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yser-Fleischer 角膜环

Kayser-Fleischer 角膜环

一、Kayser—Fleischer氏角膜环(论文文献综述)

屈传武,徐国志,付金霞,徐景林[1](1990)在《肝豆状核变性的眼部特殊表现(附一例报告)》文中指出本文在总结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眼部改变的同时报告了一例眼部特殊表现——晶体前囊环状金属样色素颗粒沉着及调节与辐辏改变,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陈又昭,曾凌华,马巧云[2](1985)在《肝豆状核变性的眼肌病变(附17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遣传病。本病的主要特征是脑部基底节尤其是豆状核的变性、肝硬变、肾损害以及眼部的病变。如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本病的眼部表现主要有:④角膜Kayser-FIeischer环(简称K-F环);③晶状体葵花状混浊;③斜视、集合力不足、调节幅度减少等眼肌改变;④视网膜内黄色或灰色小点,静脉充盈;⑤暗适应机能下降。国内关于本病的眼科报道不多,且多侧重于对角膜K-F环的描述,未有专门关于眼肌病变的报告。本文对1982年以来确诊为肝豆状

刘秀琴,徐敬琴,冯应琨[3](1982)在《52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脑电图分析》文中指出本文报道52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脑电图所见,对其与临床表现、生化改变及治疗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将8例无症状亲属的脑电图与病人进行比较。

杜岱雪[4](1982)在《单独的Kayser-Fleischer氏角膜环及局限性后圆锥角膜一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Kayser—Fleischer 氏角膜环是肝豆状核变性中的一个特殊病征,但每个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不一定均有此色素环。如有此角膜色素环的发现,肝豆状核变性可以确诊。最近我们遇到一例患者有典型的 Kayser—Fleischer 氏角膜环而无其他神经症状,并

罗月英[5](1982)在《Kayser-Fleisher氏角膜环》文中研究表明 本院神经科拟诊为肝豆状核变性,请本科会诊,用裂隙灯检查,发现有 Kayser—F1eisher 氏角膜环者共10例。现报道如下。典型病例例1,张丽,女,12岁,学生,安徽省马鞍山市人,76年11月12日住院,住院号18565。

梁秀龄,刘焯霖[6](1982)在《肝豆状核变性的某些遗传学问题》文中研究说明分析我院以及国内已发表的肝豆状核变性共247例(男141例,女106例),发病尚未肯定有地区倾向性;有家族史者占32%;先证者及同胞罹患数合计约占同胞总数的1/3;绝大多数病例限于同胞一代发病,有两个家庭确诊为两代发病;患者父母的亲缘结婚率因材料不完全而无法统计。

许贤豪,杨秉贤,冯应琨[7](1981)在《肝豆状核变性——8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豆状核变性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国内报告不多。作者对该院在53年中收治的80例住院病人,结合文献复习,从诊断标准、一般资料、首发症状与发病年龄的关系、自发病至确诊时间、发病机制、神经系统症状、精神症状、肝病症状、肾脏损害、骨关节损害、心电图表现、诊断、家族史、预后、分型等十五个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讨论。

谈友芬,俞云[8](1981)在《肝豆状核变性(附3例报告)》文中指出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氏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的进行性变性疾病,约半数患者有家族性特征。常侵犯儿童及青年人,其病理改变为豆状核变性及结节性肝硬化。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困难、吞咽不便及精神障碍,肝

罗月英,洪维清[9](1976)在《Kayser—Fleischer氏角膜环》文中研究表明 本院神经科病员胡文莲,拟诊为肝豆状核变性,请本科会诊,用裂隙灯检查,有 Kayser—Fleischer 氏角膜环,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此种病例,国内文献报告甚少,仅有程玉麐、林文秉、童启哲、刘翰等氏报告,不满十例,本科发现二例,典型病例报告如下:病例报告胡××女22岁、未婚,农,安徽省芜湖县弯塘公社人,1975年7月8日入院,

张训初,陈庆和[10](1960)在《锥体外运动系统疾患3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锥体外运动系统Extra pyramidal motor system 包括苍白球,新绞状体,红核,黑质,Luysi 氏体,视丘下核,中脑被盖,小脑,视丘背部和皮层(额,顶、颞和枕叶的一部分),以及上述各部之间复杂联系。本系统受侵时即有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出现,其主要表现为:(1)不自主运动;(2)自主运动的减少或消失;及(3)肌紧张力的增强或减弱。上述症状在情感激动时增重,于睡眠时消失,本系统疾患之临床表现大致有下列诸型。

二、Kayser—Fleischer氏角膜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Kayser—Fleischer氏角膜环(论文提纲范文)

(6)肝豆状核变性的某些遗传学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地区
二、家族史
三、遗传方式
四、遗传的异质性(gen etic hetero-geneity)
五、筛选检查和杂合子的检测
六、遗传性铜代谢缺陷

四、Kayser—Fleischer氏角膜环(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豆状核变性的眼部特殊表现(附一例报告)[J]. 屈传武,徐国志,付金霞,徐景林.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1990(03)
  • [2]肝豆状核变性的眼肌病变(附17例分析)[J]. 陈又昭,曾凌华,马巧云. 中山医学院学报, 1985(01)
  • [3]52例肝豆状核变性的脑电图分析[J]. 刘秀琴,徐敬琴,冯应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2(03)
  • [4]单独的Kayser-Fleischer氏角膜环及局限性后圆锥角膜一例报告[J]. 杜岱雪. 角膜病杂志, 1982(01)
  • [5]Kayser-Fleisher氏角膜环[J]. 罗月英. 角膜病杂志, 1982(01)
  • [6]肝豆状核变性的某些遗传学问题[J]. 梁秀龄,刘焯霖.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1982(01)
  • [7]肝豆状核变性——80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J]. 许贤豪,杨秉贤,冯应琨.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1(04)
  • [8]肝豆状核变性(附3例报告)[J]. 谈友芬,俞云. 青海医药, 1981(02)
  • [9]Kayser—Fleischer氏角膜环[J]. 罗月英,洪维清. 皖南医学, 1976(01)
  • [10]锥体外运动系统疾患30例临床观察[J]. 张训初,陈庆和.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60(01)

标签:;  

Kayser-Fleischer 角膜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