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争取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论文文献综述)
宋洪远,张益,江帆[1](2021)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文中指出依据《中国共产党简史》关于历史时期的划分,本文以1949年、1978年、1989年、2002年和2012年为节点,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史划分为6个时期。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党和政府作出的相关重大决策部署,以"三农"重要事件为主线,以政策实践探索为主题,通过梳理相关重要会议和领导讲话、所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决定、所实施的相关规划和法律等,客观陈述并评价历史事实。研究表明,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实现了从改造传统农业到建设现代农业、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到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从增加农民经济利益到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从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转变,为"三农"政策的学理分析和理论阐释提供了史实依据;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创新取得了历史性变革,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理论指引与"三农"实践探索相结合、坚持借鉴国际经验与立足中国实际相结合、立足发展阶段确定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注重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未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经验启示。
宋洪远,雷刘功,李永生,魏登峰,徐刚,杨勇,姜玉桂,蒙燕,王翔,李春艳,杨宗辉,丁钇清,赵围瀚[2](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政史记》文中认为岁月如歌。1921-2021年,定是中国最为激荡的那一首。百年农政,以其非凡的意义,融入其中,成为无比昂扬的节奏。时光如犁。中国共产党,定是那犁手,再坚硬的土地,也誓要把希冀,融入心里,耕耘出惊天伟绩。历史不曾停留,也不会远去。一个旁白,总会不时响起,"不要忘记"。一百年前,这片古老的土地在沉睡,五千年文明在沉沦。良田万顷,却产不足以果腹;疆域万里,却屋不足以安居;劳民数亿,却学不足以识丁。
姚瑞丽[3](2021)在《萧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1964-1980)》文中认为
黄兴意[4](2021)在《萧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研究(1977-1984)》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行龙[5](2021)在《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文中指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与建设进程中,山西省具有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农业集体化进程中,山西格外受到关注。从李顺达到陈永贵,从最早试办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全国农业学大寨,山西省模范辈出,一路领先,可称为"模范引领"。模范引领贯穿于近半个世纪的山西农业集体化时代,是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这根红线自下而上地在三晋大地露出头角,然后从基层升至高层,再自上而下地由中央甚至毛泽东主席赞扬肯定,在全国产生影响。这样一个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重要历史现象,及其形成过程与最终命运,需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审慎地看待。
贾保营[6](2021)在《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文中指出对于中国乡村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晚清民国以来,为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实践,但均以失败告终。集体化时代虽然没有出现“减贫”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开放后乃至当前的减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为当前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因此,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极具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昔阳县为例,以报纸、地方史志与基层档案为主体资料,并辅以田野口述,尝试揭示环境、技术、制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较为全面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减贫实践。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昔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了解昔阳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化时代国家重要文献的梳理,找出国家对贫困的理解以及反贫困措施。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是国家不同阶段反贫困措施在昔阳县的实践效果。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土改如何在昔阳展开以及土改后昔阳农村的状态。通过对土改前后的昔阳县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大意义,又可以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逻辑。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改革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以摆脱贫困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论述的是农业水利化与农业机械化。第七章以井沟为例,进行了微观史的研究。第八章则是呈现集体化后期昔阳的面貌,总结分析昔阳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为依托,以技术为发展引擎,通过积累偏高、消费偏低的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跳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公社体制虽未彻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技术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积蓄了潜能。集体化时代改造传统农业的举措,使农民的能力、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培育了人力资本。这看似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相似,但其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路径则与舒尔茨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极度稀缺,传统的农民却数量众多,市场机制并不能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的力量,将稀缺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下沉到乡村,并借此改造了传统农业,培育了人力资本,积累了国家资本,摆脱了恶性贫困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改造传统农业,极具启发意义。
孟露露[7](2021)在《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文中研究指明集体化时代,广大农村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留存了大量的账本、凭证等基层经济资料。这些资料是农村生产队的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其中包含了细致的农村经济生活信息,对于研究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具有重要的价值。山西太原城郊村剪子湾保存了大量的集体化时代账本资料,从时间段上连续且完整,涉及农民经济活动的多个方面,是从经济角度研究村庄发展变迁的珍贵史料。本文利用剪子湾村的账本资料探讨集体化时代城郊村庄的生产与村民生活问题。具体而言,对账本展开全面细致地解读,结合村庄所处的地理位置,剖析村民的生存方式、村庄的经济发展,揭示工业化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村的资源汲取,以及对农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剪子湾村临河而居,历史上以农业生产为主。集体化时代由于人口增加、土地被侵占,导致村民只依赖土地完全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在这样的困境下,村民很早就有从事副业维持生计的传统,集体化时代更是利用地处城郊,这样较为优越的理位置发展马车运输、劳务输出、白灰、砂场等副业,副业利润逐渐成为村庄和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通过多次向政府申请的方式发展副业,这种非暴力的方式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生存理性。同时,由于水利建设、肥料、种子等的投入,农作物产量有所增加,传统农业的潜力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的劳动力增加,导致劳动生产率没有相应地提高。此一时期,国家为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通过税收和统购统销的方式转移了村庄的收入。另外,公共工程建设和公社抽调村庄的劳动力,但却将这部分人的开支转嫁到生产队。这些都消耗了村庄收入,导致副业较为发达的剪子湾村并未能摆脱“内卷化”的命运。在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下,农民生活受到一定的影响,口粮被挤压到最低消费水平,虽然现金收入呈增长趋势,但并未实现质的飞跃。农民日常生活消费还是以食品支出为主,呈现出人均收入缓慢增长与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的不平衡状态。
唐厚权[8](2021)在《百年来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变迁研究 ——以村民从业选择为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整合桂东北民族村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聚焦桂东北民族村寨20世纪前、1900-1949年、1949-1978年、1979-2000年这四个重大历史时期,分析桂东北民族村寨从业选择的演变趋势,从而理顺从业选择与乡村产业转型的关系。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将桂东北民族村寨划分为山区民族村寨和坝区民族村寨。在20世纪前,山区民族村寨以“刀耕火种”的粗放型农业经营方式为主,辅以杉、松、竹木、茶等林木种植,培育林副产品,形成了农林兼具的产业结构。坝区民族村寨立足稻米为主的粮食生产,手工业和商业仅有零星发展,形成了以传统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这两种类型的产业结构为桂东北民族村寨的产业变迁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后,国际国内市场的力量促使村民从业分途。山区民族村寨和坝区民族村寨从业选择朝着三个方向转变:一是出现林农、粮农、糖农等专业型农户、手工专业户和商贩;二是村民身兼多职,在市场导向下组织生产;三是地主、富农和商人合股投资手工业和矿业。民族村寨村民从业选择的三重转变,激发了民族村寨产业结构的三重初变。产业三重初变,具体表现为桂东北民族村寨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趋势加强,以林产品加工,食品加工和纺织为中心的特色手工业获得发展,农村地区商贸经济繁荣。尽管山区民族村寨和坝区民族村寨都历经产业初变,但是坝区民族村寨转型力度强于山区民族村寨。新中国成立以来,桂东北民族村寨通过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最终形成了以“一大二公”为特点的集体化经济体制。村民成为人民公社的一员,其从业选择完全受到人民公社的管理和调配。从业选择由此激变为从业改造,并连锁引发产业激变,突出表现在农村经济集体化和村民参与社会主义工业化。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经济活力得到充分迸发,打破了限制村民自由从业的枷锁。桂东北民族村寨村民从业多元化和自由化,村民务农、外出务工、从事“非农”职业以及回乡创业构成了村民的从业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促使村民从业选择带动村寨产业转型。村民脱离传统农业,逐渐从事旅游业,村寨由传统农业向旅游业转型;扎根于本土的村民,从事现代生态农业,村寨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生态农业;村民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事各种“非农”职业,村寨由传统农村经济转向城镇化;村民“离土不离乡”,村民进入乡镇企业谋生,村寨由传统农业转向乡镇企业。回望百年来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变迁之路,可以归纳为四条发展路径,即从传统农业走向旅游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生态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城镇化;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工业。这四条路径是由历史上劳动力大规模的流动、市场对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以及劳动生产力的解放所驱动而形成的。同时,百年来民族村寨产业转型任务艰巨,劳动力专业化水平低、劳动力市场流通不活跃以及劳动生产力的萎靡仍然制约着产业转型。笔者认为,传统时代农业或农林兼具的产业结构,在很长时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构成了桂东北地区传统产业结构的基础。20世纪以来,产业结构发生三重变迁,分别体现在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农村特色手工业发展和农村商贸经济逐渐兴旺。50年代到70年代末的集体化运动,展现了制度安排对农村劳动力的管控,延缓了劳动分工和产业转型,产业激变为农村经济集体化和村民参与社会主义工业化。1978年以后,桂东北民族村寨传统农业或农林兼具的产业结构分别向现代产业转型,传统农村经济向现代城市经济转型。百年来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变迁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传统产业虽在当代仍然延续,但随着村民从业选择的改变,呈现出渐次衰败的状态,而现代产业则踏着时代浪潮,迎头赶上,呈现出繁荣兴旺的状态。
彭东明[9](2021)在《一生的长征》文中研究指明人物小传喻杰(1902-1989):1902年3月出生于平江县嘉义乡一贫农家庭。1926年夏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30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19日随红六团军团从桑植出发长征。1936年7月初,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调任红四方面军供给学校校长。"七七事变"后,历任八路军129师385旅供给部长、西北贸易公司经理兼西北农民银行行长、陕甘宁边区工商厅厅长等,为陕甘宁边区发展、保证军队供给、支援抗日战争做了大量工作。1945年曾作为中共和边区工商界代表随周恩来同志参加国共重庆谈判。
马乾[10](2021)在《山西省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演变史研究》文中认为山西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为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长期晋煤外运,却在山西省境内并未建立起强大的工业基础,工业体系基本围绕煤炭能源工业,陷入“资源陷阱”,效益较低。山西整体上多山岭少平地,土地质地较差,相反人口相对稠密,因此,山西农民人均耕地较少,承包土地较为破碎零散,整体农业发展比较落后,且整合度差,规模性小。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基于山西的农业现状,从研究山西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演变史入手,阐释山西农村集体土地产权演变的脉络和体制背景,在此基础上分析山西集体土地产权变迁中的现况,从而对未来山西农村集体产权体制创新发展之路提出对策建议,走出山西特色之路,推进山西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制度保障。具体分析来看,本文在研究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变迁和发展中,首先聚焦历史角度,考察集体土地产权演变的规律性,并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基础,分析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需求动因和供给可能。其次结合我国近年的农村改革政策发展,将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使用权流转等政策方向和地区实践相结合进行分析,提供山西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新要求。本文基于对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力图提出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方向和可能的选择模式,用来指导山西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践。并从微观层面阐明土地流转的必然性,有助于扫清思想障碍,促进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的实践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在梳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剖析了山西省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演变过程,将之分为4个大的历史阶段,并着手分析山西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演变的演变背景、演变历程、演变前后产权制度的深刻变迁、农民的反应、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效应、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揭示了山西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变迁中的现况,从整体集体产权现况入手,重点分析农村家庭承包经济权的现况以及近年来山西推动土地流转、生产托管的现况及管理现况,厘清山西农村集体产权变迁中的问题和改善对策。最后给出了山西未来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可行的发展途径,试图基于山西现状和国内外经验教训,提炼适合山西省情、又具可行性和前瞻性的政策组合。本文基于现代产权制度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结合运用了规范分析、实证分析、比较分析、数理分析、博弈分析以及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需求动因和供给可能两方面分析,得出山西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正处在制度供给方案设计和筛选的过渡阶段,特别是在十八大以后,如何发展适应山西省“特”、“优”战略的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成为了重大难题。从制度供给可能出发,建议制度供给方案为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基础上,明确界定三级主体的土地边界,通过土地股份制建构现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农民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同时指出近期制度变迁的方向:明确界定土地产权边界即土地确权,强化对集体土地权利的保护;赋予土地使用者完整和稳定的土地使用权:细化土地产权结构,完善土地产权权能。从理论上讲,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目前的重心是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演进。农户是农地流转的供给者,也是农地流转的需求者。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方面,本文则从参与主体的利益博弈过程分析入手,构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利益博弈模型,为实践中开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市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争取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争取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1949年) |
1. 农民运动蓬勃发展。 |
2. 根据地土地改革。 |
3. 乡村改造运动。 |
4. 大生产运动。 |
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8年) |
1. 开展农村土地改革。 |
2. 建立粮食统购统销制度。 |
3. 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
4. 建立人民公社体制。 |
5. 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 |
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8-1989年) |
1.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
2. 改革粮食等农产品流通体制。 |
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4. 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 |
5. 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
五、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1989-2002年) |
1.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
2. 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
3.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4. 开展八七扶贫攻坚。 |
5. 推进农村税费改革。 |
六、党的十六大以后(2002-2012年) |
1. 促进农民增加收入。 |
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3.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
4.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5.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
七、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2021年) |
1. 打赢脱贫攻坚战。 |
2. 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 |
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4.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
5. 强化农业农村法治保障。 |
6.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
八、结语 |
(2)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政史记(论文提纲范文)
★辉煌成就 |
★农政初创 |
★艰辛探索 |
★基本成型 |
★全面深化 |
★宝贵经验 |
(6)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一章 昔阳县自然社会状况 |
第一节 生态环境 |
(一)多山少土 |
(二)交通闭塞 |
(三)灾害多发 |
第二节 社会制度与生活水平 |
小结 |
第二章 贫穷的本质 |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减贫实践及其失败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
(一)土地改革与道路选择 |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技术革命” |
(三)技术赋能 |
小结 |
第三章 土地革命:穷富拉平 |
第一节 昔阳旧貌 |
(一)人口与土地 |
(二)农民生活 |
(三)生态环境 |
(四)农民与农业 |
第二节 土改过程 |
第三节 土改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
小结 |
第四章 技术革命:提高产量 |
第一节 组织起来与学习技术 |
第二节 技术革新的路径 |
(一)培育良种 |
(二)合理种植 |
(三)改良土质 |
(四)工具改革 |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张力 |
小结 |
第五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
第一节 “秃岭”遇“山洪” |
第二节 水利建设 |
(一)改造“三跑田”与闸沟垫滩 |
(二)修建水库 |
(三)治河与打井 |
(四)机电灌溉 |
第三节 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 |
第四节 治水与“育人” |
小结 |
第六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
第一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
(一)土壤改良 |
(二)良种培育 |
(三)密植与管理 |
(四)水利灌溉 |
(五)道路与运输 |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
小结 |
第七章 减贫的微观史研究——井沟村 |
第一节 井沟的基本状况 |
第二节 “默汉”的消逝 |
第三节 “井沟学大寨,大寨帮井沟” |
第四节 机械灌溉 |
第五节 减贫的效果 |
小结 |
第八章 昔阳县减贫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
一、集体化时期昔阳县取得的历史成就 |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昔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7)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基础史料 |
五、文章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剪子湾村及账本概况 |
一、剪子湾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
二、账本资料概况 |
三、账本的创造者:会计 |
第二章 剪子湾村的经济活动 |
一、村庄的主业 |
二、村庄的“富业” |
三、畜牧业 |
四、劳动生产率 |
第三章 生产的转移:征税与征购 |
一、显性的转移:农业税与工商税 |
二、隐性的转移:征购与价格差 |
第四章 农民劳动产品的分配 |
一、分配依据:工分制 |
二、口粮与现金分配 |
第五章 农民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保障 |
一、村民的生活条件 |
二、乡村社会保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百年来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变迁研究 ——以村民从业选择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现实及理论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百年来职业结构研究 |
(二)百年来产业转型和发展 |
(三)对目前研究动态的述评 |
(四)本文的创新 |
三、概念界定 |
(一)时间界定 |
(二)空间界定 |
(三)从业选择和乡村产业转型 |
四、资料来源 |
(一)调查资料 |
(二)文史资料 |
(三)地方志 |
(四)年鉴 |
(五)档案 |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前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从业选择与产业类型 |
一、山区民族村寨的劳动力从业选择与产业类型 |
二、坝区民族村寨的劳动力从业选择与产业类型 |
第二章 1900-1949 年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从业多元化与产业初变 |
一、1900-1949 年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从业多元化 |
(一)市场型专业户 |
(二)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的兼业性农民 |
(三)合股投资企业 |
二、1900-1949 年桂东北各民族村寨产业三重变迁 |
(一)农业商品化和市场化 |
(二)特色手工业获得发展 |
(三)农村地区商贸经济的发展 |
第三章 1949-1978 年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从业改造与产业激变 |
一、1949-1978 年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从业改造 |
(一)土地改革时期劳动力从业改造 |
(二)三大改造时期劳动力从业改造 |
(三)人民公社化时期劳动力从业改造 |
二、1949-1978 年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激变 |
(一)农村经济集体化 |
(二)农民参与社会主义工业化 |
第四章 1978-2000 年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从业选择与产业转型 |
一、1978-2000 年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从业自由化和多元化 |
(一)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务农 |
(二)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外出务工 |
(三)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从业“非农”化 |
(四)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回村创业 |
二、1978-2000 年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转型 |
(一)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转型为旅游业 |
(二)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升级为生态农业 |
(三)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转型为乡镇企业 |
(四)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转型为城镇化 |
第五章 回望历史:桂东北民族村寨劳动力从业选择与产业转型的启示 |
一、百年来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转型的路径 |
二、以从业选择透视百年产业转型历程的驱动因素 |
(一)劳动力大规模流动推动产业发展 |
(二)劳动力合理配置推动产业发展 |
(三)劳动生产力的解放推动产业发展 |
三、以从业选择透视百年产业转型历程的制约因素 |
(一)劳动力专业化水平低效制约产业转型 |
(二)劳动力市场流通不活跃制约产业转型 |
(三)劳动生产力的萎靡制约产业转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一生的长征(论文提纲范文)
人物小传 |
回乡 |
到横圳去 |
走过的路蹲过的山 |
丽江电站 |
乡村顾问 |
太平洋警察 |
调羹 |
靠山吃山 |
白胡子黑胡子 |
没有落后的群众 |
一河水一把伞 |
娘啊,娘 |
我欠你的债最多 |
猪事 |
家事国事 |
前门后门 |
偷瓜贼 |
1985年的秋天 |
国家没有粮食 |
长征长征 |
补记 |
(10)山西省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演变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四、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应用价值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分析 |
1.1 土地与农地 |
1.1.1 土地与农地的概念 |
1.1.2 土地与农地的特征 |
1.1.3 土地和农地的功能作用 |
1.2 产权 |
1.2.1 产权的由来 |
1.2.2 产权的定义 |
1.2.3 产权的特征 |
1.2.4 现代产权与传统所有权的关系 |
1.3 集体农地产权 |
1.3.1 农地产权与集体农地产权概念 |
1.3.2 农地产权制度与集体农地产权制度 |
1.3.3 农地产权制度供给与农业绩效 |
1.4 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
1.4.1 马克思主义产权 |
1.4.2 地租理论 |
1.4.3 制度变迁理论 |
1.4.4 诺斯悖论 |
第二章 山西省农业发展状况 |
2.1 山西省农业生产条件 |
2.1.1 地形地貌 |
2.1.2 气温降水状况 |
2.1.3 国民生产总值分布状况 |
2.1.4 产业分布状况 |
2.2 能源经济对山西省农业发展影响 |
2.3 山西省农业发展状况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前山西省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历史考察 |
3.1 解放初期农村土地改革阶段(1938~1952) |
3.1.1 制度变迁前山西农地产权制度概况 |
3.1.2 制度变迁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
3.1.3 制度变迁历程 |
3.1.4 制度变迁后山西农地产权制度特征 |
3.2 初级和高级合作社阶段(1953~1957) |
3.2.1 制度变迁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
3.2.2 制度变迁历程 |
3.2.3 制度变迁后山西农地产权制度述评 |
3.3 人民公社阶段(1958~1978) |
3.3.1 制度变迁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
3.3.2 制度变迁历程 |
3.3.3 制度变迁后山西农地产权制度特征 |
第四章 1978—2012年山西省农村集体土地产权的历史考察 |
4.1 家庭承包经营制阶段(1979~2012) |
4.1.1 制度变迁的历史和政治背景 |
4.1.2 制度变迁历程 |
4.1.3 制度变迁后山西农地产权制度特征 |
4.1.4 家庭承包制的调整和变化 |
4.2 山西省农地流转运行状况分析 |
4.2.1 农地流转的发展现况 |
4.2.2 山西省区域农村土地流转的现况分析 |
第五章 2012年至今山西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变迁(2012~2018) |
5.1 “三权分置”的发展与实践 |
5.1.1 “三权分置”提出与确立 |
5.1.2 农业生产托管的发展实践 |
5.2 现代农业发展与土地产权 |
5.3 山西农村建设用地流转运行状况分析 |
5.3.1 农村建设用地的流转状况 |
5.3.2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问题和困境 |
5.3.3 农村建设用地流转的博弈模型 |
第六章 山西省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经验与问题 |
6.1 土改制度变迁效果述评 |
6.1.1 制度变迁的绩效 |
6.1.2 制度变迁的局限 |
6.2 人民公社制度变迁效果述评 |
6.3 家庭承包制制度变迁效果述评 |
6.3.1 家庭承包制的制度绩效 |
6.3.2 家庭承包制的制度缺陷 |
6.4 农地流转体制制度变迁效果述评 |
6.4.1 农地流转体制的绩效 |
6.4.2 农地流转体制的问题和缺陷 |
第七章 山西省深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方向 |
7.1 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
7.1.1 坚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基本方向 |
7.1.2 坚持农村人口转移和务农人口收入增长的基本方向 |
7.2 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 |
7.2.1 法律制度体系的理顺 |
7.2.2 清产核资与确权 |
7.3 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手段 |
7.3.1 集体建设用地股份化改造 |
7.3.2 家庭承包农地的规模性流转 |
7.3.3 配套系列化统一市场的发展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联系方式 |
四、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争取三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三农”政策实践[J]. 宋洪远,张益,江帆. 中国农村经济, 2021(07)
- [2]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政史记[J]. 宋洪远,雷刘功,李永生,魏登峰,徐刚,杨勇,姜玉桂,蒙燕,王翔,李春艳,杨宗辉,丁钇清,赵围瀚. 农村工作通讯, 2021(Z1)
- [3]萧县农业学大寨运动研究(1964-1980)[D]. 姚瑞丽. 安徽大学, 2021
- [4]萧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研究(1977-1984)[D]. 黄兴意. 安徽大学, 2021
- [5]模范引领:山西农业集体化的一根“红线”[J]. 行龙. 社会史研究, 2021(02)
- [6]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D]. 贾保营. 山西大学, 2021(12)
- [7]账本里的世界:集体化时代剪子湾村的生产、生活与社会经济[D]. 孟露露. 山西大学, 2021(12)
- [8]百年来桂东北民族村寨产业变迁研究 ——以村民从业选择为视角[D]. 唐厚权.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一生的长征[J]. 彭东明. 当代, 2021(03)
- [10]山西省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演变史研究[D]. 马乾. 山西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