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物理教学论教学模式 发挥教学育人的多维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施玉滨,林维秋[1](1998)在《改革物理教学论教学模式 发挥教学育人的多维功能》文中研究表明
张娜[2](2005)在《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物理教学论课程是高师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或必选)课,也是培养物理教育专业学生具备中学物理教学能力的理论性课程。物理教学论课程主要论述中学物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物理教学过程的规律和原则、物理教学评价、物理教学方法、手段、技能、物理教育教学研究等。它在传授教育理论知识、训练学生教学技能、提高学生教师素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既是联结高师教学与中学物理教学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实现高等师范教育最终目的——培养合格中学物理教师的重要环节。任何事物都是在发展中逐步完善的,我们要正确对待物理教学论课程的优缺点。由于本论文侧重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改革,因此更多的涉及其存在的问题:如课程结构模糊,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僵死,教学模式落后、评价方式单一等。以往师范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只发挥其传授知识的单一功能,严重脱离中学教师素质教育的需要。长期以来,物理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与物理学的其它学科相比,学术性不强;与教育学的其它学科相比,理论性不强,这种现状使本学科的发展举步维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为了适应教师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物理教学论课程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革。物理教学论课程的发展出路仍然在于其实践性,只有做好、做足实践的文章,才能使该课程的功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才能显示其在物理教师培养中的不可替代性。本文对学科教学论进行了概括的介绍,针对学科教学论发展面临的问题,如学科定位偏离、学科管理僵化、学科体系封闭、学科队伍松散、教材缺乏特色等,反思物理教学论存在的缺陷,充分认识到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突出实践取向的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方向,即应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考核评价和教育研究等方面增强实践性,同时将突出实践性作为其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本文的写作意在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以利于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田德旭[3](2019)在《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翻转课堂”融入中学物理课堂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新思考,并使原有的课堂生态失衡而进入一种新的物理课堂生态。如若重新协调这一课堂生态,势必要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立足点,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发展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PCK)。对此我们急需通过研究来揭示翻转课堂背景下教师的实际PCK具有怎样的特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促使其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发展自身的PCK?这对其他教师以及教学研究人员有何示?首先,研究者深入研读了大量国内外有关PCK的相关文献,纵观教育史中研究者们对PCK诠释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的PCK要素。其次,运用访谈法、课堂观察法、作品分析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并结合中学物理弗兰德斯互动编码系统,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了一名来自S市重点中学的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现状特征、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机制。最后,通过该个案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优点:明确的物理学观念;扎实的物理学科知识;多样的评价方式;多途径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与生活;缺点:教育管理知识欠佳,有时会导致课堂秩序混乱;缺乏激发学生主动性的教学策略;技术应用能力偏低、与内容整合欠妥当,不能突出技术的真正价值;(2)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建构的影响因素:积极因素:主动思考与积极认真的态度;善于利用优质资源;参加大赛历练与专家指导;消极因素:物理翻转课堂实践培训较少;物理翻转课堂课例研究不足;缺乏与学生关系的协调性;所受基础教育经历环节薄弱;(3)针对个案教师在研究中凸显的问题,提出了促进中学物理教师PCK发展的相应对策:具备新理念—有效协调教师与翻转课堂的适应度;具备新技能—有效支撑教师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强化教学与管理—科学维护课堂生态和谐;采取新举措—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明确课程性质—实现内容与模式的有机整合;选择多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与生活;选择多样式—有效丰富评价手段;在本论文的最后,总结了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启示。
彭叶蒙[4](2020)在《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表明教学中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前概念,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概念的“填灌”,而教师对学生前概念的认知是这一理念实施的基础。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初中物理教师虽然知道学生头脑中的部分电学前概念,但与物理教学研究探查到的全部学生电学前概念相比,仅占三分之一,说明教师还是缺乏对学生电学前概念的全面系统地掌握。通过对14本物理师范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物理教学论”相关教材的文本分析,发现其中前概念理论知识和转变策略在教材中篇幅少、内容不全面且分散。之后访谈调查得知初中物理教师在本科培养过程中很少系统了解前概念的相关理论;在入职培训中也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内容。他们获知学生前概念的途径主要包括教师自身经验的慢慢积累、教师之间的零星交流和偶然的相关文献阅读。教师对于学生头脑中典型的错误电学前概念能够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转变,但仍然存在部分是无法转变的;他们获知前概念转变策略的途径主要也是教师的学习积累及思考体会、教师间交流和文献资料的阅读。通过课堂观察发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基于经验和教师间的交流下意识地运用多种概念转变策略进行电学教学,使电学知识更加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电学知识,但未去发掘这些策略背后所对应的前概念。针对上述研究提出应该系统完善相关师范教育教材中前概念理论和概念转变策略的介绍并提供相应案例分析,市、区教研组及学校应继续重视新手教师在入职培训及职后学习中对学生前概念及概念转变策略的实践和研究,如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学习,市、区教研组可开展相关学习讲座;而新教师的职后学习,一方面市、区教研组可通过公开课的形式组织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可开展物理教师备课组文献阅读交流会、安排新老教师“结对”等活动进行学生前概念及转变实践的研究。
申小海,郭宗庆[5](2011)在《师范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探索》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物理教学论发展面临的问题,充分认识到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突出实践取向的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方向,即应在课程体系、教材建设、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考核评价和教育研究等方面增强实践性,同时将突出实践性作为其学科发展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孙闯[6](2019)在《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谓探究教学(或探究式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学习学科知识、技能、掌握科学方法、体验科学思想的教学方式。近年来,作为物理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的探究教学面临着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亟待改善。当今教育发展正以核心素养理念作为引领,探究教学正可借此东风以力图革新。本研究通过对中、外科学探究及探究教学有关重要文献的梳理,得出以往关于探究教学的研究多暴露出“线性化”的弊端,即所给出的探究教学模式大都属于“线性”的演进机制,而这与学生认知发展的“非线性”特征是不相符合的,如此就造成了课堂上的探究教学基本流于形式、溺于表面的局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自然也无法落地。鉴于对研究现状的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这种新模式应当更加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更加有利于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为此,本文首先进行了理论分析。一是对以往重要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综述,吸取其优势,尤其是逆向教学的“非线性”特征模式;二是探讨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物理教学理念变革,即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与学关系、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变革;三是基于以上两方面的理论研究,构建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为了检验“新模式”的成效,需要对“新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分为两方面:一是课堂情境下的教学研究(即一节课的实践研究);二是阶段性的教学研究(即一个学期的实践研究)。实践证明,实验班“新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超过了预期,实验班大部分题目的平均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经历一学期的阶段研究后,实验班在期末考试中的平均成绩显着优于对照班,表明“新模式”在提高学生物理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法(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对“新模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研究,首次尝试解决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物理探究教学变革的有关问题,独创的教学模式为开展探究教学提供了参照样板。“新模式”对于一线教师开展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物理探究教学,以及开展中学物理教师培训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吴登平[7](2018)在《“物理教学论实验”课程的“课例化”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文章在分析"物理教学论实验"课程内在逻辑的基础上,依据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吸收课例研究的基本思想,构建了"物理教学论实验"课程的"课例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具有自主性、情境性、实践性、协作性、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等特点,分为五个基本要素:明确知识、为"课例化"做准备、"课例化"的过程、知识外显和知识建构。模式能够有效实现物理实验课程功能关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能够促进职前物理教师将物理实验相关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物理实验教学知识的同时,还能使他们领会到实验及实验教学本身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技能和价值作用于心灵而产生的深层意义。
池京瑶[8](2020)在《高中物理教科书课后习题调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科书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课后习题作为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利用,但实际教学中师生对其使用并不多,致使教科书资源被浪费。因此通过对课后习题的调查分析找出原因,并对其进行改进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研究,梳理出习题具有的认知、检测和发展三大功能;构建了包含习题结构设置和内容设置两方面的物理习题研究体系,其中结构设置有习题数量和章节结构两个维度,内容设置有认知水平、问题表征方式、内容情境、知识点含量水平、回应方式、开放度水平六个维度。此外,文献研究发现已有的物理习题改进建议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具体的改进实例,因此笔者以归纳出的习题设计的目的性、层次性、典型性、情境性和探究性五大原则为基础,结合习题分析结果和习题使用调查结果,在课后习题的整章实例改进上作了尝试。分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3版)“问题与练习”栏目的习题,发现教科书中平均每节设置4.7个习题,数量设计合理;只有节后习题没有章末习题,章节结构不够完善。习题对知识点的考查准确,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但习题表征方式较单一,题目真实性较低且封闭性较高。通过调查还发现,教师普遍认可课后习题的经典性、权威性和科学性,但由于课后习题更注重基础,缺乏难度梯度设置,因此很少将其用于课后作业。为使教科书课后习题得到师生的重视与使用,就需对习题作一定的改进研究。首先从习题定位、知识点、认知要求和认知行为四个方面确定了习题设计框架;其次结合课后习题分析结果与教师访谈结果,提出了习题类型丰富化、内容情境广泛化、问题解决真实化和表征方式多样化四个改进策略;最后对必修一《运动的描述》一章五节习题进行了改进,还增设了AB两组难度梯度不同的章末习题。由于学生的水平各不相同,再完美的习题都很难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因此还需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对课后习题二次开发,多样化地使用课后习题,充分发挥习题的增值效应。
习瑞[9](2019)在《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扎根中国大地,普及现代科学知识,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迎合新时代教育理念,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新版高中思政课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的育人功能,突出了课程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新课程目标的转变,及思政课教学中对教学事例使用失范的现状,要求课堂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严格规范教学事例的选取运用,以范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进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高中思政课的育人特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范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从教学实践中提炼出范例选取运用的基本原则,引导教师在使用教学范例的基础上,遵循从“个别”到“一般”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并通过典型事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的主体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在回顾范例教学法起源的基础上,阐释范例教学法及其特点,探究范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对范例教学法的核心概念作了相应界定。第二部分主要从范例教学法选取范例的一般原则出发,结合高中思政课的课程属性,阐述了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选取范例的基本要求。第三部分分析了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适用范围及制约因素,提出了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组织过程和实施步骤,并以课例方式进行了具体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概括总结了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运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据此从多维角度,探讨了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范例教学法的相关策略措施。本文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实际观察法、案例分析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结合自己在教学实习过程中获得的实际教学经验,对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运用过程进行了论述,试图为范例教学法更好服务于高中思政课课程教学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余乐乐[10](2020)在《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X县农村学校为例》文中认为精准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之一。随着“互联网+”理念对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实现初中物理精准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和备受关注,回顾教学发展的历程可以发现,精准不仅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需要,而且是技术革新教学实践的时代呼唤,但是,如果不了解初中物理教学的具体情况,就不能精准地改善其现状,那么,初中物理的精准教学也将无从谈起,因此,要研究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对策,就必须先实施调查研究。基于精准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为指导,充分地结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本研究从课前、课堂、优化、诊断、追踪与改进教学五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针对X县农村4所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实施了随机抽样调查,使用SPSS软件录入和处理了调查数据,具体结果为信效度检验表明问卷的可信度(克隆巴赫α值为0.896)和效度(KMO值为0.849)都较为良好;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研究建构的问卷维度与实际调查呈现的维度相一致;差异性比较的研究发现初二年级和女性同学分别在大多数方面显着好于初三和男生的情况,但是学校间不存在显着差异;相关性研究发现初中物理精准教学与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习满意度均显着相关;总之,研究表明该调查样本呈现的现状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即整体实施情况亟待提高、各层面实施存在性别和年级的显着差异、学生物理学习兴趣和满意度不高,尤其在诊断、反馈、落实、学习方法指导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研究通过调查数据与教学实践经验的分析发现,成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缺乏技术手段支持数量较大的诊断、反馈等教学工作,第二,教师凭经验的粗放式教学无法落实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第三,应试教学心理使得学习缺乏方法的指导,学生疲于练习造成物理学习兴趣、满意度不高;因而,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学生与教师的访谈,提出了以下可行的对策,首先,通过技术手段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实施的精准性;其次,通过协同课标、经验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实质功能落实的精准性;最后,通过转变学习习惯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活力激发的精准性。除此之外,通过细化和案例设计发现该对策对初中物理教学现状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能为相关的初中物理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改革物理教学论教学模式 发挥教学育人的多维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革物理教学论教学模式 发挥教学育人的多维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2)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学科教学论概论 |
(一) 学科教学论的发展内涵 |
1、学科教学论的历史沿革 |
2、学科教学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
3、学科教学论与学科教学法、学科教育学的关系 |
4、国外教育教学研究 |
(二) 学科教学论存在的问题 |
1、学科定位偏离、学科归属模糊 |
2、学科管理僵化、学科体系封闭 |
3、学术队伍松散、教材缺乏特色 |
4、价值功能缺失、独立发展困难 |
二、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
(一) 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的价值 |
1、体现高等师范院校的特色 |
2、培养学生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的能力和志趣 |
(二) 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
1 、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自身暴露的缺点 |
2、应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 |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现代课程观的前提 |
4、适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国际趋势 |
三、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实践性指向 |
(一) 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突出实践性的缘由 |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
2、课程发展的要求 |
3、教师角色定位的要求 |
4、高师学生特点的要求 |
5、体现物理教学论课程的学科特征 |
6、师范院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
7、确保教育实习质量的需要 |
(二) 突出实践性的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 |
1、构建有利于实践能力提高的课程体系 |
2、重新整合教学资源,突出自身特色 |
3、物理教学论课程实施的改革 |
4、重视物理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
5、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 |
6、实施强化实践情境的教学模式 |
7 、建立强化实践意识的评价机制 |
8、倡导实践取向的物理教育研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翻转课堂的应用 |
(二)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倡导 |
(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拓展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教学自组织理论 |
五、国内外PCK现状研究与分析 |
(一)国外对PCK的相关研究 |
(二)国内对PCK的相关研究 |
(三)现有的研究进展与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一)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现状特点 |
(二)翻转课堂背景下影响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建构的因素 |
(三)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有效发展的策略 |
二、研究对象 |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研究要素的确定 |
(一)物理学观念知识 |
(二)物理学科知识 |
(三)物理教学评价知识 |
(四)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活动知识 |
(五)教育管理知识 |
(六)教学策略知识 |
(七)教育技术知识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个案研究法 |
五、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
(一)资料的收集 |
(二)资料的处理 |
(三)信度检验 |
六、研究思路 |
第三章 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现状分析 |
一、物理学观念知识分析 |
(一)物理学科观分析 |
(二)物理教学目的观分析 |
二、物理学科知识分析 |
(一)物理概念知识分析 |
(二)物理规律知识分析 |
(三)物理复习知识分析 |
三、物理教学评价知识分析 |
(一)评价的内容 |
(二)评价的方式 |
四、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活动知识分析 |
(一)整体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情况 |
(二)具体了解学生物理学习效果 |
五、教育管理知识分析 |
(一)整体的管理氛围分析 |
(二)具体的课堂管理情况分析 |
六、教学策略知识分析 |
(一)宏观教学策略分析 |
(二)微观教学策略分析 |
七、教育技术知识分析 |
(一)技术整合分析 |
(二)技术能力分析 |
第四章 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其发展机制分析 |
一、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特点 |
(一)优点 |
(二)缺点 |
二、翻转课堂背景下影响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建构的因素 |
(一)积极因素 |
(二)消极因素 |
三、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的发展机制分析 |
第五章 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重构的对策 |
一、具备新理念——有效协调教师与翻转课堂的适应度 |
(一)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提升教师个体软实力 |
(二)开展课例研究——转变教学习惯 |
二、具备新技能——有效支撑教师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
(一)善用新型技术工具 |
(二)技术应用遵循的理念 |
三、强化教学与管理——科学维护课堂生态和谐 |
(一)采取民主型的课堂管理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 |
(二)课堂管理要有灵活性 |
(三)课堂管理要有育人性 |
(四)人机交互要平衡 |
四、采取新举措——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
(一)快课技术 |
(二)发挥物理实验的优势 |
(三)巧用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 |
(四)提高物理教师的个人魅力 |
五、明确课程性质——实现内容与模式的有机整合 |
六、选择多途径——充分了解学生的物理学习与生活 |
七、选择多样式——有效丰富评价手段 |
第六章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的不足 |
(二)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前概念 |
2.1.2 教师认知 |
2.1.3 概念转变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 |
2.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3章 师范专业教材中有关前概念及转变策略的调查研究 |
3.1 教材中关于前概念的文本分析 |
3.2 教材中关于概念转变策略的文本分析 |
第4章 教师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认知情况的调查研究 |
4.1 认知情况问卷的设计与分析 |
4.1.1 预测问卷的设计与施测 |
4.1.2 预测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3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施测 |
4.1.4 正式问卷的调查结果分析 |
4.2 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获知途径访谈的设计与分析 |
4.2.1 预测访谈的设计与施测 |
4.2.2 预测访谈的归纳与分析 |
4.2.3 正式访谈的形成与施测 |
4.2.5 正式访谈的归纳与分析 |
第5章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掌握及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
5.1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掌握情况访谈设计与分析 |
5.1.1 预测访谈的设计与分析 |
5.1.2 正式访谈的形成与施测 |
5.1.3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掌握情况的归纳与分析 |
5.2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运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
5.2.1 调查实施 |
5.2.2 对教师概念转变策略运用情况的归纳与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14本教材中关于前概念部分的文本分析 |
附录2 14本教材中关于概念转变策略部分的文本分析 |
附录3 预测问卷 |
附录4 正式问卷 |
附录5 教师预测访谈内容翻录 |
附录6 教师正式访谈内容翻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师范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范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
二、突出实践性的师范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探索 |
(一) 构建有利于实践能力提高的课程体系 |
(二) 重新整合教学资源, 突出自身特色 |
(三) 重视物理实践环节的教学, 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 |
(四)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优势 |
(五) 运用案例教学 |
(六) 建立强化实践意识的评价机制 |
(七) 倡导实践取向的物理教育研究 |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学物理探究教学面临的现实窘境 |
1.1.2 核心素养理念对探究教学的新要求 |
1.2 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探究教学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探究教学的研究现状 |
1.3 对已有研究的讨论 |
1.3.1 对国外探究教学研究的讨论 |
1.3.2 对国内探究教学研究的讨论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核心素养 |
2.1.2 物理核心素养 |
2.1.3 探究教学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2.2.3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 |
2.2.4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创新性 |
3.1 问题聚焦 |
3.2 研究内容设计 |
3.3 论文框架设计 |
3.4 研究的创新性 |
第四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 |
4.1 典型的教学模式 |
4.1.1 ADDIE教学模式 |
4.1.2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
4.1.3 基于混沌理论的教学模式 |
4.1.4 抛锚式教学模式 |
4.2 逆向教学 |
4.2.1 逆向设计的特点 |
4.2.2 逆向设计的过程 |
4.2.3 逆向教学的发展——学历案 |
4.3 基于核心素养的探究教学的理念变革 |
4.3.1 核心素养背景下教与学之关系的变革——孰主孰从看阶段 |
4.3.2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习目标的变革——基于标准 |
4.3.3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习评价的变革——评价前置 |
4.3.4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度学习 |
4.3.5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习内容的变革——关注科学方法 |
4.3.6 核心素养背景下学习环境的变革——学习共同体 |
4.4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 |
4.4.1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 |
4.4.2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结构特征 |
4.4.3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适用性 |
第五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研究的设计 |
5.2 学生评价的设计 |
5.3 实践研究的实施 |
5.3.1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效果考查 |
5.3.2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的阶段教学效果考查 |
5.4 实践研究的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教学建议 |
6.2.1 高中物理探究教学应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非线性特征而进行 |
6.2.2 高中物理探究实验的教学评价需要多关注科学探究的非线性特征 |
6.2.3 高中物理的教材编写要力图呈现探究的非线性特征,重视知识结构图 |
6.2.4 中学物理教师培训需据此做出变革 |
参考文献 |
附录 I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模式之《加速度》后测卷 |
附录 Ⅱ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探究教学设计案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物理教学论实验”课程的“课例化”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课程及教学的应然与实然 |
(一) 实验课程的本体性功能 |
(二) 实验课程定位 |
(三) 实验课程教学模式 |
二、实验课程“课例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一)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 |
(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三) 教师知识转化理论 |
三、实验课程的课例化教学模式 |
(一) “课例化”及其教学模式的内涵 |
(二) “课例化”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 |
1. 体现“学习者”主体性, 凸显价值理性的创建。 |
2. 以“课例”为载体的情境性、探究性学习。 |
3. 体现具有学习共同体性质的协作学习。 |
4. 体现实验课程的开放性。 |
5. 体现围绕课程目标的动态生成性。 |
(三) “课例化”教学模式下的课程功能及定位 |
(四) “课例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
1. 明确知识。 |
2. 课例前的准备。 |
3.“课例化”过程。 |
4. 知识外显。 |
5. 知识建构, 课程价值得以彰显。 |
四、实施该模式的基本要求 |
(一) 课程定位明确, 课程内容模块化 |
(二) 建立丰富的课程资源库 |
(三) 实践的常态化 |
(四) 高效的学习共同体及教师角色转变 |
(五) 教学的标准化 |
(8)高中物理教科书课后习题调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科书 |
2.1.2 课后习题 |
2.2 理论基础 |
2.2.1 认知主义学习论 |
2.2.2 建构主义学习论 |
2.2.3 人本主义学习论 |
2.3 习题的设计原则 |
2.3.1 目的性原则 |
2.3.2 层次性原则 |
2.3.3 典型性原则 |
2.3.4 情境性原则 |
2.3.5 探究性原则 |
2.4 习题功能 |
2.4.1 认知功能 |
2.4.2 检测功能 |
2.4.3 发展功能 |
第3章 课后习题研究体系构建及习题分析 |
3.1 课后习题研究体系的构建 |
3.1.1 习题结构设置各维度说明 |
3.1.2 习题内容设置各维度说明 |
3.2 课后习题的研究分析 |
3.2.1 对课后习题结构设置的分析 |
3.2.2 对课后习题内容设置的分析 |
第4章 课后习题使用情况与认可度的调查分析 |
4.1 课后习题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
4.2 课后习题认可度调查分析 |
4.2.1 课后习题结构设置调查分析 |
4.2.2 课后习题内容设置调查分析 |
第5章 课后习题的改进研究 |
5.1 课后习题的总体设计框架 |
5.2 课后习题的改进策略 |
5.2.1 习题类型丰富化 |
5.2.2 内容情境广泛化 |
5.2.3 问题解决真实化 |
5.2.4 表征方式多样化 |
5.3 《运动的描述》课后习题的改进研究 |
5.3.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习题改进 |
5.3.2 《时间位移》习题改进 |
5.3.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习题改进 |
5.3.4 《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习题改进 |
5.3.5 《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习题改进 |
5.3.6 《运动的描述》章末习题设计 |
5.4 课后习题(改进后)教师评价 |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价值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五)创新与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范例教学法及其理论基础 |
(一)范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
1.范例教学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
2.范例教学法的内涵界定及特点 |
3.范例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的异同 |
4.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优势 |
(二)范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 |
3.要素教育理论 |
4.建构主义理论 |
二、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范例选取的基本原则 |
(一)范例教学法选取范例的一般原则 |
(二)高中思政课创设范例的基本原则 |
三、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范例教学法的适用性及其实施要求 |
(一)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适用性 |
1.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
2.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制约因素 |
(二)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实施要求 |
1.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组织要求 |
2.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
3.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课例分析 |
四、高中思政课教学中运用范例教学法的策略措施 |
(一)重视范例教学资源建设 |
1.注重范例资源库及其配套建设 |
2.强化网络范例资源的开发利用 |
3.挖掘利于范例教学的隐性资源 |
(二)合理规划教学范例呈现容量 |
1.根据教材课标要求把握范例 |
2.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展示范例 |
3.以恰当呈现方式发挥范例作用 |
(三)利用范例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
1.以范例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2.用范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
3.多种方法配合中凸显范例法优势 |
(四)多层次多维度运用范例教学方法 |
1.在课堂练习中融入范例性原则 |
2.课后作业布置中应用范例模式 |
3.以学生范例认知完善考评机制 |
4.多维结合中体现范例教学效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10)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X县农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精准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内在要求 |
2.“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实践呼唤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思路 |
二、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初中物理教学 |
2.初中物理精准教学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精准教学的内涵 |
2.教学实践效果评价 |
3.对国外精准教学研究的整体评述 |
(三)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精准教学的内涵 |
2.精准教学工具的研究 |
3.精准教学模式的研究 |
4.精准教学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
5.对国内精准教学研究的整体评述 |
三、理论基础 |
(一)教学最优化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人本主义理论 |
四、精准教学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现状调查与描述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工具设计 |
(二)调查问卷实施 |
(三)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1.问卷的信度 |
2.问卷的效度 |
(四)现状的统计描述 |
1.初中物理精准教学整体现状的统计描述 |
2.初中物理精准教学各层面现状的统计描述 |
(五)现状的差异性比较分析 |
1.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的性别差异比较 |
2.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的年级差异比较 |
3.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的学校差异比较 |
(六)现状的统计相关性分析 |
1.初中生物理学习兴趣与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的相关性分析 |
2.初中生物理学习满意度与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的相关性分析 |
(七)本部分小结 |
五、精准教学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现状整体与各层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1.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整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2.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各层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二)现状存在显着差异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1.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存在性别显着差异的问题及原因 |
2.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存在年级显着差异的问题及原因 |
(三)现状存在显着相关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1.物理学习兴趣与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存在显着相关的问题及原因 |
2.物理学习满意度与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存在显着相关的问题及原因 |
(四)本部分小结 |
六、基于精准教学的初中物理教学对策 |
(一)运用技术手段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实施的精准性 |
1.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教学平台智能诊断初中物理教学提升整体的精准性 |
2.运用智能手机及其软件充分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细节的精准性 |
3.与常用办公软件的有效融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精准性 |
(二)协同课标与经验作用提升初中物理教学功能落实的精准性 |
1.通过教学设计精准落实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
2.通过规范设计教学评价的量表精准落实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
(三)转变学习习惯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活力激发的精准性 |
1.转变学习方式:从“机械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
2.转变“苦练”战术:假阅万卷书,真学一案例 |
3.转变“苦学”思维:化繁为简,返璞归真 |
4.转变“效益最大化”观念:用“个性学习”弥补“集体性学习”缺陷 |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改革物理教学论教学模式 发挥教学育人的多维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物理教学论教学模式 发挥教学育人的多维功能[J]. 施玉滨,林维秋. 哈尔滨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1)
- [2]高师《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探究[D]. 张娜.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 [3]翻转课堂背景下初中物理经验教师PCK个案研究[D]. 田德旭.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4]初中物理教师对学生电学前概念认知的调查研究[D]. 彭叶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5]师范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探索[J]. 申小海,郭宗庆. 中国成人教育, 2011(20)
- [6]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研究[D]. 孙闯.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物理教学论实验”课程的“课例化”教学模式研究[J]. 吴登平.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08)
- [8]高中物理教科书课后习题调查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D]. 池京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
- [9]范例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运用探究[D]. 习瑞. 天水师范学院, 2019(08)
- [10]初中物理精准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以X县农村学校为例[D]. 余乐乐.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