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廉俭朴 十年不懈(论文文献综述)
赵华珺[1](2019)在《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十八大以来,我们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综合国力显着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涨,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也水涨船高。但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的逐步涌现,“全球化”与“爱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张力越来越突出:民族情感与人类意识该如何兼顾?本国利益与全球治理要如何协同?除了这些共性问题,当代中国还面临着分裂势力盘踞、领土主权不完整等更加棘手也更加个性化的问题。面对这些现实的拷问,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爱国主义到底有哪些新内涵、新特点、新挑战、新要求,是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文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等研究方法,重点解决以下五个问题:一是分析“爱国主义是什么”的问题,从词源学角度拆分“爱”“国”“主义”三个概念的理论内涵,再从多学科视角整体把握爱国主义的多元含义,最后判定“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社会意识与认知体系的综合体。二是分析“中国爱国主义的思想传统以及时代语境”的问题,系统梳理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历史特点,明确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节点,要求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国精神,二者共同构成中国爱国主义在新时代的时代语境。三是分析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面临怎样的时代挑战,重点讨论了全球化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消极社会思潮对其产生的不良影响。四是讨论在前述时代语境和时代挑战面前,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究竟具有怎样的时代内涵,本文将其归纳为“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相统一;本土情怀与人类意识相统一”。五是解析如何在新时代培养理性爱国者的问题,重在讨论基本图式、实践原则、实践策略等关键问题,进而尝试构建新时代培养理性爱国者的教育路径。
唐金瀚[2](2019)在《离乡守土 ——晚清民国时期吉安县清水村的商人流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民国三十五年纂修的《吉安清水刘氏八修族谱》为主体资料,兼采《吉安清水刘氏九修族谱》及民国三十六年《笪桥刘氏总谱》之内容,辅以地方志与文集等资料,探讨吉安县清水村刘氏商人的发展轨迹,着重讨论晚清民国时期刘氏商人群体的发展。从族谱的记载来看,大概在明永乐朝之后便有少量刘氏族人游徙在外。入清之后,刘氏族人射利于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至乾隆时期,刘氏逐渐发展,但尚未出现一个商人群体,可以理解为刘氏的个人按照传统的经商渠道和方式前行。道光以降,刘氏族人绳其祖武,迅速崛起于商界,出现父子兄弟相携,叔侄一道外出经商的景象。迨至清末民初,刘氏商人大放异彩,阛阓钦仰,活跃于长沙、汉口、上海等地。抗战时期,刘氏族人虽遭受损失,但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与强大的资本,又重新焕发活力。刘氏商人利用既有之乡族关系进行商业活动,明显具有家族式经营的特征,因而始终与家乡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在外经商致富之后,离乡而守土,积极投身于家族建设与族庭公益,并愈发成为家族建设中的主导性力量,可以说商业活动是近代乡村社会的活力所在。与此同时,他们亦热忱参加一系列本县的地方性事务,在这一过程中,刘氏商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地方社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晚清以来刘氏商人与商业的发展,为我们通过家族的脉络去了解商业史提供了可能,将研究着眼于具体的商人家族,将商人与商业行为落实到具体的时空当中去理解,从而可见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同时,这一个案也为我们从商人与商业的角度去讨论近代以来乡村社会的转变,基层权力结构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野。
赵鹏[3](2015)在《汉初诸帝与文学》文中提出帝王是中国封建等级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出于稳固政权的需要或自身的兴趣喜好,帝王往往借助国家机器来影响文学的发生、发展。一些帝王本身也兼有文学家的身份,他们凭借帝王在社会中的特殊政治地位,使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对文坛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帝王对文学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其执政期间的文学,甚至也影响了其后代的文学。汉高祖刘邦对汉代文学的影响有三点值得特别关注:一是还乡时创作的《大风歌》。《大风歌》无论在文学内容还是在文学形式上,都继承了屈赋楚辞的文学风格。汉惠帝继位后,为了追念先皇以表哀思并发扬高祖文化,钦定了《大风歌》为汉代礼乐,要求官府乐官排演吟唱;二是刘邦关注并承认儒学在治国中的作用,是汉初文学思想的主导者。三是对《安世房中歌》的高度重视。《安世房中歌》能得到刘邦的重视,主要是因为歌中宣扬的“德孝思想”有利于汉初安邦定国。孝,可以规范帝王及各位宗亲的行为;德,可以警示百姓遵守规范。因此,高祖刘邦出于个人对《安世房中歌》的喜好,确立了“孝德”思想在其执政期间的地位。儒家思想对汉初文学的发展趋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了汉代乃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高祖刘邦死后至汉武帝刘彻登基前这段时间,汉初诸帝在文学上的影响及取得的成就有限。这段时间是儒家礼乐思想和黄老之学在汉初统治阶级中碰撞、融合,相互影响的关键阶段。汉惠帝时,儒家礼乐思想在传播上受到限制,黄老之学主导统治阶级。这一时期,汉王朝基本“不任儒者”,汉惠帝本人也亲自到田何家中学习《易经》,一直到汉文帝时期,才重新开始重用儒生。儒学受到汉初帝王的重视,使得儒学成为汉初王朝的帝王之学,儒学自然也成为了汉初文学的主要思想内核。汉武帝刘彻即位前,在诸侯藩国中形成了三个比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学术中心:吴、梁之地、淮南之地以及河间地区。这三个学术中心推动了汉初文学迈进繁荣,在建立文学与经学的关系上作用不容低估。汉武帝登基后,从政治、经济、军事多个角度构建大一统王朝,文学上也不例外。汉武帝绝对不能容忍藩国文学与中央对抗,甚至优于中央。因此,刘彻采用大一统措施,清洗诸子学说,树立儒学、经学在朝廷中的独尊地位,并奖掖儒生,推动朝野内外习经。此外,武帝还在举国范围内征集擅长辞赋的文学之士,表示对文学家的尊重;且汉武帝自己也创作了不少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如《秋风辞》、《天马歌》、《李夫人歌》等。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受到内在、外在多种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在影响文学发展的众多因素中,帝王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帝王是国家权利的象征,帝王的政治策略、文化导向,甚至个人的兴趣、喜好,都会渗入其自身以及其执政期间的文学创作中,进而影响后代文学的风格、内容。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该关注帝王及统治阶层对文学的作用。本文旨在从帝王与文学的关系切入,探讨汉初诸帝对汉初文学观念、策略政策,以及文学活动做出了哪些影响和贡献。
刘蕾[4](2010)在《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归有光为明代着名散文家,他上承唐宋大家,下启清代桐城派,对明清文坛有重要影响。虽然归有光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他与嘉定文坛的关系却很少有人论及。归有光曾居住嘉定十多年,在此娶妻生子,讲学授徒,度过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在此过程中,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发生了紧密的联系,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拥有一批极力拥护的弟子,在嘉定地区的时光成为归有光文章学术在整个文坛产生影响的开端。本文从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入手,详细分析归有光至嘉定前、在嘉定时、离嘉定后这三个阶段中归有光、归氏后人与嘉定文坛的关系,揭示归有光在嘉定地位的确立及思想的传承过程,探究明清之际归有光文坛地位发生转变的原因。文章首先梳理归有光至嘉定前当地世家望族的发展历程,分析嘉定流传已久的古学传统,这是归有光讲学的知识环境基础。其次考证归有光在嘉定时的好友关系、师生关系及主要活动,还原其嘉定讲学的真实面貌,揭示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契合的内在原因。再次探讨归有光离嘉定后,嘉定后学对归有光思想的传承和推广。以往学界已注意到钱谦益在明末清初对归有光的推扬,其实在钱谦益之前,嘉定文坛在这方面已做出不少努力,其中徐学谟、黄淳耀贡献颇多。徐学谟不仅就归有光的文章与文坛盟主王世贞产生论争,而且通过多种方式肯定归有光,成为连接归有光与嘉定文坛不可或缺的桥梁;黄淳耀在明末更加坚定地学习归有光,继承归有光思想的同时也有所发展。通过归氏后人、嘉定文人、钱谦益三者的共同努力,归有光逐渐声名大噪,文坛地位发生重要转变。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考察嘉定世家望族,阐明当地古学传统。第二章考证归有光与嘉定文人的交游关系,描述嘉定讲学期间的重大事件。第三章通过详细梳理徐学谟、嘉定四先生、归氏后人、钱谦益等人的相互交往关系,展现归有光文坛地位转变的过程。第四章论述嘉定文坛在学术和文学思想方面对归有光的继承。第五章分析归有光思想在明末社会思潮和风尚习俗影响下产生的发展和变异。
罗敏[5](1995)在《清廉俭朴 十年不懈》文中认为近年来,江西省萍乡市人保公司领导班子从加强自身谦政建设入手,注重在房子、车子、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先正己,后正人,为群众作表率,受到干部、职工好评.优良传统不丢1984年以来,该公司4名班子成员就是挤在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办公,办公条件相当简陋,桌椅陈旧,一个像样的文件柜也没有.办公室的同志多次提出更新设备,他们总是一推再推,把买好的
二、清廉俭朴 十年不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廉俭朴 十年不懈(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ca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缘于新时期中国的特殊时空境遇与爱国主义的思想定位 |
(二)缘于当前爱国主义研究理论化、系统化的现实需要 |
(三)缘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本质属性和时代使命 |
(四)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 |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主题分布与特点 |
三、研究设计 |
(一)内容结构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及不足 |
第一章 爱国主义的内涵阐释 |
一、爱国主义的构成要素 |
(一)爱国主义之“爱”:从乡土之情到政治认同 |
(二)爱国主义之“国”:从父母之邦到民族国家 |
(三)爱国主义之“主义”:从经验事实到理论系统 |
二、多学科视域下的爱国主义 |
(一)爱国主义的心理学解读 |
(二)爱国主义的政治学解读 |
(三)爱国主义的哲学解读 |
三、爱国主义的本质内涵 |
(一)爱国主义是以政治认同为内核的认知体系 |
(二)爱国主义是以历史文化为根基的社会意识 |
(三)爱国主义是以牺牲奉献为底色的民族精神 |
第二章 中国爱国主义的思想传统与时代语境 |
一、中国爱国主义的思想传统 |
(一)古代中国爱国主义:家国一体政治结构下的道德义务 |
(二)近代中国爱国主义:传统崩塌与救亡图存 |
(三)现代中国爱国主义: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历史统一 |
二、时代背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 |
(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显着 |
(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显着提高 |
(三)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伟大成就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三、时代要求:大力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 |
(一)中国精神的历史价值 |
(二)在实现中国梦中弘扬中国精神 |
(三)不断优化中国精神的内在结构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挑战 |
一、全球化对中国国家观念的冲击 |
(一)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主权的削弱 |
(二)全球化对公民身份的扰乱 |
(三)全球化对国家文化基础的动摇 |
二、市场经济对国民政治认同的干扰 |
(一)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影响个体政治认同 |
(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影响个体道德自觉 |
三、消极社会思潮对中国爱国主义的影响 |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影响 |
(二)个人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影响 |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影响 |
(四)民族分裂主义思潮对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影响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 |
一、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
(一)社会主义中国是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载体 |
(二)中国共产党是维护民族和国家核心利益的中流砥柱 |
二、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相统一 |
(一)以“中华民族”为实体的国族共识 |
(二)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继承发扬 |
(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国家认同建设 |
三、本土情怀与人类意识相统一 |
(一)平衡利己与利他 |
(二)消解狭隘民族主义思想 |
(三)保全爱国主义赖以存在的民族文化 |
第五章 培养新时代理性爱国者的教育实践路径 |
一、培养理性爱国者的教育基本图式 |
(一)以文化公民身份为基础 |
(二)以民族文化为依托 |
(三)以培育美德为落脚点 |
二、培养理性爱国者的教育实践原则 |
(一)重塑爱国主义话语 |
(二)增强共同体意识 |
(三)注重公共文化建构 |
三、培养理性爱国者的教育实践策略 |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全面融入国民生活 |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妥善处理几对矛盾关系 |
(三)大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致谢 |
(2)离乡守土 ——晚清民国时期吉安县清水村的商人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主要资料及分析框架 |
第二章 清水村与清水刘氏 |
一、清水村的地理环境与区位 |
二、刘氏的族源与分徙 |
(一)衍自下村,源于笪桥 |
(二)“五公八堂”的统宗格局 |
三、清水刘氏的发展脉络 |
小结 |
第三章 离乡:清水刘氏的商业经营与发展 |
一、微服负贩:刘氏早期商人足迹及经商传统 |
二、治平之后:刘省辉其人其事 |
三、商界巨擘:晚清至民国时期刘氏商业的繁荣 |
四、寇掠南国:抗战时期刘氏商业之挫折 |
小结 |
第四章 守土:刘氏商人的乡土建设与地方公益 |
一、主导家族建设与恢弘栋宇 |
(一)倡修家乘以收宗族 |
(二)修建先祠以妥祖灵 |
(三)广置宅第 |
二、积极投身族庭公益 |
(一)兴学立校培植人才 |
(二)设置义仓抚恤族邻 |
三、其他公益慈善与地方性事业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3)汉初诸帝与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源起 |
二、研究对象及文献现状 |
三、论文创新意义 |
第一章 汉初诸帝行事述略 |
第一节 汉高祖、惠帝、高后 |
一、汉高祖、惠帝政绩 |
二、汉高祖刘邦为人 |
三、汉惠帝刘盈为人 |
第二节 汉文帝、景帝 |
一、汉文帝、景帝政绩 |
二、汉文帝刘恒为人 |
三、汉景帝刘启为人 |
第三节 汉武帝 |
一、汉武帝刘彻政绩 |
二、汉武帝为人 |
第二章 楚风与文学 |
第一节 楚风、楚文学概述 |
一、楚风溯源 |
二、楚文学发生发展历史过程 |
三、汉初楚风 |
第二节 汉高祖楚歌 |
一、《大风歌》 |
二、《鸿鹄歌》 |
三、高祖楚歌影响下的汉代诸帝楚歌 |
第三节 汉武帝楚歌 |
一、《秋风辞》 |
二、《天马歌》 |
三、《李夫人歌》 |
四、《瓠子歌》 |
第四节 汉初诸帝与楚辞 |
一、汉高祖与楚辞 |
二、汉武帝与楚辞 |
三、汉代其他帝王与楚辞 |
第三章 黄老之风与文学 |
第一节 黄老之风溯源 |
一、黄老并称 |
二、黄老学派在秦汉之际发展概况 |
第二节 黄老之风与汉初诸帝 |
一、汉高祖与黄老之风 |
二、汉惠帝与黄老之风(含吕后) |
三、汉文帝与黄老之风(含窦氏) |
四、汉武帝与黄老之风 |
第三节 黄老之风与汉初文学 |
一、黄老之风与汉初散文 |
二、黄老之风与汉初辞赋 |
三、黄老之风与乐府诗 |
第四章 儒风与文学 |
第一节 儒风溯源 |
一、先秦儒学的产生 |
二、汉初儒学的发展概况 |
第二节 儒风与汉初诸帝 |
一、汉高祖刘邦与儒风 |
二、汉惠帝刘盈与儒风 |
三、汉文帝刘恒与儒风 |
四、汉武帝刘彻与儒风 |
第三节 汉初儒家经典文学价值考 |
一、陆贾《新语》 |
二、贾谊《新书》 |
第四节 儒风与汉初辞赋 |
一、儒风与汉大赋 |
二、儒风与汉初小赋 |
第五章 大一统与文学 |
第一节 大一统思想溯源 |
一、大一统的起源及思想内涵 |
二、《春秋公羊传》与汉武帝 |
第二节 汉武帝大一统王朝 |
一、政治上的大一统 |
二、经济上的大一统 |
三、军事上的大一统 |
第三节 大一统思想对汉初文学影响概论 |
一、汉初文学的大一统政治背景 |
二、大一统影响下的汉初文学特征 |
第四节 大一统与汉初政论散文 |
一、大一统对汉初散文家的影响 |
二、经学对汉初政论散文的影响 |
第六章 汉初文学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
第一节 汉初散文对后代散文的影响 |
一、汉初散文与唐宋古文运动 |
二、汉初散文对后世散文创作的影响 |
第二节 汉初辞赋对后代辞赋的影响 |
一、汉初大赋气象对后世辞赋的影响 |
二、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代辞赋的影响 |
第三节 汉初乐府对后代乐府诗的影响 |
一、对曹魏乐府诗的影响 |
二、对两晋乐府诗影响 |
三、对南北朝及隋乐府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嘉定世家望族及古学传统 |
第一节 嘉定地理经济与教化传统缘起 |
一、嘉定建置沿革及其与昆山之关系 |
二、嘉定地理经济及其古朴风尚 |
第二节 嘉定世家望族 |
第三节 教化嘉定与古学传统 |
一、嘉定注重教化传统的形成 |
二、嘉定古学传统 |
第二章 归有光在嘉定的活动 |
第一节 归有光嘉定交游考 |
一、归有光的嘉定籍好友 |
二、归有光的嘉定籍学生 |
第二节 归有光与张贞女事件 |
一、张贞女事件本末 |
二、记录世变,恢复道德 |
三、宣扬传统贞节观,弘扬天地正气 |
四、张贞女事件的解决及影响 |
第三章 归有光在嘉定文坛地位的确立 |
第一节 归有光与“练川三老” |
一、“练川三老”及其与归有光的私淑关系 |
二、归氏友人、弟子对“练川三老”的熏陶濡染 |
第二节 徐学谟与归、王之争 |
一、嘉定文人与王世贞的关系 |
二、归有光、王世贞之间的纠葛 |
三、徐学谟眼中的归有光、王世贞 |
四、以徐学谟为中心的交游圈 |
第三节 钱谦益推动归有光地位的确立 |
一、嘉定文人与归氏后人的交往 |
二、嘉定文人带领钱谦益接触归有光的思想 |
三、归氏后人、嘉定文人与《归有光全集》的刊行 |
第四章 嘉定文坛对归有光思想的继承 |
第一节 学术思想的继承 |
一、以经经纬史为根本 |
二、以经世致用为旨归 |
第二节 文学思想的继承 |
一、文学发生论 |
二、取法唐宋大家 |
三、师法古人精神 |
四、以古文为时文 |
五、追求文质彬彬的审美风格 |
第三节 积极参与地方事务 |
一、关注吴淞水利疏浚 |
二、关心地方赋税 |
第五章 明末归有光思想的发展和变异 |
第一节 黄淳耀对归有光思想的发展 |
一、《吾师录》、《自监录》——修身乃实学之本 |
二、发经世之文章——实学之用 |
第二节 《科举论》——对科举制度的理性思考 |
一、肯定科举和提倡实学 |
二、三途并用说 |
三、对学校的改革 |
第三节 公安派、竟陵派影响下的嘉定文坛——归有光思想变异之一 |
一、嘉定四先生与公安派、竟陵派的交往 |
二、以俗语摹真情——以李流芳作品为例 |
第四节 从砥砺名行到与名姝交往——归有光思想变异之二 |
一、《唐先生遗稿》与其中关涉柳如是之作品 |
二、柳如是游嘉定之盛况 |
结语 |
附录:嘉定文坛活动年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清廉俭朴 十年不懈(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中国爱国主义及其实践研究[D]. 赵华珺.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2]离乡守土 ——晚清民国时期吉安县清水村的商人流动[D]. 唐金瀚.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3]汉初诸帝与文学[D]. 赵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4]归有光与嘉定文坛关系研究[D]. 刘蕾. 上海大学, 2010(01)
- [5]清廉俭朴 十年不懈[J]. 罗敏. 中国保险, 1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