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期刊药物文献题录(论文文献综述)
黄水清[1](2010)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及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科学知识,是人类科学活动的产出品,而科学文献则是记录、存贮、传播科学知识的载体,人类的科学知识一般以科学文献的数量计量。普赖斯在他的名著《巴比伦以来的科学》中揭示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文献的指数增长规律。二战以来,以指数方式增长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文献其数量已达到惊人的地步,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或知识爆炸。以期刊论文为例,2008年国内期刊当年发表的农业经济学期刊数量大约是1989年的17倍。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类其实被自身创造的科学知识所淹没。人类科学知识的总量与人类的吸收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科技工作者只能做选择性地阅读。任何一个农业经济学研究人员都无法通读当年的农业经济学文献。选择性地阅读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对知识及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的遗漏。即便是全面、完整地阅读,对隐含在海量文献之间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的、隐秘的联系仅凭人类个人的智力也很难发现。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在海量的分裂状知识或科学文献之间存在着各式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有相当一部分仅通过常规的查询与阅读是不能得到的。1986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数学教授Don R. Swanson提出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思想,并以充分的文献证据论证了基于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思想的可行性与正确性。Swanson的思想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既涉及知识发现技术,也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二十多年来,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成为计算机、情报学和知识发现领域学科(如医学、生物、工程、管理)的共同研究对象,相关研究论文在各学科的学术期刊均有发表。各个学科的研究人员包括Swanson本人在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理论基础、算法模型及具体应用进行了持续地研究,相继发现了更多的新知识、新联系,其知识发现应用领域也从单纯的医学、生物学领域拓展到了航空航天、工程技术乃至人文科学。农业经济是一门有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及悠久的历史与传统的成熟科学,与其它学科一样,现时代的农业经济也面临着专业细化、方向繁多的问题。农业经济学也无法避免Swanson所谓的知识片断化与分裂化倾向。即,农业经济学的知识总量与研究人员的吸收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农业经济学内部的专业领域划分越来越细,专业之间的知识交流变得更加困难;一个专业领域的信息可能对另一个专业领域是有价值的,领域与领域之间存在着潜在的未被发现的关联。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及其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研究,就是以Swanson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农业经济学科为学科领域,以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农业经济学论文为文献源,结合中文信息自动化处理的各项技术,研究适合农业经济学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理论、算法和应用案例,寻找隐藏在现有文献间的关联概念,并以农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证关联概念的现实性,验证新知识的正确性。本文试图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首先,在方法论方面,在分析、总结、比较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与算法模型的基础上,本文试图结合国内期刊论文的特点和农业经济学的实际情况,为农业经济学文献设计一套逻辑上可行、操作上简便的知识发现方法,完整解决文献集合、词表体系、分词方案、算法模型等难点问题;其次,在知识发现实践方面,本文试图依据Swanson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思想,以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农业经济学期刊论文为文献对象,发现若干对与农业经济有关的关联概念,也即发现新知识。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研究论文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的基础上,详尽地探讨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思想模式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联方式,针对Swanson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A-B-C模式和Gordon的中介文献思想,分别对应地提出了单一关联、单级关联、多级关联的概念,更进一步地,创建了多重关联和复合关联模型,给出了多级关联、多重关联和复合关联模式下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开放式与闭合式知识发现过程的路径图。并借鉴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被广泛接受的向量空间模型,依据复合关联模式下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开放式与闭合式过程路径图,设计了复合关联模式下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算法模型,包括开放式算法模型与闭合式算法模型。然后,本文创建了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语料库。首先以软件手段下载、转换得到用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农业经济学期刊论文题录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了1989至2008年的二十年间国内所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属于农业经济领域的全部研究论文,共87506篇,并建立了由停用词、通用词表、专业词表、同义词表构成的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词表体系。其中的专业词表是专门为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而创建的,包括与农业经济有关的专业词汇96391个,设计并实现了用于文献集合自动分词的自适应分词算法。自适应分词算法在未登录词识别的召回率方面优于国内的其它算法,很适合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对专业领域的新词和概念重视程度较高的需求。接着,本文的研究进入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实践阶段。通过自行编写的工具软件,实现了复合关联模式下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并以从维普期刊库中下载的题录为知识发现的文献集合,利用自行建立的词表体系,运行和实施了基于国内核心期刊农业经济学期刊论文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过程,发现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原教旨主义、马尔萨斯与生态学、区域农业保险费率与地理信息系统三对关联概念。最后,遵循农业经济学的理论和逻辑验证并确认了这三对关联概念为农业经济领域的新知识。这些知识在此前从未引起国内农业经济领域研究人员的联想,在国内核心期刊公开发表的农业经济学文献中都没有报道,但这些知识隐藏在国内农业经济学期刊论文之间。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建立了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复合关联模式。复合关联的概念与思想,在此前的国内外文献均未有类似提法。为了导出并描述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复合关联模式,本文还分别提出了单级关联、多级关联、单一关联、多重关联的概念。单级关联、单一关联和多级关联的思想之前已经是研究者提出的成熟思想,但概念与提法为本文首次提出。本文将其纳入了复合关联的框架下并用新概念分别命名了对应的思想和方法。多重关联的概念与思想则是本文首次创立,已知文献中从未涉及。基于向量空间模型设计了复合关联模式下的非相关文献知识算法模型。本文基于向量空间模型设计了复合关联模式下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算法模型,并对算法效率进行了分析。该算法模型在Swanson及其它学者的论文中均没有涉及,文献调研中也没有发现相似或相近的算法。该算法模型效率较高,与文献集合做一次全局分析的时间代价相当。随后的程序实现和具体的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实践也验证了该算法模型的可性行与合理性。该算法模型还充分考虑了汉语文献与农业经济领域的特殊性,解决了汉语文献自动分词以及农业经济领域专业词表与同义词的构建等问题。发现了三对隐含在文献中的关联概念,并证明这三对关联概念可作为国内农业经济学领域的新知识。以1989年至2008年的二十年间国内所有核心期刊上发表的与农业经济领域相关的期刊论文的篇名和摘要为对象,以自行开发的复合关联模式知识发现软件为工具,通过开放式和闭合式两阶段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过程的运行,本文发现了世界贸易组织与原教旨主义、马尔萨斯与生态学、区域农业保险费率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概念之间的关联,并以农业经济学的理论与逻辑验证了这三对概念之间的关联的正确性,成为农业经济领域的新知识。检索国内文献,在目前能检索到的所有国内核心期刊上登载的农业经济学论文中对以上三对概念之间的联系从未涉及,相关文献为零。通过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研究在方法论和知识发现实践两方面的工作,本文可以得出结论:在类似农业经济这样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以国内的期刊文献为数据源,实现非相关文献的知识发现,是可行的,也是可以得出有价值的成果的,并能为农业经济学的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新的思路。此外,新知识发现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本文在现有数据集的基础上发现了三条新知识,但这并不代表现有的数据集只隐含了这三条新知识。后续的研究者在现有数据集的基础上,经过细致的工作,一定可以挖掘、发现更多的农业经济领域的新知识。
罗辉[2](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提出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李均平[3](2016)在《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病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靳三针”疗法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靳瑞教授经过临床近20年的实践,集历代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的精髓,总结现代国内外针灸临床经验的研究成果,经反复、系统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创立的独具特色的针灸疗法。具有简单、易学和实用的特点。它被针灸界誉为“岭南针灸新学派”。靳三针疗法,最早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靳瑞教授在海南从事脑型疟疾研究期间,其治疗体系的真正形成,是在80年代的中后期。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靳三针疗法已成为岭南针灸流派的标志之一,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系统评价是针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所有相关研究,运用限制偏倚的策略进行的严格评价和综合。它最早由英国著名流行病学家及内科医生Archie Cochrane于1979年提出,一经形成便在国外广泛传播。Meta分析是一种对单独的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结果间差异的来源进行检验,并对具有足够相似性的结果进行定量合成。国内最早引入系统评价是在1995年。从1998年开始,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在华西医院面向全国举办Cochrane系统评价培训班,一起举办的还有Meta分析方法培训班,以后每年都至少举办一次。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均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二次研究方法,两者也被认为是临床证据的主要来源之一。而最佳研究证据、临床经验和病人独特价值观与个体情况的结合,形成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循证医学。两者为循证医学提供最佳的证据来源,在解决同一课题不同研究结果的一致性评价和小样本量统计效能弱精度不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二、研究目的靳三针疗法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形成至今已近30年。30年来,靳瑞教授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不断通过临床实践对其完善和补充,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但这些研究资料纷乱繁杂,并且一些研究存在样本量偏小等问题,其可信度并不高。为充分发掘这些研究中的信息,了解靳三针自形成以来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本文拟使用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方法分析研究这些资料,以从中找到答案。但靳三针疗法治疗的疾病繁多纷杂,几乎涵盖了针灸疗法适用的所有疾病谱,篇幅和精力所限,不可能对每一种疾病都做具体研究分析。考虑到靳三针疗法已作为临床路径应用于中风病的治疗,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本文选取中风病作为研究目标。中风病的治疗实际是对各中风后遗症的治疗,因此本文以靳三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相关研究为研究对象,使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评价这些文献,希望能够总结靳三针与其它常用于治疗中风病的治疗方法间的疗效差异,以及靳三针治疗中风病的临床应用特点。三、研究方法本文使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靳三针治疗中风病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进行评价。实施时按照Cocharane Handbook for Systematic Reviews of Interventions中建议的制作步骤执行。具体包括以下九个步骤:提出要评价的问题;制定研究的纳入及排除标准;制定检索策略并检索研究;筛选研究和收集资料;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分析数据并在适合的情况下进行Meta分析;解决报告偏倚;陈述结果和制作结果摘要表格;解释结果与得出结论。本研究选取2015年10月01日之前公开发表在各个杂志的文献、毕业论文和会议论文,各文献以研究靳三针治疗中风病的疗效为目的,要求文献类型为以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由于中风病包含多种症状,按照不同的症状可分为中风后偏瘫、肩手综合征、吞咽困难、失语、抑郁、失眠和认知障碍等。本文将按照以上不同的分类,分别介绍各个类型的系统评价结果。在检索文献时,中文数据库选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英文数据库选择MedLine、Cochrane Library和Springer。在搜索时,CBM数据库使用SinoMed搜索引擎搜索,MedLine数据库使用PubMed搜索引擎搜索,Cochrane Library使用Wiley Online Library搜索引擎搜索,Springer数据库使用Springer Link搜索引擎搜索。检索以上数据库,将所得的题录或文献导入NoteExpress 3.1文献管理软件,进行查重、下载全文等筛选工作,最终确定纳入的研究。该过程由两位评价员独立选择,制定解决分歧的策略,记录排除的研究及排除的原因。然后,使用Excel表格收集纳入研究的详细资料,并使用RevMan 5.3评估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该过程也由两位评价员独立评定。纳入的研究,若干预措施、疗程和统计指标等比较相似时,即临床异质性较小时,使用RevMan 5.3合并分析各项研究的结果,即行Meta分析。分析过程中,若各研究异质性较小,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若异质性较大,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如果某项研究在分析结果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或其结果数据存在明显差异,或其他可能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的原因时,采取敏感性分析,以评估合并结果的稳定性。若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数目超过10个时,使用漏斗图检测其报告偏倚。若某项研究的临床异质性较大,则只行描述分析。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在已完成的研究上进行的二次研究,其产生的新的研究结果的质量受原始研究质量等的影响较大。新的证据其可信度究竟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评价。本文对靳三针治疗各种中风后遗症的系统评价产生的新的证据,使用GRADEprofile 3.6.1证据质量评价工具,进一步评测其质量,并对其结果做详细报告。四、研究内容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为,系统评价靳三针治疗各中风后遗症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具体包括:1)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2)靳三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3)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假性球麻痹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4)靳三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5)靳三针治疗中风后失眠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6)靳三针治疗中风后认知障碍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7)靳三针治疗中风后肩痛和肩关节脱位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8)其它类型的中风后遗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五、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各中风后遗症的系统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偏瘫1)在有效率的评定方面,靳三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疗法疗效相当,四项研究参与合并分析,总样本量437例,推荐强度低;颞三针和传统头针疗法疗效相当,四项研究纳入合并分析,总样本量308例,推荐强度极低;靳三针疗法优于常规药物,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20例,推荐强度低;靳三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62例,推荐强度中等;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疗法疗效好,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500例,推荐强度高;颞三针联合常规体针较单纯使用常规体针疗法疗效相当,三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394例,证据推荐强度极低;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与单纯使用靳三针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403例,推荐强度低;靳三针联合醒脑开窍法与单纯使用传统针刺疗法疗效相当,三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53例,推荐强度极低;2)在DNS评分方面,靳三针优于康复训练疗法,九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908例,推荐强度中等;靳三针联合康复较单纯康复训练疗效好,十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058例,推荐强度低;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靳三针疗法疗效好,六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548例,推荐强度低;3)在FMA评分方面,靳三针疗法优于康复训练,九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078例,推荐强度中等;颞三针与头针疗法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18例,推荐强度极低;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康复训练疗效好,十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16例,推荐强度中等;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靳三针疗法疗效好,九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903例,推荐强度极低;4)在CSI评分方面,靳三针疗效不如康复训练,三项研究纳入合并分析,总样本量266例,推荐强度低;靳三针联合康复较单纯康复训练疗效好,三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21例,推荐强度低;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较单纯靳三针疗法疗效好,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41例,推荐强度极低。5)在BI评分方面,靳三针优于康复训练,七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806例,推荐强度中等;颞三针和头针疗法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18例,推荐强度极低。2.肩手综合征1)有效率方面,靳三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9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较低;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法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疗法。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51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2)疼痛改善VAS评分方面,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法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疗法,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96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3)运动功能FMA评分方面,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法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疗法,四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64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3.假性球麻痹1)在治疗中风后失语的有效率评定方面,靳三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七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472例,证据质量中等,推荐强度适中;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添加靳三针疗法,会取得更好的疗效,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88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低;靳三针和康复训练的疗效相当,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28例,根据目前的研究尚无法区分疗效的差异;靳三针联合康复训练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的疗效,三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303例,证据质量极低,推荐强度极弱;舌三针、常规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使用康复训练,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0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弱;舌三针联合康复训练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舌三针,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0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弱。2)在改善中风后失语患者的ABC评分的白发谈话功能、理解、复述和命名能力方面,靳三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36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低。3)在治疗中风后吞咽困难的有效率评定方面,靳三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纳入分析四项研究,总样本量285例,证据质量为中级,推荐强度适中;靳三针疗法疗效与Vitalstim吞咽障碍治疗仪相当,三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35例,证据质量极低,推荐强度极弱;靳三针疗法和康复训练疗效相当,三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252例,证据质量极低,推荐强度极弱。4)在改善中风后吞咽困难患者的洼田氏试验评分方面,靳三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40,证据质量中级,推荐强度适中。4.抑郁1)在总体疗效方面,靳三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疗法,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13例,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低;2)在改善中风后抑郁的HAMD评分方面,靳三针疗法和口服百忧解的疗效相当,两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97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靳三针疗法优于常规针刺,三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75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3)在改善中风后抑郁的SDS评分方面,靳三针疗法优于口服百忧解,一项研究纳入分析,总样本量117例,证据质量低,可信度低。其它中风后遗症中,失眠、认知障碍、肩痛和肩关节脱位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少,均做描述性分析,生成的新证据质量均较低,故不做详细描述。其它类型的后遗症由于未检索到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故未做评价。六、结论靳三针疗法自形成以来,已在临床获得广泛应用,其疗效也被证实是安全有效的。在治疗中风病方面,靳三针较其它临床常见疗法,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例如,其对比传统针刺显示出更好的疗效,对比西药尤其是抗抑郁药显示出绝对的安全性和无副作用性。但在一些后遗症的治疗上,却显现出疗效方面的劣势,例如,治疗痉挛性瘫痪时,疗效不如康复训练等。除此之外,新的证据也显示,一般情况下,靳三针联合某一疗法较单纯使用该疗法,和单纯使用靳三针疗法的疗效均要增强很多。这就提示我们,临床应用时,应尽可能多的联合使用多种有效的治疗措施,以获取最好的疗效。同时,本次研究也暴露出相关研究的质量缺陷。其中,最多的是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方面,绝大部分研究均未对实施者、研究对象和观察者采取盲法。当然,由于针刺疗法的特殊性,对实施者和研究对象采取盲法显得不现实,但屏蔽观察者还是可以做到的。另一较严重的缺陷是,多数研究未提供随机方案的产生方法,或者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如就诊顺序等。而且,在分配隐藏方面也做得不够。所有这些均导致产生了极大的选择偏倚,影响最终产生新证据的质量。最后,通过对纳入本次研究的文献特征的分析,发现近些年尤其是近五年内,靳三针相关的研究数量明显增多,其研究有加快的趋势。另外,从地域上看,靳三针已不再局限于广东省内,全国各地均陆续出现了相关的研究,提示其推广逐渐面向全国,切初见成效。
赵丙军[4](2013)在《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文中研究说明力量是人体维持正常工作生活状态、提升生命质量和从事体育锻炼的最基本素质,更是竞技运动员获取优异运动成绩的根本保障。力量训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保持、提高各类人群的力量能力或延缓其衰退的速度,以满足人们提高工作绩效、生活质量和运动成绩的社会需求,而这一目的的实现则有赖于科学研究人员对力量训练科学规律的持续探索和实践。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历经了百年发展历程,生产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对人们深刻地认识力量训练的本质规律,探索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手段,提高运动成绩和生命质量,均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盛赞力量训练研究的同仁们为人类知识宝库的丰富和完善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忽略了对力量训练科学研究自身发展特征和规律的挖掘与总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国外力量训练科学研究规律与特点的认识和把握,不仅有利于人们了解国外力量训练科学研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发展的历史脉络,洞悉相关知识的增长演化规律,透视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热点前沿的形成与演进轨迹和未来发展趋势,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充实我国力量训练理论方法体系,为我国力量训练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和创新提供新思路,并可为相关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科研规划提供参考借鉴。因此,以知识网络理论、科学动力学理论、科研合作理论等为理论基础,运用科学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学科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借助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功能,对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海量科技文献(论文)进行全景式扫描,进而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探索其结构形成与演化的特征及动力因素,识别对领域发展贡献突出的个体和群体要素,无疑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历经百年目前正处快速发展期,研究成果的国家/地区分布、作者分布、学科分布、机构分布等均具集中与离散并存的非均衡特征。(2)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由知识主体网络、知识载体网络和知识本体网络所构成,其实质分别是科研合作网络、知识传播网络和知识内容网络;不同类型(层次)知识网络构成要素自身规模的扩张均遵循指数增长规律。(3)不同类型(层次)的知识网络,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视角考察,多为具有小世界性质,且正处向无标度网络演化过程之中的SED网络。网络中长程链接的建立、网络规模的加速增长和节点间建立链接时随机选择与优先选择取向的共存,是其形成与演化过程中共同遵循的过程机制,但驱动网络演化的动力异同并存。(4)不同层次知识主体网络和知识载体网络基本遵循“孤岛型——双核型——单核心复杂网络——多中心复杂网络”的路径演化,而知识本体网络则沿“单核心复杂网络——双核心复杂网络——多中心复杂网络”的路径演进。(5)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内容主要围绕机体对抗阻力量训练的反应与适应这一主轴展开,并分化出众多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研究主题。主题间呈现为重点相对突出,涉及范围广泛的特点,且仍处不断分化与融合过程之中。不同视角、不同时段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前沿论题既有一定的重叠性和连续性,同时也具有发展性和递进性,整体上因循水平演化、垂直演化和协同演化3种演化模式演进。
高旭东[5](2017)在《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其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导致医疗费用日益增涨,高昂的医疗费用不仅损害了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也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依靠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能解决困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了健康管理。2013年湖北省卫计委启动了健康管理试点工作,对健康管理的模式及工作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实践。目的:(1)对近十年来国内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进行归纳与分析,了解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的演进路径及前沿进展,发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空白及核心信息。(2)系统总结黄陂区所开展的政府驱动型健康管理的组织体系、运行模式以及相其关服务特色,分析网络媒体对于黄陂模式的舆情关注程度及相关社会反响。(3)针对政府驱动型健康管理服务,构建一套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可推广性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4)调查武汉市黄陂区各项健康管理服务的完成情况,建立WRSR评价模型,对黄陂各地区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进行分档和排序。方法:(1)从国内四大数据库选取2007年至2016年间的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相关文献,基于文献题录信息统计分析工具SATI,对相关文献题录信息开展收集与整理工作,定量分析文献资料的各类外部特征,并使用Ucinet软件将共词知识矩阵生成关键词网络图谱。(2)通过专题小组讨论法、关键人物访谈法,系统总结武汉市黄陂区健康管理组织体系的组建过程,梳理黄陂区的运行模式。此外,基于百度指数信息平台,利用网络舆情分析法调查黄陂健康管理模式的网民关注度及新闻报道量,并对网络报道内容进行热词云分析。(3)通过文献复习法,初步提出健康管理服务效果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德尔菲法,以发送咨询表的方式获取专家的反馈信息,确立最终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系统工程原理应用AHP法,通过判别矩阵计算各级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4)在黄陂区完成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工作,通过开展黄陂区居民问卷调查及黄陂区卫生机构调查,以获取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所需的各项数据及信息。应用WRSR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的评价模型,将黄陂各地区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进行分档与排序。结果:(1)共筛选出与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相关文献1561篇。迈入新世纪以来健康管理模式研究发文量保持稳步增长,尤其近两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研究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论文高产机构主要集中于高校及医院。热点文献主题主要集中于社区健康管理模式以及国外健康管理模式介绍这两方面。健康管理、社区、慢性病、高血压这四个关键词处于共词社会网络中的中心节点,其中健康管理的中心度最大。(2)系统梳理了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组建过程,具体包括健康管理整体架构的搭建、健康管理队伍的培养、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的设立、信息化健康系统的建立,并总结了各健康管理机构的服务职责。全面总结了黄陂区“四方管理、五项服务”的运行模式及其服务特色。近三年来黄陂健康管理服务的百度整体指数、PC端百度指数及移动端百度指数均呈升高趋势。除开本省网民关注外,首都及沿海省份的网民对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的关注度最高。各类媒体中以主流网络媒体对健康管理服务新闻报道次数最多,其次为湖北省媒体。不同时期健康及健康管理始终是各类新闻报道的核心。(3)本研究遴选23位专家,共开展了两轮专家咨询,两轮专家应答率分别为91.3%、90.5%,权威系数分别为0.7952、0.8053。最终确立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含6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38项三级指标。各类人群健康管理服务情况、健康管理服务社会覆盖情况、居民生活行为方式、居民健康素养、居民健康指数及健康管理服务居民满意度这6个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9、0.23、0.18、0.13、0.10、0.07。(4)将黄陂4个功能区38项三级指标列为数据矩阵,分别对每项指标进行编秩,汉口北商贸区、都市农业区、木兰旅游区、临空经济区的WRSR值分别为0.7026、0.6803、0.6185、0.4987,Probit值分别为6.53、5.67、5.00、4.33。将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进行排序,从优到劣依次为汉口北商贸区、都市农业区、木兰旅游区、临空经济区。结论:(1)近年来国内专家学者对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的兴趣在不断增长,目前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社区及慢性病方面。现有的健康管理模式主要受到专业人才匮乏、管理对象流动性高、信息系统无法互通等因素的制约。(2)黄陂区建立了政府机构驱动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四方管理、五项服务”的运行模式,既充分整合了不同机构和部门的资源,也让健康管理服务覆盖到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疾病人群等人群。黄陂模式的网络影响已不只局限于本地,而是辐射至了全国,为黄陂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的进一步推广打下了坚实有利的基础。(3)已构建的健康管理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卫生服务评价的科学性、独立性及客观性。AHP法结合了主观专业知识判断及客观矩阵计算,在方法学上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有效结合,确保了权重系数的准确性与专业性。(4)应用WRSR模型基本可以用于评价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的优劣及变化趋势。在实际验证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邓晓琴[6](2018)在《运动与骨健康》文中研究说明一、研究目的和意义(一)第一部分理论卷系统厘清运动与骨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索现阶段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其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探讨运动促进骨健康可能的机制,从而为丰富和完善运动健身理论提供科学依据。(二)第二部分实证卷探讨运动对不同人群骨健康影响,以进一步厘清运动对骨健康的影响在不同人群中的具体表现,从而为不同锻炼人群的科学锻炼提供参考,为制定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OP)运动方案提供扎实的实证依据。二、研究方法(一)第一部分理论卷1.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运动、骨健康、骨密度、骨强度、骨代谢、OP”等相关文献,了解关于运动与骨健康及OP的主要研究进展,明确运动影响骨健康的关键因素。2.Meta分析法:采用Review Manager(RevMan)5.3软件通过定性定量的方法对有效提取的与“运动与骨健康”主题吻合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研究进行分析,以期确定运动与骨健康的关系。3.知识图谱(Cite Space):采用CiteSpace5.0.R2SE软件对目前运动与骨健康相关文献索引资料进行可视化分析,力求探索现阶段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前沿、热点以及其可能的动态发展趋势。(二)第二部分实证卷1.问卷调查法:问卷涉及基本生理或病理状况、工作性质、饮食、睡眠、身体活动量、基本心理状况等方面,掌握实验参与者健康状况及基本生活方式。2.访谈法:与受试对象的教练员或任职体育教师面对面地交谈,对运动训练方案及受试者相关情况等进行口头调查收集事实材料。3.数理统计法:实验研究部分采集的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包在计算机上统计处理,主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4.实验法:主要为太极拳运动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各组实验对象的进入、退出标准制定;主要检测指标选择(一般体质检测指标、骨强度)及检测时间点安排。(1)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实验一)受试总共参与人数249名,其中190名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4名因故退出试验。将106名受试分为太极组、对照组,其中太极一组21人(干预前没有规律性太极拳锻炼),太极二组56人(干预前就已进行过两年或以上规律性太极拳锻炼),对照组29人。太极组进行每周至少三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60分钟左右为期两年的集体性太极拳干预。对照组不安排计划性体育锻炼。以问卷方式结合口头询问方式了解参与试验者的顺应情况。(2)运动与绝经后女性骨健康(实验二)将50名受试(组1:健康绝经后女性,32人;组2:非健康或有既往骨折史绝经后女性,18人),按其主要锻炼方式,分为长期太极拳锻炼组(组1为17人、组2为6人)、太极拳加其他有氧运动锻炼组(以下称之为混合组)(组1组2均7人)及安静对照组(组1为8人、组2为5人)。混合组受试除进行太极拳锻炼外,还进行包括跳舞、快走及瑜伽在内的体育锻炼项目。三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3)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实验三)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8名受试分为试验组39人,对照组9人。试验组包括长期太极拳锻炼组17人、太极拳加其他有氧运动锻炼组(以下称之为混合组)22人。混合组受试除进行太极拳锻炼外,还进行包括跳舞、快走、散步、门球、健身气功、形体这些有氧运动项目。三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4)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实验四)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06名受试分为试验组70人,对照组36人。试验组包括运动训练专业(运训组)44人,体育教育专业(体教组)26人。三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5)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实验五)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133名受试分为试验组27人,对照组106人。试验组主要为运动员,对照组包括运训组44人,体教组26人,对照组36人。四组受试在同一时间地点,由同一实验员进行安静状态下桡骨远端的骨强度测量。三、研究结果(一)Meta分析结果1.运动与骨密度:I2=61%,P<0.00001;均数差MD=0.02,95%CI(0.02,0.03);总效应检验Z=7.34,P<0.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2.运动与骨量:I2=76%,P<0.0001;均数差MD=0.29,95%CI(0.03,0.54);总效应检验Z=2.22,P=0.0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3.运动与骨代谢:I2=71%,P<0.00001;标准化均数差SMD=0.16,95%CI(-0.09,0.41);总效应检验Z=1.22,P=0.22,P>0.05,无统计学意义。(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1.国内运动与骨健康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运动医学杂志、中国体育科技等期刊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比较高。领域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及医疗机构,郑陆、金宏义、卜淑敏、段晓丽等研究者发文量比较多。关键词共词可视化图谱、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热点时区可视化图谱及领域研究高频主题词可明确反映国内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前沿及可能的趋势。2.国外运动与骨健康研究:领域研究文献数量随年份呈相对稳定的上升趋势,从期刊从属国家来看,美国相关期刊对这一领域研究很重视,从来源期刊载文数来看,国际骨质疏松杂志、力量与训练研究杂志、运动训练医学和科学杂志等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关注度比较高。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研究所及医院,宾夕法尼亚州联邦高等教育系统位居榜首。被引频次位居前列的作者有Frost HM、Deng HW、Cummings SR、Heinonen A等。领域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图谱、关键词共词可视化图谱、领域研究高频及高中心性关键词、高共被引文献呈现出国外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三)运动促进骨健康的机理结果——以太极拳为例运动促进骨健康主要是运动对骨成分及骨结构的影响以及运动对骨代谢及其调节因素的影响,结合太极拳运动特征,其促进骨健康主要通过三种调控体系:(1)力学调控体系(2)神经-心理-免疫调控体系(3)化学调控体系。其中,力学调控体系属于外在调控,即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应力作用于骨骼本身而产生的健骨效益;神经-心理-免疫调控体系及化学调控体系属于内在调控,即通过心理健康调设与养气合神统一来促使体内各项机能处于良好状态,从而影响骨骼健康状况。(四)实证研究结果1.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实验一)(1)太极一组干预之前,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Speed of Sound,SOS值;T值;Z值)都没有差异,通过两年系统的太极拳锻炼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太极一组干预前后自身对比,SOS值和T值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与此同时,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骨强度各值没有显著性差异。(2)太极二组干预之前,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干预后的太极二组与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太极二组自身前后对比,骨强度各值没有显著性差异;与此同时,对照组在干预前后,骨强度各值都没有发生变化。(3)干预后,太极组男性与女性相比,对照组男性与女性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变化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2.运动与绝经后女性骨健康(实验二)(1)健康绝经后女性太极组、混合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2)非健康或有既往骨折史绝经后女性,太极组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混合组与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3)健康与非健康或有既往骨折史绝经后女性同组内骨强度数据比较,骨强度各值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3.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实验三)(1)太极组老年人与对照组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都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混合组(太极拳加其他有氧运动锻炼组)与对照组比较,SOS值、T值的差异达到非常显著性水平,Z值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2)太极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Z值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实验四)(1)运训甲组、乙组男性与体教组男性相比较,Z值具有显著差异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骨强度各值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与此同时,体教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骨强度各值均没有显著性差异。(2)运训甲组、乙组女性与体教组女性及对照组女性相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与此同时,体教组女性与对照组女性相比,骨强度各值均没有显著性差异。(3)体育组男性与女性相比,对照组男性与女性相比,骨强度各值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4)受试者中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骨强度值相比,SOS值和Z值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5.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实验五)(1)运动员组与运训组,运动员组与对照组相比,SOS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值有显著性差异。(2)运动员组男性与运训组男性相比,SOS值、Z值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与对照组男性相比,SOS值达到显著性差异,Z值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体教组男性与对照组男性相比,SOS值、Z值具有显著差异。运训组男性与体教组男性相比,SOS值、Z值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与对照组男性相比,Z值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3)女性各组骨强度值比较,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4)女运动员月经规律组与月经不规律组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对照组比较,骨强度各值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四、研究结论(一)Meta分析结论运动有助于骨健康,能提高或维持人体骨密度、骨量,但运动对人体骨代谢的调节作用易受运动形式及所测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敏感性分析的前后结果没有本质上的变化,说明结果较为可信。(二)知识图谱分析结论1.国内运动与骨健康: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骨密度、骨代谢、骨质疏松三大方面。研究重心从仅仅关注骨质疏松本身到相关干预措施的探索,被试选择从骨质疏松症多发人群到骨峰值快速增长阶段人群过渡。2.国外运动与骨健康:研究热点为骨密度及骨质疏松两个方面。运动与骨健康研究集中在3个热点研究群,按人群特征划分,包括绝经前后女性、儿童和青少年、青年人和中年人。研究重心由骨质疏松治疗向骨质疏松预防过渡,被试选择由罹患骨质疏松主要风险人群向潜在风险人群再向普通人群转移。(三)运动促进骨健康的机理结论——以太极拳为例太极拳促进骨健康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1)力学调控体系(2)神经-心理-免疫调控体系(3)化学调控体系。这三大调控体系既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影响,各体系发挥最大效能且体系间良好运作才能更好的促进骨骼健康。(四)实证研究结论1.长期系统的规律性太极拳锻炼不仅可以提高中年及老年男性骨强度值,还可以减缓骨强度因年龄增长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2.长期坚持多种运动方式联合锻炼的中年及老年人群的骨强度值优于坚持单一运动方式锻炼的同龄人群。3.长期坚持适宜的运动对绝经后女性的骨强度产生良性影响;无论是否有规律性运动锻炼,中年男性和女性在骨强度值上并无明显差别,即中年人群的骨强度值无性别差异。4.规律性的适宜的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骨强度值,但是,运动总负荷量过大则对骨强度产生不利影响;女运动员的月经正常与否对骨强度值没有明显影响。
杨小英[7](2018)在《中药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证据利用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文中认为目的Cochrane系统综述是循证医学高级别证据来源,对指导医疗决策具有重要国际影响。本研究旨在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系统地检索和严格评价,探索并分析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RCTs不符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相关因素及现状,了解符合和不符合该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RCTs文献特征上的差异,探讨如何提高中药临床试验的利用价值,对形成可供高水平系统综述和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利用的证据提供数据支撑,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试验的质量提供依据,促进中医药临床试验转化成为循证医学的有效证据。方法1.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利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系统全面地检索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RCTs,检索CNKI、VIP、万方、维普、SinoMed、Pubmed和Cochrane CENTRAL六个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到2017年6月。对题录查重后,由两名研究者进行初筛和全文筛选,纳入所有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RCTs。根据本团队既往发表的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RCTs的Cochrane系统综述制定的纳入标准,判断所有检索得到的RCTs是否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的纳入标准,分成符合和不符合纳入标准的两组RCTs。采用改良后Jadad量表对RCTs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比较两组RCTs在文献特征如基金资助、方法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影响RCTs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相关因素、因素占比及随年份的变化,最后对各个因素频率是否与文献特征有关进行差异性检验。2.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累计被引用情况分析根据第一部分纳入的两组RCTs,检索RCTs的累计被引用次数。由于同一项RCTs可能被多个数据库收录,经过预提取后规定中文RCTs按照CNKI、万方、维普、Sinomed的顺序查取引用次数。英文RCTs按照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的顺序查取。检索时间限定在3天以内。在查取所有RCTs的累计被引用次数后,选取两组RCTs中累计被引用次数前三的中文、英文RCTs。提取这些RCTs的试验设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和结果,并检索引用这些RCTs的相关文献,提取这些文献的期刊类型、研究类型和引用内容。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采用X2检验或者秩和检验比较两部分RCTs累计被引用次数分布差异。采用频数、百分比进行描述性分析累计被引用次数前三的RCTs的文献特征、来源文献研究类型和被引用内容特征差异,并采用X2检验进行差异性检验。3.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对照设置合理性分析根据第一部分的研究结果,我们选取影响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RCTs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其中一种因素,即对照设置。对中药随机对照试验的对照设置现状进行分析,对照信息主要提取每项RCTs的对照类型,即对照措施是为安慰剂、非药物干预还是降糖药,若为中药,是何种类型。对对照类型的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按照临床流行病学的对照设置原则(肯定无效或肯定有效)进行分类和合理性评价,根据该标准分析对照设置不合理的现状。结果1.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证据利用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此次自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的更新检索到了 15741篇题录,综合先前自建库到2012年1月和2012年1月到2015年4月两次检索到的题录,共检索到71946篇题录。经过文献查重、初筛和全文筛后,本研究共纳入2046项RCTs,其中275(13.44%)项RCTs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1771(86.56%)项RCTs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RCTs的数量逐年增加,其在每年发表的RCTs中所占比例虽有轻微下降趋势,但是其所占比例一直都较大(x:0.89,SD:0.08)。在中文RCTs中,大多数RCTs(1248,61.5%)发表在非核心期刊,符合和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RCTs在非核心期刊上的发表数量都为最高,前者低于后者(X2=22.2,p<0.001)。对于基金资助,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RCTs比例比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RCTs比例高(x2=18.86,p<0.001)。从试验耗费资源方面,有76.31%(29/38)的多中心RCTs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在报告了基金资助的253(12.46%)项的RCTs中,有199(78.66%)项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15项英文RCTs发表在SCI期刊上,都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余下一项非SCI的RCT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英文RCTs在多中心试验、报告样本量估计和基金资助方面的比例和平均样本量都比中文RCTs高。纳入的中文RCTs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仅92(4.48%)RCTs为高质量,英文高质量RCTs比例(75.00%)高于中文。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高质量RCTs比例高于不符合的 RCTs(X2=33.83,p<0.001)。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英文RCTs不符合的原因是没有报告诊断标准。1770项中文RCTs不符合因素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治疗疗程小于3个月”(n=1137),其次是“没有报告纳入标准”(n=841),“对照措施未详细描述或设置不合理”(n=556),“未详细描述干预措施”(n=520),“主次要结局都未报告或结局数据不可用”(n=349)“未报告诊断标准”(n=289),“不正确的随机序列产生方法”(n=125),“未报告治疗疗程”(n=117),“组间干扰不一致”(n=30),除“未报告诊断标准”的比例随年增加,其他因素都显示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一项RCTs可能有多个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因素,大部分试验存在两个(541,30.56%)或三个(530,29.94%)不符合的因素。在中文RCTs中,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干预措施、结局指标、随机方法是否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与试验的基金资助、方法学质量和发表期刊都存在相关性,而组间干扰是否一致与这三个特征都不相关。对照措施是否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与试验方法学质量相关,与基金资助和发表期刊不相关,疗程则与试验方法学质量不相关,与基金资助和发表期刊相关。2.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累计被引用情况分析大部分中文RCTs的累计被引用次数在CNKI中被检索到,共1828项,所有英文文献则都在Google scholar中被检索到。两组RCTs累计被引用次数的频数分布没有差异(p=0.536)。中文RCTs中,累计被引用次数主要分布在1-10次,一次都未被引用过的RCTs数量在两组间无差异(X2=2.295,p=0.107),但在两组中一次都未被引用过的RCTs数量所占比例都是最大的(29.23%,76/260;32.94%,583/1770)。随着累计被引用次数的增加,两组RCTs的数量都逐渐减少。累计被引用次数前三的RCTs中,“英文符合”的总引用量高于“中文符合”,但是“中文不符合”的总引用量高于“英文符合”和“中文符合”。“中文符合”、“英文符合”、“中文不符合”三组RCTs中最高累计引用次数的RCTs都使用了安慰剂对照,且试验结论大多为阳性结果。“中文不符合”被传统综述引用最多,被系统综述纳入的比例低于符合纳入标准的中英文RCTs。“中文符合”的研究结果被引用的比例最高(85.51%,118/138),而“中文不符合”的讨论被引用比例(18.03%,55/305)比另外两组(6.52%,9/138;3.01%7/266)高很多。3.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对照设置合理性分析对照类型共分为五种,分别为降糖药、常规治疗(大多由降糖药、饮食控制及运动共同组成)、中药对照、安慰剂对照和其他,其中“中药+降糖药对比降糖药”所占比例最大,大部分都是中文试验,其次是中药与降糖药直接比较的RCTs。中文RCTs使用安慰剂作对照的RCTs所占比例(61/2030,2.86%)远低于英文RCTs(10/16,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连续性校正X2=150.46,p<0.001)。降糖药一直是RCTs的主要对照类型,且占总文献量的比例随年代的增加而增加,描述为常规治疗对照的文献量处于第二位,占总文献量的比例随年降低。以中药作为对照在2011年以后一直持续降低(10%以下)。安慰剂对照使用率很低,且多年来无明显变化。结论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文献发表数量逐年增加,而不符合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RCTs所占比例虽有下降,但绝对数量却很大。在不符合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试验中,疗程、纳入标准、对照措施、干预措施和结局在试验中报告不充分或缺失是降低RCTs利用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完善的试验设计和报告可以减少科研资源浪费。符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RCTs的平均累计被引用次数与不符合的RCTs无差异,但被系统综述引用次数和研究结果被引用次数都高于不符合的RCTs,可以认为符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标准的RCTs利用价值可能高于不符合的RCTs,但由于累计被引用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此结论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验证。由于目前大部分中药缺乏高质量证据,以中药作为对照评价中药的疗效可能不合理,应当增加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的安慰剂对照试验来评价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冯微微[8](2020)在《我国电子档案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文中认为信息时代的到来,电子档案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大数据技术的推广更是为电子档案研究带来了新方向。近年,电子档案研究发展迅速,对我国电子档案热点问题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加上可视化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为电子档案趋势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在探究中发现电子档案研究的热点趋势。本次研究采用文献计量与可视化的方法,应用SATI、Excel等多种分析工具对我国电子档案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处理。使用词频统计、年发文量、作者合作、文献来源、时间序列、聚类、爆发词等多种分析方法,绘制出能够形象清晰表达国内电子档案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研究趋势的图谱与统计表,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电子档案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平稳增长、快速增长、下降与稳步回升的三个阶段;(2)通过发文机构分析,可直观地了解我国电子档案研究初期以档案局、档案馆为主要代表,中后期以高校、医院、事业单位为主要代表;(3)通过作者合作分析,我国电子档案研究合作程度相对较低,但是在核心作者区,合作情况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医疗健康档案管理方面;(4)通过绘制关键词聚类分析图谱,可以发现我国电子档案热点研究向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的方向推进,特别是针对事业单位电子档案创新管理模式研究由传统的档案管理,逐步向档案知识管理与共享迈进;(5)通过绘制电子档案爆发词时间序列图,发现我国电子档案呈现出大数据、信息化、档案工作三个方面的热点研究趋势。
李小宁[9](2010)在《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什么样的根本性因素有助于建立并维持一个成功的药品监管体制,以保证广泛的社会成员都能够获得安全、有效、及时的药品供给,对于药品监管体制还颇为软弱的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深层次问题。迄今,对于药品及相关事务监管问题的研究虽有大量成果,但大都局限于公共事务管理的定性分析,鲜见科学计量学视角的探讨。这正是本文致力于探索和解答的重大问题。药品及相关事务的监管活动,必须有多个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支持;监管活动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行政职责,而且必须有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社会公众参与,包括非政府的商务组织,范围广泛的社会中介组织和其它民间团体,以及反映药品监管活动舆论参与的社会媒体。由此形成和呈现出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格局。值得注意的是,药品监管领域的这种多元参与状况,不仅可以从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有关药品监管的大量政策、法规、意见和建议等监管事务文件中获取,而且可以从学术界以不同学科开展药品监管领域研究活动的学术成果中获得。后者本身就是药品监管多元参与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事务文件和研究文献,为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全面考察和定量分析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局面,提供了前提条件。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药品监管领域的多元参与,尝试通过深入探索这一公共事务领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学术知识环境,来发现建立和维持成功的药品监管体制所需的根本性因素,从而为建设和完善科学、公正、高效的药品监管体制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药品监管领域的事务文件数据和研究文献数据,来源于3个重要的国际或国内、专业性或综合性的文献数据库——MEDLINE、SinoMed、Web of Science。从这些文献数据库中检索出的与药品监管有关的文献样本分别应用于本文的各部分研究。探讨药品监管多元参与所采用的具体科学计量学方法,有MeSH主题词频次计量、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引文分析、可视化以及对于发表或发布文献的机构进行分类和计量等。同时,还使用了常见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献研究方法,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第三部门”概念,并与上述科学计量学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上述分析方法探索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活动,发现了建立和维持成功的药品监管体制所需的一些根本性因素,这些根本性因素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在学术知识环境方面。多个学科参与了这个监管领域的知识构成,这些学科在现有知识体系的学科门类频谱中占有一个宽广的谱带。作为药品监管学术基础的学术研究成果十分丰富,紧紧围绕着监管实践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这些学术成果既包括一些历史悠久的经典著作,也包括晚近发表的成果,其中若干文献在学术基础的演化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即使是监管实践中产生的若干最为具体的概念,多个学科的研究者也都先后参与了相关的研究。这些概念的内涵随着监管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之有关的学术思想也随之在争鸣辩论中不断深化,力图保证监管决策的科学和公正。其次,在社会环境方面。对于一个能够较为充分地贯彻科学公正原则、较为迅速地对于公众需要作出反应的药品监管体制来说,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其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第三部门在药品监管领域的积极参与是其存在的社会条件。参考这些研究结果,分析我国药品监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一、各学术领域的研究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应加强对这一监管领域中问题的研究,为药品监管提供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有效的理论支撑;二、调整和修订相关法规,以动员各类专业人士、不同社会阶层和各种社会团体广泛参与这一公共事务领域。
王帅[10](2020)在《基于MeSH及混合关键词策略的我国药物重定位研究的演化脉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目前国内药物重定位领域的主要研究主题和研究主题的演化过程,从而揭示药物重定位研究现状,展现其研究脉络。方法:首先使用计算机检索期刊数据库中药物重定位领域相关文献,经筛选后最终纳入229篇文献。然后基于混合关键词策略筛选文献的主要主题特征词,并围绕主要主题特征词进行网络可视化、聚类分析和演化分析。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讨论。结果:国内关于药物重定位领域的研究按研究方法和数据可分为两个大类六个热点,一类是基于试验数据的药物知识发现,另一类是基于科学数据的药物知识挖掘。前者基于临床试验,多以药物分子和细胞受体的作用关系研究为主,通过建立临床模型发现药物的潜在作用。后者基于计算机技术,多以科学数据间的相关关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机构建数据模型进行药物知识发现。在该领域研究的萌芽期多以中药知识发现为主,发展期则开始转向抗癌药物研究,至稳定期,研究进一步转向更微观的层面。结论:总体来看,国内关于该领域的研究起步缓慢,但近几年发展迅速,相关研究主要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临床试验,前者偏向于预测,而后者偏向于验证。早期研究大多基于已有临床试验和文献的数据发掘,多以中药研究发现配伍规律。在不断的发展中,研究落脚点从宏观向微观进行转变,计算机技术和临床试验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领域研究慢慢走向了成熟。
二、国内期刊药物文献题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期刊药物文献题录(论文提纲范文)
(1)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及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可能的创新 |
第二章 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 |
2.1 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 |
2.2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 |
2.3 SWANSON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 |
2.3.1 Swanson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原理 |
2.3.2 Swanson的开放式知识发现过程 |
2.3.3 Swanson的闭合式知识发现过程 |
2.3.4 Arrowsmith系统 |
2.4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其它算法 |
2.4.1 Gordon和Lindsay基于词频统计的方法 |
2.4.2 Weeber的两步式知识发现过程与DAD系统 |
2.4.3 Johannes Stegmann的同现词分析 |
2.4.4 Pratt和Yetisgen-Yildiz的LitLinker |
2.4.5 Padmini Srinivasan的文本挖掘算法 |
2.4.6 Wei Huang等人的新连接预测算法 |
2.4.7 Van der Eijk等人的关联概念空间 |
2.4.8 Wren等人的随机模型 |
2.4.9 Hristovski等人的BITOLA |
2.4.10 Xiaohua Hu等人的Bio-sbKDS |
2.5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的总结与比较 |
2.5.1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评述 |
2.5.2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算法的比较 |
2.5.3 非医学领域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实践 |
2.6 国内对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研究 |
2.6.1 国内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研究的主题 |
2.6.2 国内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研究的特点 |
第三章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算法模型 |
3.1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与学科领域关系的分析 |
3.1.1 什么样的学科领域适用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 |
3.1.2 哪些学科的国内文献适合进行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 |
3.1.3 国内的农业经济学文献适合开展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理由 |
3.2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复合关联模型的创立 |
3.2.1 单级关联与多级关联的定义及知识发现路径图 |
3.2.2 单一关联与多重关联的定义及知识发现路径图 |
3.2.3 复合关联的定义及知识发现路径图 |
3.2.4 复合关联对算法模型的约束与要求 |
3.3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设计复合关联算法的可能性 |
3.3.1 向量空间模型的原理 |
3.3.2 复合关联算法设计的基本思路 |
3.4 开放式知识发现算法的设计 |
3.4.1 算法原理 |
3.4.2 算法流程 |
3.5 闭合式知识发现算法的设计 |
3.5.1 算法原理 |
3.5.2 算法流程 |
3.6 新算法的效率与性能分析 |
3.6.1 新算法的运行效率 |
3.6.2 新算法与已有算法的性能比较 |
第四章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数据集 |
4.1 国内农业经济学文献的文献源 |
4.1.1 国内文献源分析 |
4.1.2 农业经济学文献源的选择 |
4.2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文献集合 |
4.2.1 维普期刊论文题录的下载 |
4.2.2 维普题录数据的转换 |
4.2.3 农业经济题录数据库的构建 |
4.3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词表体系 |
4.3.1 停用词表 |
4.3.2 通用词表 |
4.3.3 农业经济专业词表 |
4.3.4 同义词表 |
4.4 农业经济学文献的分词及词表维护 |
4.4.1 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自动分词的特殊性 |
4.4.2 自适应分词算法 |
4.4.3 农业经济文献题名与文摘的分词 |
4.4.4 词表的更新与维护 |
第五章 农业经济学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的实践 |
5.1 开放式知识发现过程 |
5.1.1 文献语词矩阵的生成 |
5.1.2 语词关联度矩阵的生成 |
5.1.3 计算所有可能A词与C词的关联度 |
5.1.4 筛选A词及对应的C词 |
5.2 闭合式知识发现过程 |
5.2.1 Swanson方法 |
5.2.2 复合关联方法 |
5.2.3 Swanson方法与复合关联方法的结合 |
5.3 关联概念及中间词集合的整理与归纳 |
5.3.1 世界贸易组织与原教旨主义 |
5.3.2 马尔萨斯与生态学 |
5.3.3 保险费率与地理信息系统 |
第六章 关联概念在农业经济领域的验证 |
6.1 世界贸易组织与原教旨主义的内在联系 |
6.1.1 世界贸易组织 |
6.1.2 原教旨主义 |
6.1.3 世界贸易组织与能量、生态及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关联 |
6.2 作为生态学家的马尔萨斯 |
6.2.1 马尔萨斯 |
6.2.2 生态学 |
6.2.3 马尔萨斯是否生态学家的讨论 |
6.3 区域农业保险费率厘定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6.3.1 区域农业保险费率的厘定 |
6.3.2 地理信息系统在风险评估与风险分析方面的应用 |
6.3.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区域农业保险费率厘定的可能性 |
6.4 关联成立的意义及对农业经济学的作用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所做的主要工作 |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7.3 存在的问题及后续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
前言 |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
3 讨论 |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检索策略 |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数据分析 |
2 研究结果 |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2.7 倒漏斗图分析 |
3 讨论 |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病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风病的靳三针治疗 |
第一节 靳三针疗法 |
一、起源与发展 |
二、具体内容 |
三、临床应用 |
第二节 靳三针对中风病的治疗 |
一、中风及中风后遗症 |
二、靳三针对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
第二章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第一节 系统评价的起源与发展 |
第二节 META分析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三节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关系 |
第四节 系统评价的实施步骤 |
第五节 系统评价的设计 |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
二、文献来源 |
三、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
四、文献质量的评价 |
五、统计学处理 |
六、证据质量评价 |
第三章 中风后偏瘫的系统评价 |
第一节 文献的检索与筛选 |
第二节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四节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
一、靳三针对比其它单一疗法的疗效比较 |
二、靳三针联合某一疗法对比该疗法的疗效比较 |
三、靳三针联合某一疗法对比靳三针疗法的疗效比较 |
四、其它 |
第五节 不良反应报告 |
第六节 证据质量评价 |
第七节 讨论 |
第四章 肩手综合征的系统评价 |
第一节 文献的检索与筛选 |
第二节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四节 临床疗效评价分析 |
一、靳三针对比其它单一疗法的疗效比较 |
二、靳三针联合某一疗法对比该疗法的疗效比较 |
三、靳三针联合某一疗法对比靳三针疗法的疗效比较 |
四、其它 |
第五节 不良反应报告 |
第六节 证据质量评价 |
第七节 讨论 |
第五章 假性球麻痹的系统评价 |
第一节 文献的检索与筛选 |
第二节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一、失语相关性研究的基本特征 |
二、吞咽困难相关性研究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一、失语相关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二、吞咽困难相关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四节 失语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
一、靳三针对比其它单一疗法的疗效比较 |
二、靳三针联合某一疗法对比该疗法的疗效比较 |
三、其它 |
第五节 吞咽困难相关性研究的系统评价 |
一、靳三针对比其它单一疗法的疗效比较 |
二、靳三针联合某一疗法对比该疗法的疗效比较 |
三、其它 |
第六节 不良反应 |
第七节 证据质量评价 |
第八节 讨论 |
第六章 抑郁的系统评价 |
第一节 文献的检索与筛选 |
第二节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
第四节 临床疗效评价 |
一、靳三针对比其它单一疗法的疗效比较 |
二、靳三针联合某一疗法对比靳三针疗法的疗效比较 |
三、其它 |
第五节 不良反应报告 |
第六节 证据质量评价 |
第七节 讨论 |
第七章 其它后遗症的系统评价 |
第一节 中风后失眠 |
第二节 中风后认知障碍 |
第三节 中风后肩关节脱位/肩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4)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1.3.1 国内外力量训练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1.3.2 国内外知识图谱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1.3.3 国内外知识网络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收集与清洗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理论框架 |
1.7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1.7.1 研究的重点 |
1.7.2 研究的难点 |
1.7.3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
2 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 |
2.1 科学计量学理论 |
2.1.1 科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及主干理论 |
2.1.2 科学计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
2.1.3 科学计量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
2.2 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
2.2.1 社会网络理论 |
2.2.2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
2.2.3 社会网络的性质 |
2.3 科学动力学理论 |
2.3.1 矛盾驱动论 |
2.3.2 需求牵引论 |
2.3.3 内外动因论 |
2.4 科研合作理论 |
2.4.1 科研合作的性质 |
2.4.2 科研合作的功能 |
2.4.3 科研合作的动机 |
2.4.4 影响科研合作的因素 |
2.5 知识网络图谱的构建流程 |
2.5.1 CiteSpace 软件功能简介 |
2.5.2 Ucinet 软件功能简介 |
2.5.3 知识网络图谱的构建流程 |
本章小结 |
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理论构建 |
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3.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3.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3.1.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性质与结构特征 |
3.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特征 |
3.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领域发展的历史脉络 |
3.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特征 |
3.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
3.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演化的动力 |
3.5.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演化的动力 |
3.5.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演化的动力 |
3.5.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演化的动力 |
本章小结 |
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的历史脉络 |
4.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
4.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时间分布特征 |
4.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
4.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 |
4.2.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特征 |
4.2.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机构分布特征 |
4.2.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来源出版物分布特征 |
4.2.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作者分布特征 |
4.2.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学科分布特征 |
4.2.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基金分布特征 |
4.2.7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语种分布特征 |
本章小结 |
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5.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科研合作总体状况分析 |
5.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的合著率与合著强度分析 |
5.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科研生产模式的演变趋势 |
5.1.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科研生产模式与科研效益的关系 |
5.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国家/地区间合作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5.2.1 国家/地区间合作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
5.2.2 国家/地区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
5.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5.3.1 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
5.3.2 研究机构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
5.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合作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5.4.1 作者间合作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
5.4.2 作者间合作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
5.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
5.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主体网络的演化动力 |
本章小结 |
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6.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期刊共被引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6.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被引期刊的分布特征 |
6.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期刊共被引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
6.1.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期刊共被引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
6.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6.2.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被引文献的分布特征 |
6.2.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
6.2.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文献共被引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
6.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6.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被引作者的分布特征 |
6.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
6.3.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作者共被引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
6.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
6.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载体网络的演化动力 |
本章小结 |
7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7.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的分布特征 |
7.1.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的静态分布特征 |
7.1.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的动态分布特征 |
7.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 |
7.2.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静态结构特征 |
7.2.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动态结构及演化特征 |
7.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重点内容——词频分析的视角 |
7.3.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重点的静态分析 |
7.3.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重点的演变 |
7.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其演进轨迹——共词网络的视角 |
7.4.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12-1970 时段) |
7.4.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71-1980 时段) |
7.4.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81-1990 时段) |
7.4.4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1991-2000 时段) |
7.4.5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2001-2011 时段) |
7.5 国外竞技力量训练研究的热点前沿分析 |
7.5.1 力量训练原则研究 |
7.5.2 力量训练方法手段研究 |
7.5.3 不同运动项目的力量训练研究 |
7.5.4 运动员抗阻力量训练中的物质补充 |
7.5.5 抗阻力量训练与运动损伤预防 |
7.5.6 其他相关研究 |
7.6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演化模式分析 |
7.6.1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水平演化 |
7.6.2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垂直演化 |
7.6.3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协同演化 |
7.7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演化的过程机制 |
7.8 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本体网络的演化动力 |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启示 |
8.1 总结 |
8.2 启示 |
9 结论 |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努力的方向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背景 |
1. 健康管理的兴起 |
2. 健康管理的定义 |
3. 国内外健康管理服务进展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基于SATI的健康管理模式文献计量学分析 |
2.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系统总结 |
3. 基于AHP法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 应用WRSR模型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综合评价研究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SATI的健康管理模式文献计量学分析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材料与方法 |
1. 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 健康管理模式研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
2. 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研究的共词分析 |
四、讨论 |
第三章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的总结与评价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1. 黄陂区概况 |
2. 黄陂区自然地理情况 |
3. 黄陂区社会经济状况 |
4. 黄陂区卫生医疗状况 |
三、研究方法 |
1. 文献复习法 |
2. 专题小组讨论法 |
3. 关键人物访谈法 |
4. 网络舆情分析法 |
四、研究结果 |
1.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 |
2. 黄陂区健康管理模式的运行机制 |
3. 黄陂区健康管理服务网络舆情分析结果 |
第四章 基于AHP法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1. 文献复习法 |
2. 德尔菲法 |
3. AHP法 |
4. 指标体系的功能定位及建设原则 |
5.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1. 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2. 基于AHP法对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行赋值 |
四、讨论 |
1.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2.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的赋值 |
3.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势及局限性 |
第五章 应用WRSR模型的健康管理服务效果综合评价研究 |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黄陂区居民问卷调查 |
2. 黄陂区卫生机构调查 |
3. 数据分析及处理方法 |
4.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1. 黄陂区居民及卫生机构数据收集 |
2. 利用加权秩和比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模型 |
四、讨论 |
1. 应用加权秩和比法建立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模型 |
2. 健康管理服务效果分档结果讨论 |
3. 应用加权秩和比法建立评价模型的优越性及局限性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三、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运动与骨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理论卷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步骤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步骤及思路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骨健康相关名词 |
二、知识图谱相关名词 |
三、Meta分析相关名词 |
第二章 运动与骨健康Meta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纳入标准 |
三、排除标准 |
四、文献检索 |
五、文献筛选流程 |
六、文献数据提取 |
七、文献评价方法 |
八、异质性检验方法 |
九、分析模型选择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二、纳入文献的特征 |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四、运动与骨健康Meta分析结果 |
五、小结 |
第三章 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
第一节 国内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二节 国外运动与骨健康领域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章 运动对不同人群骨健康影响的研究热点 |
第一节 国内运动与中年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二节 国外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研究热点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节 国内运动与中老年人骨健康研究热点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节 国内运动与老年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节 国外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研究热点及动态趋势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六节 国内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研究热点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七节 国外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研究热点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八节 国内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九节 国外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研究热点 |
一、数据来源 |
二、结果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运动促进骨健康的机理——以太极拳为例 |
一、前言 |
二、运动与骨健康 |
三、太极拳与骨健康 |
四、太极拳健骨机理 |
五、太极拳健骨调控体系之间的关系 |
六、结语 |
第二部分 实证卷 |
第六章 运动对不同人群骨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骨强度指标的测量 |
第一节 实验器材与操作方法 |
一、实验器材 |
二、骨强度测量方法 |
第二节 运动与中年人骨健康(实验一) |
一、研究对象 |
二、太极拳运动干预方案 |
三、骨强度测量方法 |
四、结果 |
五、分析与讨论 |
六、结论 |
第三节 运动与绝经后女性骨健康(实验二) |
一、研究对象 |
二、骨强度测量方法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 |
第四节 运动与老年人骨健康(实验三) |
一、研究对象 |
二、骨强度测量方法 |
三、结果 |
四、分析与讨论 |
五、结论 |
第五节 不同锻炼程度大学生骨健康(实验四) |
一、研究对象 |
二、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四、结论 |
第六节 专业运动训练人群骨健康(实验五) |
一、研究对象 |
二、结果 |
三、分析与讨论 |
四、结论 |
第七章 研究总结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 |
附录1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偏倚风险评价标准 |
附录2 表2-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一) |
附录3 表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二) |
附录4 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调查问卷 |
附录5 专业运动训练人群健康状况和运动习惯调查问卷 |
附录6 部分骨强度现场测试照片 |
附录7 部分受试者问卷调查填写照片 |
附录8 部分太极组锻炼照片 |
附录9 实验团队与部分被试教练员合影照片 |
在校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7)中药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证据利用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临床试验利用价值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临床证据的定义 |
2. 国内外证据利用价值研究进展 |
3. 中医药临床试验概况 |
3.1 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发表数量近况 |
3.2 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被Cochrane系统综述纳入的现状 |
4. 影响证据利用价值的因素研究现状 |
4.1 随机方法不正确 |
4.2 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未报告 |
4.3 干预措施和对照措施报告不充分和对照设置不合理 |
4.4 结局指标的选择和报告问题 |
4.5 治疗疗程不足或未报告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证据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纳入标准 |
2.3 检索策略 |
2.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5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6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检索流程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方法学质量评价 |
3.4 影响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证据利用的因素 |
3.5 各因素与基金资助、试验方法学质量、发表期刊类型的关系 |
4. 讨论 |
4.1 研究发现 |
4.2 影响因素如何阻碍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证据被利用? |
4.3 影响因素的趋势和与试验一般特征的关系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4.5 提高随机对照试验利用价值的策略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累计被引用情况分析 |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累计被引用次数的检索 |
2.3 引文基本特征和被引用内容提取 |
2.4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检索流程 |
3.2 累计被引用次数特征分析 |
3.3 中英文累计被引用次数前三的随机对照试验基本特征和被引用内容 |
4. 讨论 |
4.1 两组累计被引用次数特征 |
4.2 两组累计被引用次数年代变化 |
4.3 累计被引用次数前三的随机对照试验基本特征和被引用内容 |
4.4 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对照设置合理性分析 |
1. 背景 |
2.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来源 |
2.2 资料提取 |
2.3 对照的分类及合理性判断 |
2.4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对照设置现状 |
3.2 对照类型随年代的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证据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Epidata资料提取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我国电子档案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0.1.1 研究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0.2 研究内容与目的 |
0.2.1 研究内容 |
0.2.2 研究目的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0.3.1 电子档案概念界定 |
0.3.2 国内研究现状 |
0.3.3 国外选题研究现状 |
0.3.4 研究述评 |
0.4 研究创新点 |
0.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0.5.1 研究方法 |
0.5.2 研究思路 |
0.6 本章小结 |
1 文献数据采集与处理 |
1.1 确定检索词 |
1.2 数据源 |
1.3 数据标准化 |
1.3.1 数据合并 |
1.3.2 数据清洗 |
1.3.3 关键词标准化 |
1.4 本章小结 |
2 我国电子档案研究趋势分析 |
2.1 年发文量分析 |
2.1.1 年发文量整体分析 |
2.1.2 阶段分析 |
2.2 发文机构分析 |
2.2.1 发文单位统计 |
2.2.2 文献来源分析 |
2.3 核心作者分析 |
2.3.1 高频作者分析 |
2.3.2 合著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我国电子档案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
3.1 词频统计 |
3.1.1 高频词分析 |
3.1.2 高频词时间序列分析 |
3.2 关键词分析 |
3.2.1 关键词共现分析 |
3.2.2 中心关键词分析 |
3.3 关键词聚类分析 |
3.4 爆发词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总结 |
4.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格局 |
1.1.2 以科学计量学方法研究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述评 |
1.2.1 药品监管领域里的学术研究 |
1.2.2 对于医药学领域和制药企业科研活动的科学计量学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的逻辑框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创新点 |
2 数据与方法 |
2.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2.1.1 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和《医学主题词表》(MeSH) |
2.1.2 指代药品监管领域的MeSH主题词:"Legislation,drug" |
2.1.3 数据的第二个来源: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 |
2.1.4 数据的第三个来源:综合文献数据库Web of Science |
2.2 研究方法 |
3 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在该领域文献主题中的体现 |
3.1 数据和方法 |
3.2 属于"化学物质和药物"类的主题词 |
3.2.1 属于子类别D03的主题词 |
3.2.2 属于子类别D27的主题词 |
3.3 属于"评价研究"类的主题词 |
3.4 属于"医疗保健的经济和组织"类的主题词 |
3.5 属于"人类学、教育、社会学和社会现象"类的主题词 |
3.5.1 "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
3.5.2 "Government Agencies"(政府机构) |
3.5.3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国际合作) |
3.5.4 "Crime"(犯罪) |
3.6 本章小结 |
3.7 讨论:尝试对MeSH倒树形结构进行补充和修正 |
4 药品监管领域知识构成的多学科参与:领域整体层次 |
4.1 各学科参与程度的计量:领域整体的学科构成 |
4.1.1 数据和方法 |
4.1.2 基于期刊主题词的分析 |
4.1.3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确定学科构成中各学科的地位 |
4.1.4 本节小结 |
4.2 多学科参与的间接体现:领域整体的学术基础 |
4.2.1 数据和方法 |
4.2.2 每个时段参考文献的聚类分析 |
4.2.3 每个时段各个聚类所含文献的平均年龄 |
4.2.4 整个演化过程中的关键文献 |
4.2.5 本节小结 |
4.3 药品监管中的概念在学科之间的扩散 |
4.3.1 数据和方法 |
4.3.2 "黑框警示" |
4.3.3 "临床试验中的利益冲突" |
4.3.4 本节小结 |
4.4 本章小结 |
5 药品监管领域知识构成的多学科参与:分支领域层次 |
5.1 数据和方法 |
5.2 药品审批 |
5.2.1 药品审批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2.2 药品审批领域的学科构成 |
5.3 药品销售后监督 |
5.3.1 药品销售后监督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3.2 药品销售后监督领域的学科构成 |
5.4 药品超标签使用监管 |
5.4.1 药品超标签使用监管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4.2 超标签使用监管领域的学科构成 |
5.5 药物滥用控制 |
5.5.1 药物滥用控制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5.2 药物滥用控制领域的学科构成 |
5.6 基本药物监管 |
5.6.1 基本药物监管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6.2 基本药物监管领域的学科构成 |
5.7 药品价格监管 |
5.7.1 药品价格监管领域学术文献的主题 |
5.7.2 药品价格监管领域的学科构成 |
5.8 比较与小结 |
5.8.1 各个分支领域学术文献主题的异同点 |
5.8.2 各个分支领域学科构成的异同点 |
6 药品监管领域参与机构的多元化 |
6.1 数据和方法 |
6.2 中国和美国药品监管领域多元参与程度的差别 |
6.3 从多元参与局面看美国药品监管体制所处的社会环境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和讨论 |
7.1 构建及保持成功的药品监管体制所需的根本性因素 |
7.2 建议 |
7.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MeSH及混合关键词策略的我国药物重定位研究的演化脉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统计分析法 |
1.3.3 聚类分析法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1.4.1 数据获取 |
1.4.2 数据处理 |
1.5 论文框架 |
1.6 论文的创新点 |
2. 文献主题特征词的提取与确定 |
2.1 文献主题特征词的提取 |
2.1.1 中文文献主题特征词的提取 |
2.1.2 英文文献主题特征词的提取 |
2.2 主要主题特征词的确定 |
2.2.1 高频词的确定 |
2.2.2 低频词的确定 |
2.2.3 突发词的确定 |
3 国内药物重定位研究的发文情况与热点分析 |
3.1 国内药物重定位研究的发文情况 |
3.2 国内药物重定位的聚类分析 |
3.2.1 基于SPSS的聚类 |
3.2.2 基于Gephi的聚类 |
3.3 聚类类团的研究主题分析 |
3.3.1 抗肿瘤药物的治疗应用研究 |
3.3.2 基于分子相互作用的药物重定位研究 |
3.3.3 基于疾病模型的抗病毒药物研究 |
3.3.4 基于隐性知识发现的药物重定位方法 |
3.3.5 基于高通量筛选分析技术的药物重定位方法 |
3.3.6 基于基因组学的药物重定位方法研究 |
3.3.7 总结 |
4 国内药物重定位研究的主题演化分析 |
4.1 国内药物重定位研究的基本演化特征 |
4.2 国内药物重定位研究的演化方法 |
4.3 国内药物重定位演化过程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国内期刊药物文献题录(论文参考文献)
- [1]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方法及在农业经济学中的应用[D]. 黄水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2]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3]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病随机对照试验性研究的系统评价[D]. 李均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4]国外力量训练研究知识网络的结构及演化特征[D]. 赵丙军. 上海体育学院, 2013(04)
- [5]健康管理服务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应用[D]. 高旭东. 武汉大学, 2017(06)
- [6]运动与骨健康[D]. 邓晓琴. 江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中药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证据利用的相关影响因素探讨[D]. 杨小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5)
- [8]我国电子档案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文献计量分析[D]. 冯微微. 辽宁大学, 2020(01)
- [9]药品监管的多元参与:科学计量学的视角[D]. 李小宁.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10]基于MeSH及混合关键词策略的我国药物重定位研究的演化脉络分析[D]. 王帅. 山西医科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