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县林业资源的培育、保护、开发与利用

洪泽县林业资源的培育、保护、开发与利用

一、洪泽县林业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袁牧野[1](2020)在《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国有林场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供生态公共产品的主要力量。但长期以来,“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自收自支”的体制使国有林场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忽略了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责任。受制于特殊的行政体制,国有林场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企业发展活力。在森林资源禁伐和限伐的新背景下,国有林场的生产经营范围受限,众多林场陷入了资源枯竭、生存窘迫的困境。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就是要解决国有林场生态责任与保护方式、行政体制、职工就业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性问题,目前,全国4855个国有林场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并通过国家林业局阶段性验收。而江苏省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已于2016年2月全面启动,到目前为止,全省76个国有林场已初步实现国有林场管理体制理顺、机构编制核定、森林资源管理、政策资金支持五个到位,改革成效显着。本文以淮安市洪泽国有林场为例,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全面阐述洪泽林场事业化改革的进展情况,发现尽管进行了事业化改革,洪泽林场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基础设施短期内仍然薄弱;森林生态功能短期内难以显着提升;人员整体素质低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资金仍然缺乏,筹措困难;特别是在事业单位体制下,国有林场可能陷于效率低下的陷阱等问题,并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提出了加大投入,构建支持国有林场发展的长效政策体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增强“造血”功能;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提高人员专业素质技能;优化森林经营方案,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发展自营经济,维护国有林场持续发展活力等对策建议。

孟令冉[2](2020)在《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发展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保障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乡村功能协调是保护乡村本底、改善乡村生活、增进农民福祉和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同时也是解决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矛盾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结合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实地调研数据和年鉴统计等数据,采用RS、GIS空间分析、模型评价、地理探测、拟合诊断和统计分析等技术方法,归纳完善了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对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特点、耦合协调发展状况及其耦合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实地调研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明确了乡村生态系统的概念,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与功能。梳理总结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从地理学的范畴归纳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学科体系,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综合理论框架。在研究区乡村发展背景方面,以乡村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理清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生态过程及其响应特征。首先,根据全生命周期理论将江苏省乡村发展过程划分为5个不同阶段,剖析了江苏省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演化特征。然后,从农业资源区划、经济区划视角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人口、资源、经济和生态环境等生态系统多要素发展现状及空间分异,总结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的响应特征。(2)从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构建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和评价模型,提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等级划分与类型识别方法,剖析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时空分异特征。2015年,江苏省57个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总体得分介于0.6856-0.8818之间,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自北向南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分异特征。乡村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子系统健康等级空间分布集聚性较好,团簇分布明显。在13种不同健康类型中,健康型县域主要分布在苏南和苏中地区,非健康型则以苏北县域为主,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对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影响最为显着。就镇域尺度来看,1984-2017年,吴中区乡村发展总体表现出由工业主导型到农业主导型并逐渐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历史发展路径。各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在0.5562-0.8417之间,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乡村景观和自然子系统是造成近年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进一步研究得出,不同发展类型乡村生态系统健康驱动因子与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具有显着一致性,说明城镇化过程中随着乡村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乡村性质和功能正逐渐衰退。(3)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了江苏省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及其耦合协调发展特征,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总体较弱,处于良性耦合的发展阶段,但乡村“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总体一般,多以初级和中级协调为主,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乡村生活功能对乡村“三生”功能的影响最为显着。相比而言,吴中区各镇域乡村“三生”功能总体呈逐渐增强趋势,但乡村生产、生态功能相对较弱,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好,发展较为均衡。基于此,选取地理探测器、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测度了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拟合关系,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从“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耦合”与“内部要素-功能-系统层级耦合”两方面剖析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同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和原理,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揭示了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发展主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4)梳理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首先,根据江苏省乡村自然资源要素、地貌类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传统历史文化等特点选取24个典型调研乡村并划分为5种类型,分析了不同类型乡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空间格局特征,并以乡村产业结构为依据将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归纳凝练为3大类、8个亚类,总结了不同模式乡村发展的特点。然后,围绕乡村居民生产、生活基本情况,政策认知,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发展预期4个方面,以乡村居民为主体,分别对江苏省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5个典型乡村开展调查问卷与访谈,剖析了乡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后,分别从功能协调和产业融合层面提出了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和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是系统外部环境与内部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以乡村自然要素为代价的社会经济提升必然会导致乡村功能失调和景观退化。本文以乡村生态系统综合理论框架为指导,创新性地构建了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评价模型,剖析了县域、镇域不同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的耦合机理与作用机制,并通过实地调研凝练了不同类型乡村发展模式,提出了契合实际的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和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本文研究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提供了可行性的思路与方法,研究结果对于改善乡村生态环境,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李路[3](2020)在《撤县设区背景下洪泽区城乡规划的优化对策斫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在推动城乡建设、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城乡环境、保障城乡安全、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等很多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科学合理的编制和实施城乡规划是经济社会稳定和繁荣的保障。近年来,我国城乡规划的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但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各地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的作用,科学合理编制城乡规划,灵活高效实施规划,集思广益解决好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当做到不折腾、不浪费,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新理念。新发展理念指明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新的发展理念要求城乡规划建设要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精明增长、集约发展”的思路开展,但现实中,城乡规划在统筹“三生”空间的布局、提升土地利用率、彰显城市特色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前瞻性、实效性、约束性、权威性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如何高质量编制地方城乡规划和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方面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本文阐述了城乡规划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理论基础,分析了洪泽区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现状情况。梳理了目前洪泽区城乡规划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洪泽区城乡规划发展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当前洪泽区自然资源、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等情况的研究,从洪泽区规划编制中城市定位、发展理念、具体措施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结合洪泽区规划管理特点和行政审批改革要求,对优化规划审批和改善规划监察模式提供了路径。本文认为洪泽区一定要抓住即将到来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机遇,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让城乡规划成为洪泽区社会发展的最大生产力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保障力。

李欣[4](2020)在《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化机理及转型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文中提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已进入社会发展转型与空间重构急剧变化的阶段,其城乡人口流动、生产方式变革、生态功能扰动,诱致人地关系紧张和空间异质性日趋增强,加之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严重影响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为缓和人地矛盾、破解城乡差异、区域不均衡发展的弊端,必须走多功能的土地利用发展道路,通过对有限的土地资源科学管控,提升国土空间利用质量。目前土地利用功能研究主要聚焦行政单元内的功能识别评价、空间分布特征、分区优化等方面,其视角和分析手段难以精细刻画空间要素的时空联动性,无法判明功能之间的交错关系,而功能演化驱动机理的研究更较为薄弱,致使空间管控政策落地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选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作为研究案例地,以1995-2015年快速城镇化期为时间节点,以土地利用功能为研究对象,沿着“格局-过程-关联-机理-优化”的逻辑主线,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的时空演化过程、相互作用关系及其驱动机理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本研究:(1)通过对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方法的梳理总结,构建了多尺度融合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2)以100m的栅格单元为数据载体,分别对江苏省土地利用农业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集聚及分异特征、功能演进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尝试寻找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均衡发展型等不同地域的功能演化规律;(3)从整体和局部探讨了功能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继以“人本主义”视角辨析了功能协同/权衡关系的空间效应;(4)主要通过定量分析的方式寻找土地利用功能的内生影响和外源影响机理,揭示其对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驱动作用;(5)耦合功能评价与适宜性评价结果,对典型地域的“三生”空间分区调控,提出优化路径和调控对策。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将土地利用功能分为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等4大功能体系,将图斑单元与行政单元的功能评价结果集成,揭示土地利用功能的时空演化特征。1995-2015年,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总体减弱,以多中心团块状北高南低分布;非农生产功能总体增强,南高北低,高低区域以面状+点状式混杂;生活功能逐渐增强,以城市为中心呈零星点状服从“中心-外围”分布模式;生态功能微弱提升,依山傍水,呈苏南-苏中-苏北“三分”格局。从空间集聚与分异特征来看:非农生产功能集聚性更突出,总体变化稳定;农业生产、生活功能聚集性增强,生态功能的空间关联性衰减。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空间差异均不断增大,农业生产功能水平微弱波动,非农生产功能具转移惰性,生活功能稳定性较强,生态功能较活跃,四者均较少发生跨越式发展,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且转移现象具阶段性。从功能演变来看,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均逐渐增强,功能类型占比排序为农业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非农生产功能,非农生产和生活功能强化态势明显,农业生产、生态功能衰弱。从不同地域类型来看,农业主导型地域农业生产功能直线上升,非农生产功能基本持平,生活、生态功能总体下降;工业主导型地域农业生产功能持续下降,非农生产功能作为主导功能稳定发展,生活功能微弱下降,生态功能在“持平-增长-下降-增长”的过程中波动增长;商旅服务型地域农业生产功能历经“上升-下降-上升”后总体持平,非农生产、生活功能均在大幅波动中上升,生态功能在小幅的“下降-上升”后微弱增强;均衡发展型地区以生活与生态功能为主导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微弱下降,非农生产功能大幅上升。(2)土地利用功能的相互作用关系。江苏省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之间存在较强的上尾相关性,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农业生产与生活功能权衡关系不断增强,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协同关系微弱增长,非农生产与生态功能、生活与生态功能权衡关系愈发明显;空间上,苏锡常地区的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但在苏北大范围的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农业生产与生活功能、非农生产与生态功能、生活与生态功能则存在明显的权衡效应;研究基于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行为地理学、人居环境学等理论进行空间关联理论框架构建,在此基础上选取扬中市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扬中市土地利用功能与居民生活质量感知的空间关联密切。(3)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驱动机理。运用文献回顾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资源环境、地理区位、人口因素、经济发展等重要因素对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影响机理。江苏省农业生产功能时空分异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基础的深刻作用,而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功能的限制式微;非农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时空分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格局紧密关联,但生活功能空间格局发生较大转折时自然环境的约束力会更加突显;生态功能主要受自然本底环境驱动但作用趋缓,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活动对于生态功能时空分异影响加大;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和发展趋势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的影响始终较强,而人口因素对土地利用多功能时空分异的影响力减弱。经济发展、人口因素、自然资源环境交互作用,对区域功能的作用力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与其他因子耦合时会强化农业生产功能空间分异;非农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异易受产业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他要素交互耦合驱动;生态功能空间分异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区位条件及与其余要素结合作用。与此同时,影响因子对不同功能的作用时空动态性明显,产业结构对农业生产功能的影响减弱并向苏锡常地区转移,对非农生产、生活功能影响范围集中分布在苏北地区,对生态功能影响较强地区转移至苏锡常地区;地区生产总值对农业生产功能作用力较强地区由苏北迁移至南京都市圈,对非农生产功能作用力较强地区由南京都市圈转移至丰县、启东市等,苏南地区生活功能受其驱动作用更强,对生态功能影响范围由全域向西部萎缩;财政收入对农业生产功能影响由苏北沿海扩散至丰县-连云港一线,对非农生产功能影响较强烈的地区由苏北沿海向苏南转移,对生活功能影响力较强地区由苏北沿海向苏南、苏中转移,对生态功能影响力较强地区主要由丰县、连云港市等向苏北沿海集中;人口密度对农业生产功能影响由苏南扩散至全域,对非农生产功能影响力较强地区始终集中在苏南,生活功能受其影响较强地区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对生态功能影响由西部大范围区域缩小至启东市、海门市等;土壤有机质含量深刻影响太湖周边地区农业生产功能,对非农生产功能影响由苏南向东部沿海延伸,对生活功能驱动作用范围稳定在启东市、如东县等,对生态功能影响由苏北向启东市、溧阳市一线收缩。综合来看,经济发展总体状态是核心推动力、产业结构调整是重要的助推力、人口因素起主要的引力作用、自然资源禀赋承载力是关键的摩擦阻力、政府宏观调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多种驱动作用共同构成了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的驱动体系,具有密切关联并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整体系统,多重因子在相互间的交互耦合中形成多维效应,最终导致自然生态结构、经济生产结构、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4)“三生”空间的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在耦合了土地利用功能与适宜性评价结果后,研究按照核心区、容纳区、阻隔区的差异,对南京市、扬州市、扬中市、新沂市农业生产、非农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分区调控,提出了四种对策建议:以空间主导功能为指引,适当协同次要功能,完善土地利用管制手段;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从法律层面立法保障;推动产业集群在国土空间开发的引领作用;强化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刘琪[5](2020)在《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国家对农村脱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等政策举措的完善和落实,休闲农业作为振兴乡村产业的重要举措得到了普遍的社会关注。休闲农业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的新业态,其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及传承发展乡土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阶段,并尝试从休闲农业产业基础、休闲农业运营管理、休闲农业功能效益三个维度构建一套科学的测度指标体系(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对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论文以2018年为时间节点,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TOPSIS法对江苏省77个县域单元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GIS空间分析对其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大致包括萌芽起步阶段、初期成长阶段、规范发展阶段、品质提升阶段。从省域尺度来看,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多核心分散型格局向极核式集聚型格局演变;从三大区域尺度来看,苏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呈现由“多核心点状发展”向“区域连片发展”态势的转变;而苏中和苏北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单核心”集聚发展向“多核心”集聚发展转变。(2)从指标贡献率可以看出,产业运营管理对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贡献率最大,功能效益和产业基础的贡献率次之;市场需求规模,游客体验,政策支持,休闲农业多功能效益,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多维发展是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提升的重要路径。(3)从空间分布来看,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现呈“高中低交错分布”的分布特征,处于低水平的县域在苏南和苏中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处于中高水平的县域分布较为集中;而苏北地区的低水平县域分布较为集中,中高水平县域的部分相对分散。运营管理水平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苏南所有县域均属于中高水平,苏北地区低水平县域分布集中而广泛。功能效益水平大致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苏南和苏中的大部分县域属于中高水平,苏北地区徐州、连云港和东台等地区中高水平县域较为集中,大部分县域属于低水平地区。综合来看,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也呈现出“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休闲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域多位于市场需求规模大、产业融合度高、游客体验度好、政策支持、功能效益发挥较完善的地区。(4)从产业基础、运营管理、功能效益等角度,提出休闲农业发展的提升策略,并针对休闲农业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提出空间优化策略。首先,重视产业要素投入和拓展休闲农业市场规模,以游客需求为引领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和产业升级。其次,深化休闲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重效应是促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三,实施多中心的区域发展策略,挖掘地域特色休闲农业资源,注重区域差异化发展,以点带面,通过区域资源整合与协作,逐步实现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

张囡[6](2019)在《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依赖资源投入的传统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农业应运而生。1978年以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很多城市开始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必须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现代农业的发展迎来了新时代。淮安市是江苏省农业大市,“十三五”以来,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产业为本”的理念,出台了《“4+1”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发展的意见》,每年拨款5000万元来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淮安市发展现代农业是淮安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安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本文对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全文研究思路:首先,界定与现代农业相关的概念,梳理基础理论,为下面的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通过淮安市区域发展概况、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分析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第三,运用SWOT分析方法论述了该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利弊,预测了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可能遇到的机遇和挑战;第四,比较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总结其良好的经验,并从中吸取教训。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政策层面,具体操作层面提出了淮安市未来发展现代农业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完善财政支持保护体系、加大科技力量投入等对策建议。

陆娟,李萍萍[7](2019)在《环洪泽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各种资源丰富;环洪泽湖区域也是江淮流域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从环洪泽湖区域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两个方面出发,对相关文献检索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洪泽湖相关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将环洪泽湖区域作为整体研究对象的文章并不多,大多数研究主要针对环洪泽湖区域相关区县的生态及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研究成果散而杂。因此,迫切需要基于一定的生态经济理论对环洪泽湖区域的生态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郭孟齐[8](2019)在《中国特有植物南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效应评价》文中指出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 Liu ex S.L.Chen&Renvoize)是我国特有的芒属植物,也是极具开发潜能的生态修复植物和生物质原料,其具有生物质产量高、光合效率强、纤维素含量高和耐贫瘠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南荻这一生态友好型植物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青睐,但迄今为止南荻在我国详细的地理分布及其规模化种植可能产生的生态效益和生态风险还不清楚。为探究“南荻分布在哪里”及“南荻规模化种植产生的生态效应如何”这两个科学问题,本文对南荻的地理分布特征、生境限制因子、潜在分布区范围、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生态风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荻的地理分布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南荻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湖北、浙江、安徽、江苏、江西、河南和上海的8个省份和直辖市的252个县(市),其水平分布范围为东经111.17°~121.74°,北纬26.47°~33.97°,垂直分布范围为-1~299 m。从植物区系上看,南荻分布在华东植物区系中的黄淮平原亚地区(ⅢD9a)、江汉平原亚地区(ⅢD9b)、浙南山地亚地区(ⅢD9c)和赣南-湘东丘陵亚地区(ⅢD9d)以及华中植物区系中的秦岭巴山亚地区(ⅢD10a)和川、鄂、湘亚地区(ⅢD10c)。从南荻的地理分布特征来看,洞庭湖、鄱阳湖和太湖是南荻分布的中心区域。2.南荻的生境特征南荻的生境类型较丰富,“喜水”是其主要的生境特点,其中81.83%的南荻生长在水边,18.17%的南荻生长在离水源较远的生境中;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和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是南荻主要的伴生植物,此外南荻生长的土壤类型多为pH接近中性的贫瘠土。南荻分布区的年均气温为14.13~18.15°C,均值为16.33°C,年降雨量为763.00~1817.00 mm,均值为1162.97 mm;但在不同南荻分布的植物区系内,水分因子的差异性较大,其次是热量因子,而光照因子的差异性较小,根据水分因子的不同可将南荻分布的植物区系划分为3种类型(高湿润性、中湿润性和低湿润型)。南荻野生居群的表型性状变异幅度大,遗传多样性丰富,其变异系数范围为17.05%~78.98%,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异范围为1.61~1.78。最冷季节平均温度(Bio11)、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Bio4)和最干季度平均温度(Bio9)是南荻分布的主要生境限制因子,其次是最暖季节降雨量(Bio18)和最湿季度降雨量(Bio16);而影响南荻株高和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是土壤速效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3.南荻潜在的分布区用Maxent模型预测南荻潜在分布时,最佳样本量是120,预测结果较精准。南荻潜在适生范围狭小,其中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江汉平原亚地区、黄淮平原亚地区和川鄂湘亚地区;此外南荻的适生总面积为6.658×105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96%。4.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南荻具有较强的固碳能力,其净初级生产力为1.34~15.55 kg·m-2·a-1,固碳能力为0.59~6.79 kg·m-2·a-1;在南荻分布的核心区域中,洞庭湖区域的南荻固碳能力较强(0.89~6.79 kg·m-2·a-1),年固碳量较多(7.12×106~5.43×107 t),而太湖区域南荻的固碳潜能则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规模化种植南荻可较显着地提升土壤的养分含量,对土壤全氮含量的提升率最大为12.74%,其次是全磷(11.91%)和有机质含量(6.63%),而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较小;种植南荻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要好于碱性土壤,对0~20 cm土层的改良效果要好于20~40 cm的土层。5.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通过文献法与专家咨询法确立分布特征、扩散特征、繁殖特征、遗传特征、适应特征、危害特征和被控制特征7个方面共计33个与能源草生态风险评价相关的指标。然后通过yaahp10.1软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进而构建相应的生态风险评价体系。最后选取10种已知生态风险等级的高大禾草对该体系进行检验,并依据检验结果对评价体系的生态风险等级层次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体系可以有效地辨别出不同物种的生态风险等级,并将风险等级层次划分为高危生态风险(系统评分>74.5),一定生态风险(系统评分在54.5~74.5),基本无生态风险(系统评分<54.5)。基于能源草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对芒、五节芒、荻、南荻和奇岗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芒、五节芒、荻、南荻、奇岗的生态风险值(R)依次是71、60、66、53和52分,即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趋势为芒>荻>五节芒>南荻>奇岗;依据能源草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划定的评判标准,奇岗和南荻为无生态风险的芒草种类,而五节芒、荻和芒为具有中低生态风险的芒草种类。

谢奎[9](2019)在《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中国水产养殖区域水体资源监测与空间格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加强对水产养殖水体资源的监测,相对精准地把握我国水产养殖空间位置与面积现状,摸清水产养殖业的家底,合理规划水产养殖布局,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发展水平与综合效应。本文以高分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经过大气校正、正射校正等一系列的预处理过程,根据规定判别法则,将遥感水体资源划分为内陆养殖水体(包括内陆池塘、山塘水库)、大水面水体、典型非养殖水体(包括河流、水渠、盐场等水体)、海水养殖水体(包括海水池塘、浅海设施养殖区),对各种养殖水体资源进行分类提取,获取全国水产养殖水体资源空间分布数据,并通过比对调查和GPS测量数据校验遥感监测结果的精度,不同类型养殖水域个数的总精度为90.05%,面积的总体精度为91.13%,满足实验需求。在此基础上,以江苏省池塘养殖为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域的水产养殖池塘景观特征,在斑块类型上选取了6个指标构建江苏省县域水产养殖池塘集中程度空间分异综合评价体系。基于最佳分析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江苏省养殖池塘的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布差异格局。并结合渔业统计年鉴数据,选取池塘养殖面积、养殖产量等典型指标,对江苏省63个空间单元的池塘养殖进行空间关联分析,研究江苏省池塘养殖的空间集聚格局。结果表明:(1)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布综合水平地区差异显着,分布不均匀,空间上分布相对集中的三个县域(市辖区)为金湖县、苏州市辖区及连云港市辖区,相对分散的三个县域(市辖区)为如皋市、灌南县与丰县。(2)江苏省池塘养殖具有显着的、正向的空间自相关性,其空间分布呈现出非随机的地理集聚格局。中部的洪泽湖、高邮湖流域及南部的太湖流域为该省池塘养殖业的主要产区。(3)基于景观指数与空间自相关的研究方法将数量统计与空间分析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较好的揭示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特征及池塘养殖的基本特征与空间集聚格局,为江苏省进行池塘养殖空间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蔡燕培[10](2016)在《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特征显化及开发保护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作为耕地补充的重要途径,在维护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的不断减少,耕地质量的下降,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都要求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家底,揭示耕地后备资源的地域性特征,制订切实可行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但不同地域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等差异较大,深入分析,揭示其规律性特征,可为耕地保护差别化的政策设计提供理论基础。基于此,以经济发达地区的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二次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深入分析其耕地后备资源结构与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保护分区,可为江苏省实现“保增长、保红线”的“双保”方针和“强富美高”新江苏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也为我国类似地区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保护政策提供理论借鉴。论文以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为研究对象,以县域为研究尺度,运用空间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组合系数等方法探讨了耕地后备资源地类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构建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熵权赋值的方法测算了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潜力。计算县域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服务价值,通过测算耕地后备资源开垦前后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系数,获取县域生态敏感度分区特征。在此基础上,划定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保护分区,提出差别化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空间分布存在显着的地域差异,总量分布呈沿海沿湖分布特征,水域周边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均较丰富。地类空间集聚程度差别较大,沙地集聚程度高,仅分布于长江流域及运河两岸县,内陆滩涂分布最为均匀,各县均有分布。(2)江苏省内大多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地类集中化程度高,组合类型单一。较多县属于极度集中化。尽管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组合地类是以其他草地、沿海滩涂、内陆滩涂及盐碱地为主,但内陆滩涂为主要分布地类的县达到了 60%。(3)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度高,48.83%的县敏感程度达到0.8。与区域内陆滩涂分布广有直接原因。(4)研究将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优先开发区、有条件开发区、暂缓开发区及禁止开发区,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了差别化的开发与保护政策建议。

二、洪泽县林业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洪泽县林业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存在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有林场
        2.1.2 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物品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洪泽国有林场概况及事业化改革的做法和成效
    3.1 淮安市洪泽国有林场的基本概况
        3.1.1 林场管理体制概况
        3.1.2 森林资源现状
        3.1.3 人员现状
        3.1.4 财务现状
    3.2 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做法
        3.2.1 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3.2.2 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完成情况
    3.3 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成效
        3.3.1 完成定编定岗,明确公益属性
        3.3.2 妥善安置富余职工,解决历史包袱
        3.3.3 财政投入加大,健全社会保障
        3.3.4 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3.3.5 森林资源的数量有一定的增加
4 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事业化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基础设施短期内仍然薄弱
        4.1.2 森林生态功能短期内难以显着提升
        4.1.3 人员整体素质低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
        4.1.4 资金仍然缺乏,筹资困难
        4.1.5 事业单位体制下,国有林场可能陷于效率低下的陷阱
    4.2 事业化后发展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洪泽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
        4.2.2 管理缺位,营林培育中追求数量,忽略质量
        4.2.3 事业单位人才招聘制度与林场实际需求不符
        4.2.4 事业化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较大
        4.2.5 事业化体制下,国有林场缺乏长期发展的动力机制
5 完善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5.1 加大投入,构建支持国有林场发展的长效政策体制
    5.2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市场机制,增强“造血”功能
    5.3 完善人才选拔制度,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
    5.4 优化森林经营方案,提高森林资源质量
    5.5 发展自营经济,维护国有林场持续发展活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乡村生态系统构成与理论框架
    2.1 乡村生态系统的结构
    2.2 乡村生态系统的特征
    2.3 乡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2.4 乡村生态系统研究的理论框架
    2.5 本章小结
3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演变及其空间格局特征
    3.1 研究区概况
    3.2 乡村发展历史脉络及其演变特征
    3.3 乡村生态系统发展现状及其空间分异
    3.4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响应与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合评估框架的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 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4.2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得分与空间梯度特征
    4.3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空间分布特征
    4.4 江苏省县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类型划分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发展类型典型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演变
    5.1 典型镇域研究的目的与选取依据
    5.2 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框架与分析方法
    5.3 吴中区土地利用及乡村发展类型时空演变特征
    5.4 吴中区镇域乡村生态系统健康时空演变特征
    5.5 吴中区乡村生态系统健康与乡村发展类型关系及影响因子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三生”功能视角的乡村生态系统耦合机制分析
    6.1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过程分析
    6.2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评价体系与耦合分析方法
    6.3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
    6.4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分析
    6.5 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分析
    6.6 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三生”功能耦合机制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江苏省乡村发展模式与生态系统健康调控
    7.1 不同类型乡村发展调研与模式凝练
    7.2 村民认知的乡村发展问题分析
    7.3 功能协调的乡村生态保护与空间优化策略
    7.4 产业融合的多尺度乡村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撤县设区背景下洪泽区城乡规划的优化对策斫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2 理论基础和政策研究
    2.1 城市规划原理
        2.1.1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2.1.2 城市的功能
        2.1.3 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2.2 我国新时代城乡规划发展
        2.2.1 城乡统筹规划
        2.2.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3 洪泽区城乡规划现状
    3.1 洪泽区现行规划管理情况
        3.1.1 洪泽区城乡规划管理演变
        3.1.2 洪泽区城乡规划管理特点
    3.2 洪泽区现行规划编制情况
        3.2.1 洪泽区现行总体规划
        3.2.2 洪泽区现行控制性规划
    3.3 洪泽区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4 洪泽区现行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4.1 洪泽区现行规划编制存在的问题
        4.1.1 洪泽区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
        4.1.2 洪泽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
    4.2 洪泽区现行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
        4.2.1 洪泽区规划审批存在的问题
        4.2.2 洪泽区规划监察存在的问题
        4.2.3 洪泽区规划验收阶段存在的问题
5 国内城乡规划管理先进的经验借鉴
    5.1 城乡规划编制先进经验
    5.2 城乡规划实施先进经验
6 优化洪泽区城乡规划发展的对策
    6.1 优化城乡规划编制
        6.1.1 洪泽区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
        6.1.2 洪泽区城市定位和发展目标
        6.1.3 优化城乡总体规划的理念和举措
        6.1.4 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举措
        6.1.5 核心片区和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
        6.1.6 积极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创新空间规划管理工作
    6.2 落实规划的实施
        6.2.1 提高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水平
        6.2.2 优化规划审批程序
        6.2.3 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7 总结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化机理及转型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背景下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客观现实
        1.1.2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1.1.3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一步创新的理论需求
        1.1.4 解决江苏省国土空间利用瓶颈问题的需要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
        1.3.2 土地利用功能识别与评价
        1.3.3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与演进
        1.3.4 空间治理
        1.3.5 研究述评与展望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土地利用分类
        2.1.2 土地与国土空间的基本概念
        2.1.3 土地利用功能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
        2.2.2 地域功能
        2.2.3 土地利用多样性
        2.2.4 系统科学
        2.2.5 区位布局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快速城镇化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
        3.1.3 产业结构特征
        3.1.4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3.2 数据来源
    3.3 研究方法
        3.3.1 行政单元尺度的土地利用功能评价
        3.3.2 图斑尺度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3 多尺度融合
        3.3.4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3.3.5 土地利用功能演变驱动机理
        3.3.6 “三生”空间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模型
第4章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格局及其演进特征
    4.1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格局特征
        4.1.1 农业生产功能空间分布
        4.1.2 非农生产功能空间分布
        4.1.3 生活功能空间分布
        4.1.4 生态功能空间分布
    4.2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集聚及分异特征
        4.2.1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聚集性
        4.2.2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格局、分布形态及演变过程
    4.3 土地利用功能演进特征
        4.3.1 时间特征
        4.3.2 空间特征
    4.4 土地利用功能演进路径分析
        4.4.1 农业主导型
        4.4.2 工业主导型
        4.4.3 商旅服务型
        4.4.4 均衡发展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时空表达
    5.1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时序变化特征
        5.1.1 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2 农业生产与生活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3 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4 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5 非农生产与生态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1.6 生活与生态功能时序变化特征
    5.2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分异特征
        5.2.1 农业生产与非农生产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2 农业生产与生活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3 农业生产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4 非农生产与生活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5 非农生产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2.6 生活与生态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空间格局
    5.3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效应
        5.3.1 土地利用功能相互作用关系的空间效应分析理论框架
        5.3.2 土地利用功能协同/权衡关系的空间效应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驱动机理
    6.1 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化的序参量
    6.2 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分异的驱动机理
        6.2.1 主要影响因子
        6.2.2 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
        6.2.3 重要影响因子的时空变异规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江苏省典型地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与调控对策
    7.1 “三生”空间限制分区
        7.1.1 典型地域土地利用功能
        7.1.2 “三生”空间生态位适宜性
        7.1.3 “三生”空间限制分区结果
    7.2 “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2.1 农业主导型区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2.2 工业主导型区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2.3 商旅服务型型区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2.4 均衡发展型区域“三生”空间优化路径
    7.3 “三生”空间调控对策
        7.3.1 以空间主导功能为指引,适当协同次要功能,完善土地利用管制手段
        7.3.2 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从法律层面立法保障
        7.3.3 推动产业集群在国土空间开发的引领作用
        7.3.4 强化城乡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可能的创新点
        8.2.1 研究尺度的复合性和多元性
        8.2.2 研究视角的探索性
    8.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扬中市居民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经济发展的重点
        1.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1.1.3 满足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高品质消费需求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2.1.2 休闲农业评价研究进展
        2.1.3 江苏省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进展
    2.2 研究评述
    2.3 研究理论基础
        2.3.1 农业多功能理论
        2.3.2 产业融合理论
        2.3.3 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论
        2.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3章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及区域演化特征
    3.1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过程
    3.2 江苏省休闲农业区域发展演化
        3.2.1 江苏省整体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3.2.2 苏南、苏中、苏北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演变特征
第4章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选择
        4.2.1 指标选取依据
        4.2.2 指标说明
    4.3 测度方法
        4.3.1 基于熵权层次分析评价模型的休闲农业测度指标权重确定
        4.3.2 基于TOPSIS法的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
第5章 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实证分析
    5.1 研究范围和数据来源
        5.1.1 研究范围
        5.1.2 数据来源
    5.2 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1 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2 休闲农业运营管理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3 休闲农业功能效益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2.4 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5.3 江苏省县域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分析
        5.3.1 休闲农业产业基础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2 休闲农业运营管理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3 休闲农业功能效益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5.3.4 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水平空间格局
第6章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策略
    6.1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提升
        6.1.1 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基础的策略
        6.1.2 提升休闲农业运营管理的策略
        6.1.3 提升休闲农业功能效益的策略
    6.2 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优化
        6.2.1 从省域层面,实施多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
        6.2.2 从地区层面,构建区域休闲农业文化带
        6.2.3 从类型层面,实行区域差异化发展战略
        6.2.4 加强地区休闲农业资源整合与协作,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2.3 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基本理论
    2.1 概念的界定
        2.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2.1.2 现代农业的特征
        2.1.3 现代农业的类型
    2.2 基本理论
        2.2.1 产业结构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比较优势理论
第三章 淮安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淮安市概况
        3.1.1 行政区划与人口
        3.1.2 气候资源
        3.1.3 土地资源
        3.1.4 水文资源
        3.1.5 森林资源
    3.2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3.2.1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2.2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3.2.3 居民收入逐步增加
        3.2.4 主导产业持续做强
        3.2.5 产业化水平稳步提升
        3.2.6 生态农业水平提高
        3.2.7 品牌建设实现突破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
    4.1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
        4.1.1 区位交通优势
        4.1.2 经济基础良好
        4.1.3 科研教育丰富
        4.1.4 机械化水平高
    4.2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
        4.2.1 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低
        4.2.2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4.2.3 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
        4.2.4 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4.3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4.3.1 乡村振兴战略的机遇
        4.3.2 互联网+现代农业信息化
        4.3.3 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
    4.4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挑战
        4.4.1 农产品竞争压力大
        4.4.2 农户兼业化较严重
        4.4.3 农业科技进步缓慢
    4.5 SWOT组合矩阵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5.1.1 美国现代农业发展
        5.1.2 日本现代农业发展
        5.1.3 荷兰现代农业发展
        5.1.4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
        5.1.5 小结
    5.2 国内现代农业发展实践
        5.2.1 南京市现代农业
        5.2.2 杭州市现代农业
        5.2.3 上海市现代农业
        5.2.4 小结
    5.3 经验借鉴
        5.3.1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5.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5.3.3 发展农村合作社组织
第六章 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6.1 增加涉农财政投入
    6.2 加快推动土地流转
    6.3 积极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6.4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6.5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
    6.6 加强农业产业化服务
    6.7 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第七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环洪泽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环洪泽湖区域生态保护角度研究
二、从环洪泽湖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研究

(8)中国特有植物南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南荻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1.1.1 南荻的生物学特征
        1.1.2 南荻的分类和分布
        1.1.3 南荻的生理特性
        1.1.4 南荻的细胞学与分子生物学
        1.1.5 南荻的繁育及栽培管理
        1.1.6 南荻的逆境适应性
        1.1.7 南荻的综合应用
    1.2 植物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
        1.2.1 植物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评价
        1.2.2 植物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评价
    1.3 立项依据
        1.3.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3 研究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南荻的地理分布与生境特征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南荻地理分布图的制作
        2.1.2 南荻野生居群生境特征的分析
        2.1.3 南荻潜在分布区预测的数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南荻的地理分布特征
        2.2.2 南荻的生境特征
        2.2.3 南荻潜在分布区的预测
    2.3 讨论
        2.3.1 南荻地理分布范围的变化
        2.3.2 南荻生境多样性的探讨
        2.3.3 南荻生境限制因子的分析
        2.3.4 南荻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分析
        2.3.5 南荻种质资源的保护措施
    2.4 结论
第三章 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应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态效益评价的试验设计
        3.1.2 生态风险的评价体系与评估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效益评价
        3.2.2 南荻规模化种植的生态风险评价
    3.3 讨论
        3.3.1 南荻规模化种植产生的生态效益分析
        3.3.2 南荻规模化种植产生的生态风险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
    4.1 全文总结
    4.2 研究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附录1 南荻种质资源分布点
附录2 南荻部分标本图片
附录3 不同生境下的南荻照片

(9)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中国水产养殖区域水体资源监测与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遥感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现状
        1.3.2 景观格局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产养殖水体资源信息提取
    2.1 数据来源
    2.2 主要卫星介绍
        2.2.1 高分一号卫星介绍
        2.2.2 天绘一号卫星介绍
    2.3 数据预处理
    2.4 水产养殖水体分类与信息提取
        2.4.1 水体资源分类类型
        2.4.2 遥感影像的判读解译
        2.4.3 水产养殖水体资源提取结果
        2.4.4 分类精度评价
    2.5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景观指数的江苏省水产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异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文水系
        3.1.4 基本养殖状况
    3.2 数据
    3.3 研究方法
        3.3.1 景观格局指数法
        3.3.2 最佳粒度分析法
        3.3.3 主成分分析法
        3.3.4 极值标准化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3.4.2 最佳分析粒度的确定
        3.4.3 养殖池塘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3.4.4 养殖池塘景观指数主成分分析
        3.4.5 江苏省养殖池塘县域集中度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3.5 结论
第四章 江苏省池塘养殖地理分布格局研究
    4.1 数据
    4.2 研究方法
        4.2.1 全局空间自相关
        4.2.2 局部空间自相关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江苏省池塘养殖的空间分布特征
        4.3.2 江苏省池塘养殖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4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特征显化及开发保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耕地后备资源
        2.1.2 耕地质量
        2.1.3 生态敏感性
    2.2 基础理论借鉴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生态经济理论
        2.2.3 地域分异理论
        2.2.4 土地资源评价理论
        2.2.5 耕地保护理论
第3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耕地后备资源分布特征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区位概况
        3.1.2 自然资源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土地利用现状
        3.2.1 土地利用总体概况
        3.2.2 耕地分区概况
    3.3 耕地后备资源总量分布特征
        3.3.1 数据来源及评价单元
        3.3.2 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现状
        3.3.3 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
    3.4 小结
第4章 耕地后备资源地类空间分布特征
    4.1 研究目的和思路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思路
    4.2 测算方法
        4.2.1 空间基尼系数
        4.2.2 集中化指数
        4.2.3 威弗-托马斯组合系数
    4.3 计算结果与分析
        4.3.1 分地类空间分布特征
        4.3.2 组合类型
    4.4 小结
第5章 耕地后备资源潜在质量空间分布特征
    5.1 目的与思路
        5.1.1 研究目的
        5.1.2 评价思路
    5.2 评价基本参数确定
        5.2.1 分等指标区及评价单元划分
        5.2.2 标准耕作制度及指定作物确定
        5.2.3 光温生产潜力测算
    5.3 质量潜力指数测算
        5.3.1 影响因素条件量化
        5.3.2 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等
    5.4 自然质量结果及分析
        5.4.1 自然质量分等因素权重
        5.4.2 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自然质量等
    5.5 小结
第6章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特征
    6.1 目的与思路
        6.1.1 研究目的
        6.1.2 研究思路
    6.2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服务价值测算
        6.2.1 标准单位生态服务价值当量因子的经济价值量
        6.2.2 不同生态系统的生态价值当量
        6.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测算
        6.2.4 生态敏感系数
    6.3 研究结果与分析
        6.3.1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6.3.2 单位生态服务价值的空间分布
        6.3.3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生态敏感性
        6.3.4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
    6.4 小结
第7章 耕地后备资源分区与开发保护政策研究
    7.1 耕地后备资源分区
        7.1.1 耕地后备资源分区原则
        7.1.2 分区思路及方法
        7.1.3 分区结果
    7.2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保护政策建议
        7.2.1 大力开发优先开发区,构建共享互惠平台
        7.2.2 开发保护有条件开发区,维护生态平衡
        7.2.3 科学养护暂缓开发区,培育耕地后备资源
        7.2.4 重点保护禁止开发区,维持城市心脏
第8章 结论与不足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不足
附表A
参考文献
参与科研项目及成果
致谢

四、洪泽县林业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洪泽国有林场事业化改革发展研究[D]. 袁牧野. 扬州大学, 2020(05)
  • [2]江苏省乡村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耦合调控研究[D]. 孟令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撤县设区背景下洪泽区城乡规划的优化对策斫究[D]. 李路.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4]经济发达区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化机理及转型路径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D]. 李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江苏省休闲农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提升策略研究[D]. 刘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5)
  • [6]淮安市现代农业发展研究[D]. 张囡.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3)
  • [7]环洪泽湖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综述[J]. 陆娟,李萍萍. 经济研究导刊, 2019(23)
  • [8]中国特有植物南荻的地理分布及生态效应评价[D]. 郭孟齐.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9]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中国水产养殖区域水体资源监测与空间格局研究[D]. 谢奎.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10]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特征显化及开发保护政策研究[D]. 蔡燕培.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洪泽县林业资源的培育、保护、开发与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