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简介

第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简介

一、第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颖[1](2020)在《开关电源PCB电磁干扰的仿真与实验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关电源广泛用于各类电子产品,其电磁干扰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用于预测开关电源电磁干扰特性的仿真方法研究日趋活跃。本文以开关电源的PCB为对象,研究了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仿真建模方法,以期为电源PCB电磁干扰特性的预测提供指导。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DC/DC开关电源PCB的设计与近场辐射特性仿真及实验。根据开关电源的原理设计以LM2578为核心控制器件的PCB原理图和线路图,并通过制板、元器件焊接与调试得到其实物;利用PCB的线路图在CST中建立仿真模型,并计算其近场辐射特性;使用电场近场探头与频谱仪等设备,测试其近场辐射;最后将近场辐射仿真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仿真建模方法的正确性。(2)AC/DC电源PCB设计与设备级电磁辐射仿真及实验。以LM7805为核心器件设计电源PCB的原理图和线路图,以LM358为核心器件设计蜂鸣器报警电路PCB的原理图和线路图,通过制板、元器件焊接与调试得到各自实物,通过线缆将两PCB与设计制做的屏蔽腔体连接成设备;在CST中将两PCB和内外部线缆分别进行建模,并计算合成设备的电磁辐射特性仿真结果;同时参照国家相关的测试标准,在微波暗室中采用测试天线对整个设备进行实验。最后对比仿真与实验的结果,验证仿真建模方法一定的合理性。(3)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分析。利用已有PCB线路图在CST中建立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无源结构与电路仿真模型,研究了PCB上不同参数的电阻、电感、电容的辐照敏感度与屏蔽壳体几何中心的电场响应;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PCB连接线缆的辐照敏感度;研究了不同结构、不同材料、不同厚度屏蔽层的PCB连接线缆辐照敏感度。对强电磁脉冲环境下电子产品的元器件及其连接线缆如何选型具有指导意义。

张卫东[2](2003)在《变电站开关操作瞬态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变电站瞬态电磁环境的预测计算方法研究”(项目编号:50077006),重点研究了空气绝缘变电站由于开关操作产生的瞬态电磁干扰的测量技术和特征分析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 开发研制了一套光纤瞬态磁场传感系统。针对磁场探头变换特性的频变问题,提出了利用数字技术对传感系统的标度因子进行频率均衡的方法。设计了数字频率均衡网络,并实现了对传感系统的频域均衡与标定。该传感系统的频带范围为40Hz100MHz,测量范围为1A/m1100A/m。系统的非线性度低于0.97%,测量相对误差低于5%,信号传输距离为50m。应用该系统,在我国首次获得了35kV并联电抗器投切操作等瞬态磁场数据。2、 开发研制了一套光纤瞬态电场传感系统。该传感系统的频带范围为40Hz 100MHz,测量范围为10V/m100kV/m,最大测量相对误差约为5%,信号传输距离为50m。3、 参与了三座500kV变电站瞬态电磁环境的测量工作,获得了变电站开关操作时产生的瞬态电场、瞬态磁场和瞬态电压等数据。分析了所获数据的时域和频域特征,统计归纳出已有数据的特征参数表。研究表明,由隔离开关切合空载母线操作激发的空间电场、磁场是各种开关操作中最严重的空间电磁干扰源。4、 评估了现行抗扰度标准的试验波形与变电站实测干扰波形的一致性。基于评估结果,本文建议将瞬态电压试验波形的振荡频率提高到6MHz,并提出了辅助试验的观点。开发了一套变电站瞬态电磁干扰综合分析程序,该程序具有对抗扰度试验波形、现场实测干扰波形和数值预测波形进行特征分析与一致性评估的功能。5、 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拓扑概念的变电站瞬态电磁干扰机理的系统分析方法。基于该方法,开发了一套传导干扰网络传输函数的自动测量系统。利用该系统分析了某继电保护设备PT端信号采集系统的抗干扰特性,结果表明,该继电保护设备的抗干扰网络对1MHz以上高频干扰成分的抑制作用较小,建议改进抗干扰网络的设计。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变电站瞬态电磁环境的测量提供了关键设备和信号分析软件,所获数据及其分析结果为改进二次设备的抗扰度试验方法和抗干扰设计提供了依据。

陈曦[3](2001)在《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电磁兼容测试与诊断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磁兼容(EMC)是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包括信息、电工、电子、通讯、材料、结构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在有限空间、时间和频谱资源条件下各种电器、电子设备或系统在同一电磁环境中相互兼容,而不致引起其性能下降的应用科学技术。国际上对电磁兼容的研究十分重视,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将电磁兼容纳入到国家法律体系中,在经济上形成了贸易壁垒。 电磁兼容的研究范围很广泛,研究问题十分复杂,电磁兼容测试技术是其中重要的研究方向与研究热点。 电磁兼容测试技术主要包括测量设备、测量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以及测量结果的评价等,电磁干扰EMI测试研究的理论基础是Fourier分析,本文通过电磁干扰信号特征分析以及Fourier分析数学原理指出了电磁干扰EMI测试中Fourier分析的局限性。电磁干扰信号的时间特性,也是反映电磁骚扰源的重要信息,如骚扰源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不同骚扰源在不同时刻可能包含着不同频率等等。在上述情况下,本文阐述了用时间-频率方法分析电磁干扰信号的有效性,论证了用小波理论分析进行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诊断的可行性,并给出了多分辨率小波分析和正交小波分析在电磁干扰信号EMI诊断中的仿真研究和实例研究,证明了小波分析方法在电磁兼容性测试与诊断中有效性。 本文还结合典型家用电器产品的电磁兼容试验,提出了典型家用电器电磁兼容的一些共性技术问题,给出了抗干扰对策,并以变频空调器为例,剖析了家用电器中广泛使用的变频装置产生的电磁兼容问题。

焦健[4](2013)在《城市轨道交通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电磁兼容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成为各城市解决急剧上涨的车辆数目与有限的交通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选择。但是,随着城铁、地铁的普及,系统空间的有限性愈发地限制车站内的各强、弱电系统机房的布置,另一方面,强、弱电设备间的电磁兼容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就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情况看,其体系庞大,各类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也错综复杂,内部的变电站、移动列车等都会对诸如通信系统、监控系统和多媒体广播系统等子系统产生较强的电磁干扰。各地的城铁、地铁车站在建设时考虑到不同设备间的电磁干扰水平以及设备自身的抗干扰性能等因素,通常都会对各强、弱电系统设备用房采取分散地相对独立布置,距离尽可能的拉远。这样既不能节约机电设备的用房面积,还容易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不利于车站各方面的管理。本文基于已有的关于地铁站内强、弱电设备电磁兼容问题的研究成果,提出一套新的确定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最小间距、规划机电设备合理布局的方法。经过前期的充分调研、验证问题复杂性及可能性后,对轨道交通站内的电磁辐射分布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再选择现有典型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行现场测试,获取强电设备所产生的电场、磁场各个频段的电磁干扰情况,以及弱电设备正常工作情况下的电磁环境情况和设备自身抗扰度标准;然后建立起车站内强电设备的三维数学模型,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仿真;依据现场测试的实际结果对理论数学模型进行修正、完善,使其能充分准确地反映轨道交通系统内的电磁环境状况,达到计算结果充分符合实测结果的目的。经过这一系列的现场测试、建模仿真、对比验证、修正模型、包括后来的再测试验证等一系列过程,结合着弱电设备自身的抗干扰能力以及相关标准所做出的规定,提出在不同干扰发射量级、不同强电设备布局条件下的强、弱电设备的最小间距,以及各系统设备的合理布局。在保证强、弱电系统的正常工作、良好兼容的前提下,达到合理规划车站机房布局、有效利用车站空间资源以及节约投资等目的,为将来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提供房间布局、电磁兼容方面的依据和参考。

魏慧超[5](2020)在《陆军车载设备电磁兼容性优化及试验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设备面临的电磁环境日益复杂,陆军装甲车空间狭小,电子设备集成度高,而对应的GJB151系列电磁兼容标准的辐射干扰限值线严苛,导致设备的电磁兼容试验通过率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陆军车载设备的一个种类自动开合设备进行电磁兼容问题研究,重点探索控制盒电源和CAN滤波电路设计、电路隔离以及接地设计、步进电机与控制盒之间的隔离滤波电路设计和屏蔽效能优化设计、分设备互连线缆建模方法和防护设计方法,并详细介绍了试验平台的搭建,对试验项目分析,和对电磁优化设计进行试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车载设备151系列对应试验项目的差异,研究了车载设备所面临的电磁环境,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以及电磁噪声的耦合方式,并介绍了滤波电路设计的基本机理。2、结合自动开合设备,提出电磁兼容优化方案,从控制盒、步进电机、线缆、环境等部分的优化方法中说明了电源、CAN线、步进电机输入端滤波电路设计的思路以及走线方式,各种材料选择的原因,线缆防护设计、接地设计方法,并考虑到设备环境试验对电磁防护的影响,给出了防护手段可持续性的说明。3、对自动开合设备优化设计进行电磁兼容试验验证,阐述了基本平台的搭建和软件设置方法,对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给出电磁优化设计的对比结果,对敏感度试验进行简要说明,并对设备的信号线进行了EMP仿真预测。最后,根据试验验证的结果,自动开合设备可以通过电磁兼容试验,90%的测试频段具有10dB以上的余量,说明上述提出的电磁防护优化设计十分有效。

马喜来[6](2008)在《汽车电磁兼容性预估计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汽车电器产品定型、生产后的实际电磁兼容测试中,为了避免测试结果未达标,而采取的相应整改措施,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变相地提高了产品的成本。本文立足于实际汽车电器零部件电磁兼容测试机理建立预估分析模型,推导出相应的计算公式,并针对预估分析的软件开发进行了一定富有成效的工作。根据分布耦合参数的实际测试值及理论公式计算值,提出采用添加惯性冲量技术的反向误差传播神经网络算法来计算导线分布耦合参数。通过训练后,确定了网络的权系数和阈值,得到了一种介于近似理论计算和实际测试值之间折衷的算法。为解决线束中目标导线间距的不确定度,提出采用模糊推理算法估算线束中导线间距离,并在此基础上预估导线间串扰电压值,为车内导线进行分类扎捆提供依据。根据汽车零部件辐射抗扰测试机理,建立了车内电器设备辐射干扰预估分析模型。采用带通扫频方式获得汽车自身辐射干扰源频谱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子频带能量值小波包分解的车内辐射源特征提取方法;并根据车内辐射源特征频谱,提出采用双重调制方式的时谐场激励源来模拟实际车内自身辐射干扰源,并推导出针对此激励源的变网格时域有限差分公式、局部亚网格形式、介质交界面处理及对应的变网格边界条件。对车内自身传导干扰源进行研究,并建立了传导干扰和辐射耦合等效传导干扰预估分析模型。采用网络拓扑电路节点分析方法,来估算车内受扰设备内部具体元器件的干扰问题。

胡广[7](2017)在《电磁兼容低频辐射发射测试方法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低频段电磁辐射发射测试是电磁兼容性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低频段电磁波的波长与设备线缆的长度可比拟,电磁辐射发射主要通过设备供电线缆和设备之间互联线缆辐射出去。同时工作在低频段的各类设备非常多,设备之间的电磁干扰问题十分严重,故对工作在低频段的设备进行电磁辐射发射测试分析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测试中接收天线与待测设备、接收机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现象,最终会影响接收天线端口的电压,导致测试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直接影响到对待测设备电磁兼容性的精确判断。本文围绕低频段辐射发射的测试方法展开研究,选取电磁兼容测试中典型的线板结构对测试方法进行分析,分别从全波电磁仿真和实验测试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结如下:首先运用有源拉杆天线对低频段辐射发射的测试方法进行研究,分别运用电磁仿真和实验测试的方法分析了新旧军标模式下拉杆天线的接地方式对电场辐射发射测试结果的影响。其次对影响低频段电场辐射发射测试精确度的因素进行了讨论,对于电磁兼容军用测试标准的修改有推进作用。最后,本文介绍了针对低频段辐射发射场的预估计方法,转移函数法以及优化方法—一多段转移函数法,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降低产品研发阶段的费用。此外,本文基于标准的双锥天线对电场辐射发射的测试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全波电磁仿真和实际测试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低频辐射发射测试中线缆距离金属板的高度和线缆长度等对低频段电场辐射发射的影响,有助于电磁兼容工程师更好的理解电子设备电磁辐射水平,进而更好的进行电磁兼容设计。

张林昌[8](2005)在《发展我国的电磁兼容事业》文中研究说明在简介电磁兼容学科的基础上,阐述了电磁兼容的各个研究领域的技术特点及面对的困难和挑战。最后针对我国电磁兼容多年的历史情况,提出了发展我国电磁兼容事业的几点建议。

余爱民[9](2005)在《宽带无线接入基站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21世纪宽带通信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是解决“最后一公里”接入问题、第三代个人移动通信用户“带宽瓶颈”问题的关键技术。同时,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还是快速解决城市老区的网络综合布线问题和边远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最佳方案。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广泛应用,通信系统之间以及通信基站内部的电磁干扰(EMI)现象越来越严重。其中,宽带无线接入基站的电磁兼容(EMC)问题以及3G通信系统中的系统间的频率干扰问题尤为突出,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下列研究:第一,综合讨论了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电磁兼容问题,分析了各种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结构和组成特点,总结了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三大EMC特点:1.雷电电磁脉冲(LEMP)对基站的干扰;2.信息设备的宽频带辐射干扰;3.3G通信系统中的系统间频率干扰。第二,对雷电电磁脉冲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雷电电磁脉冲的产生机理以及雷电电磁脉冲的频谱特性,讨论了雷电电磁脉冲对宽带无线接入基站的袭击形式。对避雷针(接闪器)的保护范围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机仿真,提出了通过采用“球形五针避雷器”,提高基站对侧击雷和感应雷的防范能力的观点。根据法拉第屏蔽笼的屏蔽原理,对基站建筑物的屏蔽接地、防雷地网提出了采用“混合接地体辅助地网”对基站建筑物的“基础接地”进行改进,提高了基站接闪器“引雷”放电时的快速泻电能力。“球形五针避雷器”和“混合接地体辅助地网”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第三,通过引入“广义的高斯定理”,建立了计算地球表面电场的数学模型,对雷电期间地面电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计算。根据参阅的大量参考文献,分析了地面电场、空间大气电场在雷电期间的变化情况,提出了“地面临界电场”的概念。根据地面临界电场的概念,在雷电期间进行了长期的地面电场变化监测试验,获取了大量的实测试验数据。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提出了根据地面临界电场的下限值对首次雷电闪击进行预测的观点,研制了利用地面电场预测雷电闪击的“无线局域网基站智能型防雷电源”,并在课题组的研究试验基地——清新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具有多个远程无线接入的WLAN,以下简称“清新网”)中进行了实际应用试验,实验获得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防雷电源在2004年7月14日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专利号: ZL 03 2 26526.3;专利证书号:626604);利用地面电场预测雷电首次闪

张森[10](2019)在《电力电子系统瞬态骚扰防护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共享化概念逐步在汽车行业得到实际应用,汽车使用中的电磁环境越来越复杂,对车载电子设备抗电磁干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抗瞬态骚扰能力是汽车抗干扰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电源线瞬态传导脉冲防护和静电放电防护,目前汽车行业针对这两种干扰的主要国际标准是ISO7637-2、ISO16750-2和ISO10605。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建模仿真和实物验证的方法对电源线瞬态传导脉冲和静电放电脉冲防护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通过对相关标准中负载电压函数推导,得到瞬态脉冲发生器电压函数。瞬态脉冲发生器电压函数频谱分布表明,瞬态传导脉冲的频谱主要分布在低频范围,而且能量较高,是造成器件损坏的主要因素。瞬态传导脉冲干扰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防护器件进行吸收。但是,与瞬态传导脉冲不同,静电放电脉冲不仅含有高能量低频干扰成分,还存在丰富的较低能量高频干扰成分。高频干扰主要通过PCB板上层与层之间和线与线之间的寄生电容和电感耦合影响信号正常传输。因此,对静电放电脉冲的防护,除了需要选择合适的防护器件吸收高能量低频干扰成分,还需要通过PCB布局优化消除耦合路径以减少高频干扰影响。论文使用脉冲能量等效法对瞬态脉冲能量进行了精确计算,可以有效指导防护元件的参数选择。对负向瞬态传导脉冲的防护电路,可以根据工作电流选择二极管或者MOS管配合防护元件进行保护。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搭建了部分脉冲(Pulse1、2a、3a、3b、5b和静电放电)发生器的PSPICE模型,并搭建实际电路进行验证。证明本文构建的瞬态脉冲与标准等效,防护措施可行。另外,论文推导了PCB板层间和线间寄生电容和电感的计算方法,并给出了有效的PCB布局布线建议。工作频率不同时,PCB布局布线方案也不同。论文使用COMSOL软件对布局布线方案进行了可行性仿真验证。论文对瞬态脉冲干扰防护技术进行了完整的研究。推导了瞬态脉冲发生器的电压函数,推导了PCB板层间和线间寄生电容和电感的计算方法,使用脉冲能量等效法对瞬态脉冲能量进行了精确计算。给出了ISO7637-2、ISO16750-2和ISO10605标准中部分瞬态脉冲产生方法,设计了有效的防护电路。实验室验证表明,利用论文所述方法,瞬态脉冲发生器产生的瞬态脉冲与标准规定具有高度等效性,防护电路和PCB布局布线方案功能可靠。

二、第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开关电源PCB电磁干扰的仿真与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开关电源现状
        1.2.2 电磁仿真软件现状
        1.2.3 开关电源PCB电磁干扰研究现状
        1.2.4 电子产品相关实验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DC/DC开关电源PCB设计与近场辐射特性仿真及实验
    2.1 DC/DC开关电源PCB设计与近场辐射特性仿真流程
        2.1.1 DC/DC开关电源PCB设计流程
        2.1.2 DC/DC开关电源PCB近场辐射特性仿真流程
    2.2 DC/DC开关电源的原理
    2.3 DC/DC开关电源的设计
        2.3.1 集成元件LM2576 介绍
        2.3.2 DC/DC开关电源PCB设计与制板
    2.4 DC/DC开关电源PCB近场辐射特性仿真
        2.4.1 激励源的获取
        2.4.2 DC/DC开关电源PCB仿真模型
    2.5 DC/DC开关电源PCB近场辐射实验
        2.5.1 实验设备与实测
        2.5.2 接收功率、接收电压和电场强度关系
    2.6 DC/DC开关电源PCB近场辐射仿真与实验结果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C/DC电源PCB设计与设备级电磁辐射仿真及实验
    3.1 AC/DC电源PCB设计与设备级电磁辐射特性仿真流程
        3.1.1 AC/DC电源PCB设计流程
        3.1.2 设备电磁辐射特性仿真流程
    3.2 AC/DC电源板与蜂鸣器报警电路PCB板设计
        3.2.1 AC/DC电源PCB板设计
        3.2.2 蜂鸣器报警电路PCB板设计
    3.3 AC/DC电源PCB设备电磁辐射特性仿真
        3.3.1 线缆电磁辐射特性仿真
        3.3.2 PCB板电磁辐射特性仿真
    3.4 设备的电磁辐射实验
    3.5 设备的电磁辐射特性仿真与实验对比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分析
    4.1 强电磁辐照敏感度理论分析
        4.1.1 传输线建模分析
        4.1.2 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频谱分析的概念
    4.2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模型建立
        4.2.1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无源结构仿真模型的建立
        4.2.2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敏感度仿真模型激励源设置
        4.2.3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敏感度电路仿真模型的建立
    4.3 开关电源PCB强电磁辐照敏感度仿真结果与分析
        4.3.1 敏感元件与空间电场监测点仿真结果与分析
        4.3.2 开关电源PCB连接线缆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2)变电站开关操作瞬态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电磁兼容及其研究内容
        1.1.2 变电站的电磁环境问题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光纤瞬态磁场传感系统的研究
    2.1 引言
    2.2 磁场探头的变换机理
        2.2.1 探头的构成
        2.2.2 探头的变换机理
        2.2.3 测量电阻对测量电压影响的分析
        2.2.4 探头变换特性的实验研究
    2.3 光纤传感系统设计
        2.3.1 总体设计
        2.3.2 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与技术指标
        2.3.2.1 系统设计
        2.3.2.2 光纤系统的传输特性
        2.3.2.3 校准信号源的设计
    2.4 数字式频率均衡网络的设计
        2.4.1 传感系统的频率特性
        2.4.2 数字式频率均衡网络的设计
        2.4.3 数字式频率均衡网络的实现形式
    2.5 光纤瞬态磁场传感系统的性能测试
    2.6 光纤瞬态磁场传感系统的应用
        2.6.1 几种材料对脉冲磁场屏蔽效能的测量
        2.6.2 变电站开关操作瞬态磁场的测量
    2.7 小结
第三章 光纤瞬态电场传感系统的研究
    3.1 引言
    3.2 球形电场探头的变换机理
        3.2.1 探头的结构
        3.2.2 非均匀电场作用下探头的变换机理
        3.2.3 均匀电场作用下探头的变换机理
        3.2.4 有源式球形电场探头的传感机理
    3.3 球形探头变换特性的实验研究
        3.3.1 校准电场的产生
        3.3.2 工频电场作用下球形探头变换特性的实验研究
        3.3.3 冲击电场作用下球形探头变换特性的实验研究
    3.4 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
    3.5 传感系统的集成与标定试验
        3.5.1 传感系统的集成
        3.5.2 传感系统的标定试验
    3.6 光纤瞬态电场传感系统的性能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变电站开关操作瞬态电磁干扰的测量
    4.1 引言
    4.2 测量系统的组成和主要性能
    4.3 复兴500kV变电站的测量
    4.4 孝感500kV变电站的测量
    4.5 滨海500kV变电站的测量
    4.6 小结
第五章 变电站开关操作瞬态电磁干扰的特征分析
    5.1 引言
    5.2 瞬态电磁干扰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及其分析方法
        5.2.1 时域特征及其分析方法
        5.2.2 频域特征及其分析方法
    5.3 实测瞬态电磁干扰时域和频域特征的分析
        5.3.1 实测数据的预处理
        5.3.2 实测瞬态电场时域和频域特征的分析
        5.3.2.1 电场宏脉冲特征的分析
        5.3.2.2 电场微脉冲特征的分析
        5.3.3 实测瞬态磁场时域和频域特征的分析
        5.3.3.1 500 kV开关操作瞬态磁场特征的分析
        5.3.3.2 35 kV并联电抗器投切操作瞬态磁场特征的分析
        5.3.4 实测瞬态电压时域和频域特征的分析
        5.3.4.1 现场CVT二次侧瞬态电压的时域和频域特征的分析
        5.3.4.2 保护小室内PT信号端瞬态电压特征的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二次设备瞬态抗扰度试验方法的研究
    6.1 引言
    6.2 现有瞬态抗扰度试验波形与实测干扰波形一致性的评估
        6.2.1 瞬态抗扰度试验波形与实测干扰波形的对应关系
        6.2.2 瞬态抗扰度试验波形的时域和频域特征
        6.2.3 瞬态抗扰度试验波形与实测波形一致性的评估
    6.3 提高二次设备瞬态抗扰度试验有效性的方法
        6.3.1 二次设备瞬态抗扰度试验的辅助方法
        6.3.2 实测波形的复频域分析与时域模拟
        6.3.2.1 Prony法及其应用
        6.3.2.2 基于实测波形复频域特征的抗扰度试验波形的时域模拟
    6.4 开关操作宏脉冲时-频特征的分析
    6.5 干扰波形分析程序简介
    6.6 小结
第七章 变电站瞬态电磁干扰机理的系统分析方法
    7.1 引言
    7.2 变电站瞬态电磁干扰机理的系统分析方法
    7.3 干扰耦合网络传输函数自动测量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7.3.1 自动测量系统的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
        7.3.2 自动测量系统的软件设计
        7.3.3 系统功能的实验验证
        7.3.4 自动测量系统的应用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3)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电磁兼容测试与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电磁兼容的法律制度
    1.3 电磁兼容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关于电磁兼容标准
    1.5 电磁兼容测试与诊断技术的研究概况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磁兼容测量技术
    2.1 电磁骚扰源、敏感设备和耦合
    2.2 电磁干扰EMI测量
    2.3 电磁敏感性EMS测试
    2.4 电磁干扰(EMI)频谱测量原理
第三章 基于时-频分析的电磁干扰(EMI)测量与诊断
    3.1 引言
    3.2 短时Fourier变换
    3.3 电磁兼容EMI的小波(Wavelet)分析
        3.3.1 小波(Wavelet)分析
        3.3.2 常见的基本小波
        3.3.3 多分辨率小波与EMI诊断
        3.3.4 正交小波包分解与EMI诊断
        3.3.5 变频立调器EMI分析及其小波诊断
        3.3.6 电气设备静电放电(ESD)的小波诊断
        3.3.7 电气设备快速瞬变脉冲(EFT)的小波诊断
    3.4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电磁兼容性试验研究
    4.1 几种家用电器EMC试验研究
第五章 电磁干扰的对策研究
    5.1 静电干扰及其对策
    5.2 快速瞬变群脉冲干扰及其对策
    5.3 家用电器抗浪涌干扰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的论文和主要研究成果

(4)城市轨道交通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电磁兼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电磁兼容基本理论及建模计算方法介绍
    2.1 电磁兼容基本理论
    2.2 EMC建模计算方法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强弱电系统电磁环境的测试与分析
    3.1 测试概述
    3.2 测试依据
    3.3 测试仪器
    3.4 测试车站简介
    3.5 测试数据分析
        3.5.1 高频电场
        3.5.2 中高频磁场
        3.5.3 低频电场
        3.5.4 低频磁场
        3.5.5 弱电设备低频磁场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强电设备工频磁场干扰的建模仿真
    4.1 FIT方法及CST仿真软件介绍
        4.1.1 FIT方法简介
        4.1.2 CST仿真软件简介
    4.2 强电电磁干扰稳态仿真概述
        4.2.1 仿真步骤
        4.2.2 仿真说明
    4.3 万胜围站强电设备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
        4.3.1 万胜围站整流变压器室仿真分析
        4.3.2 万胜围站33kV高压开关柜室仿真分析
        4.3.3 万胜围站1500V直流开关柜室仿真分析
        4.3.4 万胜围站系统综合仿真分析
    4.4 越秀公园站强电设备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
    4.5 强电电磁干扰瞬态场仿真概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同址共建最小距离及合理布局
    5.1 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最小距离
        5.1.1 最小距离制定依据及相关标准介绍
        5.1.2 最小距离理论值及建议值
    5.2 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合理布局
        5.2.1 合理布局示意图
        5.2.2 合理布局简介
        5.2.3 合理布局仿真结果分析
    5.3 强电设备电磁干扰强度排序及弱电设备防护建议
        5.3.1 强电设备电磁干扰强度排序
        5.3.2 弱电设备低频磁场防护建议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5)陆军车载设备电磁兼容性优化及试验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车载设备标准分析及电磁干扰机理介绍
    2.1 国军标151B与151A和152A分析
    2.2 电磁干扰形成原因
    2.3 车载设备面临的电磁环境
        2.3.1 自然干扰
        2.3.2 人为干扰
    2.4 电磁耦合分析
        2.4.1 传输线理论
        2.4.2 电容性耦合
        2.4.3 电感性耦合
    2.5 滤波器基本原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动开合设备电磁兼容优化设计
    3.1 自动开合设备介绍及电磁问题分析
    3.2 电磁兼容优化方案
    3.3 电磁环境优化
    3.4 控制盒防护设计
        3.4.1 电源滤波设计
        3.4.2 CAN线防护设计
    3.5 电机防护设计
        3.5.1 输入滤波设计
        3.5.2 屏蔽效能分析与设计
    3.6 线缆防护设计
        3.6.1 线缆模型建立
        3.6.2 线缆设计方法
    3.7 电磁兼容防护可持续性解决方案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动开合设备电磁兼容试验验证
    4.1 搭建验证平台
        4.1.1 总体环境搭建
        4.1.2 传导发射软件设置
        4.1.3 辐射发射软件设置
    4.2 电源线传导发射验证
        4.2.1 电路搭接
        4.2.2 电磁环境曲线
        4.2.3 自动开合设备传导发射验证结果
    4.3 电场辐射发射验证
        4.3.1 验证步骤
        4.3.2 电磁环境曲线
        4.3.3 自动开合设备辐射发射测试结果
    4.4 敏感度与电源线尖端传导发射验证
    4.5 电磁脉冲仿真预测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汽车电磁兼容性预估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电磁兼容性概述
        1.1.1 汽车电磁兼容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 汽车电磁环境
        1.1.3 汽车电磁兼容预估计技术
    1.2 电磁兼容预估计技术的研究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1.2.1 电磁兼容预估计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汽车电磁兼容预估计技术的机理
    2.1 引言
    2.2 EMC 预估的一般方法
        2.2.1 EMC 预测分类
        2.2.2 EMC 预测基本方程
        2.2.3 预测方程实际应用的局限性
    2.3 汽车EMC 预估计
        2.3.1 预估与预测
        2.3.2 汽车EMC 系统工程方法
    2.4 汽车EMC 预估技术的机理
        2.4.1 车内辐射和传导干扰源的模拟
        2.4.2 EMI 耦合方式分析
        2.4.3 受扰设备的干扰耦合响应预估
        2.4.4 预估分析的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车线束串扰预估
    3.1 引言
    3.2 “电小”电路耦合
        3.2.1 容性串扰和电场干扰耦合
        3.2.2 感性串扰和磁场干扰耦合
    3.3 “电大”电路耦合
        3.3.1 双导体传输线模型
        3.3.2 多导体传输线模型
    3.4 分布耦合参数和传输线单位长度参数的计算
        3.4.1 分布耦合参数理论计算
        3.4.2 传输线单位长度参数的计算
        3.4.3 BP 网络模型
        3.4.4 参数的实际测试方法
    3.5 基于模糊推理的线束内导线间距计算
        3.5.1 前期数据的实际测量及分级
        3.5.2 模糊蕴涵式语句的归并和模糊蕴涵关系的确定
    3.6 串扰预估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内自身辐射源及电磁辐射干扰预估
    4.1 引言
    4.2 车内自身辐射干扰源及受扰设备
        4.2.1 电磁辐射干扰源
        4.2.2 耦合方式分析及受扰设备
    4.3 解决EMC 电磁场问题的技术
        4.3.1 近区场和远区场
        4.3.2 建立EMC 电磁场模型的主要技术
        4.3.3 解决EMC 场问题的数值计算方法
    4.4 改进时域有限差分法分析车内辐射耦合
        4.4.1 激励源的引入
        4.4.2 调制激励源变网格FDTD 格式
        4.4.3 局部亚网格处理
        4.4.4 边界条件
        4.4.5 介质交界面处理
    4.5 场线耦合
    4.6 汽车辐射耦合计算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汽车传导、辐射耦合干扰的负载响应及预估分析的软件实现
    5.1 引言
    5.2 汽车自身传导干扰源
    5.3 干扰响应分析
        5.3.1 电路分析
        5.3.2 电路网络拓扑分析
    5.4 电路分析中电磁干扰的引入
    5.5 汽车EMC 预估分析的程序实现与软件开发
        5.5.1 预估分析的程序实现
        5.5.2 软件开发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展望
    6.1 主要工作总结及创新点
    6.2 存在的问题
    6.3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科研成果
    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与科研项目的情况
    知识产权情况
致谢
摘要
ABSTRACT

(7)电磁兼容低频辐射发射测试方法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低频辐射发射测试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磁兼容测试标准及相关测试项目介绍
    2.1 电磁兼容概述
    2.2 电磁兼容测试及测试标准
        2.2.1 电磁兼容研究的意义
        2.2.2 电磁兼容测试场地介绍
        2.2.3 电磁兼容实验测试设备
        2.2.4 国军标电场辐射发射测试项目介绍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拉杆天线的辐射发射测试方法研究
    3.1 国军标151/151B拉杆天线接地方式研究
        3.1.1 国军标151A/151B关于RE102测试差异性解析
        3.1.2 新旧军标模式下低频辐射发射仿真分析
        3.1.3 新旧军标模式下低频辐射发射实验分析
        3.1.4 新旧军标模式下低频辐射发射测试方法研究总结
    3.2 低频辐射发射测试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双锥天线的辐射发射测试方法研究
    4.1 转移函数法辐射发射预估计分析
        4.1.1 转移函数法概述
        4.1.2 转移函数法辐射发射分析
    4.2 S参数法辐射发射测试分析与研究
        4.2.1 总体研究方案概述
        4.2.2 双锥天线模型性能分析
        4.2.3 电磁仿真与实验测试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发展我国的电磁兼容事业(论文提纲范文)

1 电磁兼容的定义
2 电磁干扰的危害
3 电磁兼容研究的领域
    3.1 电磁骚扰源
    3.2 传播特性
    3.3 干扰接收器的抗干扰性能
    3.4 测试设备、测量方法与统计方法
    3.5 电磁兼容分析、预测与电磁兼容设计
4 发展我国电磁兼容事业的建议
    4.1 加强我国的电磁兼容教育
    4.2 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
    4.3 电磁兼容实验室的“维护”

(9)宽带无线接入基站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磁兼容概述
        1.1.1 电磁兼容的发展历程简述
        1.1.2 电磁兼容的主要研究内容
        1.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 本文研究的意义和基础
        1.2.1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2 本文研究的基础和资助本文的科研项目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EMC特性分析
    2.1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分类
    2.2 主要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结构组成分析
        2.2.1 3.5GHz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2.2.2 MDMS微波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
        2.2.3 LMDS固定宽带无线接入
        2.2.4 WLAN系统
    2.3 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EMC特性分析
        2.3.1 雷电电磁脉冲对接入基站的威胁
        2.3.2 以WCDMA为代表的3G系统EMC特点分析
        2.3.3 WCDMA系统间干扰仿真分析
        2.3.4 宽带无线接入的辐射干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宽带无线接入基站的LEMP防护技术
    3.1 LEMP的产生机理
        3.1.1 LEMP的成因分析
        3.1.2 LEMP的特性分析
    3.2 LEMP的频谱分析
        3.2.1 雷电流峰值比率的频率分析
        3.2.2 雷电流峰值比率积累的频率分布
        3.2.3 雷电电磁脉冲能量比率积累的频率分布
    3.3 雷电电磁脉冲(LEMP)的传播途径
        3.3.1 传导耦合
        3.3.2 辐射耦合
        3.3.3 电磁脉冲对架空电缆等长导体的耦合
    3.4 宽带无线接入基站LEMP的防护
        3.4.1 防护标准
        3.4.2 避雷针的设计技术
        3.4.3 避雷针保护范围的仿真
    3.5 法拉第笼屏蔽和等电位体接地技术
        3.5.1 法拉第屏蔽笼技术的应用
        3.5.2 等电位体与接地技术
    3.6 宽带无线接入基站的抗LEMP实践
        3.6.1 避雷针的设计应用
        3.6.2 “法拉第屏蔽笼”与接地技术的应用
        3.6.3 智能型雷电保护检测装置、智能型基站防雷电源的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屏蔽技术的分析与应用
    4.1 国际上屏蔽材料的研究动态
        4.1.1 电磁屏蔽涂料
        4.1.2 表面敷层型屏蔽材料
        4.1.3 纤维类复合材料
        4.1.4 金属化织物
    4.2 信息设备的电磁干扰分析
        4.2.1 辐射干扰
        4.2.2 传导干扰
        4.2.3 抑制传导干扰的数字滤波器技术
        4.2.4 数字滤波器的类型及实现
    4.3 屏蔽技术的理论分析
        4.3.1 屏蔽理论
        4.3.2 电子设备外壳屏蔽材料的分析
        4.3.3 电子设备外壳屏蔽效能的理论分析
    4.4 屏蔽效能的仿真试验与EMC实际检测
        4.4.1 屏蔽效能的仿真试验
        4.4.2 屏蔽效能的EMC实际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雷电闪击与地面电场的关系研究
    5.1 地面电场
        5.1.1 地球表面电场的计算
        5.1.2 地球表面电场的计算模型
    5.2 雷电期间环境电场的变化
        5.2.1 雷电期间大气电场的变化
        5.2.2 雷电期间地面电场的变化
    5.3 雷电期间地面电场的变化规律
        5.3.1 雷电活动期间地面电场的测量实验
        5.3.2 地面临界电场概念的提出
    5.4 地面临界电场在雷电预警中的应用
        5.4.1 空间触发电场与地面临界电场的分析
        5.4.2 地面临界电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5.4.3 地面临界电场在基站雷电预测中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能型防雷电源与雷电保护检测装置的研究
    6.1 WLAN基站供电特性的分析
        6.1.1 供电方式的分析
        6.1.2 WLAN基站供电方式的改进
    6.2 WLAN基站智能型防雷电源的设计
        6.2.1 防雷电源的检测报警系统
        6.2.2 防雷电源的控制电路系统
    6.3 防雷电源的电磁兼容设计
        6.3.1 电路板(PCB)板的干扰分析与设计
        6.3.2 防雷电源的屏蔽与接地设计
        6.3.3 智能型防雷电源样机的试制
    6.4 智能型雷保护检测装置研究与开发
        6.4.1 雷电保护检测装置的研究背景
        6.4.2 智能型雷电保护检测装置的设计
        6.4.3 工作原理与电路设计
        6.4.4 主要模块电路的组成与控制程序模块
        6.4.5 雷电保护检测装置样机的制作
    6.5 智能型防雷电源与雷电保护检测装置的应用试验
    6.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本文的研究工作总结
    2. 下一步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论文中主要英文缩略词汇表
附录二: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专利、发表的论文
附录三: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承担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电力电子系统瞬态骚扰防护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外对于电磁兼容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对于电磁兼容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对于瞬态脉冲防护的研究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瞬态脉冲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 瞬态传导干扰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1 脉冲1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2 脉冲2a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3 脉冲3a和3b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1.4 脉冲5a和5b的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2 静电干扰产生机理及波形分析
        2.2.1 静电的放电方式
        2.2.2 人体模型
        2.2.3 机器模型
        2.2.4 人体-金属模型
        2.2.5 静电放电波形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瞬态脉冲发生器模型的建立
    3.1 瞬态传导发生器的建立
    3.2 静电放电发生器的建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护电路的设计及仿真
    4.1 第一级电路的防护
        4.1.1 确定正常工作电压
        4.1.2 确定钳位电压
        4.1.3 峰值电流的选择
        4.1.4 计算等效方波时间
        4.1.5 脉冲能量的计算
    4.2 后续电路的防护
    4.3 PCB布局对于瞬态防护的影响
        4.3.1 PCB布线参数计算
        4.3.2 PCB布局中的电场耦合
        4.3.3 PCB布局中的磁场耦合
    4.4 防护电路的仿真
        4.4.1 对于瞬态传导脉冲的防护
        4.4.2 静电放电脉冲的防护
        4.4.3 PCB布局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瞬态传导测试的验证
        5.1.1 瞬态传导干扰测试的布置
        5.1.2 瞬态传导测试结果和分析
        5.1.3 EMC实验室瞬态传导测试
        5.1.4 测试结论
    5.2 静电放电测试的验证
        5.2.1 静电放电测试的布置
        5.2.2 静电放电测试结果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内容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四、第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开关电源PCB电磁干扰的仿真与实验分析[D]. 朱俊颖.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2]变电站开关操作瞬态电磁干扰问题的研究[D]. 张卫东.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3(02)
  • [3]基于小波分析理论的电磁兼容测试与诊断技术研究[D]. 陈曦. 河北工业大学, 2001(01)
  • [4]城市轨道交通强弱电系统同址共建电磁兼容问题研究[D]. 焦健.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5]陆军车载设备电磁兼容性优化及试验验证[D]. 魏慧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6]汽车电磁兼容性预估计的研究[D]. 马喜来. 吉林大学, 2008(11)
  • [7]电磁兼容低频辐射发射测试方法分析与研究[D]. 胡广.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7(03)
  • [8]发展我国的电磁兼容事业[J]. 张林昌. 电工技术学报, 2005(02)
  • [9]宽带无线接入基站电磁兼容技术的研究[D]. 余爱民. 华南理工大学, 2005(11)
  • [10]电力电子系统瞬态骚扰防护技术研究[D]. 张森. 天津工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第四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