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预防高校无形资产流失(论文文献综述)
谢地[1](2018)在《试析高校国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产权配置问题》文中研究表明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简称《转化法》)将科技成果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下放给国家设立的高等院校后至今,我国立法机关与新闻媒体报道中仍然频现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产生负面影响的问题。笔者经过规范性研究认为:财政部已经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中授予高校处置国有科技成果的自主权,造成问题的原因是《转化法》第19条对高校转让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限制性规定。由于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参与人不能获得成果知识产权,导致国有科技成果无法由最适格的主体进行转化。笔者分析《转化法》第19条的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与利益冲突的立法目的与实施效果客观的局限性后,认为应当通过两条思路解决国有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一是修订《转化法》第19条,赋予科技人员受让职务科技成果的权利;二是按照财政部的建议建立国有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江文清[2](2004)在《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文中提出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是指国家、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对高等院校的各种形式投资以及高校自身发展积累所形成的资产,是整个社会国有资产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主要由国家、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投资,并由其归口管理,拥有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而各高校拥有占用使用权。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部分高等教育活动市场化的趋势,结果是相当部分高校国有资产将进入市场化经营管理,并在经营管理中实现保值增值。但高等教育在我国作为“准公共产品”,这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不全是经营性的,相当大部分国有资产只能是非经营性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办学的经济效益。而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较严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形式和途径还有可能增多,流失速度也可能加快,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将会给国家、高校造成更大的损失。 虽然,有关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文章时有见诸报刊,但其数量之少和研究领域之窄是有目共睹的,且多为工作经验交流之文章,时至今日没有多少知名学者对其进行全面的理论研究,也未有系统性的成果发表。我国加入WTO后,国外高等教育的进入,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问题将会越来越重要和突出,亟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模式和体制,理顺国家、高校、校企、教职工四者之间的关系,明确国有资产的性质和经营管理的范围,实现保值和增值,以保证高校既要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又要结合社会需要,发挥应有的经济效应。面对新形势的要求,需加强对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深入系统性的研究。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本论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历史的观点、改革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研究问题,采用以实证性社会调查为收集资料的基本手段,通过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宏观研究与微观分析、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形势下的高校国有资产的经营管理进行了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分析,使研究的成果更加科学合理。 本论文首先对作为整个论文研究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的属性、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等。其次,论文研究了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管理体制的现状、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及高校国有资产产权存在的问题和权属的管理。再其次,分别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经营与管理,着重研究了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和模式设计以及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接着,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重点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目标模式、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评价和考核等问题,并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行有偿使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紧接着,分析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其中包括“非转经”的主要方式、“非转经”存在的问题、“非转经”的治理。接下来,在高校非经营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的研究之外,作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重要问题—土地问题和后勤问题,作了专题研究,在高校土地的管理和经营一章中,主要对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特性、高校土地使用现状、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新形势下高校土地的管理和运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一章中,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关系,着重研究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最后,也是本论文的重点和核心之所在,论文特别用了大量的篇幅针对前面各章节研究分析问题的现状、成因和研究的对策思路等,为达到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保值增值的目标,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主要是高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体制的创新,提出了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和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组织架构,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建立了分类管理高校国有资产的制度;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规范和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重视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问题和高校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等。 本论文与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相关同类型研究成果比较,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1.首次对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有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和研?
李丹[3](2012)在《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财务制度是高校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有效的财务制度能规范、约束学校的经济行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高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或者换句话说,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基础地位。因此,高校财务一定要适应高校发展要求,随着高校发展需要而进行相应的变革。自从中国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发展路线以来,在中国经济社会进行着重大变革的背景之下,中国高校同样也经历着变革与创新。政府对高校管理方式由计划化经济时期的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高校也从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附属机构成为具有法律保障的独立办学社会法人实体,在办学、招生以及财务管理等各个方面获得较大的自主权。财政资金不再是高校教育经费的唯一来源,“财、费、产、捐、基、科、息”多元化的教育经费筹资渠道基本形成。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改革步伐,高校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大众教育的跨越发展。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高校资金需求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却相对减少,教育经费供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高校发展新趋势,以及高校财务的突出问题,财务管理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焦点,一方面要解决如何在有限资金的情况下,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问题;一方面要扩大教育经费来源,推动高校发展的问题。高校日益复杂的经济活动,巨大的资金供求压力,需要高校的财务运行机制不仅具有规范、约束财务行为功能,同时还要具备生财、聚财、理财的功能。这样,原有的高校财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求,改革成为一种迫切需要。另外,中国高校当前的财务制度是于1997年出台的,在这一期间,国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在高校实行了部门预算、收支分类、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集中采购等一系列的改革。相对于改革要求,现行的《高校财务制度》与《会计制度》表现出滞后、具体项目难以衔接的问题,改革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尝试着对中国当前高校财务制度进行全面的绩效分析和理论探讨,找出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在制度安排、实际应用效率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问题原因进行深入挖掘,找出问题存在的理论和现实根源,以国际教育经验为借鉴,提出在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制度改进的建议,为制度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本文的主要框架结构为:第一部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标准,对任何一个论题的分析、探讨和评价都建立在一定理论标准基础之上的。本部分主要概述了西方的新制度经济中的变迁理论、产权理论、法人治理理论以及一些国外高校财务制度的实证研究。同时,也简述了部分国内学者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所进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此作为本文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理论基础以及借鉴。第二部分,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变迁分析。回顾历史,不仅能够了解过去,还可以作为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借鉴。本部分以时间为序,针对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的发展历程,以及各阶段制度的特点,简述了财务管理体制、资产负债制度、预算和收支制度以及监督制度变迁。第三部分,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状况分析。本部分在全面检视高校现行财务制度的制度安排的基础之上,从现行财务制度的实施效果、以及高校发展对财务管理的需求出发,找出高校财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缺陷与不足,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所在。第四部分,国外高校财务制度及其启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国外高校财务制度,以此作为借鉴推动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建设。选取美国、英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高校财务制度为对象,从管理体制、筹资、预算管理以及财务监督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对中国的启示。第五部分,完善高校财务制度建议。以高校建立现代先进的大学制度为方向,以现代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为依据,提出完善高校财务制度建议。
袁野[4](2013)在《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高校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和社会经济状况,而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又是其科研、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是,近年来,我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出现了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对此,国内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但是,研究尚不够深入,理论化与体系化不足。本文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了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分析框架。全文共分为7章。第1章是导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指明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第2章是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综述。该章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概括为: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含义研究,关于高校图书馆资产和实验室资产管理制度研究,关于高校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资产预算管理制度研究,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关于解决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等五个部分;在此基础上,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评。第3章是本文研究的相关经济学理论基础。该章对新制度经济学和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进行了简述,主要包括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公共经济理论。第4章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理论分析。首先,确定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概念是指国家或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的公立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并对其特殊性及分类进行了阐述。其次,剖析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概念、特征、功能、构成及其效率。最后,系统地阐述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既分析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因,也研究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方式及其变迁的过程。第5章是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分析。首先,按照纵向分析方法,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历程划分为集权管理制度阶段、分权管理制度探索阶段、分权管理制度建立阶段及分权管理制度完善阶段,并在分析其变迁历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特点。其次,从高校内部的国有资产组织机构建设与规章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阐明了中国高校内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从高校外部环境入手,探讨了中国高校外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再次,分析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包括正式制度不健全、非正式制度不健全及实施机制不完善。最后,分析了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包括制度变迁动力不足、委托代理问题严重及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第6章是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其启示研究。首先,综述了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包括国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状况、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董事会制度、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估制度和国外高校预算管理制度等。其次,提出了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即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互动机制,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素质。第7章是完善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对策。一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包括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机构、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功能;二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制度,包括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清查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与评估制度;三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包括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务监管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发挥教职工及学生的监督作用、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四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制度,包括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外在制度、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方式、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内在制度;五是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采购、使用与退出制度;六是塑造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文化,包括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人员思想教育、建设和谐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文化、提高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自身修养。
翟志钢[5](2014)在《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高校肩负着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大使命和责任,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间的积累,高校的数量在不断增加,高校的规模也不断扩大,积累了很多的国有资产,这些资产已经成为众多高校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但高校国有资产在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统一的机构,职能管理部门与专业使用部门相互脱节,管理意识淡薄,权责不明确,账物不符,公物私用,腐败贪污等问题造成国有资产的直接流失;高校资产闲置,校办企业产权不清,对外投资担保不规范,缺乏对无形资产的保护,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造成了高校资产的间接流失。本文将从法律规制的视角对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高校国有资产概念与范围的界定和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情况的论述,针对国内高校的国有资产流失有关问题展开全面分析,然后从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制度构建防范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体系,建立完善和操作性较强的高校国有资产法律规制制度,保证高校国有资产得以有效利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我国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具体阐述及研究:第一部分,也就是引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写作意义,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介绍了文章的创作方法和内容架构,并突出了全文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高校国有资产的一些概念给予诠释,将其他国有资产与高校国有资产进行对比,分析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分类以及主要特征。第三部分是对我国高校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的具体阐述,由相关概念到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再到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高校的国有资产流失和其他国有资产流失进行比较分析。第四部分是从法律角度构建对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体系,以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客体为分析思路结合高校国有资产形成、使用、转让、废弃的过程,构建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的产权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运营体系和监督体系。
陈梓源[6](2018)在《N大学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知识型经济时代的发展,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在高等学校的日常经营管理中有目共睹,已然成为高校塑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是确保无形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是高校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保障。事实上,由于高校公共事业的属性,管理者并没有重视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对比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通过多个维度对N大学无形资产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当前N大学已经从传统的资产管理理念转变,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但是从整体水平上看,N大学无形资产管理水平相较于国外先进大学和知识创新型企业还是有差距,存在无形资产流失、品牌保护意识淡薄、管理机制落后、法律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借鉴优秀的无形资产管理经验,尝试性地提出高校无形资产的管理策略。本文注重实用性,研究成果拟对引导高校培养技术创新性人才、提高产学研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具有借鉴作用。
邓莉玲[7](2019)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以H高校为例》文中提出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高等教育属于最高层,关系着我国国家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必须要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实力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对于国家在国际当中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要有资产的支持,而国有资产是高校从事高等教育,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更是高校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高等院校面临扩招、新专业建设、新校区建设、院校合并等众多新形势,同时,众多高校的资金来源不断地扩展,高校投资的体制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因此,新形势下高校必须要重视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如何充分发挥国有资产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并实现资产增值,是当前高校资产管理的重要问题。因此,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研究,有助于高校资产进行更加科学的定位,帮助高校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从而使得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巩固当前高校的物质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当中的作用。本文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提出了国有资产的相关概念,分析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理论,总结提出了当前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成因,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原因了解了国内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一些案例,从而为解决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当中的问题提供借鉴。同时本文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以H高校为例,分析了当前H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了H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完善H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办法。
李志刚[8](2005)在《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要适应21世纪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而在教育观念的转变中,教育管理观念的转变又是重中之重。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观念改革与更新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强的计划经济意识,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束缚,经济效益观念不能充分贯彻在教育管理之中,这一问题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过去高等学校资产靠政府投入,学校只管使用,不管效益,使用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责权划分不明确。资产管理部门重实物管理、轻产权管理,没有资产使用效益的观念,加之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者的责任心不强等原因,造成了高等学校资产的大量流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强化高等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已经成为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高等学校不得不研究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回顾我国高等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的历史入手,分析了造成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不善、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通过调查和文献收集,简要介绍了西北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从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方式及管理手段等方面对高等学校的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本文认为,加强产权管理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转变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健全管理机构,加强队伍建设是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保证;实施目标管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管理机制,是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发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是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王影[9](2006)在《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资产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脱钩。而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脱钩的实质是资产上的分割。教育部文件出台已是四年有余,母体高校投入到独立学院的资产现状到底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问题的原因何在,以及如何在母体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过程中做好国有资产的保护是本论文要研究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有助于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护;第二,有助于独立学院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第三,有助于规范母体高校的办学行为和目的;第四,有助于协调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之间的利益关系。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普通高校在举办独立学院过程出现的问题很多,理论界对此的相关研究也不少。然而,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最核心也是最本质的问题是普通高校与独立学院之间的资产与产权问题。第二,本文首次运用产权理论、法人治理结构理论和股份制理论,对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过程中的资产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三,本文根据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的资产投入情况以及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的产权关系,对独立学院重新分类,这突破了以往从发展模式、办学模式等角度对独立学院进行分类的方法。论文的主要观点与结论:第一,除了少数独立学院外,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资产都存在着与母体高校纠缠不清、没有进行资产评估的状况,这一方面导致了部分高校的无形资产在运作中流失或贬值,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对于资产回报公平性的怀疑。第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校中校”、“校外校”以及“挂牌”的独立学院,它们之所以导致母体高校无形资产的流失、贬值,是因为母体高校存在着“寻租”的思想。第三,独立学院急需引进股份制的办学模式以及建立清晰的产权制度和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是进一步规范母体高校、合作者、院长的办学行为,解决国有资产流失、贬值问题,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解决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之间资产回报问题的根本方法。
刘小玲[10](2008)在《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高校国有资产是高等学校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和后勤等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其数量的多少和价值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高校的办学规模及水平。随着高校国有资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强化和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已经引起高校及其资产管理部门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文章在概述与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理论的基础上,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性质及其特征、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意义以及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式进行了分析。结合本人多年的资产管理经验和工作体会,分析了现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薄弱;资产考核指标不科学,不规范;缺乏经营管理的意识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和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如创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国有资产信息化进程、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和共享率,构建法制化、重审计的监督体制等等,期望这些措施能有效地杜绝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流失,提高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高校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二、如何预防高校无形资产流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预防高校无形资产流失(论文提纲范文)
(1)试析高校国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产权配置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科教事业单位落实《转化法》出现的问题 |
(二) 问题的争议与成因 |
1. 问题的争议 |
2. 问题的成因 |
二、问题的成因 |
(一) 科技成果的客体性质与高校的主体权能 |
1. 科技成果的客体性质 |
2. 科技成果持有者的权利 |
(二) 高校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权利与限制 |
1. 高校转让科技成果的法律限制 |
2. 高校无权向科技人员转让职务科技成果 |
三、《转化法》第19条的立法目的 |
(一) 预防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利益冲突 |
1. 利益冲突的成因 |
2. 一般科研教学人员的利益冲突行为 |
3. 公务人员的利益冲突行为 |
4. 利益冲突行为的预防 |
(二) 防范国有科技成果流失 |
1. 国有科技成果的界定 |
2. 国有科技成果流失 |
四、《转化法》第19条的局限性 |
(一) 客观上不能防范职务科技成果流失 |
1. 隐性国有科技成果流失 |
2. 无法解决国有科技成果流失的根本原因 |
(二) 制约了科技人员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积极性 |
1. 隐性知识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
2. 科技人员拥有背景知识产权的积极意义 |
(三) 保留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使用审批程序的负面影响 |
(四) 与放松管制的法律政策相抵触 |
五、问题的解决思路 |
(一) 《转化法》第19条的再修改 |
(二) 建立国有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管理制度55 |
1. 设立国有科技成果管理责任主体 |
2. 以防止利益冲突为重点完善信息披露程序 |
3. 建立国有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
(2)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论 |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及主题 |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论文研究结构安排及内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2 高校国有资产基本理论研究 |
2.1 产权理论 |
2.1.1 产权的概念 |
2.1.2 产权的功能 |
2.1.3 产权的基本结构和高校资产产权构成 |
2.2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2.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界定 |
2.3.1 资产的内涵 |
2.3.2 国有资产的内涵 |
2.3.3 高校国有资产的内涵 |
2.4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2.4.1 资产的特征 |
2.4.2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2.5 高校国有资产的种类 |
2.5.1 按存在形态的不同,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
2.5.2 按运用方式的不同,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
2.5.3 按形成方式的不同,分为资源性资产和开发性资产 |
2.5.4 按价值补偿方式的不同,分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 |
2.6 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
2.6.1 高校国有资产形成途径的一般分析 |
2.6.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途径 |
3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及权属管理 |
3.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 |
3.1.1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历史沿革 |
3.1.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的现状 |
3.1.3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现状 |
3.2 我国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不顺 |
3.2.2 高校国有资产现行管理模式分析 |
3.2.3 高校职能的转变要求高校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转变 |
3.2.4 高校国有资产来源、构成的变化要求管理体制的变化 |
3.3 高校国有资产产权主体缺位 |
3.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和权属管理 |
3.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3.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
3.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收益权的管理 |
3.5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界定与权属管理 |
3.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3.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产权管理 |
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运营管理 |
4.1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途径 |
4.2.1 经营性无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
4.2.2 经营性有形资产流失的途径 |
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架构 |
4.3.1 国外高校产业发展及资产经营和管理的经验借鉴 |
4.3.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基本思路 |
4.3.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的模式设计 |
4.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考核和评价 |
4.4.1 重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分析考核 |
4.4.2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指标 |
4.4.3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
4.4.4 建立规范化的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程序 |
4.4.5 充分发挥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的作用 |
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 |
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5.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
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模式 |
5.3.1 发达国家公共财产管理的经验与启示 |
5.3.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原则和模式 |
5.3.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总体目标 |
5.4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有偿使用的探讨 |
5.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评价和考核 |
5.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 |
5.5.2 对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绩效审计考核 |
6 高校国有资产的“非转经”管理 |
6.1 高校“非转经”的主要方式 |
6.2 高校“非转经”存在的问题 |
6.3 “非转经”的管理 |
6.3.1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申报审批制度 |
6.3.2 建立健全高校“非转经”的监督管理责任 |
7 高校土地的管理与经营 |
7.1 高校土地的概念及使用权属性 |
7.1.1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 |
7.1.2 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 |
7.1.3 高校土地使用权属性 |
7.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分析 |
7.2.1 我国高校校园的基本状况 |
7.2.2 高校土地使用现状 |
7.3 高校土地使用权在资产核算中的问题 |
7.3.1 高校土地使用权存在不入帐的弊端 |
7.3.2 土地使用权的确认与计量 |
7.3.3 高校土地使用权的会计处理 |
7.4 高校土地管理与经营 |
7.4.1 高校土地的管理 |
7.4.2 高校土地的经营 |
7.4.3 高校土地经营管理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
7.4.4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空间布局抉择 |
8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 |
8.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8.1.1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及特点 |
8.1.2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必然性分析 |
8.1.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原则 |
8.1.4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
8.2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8.2.1 境外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经验借鉴 |
8.2.2 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历程 |
8.2.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现状评价 |
8.2.4 高校后勤社会化中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8.3 高校后勤社会化与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
8.3.1 高校后勤产权制度的特殊性 |
8.3.2 高校后勤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
8.3.3 高校后勤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模式 |
8.3.4 授权经营模式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模式的最佳选择 |
9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制度安排 |
9.1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创新 |
9.1.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 |
9.1.2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制的基本框架 |
9.1.3 高校内部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组织架构 |
9.2 明晰产权,强化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 |
9.2.1 高校国有资产的清产核资 |
9.2.2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 |
9.2.3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登记 |
9.2.4 高校国有资产的资产评估 |
9.2.5 高校国有资产的产权转让 |
9.3 建立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管理制度 |
9.3.1 分类管理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客观必然性 |
9.3.2 高校经营性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划分 |
9.3.3 正确处理高校国有资产分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9.4 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按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营管理 |
9.4.1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性 |
9.4.2 规范经营性资产运营的制度安排 |
9.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安排 |
9.5.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形成的管理制度 |
9.5.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使用管理制度 |
9.5.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处置及收益管理制度 |
9.6 重视高校“非转经”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制度安排、 |
9.6.1 建立和完善高校国有资产“非转经”的管理制度 |
9.6.2 重视高校土地管理和运营中的制度安排 |
9.7 深化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创新改革 |
9.7.1 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目标 |
9.7.2 高校后勤服务的经营管理机制 |
9.7.3 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的经验,深化高校后勤改革 |
9.7.4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制度安排 |
9.8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 |
9.8.1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势在必行 |
9.8.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估分析 |
9.8.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简介 |
声明 |
致谢 |
(3)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0.2.1 研究方法 |
0.2.2 框架结构 |
0.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
0.3.1 主要创新 |
0.3.2 不足之处 |
0.4 相关概念厘清 |
0.4.1 中国高校 |
0.4.2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 |
0.4.3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变迁 |
0.4.4 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务制度 |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析 |
1.1 国内研究现状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第2章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变迁分析 |
2.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变迁 |
2.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变迁 |
2.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变迁 |
2.4 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变迁 |
第3章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状况分析 |
3.1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现状 |
3.1.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现状 |
3.1.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现状 |
3.1.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现状 |
3.1.4 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现状 |
3.2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
3.2.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3.2.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存在的问题 |
3.2.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存在的问题 |
3.3 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2 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3 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4 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章 国外高校财务制度及启示 |
4.1 发达国家高校财务制度 |
4.1.1 美国高校财务制度 |
4.1.2 英国高校财务制度 |
4.1.3 日本高校财务制度 |
4.2 发展中国家高校财务制度 |
4.2.1 印度高校财务制度 |
4.2.2 俄罗斯高校财务制度 |
4.3 国外高校财务制度的启示 |
4.3.1 发达国家高校财务制度的启示 |
4.3.2 发展中国家高校财务制度的启示 |
第5章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制度建议 |
5.1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 |
5.1.1 完善高校领导体制 |
5.1.2 完善财务运行制度 |
5.1.3 完善财务监督制度 |
5.2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预算和财务收支制度 |
5.2.1 完善财务预算制度 |
5.2.2 完善财务收入制度 |
5.2.3 完善财务支出制度 |
5.3 完善中国高校资产和负债制度 |
5.3.1 完善资产管理制度 |
5.3.2 完善负债管理制度 |
5.4 完善中国高校财务监督制度 |
5.4.1 完善财务预算监督制度 |
5.4.2 完善事中审计监督制度 |
5.4.3 完善经济责任制和问责制 |
5.4.4 完善财务公开制度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4)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
1.2.1 研究方法 |
1.2.2 框架结构 |
1.3 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可能创新 |
1.3.2 不足之处 |
第2章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综述 |
2.1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含义研究 |
2.1.1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研究 |
2.1.2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含义研究 |
2.2 关于高校图书馆资产和实验室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2.1 关于高校图书馆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2.2 关于高校实验室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3 关于高校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和资产预算管理制度研究 |
2.3.1 关于高校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3.2 关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研究 |
2.3.3 关于高校资产预算管理制度研究 |
2.4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研究 |
2.4.1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 |
2.4.2 关于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 |
2.5 关于解决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
2.5.1 完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系 |
2.5.2 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机制 |
2.5.3 加强高校“非转经”国有资产的管理 |
2.5.4 重视非经营性无形国有资产管理 |
2.6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简评 |
第3章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 |
3.1 交易费用理论 |
3.2 产权理论 |
3.3 委托代理理论 |
3.4 制度变迁理论 |
3.5 公共经济理论 |
第4章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理论分析 |
4.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
4.1.1 国有资产 |
4.1.2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
4.1.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
4.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
4.2.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特征 |
4.2.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功能 |
4.2.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构成 |
4.2.4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效率 |
4.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 |
4.3.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动因 |
4.3.2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方式 |
4.3.3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过程 |
第5章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分析 |
5.1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 |
5.1.1 集权管理制度阶段 |
5.1.2 分权管理制度探索阶段 |
5.1.3 分权管理制度建立阶段 |
5.1.4 分权管理制度完善阶段 |
5.1.5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变迁的特点 |
5.2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 |
5.2.1 中国高校内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 |
5.2.2 中国高校外部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现状 |
5.3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
5.3.1 正式制度不健全 |
5.3.2 非正式制度不健全 |
5.3.3 实施机制不完善 |
5.4 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4.1 制度变迁动力不足 |
5.4.2 委托代理问题严重 |
5.4.3 理论与实践研究不足 |
第6章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及其启示 |
6.1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
6.1.1 国外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
6.1.2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董事会制度 |
6.1.3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估制度 |
6.1.4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资产使用制度 |
6.1.5 国外高校预算管理制度 |
6.2 国外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启示 |
6.2.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
6.2.2 建立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互动机制 |
6.2.3 提高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
第7章 完善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对策 |
7.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 |
7.1.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机构 |
7.1.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组织功能 |
7.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制度 |
7.2.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制度 |
7.2.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清查制度 |
7.2.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登记与评估制度 |
7.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 |
7.3.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法律体系 |
7.3.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
7.3.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财务监管制度 |
7.3.4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制度 |
7.3.5 发挥教职工及学生的监督作用 |
7.3.6 加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 |
7.4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制度 |
7.4.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外在制度 |
7.4.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方式 |
7.4.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市场化的内在制度 |
7.5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采购、使用与退出制度 |
7.5.1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采购制度 |
7.5.2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制度 |
7.5.3 完善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退出制度 |
7.6 塑造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文化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5)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法律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有关文献综述 |
1.2.1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2.3 现有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1.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重点 |
1.3.2 研究难点 |
1.3.3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相结合 |
1.4.2 跨学科研究法 |
1.4.3 比较研究法 |
2 高校国有资产概述 |
2.1 高校国有资产的概念 |
2.1.1 资产的概念 |
2.1.2 国有资产的概念 |
2.1.3 高校国有资产的概念 |
2.2 高校国有资产的形成 |
2.3 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 |
2.3.1 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 |
2.3.2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流动资产 |
2.4 高校国有资产的特征 |
2.4.1 非生产性 |
2.4.2 准公共性 |
2.4.3 资金来源的多样性 |
2.4.4 固定资产比重大 |
2.4.5 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共存 |
3 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概况 |
3.1 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 |
3.2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 |
3.3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形式 |
3.3.1 有形流失 |
3.3.2 无形流失 |
3.4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 |
3.4.1 产权不清,账物不符 |
3.4.2 管理机制不完善 |
3.4.3 高校国有资产日常管理不规范 |
3.4.4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混乱 |
3.4.5 监督机制不健全 |
3.5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与其他国有资产流失的比较 |
3.5.1 研究客体及其性质、功能不同 |
3.5.2 适用法律和监管方式的不同 |
3.5.3 流失方式和原因的比较 |
4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法律规制体系构建 |
4.1 构建科学的高校国有资产产权体系 |
4.1.1 明晰产权关系,确定产权归属 |
4.1.2 全面清产核资,保证账物相符 |
4.2 构建完备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 |
4.2.1 完善管理机制,健全管理机构 |
4.2.2 转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观念 |
4.2.3 实施网络化资产管理手段 |
4.2.4 建立资产管理人员考核与责任制度 |
4.3 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
4.3.1 建立科学合规的高校国有资产形成机制 |
4.3.2 建立节约型国有资产使用机制 |
4.3.3 建立建全国有资产处置机制 |
4.3.4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报废管理 |
4.3.5 加强高校无形资产管理 |
4.4 建立健全高校国有资产营运机制 |
4.4.1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运营过程的法律规范 |
4.4.2 加强资产由非经营性向经营性转化的管理 |
4.4.3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投资运营法律机制 |
4.4.4 设立同市场经济产权转让相符合的体制 |
4.5 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监督体系 |
4.5.1 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
4.5.2 落实审计和财务法律制度,加强经济监督 |
4.5.3 严格执行国有资产法律法规,加强行政监督 |
4.5.4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流失违法犯罪的法治监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N大学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形资产内涵的研究现状 |
1.2.2 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研究现状 |
1.2.3 高校无形资产管理研究现状 |
1.2.4 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无形资产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无形资产的定义 |
2.1.1 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 |
2.1.2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规定 |
2.1.3 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 |
2.2 无形资产内容的界定 |
2.2.1 广义无形资产 |
2.2.2 狭义的无形资产 |
2.3 无形资产的特征 |
2.3.1 从表现形式上的特征 |
2.3.2 从控制主体上的特征 |
2.3.3 从作用发挥上的特征 |
2.4 无形资产管理的内容 |
2.4.1 无形资产的开发 |
2.4.2 无形资产的利用 |
2.4.3 无形资产的保护 |
2.5 高校无形资产概念 |
2.5.1 高校无形资产的定义 |
2.5.2 高校无形资产的特点 |
2.6 高校无形资产的分类及价值创造 |
2.6.1 声誉类无形资产及价值创造 |
2.6.2 教学类无形资产及价值创造 |
2.6.3 科研类无形资产及价值创造 |
2.6.4 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及价值创造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大学无形资产及管理现况 |
3.1 N大学简介 |
3.2 N大学无形资产情况 |
3.2.1 N大学无形资产管理机构 |
3.2.2 经费投入情况 |
3.2.3 人力资源情况 |
3.2.4 科技成果情况 |
3.3 N大学与江苏高校无形资产总体情况对比分析 |
3.3.1 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情况对比 |
3.3.2 无形资产经费投入情况对比 |
3.3.3 无形资产科技成果情况对比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N高校无形资产开发存在的问题 |
4.1.1 忽视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 |
4.1.2 校园的品牌文化塑造不到位 |
4.2 N高校无形资产利用存在的问题 |
4.2.1 无形资产专利技术转化率低 |
4.2.2 对商标权的保护意识弱 |
4.3 N高校无形资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4.3.1 无形资产流失严重 |
4.3.2 无形资产会计核算不健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对策 |
5.1 N高校无形资产开发的对策 |
5.1.1 加强无形资产管理意识 |
5.1.2 树立高校品牌形象 |
5.2 N高校无形资产利用的对策 |
5.2.1 加快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 |
5.2.2 督促高校名称类无形资产的商标注册工作 |
5.3 N高校无形资产保护的对策 |
5.3.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5.3.2 优化无形资产核算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以H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理论分析 |
2.1 国有资产相关概念 |
2.1.1 资产 |
2.1.2 国有资产 |
2.2 高校国有资产 |
2.2.1 高校国有资产内涵 |
2.2.2 高校国有资产种类 |
2.2.3 高校国有资产形成的途径 |
2.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理论 |
2.3.1 产权制度 |
2.3.2 投入产出理论 |
2.3.3 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第3章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
3.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 |
3.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资产闲置浪费 |
3.2.2 资产无偿占用流失 |
3.2.3 账物不符 |
3.2.4 资产管理重有形轻无形 |
3.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
3.3.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 |
3.3.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
3.3.3 高校缺乏科学的资产清查和评估办法 |
3.3.4 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体制 |
第4章 H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践分析 |
4.1 H高校概况 |
4.2 H高校资产管理概况 |
4.3 H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 |
4.3.1 高校资产管理制度与财务制度不统一 |
4.3.2 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待提高 |
4.3.3 资产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待加强 |
4.3.4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脱节 |
4.4 H高校国有资产存在问题的原因 |
4.4.1 国有资产管理的保值增值意识不强 |
4.4.2 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 |
4.4.3 国有资产管理的组织机构不科学 |
4.4.4 缺乏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方案 |
第5章 国内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借鉴 |
5.1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 |
5.1.1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现状 |
5.1.2 国外高校资产管理的借鉴 |
5.2 国内高校资产管理 |
5.2.1 专门管理方法 |
5.2.2 集中管理办法 |
5.2.3 分散管理办法 |
5.3 国内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启示 |
第6章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路径探讨 |
6.1 增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专业素养 |
6.2 强化国有资产清产核资管理 |
6.3 完善资产管理体系 |
6.4 完善资产管理配置方案 |
6.5 完善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
6.6 建立资产管理信息化平台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论 |
(一)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二)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的确定 |
(四) 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依据与法律支持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和本研究的意义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 本研究的意义 |
三、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历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历史 |
(二) 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现状 |
(三) 高等学校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四、西北师范大学资产状况 |
(一) 西北师范大学概况 |
(二) 西北师范大学资产状况 |
五、西北师范大学资产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 西北师范大学资产管理现状 |
(二) 西北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
六、高等学校资产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 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国有资产管理意识薄弱 |
(二) 国有资产管理缺乏产权意识和法律责任意识 |
(三)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时产权不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
(四) 国有资产管理的制度不够完善 |
(五) 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不顺、机构不健全 |
七、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
(一) 加强产权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
(二) 转变国有资产管理的观念,是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保障 |
(三) 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保证 |
(四) 实施目标管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绩效管理机制,是做好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
(五) 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开发国有资产信息管理系统 |
八、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资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
二、相关研究的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突破的难点与创新 |
五、本文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
第一章 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资产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一节 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相关背景 |
一、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产物 |
二、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需要 |
三、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是高校融资办学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资产问题的必要性 |
一、是保护普通高校国有资产的需要 |
二、是协调母体高校和独立学院利益关系的需要 |
三、是独立学院建立清晰产权关系的需要 |
四、是独立学院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需要 |
五、是为独立学院提供良好发展环境的需要 |
第三节 研究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资产问题的可行性 |
一、研究的现实基础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三、研究的政策依据 |
第二章 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资产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资产现状及案例分析 |
一、普通高校对独立学院的资产投入模式 |
二、高校投入到独立学院的资产评估情况 |
三、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得”“失”现状 |
第二节 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资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大部分母体高校没有对投入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 |
二、大部分母体高校没有明晰投入资产的产权归属 |
三、母体高校国有资产的流失与贬值 |
四、母体高校对投入到独立学院的资产缺乏监管 |
五、母体高校从独立学院获得回报的公平性问题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一、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的资产投入情况 |
二、母体高校对投入到独立学院的资产评估情况 |
三、母体高校投入到独立学院资产的回报与损失情况 |
第三章 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资产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一节 资产评估方面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母体高校主观认识上的不足 |
二、普通高校在资产评估中面临技术上的困难 |
小结 |
第二节 资产流失与贬值的成因分析 |
一、母体高校没有明晰投入的无形资产产权 |
二、民间资本的趋利性 |
三、独立学院无形资产存在问题造成的影响 |
四、母体高校办学目的的“迷失 |
小结 |
第三节 资产风险规避失败的成因分析 |
一、投资决策失误导致无形资产贬值 |
二、缺乏风险分析与防范措施导致无形资产损失 |
三、缺乏监管机制导致无形资产风险 |
四、母体高校对无形资产认识不够 |
五、母体高校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
小结 |
第四章 对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资产问题的反思 |
第一节 特殊性透析:普通高校无形资产的“高附加值” |
一、普通高校产品的附加值 |
二、普通高校无形资产附加值的产生 |
三、普通高校无形资产附加值对独立学院的影响 |
第二节 公平性透析:借国有资产优势获取生源市场 |
一、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发展的不平衡 |
二、独立学院对民办高校的冲击 |
三、独立学院对民办高校冲击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风险性透析:国有资产是否会流失? |
一、清晰的产权制度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尚未确立 |
二、很多母体高校没有进行资产置换 |
三、资产置换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
四、民间投资的“虚假”性 |
第四节 目的性透析:办学还是寻租? |
一、寻租理论 |
二、教育领域中的寻租活动 |
三、母体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寻租行为 |
第五章 相关对策与前景展望 |
第一节 本文的基本结论与观点 |
一、母体高校对独立学院的资产投入可归纳为四种模式 |
二、母体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资产损失主要是无形资产 |
三、母体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无形资产面临潜在的流失风险 |
四、母体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资产评估体制不健全 |
五、有些母体高校把举办独立学院当成获利的手段 |
六、母体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行为缺乏规范 |
第二节 相关对策与建议 |
一、关于母体高校 |
二、关于独立学院 |
第三节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理论阐释 |
2.1 高校国有资产及其管理的内涵 |
2.1.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 |
2.1.2 高校国有资产的分类 |
2.1.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内容 |
2.2 高校国有资产的性质及其特征 |
2.2.1 高校国有资产的非经营性 |
2.2.2 高校国有资产的资金来源的复杂性 |
2.2.3 高校国有资产资源配置的特殊性 |
2.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模式分析 |
2.3.1 集中管理模式 |
2.3.2 分类管理模式 |
2.3.3 宏观管理模式 |
第3章 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及现状分析 |
3.1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性 |
3.1.1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的需要 |
3.1.2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清晰产权关系的客观要求 |
3.1.3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唤醒高校无形资产意识的需要 |
3.1.4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必要措施 |
3.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 |
3.2.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发展历程 |
3.2.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取得的主要成就 |
3.2.3 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表现及原因 |
3.3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确 |
3.3.2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较薄弱 |
3.3.3 高校国有资产考核指标体系不科学、不规范 |
3.3.4 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缺乏 |
第4章 加强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研究 |
4.1 创新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
4.1.1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产权管理 |
4.1.2 转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观念 |
4.1.3 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率 |
4.2 加快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率、共享率 |
4.2.1 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的优势 |
4.2.2 建立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本原则 |
4.2.3 高校国有资产信息化建设的构建 |
4.3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机制,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4.3.1 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 |
4.3.2 完善高校国有资产的监督机制 |
4.3.3 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第5章 结论 |
附表 A |
附表 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如何预防高校无形资产流失(论文参考文献)
- [1]试析高校国有科技成果转化的产权配置问题[J]. 谢地. 电子知识产权, 2018(09)
- [2]高校国有资产经营管理论[D]. 江文清. 四川大学, 2004(03)
- [3]中国高校财务制度研究[D]. 李丹. 吉林大学, 2012(03)
- [4]中国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研究[D]. 袁野. 吉林大学, 2013(08)
- [5]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法律规制研究[D]. 翟志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4(05)
- [6]N大学无形资产管理问题研究[D]. 陈梓源. 江苏科技大学, 2018(03)
- [7]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以H高校为例[D]. 邓莉玲. 南昌大学, 2019(02)
- [8]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个案[D]. 李志刚. 西北师范大学, 2005(04)
- [9]普通高校举办独立学院的资产问题研究[D]. 王影. 厦门大学, 2006(01)
- [10]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刘小玲. 湘潭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