
6.1.2 板翅式换热器的使用材料和制备工艺 |
6.2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
6.2.1 氟塑料换热器的结构设计和特点 |
6.2.2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翅板-抽屉式换热器的结构设计 |
6.3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换热器的制备工艺技术 |
6.3.1 氟塑料的粘接和焊接技术 |
6.3.2 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换热器的制备工艺技术 |
6.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2 问题和建议 |
成果: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利和科研工作 |
致谢 |
(7)KDON-29000/9000型空分装置项目选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课题的来源及意义 |
1.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2.2 气体分离的方法 |
2.3 低温空气分离技术的发展 |
2.4 大型空分设备技术现状 |
2.5 我国煤化工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
2.6 煤化工型内压缩流程空分设备的发展现状 |
2.7 空气分离行业的国内外现状和突破口 |
第3章 理论基础分析 |
3.1 低温热力学基础 |
3.2 获得低温的方法 |
3.3 空气分离的基本原理 |
3.4 外压缩流程与内压缩流程空分设备简介 |
3.5 空分设备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第4章 分析应用 |
4.1 1~3#空分装置的分析 |
4.2 4#空分装置的分析 |
4.3 空分装置产品规格的确定 |
4.4 6万Nm~3/h空分与3万Nm~3/h空分的比较 |
4.4.1 流程比较 |
4.4.2 设备比较 |
4.4.3 装置的适用性比较 |
4.4.4 国内已有装置的使用情况比较 |
4.4.5 相关装置物耗的比较 |
4.5 KDON-29000/9000型空分装置的分析 |
4.5.1 技术性能 |
4.5.2 流程概述 |
4.5.3 主要机泵的选型说明 |
4.5.4 流程特点 |
4.5.5 配套机组及设备特点 |
4.5.6 水、电、汽消耗一览表(以单套空分装置计) |
4.6 有效能分析 |
4.6.1 有效能的概念 |
4.6.2 几个过程的有效能分析 |
第5章 5、6#空分装置投产运行情况 |
5.1 筹建情况 |
5.2 运行情况 |
5.2.1 5、6#空分主要设计指标与运行指标比较 |
5.2.2 大型机组性能考核 |
5.2.3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5.3 新旧装置性能参数比较 |
5.3.1 产品纯度对比 |
5.3.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对比 |
第6章 结论 |
符号名称一览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卷内备考表 |
四、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经验交流会会议总结(论文参考文献)
- [1]发言材料之一:四个月来板翅式换热器攻关情况[J].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攻关组. 深冷简报, 1972(S3)
- [2]板式攻关试验总结[J]. 制氧机板翅式换热器制造技术攻关组. 深冷简报, 1972(S3)
- [3]前言[J]. 杭州制氧机研究所. 深冷简报, 1972(S3)
- [4]LNG5设备中板翅式换热器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研究[D]. 曲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5]高导热先进复合材料设计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D]. 陶国良. 南京工业大学, 2006(05)
- [6]关于乙烯装置设备国产化问题[J]. 俞存毅.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1994(02)
- [7]KDON-29000/9000型空分装置项目选型的研究[D]. 田园.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8]函购资料告读者[J]. 本刊编辑组. 深冷技术, 1975(04)
- [9]中国制冷学会第二专业委员会一九八三年制冷、低温传热传质学术交流论文摘要[J]. 陈允恺,连瑞文. 深冷技术, 1984(02)
- [10]低温法空气分离装置:技术进展、差距和对策[J]. 江楚标. 深冷技术, 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