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与集团化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马慧敏[1](2003)在《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回顾中国古代、近代对外贸易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综述建国以来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政策以及经贸学术界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的情况,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的概况。总结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与西方新贸易理论对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阐述了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在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对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以及研究方法上实现的转变。并进一步得出结论: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国家垄断外贸管理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并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这一基本线索,在这思想发展演变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个关系: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与学术界学者的对外贸易思想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与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的关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与基本指导思想的关系。
忻华强[2](2003)在《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发展问题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因为曾经风光一时的国 有外贸企业逐步步入困境 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较多的关注 从理论和实践上来 看 无论是国有外贸企业的集团化改革 综合商社化 规模经营 资本经营 还 是国有外贸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与股份制改革 都没有取得实效 这就要 求从理论和实 践的角度作出创新 寻找新的切入点 以推动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 帮助其走出困境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国有外贸企业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竞争 尤其是在经 济全球化和中国已经加入 WTO 的背景下 发展对外经济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具有 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因此 本文的选题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除导论之外 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归纳了目前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 国有外贸企业问题及改革对策的分析 并说明了从人力资本产权角度研究国有外 贸企业制度创新问题的必然性 第二章对人力资本理论及其思想渊源进行回顾 第三章分析了人 力资本产权与企业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对中国国有外贸 企业的制度创新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 指出了国有外贸企业的人力资本属性特 点 以及改革的切入点应该是人力资本产权 第五章对国有外贸企业的人力资本 产权制度创新给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本文的可取之处首先在于 文章从人力资本产权的角度来研究国有外贸企业 的制度创新问题 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其次 文章对国有外贸企业的人力 资本层次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另外 针对目前存在的国有外贸企业应该从竞争性 领域退出这一观点 本文提出 我们可以结合国有股减持来推进人力资本产权制 度创新 但同时 国有外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由于从人力资本产权角度对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问题展开研究的尝试性 以及作者能力方面的局限 文章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这些都是有待于进一步研 究的内容
杨晓瑜[3](2001)在《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入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旅游服务贸易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国际旅游业具有促进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效应,因此大力发展国际旅游业将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然而,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迅猛发展不相符合的是迄今为止我国有关旅游服务贸易方面的研究大大落后于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如何为国际旅游业的研究构建一个坚实、规范的理论基础,使得我们的研究成果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是研究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探讨。 本文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旅游服务贸易的综述,包括四节。第一、二节首先介绍了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如何界定的问题,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作者的一些观点和见解;其次,第三节考察了我国国际旅游业(主要指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并分析了入世给我国国际旅游业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第四节论述了国际旅游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尤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理论部分,共包括四节。第一节研究了如何选择适合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业的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影响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第二节运用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比较优势学说,来分析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并指出合理利用比较优势对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第三节则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自身的缺陷以及在运用到国际旅游业领域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指出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主要地应该构建在新贸易理论以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第四节介绍了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并分析了钻石模型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改进。在第二部分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文章第三部分侧重于应用新贸易理论,主要是竞争优势理论来研究提高我国入境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与举措。指出我国应该通过国际市场需求与旅游企业供给两个方面来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
徐康康[4](2003)在《上市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外发达国家企业集团成长的历史实践表明,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实现可持续成长的重要道路。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多元化经营的企业集团表现出相当出色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但进入80年代后,一些企业集团开始退出一些经营领域,多元化热潮也渐渐消退。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以来,一批现代企业集团陆续建立。而同时众多中国企业集团掀起了一股多元化经营热潮,形成了不少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 那么,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有何效应?一些发达国家企业集团为何退出多元化经营?中国企业集团为何对多元化经营热情不减?中国以及发达国家企业集团在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方面的最新情况如何?多元化程度有多大?多元化经营对中外企业集团的绩效有何影响?中外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其实际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二者进行比较可得出怎样的结论与启示?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方面有无总体内在趋势性规律可循?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究竟应该走一条怎样之路? 带着以上问题和目的,本文进行相应研究。研究内容按下列顺序进行: 绪论之后,第一章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理论,包括研究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涵义及行业分类标准、分析企业多元化经营动因和效应以及回顾中外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历程,并从理论上初步分析企业集团进行多元化经营和转向的原因以及二者之间的异同。第二章设计进行实证研究的框架,包括样本选取、研究企业集团绩效与价值的衡量方法、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绩效指标体系和多元化测度指标的确定。第三章实证研究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第四章探讨中国企业集团的发展之路,并提出政策性建议。最后,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本文结合理论探讨,在对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内在规律进行探求与总结,期待为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决策依据。 经过周密的备案与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力求有听创新。 本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本文分别对中国和欧美发达国家上市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相互比较和参照,研究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内在趋势性规律,从而达到探求中国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理性之路的根本目的。类似这种有关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国际比较研究在国内还较为不多见。 (2)本文对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研究,是建立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复层基础上的。即不单纯以包括概念解释和理论探讨为主的描述性研究,而是更侧重于数理分析性研究,包括建立模型和对多种数理方法的应用。相对国内相关领域大多对多元化意义和作用的一般性讨论,本文的研究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更具说服力。 (3)而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本文的特点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在学术界较为流行的时点分析法的基础上,引入时序分析,以加强本文的研究深度;二是在企业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评判方面,对传统的盈利性和风险性两方面指标予以拓展,加入成长性指标进行研究;三是采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合对比,以加强结论的可靠性。而其中对样本分组的方法设计也不失为本文的一个亮点。 经过深入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主要政策性建议: 追求各业务单元的相关性,跨较少不相关行业的高关联度多元化是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的理性方式。通过建立和加强核心竞争力,进而培养和巩固企业集团在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再以此为基础发展与主营业务关联密切的业务,是中国企业集团应走的发展道路。
屠文聪[5](2003)在《入世与构建我国国有外贸集团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国际贸易在整个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将处于核心的地位。国有外贸公司作为从事对外贸易活动的主体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存的我国国有外贸公司的地位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迫切地要求我们在加入WTO以后,加快国有外贸公司的改革并为此制定出相适应的发展策略。我们注意到一些大型的国有外贸集团,其进出口额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因此,可以看出,在目前所处的环境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的条件下,集团化的发展策略对于国有外贸公司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了关于构建国有外贸集团的主张。具体地讲,首先,我们在对国有外贸公司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国外外贸公司的发展的比较,找出我国国有外贸公司可能的发展方向。之后在分析了国有外贸公司现存问题与所面临挑战,说明国有外贸公司推行集团化发展策略的重要性。其次,我们给出了国有外贸公司集团化所包含的基本内容,然后分别从企业外部与内部条件入手,重点说明我国的部分国有外贸企业已具备了推行集团化发展策略的条件。之后重点探讨了集团化对国有外贸公司经营带来的影响,并利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企业集团化前后市场力量不同的角度分析重组对市场效率的影响。最后,在分析了国有外贸公司在推行集团化的发展策略时所产生的成本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与企业边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国有外贸公司集团化发展的具体模式,并在对韩国企业集团发展模式分析基础上,提出几点在构建国有外贸集团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王习农[6](2004)在《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一方面加速经济全球化步伐,另一方面加速其自身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全球经济向自由化、开放化发展,而任何国家在这一国际大趋势下无动于衷都无异于自甘落后。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而加入WTO,又为我国面向全球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如何确立新的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如何应对,从而抓住机遇、直面挑战、走向开放,将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正是以开放经济中增强我国企业竞争优势为主线,通过建立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全面研究当前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企业发展战略和政府行为取向问题。全文共分七个部分。导论:主要是在说明论文选题背景和国内外跨国并购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立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同时,简要说明全文的主体结构和框架构思以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明确本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第一章,跨国并购实践及理论:以经济全球化为背景,指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新趋势,即国际投资以跨国并购投资为主。同时,在总结全球跨国并购实践的基础上,界定开放经济内涵,给出跨国并购概念,分析跨国并购实质,梳理当前国际上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以国内企业并购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为基础)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吸收利用并加以创新。本章对跨国并购和跨国新建两种FDI方式加以比较,进而说明在总体上跨国并购优于跨国新建而成为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的原因。第二章,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MCCAT):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是在评价利用国际各种跨国并购理论的基础上实现的一个理论创新,目的在于架构解释跨国并购动因的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本章核心观点在于:企业并购的动因是企业试图利用自身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并购或跨国并购去获取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以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和持久利润。本理论以企业客观存在市场竞争优势为前提,提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和函数,分析形成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探讨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构成、作用和选择方法,并以此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确立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为战略目标,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为战略重点,以合作性战略、进攻性战略、防御性战略、宏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战略方式。以下四章则以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时代所应采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外国企业并购中国企业:本章以合作性战略为指导,在归纳我国企业客观存在的市场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分析外国企业并购我国企业的动因和现状,指出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中重新定位,进而提出我国企业<WP=4>制度和机制创新的构想。同时强调在外资并购大举进攻的挑战下,我国企业必须加快自身并购进程,快速形成规模经济的必然趋势。在知识优势日益成为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作相应调整。最后,阐述通过打造我国企业竞争优势构建我国产业竞争力进而塑造国家竞争力的问题。第四章,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本章以进攻性战略为指导,在分析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和现状的基础上,着重指出我国企业如何利用自身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获取更大竞争优势的策略和技术问题,并对如何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提出相应对策。第五章,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本章以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相协调战略为指导,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注重从本国实际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宏观层面存在的问题,着力从政府管理、法律、金融和市场等四方面探讨如何为开放经济中我国企业构建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积极参与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章,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本章以防御性战略为指导,重点论述跨国并购中的国有资产流失防范、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民族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和其他国际风险防范与控制等几方面内容,旨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树立风险防范和经济安全意识,进一步保护和提高我国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研究表明,在跨国并购大潮下,我国只有适应开放经济的要求,通过主动引进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国外企业,通过重塑宏观环境为企业创造良好外部运行条件,不断增强经济安全意识,从而面向世界、面向开放、面向未来,确立新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相应调整和改革,积极打造企业、产业和国家竞争力,才能快速赶超世界发达国家。
汪大海[7](2000)在《我国企业集团化过程中政府管理模式的建构》文中研究说明
孙玉琴[8](2004)在《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 ——贸易制度创新与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着重讨论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及总体取向产生的贸易效应;二是外贸体制改革引致的国民经济增长的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20余年来,中国渐进式的、分阶段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使中国由保护贸易制度逐步转向有管理的自由贸易制度。这一变革大大减少了传统贸易体制造成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的扭曲,显着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增强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带来中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并经由对外贸易增长的传导及贸易体制改革对整体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由于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因而外贸体制改革与整体经济体制改革一样,本身带有明显的试验性,并且由于对外贸易领域的特殊性,使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更为艰难,改革中的失误也就难以避免。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实现贸易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而作为转型经济国家,既要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又要由贸易保护转向贸易自由化,这一双重目标需要双重的政策工具来实现。通过贸易体制改革扩大开放,不仅可以加速制度的创新,而且有助于制度的模仿和引进,加速制度的变革,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
彭红斌[9](2002)在《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全文由导言和正文组成。导言部分介绍了与论文选题有关的四个问题、选题依据与意义、论文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对国内学者就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综述、作者对外贸可持续发展含义的理解以及论文主要观点等内容。正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13章)是理论部分,分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理论;第二部分(46章)是基础分析,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外环境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第三部分(78章)是战略措施选择,提出中国对外贸易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第一章分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基本特征及类型。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分为量性增长与质性发展两个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只有组成一体才能形成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复合的、时间上与空间上协调的、可控与不可控共存的开放的动态系统。它包括量性增长较快、质性发展不足的质—量性不平衡发展的外贸系统,量性增长不足、质性发展较快的质—量性不平衡发展的外贸系统,以及质—量性协调发展的系统等三种类型。这三者各有其特点。第二章分析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包括动力和平衡两大基本的子机制。其中动力机制是以持续均衡的方式提供系统的能量,它包括经济动力、政治动力、文化动力以及竞争压力四个方面;平衡机制则以间断的方式对系统运行进行导向或修正,它包括政府管制机制、市场机制、自律机制、社会机制以及国际规范机制等。两大子机制在外贸可持续发展系统实际的运行中,必须协调一致,缺一不可。第三章探讨了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问题,提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及指标体系。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系统内部的发展能力和外部发展能力两个方面。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基本思路在于增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支撑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平衡能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环境资源支撑能力指标体系、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和平衡能力指标体系三大体系,其中每一指标体系中包括若干个具体指标。第四章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当代国际贸易环境正在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在国际政治环境上表现为:多极化趋势在增强,国际政治格局向“一超多强”过渡;国际交往中,政治意识形态因素的作用在下降,现实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成为中心,“经济外交”的地位日趋凸显;强权政治与贫富悬殊所引发的突发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国际经济环境方面出现了两个新的变化:一是知识经济的兴起;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突出。当代科技环境也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科技进步正日益服从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科技进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代国际贸易本身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和新趋势。表现为:在国际贸易格局上,全球化与集团化并存;<WP=3>在国际贸易结构上,日趋高级化;绿色浪潮的兴起,赋予国际贸易新的内涵:绿色贸易应运而生;在国际贸易手段上,网络贸易兴起;在贸易政策上,贸易的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并行发展,管理贸易政策盛行;技术壁垒成为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等。第五章分析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目前中国的政局稳定,国力在增强,劳动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自然资源禀赋状况较好,基本上能保证本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是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口增长与资源消耗、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将十分突出。这就决定中国必须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实现中国国家发展战略。“入世”会带来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它将为中国经贸的发展提供多种的机遇,但也冲击着人们思想观念、政府管理经济方式与政策、国内的法律体系等,还会造成目前国内某些产业部门的生存危机。第六章对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中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呈现出量性增长较快、而质性发展不足的现状特征。具体表现为:中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外贸增长的波动性较大;外贸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外贸结构不合理;还存在贸易条件恶化以及增长贫困化趋势。第七章提出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基点与措施。战略目标为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由目前量性发展为主的系统转变为质性与量性发展相协调的系统,由目前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对外贸易,由贸易大国变为贸易强国。战略基点在于推进外贸创新,包括外贸观念创新、体制与政策创新、市场创新、外贸商品构成创新以外贸工具创新等。战略措施包括进、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以及大力发展离岸贸易、绿色贸易、海外投资、加工贸易、电子商务以及加强区域经贸合作等。第八章提出了中国实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协调好的六大关系。这六大关系包括: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进口与出口的关系、对外贸易与引进外资的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10](2013)在《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文中指出从1990年至今已20多年,我们一直注意调研、探讨全国各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1990年,山东省诸城县从建立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实体,到2011年,全国各地区形成了农业产品种养加、产供销、产加销一条龙产业链,结成了农工商、贸工农、内外商、农科教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工业、商业、服务业转移,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农工商企业共同发展,开辟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永续
二、论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与集团化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与集团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前言 |
绪论 |
第一节 历史回顾 |
第二节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的总体描述(文献综述) |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篇 当代中国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对外贸易思想 |
第一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政策产生的必然性 |
第二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思想的内容 |
第三节 国家统制型保护贸易理论与政策所坚持的原则 |
第四节 文革时期的外贸思想及其纠正 |
第二章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开放型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一节 扩展对外贸易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经济外交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世界市场思想 |
第三章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开放型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一节 “三个代表”思想与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 |
第二节 全球化经济战略思想 |
第三节 利用外资思想 |
第四节 国际经贸与科技合作思想 |
第二篇 当代中国经贸学术界对对外贸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
第四章 关于西方经济学贸易理论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比较成本学说”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国际分工理论”的讨论 |
第三节 关于“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的争论 |
第五章 关于对外贸易在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一节 调剂余缺、互通有无,实现使用价值的转移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外贸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高级平衡作用 |
第六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 |
第二节 国际大循环战略构想 |
第三节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
第四节 “大经贸”战略 |
第五节 “科技兴贸”战略 |
第七章 关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历程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时期关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探讨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期对对外贸易经营机制的探索 |
第八章 对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概念 |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依据 |
第三节 影响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因素 |
第四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理论依据 |
第五节 提高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途径 |
第九章 经济全球化与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对对外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一节 关于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探讨 |
第二节 关于服务贸易问题的探讨 |
第三节 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探讨 |
第四节 知识经济与我国的对外贸易 |
第三篇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及认识的转变 |
第十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的国际贸易理论是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列宁的“社会主义国家外贸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三节 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的影响 |
第四节 西方新贸易理论与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和政策 |
第十一章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实现的转变 |
第一节 对对外贸易的作用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思想认识上的转变 |
第三节 对对外贸易体制认识上的转变 |
第四节 对西方贸易理论认识上的转变 |
第五节 对对外贸易思想研究方法上的转变 |
结论 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发展中的若干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2)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 论文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
二 论文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观点 |
三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
第一节 国有外贸企业的困境分析 |
第二节 国有外贸企业的横向改革实践 |
第三节 国有外贸企业的承包制改革 |
第四节 国有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革 |
第二章 人力资本的理论渊源 |
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 |
第二节 马克思的人力资本思想 |
第三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确立与发展 |
第四节 人力资本的定义与属性 |
第三章 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的制度创新 |
第一节 人力资本产权的含义与结构 |
第二节 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所有权安排 |
第三节 人力资本及其产权对企业治理结构的影响 |
第四节 人力资本产权与企业激励机制创新 |
第四章 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国有外贸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成绩与问题 |
第二节 国有外贸企业治理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
第三节 国有外贸企业激励机制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
第四节 人力资本产权是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的切入点 |
第五章 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国有外贸企业人力资本产权制度创新 |
第二节 中国国有外贸企业人力资本治理结构创新 |
第三节 中国国有外贸企业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创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3)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入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旅游服务贸易的概述 |
1.1 服务贸易 |
1.1.1 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 |
1.1.2 国际服务贸易概念的界定 |
1.1.3 国际服务贸易的内容及分类 |
1.1.4 国际服务贸易现状 |
1.1.5 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 |
1.2 旅游服务贸易 |
1.2.1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界定与分类 |
1.2.2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
1.3 入世对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 |
1.3.1 GATS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开放 |
1.3.2 入世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机遇与冲击 |
1.4 旅游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
2. 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模式研究 |
2.1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模式 |
2.1.1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的基本概念 |
2.1.2 影响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模式选择的因素 |
2.2 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模式的选择研究 |
2.2.1 两种发展模式的选择 |
2.2.2 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展模式的比较 |
2.3 基于比较优势学说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模式 |
2.3.1 比较优势理论在旅游服务贸易的应用 |
2.3.2 我国国际旅游业的比较优势 |
2.3.3 我国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误区及对策 |
3. 国际旅游业: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
3.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
3.1.1 仅有比较优势是不够的 |
3.1.2 比较优势学说在旅游服务贸易领域中应用的理论局限性 |
3.1.3 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的国际旅游业 |
3.2 旅游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
3.2.1 国际竞争力概念的提出 |
3.2.2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钻石模型 |
3.2.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 |
4. 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
4.1 我国入境旅游的国外客源市场分析 |
4.1.1 国外客源市场形势分析 |
4.2 台湾客源市场基本特征及走向 |
4.2.1 台湾客源市场的特征 |
4.2.2 台湾客源市场基本走向和旅游产品开发 |
4.3 旅游产品的开发 |
4.3.1 国际旅游业产品体系的综述 |
4.3.2 我国旅游产品开发的现存问题 |
4.4 扩大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市场需求策略研究 |
5. 提高旅游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
5.1 旅游企业的集团化之路 |
5.2 旅行社集团化发展对策研究 |
5.2.1 我国旅行社发展现状 |
5.2.2 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国际比较 |
5.2.3 旅行社集团化发展模式 |
5.3 中国饭店业:集团化之路 |
5.3.1 饭店业的国际发展趋势 |
5.3.2 中国饭店业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
5.3.3 发展饭店集团化管理的优越性及管理形式 |
5.3.4 我国饭店业集团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上市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二、 相关文献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
三、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
四、 本文的结构安排及主要结论 |
五、 本文的创新性及有待改进的方面 |
注释 |
第一章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理论研究及历程回顾 |
第一节 多元化经营的涵义及行业分类标准 |
第二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与专业化和集团化的关系 |
第三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动因分析 |
第四节 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效应分析 |
第五节 中外企业及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历程的回顾 |
小结 |
注释 |
第二章 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设计 |
第一节 实证研究目的及对象 |
第二节 研究对象样本的确定及研究方法 |
第三节 企业绩效与价值的衡量方法 |
第四节 多元化经营度的涵义及测量方法 |
第五节 绩效指标体系设计及多元化测度确定 |
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样本总体概况统计 |
第二节 多元化经营与盈利性关系分析 |
第三节 多元化经营与成长性关系分析 |
第四节 多元化经营与风险性关系分析 |
第五节 多元化经营与股权结构关系分析 |
第六节 实证分析结论的总结 |
小结 |
注释 |
附录 |
第四章 中国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之路探求 |
第一节 中国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可行性探讨 |
第二节 中国企业集团如何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探讨 |
小结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入世与构建我国国有外贸集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1章 国有外贸公司发展状况分析 |
1.1、 专业外贸公司的发展历程 |
1.2、 国有外贸公司的现状及地位 |
1.3、 入世后国有外贸公司面临的挑战 |
第2章 构建我国国有外贸集团的内容和条件 |
2.1、 构建我国国有外贸集团的内容 |
2.2、 构建我国国有外贸集团的条件 |
第3章 构建我国国有外贸集团的经济评价 |
3.1、 关于构建我国国有外贸集团评价的目标及框架 |
3.2、 国有外贸公司集团化的经济评价 |
3.3、 国有外贸公司集团化发展的社会效益 |
第4章 国有外贸公司集团化的边界 |
4.1、 国有外贸公司推行集团化的成本和风险 |
4.2、 国有外贸公司构建企业集团的边界 |
第5章 构建国有外贸集团的模式选择 |
5.1、 现有国有外贸集团的发展模式 |
5.2、 呈上升趋势的国有外贸公司发展模式 |
5.3、 国有外贸集团控制体制的新构想 |
5.4、 在集团化过程中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 |
二、国内外跨国并购理论研究现状与评述 |
三、论文的实践意义 |
四、论文的主体结构与框架构思 |
五、论文主要创新之处 |
六、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全球跨国并购发展实践及理论 |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并购 |
一、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直接投资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
二、 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
三、 全球跨国并购的发展及趋势 |
四、 开放经济中的中国与跨国并购 |
第二节 跨国并购的概念 |
一、 企业并购 |
二、 跨国并购 |
三、 跨国并购类型、方式、模式与方法 |
第三节 跨国并购实质分析 |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二、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
三、资本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 |
四、 从企业控制权转换和企业产权角度分析跨国并购实质 |
五、 跨国并购实质概括 |
第四节 跨国并购动因理论 |
一、 跨国并购微观动因理论概括 |
二、 跨国并购宏观动因理论概括 |
三、 跨国并购微观、宏观动因理论简评 |
第五节 以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比较分析跨国并购效应 |
一、跨国并购正效应分析 |
二、跨国并购负效应分析 |
三、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间的选择 |
第二章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竞争优势 |
一、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
二、 企业存在竞争优势的客观必然性 |
第二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函数及作用机理 |
一、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概念及函数 |
二、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构成分析 |
三、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的作用机理--企业竞争优势双向转移 |
第三节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选择 |
一、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概念 |
二、 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选择 |
三、 由知识要素形成的竞争优势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优势 |
第四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评价 |
一、以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目前跨国并购理论和实践简释 |
二、评论 |
三、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并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第五节 市场综合竞争优势理论与中国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
一、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 |
二、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
三、跨国并购时代我国企业发展战略 |
第三章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 |
第一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动因分析 |
一、 外部因素 |
二、 国内因素 |
三、 中国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
四、 对中国企业存在的竞争优势排序的统计考证 |
第二节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现状 |
一、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 |
二、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或类型 |
三、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特点 |
第三节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制度、机制创新 |
一、 外资并购中的“表象并购”问题探析 |
二、 外资并购下的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
三、 外资并购与国有企业运行机制创新 |
四、 规范经营,提高效益 |
第四节 外资并购与中国企业规模经济形成 |
一、 西方国家内部企业间并购的作用及其经验借鉴 |
二、 我国企业规模经济现状 |
三、 企业集团合理规模的理论界定与途径选择 |
四、 我国形成企业规模经济的政策取向 |
第五节 知识并购与企业战略调整 |
一、 知识经济时代与知识并购 |
二、 知识并购的含义 |
三、 外资对我国企业的知识转移与知识并购 |
四、 调整企业战略,尤其经营战略,构建以知识优势为核心的竞争优势 |
第六节 外资并购与产业结构优化 |
一、 外资并购中国产业状况 |
二、 调整我国外资并购政策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
三、 未来外资并购我国产业趋势预测 |
四、 在外资并购中逐步形成我国主导产业并相应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
第四章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
第一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动因分析 |
一、 推动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主导动因 |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发展的有利环境 |
三、 推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利益驱动机制 |
四、 外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
第二节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现状 |
一、 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的历史演进与趋势分析 |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目标公司的寻找及跨国并购操作 |
一、 目标公司所在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
二、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对目标企业的审查 |
三、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行业选择 |
四、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进入地区选择或区位选择 |
五、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一般程序 |
第四节 促进中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 |
一、 发达国家企业跨国成长轨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二、 企业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
三、 政府层面上的对策措施 |
四、 保持清醒头脑,稳步跨国并购 |
第五章 跨国并购与企业外部环境 |
第一节 跨国并购与政府管理 |
一、 国外政府对跨国并购的规制与管理 |
二、 我国对跨国并购的政策现状及问题 |
三、 调整我国宏观规制管理政策应对跨国并购 |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法律环境 |
一、 发达国家法律与跨国并购 |
二、 我国跨国并购法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三、 构建和完善我国法律环境应对跨国并购 |
第三节 跨国并购与金融环境 |
一、 跨国并购中金融的作用 |
二、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企业并购的优势及投资银行功能的重新定位 |
三、 构建与跨国并购相适应的金融环境 |
四、 我国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我国企业并购外国企业 |
五、 我国金融机构参与跨国并购的风险分析 |
第四节 跨国并购与市场环境 |
一、 积极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 |
二、 推进外资并购的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
三、 培育和完善市场中介服务体系 |
第六章 跨国并购与经济安全 |
第一节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与防范 |
一、 国有资产流失风险 |
二、 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 |
三、 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
四、 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的对策措施 |
第二节 跨国并购与保护民族经济 |
一、 跨国并购下“民族经济”概念重新界定 |
二、 跨国并购中我国民族经济面临的风险 |
三、 “外资有限并购论”或“外资适度并购论” |
第三节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 |
一、 企业跨国并购防御概念 |
二、 企业跨国反并购原因 |
三、 企业跨国反并购技术 |
第四节 企业风险国际化与风险控制及管理 |
一、 企业风险国际化 |
二、 学习风险控制与管理技术 |
三、 按照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 |
四、 跨国并购国际化风险控制与管理的其他操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 ——贸易制度创新与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摘要(英文)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基本框架 |
一、研究目的 |
二、基本框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结构 |
第三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主要创见 |
一、基本结论 |
二、主要创见 |
第二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理论综述 |
第一节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 |
一、邓小平理论是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
二、邓小平理论推动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深化 |
第二节 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与增长绩效 |
一、制度、制度创新与增长绩效 |
二、制度创新与贸易发展的理论机制 |
三、发展中国家贸易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 |
第三节 贸易改革与贸易自由化理论 |
一、贸易自由化与经济增长 |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体制改革的经验实证 |
三、对外贸易体制与寻租理论 |
第四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进程与渐进转轨理论 |
一、转轨经济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
二、渐进转轨理论 |
三、次优理论和穆萨模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基本轨迹及主要特征 |
第一节 对外开放与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二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阶段及其特征 |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阶段的国际经验 |
二、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阶段及主要特征 |
第三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方式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方式的国际比较 |
二、中国采取渐进式、增量改革模式的成因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对外贸易管理权的分散 |
一、对外贸易行政管理权的下放 |
二、对外贸易经营管理权的分散 |
三、对外贸易管理权分散的效应 |
第二节 计划管理体制的变革 |
一、计划手段到商业手段、到市场手段的变迁 |
二、从计划手段到商业手段变革的意义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出口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外汇制度改革效应 |
一、外汇制度改革的历程 |
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效应 |
三、人民币汇率调整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出口补贴效应 |
一、出口补贴政策的演变 |
二、出口补贴效应分析 |
第三节 出口退税制演变效应 |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演进轨迹 |
二、出口退税政策与出口贸易发展的实证分析 |
三、现行出口退税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出口信贷效应 |
一、出口信贷政策的演变 |
二、出口信贷政策的效应 |
第五节 出口配额与许可证制度的效应 |
一、出口配额与许可证制度的演变 |
二、出口配额与许可证制度实施的效应 |
第六节 推动外向型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的发展 |
一、外向型乡镇企业与出口贸易的发展 |
二、吸引外资与出口促进政策 |
第七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进口管理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关税制度改革的效应 |
一、关税制度改革的历程 |
二、关税制度改革的效果 |
第二节 非关税制度改革的效应 |
一、进口配额、许可证制度的演变及成效 |
二、非关税壁垒的其它措施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外贸易经营体制改革 |
第一节 对外贸易经营权制度改革 |
一、外贸经营权制度改革的基本轨迹 |
二、外贸经营权制度改革的绩效 |
第二节 国有外贸企业改革的成效 |
一、国有外贸企业经营权制度的改革及其成效 |
二、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其成效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增长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总量的变化 |
一、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规模及其增长状况 |
二、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特点 |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增长的相关性 |
第二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方式的变化 |
一、加工贸易的发展与我国对外贸易增长 |
二、外贸体制改革与加工贸易的发展 |
三、加工贸易对贸易发展的影响 |
第三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结构的变化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比较优势的变化 |
第四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 |
一、衡量贸易条件的基本指标 |
二、我国贸易条件变动的实证分析 |
三、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条件变动关系的研究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经济增长效应 |
第一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 |
一、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
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贸易促进增长的实证分析 |
一、贸易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的国际经验 |
二、中国贸易体制改革与增长绩效 |
第三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
一、外贸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机制 |
二、外贸体制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
一、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理论机制 |
二、外贸体制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关系的理论机制及国际经验 |
三、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证分析 |
第五节 外贸体制改革与劳动就业的相关分析 |
一、贸易体制改革与就业的理论机制及国际经验 |
二、中国贸易体制改革与就业的变动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9)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
一、 对相关的几个问题的理解 |
二、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
三、 国内学者对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
四、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涵义的认识 |
五、 论文的结构体系与研究方法 |
六、 主要观点与见解 |
第一部分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一般理论 |
第一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分析 |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 |
一、 量性增长 |
二、 质性发展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特性 |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类型 |
第二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运行机制概述 |
第二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三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平衡机制 |
第三章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
第一节 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二节 评价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一、 环境资源支撑能力指标体系 |
二、 自我发展能力指标体系 |
三、 平衡能力指标体系 |
第二部分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环境 |
第一节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外部环境 |
一、 当代国际政治与安全环境 |
二、 国际经济环境 |
三、 科学技术环境 |
第二节 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征 |
一、 国际贸易的格局上:全球化与集团化并存 |
二、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上:日趋高级化 |
三、 绿色浪潮的兴起,赋予国际贸易以新内涵:绿色贸易应运而生 |
四、 在国际贸易手段上:网络贸易兴起 |
五、 在贸易政策上:贸易自由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并行发展,管理贸易政策盛行 |
六、 技术壁垒成为当代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策略 |
第五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 |
第一节 中国的基本国情 |
第二节 加入WTO,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环境 |
第六章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是世界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 |
第二节 中国外贸体制面临的挑战 |
第三节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不合理 |
第四节 中国的贸易条件恶化与贫困化增长 |
第三部分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
第七章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
第一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点:推进外贸创新 |
第二节 中国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
第三节 确立进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
第四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其它战略措施 |
一、发展商岸贸易 |
二、发展绿色贸易 |
三、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特别是进料加工贸易 |
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
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
第八章 实现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所应处理好的六大关系 |
第一节 内需与外需的关系 |
第二节 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的关系 |
第三节 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的关系 |
第四节 传统的比较优势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
第五节 对外贸易与引进外资的关系 |
第六节 对外贸易与金融的关系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起源 |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标准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因。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任务。 |
1. 坚持以农业现代化为目标,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 |
2. 坚持以农业综合效益为中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3. 坚持以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 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
4. 坚持以农业产品市场需求为导向, 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 |
5. 坚持兴办农业龙头企业, 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
6. 坚持发展农民流通队伍, 搞活农业产业化经营。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 |
1. 要科学规范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的内容。 |
2. 要建立健全农业产品生产标准体系。 |
3. 要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
4. 要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宣传教育。 |
5. 要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投资力度。 |
6. 要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
(四) 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体系建设的方略。 |
1. 因地制宜确定需求范围。 |
2. 科学合理开辟途径创新。 |
3. 全面推进标准体系完善。 |
4. 切实加强政府引导协调。 |
5. 组织发动农民自觉遵守。 |
6. 建立健全完备保障体系。 |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性质 |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特点 |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 |
(一)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业范围。 |
1. 农林种植业产业、牧渔养殖业产业。 |
2.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加工产业。 |
3. 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经营前、中、后全过程服务产业。 |
4. 农林牧渔各业产品销售产业。 |
(二)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产品范围。 |
1. 农林种植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
2. 牧渔养殖业生产、加工的产品范围包括: |
(三)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途径范围。 |
1.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品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生态化途径。 |
2. 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技化、合作化、市场化、国际化。 |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类型 |
七、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 |
(一) 科学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 |
1. 培育和发展农业主导产品生产, 奠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坚实基础。 |
2. 培育和发展农业支柱产业, 形成区域传统和特色产业经济优势。 |
3. 培育和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促进地方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经济实力。 |
4. 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
(二) 科学安排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全方位培育和发展农业优势、特色、短缺产业。 |
(三) 科学组织农业产品基地建设, 逐步形成农业产品基地生产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布局。 |
1. 组织加强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
2. 组织推进农业产品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建设。 |
3.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基地建设的区域化布局。 |
(四)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建设, 不断培育农业产品统一开放市场体系。 |
1. 科学掌握农业产品市场导向。 |
2. 科学培育农业产品市场主体, 这是指通过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元化联合组织形式, 不断提高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科学培育农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在市场上的主体地位, 享受与其他工商业者同样的经营自主权, 参与市场的平等竞争。 |
3. 科学开拓农业产品市场空间。 |
4. 科学构筑农业产品市场载体。 |
(五) 科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1.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环节。 |
2. 增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功能。 |
3.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高起点发展。 |
4. 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合组建和创办企业集团公司。 |
(六) 科学开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多元化渠道,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
1. 科学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不断增强的多元化渠道。 |
2. 坚持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的利益与风险紧密联结关系。 |
(七) 科学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
1. 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全方位服务功能。 |
2. 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创新能量。 |
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任务 |
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
(一) 坚定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 |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系列、一体化的全面发展观念。 |
2. 农业产业化经营集约、专业化规模发展观念。 |
3. 农业产业化经营生态、社会化的综合发展观念。 |
4. 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现代化的永续发展观念。 |
(二) 严格遵循农业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 |
1. 严格遵循市场导向的准则。 |
2. 严格遵循自愿互利的准则。 |
3. 严格遵循协调指导的准则。 |
4. 严格遵循“龙头”带动的准则。 |
5. 严格遵循全产业链的准则。 |
6. 严格遵循企业兼并重组的准则。 |
(三) 要引导带动广大农民建设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
1. 组织建成确保农业产品有效供应的生产基地。 |
2. 组织建成农业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生产基地。 |
(四) 要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综合利用优势。 |
1. 科学认识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特点、优势和问题。 |
2. 科学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源的优势与劣势互补问题。 |
(五) 要鼓励农民及其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集团经营体系。 |
1. 因地制宜地布局农业区域化产业。 |
2. 科学合理地建立农业主导产品规模化生产基地产业。 |
3. 实事求是地扶持农业集约、专业化支柱产业。 |
4. 坚持不断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健全化基础产业。 |
5. 坚定不移地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条龙产业链产业。 |
6. 遵纪守法地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社会化产业。 |
7. 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创新、推广应用产业。 |
8. 全面系统地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 |
9. 全方位地建立农工商、贸工农、农科教一体化集团产业。 |
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 |
(一) 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
1. 正确认识、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内涵。 |
2. 正确划分、确定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范围和内容。 |
3. 正确树立农业产业化经营全新观念、自觉意识。 |
(二)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职能。 |
1. 改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管理机构和经营体制。 |
2. 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的方式、方法。 |
3.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领导、调节控制的职能、责任。 |
(三) 组织推动广大农民参加农业产品生产基地工程建设。 |
1.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生产基地。 |
2. 组织落实农业产品标准化生产。 |
(四) 组织推动各地区创造调整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条件。 |
1. 组织推动各地区划分、界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类型。 |
2. 组织推动各地区合理确定农业产业化经营结构的体制。 |
(五) 组织推动各地区鼓励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
1. 要组织采取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元形式。 |
2. 要组织落实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多种政策措施。 |
3. 要组织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骨干带动功能。 |
(六) 组织推动各地区开拓农业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途径。 |
1. 组织把握农业产品市场的导向。 |
2. 组织增强农业产品市场竞争力。 |
(七) 组织促进各地区增强农业科学技术创新、进步的动力。 |
(八) 组织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收益分配组织体制。 |
1. 组织引导农民自主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股份合作组织及其他形式的联合体。 |
2. 组织推动农民与农业龙头企业等单位建立产销合同、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分担机制。 |
(九) 组织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控约束机制的纽带。 |
1.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宏观调控机制。 |
2.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具体约束机制。 |
3. 建立健全农业劳动力合理流动的转移机制。 |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
5. 建立健全国家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投入机制。 |
6. 建立健全国家银行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信贷资金投入机制。 |
7.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资金管理机制。 |
8.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 |
(十) 组织开辟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渠道。 |
1.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法制化。 |
2.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环保化。 |
3.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资源化。 |
4. 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社区化。 |
(十一) 组织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 |
1.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必要性。 |
2.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现状及制约因素。 |
3.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范围。 |
4.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内容。 |
5.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职责。 |
6.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原则。 |
7.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要求。 |
8. 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保险的保障措施。 |
(十二) 组织推进现代农业标准化、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
1.现代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
2.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体系。 |
3.现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
4.现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
5.现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
十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成效 |
(一) 推进了农业各种产业化经营发展。 |
(二) 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
(三) 增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持续发展的能力。 |
(四)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 |
(五) 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要素科学组合。 |
(六) 完善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 |
(七) 健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
(八) 建成了农业产品市场体系。 |
(九) 加快了传统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进程。 |
(十) 加强了城乡一体化、现代化和谐经济社会建设。 |
四、论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与集团化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中国对外贸易思想研究[D]. 马慧敏. 复旦大学, 2003(03)
- [2]人力资本视角下的国有外贸企业制度创新[D]. 忻华强. 复旦大学, 2003(02)
- [3]我国旅游服务贸易中的入境旅游发展策略研究[D]. 杨晓瑜. 湖南大学, 2001(01)
- [4]上市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比较研究[D]. 徐康康. 复旦大学, 2003(02)
- [5]入世与构建我国国有外贸集团研究[D]. 屠文聪. 武汉理工大学, 2003(02)
- [6]开放经济中企业跨国并购研究[D]. 王习农. 中共中央党校, 2004(03)
- [7]我国企业集团化过程中政府管理模式的建构[J]. 汪大海. 中国行政管理, 2000(03)
- [8]中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效应 ——贸易制度创新与贸易增长、经济增长研究[D]. 孙玉琴.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4(02)
- [9]论中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D]. 彭红斌. 中共中央党校, 2002(02)
- [10]关于探讨农业产业化经营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规程的思路[J]. 韩连贵,李振宇,韩丹,吴庆岚,杨微,易继平,王恒,张照利,鲁川. 经济研究参考,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