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论文文献综述)
李强[1](2021)在《融入生活,打造实践型语文审美课堂——以《清平乐·村居》一词教学为例》文中认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要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获得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体验,教师就需要从生活化视角入手,构造真实的审美情境,以真实情境驱动学生进行多样化语言实践与探究,从而使学生获得语文综合素质上的提升。本文以《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对如何融入生活,打造实践型语文审美课堂进行了具体论述。
宋艳萍[2](2021)在《利用吟诵激活儿童想象的“三力”——以《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针对语文教学中常以现代方法朗读古诗词,为"应试"而过细地翻译,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一问题,提出让吟诵回归课堂,以激活儿童想象的生发力、还原力、创造力"三力"的教学建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杨金恩[3](2021)在《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作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认为
唐雪[4](2021)在《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文中提出审美素养是核心素养涵盖的一个要点,在倡导全民美育、提升民族精神境界的当下,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作为小学语文课程中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的特殊媒介,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也在不断挖掘古诗词与审美素养之间的紧密联系,探究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的审美素养价值。但是在现有的相关研究中,更多的是关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审美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方式方法和实践策略的研究,并且其中只有少量的研究是将关注点放在小学阶段,整体上来看,所研究的内容实践价值丰富而理论价值匮乏。本研究拟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展开探究,尝试建构起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以期对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和实践途径提供标准和参照,对相关领域的现有研究进行完善和提升。正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价值,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核心概念;第二章分别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进行论述,结合审美素养的概念界定,剖析出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五个要素,为后面章节的撰写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探究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的可能性,对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情况进行分析,并挖掘出古诗词蕴含的审美因素;第四章着重研究小学语文一线教师及优秀名师的古诗词教学课例,从审美素养的视角对其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等进行观察、整理并分析,试图发现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归因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没有设计出合理、系统、明确的指向审美素养的教学目标;第五章首先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维度框架进行建构,由此对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三个学段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进行设计、细化并形成层次梯度,再辅之以对应学段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的案例分析,最后提出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议,旨在为一线教师设计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时,提供一些标准参考和实践指导。
李岫枫[5](2021)在《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教学的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学古诗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由于这些诗词产生的年代距今较远,语言精炼,意境悠远,对于小学生来说,要理解诗词的意蕴比较困难,学习兴趣不足。为了改进古诗课堂,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应该在教学策略上有所研究,常用的古诗教学策略有吟诵法、情境教学法等,本论文要探究的是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教学的策略。本论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一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教学的相关概述,阐述小学中段古诗教学与分类法相结合的可行性;第二部分是小学中段古诗词教学的现状;第三部分小学中段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归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阐述问题归因;第四部分是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建议,从意象、语言、技巧、情感四个层面将小学中段古诗进行分类梳理;第五部分是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教学的策略,分为四个层面,一是依托“意象”分类进行主题化教学,梳理常见意象,透过意象分析古诗情感意蕴,二是依托“语言”分类,集中化教学,积累赏析经验,品析语言特色,三是依托“技巧”分类,模块化教学,关注表现手法,四是依托“情感”分类,整体化教学,实现古诗之间的横向联系。第六部分是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教学应避免的误区,提示在进行古诗分类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实际情况为教学参考依据,关注学习能力的养成而不是填鸭式教学,合理利用分类教学法。本文通过调查和研究小学古诗的教学情况,揭示目前古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小学中段古诗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古诗分类教学的相关策略。因为小学中段在小学教学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可以充分发挥中段教学的优势,通过对古诗词进行分类,建立小学各阶段古诗词之间的联系,以增加学生对本学段古诗的理解。而且三四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年级有所提高,课业负担也低于五六年级,时间上较为宽松,可以在复习初段所学古诗和拓展高段的古诗过程中,加深对本学段古诗意象、语言、技巧、情感的理解。古诗分类的教学策略一方面有利于帮助教师形成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体系,古诗课堂设计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古诗学习的困难,帮助学生梳理古诗知识,打开学习思路,提高学习兴趣。
王文强,唐晓东[6](2020)在《英译唐宋词集的嚆矢——克拉拉·甘霖《风信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克拉拉·甘霖的《风信集》是英语世界第一次大规模尝试翻译唐宋词的作品,在中国古典词作英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较之其它唐宋词的译本,该译本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鉴此,本文围绕译者身份、译本产生的历史语境、翻译选材、翻译底本等内容,对该译本展开研究,希望能还原其历史价值,为唐宋词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微薄的贡献。
李宏[7](2020)在《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流派颇多,有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等,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特级教师窦桂梅的主题教育,就是其中之一。窦桂梅是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者,她提出的主题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使语文课堂高效合理,焕发生命活力。古诗文主题教学,是窦桂梅主题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此展开探究与分析,有助于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推进主题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提升教师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教学艺术。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基本框架包括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连接生活和升华自我五个环节。同时,她的古诗文主题教学课堂体现着回归母语、回归儿童、回归教师三个指向。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特点鲜明,主要表现为:第一是整合建立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第二是积累建立人与母语文化的关系;第三是自省建立人和自我的关系。与此同时,在课堂的温度、广度和深度三个维度上分别呈现出恒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也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学生不仅能在课始、课中、课终收获充足的情感,即课始激情、课中悟情、课终喑情的三情共振。同时,学生在课堂中能感受到教学的艺术美,即语言美、视觉美、空灵美的三美相融。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成功践行,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感受、欣赏、创造美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儿童精神和生命的成长。她对教育的本真追求和辛勤探索,值得一线教师们认真学习、思考。
孟香[8](2020)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提出古诗文是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无价瑰宝,传承古诗文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当前,随着课程标准的改进和深化以及部编版教材的问世,都能够发现古诗文的数量和要求有所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文的教学工作也面临严重的挑战。如何利用新教材更好地革新传统古诗文教学方式,让学生更能在短时间内学好古诗文,提升古诗文学习兴趣,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本研究于Q市A小学展开调研,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者通过研读相关的文献,了解目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相关研究,探索现有古诗文教学研究的进展。通过深入A小学调研听课,观察小学语文课堂古诗文教学现状和问题,通过访谈法了解小学一线语文教师如何备课,如何教授古诗文课程,如何讲授诗文学习技巧,以及了解小学生对于古诗文学习的看法,从而寻找合适的策略,提高新教材新形势之下的教师古诗文教学效果。本文中围绕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展开研究,第一部分对于既有文献进行了分析,了解了我国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研究的各类视角和研究状况,并且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类。第二部分是对部编版教材中古诗文的选编及要求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溯源。第四部分通过在A小学的听课及调研,由点及面地发现当下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其根源所在。第五部分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改进策略。第六部分是研究者质性研究中的反思和总结。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一线语文教师对部编版古诗文教学的适应能力,树立小学生文化自信,传承经典文化。
郑好洋[9](2020)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与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辛弃疾在词学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是词体文学发展“极盛的时期”的代表人物,被冠以“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称号。1949年之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十几套中学语文教材中,基本每一套都有选录辛弃疾的词作,只有个别年份因特殊情况没有选录。学习辛弃疾的词作,学生不仅可以积累古典文化知识,还能体悟到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国家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当前学术界在辛弃疾的生平及其文学创作方面已有颇丰的研究成果,但是辛词在中学语文教材选编方面的专门研究还是一片空白,辛词教学方面的研究也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文章对1912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进行纵向梳理分析,探究辛词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特点、选编依据等内容;对辛词的单篇教学案例进行整理分析,归纳单篇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并基于单篇教学的局限性,提出自己的专题教学设计。绪论部分与四个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现状、研究价值、研究思路及方法等内容。第一章通过对1912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进行纵向梳理分析,探究辛词选编的数量、内容、风格等特点,并从辛弃疾及其词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倾向、审美与人格教育的目标导向等方面分析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依据。第二章通对辛词单篇教学案例的整理、展示及分析,归纳单篇教学“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优点,总结其“教学方法比较保守”、“忽视课后巩固环节”、“教学时长的局限性”等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三章分析专题教学和单篇教学的关系、开展辛词专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和教学准备。第四章展示辛弃疾词专题教学的设计。
刘奕婷[10](2020)在《窦桂梅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一批又一批的中小学名师备受关注。许多人尊崇名师教学,并把名师教学案例作为教学标本加以借鉴和学习。由于很多人对名师教学缺乏思辨和省察的眼光,不免造成盲目跟进,盲目鼓吹名师教学的弊端。本文主要讨论窦桂梅讲授《清平乐·村居》《晏子使楚》《皇帝的新装》三篇课文的三个教学案例,以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语言特征、教学风格、视听材料的使用等方面的内容为主要分析研究的对象,对她教学中存在的文本解读错误、刻意强调主题教学、过度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以及教学方法的偏差等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本文以窦桂梅的语文教学案例为分析研究对象,讨论其语文教学的得失,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有助于人们认识名师教学的不足之处与语文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有助于改变不分是非一味叫好的风气。笔者也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助于笔者自身加深认识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二、浅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论文提纲范文)
(1)融入生活,打造实践型语文审美课堂——以《清平乐·村居》一词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背景 |
(一)教情 |
(二)学情 |
二、案例主题 |
三、案例描述 |
(一)回忆:调动生活经验 |
(二)造境:打造真实空间 |
(三)分析:组织多元实践 |
1. 词朗诵。 |
2. 词解读。 |
(四)丰富:组织迁移训练 |
(五)延伸:升华词的情感 |
四、案例分析 |
(一)层层递进,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
(二)实践为主,生活化的审美视角 |
(三)以生为本,多样化的学习支持 |
(2)利用吟诵激活儿童想象的“三力”——以《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因声入境,激发儿童想象的生发力 |
二、以声入景,激发儿童想象的还原力 |
三、以声悟情,激发儿童想象的创造力 |
(4)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1.1 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迫切需要 |
1.1.2 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反思 |
1.1.3 完善关于审美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有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审美素养的相关研究 |
1.3.2 古诗词审美素养的相关研究 |
1.3.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相关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文本分析法 |
1.4.3 案例分析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古诗词 |
1.5.2 审美素养 |
1.5.3 教学目标 |
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合理性 |
2.1 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和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 |
2.1.1 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审美素养的要求 |
2.1.2 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古诗词的要求 |
2.2 审美素养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的理论依据 |
2.2.1 接受美学理论 |
2.2.2 审美教育理论 |
2.2.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3 小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的要素分析 |
2.3.1 审美感知 |
2.3.2 审美想象 |
2.3.3 审美情感 |
2.3.4 审美理解 |
2.3.5 审美创造 |
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与学生审美素养融合的可能性 |
3.1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编情况分析 |
3.1.1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选文情况分析 |
3.1.2 指向审美素养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编排情况分析 |
3.2 古诗词的审美因素分析 |
3.2.1 语言美 |
3.2.2 音乐美 |
3.2.3 意境美 |
4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4.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例研究 |
4.1.1 高学段《送元二使安西》课例研究 |
4.1.2 低学段《望庐山瀑布》课例研究 |
4.1.3 中学段名师《清平乐·村居》课例研究 |
4.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4.2.1 忽视学生审美感知的培养 |
4.2.2 学生审美想象的个性化缺失 |
4.2.3 忽视学生审美情感的体验 |
4.2.4 学生审美理解缺乏重视 |
4.2.5 学生审美创造相对薄弱 |
4.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4.3.1 教师忽视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 |
4.3.2 教师在设计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时面临困境 |
4.3.3 古诗词审美教学目标自身特点所致 |
5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体系建构 |
5.1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维度框架 |
5.1.1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感知目标维度框架 |
5.1.2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想象目标维度框架 |
5.1.3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情感目标维度框架 |
5.1.4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理解目标维度框架 |
5.1.5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审美创造目标维度框架 |
5.2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学段教学目标建构 |
5.2.1 第一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
5.2.2 第二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
5.2.3 第三学段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建构 |
5.3 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的设计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教学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时代背景 |
2.新课改的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小学古诗教学现状研究 |
2.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五)研究意义 |
(六)理论依据 |
一、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的相关概述 |
(一)概念的界定 |
(二)分类法的适用条件 |
(三)分类法与小学中段古诗词教学结合运用的可行性 |
(四)小学中段古诗词的梳理 |
(五)小结 |
二、小学中段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设计 |
2.调查的具体实施 |
(二)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1.教师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2.教师访谈的整理与分析 |
3.学生调查问卷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三)小结 |
三、小学中段古诗词教学的问题及归因 |
(一)小学中段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
1.教师层面的问题 |
2.学生层面的问题 |
(二)小学中段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归因 |
1.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整体把握待强化 |
2.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动力不足 |
3.小学三个阶段的古诗词篇目有待系统的梳理 |
(三)小结 |
四、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建议 |
(一)小学中段古诗词依托“意象”分类的建议 |
(二)小学中段古诗词依托“语言”分类的建议 |
(三)小学中段古诗词依托“技巧”分类的建议 |
(四)小学中段古诗词依托“情感”分类的建议 |
(五)小结 |
五、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教学的策略 |
(一)意象层面——主题化教学,梳理常见意象 |
1.梳理常见意象,分析情感意蕴 |
2.回顾教学,巩固初段所学意象 |
3.延伸教学,渗透高段所学意象 |
4.思维导图,理清学习思路 |
(二)语言层面——集中化教学,品析语言特色 |
1.积累赏析经验,品析语言特色 |
2.联系初段古诗,加强语言赏析 |
3.拓展高段古诗,拓宽知识视野 |
4.丰富学习体验,想象仿写训练 |
(三)技巧层面——模块化教学,关注表现手法 |
1.关注表现手法,提升审美技巧 |
2.资源整合,回顾初段古诗表现手法 |
3.纵向延伸,点拨高段古诗表现手法 |
4.古诗配画,调动兴趣 |
(四)情感层面——整体化教学,实现横向联系 |
1.整体化教学,同类古诗组合分析 |
2.复习初段古诗,加深理解 |
3.点拨高段古诗,提前铺垫 |
4.语感朗诵训练,培养习惯 |
(五)小结 |
六、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
(一)重知识,轻能力 |
(二)重部分,轻整体 |
(三)重计划,轻实际 |
(四)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小学古诗分类教学调查问卷(教师版) |
附录二:小学古诗分类教学调查问卷(学生版) |
附录三:教师访谈问题 |
致谢 |
(6)英译唐宋词集的嚆矢——克拉拉·甘霖《风信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译者身份探析与译本选译内容介绍 |
三、历史语境对《风信集》的影响探析 |
四、何为底本?《风信集》选译唐宋词集的底本探析 |
五、结语 |
(7)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2.1 主题及主题教学 |
1.3 研究综述 |
1.3.1 窦桂梅主题教学研究 |
1.3.2 主题教学的研究 |
1.3.3 古诗文主题教学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行性分析 |
第2章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基本框架与指向 |
2.1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基本框架 |
2.1.1 话题切入 |
2.1.2 探究文本 |
2.1.3 比较拓展 |
2.1.4 链接生活 |
2.1.5 升华自我 |
2.2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指向——三个回归 |
2.2.1 回归母语 |
2.2.2 回归儿童 |
2.2.3 回归教师 |
第3章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特点 |
3.1 三对关系 |
3.1.1 整合—建立:人和自然、社会的关系 |
3.1.2 积累—建立:人和母语文化的关系 |
3.1.3 自省—建立:人和自我的关系 |
3.2 三个维度 |
3.2.1 温度——恒定性 |
3.2.2 广度——开放性 |
3.2.3 深度——发展性 |
第4章 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的实践价值 |
4.1 三情共振 |
4.1.1 课始激情 |
4.1.2 课中悟情 |
4.1.3 课终喑情 |
4.2 三美相融 |
4.2.1 语言美 |
4.2.2 视觉美 |
4.2.3 空灵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个人的兴趣 |
(二)社会的诉求 |
(三)国家的需要 |
二、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古诗文 |
(二)古诗文教学实践 |
(三)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
四、文献综述 |
(一)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研究 |
(二)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研究 |
(三)古诗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观察法 |
(三)访谈法 |
第二章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选编与要求 |
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编情况 |
(一)古诗文选编结构分析 |
(二)古诗文选编内容分析 |
二、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
(一)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
(二)总主编温儒敏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 |
第三章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理论溯源 |
一、“诗意课堂”中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基础 |
二、“诗情画意”中的情境教学理论渊源 |
第四章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探析 |
一、古诗文突增下教师的迷茫 |
(一)诗词骤增,教师盲目填塞新增篇目 |
(二)经验欠缺,教师陷入文言教学困惑 |
二、教师古诗文人文情境创设模式单一 |
(一)物理环境:意境失调中的空间设计 |
(二)心理环境:心境失衡中的氛围构设 |
三、教师古诗文教学方法忽视整体感知 |
(一)“多媒体主导式”诗文教学,整体感知被先入为主 |
(二)“快餐式”诗文教学,情感体验如走马观花 |
(三)“1+X式”诗文教学,主体诗文被喧宾夺主 |
第五章 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的实践改进路径 |
一、深悟探究新增诗文,理智安排教学规划 |
(一)增进沟通,延伸诗词教学交流 |
(二)广泛涉猎,弥补文言教学经验 |
二、多维创设诗文情境,渲染诗文意境氛围 |
(一)营造浓郁“诗香”空间氛围 |
(二)精心构设“诗意”心理环境 |
三、体悟深思中更新现代诗文感知体验型教学方法 |
(一)合理借助新媒体,增进诗文感悟教学 |
(二)时空解压下开展教学,提升诗文的人文体验 |
(三)创建合理诗文链接,重点把握主体诗文感知 |
第六章 研究反思 |
一、研究者的实践性反思 |
二、研究者自身的反思 |
三、调研心得与体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9)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与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价值 |
五、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分析 |
第一节 1919年至1949年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 |
一、整体概况 |
二、《词选》中辛弃疾词的选录情况 |
第二节 1949年至今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情况 |
一、辛词选编的数量特点 |
二、辛词选编的内容特点 |
三、辛词选编的风格特点 |
第三节 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依据 |
一、辛弃疾及其词的重要地位 |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价值取向 |
三、审美与人格教育的目标导向 |
第二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单篇教学研究 |
第一节 辛词教学典型案例展示 |
第二节 辛词教学案例的优点 |
第三节 辛词教学案例的局限性 |
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
二、教学方法保守 |
三、忽视课后巩固环节 |
四、教学时长的局限性 |
第四节 辛词的单篇教学策略 |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
二、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三、重视课后巩固环节 |
四、注重吟诵教学 |
第三章 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专题教学研究 |
第一节 专题教学和单篇教学的关系 |
一、单篇教学是专题教学的基础和支撑 |
二、专题教学是单篇教学的整合、扩展与提升 |
第二节 开展辛弃疾词专题教学的依据 |
一、理论依据 |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三、现实因素 |
第三节 辛弃疾词的专题教学准备 |
一、学情分析 |
二、教学篇目的确定 |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
四、教学方法的确定 |
五、教学课时的说明 |
六、建立学习小组 |
第四章 辛弃疾词的专题教学设计 |
第一节 传记赏读:热血英雄辛弃疾 |
一、走进英雄(第1、2课时) |
二、书写英雄(第3课时) |
第二节 作品精读:英雄人格微探 |
一、壮志未酬(第1课时) |
二、热血难凉(第2、3课时) |
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第4课时) |
第三节 对比教学:“苏旷辛豪”风格探析 |
第四节 拓展赏析:别样意蕴的婉约词 |
第五节 才艺展示 |
一、文言练笔:辛弃疾小传(第1课时) |
二、戏剧演绎:辛弃疾小剧场(第2课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窦桂梅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名师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一)教学案例的特征 |
(二)名师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窦桂梅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一章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分析——以《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为例 |
(一)关于《清平乐·村居》文本立意的解读 |
(二)解读过程中对人文性教学的强调 |
第二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特征分析——以《晏子使楚》《清平乐·村居》《秋天的怀念》等为例 |
(一)追求幽默感 |
(二)追求深邃性 |
(三)追求广博性 |
第三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风格分析——以《圆明园的毁灭》《清平乐·村居》《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为例 |
(一)突出人文性主题的教学方法 |
(二)富含情感的教学语言 |
第四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视听材料使用分析——以《清平乐·村居》的教学为例 |
(一)《清平乐·村居》视听材料的使用情况 |
(二)音频、视频等视听材料的过度使用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
(三)过多使用视听教学材料可能意味着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缺失 |
第五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节奏控制分析——以《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 |
(一)《晏子使楚》的课堂教学节奏 |
(二)合理的课堂节奏不等于分秒不差的课堂时间掌控 |
第二章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缺点 |
第一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
(一)迎合教改要求和时代潮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 |
(二)追求精巧的课堂设计 |
(三)文本解读别出心裁,追求立意的深刻和高远 |
(四)课堂教学追求“人文性” |
(五)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
第二节 窦桂梅语文课堂教学的缺点与警示 |
(一)多样化的文本解读不等于可以随便解读 |
(二)不做无意义的互动 |
(三)语文老师不是班主任 |
(四)语文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 |
(五)教学理念与教学实际的距离不容忽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谈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论文参考文献)
- [1]融入生活,打造实践型语文审美课堂——以《清平乐·村居》一词教学为例[J]. 李强. 内蒙古教育, 2021(25)
- [2]利用吟诵激活儿童想象的“三力”——以《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为例[J]. 宋艳萍. 广西教育, 2021(33)
- [3]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作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杨金恩. 南宁师范大学, 2021
- [4]指向审美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目标研究[D]. 唐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小学中段古诗词分类教学的策略研究[D]. 李岫枫.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英译唐宋词集的嚆矢——克拉拉·甘霖《风信集》研究[J]. 王文强,唐晓东. 外国语文研究, 2020(05)
- [7]窦桂梅古诗文主题教学研究[D]. 李宏.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8]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践研究[D]. 孟香. 青岛大学, 2020(02)
- [9]中学语文教材中辛弃疾词的选编与教学研究[D]. 郑好洋. 河南大学, 2020(02)
- [10]窦桂梅语文教学案例分析[D]. 刘奕婷.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