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三省地形对天气影响的调查

西北三省地形对天气影响的调查

一、关于西北三省区地形对天气作用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姣[1](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的新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张文鋆,知诗七林,代旭升[2](2021)在《迪庆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及成效评述》文中指出云南省迪庆州位于青藏高原南延部位横断山纵谷地带,属三江并流腹地,复杂的地质背景、活跃的构造运动及独特的生态条件,构成了其脆弱的地质环境,同时也为地质灾害的孕育、发展、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迪庆州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以来,紧紧围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这四大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积极且有效的工作,目前综合防治工作已取得显着成效。

崔粲[3](2021)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古代风景园林发展历史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园林专业的蓬勃发展,在实际的园林规划设计方向愈见完善并呈体系化的大环境下,如何找寻园林设计的根源与本质显得尤为重要。从古至今,人类渴望亲近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从未停止,在满足基本生产生活的生存前提之下,如何与自然对话更好的享受生活,这些都与风景园林专业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古典园林经过许多年的研究成果颇丰,涵盖了很多不同方向的专业研究内容。但从地域上来说,对于西北地区的风景园林的研究却相对不足,其中内蒙古地区地域广袤,文化多元交融,其首府城市呼和浩特市(意为“青色的城市”)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市坐拥草原、南临黄河、北靠阴山,自古就是北方要塞和重要交通枢纽,是具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名胜古迹的塞外名城,从古至今便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碰撞、融合的前沿地区。从其地域历史、自然、经济、人文等方面都具备了风景园林发展的条件,该地区的传统风景园林也必然会具有其独特的内容与特征。该研究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古代风景园林进行整理与分析,追根溯源,找寻地域景观脉络。时间轴上从古至今根据历史年代以及风景园林发展规律共分为七个时期,并初步得出了各时期不同的风景园林特点,分别为“西周以前——感知自然,依山水而居;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伊始,思想文化交融;秦汉时期——城市发达,引形胜而建;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定都建宫苑,皇家阴山却霜;隋唐时期——畜牧蕃息,种植美化环境;宋辽金元时期——规划合理,城乡高度发展;明清时期——八景盛行,构建山水城市”的历史阶段特征。通过对该地区古代七个时期的各阶段发展历史以及不同风景园林特征与类型的研究,寻找人类生产活动的历史进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念与模式,探究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探寻其中的历史规律,分析后总结并得出结论,为后人提供相应的指导思想。丰富地域风景园林专业历史研究内容,从而更精准把握风景园林的发展方向,探寻风景园林的真理所在。

王成龙[4](2021)在《四种植物根系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固土特性》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采煤塌陷区常见的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北沙柳(Salix psammophila)、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为研究对象,观测分析4种植物直根和含侧根分支处根的极限和损伤自修复后的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计算持续固土指数。研究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植物根系固土力学理论,对采煤塌陷区精准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4种植物单根的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种间差异显着,小叶锦鸡儿根系具有较强的抗剪拉组合能力。植物单根的极限抗剪拉组合力与根径之间呈幂函数正相关,极限抗剪拉组合强度与根径之间呈幂函数负相关。植物根系主要化学成分含量随着根型和根径的变化而不同。4种植物单根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棕纤维素均为小叶锦鸡儿最大,木质素含量和木纤比均为中国沙棘最大。(2)植物单根承受剪拉组合力损伤后出现死亡现象,持续损伤比瞬时损伤后减少的幅度更大,含侧根分支处根的数量减少程度大于直根,重度损伤大于轻度损伤。不同修复时长对植物单根损伤自修复后的存活率影响不显着。随着自修复时间延长,除黑沙蒿外,其它3种植物单根损伤后的活力下降幅度均会逐渐减小。重度损伤后单根活力的下降程度均大于轻度损伤。在相同的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程度情况下,直根和含侧根分支处根的相对日生长速率降低程度无显着差异。在自修复12个月后,小叶锦鸡儿、中国沙棘和黑沙蒿仍不足对照的60%。4种植物单根的相对日生长速率均随根径增大而减小,细根具有更强的生长自修复能力。(3)植物单根承受瞬时或持续损伤自修复后,损伤单根的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和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增长率小于未受损伤的对照。4种植物不同根径单根损伤自修复后的极限抗剪拉组合力与根径呈幂函数正相关;极限抗剪拉组合强度与根径呈幂函数负相关,与未损伤前变化规律相同,损伤自修复后单根的力学特性未发生变化。重度损伤后单根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和强度的增长率显着低于轻度损伤。4种植物单根承受瞬时或持续损伤自修复后,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和强度均随自修复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持续损伤的增长较缓慢。瞬时或持续损伤自修复12个月后,4种植物单根的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和强度仍均显着低于对照,没有实现完全自修复。(4)植株局部根系损伤后,株高、冠幅、枝条长度和枝条直径的生长状况均受到抑制,其增长率均表现为平行对照>25%损伤>75%损伤。对光合和生理特性影响显着,植株局部根系的受损程度越大,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数值越低,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先升后降的趋势。MDA、POD、SOD发生显着变化,在前10天表现为MDA、POD、SOD的活性较高。植物根系局部损伤75天后,虽然受损植株与平行对照之间仍存在差异,但平行对照与两种局部损伤程度之间均没有显着性差异。(5)选取单根轴向抗拉力学特性、单根径向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根系主要化学成分、整株根系抗剪特性、根系逆境生长特性、植物地上枝叶防风特性等6大类与固土抗蚀密切相关的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小叶锦鸡儿是风水复合侵蚀防护与治理的首选植物种,北沙柳是半干旱地区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重建和风蚀防护的首选植物种。在混合侵蚀类型的区域,北沙柳与小叶锦鸡儿可作为优势种混合建植,并配置中国沙棘与黑沙蒿伴生,将形成物种多样、结构稳定、防控得力的长效固土植被模式。

赵娜娜[5](2021)在《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文中指出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关中作家。他以自己的家乡——陕西丹凤县为创作源泉,以地道的关中方言土语为建筑材料,创作出了《秦腔》《废都》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本文以贾平凹的三部代表性长篇小说《秦腔》《废都》《高兴》为语料来源,以《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的“关中片”方言分区为依据,结合汉语方言词汇学理论及方言特征词的相关知识,对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综合的考察研究。本文一共七个部分,除去绪论和结语部分,论文一共分为五章。第一章首先简单地介绍了贾平凹的生平,然后对方言写作及贾平凹的方言创作进行论述。方言写作由来以久,而贾平凹能够熟练地运用方言进行写作,既与其长期的农村生活经历有关,也受创作题材和内容的限制。第二章是对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层级划分与描写。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共有124个,按照不同的重要性将其分为一级特征词、二级特征词以及三级特征词。对这124个方言特征词进行层级划分的同时进行释义,并说明其在关中片与周边方言的具体分布情况,同时列出小说中的例句,以便理解。第三章是对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语言平面的考察,主要包括结构考察、义类考察以及具体词类的考察分析。结构的考察是从音节数量和构词方式两个角度对特征词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对作品中的特征词进行了义类划分,按照词性的不同,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可分为七类,其中名词和动词占优势。第四章是对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历时分析,主要分为三类:承传词、变异词以及创新词。找出承传词的古文献用例,并对变异词进行分析,同时讨论了创新词的构词方式。第五章是将贾平凹作品中的关中方言特征词与周边方言进行比较,主要与中原官话(秦陇片、汾河片)、晋语以及西南官话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关中片与周边方言的共有特征词数量,确定关中片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本文以贾平凹作品为语料来源,从语言平面和历时的角度对关中方言特征词进行综合考察,力图展现关中方言特征词的真实面貌,同时将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进行比较,考察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的亲疏关系。通过研究可知,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之间的亲疏关系由亲到疏依次为:秦陇片、汾河片、晋语、西南官话。

白岚[6](2021)在《我国北方草原和南方丘陵山地森林植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关系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多样性减少和全球气候变化关系的研究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面对气候变化造成的植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有效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成为当前迫切探究的问题。本文以北方草原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带为例,利用遥感影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气候数据,分析了北方草原和南方丘陵山地森林植物beta多样性的时空变化趋势,探讨了驱动其植物beta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时间变化上:北方草原年际植物beta多样性均呈现显着下降趋势,而南方丘陵山地带年际植物beta多样性变化显示,崇义和乐昌增加,而慈利、丹江口和华蓥有所下降。在空间变化上:南方丘陵山地植物beta多样性空间分布的稳定性要高于北方草原。安西西部、西鄂尔多斯西北部、锡林郭勒西部以及图牧吉北、中、南部植物beta多样性变异系数大,植物beta多样性稳定性较差;南方丘陵山地带,崇义南部、东部边缘部分地区,慈利北部、中部地区,丹江口东南部,乐昌西部和东部以及华蓥西南部植物beta多样性年际波动最明显。植物beta多样性与气候因子的回归方程表明,北方草原区和南方丘陵山地年际植物beta多样性对温度变化十分敏感。尤其是月度温度变量对植物多样性影响更显着。温度升高会降低植物多样性,部分地区温度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在北方草原区,安西和西鄂尔多斯植物beta多样性主要受与月均温有关的气候因子的影响。图牧吉植物beta多样性受月低温因子的影响,温度过低会降低植物多样性。锡林郭勒主要受夏季季降水因子的影响,总体来说,夏季降水量增多有助于增加植物多样性。在南方丘陵山地,月高温因子是影响南方丘陵山地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华蓥没有引入气象因子,说明温度降水变化并不是驱动华蓥山地植物beta多样性变化的关键驱动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气候因子的回归方程表明,南北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气候驱动力存在显着差异,且同一研究区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气候驱动力也不同。在北方草原区,安西土壤保持和水文调节始终受气候因子的影响。在西鄂尔多斯,除了土壤保持,所有的服务类型均受气候因子的影响。在锡林郭勒,水资源供给和水文调节始终受月平均降水因子的影响,而与温度有关的变量对气体调节、环境净化、土壤保持产生稳定性影响。在图牧吉,气候因子仅对水资源供给和水文调节产生较大影响。在南方丘陵山地带,华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受月度高温因子的影响显着。但气候因子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崇义、慈利、丹江口和乐昌地区服务价值的变化机制。利用月度气温和降水数据可以准确的了解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具体驱动力。在预测未来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应植物多样性降低趋势。及时、有效地监测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植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为生态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赵慧渊[7](2021)在《榆林市府谷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提升思路与对策》文中认为耕地资源安全是粮食安全的基本要素之一,其数量和质量与粮食产量有密切的联系。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使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逐渐减少,人口数量的增加导致人增地减的矛盾更加突出,加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肥料等的过度投入,农业生产用地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壤污染退化、土壤结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耕地质量保护成了农业土地资源高效利用的重中之重。耕地质量保护不仅是提升粮食产量稳定性的关键,更是保证粮食质量安全的核心之一,粮食需求刚性的不断增加对耕地质量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土壤肥力并针对性的制定施肥方案是目前耕地质量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调查耕地土壤养分状况,判断土壤肥力水平,达到作物生长需求与土壤可利用资源的有机结合,对实现耕地资源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围绕对府谷县15个镇,3个便民服务中心、2个农业园区耕地土壤肥力的调查展开,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区位土壤特点将采样区域划分为北部风沙区、中部梁峁沟壑区的川道地和梯田坝地、东南部沿黄河沿岸川道3个大区,共计3083个采样单元,各采集1个混合样,共采集到有效样2934个。通过比对2013年府谷县地力评价时的调查数据结果与本研究调查结果说明了数年间府谷县耕地肥力变化情况,并基于生产实际指出了府谷县农业生产的现存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调查获得2020年府谷县耕地土壤有机质及大量元素含量数据:府谷县耕地土壤全氮平均值为0.43 g/kg;耕地土壤有效磷平均值为10.24 mg/kg;耕地土壤速效钾平均值为137.29 mg/kg;耕地土壤缓效钾平均值为796.98 mg/kg。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值为9.16 g/kg;耕地土壤p H平均值为8.48。通过调查获得2020年府谷县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数据:府谷县耕地土壤有效硼平均值为0.44 g/kg;耕地土壤有效铁平均值为3.62 mg/kg;耕地土壤有效铜平均值为0.39 mg/kg;耕地土壤有效锌平均值为0.45 mg/kg;耕地土壤有效锰平均值为2.14 mg/kg。(2)2020年府谷县耕地肥力得到了较为全面的提高,通过直接进行比对发现,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得到了显着提升,相比于2013年,有机质含量分级为10-15 g/kg的耕地面积由总耕地面积的25.33%提高到总耕地面积的30.48%,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6 g/kg的耕地面积下降幅度达到95.83%,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提高至5mg/kg以上,速效钾含量提高至100 mg/kg以上。(3)府谷县农业生产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自然气候恶劣,地理条件复杂,农业基础条件差;耕作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监管与指导;主栽作物选择、肥料施用方案不合理,没有形成因地制宜的配套方案。府谷县农业生产发展对策和建议:合理配置布局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强耕地质量管理;科学养地施肥,提升土壤肥力。

秦国庆[8](2021)在《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国农村地区最重要的生产性公共池塘资源之一,基层农田灌溉系统具有抗旱排涝的基础功能,在抵御农业旱涝灾害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提升农村社区韧性和灾害应急能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凡是属于大多数人的公共资源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公共池塘资源“弱排他性”和“竞用性”的属性使其管护及治理通常面临“囚徒困境”难题。同时,在农户分化趋势下,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资产专用性特征、不同类型农户主体的灌溉需求特征呈现出差异化趋势,农户群体在先前“同质化”时期基于地缘、业缘关系所建立的农田水利合作基础逐渐瓦解,实现基层农田灌溉系统长效治理的难度有增无减。适应性制度变迁是应对农户分化挑战的可行路径,结合不同类型农户的生产需求差异,总结不同农户分化情形下的适应性制度变迁规律,是推动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由对立关系转换为协调关系的关键所在,这有利于农田灌溉系统治理水平的提升,对于实现农田灌溉系统建设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将农户分化和制度变迁概念引入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研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农户分化和制度变迁的双重视角,依据社会分化理论、制度经济学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公共事务治理等理论,对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和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进行概念界定,确定三类核心变量的维度特征与指标表征依据,构建了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理论框架,深入阐释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治理绩效之间衔接逻辑。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利用河南、湖北2省10县237个村的两期面板数据与典型案例资料,使用双案例比较分析法、固定效应模型(FE-OLS、IV-FE-OLS)、一阶差分模型(FD-OLS、IV-FD-OLS)、倾向得分匹配法(PSM)等多种识别策略探究了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以及制度变迁在农户分化与治理绩效之间的传导机制;并结合研究结论指出了基层农田灌溉系统长效治理优化路径。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边界可分为结构性和非结构性边界两类。其中,结构性边界指实体灌溉设施的物理边界,非结构性边界指灌溉系统中非实体要素的边界,包括经济边界、政治边界等。对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一类公共池塘资源而言,实体设施供给的缺失是一阶困境,制度等非实体要素供给的缺失是二阶困境。本文根据基层农田灌溉系统“弱排他性”和“竞用性”的特征,从“供给”和“占用”两大维度测度其治理绩效,供给绩效实际上衡量了治理手段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弱排他性”缺陷的克服程度,占用绩效则衡量了治理手段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竞用性”缺陷的克服程度。前者反映了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设施供给有效性,后者反映了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制度运行存续性。总体来看,样本村庄的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在2013至2017年发生了明显的下滑,主要体现为设施维护成本负担的上升和输水排涝能力的下降。(2)农户分化是农户要素配置方式变迁的后果。因此,农户要素配置方式的结构差异是农户分化的核心维度,本文称之为农户水平分化。除此之外,农户先天禀赋差异也是加剧农户分化的重要因素。即使农户要素配置方式相同,先天禀赋的差异也会引致农户分化,这种分化体现为相同要素配置方式下的产出差异化,集中表现为农户收入的垂直分层,故农户收入差异是农户分化的另一重要维度。总体来看,样本村庄的农户水平分化指数和垂直分化指数从2013至2017年呈现上升趋势。(3)基层农田灌溉系统运行制度实际就是约束村庄灌溉集体行动的博弈规则,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运行制度变迁实际就是边界、位置、选择、信息、范围、聚合和偿付7类博弈规则的状态演变,这一演变过程符合制度变迁的广义特征,且至少部分由集体内生推动。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从2013年至2017年,样本村庄的农田灌溉系统运行制度发生了多样化的变迁,既存在正式规则、非正式规范向无规范无规则状态退化演变的情形,也存在由无规范无规则、非正式规范状态向正式规则进化演变的情形,还有相当部分村庄未发生相应的规则变迁。(4)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因果关联:(1)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占用绩效及其总体治理绩效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这一结论经过了内生性检验、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多重评估。(2)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依灌溉设施类型、产权配置形式、农业生产依赖度、村庄关系和睦程度、是否被派驻“第一书记”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3)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的“U”型或倒“U”型关系。(4)农户分化降低了当事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要素配置效率,加剧了治理主体面临的不确定性感知,进而负向影响了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占用绩效与总体治理绩效。(5)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具有显着的因果关联:(1)?allo3(按一定顺序取水规定)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占用绩效,?info2(农田灌溉系统功能指标公示规定)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的供给绩效和总体治理绩效,?pay2(水费及维护费用摊派规定)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的占用绩效和总体治理绩效,以上结论经过了内生性检验、安慰剂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多重评估。(2)制度变迁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依灌溉设施类型、农业生产依赖度的差异而存在异质性。(3)边界规则的进化型变迁虽然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没有直接的显着影响,但可以和?allo3(按一定顺序取水规定)、?info2(农田灌溉系统功能指标公示规定)、?sco1(哪些土地可以被灌溉的规定)、?pay2(水费及维护费用摊派规定)产生交互作用,联合正向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4)“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水平→治理绩效”以及“制度变迁→要素配置效率→治理绩效”的作用渠道是部分成立的。(6)制度变迁在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存在显着的中介作用。具体而言,农户水平分化能够推动?allo3(按一定顺序取水的规定)、?info2(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功能性指标公示规定)、?pay2(水费及维护费用摊派的规定)的进化型变迁,而?allo3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占用绩效,?info2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的供给绩效和总体治理绩效,?pay2的进化型变迁能够显着的提升村庄农田灌溉系统的占用绩效和总体治理绩效。以上结论经过了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的多重评估。可以认为,“农户分化—制度变迁—治理绩效”的中介作用渠道是部分成立的。综合而言,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具有消极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农户分化又会驱动部分运行规则的进化型变迁,进而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产生积极的间接影响。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精准识别长效治理制约因素,建立健全治理绩效评价体系;(2)统筹农户灌排需求,推进设施提档升级;(3)引导管护模式改革,鼓励治理机制创新;(4)加强基层集体行动能力建设,重构村庄公共事务合作基础;(5)整合多元农户主体优势资源,支持基层灌排制度自主创新;(6)探索基层灌排治理经验,推广扩散典型治理模式。

李壮壮[9](2021)在《基于遥感监测技术的滑坡形变特征分析和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世界上受地质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十年来我国遭受的滑坡灾害在所有地质灾害中所占比例高达72.4%,滑坡灾害的监测与防治俨然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滑坡监测技术易受到地形气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存在监测点位分布稀疏,不能很好地反映滑坡整体形变状况的问题,已经不能够满足大型滑坡的监测与防治需求,遥感监测技术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滑坡监测技术的不足。研究区域位于西藏自治区江达县和四川省白玉县交界处金沙江流域附近,通过研究已发生滑坡的三维历史形变,政府能够对当地地表形变具备更加全面与科学的认知,基于滑坡形变监测数据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判断为滑坡灾害的监测与防治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论文将假彩色合成、SBAS-InSAR和Offset-Tracking三种遥感监测技术应用于滑坡的形变监测中,对滑坡的三维形变场提取进行了探索,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取得了如下成果和结论:(1)从假彩色合成技术对滑坡的监测结果中发现,地物变化轮廓清晰,滑坡区域在历史形变发展的各个阶段处于持续形变的状态,区域变动状况较为清晰,目视解译效果良好。(2)利用30景Sentinel-1升降轨SAR影像数据,采用SBAS-InSAR技术获得了白格滑坡自2015年7月到2018年9月的一维视线向形变,发现升降轨数据监测结果因地形、卫星航向等因素存在差异。分别在滑坡的前缘、中部地区和后缘选取若干特征点对白格滑坡的一维形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格滑坡在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产生了较大的形变,从2018年1月直至滑坡发生前形变速率明显加快。(3)将Offset-Tracking技术应用于滑坡的二维形变场提取中,监测精度不如SBAS-InSAR技术,将SBAS-InSAR技术视线向和Offset-Tracking技术距离向滑坡剖面形变进行对比发现形变趋势相似,进而佐证将Offset-Tracking技术用于大型滑坡监测具有可靠性。(4)在滑坡三维形变场提取研究中,将论文采用的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方案和等权方案以及公式定权方案计算精度进行对比,发现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定权方案在数据融合定权时更加科学与合理,能够有效改善计算精度。(5)采用双参数滑坡稳定性判定方法对白格滑坡和金坪子滑坡II区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白格滑坡在滑坡发生前整体处于失稳状态,金坪子滑坡II区整体稳定性较好,大部分区域处于蠕变阶段,两种滑坡稳定性判定结果均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陈晓晓[10](2021)在《生境破碎化对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斑叶蝉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斑叶蝉Erythroneurini隶属于半翅目Hemiptera、叶蝉科Cicadellidae、小叶蝉亚科Typhlocybinae,主要发生在林木和草地上,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种群动态与分布格局易受气候和寄主植物影响,可作为环境敏感指示生物。目前关于该类群及其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研究鲜少,本研究以贵州生态环境差异较大的3个典型喀斯特地区(施秉云台山自然保护区、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贞丰-花江示范区)作为研究区,基于卫星影像、野外调查采集、分子测序等数据,初探研究区内斑叶蝉的生境破碎化程度、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等情况,并结合研究区背景,了解影响生境破碎化的主要因素,提出物种资源的合理保护建议。主要结果如下:1、斑叶蝉生境破碎化程度受区域内石漠化程度影响,并与之呈正相关;研究区各样地的生境破碎化程度主要受生境连续性面积大小的影响,并与之呈负相关。施秉云台山自然保护区斑叶蝉族昆虫生境破碎化程度最低,适宜生境占总面积的91.06%;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次之,适宜生境占总面积的68.05%;贞丰-花江示范区则最强,适宜生境占总面积的35.53%。各生境破碎化指数(PD、FN1、FN2、Ni、F、FI1、FI2)均表现为:施秉<毕节<花江。2、2019年5月-10月,在三个研究区中共捕获斑叶蝉标本7064头,隶属于14属51种,其中利川顶斑叶蝉Empoascanara sipra Dworakowska,1980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的91.5%。斑叶蝉标本个体数依次为毕节(5245头)>施秉(1580头)>花江(239头),类群不同阶元数量顺序依次为施秉(10属,25种)>毕节(8属,16种)>花江(8属,14种)。3、研究区及其各样地的斑叶蝉物种多样性受生境破碎化的影响,破碎化越弱,物种多样性越高。在施秉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内斑叶蝉物种多样性最高,种群分布较均匀,各物种多样性指标平均为1.0069;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次之,平均为0.6550;贞丰-花江示范区内则最低,平均为0.4228。4、分别对研究区和各样地间斑叶蝉类群组成的相似性关系进行两两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生境破碎化程度越低,群落多样性越丰富,与其他区域相似性越高,反之越低。在属级阶元水平,施秉云台山自然保护区与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该族昆虫属种组成相似性最高,为0.750,而贞丰-花江示范区和前两者之间的群落结构相似性一样,均为0.625;在种级单元水平,研究区之间的斑叶蝉群落相似性均低于属级阶元,施秉和其余两个区的群落结构相似性一样,均为0.625;花江和毕节之间则最低,相似性为0.333,斑叶蝉共有物种较少。在施秉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属级阶元和种级单元中,各样地间平均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563和0.456。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在属级阶元和种级单元中,各样地间平均相似性指数为0.532和0.375。贞丰-花江示范区在属级阶元和种级单元中,各样地间平均相似性指数为0.311和0.332。5、时间动态变化上,7-9月气温较高,植物丰盛,三个研究区内斑叶蝉个体数均较多,而5月和10月相对较少,连续月之间物种相似性较高。其中施秉云台山自然保护区内,个体数量在9月最多,6月和10月最少,属种数在5月和10月最多,月份之间差异不大。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内,斑叶蝉个体数和属种数均在8月最多,5月最少。在贞丰-花江示范区内,斑叶蝉的个体数和属种数均在7月最多,而6月最少。6、通过线粒体Cytb(559bp)、16S r RNA(485bp)和COI(714bp)基因序列分析利川顶斑叶蝉Empoascanara sipra Dworakowska,1980在不同研究区内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不同破碎化种群间存在一定遗传差异,遗传多样性与破碎化程度呈负相关。在施秉云台山内生境破碎化程度最低,斑叶蝉种群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各核苷酸多态性参数值均最高,毕节撒拉溪示范区次之,贞丰-花江示范区生境破碎化现象最为严重,遗传多样性则最低。7、通过长杆赛小叶蝉Seriana bacilla Tan,Yuan&Song,2020(661 bp)、利川顶斑叶蝉Empoascanara sipra Dworakowska,1980(714 bp)、三斑白小叶蝉Elbelus tripunctatus Mahmood,1967(661 bp)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计算研究区内不同破碎化群落的核苷酸多态性,结果表明破碎化程度越严重,遗传多样性越低,在施秉云台山破碎化群落遗传多样性较高。8、施秉云台山自然保护区、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和贞丰-花江示范区斑叶蝉破碎化种群的基因流估算显示,平均Nm SB(6.0511)>Nm BJ(1.9365)>Nm HJ(1.4254)。该结果表明生境破碎化会对破碎种群间的基因流产生影响,破碎化程度越高,破碎化种群的基因流就越小。目前施秉施秉云台山保护区内Nm值均大于1,物种之间交流较为频繁,而其余两个研究区内,具有Nm等于0的情况,表示种群中存在无基因交流现象,生境破碎化已对物种之间的交流产生一定影响,破碎化种群之间的交流受到一定阻隔。9、对斑叶蝉破碎化群落之间的基因流估算,发现三个研究区内破碎化群落间基因流Nm趋向于0,平均Nm SB(0.0028)>Nm BJ(0.0026)>Nm HJ(0.0005),说明破碎化群落间虽然存在基因交流,但十分微弱。在施秉云台山保护区内,不同物种之间的交流相较其他两个破碎化严重的区域最高,贞丰-花江示范区内则基因交流最低。10、为了更好的保护斑叶蝉族昆虫及其寄主植物等其他生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结合研究区背景,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石漠化治理;(2)增强农户生态保护意识;(3)增加适宜生境连续性;(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5)完善保护区管理政策。

二、关于西北三省区地形对天气作用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西北三省区地形对天气作用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迪庆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及成效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地理
    1.1 地形地貌
    1.2 气象条件
    1.3 水文条件
    1.4 植被土壤
    1.5 地质背景
2 地质灾害
    2.1 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2.2 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及防治形势
        (1)地形地貌条件:
        (2)构造运动频繁:
        (3)河流侵蚀作用强烈:
        (4)独特的气候背景及活跃的天气激发因素:
        (5)人类工程活动:
3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和成效
    3.1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3.1.1 调查评价方面
        3.1.2 监测预方面
        3.1.3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和搬迁避让方面
        3.1.4 应急体系建设方面
        3.1.5 震后专项恢复治理
    3.2 取得成效
        3.2.1 经济效益
        3.2.2 社会效益
        3.2.3 环境效益
4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4.1 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艰巨
    4.2 人为工程活动地质灾害防治难度大
    4.3 基层地质灾害防治力量、技术薄弱
    4.4 地质相关工作程度不足
5 治理和搬迁项目实施过程中协调工作难度大

(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古代风景园林发展历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1.2.1 研究范围界定
        1.2.2 概念的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概况
        1.3.2 国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概况
        1.3.3 呼和浩特市相关研究现状简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呼和浩特市风景园林发展环境
    2.1 自然地理背景
        2.1.1 地理行政
        2.1.2 气候条件
        2.1.3 山水格局
        2.1.4 自然资源
    2.2 人文景观背景
        2.2.1 社会经济
        2.2.2 思想文化
3 西周以前——感知自然,依山水而居
    3.1 历史背景概述
    3.2 风景园林概况
    3.3 典型案例分析
        3.3.1 大窑文化遗址
        3.3.2 海生不浪文化遗址
        3.3.3 后城咀石城遗址
    3.4 小结
4 春秋战国时期——筑城伊始,思想文化交融
    4.1 历史背景概述
    4.2 风景园林概况
    4.3 典型案例分析
        4.3.1 云中郡古城遗址
        4.3.2 赵长城
    4.4 小结
5 秦汉时期——城市发达,引形胜而建
    5.1 历史背景概述
    5.2 风景园林概况
    5.3 典型案例分析
        5.3.1 昭君墓
        5.3.2 定襄郡古城
    5.4 小结
6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定都建宫苑,皇家阴山却霜
    6.1 历史背景概述
    6.2 风景园林概况
    6.3 典型案例分析
        6.3.1 盛乐古城
        6.3.2 北魏行宫
    6.4 小结
7 隋唐时期——畜牧蕃息,种植美化环境
    7.1 历史背景概述
    7.2 风景园林概况
    7.3 典型案例分析
        7.3.1 东受降城(托托城遗址)
    7.4 小结
8 宋辽金元时期——规划合理,城乡高度发展
    8.1 历史背景概述
    8.2 风景园林概况
    8.3 典型案例分析
        8.3.1 丰州城遗址
    8.4 小结
9 明清时期——八景盛行,构建山水城市
    9.1 历史背景概述
    9.2 风景园林概况
    9.3 典型案例分析
        9.3.1 归绥城
        9.3.2 呼和浩特市八景
    9.4 小结
10 呼和浩特市古代风景园林总说
    10.1 风景园林发展历史时期总结
    10.2 呼和浩特市古代风景园林特色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作者简介

(4)四种植物根系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固土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植物根系固土抗蚀作用研究现状
        1.3.2 植物根系固土抗蚀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3.3 根系逆境胁迫对植物生长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候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状况
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3.3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1 研究材料
        3.3.2 试验仪器
        3.3.3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3.3.4 数据分析
4 单根在单次荷载作用下的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与化学成分
    4.1 单根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特征
        4.1.1 直根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
        4.1.2 含侧根分支处根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
    4.2 单根主要化学成分与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关系
        4.2.1 纤维素含量与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关系
        4.2.2 木质素含量与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关系
        4.2.3 半纤维素含量与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关系
        4.2.4 综纤维素纤维素含量与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关系
        4.2.5 木纤比与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关系
    4.3 小结
5 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后的自修复特性
    5.1 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数量情况变化特征
        5.1.1 小叶锦鸡儿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率情况变化特征
        5.1.2 北沙柳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率情况变化特征
        5.1.3 中国沙棘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率情况变化特征
        5.1.4 黑沙蒿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率情况变化特征
    5.2 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经自修复后活力变化特征
        5.2.1 小叶锦鸡儿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活力变化特征
        5.2.2 北沙柳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活力变化特征
        5.2.3 中国沙棘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活力变化特征
        5.2.4 黑沙蒿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活力变化特征
    5.3 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5.3.1 小叶锦鸡儿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5.3.2 北沙柳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5.3.3 中国沙棘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5.3.4 黑沙蒿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5.4 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极限抗剪拉力学特性变化
        5.4.1 小叶锦鸡儿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的力学特性
        5.4.2 北沙柳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的力学特性
        5.4.3 中国沙棘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的力学特性
        5.4.4 黑沙蒿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的力学特性
    5.5 小结
6 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的自修复特性
    6.1 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数量情况变化特征
        6.1.1 小叶锦鸡儿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率情况变化特征
        6.1.2 北沙柳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率情况变化特征
        6.1.3 中国沙棘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率情况变化特征
        6.1.4 黑沙蒿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存活率情况变化特征
    6.2 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活性变化特征
        6.2.1 小叶锦鸡儿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活力变化特征
        6.2.2 北沙柳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活力变化特征
        6.2.3 中国沙棘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活力变化特征
        6.2.4 黑沙蒿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活力变化特征
    6.3 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6.3.1 小叶锦鸡儿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6.3.2 北沙柳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6.3.3 中国沙棘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6.3.4 黑沙蒿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相对直径日生长速率
    6.4 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极限抗剪拉力学特性变化
        6.4.1 小叶锦鸡儿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的力学特性
        6.4.2 北沙柳单根瞬时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的力学特性
        6.4.3 中国沙棘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的力学特性
        6.4.4 黑沙蒿单根持续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的力学特性
    6.5 小结
7 不同侵蚀类型植物持续固土能力评价
    7.1 评价指标体系
    7.2 层次结构模型及指标权重
    7.3 不同侵蚀类型植物持续固土能力差异分析
    7.4 小结
8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生长与生理特征的影响
    8.1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形态生长情况的影响
        8.1.1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株高的影响
        8.1.2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冠幅的影响
        8.1.3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枝条生长的影响
    8.2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8.2.1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8.2.2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胞间CO2 浓度的影响
        8.2.3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气孔导度的影响
        8.2.4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蒸腾速率的影响
    8.3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8.3.1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株叶绿素(Chl)含量的影响
        8.3.2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物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8.3.3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8.3.4 植株根系局部损伤对植物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8.4 小结
9 讨论与结论
    9.1 讨论
        9.1.1 植物单根的极限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
        9.1.2 主要化学成分与植物单根抗剪拉组合力学特性的关系
        9.1.3 植株单根损伤后的自修复特性
        9.1.4 不同植物固土能力综合评价
        9.1.5 植物生长与生理特征对根系局部损伤的响应
    9.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关中概况
    (二) 研究现状
    (三)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五) 研究对象与范围
    (六) 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贾平凹与方言写作
    (一) 贾平凹生平
    (二) 贾平凹的方言写作
    (三) 小结
二、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层级描写与分析
    (一) 方言特征词理论
    (二) 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描写
    (三) 小结
三、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语言平面考察
    (一) 结构考察
    (二) 义类考察
    (三) 词类考察
    (四) 小结
四、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的历时分析
    (一) 承传词
    (二) 变异词
    (三) 创新词
    (四) 小结
五、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一) 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与周边方言共有词汇对比
    (二) 从特征词看关中方言与周边方言的关系
    (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我国北方草原和南方丘陵山地森林植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关系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进展
        一、气候变化与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二、气候变化与草原植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三、气候变化与森林植物多样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四、遥感估测植物多样性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研究地点与方法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第二节 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数据来源
        一、植物多样性遥感数据
        二、气象数据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植物多样性遥感估测方法
        二、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变化
        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
        四、回归分析方法
        五、温度、降水空间插值法
第三章 不同气候区植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
    第一节 北方草原与南方丘陵山地植物多样性年际变化特征
    第二节 北方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年内变化特征
    第三节 北方草原与南方丘陵山地植物多样性空间变化特征
第四章 不同气候区植物多样性时空变化与气候关系
    第一节 北方草原与南方丘陵山地植物多样性年际变化与气候关系
    第二节 北方草原区植物多样性年内变化与气候关系
    第三节 北方草原与南方丘陵山地植物多样性空间变化与气候关系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不同气候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第一节 北方草原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气候关系
    第二节 南方丘陵山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气候关系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对比南北方植物多样性时空变化特征
    第二节 对比南北方植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关系
    第三节 对比南北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第四节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榆林市府谷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提升思路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土壤肥力评价指标
        1.2.1 土壤肥力的概念与内容
        1.2.2 大量元素对作物的影响
        1.2.3 微量元素对作物的影响
        1.2.4 府谷县肥力指标分级方式及2013 年数据来源
    1.3 研究目的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地概况、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2.1.2 自然条件
        2.1.3 地形地貌
        2.1.4 植被类型
    2.2 样品采集方法和工具
        2.2.1 土壤样品采集
        2.2.2 土样处理规范
        2.2.3 土壤样品采集工具
        2.2.4 土壤样本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府谷县耕地肥力现状分析
    3.1 耕地土壤类型及分布
    3.2 耕地土壤有机质及pH
        3.2.1 有机质
        3.2.2 pH
    3.3 耕地土壤大量元素
        3.3.1 全氮
        3.3.2 有效磷
        3.3.3 速效钾
        3.3.4 缓效钾
    3.4 耕地土壤微量元素
        3.4.1 有效硼
        3.4.2 有效铁
        3.4.3 有效锰
        3.4.4 有效铜
        3.4.5 有效锌
    3.5 小结
第四章 府谷县耕地肥力变化情况
    4.1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分级对比
    4.2 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的分级对比
    4.3 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的分级对比
    4.4 府谷县耕地土壤肥力变化情况综合评价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土壤肥力调查下的肥力提升对策与建议
    5.1 府谷县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1 地理条件复杂,耕地质量低下,农业基础条件差
        5.1.2 耕作方式粗放,缺乏有效监管与指导
        5.1.3 主栽作物选择、肥料施用方案不合理,没有形成因地制宜的配套方案
    5.2 对策与建议
        5.2.1 合理配置布局耕地资源,调整种植业结构
        5.2.2 加强耕地质量管理
        5.2.3 科学养地施肥,提升土壤肥力
第六章 实证分析
    6.1 背景
    6.2 施肥方法
    6.3 配方施肥指标
        6.3.1 施肥指标制定原则及方法
        6.3.1.1 氮肥
        6.3.1.2 磷钾肥
        6.3.2 主要农作物推荐施肥指标
        6.3.2.1 玉米推荐施肥指标
        6.3.2.2 马铃薯推荐施肥指标
        6.3.2.3 糜子推荐施肥指标
    6.4 主要农作物在不同区域内的施肥量建议
        6.4.1 玉米
        6.4.2 糜子
        6.4.3 马铃薯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长效治理的必要性
        1.1.2 农户分化为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带来新的挑战
        1.1.3 适应性制度变迁是应对农户分化挑战的可行路径
        1.1.4 理顺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治理绩效之间的关系是探索适应性制度变迁路径的前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概念演进
        1.3.2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治理机制研究
        1.3.3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测度研究
        1.3.4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
        1.3.5 农户分化对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1.3.6 制度变迁对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1.3.7 农户分化驱动制度变迁的相关研究
        1.3.8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农户分化
        2.1.2 制度及制度变迁
        2.1.3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
        2.2.2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2.2.3 公共物品博弈模型
        2.2.4 社会分层理论
        2.2.5 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
        2.2.6 社会动力学理论
        2.2.7 集体行动理论
第三章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理论逻辑分析
    3.1 农户分化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3.2 制度变迁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影响机理分析
        3.2.1 变异:观念变革—偏好改变与共同知识裂变—农田灌溉系统治理
        3.2.2 选择:规则制定博弈—价值整合与行为协调—农田灌溉系统治理
        3.2.3 遗传:规则稳态化—跨期承诺—农田灌溉系统治理
    3.3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对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联合影响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历史沿革与现状分析
    4.1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的历史沿革
        4.1.1 农户分化的历史演变
        4.1.2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运行规则的历史沿革
        4.1.3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的宏观特征及其治理历史脉络
    4.2 农户分化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4.2.1 农户分化的测度
        4.2.2 农户分化的现状分析
    4.3 制度变迁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4.3.1 制度变迁的测度
        4.3.2 制度变迁的现状分析
    4.4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测度与现状分析
        4.4.1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测度
        4.4.2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现状分析
    4.5 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面临的挑战
        4.5.1 农户分化背景下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难度有增无减
        4.5.2 通过制度变迁实现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长效治理的协同相容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与实证分析
    5.1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
        5.1.1 方法选择
        5.1.2 案例选择
        5.1.3 资料收集与范畴提炼
        5.1.4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案例分析
    5.2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5.2.1 研究假说
        5.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5.2.3 基准模型构建、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5.2.4 内生性检验
        5.2.5 稳健性检验与安慰剂检验
        5.2.6 异质性分析
        5.2.7 拓展性讨论:农户分化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
        5.2.8 作用渠道分析
    5.3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的数值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与实证分析
    6.1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
        6.1.1 方法选择与案例选择
        6.1.2 资料收集与范畴提炼
        6.1.3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案例分析
    6.2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假说
        6.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6.2.3 基准模型构建、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6.2.4 内生性检验
        6.2.5 稳健性检验与安慰剂检验
        6.2.6 异质性分析
        6.2.7 拓展性讨论:不同规则之间的交互作用分析
        6.2.8 作用渠道分析
    6.3 制度变迁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的数值模拟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制度变迁中介作用下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与实证分析
    7.1 制度变迁中介作用下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典型案例
        7.1.1 方法选择与案例选择
        7.1.2 资料收集与范畴提炼
        7.1.3 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运行制度变迁的案例分析
    7.2 制度变迁中介作用下农户分化影响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计量检验
        7.2.1 研究假说
        7.2.2 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的关系检验
        7.2.3 制度变迁的中介作用检验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精准识别长效治理制约因素建立健全治理绩效评价体系
        8.2.2 统筹农户灌排需求推进设施提档升级
        8.2.3 引导管护模式改革鼓励治理机制创新
        8.2.4 加强基层集体行动能力建设重构村庄公共事务合作基础
        8.2.5 整合多元农户主体优势资源支持基层灌排制度自主创新
        8.2.6 探索基层灌排治理经验推广扩散典型治理模式
    8.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遥感监测技术的滑坡形变特征分析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滑坡监测的重要性
        1.1.2 滑坡监测的传统方法
        1.1.3 遥感监测技术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InSAR技术研究现状
        1.2.2 Offset-Tracking技术研究现状
        1.2.3 假彩色合成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SAR影像的形变监测技术
    2.1 InSAR技术基本原理
    2.2 SBAS-InSAR技术
        2.2.1 基本原理
        2.2.2 技术路线
    2.3 Offset-Tracking技术
        2.3.1 基本原理
        2.3.2 技术路线
    2.4 假彩色合成技术
        2.4.1 基本原理
        2.4.2 技术路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遥感监测技术的滑坡形变监测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水文气象
        3.1.2 地形地貌
        3.1.3 地质特征
        3.1.4 人类活动
    3.2 研究区域数据源
        3.2.1 SAR影像数据
        3.2.2 DEM数据
    3.3 假彩色合成技术形变识别
    3.4 SBAS-InSAR技术提取地表形变
        3.4.1 数据处理
        3.4.2 形变特征分析
    3.5 Offset-Tracking技术提取地表形变
        3.5.1 关键技术研究
        3.5.2 形变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三维地表形变场提取研究
    4.1 基于方差分量估计的三维形变研究
        4.1.1 坐标系与参考基准点的统一
        4.1.2 形变几何关系
        4.1.3 函数模型的建立
        4.1.4 随机模型的建立
        4.1.5 技术路线
    4.2 三维地表形变空间分布特征
        4.2.1 垂直向形变特征
        4.2.2 东西向形变特征
        4.2.3 南北向形变特征
    4.3 精度评价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坡稳定性评价与分析
    5.1 位移矢量角
        5.1.1 位移矢量角的基本构成
        5.1.2 位移矢量角与滑坡稳定性
        5.1.3 滑坡稳定性判定
    5.2 金坪子滑坡II区稳定性评价
    5.3 白格滑坡稳定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生境破碎化对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斑叶蝉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文献综述
    1 斑叶蝉族昆虫研究概况
    2 叶蝉线粒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3 生境破碎化对昆虫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1 生境破碎化对昆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3.2 生境破碎化对昆虫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二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区与研究样地选择
        1.1 研究区概况
        1.1.1 施秉云台山自然保护区
        1.1.2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
        1.1.3 贞丰-花江示范区
        1.2 研究样地选择
    2 研究方法
        2.1 生境破碎化程度测定
        2.1.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2 生境破碎化程度指标计算
        2.2 物种多样性分析
        2.2.1 标本鉴定和统计
        2.2.2 群落优势度分析
        2.2.3 群落多样性分析
        2.2.4 群落相似性分析
        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2.3.1 数据来源
        2.3.2 DNA提取
        2.3.3 PCR扩增和电泳
        2.3.4 遗传多样性分析
三 结果与分析
    1 研究区生境破碎化程度
        1.1 研究区斑叶蝉生境空间分布
        1.2 研究区生境破碎化分析
        1.3 样地生境破碎化分析
        1.4 小结与讨论
    2 生境破碎化对斑叶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2.1 斑叶蝉群落组成特征与优势度
        2.1.1 斑叶蝉群落空间分布组成与优势度
        2.1.2 斑叶蝉群落组成时间分布差异
        2.2 斑叶蝉群落多样性
        2.2.1 斑叶蝉群落空间分布多样性
        2.2.2 斑叶蝉群落时间分布多样性
        2.3 斑叶蝉群落相似性
        2.3.1 斑叶蝉群落空间分布相似性
        2.3.2 斑叶蝉群落时间分布相似性
        2.4 生境破碎化与斑叶蝉种群结构相关分析
        2.4.1 斑叶蝉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2.4.2 斑叶蝉时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2.4.3 生境破碎化和斑叶蝉物种多样性相关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3 生境破碎化对斑叶蝉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3.1 标本信息
        3.2 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3.2.1 破碎化种群核苷酸多态性
        3.2.2 破碎化群落核苷酸多态性
        3.3 基因流测定和分析
        3.3.1 破碎化种群基因流测定
        3.3.2 破碎化群落基因流测定
        3.4 生境破碎化和斑叶蝉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
        3.4.1 斑叶蝉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冗余分析
        3.4.2 生境破碎化和斑叶蝉遗传多样性相关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四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与建议
        1.1 结论
        1.1.1 研究区生境破碎化现状
        1.1.2 不同生境破碎化对斑叶蝉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1.3 不同生境破碎化对斑叶蝉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1.2 建议
        1.2.1 加强石漠化治理
        1.2.2 增强农户生态保护意识
        1.2.3 增加适宜生境连续性
        1.2.4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1.2.5 完善保护区管理政策
    2 不足和展望
        2.1 不足
        2.1.1 采样范围有待扩展
        2.1.2 测序物种和基因数量有待增加
        2.1.3 环境因子测定有待增加
        2.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四、关于西北三省区地形对天气作用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核心素养的新高考地理试题分析研究[D]. 李玉姣.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迪庆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及成效评述[J]. 张文鋆,知诗七林,代旭升. 云南地质, 2021(02)
  • [3]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古代风景园林发展历史研究[D]. 崔粲.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四种植物根系剪拉组合力损伤自修复后固土特性[D]. 王成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5]贾平凹作品关中方言特征词研究[D]. 赵娜娜. 辽宁师范大学, 2021(10)
  • [6]我国北方草原和南方丘陵山地森林植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关系的比较研究[D]. 白岚.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7]榆林市府谷县耕地土壤肥力现状及提升思路与对策[D]. 赵慧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8]农户分化、制度变迁与基层农田灌溉系统治理绩效[D]. 秦国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9]基于遥感监测技术的滑坡形变特征分析和评价[D]. 李壮壮. 燕山大学, 2021(01)
  • [10]生境破碎化对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斑叶蝉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D]. 陈晓晓.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标签:;  ;  ;  ;  

西北三省地形对天气影响的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