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架海上平台对多维地震的随机响应

导管架海上平台对多维地震的随机响应

一、导管架海洋平台在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的随机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婷[1](2021)在《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海域场地效应及土动力特性反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海洋强国战略、海上丝绸之路及南海岛礁开发及建设等的推进,海域工程建设变得愈加频繁,同时由于我国近海海域中强以上地震频发,海域地震基础研究程度较低,海域地震动观测记录还不够丰富,无法为海域地震动理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数据支撑。因此,海域工程地震动特性以及海域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受到科学界与工程界广泛关注。针对当前海域工程地震研究中暴露出的土动力学和地震动场地效应等方面的若干科学问题,基于离心模型试验对海域地震动的动力特性及场地效应进行分析。取得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设计并构造上覆有水及上覆无水两个软弱自由场离心模型,来还原海域与陆域饱和软土场地,通过加速度记录分析发现,两组模型地表及地下各层位的峰值加速度整体上呈现“C”字型,放大系数随着输入地震动幅值的增加反而逐渐减小;陆域场地反应谱幅值逐渐向长周期方向移动,但海域场地反应谱幅值有向短周期方向移动的趋势。由位移记录可知,陆域场地水平位移大于海域场地,近地表处水平位移最大,但由于海水自重的影响,海域场地竖向位移大于陆域场地。(2)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美国NEHRP抗震设计规范及薄景山团队工程方法对反应谱进行标定,发现“规范设计谱”平台值及特征周期与试验反应谱差距较大;“NEHRP设计谱”特征周期与试验反应谱基本一致,但平台值偏小,工程上偏于不安全;薄景山团队工程方法设计谱与试验反应谱基本吻合,有较好的工程应用性。(3)对加速度、位移记录进一步进行动力特性反演分析,得出剪应力-剪应变、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发现陆域场地剪切模量较大于海域场地,埋深越大,剪切波速越大。(4)峰值加速度、谱加速度等只能表示某一具体的地震动特征,为了更加全面地描述地震动特征,将上覆有水与无水两组模型的阿里亚斯烈度、累积绝对速度及均方根加速度进行对比分析,更加全面的描述两组模型的差异,揭示上覆水自重对地震动的影响。利用动力离心模型试验来模拟还原陆域及海域地震动观测台站,对海域及陆域饱和软土场地地震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为海域工程地震动场地效应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海域工程抗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工程意义。

吴慎其[2](2020)在《近场多维地震动作用下非规则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产业的发展,地处山区以及地形复杂的连续梁桥越来越多,且此类连续梁桥的结构具有不规则性。同时,我国又是地震频发的国家,连续梁桥结构的不规则导致此类桥梁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与规则连续梁桥不同的动力反应且极易发生破坏。因此,对非规则连续梁桥进行地震易损性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基于Open Sees有限元平台建立三种典型非规则高低墩连续梁桥和三种典型非规则曲线连续梁桥,采用弹性半空间理论中的频域法,通过三向平动地震动分量获取地震动转动分量,对算例桥梁进行近场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的增量动力分析,并采用概率性地震需求分析方法绘制六种典型非规则桥梁关键构件的地震易损性曲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PEER强震记录数据库中选取合适的近场地震波,每组地震动均包含三个平动方向的地震动数据。基于弹性半空间理论中的频域法获取地震动转动分量,以包含、不包含转动分量为依据对结构进行两种工况下的地震响应研究。(2)详细阐述基于增量动力分析的桥梁地震易损性研究方法及流程,确定非规则连续梁桥各关键构件的损伤指标,并确定采用概率性地震需求分析方法绘制两种工况下六种典型非规则连续梁桥关键构件的地震易损性曲线。(3)基于Open Sees软件,建立能够考虑桩土效应、构件非线性及桥台影响的直线型、V形和倒V型三种典型的六跨高低墩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和两种不同曲率大小的六跨单弯曲线连续梁桥以及一种六跨S型曲线连续梁桥有限元模型。(4)通过对比两种工况下三种典型高低墩连续梁桥各关键构件的纵桥向和横桥向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地震动转动分量对高低墩连续梁桥桥墩、桥台及支座损伤情况的影响;并对不同桥型的高低墩连续梁桥受地震动转动分量影响的区别进行分析。(5)通过对比两种工况下三种典型曲线连续梁桥各关键构件的纵桥向和横桥向两个方向的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地震动转动分量对曲线连续梁桥桥墩、桥台及支座损伤情况的影响;分析地震动转动分量对不同曲线连续桥关键构件损伤情况的影响特点。

周忠超[3](2020)在《考虑桩—土—塔筒—叶片耦合的海上风机地震响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风能作为可再生绿色能源被越来越多地开发利用,海上风力发电也随之快速发展。然而,我国近海风电场大多建设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易遭受地震断层引发的强烈地震作用。随着海上风力发电机整机容量的增加,风机塔筒高度和叶片长度不断增大。结构柔度的增加降低了风机固有频率,增大了动力荷载对支撑结构的放大效应,很容易与近场地震动产生类共振现象,从而引发破坏。加之风机处于海洋环境中,海床土液化及结构振动引起的动水压力进一步加剧了风机的安全风险。此外,海上风电系统是一个强耦合系统,不仅涉及动水、运动和惯性效应,还受基础、海床和支撑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从系统耦合的角度,建立海上风机多系统耦合动力学的分析模型,对明确其地震响应机理十分必要。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考虑桩-土-塔筒-叶片耦合,对海上风机地震响应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单桩支承海上风机的地震响应,建立了管桩-土体-塔筒-机舱-叶片整体耦合风机模型,考虑土体液化特性和动水压力作用,获得单桩及塔筒水平位移和内力沿高度的包络图分布,分析了地基在不同地震烈度下液化的发展程度,并就地震烈度、桩径及海水深度对风机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进行了讨论。(2)将前述风机模型进一步推广到高承台斜桩群桩支承海上风机,分析了地震作用下管桩内力分布的差异,对比了斜桩群桩基础和直桩群桩基础承载下风机地震响应的不同,并分析了基桩倾斜度、桩径、地基土分层对风机系统抗震性能及结构变形、内力的影响。(3)选取三组同一地震事件的近断层脉冲地震波和远场地震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对比研究近、远场地震下高承台斜桩群桩支撑海上风机的地震响应差异,分析了海上风电系统在近断层脉冲型地震波作用下内力和变形的发展。(4)基于Novak薄层法原理,考虑自由场波动、桩顶惯性荷载和动水压力共同作用,根据桩-土-桩动力相互作用,推导了SH波作用下均质饱和海床中高承台群桩-风机结构体系水平振动问题的频域解答,讨论了桩间距、顶部集中质量、海水深度、塔筒高度、桩长径比及土体弹性模量对体系共振特性和位移、内力分布的影响。

杨龙龙[4](2020)在《震后火灾作用下导管钢框架反应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开采深海油气资源中,导管钢框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遭受地震灾害,将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其中地震引起次生火灾是最易发生的次生灾害,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目前,对导管钢框架研究主要集中在单独考虑地震和火灾作用下的力学行为,通常地震后会造成导管钢框架损伤,严重影响导管钢框架抗火性能,降低导管钢框架抗火能力。因此,开展震后火灾作用下导管钢框架反应过程及失效机理研究,对导管钢框架防火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试验验证和参数研究,对震后火灾下导管钢框架及T型相贯节点的抗火性能及失效机理进行参数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选取合理的单元类型和材料本构模型,优化网格划分方法,建立精准的未加强T型圆钢管节点计算模型,利用已有试验验证计算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引入地震损伤变量,施加火灾荷载,进行震后火灾作用下壁厚比α、直径比β、主管径厚比γ和损伤变量?D对未加强T型圆管节点的影响规律研究。(2)建立精准的内置单环加强T型圆管节点计算模型,利用已有试验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参数壁厚比α、直径比β、主管径厚比γ、加强环厚度与主管厚度比η及损伤变量?D分析,研究震后火灾作用下单环加强T型相贯节点的反应过程、临界温度、失效机理、应力分布及位移大小变化的影响规律。(3)根据参数分析结果,对震后火灾作用下未加强和内置单环加强T型相贯节点的破坏模式、反应过程、临界温度、竖向位移及应力分布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加强T型节点与未加强T型节点在震后火灾作用下的破坏模式相同,但是它们二者的受力机理和耗能机制不同。(4)建立精准的导管钢框架计算模型,通过引入损伤变量来施加地震损伤,利用ANSYS重启动分析,把之前所产生的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传递到后面的火灾分析中,利用危险源识别法和火灾爆炸指数法确定导管钢框架潜在火灾发生位置,施加火灾荷载,进行震后火灾作用下导管钢框架的灾变过程、损伤演化规律、耐火极限温度及失效模式研究。综上所述,通过试验验证和参数研究,开展震后火灾作用下导管钢框架及T型相贯节点反应过程、累积损伤演化规律及失效机理研究,对导管钢框架防火和地震应急具有重要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为导管钢框架抗火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导管钢框架结构重大灾害事故形成、扩展、控制与评估研究,都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广泛应用前景。

翟墨[5](2019)在《导管架固定平台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在海洋石油工程中,海洋平台的设计对于海洋石油的开发有着重要影响。平台通常处于恶劣的海洋环境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动力荷载。有些动力荷载会造成平台变形。当平台受到诸如地震这样持续时间长且破坏能力强的荷载时,有可能会出现失稳或结构的破坏,导致平台倒塌,更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大面积污染。对于平台受风荷载及波浪海流等荷载时结构的响应是海洋平台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向,但对于平台受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的动力响应研究较少。本文分别基于ANSYS软件的地震反应谱方法,USFOS软件的时程法分析导管架式平台地震动力响应。首先详细的介绍了关于反应谱法的基本理论。基于ANSYS软件,使用反应谱法对某导管架平台地震动力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平台前6阶振型,通过SPRS方法得到平台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响应。其次介绍了关于时程法的基本原理,涉及结构模型选择及地震波的选取等。然后基于USFOS软件,选择了4条典型的地震时程记录,使用了时程分析法对导管架式海洋平台进行了动力响应分析。得到了基底剪力和倾覆力矩、桩头轴向力、桩头最大侧向位移等结果,同时对平台主要结构的杆件进行了分析。最后探索了在工程实际中海洋平台受地震作用时,平台的校核的标准。包括平台的整体校核标准和参数限制,节点校核和桩校核的特点及标准。通过一个算例探索了对某一平台结构,使用不同土层输入不同的时程和使用不同土层输入相同的时程这两种方法,得到不同的校核结果。

王兰民,夏坤,刘琨,王谦,贾鹏,柴少峰[6](2018)在《第16届欧洲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研究进展与动向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第16届欧洲地震工程大会于2018年6月18—22日在希腊塞萨洛尼基市召开,笔者全程参加了本次大会。本文简要介绍了大会的概况,通过对大会相关交流报告和论文的分析,重点对地震危险性、工程地震和强地面运动,土动力学,场地效应与小区划研究,岩土地震工程等4个主题分会和"欧洲—中国地震工程与风险合作"1个专题分会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阐述了欧洲抗震设计规范(Eurocode8)推广应用与修订、韧性城市、新近地震启示、大尺度地震工程试验装备和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动向。可为我国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莫仁杰[7](2017)在《海上风机桩式基础灌浆连接段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灌浆连接段将风机塔筒与下部基桩连成整体在风机基础中起到过渡连接作用,而这里又往往是整个基础结构的关键与薄弱环节,可以说灌浆连接段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风机基础整体的安全可靠性。在船舶碰撞和地震动作用下海上桩式风机基础灌浆连接段的损伤机理与安全可靠性问题至今少有研究。因此开展灌浆连接段船舶碰撞破坏机理研究、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及易损性分析、以及可靠度研究,对提高风机基础结构的安全与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以单桩5 MW海上风机基础灌浆连接段为分析对象,研究灌浆连接段船舶碰撞响应、抗震及可靠度等相关安全可靠性问题。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对于海上桩式风机基础灌浆连接段位于水面附近受到船舶碰撞损伤问题,至今国内外少有研究。本文基于LS-DYNA显式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包括基桩、灌浆连接段复合管结构、上部塔筒和船舶的船舶碰撞风机精细有限元模型。结合已有文献对船舶模型、灌浆材料模型及灌浆连接段复合管结构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校核验证。考虑桩-土相互作用边界条件和材料的非线性本构,对船舶碰撞灌浆连接段的结构响应及破坏机理进行研究。发现船舶碰撞灌浆连接段容易导致灌浆层压碎和拉裂破坏,严重威胁风机基础结构的安全。灌浆连接段的碰撞破坏受到碰撞船舶的属性、碰撞速度以及连接段结构设计的影响显着。(2)针对风机结构可能遭遇地震作用问题,研究地震动作用下灌浆连接段受力及易损性。采用OpenSees建立单桩风机结构整体有限元模型,选取最不利设计地震动输入,对风机地震动响应进行计算,研究灌浆连接段受力特征。基于结构性能定义了灌浆连接段四个极限破坏状态。选取近场地震动和远场地震动,对灌浆连接段进行地震易损性研究。考虑风和波浪的不确定性,提出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Latin Hypercube Sampling,LHS)方法对风和波浪的不确定性进行传递的灌浆连接段地震、风和波浪耦合作用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得出不同地震工况下灌浆连接段受力变化及地震损伤超越概率特征。发现灌浆连接段地震动受力特征受到结构阻尼、地震动方向及风和波浪耦合作用影响较大。考虑风和波浪的不确定性时,灌浆连接段地震损伤的超越概率较之IEC 61400-1规范推荐的选取风和波浪的平均值与地震耦合耦合计算的结果小。(3)对于灌浆连接段的可靠度分析方法,为了克服灌浆连接段可靠度分析有限元计算工作量大的问题,本文采用支持向量机模型对灌浆连接段可靠度进行研究。针对支持向量机模型(Gauss-vSVR)参数选取困难问题,采用基于logistic混沌映射(logistic chaotic map)和云模型(Cloud model)改进的遗传算法(Chaos cloud genetic algorithm,CCGA)对Gauss-vSVR模型参数进行优选,得到CCGA-Gauss-vSVR模型。采用CCGA-Gauss-vSVR算法对极限状态函数或结构响应面进行逼近,构建了基于CCGA-Gauss-vSVR可靠度的分析模型。对灌浆连接段的灌浆层拉裂破坏和结构疲劳的可靠度进行分析,发现结构疲劳损伤可靠度低于局部拉裂破坏可靠度。

黄小宁[8](2017)在《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及双随机地震倒塌可靠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由于质心与刚心不重合,会产生明显的扭转变形,相比于规则结构,可能出现更为严重的破坏,甚至倒塌。因此,本文以层间位移角和层间扭转角为性能指标,提出适用于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的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明确该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框-剪隔震结构的抗扭设计方法;利用基于整体地震损伤模型的可靠度分析方法,对框-剪隔震结构侧向增量倒塌、竖向连续倒塌以及侧向连续倒塌可靠度进行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倒塌易损性分析提出适用于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的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利用MATLAB中小波变换系数法,判别地震动的最不利输入角度;考虑量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及随机性,利用超越概率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层间位移角、层间扭转角及双指标极限状态下的倒塌超越概率。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对于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地震动输入角度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对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进行易损性分析时,应同时考虑层间位移角和层间扭转角双指标的影响,防止高估这类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双指标的易损性分析方法对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抗震性能的评估更为安全、可靠。2)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方法提出适用于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的抗扭设计方法,对不同偏心距的结构进行抗扭设计,通过调整隔震层刚心、上部结构质心和刚心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得到上部结构平面不规则时,隔震结构的抗扭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对称结构或轻微偏心结构,应尽量使上部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的刚心重合,可有效控制隔震层的扭转。2)对于严重偏心结构,应在保证隔震层扭转位移比小于1.2的基础上,使隔震层的刚心和上部结构的刚心分别位于上部结构质心的两侧,可有效控制上部结构的扭转。3)基于多参数的框-剪隔震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通过引入构件重要性指标,提出考虑构件重要程度且适用于框-剪隔震结构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研究表明,考虑构件重要程度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可以同时体现构件塑性累积损伤程度与构件重要程度对整体损伤的影响。利用该损伤模型评估框-剪隔震结构在强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更为安全、可靠。4)框-剪隔震结构地震侧向增量倒塌可靠度分析针对框-剪隔震结构,提出基于整体地震损伤模型的可靠度分析方法。考虑结构及地震动的随机性,采用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法进行抽样,形成样本空间,对每个样本进行动力弹塑性分析;基于隔震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分别计算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累积损伤指数,利用二次四阶矩法对结构地震倒塌极限状态进行抗震可靠度分析,得到地震作用下结构发生侧向增量倒塌的概率。5)框-剪隔震结构地震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利用隔震支座的地震损伤模型,得到地震作用下最易失效的隔震支座。在考虑损伤结构随机性的基础上,利用竖向随机增量动力分析方法,得到损伤结构竖向连续倒塌极限荷载系数;将极限荷载系数作为整体性能指标,利用二次四阶矩法得到损伤结构发生竖向连续倒塌的概率。研究表明,运用可靠度理论对框-剪隔震结构进行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可直观地得到地震作用下,损伤框-剪隔震结构发生竖向连续倒塌的概率,为结构设计及震后加固提供可靠的依据。6)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对于框-剪隔震结构,地震可能导致隔震支座失效,而损伤结构再次经历余震作用时,可能发生三种失效模式:第一种是由于隔震层失效使结构发生侧向连续倒塌;第二种是由于上部结构失效使结构发生侧向连续倒塌;第三种是受损跨梁失效使结构发生竖向连续倒塌;其倒塌概率与主、余震的地震动强度有关;倒塌模式与隔震支座的失效位置有关。

林家浩,张亚辉,赵岩[9](2017)在《虚拟激励法在国内外工程界的应用回顾与展望》文中指出《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自1985年正式发表以来,逐渐得到许多工程领域的认可和采用,解决了很多重要而困难的工程问题.该方法不但被国内某些工程规范所推荐,而且被3种国际工程手册成章刊载,在国际上亦占有了一席之地.该文是笔者参考了数百篇国内外论文,依据其中一部分在11个工程领域对虚拟激励法的应用和一些学者的评论所撰写的综述.借以让更多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者对虚拟激励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以结合各自工程领域更有效地开展对随机振动理论和方法研究成果的应用和发展.

刘红兵[10](2016)在《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及生存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导管架平台作为海洋石油勘探开发关键设备,服役过程中除了承受常规环境载荷外,还经常会遭遇一些极端环境载荷作用,如极端风浪、强震等。与移动式平台不同,导管架平台遭遇极端环境载荷时只能被动承受,一旦平台结构抗力水准无法满足极端环境载荷作用,平台结构将会发生严重灾变破坏,造成不可估量的灾难性损失,因而有必要开展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及生存能力研究,为我国海洋石油导管架平台抗极端灾害工程和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极端海洋环境下海洋固定平台生存能力及动力灾变应急对策研究”和“老龄海洋平台灾变性倒塌机理及鲁棒性研究”为依托,系统开展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和生存能力研究,在导管架平台上部高耸井架风致振动响应评估、极端甲板上浪载荷数值模拟、极端风浪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评估、强震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评估以及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风险应急体系分析等方面取得较大研究进展。主要研究进展总结如下:1.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风振响应分析开展全风向角下大型导管架平台缩尺模型高频天平测力试验,获得平台结构全风向角下气动力系数和基底弯矩功率谱分布特征;建立和推导消除缩尺模型共振影响的平台结构广义模态力自谱和互谱密度计算方法,进一步基于振型分解法建立平台结构风致振动频域计算方法,并探讨参振振型和振型组合方式对平台结构风致振动频域法计算结果影响;基于缩尺模型基底弯矩功率谱,推导平台结构横风向和顺风向脉动风载荷功率谱密度空间分布,采用改进谐波叠加法模拟平台结构顺风向和横风向脉动风载荷三维空间分布时程;基于Newmark逐步积分开展平台结构风致振动时域分析,重点探讨平台高耸井架结构顺风向和横风向风致振动特性,以及顺风向和横风向阵风载荷因子随高度和风向角变化规律,为平台上部组块高耸结构抗台设计提供工程指导,并为开展极端风浪载荷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评估提供基础风载荷数据。2.极端波浪下导管架平台甲板上浪特性研究基于波浪势流理论,对FLUENT软件进行二次开发,构建适于海洋工程三维数值波浪水池,并采用三维Airy波和Stokes5阶波验证了数值波浪水池的精度和工程适用性;基于数值波浪水池开展平台结构甲板腿波浪爬升机理研究,探讨波陡以及甲板腿之间相互干扰效应对波浪沿甲板腿爬升高度的影响,并同经验公式计算结果比较分析,指出经验公式预报平台气隙高度会产生较大误差;进一步基于数值波浪水池开展极端波浪甲板上浪研究,再现甲板上浪过程平台结构周围流场变化过程,重点研究上浪过程中水平和垂向上浪载荷变化特征,并同API规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准确预报平台结构水平和垂向甲板上浪载荷分布,为开展平台结构极端风浪下生存能力评估提供技术支撑。3.极端风浪下导管架平台结构生存能力研究基于结构非线性弹塑性理论,提出适于评估极端风浪下平台结构性能状态的改进静力推覆法(IPOA)和改进动力推覆法(IDPA);基于性能设计评估原则,对平台结构不同破坏状态进行分级(DS1DS5破坏等级),并制定各破坏等级极限状态(LS1LS4)评定准则,最后提出平台结构极端风浪下生存能力评估方法和流程;针对平台上部高耸井架结构抗风敏感性,开展高耸井架IPOA和IDPA分析,识别井架抗风薄弱环节和主要失效模式,绘制极端台风下高耸井架生存能力窗口;基于Stokes5阶波浪理论和甲板上浪载荷计算模型,开展平台整体结构IPOA和IDPA分析,识别平台抗极端波浪薄弱环节和主要失效模式,绘制极端波浪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窗口。4.强震下平台结构抗震性能及生存能力研究针对海洋导管架平台结构特征,提出适于评估海洋导管架平台弹塑性抗震性能的能力谱法、模态推覆法(MPA)和改进模态推覆法(IMPA)计算方法和计算流程,分别开展设防烈度8度地震和罕遇烈度8度地震下平台结构弹塑性抗震性能评估,识别平台结构地震作用下主要失效模式和抗震性能;对比分析3种确定性抗震方法计算结果,总结3种方法抗震评估的精度和有效性;考虑平台结构地震动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基于多样本地震动记录,开展平台结构抗震增量动力推覆(IDA)分析,系统研究平台结构抗震易损性,进一步提出基于易损性能设计的导管架平台地震生存能力评估方法和流程,探讨平台结构在不同破坏状态年超越概率下生存能力。5.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风险和应急框架研究基于极端风浪下平台结构失效模式和破坏状态,采用事件树和安全屏障法,研究极端风浪下高耸井架和平台结构不同失效模式下事故场景以及倒塌过程连锁事故场景,评估极端风浪下高耸井架和整体结构风险等级;基于概率地震理论,考虑本质不确定性影响,定量评估平台结构不同破坏状态年均风险等级以及整个服役期内概率风险水准;基于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破坏状态和风险水准,结合完整性管理思想和极端环境监测预警技术,构建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应急决策体系框架,可为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抗灾害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应急决策提供一定工程指导。

二、导管架海洋平台在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的随机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管架海洋平台在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的随机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海域场地效应及土动力特性反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域地震动实际地震观测记录法
        1.2.2 海域地震动解析解法
        1.2.3 海域地震动数值解法
        1.2.4 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离心模型试验原理及方案设计
    2.1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2.1.1 离心模型试验技术的起源
        2.1.2 我国离心模型试验的发展
        2.1.3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现状
    2.2 离心模型试验方案设计
        2.2.1 试验设备
        2.2.2 传感器介绍
        2.2.3 试验模型
        2.2.4 离心模型试验试验用土
        2.2.5 输入地震动形式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离心模型试验量测结果
    3.1 概述
    3.2 时程分析
    3.3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放大系数
        3.3.1 深度的影响
        3.3.2 输入地震波峰值的影响
    3.4 反应谱及放大系数
        3.4.1 不同输入地震动对反应谱影响
        3.4.2 深度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
        3.4.3 地表反应谱对比分析
    3.5 设计反应谱
        3.5.1 研究现状
        3.5.2 场地类别的确定
        3.5.3 地震动设计反应谱
    3.6 离心模拟试验位移反应分析
        3.6.1 不同工况有水无水模型各层位位移对比
        3.6.2 同深度不同工况下位移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心模型试验动力特性反演分析
    4.1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剪应力-剪应变反演
        4.1.1 概述
        4.1.2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剪应力-剪应变反演方法
        4.1.3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剪应力-剪应变的计算
    4.2 最大动剪切模量
        4.2.1 概述
        4.2.2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最大剪切模量
    4.3 剪切波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阿里亚斯烈度、累积绝对速度、均方根加速度
    5.1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阿里亚斯烈度
    5.2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累积绝对速度
    5.3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均方根加速度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近场多维地震动作用下非规则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低墩连续梁桥研究现状
        1.2.2 曲线连续梁桥研究现状
        1.2.3 地震动转动分量研究现状
        1.2.4 地震易损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IDA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理论与方法
    2.1 引言
    2.2 地震动的选取及强度指标确定
        2.2.1 地震波的选取
        2.2.2 地震动强度指标
    2.3 地震动转动分量模拟
    2.4 定义构件极限状态
        2.4.1 破坏准则
        2.4.2 损伤指标
    2.5 基于IDA的易损性分析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规则连续梁桥非线性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桥梁简介
        3.2.1 高低墩连续梁桥简介
        3.2.2 曲线连续梁桥简介
    3.3 主梁模拟
    3.4 支座模拟
    3.5 桥墩及桩基础模拟
        3.5.1 桥墩及桩基础材料模型
        3.5.2 桥墩及桩基础单元截面划分
    3.6 桥台模拟
        3.6.1 桥台材料模型
        3.6.2 桥台单元建立
    3.7 桩—土相互作用的模拟
        3.7.1 弹簧节点
        3.7.2 动力曲线
    3.8 边界条件建立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低墩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4.1 引言
    4.2 高低墩连续梁桥损伤指标量化
    4.3 高低墩连续梁桥桥墩地震易损性分析
        4.3.1 高低墩连续梁桥桥墩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4.3.2 高低墩连续梁桥桥墩横桥向易损性曲线分析
        4.3.3 高低墩连续梁桥桥墩纵桥向易损性曲线分析
        4.3.4 高低墩连续梁桥桥墩纵横桥向易损性对比分析
    4.4 高低墩连续梁桥支座地震易损性分析
        4.4.1 高低墩连续梁桥支座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4.4.2 高低墩连续梁桥支座横桥向易损性曲线分析
        4.4.3 高低墩连续梁桥支座纵桥向易损性曲线分析
        4.4.4 高低墩连续梁桥支座纵横桥向易损性对比分析
    4.5 高低墩连续梁桥桥台地震易损性分析
        4.5.1 高低墩连续梁桥桥台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4.5.2 高低墩连续梁桥桥台易损性曲线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曲线连续梁桥的地震易损性分析
    5.1 引言
    5.2 曲线连续梁桥损伤指标量化
    5.3 曲线连续梁桥桥墩地震易损性分析
        5.3.1 曲线连续梁桥桥墩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5.3.2 曲线连续梁桥桥墩横桥向易损性曲线分析
        5.3.3 曲线连续梁桥桥墩纵桥向易损性曲线分析
        5.3.4 曲线连续梁桥桥墩纵横桥向易损性对比分析
    5.4 曲线连续梁桥支座地震易损性分析
        5.4.1 曲线连续梁桥支座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5.4.2 曲线连续梁桥支座横桥向易损性曲线分析
        5.4.3 曲线连续梁桥支座纵桥向易损性曲线分析
        5.4.4 曲线连续梁桥支座纵横桥向易损性对比分析
    5.5 曲线连续梁桥桥台地震易损性分析
        5.5.1 曲线连续梁桥桥台的概率地震需求模型
        5.5.2 曲线连续梁桥桥台易损性曲线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考虑桩—土—塔筒—叶片耦合的海上风机地震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桩基础水平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1.2.2 桩基础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1.2.3 水中结构动水效应研究现状
        1.2.4 海上风机地震响应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海上单桩风机地震响应及液化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风机模型参数及材料本构
        2.2.1 风机模型参数
        2.2.2 材料本构模型
    2.3 单桩支撑海上风机模型的建立
        2.3.1 模型建立
        2.3.2 地震动施加
        2.3.3 结构自振频率及阻尼
        2.3.4 海水层模拟
        2.3.5 单元和节点数据输出
    2.4 地震烈度影响分析
        2.4.1 地震烈度对土体液化程度的影响
        2.4.2 地震烈度对土体及结构位移的影响
        2.4.3 地震烈度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2.5 海水深度影响分析
        2.5.1 海水深度对桩位移及内力的影响
        2.5.2 海水深度对塔筒位移及内力的影响
    2.6 管桩桩径影响分析
        2.6.1 桩径对管桩变形及内力的影响
        2.6.2 桩径对上部结构变形的影响
    2.7 土塞高度影响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上高承台斜桩群桩风机地震响应研究
    3.0 引言
    3.1 高桩承台基础及风机模型建立
    3.2 基础及上部结构变形及内力分析
        3.2.1 基础位移
        3.2.2 基础内力
        3.2.3 上部结构位移
        3.2.4 上部结构内力
    3.3 群桩影响因素分析
        3.3.1 桩倾斜度对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
        3.3.2 桩径对结构内力及变形的影响
    3.4 海床土分层特性影响分析
        3.4.1 双层土地基
        3.4.2 三层土地基
        3.4.3 土体模量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断层脉冲效应下海上高承台群桩风机地震响应研究
    4.1 引言
    4.2 输入地震波的选取及频谱特性分析
    4.3 近断层脉冲地震作用下风机动力响应
        4.3.1 地基土体动力响应
        4.3.2 高承台群桩基础动力响应
        4.3.3 塔筒动力响应
        4.3.4 叶片动力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H波作用下群桩支承海上风机水平动力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5.3 海床土体振动求解
    5.4 海床土水平动力阻抗求解
        5.4.1 控制方程与边界条件
        5.4.2 桩周土水平振动方程求解
    5.5 群桩动力反应
        5.5.1 主动桩水平振动方程求解
        5.5.2 自由场水平位移衰减函数
        5.5.3 被动桩水平振动方程求解
    5.6 承台及塔筒水平振动方程求解
    5.7 方法验证
    5.8 算例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4)震后火灾作用下导管钢框架反应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导管钢框架研究现状
        1.2.2 T型圆钢管节点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课题的技术路线
第2章 震后火灾研究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高温下钢材材料特性
        2.2.1 高温下钢材物理特性
        2.2.2 高温下钢材力学特性
    2.3 标准升温曲线
    2.4 定义损伤变量
    2.5 分析程序和步骤
        2.5.1 分析程序
        2.5.2 分析步骤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震后火灾下未加强T型圆钢管节点反应过程及失效机理
    3.1 引言
    3.2 几何模型
    3.3 建立有限元模型
        3.3.1 单元类型
        3.3.2 边界条件
        3.3.3 网格划分
        3.3.4 收敛准则
        3.3.5 临界温度
    3.4 有限元模型验证
    3.5 参数分析
        3.5.1 参数研究范围
        3.5.2 α影响
        3.5.3 β影响
        3.5.4 γ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震后火灾下内置加强环T型圆钢管节点抗火性能
    4.1 引言
    4.2 几何模型
    4.3 建立有限元模型
        4.3.1 单元类型与边界条件
        4.3.2 网格划分
    4.4 有限元模型验证
    4.5 参数分析
        4.5.1 参数研究范围
        4.5.2 α影响
        4.5.3 β影响
        4.5.4 γ影响
        4.5.5 η影响
    4.6 未加强T节点与加强T节点比较
        4.6.1 破坏模式和反应过程
        4.6.2 最大竖向位移
        4.6.3 最大等效应力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震后火灾下导管钢框架反应过程及失效机理
    5.1 引言
    5.2 分析方法
    5.3 导管钢框架几何模型
    5.4 导管钢框架有限元模型
        5.4.1 单元类型
        5.4.2 边界条件
        5.4.3 网格划分
        5.4.4 升温曲线
    5.5 钢材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
    5.6 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5.6.1 确定受火工况
        5.6.2 悬链线效应
        5.6.3 结构失效准则
        5.6.4 工况一分析
        5.6.5 工况二分析
        5.6.6 工况三分析
        5.6.7 三种工况对比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导管架固定平台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情况
    1.2 国内外海洋平台发展概况
    1.3 国内外地震动力响应研究发展概况
    1.4 关于导管架平台地震动力响应研究的发展概况
        1.4.1 导管架平台模型的建立发展概况
        1.4.2 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发展概况
        1.4.3 地震响应分析方法发展概况
    1.5 本文各章的主要内容
2.基于ANSYS的地震反应谱方法分析海洋平台地震动力响应
    2.1 引言
    2.2 反应谱法基本理论
        2.2.1 地震作用
        2.2.2 地震反应谱
        2.2.3 设计反应谱
        2.2.4 反应谱法
    2.3 算例
        2.3.1 ANSYS软件概述
        2.3.2 ANSYS地震分析方法
        2.3.3 海洋平台的计算模型
        2.3.4 桩基的处理
        2.3.5 计算平台的振型和固有频率
        2.3.6 计算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基于USFOS的时程法分析导管架式平台地震动力响应
    3.1 引言
        3.1.1 时程分析法的使用范围
    3.2 时程分析法基本理论
        3.2.1 非线性原理及塑性理论
        3.2.2 时程分析原理
    3.3 USFOS软件介绍
        3.3.1 概述
        3.3.2 USFOS时域分析特点
        3.3.3 非线性失效模式
        3.3.4 时程数据的获得
    3.4 算例
        3.4.1 平台整体时程响应分析
        3.4.2 杆件结果分析
        3.4.5 结论
    3.5 本章小结
4.工程实际中对海洋平台地震动力响应的相关校核标准
    4.1 整体校核标准以及限制参数
        4.1.1 应变率
        4.1.2 应变速率
        4.1.3 应变硬化
    4.2 节点校核
        4.2.1 节点校核理论
        4.2.2 线性和非线性节点的行为模拟
    4.3 桩校核
        4.3.1 时程分析法中桩校核特点
        4.3.2 反应谱法中桩校核特点
        4.3.3 算例
    4.4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6)第16届欧洲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研究进展与动向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震危险性、工程地震和强地面运动
2 土动力学
3 场地效应与小区划研究
4 岩土地震工程
5 欧洲—中国地震工程与风险合作
6 相关领域进展与亮点
    6.1 Eurocode8在欧洲成员国得到较好的推广实施, 第二代规范的修订受到普遍重视
    6.2 韧性城市、社区和基础设施研究成为国际地震工程研究的一个热点
    6.3 新近地震的启示更加广泛和多维度
    6.4 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研究需求多样化, 研究范围拓展
    6.5 地震工程大尺度设施提供了更好的试验模拟条件
7 结语

(7)海上风机桩式基础灌浆连接段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工作进展
        1.2.1 灌浆连接力学性能研究
        1.2.2 船舶碰撞研究
        1.2.3 抗震研究
        1.2.4 可靠度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船舶碰撞灌浆连接段响应及破坏研究
    2.1 引言
    2.2 船舶碰撞海上风机基础问题
        2.2.1 风机基础结构
        2.2.2 船撞风机运动方程
    2.3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2.3.1 材料本构模型
        2.3.2 风机基础和船舶模型
        2.3.3 海底边界条件
    2.4 有限元模型校核
        2.4.1 船首模型校核
        2.4.2 灌浆材料模型验证及损伤定义
        2.4.3 复合灌浆管横向撞击模型验证
        2.4.4 风机基础模态分析
    2.5 不考虑船舶变形碰撞研究
        2.5.1 碰撞状态及碰撞力分析
        2.5.2 灌浆连接段响应分析
        2.5.3 船舶质量影响研究
    2.6 考虑船舶变形碰撞研究
        2.6.1 不同碰撞速度研究
        2.6.2 材料率相关影响分析
        2.6.3 船舶质量影响研究
    2.7 灌浆连接段设计参数影响研究
        2.7.1 灌浆材料强度影响分析
        2.7.2 套管壁厚影响分析
        2.7.3 灌浆厚度影响分析
        2.7.4 桩壁厚影响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地震动作用灌浆连接段受力及易损性研究
    3.1 引言
    3.2 基础风和浪荷载
        3.2.1 风荷载
        3.2.2 波浪荷载
    3.3 地震动作用灌浆连接段受力研究
        3.3.1 结构动力方程
        3.3.2 有限元模型
        3.3.3 地震波的选取
        3.3.4 地震单独作用结构响应
        3.3.5 地震、风和波浪耦合作用结构响应
    3.4 灌浆连接段地震易损性研究
        3.4.1 解析易损性分析方法
        3.4.2 灌浆连接段极限状态
        3.4.3 不同风和波浪条件地震易损性分析
    3.5 考虑风和波浪不确定性地震、风和波浪耦合作用易损性研究
        3.5.1 风和波浪不确定性在易损性分析中传递
        3.5.2 考虑风和波浪环境不确定性的易损性分析流程
        3.5.3 易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支持向量机灌浆连接段可靠度研究
    4.1 引言
    4.2 灌浆连接段的可靠度问题
        4.2.1 荷载的不确定性
        4.2.2 抗力的不确定性
        4.2.3 结构失效模式
    4.3 结构可靠度分析问题
        4.3.1 基本概念
        4.3.2 可靠度分析方法
    4.4 基于支持向量机可靠度分析方法
        4.4.1 Gauss-vSVR支持向量机模型
        4.4.2 CCGA优化算法提出
        4.4.3 基于CCGA算法的Gauss-vSVR参数组合优选
        4.4.4 基于CCGA-Gauss-vSVR可靠度分析方法
    4.5 极限荷载作用下灌浆层局部拉裂可靠度
        4.5.1 极限状态方程的建立
        4.5.2 可靠度分析
    4.6 疲劳可靠度分析
        4.6.1 疲劳计算方法
        4.6.2 疲劳计算的不确定性
        4.6.3 疲劳可靠度计算方法
        4.6.4 疲劳可靠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及双随机地震倒塌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平面不规则结构的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基于隔震理论的抗扭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2.3 构件及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研究现状
        1.2.4 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理论研究现状
        1.2.5 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倒塌模式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地震倒塌易损性分析
    2.1 引言
    2.2 Perform-3D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2.2.1 Perform-3D模型的建立
        2.2.2 地震动的选择及结构模型验证
    2.3 地震动最不利输入角度
        2.3.1 小波变换的意义
        2.3.2 小波变换在平面不规则结构多维地震反应分析中的应用思路
    2.4 平面不规则结构易损性分析方法
        2.4.1 易损性分析方程
        2.4.2 单指标易损性分析方程
        2.4.3 双指标易损性分析方程
        2.4.4 指标界限值相关时超越概率计算方法
    2.5 结构极限损伤状态性能水平限值的确定方法
        2.5.1 性能水平与量化指标
        2.5.2 破坏等级的划分及极限破坏状态
        2.5.3 层间扭转角的量化指标限值推导
        2.5.4 基于双指标平面不规则结构易损性分析流程
    2.6 算例分析
        2.6.1 量化指标限值的确定
        2.6.2 地震动的选择
        2.6.3 确定地震动的最不利输入角度
        2.6.4 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的概率地震需求分析
        2.6.5 基于单指标的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易损性分析
        2.6.6 基于双指标的平面不规则框-剪结构易损性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方法
    3.1 引言
    3.2 隔震设计基本方法及要求
        3.2.1 隔震目标
        3.2.2 隔震支座初选方法
        3.2.3 地震动选取
        3.2.4 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确定及支座位移和支座拉、压应力的计算
    3.3 平面不规则结构时程分析法的基本计算原理
    3.4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方法
        3.4.1 扭转位移比的计算方法
        3.4.2 抗扭设计方法
    3.5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的基本原则
    3.6 算例分析
        3.6.1 地震动的选择
        3.6.2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减震系数的计算
        3.6.3 平面不规则框-剪隔震结构扭转位移比的计算
        3.6.4 罕遇地震下隔震支座拉、压应力及位移的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参数的框-剪隔震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
    4.1 引言
    4.2 地震损伤模型及构件重要性指标的计算方法
        4.2.1 材料层次的损伤模型
        4.2.2 构件损伤模型
        4.2.3 隔震支座的损伤模型
        4.2.4 构件的重要性指标
        4.2.5 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
    4.3 框-剪隔震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模型
        4.3.1 上部结构双参数累积损伤模型
        4.3.2 隔震层多参数累积损伤模型
        4.3.3 损伤破坏状态的定义及损伤评估流程
    4.4 方法正确性验证
        4.4.1 框-剪结构构件重要性指标的计算
        4.4.2 框-剪结构各楼层的耗能分布
        4.4.3 框-剪结构各楼层的损伤指数
        4.4.4 框-剪结构损伤指数对比
    4.5 框-剪隔震结构损伤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框-剪隔震结构地震侧向增量倒塌可靠度分析
    5.1 引言
    5.2 拉丁超立方体抽样法的基本原理
    5.3 隔震结构整体地震损伤极限状态方程
    5.4 基于二次四阶矩法的结构累积损伤概率密度演化分析
        5.4.1 结构动力响应的概率密度演化基本原理
        5.4.2 基于二次四阶矩法结构累积损伤概率密度演化原理
    5.5 结构累积损伤概率密度演化分析步骤
    5.6 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
        5.6.1 基于首次超越准则的瞬时可靠度分析方法
        5.6.2 基于累积损伤准则的结构动力可靠度分析方法
    5.7 结构抗震动力可靠度分析步骤
    5.8 算例分析
        5.8.1 结构的随机性
        5.8.2 样本空间的形成
        5.8.3 框-剪隔震结构整体损伤概率密度演化分析
        5.8.4 地震动的随机性
        5.8.5 结构及地震动的随机性
        5.8.6 框-剪隔震结构整体动力抗震可靠度分析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框-剪隔震结构地震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6.1 引言
    6.2 地震作用下最易失效隔震支座的判别
    6.3 隔震结构的推覆分析方法
        6.3.1 侧向力分布形式
        6.3.2 隔震结构推覆分析步骤
        6.3.3 方法验证
    6.4 备用荷载路径法
        6.4.1 静力非线性分析方法
        6.4.2 动力非线性分析
        6.4.3 基于Pushover分析的备用荷载路径法
    6.5 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6.5.1 竖向连续倒塌极限状态方程
        6.5.2 性能指标的计算
        6.5.3 结构发生竖向连续倒塌的判定准则
    6.6 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的全概率框架
    6.7 结构整体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步骤
    6.8 算例分析
        6.8.1 地震作用下最易失效隔震支座的判别
        6.8.2 框-剪隔震结构竖向连续倒塌极限荷载系数的计算
        6.8.3 框-剪隔震结构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6.8.4 框-剪隔震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全概率可靠度分析
    6.9 试验验证
        6.9.1 试验模型原型
        6.9.2 试验结果分析
        6.9.3 结构竖向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6.10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7.1 引言
    7.2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
        7.2.1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构造
        7.2.2 主震震级和余震震级的关系
    7.3 地震动衰减关系
    7.4 损伤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模式的判定
        7.4.1 不同连续倒塌模式损伤指数的计算方法
        7.4.2 损伤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极限状态方程
        7.4.3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步骤
    7.5 隔震支座失效位置的确定
    7.6 主余震序列与孤立型地震动对框-剪隔震结构损伤的影响
    7.7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作用下框-剪隔震结构连续倒塌可靠度分析
        7.7.1 主余震序列型地震动的选择
        7.7.2 框架边柱下隔震支座失效
        7.7.3 框架中柱下隔震支座失效
        7.7.4 剪力墙下隔震支座失效
    7.8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主要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及生存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导管架平台上部组块风振响应分析
    2.1 平台结构高频天平测力(HFFB)试验
    2.2 基于HFFB平台结构风振频域分析
    2.3 基于HFFB平台结构风振时域分析
    2.4 等效静风载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端波浪下导管架平台甲板上浪特性研究
    3.1 数值波浪水池构建
    3.2 平台甲板腿波浪爬升特性分析
    3.3 平台结构甲板上浪载荷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端风浪下导管架平台结构生存能力研究
    4.1 导管架平台弹塑性生存能力分析方法
    4.2 极端台风下高耸井架生存能力分析
    4.3 极端波浪载荷下平台结构生存能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强震下平台结构抗震性能及生存能力研究
    5.1 基于能力谱法导管架平台弹塑性抗震性能分析
    5.2 基于模态推覆法导管架弹塑性抗震性能研究
    5.3 基于增量动力推覆法导管架弹塑性抗震性能评估
    5.4 基于性能设计导管架平台地震生存能力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风险和应急框架研究
    6.1 基于事故场景导管架平台极端风浪风险评估
    6.2 基于概率地震导管架平台地震风险评估
    6.3 极端环境下平台结构应急体系框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建议今后开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导管架海洋平台在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的随机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的海域场地效应及土动力特性反演研究[D]. 王婷.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2]近场多维地震动作用下非规则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研究[D]. 吴慎其.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3]考虑桩—土—塔筒—叶片耦合的海上风机地震响应研究[D]. 周忠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震后火灾作用下导管钢框架反应过程[D]. 杨龙龙. 兰州理工大学, 2020(12)
  • [5]导管架固定平台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D]. 翟墨. 中北大学, 2019(09)
  • [6]第16届欧洲地震工程大会:岩土地震工程研究进展与动向综述[J]. 王兰民,夏坤,刘琨,王谦,贾鹏,柴少峰. 地震工程学报, 2018(06)
  • [7]海上风机桩式基础灌浆连接段可靠性研究[D]. 莫仁杰.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2)
  • [8]框—剪隔震结构抗扭设计及双随机地震倒塌可靠度研究[D]. 黄小宁. 兰州理工大学, 2017(12)
  • [9]虚拟激励法在国内外工程界的应用回顾与展望[J]. 林家浩,张亚辉,赵岩.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17(01)
  • [10]导管架平台极端动力灾变机理及生存能力研究[D]. 刘红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7)

标签:;  ;  ;  ;  ;  

导管架海上平台对多维地震的随机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