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新理念提高客运服务质量(论文文献综述)
朱宏义[1](2020)在《大连地铁客运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文中认为
黄婷[2](2020)在《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成型和完善,地铁线路串联起学校、医院、社区、商圈,促使地铁的服务角色不再限于交通工具,而是向公共服务、生活娱乐、商业消费、文化传播、城市形象展示等多元领域延伸,“地铁生活圈”为地铁企业满足顾客多样化的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基于品牌管理和服务营销理论,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地铁行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提出了地铁企业创建服务品牌的研究选题。经与企业管理层和一线服务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了南昌地铁企业发展历程、管理现状和战略规划。通过问卷调查掌握顾客对于南昌地铁服务质量的评价,对企业品牌的感知,并收集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以此作为实证分析的重要依据。通过上述研究方法,本文透视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现状,指出了其发展历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借鉴国内外地铁服务品牌建设成功案例,结合南昌地域特色和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提出了构建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全流程管理的思路。全文紧紧围绕南昌地铁客运服务、小鲜鹭社会公益服务和鹭鹭行APP生活服务三大主要服务场景实际,建构服务品牌架构,识别每一个创建流程的关键点,并深入阐述了每一个创建环节的实操建议。为南昌地铁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全品牌融合,打造强势的服务品牌提供有益参考。对于南昌地铁来说,服务品牌的引领,有助于企业多元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地铁线网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为市民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企业必将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陈伟迪[3](2020)在《面向城市客运系统节能降碳的出行结构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人类频繁的交通活动是造成的城市二氧化碳过量排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城市正处于快速扩张时期,交通结构呈现私人交通占据较大比重并持续增长的特点,交通管理者面临持续增长的交通二氧化碳排放量、日渐恶化的拥堵路况、空气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但受制于交通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仅从环保视角简单的调整现行交通结构可能影响到居民的日常出行及城市经济活动。因此,本文以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为对象,通过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出行结构优化,研究其节能降碳的潜力。本文首先研究城市交通碳排放的构成和影响要素,以提出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碳排放的解决路径。基于城市自身发展特点和交通状况的分析,将影响城市交通碳排放的因素划分为常住人口、出行强度、出行比例和排放技术四个方面,并通过因素分解法量化各成分的贡献量。初步发现,居民的出行结构和交通方式的排放技术在影响城市交通碳排放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在界定研究所涉及的城市客运主要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客运交通网路的内外部矛盾,基于城市环境保护、交通发展目标和居民出行需求的多目标客运结构优化思路,提出交通碳排放、路网效率、外部费用、服务质量以及出行成本等5个优化指标及其数学表达式;构建以交通需求、资源配置为约束条件的出行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目标规划法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几何视角下最接近于各单目标最优的混合最优解。再次,针对当前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和应用的背景,对新能源技术导入后的交通方式碳排放评价因子开展研究;通过计算北京市电网产能因子、构建新能源汽车碳排放生命周期测算模型,量化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潜力,并在交通市场新能源部署比例的背景下,确定各交通方式多能源技术混合编制下的平均二氧化碳排放因子。最后,对北京市低碳交通客运结构优化结果表明:轨道交通将承担一半左右的城市交通总量,对比北京市现行交通结构,优化的方向是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出行结构,轨道交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实施运营策略和排放技术两项调控措施后城市交通结构和评价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排放技术的改进会导致轨道交通分担率下降8.3%,而运营策略的调整能够提高7.4%的公共交通方式分担率。在使用MNL模型对出行经济成本与出行方式分担率的影响关系进行量化分析后发现:公共交通方式的票价下调会提高其在出行方式中所占的比例,且下调幅度在10%~30%时变化最明显。在评价指标中,公共交通方式的服务质量满意度随票价下调而降低。一方面可能是有限交通资源无法完全处理扩增的客运需求导致拥挤程度加重;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票价的降低导致公共交通系统营收减少,缺少充足的资金投入运输系统的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所以,在采取经济成本调控措施后,应该鼓励政府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支持公共交通建设以满足新客流结构的需求。
李琰楠[4](2020)在《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道路运输管理信息化、监管和服务的水平。通过调研宁波、杭州等地区的先进经验,与业务部门、执法人员、交管等相关部门进行沟通、认真研究、反复调试和修改完善软硬件设备,结合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原有的业务系统,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运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平台的六项业务为研究对象,以新公共管理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借鉴国内外道路运输管理先进经验,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系统功能、实用性、对服务水平的提高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呼市运政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本文对标建设交通强国的目标,论述呼市实施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监管+服务”两大目标。从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场管理、货物运输及货运站场管理、危险货物运输管理、出租车及网约车管理、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管理、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管理共六个方面分析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平台,并对各项业务的管理实效进行评价,从政策、信息技术、人力、资金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智慧管理的措施。得出以下结论:智慧管理是提高道路运输监管和服务的最佳途径,能够有效提高各项业务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道路运输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侯翔[5](2019)在《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模式升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空客运市场的全球化,航空客运营销的一体化及飞机运量日益增大,全球航空运输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竞争日趋激烈的格局。YN航空公司作为YN省最大的基地公司,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博弈和政治动荡给航空市场带来不确定性,以及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居民消费意愿减低以及高铁迅猛发展的一系列挑战。同时也面临着中国周边市场回暖、行业调控政策、油价中低位波动和国家促进航空市场发展十三五规划指明方向所等机遇。在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YN航空公司突破现状,打造升级型的营销模式2.0势在必行,重点要从优化航网枢纽,产品的开发与创新,“服务营销”理念转型,多节点互联思路拓展营销渠道四方面措施展开,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以航空公司客运营销相关理论综述为依据,对YN航空公司宏观营销环境、微观营销环境进行分析,然后对YN航空公司的营销模式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以YN航空公司市场销售部为考察背景,在大量实践工作论点的基础上,持续优化航线网络结构;围绕服务品质,品牌建设展开产品开发创新与客户维护模式,加强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完善网站直销模式,进行促销目标细分;并借助“互联网+”拓宽思路,形成各航空公司资源、企业文化、营销服务共享模式,守望航空企业共联共强共发展的美好前景。因此,对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模式的对策进行升级打造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邓楚利[6](2019)在《南宁局集团公司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对策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为促进铁路旅客服务质量整体提升,满足旅客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提高旅客满意度,立足于南宁局集团公司客运服务质量的持续发展,在分析当前客运服务质量现状的基础上,围绕服务理念、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管理体系、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打造适应市场的铁路企业服务文化、创新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立健全客运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完善软硬件服务设施建设等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对策,以改善旅客出行体验,提高南宁局集团公司的铁路客运市场竞争力。
简奕灿[7](2019)在《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是基于当前“互联网+交通”的一种公路旅客运输服务机制,旅客可根据班车运营信息网络约定就近选择停靠站点乘车,按预约到站时间搭乘班车去往目的地。基于此论文对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在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基础研究准备工作中,运用当前营业性公路客运相关宏观数据并结合当前客运发展状况,着眼于未来城际交通发展趋势,对当前论文研究的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的研究范围进行界定,本文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的研究范围是公路客运班线有多个集客站点,但目的地统一、只有一个的模式。其次,结合传统城际公路客运发班模式,针对当前萌发的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班线特性进行分析,根据抽样调查客流分布特点数据表明不同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城市土地利用性质、城市功能分区等对公路旅客运输客源生成有重大影响,客源占比差异较大。再次,为了确定集客停靠站点,论文以街道、城市建成区内重要客源生成交通节点,作为聚类分析对象,构建当前公路客运站某班线适站量预测模型作为班线宏观客流预测的重要参考依据,一般某条班线旅客总量是公路客运班线适站量1.25-4倍。建立合理交通区指标,并对交通服务区域内可达性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最终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节点对象进行聚类,并用MATLAB产生随机分布数据,根据不同的聚类水平对集客站点布设进行初步寻优。最后,为了最优化旅客利益,减少旅客出行成本,论文从用户效用最大化角度出发,以运营者保本收入作为约束条件,旅客用户效用最优为目标函数,建立线路运营组织组合优化模型和评价性指标。并分析确定了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市区段运营线路,属于运筹学图论有约束TSP(Hamilton Path),运用MATLAB编程改进传统TSP进行固定端点TSP程序实现,并用遗传算法进行最优线路求解,得到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开行线路。
孟承[8](2018)在《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高铁运营总里程位居全球第一。在当前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宏观背景下,铁路发展面临的内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铁路部门为了提高客运服务质量,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探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想要让铁路的服务真正做到位、让旅客切实满意,还要进行诸多改进。对高铁站车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对改进服务质量、树立服务标杆具有指导作用,这也是在复杂市场竞争条件下,铁路部门自我进化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比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格罗鲁斯服务质量模型、灰色关联模型、SERVQUAL模型等各类质量评价方法体系,遴选出适合高铁客运站车的评价办法SERVPERF模型,对服务质量控制标准进行研究,制定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并按照模型结构构建评价体系,通过服务评价的形式,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制定客运服务质量调研方案,并把研究结果与现场实际相结合,针对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地区一一内蒙古自治区的首条高铁张(家口)呼(和浩特)高铁的客运服务质量搭建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对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实践中的各类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线路运营情况和旅客反响,对呼和浩特东站、乌兰察布站以及高铁列车服务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细致归纳站车的服务理念和具体措施,并进行服务质量评价,结合各个环节的服务情况和旅客满意程度,结合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和评价方法,对进一步提高高铁服务质量提出相应策略,并为更好地服务少数民族地区旅客出行提供个性化方案。
洪伟[9](2018)在《高速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的研究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高速铁路以其载客能力高,输送能力大及速度快的优点成为了重点发展的交通方式之一,高铁在速度上仅次于航空,且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因此备受旅客青睐。呼张高铁作为在高速铁路运输技术的又一次实践,其运输效率的提升成为运输部门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呼张高速铁路客运站建立评价体系,并对呼张高速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进行研究,针对其具体的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更大程度的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本文首先对以呼张高铁为代表的高速铁路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目前大量引用的评价模型进行介绍。通过反复筛选,最终选定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作为深入研究对象,并对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流程和步骤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结合呼张高速铁路车站客运服务的实际情况,提出研究呼张高速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的必要性。研究过程中,获取基础数据资料的方式为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设计考虑了现有的制定原则和方法,保证了问题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呼张高铁车站客运服务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中的权重确定采取了德菲尔法,并采用李斯特评价尺度对呼张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进行量化分级,从而可以更为合理的提出改善呼张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的相关措施。通过研究分析,呼张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良好,仍有提升空间。本文结合决策层、指标层的各项指标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对呼张高速铁路目前的车站客运服务工作的发展提出了改进意见,对其客运服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推进作用,为呼张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莫世杰[10](2017)在《武广高铁客运服务质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速铁路作为科技进步的一项代表性产品,已经具备了中国铁路客运运输的主力军地位,但目前中国高速铁路核心竞争力还在于对成本的控制力,在技术装备、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客运服务管理并没有完全适应。探索高铁时代客运服务质量提升的方向,找出影响客运服务上层次、上水平的根本因素,找到提升高铁客运服务质量的关键点,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研究课题。就此问题,作者对武汉铁路局管内高铁服务质量进行了深入地调研并查阅了大量实例资料,结合对日本“新干线”客运服务的研究,对上述问题作了较详细的研究和探讨。论文首先从客运服务质量满意度调查结果分析研究和探讨了影响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关联因素,对照日本“新干线”客运服务特征,建立比较分析模型,对日本“新干线”和武广高铁客运服务质量情况作出综合评价,统计与筛选了影响客运服务质量的各类相关参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高速铁路服务质量改进方向。研究结果对促进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论文有针对性地结合武汉铁路局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现状进行了分析,相应地作了数据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二、用新理念提高客运服务质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新理念提高客运服务质量(论文提纲范文)
(2)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问卷调查法 |
1.3.4 访谈调查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服务与服务品牌 |
2.1.1 服务 |
2.1.2 品牌 |
2.1.3 服务品牌 |
2.1.4 服务品牌与产品品牌的差异 |
2.2 品牌结构 |
2.3 组织形象 |
2.4 品牌传播 |
2.4.1 品牌内化 |
2.4.2 整合营销 |
第3章 南昌地铁品牌建设现状 |
3.1 南昌地铁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在建线网情况 |
3.1.3 运营服务概况 |
3.2 南昌地铁品牌建设实践 |
3.2.1 企业初创期 |
3.2.2 工程建设期 |
3.2.3 地铁运营期 |
3.3 南昌地铁服务品牌的顾客评价 |
3.3.1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评分 |
3.3.2 服务品牌感知 |
3.4 南昌地铁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问题的成因 |
第4章 国内外地铁服务品牌案例借鉴 |
4.1 国外地铁服务品牌亮点 |
4.2 国内同业模式 |
第5章 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精进路径 |
5.1 确立品牌建设目标 |
5.1.1 全流程品牌管理 |
5.1.2 服务子品牌的提升与整合 |
5.1.3 多元服务品牌的开发与创建 |
5.2 构建品牌顶层设计 |
5.2.1 品牌结构设计 |
5.2.2 品牌形象识别 |
5.3 全媒介品牌传播 |
5.3.1 全场景品牌传播 |
5.3.2 全要素品牌传播 |
5.4 聚焦顾客互动体验 |
5.4.1 注重服务接触要素 |
5.4.2 加强服务接触管理 |
5.4.3 创造体验附加值 |
5.4.4 互动增进客户关系 |
5.5 全品牌整合营销 |
5.5.1 服务品牌主体识别 |
5.5.2 服务主体协作联动 |
5.6 品牌内化驱动 |
5.6.1 提升内部服务 |
5.6.2 品牌内部营销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面向城市客运系统节能降碳的出行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低碳交通的发展综述 |
2.2 交通结构优化的研究综述 |
2.3 我国的城市交通结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3 城市客运系统碳排放现状分析 |
3.1 城市客运系统构成 |
3.2 城市交通碳排量测算模型和趋势分析 |
3.3 城市客运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
3.4 新能源汽车节能减排潜力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城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模型的研究 |
4.1 城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概念模型 |
4.2 城市低碳交通结构优化数学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北京市低碳交通客运结构优化及调控策略 |
5.1 新能源技术下的各交通方式碳排放因子核算 |
5.2 北京市低碳城市客运结构优化 |
5.3 北京市交通结构调整策略 |
5.4 以出行经济成本为例的调整政策量化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策略和建议 |
6.1 合理调整城市交通结构的建议 |
6.2 推进先进技术应用的建议 |
6.3 制定完善交通政策的建议 |
6.4 本章小节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模式设计 |
2.1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模式构建 |
2.1.1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目标 |
2.1.2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构成因素 |
2.1.3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模式构建原则 |
2.1.4 智慧管理协同运行机制 |
2.2 相关模块分析 |
2.2.1 道路运政信息管理模块 |
2.2.2 道路运政政务管理模块 |
2.2.3 道路运政决策管理模块 |
2.3 呼和浩特市运政智慧管理平台 |
2.3.1 呼和浩特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及行业管理概况 |
2.3.2 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平台基本情况 |
2.4 相关理论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旅客运输及客运站场智慧管理 |
3.1 相关政策法规 |
3.1.1 《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的主要条款 |
3.1.2 《呼和浩特市旅游客运车辆联合监管办法》的主要条款 |
3.1.3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的主要条款 |
3.2 先进地区旅客运输及客运站场管理 |
3.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旅客运输及客运站场管理 |
3.3.1 4G视频驾驶员主动安全预警系统 |
3.3.2 客运站场智慧管理 |
3.4 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货物运输及货运站场智慧管理 |
4.1 相关政策法规 |
4.1.1 《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 |
4.1.2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
4.2 先进地区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 |
4.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 |
4.4 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危险货物运输智慧管理 |
5.1 相关政策法规 |
5.1.1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 |
5.1.2 《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
5.2 先进地区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
5.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危险货物运输管理 |
5.4 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出租车及网络预约车智慧管理 |
6.1 相关政策法规 |
6.1.1 《呼和浩特市客运出租车管理》的主要内容 |
6.2 先进地区出租车及网约车管理 |
6.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出租车管理 |
6.4 对比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智慧管理 |
7.1 相关政策法规 |
7.1.1 《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
7.1.2 公安部、交通运输部关于机动车驾驶人培训考试的有关规定 |
7.2 先进地区驾培管理 |
7.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智慧管理 |
7.3.1 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智慧管理概况 |
7.3.2 考试管理系统 |
7.3.3 培训管理系统 |
7.3.4 驾校智能教学系统 |
7.3.5 云行学车APP |
7.4 对比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道路运输行政执法智慧管理 |
8.1 相关政策法规 |
8.1.1 交通运输部关于行政执法的主要规定 |
8.1.2 呼和浩特市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的主要规定 |
8.1.3 内蒙古自治区推行行政执法的主要规定 |
8.2 先进地区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管理 |
8.3 呼市智慧运管平台中道路运输行政执法管理 |
8.4 对比分析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成效及发展前景 |
9.1 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效果 |
9.2 智慧运政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9.3 智慧运政优化对策 |
9.3.1 对比分析 |
9.3.2 呼和浩特市智慧运政优化路径 |
9.3.3 呼和浩特市智慧运政优化成效概述 |
9.4 保障措施 |
9.4.1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政策支持 |
9.4.2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信息技术保障 |
9.4.3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人力保障 |
9.4.4 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的资金保障 |
9.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研究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模式升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3.2 “互联网+”创新点 |
2 航空公司客运营销相关理论综述 |
2.1 航空联盟 |
2.2 航线网络 |
2.3 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
2.4 服务营销的概念 |
2.5 营销渠道基本概念 |
2.6 客户关系管理概念 |
2.7 竞合关系理论 |
3 YN航空公司介绍及客运营销环境分析 |
3.1 YN航空公司概况 |
3.1.1 企业概况及发展历程 |
3.1.2 员工队伍状况 |
3.1.3 机队基本情况 |
3.1.4 企业战略 |
3.2 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面临的宏观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分析 |
3.2.2 经济环境分析 |
3.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2.4 技术环境之“互联网+”分析 |
3.2.5 自然环境分析 |
3.3 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面临的微观环境分析 |
3.3.1 现有竞争者 |
3.3.2 潜在进入者 |
3.3.3 替代品 |
3.3.4 供应商 |
3.3.5 买方 |
3.4 现状小结 |
4 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1 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模式现状介绍 |
4.1.1 航网建设 |
4.1.2 航空产品 |
4.1.3 服务营销 |
4.1.4 营销渠道 |
4.2 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模式制约因素分析 |
4.2.1 航网建设 |
4.2.2 航空产品 |
4.2.3 服务营销 |
4.2.4 营销渠道 |
5 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模式的升级对策研究 |
5.1 主题思路框架 |
5.2 航网建设思路和对策 |
5.2.1 航网建设思路 |
5.2.3 航网优化的对策 |
5.3 产品开发创新的思路和对策 |
5.3.1 产品开发创新的思路 |
5.3.2 产品开发创新的对策 |
5.4 服务营销的思路和对策 |
5.4.1 服务营销的思路 |
5.4.2 服务营销的对策 |
5.5 营销渠道的升级对策 |
5.5.1 构建多节点互通渠道网络思路 |
5.5.2 构建多节点互通渠道网络的对策 |
5.6 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模式升级保障措施 |
5.6.1 营销模式升级外部保障措施 |
5.6.2 营销模式升级内部保障措施 |
6 结束语 |
6.1 研究局限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YN航空公司产品项目开发调研问卷 |
附录2 :YN航空公司服务质量及需求调研表 |
致谢 |
(6)南宁局集团公司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南宁局集团公司铁路客运服务现状分析 |
2 南宁局集团公司提升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对策 |
2.1 打造适应市场的铁路企业服务文化 |
2.2 创新铁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
2.3 建立健全客运服务质量管理体系 |
2.4 完善软硬件服务设施建设 |
3 结束语 |
(7)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目标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客运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 公路客运发展现状 |
2.1.1 公路旅客运输基础设施 |
2.1.2 公路旅客运输装备 |
2.1.3 公路旅客运输服务 |
2.2 公路客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2.3 公路客运未来发展趋势 |
2.4 公路客运未来发展应对策略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班线特性分析 |
3.1 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开行初衷 |
3.2 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定义 |
3.3 城际公路客运班线特性分析 |
3.3.1 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班线属性 |
3.3.2 公路客运枢纽特性与班线配置的关系 |
3.4 城市的发展对城际公路客运的影响 |
3.4.1 城市结构形态与规模对集客模式的影响 |
3.4.2 城市主要功能分区与客源的关系 |
3.5 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研究内容界定 |
3.5.1 公路客运旅客出行链 |
3.5.2 公路多点集客模式客运班线配置内容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集客站点规划 |
4.1 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线路站点总体规划思路 |
4.1.1 优化理念 |
4.1.2 优化目标 |
4.1.3 规划原则 |
4.1.4 服务可行性分析 |
4.2 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站点确立 |
4.2.1 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宏观客流分析 |
4.2.2 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站点坐标确立 |
4.3 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集客站点服务区域的确定 |
4.3.1 确定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的内部服务区域 |
4.3.2 确定集客站点合理区 |
4.3.3 集客站点合理交通区的确定 |
4.4 集客站点合理区内交通可达性分析 |
4.5 节点模糊聚类分析 |
4.5.1 模糊聚类分析步骤 |
4.5.2 模糊聚类算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线路运营组织优化模型 |
5.1 基于旅客用户视角的效用函数 |
5.1.1 单个旅客效用损失计算 |
5.1.2 旅客用户时间效用损失综合模型 |
5.1.3 旅客用户乘车费用效用损失综合模型 |
5.1.4 约束指标的建立 |
5.2 运营线路优化组合模型 |
5.3 评价性指标建立 |
5.3.1 相对无效费用 |
5.3.2 客运企业满意度计算 |
5.4 遗传算法求解有约束TSP |
5.4.1 遗传算法简介 |
5.4.2 遗传算法求解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TSP |
5.5 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线路规划 |
5.5.1 自由端点TSP |
5.5.2 固定端点TSP |
5.5.3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部分代码展示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及科研成果 |
(8)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及控制理论分析 |
2.1 我国铁路客运服务现状研究 |
2.1.1 我国铁路客运服务特点 |
2.1.2 我国铁路客运服务存在的基本问题 |
2.2 服务质量控制 |
2.2.1 质量控制标准 |
2.2.2 一线工作人员的执行与制度落实 |
2.2.3 环节管理人员及旅客的监督 |
2.2.4 信息技术的使用 |
2.2.5 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及效果预测 |
3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 |
3.1 服务质量的内涵 |
3.1.1 服务和服务质量的定义 |
3.1.2 服务质量包含的内容 |
3.1.3 服务质量的需求特性 |
3.2 服务营销的含义和特点 |
3.2.1 服务营销基本理论 |
3.2.2 服务营销特点 |
3.2.3 服务营销方法 |
3.3 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 |
3.3.1 构建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
3.3.2 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3.4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
3.4.1 服务质量差距分析模型 |
3.4.2 格罗鲁斯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模型 |
3.4.3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
3.4.4 SERVQUAL模型 |
3.4.5 基于SERVQUAL的衡量模型 |
3.4.6 SERVPERF评价方法 |
3.5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确定 |
3.6 SERVPERF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
4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调研方案设计 |
4.1 调查目标及对象 |
4.2 问卷设计 |
4.3 调查方式 |
4.4 调查内容体系搭建 |
5 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实例研究 |
5.1 张呼高铁概况 |
5.1.1 张呼高铁简介 |
5.1.2 张呼高铁项目建设进展 |
5.1.3 张呼高铁呼和浩特东至乌兰察布段运营情况 |
5.2 张呼高铁呼和浩特东至乌兰察布段客运服务现状 |
5.3 呼和浩特东至乌兰察布段高铁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
5.4 存在的主要特殊问题分析 |
5.4.1 沿线出行需求方面 |
5.4.2 应对激增客流方面 |
5.4.3 售票方面 |
5.5 服务质量评价结果分析 |
5.6 质量控制策略 |
5.6.1 服务产品策略 |
5.6.2 服务人员策略 |
5.6.3 直观感受策略 |
5.6.4 售票策略 |
5.6.5 广告策略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站车客运服务质量调查表 |
(9)高速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思路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本章小结 |
2 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理论综述 |
2.1 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流程 |
2.2 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特性 |
2.3 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内涵 |
2.4 本章小结 |
3 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现状分析 |
3.1 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概况 |
3.1.1 全国高速铁路客运站发展及服务现状 |
3.1.2 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高速铁路客运发展现状 |
3.2 呼张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工作现状分析 |
3.2.1 呼张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工作现状概述 |
3.2.2 呼张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呼张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调查数据收集与处理 |
4.1 呼张高铁客运站数据选取 |
4.2 呼张高铁客运站服务调查方法及形式 |
4.2.1 调查方法的比选 |
4.2.2 旅客运输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和原则 |
4.2.3 调查问卷的发放及收集 |
4.3 客运站服务调查数据整理 |
4.3.1 差异化处理方法 |
4.3.2 问卷调查统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呼张高铁客运站服务量化评价模型构建 |
5.1 呼张高铁客运站服务的基本指标 |
5.1.1 建立基本指标的原则及方法 |
5.1.2 确定呼张高铁客运站服务层级模型 |
5.1.3 建立呼张高铁客运站旅客服务质量评价层次模型 |
5.2 指标权重的设计 |
5.2.1 常见的指标权重的设计方法 |
5.2.2 德尔菲法 |
5.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模型构建与应用 |
5.3.1 呼张高铁服务质量元素集 |
5.3.2 确定各层次的权重 |
5.3.3 确定评语集 |
5.4 加权模糊综合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6 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呼张高速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分析 |
6.1 评价结果分析 |
6.1.1 决策层评价结果研究分析 |
6.1.2 方案层评价结果研究分析 |
6.2 提高客运站服务质量的途径 |
6.2.1 基于隶属度分析的提高途径 |
6.2.2 客运站内不同服务阶段的提高途径 |
6.2.3 提高呼张高铁客运站服务质量的途径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及不足之处 |
7.1.1 主要结论 |
7.1.2 不足之处 |
7.2 高铁客运服务发展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武广高铁客运服务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服务质量分析的研究概况 |
1.2.2 国外服务质量分析的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服务的概念 |
2.2 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界定 |
2.2.1 铁路客运服务定义与特性 |
2.2.2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特征 |
2.3 服务质量评价模型 |
2.3.1 SERVQUAL模型 |
2.3.2 SERVPERF评价模型 |
2.3.3 满意度调查 |
2.3.4 IPA(Importance- Performance Analysis)方法 |
第三章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现状分析 |
3.1 中国高铁客运服务现状 |
3.1.1 服务基础 |
3.1.2 运营模式 |
3.1.3 客票营销 |
3.2 日本新干线客运服务特点 |
3.2.1 合理安排运力,实现效益效率的统一 |
3.2.2 精准服务提升客运产品核心竞争力 |
3.2.3 将方便出行体现在服务全过程 |
3.2.4 在细节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思想 |
3.3 比较分析 |
第四章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 影响因素的数据采集 |
4.2 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
第五章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满意度实证分析 |
5.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5.2 重要性—表现性分析 |
第六章 高铁客运服务质量改进方向 |
6.1 尊重旅客需求,建立适应市场规律的质量管理体系 |
6.2 坚持高标定位,打造品质一流的高铁服务 |
6.2.1 紧贴旅客需求,提供方便快捷的票务服务 |
6.2.2 适应发展趋势,完善自动化、自助式服务设施 |
6.2.3 彰显人文关怀,打造高品位的高铁旅行生活 |
6.3 搞好品牌运营,健全高效有序的管理体系 |
6.3.1 建立灵活的运力调整机制 |
6.3.2 提升商业服务规模效应 |
6.3.3 树立集约经营的社会形象 |
6.3.4 加快高铁生活圈配套设施建设 |
6.4 强化素质保障,打牢高铁品牌的队伍基础 |
6.4.1 把好进入门槛和岗前培训关 |
6.4.2 实行差别化的激励约束制度 |
6.4.3 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高铁文化 |
第七章 总结 |
7.1 主要工作回顾 |
7.2 本课题今后需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 武广高铁旅客满意度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用新理念提高客运服务质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连地铁客运服务质量提升对策研究[D]. 朱宏义.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2]南昌地铁服务品牌建设研究[D]. 黄婷.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3]面向城市客运系统节能降碳的出行结构优化[D]. 陈伟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呼和浩特市道路运政智慧管理研究[D]. 李琰楠. 长安大学, 2020(06)
- [5]YN航空公司客运营销模式升级对策研究[D]. 侯翔. 云南大学, 2019(02)
- [6]南宁局集团公司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对策探讨[J]. 邓楚利.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9(07)
- [7]城际公路客运多点集客模式研究[D]. 简奕灿.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铁路客运站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的研究与实践[D]. 孟承.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9]高速铁路车站客运服务质量评价及改进的研究与实践[D]. 洪伟.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10]武广高铁客运服务质量研究[D]. 莫世杰. 华东交通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