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动电机正反转控制实验电路的改进

点动电机正反转控制实验电路的改进

一、电动机带点动正反转控制实验电路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刘敬慧[1](2021)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员工的选取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中职学校为了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就联合企业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对"机床电气控制"课程进行完善与改革。文章阐述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目的,分析我国中职学校在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

杜丁香[2](2021)在《基于ARCS模型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设计》文中研究表明课题小组通过分析高职"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将ARCS模型四个要素融入"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教学设计中,总结ARCS激励模型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教学改革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专业课教学质量提高明显,教学效果显着。

王嘉宇[3](2021)在《自动饲喂小车的制动方案设计与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文中认为本次设计主要目的为实现兔子饲喂过程的自动化要求,对一种基于PLC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喂料线进行设计。其中自动喂料小车在饲喂过程严格满足定时、定点和定量的要求,并且工作效率有明显的提高。喂料线的自动控制系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设计:(1)提出本次自动喂料小车控制系统的设计理念,列出喂料小车的设备、系统及结构原理。在传统的喂料设备上增加了实时调速方案,使其在不同工况下实行不同的控制动作,使系统更加稳定运行的同时节省了大量时间,极大的增加了工作时间效率。对小车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与验证,证明设计设备整体满足动力学需求,并计算本次控制系统的整车速度范围与电机频率范围。在Solidworks及Auto CAD中对喂料线导轨实验台架进行结构设计与材料设定,进行应力分析,确定实验台架的物理性能满足实际使用需求。(2)设计喂料小车的运行曲线方案及制动方案,针对控制系统的制动方案进行详细的研究,以自动喂料车为研究对象,在MATLAB/Simulink中根据小车参数对整车的制动系统进行了建模,并且为此设备设计了变频器及电磁制动器共同运作的减速制动方案,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满足饲喂过程中的精确定点需求。与单独使用电磁制动器的制动方案进行对比,对两种制动方案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的结果表明:使用变频器进行两段调速制动方案的小车整体稳定性及经济性等要明显优于使用电磁制动器的制动系统方案。以变频制动方案作为设备制动减速方案,设计出实验条件下喂料小车整体的运行频率曲线。(3)对喂料小车系统的电气设备进行选型,在STEP7 Microwin软件中配置PLC与上位机以及变频器的通讯。设定喂料线自动控制模式的工作流程,分别设计系统初始化模块和变频通讯模块、手动控制模块、自动控制模块、逻辑处理模块和故障报警模块子程序。在MCGSE的组态环境软件中设计触摸屏的显示界面,将变量通讯关联至PLC中,实现直接点击触摸屏对喂料线系统进行控制。(4)对使用电气设备进行组装,连接所有相关器件使其采用各自的方式通信,规划调试流程对电气设备进行实验测试及调试,最终设备整体运行稳定,报警及时,可达到预先设定的动作要求。

米豪鼎[4](2021)在《高压水预裂与截齿联合破煤实验系统设计与破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泽宇[5](2021)在《小子样机器人伺服驱动器MTBF测试与评价》文中认为

于瑞阳[6](2021)在《玻璃纤维连续毡落丝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姚海强[7](2021)在《毛刺自动打磨设备设计及研制》文中认为

罗美[8](2021)在《职业能力导向的中职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职业教育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背景下,教材开发与编撰已成为当下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并且,校本教材开发是学校为了适应本校教学环境,满足学生需求,突出学校特色,发挥学校效能,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本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国内外校本教材研究现状,结合深入调研的广东省内多所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现状、需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广州市黄埔某职业技术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机床电气线路安装与维修”进行《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校本教材开发个案研究。通过分析现用规划教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使用情况与课程教学现状,剖析发现教材教学适切性存在偏颇和不足,如内容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等,导致教师教学负担重,学生学习吃力,课程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因此,开展了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即在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校本教材开发要以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做中学”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充分肯定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学习动力。深入企业调研,利用“二维四步五解”职业能力分析法确定课程所包含的职业能力点,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标准“校本化”作为校本教材编写的依据,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设计学习情境,学习情境对应学习项目(任务),实现工作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换;同时创新教材组织结构与呈现方式,使校本教材与活页式教材结合发挥更大效用;教材内容选择立足于本校教学资源,以培养胜任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组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蕴含培养职业能力点为载体的学习任务,兼顾职业技能考证的内容,实现培养学生岗位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并重的校本教材开发,完成了校本教材目录与样章。采用基于教学试验的行动研究进行校本样章使用效果分析,同时结合职业教育教材体系设计“三维理论”,对比教材对应内容的教学适切性,论证此校本教材开发成效。本研究分析阐述了校本教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的开发程序、理念原则、组织结构及内容筛选,致力于增强教材教学适切性,通过校本教材开发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发挥学校效能。本研究成果也可为今后机电类专业课程校本教材开发提供借鉴。

贾红敏[9](2021)在《永磁交流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位置伺服控制如今在精密机床、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快速、准确、稳定的位置跟踪是未来位置伺服控制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工业自动化发展步伐的加快,对伺服系统的控制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位置伺服控制方法因其性能相对落后,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控制效果。本文围绕提高交流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与定位精度等问题,对位置伺服系统的速度环和位置环控制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与优化。首先,根据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和定位精度的需求,对系统的控制结构与控制方式展开研究,确定采用力矩控制方式下的全闭环位置伺服控制方案。同时结合背景需求以及日益复杂的工况,本文将自抗扰控制算法应用于位置伺服系统中,并对该算法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与分析。其次,建立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并根据所建模型设计了转速环线性自抗扰控制器。并对速度环控制器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首先由于标准扩张状态观测器对速度观测误差利用率较低,通过对其结构改进提出了引入观测误差比例反馈的新型扩张状态观测器。同时研究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并用到系统转动惯量辨识中,以实时调节速度环自抗扰控制器中的增益系数b,解决了存在惯量误差对系统动态性能造成影响的问题。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上述控制方式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改进扩张状态观测器可以提升速度环控制器对扰动的观测性能,并通过惯量辨识及补偿方法使控制器在惯量变化或未知的应用场合也可以表现出稳定的控制效果。然后,设计了基于新型扩张状态观测器的位置环线性自抗扰控制器,构建了完整的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基于改进线性自抗扰控制的PMSM位置伺服系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系统的定位精度,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能力,同时使系统表现出较强的稳定性。最后,以直线式传感器检测平台为控制对象,设计及搭建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部分。硬件平台设计主要根据系统的总体硬件方案,对关键部件进行了选型,并对相关硬件电路进行了设计。软件设计在LabVIEW环境下对各功能模块进行程序编写,完成了上位机软件界面的开发。基于此实物平台对本文所研究的控制方法进行运行测试,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在交流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恒海[10](2021)在《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隔振性能与自适应前馈控制研究》文中认为为缓解能源短缺和改善环境污染,汽车节能减排成为汽车研发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汽车的节能减排,如汽车轻量化、大功率发动机停缸(可变气缸)等技术的应用使发动机振动激励更加复杂,这提高了发动机悬置系统隔振性能的标准。在复杂的发动机工况下,要求发动机悬置能保持良好的振动衰减能力,满足消费者舒适性的需求。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满足上述隔振减振要求。ECU产生控制信号,驱动发动机主动悬置作动器,产生与发动机激励振幅相同相位相反的抵抗力,衰减传向车身的发动机激励。随着发动机工况的改变,主动悬置可以实时调节发动机振动的抵抗力,满足悬置动刚度和阻尼特性的隔振要求。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市场前景广阔,近年来的研究热度也越来越高。本文依托横向课题“南京依维柯客车NVH技术开发”(2012年9月-2015年12月)、“基于传递路径和响应的驱动桥NVH能力建设”(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和“C级轿车发动机主动悬置系统技术开发”(2016年10月-2019年12月),提出结合性能参数、结构参数、控制参数的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的次级通道数学模型:控制输入至主动悬置主动端的次级通道数学模型、控制输入至主动悬置被动端的次级通道数学模型。将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的控制输入至主动端的次级通道数学模型用于参数分析。将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的控制输入至被动端的次级通道数学模型应用于Fx LMS自适应前馈控制,对电磁主动式发动机悬置进行控制研究。本文利用仿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围绕电磁主动式发动机悬置的动特性和基于d SPACE的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快速控制开展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具有停缸技术的发动机激励。为更好的利用主动悬置控制衰减传递到车身的发动机激励,研究对主动悬置激励有影响的发动机悬置空间布置形式,分析三缸发动机和具有停缸技术的四缸发动机、六缸发动机和八缸发动机的激励。发动机停缸后,往复惯性力计算公式不变,倾覆力矩幅值和基频均变化。为发动机主动悬置应用自适应前馈控制衰减振动提供重要的依据。2、研究发动机主动悬置作动器的洛伦兹力和磁感应强度。应用等效磁荷法、等效电流法和有限元法,研究电磁作动器的圆柱形永磁体充磁方式对磁隙磁感应强度和输出电压的影响。根据等效磁路法推导磁阻解析表达式,进而推导单位横截面积的洛伦兹力表达式。通过有限元法,研究作动器磁隙磁感应强度和洛伦兹力随着作动器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为圆柱形永磁体移动线圈作动器的结构设计提供参考。3、在建立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次级通道的数学模型时,针对未考虑主动悬置连接质量、主动悬置与连接端的相对位移等实际工作运行状况,不利于主动悬置设计和控制的问题,根据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结构和性能,提出主动悬置次级通道数学模型。实验验证主动悬置控制输入至主动悬置主动端的次级通道数学模型,分析主动悬置结构和性能参数对该次级通道数学模型幅值和相位的灵敏度。与传统次级通道数学模型相比,所建立的该次级通道数学模型需要考虑发动机质量与车架质量、频变特性、相对位移等影响,有助于缩短发动机主动悬置正向设计开发周期,并且为后续的优化工作提供便利。将推导的主动悬置控制输入至主动悬置被动端的次级通道数学模型应用于自适应前馈控制,为后续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的控制开发提供有力支持。4、仿真比较自适应前馈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根据提出的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次级通道数学模型,搭建Fx LMS自适应滤波算法的单通道控制模型。在SIMULINK环境下,离线动态仿真LMS算法、归一化LMS算法(NLMS)、Sign-error LMS算法、Sign-data LMS算法和Sign-sign LMS算法为基础的自适应前馈控制,仿真结果表明,Sign-sign LMS算法为基础的自适应前馈控制收敛速度快,衰减效果好,能够为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的控制实施提供可靠保障。5、针对在防振橡胶动特性试验机上,进行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台架控制实验,不能准确反映主动悬置装车运行环境的问题,考虑轮胎与悬架的影响,设计更接近实车状况的双层隔振试验台架。以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双层隔振试验台架,建立基于d SPACE的快速控制实验平台。基于MATLAB/Simulink/RTW,将Fx LMS自适应前馈控制,进行匀速发动机振动主动快速控制实验。试验结果表明,电磁式主动悬置实施控制后,其被动端频率60Hz处的振动加速度幅值衰减了约78%,频率60Hz的2倍谐波120Hz处和频率37Hz处,振动加速度幅值衰减明显。除频率50Hz外,电磁式主动悬置所有试验频率处的传递率都在20 d B以上。因此,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不仅可以衰减高次谐波的模拟的发动机振动,也可以衰减非谐波的模拟的发动机振动,验证了Fx LMS自适应前馈控制的可行性,检验了电磁式主动悬置的隔振性能的有效性。

二、电动机带点动正反转控制实验电路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动机带点动正反转控制实验电路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目的
    1.1 提升学生的能力
    1.2 促进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更好的持续发展
    1.3 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培养更多专业人才
2 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3 课程改革内容
    3.1 建立课程改革委员会
    3.2 完善课程教学大纲
    3.3 实施信息化教学
    3.4 对师生进行全新的考核评价
    3.5 加强教学设施与师资队伍建设
4 结语

(2)基于ARCS模型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现状
2 ARCS动机激励模型的内涵
3 ARCS模型在“工厂电气控制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实践
    3.1 用生活实例和多样化的前期教学推送吸引注意(Attention)
    3.2 用大国重器三峡船闸的人字门开启和关闭进行知识关联(Relevance)
    3.3 设置合适的目标,搭建实现目标的平台建立学习信心(Confidence)
    3.4 建立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增强学生学习满足感(Satisfaction)
4 总结

(3)自动饲喂小车的制动方案设计与控制系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兔业形势
    1.2 我国兔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课题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2 论文主要内容
2 喂料小车总体设计方案及计算
    2.1 喂料系统总体设计
        2.1.1 设备原理
        2.1.2 系统原理
        2.1.3 主要参数要求
    2.2 自动喂料小车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2.2.1 电机选型
        2.2.2 工频条件各轴动力参数计算
        2.2.3 轨道车辆理论验证
        2.2.4 转速及频率范围设定
    2.3 实验台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整车运行方案的设计与仿真
    3.1 运行速度曲线选择
        3.1.1 基本速度曲线的选择
        3.1.2 调速方案设计
    3.2 制动方案的选择
    3.3 两种制动方案的仿真分析
        3.3.1 车轮制动模型
        3.3.2 制动系统模型建立
        3.3.3 模型仿真参数设置
        3.3.4 模型仿真结果
    3.4 仿真结果对比及参数选择
        3.4.1 仿真结果对比
        3.4.2 仿真结论
        3.4.3 参数选择
    3.5 本章小结
4 喂料小车控制系统的PLC程序设计
    4.1 PLC型号的选择
    4.2 变频器的选择及参数设定
    4.3 系统总体流程图
    4.4 各模块的参数设计及程序设计
        4.4.1 初始化模块
        4.4.2 变频通讯模块
        4.4.3 手动控制模块
        4.4.4 自动控制模块
        4.4.5 逻辑控制模块
        4.4.6 故障报警模块
    4.5 本章小结
5 喂料小车控制系统的人机界面设计
    5.1 触摸屏选择
    5.2 触摸屏与PLC的通讯
    5.3 触摸屏界面设计
    5.4 下载配置
    5.5 系统调试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职业能力导向的中职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校本教材开发国外研究现状
        二、校本教材开发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行动研究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路线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本与校本课程
        二、教材与校本教材
        三、职业能力
        四、校本教材开发
        五、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二、人本主义理论
第三章 校本教材开发需求与调研
    第一节 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现状与需求调研
        一、中职学校校本教材开发现状调研
        二、对课程任课教师教材使用及教学情况访谈分析
        三、学生教材使用情况与需求调研
    第二节 课程规划教材教学适切性分析
        一、分析对象与内容
        二、规划教材在本校课程教学使用中存在的困难
    第三节 课程面向的岗位需求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分析
        一、企业调研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二、中职机电类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第四节 校本教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开发的必要性
    第五节 校本教材开发研究具体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章 校本教材《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开发过程
    第一节 校本教材开发目标及原则
        一、开发目标
        二、开发原则
    第二节 职业能力分析及典型工作任务提炼
        一、课程面向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二、提炼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
    第三节 校本教材开发的依据——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内容
    第四节 校本教材的学习情境设计
    第五节 校本教材的组织结构与呈现形式
        一、校本教材的组织结构
        二、校本教材的呈现形式
    第六节 校本教材的内容建构
        一、校本教材内容编写原则
        二、校本教材资源收集途径
        三、校本教材内容编写方法及示例
第五章 校本教材开发价值成效评估
    第一节 校本教材开发质量评价方案的设计
        一、评价目的
        二、评价方法
    第二节 基于教学试验效果的教材样章质量诊断
        一、教学试验目的及对象
        二、教学试验过程
        三、教学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第三节 校本样章与规划教材对应内容对比分析
        一、比较方法与工具
        二、具体对比内容分析
        三、总结
    第四节 校本教材开发研究的成效评估
        一、研究的效益
        二、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研究展望
        一、学校应重视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二、建立合理的校本教材开发小组
        三、配套校本教材开发审查评价机制
        四、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任课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二 在校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三 加工制造类企业技术员调查问卷
附录四 企业调研访谈提纲
附录五 校本教材样章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永磁交流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以及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交流位置伺服系统发展现状
        1.2.2 交流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PMSM位置伺服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PMSM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结构设计
    2.2 PMSM位置伺服系统控制方式设计
    2.3 课题控制方法选取
    2.4 自抗扰控制技术原理
        2.4.1 非线性自抗扰技术原理
        2.4.2 线性自抗扰技术原理
    2.5 PMSM位置伺服系统自抗扰控制结构
    2.6 本章小结
3 PMSM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策略研究与优化
    3.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3.2 速度环控制器设计
        3.2.1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3.2.2 改进扩张状态观测器设计
        3.2.3 仿真结果分析
    3.3 转动惯量辨识
        3.3.1 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转动惯量辨识设计
        3.3.2 惯量自适应自抗扰控制仿真分析
    3.4 位置环控制器设计
        3.4.1 自抗扰控制器设计
        3.4.2 仿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PMSM位置伺服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4.1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4.2 主要功能部件选型
        4.2.1 伺服电机及伺服驱动器选择
        4.2.2 运动控制卡选择
        4.2.3 传感器选择
    4.3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PMSM位置伺服系统实现与测试分析
    5.1 系统功能需求
    5.2 系统软件实现
        5.2.1 主程序
        5.2.2 初始化程序
        5.2.3 自检子程序
        5.2.4 运动控制子程序
        5.2.5 ADRC算法子程序
        5.2.6 软件界面设计
    5.3 系统运行测试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10)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隔振性能与自适应前馈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主动悬置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发动机悬置激励建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发动机主动悬置建模国内外研究进展
        1.2.4 发动机主动悬置控制方法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发动机悬置空间布置与激励分析
    2.1 悬置空间布置
    2.2 单缸发动机激励
        2.2.1 气缸气体压力
        2.2.2 往复运动惯性力
        2.2.3 旋转惯性力
        2.2.4 摩擦力
        2.2.5 曲轴受力
        2.2.6 单缸发动机总激励
    2.3 多缸发动机激励
        2.3.1 三缸发动机
        2.3.2 停缸技术的四缸发动机
        2.3.3 停缸技术的六缸发动机
        2.3.4 停缸技术的八缸发动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作动器研究
    3.1 作动器类型
    3.2 不同充磁方式的圆柱形永磁体
        3.2.1 磁隙磁感应强度研究方法
        3.2.2 磁隙磁感应强度仿真分析
        3.2.3 输出电压仿真分析
    3.3 轴向充磁式圆柱形永磁体的移动线圈作动器
        3.3.1 等效磁路法
        3.3.2 有限元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次级通道模型研究
    4.1 主动悬置数学模型
        4.1.1 子系统
        4.1.2 次级通道模型
    4.2 试验仿真验证
        4.2.1 试验方法
        4.2.2 温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4.2.3 次级通道验证
    4.3 参数分析
        4.3.1 主动部分与被动部分
        4.3.2 移动线圈作动器
        4.3.3 橡胶主簧与上液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自适应前馈控制研究
    5.1 自适应前馈控制原理
        5.1.1 LMS控制
        5.1.2 FxLMS控制
    5.2 参考信号建模仿真
    5.3 控制算法建模仿真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dSPACE的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快速控制试验
    6.1 dSPACE实时控制系统
        6.1.1 dSPACE试验平台
        6.1.2 dSPACE实时控制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台架原理
    6.2 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控制试验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电动机带点动正反转控制实验电路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学校“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J]. 刘敬慧. 现代农机, 2021(06)
  • [2]基于ARCS模型的“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教学改革设计[J]. 杜丁香. 南方农机, 2021(13)
  • [3]自动饲喂小车的制动方案设计与控制系统软件开发[D]. 王嘉宇.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压水预裂与截齿联合破煤实验系统设计与破碎性能研究[D]. 米豪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1
  • [5]小子样机器人伺服驱动器MTBF测试与评价[D]. 张泽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玻璃纤维连续毡落丝系统研究与应用[D]. 于瑞阳. 河北科技大学, 2021
  • [7]毛刺自动打磨设备设计及研制[D]. 姚海强. 安徽大学, 2021
  • [8]职业能力导向的中职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以《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为例[D]. 罗美.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
  • [9]永磁交流位置伺服系统控制策略优化研究[D]. 贾红敏.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10]发动机电磁式主动悬置隔振性能与自适应前馈控制研究[D]. 张恒海. 吉林大学, 2021(01)

标签:;  ;  ;  

点动电机正反转控制实验电路的改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