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格上TL理想的性质及生成(论文文献综述)
左卫兵,张一旎[1](2022)在《非交换剩余格上模糊PMTL滤子的特征及其性质》文中提出滤子理论在多值逻辑及其相关代数的研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非交换剩余格上的滤子理论,基于非交换剩余格上模糊滤子的定义,在非交换剩余格上引入模糊PMTL滤子的概念,给出了这类模糊滤子的一系列刻画,并进一步提出非交换剩余格上模糊同余和模糊商代数的定义,证明了由模糊PMTL滤子生成的模糊商代数是伪MTL代数。
何诗洋,李晖,李凤华[2](2021)在《面向格基密码体制的高效硬件实现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格基密码体制以其强大的安全性、高效性、灵活性、实用性等特点从众多后量子密码体制方案中脱颖而出.在实际应用中,可将格基密码体制的自身优势与硬件构架的并行性、灵活性等特点充分结合,使整个系统能够高效运行.本文简要介绍了格的基本概念以及格上的困难问题;探讨了格基密码体制的主要优势以及其在公钥加密、数字签名、密钥交换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在硬件实现格基密码的模块设计架构中,针对离散高斯采样器、多项式乘法器这两大主要模块的主流优化技术和实现方法进行了调研、总结和比较;在硬件实现格基密码的整体架构中,围绕格基密码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不同的硬件优化目的 (面向性能/面向资源)等方面,详细分析对比了当前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优化技术;最后,从安全性、灵活性、资源消耗、吞吐量等角度,将格基密码体制在硬件上的实现情况与其它实现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充分展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高效性和实用性.
谢祥云,赵雪欣[3](2021)在《强并超格上的素超滤子定理》文中研究说明引入了强并超格的概念并给出了强并超格上超理想和超滤子的定义,探讨了元素a生成的超理想及I(a∧b)的分配性.进一步研究了带"*"条件的强并超格,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素超滤子定理.
庄金成,朱玉清[4](2021)在《离散对数求解算法》文中研究说明离散对数问题是算法数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而且有广泛的应用。特别地,离散对数问题的求解困难性是相关密码学方案安全性的基础。文章描述了以有限阶循环群为基本研究对象的离散对数问题定义和其变形,综述了离散对数问题的求解算法。首先,介绍了通用算法,其中量子算法可以高效求解一大类离散对数问题,而经典的通用算法时间复杂度较高。其次,展示了指标计算框架,在具体加速求解离散对数中有广泛的应用。最后,重点介绍基于有限域乘法单位群和椭圆曲线加法群离散对数的求解算法和相关进展。基于有限域乘法群单位群离散对数问题的求解困难性和有限域的特征密切相关,基于小特征的有限域离散对数可以设计更高效的求解算法。而目前求解一般椭圆曲线离散对数问题的经典算法仍然是指数时间的算法。
吴华麟,陈文彬,高崇志,刘淼,李进[5](2021)在《同态签名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介绍同态签名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当前现状,描述了同态签名方案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同态签名方案所具有的安全性等其他相关特性,以及密码学基础.系统地论述了目前同态签名方案的研究现状,针对不同的同态运算函数和用户使用场景,总结了各种类型的同态签名方案,分别是线性同态签名方案、多项式函数同态签名方案、全同态签名方案、同态聚合签名方案以及多钥同态签名方案.并且给出了各种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同态签名方案,为具体应用场景提供合适的同态签名方案,最后总结同态签名方案未来的发展方向.
舒琴,王圣宝,胡斌,路凡义[6](2021)在《格上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量子计算机的发展威胁着传统基于数论的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的安全.由于格密码系统具有较高的渐进效率、可并行计算以及抗量子攻击等优点,基于格上难题的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的研究成为一大热点.本文归纳和总结近年来格上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依据构造思路分类别对协议的设计思想及运行过程进行深入阐述,并从安全性和运行性能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最后,我们指出格上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给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刘龙舟[7](2021)在《联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信技术的发展与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从早期基础的语音、短信业务,到日常的移动支付、短视频、流量直播等高速率多媒体业务,通信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作为工业革命4.0的基石,未来通信技术将在智能制造、万物互联、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社会变革。随着第五代(The 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大规模商用,新一代通信系统将适应超高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速移动、高频谱效率等复杂的应用场景。编码调制技术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能有效提升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本文首先介绍了业界提出的几种编码调制方案,包括比特交织编码调制(Bit-Interleaved Coded Modulation,BICM)、空时分组码(Space-Time Block Bode,STBC)、正交时频空间调制(Orthogonal Time Frequency and Space,OTFS)和联合编码调制分集(Joint coding and modulation diversity,JCMD)技术,分析了各种方案的工作原理和结构框图,评估了各种编码调制方案在不同码率、移动速度条件下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几种编码调制方案中,JCMD技术在不同信道编码码率、码长、移动速度下具备更好的鲁棒性,其性能增益主要依赖于JCMD系统中的旋转调制和分量交织设计。然而,目前对旋转调制角度优化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为了充分发掘系统的分集增益,本文提出了基于平均互信息(Average Mutual Information,AMI)最大化的骨干粒子群(Bare-bone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BBPSO)算法,优化联合编码调制分集系统的最优星座旋转角。AMI分析和误块率(Block Error Rate,BLER)仿真表明,最优旋转角度下的JCMD方案相比于参考的角度优化方案能取得一定的性能增益。复杂度分析表明,相比于基于AMI最大化的遍历搜索,本文的方案能有效降低复杂度。同时,为了拓展空时码在JCMD系统中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黄金码(Golden Code)的JCMD系统。仿真分析表明,采用Golden Code并考虑星座旋转的JCMD系统相比于基于最优旋转角的JCMD方案和基于STBC的JCMD方案可实现性能增益,若不考虑星座旋转时,基于Golden Code的JCMD系统在低阶调制条件下具有更低的复杂度。
王莹[8](2021)在《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位移事件是人类最早认知的事件之一,关于位移事件的词汇化类型研究及位移事件表达的二语习得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语言学界颇受重视。其中,位移事件词汇化类型归属的研究成果颇丰,而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在位移事件词汇化类型研究基础上也不断深入。大多数有关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主要探讨学习者使用与其母语词汇化类型不同的语言表达位移事件时呈现出的规律性特征,以及语言间词汇化类型的差异对目的语习得有无影响。而学界关于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仅局限于对移动动词、动趋式或空间介词等单个句法成分的习得研究,缺乏在位移事件的语义框架下对整体位移表达的习得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基于120个位移动词的语料,全面探讨汉蒙语在位移事件表征和表达形式方面存在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蒙古族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细致描写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表达形式的异同对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的影响,分析其习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类型与成因。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章为汉蒙语位移事件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四个方面梳理位移事件的研究成果。第一,汉语位移事件的词汇化类型;第二,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第三,学界关于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第四,蒙古国及内蒙古地区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习得研究。通过前人的研究以及蒙古语母语者习得汉语位移的研究为本文提供研究基础。第三章为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语言表征。汉蒙语位移事件主要由位移动词表征,但是移动动词表征位移事件时,单独表征移动要素的情况比较少见,将移动和其他语义要素共同来表征的情况比较多。本章节主要从汉蒙语位移路径的语言表征、位移方式的语言表征和位移动因的语言表征三方面对汉蒙语表征位移事件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给予了全面描写。这为第四章汉蒙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对比分析提供理论基础,为第五章描写和解释蒙古语母语者习得汉语位移事件表达过程中呈现的规律性特点和偏误出现的原因提供理论依据。第四章为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本章节基于Talmy位移事件框架的语义要素,并根据说话者表达位移事件关注的语义信息不同,将位移事件主事件构成语义要素主要分为“主体·移动”“主体·移动·路径”和“主体·移动·路径·背景”三大类组合情况,而后对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进行全面描写。通过对汉蒙语表达相同位移语义要素组合时所采用的表达形式进行描写,发现两种语言由于表征位移事件时存在差异以及分属不同语言类型,使得其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也存在不同。比如,当“主体·移动·路径”三语义要素组合时,汉语的优选表达形式为“NP+V移动+路径”,而蒙古语的优选模式为“NP+V移动”。再如,当“主体·移动”两语义要素组合时,汉语有“NP+V移动”和“V移动+NP”两种形式,而蒙古语只有“NP+V移动”一种形式。总之,汉蒙语由于分属不同语言类型以及在位移事件表征层面存在差异,使得两种语言在表达位移事件时,表达形式方面出现很多不同。第五章为蒙古族学生汉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习得。在考察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过程中,发现蒙古族学生用汉语表达位移事件时,主要采用了“NP+V”“NP+V+NPL”“NP+介词+NPL+V”以及“把”字句和“被”字句等结构形式。由于受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以及表达形式两方面存在差异的影响,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事件表达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偏误。其中,学习者使用“NP+V+路径动词”结构表达含有路径信息的位移事件时,受母语蒙古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影响,常常出现漏用或误用路径动词的偏误;而受母语位移事件表征影响,会出现混用路径动词的偏误。使用“NP+V+路径动词+NPL”结构表达位移事件时,表达背景信息的处所名词常常会误加方位词,出现路径方向和路径终点混杂的偏误。总之,因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和表达形式方面存在差异性,对于蒙古族学生而言,要想真正构建目的语汉语位移事件概念系统、形成概念流利表达能力需要在很多方面下足功夫。第六章为结语部分。首先对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层面及表达形式层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总结,从整体上分析蒙古族学生用汉语表达位移事件出现偏误的底层原因。其次,根据本文研究结果为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学校汉语学科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些具有参考性的意见。最后,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及需要改进的方面。
郭钰蓉[9](2021)在《基于格的全同态加密方案的研究》文中指出
罗玉坤[10](2021)在《云存储中基于格的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法研究》文中认为
二、格上TL理想的性质及生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格上TL理想的性质及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1)非交换剩余格上模糊PMTL滤子的特征及其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预备知识 |
2 模糊PMTL滤子 |
3 模糊PMTL滤子的刻画 |
4 非交换剩余格上的模糊同余关系 |
5 总结 |
(2)面向格基密码体制的高效硬件实现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基础知识 |
2.1 格的定义 |
2.2 循环格 |
2.3 理想格 |
2.4 格上的困难问题 |
2.5 硬件实现格基密码体制现状 |
3 格基密码在硬件实现中的采样器模块 |
3.1 拒绝采样 |
3.2 Ziggurat采样 |
3.3 积累分布表采样 |
3.4 伯努利采样 |
3.5 Knuth-Yao采样 |
3.6 二项采样 |
4 格基密码在硬件实现中的多项式乘法模块 |
4.1 Schoolbook multiplication算法 |
4.2 数论变换算法(NTT) |
4.2.1 数论变换算法的基本概念 |
4.2.2 硬件中NTT模块的架构设计 |
5 格基密码方案的硬件实现 |
5.1 格基公钥加密方案的硬件实现 |
5.2 格基数字签名方案的硬件实现 |
5.3 格基密钥交换方案的硬件实现 |
6 结束语 |
(3)强并超格上的素超滤子定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预备知识 |
2 主要结果 |
(4)离散对数求解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 离散对数问题定义和应用 |
1.1 离散对数问题和应用 |
1.2 离散对数问题变体 |
1.3 离散对数问题扩展 |
2 通用求解算法 |
2.1 随机自归约和比特困难性 |
2.2 量子算法 |
2.3 Pohlig-Hellman方法 |
2.4 小步-大步法 |
2.5 低存储的概率算法 |
2.5.1 Pollard Rho方法 |
2.5.2 Pollard袋鼠算法与Gaudry-Schost方法 |
2.6 一般群模型和计算下界 |
3 指标计算框架 |
3.1 光滑性和概率 |
3.2 指标计算框架 |
(1)确定因子基(也称光滑基)。 |
(2)求解因子基元素离散对数。 |
(3)目标元素离散对数。 |
4 有限域离散对数求解 |
4.1 有限域按照特征的分类 |
4.2 中等和大特征有限域离散对数 |
4.3 小特征有限域离散对数 |
5 椭圆曲线离散对数求解 |
5.1 一般椭圆曲线 |
5.2 归约到有限域 |
5.2.1 归约到有限域乘法群 |
5.2.2 归约到有限域加法群 |
5.3 归约到高亏格曲线 |
5.4 基于求和多项式的指标计算法 |
(5)同态签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同态签名 |
2.1 同态签名方案的基本概念 |
2.2 同态签名方案的一般特性 |
2.2.1 不可伪造性 |
2.2.2 隐私性 |
2.2.3 可证明安全性理论 |
2.2.4 长度效率 |
2.3 同态签名方案的密码学基础 |
2.3.1 双线性群 |
2.3.2 RSA |
2.3.3 格 |
3 同态签名方案的类型及研究现状 |
3.1 线性同态签名方案 |
3.2 多项式函数同态签名方案 |
3.3 全同态签名方案 |
3.4 同态聚合签名方案 |
3.4.1 聚合签名 |
3.4.2 同态聚合签名 |
3.5 多钥同态签名方案 |
4 代表性方案以及具体应用场景 |
4.1 基于双线性群的线性同态签名方案 |
4.1.1 方案描述 |
4.1.2 特性分析 |
4.2 基于格的多项式函数同态签名方案 |
4.2.1 方案描述 |
4.2.2 特性分析 |
4.3 基于格的层次型全同态签名方案 |
4.3.1 方案描述 |
4.3.2 特性分析 |
4.4 基于格的同态聚合签名方案 |
4.4.1 方案描述 |
4.4.2 特性分析 |
4.5 基于双线性群的多钥线性同态签名方案 |
4.5.1 方案描述 |
4.5.2 特性分析 |
4.6 具体应用场景 |
4.6.1 电子投票 |
4.6.2 智能电网 |
4.6.3 电子健康记录 |
5 结束语 |
(6)格上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绪论 |
1 背景知识 |
1.1 标准格和理想格 |
1.2 LWE和RLWE |
1.3 平滑投射函数 |
1.4 误差纠错码 |
1.5 Ding式误差调和机制 |
2 格上2PAKE协议 |
2.1 构造思路一:基于PKE和SPHF构造 |
2.2 基于思路一构造的2PAKE的对比 |
2.3 构造思路二:改进现有基于数论的2PAKE协议 |
2.4 基于思路二构造2PAKE的对比 |
3 总结与展望 |
(7)联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安排 |
第二章 编码调制技术比较 |
2.1 比特交织编码调制技术 |
2.2 空时分组码技术 |
2.2.1 空时分组码 |
2.2.2 空频分组码 |
2.3 正交时频空间调制技术 |
2.4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 |
2.4.1 旋转调制技术 |
2.4.2 JCMD系统交织技术 |
2.5 性能仿真与分析 |
2.5.1 SISO系统性能仿真 |
2.5.2 MIMO系统性能仿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合编码调制分集系统角度优化 |
3.1 引言 |
3.2 系统模型 |
3.2.1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JCMD-SISO系统 |
3.2.2 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的JCMD-MIMO系统 |
3.3 星座旋转角度优化 |
3.3.1 旋转角度优化准则 |
3.3.2 骨干粒子群算法 |
3.3.3 基于BBPSO的角度优化算法 |
3.4 性能仿真与分析 |
3.4.1 复杂度分析 |
3.4.2 AMI仿真与分析 |
3.4.3 误码性能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olden Code的联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 |
4.1 Golden Code技术 |
4.2 基于Golden Code的JCMD-MIMO系统模型 |
4.3 性能仿真与分析 |
4.3.1 AMI分析 |
4.3.2 误码性能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已录用的学术论文 |
(8)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与语料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汉蒙语位移事件的研究现状 |
2.1 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研究 |
2.2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研究 |
2.2.1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整体性研究 |
2.2.2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局部性研究 |
2.3 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 |
2.4 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表达的习得研究 |
2.4.1 蒙古国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 |
2.4.2 内蒙古地区蒙古语母语者汉语位移事件的习得研究 |
第三章 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语言表征 |
3.1 位移路径的语言表征 |
3.1.1 指示路径动词“来”和“去” |
3.1.2 “上”“下”类路径动词 |
3.1.3 “进”“出”类路径动词 |
3.1.4 “经过”“往返”类路径动词 |
3.1.5 “离开”“向后”和“到达”类动词 |
3.2 位移方式的语言表征 |
3.2.1 位移主体的状态表征 |
3.2.2 位移的介质表征 |
3.2.3 位移的速度表征 |
3.2.4 位移样态、速度及特定主体的综合表征 |
3.3 他移事件的语言表征 |
3.3.1 身体部位的非伴随动词表征他移事件 |
3.3.2 身体部位的伴随动词表征他移事件 |
3.4 小结 |
第四章 汉蒙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 |
4.1 主体·移动 |
4.1.1 NP+V_(移动) |
4.1.2 V_(移动)+NP |
4.2 主体·移动·路径 |
4.2.1 NP+V_(自移)+路径动词 |
4.2.2 NP_1+V_(他移)+路径动词+NP_2 |
4.2.3 NP_1+把+NP_2+V_他移)+路径动词 |
4.2.4 NP+被+V_(他移)+路径动词 |
4.3 主体·移动·路径·背景 |
4.3.1 NP+V_(移动)+NP_L |
4.3.1.1 NP+V_(路径)+NP_L |
4.3.1.2 NP_L+V_(自移)+NP |
4.3.1.3 NP+V_(自移)+路径动词+NP_L |
4.3.2 NP+介词+NP_L+V_(自移) |
4.3.2.1 NP+V_(自移)+到/在+NP_L |
4.3.2.2 NP+向/往/朝+NP_L+V_(自移) |
4.3.2.3 NP+从/由+NPL+V_(自移) |
4.3.3 NP_1+把+NP_2+V_(他移)+介词+NP_L |
4.3.3.1 NP_1+把+NP_2+V_(他移)+介词+NP_L/NP |
4.3.3.2 NP_1+把+NP_2+V_(他移)+路径动词+NP_L |
4.3.3.3 NP_1+把+NP_2+V_(他移)+NP_L |
4.3.4 NP+被+V_(他移)+介词+NP_L |
4.3.4.1 NP+被+V_(他移)+介词+NP_L |
4.3.4.2 NP+被+V_(他移)+路径动词+NP_L |
4.4 小结 |
第五章 蒙古族学生汉语位移事件的表达形式习得 |
5.1 NP+V的习得 |
5.1.1 NP+V(了)的习得 |
5.1.2 NP+V+路径动词的习得 |
5.2 NP+V+NP_L的习得 |
5.2.1 NP+V+NP_L的习得 |
5.2.1.1 路径动词使用种类少、频率高 |
5.2.1.2 路径动词“去”的泛化使用 |
5.2.2 NP+V+路径动词+NP_L的习得 |
5.2.2.1 “M+P”的习得 |
5.2.2.2 “NP_L”的习得 |
5.3 NP+介词+NP_L+V的习得 |
5.3.1 介引不同背景信息的介词习得 |
5.3.1.1 介词“从”和“在”的混用 |
5.3.1.2 介词“朝”“向”“往”的习得 |
5.3.1.3 介词“在”和“到”的混用 |
5.3.2 位移背景信息表达的习得 |
5.3.3 位移方式动词的习得 |
5.3.3.1 方式动词的使用有限 |
5.3.3.2 方式动词与移动框架元素配置的偏误多 |
5.3.3.3 蒙古语方式动词的义位误推 |
5.3.3.4 受蒙古语位移事件表达形式的影响 |
5.4 其他偏误类型 |
5.4.1 “把”字句表达位移事件的偏误 |
5.4.2 “被”字句表达位移事件的偏误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格上TL理想的性质及生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非交换剩余格上模糊PMTL滤子的特征及其性质[J]. 左卫兵,张一旎.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2022
- [2]面向格基密码体制的高效硬件实现研究综述[J]. 何诗洋,李晖,李凤华. 密码学报, 2021
- [3]强并超格上的素超滤子定理[J]. 谢祥云,赵雪欣.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21(06)
- [4]离散对数求解算法[J]. 庄金成,朱玉清. 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5]同态签名研究综述[J]. 吴华麟,陈文彬,高崇志,刘淼,李进. 密码学报, 2021
- [6]格上两方口令认证密钥交换协议研究综述[J]. 舒琴,王圣宝,胡斌,路凡义.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7]联合编码调制技术研究[D]. 刘龙舟.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8]汉蒙语位移事件表征及蒙古族学生习得汉语位移表达研究[D]. 王莹. 吉林大学, 2021(01)
- [9]基于格的全同态加密方案的研究[D]. 郭钰蓉.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10]云存储中基于格的数据完整性验证方法研究[D]. 罗玉坤. 西北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