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生蛴螬A型乳状芽孢杆菌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协松,张孟先,胡宝玉,黄玉章,蒋士蓉,谷元正,邹焕勤[1](1977)在《花生蛴螬A型乳状芽孢杆菌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省花生受蛴螬为害严重,对产量的提高影响很大。据一九七六年不完全统计,受害面积占花生播种面积的50%左右,损失荚果约两亿斤。严重受害的社队,几十亩,甚至成百亩的花生被蛴螬吃光,造成绝产,因此,消灭其为害,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九七七年八月,我们和原中国农科
李石[2](2011)在《体外培养的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回收及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研究》文中提出金龟子是目前世界分布广泛且危害最大的害虫种类之一,其成虫和幼虫每年给农作物,树木,花卉,草场都带来很大的破坏作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法虽能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控制金龟子成虫和幼虫的数量,但因有害物质的残留对人畜和自然环境同样也造成很大的破坏,已经越来越不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应用更新型且对自然环境无害的微生物作为有效的杀虫剂来控制金龟子的生长和传播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是一种金龟子类的专性寄生菌,其孢子形态可被金龟子的幼虫蛴螬吞噬并在体内萌发生长,最终导致幼虫患A型乳化病而死亡。根据这一原理,以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孢子制成的制剂可作为一种高效的微生物杀虫剂,用于控制金龟子的数量。本文在前人对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如何从培养基中回收得到有活性的金龟子芽孢杆菌孢子,同时研究了不同的保护剂环境对芽孢杆菌孢子在冷冻干燥下活性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确定了采用适宜剂量的硅藻土作为载体可有效的回收菌液中的芽孢杆菌孢子;同时采用脱脂乳,海藻糖,甘油,谷氨酸四种组分组成的混合保护剂,可在冷冻干燥中对孢子提供最有效的支持和保护,最大限度的保存芽孢杆菌孢子的活性。本课题有利于尽快使我国摆脱过度依赖化学杀虫剂的现状,加快我国微生物类杀虫剂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现代化农业的要求,为生物农药产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龚恒亮,管楚雄,安玉兴,孙东磊[3](2009)在《甘蔗地下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上)》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甘蔗地下害虫的防治主要依赖于高毒、高残留农药,由此引起的抗药性、害虫再猖獗、农药残留及环境污染以及破坏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忧虑。探索一种更有效、更安全的防治方法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文献综合归纳,阐述了应用病原微生物、病原线虫以及天敌昆虫等生物因子防治地下害虫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对甘蔗地下害虫生物防治的借鉴作用,探讨了甘蔗地下害虫生物防治的前景。
马新颖[4](2009)在《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孢子回收方法的建立》文中提出金龟子及其幼虫蛴螬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大的害虫种类之一,每年给农作物、树木、花卉、草场等带来很大的破坏作用。传统的化学防治法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已越来越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用微生物农药防治金龟子的生物防治法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是一种金龟子类的专性寄生菌,可以感染蛴螬使其患上A型乳化病。以日本芽孢杆菌孢子制成的芽孢杆菌制剂是一种高效环保的微生物杀虫剂。虽然金龟子芽孢杆菌在特殊培养基上可以进行营养生长,但在培养基上产生大量有活性的芽孢仍然受到限制。本文主要在现有培养基的基础上,优化培养基成分,以求在活的有机体外培养的孢子产量和活性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并初步对孢子的回收方法进行了探索。通过研究,在原有培养基基础上添加了丙酮酸钠、谷氨酸和活性碳的培养基,可以使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生长量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孢子的最终生成率可达到80%以上,并且回收的孢子活性也比原来提高两个数量级。通过对回收孢子的条件的初步探索,确定了以硅藻土作为回收孢子时的吸附载体,大大降低了孢子回收干燥时的损失率,并为以后生产孢子制剂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本课题的研究还有利促进我国尽快摆脱微生物杀虫剂进口的现状,有利于加快国内微生物杀虫剂的发展速度,为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龙同,熊继文[5](2007)在《微生物杀虫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文中对国内外微生物杀虫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就病毒杀虫、细菌杀虫、真菌杀虫、原生动物微孢子虫杀虫、线虫杀虫等方面分别进行了概括。综合资料表明我国微生物治虫前景可观,有待进一步开展应用研究。
赵露[6](2010)在《蛴螬高毒力苏云金芽孢杆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能产生具有强烈杀虫作用的晶体蛋白(insecticidal crystal pro-tein,ICP),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同翅目等节肢动物,以及动植物线虫、蜱螨等都具有特异性的毒杀活性,而对非目标生物安全。目前,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方法对苏云金芽孢杆菌进行改造,扩大其杀虫谱,提高杀虫毒力,使多种因素和成分发挥作用,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避免了化学农药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抗性问题。
张磊[7](2005)在《以真菌杀虫剂为主要手段,对花生蛴螬的无公害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索对蛴螬的无公害防治措施,开发利用昆虫病原真菌资源,本文通过生物测定研究了多种真菌对蛴螬的致病性,对真菌生物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对真菌生产中的粗培养料进行了筛选,进而进行了田间对蛴螬的防治效果试验,并对配制贮存一段时间后的复合制剂进行了检测,通过试验对提高田间防治效果提出了技术措施。1 杀虫真菌的生物学研究 将七种真菌的八个不同菌株接种于不同的培养基和不同的培养料中,设置了不同的温度,分别测定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产孢时间和产孢量,结果表明:①布氏白僵菌 Bbr 和金龟子绿僵菌 Ma1、Ma3 三种真菌在 15℃、25℃和 30℃的培养条件下均可生长,但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25℃;②布氏白僵菌 Bbr 在各种培养基和培养料上都能很好的生长,产孢也最多,因此,Bbr 更适于生产与应用;③三种真菌培养基中,各种真菌在 PPDA 培养基中生长较快,产孢量也最多,因此,PPDA 培养基最适宜真菌的生长;④在所设计的 5 种简便、易得的培养料中,除金龟子绿僵菌和莱氏野村菌外,其它几种真菌都能长满培养料,而在含有马铃薯(A、C、D)的配方中,绿僵菌的生长状况要优于其他几种配方的生长状况,其中以全部是马铃薯切片的 D 配方生长最好,产孢也最多;⑤通过对三种真菌在液体培养液中的培养所测的孢子萌发率比较,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绿僵菌的孢子萌发率要高于布氏白僵菌。2 实验室内无公害措施对蛴螬的毒力 为了筛选出具有高毒力的菌株,通过对蛴螬的毒力测定,结果表明:①在恒温(25℃)条件下,真菌的致病力要比在较低的温度下高;②在偏低的温度下,尿素和金龟子绿僵菌仍然对蛴螬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尿素的校正累计死亡率达到81.35%,而金龟子绿僵菌 Ma1 和 Ma4 的校正累计死亡率也达到了 53.6%和 80.00%,说明它们的作用不受温度的影响;③在恒温(25℃)条件下,真菌类以布氏白僵菌Bbr 的致病力最高,其校正累计死亡率达到 86.67%,LT50 为 8.75 天,同其它几种真菌有显着差异;④在增效试验中,真菌类中的 Bbr 与茶籽饼以及同 Bt 混合施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但从致死中时 LT50 看,Bbr 同茶籽饼混合施用的 LT50 比单用Bbr 推迟了 10 天,说明 Bbr 同茶籽饼混合施用虽然有增效作用,但却减缓了 Bbr的致病速度,而 Bbr 与 Bt 混合施用除了校正累计死亡率有明显的提高外,也加快了其致病速度。
鞠林海,张亚明,孙芳义,申晶云[8](1983)在《东北大黑鳃金龟乳状病病原菌的研究》文中提出 东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diomphalia Bates)是黑龙江省蛴螬优势种,为害严重,在旱田区、林区和园林苗圃中都有发生。近年来,在试验应用乳状菌防治蛴螬的探索中,因引进日本金龟(虫甲)芽孢杆菌(Bacillus popilliae var popilliae)对东北大黑鳃金龟不敏感,转而开始注意开发利用当地的乳状菌资源。在黑龙江省巴彦县龙泉林场,1978年秋、1982年春从自然感染乳状病的东北大黑鳃金龟幼虫中分离到A型和B型乳状芽孢杆菌各一株。四年来,对A型乳状芽孢杆菌进行了寄主范围、活体培养和离体培养、分类鉴定以及田间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致病力测定,该菌株对东北大黑鳃金龟的感病率高达81.8%,田间防治试验也取得了显着效果。
代伐[9](2006)在《花生田蛴螬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特别是包产到户以后,农田耕作管理的模式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是对地下害虫的防治发生了本质性变化,深耕明显减少,规模化地下害虫防治的化学处理淡化,以农户为主的农业操作,对地下害虫的轻视,导致了其发生逐渐在加重。研究针对洛阳地区花生田严重发生的蛴螬开展了可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该研究通过种类调查、幼虫分布型、诱杀试验及药剂处理试验,初步明确了该地区为害花生花生蛴螬的种类及优势优势种的发生规律,并制订了田间综合治理措施。主要结果有:①洛阳地区为害花生的蛴螬共有9种,其中花生田优势种有3种,分别为铜绿丽金龟(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Motschulsky)和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所占比例分别为58.7%、33.8 %、7.5 %。7月中下旬始见低龄幼虫为害花生的果针和荚果,危害盛期为8月中下旬至收获。②蛴螬成虫的寄主复杂,成为该类害虫幼虫量增加和扩散的主要原因之一。③通过不同植物诱集成虫表明,铜绿金龟子对女贞趋性最高,其次是苘麻、花生;暗黑金龟子对苘麻、柳树、杨树、百日红趋性最高;大黑金龟子对柳树、女贞、榆树、百日红等趋性较高。施用不同的底肥对蛴螬发生量有一定的影响,直接将鸡、猪等动物粪便及未腐熟的秸秆施入田间,极易招致蛴螬发生。④通过聚集度指标检验证明,蛴螬在花生田间的分布均属聚集型。对相关性进行回归分析,得结果为M*=44.2082+16.2190X( R=0.9635)。聚集的原因可能与施肥不均匀性、植株聚集性以及本身的生物学习性有关。对天敌研究表明,花生田蛴螬的优势天敌种群为土蜂,占天敌总量的61.7 %,其次是肥螋,占总量的20.7 %。这些天敌对蛴螬的自然控制能力达到了10 %,有较明显效果。⑤施用不同肥料对蛴螬种群数量有明显影响。不同底肥影响实验表明,施用草本灰和鸡粪田被害株率与对照相当,分别为70.86 %和71.83 %,而施用羊粪和牛粪田被害株率比对照明显低,分别为56.94 %和64.28 %。寄主对成虫诱集效果较为明显。⑥田间药效结果表明,吡虫啉的防效最好,达到88.7 %,其次是啶虫脒和乐斯本,分别为68.1 %和69.7 %。同时开展了蛴螬成虫引诱剂的研制与田间应用效果研究和蛴螬天敌种类调查,提出花生田蛴螬的可持续控制技术规范。
赵志强,曲明静,李晓,鞠倩,姜晓静,王磊[10](2011)在《花生蛴螬三大优势种及其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我国花生田蛴螬三大优势种(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的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拌种、喷穴、盖种、灌根、撒毒土)、生物防治(性诱剂、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t、乳状菌、昆虫病原线虫、土蜂)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二、花生蛴螬A型乳状芽孢杆菌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生蛴螬A型乳状芽孢杆菌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体外培养的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回收及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金龟子及其危害 |
1.1.1 金龟子概述 |
1.1.2 金龟子的危害 |
1.2 金龟子的防治 |
1.2.1 化学防治法 |
1.2.2 生物防治法 |
1.3 防治金龟子的微生物杀虫剂 |
1.3.1 细菌杀虫剂 |
1.3.2 真菌杀虫剂 |
1.3.3 线虫杀虫剂 |
1.3.4 病毒杀虫剂 |
1.4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 |
1.4.1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概述 |
1.4.2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
1.4.3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作为杀虫剂的优点 |
1.4.4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真空冷冻干燥 |
1.5.1 真空冷冻干燥的优点 |
1.5.2 真空冷冻干燥的原理 |
1.5.3 真空冷冻干燥的操作步骤 |
1.5.4 冷冻干燥保护剂的分类 |
1.6 本课题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1.3 菌种来源 |
2.1.4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孢子的复活 |
2.2.2 菌种的保藏 |
2.2.3 菌种活化与种子液制备 |
2.2.4 吸附载体及用量的确定 |
2.2.4.1 吸附载体的确定 |
2.2.4.2 吸附载体用量的确定 |
2.2.4.3 吸附时间的确定 |
2.2.5 对样品的冷冻干燥 |
2.2.6 以硅藻土做载体的冷冻干燥保护剂研究 |
2.2.6.1 糖类保护剂的选择 |
2.2.6.2 海藻糖浓度的选择 |
2.2.6.3 冻干保护剂pH值的选择 |
2.2.6.4 pH值与海藻糖浓度对冻干后活性的影响 |
2.2.7 不使用吸附剂的条件下对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研究 |
2.2.7.1 脱脂乳作为冻干保护剂的影响 |
2.2.7.2 甘油作为冻干保护剂的影响 |
2.2.7.3 谷氨酸作为冻干保护剂的影响 |
2.2.7.4 正交试验 |
2.2.7.4 优化配比实验 |
2.2.8 保存时间对制得的芽孢杆菌样品活性的影响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吸附载体及用量的确定 |
3.1.1 吸附载体的确定 |
3.1.2 吸附载体用量的确定 |
3.1.3 吸附时间的确定 |
3.1.4 吸附在硅藻土表面的芽孢杆菌孢子 |
3.2 含有吸附载体的冷冻干燥研究 |
3.2.1 糖类保护剂的冻干研究 |
3.2.2 海藻糖浓度的确定 |
3.2.3 冻干保护剂pH值的确定 |
3.2.4 在设定pH值下对海藻糖浓度的重新研究 |
3.3 不含有吸附载体的冷冻干燥研究 |
3.3.1 脱脂乳作为保护剂的影响 |
3.3.2 海藻糖对冷冻干燥的影响 |
3.3.3 甘油对冷冻干燥的影响 |
3.3.4 谷氨酸对冷冻干燥的影响 |
3.3.5 正交实验结果 |
3.3.6 优化配比后的保护剂实验结果 |
3.4 保存时间对样品活性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金龟子芽孢杆菌孢子的制备及回收冻干研究过程 |
致谢 |
(3)甘蔗地下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上)(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天敌资源及分布 |
2 天敌的基本特性 |
2.1 天敌的专化性 |
2.2 寄生物与寄主之间的物候联系和数量关系 |
2.3 适宜的生态条件 |
3 病原微生物及其应用 |
3.1 病原细菌及应用 |
3.1.1 主要种类 |
3.1.1. 1 乳状菌 |
3.1.1. 2 苏云金芽孢杆菌 |
3.1.2 细菌杀虫剂 |
3.1.2. 1 苏云金芽孢杆菌制剂 |
3.1.2. 2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制剂 |
3.2 病原真菌及其应用 |
3.2.1 主要种类 |
3.2.1. 1 白僵菌 |
3.2.1. 2 绿僵菌 |
3.2.2 真菌杀虫剂 |
3.2.2. 1 制剂特点及研制状况 |
3.2.1.2真菌与其他药剂混用 |
3.2.1.3杀虫机理 |
(4)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孢子回收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金龟子及其危害 |
1.1.1 金龟子概述 |
1.1.2 金龟子的危害 |
1.2 金龟子的防治 |
1.2.1 化学防治法 |
1.2.2 生物防治法 |
1.2.3 其他防治法 |
1.3 防治金龟子的微生物杀虫剂 |
1.3.1 细菌杀虫剂 |
1.3.2 真菌杀虫剂 |
1.3.3 线虫杀虫剂 |
1.3.4 病毒杀虫剂 |
1.4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 |
1.4.1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概述 |
1.4.2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 |
1.4.3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作为杀虫剂的优点 |
1.4.4 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1.3 菌种来源 |
2.1.4 培养基及常用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孢子的复活 |
2.2.2 菌种的保藏 |
2.2.3 菌种活化与种子液制备 |
2.2.4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5 培养基优化 |
2.2.5.1 丙酮酸钠的影响 |
2.2.5.2 谷氨酸的影响 |
2.2.5.3 活性碳的影响 |
2.2.5.4 各因素间互作对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影响 |
2.2.5.5 正交试验 |
2.2.6 吸附载体及用量的确定 |
2.2.6.1 吸附载体的确定 |
2.2.6.2 吸附载体用量的确定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生长曲线的测定结果 |
3.2 培养基优化 |
3.2.1 丙酮酸钠的影响结果 |
3.2.1.1 丙酮酸钠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3.2.1.2 丙酮酸钠对生成孢子的影响 |
3.2.2 谷氨酸的影响结果 |
3.2.2.1 谷氨酸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3.2.2.2 谷氨酸对孢子生成的影响 |
3.2.3 活性碳的影响结果 |
3.2.3.1 活性碳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3.2.3.2 活性碳用量的确定 |
3.2.4 三种因素互作对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影响结果 |
3.2.4.1 丙酮酸钠与谷氨酸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3.2.4.2 丙酮酸钠与谷氨酸对孢子生成的影响 |
3.2.4.3 谷氨酸与活性碳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3.2.4.4 谷氨酸与活性碳对孢子生成的影响 |
3.2.4.5 谷氨酸和活性碳对孢子活性的影响 |
3.2.5 正交试验结果 |
3.2.5.1 优化后的培养基成分 |
3.2.5.2 优化后的培养基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3.2.5.3 优化后的培养基对孢子活性的影响 |
3.3 孢子回收方法的建立 |
3.3.1 吸附载体的确定 |
3.3.2 硅藻土用量的确定 |
3.4 小结 |
第四章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
致谢 |
(5)微生物杀虫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毒杀虫 |
2 细菌杀虫 |
2.1 苏云金杆菌 |
2.2 球形芽孢杆菌 |
2.3 乳状菌 |
2.4 立克次氏体 |
2.5 放线菌 |
3 真菌杀虫 |
4 原生动物微孢子虫杀虫 |
5 线虫杀虫 |
6 讨论与展望 |
(7)以真菌杀虫剂为主要手段,对花生蛴螬的无公害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几种真菌的生物学特征比较 |
1.1 供试菌种 |
1.2 真菌在培养基中的培养 |
1.3 真菌在培养料中的培养 |
1.4 观测内容 |
2 蛴螬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
2.1 供试真菌 |
2.2 供试细菌及其它药品 |
2.3 自然变温条件下不同无公害措施的防治试验 |
2.4 恒温条件下真菌致病力试验 |
2.5 布氏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对蛴螬的毒力测定 |
2.6 几种真菌致病力试验 |
2.7 真菌与细菌复合处理条件下致病力试验 |
2.8 接种方法 |
2.9 数据处理 |
3 田间真菌防治蛴螬试验 |
3.1 施用方法 |
3.2 调查方法及数据统计 |
4 细菌和真菌复合制剂的活性检测 |
4.1 复合乳剂的成分与配制 |
4.2 细菌培养基和真菌培养基 |
4.3 复合制剂理化性状的观测 |
4.4 复合制剂生物活性的测定 |
4.5 复合制剂对蛴螬的毒力测定 |
结果与分析 |
1 几种杀虫真菌生物学特征比较 |
1.1 固体培养基种的真菌生物学特征比较 |
1.2 真菌生产的简易培养料的筛选 |
2 蛴螬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 |
2.1 蛴螬感染真菌的感病症状表现 |
2.2 自然变温条件下不同的无公害措施防治试验 |
2.3 恒温(25℃)条件下真菌对蛴螬的致病力 |
2.4 布氏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对蛴螬的毒力测定 |
2.5 几种真菌对蛴螬的毒力测定结果 |
2.6 真菌与细菌复合处理条件下致病力试验 |
3 田间施菌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 |
4 对细菌和真菌复合制剂的活性检测 |
4.1 复合制剂的理化性状 |
4.2 复合制剂生物活性的检测 |
4.3 复合制剂对蛴螬的毒力测定 |
讨论 |
1 虫生真菌培养的适宜营养与温度 |
1.1 对营养的要求 |
1.2 不同温度下的培养性状 |
2 真菌对蛴螬的致病性的影响因素 |
3 真菌与细菌混合对蛴螬的控制效果 |
4 贮存一年后真菌与细菌复合制剂的检测 |
4.1 苏云金杆菌活芽孢浓度的测定 |
4.2 复合制剂中真菌活性的测定 |
4.3 复合制剂的稳定性评价 |
4.4 混合菌液对蛴螬的控制效果 |
结论 |
1 几种杀虫真菌生物学试验 |
2 实验室内对蛴螬的毒力测定结果 |
3 田间施菌对蛴螬的防治效果 |
4 贮存一年后的复合制剂的活性检测 |
5 对蛴螬防治的几点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花生田蛴螬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地下害虫 |
1.1.1 发生新特点 |
1.1.2 为害特点 |
1.2 蛴螬 |
1.3 花生蛴螬的危害特点 |
1.4 花生蛴螬的防治现状 |
1.4.1 生物防治 |
1.4.2 化学防治 |
1.5 金龟甲引诱剂研究进展 |
1.5.1 日本丽金龟引诱剂配方研究 |
1.5.2 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日本丽金龟影响 |
1.5.3 其它金龟甲引诱剂的研究 |
1.5.4 国内金龟甲引诱剂研究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田间调查 |
2.1.1 花生田蛴螬种类调查 |
2.1.2 蛴螬优势种发生规律调查 |
2.1.3 施肥方式对蛴螬的影响调查 |
2.1.4 蛴螬天敌的种类调查 |
2.2 蛴螬成虫引诱剂的筛选与田间应用效果研究 |
2.2.1 田间笼罩植物诱虫试验 |
2.2.2 三种金龟甲对不同植物叶片的室内选择性测定 |
2.2.3 大田引诱剂试验 |
2.3 田间防治试验 |
2.3.1 供试药剂 |
2.3.2 试验方法 |
2.3.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分析 |
3.1 洛阳地区花生田蛴螬种类 |
3.1.1 蛴螬种类 |
3.1.2 蛴螬优势种 |
3.2 蛴螬优势种发生规律 |
3.2.1 成虫寄主 |
3.2.2 蛴螬的发生时间动态 |
3.2.3 三种蛴螬在花生田的发生比例 |
3.3 蛴螬的空间分布型 |
3.3.1 聚集度指标检验 |
3.3.2 线性回归检验 |
3.3.3 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χ2)检验结果 |
3.4 施肥方式对蛴螬的影响 |
3.5 蛴螬天敌的种类 |
3.6 蛴螬成虫引诱剂的筛选与田间应用效果 |
3.6.1 华北大黑鳃金龟对田间笼罩植物的选择反应 |
3.6.2 三种金龟甲对不同植物叶片的室内选择性 |
3.6.3 引诱剂在大田的诱虫效果 |
3.7 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
3.8 花生田蛴螬可持续控制技术规程的制定 |
3.8.1 防治策略 |
3.8.2 具体防治措施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花生蛴螬A型乳状芽孢杆菌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花生蛴螬A型乳状芽孢杆菌的发现及其初步研究[J]. 宋协松,张孟先,胡宝玉,黄玉章,蒋士蓉,谷元正,邹焕勤. 花生科技, 1977(Z1)
- [2]体外培养的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的回收及冷冻干燥保护剂的研究[D]. 李石. 天津大学, 2011(06)
- [3]甘蔗地下害虫生物防治技术(上)[J]. 龚恒亮,管楚雄,安玉兴,孙东磊. 甘蔗糖业, 2009(05)
- [4]日本金龟子芽孢杆菌培养基优化及孢子回收方法的建立[D]. 马新颖. 天津大学, 2009(S2)
- [5]微生物杀虫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研究概况[J]. 龙同,熊继文.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7(04)
- [6]蛴螬高毒力苏云金芽孢杆菌研究[J]. 赵露. 现代商贸工业, 2010(09)
- [7]以真菌杀虫剂为主要手段,对花生蛴螬的无公害防治研究[D]. 张磊. 安徽农业大学, 2005(05)
- [8]东北大黑鳃金龟乳状病病原菌的研究[J]. 鞠林海,张亚明,孙芳义,申晶云. 东北林学院学报, 1983(01)
- [9]花生田蛴螬可持续控制技术研究[D]. 代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 [10]花生蛴螬三大优势种及其防治研究[A]. 赵志强,曲明静,李晓,鞠倩,姜晓静,王磊. 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