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L-16/50空压机安装使用

5L-16/50空压机安装使用

一、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论文文献综述)

轩植华[1](1973)在《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文中研究表明我们是一个百人小厂,为解决全市氧气供不应求的矛盾,1971年承担了会战150米3/时制氧机的任务。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制造了两台150米3/时分馏塔、膨胀空气过滤器、分子筛空气净化器以及空压机与膨胀机的部分另件。并且自己动手安装了设备。1972年12月第一台150米3/时制氧机一次试车成功,7小时出氧,纯度99.2%O2。投产以来,运转情况良好。

轩植华[2](1977)在《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文中研究说明1971年,我们自己动手制造了两台150米3/时分馏塔、膨胀空气过滤器、分子筛空气净化器以及空压机与膨胀机的部分另件。并且自己动手安装了设备。1972年12月第一台150米3/时制氧机一次试车成功,7小时出氧,纯度99.2%O2。投产以来,运转情况良好。下面仅将5L-16/50型空压机的安装与使用的粗浅体会作一简介:

赵尚龙[3](2014)在《临涣选煤厂煤泥浮选降灰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煤矿采选机械化的发展,原煤中煤泥含量日益增加,入浮选比例必然也随之增大。同时用户和社会各方面也进一步要求提高精煤的质量、改善煤泥水的处理方法,降低浮选的药耗,减低环境污染。浮选是煤炭分选的方法之一,是当前精选细粒煤泥的最有效的方法。浮选对于选煤厂煤泥水处理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原煤中细粒煤泥的逐渐增加,传统的机械搅拌式浮选机已经不能满足要求,新的浮选设备应该适应于微细粒分选。中国矿业大学研发的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和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对微细粒的分选具有很好的效果。本论文针对淮北矿业集团临涣选煤厂的浮选入料煤泥,对该厂2013五月份海孜煤样(1#煤样)和八月份海孜煤样(2#煤样)分别进行了常规浮选和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主要内容如下:(1)对煤泥进行了红外光谱、矿物组成、粒度组成、密度组成分析研究。分析表明,两种煤泥中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和粘土矿物高岭石,粒度组成表明微细粒含量比较多,密度组成表明该煤泥中间密度物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理论上是可以得到符合浮选指标的浮选精煤,但是由于其脉石矿物含有较多极易泥化的高岭土,同时微细粒含量很多,表明实际分选过程中要想得到合格的浮精和尾煤是有一定难度的。(2)经过各项浮选条件试验,最终得到常规浮选的试验条件:1#煤泥浮选浓度80g/L,捕收剂用量500g/t,起泡剂用量60g/t。2#煤泥的最佳浮选条件为:浮选浓度80g/L,捕收剂用量500g/t,起泡剂用量80g/t。常规浮选数据表明: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的浮选数据明显优于浮选机。(3)变径组合充气浮选柱条件试验得到最佳的浮选条件:1#煤泥浮选浓度90g/L,捕收剂用量500g/t,起泡剂用量80g/t,陶瓷板A的最佳气压为0.10MPa,陶瓷板B的最佳气压为0.12MPa,中矿循环量5L/min,给矿量9L/min。2#煤泥浮选浓度80g/L,捕收剂用量500g/t,起泡剂用量80g/t,陶瓷板A的最佳气压为0.10MPa,陶瓷板B的最佳气压为0.12MPa,中矿循环量6L/min,给矿量9L/min。(4)对于两种煤泥,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和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的使用效果均明显好于浮选机,这充分说明了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和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的分选效率比机械搅拌式浮选机高。同时,总体上说,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的分选效果和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相比处于伯仲之间。(5)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是通过在浮选柱入料下端安装微孔陶瓷充气板,使浮选入料中易浮颗粒快速浮出,从而大大减少中矿循环中的有用矿物含量,这样可以避免精矿在尾矿中的损失,在达到尾煤灰分合格的前提下,提高了浮选柱单位处理能力。试验结果对比分析表明: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不仅具有同FCSMC浮选柱一样对细粒分选的特殊优势,而且能够大大增加其处理量,缩短浮选所需时间。

窦蒙[4](2019)在《车用往复式电动空压机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文中认为车用电动空压机作为电动客车气压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结构特点容易造成振动异常、噪声过大等问题,严重影响整车的NVH(Noise,Vibration and Harshness)性能。本文以车用往复式电动空压机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进气消声器、平衡机构和隔振系统,实现空压机的减振降噪,提高电动客车的乘坐舒适性。首先,分析基本消声单元的性能,为消声器设计提供依据。运用Virtual.Lab Acoustics和FLUENT研究扩张长度、扩张直径、进出口偏置距离以及内插管长度等结构参数对基本消声单元的的声学性能和空气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其次,根据空压机噪声特性,完成进气消声器的结构设计。通过噪声测试获得空压机噪声频谱特征,明确消声器的设计目标。根据平面波理论,确定消声器的初步结构参数。综合考虑声学和空气动力性能,合理组合几种基本消声单元,确定设计方案,完成消声器的内部结构优化。经过实验验证,所设计消声器能够有效降低空压机噪声。然后,分析空压机的平衡状态,进行平衡机构的设计。在单缸空压机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计算双缸空压机的不平衡力与力矩。采用非对称平衡齿轮进行初步方案设计,根据其平衡效果进一步优化平衡机构,确定最终方案。仿真结果表明最终平衡方案可以实现空压机的有效平衡。最后,分析不同隔振参数对振动强度的影响,并对空压机原始隔振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建立空压机单层隔振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使用MATLAB计算系统的固有频率,结果表明空压机的激振频率远离固有频率,不会引起共振。采用单一变量原则完成支承点数目和隔振刚度的优化,确定隔振系统的优化方案。振动测试结果表明优化方案的隔振效果显着提高。

楼日新[5](2007)在《复杂地层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复杂地层的钻进与取样问题一直是地矿勘探、工程勘察、岩土工程施工中的一个技术难题。由于复杂地层结构松散、无规律包裹砂卵砾石、砾石大小不均、换层频繁、软硬悬殊、颗粒级配悬殊等,存在钻进、保护孔壁、取心这三大难题,常规的钻探技术难以满足施工要求。复杂地层钻探技术先后经历了锤击跟管取芯钻进和金刚石取芯钻进两个重要阶段。现有的砂卵石层SM胶金刚石钻进取样技术解决了一些稍复杂地层的钻进与取样问题,但至今,仍无法适应较复杂的地层,钻孔质量和钻进效率仍处于低水平状态。论文主要从复杂地层钻探的适应性、钻进方式、钻进冲洗介质、钻进取心工具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对于不同类型的复杂地层,提出了相适应的钻进与取样新技术、新方法。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结论:(1)采用应力波理论,分析了潜孔锤跟管钻进碎岩过程及影响因素。对潜孔锤跟管钻进过程中的跟管钻压、套管自重、潜孔锤冲击功、跟管钻进速度、跟管深度、扩孔口径和钻进中的钻压值进行了理论推导,得出:①潜孔锤跟管钻进速度取决于潜孔锤的冲击功、岩石的单位体积破碎功和凿岩直径三个因素;②在简单和复杂工况条件下的最大跟管深度l0、lmax的计算公式,包括下向垂直孔和水平孔时的最大跟管深度的计算公式;③分析了跟管钻进钻压与机械钻速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跟管钻进的钻压以每厘米钻头直径0.5~0.9kN为宜。(2)国内外现有的空气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主要应用于比较松散、均质、架空不严重及中等可钻性地层,均属全断面跟管钻进,效率虽高,但不能取芯。本文将空气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和岩芯钻探技术结合,利用前者钻进速度快和护壁效果好、后者具备采集岩芯能力的技术优势,开发了新型的钻进与取样技术方法——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技术。该技术的主要特点有:①钻具结构采取同步、同心跟管钻进原理;采用中心钻头(唇面)超前套管钻头的阶梯钻进原理;采用双层管和三层管两种结构方法,可以满足的取芯要求;②钻具采用的外管和岩心管均为地质钻探以及石油钻井的标准管材系列,市场货源充足,互换性好;③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可以取得能够客观反映地层情况(层位、包裹情况等特性)岩心;④发挥潜孔锤钻进效率高的技术优势,采取取芯和跟管一次完成,钻进效率可以大幅度提高;此外,进行了取芯钻头和套管钻头的研制;研究制订了实用、操作性强的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技术规程。该技术配套采用当前国内地质勘察单位常用的空压机、冲击器、钻杆等,具有通用性和适应性。该技术适合于50m以内浅部复杂地层,特别是Ⅱ类复杂地层钻探取芯。(3)在原有的GJ型扩孔张敛式跟管钻具的基础上,研究开发了冲击式金刚石取芯跟管钻进技术。该技术特点为:①组合张敛式扩孔钻头对称分布并呈锥形;②钻具承压和承扭能力足以满足常规钻进要求;③两级钻头的同轴度好,导向和扶正相辅相成,不会造成钻孔弯曲;④泄漏通道的设置在满足扩孔钻头冷却和冲刷要求的同时,不会造成孔底钻头缺少必要的冷却液体;⑤在悬挂腔设计了调节圈,通过加减调节圈确保悬挂机构承受钻具重力,消除了收敛爪异常受力情况;⑥设计了排沙系统,避免颗粒物质滞留钻具内部,确保钻具张敛性能的可靠性。冲击式金刚石取芯跟管钻进方法适合在复杂地层钻探。该方法可减少孔内事故,降低材料消耗,提高钻进效率和钻探工程质量;简化钻孔结构;可为处理孔内事故提供条件。(4)国内外现有的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钻具的规格、系列不完善;第二,钻具设计不完善;第三,钻具的制造技术如材料选择、热处理工艺不能满足要求;第四,设备配套、施工操作规程亟待提高。小湾电站锚固和支护工程地形陡峻、地层情况较为复杂。锚固施工成孔困难的地层主要有崩塌堆积体和受构造、风化卸荷作用影响而破碎的基岩。针对小湾水电站的这一地层特点和原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开发出了二种类型的气动潜孔锤偏心跟管钻具。这两种偏心跟管钻具的特点有:①依靠中心钻头和偏心扩孔钻头实现二级破岩、设计合理的排渣系统使排渣顺畅以及与具有足够冲击功的冲击器相适配等;②具有中心钻头起导向作用的偏心跟管钻具结构对于地层复杂的小湾电站更有利于孔斜的预防,从而更大限度地满足工程设计的要求;③钻具在结构上设计用键来传递扭矩,加之选用了高强度的材料,采用了特殊的热处理工艺,合理的固齿工艺,确保了钻具寿命;④联接销系统为相互自锁的结构,保证了中心钻头与导正器之间连接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解除了掉钻之忧。同时,针对工程特点提出了钻机、空压机、潜孔锤合理选择原则和配套型号;对钻机进行了合理的改进;编制出了具有施工指导意义的潜孔锤跟管钻进工艺规范。(5)套管的起拔速度直接影响着锚索的施工效率。针对工程实际,研制了起拔力为650KN的系列液压拔套管设备,其主要技术特点有:①系列液压拔管机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装拆、操作方便;②操作台与液压泵站分开设置,适合于搬运、迁移困难的边坡工程使用;③充分考虑了在陡坡上套管起拔的实际问题,底座和油缸采用铰接;④一台设备可起拔多种规格的套管,形成系列。(6)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在二郎山龙胆溪滑坡整治堆积体工程、黄金坪电站坝基覆盖层钻进成孔与灌浆试验工程、雅砻江官地水电站左岸边坡锚索工程等近十个工程的复杂地层钻进成孔和取样中应用了研制的偏心跟管钻具、液压拔管机和工艺操作规程,取得了好的钻进成孔效率和取样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深厚覆盖层、卵石层、堆积体成孔与取样技术难题,有创新性。

宁利[6](2012)在《实验型造纸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指出由于我国在工业污水处理的自动控制技术方面还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尤其在造纸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方面的文献还非常少,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必要。各种单一智能控制存在自身的缺陷,将多种智能控制技术或者智能控制技术与传统控制方法相结合得到的集成控制技术能在污水处理控制器的设计中将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在该思想的指导下设计了造纸污水处理溶解氧控制策略,并开发了一套实验型造纸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根据工厂SBR造纸污水处理工艺的实际情况,利用组态王Kingview6.53和西门子S7-200PLC开发了实验型造纸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并通过测试和调整使其能够实现类似工厂SBR处理工艺运行的各项控制性能。包括对开关、泵、反应过程实现了启停控制,对DO值、pH值、ORP值、液位四个运行参数实现了在线监测,能够对反应过程中的DO值、液位及反应时间进行控制,而且系统具备工艺模拟显示、数据记录查询、设备故障报警等功能。在分析了污水处理自动监控技术的前提下,利用Matlab2011b设计了一种快速模糊控制查询表的自编程序,通过该程序快速设计了DO模糊控制查询表并结合西门子S7-200PLC开发出一种DO模糊控制器,并提出了分段模糊控制和复合模糊控制两种新型控制策略,对污水处理系统的溶解氧实施了五种控制策略:开关控制、PID控制、模糊控制、分段模糊控制和复合模糊控制。在分段模糊控制和复合模糊控制的设计过程中,对模糊控制查询表进行了分块和优化重构,提高了控制精度。为了检验实验型造纸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的实际控制效果,先后将该系统应用于对合成污水处理和造纸污水处理,并对各种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得到适合于两种污水处理的最佳控制策略。复合模糊控制对合成污水溶解氧的控制效果最好,分段模糊控制对造纸污水溶解氧的控制效果最好。实验结果表明:一方面,模糊控制的改进变型能够适用于对造纸污水处理的控制,并具备好的控制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另一方面,也表明设计的实验型造纸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具备对造纸污水处理实施监控的能力。

陈礼仪[7](2004)在《泡沫及泡沫钻进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本文是作者亲自负责或参与的有关泡沫和泡沫钻进技术系列科学研究工作的归纳和总结。论文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泡沫流体理论研究,二是泡沫和泡沫钻进技术的实践成果。在泡沫流体理论部分,主要是对长达十几年研究工作中所收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作为理论研究的成果之一,充气泡沫泥浆护壁与堵漏方面的研究工作是最具有特色和创新性的,不仅受到了国内同行专家的好评,而且指导在我们进行泡沫和泡沫钻进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的过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在泡沫和泡沫钻进技术的实践部分,主要介绍了钻探(井)专用发泡剂——DF-1型泡沫剂的研制过程,以及DF-1型泡沫剂在潜孔锤泡沫钻进和充气泡沫泥浆钻进中的应用成效。而PQ—I泡沫发生器的研制成功,有效地解决了不用空压机的泡沫泥浆的充气问题,是充气泡沫泥浆成功应用的关键设备。这些研究工作均是以省部级重点科学研究项目为支撑,曾获得地矿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成都理工大学科技成果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 综上所述,泡沫流体理论、泡沫剂研制、潜孔锤泡沫钻进技术、充气泡沫泥浆和泡沫发生器的研制,以理论为支撑,以实际应用为目的,构成了泡沫和泡沫钻进技术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其主要成果如下: 1.在泡沫流体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宏观实验和微观观察,发现了泡沫吸附壁的存在。并从胶体化学、物理化学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证了泡沫吸附壁的形成机理。在对泡沫吸附壁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泡沫吸附壁具有“三相、三吸附、三特性”的观点,得到了同行专家的认可。 2.研究论证了泡沫群体结构在漏失通道中的动态封堵和疏水屏蔽作用。在泡沫流变性理论的指导下,首次系统探讨了充气泡沫泥浆防塌护壁机理和防塌堵漏机理,并为实践所证实。为充气泡沫泥浆的推广和应用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以表面活性剂理论为基础,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改性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合研制成功了钻探(井)专用发泡剂——DF-1型泡沫剂。其合成工艺和生产流程合理,产品性能稳定,成本低、价格较便宜。还具有发泡率高、稳定性好、携岩能力强、流变性好、抗钙抗盐抗污染和抗高温等特点,且无毒无环境污染,易生物降解等。达到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并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经国内外查新检索证实,未发现采用相同工艺生产的钻探(井)专用发泡剂,具有新颖性。 4.潜孔锤泡沫钻进技术彻底攻克了潜孔锤在潮湿地层钻进的难关,加深了潜孔锤水下钻进的深度,找到了一条在涌水破碎地层进行潜孔锤钻进的有效途径。是一条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完善的钻探(井)新技术、新方法。 5.充气泡沫泥浆由于比重低,液柱压力低,实现了负压钻进,能大幅度提高机械钻进,延长钻头寿命。特别在渗透性漏失孔段是防漏的优良冲洗液,在中等漏失孔段可缓解冲洗液的漏失程度。充气泡沫泥浆由于泡沫的高结构流变性,不仅携带岩屑(粉)能力高于清水和普通泥浆,而且能有效地减少对弱胶结、未固结不稳定岩层孔壁的冲刷,有利于防塌。是一种新型的钻探冲洗液类型,在推广应用中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6.R毖一1型泡沫发生器以喷射理论为基础,以吸人空气与基浆混合程度高为设计目标,研制了叶片式蜗轮泡沫分散切割器,实现了充气泡沫泥浆中泡沫分散均匀、泡沫微细且稳定性强,而且可根据钻进需要,十分方便地通过调节气液比,得到相应比重的充气泡沫泥浆。泡沫发生器结构简单,重量轻、使用维护方便、适应性强,完全适合野外钻探(井)工作的要求,实现了不用空压机的发泡方式,有效地解决了高山缺水、运输不便地区使用充气泡沫泥浆的技术难题,经检测其性能明显优于国内外无压气机式泡沫发生器或装置。

方金[8](2020)在《钻进冲击载荷作用下软岩破碎规律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井工煤矿生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当煤矿井下安全事故发生并造成人员被困时,采用冲击回转钻进技术钻进的地面救援孔可大幅度节约救援时间,达到快速救援目的。揭示钻进过程中软岩地层的破碎变化对快速成孔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研究软岩在钻进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碎变化规律已刻不容缓。本论文主要以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复杂地层冲击载荷作用下快速破岩项目为依托,通过理论分析典型软岩的破碎变化规律、冲击软岩相似模型试验和冲击破碎软岩数值模拟等手段,对钻进冲击载荷作用下软岩的破碎规律展开研究。理论分析软岩受外载荷作用下的损伤累积过程以及尖断裂纹变化情况认为:典型的软岩破碎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即微裂纹萌生、发展、扩展阶段和破碎,前期主要以累积损伤为主,中间会产生裂纹的变化与发展,裂纹进一步发育、贯通使岩石发生破碎。在查阅前人关于类似冲击试验所用装置的主要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设计并研制出能够进行不同冲击功、不同规格碎岩球齿冲击破碎岩样的试验装置,装置主要包括:冲击落锤部分、球齿-砧体部分、岩样试件夹具部分和底座立架等部分。基于室内试验装置的研制和软岩相似材料的制作进行了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冲击功作用下,软岩以塑性压缩变形为主,形成的冲击坑较规则,压碎特征及冲击坑周围岩石破碎不明显,且增加冲击功不能改变软岩的力学行为特征。运用ANASYS/LS-DYNA软件进行冲击破碎软岩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碰撞过程中能量总体呈现逐渐衰减的变化趋势,且以动能转换为内能为主,冲击软岩前期岩样表面出现压缩变形,凹坑周围出现不明显的裂纹,连续冲击导致岩样内部裂纹逐渐发育,损伤累积加深,最终达到完全破碎,此时能量变化达到最大。研究成果可作为选择钻进工艺方法的参考依据,对提高冲击回转钻进工艺对软岩地层的适用性具有指导意义,也可以为后续孔壁失稳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高开元[9](1978)在《微型空压机油环润滑新结构》文中研究表明微型空压机油环润滑新结构是国际上一项先进的技术,经过在2V-0.6/7型空压机上反复试验证明,采用这种新结构能使空压机油耗量降低95%,使用寿命提高3~5倍,这就不仅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而且能为国家节约大量的油料和钢材等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物资,同时使这空压机不仅在技术经济指标上达到了

段震华[10](2018)在《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研制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果园产业逐渐成为了果农收益的主要来源,随着果树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果园作业机械化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丘陵果园受限于地形条件,机械化作业程度相对较低,尤其采摘、修剪、套袋等作业环节仍然采用人工爬梯、踩凳子等登高方式,不仅作业效率低、劳动强度大,而且在起伏不平的坡地作业,还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果园升降作业平台是一种辅助果农完成果园作业的半自动化装备,虽然目前出现一些结构简单的升降平台,但在作业范围、地形适应性和作业稳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大多用于平原等地势平坦的地区作业,而适用于丘陵果园复杂地形和果树种植环境的机型较少。因此,设计一种能够在丘陵地形作业的果园升降机械具有一定实际意义。为此,本文开展了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研制和性能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标准化丘陵果园种植模式并实地测量果树园艺几何参数,结合现有机型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设计目标。对比不同结构形式的升降平台,选定折臂机构为升降形式,根据果树几何特征参数及果树作业空间大小,基于坡地作业稳定性,设计最大升降高度为1.2m,最大回转作业半径为1.4m。对升降装置主要部件进行了设计,包括升降臂杆、支撑底座、载人工作台、调平机构、液压元件等。根据升降臂与作业参数设计值的关系,确定了升降下臂长度为590 mm,升降上臂长度为900mm,并确定了升降油缸的安装位置和主要尺寸参数;设计了一侧开门的载人工作台,其前端通过调平装置与升降臂连接,调平装置采用油缸伸缩和回转驱动旋转的方式分别实现载人工作台前后、左右单独调平,以降低调平作业对整机稳定性的影响,并根据25°的调平范围要求设计了结构参数,使得升降平台具有丘陵不平地形作业的能力;通过静力分析,对升降臂进行了抗弯强度校核以保证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并确定了连杆结构参数;对液压元件进行设计与选型,回转驱动采用蜗轮蜗杆结构形式,综合液压回路并根据升降装置各部件位置完成了油路连接;设计操控装置有升降、回转和调平作业共10个按钮,并安装于载人台前侧护栏。(2)基于通用履带底盘参数,分析了升降装置安装位置参数之间的取值关系;研究了升降平台重心位置与整机越障能力、行驶能力以及坡地作业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设计目标,通过理论分析和Recurdyn动力学仿真,确定了升降装置的安装位置设计参数和重心位置设计参数,升降装置安装在距离底盘纵向中心线偏左90 mm、距离底盘台面后缘670 mm的位置,此时升降平台自身重心位置相对履带底盘中心偏后59.3 mm、偏右37.7 mm,距离地面高度为645.7 mm。对升降平台的坡地作业稳定性进行了验证,仿真得到整机纵向向上停驻、横向向右停驻,载人台满载在最大升降高度和最大伸出水平作业半径时的倾翻角分别为24°和23.6°、23°和22.4°,说明所设计的升降平台在20°以内坡地能保证极限位置时的作业稳定性,基于坡地作业稳定性的升降装置作业参数设计和结构设计等过程合理,也验证了所确定的升降装置在通用履带底盘上的安装位置参数合理。开展了载人台调平作业对整机重心位置及坡地作业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三种调平作业时,调平前后整机重心位置的变化量和倾翻角大小;结果表明,调平前后整机的重心变化量很小,载人台沿坡面向下范围和向上范围时,倾翻角差值分别在0°~2°之间和0°~1°之间,说明了所设计的载人台调平装置在调平过程中对整机重心位置和坡地作业稳定性影响较小,相比现有的果园升降平台,调平性能更好,达到了设计要求。研究了载人台在升降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并得到升降、回转作业的轨迹方程组,计算出竖直平面内的纵向作业范围为1.9m2,结合水平面内的横向作业范围设计值3.6 m2,相比于其他机型,该折臂式果园升降作业平台在作业范围上有明显的优势。(3)加工并组装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开展了样机性能研究,并对主要设计目标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平地时,载人工作台最大升降高度为1.22 m,最大离地高度为2.12 m,起升高度大于0.62 m时,可进行360°回转作业,此时升降下臂起升0.44 m,升降上臂起升0.18 m,360°回转最大作业半径为1.42 m,最大作业范围为3.7m2,调平装置可完成25°的前后、左右单独调平作业,且误差≤0.4°,升降、回转和调平作业参数均满足设计要求,各作业动作稳定、慢速,且满载回转时整机有良好的稳定性;整机在不同路面条件下具有良好的平地和坡地行驶性能,空载和满载时直线行驶35 m的跑偏量分别为1.1 m和0.97 m,均小于果园作业限定值1.2 m。此外,研究了升降平台在坡地作业时的倾翻稳定性,基于作业参数建立了倾翻临界角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对不同升降形式的履带果园升降平台具有通用性,可为此类升降机械倾翻稳定性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并通过重心轨迹分析对前文坡地作业稳定性研究结果和倾翻角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根据折臂升降机构的作业特点,分析得到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坡地停驻位置参数β1、载人台回转位置参数β2、升降高度h和负载大小m;对各作业参数取值进行倾翻试验,并通过仿真得到不同工作状态时的最小倾翻临界角约为21°,相比其他机具,有更好的丘陵坡地倾翻稳定性;通过建立响应曲面分析了各因素之间对稳定性的交互作用,研究了坡角与最大回转半径之间的关系,20°以内的丘陵坡地条件下,该升降平台能在任意坡地完成最大半径360°回转作业,能够以3.7 m2的最大作业范围对果树进行作业,达到了设计目标,该分析同时可为同类果园机械的设计及坡地作业性能研究提供参考。(4)对样机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分析了升降臂存在的结构刚度不足的问题,并确定升降臂在作业中所允许的最大位移量,进行8种典型工况下的升降臂ANSYS静力学有限元分析,将存在的问题进行量化表现,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初步的改进方案,最后再次通过有限元分析验证了改后升降臂强度和刚度均满足要求,改进方案可行;设计了整机前后安装的蛙式支腿,以提高坡地条件差时的驻机作业稳定性;对液压系统回路及部分部件进行了改进,保证各液压元件均能在坡地条件下正常作业,且互不干扰。通过对部件改进,不仅提高了整机性能,而且为丘陵果园实际操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5)开展了升降平台丘陵果园田间试验。其中,改进后的升降臂杆在不同地形、各个工况下的作业动作均有良好的作业稳定性,达到了预期的改进效果;升降平台能在丘陵起伏不平的路面条件下正常行驶,且能跨越宽度为511 mm的平地沟道和高度128mm的台阶,越障性能满足丘陵果园最宽为500mm的平地沟道和最高为100mm的垂直障碍的作业条件;果树标准化修剪后,整机能顺利在行间行走及转向;通过升降平台驻机后静态作业和动态作业试验,表明了手刹装置具有良好的驻车效果,也验证了整机在湿滑、泥泞、松垮等坡地条件作业时,辅助支腿对提高驻机作业稳定性、倾翻稳定性的必要性。提出了丘陵果园作业效率指标,并针对果树不同生长期和不同作业环节,开展了采摘和修剪作业范围、作业效率试验,整机距离果树1.5m停驻时,采摘作业的采净率可达79.1%,而对于果树竖直平面内的中间冠层,有较好的修剪能力;升降平台模拟辅助修剪作业及两次采摘作业的效率相比纯人工作业分别提高了42%、45%和47.2%,实际采摘收获作业中,机具可提高作业效率为45.8%,达到了设计目标。该折臂式升降平台辅助采摘的作业效率为148.5 kg/h,油耗约为2kg/h。通过田间试验,改进后的升降平台具有良好的丘陵果园作业效果,能在标准化果园中顺利行驶通过,坡地驻机时另有辅助支腿以提高作业稳定性和安全性,相比于现有的机型,该升降平台具有大的作业范围和更好的丘陵坡地作业稳定性,能适应丘陵果园复杂的地面条件,通过模拟试验及实际作业,该折臂式果园升降平台能有效辅助果农完成采摘、修剪作业,能一定程度提高果园作业效率,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二、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论文提纲范文)

(3)临涣选煤厂煤泥浮选降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煤泥的可浮性影响因素
    2.2 浮选动力学
    2.3 煤泥浮选设备的研究进展
    2.4 影响煤泥浮选的工作因素
3 煤样特性研究
    3.1 样品采集与制备
    3.2 红外光谱分析
    3.3 矿物组成分析
    3.4 粒度组成分析
    3.5 密度组成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实验室常规浮选试验研究
    4.1 实验室浮选机试验研究
    4.2 分步释放试验研究
    4.3 旋流-静态微泡浮选柱实验室试验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室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试验研究
    5.1 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浮选试验系统
    5.2 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气含率研究
    5.3 煤泥变径组合充气式浮选柱浮选试验研究
    5.4 各浮选设备试验结果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车用往复式电动空压机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空压机的振动与噪声产生机理
        1.2.1 噪声产生机理
        1.2.2 振动产生机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消声器研究现状
        1.3.2 振动平衡机构研究现状
        1.3.3 隔振系统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本消声单元的性能分析
    2.1 消声器性能分析方法
        2.1.1 声学性能分析方法
        2.1.2 空气动力性能分析方法
    2.2 基本消声单元的声学性能分析
        2.2.1 简单扩张单元声学性能分析
        2.2.2 内插管单元声学性能分析
        2.2.3 共振腔单元声学性能分析
    2.3 基本消声单元的空气动力性能分析
        2.3.1 简单扩张单元空气动力性能分析
        2.3.2 内插管单元对空气动力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用空压机消声器设计与优化
    3.1 空压机噪声测试与分析
    3.2 消声器设计与优化
        3.2.1 消声器初步结构参数确定
        3.2.2 消声器内部结构优化
    3.3 消声器噪声控制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用空压机动力学分析与平衡方案设计
    4.1 单缸空压机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
        4.1.1 单缸空压机运动学分析
        4.1.2 单缸空压机动力学分析
    4.2 双缸空压机不平衡力与力矩分析
        4.2.1 旋转惯性力与力矩分析
        4.2.2 往复惯性力与力矩分析
        4.2.3 倾覆力矩分析
    4.3 空压机平衡方案设计
        4.3.1 初步平衡方案设计
        4.3.2 最终平衡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用空压机单层隔振系统优化设计
    5.1 隔振系统设计的理论基础
        5.1.1 隔振系统的作用及布置方式
        5.1.2 隔振系统的设计要求
    5.2 单层隔振系统的固有特性分析
        5.2.1 系统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5.2.2 基于MATLAB系统固有频率的求解
        5.2.3 基于ADAMS系统固有频率的求解
    5.3 单层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
        5.3.1 支承点数目优化
        5.3.2 隔振器刚度优化
    5.4 单层隔振系统的实验验证
        5.4.1 振动测试系统
        5.4.2 优化结果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奖励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复杂地层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及发展趋势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1.4 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潜孔锤跟管钻进理论
    2.1 潜孔锤钻进理论分析
        2.1.1 潜孔锤凿入分析
        2.1.2 入射波形对凿入效率的影响
        2.1.3 应力波能量计算
    2.2 潜孔锤跟管钻进理论
    2.3 潜孔锤跟管钻进中钻压的讨论
第3章 气动潜孔锤跟管取芯钻探技术
    3.1 引言
    3.2 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具
        3.2.1 钻具设计原则
        3.2.2 钻具结构原理
        3.2.3 钻具主要技术参数
    3.3 空气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规程
        3.3.1 设备和器具
        3.3.2 潜孔锤取芯跟管钻进工艺
    3.4 潜孔锤取心跟管钻进试验
        3.4.1 试验条件
        3.4.2 试验情况简介
        3.4.3 试验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冲击式金刚石取心跟管钻进技术
    4.1 引言
    4.2 设计原则
    4.3 跟管钻具
        4.3.1 钻具结构原理
        4.3.2 钻具的改进
        4.3.3 主要技术参数
    4.4 液动冲击器
    4.5 取心钻具
    4.6 冲击式金刚石取心跟管钻具
        4.6.1 钻具规格和组合方法
        4.6.2 钻具主要技术参数
    4.7 冲击式金刚石取心跟管钻进
        4.7.1 设备和工具
        4.7.2 钻具配置
        4.7.3 跟管钻进原理
        4.7.4 操作规程
    4.8 冲击式金刚石扩孔接力跟管钻进
        4.8.1 钻具配置
        4.8.2 操作规程
    4.9 生产试验情况
        4.9.1 狮子坪水电站试验情况
        4.9.2 溪洛渡水电站试验情况
        4.9.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0 本章结论
第5章 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成孔技术
    5.1 小湾电站工程地质条件及支护设计概况
    5.2 现有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应用效果
        5.2.1 应用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
        5.2.2 原有常规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存在的问题
        5.2.3 完善和发展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的新内容
    5.3 跟管钻具的研制
        5.3.1 原有跟管钻具存在的主要问题
        5.3.2 新型钻具的设计原则
        5.3.3 新型偏心跟管钻具扩孔机构设计
        5.3.4 新型跟管钻具的制造
        5.3.5 DPA型单偏心跟管钻具研制
        5.3.6 带中心钻头的单偏心(SPA型)跟管钻具研制
    5.4 套管起拔设备的研究
        5.4.1 液压拔管机设计
        5.4.2 液压拔管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5.5 设备选型与机具配套
        5.5.1 设备选型与机具配套的基本原则
        5.5.2 潜孔锤选型
        5.5.3 锚索孔施工钻机选型
        5.5.4 空气压缩机选型
    5.6 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规程
        5.6.1 钻孔结构方案
        5.6.2 潜孔锤跟管钻进工艺流程
        5.6.3 施工工艺
        5.6.4 钻进中注意事项
        5.6.5 钻进中特殊情况处理
    5.7 跟管钻进技术在小湾电站试验与应用情况
        5.7.1 岩土工程公司A锚索施工情况
        5.7.2 岩土工程公司B锚索施工情况
        5.7.3 气动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应用结果及效益评述
    5.8 本章结论
第6章 工程应用实例
    6.1 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在二郎山龙胆溪滑坡整治工程中的应用
        6.1.1 工程概况
        6.1.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6.1.3 堆积体预应力锚索跟管钻进施工
        6.1.4 堆积体潜孔锤跟管钻进中特殊情况下的工艺措施及其效果
    6.2 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在黄金坪电站坝基灌浆工程钻进成孔中的应用
        6.2.1 工程概况
        6.2.2 浅层钻进成孔与灌浆试验
        6.2.3 深层钻进成孔与灌浆试验
        6.2.4 钻进成孔与帷幕灌浆试验结果
    6.3 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在雅砻江官地水电站边坡预应力锚索工程中的应用
        6.3.1 工程概况
        6.3.2 锚孔造孔
        6.3.3 预应力锚索体制作与安装
        6.3.4 锚索注浆
        6.3.5 预应力锚索张拉
        6.3.6 预应力锚索工程验收结果
    6.4 本章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6)实验型造纸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SBR污水处理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1.3 工业污水处理自动监控技术及研究现状
        1.3.1 工业污水处理自动监控技术现状
        1.3.2 智能污水处理监控技术
        1.3.3 文献统计和比较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实验型造纸污水处理监控系统的搭建
    2.1 前言
    2.2 监控系统的控制任务、目标和总体框架
    2.3 下位机系统的开发
        2.3.1 硬件部分
        2.3.2 软件部分
        2.3.3 下位机系统的综合测试和调整
    2.4 上位机系统的开发
        2.4.1 组态王 KingView 6.53简介
        2.4.2 各操作界面的介绍
    2.5 监控系统的整体测试和调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解氧控制策略的设计
    3.1 前言
    3.2 模糊控制简介
        3.2.1 模糊控制原理
        3.2.2 模糊控制应用
    3.3 溶解氧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3.1 设计说明
        3.3.2 对比试验
        3.3.3 实验结果和讨论
        3.3.4 程序的仿真验证
    3.4 控制策略的设计
        3.4.1 开关控制
        3.4.2 PID控制
        3.4.3 模糊控制
        3.4.4 分段模糊控制
        3.4.5 复合模糊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监控系统在合成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空压机频率与曝气量的关系
        4.3.2 开关控制
        4.3.3 PID 控制
        4.3.4 模糊控制
        4.3.5 复合模糊控制
        4.3.6 各控制策略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监控系统在造纸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和设备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开关控制
        5.3.2 PID控制
        5.3.3 模糊控制
        5.3.4 分段模糊控制
        5.3.5 复合模糊控制
        5.3.6 各控制策略的比较
        5.3.7 两种污水处理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7)泡沫及泡沫钻进技术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泡沫钻进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1.2.2 我国泡沫钻进技术的现状与水平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2章 泡沫流体理论
    2.1 低密度流体及其分类
    2.2 泡沫流体
    2.3 泡沫流体的组成
        2.3.1 气相
        2.3.2 液相
        2.3.3 发泡剂
        2.3.4 发泡剂性能的评价方法
        2.3.5 泡沫稳定剂的评价及配方
    2.4 泡沫流体的性能
        2.4.1 泡沫质量参数
        2.4.2 泡沫悬浮性和携岩能力
        2.4.3 泡沫的滤失性能
        2.4.4 泡沫的热物理性能
        2.4.5 泡沫的腐蚀性
        2.4.6 泡沫的导电性
        2.4.7 发泡剂的生物降解性
        2.4.8 发泡剂的毒性
    2.5 泡沫流体的稳定
        2.5.1 泡沫的形成
        2.5.2 泡沫液膜的性质
        2.5.3 泡沫的稳定性
        2.5.3.1 影响液膜强度和排液速度的因素
        2.5.3.2 气体通过液膜的扩散(气体透过性)
        2.5.4 国内泡沫稳定机理的研究
        2.5.4.1 泡沫的稳定性
        2.5.4.2 实验结果和分析
    2.6 泡沫流体的流变性及其影响因素
        2.6.1 基本概念
        2.6.1.1 泡沫质量
        2.6.1.2 气体偏差系数
        2.6.2 泡沫流体的流变特性
        2.6.2.1 液体的流变特性
        2.6.2.2 泡沫流体流变性
        2.6.2.3 泡沫流变性能参数
        2.6.3 携带能力与循环摩擦损失
        2.6.3.1 泡沫流体的携带能力
        2.6.3.2 泡沫流体循环摩擦损失
    2.7 充气泡沫泥浆的护壁与堵漏
        2.7.1 防塌护壁机理
        2.7.1.1 防塌护壁试验
        2.7.1.2 泡沫泥浆滤饼结构
        2.7.1.3 泡沫吸附壁微观结构
        2.7.1.4 泡沫吸附壁特性
        2.7.2 防漏堵漏机理
        2.7.2.1 防漏堵漏模拟试验
        2.7.2.2 防漏堵漏机理研究
        2.7.2.3 独特的流变特性
第3章 DF-1型泡沫剂的研制
    3.1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3.2 泡沫剂的种类、特点及要求
        3.2.1 泡沫剂的种类和特点
        3.2.2 泡沫钻进对泡沫剂的要求
        3.2.3 泡沫剂合成方法及常用的泡沫剂简介
    3.3 表面活性剂简介
        3.3.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3.3.2 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特性
    3.4 DF-1型泡沫剂的研制
        3.4.1 单体原料的筛选
        3.4.2 单体的性能筛选试验
        3.4.3 复配筛选
        3.4.4 复配方案的确定
        3.4.5 合成及复配工艺
        3.4.6 DF-1型泡沫剂研制过程的室内评价
        3.4.7 DF-1型泡沫剂的安全性
    3.5 DF-1型泡沫剂的主要性质及评价
        3.5.1 DF-1型泡沫剂的性质
        3.5.2 泡沫剂性能评价
        3.5.3 泡沫剂携带性能评价
        3.5.4 国内外泡沫剂性能对比
        3.5.5 小结
    3.6 DF-1型泡沫剂作用机理探讨
        3.6.1 发泡与稳泡机理
        3.6.2 抗钙镁机理
        3.6.3 携岩机理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潜孔锤泡沫钻进技术
    4.1 潜孔锤泡沫钻进技术的特点
    4.2 潜孔锤泡沫钻进工艺
        4.2.1 泡沫剂的浓度和泵量
        4.2.2 空压机供风量
        4.2.3 空压机的风压
        4.2.4 转速
        4.2.5 钻压
    4.3 DF-1型泡沫剂在增压潜孔锤泡沫钻进中的应用
        4.3.1 主要设备及钻具
        4.3.2 应用效果
    4.4 DF-1型泡沫剂在低压潜孔锤泡沫钻进中的应用
        4.4.1 主要设备和机具
        4.4.2 应用效果
    4.5 潜孔锤泡沫液钻进技术
        4.5.1 灌注技术
        4.5.2 携岩能力
        4.5.3 钻进效率
        4.5.4 时间利用率和钻孔质量
        4.5.5 发泡剂类型与效率关系
        4.5.6 泡沫钻进综合效益
    4.6 潜孔锤泡沫钻进规程
第5章 充气泡沫泥浆钻进技术
    5.1 充气泡沫泥浆钻进的特点与应用范围
    5.2 充气泡沫泥浆的配制工艺
        5.2.1 泡沫剂的研制与选用
        5.2.2 稳定性研究
        5.2.3 优化配方的确定
        5.2.4 泡沫泥浆配制实例
    5.3 充气泡沫泥浆特性及作用
        5.3.1 防漏堵漏作用
        5.3.2 防塌护壁作用
        5.3.3 润滑减阻作用
        5.3.4 带砂携岩作用
        5.3.5 剪切稀释作用
    5.4 充气泡沫泥浆适应性与维护管理
        5.4.1 效用
        5.4.2 地层适用性及应用范围
        5.4.3 配制方法及性能要求
        5.4.4 使用维护与管理
    5.5 地面装置与循环系统
        5.5.1 要求
        5.5.2 地面装置布置及器具
第6章 充气泡沫泥浆泡沫发生器的研制
    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2 泡沫发生器的研制
        6.2.1 研制的技术思路
        6.2.2 技术指标的确定
        6.2.3 设计的总体要求
        6.2.4 PQ-I型泡沫发生器的设计方案
        6.2.5 PQ-I型泡沫发生器的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6.2.6 喷射系统设计
        6.2.7 涡轮设计计算
    6.3 室内实验及数据整理
        6.3.1 实验仪器及测量设备
        6.3.2 实验数据
        6.3.3 泵量Q与吸气量的关系
        6.3.4 泵量Q与气液比Φ的关系
    6.4 喷嘴直径的确定
    6.5 气液比的调节和充气时间的计算
        6.5.1 气液比的调节
        6.5.2 充气时间的计算
    6.6 制备充气泡沫泥浆的质量分析
        6.6.1 未安装蜗轮泡沫分散切割器时的质量情况
        6.6.2 PQ-I型泡沫发生器制取泡沫泥浆的质量
        6.6.3 PQ-I型泡沫发生器制取的泡沫泥浆质量评价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钻进冲击载荷作用下软岩破碎规律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冲击回转钻进技术概况
        1.2.2 冲击回转钻进技术研究进展
        1.2.3 冲击回转钻进技术应用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软岩及其冲击载荷破碎理论
    2.1 软岩的物理力学性质
        2.1.1 软岩的定义
        2.1.2 软岩的分类
        2.1.3 软岩的力学属性
    2.2 冲击载荷碎岩相关理论
        2.2.1 损伤力学相关理论
        2.2.2 断裂力学相关理论
        2.2.3 软岩破碎理论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冲击破岩试验装置的研制
    3.1 总体功能设计
    3.2 冲击落锤部分结构设计
        3.2.1 冲锤设计
        3.2.2 提升系统设计
        3.2.3 导杆设计
    3.3 球齿-砧体部分结构设计
        3.3.1 砧体设计
        3.3.2 加压架与预紧弹簧组件
    3.4 岩样试件夹具部分结构设计
        3.4.1 周向围板
        3.4.2 上压紧板
        3.4.3 托板与基座
    3.5 底座立架部分结构设计
        3.5.1 安装底座
        3.5.2 基础底座
    3.6 试验装置结构图
    3.7 本章小结
4 软岩相似材料冲击试验研究
    4.1 相似材料相关理论
        4.1.1 相似定理
        4.1.2 相似准则的推导方法
        4.1.3 相似准则的推导过程
        4.1.4 参考原型的确定
    4.2 相似材料原料选取
        4.2.1 胶结剂的选取
        4.2.2 骨料的选择
        4.2.3 添加剂的选择
        4.2.4 相似材料的选择原则
    4.3 相似材料的设计与制作
        4.3.1 相似材料的设计
        4.3.2 制备所需工具
        4.3.3 试件的制作步骤
    4.4 单轴抗压强度力学测试及分析
        4.4.1 力学参数测试内容
        4.4.2 测试具体步骤
        4.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4.5 冲击破碎软岩试验
        4.5.1 试验内容
        4.5.2 软岩模型的制作
        4.5.3 试验流程
        4.5.4 试验方案
    4.6 试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软岩相似模型冲击破碎数值模拟
    5.1 ANSYS/LS-DYNA软件介绍
        5.1.1 软件特点
        5.1.2 软件计算流程
    5.2 软岩模型冲击模拟
        5.2.1 几何模型及参数定义
        5.2.2 接触的定义
        5.2.3 边界条件和速度的定义
        5.2.4 输出及求解设置
    5.3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5.3.1 应力变化分析
        5.3.2 裂纹变化分析
        5.3.3 能量变化情况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研制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我国果园机械化发展现状
    1.3 果园升降作业平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关键部件设计
    2.1 丘陵果园果树种植特点及几何参数测量
    2.2 拟解决的问题及设计要求和目标
        2.2.1 拟解决的问题
        2.2.2 设计要求和目标
    2.3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3.1 升降结构方案确定
        2.3.2 整机结构组成
        2.3.3 工作原理
    2.4 升降装置设计
        2.4.1 升降装置结构组成
        2.4.2 升降高度及作业半径参数确定
        2.4.3 折臂连杆升降机构设计
        2.4.3.1 升降底座设计
        2.4.3.2 升降臂杆设计
        2.4.3.3 升降油缸安装位置确定
    2.5 载人工作台设计
    2.6 调平装置设计
        2.6.1 调平原理
        2.6.2 结构设计
    2.7 升降臂强度校核
        2.7.1 升降臂受力分析
        2.7.2 升降臂所受最大弯矩分析
        2.7.3 升降臂抗弯强度校核及连杆设计
    2.8 液压系统设计
        2.8.1 液压油缸设计
        2.8.2 回转驱动及液压马达设计
        2.8.3 液压泵设计及动力输入传动比确定
        2.8.4 液压回路综合及其他液压部件设计
    2.9 操控装置设计
    2.10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升降装置安装位置确定及坡地作业稳定性验证
    3.1 基于整机性能的升降装置安装位置确定
        3.1.1 安装位置参数关系分析
        3.1.2 重心位置对越障性能及行驶性能的影响分析
        3.1.2.1 越障性能分析
        3.1.2.2 行驶性能分析
        3.1.3 Recurdyn多体动力学虚拟样机直线行驶仿真及安装位置参数确定
        3.1.3.1 仿真条件与过程
        3.1.3.2 仿真结果分析及安装位置参数确定
    3.2 升降平台坡地作业稳定性验证
        3.2.1 极限作业位置稳定性验证
        3.2.2 调平作业对整机重心及作业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和验证
    3.3 升降装置纵向作业范围确定
        3.3.1 基于图解法的载人台作业轨迹分析
        3.3.2 纵向理论作业范围确定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性能试验与分析
    4.1 柴油机-齿轮泵传动比验证试验及液压系统仿真分析
        4.1.1 传动比试验方法
        4.1.2 传动比试验结果与分析
        4.1.3 Amesim液压系统仿真
    4.2 升降、回转、调平性能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2.3 调平精度试验
        4.2.3.1 倾翻试验台设计
        4.2.3.2 试验方法
        4.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 重心位置参数验证试验
        4.3.1 试验方法
        4.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行驶性能试验
        4.4.1 试验方法
        4.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静态倾翻稳定性分析与试验
        4.5.1 基于作业参数的倾翻临界角数学模型建立及静态倾翻稳定性分析
        4.5.2 倾翻稳定性试验及影响因素分析
        4.5.2.1 不同作业参数倾翻稳定性试验
        4.5.2.2 影响因素响应曲面分析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改进
    5.1 升降装置改进
        5.1.1 升降臂杆问题分析
        5.1.2 升降臂杆改前有限元静力分析
        5.1.3 升降臂杆改进方案确定
        5.1.4 升降臂杆改后有限元静力分析
    5.2 辅助支腿的设计
        5.2.1 支腿选型
        5.2.2 支腿安装方式确定
        5.2.3 支腿结构参数设计
    5.3 液压系统及部件改进
        5.3.1 液压回路调整
        5.3.2 其他部件改进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升降作业平台丘陵果园田间试验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条件
    6.3 试验内容
        6.3.1 升降臂作业稳定性试验
        6.3.1.1 试验方法
        6.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2 越障性能试验
        6.3.2.1 试验方法
        6.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3 园艺通过性能试验
        6.3.3.1 试验方法
        6.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4 坡地行驶性能试验
        6.3.4.1 试验方法
        6.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5 坡地驻机稳定性试验
        6.3.5.1 试验方法
        6.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6 辅助支腿性能试验
        6.3.6.1 试验方法
        6.3.6.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7 采摘、修剪作业范围试验
        6.3.7.1 试验方法
        6.3.7.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8 采摘、修剪作业效率试验
        6.3.8.1 试验方法
        6.3.8.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建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论文参考文献)

  • [1]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J]. 轩植华. 深冷简报, 1973(03)
  • [2]5L-16/50型空压机安装与使用点滴[J]. 轩植华. 深冷技术, 1977(S1)
  • [3]临涣选煤厂煤泥浮选降灰试验研究[D]. 赵尚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3)
  • [4]车用往复式电动空压机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D]. 窦蒙. 山东大学, 2019(09)
  • [5]复杂地层潜孔锤跟管钻进技术研究[D]. 楼日新. 成都理工大学, 2007(06)
  • [6]实验型造纸污水处理自动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宁利.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7]泡沫及泡沫钻进技术的理论与实践[D]. 陈礼仪. 成都理工大学, 2004(04)
  • [8]钻进冲击载荷作用下软岩破碎规律的试验研究[D]. 方金.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9]微型空压机油环润滑新结构[J]. 高开元. 压缩机技术, 1978(03)
  • [10]丘陵果园升降作业平台的研制及性能研究[D]. 段震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标签:;  ;  ;  

5L-16/50空压机安装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