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氯酸铵—聚硫复合推进剂(论文文献综述)
丁杰,赵启扬,余明敏,周子翔,王善金[1](2020)在《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概述》文中研究指明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出色的能量管理能力,对于提高导弹武器的作战性能具有极高的价值。简述了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优点,对其典型的结构方案如隔板式、隔层式、降压熄火式、液体阻燃剂熄火式、快速降压与液体喷射联合熄火式、固体阻燃剂熄火式构型作了详细分析,并对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对多脉冲发动机在美国SRAM、PAC-3 MSE、SM-3,德国LFK-NG、HFK2000、MSA,意大利Idra导弹上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余方源[2](2018)在《新型硼酸酯键合剂NBBA的设计、合成及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丁羟四组元(HTPB/AP/RDX/Al)复合固体推进剂因综合性能优良广泛应用于火箭发动机中,但配方中固含量高,导致推进剂装药过程工艺性能差,药柱力学性能不良。在用的键合剂均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难题,其中第二代硼酸酯键合剂BEBA-4键合效果较好,但还是存在环境温湿度变化引起力学性能波动的问题。针对这一背景,开展了新型硼酸酯键合剂的研究工作。针对现有硼酸酯键合剂的不足,本论文提出“多中心、多功能”的键合剂设计原则,设计出结构新颖的多胺多硼键合剂,确保新型硼酸酯键合剂既是硝铵的键合剂又是AP的键合剂,不仅增加了键合作用位点,还提高了硼酯结构的水解稳定性。合成得到了五羟乙基二乙烯三胺及三种环硼酯中间体,并通过酯交换得到NBBA键合剂。以二乙烯三胺与2-氯乙醇为主要原料合成五羟乙基二乙烯三胺作为NBBA的骨架中间体,单因素实验与正交实验相结合对原料配比及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最佳配比为:二乙烯三胺与2-氯乙醇的摩尔比为1:6.5;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5 h,收率达到了98.76%,并用羟值测定、胺值测定、FT-IR、1H-NMR及ES-MS等方法对产物进行结构表征。以硼酸与多种二醇合成了3种环硼酸酯中间体,并用1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五羟乙基二乙烯三胺和环硼酸酯中间体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得到三种多胺多硼键合剂NBBA。从耐水解性能、NH3吸收性能以及装药力学性能方面对三种NBBA应用性能进行分析。NH3吸收性能三种NBBA均良好,而以NBBA-3耐水解性能最佳,粘度低,工艺性能较好。进行装药试验,结果表明:NBBA-3应用于丁羟四组元推进剂,常温最大抗拉强度达到0.83 Mpa,最大延伸率58%;高温最大抗拉强度达到0.52 Mpa,最大延伸率66%,达到发动机设计指标。
李海涛[3](2017)在《纳米ZIF-67、ZnO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结构调控和促进AP热分解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箭推进剂技术是国防工业和航空航天领域的一项关键技术,它的组分非常复杂,其中氧化剂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方面,它分解产生大量的氧气,提供给金属燃烧剂等其它组分的燃烧反应,为火箭和导弹提供动力;另一方面,它分解过程中也能释放大量的热量,也能转化为一部分的动力。高氯酸铵(AP)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传统氧化剂,它的热分解性能指标,包括分解温度、放热量和分解活化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火箭推进剂的燃烧性能。因此,研究者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其热分解性能,这其中最为实用有效的方法是添加催化剂或者促进剂,而使用最为广泛的催化剂是过渡金属氧化物,因为AP热分解中存在电子转移过程或者质子转移过程,而过渡金属氧化物能有效地促进这些过程。在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中,由于Zn O具有较低的合成成本、丰富的合成方法、低毒性、环保,以及良好的反应性和热稳定性,在AP催化热分解的应用中最为广泛,而且表现出较为优异的催化性能。金属有机骨架结构(MOFs)材料一方面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另一方面具有良好的气体吸附作用,这在AP热分解反应中有利于中间产物HClO4和NH3气体的吸附,从而促进反应。合成ZnO/MOF复合促进剂可以进一步促进AP热分解性能,因为复合材料可以结合两种材料各自的优点,产生协同效应。首先研究ZnO最为常见的外露(100)晶面上表面晶格氧在催化AP热分解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前驱体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拓扑转变过程,合成了具有相同纤锌矿结构和(100)外露晶面的介孔ZnO纳米片和ZnS纳米片,发现比表面积更小的ZnO纳米片催化性能优于ZnS纳米片。其原因是NH3气体吸附在ZnO(100)晶面上,被表面晶格氧所氧化产生含氮氧化物(包括N2O、NO和NO2),晶格氧参与反应产生氧空位。而所产生的氧空位后续被活性氧填充生成晶格氧,使ZnO(100)晶面得以恢复。这些工作为后续通过晶面调控来提高催化性能的研究做了铺垫。通过构造ZnO纳米片组装的分级微球来避免ZnO纳米片层间的团聚和堆积现象,还将其低活性的(100)外露晶面调控为高活性的(001)外露晶面,获得催化性能更优的ZnO微球。分析拓扑转变机理时发现,其(001)和(100)外露晶面分别起源于水锌矿前驱体的(001)和(100)、(010)外露晶面。而前驱体的外露晶面是由柠檬酸钠形貌导向剂来调控的。这些工作为后续的ZnO/MOF复合促进剂的研究打下基础。揭示MOFs材料促进AP热分解的作用机理,对于研究ZnO/MOF复合促进剂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液相法合成了一种典型的MOFs材料纳米ZIF-67多面体颗粒,它对AP热分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机理是,AP在250°C时吸附在ZIF-67表面形成Co-O键,由于O和N的电负性差异,Co-O键对相邻的Co-N键大幅削弱,导致Co-N键在268°C的低温条件下分解,这远低于它的正常分解温度360°C,其分解产物为Co3O4。还发现Co3O4在高温分解温度330°C时表面吸附氧浓度大幅增加,这表明Co3O4促进HClO4气体分解产生了更多的活性氧,加速NH3气体的氧化,这就是Co3O4催化AP热分解的过程。这些工作为优化纳米ZIF-67的促进作用做了铺垫。纳米ZIF-67促进AP热分解作用机理与其衍生物Co3O4催化AP热分解紧密相关,但是二者又存在差异性。通过调控离子浓度来合成不同颗粒尺寸的纳米ZIF-67,热处理得到相应尺寸的Co3O4多面体。纳米ZIF-67表现出尺寸效应:颗粒尺寸越小,促进AP热分解性能越好;而Co3O4由于磁性而出现团聚现象,催化性能大幅下降。通过降低纳米ZIF-67的颗粒尺寸来优化MOFs材料促进AP热分解的性能,这也为提高ZnO/MOF复合促进剂的性能奠定了基础。在优化的ZnO分级微球和ZIF-67纳米多面体颗粒的基础上,基于异质形核原理,采用水热法合成了ZIF-67/ZnO复合促进剂,并进行了结构调控。复合促进剂结合了Zn O分级结构的无团聚优势、高活性(001)外露晶面和ZIF-67纳米多面体颗粒的大比表面积、优异气体吸附能力,表现出协同效应,各项性能指标相比于Zn O分级结构和ZIF-67纳米多面体颗粒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牛钰森[4](2016)在《自弹式发射内弹道流场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自弹式发射方式利用导弹发动机本身的能量,作为推动导弹出筒的动力,不需要额外的动力输出装置,结构简单、能量利用率高,便于提高装填密度与作战反应速度。因此,全面、深入研究自弹式发射内弹道流场,分析发射过程中流场变化情况,探究流场特性与影响因素,对自弹式发射装置的设计与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快速响应、高速发射导弹为背景,以CFD数值计算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实验验证,对自弹式发射内弹道流场进行了细致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由导弹发动机燃烧室、喷管与发射筒低压室组成的一体化自弹式发射内弹道流场模型。根据最小吉布斯自由能理论,建立了推进剂燃烧产物组分平衡方程,并使用同伦算法对此非线性方程进行了稳定求解,将燃烧产物以源项形式添加到流场控制方程组中,以动网格方法模拟推进剂燃面推移过程,实现了固体推进剂燃烧过程与流场变化的耦合计算。研究了RDX-CMDB固体推进剂的燃烧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12种组分20种基元反应的C-H-O-N化学反应体系。通过发动机自由射流实验,对数值模型进行了验证,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中测得的温度、压强数据以及高速摄影图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数值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燃烧产物间的化学反应过程与流场状态变化,并给出较为准确的计算结果。对数值迭代过程以及计算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迭代过程稳定、残差收敛精度高、数值耗散率小,满足计算要求与守恒性约束。2.本文对自弹式发射内弹道流场的一般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根据发射过程中不同时期,内弹道流场的特性,将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了初始变化、流场发展与稳定工作三个阶段。在初始变化阶段内,起始冲击波引起低压室压强震荡,燃气遇到残留空气发生复燃现象。在流场发展阶段中,固体推进剂持续燃烧,燃烧室内环境逐渐向平衡状态过渡。低压室内的压强与温度首先经历了快速上升的过程,随着导弹的前进,低压室容积增大,弹底压强快速下降,而温度下降则较为缓慢。在外界高压的作用下,发动机推力下降,低压室推力成为推动导弹前进的主要动力。同时,喷管扩张段内的驻激波被逐渐推向喉部,但是扩张段内始终存在超声速区域,燃烧室环境未受低压室影响。在稳定工作阶段中,燃烧室环境无变化,弹底压强与温度继续下降,导弹仍不断加速前进。此阶段内导弹具有很高的速度,因此导弹位移量在三个阶段中最大。3.通过改变弹底与筒底之间距离,研究了低压室初始容积对自弹式发射内弹道流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容积对起始冲击波的影响最为明显。减小初始容积可以起到抑制弹底压强震荡的作用,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推进剂能量转化效率、提高出筒速度、缩短出筒时间,但是会使导弹过载增大,弹底最大温度升高。增大初始容积则会使弹底压强震荡幅度上升、震荡时间延长,并且降低能量转化效率、降低出筒速度、延长出筒时间,不过能够使导弹的最大过载下降、弹底最大温度降低。4.使用DPM模型建立了包含熔融23液滴以及氧化铝固体颗粒的气、液、固多相流流场,对推进剂添加铝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了15%的铝粉后,燃烧室内的总温、总压上升,尤其是总温上升了619K幅度较大。由此导致弹底压强增大、温度上升,发射过程中导弹的最大过载增大,导弹出筒速度增大、出筒时间缩短,而推进剂的能量转化率则降低了49.3%。考虑了熔融23液滴在运动过程中由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造成的破裂,得到了熔融23液滴的粒子直径变化过程与分布情况。研究了凝固后的氧化铝固体颗粒对发射筒壁面与弹底壁面的侵蚀与沉积作用,结果表明侵蚀与沉积主要发生在自弹式发射内弹道过程前期,随着低压室温度升高氧化铝固体颗粒再次融化,对壁面的侵蚀与沉积作用逐渐消失。5.针对自弹式发射过程中,导弹过载过大、弹底温度过高的问题,设计了向发射筒底部预先注水的减载降温方案。使用Mixture模型建立了燃气与液态水的气液两相流流场,以Lee模型描述液态水的汽化与凝结过程。结果表明,注入2.545kg液态水之后,由于液态水通过汽化过程吸收了大部分的燃气能量,使得推进剂的能量转化效率降低了84.24%,并且由于“汽化涡流”的存在,使弹底压强出现波动,可能造成导弹震动。但是,发射筒内整体温度大幅下降,尤其是导弹底部的最大温度下降了76.02%,降温效果十分明显,导弹受到的最大过载也下降了73.57%。并且,由于液态水对起始冲击波的分散作用,还抑制了初期弹底压强的震荡。
李祥琴[5](2014)在《某导弹用单室双推力固体发动机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除了少数低空的巡航导弹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外,大多数导弹(包括洲际导弹、反坦克导弹、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地/舰对空导弹等)都是应用了固体火箭发动机。这由其本身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维护简单、使用方便;长期待命,立即发射;启动迅速,利于作战;结构紧凑、便于装载等等优点决定的。同时,随着固体推进剂的能量越来越高、燃速可调范围越来越宽广,发动机结构材料性能越来越好、工艺方法越来越简便优异,装药工艺越来越先进,以及推力矢量控制装置的应用,固体火箭发动机作为导弹的动力推进系统,与液体火箭发动机相比较,越来越显露出它在竞争上的优势地位。本文以某导弹为背景,对其动力推进系统进行研究。结合导弹用单室双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究方法及数值分析展开工作,对其药柱几何形状设计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探讨,研究了多种单室双推力装药方案,经过反复迭代和外弹道的验算,最终确定装药几何结构参数,得到满足导弹总体要求的内弹道计算曲线。同时本文因为导弹总体结构的要求,对长尾喷管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探讨,结合工程实际对其热防护进行初步设计。本文深入分析研究了一款单室双推力且拥有亚音速长尾喷管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总体方案,为后续试车试验和样机定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赵亚满[6](2013)在《高过载下底排药柱变形及应力损伤数值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底排弹采用底排药柱缓慢燃烧来提高弹底压力,从而达到减小弹底阻力、提高射程的目的。实践表明,底排药柱在膛内发射过程承受高过载作用,导致出膛口后存在部分破碎现象,从而影响燃烧一致性,致使射程散布偏大。因此,研究高过载下底排药柱变形与应力损伤,对进一步揭示其破裂机理有着重要工程应用价值。首先,基于火炮内弹道与底排内弹道理论,建立了综合考虑底排药柱燃烧与火炮内弹道的耦合数学模型,计算得到了底排装置内与火炮膛内的内弹道特性参数,对整个发射过程中底排药柱所承受的过载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其次,分析了底排药剂的材料属性,借助粘弹性理论,建立了适用于描述底排药剂的力学模型,得到了多种形式的底排药剂粘弹性本构方程;再次,通过力学试验,得到了底排药剂的力学性能数据,采用PRONY级数拟合方法,拟合得到底排药柱的松弛模量曲线,作为数值模拟时的底排药柱力学性能参数输入;最后,根据底排药柱的具体载荷情况,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采用三维粘弹性有限元方法,对底排药柱在高过载作用下的变形及应力损伤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底排药柱在各种不同工况中、任意时刻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最大变形点以及最大应力应变的空间位置。
张兴高[7](2009)在《HTPB推进剂贮存老化特性及寿命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HTPB推进剂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使用的主要推进剂品种。开展HTPB推进剂贮存老化性能研究,对认识该类推进剂贮存性能规律、分析其老化机理、预估其贮存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宏观力学性能、粘合剂基体细观结构、填料/基体界面粘结性能和防老剂H含量等方面,考察了热和热-力耦合作用加速老化条件下HTPB推进剂的贮存性能,分析了热、力作用对HTPB推进剂老化性能的影响,结合HTPB推进剂主要组分的老化特性及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分析结果,找出了HTPB推进剂贮存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了HTPB推进剂的老化机理。预估了HTPB推进剂两类贮存条件下的贮存期,并进行了贮存寿命的可靠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热加速老化过程中HTPB粘合剂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发生氧化交联反应,有多种氧化产物产生。防老剂H能够抑制HTPB的氧化。氧化剂AP能促进HTPB的氧化分解。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揭示了HTPB粘合剂固化体系的弱键为氨基甲酸酯基团中的C-N键和C-O键。研究了HTPB推进剂中防老剂H的组成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防老剂H是N-N’-二苯基-对苯二胺(DPPD)及其氧化性产物N-N’-二苯基-对苯醌二亚胺(DPBQ)的混合物,并获得了HTPB推进剂贮存过程中DPPD和DPBQ含量的变化规律。证实了在HTPB推进剂中防老剂H与TDI发生反应。研究了防老剂H与HTPB和TDI的竞争反应,在50℃条件下,HTPB/TDI的反应速率是防老剂H/TDI反应速率的12.9倍,即防老剂H仲胺基上的氢不如HTPB羟基上的氢活泼。确定了热和热-力耦合作用加速老化条件下HTPB推进剂老化特性的表征方法和表征参数。宏观力学性能参数包括最大抗拉强度、最大延伸率、断裂延伸率、表面硬度和损耗角正切等;粘合剂基体细观结构参数包括凝胶百分数、交联密度和C-N键相对含量等;填料/基体界面粘结性能参数包括界面张力、粘附功、临界脱粘应力和粘附指数等;同时测定了防老剂H及其氧化产物含量。最终选择最大延伸率、交联密度和粘附功分别作为宏观力学性能、粘合剂基体和填料/基体界面粘结性能的主要特征参量。研究了热和热-力耦合作用下加速老化过程中HTPB推进剂填料/基体界面的粘结性能。在热和热-力耦合作用下加速老化过程中,HTPB推进剂填料与粘合剂基体的粘附功和临界脱粘应力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小,界面张力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说明推进剂老化导致了填料/基体界面的脱湿。且热-力耦合作用下加速老化过程中填料/基体界面的脱湿现象比热加速老化过程中填料/基体界面的脱湿现象更严重。说明填料/基体界面的脱湿也是热-力耦合作用下HTPB推进剂的主要老化机理之一。在热加速老化条件下,随老化时间的增加,HTPB推进剂的最大抗拉强度、表面硬度、凝胶百分数、交联密度、DPBQ的含量和粘附指数呈增大的趋势,最大延伸率、断裂延伸率和损耗角正切的α松弛峰值则是降低的趋势,DPPD含量和C-N键相对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温度越高,各种性能的变化速率越快。结果表明,热加速老化过程中HTPB推进剂存在粘合剂基体的后固化、氧化交联和降解断链三类反应;在老化的不同阶段,三类反应的影响程度不同。老化初期主要存在后固化反应;老化中期存在氧化交联和降解断链反应,并且两者趋于平衡;老化后期,氧化交联作用强于降解断链作用。在HTPB推进剂的热加速老化过程中,粘合剂基体的氧化交联是主要影响因素。在热-力耦合作用下,随老化时间的增加,HTPB推进剂的最大抗拉强度先降低后增加,凝胶百分数、交联密度、DPBQ含量和C-N键相对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最大延伸率、断裂延伸率、DPPD含量和损耗角正切的α松弛峰值降低,表面硬度和粘附指数升高。温度越高,各种性能的变化速率越快。结果表明,热-力耦合作用下加速老化过程中HTPB推进剂粘合剂基体老化初期主要存在后固化反应;老化中期氧化交联作用强于降解断链作用;老化后期,降解断链作用逐渐凸现。但在热-力耦合加速老化过程中,粘合剂基体的氧化交联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且填料/基体界面脱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结果表明,热和热-力耦合作用加速老化条件下HTPB推进剂宏观力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参数为交联密度。宏观-细观性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热加速老化条件下HTPB推进剂最大延伸率与交联密度、防老剂H氧化产物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说明最大延伸率的降低主要是粘合剂基体的氧化交联所致。发现热-力耦合作用下HTPB推进剂最大延伸率与交联密度和粘附功存在相关关系,说明氧化交联和填料/基体界面脱湿的作用占主导地位。由此建立了由细观性能评估推进剂宏观力学性能的非破坏性/微破坏性检测方法。获得了热和热-力耦合作用加速老化条件下HTPB推进剂的老化机理。热和热-力耦合作用下HTPB推进剂的老化机理均为粘合剂基体的后固化、氧化交联、降解断链和填料/基体界面的脱湿。热加速老化条件下HTPB推进剂最主要的老化机理是粘合剂基体的氧化交联。热-力耦合作用下HTPB推进剂粘合剂基体的氧化交联、填料与粘合剂基体之间界面的脱湿起主要作用。选择最大延伸率作为老化性能评定参数,预估了HTPB推进剂贮存寿命。以最大延伸率下降30%作为评定参数临界值,预估得到常温(25℃)贮存时HTPB推进剂在单纯热老化条件下和热-力耦合作用下(15%的预应变)的贮存寿命分别为18.0年和13.8年,其可靠度分别为0.9993和0.6217;给定可靠度为0.99下单纯热老化条件下和热-力耦合作用下的贮存寿命分别为20.7年和10.7年。
申红光[8](2009)在《新型中性聚合物键合剂设计与合成》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NEPE)具有优异的能量特性,代表着当前高能固体火箭推进剂的发展方向。NEPE推进剂由硝胺(HMX/RDX)、过氯酸铵(AP)等颗粒与硝酸酯增塑的聚醚聚氨酯混合固化而成。硝胺能溶于硝酸酯增塑剂,产生软界面层,另外,AP/基体界面易“脱湿”,因此NEPE推进剂力学性能不好。Kim C S发明的中性高分子键合剂(NPBA)能明显改善推进剂力学性能。但随着NEPE推进剂不断发展,Kim提出的键合剂设计略显不足。本研究旨在结合NPBA、MAPO、醇胺类化合物和有机硼酸酯化合物的特点,合成出多功能的新型中性聚合物键合剂,以期解决上述问题。首先,利用MAPO和丙烯酸合成了氮丙啶中间体,利用丙烯酸羟乙酯(HEA)、硼酸正丁酯和二乙醇胺合成了有机硼酸酯中间体。并且利用红外光谱仪、质谱仪对中间体进行表征,利用滴定等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研究,确定了中间体合成的较优工艺条件。其次,通过丙酮溶液聚合法,利用丙烯腈(AN)、丙烯酸羟乙酯、MAPO中间体、有机硼酸酯中间体,合成出3种新型多功能中性聚合物键合剂(NPBA),利用滴定等检测方法,确定了3种新型多功能NPBA合成的较优工艺条件。最后,通过测量NPBA与参比液的接触角,计算其表面张力和极性分数,进而计算出NPBA与RDX、AP以及HMX各晶面的粘附功。研究结果表明:3种新型多功能NPBA与奥克托金(HMX)、黑索金(RDX)、高氯酸铵(AP)的界面浸润好粘结强。
李兆泽[9](2006)在《MEMS固体微推进器的设计与制作》文中研究说明微飞行器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使其对微推进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微推进器由于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功耗低、可靠性高、无污染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本课题主要在研究相关微加工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制作了一种三层结构的固体微推进器。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微推进系统的类型,分析比较了各种类型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微推进器的设计方案。2.设计了一种固体微推进器,该推进器具有上、中、下三层结构,分别为点火电路层、储腔层和喷嘴层。理论上该推进器应具有点火功率低、电压低、推力大等优点。3.研究了利用直流溅射法沉积Cr薄膜的工艺,讨论了影响薄膜溅射速率的相关工艺参数;初步研究了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CP)刻蚀方法刻蚀SiO2的相关工艺;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参数下Cr及Si的湿法腐蚀工艺,得出了相应的结论。4.制订了一套主要由溅射、光刻、湿法腐蚀、ICP刻蚀构成的工艺流程,成功制作了所设计的固体微推进器。实验过程表明:此工艺流程合理、可操作性强、成品率高。5.对所制作的微推进器进行了点火实验,得到了微推进器的点火电压及功率。利用火箭发动机理论、热效应理论等力学、热学知识,结合ANSYS仿真分析,理论推导了成功点火所需的功率以及推力性能参数,并用电子分析天平测试了推力及冲量的大小。论文的相关研究和实验结果对于微推进器的设计、制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微加工工艺的相关研究结论也可以应用在其它微机电器件的制作上。
杨根[10](2005)在《N-15B推进剂热老化特性与贮存寿命预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传统的AP/Al/HTPB推进剂相比,NEPE推进剂具有硝胺炸药和硝酸酯增塑剂含量高等特点,其贮存老化性能关系到高能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因此开展高能推进剂的贮存性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研究了N-15B推进剂的热老化特性。考察了不同老化温度下推进剂的热失重特性。结果表明:前期推进剂失重率迅速增大;后期推进剂失重率降低,并略有增重现象,温度对N-15B推进剂的热失重特性具有显着的影响。 测定了推进剂爆热值与老化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N-15B推进剂爆热值随老化时间的延长略有下降,贮存温度对爆热值变化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影响。 测定了老化后N-15B推进剂的硬度,利用溶剂溶胀法研究了热老化过程中,推进剂凝胶百分数和相对交联密度随老化时间的变化关系。试验表明:早期推进剂硬度上升、凝胶百分数和相对交联密度增大;后期则呈现下降趋势。温度对上述三个参数的影响可分为两种情况:50℃和60℃推进剂性能的老化曲线下降缓慢,且具有相似的形状;70℃推进剂性能的老化曲线出现加速下降趋势,14天后出现明显的直线下降趋势,70天后凝胶百分数下降了70%,90天后已提取不出凝胶,这说明70℃以上贮存对N-15B推进剂极为不利。 综合加速老化试验的结果表明:N-15B推进剂热老化的主要失效模式是增塑剂硝酸酯的挥发、迁移,粘合剂系统的后固化反应和硝酸酯分解产物对聚合物基体降解断链的影响。 选择凝胶百分数作为老化性能评定参数,根据凝胶百分数与老化时间的关系,建立了N-15B推进剂贮存寿命预估模型。预估得到N-15B推进剂常温(25℃)下的贮存寿命为5.93年。 借鉴可靠性工程中有关产品寿命分布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固体推进剂贮存寿命的可靠性以及可靠寿命问题。采用Monte-Carlo法,结合实际老化试验得到的数据,编制了可靠性计算程序。模拟统计的结果表明:N-15B推进剂常温贮存5.93年的可靠度(安全概率)为0.83。
二、过氯酸铵—聚硫复合推进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氯酸铵—聚硫复合推进剂(论文提纲范文)
(1)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优点 |
3 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结构方案及关键技术 |
3.1 隔板式方案 |
3.1.1 非金属易碎堵盖式 |
3.1.2 喷射棒式 |
3.1.3 金属膜片式 |
3.2 隔层式方案 |
3.2.1 径向隔层式 |
3.2.2 轴向隔层式 |
3.2.3 径向与轴向混合隔层式 |
3.3 降压熄火式 |
3.4 液体阻燃剂熄火式 |
3.5 快速降压与液体喷射联合熄火式 |
3.6 固体阻燃剂熄火式 |
4 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在国外导弹上的应用 |
4.1 美国SRAM、SRAM-2导弹 |
4.2 美国爱国者PAC-3 MSE、标准SM-3导弹 |
4.3 德国LFK-NG导弹 |
4.4 德国HFK 2000导弹 |
4.5 德国MSA导弹 |
4.6 意大利Idra导弹 |
5 结束语 |
(2)新型硼酸酯键合剂NBBA的设计、合成及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代号名称对应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固体推进剂概述 |
1.2 固体推进剂组分构成及其功能 |
1.3 固体推进剂的发展趋势 |
1.4 固体火箭推进剂用键合剂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4.1 键合剂发展现状 |
1.4.2 推进剂用键合剂的发展趋势 |
1.5 新型键合剂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2章 新型键合剂分子结构设计 |
2.1 分子设计思路 |
2.2 新型键合剂NBBA的分子设计 |
第3章 新型多胺多硼键合剂的合成、表征及工艺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3 多羟多胺中间体的合成、表征及工艺优化 |
3.3.1 合成方法 |
3.3.2 工艺优化 |
3.3.3 多羟多胺中间产物表征 |
3.4 环状硼酸酯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 |
3.4.1 硼酸酯合成方法 |
3.4.2 硼酸酯中间产物表征分析 |
3.5 多硼多胺键合剂的合成与表征 |
3.5.1 合成方法 |
3.5.2 表征分析 |
3.5.3 多硼多胺键合剂理化性能 |
第4章 NBBA在推进剂中的应用结果分析 |
4.1 引言 |
4.2 耐水解性能测试 |
4.2.1 测定原理 |
4.2.2 测量溶剂的选择 |
4.2.3 测量方法 |
4.3 氨气吸收测试 |
4.3.1 测试原理 |
4.3.2 测试步骤和结果分析 |
4.4 键合剂对丁羟四组元推进剂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4.4.1 测试方法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论文的研究成果与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纳米ZIF-67、ZnO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结构调控和促进AP热分解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AP热分解机理 |
1.3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1.3.1 概述 |
1.3.2 催化机理 |
1.3.3 结构调控提高性能 |
1.3.4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MOFs促进剂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材料体系选择 |
1.5.2 研究思路和内容 |
2 实验材料、装置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 |
2.2 主要实验设备 |
2.3 主要表征分析方法 |
2.4 AP热分解性能指标分析 |
3 外露(100)晶面ZnO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催化机理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ZnO纳米片的制备 |
3.2.2 ZnO纳米片的表征 |
3.2.3 ZnO纳米片的催化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ZnO纳米片的表征结果 |
3.3.2 ZnO纳米片的催化性能 |
3.3.3 基于外露晶面的催化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4 外露高活性(001)晶面ZnO分级微球的合成及其催化性能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ZnO分级微球的制备 |
4.2.2 ZnO分级微球的表征 |
4.2.3 ZnO分级微球的催化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ZnO分级微球的表征结果 |
4.3.2 ZnO分级微球的生长机理 |
4.3.3 ZnO分级微球的催化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5 纳米ZIF-67 的合成及其促进AP热分解机理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纳米ZIF-67 的制备 |
5.2.2 纳米ZIF-67 的表征 |
5.2.3 纳米ZIF-67 促进AP热分解性能测试 |
5.3 实验部分结果与讨论 |
5.3.1 纳米ZIF-67 的表征结果 |
5.3.2 纳米ZIF-67 促进AP热分解性能 |
5.3.3 纳米ZIF-67 促进AP热分解机理 |
5.4 本章小结 |
6 纳米ZIF-67 促进AP热分解的尺寸效应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纳米ZIF-67 和Co_3O_4的制备 |
6.2.2 纳米ZIF-67 和Co_3O_4的表征 |
6.2.3 纳米ZIF-67 和Co_3O_4促进AP热分解性能测试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纳米ZIF-67 和Co_3O_4的表征结果 |
6.3.2 纳米ZIF-67 和Co_3O_4促进AP热分解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7 ZIF-67/ZnO复合材料可控合成及其促进AP热分解性能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ZIF-67/ZnO复合材料的制备 |
7.2.2 ZIF-67/ZnO复合材料的表征 |
7.2.3 ZIF-67/ZnO复合材料促进AP热分解性能测试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ZIF-67/ZnO复合材料的表征结果 |
7.3.2 ZIF-67/ZnO复合材料促进AP热分解性能 |
7.4 本章小结 |
8 全文总结 |
8.1 主要结论 |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8.3 相关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与发表的论文 |
(4)自弹式发射内弹道流场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
1.2.1 导弹发射流场研究进展 |
1.2.2 固体推进剂燃烧机理的研究进展 |
1.2.3 流场计算模型的发展 |
1.2.4 动网格技术进展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自弹式发射理论模型研究 |
2.1 控制方程与数值格式 |
2.1.1 守恒方程基本形式 |
2.1.2 有限体积法离散格式 |
2.1.3 代数多重化网格 |
2.2 湍流模型 |
2.2.1 雷诺应力 |
2.2.2 Realizable k?ε 湍流模型 |
2.3 化学反应模型 |
2.3.1 基元反应与化学反应速率 |
2.3.2 化学反应体系 |
2.3.3 组分输运与有限速率反应模型 |
2.4 最小吉布斯自由能理论 |
2.4.1 吉布斯自由能与化学平衡 |
2.4.2 推进剂燃烧产物的组分平衡方程 |
2.4.3 组分平衡方程的同伦解法 |
2.5 离散相模型 |
2.5.1 粒子运动方程 |
2.5.2 Rayleigh-Taylor不稳定性破裂准则 |
2.5.3 壁面侵蚀与沉积作用 |
2.6 动网格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自弹式发射模型建立与验证 |
3.1 推进剂成分与性质 |
3.2 流场模型建立 |
3.2.1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 |
3.2.2 推进剂燃烧源项 |
3.2.3 导弹运动方程 |
3.3 实验与模型验证 |
3.3.1 自由射流实验 |
3.3.2 化学反应体系对比 |
3.4 数值计算结果检验 |
3.4.1 迭代收敛性检验 |
3.4.2 守恒性检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自弹式发射内弹道变化过程 |
4.1 初始变化阶段 |
4.1.1 初始时刻流场分布 |
4.1.2 起始冲击波的变化过程 |
4.1.3 燃气组分的流动 |
4.2 流场发展阶段 |
4.2.1 燃烧室流场变化 |
4.2.2 低压室流场变化 |
4.3 稳定工作阶段 |
4.4 弹道特性分析与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弹式发射内弹道影响因素研究 |
5.1 低压室初始容积的影响 |
5.1.1 流场环境变化 |
5.1.2 导弹运动变化 |
5.2 推进剂添加铝粉的影响 |
5.2.1 内弹道参数变化 |
5.2.2 铝粒子的运动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自弹式发射注水降温效果研究 |
6.1 气液两相模型 |
6.1.1 Mixture多相流模型 |
6.1.2 汽化与凝结模型 |
6.2 流场环境变化 |
6.2.1 初始流场变化 |
6.2.2 水的流动与汽化 |
6.3 弹道特性变化 |
6.3.1 低压室环境变化 |
6.3.2 导弹运动变化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研究总结 |
7.2 本文创新点 |
7.3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5)某导弹用单室双推力固体发动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 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总体方案研究 |
2.1 发动机类型选择 |
2.2 发动机总体技术性能目标 |
2.3 本章小结 |
3 内弹道计算 |
3.1 装药研究 |
3.2 内弹道计算的基本方程式 |
3.3 内弹道计算过程 |
3.4 其他药柱方案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发动机结构分析研究 |
4.1 燃烧室分析研究 |
4.2 前封头分析研究 |
4.3 喷管设计研究 |
4.4 点火器分析研究 |
4.5 连接结构及密封 |
4.6 强度有限元校核 |
4.7 本章小结 |
5 热防护分析研究 |
5.1 燃烧室内绝热层研究 |
5.2 喷管热防护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高过载下底排药柱变形及应力损伤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2 发射过程中底排药柱受力分析及计算 |
2.1 底排弹简介 |
2.2 底排弹内弹道模型 |
2.2.1 底排装置膛内燃烧模型 |
2.2.2 零维经典内弹道模型 |
2.2.3 数值计算 |
2.3 底排药柱受力分析及计算 |
2.3.1 药柱受力分析 |
2.3.2 药柱受力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3 推进剂粘弹性力学理论 |
3.1 复合固体推进剂 |
3.2 推进剂的粘弹性 |
3.3 力学模型 |
3.3.1 Maxwell模型 |
3.3.2 Voigt模型(Kelvin模型) |
3.3.3 Burger模型 |
3.4 粘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 |
3.4.1 微分型本构关系 |
3.4.2 积分型本构关系 |
3.4.3 三维本构关系 |
3.5 粘弹性泊松比本构方程 |
3.5.1 微分算子表达形式 |
3.5.2 松弛模量表达形式 |
3.5.3 体积模量表达形式 |
3.5.4 粘弹性泊松比的数值解 |
3.6 时-温等效原理 |
3.7 底排药剂力学性能获取和处理 |
3.7.1 单向拉伸试验 |
3.7.2 松弛试验 |
3.8 推进剂破坏性能及强度理论 |
3.8.1 破坏性能 |
3.8.2 推进剂的强度理论 |
3.9 本章小结 |
4 数值分析 |
4.1 粘弹性理论在ABAQUS中的应用 |
4.2 内弹道环境下的底排药柱温度场分析 |
4.2.1 实体建模及有限元划分 |
4.2.2 计算工况及初始条件 |
4.2.3 结果分析 |
4.3 药柱模型 |
4.3.1 物理模型 |
4.3.2 药柱的简化假设 |
4.3.3 药柱的破坏判据 |
4.3.4 底排药剂的材料参数 |
4.3.5 实体建模及有限元划分 |
4.4 内压作用下的应力应变数值分析 |
4.4.1 边界条件和载荷施加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4.5 轴向过载下的应力应变数值模拟 |
4.5.1 边界条件及载荷施加 |
4.5.2 计算结果分析 |
4.6 总体应力应变数值模拟 |
4.6.1 边界条件及载荷施加 |
4.6.2 计算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结束语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HTPB推进剂贮存老化特性及寿命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固体推进剂老化的主要特征 |
1.3 固体推进剂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1 内部因素的影响 |
1.3.2 外部因素的影响 |
1.4 HTPB 推进剂贮存老化研究进展 |
1.4.1 国外主要贮存研究计划 |
1.4.2 国外研究进展 |
1.4.3 国内研究进展 |
1.4.4 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总体思路 |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试验条件 |
2.1 主要原材料和仪器设备 |
2.1.1 主要原材料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性能测试和试验条件 |
2.2.1 性能测试条件与方法 |
2.2.2 试验条件 |
第三章 HTPB 推进剂主要组分的贮存老化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
3.1 HTPB 推进剂主要组分的性能和老化特性 |
3.1.1 HTPB 粘合剂的老化特性 |
3.1.2 氧化剂AP 的热分解特性 |
3.1.3 防老剂H 的防老化机理 |
3.2 HTPB 推进剂主要组分的相互作用 |
3.2.1 氧化剂对HTPB 粘合剂的影响 |
3.2.2 防老剂对HTPB 粘合剂的影响 |
3.2.3 防老剂H 和HTPB 粘合剂与固化剂TDI 的反应特性 |
3.3 HTPB 粘合剂固化胶片的老化特性 |
3.3.1 HTPB 固化胶片中弱键的理论分析 |
3.3.2 HTPB 胶片贮存过程中硬度的变化规律 |
3.3.3 HTPB 胶片贮存过程中凝胶百分数的变化规律 |
3.3.4 HTPB 胶片贮存过程中交联密度的变化规律 |
3.3.5 HTPB 胶片贮存过程中老化机理探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热加速老化条件下HTPB 推进剂的老化性能 |
4.1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的宏观力学性能 |
4.1.1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最大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 |
4.1.2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延伸率的变化规律 |
4.1.3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表面硬度的变化规律 |
4.1.4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动态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 |
4.2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的粘合剂基体结构 |
4.2.1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粘合剂基体化学结构的变化规律 |
4.2.2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粘合剂基体网络结构的变化规律 |
4.3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的界面粘结性能 |
4.3.1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固体填料 |
4.3.2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固体填料 |
4.4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防老剂含量的变化规律 |
4.5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宏观性能与细观性能的相关性 |
4.5.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原理及计算方法 |
4.5.2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宏观性能与细观参数的相关性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热-力耦合作用下HTPB 推进剂的老化性能 |
5.1 热-力耦合作用下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的宏观力学性能 |
5.1.1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最大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 |
5.1.2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延伸率的变化规律 |
5.1.3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表面硬度的变化规律 |
5.1.4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动态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 |
5.2 热-力耦合作用下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的粘合剂基体结构 |
5.2.1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粘合剂基体化学结构的变化规律 |
5.2.2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粘合剂基体网络结构的变化规律 |
5.3 热-力耦合作用下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的界面粘结性能 |
5.3.1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固体填料 |
5.3.2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固体填料 |
5.4 热-力耦合作用下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的防老剂含量 |
5.5 热-力耦合与热加速老化作用下HTPB 推进剂老化性能的差异 |
5.6 热-力耦合作用下 HTPB 推进剂贮存过程中宏观性能与细观参数的相关性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HTPB 推进剂贮存寿命预估及其可靠性计算 |
6.1 HTPB 推进剂的老化模型及贮存寿命预估 |
6.1.1 基本假设 |
6.1.2 老化模型 |
6.1.3 模型的求解 |
6.2 HTPB 推进剂贮存寿命可靠性计算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附录1 相关系数值和T 分布表 |
附录2 标准正态分布表 |
(8)新型中性聚合物键合剂设计与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固体推进剂概述 |
1.1.1 固体推进剂的发展历程 |
1.1.2 固体推进剂主要组分及功能 |
1.2 键合剂种类及其作用机理概述 |
1.2.1 氮丙啶及其衍生物 |
1.2.2 醇胺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 |
1.2.3 有机硼酸酯化合物 |
1.2.4 中性聚合物键合剂 |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章 中间体的设计与合成 |
2.1 氮丙啶中间体的合成 |
2.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1.2 中间体的合成 |
2.1.3 氮丙啶合成最优条件的确定 |
2.1.4 产物的检测 |
2.1.5 仪器及表征方法 |
2.1.6 结果与分析 |
2.2 有机硼酸酯中间体的合成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装置 |
2.2.3 实验步骤 |
2.2.4 分析与讨论 |
2.3 小结 |
第3章 新型中性聚合物键合剂设计与合成 |
3.1 实验部分 |
3.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1.3 分析测试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NPBA-1测试结果 |
3.2.2 NPBA-2测试结果 |
3.2.3 NPBA-3测试结果 |
3.2.4 红外光谱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NPBA与固体推进剂中氧化剂界面粘结预估 |
4.1 界面粘结预估原理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MEMS固体微推进器的设计与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微机电系统(MEMS)概论 |
1.1.1 MEMS 的起源和特点 |
1.1.2 MEMS 的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 |
1.2 微推进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微推进器的需求背景及研究现状 |
1.2.2 微推进器的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及章节安排 |
1.3.1 课题来源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3.3 主要任务及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微推进器设计 |
2.1 微推进器总体方案的确定 |
2.1.1 各种类型MEMS 微推进器的比较 |
2.1.2 微推进系统方案的确定 |
2.2 微推进器各部分结构设计 |
2.2.1 底部点火电路的设计 |
2.2.2 储腔层的设计 |
2.2.3 顶部喷嘴层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推进器相关制作工艺研究 |
3.1 金属薄膜的溅射工艺研究 |
3.1.1 原理介绍及Cr 薄膜概述 |
3.1.2 相关工艺参数研究 |
3.2 SiO_2 的ICP 刻蚀技术 |
3.2.1 ICP 原理介绍 |
3.2.2 SiO_2 的刻蚀 |
3.3 Cr 的湿法腐蚀工艺研究 |
3.3.1 实验方法分析 |
3.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3.3 结论 |
3.4 Si 的湿法腐蚀工艺研究 |
3.4.1 实验方法 |
3.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3 结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推进器的制作 |
4.1 底部电路层的制作 |
4.1.1 微晶玻璃的清洗 |
4.1.2 溅射Cr 膜 |
4.1.3 甩胶及光刻显影 |
4.1.4 湿法腐蚀Cr 膜形成电阻 |
4.1.5 二次光刻与溅射铜膜 |
4.2 中间储腔层的制作与推进剂的选取 |
4.2.1 微晶玻璃的孔加工 |
4.2.2 推进剂的选取 |
4.3 顶部喷嘴层的制作 |
4.3.1 Si 片的氧化 |
4.3.2 双面光刻 |
4.3.3 ICP 刻蚀SiO_2 |
4.3.4 湿法腐蚀Si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微推进器组装与测试 |
5.1 微推进器组装与点火 |
5.1.1 微推进器组装 |
5.1.2 微推进器点火 |
5.2 微推力的理论计算 |
5.2.1 微推进性能参数的理论推导 |
5.2.2 热效应理论与仿真分析 |
5.3 微推力的测试 |
5.3.1 国内外微推力测量的现状 |
5.3.2 微推力测量的发展趋势 |
5.3.3 微推进器推力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N-15B推进剂热老化特性与贮存寿命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固体推进剂老化的主要特征 |
§1.3 固体推进剂老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1.3.1 内部因素的影响 |
§1.3.2 外部因素的影响 |
§1.4 固体推进剂贮存寿命预估方法 |
§1.4.1 双基系推进剂贮存寿命预估 |
§1.4.2 复合固体推进剂贮存寿命预估 |
§1.5 NEPE推进剂老化性能研究进展 |
§1.5.1 国外研究进展 |
§1.5.2 国内研究进展 |
§1.6 本文的研究任务 |
第二章 实验及数据处理方法 |
§2.1 课题研究思路 |
§2.2 实验方法、条件及试样制备 |
§2.2.1 实验设备及试样 |
§2.2.2 实验温度 |
§2.3 热失重百分数测定 |
§2.4 爆热值测定 |
§2.4.1 测定原理 |
§2.4.2 测定步骤 |
§2.4.3 爆热计算 |
§2.5 邵氏硬度测定 |
§2.6 凝胶百分数测定 |
§2.6.1 试剂和仪器 |
§2.6.2 测定步骤 |
§2.6.3 凝胶质量分数计算 |
§2.7 相对交联密度测定 |
§2.7.1 表征参数 |
§2.7.2 测定步骤 |
第三章 N-15B推进剂的热老化特性 |
§3.1 老化过程中N-15B推进剂的外观变化 |
§3.2 N-15B推进剂贮存老化对其热失重百分数的影响 |
§3.3 N-15B推进剂贮存老化对其爆热值的影响 |
§3.4 N-15B推进剂贮存老化对其硬度的影响 |
§3.5 N-15B推进剂贮存老化对其凝胶百分数的影响 |
§3.6 N-15B推进剂贮存老化对其相对交联密度的影响 |
§3.7 N-15B推进剂热老化规律初探 |
第四章 N-15B推进剂贮存寿命及其可靠性计算 |
§4.1 贮存寿命预估模型 |
§4.1.1 基本假设 |
§4.1.2 模型的建立 |
§4.1.3 模型的求解 |
§4.2 贮存寿命的可靠性计算 |
§4.2.1 模型参量的随机性分析 |
§4.2.2 可靠性计算的算法描述 |
§4.3 N-15B推进剂贮存寿命及其可靠度计算 |
§4.3.1 N-15B推进剂老化实验结果 |
§4.3.2 N-15B推进剂老化数学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4.3.3 N-15B推进剂贮存寿命及可靠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可靠度计算程序mntclo.C |
附录2 4.3.3.2节中计算时的输入参数 |
附录3 计算结果(部分数据) |
四、过氯酸铵—聚硫复合推进剂(论文参考文献)
- [1]多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概述[A]. 丁杰,赵启扬,余明敏,周子翔,王善金. 第五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暨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41届技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册), 2020
- [2]新型硼酸酯键合剂NBBA的设计、合成及及性能研究[D]. 余方源. 湖南大学, 2018(01)
- [3]纳米ZIF-67、ZnO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结构调控和促进AP热分解的性能研究[D]. 李海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3)
- [4]自弹式发射内弹道流场特性研究[D]. 牛钰森.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5]某导弹用单室双推力固体发动机研究[D]. 李祥琴.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6]高过载下底排药柱变形及应力损伤数值模拟[D]. 赵亚满.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6)
- [7]HTPB推进剂贮存老化特性及寿命预估研究[D]. 张兴高.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9(02)
- [8]新型中性聚合物键合剂设计与合成[D]. 申红光. 湖南大学, 2009(08)
- [9]MEMS固体微推进器的设计与制作[D]. 李兆泽.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10]N-15B推进剂热老化特性与贮存寿命预估研究[D]. 杨根.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