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疆地方煤矿恶性伤亡事故上升(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航[1](2021)在《煤矿企业不安全生产行为政府监管的博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海涛[2](2020)在《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发生,对于国家财产、人民生命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近些年,有关安全投入方面的研究已有较多研究成果,但比较有限,仍然有待系统和深入丰富研究。由于煤矿企业是一个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在当前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下,从微观层面来说,安全和安全投入的概念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从宏观层面来说,煤矿安全投入过程中的动力机制究竟是什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以多大程度和什么样的方式影响着安全投入决策,这些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什么;这都需要系统、科学的进行系统梳理、深入分析和研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来说,当前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是否适当和科学,实证研究安全投入构成特点和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丰富。由此可知,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对煤矿安全管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旨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这种大背景下,明确安全、安全投入及其分类内涵,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系统研究煤矿企业安全投入动力机制机理,识别、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系统评价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从煤矿安全投入和安全产出两个维度构建合适的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对煤矿开采条件分类的基础上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为实证分析主体,实证比较分析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及其特点、合理性,总结规律,设计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11个煤矿为实证研究主体,系统评价安全投入效率的整体情况,对比其差异,深入分析安全投入冗余及其原因,为优化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和效率、合理配置安全投入资源、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1)在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区别于传统安全和安全投入概念,本文对安全概念和安全投入概念进行了拓展和重新界定,并对安全投入的分类内涵进行了重新定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煤矿安全投入的动力来源及特征,研究了安全投入动力的耦合机理,揭示来自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各种不同动力和外界环境所产生的动力对煤矿安全投入系统影响的内在联系。(2)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定量研究了煤炭安全投入影响因素,在分析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模型结构路径分析,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研究结论,评价分析煤矿安全投入影响的各个主要因素。(3)研究提出了适当的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生产煤矿的煤炭资源地质条件数据,借鉴煤矿自然条件安全预评价的指标体系,将11个煤矿分为七种不同开采条件,实证研究分析11个煤矿在不同七种类别开采条件下10年安全投入构成整体情况、各自特点及其合理性;从11个煤矿10年历年安全投入变化规律分析其在七种不同开采条件下安全投入构成,并通过相同煤矿开采条件下同类别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煤矿开采条件下不同煤矿的对比、相近生产规模下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以及在千万吨以上级别中不同生产规模间、不同开采条件跨类别对比,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具体比较分析其差异化特征,并归纳总结其规律性特点。(4)运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以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生产基地11个煤矿为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分析主体,结合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成果和11个煤矿安全投入结构实证研究结论,从基于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基于考虑和不考虑非期望产出安全投入技术效率的差异比较、不同所属地区煤矿的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分类比较等方面进行安全投入效率评价分析,并将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结果综合效率值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值和规模效率值两个方面,找出导致不同所属地区煤矿安全投入效率存在低下的症结;利用松弛变量分析非DEA有效DUM,分析安全投入的冗余,进一步研究各个煤矿安全投入效率损失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期为实证研究主体优化安全投入效率以及周边其他国有或民营大型煤炭集团持续优化煤炭产业发展,不断创新安全生产方式,逐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可参考的安全管理决策依据。
吕超[3](2019)在《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从2000年我国建立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开始,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成绩显着。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全国煤炭储量第一、煤炭产量第一的能源大省,20年来煤矿百万吨死亡率(指每生产一百万吨煤的死亡人数比)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这与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多年努力和贡献是分不开的。本文以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部门为研究对象,重点搜集整理内蒙古地区煤矿生产安全数据,对比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手段方式,在肯定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工作成绩的同时,透过自治区煤矿安全生产现状、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运行状况和具体案例分析,看到自治区煤炭行业快速、平稳、安全发展的背后,暴露出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监察力量不足、监察监管不协调、煤矿企业监察难度增加等深层次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法律法规,明确划分“国家监察”和“地方监管”责任,改进提升监察方式和监察效能,强化执法力量,夯实煤矿安全基础保障能力等一系列改进和完善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的措施和建议,探索出一条不断完善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体系建设的可行性道路,为内蒙古自治区煤矿安全发展建言献策。
李雷雷[4](2019)在《煤矿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规律及应急决策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瓦斯爆炸严重影响煤矿安全生产,往往对煤矿造成重大破坏,有效的应急救援手段是减少人员伤亡和降低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煤矿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复杂而多变。空间受限、高温、黑暗、含有有毒有害气体、不稳定的岩层、冒落区等相互作用、不断演变,使应急救援极具风险性和挑战性。不恰当的应急救援方式极有可能导致救援人员自身伤亡事故的发生。很多案例表明,煤矿应急救援自身伤亡事故与灾情认识不足和应急决策不力有着重要关系。有效遏制煤矿救援自身伤亡事故的途径之一是加强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研究。为此,本文应用事故统计、理论研究、数值模拟、案例分析及数学建模等方法研究了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和灾区次生爆炸规律,进而从决策机制和决策方法两方面研究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方面:(1)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研究为有效提出避免应急决策失误的措施,利用事故统计方法研究了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和现场调研统计了 1959-2013年期间的81起矿山救援队自身伤亡事故。将事故按照发生时间、伤亡影响因素、救灾作业类型和伤亡人数进行统计,研究了灾区救援伤亡事故特征、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以及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对瓦斯爆炸应急决策的作用。研究表明:火灾事故和瓦斯煤尘爆炸事故救援始终是诱发自身伤亡事故概率最大的救灾作业种类,且近年来这一特点更为明显,火灾事故救援诱发瓦斯爆炸也成为重要特征。将矿山救援自身伤亡影响因素分为组织及个人因素、救援技术装备问题、违章指挥与处置、决策与指挥不合理、救援措施不当和其他等6类,其中组织及个人因素是诱发自身伤亡事故最多的因素,占比41.98%,救援技术装备问题次之,占比16.05%。近年来由决策与指挥问题及救灾措施不当诱发的自身伤亡事故比例有所增加。违章指挥与处置因素及决策与指挥不合理因素造成的矿山救援自身伤亡事故死亡人数可达到一个救援行动小队的人数,是防范的重点。火灾事故救援不当诱发的自身伤亡事故也比较严重,平均死亡人数达3-4人/起,爆炸事故次之,为2-3人/起。爆震伤、烧伤、中毒、窒息、钝挫伤及疲劳衰竭伤害等是导致矿山救援队员死亡的6种主要伤害类型。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的诱导主体主要为抢险救援指挥部、矿山救援队指挥员和队员。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研究有助于抢险救援指挥部、矿山救援队指挥员和队员科学应急决策,避免盲目施救。(2)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及次生爆炸灾害判识研究为提升应急决策的科学性,借助爆炸力学、流体力学等相关理论和科研、事故案例等对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及次生爆炸灾害判识进行了研究。次生瓦斯爆炸是由灾区环境的变化引起的。首先研究了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其次分析了次生瓦斯爆炸诱因规律,再次从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和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两方面进一步分析了次生瓦斯爆炸规律,最后研究了次生爆炸灾害判识流程。①提出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形成机理,将其形成分为3个阶段:一是爆炸冲击波的冲击破坏和火焰毁坏作用阶段,二是爆炸产生的热量和有毒有害气体的再分布阶段,三是施救措施对灾区环境的干扰阶段。②从瓦斯积聚和引爆火源的角度分析了应急救援过程中的次生爆炸诱因。对于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停风、无风微风、循环风、风量不足、通风系统不合理等是生产过程中导致瓦斯积聚的重要原因,而灾变过程中瓦斯排放、封闭灾区等救灾措施控制灾区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形成。对于引爆火源,电火花、放炮火花、摩擦撞击火花、烟火、明火、煤自燃等是生产过程中诱发瓦斯爆炸的火源,而救灾过程中,灾区电源被切断,灾区明火和自燃火源成为诱发次生瓦斯爆炸的重要火源,除此之外,灾区失爆的电气设备(如矿灯)也有可能成为引火源。③总结并分析了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中的4种组合模式:一是救灾过程中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遇隐蔽性强的自燃火源发生爆炸的模式,二是救灾过程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灾区失爆的电气设备发生爆炸的模式,三是救灾过程形成的爆炸性混合气体运移至采煤工作面明火处发生爆炸的模式,四是火区引燃采煤工作面上(下)隅角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模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这四种组合模式是救援过程中预防瓦斯爆炸的重要思路。④提出了 3种主要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救援过程中,次生瓦斯爆炸存在直接起爆和火焰加速机制,灾区状况的改变可能导致瓦斯燃烧转向瓦斯爆燃,小范围爆燃转向大范围爆燃,甚至爆燃转向爆轰,造成更大的破坏效应。⑤制定了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灾害判识流程,有利于救援人员判识灾区次生爆炸风险,科学应急决策。(3)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研究为进一步探究次生瓦斯爆炸规律,避免应急决策失误,依据灾区环境参数开展了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研究。将灾区简化为管道中的瓦斯空气预混区域,预混区域瓦斯浓度选取参考灾区参数。利用Ansys Gambit 2.4建立了直径0.1m、长1m的封闭管道模型,借助Ansys Fluent 15.0模拟了预混区域长度分别为0.2m和0.3m时的瓦斯(简化为甲烷)爆炸过程,其中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6%、8%、9.5%、11%和14%。以爆炸压力、爆炸压力上升速率、爆炸温度、燃烧反应速率、冲击波速度、火焰传播速度、压力波与火焰波的相对位置等为指标,研究了小型管道中预混范围变化的甲烷/空气爆炸特征,探讨了灾区环境参数变化下的次生爆炸规律。研究表明:①当灾区环境参数发生变化时,次生瓦斯爆炸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如预混长度增大,体积分数减小时,当甲烷体积分数接近化学当量浓度时,甲烷爆炸压力随之增大,当甲烷浓度接近瓦斯爆炸下限时,尽管甲烷预混长度有所增大,其爆炸压力却并未增大。预混长度增大后,瓦斯爆炸时间有所增长。应用表明可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用于指导实践。②甲烷爆炸压力并非在化学当量浓度时达到最大,而是在接近爆炸上限的体积分数时达到最大,受预混区与非预混区气体体积比影响,可燃气体向非预混区传播致使体积分数接近爆炸上限的甲烷爆炸压力最大。③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在最初50ms内出现一个峰值(即快速上升后又迅速下降的过程),然后保持较低的值。但对于高于化学当量浓度的甲烷在爆炸50ms后会由于部分甲烷传播至非预混区域,体积分数降低至接近化学当量浓度,致使反应速率有所增大,压力上升速率呈现出一定的波动。④由于预混区较小,爆炸呈现强度较小的爆燃形式。燃烧过程表明直径0.1m、长1m封闭管道中,部分预混甲烷爆炸火焰加速距离较短,且火焰连续加速现象不明显。预混区长度增大后,甲烷爆炸持续时间有所增大。爆炸冲击波速度和火焰传播速度相对较小。冲击波速度为300-400m/s,火焰传播速度为0-10m/s。⑤点火温度为2600K时,化学当量浓度下预混气体爆炸温度场云图和各监测点温度曲线表明,预混区比非预混区爆炸温度高,但爆炸火焰传播至的非预混区域高温仍会造成严重的烧伤。(4)典型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与次生爆炸特征研究为了寻求应急决策与次生瓦斯爆炸演变之间的关系,以2013年我国两座煤矿的瓦斯爆炸事故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应急决策和次生瓦斯爆炸特征,构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应急决策不当会导致次生瓦斯爆炸的演变。针对煤矿恶性事故,尽早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是安全救援的重要保障。构建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对规范应急处置,减少应急决策失误具有重要意义。(5)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及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研究根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具有的多主体多阶段特点,理论研究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和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①探讨了机制设计理论角度下的煤矿瓦斯爆炸应急决策机制。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救援应分前期处置和中后期处置两个阶段,不同阶段对应的应急决策主体不同。抢险救援指挥部是应急决策中的核心组织。研究认为,煤矿重特大事故及复杂性事故(如暂未造成伤亡的复杂火灾)应由政府部门指导成立抢险救援指挥部。基于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复杂性,应急决策方式应融合层级式决策方式和分散式决策方式,在保证抢险救援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给救援人员适当的决策权,实现安全、高效及有序应急救援。阐明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要点,能够指导决策主体进行应急决策。②提出了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通过对前景理论进行改进,使前景理论更加符合煤矿应急决策特点。应用表明,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能够促进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的科学化。
王靖春[5](2019)在《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2~2011年是煤炭行业发展最为景气的“黄金十年”,行业的高利润吸引了大量投资,新建煤矿数量不断增加,煤炭产能扩张迅速。然而,201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增长期,工业行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致使对煤炭的消费需求放缓。并且,由于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和巨大的碳减排压力,政府提出了优化能源结构、发展非煤能源的要求,这些使得对煤炭的需求量进一步下降。前期的大量投资引致煤炭产能集中释放,煤炭供给能力大于需求,造成煤炭供需严重失衡,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供过于求也造成了煤炭价格大幅下跌,2012年~2016年6月,煤炭价格持续低位运行,行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为改善煤炭行业的经济运行状况,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增产能和退出过剩产能的要求。在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煤炭价格逐步回归至合理区间,煤炭行业经济状况出现好转。判定我国煤炭行业的产能过剩程度,提出过剩产能退出的标准和机制,测度我国去产能政策对于煤炭行业去产能、行业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有利于认清我国煤炭行业的实际产能利用情况,弄清楚应该去多少产能的问题;有利于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哪些煤矿应该退出,退出的先后顺序应该是什么,弄清楚怎么去产能的问题;有利于明晰在产能退出后,如何处理资产债务和职工安置的问题,弄清楚产能退出后如何保障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有利于认识政策的实施效果,弄清楚后续政策制定和调整的问题。本文围绕着去多少产能、怎么去产能、去产能政策的效果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是:首先从煤炭供求状况、煤炭价格、行业经营状况和产能过剩情况等方面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四个方面的研究问题。根据要研究的问题,从产能及产能过剩的定义、产能过剩测度、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政策影响效应评估和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五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研究。归纳总结了产能过剩测度方法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收集了 2002~2016年我国25个产煤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基于面板数据超越对数成本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分段计算出2002年~2011年与2012年~2016年我国25个产煤省和全国的产能状况,得到了煤炭产业产能利用率周期性变动较为明显,变动情况与行业和经济周期的特点基本一致的结论。2002~2011年“黄金十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80.96%,属于正常水平范围内;2012~2016年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69.63%,产能处于过剩状态。最后,根据测算结果分析了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取得的成绩与我国煤炭行业去产能仍存在的问题。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研究。界定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范围,研究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影响因素,确定了资源禀赋、生产安全、开采技术、生态环保及经营效益五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并基于此建立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VIKOR多属性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并以阳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35个煤矿进行验证,对A类非去产能序列的23个煤矿和B类建议去产能序列中的12个煤矿分别进行排序,使用聚类分析方法对VIKOR测算得到的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并根据VIKOR测算和聚类结果,提出了科学合理去产能和改善煤炭过剩产能程度方面的建议。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分析了国家和地方层面发布的去产能相关政策,归纳了自去产能政策发布以来2016~2017年全国以及各煤炭生产省份的实际去产能情况。构建了面板数据单差法模型,研究了去产能政策对我国煤炭开采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和行业经济增长的平均影响。得到了去产能政策的实施促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产能利用率平均提高了 4.6%,促使行业产值平均增长了10.36%;构建了双重差分模型,以我国前10大主要产煤省为处理组,其他省份为对照组,研究了去产能政策对我国煤炭开采洗选业产能利用率和行业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得到了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异质性影响不显着,对行业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异质性影响,与其他省份相比,该政策促使主要产煤省煤炭采选业产值多增长了 13.77%。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研究。构建了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分析了当前资产处置模式、债务处置模式和职工安置模式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资产处置、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提出了进场交易和租赁两种固定资产处置模式和非公开协议转让、置换两种无形资产处置模式,提出了破产清算、债务重组、市场化债转股三种债务处置模式,提出通过原单位就业、内部退养、内部转岗、特殊疾病职工安置、待岗培训等内部分流,以及退休退职,依法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自谋置业、自主创业和退岗创业、组织参与外部岗位招聘等外部分流的职工安置模式。并以阳煤集团为案例进行过剩产能退出机制分析。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1)建立了基于面板数据超越对数可变成本函数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测算了 2002~2016年全国及各省煤炭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揭示了我国煤炭产能利用率的波动规律,判定了煤炭产能过剩的程度。(2)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VIKOR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模型,计算了阳煤集团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提出了基于聚类模型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顺序决策方法。(3)建立了面板数据单差分及双重差分模型,定量测算了煤炭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影响和异质性影响;建立了去产能政策对煤炭行业经济增长的单差分及双重差分模型,验证了煤炭去产能政策的有效性。(4)构建了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提出了资产处置、债务处置和职工安置模式及建议,设计了阳煤集团煤炭过剩产能的退出方案。
姜雅婷[6](2018)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频发高发的生产安全事故成为摆在我国各级政府面前的一项公共治理难题,不仅强烈冲击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而且对转型期中国的国家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2004年国务院通过向各省(区)人民政府下达事故结果控制指标,首次将生产安全事故控制列入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安全生产目标考核由此成为一项重要的晋升激励。对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治理效果的研究是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治理成效的基础和依据,相关研究、特别是基于经验证据的实证研究尤为迫切。本研究基于晋升激励的分析视角,综合公共管理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政策科学等多学科领域,运用建模分析、实证分析、内容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我国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理性人”假设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安全生产治理中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包含安全生产和经济增长两类活动的地方官员晋升效用模型,着重考察在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出台前后,不同程度的安全生产晋升激励水平如何影响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治理努力进而如何影响治理效果,以此从数学模型的角度对“目标考核—治理行为—治理效果”逻辑链条做一初探。其次,在安全生产治理效果三维测量模型基础上,基于2001-2012年中国30个省(区)的面板数据,为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提供了翔实的实证证据;进一步地,以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作为打开“目标考核—治理效果”作用黑箱的关键,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及文件数据库”(2001-2012),构建包含有治理承诺和治理政策的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分析维度框架,并对其在目标考核与治理效果之间的中介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最后,在建模分析和实证检验基础上,回归我国公共管理实践,从制度输入、治理过程和绩效输出三个层面提出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治理成效的政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内容,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出台后,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等事故指标显着下降,但目标考核对于提升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正面效应在具体指标上仍存在差异性和不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其一,目标考核对生产安全事故控制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影响并不一致;其二,目标考核对明确列入考核内容和在考核之外的指标影响并不一致;其三,目标考核对于事故总量指标影响显着而在重特大事故和煤矿事故防控方面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由此,以事故结果控制指标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不仅不能反映安全生产治理绩效,而且在评价政策效果中存在局限。第二,各省(区)一把手官员个人特征对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影响不及假设预期明显,且在各模型中并未取得相对一致的研究结论,仅有官员任期和来源在个别模型中得到了验证。这说明在以指标和考核为核心的压力型体制下,尽管安全生产在政绩考核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但晋升对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激励作用、进而目标考核激励地方政府改善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作用相对有限。第三,目标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治理承诺、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和规章等象征性治理造成地方政府在安全生产治理中的知行差距,而地方规范性文件这一实质性治理行为能够带来安全生产治理效果的改善。目标考核制度下过程控制的缺失和对结果的过度关注触发了地方政府的象征性治理行为,对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过程控制的缺失是造成治理效果评价困境和治理绩效不彰的内在原因。由此,从“目标考核—治理行为—治理效果”逻辑链条入手,完善现有以事故结果指标控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实质性治理行为的过程控制,促进由安全生产治理效果考核到安全生产绩效治理的转变,实现制度输入、治理过程、绩效输出的良性循环,是进一步扩大安全生产治理成效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的创新点在于:第一,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第二,通过对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的关注,深入剖析了目标考核制度与治理效果之间的作用黑箱。第三,通过地方政府所出台的有关安全生产治理的公共政策来具体刻画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治理行为。最后,从研究方法的角度,遵循“问题界定—理论模型—实证证据—研究结论”的研究脉络,本研究综合运用建模分析和实证检验两种主要路径,力图从理论和证据两个层面解决关键研究问题。
李杨[7](2018)在《论制度质量对煤炭生产安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上煤炭产量最大的国家,但煤炭生产中的死亡率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矿难多发固然有生产设备水平、人员训练程度以及产权制度安排等因素,但追根寻源,腐败是导致矿难多发的最根本的原因。要降低矿难死亡率,不仅要改善安全设施,加强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还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大力整饬腐败,肃清官场风气。
郭旗[8](2018)在《“煤矿关停”政策执行后山西省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研究 ——以C市J镇为例》文中指出煤炭产业影响下的农村基层政治生态,主要是地方政府、村委、村民、煤矿方之间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在煤炭产业改革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煤矿审批权,激发地方政府和农村基层纷纷建设煤矿。在“大、中、小一起上”的煤炭产业政策引导下,煤矿地区的经济得到有效发展,农村剩余劳力得到有效安置,从而形成了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的总体均衡。但与此同时,这种总体均衡又带有很强的低端性。煤矿产业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煤炭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如煤炭安全事故的不断发生,“官煤勾结”腐败现象的存在,小煤矿滥采滥挖得不到有效治理等等。为此,中央政府采取“渐进式”和“突击式”的治理措施对煤炭行业进行整顿,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由于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变通”作用,“渐进式”和“突击式”的治理并未取得预期成效。低端的政治生态均衡不仅没有打破,还成为改革的巨大阻碍。因此,中央政府在2006年制定对于中小型煤矿三年内全部关停的政策,即“煤矿关停”政策。在“煤矿关停”政策执行后,村民群众失去主要经济来源出现返贫情况,村集体财产失去经济来源村委出现“空心化”现象,国营煤矿采煤过程中引发土地塌陷、房屋裂缝和吃水困难。这一系列问题最终引发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由“均衡”向“失衡”转变,造在民了农村基层治理困境。本文就此展开研究,通过在C市J镇的实地调研,分析造成农村基层政治生态困境的成因,再结合十九大后中央提出振兴农村战略的政策,探索重塑农村基层政治生态。
郭启光[9](2016)在《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研究:形成机理、双重影响与治理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煤炭消费国,同时也是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近年来在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的背景下,中国煤矿安全事故发生率和死亡率虽有所下降,但仍远高于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矿难伤亡水平,并且重特大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中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同时,规制俘获现象在煤矿安全规制实践中普遍存在,是导致国家煤矿安全法律法规难以有效落实进而矿难频发的重要原因。因此立足我国具体国情,系统深入地研究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剖析其形成机理、实证研究其影响并探析其治理路径对于防范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发生,提高煤矿安全规制效果,扭转我国严峻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对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第一,系统阐释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形成机理;第二,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第三,衡量和评价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第四,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的治理研究。以上四部分内容构成了本文四个核心章节,各核心章节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第3章借鉴Tirole(1986)提出的PSA分析框架,构建并系统论述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实践中存在的"中央政府(委托人)-地方政府(监督者)-煤矿企业(代理人)"双层委托代理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详细剖析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形成的理论机制:一方面,为了提高煤炭产出和增加利润,煤矿企业缺乏激励遵从安全规制;另一方面,在现有的财政分权体制和政治升迁机制下,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晋升利益的地方政府为了避免安全规制对地区经济增长、财政收入、就业人口产生负面冲击,往往缺乏充分的激励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制。由于煤矿安全事故具有偶发性、中央与地方之间存在广泛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上中央政府惩罚机制不完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乏力、矿工监督机制缺失等外在约束弱化,于是煤矿企业与地方政府有激励进行合谋。煤矿企业积极进行规制俘获活动,向地方政府官员直接提供贿赂资金、煤矿干股等经济利益输送或者利用其承担的政策性负担(例如促进当地GDP增长、贡献财税收入、吸纳就业等)游说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则放松对煤矿企业开采的行政许可审批和安全生产日常监管,默许纵容企业安全投入不足、进行超设计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开采等违法违规行为,甚至在发生矿难后帮助企业隐瞒矿工伤亡情况,导致规制俘获发生,各类煤矿安全事故难以有效杜绝。第4章系统剖析了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的影响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搜集2001-2011年中国25个主要产煤地区的各类矿难死亡人数数据,使用专门分析非负离散型计数数据的负二项回归方法实证研究了安全规制俘获对矿难伤亡水平的影响,同时也检验了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度、煤矿安全投入、矿工素质、产权结构、媒体监督、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等因素对矿难伤亡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造成了显着负面影响,且该负面影响在煤炭产值占GDP比重较高的地区更加突出,而在体制环境较完善的地区得以减弱。此外,研究还发现,缩小地方政府财权事权不匹配程度、加大煤矿安全投入、提高矿工素质、增强安全监察机构的独立性等均对于遏制矿难具有一定作用,而媒体舆论监督的作用并不显着。第5章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了 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分别对安全规制和规制俘获两种情形下各地区煤炭行业的TFP增长率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并通过将生产率指数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考察推动TFP增长的主要源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情形下煤炭行业TFP增长均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则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化,利用技术效率改善来提升TFP增长率存在着较大改进空间。东部地区煤炭行业TFP增长率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率的差异是导致区域间TFP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安全规制情形下TFP增长相比,规制俘获使得煤炭行业技术进步率提高的同时技术效率增长率下降,由于技术进步率提高幅度大于技术效率增长率下降幅度,于是在规制俘获情形下煤炭行业能够实现更高的TFP增长率,并且规制俘获对中西部地区煤炭行业TFP增长的影响更大。这从宏观层面上解释了煤炭行业以牺牲煤矿安全换取快速发展的原因。此外,本章将TFP增长对煤炭行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作为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衡量指标并进行系统评价,发现TFP增长对煤炭行业增长的贡献份额平均仅有33.41%,远低于资本和劳动投入的贡献份额。表明煤炭行业发展过分依赖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TFP增长的作用十分有限,煤炭行业发展方式呈现出"高投入、高事故率、低效率"的粗放和外延型特征,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势在必行。据此本章进一步探析了煤炭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实现路径,为煤炭行业实现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第6章分析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提高和安全规制周期对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研究假说,基于2001年1月至2010年8月期间的相关月度数据,使用马尔科夫区制转换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进行实证研究发现:(1)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有助于降低规制俘获发生概率,表现为规制波动水平出现了结构性变化,由高规制波动状态向低规制波动状态转变,波动幅度明显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煤矿安全规制效果。(2)安全规制周期对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产生了周期性影响,表现在全国"两会"、党代会、春节等对安全事故较为敏感的特殊时期,矿难发生起数和伤亡人数显着下降。煤矿安全水平的提高并非通过减少煤炭产量实现,而是地方政府强化安全规制执法的结果,表明安全规制周期能够周期性地影响规制俘获发生概率。最后借鉴美国煤矿安全规制经验,从安全规制职能重配与机构调整、安全规制机构人员异地交流、安全规制信息公开、安全规制模式转变四个方面进一步探寻防范煤矿安全规制俘获问题、促进煤矿安全水平提高的长效机制。本文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1)以新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转型期中国具体国情,对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形成机理、影响与治理展开了系统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发展中国家社会性规制领域中规制俘获问题研究。(2)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手工搜集整理了主要产煤地区的矿难死亡人数(含失踪人数)数据,实证研究了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一影响在煤炭产值占GDP比重不同的地区以及制度环境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情况。此外检验了已有文献关于矿难频发的多个理论假说,为解答中国矿难频发之谜提供了实证依据。(3)尝试将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应用于煤炭行业TFP增长研究,通过设定不同方向性距离函数构建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和评价了安全规制和规制俘获两种情形下各地区煤炭行业的TFP增长率以及技术进步率和技术效率增长率,并对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进行了考察。(4)使用MS-VAR模型刻画了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体制改革背景下规制波动存在的结构性变化,检验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提高对于防范规制俘获的作用,同时分析了安全规制周期对规制俘获产生的周期性影响。此外,本文提出了一套规制俘获治理方案,包括规制职能重配与机构调整、规制机构人员异地交流、规制信息公开、规制模式转变四个方面。
刘全龙[10](2016)在《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控制情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目前“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工作格局下,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煤矿企业间的多方博弈,且在这种多方博弈格局中,不同主体地位和谈判能力,导致各主体间利益冲突趋于隐性化,影响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煤矿重大事故频频发生。论文针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过程中各方利益冲突趋于隐性化且监察监管过程具有复杂动态博弈和多方参与的特点,以风险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与内部性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理论、政府规制理论和博弈理论等为指导,采取理论分析与情景模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模式探讨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与控制情景问题。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形成和发展,将建国66年来的煤矿安全政府监察监管历程划分为六个历史阶段:建国初的煤矿安全生产初创期、“大跃进”及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和新体制形成时期(国家监察模式时期),并分析各个阶段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的变迁过程。然后,分析当前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现状和特征,并对其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开始逐步建立的新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从短期来看对于全国煤矿安全记录的改善具有负面作用,其中乡镇煤矿的负面作用程度最大,国有重点煤矿的负面作用程度最小;但从长远看来对全国煤矿安全记录的改善具有显着性的正面作用,其中乡镇煤矿的改善效果最明显,国有重点煤矿的改善效果最小;而后从1998年末关闭非法乡镇小煤矿政策和现行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的不足两方面对回归结果进行分析。(2)针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存在的不足和国内外对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相关研究的缺陷,从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视角进行分析,将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演化博弈划分为单种群演化博弈、两种群演化博弈和系统演化博弈。具体而言,单种群演化博弈包括:国家监察机构之间监察行为的演化博弈、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监管行为的演化博弈以及煤矿企业之间安全生产行为的演化博弈;两种群演化博弈包括:国家监察机构与地方监管机构之间的演化博弈、国家监察机构和煤矿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以及地方监管机构与煤矿企业之间的演化博弈;系统演化博弈则是指国家监察机构、地方监管机构和煤矿企业三个种群之间的系统性演化博弈。然后对上述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单种群演化博弈模型、两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和系统演化博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单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和双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可以通过分析均衡点时系统的雅可比矩阵的行列式值和迹值的符号,判断其均衡点的稳定性;但是对于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此方法理论上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计算量巨大繁琐,且系统演化博弈过程具有复杂动态性,对各局中人的策略也难以合理制定。因此,采用系统动力学(SD)来研究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的反馈结构,分析其系统演化博弈均衡点的稳定性。从而构建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SD模型,并对系统演化博弈的均衡点进行仿真以分析其稳定性,主要包括:纯策略均衡解稳定性分析、混合策略均衡解稳定性分析和一般策略演化博弈稳定性分析,结果发现: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过程出现反复波动、震荡发展的趋势,即演化博弈过程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这从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解释中国重大煤矿事故多年处于频发态势的一个主要客观原因。(3)以提高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效果、降低煤矿企业违法行为为目标,针对上述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的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问题进行有效稳定性控制情景研究,提出可以有效抑制系统演化博弈过程波动性的控制情景,即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并对该情景下的系统演化博弈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与仿真结果理论证明。结果表明:在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博弈过程的波动性得到有效控制,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但是在此演化稳定策略均衡状态下,煤矿企业仍存在一定比率的选择违法行为。因此,有必要对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变量进行分析与控制优化,从而提出优化动态惩罚-激励稳定性控制情景,并对该情景下的系统演化博弈有效稳定性进行仿真分析与仿真结果理论证明。结果表明:优化动态惩罚-激励稳定性控制情景不仅能够有效抑制系统演化博弈过程的波动性,使系统演化博弈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均衡,且在此演化稳定均衡策略状态下煤矿企业违法行为得到有效控制。最后,在上述对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的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有效稳定性控制情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机构的改善对策。
二、新疆地方煤矿恶性伤亡事故上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地方煤矿恶性伤亡事故上升(论文提纲范文)
(2)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1.2.1 研究的方法 |
1.2.2 研究的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安全投入与事故损失方面的研究 |
2.1.2 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方面的研究 |
2.1.3 安全投入效率方面的研究 |
2.1.4 安全投入优化方面的研究 |
2.1.5 文献述评 |
2.2 安全投入基本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
2.2.2 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
2.2.3 安全投入的分类 |
2.3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分析 |
3.1 煤矿安全投入动力机制的内涵 |
3.2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因素分析 |
3.2.1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分析 |
3.2.2 煤矿安全投入的外生动力分析 |
3.3 煤矿安全投入的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的耦合分析 |
3.3.1 耦合基础 |
3.3.2 耦合机制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分析 |
4.1 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4.2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识别及概念模型确立 |
4.2.1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资料的收集及处理 |
4.2.2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概念模型确立 |
4.3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量表编制及数据处理 |
4.3.1 调查问卷设计 |
4.3.2 问卷设计的偏差控制 |
4.3.3 调查实施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4 探索性因子分析理论模型构建 |
4.3.5 数据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AMOS实现及分析 |
4.4.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4.4.2 结构方程模型AMOS应用 |
4.4.3 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结构路径评价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分析 |
5.1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现状及不足 |
5.1.1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现状 |
5.1.2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研究不足 |
5.2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3 煤矿安全投入评价指标的构建 |
5.4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的实证分析 |
5.4.1 各煤矿的基本概况 |
5.4.2 煤矿分类指标构建及实证分析 |
5.4.3 煤矿安全投入综合评价指标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煤矿安全投入效率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 |
6.1 数据包络分析(DEA)理论概述 |
6.2 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
6.2.1 超效率SBM评价模型介绍 |
6.2.2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介绍 |
6.3 煤矿安全投入效率评价的实证研究 |
6.3.1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静态分析 |
6.3.2 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综合分析 |
6.3.3 考虑非期望与不考虑非期望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对比分析 |
6.3.4 煤矿安全投入技术效率分类分析 |
6.3.5 利用松弛变量分析非有效DUM并提出改进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评价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一、煤矿安全监察相关理论 |
(一)煤矿安全监管监察概念辨析 |
1.煤矿安全监察的概念 |
2.煤矿安全监管的概念 |
3.“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的辨析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安全管理理论基础 |
2.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
3.公共治理理论基础 |
4.法治理论基础 |
二、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状况和成效 |
(一)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部门概况 |
1.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组织机构 |
2.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及所属部门职责 |
(二)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状况和成效 |
1.严查违法行为,形成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
2.强化责任追究和警示教育,确保煤矿企业依法生产、安全生产 |
3.严把安全关口,实现安全生产源头控制 |
4.加强科技兴安,推动煤矿安全基础提升 |
5.检查指导地方工作,“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合力显着 |
6.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全区煤矿应急救援体系 |
三、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
(一)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存在的主要问题 |
1.监察执法面临煤矿自然灾害和违法违规行为“双加剧”问题 |
2.煤矿安全监察执法力量薄弱 |
3.“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权责利关系不协调 |
(二)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煤矿安全监察相关法律法规修订完善滞后 |
2.“传统”的监察执法方式与“飞速发展”的煤炭行业间的不适应 |
3.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不合理 |
4.多主体管理间的相互影响 |
四、案例分析:以赤峰宝马煤矿“12·3”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为例 |
(一)煤矿基本情况及事故经过 |
1.煤矿基本情况 |
2.事故经过 |
(二)事故前煤矿监察情况 |
(三)事故查处情况和反映出的煤矿安全监察问题 |
1.事故查处中对各部门的责任认定和处理结果 |
2.事故查处反映出的煤矿安全监察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五、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完善对策建议 |
(一)完善体制机制,确保监察责任落实 |
1.完善煤矿安全领域法律法规,明确监管监察责任 |
2.建立监管监察联合执法机制,遏制煤矿违法行为 |
3.改进调整基层监察机构设置,建设高效监察队伍 |
(二)改进监察方式,提升监察执法实效 |
1.完善监察手段,推动科学执法 |
2.创新监察方式,提升执法效果 |
(三)加强诚信建设,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1.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
2.加强第三方监督 |
(四)夯实安全基础,实现煤矿本质安全 |
1.加强人员教育培训,形成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
2.提升煤矿“四化”水平,形成安全生产有力保障 |
3.加强重大灾害防治,提前消除事故风险隐患 |
4.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煤矿生产长治久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煤矿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规律及应急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瓦斯爆炸研究现状 |
1.2.2 应急救援研究现状 |
1.2.3 主要问题分析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研究 |
2.1 灾区救援伤亡事故特征研究 |
2.1.1 救援伤亡事故新特征 |
2.1.2 救援伤亡事故的连锁效应特征 |
2.2 灾区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的统计研究 |
2.2.1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
2.2.2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控制的难易性分类 |
2.2.3 救援伤亡事故的多因性 |
2.2.4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在救灾作业中的分布 |
2.2.5 基于伤亡影响因素和救灾作业的事故严重性分析 |
2.2.6 不同救援伤亡诱因的主体分析 |
2.3 救援伤亡影响因素对应急决策的作用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及次生爆炸灾害判识研究 |
3.1 瓦斯爆炸灾区环境研究 |
3.1.1 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形成机理 |
3.1.2 典型瓦斯爆炸灾区环境变化规律 |
3.1.3 灾区环境判识应用举例 |
3.2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诱因规律 |
3.2.1 灾区瓦斯积聚规律 |
3.2.2 灾区引爆火源规律 |
3.3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规律 |
3.3.1 掘进工作区域施救瓦斯爆炸演变过程 |
3.3.2 采煤工作区域施救瓦斯爆炸演变过程 |
3.3.3 次生瓦斯爆炸演变过程特征 |
3.4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规律 |
3.4.1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形式界定的理论基础 |
3.4.2 基于爆燃事故的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分析 |
3.4.3 次生瓦斯爆炸演变形式特征 |
3.5 灾区次生瓦斯爆炸灾害判识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研究 |
4.1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设计 |
4.2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方法 |
4.2.1 控制方程 |
4.2.2 模型选取 |
4.2.3 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性验证 |
4.2.4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
4.3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3.1 典型爆炸云图分析 |
4.3.2 灾区环境参数变化下的爆炸压力对比分析 |
4.3.3 爆炸压力上升速率对比分析 |
4.3.4 爆炸形式对比分析 |
4.3.5 冲击波与火焰速度对比分析 |
4.3.6 火焰传播距离与瓦斯预混长度的关系 |
4.3.7 最大爆炸压力与瓦斯浓度的关系 |
4.3.8 爆炸温度分析 |
4.3.9 化学反应速率分析 |
4.4 基于灾区环境参数的瓦斯爆炸数值模拟结果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5 典型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与次生爆炸特征研究 |
5.1 八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 |
5.1.1 应急决策分析 |
5.1.2 八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特征 |
5.1.3 八宝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与应急决策的关系 |
5.2 杉木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分析 |
5.2.1 应急决策分析 |
5.2.2 杉木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特征 |
5.2.3 杉木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演变与应急决策的关系 |
5.3 案例中应急决策主要问题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及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研究 |
6.1 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研究 |
6.1.1 应急决策阶段与决策主体划分 |
6.1.2 应急决策方式分析 |
6.1.3 机制设计理论角度下的瓦斯爆炸事故应急决策机制构建 |
6.1.4 应急决策要点 |
6.2 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研究 |
6.2.1 前景理论数学模型 |
6.2.2 瓦斯爆炸事故的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构建 |
6.3 前景理论应急决策模型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5)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产能及产能过剩的界定 |
2.2 产能利用率测度研究现状 |
2.3 产能评价及退出标准研究现状 |
2.4 政策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2.5 产能退出机制研究现状 |
2.6 文献评述 |
3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研究 |
3.1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确定 |
3.1.1 产能过剩测度方法分析 |
3.1.2 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方法比较及选择 |
3.2 基于面板数据的煤炭产能过剩测度模型 |
3.2.1 模型构建 |
3.2.2 变量确定及数据来源 |
3.3 基于面板数据的煤炭产能过剩测算 |
3.3.1 描述性统计 |
3.3.2 面板单位根及协整检验 |
3.3.3 各省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 |
3.4 测度结果分析 |
3.4.1 各省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
3.4.2 全国产能过剩测度结果分析 |
3.4.3 我国煤炭产能过剩测度结果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研究 |
4.1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范围界定及影响因素研究 |
4.1.1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范围界定 |
4.1.2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
4.2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及说明 |
4.3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研究 |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2 基于VIKOR的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测算研究 |
4.3.3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实证研究 |
4.3.4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指数聚类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炭去产能政策的影响效应研究 |
5.1 去产能相关政策概述 |
5.1.1 国家层面相关政策 |
5.1.2 地方层面相关政策 |
5.2 政策对去产能的实际影响情况 |
5.2.1 全国去产能情况 |
5.2.2 各省份去产能情况 |
5.3 去产能政策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
5.3.1 对产能利用率的平均影响 |
5.3.2 对产能利用率的异质性影响 |
5.4 去产能政策的经济影响 |
5.4.1 政策的平均经济影响 |
5.4.2 政策的异质性经济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煤炭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研究 |
6.1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模型构建 |
6.1.1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理论依据 |
6.1.2 煤炭产能退出政策概述 |
6.1.3 煤炭产能退出机制框架模型 |
6.2 资产处置模式及建议 |
6.2.1 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2.2 固定资产处置模式设计 |
6.2.3 无形资产处置模式设计 |
6.2.4 去产能资产处置建议 |
6.3 债务处置模式及建议 |
6.3.1 债务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3.2 债务处置模式设计 |
6.3.3 去产能债务处置建议 |
6.4 职工安置模式及建议 |
6.4.1 职工安置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4.2 职工安置模式设计 |
6.4.3 去产能职工安置建议 |
6.5 阳煤集团过剩产能退出案例分析 |
6.5.1 关闭矿井现状 |
6.5.2 关闭矿井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5.3 关闭矿井资产处置方案设计 |
6.5.4 关闭矿井债务处置方案设计 |
6.5.5 关闭矿井职工安置方案设计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
(6)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安全生产相关概念界定 |
1.2.2 目标考核相关概念界定 |
1.2.3 治理效果相关概念界定 |
1.3 分析视角阐释 |
1.3.1 激励、激励机制与晋升激励 |
1.3.2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一项负向晋升激励 |
1.3.3 晋升激励分析视角何以体现? |
1.4 研究边界廓清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关键问题 |
1.5.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2.1 文献计量分析 |
2.1.1 研究方法 |
2.1.2 样本文献选取 |
2.1.3 研究过程与结论 |
2.1.4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结论的综述框架结构 |
2.2 关于晋升激励的研究 |
2.2.1 晋升激励的制度基础 |
2.2.2 晋升激励下的地方政府和官员行为 |
2.3 关于绩效管理和目标考核的研究 |
2.3.1 地方政府绩效管理 |
2.3.2 目标责任制与目标考核 |
2.4 关于安全生产考核与问责的研究 |
2.5 研究述评 |
第3章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对治理效果的影响模型 |
3.1 决策问题描述与界定 |
3.2 模型建立与分析 |
3.2.1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3.2.2 参与人及主要假设 |
3.2.3 模型建立 |
3.2.4 模型分析与结论 |
3.2.5 数值模拟与验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检验 |
4.1 实证背景与问题描述 |
4.2 研究假设及实证模型 |
4.2.1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 |
4.2.2 省级官员个人特征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 |
4.2.3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治理效果的时间效应 |
4.3 研究方法 |
4.4 研究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治理效果的中间机制检验 |
5.1 实证背景与问题描述 |
5.2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打开黑箱的钥匙 |
5.2.1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为什么能够打开“目标考核—治理效果”黑箱? |
5.2.2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的分析路径 |
5.2.3 地方政府安全生产治理行为的分析维度 |
5.3 研究假设及实证模型 |
5.3.1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 |
5.3.2 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与地方政府治理行为 |
5.3.3 地方政府治理行为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 |
5.3.4 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的中介效应 |
5.4 研究方法 |
5.5 研究结果 |
5.6 本研究因果推断思路梳理 |
5.6.1 研究设计层面 |
5.6.2 研究结果层面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发现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发现 |
6.2 政策建议 |
6.2.1 输入层面:完善现有以事故结果指标控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 |
6.2.2 过程层面:加强对地方政府安全生产实质性治理行为的过程控制 |
6.2.3 结果层面:实现由安全生产治理效果考核到安全生产绩效治理的转变 |
第7章 结束语 |
7.1 主要内容及结论 |
7.1.1 主要内容 |
7.1.2 研究结论 |
7.2 主要贡献与创新点 |
7.2.1 主要贡献 |
7.2.2 创新点 |
7.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煤矿关停”政策执行后山西省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研究 ——以C市J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样本选择 |
五、本文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政治生态理论 |
一、政治生态的缘起 |
二、政治生态的概念界定 |
三、政治生态理论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政策执行理论 |
一、政策执行的理论探索 |
二、政策执行的实践理论 |
第三章 粗放型低端均衡的政治生态格局 |
第一节 粗放型的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现状 |
一、政治主体的效能反应 |
二、农村基层政治主体的利益分割 |
第二节 低端均衡的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现状 |
一、政治主体低端的变革 |
二、低端均衡的农村基层政权 |
第四章 “煤矿关停”政策执行后农村基层政治生态格局 |
第一节 “煤矿关停”政策的缘起 |
一、粗放型低端均衡的利益分化严重 |
二、政府难于调节利益分化的态势 |
第二节 “煤矿关停”政策的影响 |
一、“煤矿关停”政策的执行路径 |
二、“煤矿关停”政策的“得”与“失” |
第三节 “煤矿关停”政策执行中农村政治主体的反应 |
一、农村基层组织的危机 |
二、农村基层组织的功能缺失 |
第四节 “煤矿关停”政策执行中利益攸关方的反应 |
一、煤矿承包商的“被动性退出” |
二、国营煤矿的治理基金失效 |
第五章 政治生态失衡下农村基层困境 |
第一节 集体财产“公地化”的原理 |
一、集体财产“公地化”的景象 |
二、集体财产“公地化”的机理 |
第二节 农村基层困境的难点 |
一、农村基层政治主体力量有限 |
二、政治权力主体异化 |
第六章 重塑农村基层政治生态 |
第一节 净化政治体系 |
一、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示制度 |
二、加强信息反应制度建设 |
三、健全信访制度和巡视小组建设 |
第二节 维护农村基层利益 |
一、执法公平公正 |
二、落实践行群众路线 |
第三节 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政治生态 |
一、惠农政策促进农村基层经济发展 |
二、资源红利兼顾农村基层利益 |
三、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研究:形成机理、双重影响与治理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煤矿安全规制 |
1.2.2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2 规制俘获理论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2.1 规制俘获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
2.1.1 传统的规制俘获理论 |
2.1.2 新规制经济学的规制俘获理论 |
2.2 国外规制俘获问题研究新进展 |
2.2.1 西方发达国家规制俘获问题研究进展 |
2.2.2 转型国家政府俘获问题研究进展 |
2.3 中国规制俘获问题研究进展 |
2.4 本章小结 |
3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的形成机理:基于中国情境的PSA理论框架 |
3.1 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中的PSA框架 |
3.2 安全规制俘获形成的内在激励分析 |
3.2.1 煤矿企业的激励分析 |
3.2.2 地方政府的激励分析 |
3.3 安全规制俘获形成的外在约束分析 |
3.3.1 中央与地方之间信息不对称 |
3.3.2 惩罚不可置信 |
3.3.3 地方新闻媒体监督乏力 |
3.3.4 矿工监督机制缺失 |
3.4 规制俘获形成机理的数理分析 |
3.5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典型案例梳理 |
3.6 本章小结 |
4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安全水平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
4.1 矿难为何频发:文献梳理 |
4.2 规制俘获影响煤矿安全水平的机理分析 |
4.3 实证准备:变量、数据与模型 |
4.3.1 变量选取 |
4.3.2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3.3 模型设定与实证方法 |
4.4 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
4.4.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4.2 负二项回归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4.4.3 规制俘获对煤矿安全水平影响的区域差异特征 |
4.4.4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的影响:基于Malmquist-Luenburger指数的测算与分析 |
5.1 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的影响机理与测算方法 |
5.1.1 生产技术设定 |
5.1.2 基于产出导向的方向性距离函数设定 |
5.1.3 安全规制下煤炭行业TFP增长测算 |
5.1.4 规制俘获下煤炭行业TFP增长测算 |
5.2 安全规制俘获对煤炭行业TFP影响的衡量与评价 |
5.2.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5.2.2 基于Malmquist-Luenburger生产率指数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
5.3 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衡量与评价 |
5.3.1 煤炭行业发展方式的评价方法 |
5.3.2 各地区煤炭行业发展方式 |
5.3.3 推动煤炭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探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治理效果研究:基于MS-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
6.1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治理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6.1.1 安全监察机构独立性提高与规制俘获治理 |
6.1.2 安全规制周期与规制俘获治理 |
6.2 模型、变量与数据 |
6.2.1 MS-VAR模型 |
6.2.2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
6.3 安全规制俘获治理的实证分析 |
6.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
6.3.2 MS-VAR模型设定 |
6.3.3 MS-VAR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
6.3.4 基于不同区制的脉冲响应结果与分析 |
6.4 煤矿安全规制俘获治理的进一步探讨——基于国际经验的分析 |
6.4.1 安全规制职能重配与机构调整 |
6.4.2 安全规制人员异地交流 |
6.4.3 安全规制信息公开 |
6.4.4 由单一安全规制模式向综合安全治理模式转变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启示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控制情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案及方法 |
1.5 研究特色 |
1.6 本章小结 |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基本概念辨析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2.3 相关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
3.1 煤矿安全生产初创期 |
3.2“大跃进”及调整时期 |
3.3“文化大革命”时期 |
3.4 改革开放时期 |
3.5 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 |
3.6 新体制形成时期 |
3.7 本章小结 |
4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有效性分析 |
4.1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现状 |
4.2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
4.3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特征 |
4.4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有效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1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演化博弈的分类 |
5.2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单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3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两种群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4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模型仿真与稳定性研究 |
6.1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SD模型 |
6.2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模型仿真与稳定性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有效稳定性控制情景研究 |
7.1 一般惩罚情景对系统演化博弈结果的影响 |
7.2 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博弈稳定性仿真及结果理论证明 |
7.3 动态惩罚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稳定策略均衡影响变量分析与优化 |
7.4 优化动态惩罚-激励稳定性控制情景下系统演化博弈稳定性仿真及结果理论证明 |
7.5 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效果相关改善对策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 |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新疆地方煤矿恶性伤亡事故上升(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企业不安全生产行为政府监管的博弈研究[D]. 张宇航.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煤矿安全投入影响因素系统分析及其效率评价研究[D]. 王海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3]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问题研究[D]. 吕超.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4]煤矿瓦斯爆炸灾区次生爆炸规律及应急决策模型研究[D]. 李雷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4)
- [5]煤炭产能过剩的测度及产能退出机制研究[D]. 王靖春.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08)
- [6]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制度的治理效果研究[D]. 姜雅婷. 兰州大学, 2018(02)
- [7]论制度质量对煤炭生产安全的影响[J]. 李杨. 云南社会科学, 2018(03)
- [8]“煤矿关停”政策执行后山西省农村基层政治生态研究 ——以C市J镇为例[D]. 郭旗.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中国煤矿安全规制俘获研究:形成机理、双重影响与治理效果[D]. 郭启光. 东北财经大学, 2016(06)
- [10]中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分析与控制情景研究[D]. 刘全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