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奔驰的企业形象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徐娟[1](2021)在《格特拉克公司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中国汽车产业带来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随着汽车市场的日趋成熟和竞争的加剧,中国汽车市场由原来的高速增长进入到2018年的负增长,与汽车相关的零部件产业也受之影响。为了竞争有限的市场份额,零部件企业及时优化市场营销策略以应对当前和未来的市场竞争趋势就显得尤为重要。格特拉克(江西)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的变速箱市场业务伴随着宏观汽车市场容量的萎缩出现了销量下滑的现象,如何保持稳定的市场份额以维持其市场竞争力,是格特拉克当前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本文首先阐述了大客户营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整体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大客户营销策略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了大客户营销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再次介绍了当前格特拉克大客户营销发展现状,结合格特拉克现有大客户营销策略的案例,借助4E工业品营销理论、4R服务营销理论、4V差异化营销理论及数字化营销理论等分析工具,全面分析了格特拉克在大客户营销模式、大客户服务组织架构、客户关系管理、项目管理等四个主要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就格特拉克大客户营销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对应的优化措施。本文通过对格特拉克的大客户营销的研究,有利于格特拉克调整并制定更加合理的大客户营销策略,以便更好的应对当前和未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也可以为同类变速箱零部件企业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提供借鉴,有利于国内变速箱零部件产业更加良性发展。
张丹[2](2020)在《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研究 ——以企业品牌为例》文中指出在全球化时代下,国家形象作为一国的软实力,对于在海外维护国家利益显得愈发重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地位显着提升、国家影响力日益增强,在这其中,中国企业品牌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国家品牌的建立与公共外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而国家品牌的塑造中,企业作为公共外交中重要的非政府行为体,如何通过企业品牌的打造提升到国家品牌的战略,发挥出企业非政府行为体的外交作用,影响其产品来源国国家形象。本文绪论主要论述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现状;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国家品牌的概念,以及塑造一国的国家品牌的途径,详细论述了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的联动,进一步阐述了国家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与打造世界级的国家品牌对一国国家形象重要性。第二章主要讲述了企业品牌对于国家品牌塑造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品牌作为国家品牌塑造的重要一环,对于国家形象的影响,还选取了世界两个知名品牌——韩国的三星与美国的可口可乐,详细论述了企业品牌如何是塑造成为国家品牌,进而影响国家形象的。第三章则侧重于讲中国的企业品牌,首先介绍了中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历程,接着阐述了中国的企业品牌对于中国国家品牌塑造上的影响,最后例举了目前中国在世界上比较成功的企业品牌,华为、阿里巴巴与字节跳动,详细论述了其在塑造中国国家品牌,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不同方面。第四章针对前文的论述,给出了我们企业品牌在公共外交道路上的建议,强调政企互动合作、塑造好企业与国家品牌形象,树立起中国特色文化自信、推进品牌营销,利用新媒体时代多种途径、掌握品牌舆论主导。
邴波[3](2020)在《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国家体系中,国家形象的建构关乎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声誉。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如何建构中国国家形象已经成为中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内政外交及国际地位。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新疆的独特地缘及多元文化所塑造的新疆形象对建构国家形象的意义重大。而在中国电影中占据独特地位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参与建构新疆形象乃至国家形象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重塑了人们对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想象,而且成为建设中国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国家形象认知具有多维性,从文化维度来看,建构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之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国家理想与现实中“和谐中国”建设目标相融合的产物。建构与传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既有利于国内各民族确立文化共同体,又与中国和平崛起的东方大国形象相一致。本文主要以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生产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细读、田野调查、史论结合等方法,结合文艺学、电影学、文化人类学、影视民俗学、影视传播学等理论,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与国家形象的生产、传播、影像化变迁相结合,分析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如何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不同侧面,挖掘电影译制、发行、放映、“走出去”、获奖对国家形象传播的重要意义,重点探究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如何建构理想化的国家形象,思考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通过这一研究,一方面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6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发现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内在表现规律,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走出去”提供理论支持。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大板块:绪论、正文和结语,正文又分为四个方面,即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表达、策略,重点在于生产、传播及表达。绪论部分是全文的引言,阐释本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概述本文的研究中心,界定相关概念和梳理文献,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建构部分。通过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与“和谐中国”国家形象、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建构新疆形象对国家形象的意义,为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建构国家形象提供理论支持。第二章是文章的历史回顾部分。梳理了社会历史语境中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影像变迁。依据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的时代烙印,将国家形象的影像生产与传播分为“新中国”(1949—1966)奠基期、“新时期”(1977—1999)拓展期及“新世纪”(2000年以来)繁荣期三个阶段,探讨各阶段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生产、传播及国家形象的演变轨迹,指出国家形象塑造与各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事实,其建构过程既是对历史的追寻,也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第三章到第六章是论文重点展开部分。采取文本分析法,定位不同变量空间、性别、导演及民俗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作用和地位,且分别展开论述:第三章借鉴媒介地理学、文化地理学及生态人类学的“空间”理论挖掘地理空间、地理景观及生态空间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空间表达意义上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以多向度方式展示了国家形象,使观众可以通过空间认同获得国家归属感。第四章借鉴性别理论,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性别观念和两性生存境遇的差异性分析,展示性别与国家形象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性别话语系统中透视国家形象的塑造策略。第五章借鉴身份理论,探讨文化传统及民族身份多元化的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导演,如何在中华文化的长期浸染下,通过文化互动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以作品中导演的家国情怀及融化于叙事中的家国同构模式实现对国家的认同,完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坚守者的导演形象塑造,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一体化倾向。第六章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影视民俗学相关理论,将影视民俗表达的多元一体作为建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多元化”侧重于各少数民族电影的繁荣发展与同一少数民族电影中不同类型(物质、社会、精神)民俗文化的多层展演,而挖掘民俗和谐文化因素及以集体记忆方式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记忆则成为实现民俗文化“一体化”表达的有效途径。第七章针对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建构及传播国家形象上出现的问题,提出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新疆的特殊地缘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一直是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意识形态主战场,要考虑如何将“战场”与“市场”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回归电影产业的本质属性。因此针对电影在影像化建构及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从创作者与传播者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从创作者来说要提升内容质量,书写真实新疆故事,汇聚新疆正能量;从传播者来说,架设好电影桥梁,传播和谐国家形象。结论部分是全文的总结部分。对全文作出总结,展望未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且对实现国家形象的理想化表达提出遵循或借鉴的原则。
刘绍勇[4](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指出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徐亚男[5](2020)在《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四十年期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重建和挖掘中国美术现代性话语和精神品格最好的美学创造和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由工业、科技、信息等混合而成的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发展局面,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正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型,所体现出的藏族文化、中原文化和受西方文化冲撞融合的当代文化彼此之间的相互交融对话,正历经着不同于任何时期的文化格局、主题内涵、形式语言、审美价值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形态转换。艺术家不约而同地从“英雄史观”的“集体叙事”方式转向“平民史观”的“个体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也实现了从“一元”到“多元”的繁荣局面的转变,共同加速着中国美术创作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翻天覆地的位置变化。具体呈现出四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其一,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格局、东西方多元文化、藏族地域文化与相关美术基础设施共同推进的结果;其二,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容是建立在多种文化资源的整合与现代审美方式的转换,进而建构出的具有本土文化内涵和主体性的现代艺术形态;其三,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内在形式语言演变不仅充当了中国美术现实主义美学的思想先锋,也印证着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内在审美需求重新择取养分而进行的现代性探索的结果;其四,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世界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形成的具有政治性、民族性、艺术性和当代性共存的代表“民族气派”和“国家形象”的美术现象。因此,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生发、演进、演变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章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分为1978年——1989年的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时期、1990年——1999年的文化交流与观念表达时期、2000年——2018年的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时期这三个阶段。以中国/西方、传统/现代、内部/外部、民族/世界等多组视角展开论点,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作品产生的政治体制、文化定位、美术思潮、画家群体、形式语言、展览市场等内在和外在因素进行分析,准确定位出这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明显不同于任何时期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整体格局、风格面貌、发展形态与价值取向。进一步探索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审美意蕴、艺术语言、绘画观念的现代性话语形态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型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美术创作在新时代的再出发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思路借鉴。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文化内涵进行建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以独特的青藏高原地域文化、藏民族人物精神气质、藏民族传统民族和民间文化区别于其他题材的绘画创作。这种厚重的藏文化内涵再次激活了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在现代性话语探索中的表达属性和涵纳力,并显示出任何时代不曾有的广泛性和内涵深度。一方面,艺术家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想象所衍生出的对“中华民族大团结”、“‘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这两方面主题内容的阐述,进而分析藏民族与国家民族身份、民族政策、藏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时代”这三组视角关系的全新思考,进而探索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蕴含的多元和谐文化观的表达。具体可细化为: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解读、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体现、传统民族节日——民俗文化的深入、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这四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显示出藏族题材绘画不曾有的文化内涵演变。第三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内在构成的分析,是从改革开放之前艺术本体语言“一元”的“传统形态”向“多元”的“现代形态”局面的转变。通过对藏族题材各画种的现实主义的中国化探索的归类,以及对油画、中国画这两个创作面貌齐全、创作数量庞大的画种形式语言的细化演绎,阐述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在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和创作观念下所进行的中国美术形态内部语言规律演变,探究这四十年的中国文化需求和艺术家的创作心理、观察方式、审美取向、艺术本体语言形态生发的内在逻辑。第四章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和意义的研究。这四十年的藏族题材绘画创作是通过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风格重构与多元图景呈现对中国当代美术史起到了革新价值的建构。在人文性的审美演绎上以对“天人合一”的观念思考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凸显出藏族题材绘画丰厚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内涵。更以其作品强烈的民族思想、民族情感和民族审美意蕴,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重构了具有民族魂魄和时代精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形象。因此,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不仅是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的现代化线性历史景观中重要的视觉文本。
高栩[6](2019)在《对外传播构想:论品牌战略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建构关系》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正成为一个崛起的世界性大国,"品牌强国"成为国家间博弈、话语权争夺的最为重要的战略措施之一。文章通过分析企业品牌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提出重塑中国的海外形象需要从战略高度关注、打造"中国制造"高端品牌群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国家实施品牌传播战略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提供智力支持与参考借鉴。
原婕菲[7](2019)在《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中国国家形象问题,任何国家的国家形象构建和呈现都受到国际局势大背景的影响和制约,本论文对20世纪中德关系进行了历史学的回顾,主要针对中德关系中的主要问题和两国形象问题进行了叙述和分析,找到了新时期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利用中文报刊和德文报刊资料、中德关系历史资料,以及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详细分析了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特别是对中国眼中的德国形象和德国眼中的中国形象进行了对比分析,打开了“两国互视”研究的全新视角。首先,本文提出了“互视”这一新概念。互视,即不同主体通过不同媒介、方式进行相互了解与认识,从而得到基于各自所获信息的稳定的认知。除了一国国家形象自身的发展演变,国家间互视不平衡是制约一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中国与德国的两国互视情况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反应了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是中西方国家形象互视的典型案例。但因为语言、文化等原因的制约,有关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研究数量较少,较缺乏深度,本论文以“两国互视”的新视角研究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和中德关系,并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和提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其次,本文回溯了中德两国互视的历史和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通过历史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德两国互视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贯穿整个历史过程的基调是西方反华、反共势力强大,西方媒体对中国在国际上的发声进行包围和封堵,国际话语权始终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国际舆论形势始终处于西强中弱的态势,新中国的发展长期被外界扭曲和误解。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许多国家发生政变,顷刻间,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事件的爆发使得80年代“理想化”的互视认知遭受冲击而不复存在。90年代,以美国媒体为主的西方对华报道均以负面为主,西方主流媒体构建了一个威胁西方安全的负面中国形象。中国成为了西方媒体视角下践踏人权的“警察国家”,未来挑起核战争的极端民族主义国家。并且,西方媒体制造了一系列有关计划生育、不同政见、民族自决等问题的负面舆论,强化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分歧,宣扬“中国威胁论”。总的来说,中西方互视不平衡的特点是在各大西方主流媒体中,中国形象都多多少少的遭遇了妖魔化,西方站在极其防备和不公的视角来看待中国。再次,在概念界定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详细的研究了中国视角下的德国形象和德国视角下的中国形象,特别着重研究了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互视认知问题。主流媒体包含报纸、期刊、电视、广播等,是一个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利用了《环球时报》、《参考消息》作为研究中国的德国形象的材料,《南德意志报》、《焦点》作为研究德国的中国形象的材料,并结合作者在德国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对两国互视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分专题描绘出了两国互视认知的景象,为接下来进行两国互视比较研究作好了铺垫,打好了基础。最后,本文的第四章对中德两国互视进行了比较,对互视不平衡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并提出了改变不平衡现状的对策和建议。长期以来,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框架来衡量中国的问题,并得出他们心目中合理的结论。中国国家形象虽然起着变化,逐渐向好发展,但近30年来未有明显转变,总体呈负面的不平衡的状态,即中国对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认识较为正面,德国对中国的认识较为负面,这两种认识之间的差距很大。这种不平衡状态导致中国产生崇洋媚外、丧失国际话语权、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提升缓慢。中国国家形象是建立在中国国情基础上的,而西方主流媒体普遍对中国国情缺乏真正的了解。21世纪以来,国际环境和中国自身都处于重要的变化时期,并且这个时期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是中国国家形象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也是塑造和改善中国国家形象的绝佳时机。2008年,奥运会成功在北京举行;2010年,世博会成功在上海举行,诸如此类突出的外交事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形象在国际上的更新。中国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国家,中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性质和原则立场并未改变,同时,中国的形象在2008年之后通过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充分地展示在了国际社会面前。中国应把握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夺回塑造中国形象的国际话语权。近年来,中国对国家形象的塑造越来越重视,以一种开放的、自信的、现代化的姿态构建出了许多正面的中国国家形象,并对陈旧的、单一的、神秘的敌对形象进行改造和反击,一个具有时代感和新气象的中国形象正如一轮初升的太阳,冉冉升起。
刘昀昊[8](2019)在《奥迪品牌中型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奥迪作为一款国外品牌汽车,自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围绕立定脚跟、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等,与国际、国内两类竞争对手开展了一系列的竞争。为了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奥迪的营销工作,本文就奥迪中型汽车在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的创新工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奥迪中型轿车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主力车型是奥迪A4L、A5,特别是A4L早期的营销业绩更佳,这首先得益于该产品的本土化;其他三大致胜法宝包括,提升自身产品的比较优势特别是技术领域的比较优势,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掌握并满足市场客户的需求,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时刻做到“知已知彼”。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借助PEST、波特五力模型、SWOT等分析法,对企业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面临的机遇挑战、企业的竞争能力与比较优势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特别是运用STP理论,重点研究了奥迪A4L、A5轿车在中国的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选择,为制定奥迪品牌中级轿车营销策略提供了依据。通过研究,本文提出,创新市场营销,主要在于满足用户的差异化体验,强化品牌资产优势,完善市场营销网络,创新市场营销手段。面对新时代,则要进一步做到,一是充分应用数字化、智联网技术,不断强化汽车产品的技术先导优势;二是加强市场营销与产品推介宣传,做到与时俱进;三是注重新业态,结合消费理念变化,实现从狭义的“卖出产品”到广义的“享有产品”;四是主动引导汽车消费,加强汽车技术服务,注重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客户企业的双赢来实现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这些都是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的范畴。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奥迪A4L、A5长期的市场营销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并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高档品牌汽车市场营销,带来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晴[9](2019)在《“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文中研究指明“煤老板”是上世纪8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下的一批特殊的民营企业主。由于煤矿产业的暴利、粗犷发展以及单一模式,“煤老板”经常被扣上“暴发户”的帽子,但“煤老板”作为煤炭资源的开采者和提供者,为国家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电力、冶金、钢铁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将大众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来源和渠道,大众媒介将外在世界转化为受众所接触到的“拟态世界”,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塑造着受众的认知图景和价值体系,对“煤老板”进行客观、真实的报道,塑造立体、全面的媒介形象,不仅有利于消解大众对“煤老板”的歪曲认知,也有利于国家煤炭转型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本文以内容分析法和话语分析话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轨迹及其动因。通过对《人民日报》(1983-2018)“煤老板”相关报道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主题、报道对象以及报道倾向等五个方面探析《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的宏观构建过程,并从具体文本中的主题结构、语句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人民日报》构建“煤老板”媒介形象的话语使用策略。从总体上说,“煤老板”媒介形象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改革开放初期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煤炭“黄金十年”时期负面形象集中爆发;煤炭转型期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同时,笔者还分别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对不同时期“煤老板”的形象进行全面考察。形象的生成受到形象主体、认知主体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分别从“煤老板”自身变化(形象主体)、媒介版面改革以及受众信息需求变化(认知主体)、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环境因素)等三个维度分析“煤老板”媒介形象变迁动因。研究发现,《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是党的“喉舌耳目”,因此,政治权力和政党意志成为“煤老板”形象变迁的根本动因。“煤老板”的经济属性又使得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成为其媒介形象构建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人民日报》自身的版面改革、受众信息需求以及“煤老板”自身的变化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煤老板”的形象构建。从1983年到2018年,“煤老板”媒介形象的变迁既是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成为时代变迁的重要镜像。
孙博闻[10](2019)在《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赞助商将目光对准了职业电子竞技赛事,本文以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策略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旨在对我国目前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策略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提出参考意见。首先,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和案例分析法,根据对于职业电子竞技赛事的特点、整合营销理论和体育赞助的相关研究,将职业电子竞技赞助商赞助策略分为赞助目标设定、赞助对象选择、营销讯息与激励计划制定、赞助回报、赞助效果评估5个环节,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研究。其次,本文应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策略现状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认为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存在着缺乏基于品牌未来资产方面的长远规划、忽视了对于赛事赞助价值的评估、赞助营销讯息和激励计划的内容方面缺乏针对于职业电子竞技赛事受众的针对性设计、对授权与称谓等可持续开发利用发权益关注不够、缺乏基于长期收益的评估考量等问题。最后,本文为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策略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本文认为赞助目标设定方面,应立足长远,关注品牌未来资产的创造。在进行赞助对象选择时应加强对于赞助对象的价值评估。在赞助营销讯息和激励计划的内容制定方面,应加强对于职业电子竞技赛事受众的针对性设计。同时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也应加强对于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赞助权益的关注与开发利用。最后要基于长期收益、短期收益、品牌收益和业务收益多个维度综合进行职业电子竞技赛事的赞助效果评估。
二、奔驰的企业形象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奔驰的企业形象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格特拉克公司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价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价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大客户及其识别 |
2.1.2 大客户营销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4E工业品营销理论 |
2.2.2 4R服务营销理论 |
2.2.3 4V差异营销理论 |
2.2.4 数字化营销理论 |
第3章 格特拉克公司大客户营销现状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2 大客户营销现状 |
3.2.1 主要大客户及情况 |
3.2.2 大客户营销模式 |
3.2.3 大客户营销业绩表现 |
3.3 格特拉克竞争对手情况 |
第4章 格特拉克公司现有大客户营销的问题分析 |
4.1 大客户营销模式方面 |
4.2 大客户服务组织架构方面 |
4.3 客户关系管理方面 |
4.4 项目管理方面 |
第5章 格特拉克公司大客户营销策略改进措施 |
5.1 改进大客户营销模式 |
5.1.1 加强战略联盟 |
5.1.2 个性化需求分析及方案定制 |
5.1.3 竞争对手分析及提供差异化服务 |
5.1.4 延伸产品价值及提升增值服务 |
5.2 优化大客户经理机制 |
5.2.1 完善大客户经理绩效考核机制 |
5.2.2 建立大客户经理培训机制 |
5.2.3 改善大客户经理薪酬激励机制 |
5.3 强化大客户关系管理 |
5.3.1 建立及应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5.3.2 促进高层互动交流 |
5.4 提升项目管理工作 |
5.4.1 建立高素质项目管理团队 |
5.4.2 优化项目管理工作流程 |
5.4.3 构建项目团队的绩效考核与薪酬制度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研究 ——以企业品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意义 |
2.研究思路 |
3.研究现状 |
4.研究方法 |
第1章 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建构 |
1.1 国家品牌概念与构建 |
1.1.1 品牌 |
1.1.2 国家品牌 |
1.1.3 国家品牌构建 |
1.2 国家品牌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
1.2.1 国家形象 |
1.2.2 国家品牌与国家形象的互动关系 |
1.3 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的联动 |
1.3.1 公共外交定义 |
1.3.2 国家品牌与公共外交 |
1.4 企业品牌在公共外交中的地位 |
第2章 企业品牌对国家品牌的影响 |
2.1 三星成为韩国国家品牌形象代言人 |
2.2 世界的可口可乐 |
2.3 企业品牌塑造国家品牌 |
第3章 中国企业品牌塑造国家品牌 |
3.1 中国企业品牌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企业品牌对国家品牌的影响 |
3.3 中国企业品牌提升国家品牌的成功案例 |
3.3.1 中国企业科技创新之星——华为 |
3.3.2 企业外交官——阿里巴巴的公共外交之路 |
3.3.3 时代的弄潮儿——字节跳动 |
第4章 以企业品牌提升国家品牌的公共外交策略 |
4.1 加强政企互动塑造品牌形象 |
4.2 树立文化自信推进品牌营销 |
4.3 优化传播途径引导品牌舆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主要概念界定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分析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建构 |
第一节 新疆形象与国家形象 |
一、国家整体形象 |
二、新疆局部形象 |
第二节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
一、电影塑造国家形象 |
二、电影中的国家形象内涵 |
三、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与国家形象 |
第二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生产与传播 |
第一节 新中国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奠基(1949—1966) |
一、奠基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奠基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二节 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拓展(1977—1999) |
一、拓展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拓展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三节 新世纪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繁荣(2000年以来) |
一、繁荣期国家形象的生产 |
二、繁荣期国家形象的传播 |
第三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空间表达 |
第一节 “空间”概述 |
第二节 地理空间中的领土与边界 |
一、领土认同 |
二、地理形象 |
三、国防意识 |
第三节 地理景观中的城市与乡村 |
一、地理景观 |
二、城市与乡村 |
三、城市、乡村空间中的新疆与新疆的城市、乡村空间 |
第四节 生态空间中的绿洲与草原 |
一、生态空间、生态人类学与新疆生态空间 |
二、绿洲生态空间 |
三、草原生态空间 |
第四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性别表达 |
第一节 新中国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被突出”与“被遮蔽”的女性形象 |
二、“被压抑”与“被潜藏”的男性形象 |
第二节 新时期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寻找女人 |
二、寻找男子汉 |
第三节 新世纪的女性形象与男性形象 |
一、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
二、理想化的男性形象 |
第五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导演表达 |
第一节 多元化的导演形象 |
一、作为国家形象启蒙者与维护者的汉族导演形象 |
二、作为民族文化传承者与探索者的少数民族导演形象 |
三、文化互动 |
第二节 不同民族导演共同的“家国情怀”与“家国同构”叙事 |
一、家国情怀 |
二、家国同构叙事 |
第六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民俗表达 |
第一节 民俗与电影 |
一、民俗 |
二、影视民俗 |
三、影视民俗与国家形象 |
第二节 民俗文化的多元化表达 |
一、物质民俗文化 |
二、社会民俗文化 |
三、精神民俗文化 |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一体化表达 |
一、挖掘影视和谐文化因素 |
二、建构中华共有文化记忆 |
第七章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国家形象的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
第一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困境 |
一、内容创新不足 |
二、传播渠道障碍 |
三、“走出去”路途曲折 |
第二节 影像化建构及传播策略 |
一、书写真实新疆故事 |
二、传播和谐中国形象 |
结语 |
附录: 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目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
1.4 概念辨析 |
1.4.1 品牌形象 |
1.4.2 视觉识别设计 |
1.4.3 区别与联系 |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
2.3.1 经营价值 |
2.3.2 消费价值 |
2.3.3 传播价值 |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
5.1.1 追求创新精神 |
5.1.2 差异化的体现 |
5.1.3 多维视觉表达 |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
5.2.3 适用性的表达 |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理论意义 |
三、选题实际意义 |
四、相关研究综述 |
五、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界定 |
六、研究方法与手段 |
第一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分期评述 |
第一节 精神重建与技法探索(1978-1989年) |
一、“精神家园”的重建 |
二、形式语言探索的“试验田” |
第二节 文化研究与观念表达(1990-1999年) |
一、文化研究的深入 |
二、机制转变和观念演化 |
第三节 当代品格与本体建设(2000-2018年) |
一、当代品格的文化定位 |
二、本体建设与视觉革命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主题内涵 |
第一节 民族大团结共同体意识的塑造与藏区新成就的歌颂 |
一、中华民族大团结——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 |
二、“路”的隐喻——藏区新建设新成就 |
第二节 民族风情叙事与多元和谐的文化观表达 |
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 |
二、高原人形象——民族气质的凸显 |
三、传统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研究 |
四、信仰与朝圣——宗教文化的解读 |
第三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
第一节 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中国化探索 |
一、藏族题材绘画的现实主义内涵的演变 |
二、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语言特征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油画创作的表现形式 |
一、对西方油画传统的研究与中国化转换 |
二、“油画民族化”命题的延续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中国画创作的形式语言 |
一、藏族题材水墨画的扩展与演化 |
二、藏族题材工笔画的复兴与重彩演化 |
第四章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价值意义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对中国美术史的建构 |
一、民族想象与主题拓展 |
二、风格重构与图景呈现 |
第二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人文诉求 |
一、对“天人合一”观念的思考 |
二、人类精神世界的重建 |
第三节 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
一、对民族气派的生动阐述 |
二、大国形象的对外塑造 |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艺术家详情表 |
附录二 《美术》杂志中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收录情况(节选) |
附录三 相关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对外传播构想:论品牌战略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建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品牌形象与国家形象的互动 |
(一)品牌形象与国家形象的建构关系 |
二、品牌战略传播释义 |
(一)战略传播概念的引入 |
(二)品牌战略传播的定义 |
三、品牌战略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互动 |
(一)品牌战略传播的基础——品牌群的战略设计、建设与发展 |
(二)品牌战略传播的宗旨——通过品牌产品输出而输出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构建国家话语体系 |
(三)品牌群形象与国家形象关系特点——众星拱月 |
四、结论与启示 |
(7)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一、有关中德关系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
二、有关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和研究现状 |
三、媒体视域下的国家形象研究现状 |
四、国家形象比较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路径 |
一、研究思路和框架 |
二、新概念引入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和难点 |
第一章 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溯源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德关系 |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德关系 |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德关系 |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德关系 |
四、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经济关系 |
五、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德文化交流 |
六、中德国家形象的民间互视历史 |
第二节 1949年至1990年的中德关系与两国互视 |
一、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方针 |
二、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回溯 |
三、中国与联邦德国的关系回溯 |
第二章 中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德国形象 |
第一节 中国主流媒体涉德报道的量化分析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涉德报道的数量变化 |
三、涉德报道的议题分布 |
四、涉德报道的态度倾向性 |
第二节 中国主流媒体中涉德报道的内容分析 |
一、德国的政治形象 |
二、德国的经济形象 |
三、德国的社会形象 |
四、德国的文化形象 |
第三节 中国主流媒体镜像中的德国国家形象 |
一、中国的德国形象构建方式 |
二、中国主流媒体构建德国形象时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德国主流媒体视域下的中国国家形象 |
第一节 《南德意志报》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数据分析 |
一、材料选择 |
二、《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总量分析 |
三、《南德意志报》中国报道的倾向性分析 |
第二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政治形象 |
一、德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
二、德国的中国大国关系形象 |
三、德国眼中的台湾问题 |
第三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中国经济形象 |
一、德国的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
二、德国眼中的“一带一路” |
三、德国眼中的中国海外投资 |
四、德国眼中的中国环境问题 |
第四节 德国主流媒体视阈下的中国人权形象 |
一、德国眼中的中国新闻及言论自由 |
二、德国眼中的西藏问题 |
三、令德国不解的其他中国人权问题 |
第四章 中德两国国家形象的互视比较 |
第一节 德国民众视角下的中国形象 |
一、德国民众的中国形象调查 |
二、基于调查结果的中国形象分析 |
第二节 中德形象的比较 |
一、跨文化沉默的螺旋 |
二、中德两国互视应有的变化 |
第三节 中德国家形象认知的不平衡 |
一、德国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认知 |
二、德国对中国产生负面认知的原因 |
三、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必要性 |
四、塑造与构建平衡国家互视形象的法则与方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8)奥迪品牌中型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与沿革 |
1.3.2 国外品牌理论研究 |
1.3.3 中国市场营销学的沿革 |
1.3.4 中国品牌理论研究 |
1.3.5 中国汽车市场营销 |
1.4 市场营销相关理论介绍 |
1.4.1 六大经典营销理论 |
1.4.2 三大分析工具 |
1.4.3 STP理论 |
1.5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 |
1.5.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中国市场营销现状 |
2.1 奥迪品牌的历史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
2.1.1 奥迪品牌的历史 |
2.1.2 奥迪品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
2.2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代表类别与介绍 |
2.2.1 A4与A4L车型 |
2.2.2 A5车型 |
2.3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在中国市场营销现状 |
2.4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中国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PEST) |
3.1.1 政法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社会环境 |
3.2 微观环境分析 |
3.2.1 供应商分析 |
3.2.2 购买者行为分析 |
3.2.3 竞争者分析 |
3.2.4 营销中介分析 |
3.2.5 公司的内部条件分析 |
3.3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SWOT分析 |
3.3.1 优势分析 |
3.3.2 劣势分析 |
3.3.3 机会分析 |
3.3.4 威胁分析 |
3.3.5 战略组合(SO、ST、WO、WT) |
3.3.6 SWOT分析总结 |
第四章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STP分析 |
4.1 中国汽车市场细分原则 |
4.2 市场细分(Segmenting) |
4.2.1 汽车类型细分 |
4.2.2 消费者细分 |
4.3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目标客户选择(Targeting) |
4.3.1 目标客户选择总体原则 |
4.3.2 A4L目标客户选择 |
4.3.3 A5目标客户选择 |
4.4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产品定位(Positioning) |
4.4.1 定位思考 |
4.4.2 定位原则 |
4.4.3 产品定位特色 |
4.4.4 三大豪华品牌汽车的定位 |
第五章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
5.1 经典营销策略的创新 |
5.1.1 产品策略 |
5.1.2 价格策略 |
5.1.3 分销策略 |
5.1.4 促销策略 |
5.1.5 客户价值策略 |
5.2 提升品牌形象 |
5.2.1 建设奥迪品牌 |
5.2.2 树立奥迪口碑 |
5.2.3 传播奥迪品牌 |
5.3 创新营销策略 |
5.3.1 狠抓技术创新工作 |
5.3.2 狠抓营销与推介工作 |
5.3.3 做足新业态方面的工作 |
5.3.4 加强汽车技术服务领域的工作 |
第六章 奥迪品牌中型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的实施保障 |
6.1 制度保障 |
6.1.1 技术管理制度 |
6.1.2 质量管理制度 |
6.2 人才保障 |
6.2.1 专业人才保障 |
6.2.2 营销人才保障 |
6.3 组织保障 |
6.4 企业文化保障 |
6.4.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4.2 强化奥迪品牌管理 |
6.4.3 重视客户关系管理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7.3 研究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缘起 |
2. 研究意义 |
2.1 学术价值 |
2.2 现实意义 |
3. 文献综述 |
3.1 媒介形象的研究 |
3.2 “煤老板”相关研究 |
4. 研究方法 |
4.1 内容分析法 |
4.2 文献研究法 |
4.3 话语分析法 |
5. 创新之处 |
第1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相关报道的内容分析 |
1.1 样本选择 |
1.2 类目构建 |
1.3 报道数量 |
1.4 报道体裁 |
1.5 报道倾向 |
1.6 报道主题 |
1.6.1 1983-2001 年:鼓励开办集体煤矿和个人煤矿 |
1.6.2 2002-2011年:批判安全事故与煤炭整顿 |
1.6.3 2012-2018年:推动”煤老板“转型 |
1.7 报道对象 |
本章小结 |
第2章 《人民日报》“煤老板”相关报道的新闻话语分析 |
2.1 样本选择 |
2.2 宏观结构 |
2.2.1 宏观语义分析 |
2.2.2 新闻图示分析 |
2.3 微观结构分析 |
2.3.1 句式 |
2.3.2 词语 |
2.4 话语修辞分析 |
2.4.1 新闻引语——谁在说话 |
2.4.2 隐喻修辞——如何说话 |
2.4.3 直接叙述和目击报道 |
2.4.4 数字的大量使用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人民日报》中的“煤老板”形象分析 |
3.1 改革开放初期(1983-2001):宣传色彩浓郁的典型模范 |
3.1.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的拥护者和国家能源的提供者 |
3.1.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的开拓者和掘金者 |
3.1.3 社会形象:正负面交替的立体形象 |
3.2 煤炭行业“黄金十年”(2002-2011):负面形象的集中爆发 |
3.2.1 政治形象:钱权勾结得利者 |
3.2.2 经济形象:煤炭工业整顿转型的“拦路虎”与“带路人” |
3.2.3 社会形象:社会公共财产安全的威胁者 |
3.3 煤炭行业寒冬期与转型期(2012-2018):正面为主的多元化形象 |
3.3.1 政治形象:国家政策扶持的受益者 |
3.3.2 经济形象:转型产业的投资者与收获者 |
3.3.3 社会形象:生活铺张者与违法犯罪者 |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人民日报》中“煤老板”形象变迁的原因探寻 |
4.1 形象主体——“煤老板”自身的变化 |
4.2 认知主体——媒体版面改革与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
4.2.1 媒体版面改革 |
4.2.2 受众信息需求变化 |
4.3 环境因素——“煤老板”形象构建的外部机制 |
4.3.1 政治力量和政党意志 |
4.3.2 能源结构转型——煤炭资源的兴起与衰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2.3 文献综述述评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1.3 技术路线 |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3.2.1 研究重点 |
3.2.2 研究难点 |
3.2.3 研究创新点 |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
4.1 职业电子竞技赛事概述 |
4.1.1 职业电子竞技赛事的概念 |
4.1.2 职业电子竞技赛事的分类 |
4.1.3 职业电子竞技赛事的特征 |
4.1.4 职业电子竞技赛事的发展趋势 |
4.2 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策略研究 |
4.2.1 关于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目标的研究 |
4.2.2 关于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对象选择的研究 |
4.2.3 关于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营销传播讯息生成及激励计划的研究 |
4.2.4 关于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回报的研究 |
4.2.5 关于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效果评估的研究 |
4.3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策略现状调查 |
4.3.1 问卷样本构成 |
4.3.2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目标现状 |
4.3.3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对象选择现状 |
4.3.4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营销传播信息生成及激励计划现状 |
4.3.5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回报现状 |
4.3.6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效果评估现状 |
4.4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4.4.1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策略中存在的问题 |
4.4.2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策略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建议 |
附录 |
附录 A 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赞助策略现状调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奔驰的企业形象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格特拉克公司大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 徐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公共外交中的国家品牌研究 ——以企业品牌为例[D]. 张丹. 吉林大学, 2020(01)
- [3]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国家形象建构研究[D]. 邴波. 山东大学, 2020(09)
- [4]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5]改革开放四十年藏族题材绘画创作研究[D]. 徐亚男.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对外传播构想:论品牌战略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的建构关系[J]. 高栩. 传播与版权, 2019(10)
- [7]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以中国和德国两国互相认知为例[D]. 原婕菲.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8]奥迪品牌中型轿车中国市场营销策略创新研究[D]. 刘昀昊. 广西大学, 2019(12)
- [9]“煤老板”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考察(1983-2018)[D]. 张晴. 广西大学, 2019(01)
- [10]我国职业电子竞技赛事赞助商的赞助策略研究[D]. 孙博闻.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8)
标签:国家形象论文; 视觉识别论文; 中国形象论文;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