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年总目录索引

中国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年总目录索引

一、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年总目次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郭凤娇[1](2017)在《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社会科学作为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的繁荣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水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研究也逐渐引起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在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下,中国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机构也日益重视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提高研究机构、学术成果乃至学者个人的国际影响力。学术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最主要形式,通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评价研究能全面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学术论文影响力不仅能反映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研学术价值以及其被社会公众认知了解的程度,还对项目成果、创新研究及前沿科技有着深远的影响。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科学交流模式和学术生态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需要扩展以适应时代发展与科学进步的需要。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学术价值获得认可和被吸收;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体现了学术论文的知识信息满足了用户的信息需求和获得了大众群体关注,把两种模式融合才能全面的反映学术论文影响力。本文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影响力评价进行了全面研究,除了引言和总结与展望部分以外,还包含6部分研究内容,各部分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界定了相关术语,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其次对科学交流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再次,梳理了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过程以及学术论文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为本论文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与方法基础。第二部分,对学术论文影响力和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框架进行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研究,包括内涵、类型划分和产生过程;其次,对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原生影响因素和次生影响因素的分析,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框架;最后,构建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第三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对学术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以了解中国社会科学国际研究所处的发展阶段,并通过与世界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了解了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数量的世界水平;然后,分别对学术论文的学科结构和研究方向、研究机构、来源期刊以及基金的论文数量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传统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传统影响力包括原生影响力和线下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期刊影响因子对原生影响力进行分析,基于被引频次和ESI高水平论文对线下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并分别探讨了原生影响因素(发表时间、研究机构、论文篇幅、基金资助以及参考文献量)与各指标间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五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在线影响力表现进行了分析。在线影响力包括webl.0影响力和web2.0影响力两种类型,论文基于使用次数对webl.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基于Altmetrics指标对web2.0影响力进行了分析。论文还基于Altmetrics指标构建了含媒介传播、论文使用、读者数量、论文质量和公信力5个一级指标的影响力评价模型,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AIF得分。最后,根据原生影响因素与使用次数、Altmetrics指标的影响关系,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具体措施。第六部分,对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进行了评价实证研究。首先,融合传统影响力指标和在线影响力指标,构建出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模型,并对两个数据组(包含1个对照组)进行了实证,计算得到每篇学术论文的影响力得分;其次,对影响力得分和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力得分与学术论文来源期刊相对影响因子及被引频次最相关;再次,根据学术论文影响力得分,挖掘出每个学科领域的影响力得分高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机构,并对学术论文覆盖的学科领域按影响力相对大小进行了分类,了解了每个学科领域的世界影响水平;最后提出了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魏民[2](2010)在《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是由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编译出版委员会批准出版的具有报道性质的医学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系列期刊,共18个分册(包括内科学、外科学两个分册的英文版),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系列杂志,在国内的医学领域,为科技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各种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等,该系列刊物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存在的意义也受到了质疑。所以,该系列的大部分刊物已经转变为一次文献,但仍有少部分刊物继续坚持原有办刊宗旨与方向,继续出版文摘类期刊。目的:通过调查研究,对本系列刊物做全面、深入地分析,获得对其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研究适合中医检索类刊物的发展模式。方法:通过电话咨询、发放调查问卷、直接去杂志社访谈、网上调查、召开专家座谈会等方式,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杂志的发展及生存现状进行调研。1出版情况调研分析调研国内医学文摘系列杂志创办、发展的状况,分析各种影响期刊发展的因素。2典型分析选择2-3种有代表性的刊物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其栏目设置、内容收录、广告安排等方面的特点。3不同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选择发展较好、转为一次文献的期刊和停刊杂志进行对比研究,并加以分析。4文摘刊物与全文数据库相关关系的探讨分析有代表意义的国内的全文数据库对文摘刊物的冲击;以及对文摘刊物自身优势及存在价值的分析。5医学文摘发展方向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专家咨询法等,对中医文摘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18个分册的生存状况:①转为一次文献:从2006年开始,先后共计有10种杂志转为一次文献,同时变更了刊名。他们分别是:2006年5月,《中国医学文摘:基础医学》更名为《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年8月,《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更名为《内科》。2009年更名的共有8种,《中国医学文摘:儿科学》更名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国医学文摘:放射诊断》更名为《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国医学文摘:计划生育妇产科学》更名为《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检验与临床》更名为《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更名为《中国临床新医学》,《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更名为《中国癌症防治》,《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更名为《中国肿瘤外科杂志》。②停刊及休刊:《中国医学文摘:眼科学》于2002年停刊;《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于2009年休刊1年。③保持原有办刊形式:2009年,《中国医学文摘》系列仍有6种期刊继续编辑、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外科学英文版》、《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中国医学文摘:中医》。(2)期刊转型原因分析:科技期刊的发展反映了相关领域的学术活跃度,文摘型18种期刊几乎涵盖了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提高,中医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研究文献海量增加,仅凭几十页或上百页的纸质期刊已无法收录承载。再有,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期刊越来越全,医疗科研人员更习惯用网络搜寻信息。因此认为,医学文摘类期刊基本上已完成了其历史使命。所以,本系列多数期刊已改为一次性文献,这样,不仅为医疗科研人员提供交流的平台,而且对广告的投放也将十分有益。(3)中医文摘特殊性分析:对于不同学科领域的文摘类期刊,应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1年来,中医药事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新的形势、新的特点、新的机遇,有利因素和条件前所未有,中医药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全国已有76%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了中医科、中药房。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已经覆盖中西部所有的县,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覆盖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份。在这些地区,文摘类杂志还起着图书馆的作用。自1792年我国最早的中医杂志《吴医汇讲》问世以来,传统医学期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对医学学术传播、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当年的发行量,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的信赖程度,也表明中医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结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可以继续办下去,但要向全(收录信息文献全)、便(检索应用方便)、快(出版周期短)方向发展,向国内外传递我国最新的中医药研究信息,及时报道国内中医药领域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新经验和新技术,为临床、科研和教学等服务,为弘扬中医药事业服务。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对全国医学类检索期刊进行全面、系统、严谨的调研。2.对办刊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3.对我国中医领域中发展文摘刊物提出有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创新点:通过本次研究,探讨出《中国医学文摘;中医》作为检索类刊物可以与中医药类一次文献竞争的对策。

井晓梅[3](2007)在《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到20世纪末,在数量上我国已迈入了期刊大国的行列。但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在国际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与国际科技期刊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世界经济科技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加入WTO,我国科技事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这从客观上要求我国的科技期刊实现国际化发展。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包括:编委会国际化、被学科相关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语言载体国际化等10项。其中,被学科相关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是期刊国际化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生物医学是21世纪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生物医学期刊相应地已成为自然科学期刊中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一类期刊,这类期刊的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是由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NLM)编辑出版的《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 IM)及其联机版数据库MEDLINE。截止2006年版的IM已收录全世界85个国家的4965种生物医学期刊,其中,收录我国97种生物医学期刊,这在数量上与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相差甚远。目的:一般认为,被IM收录的期刊其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期刊评价指标都要优于未被IM收录的期刊,但两者是否真的存在差异?尚缺乏数据上的依据。本课题利用CJCR中的评价指标对IM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及未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此来探讨两者在期刊质量上的差异。如果在期刊质量上两者无显着差异,那么,又是哪些因素影响期刊入选IM呢?本文对此也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上述研究给以进入IM为发展目标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办刊者提供数据和资料,以使我国更多的生物医学期刊被IM收录。方法:用随机数字方法挑取研究所需的期刊,以CJCR中的期刊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和基金论文比等)作为比较指标,将比较指标的数据输入到Excel中,处理完后导入到统计软件包SPSS12.0中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IM收录的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的比较中,主要的期刊评价指标影响因子在各年度的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总被引频次仅在某年度的比较中有差异、基金论文比则在各年度的比较中均有差异;IM收录的我国医科大学学报的比较中,仅平均引文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IM收录的我国13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比较显示:除被引半衰期、他引率及国际论文比外其它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CJCR是一种新颖独特的专用于中国科技期刊分析与评价的科学计量工具,它在沿用JCR的许多国际通用期刊评价指标的同时又推出了一些中国的特色指标,因此,以它作为统计源得出的结果应该说是客观的。IM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和末收录的生物医学期刊在期刊总体质量上无统计学差异;生物医学期刊被IM收录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IM能否收录与期刊语种、学科范围、国际性及主办单位等其它因素相关。

周庆辉,凌昌全,白玉金,殷惠霞[4](2005)在《美国《医学索引》选刊与收录方法及中国期刊收录现状》文中提出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出版的IndexMedicus/MEDLINE /PubMed(《医学索引》)是当今世界上最常用的权威生物医学文献检索系统。 2 0 0 4年版的“IndexMedicus收录期刊名单”中收录期刊 4 0 98种 ,其中有中国大陆和香港期刊 70种 ,台湾期刊 9种。《中西医结合学报》于 2 0 0 3年 5月创刊 ,2 0 0 4年 8月被《医学索引》收录。本文介绍了《医学索引》选刊的标准和程序、对期刊的收录方法及其目前收录中国期刊的情况 ,并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学报》被《医学索引》收录的体会。

张草贤,夏旭,袁德东[5](2001)在《中文医学文献检索概要——兼谈如何讲授医学研究生中文文献检索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美兰,柳晓春[6](1998)在《中国医学期刊文献的书目控制新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和归纳了近10年我国医学期刊文献书目控制方式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并指出了网络环境下我国医学期刊文献书目控制发展的新趋势。

胡德华[7](2009)在《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由于传统学术期刊价格猛涨以及图书馆订阅经费的严重不足,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期刊危机”。为了解决学术期刊危机,国际出版界,学术界、图书情报界、政府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开放存取”(OA)运动,作为OA出版战略之一的开放存取期刊(OA期刊)应运而生。OA期刊是一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期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得到了传统文摘/索引工具的认可并广泛被文摘/索引工具收录、报道;越来越得到出版商的认同和支持,并积极参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创办、发行和和推广;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人员和读者的青睐和认同,在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生物医学类OA期刊在保持出版快捷和成本低廉的前提下,能否真正履行高质量的同行评议,并保持编辑的完整性和期刊高质量是学术界、出版界、图书情报界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其学术质量及其评价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重点。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评价较多从引文的角度进行评价研究,较少从网络影响力、学术绩效等方面进行研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研究更少。因此,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尤为必要,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指导意义。研究目的:1.分析生物医学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及其学科差异,深入比较生物医学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探讨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2.探索多种科学、适用、操作性强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筛选出反映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和主要因素;通过区组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索网络计量学指标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的可行性、科学性和适用性。3.分析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分布特点,探索h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探讨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关系,深入比较它们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的一致性和差异性,找出h指数的优势与弱势;探索相对h指数、g指数、hc指数在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中的意义和作用,以评价其可行性和适用性;比较WOS与Google Scholar不同统计数据库h指数的一致性和差异性。4.在分析目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基础上,从学术质量的内涵出发,提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框架,进行指标筛选和权重确定,构建一套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上述建立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文献调研法。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研究文献的调查分析,掌握目前本课题研究的发展状况和动态。2.网上调研法。通过对OA期刊网站,Google Scholar、Alltheweb、AltaVista等搜索引擎,Web of Science、JCR、乌利希期刊指南等数据库,以及PoP软件等收集了400多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相关信息和评价指标数据。3.问卷调查法。设计两轮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问卷调查表,进行两轮专家调查,筛选综合评价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比较研究,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优势;通过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不同排名的比较,探索不同评价方法的优缺点、科学性和适用性。5.文献计量学、网络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通过采用网络计量学、文献计量学、h指数等理论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评价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6.统计分析法。通过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运用统计描述、相关性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以及多种综合评价方法,探索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的理论与方法。7.数据库技术与方法。采用SQL Server数据库技术建立《OA期刊基础数据库》,运用SQL查询分析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8.属性数学理论、联系数学理论以及属性测度法,建立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9.实证验证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综合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研究结果:1.采用影响因子(IF)百分位数排序、即年指数(ImInd)百分位数排序、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平均被引频次等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从总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平均Ⅲ百分位数:61.26,中位数:70.42;平均即年指数百分位数:61.75,中位数:68.47。(2)从OA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来看,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均显着高于非OA期刊。(3)从各学科环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来看,生物医学、综合性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在第60位以上。而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5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均排在第50位以下;地球与环境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2个学科OA期刊的IF平均百分位数和ImInd平均百分位数位于第50~60位之间。(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质量的优势比较来看,除了平均被引半衰期外,其他各指标如平均总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平均IF、平均ImInd、平均载文量,OA期刊均比非OA期刊表现出较大的优势,其平均优势系数分别为3.15、0.97、0.77、1.13和1.10。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优势日渐丧失,并且OA期刊与非OA期刊学术影响力优势呈现出明显的学科差异。(5)从免费状态对生物医学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来看,2001-2007年,无论是平均IF还是平均ImInd,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均大于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3.228>1.394;ImInd:0.542>0.292),但是它们的增长趋势却正好相反,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平均IF和平均ImInd的增长速率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IF:0.122>0.028;ImInd:0 03>0 026)。2.采用网络文献量、网页数、站内链接数、Web引文量、网络影响因子、外部网络影响因子、链接数、外部链接数、IP访问量、PV页面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11个指标,对483种生物医学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网络文献量主要集中在0到1000之间,年均网络文献量只有100篇左右。其中100到1000篇的OA期刊303种,占总数(483种)的62.73%,中位数502。但是WOS收摘量是网络文献量的近2倍,平均每一种期刊的WOS收摘量比网络文献量多出近800篇。而OA期刊网页数的分布呈离散趋势,差异性较大。(2)网络引文量主要集中在100~100000,占93.99%;网络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6760055、13995.9731)均分别高于WOS引文量的总和、平均数(分别为5897869、12210.9089)。(3)总链接数在0-100区间的期刊数较少,为52种,占10.77%,而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在这些区间的期刊数较多,分别为176种和131种,占36.44%和27.12%。总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有43 1种,占89.23%,而外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07种,占63.56%,内部链接数大于100的OA期刊只有352种,占72.88%。(4)OA期刊网站的外部影响因子分布比较集中,平均外部影响因子仅为0.17,并且其标准差较小。总网络影响因子变异比较大,极差为171.69,标准差为12.08。(5)IP访问量、PV浏览量主要集中于10000以下,分别占总期刊数的95.86%、87.37%。IP访问量、PV浏览量在0-100的期刊较多,分别有127种、102种,分别占28.04%和21.12%。人均页面浏览量主要分布在0~3之间,占93.17%,均数为2.042,标准差为0.7602。(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等偏弱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50、0.243、0.243、0.232、0.238、0.230、0.152、0.173、0.128,显着性检验P值均小于0.01(双侧);总网络影响因子(总WIF)、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045,0.039。(7)将10个指标综合成四个主成分,其特征值均大于1,它们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9.619%。3.采用h指数、类h指数、hGS指数,对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并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如下:(1)h指数频数分布向右倾斜,绝大多数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h指数在5-50之间。h指数大于50的期刊有96种,占19.88%。h指数缺乏唯一性,一个h指数对应一种期刊的只有14种,其他都是一个h指数对应多种期刊,如h指数为5,有10种,h指数为7,有20种,h指数为14,有23种。并且h指数越低,对应的OA期刊越多。(2)生物医学类OA期刊2003-2007各年、总h指数与被引频次呈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786,0.775,0.769,0.750,0.751,0.777,并且均在0.01水平存在显着相关性;与载文量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17、0.545、0.545、0.537、0.539、0.551;总h指数与平均被引率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0.620;总h指数和影响因子之间呈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为0.678。(3)采用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聚类的结果主要集中在D等,占93%左右,而其它3等(A、B、C)合计仅占7%。采用h指数聚类的结果较为科学合理,A、B、C、D4等的期刊数分别占0.4%、7.7%、29%、62.9%,其聚类结果更符合客观实际。(4)h指数排名与被引频次排名、载文量排名、平均被引率排名、IF排名均呈显着正相关(P<0.01),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979、0.764、0.830、0.882;由此可见,h指数与被引频次、IF、平均被引率密切相关。(5)在类h指数中,相对h指数五年总和排名前6位的都是综述性期刊,其次是一些小型优质的非综述性的期刊,特别是近年创办的OA期刊,排名都有显着的上升。大部份期刊的相对h指数随时间后移呈现出递减趋势,少部分期刊的相对h指数呈波动变化较大。g指数都高于h指数,并且g指数和h指数对期刊的排名基本保持一致,并且解决了h指数缺乏区分度和灵敏度的问题。hc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和活跃程度。(6)483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中,有330种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6.58。只有43种OA期刊的h指数不变。110种OA期刊的hGS指数低于hWOS指数,平均下降了6.53。从总体上看,hGS指数高于hWOS指数,平均提高了3.01。hGS与hWOS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967。hGS、hWOS与2007年的期刊影响因子也存在显着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678,两者相差较小。4.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模型两个方面建立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并进行了实证验证。(1)从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五个方面筛选出了20个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指标,采用Saaty氏法确定了指标权重,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不仅包括量效指标如发文国家地区广度、权威数据库收摘量、网络文献量、站内链接数、IP访问量等,而且包括质效指标如影响因子、即年指数、总被引频次等,还包括量效、质效综合指标如h指数、g指数等。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术含量、学术影响力、网站丰余度、网络影响力和学术绩效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不仅包括来自于OA期刊本身的指标,如影响因子等,而且包括来自于OA期刊网站的指标,如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等,还包括来自两者综合所表现出来的绩效指标,如h指数等。并且所有指标数据来源广泛且均可量化,标准化。因此,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有机结合,提出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建立了20个指标的单指标分级标准,构建了100个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阐述了该模型的实现过程,论证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可行性。(3)利用构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随机抽取的10种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并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结果进行比较。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该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研究结论:1.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仍在不断提高,出现了一些学术影响力较大的OA期刊。(2)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学科差异性,主要表现在:生物医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综合性学科3个学科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均超过了非OA期刊。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工程与技术、农业与食品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物理与天文学、数学与统计学6个学科OA期刊与非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差别不大。就具体学科而言,OA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3)生物医学OA期刊较非OA期刊有较强的优势,即OA对期刊学术质量具有正向促动作用,有助于提高OA期刊的质量。但是这种OA优势正在日渐丧失,并且呈现明显的学科差异。(4)完全免费访问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影响力较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低,但是其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增长率却高于非完全免费访问期刊。这表明完全OA出版模式比非完全OA出版模式更能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2.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文献的网络化程度偏低(主要是非完全OA期刊)或者尚未完全被搜索引擎收录和揭示(完全OA期刊),并且OA期刊网站建设规模参差不齐。(2)生物医学类OA期刊因为具有OA优势,更容易获得大量非ISI收录期刊的引文,所以能获得更多的网络引文。因此,网络引文更适用于OA期刊的网络影响力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站因期刊OA特性而产生较大的网络影响力,获得较多的链接数和较大的网络影响力;但是外部网络影响力和内在结构完备性有待进一步加强。(4)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IP访问量、PV浏览量、人均页面浏览量均偏低。因此,要增加OA期刊的访问量、浏览量和网站粘度,OA期刊应该加强自身学术质量建设、网络建设,同时加强宣传,促使科研人员经常访问和利用这类学术期刊,获取其中信息或在其上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5)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9个指标与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中度或低度相关性,可以作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而总网络影响因子、人均页面浏览量与期刊的学术质量没有直接的关联。(6)网络引文量、网络文献量、网页数、总链接数、外部链接数、站内链接数、外部网络影响因子、总网络影响因子、IP访问量、PV浏览量10个网络计量学指标之间存在低度相关性,而人均页面浏览量与其他任一网络计量学指标均不存在相关性,加之它的区分度较小,因此,人均页面浏览量不宜作为OA期刊网络影响力的评价指标。(7)从4个方面综合各指标对评价值的影响,第一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页数、链接数、外部链接数和站内链接数;第二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IP访问量和PV浏览量;第三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网络引文量和网络文献量;第四主成分的决定因素是外部WIF和总WIF。各主成分是各评价指标的线性组合,根据其贡献率,计算其综合得分,才能对OA期刊网络影响力进行排序和评价。3.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结论如下:(1)从h指数评价来看,目前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整体学术绩效质量中等偏上。h指数适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但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利用h指数进行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结果相同时,需要增加其他指标进行区分。(2)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有较好的相关性,弥补了后者的不足,并且和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相结合,优势互补,从不同角度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的学术质量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3)类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h指数的不足,相对h指数提高了对综述性期刊、小型优质期刊和新创刊期刊的评价,揭示了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稳定性和活跃性,但是不宜作为一项独立的OA期刊评价指标。g指数在评价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方面具有和h指数类似的效力,克服h指数区分度和灵敏度不够等缺点。hc指数比h指数更能反映期刊的当前影响力,可以作为h指数评价的重要补充。(4)hGS指数与hWOS指数存在显着性差异;hGS指数比hWOS指数提供了更准确、更全面的信息,可以作为hWOS指数的替代或补充。因此,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进行h指数评价时,应充分注意统计源数据库所收录范围、文献类型、数量、搜索机制等因素对h指数的影响。4.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论如下:(1)构建了一套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客观,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2)将属性数学理论和联系数学理论应用于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客观、有效,应用、可行,为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分级评定提供一种新的方法。(3)利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随机抽取的10种生物医学类OA期刊进行了单指标属性测度、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和属性联系数综合评价序位和等级划分,实证表明,与加权秩和比法、加权TOPSIS法序位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与单指标IF评价相比,该评价体系能揭示更丰富的系统结构信息,因而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全面。因此,该评价体系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段咏慧[8](2005)在《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之日渐成为人们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手段,网络时代已经并将继续对期刊业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科技期刊已经从传统的纸媒发展为数字化期刊,其形式从最初的软盘、CD-ROM形式发展到现在的网络科技期刊。 科技期刊网络化是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物医学期刊网络的发展有了新的飞跃。全球的生物医学期刊纷纷上网,提供了比传统纸本杂志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智能的服务,如成立于1995年的英国医学杂志(BMJ)网站已成为生物医学网站的典范。而我国的生物医学科技期刊网络化刚刚起步,作为网络化重要内容的网站建设也是如此。 目前,此类的研究文献较少,而且多集中于网络化前景的展望和网络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少数报道了成功的案例,但对现有的生物医学期刊网站现状

高嵬[9](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单文戈[10](2007)在《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的关系研究 ——以某科研院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科技论文评价是科技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许多单位在进行科研绩效考核时,主要根据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但实际上,用期刊影响因子评价论文时会出现高估或低估等现象,使对论文评估失真。为了探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本文从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这两个最重要的文献计量指标入手,分析了期刊影响因子、论文被引频次以及二者间的关系。首先探究了期刊影响因子的产生、概念及计算方法,归纳了引文动机、引文习惯、期刊编辑加工、统计年限、统计源刊库、学科性质、期刊性质等多种影响“影响因子”的因素,比较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关于影响因子的修正方法。通过论文之间相互引证构成引文网络,展望了引文分析尤其是同被引分析在科技评估领域内的应用前景。接着以某科研院所为实例,研究了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期刊影响因子主要是对论文形式价值的反映,论文被引频次主要是对论文学术价值的反映,论文的学术价值由其内容决定。在宏观层面上,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的论文评价结果一致,即用期刊影响因子替代对论文本身的评价相对合理,但在微观层面上,二者的论文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总体看来,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在科技论文评价中的作用呈互补关系。最后分析了当前论文评价导向,认为其实质注重的是论文的形式价值,并以某科研院所为例说明了当前论文评价导向的不完善性。提出了对论文评价的建议:即将影响因子作为论文评价指标的有效性定为2年;论文发表2年后的评价应以被引频次为主要指标;全面评价论文要综合运用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这两个指标,既根据论文发表期刊的质量,也关注论文的被引频次和被引期刊,得出定量的评估结果,做为同行评议等定性论文评价方法的有力补充。

二、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年总目次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年总目次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术语界定
        2.1.1 社会科学
        2.1.2 国际学术论文
        2.1.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
    2.2 科学交流的类型划分
    2.3 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
        2.3.1 文献信息增长规律
        2.3.2 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原则
        2.3.3 引文分析法
    2.4 Altmetrics的兴起与发展
    2.5 学术论文评价理论与方法
        2.5.1 科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2.5.2 比较与分类理论
        2.5.3 学术论文评价方法
        2.5.4 学术论文评价指标
        2.5.5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
    2.6 本章小结
3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与评价框架
    3.1 学术论文影响力
        3.1.1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内涵
        3.1.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类型
        3.1.3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产生过程
    3.2 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
        3.2.1 原生影响因素
        3.2.2 次生影响因素
        3.2.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评价指标选取
        3.3.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3.3.3 评价指标体系融合
    3.4 本章小结
4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的数量影响分析
    4.1 论文数量增长变化趋势及与其它国家/地区的比较
        4.1.1 学术论文的年代分布
        4.1.2 学术论文数量的增长变化趋势
        4.1.3 论文数量与其它国家/地区论文数量的比较
    4.2 学科结构与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4.2.1 学科结构的论文数量
        4.2.2 研究方向的论文数量
    4.3 研究机构的论文数量
        4.3.1 高产研究机构
        4.3.2 研究机构合作情况
        4.3.3 第一/通讯作者研究机构
    4.4 来源期刊的论文数量
    4.5 资助基金的论文数量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分析
    5.1 基于期刊影响因子的学术论文原生影响力
        5.1.1 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对转化
        5.1.2 发表时间对篇均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3 研究机构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4 学术论文篇幅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5 基金资助情况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1.6 参考文献数量对相对影响因子的影响
    5.2 基于被引频次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2.1 发表时间对篇均被引频次的影响
        5.2.2 研究机构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3 学术论文篇幅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4 基金资助情况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2.5 参考文献数量对被引频次的影响
    5.3 基于ESI高水平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3.1 基于高被引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3.2 基于热门论文的学术论文线下影响力
    5.4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传统影响力的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分析
    6.1 基于使用次数的学术论文web1.0影响力
        6.1.1 发表时间对篇均使用次数的影响
        6.1.2 研究机构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1.3 基金资助情况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1.4 学术论文篇幅与参考文献数量对使用次数的影响
    6.2 基于Altmetrics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
        6.2.1 Altmetrics论文的数量发展影响分析
        6.2.2 Altmetrics论文的指标特征
        6.2.3 Altmetrics论文的Altmetric Attention Score
        6.2.4 基于Altmetrics指标的学术论文web2.0影响力评价
    6.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在线影响力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实证分析
    7.1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与模型
        7.1.1 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7.1.2 影响力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7.1.3 影响力评价模型构建
    7.2 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7.2.1 影响力与评价指标的相关性
        7.2.2 学术论文影响力分析
        7.2.3 研究机构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7.2.4 学科领域的学术论文影响力
    7.3 提高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的对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及获奖情况
致谢

(2)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次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1.1.1 与学科发展同步
        1.1.2 维持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1.1.3 适应中医药自主创新的发展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刊物调研
        1.3.2 办刊情况
        1.3.3 典型案例分析
        1.3.4 文摘与文献数据库的关系的探讨
        1.3.5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方向的研究
    1.4 技术路线
        1.4.1 电话咨询
        1.4.2 问卷调查
        1.4.3 去杂志社访谈
        1.4.4 网上文献数据库调查
        1.4.5 会议座谈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专家咨询法
    1.6 创新点
2. 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 国外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1.1 美国《化学文摘》的发展概况
        2.1.2 日本《医学中央杂志》的发展概况
    2.2 国内文摘类科技期刊的发展概述
        2.2.1 国内对《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研究情况
        2.2.2 《国外医学》系列杂志的发展概况
    2.3 对国内外文摘类科技期刊发展的综合评述
3 调研方法实施情况
    3.1 刊物基本信息收集及整理
    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工作
        3.2.1 调查问卷的发放工作
        3.2.2 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3.3 直接去杂志社访谈
    3.4 对文献数据库进行调查
    3.5 会议座谈
4 研究工作主要结果
    4.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历史
        4.1.1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名称
        4.1.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创刊年,见表9
        4.1.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主管单位及主办单位
        4.1.4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的语种
    4.2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现状
        4.2.1 已经更名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共计10种
        4.2.2 2002年停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3 2009年休刊的《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有1种
        4.2.4 2009年继续保留《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名的杂志有6种
    4.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入选全文数据库情况
    4.4 调查问卷回复情况
    4.5 典型案例分析
        4.5.1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
        4.5.2 《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
        4.5.3 《中国医学文摘:卫生学》
        4.5.4 《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
        4.5.5 《中国医学文摘:老年医学》
        4.5.6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
        4.5.7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
    4.6. 对文献数据库的初步调查
    4.7. 会议座谈
5 对策研究
    5.1.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现存状况分析
    5.2. 我国医学文摘类型期刊发展方向探讨
        5.2.1 在内容上力求"全、便、快"
        5.2.2 加强人才管理与开发,提高期刊质量
        5.2.3 加强网站建设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2:《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读者意见调查表
    附录3:《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物情况一览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和文献回顾
正文
    第一部分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研究
        1 INDEX MEDICUS 简介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1.1 统计INDEX MEDICUS 2000~2006 年收录学科和地理分布的资料来源
        2.1.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2.1.3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2.1.4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对比研究的资料来源
        2.2 方法
        3 结果
        3.1 INDEX MEDICUS 2000~2006 年收录期刊的学科和地理分布情况
        3.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结果
        3.3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与未收录的对比研究结果
        3.4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中华医学”系列期刊
        4.2 INDEX MEDICUS 收录我国医科大学学报
        4.3 INDEX MEDICUS 中我国13 种生物医学期刊收录前后的对比分析
        4.4 结论
    第二部分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与入选 INDEX MEDICU
        1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
        1.1 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趋势
        1.2 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发展
        2 入选 INDEX MEDICUS 对生物医学期刊发展的影响
        3 INDEX MDEICUS 的选刊标准及方法
        4 入选 INDEX MEDICUS 的影响因素
        5 入选INDEX MEDICUS 的对策和措施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4)美国《医学索引》选刊与收录方法及中国期刊收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医学索引》简介
2 《医学索引》选刊的标准
    2.1 范围和内容
    2.2 内容的质量
    2.3 编辑工作的质量
    2.4 出版物的质量
    2.5 读者
    2.6 内容类型
    2.7 非英文期刊
    2.8 地理分布
3 《医学索引》选刊的程序
    3.1 印刷版期刊的审核
    3.2 电子版期刊的审核
    3.3 申请信的内容
    3.4 LSTRC开会时间及评审期刊的种数
    3.5 某一学科或语言专家的审核
    3.6 期刊被安排评审的时间
    3.7 审核结果的通知
    3.8 选中收录的比例
    3.9 未被选中者的处理办法
    3.10 主题综合审查
    3.11 从Index Medius/
    3.12 改刊名、出版者或主办者会有什么影响
    3.13 如何争取某一期刊被选中
4 《医学索引》对期刊的收录
    4.1 被选中期刊收录的时间
    4.2 期刊补篇 (增刊) 的收录
    4.3 NLM对刊名缩写的规定
    4.4 如何查找哪些期刊被收录
    4.5 MEDLINE与PunMed的区别
    4.6 什么是XML标签数据
5 《医学索引》收录中国期刊现状
6 《中西医结合学报》被《医学索引》收录的体会
    6.1 早定目标
    6.2 精益求精
    6.3 优秀的编辑队伍
    6.4 强大的顾问和编委阵容
    6.5 广泛而优秀的作者群
    6.6 高质量的论文
    6.7 严格的审稿制度
    6.8 详细的稿约
    6.9 精美的版面设计和印刷
    6.10 充足的英文信息
    6.11 明显的特色
    6.12 写好英文申请信
    6.13 按时寄送杂志
    6.14 通过评审后及时制作XML格式数据

(5)中文医学文献检索概要——兼谈如何讲授医学研究生中文文献检索课(论文提纲范文)

1 情报检索包括情报存储和情报检索两个过程
2 检索国内文献的中文检索刊物
    2.1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2.2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
    2.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
    2.4 中国药学文摘
    2.5 中国生物学文摘
    2.6 全国报刊索引
    2.7 中国技术成果大全
    2.8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 (CSCI)
    2.9 分析化学文摘
    2.10 中国学位论文通报
3 检索国外文献的中文检索刊
    3.1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3.2 国外医学系列刊
4 专题文献目录、索引
    4.1 1949~1979年医学论文累积索引
    4.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一、二版)
    4.3 专题目录、索引、文献提要
5 检索国内文献的数据库及光盘
    5.1 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CD-ROM光盘数据库
    5.2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CBMDisc1981~2000.10)
    5.3 中文医学期刊篇名数据库 (CMCC)
    5.4 中国适用技术成果数据库
    5.5 中医药学文献分析检索系统 (TCMLARS)
    5.6 中英文版针灸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 (ACULARS)
    5.7 其它
6 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
    6.1 确定检索方法
    6.2 确定检索步骤
        6.2.1 如何根据相关课题使用相关检索工具
        6.2.2 各类研究人员如何使用相关检索刊物

(7)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前言
    第一章 开展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国内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2.1 国外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2.2 国内OA期刊学术质量研究述评
    第三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的意义
    第四章 论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
        1.1 引言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OA引文优势研究
        1.2.2 OA引文优势的学科差异比较
        1.2.3 OA引文优势的动因探析
        1.2.4 OA引文优势的争议
        1.2.5 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引文评价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评价指标
        1.4.3 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4.4 OA期刊免费状态的收集
        1.5 结果与分析
        1.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总体分析
        1.5.2 生物医学类与其他学科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差异
        1.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优势分析
        1.5.4 免费访问模式对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的影响
        1.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相关研究
        2.2.1 网络引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2.2 网络影响因子及其相关指标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2.3 点击量(浏览量)、访问量、下载量与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
        2.3 问题的提出和本章研究目的
        2.4 研究对象和方法
        2.4.1 研究对象
        2.4.2 评价指标
        2.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区组分析
        2.5.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5.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主成分分析
        2.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
        3.1 引言
        3.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3.2.1 国外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3.2.2 国内学术期刊质量h指数评价研究述评
        3.2.3 不同统计源对h指数影响的研究述评
        3.3 问题的提出与本章研究目的
        3.4 研究对象和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评价指标
        3.4.3 指标数据收集与处理
        3.4.4 数据收集时间
        3.5 结果和分析
        3.5.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h指数的分布特征
        3.5.2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3.5.3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5.4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的聚类分析
        3.5.5 h指数与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对OA期刊的排名分析
        3.5.6 类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
        3.5.7 不同统计源的h指数对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的影响
        3.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述评
        2.1 国外着名检索系统选刊评价体系
        2.2 我国期刊评价现状
        2.3 学术期刊综合评价研究
    第三章 研究的目标
    第四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OA期刊质量与学术质量
        4.2 OA期刊学术质量的系统分析
        4.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4.4 评价指标的筛选
        4.5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其分析
        4.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7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五章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5.1 理论基础
        5.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第六章 实证研究
        6.1 评价对象
        6.2 评价指标体系
        6.3 评价指标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4 计算二级指标单指标属性测度
        6.5 计算一级指标及总指标的综合属性测度,并表示成五元联系数
        6.6 属性联系数识别分析
    第七章 讨论与分析
        7.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7.2 基于属性数学与联系数学的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模型
    第八章结 论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总结与展望
    第一章 本论文主要工作
    第二章 本论文主要结论
        2.1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2 生物医学类OA期刊网络影响力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3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绩效评价研究的主要结论
        2.4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的主要结论
    第三章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四章 后续研究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
    附表3-1 2003-2007历年h指数及总h指数及传统文献计量学指标数据
    附表3-2 类h指数相关数据及其排名
附录
    附录一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专家咨询问卷(第一轮)
    附录二 生物医学类OA期刊学术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权重确定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三 20个二级指标的单指标属性测度函数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8)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1.英文缩略词表
    2.综述
致谢
原创性声明及使用授权书

(9)《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① 课题背景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1.2.1 打分入围法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1.3 主要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2.1.1 建筑设计类
        (01) 《安徽建筑》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06) 《福建建筑》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09) 《高等建筑教育》
        (10) 《广东建筑装饰》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12) 《广西土木建筑》
        (13) 《广州建筑》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8) 《华中建筑》
        (19) 《建材.建筑.装修》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1) 《江苏建筑》
        (22) 《建筑》
        (23) 《建筑创作》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25) 《建筑科学》
        (26) 《建筑师》
        (27) 《建筑学报》
        (28) 《建筑知识》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30) 《南方建筑》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3) 《清华大学学报》
        (34) 《四川建筑》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36) 《时代建筑》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8) 《上海建设科技》
        (39) 《世界建筑》
        (40) 《世界建筑导报》
        (41) 《设计新潮/建筑》
        (42) 《山西建筑》
        (43) 《天津大学学报》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46) 《新建筑》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8) 《云南建筑》
        (49) 《中国建设信息》
        (50) 《浙江建筑》
        (51) 《中外建筑》
        (52) 《住宅科技》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02) 《古建园林技术》
        (03) 《广东园林》
        (04) 《蓝天园林》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6) 《园林》
        (07) 《园艺学报》
        (08) 《中国园林》
        2.1.3 规划设计类
        (01) 《北京规划建设》
        (02) 《城市》
        (03) 《城市开发》
        (04) 《城市发展研究》
        (05) 《城市规划》
        (06) 《城市规划汇刊》
        (07) 《城市问题》
        (08) 《规划师》
        (09) 《国外城市规划》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3) 《现代城市研究》
        (14) 《小城镇建设》
        2.1.4 室内设计类
        (01) 《缤纷》
        (02) 《城市住宅》
        (03) 《国际家居》
        (04) 《家具》
        (05) 《家具与环境》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07) 《家居主张》
        (08) 《家饰》
        (09) 《美家》
        (10) 《瑞丽-家居》
        (11) 《现代装饰》
        (12) 《上海家居》
        (13) 《世界家苑》
        (14) 《室内设计》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16) 《时尚家居》
        (17) 《新材料.新装饰》
        (18) 《新居室》
        (19) 《中国厨卫》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1) 《装饰》
        (22) 《装饰装修天地》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3.1 入围期刊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4 研究结论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5 参考文献
6 后记
7 附录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10)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的关系研究 ——以某科研院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论文评价是科技管理的重要环节
    1.2 评价指标大多采用期刊影响因子
    1.3 期刊影响因子作为论文评价指标有失真现象
        1.3.1 论文水平与期刊影响因子数值并不等同
        1.3.2 期刊影响因子不能反映本期刊论文间的水平差异
        1.3.3 同一期刊被不同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值不同
    1.4 期刊影响因子、论文被引频次及二者关系需要实证研究
2 科技论文定性与定量评价特点
    2.1 论文定性评价需要定量数据支持
    2.2 论文定量评价客观易行
    2.3 文献计量适用于论文价值的定量分析
        2.3.1 论文数量
        2.3.2 期刊影响因子
        2.3.3 论文被引频次
3 期刊影响因子及其修正
    3.1 期刊影响因子的产生
    3.2 期刊影响因子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3.3 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
        3.3.1 引文方面
        3.3.2 期刊编辑加工的影响
        3.3.3 统计年限
        3.3.4 统计源刊库选择
        3.3.5 学科性质
        3.3.6 期刊性质
    3.4 期刊影响因子的修正方法
4 论文被引与引文分析
    4.1 引文分析的概念
    4.2 引文网络的三种联系方式
        4.2.1 时间序列网络
        4.2.2 共被引网络
        4.2.3 共引用祸合网络
    4.3 共被引网络分析在科技评估领域中的应用
        4.3.1 共被引分析可反映某单位科研人员工作的相关性
        4.3.2 共被引分析是学科评估的重要手段
    4.4 引文分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
        4.4.1 研究科学史及科学结构
        4.4.2 提供跨学科科研新思路
        4.4.3 预测科学技术发展态势
    4.5 引文分析的可视化
5 案例分析—某院论文产出与影响分析
    5.1 统计源的选取原则及统计方法
    5.2 论文发表数量的统计
        5.2.1 某科研院所被SCI收录论文的年度统计
        5.2.2 与我国SCI论文年度分布相比较
        5.2.3 某科研院所被CNKI期刊库收录论文的年度统计
        5.2.4 某科研院所论文发表数量年度分布规律分析
    5.3 某科研院所论文在国内外期刊的分布与统计
        5.3.1 某科研院所SCI论文在国内外期刊的分布
        5.3.2 刊载某科研院所被SCI收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统计
        5.3.3 某科研院所发表SCI论文最多的期刊统计
        5.3.4 某科研院所发表SCI论文的高影响因子期刊统计
        5.3.5 某科研院所被SCI收录论文期刊统计分析
        5.3.6 发表某科研院所国内论文最多的期刊统计与分析
    5.4 论文被引频次的统计
        5.4.1 某科研院所SCI论文被引用数量及所占比例
        5.4.2 某科研院所SCI论文被引频次及篇数统计
        5.4.3 某科研院所SCI论文篇均被引频次统计
        5.4.4 某科研院所国内论文的被引用数量及被引频次统计
        5.4.5 论文被引频次统计结果分析
    5.5 某科研院所论文引证论文的发表期刊统计
        5.5.1 某科研院所SCI论文被引频次在中外刊的分布
        5.5.2 发表某科研院所引证论文最多的期刊分布
        5.5.3 刊载某科研院所论文引证论文期刊分析
6 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的关系研究
    6.1 宏观层面上二者论文评价结果一致
        6.1.1 某科研院所发表在低影响因子刊物上论文被引频次统计
        6.1.2 某科研院所被引用论文在不同影响因子区间篇均被引频次分析
    6.2 微观层面上二者论文评价结果不完全一致
    6.3 论文评价中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呈互补关系
        6.3.1 论文的学术价值
        6.3.2 论文的形式价值
        6.3.3 期刊影响因子是论文形式价值的反映
        6.3.4 论文的学术价值决定论文的真实价值
        6.3.5 论文被引频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学术价值
        6.3.6 论文被引频次评价论文学术价值的局限性
7 对论文评价的探讨与建议
    7.1 当前论文评价注重论文的形式价值
    7.2 当前论文评价导向不够科学
        7.2.1 某科研院所被SCI收录论文有半数发表在中国期刊上
        7.2.2 某科研院所被SCI收录论文近半数未被引用
        7.2.3 5年跨度影响因子值高于2年影响因子平均值
    7.3 对改进论文定量评价方法的建议
        7.3.1 将影响因子的有效性定为2年
        7.3.2 论文发表2年后应以被引频次为主要评价指标
        7.3.3 全面评价需要综合运用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
        7.3.4 论文定量评价也要注意其适应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四、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年总目次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会科学国际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研究[D]. 郭凤娇. 武汉大学, 2017(06)
  • [2]国内医学文摘系列刊物发展对策研究[D]. 魏民.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0(02)
  • [3]我国入选INDEX MEDICUS的生物医学期刊研究及其入选的影响因素分析[D]. 井晓梅. 第四军医大学, 2007(03)
  • [4]美国《医学索引》选刊与收录方法及中国期刊收录现状[J]. 周庆辉,凌昌全,白玉金,殷惠霞. 中西医结合学报, 2005(01)
  • [5]中文医学文献检索概要——兼谈如何讲授医学研究生中文文献检索课[J]. 张草贤,夏旭,袁德东. 医学信息, 2001(03)
  • [6]中国医学期刊文献的书目控制新变化[J]. 王美兰,柳晓春. 情报科学, 1998(04)
  • [7]生物医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 胡德华. 中南大学, 2009(02)
  • [8]医学期刊网络化现状及我国医学期刊网络化的发展 ——附国内外着名医学期刊及广东省医学期刊网站建设情况调查分析[D]. 段咏慧. 第一军医大学, 2005(04)
  • [9]《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 [10]期刊影响因子与论文被引频次的关系研究 ——以某科研院所为例[D]. 单文戈.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04)

标签:;  ;  ;  ;  ;  

中国实验与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年总目录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