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义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论文文献综述)
阮晓钢[1](2020)在《答《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文中提出答复王令隽先生之《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其中,进一步阐述了观测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和逻辑线路,特别指明了观测相对论的逻辑自洽性及其实证依据.
许洋[2](2019)在《经典场论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认为在这篇论文中,主要研究了经典场论中对称性,经典电磁理论中的介质效应,广义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引力波探测等内容。在经典场论中,分析了洛伦兹协变性的意义以及具体案例,计算说明了n阶反对称张量和度规张量的协变性。并根据电动力学的具体例子,说明协变性对理论的指导作用。在经典电磁理论中,介质存在时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协变性不明确,具体表现为本构关系是分量形式而不是协变形式。研究了历史上对介质存在时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形式,利用空间求和方法给出了介质非相对论运动情况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当介质做相对论运动时,利用协变性的方法,给出了麦克斯韦方程组在介质存在时的协变形式和波动方程。从波动方程中得到的光速公式满足洛伦兹速度叠加公式。在广义相对论中,研究了广义相对论的基础内容,包括等效原理,广义协变性原理以及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检验。提出了一种处理介质理论的新方法,并将介质理论推广到了引力理论中,得到了修改过的爱因斯坦场方程。回答了光速与引力波波速是否相等这一问题。在引力波的探测中,根据固有间隔与坐标间隔的关系,分析了 LIGO测量引力波的原理,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一种测量高频引力波的方法。
王雯宇,许洋[3](2019)在《光和引力波专题Ⅰ——广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及引力论》文中指出引力波信号的探测再次验证了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理论。本专题共两篇,综述了广义相对论的理论基础,试图使读者由此理解光速和引力波速之间的关系。第一篇论文首先简介了广义相对论引力理论的原理,论文特别关注于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之间的关系。在等效原理的基础上,本文重点说明了引力几何化思想,广义相对性原理的内容,广义光速不变原理的理解,坐标系和固有时、固有距离的关系等内容。后面论文回顾了构建爱因斯坦场方程逻辑过程,施瓦兹解及其检验等。
白秀英[4](2013)在《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191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史上,爱因斯坦1905年创立的划时代的狭义相对论,使牛顿力学和电动力学相互协调,提出了时间、空间与运动的相对性关系,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统一,建立了以实验事实为基础的适用于全部物理学和自然科学的新的相对时空理论,成为物理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史上一次最伟大的科学革命。狭义相对论与10年之后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在科学史上矗立了一座巍峨而永恒的丰碑。该理论在五四运动时期全面传入中国并迅速被接纳,深刻影响了国人的科学观、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近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在戴念祖、胡大年等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调查统计了1949年前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的相关原始期刊文献135篇,译着、专着、工具书、教科书、传记等22部,基于新发现的《同济杂志》《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北京大学日刊》《观象丛报》《北洋周刊》等10余种民国期刊原始文献的考证,结果表明:(1)在中国,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传入时间正如戴念祖、胡大年等所言是1917年。但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宇宙观传入中国则是1920年。因此,相对论全面传入中国是1920年。(2)在中国,1949年前传播和研究相对论的先驱除李芳柏、夏元瑮、周昌寿、魏嗣銮、周培源和束星北外,通过大量原始史料考证,还有留学日本的文元模、吴南薰以及留学德国的潘祖武、留学美国并游学欧美的胡宁、留学法国的程茂兰和田渠。(3)在中国,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第一本译着是夏元瑮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相对论浅说》,该译着曾是20世纪30至40年代中国20所大学相对论课程教学用书。第一部国人编写的相对论教科书则是湖南大学田渠在其所授相对论课程讲义基础上编着的《相对论》,该书曾在台湾再版6次。笔者独辟蹊径,从科学传播视角勾绘出相对论经由期刊在中国传播的脉络,提出以下新观点:(1)1949年前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17年至1920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观等零星引进中国,改变了国人的科学观、时空观和宇宙观。第二个时期是1920年至1928年,由于受到五四运动、罗素访华、爱因斯坦途径上海以及来自日本的“爱因斯坦波”的影响,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高潮。第三个时期是1928年至1949年,中国学者开始通过高等物理教育学习相对论,通过留学欧美研究、验证相对论学理,在广义相对论、宇宙观和统一场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科学贡献,中国人开始步入到国际上后相对论研究的近代物理学前沿领域。(2)1949年前在中国传播和研究相对论的学者主要是留学欧美和日本的归国留学生,他们以北京、上海、武汉三个城市为中心,通过邀请罗素、爱因斯坦等西方科学名人来华等活动,借助报纸、期刊、图书等媒介介绍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发行专号、举办学术演讲、编译图书以及编写教材、教学等传播相对论学理,使相对论成为20世纪20年代影响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事件,让学术最幼稚的国人,也无人不知这相对论名词,深刻影响了国人科学观、时空观和宇宙观的形成。(3)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首先是由留日学生在国外盲目习得并引入中国,继而是国入主动出国学习并将之引入高等物理学课程体系,最后是积极参与研究、发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学理。中国人毫无质疑的接纳、吸收相对论并迅速纳入到物理课程体系中,促进了理论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的兴起,大大缩短了我国高等物理教育与世界物理前沿的距离。(4)相对论1949年前迅速在中国传播,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国际社会背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政治因素以及在国外接受了系统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力图“科学救国”的大批归国留学生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爱因斯坦在中国以及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反过来又影响了中国的科学教育,尤其是影响了高等物理学系的创建、物理学系的课程设置等,促进并完善了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的体制化建设与发展。
王雯宇,吴海鳞,许洋[5](2019)在《光和引力波专题Ⅱ——电磁及引力介质理论》文中研究说明引力波信号的探测再次验证了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创立的广义相对论理论。本文说明了引力波速与真空光速相等的原因在于广义光速不变原理;速度差别原因在于介质的效应。本文由电磁学真空和介质理论的关系总结出来处理介质背景问题的方法,把真空中波速替换为介质中波速,建立相关的介质理论。我们借此修改了爱因斯坦场方程,得到了引力波波动方程,讨论引力波波速不等于真空中光速的情况。基于修改的爱因斯坦场方程,给出了一些宇宙学推论。理论对弗雷德曼方程有微小的修正。
胡化凯[6](2006)在《“文革”期间的相对论批判》文中提出“文革”期间,我国开展过一系列批判自然科学理论中“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等“资产阶级思想”的活动。文章根据有关原始资料,比较系统地讨论了这一时期对于相对论的批判情况,并对这一批判活动的性质及方法作了初步分析。文章指出,我国“文革”期间对相对论的批判是一种哲学批判,是对相对论物理内容的严重歪曲和误解。
唐凤宇[7](2020)在《相对论中的绝对及其哲学意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对论是由爱因斯坦提出的,他是二十世纪以来最伟大、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相对论的提出颠覆了人类一直以来对于自然、宇宙、时间、空间等方面的看法和认知。相对论中的基本假设“相对性原理”提出了物理定律与参照系的选择无关这一概念,表现出了时间的相对性和空间的相对性等特性,这让人们意识到一直所认为的绝对的时间与空间其实都是相对的。事实上,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绝对”的内容,无论参照系与观测者如何改变,这些“绝对”都不会随之改变。狭义相对性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四维时空间隔、质能关系式、爱因斯坦场方程这些原理中都有着绝对不变的内容。因为它们的存在,让爱因斯坦认识到了“绝对”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些“绝对”内容在一定意义上与柏拉图主义理念论所宣称的理念形式是绝对的和永恒的实在这一观念有相同之处,也就为爱因斯坦成为了柏拉图主义者奠定了基础。同时,相对论中的“绝对”以及柏拉图的理念论都对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爱因斯坦认识到存在着绝对真理,也认识到存在着让万事万物运转的根本规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对宇宙本质及其规律的崇拜与探索中,产生了“上帝是和谐统一的宇宙本身”这种宇宙宗教感情。相对论中存在“绝对”部分的意义对于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发展方面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一直处于对立的两端,争论不断。但两者之间却有着共存关系、转换关系、辩证关系,把握好其中的关系,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并非不能和谐共存。本文通过阐释相对论中“绝对”的意义对相对主义、绝对主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两者共存的可能。并探寻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调和后,对于相对主义高度发展的后现代主义一些问题的影响,以及分析这其中所包含的哲学意蕴。
王令隽[8](2020)在《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文中提出评论阮晓钢教授的《观测与相对论:光速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中为什么不变?》,借此谈几个相对论研究中一般性的观点问题,希望对学术界研究相对论的学者提供参考意见.
程瑞[9](2010)在《当代时空实在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空实在论是物理学哲学前沿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根基。十年以前,很多哲学家把时空实在论的研究领域称之为一个“战场”,因为其间充满了对时空的本质是“实体”还是“关系”的争论。但是21世纪以后,这个战场上不再硝烟弥漫,大多数时空实在论者都一致地转向寻求一种对时空实在的合理理解。本论文站在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方法论高度,通过对当代物理学时空概念的变化以及当代科学实在论发展路径进行深刻剖析,提出了一种时空语境实在论策略。论文包括导言、八章系统性论述、结束语和附录。第一章,时空实在论概观:理论基础及理论形态。作为当代时空实在论研究的基础,本章介绍了时空实在论研究的哲学基础、物理学基础以及当代时空实在论的基本形态,有助于系统地了解整个论文研究的逻辑线路。第二章,时空实在论理性分析的基础:时空语义模型的建立。本章系统地介绍了弗里德曼时空语义模型的建立及其内涵,在此基础上阐释了时空语义模型之于时空实在论发展的方法论意义:而从时空语义模型建立开始,当代时空实在论的方法论就实现了语义分析的转变,不可避免地与当代科学实在论的方法论相关了起来,使得当代时空实在论不放弃语言与形而上学的相关研究传统的基础上,超越了牛顿和莱布尼兹时代对时空的思辨理解。第三章,时空实在论语义分析方法的运用:“洞问题”及意义。本章系统地介绍了时空语义模型在“洞问题”研究中的运用,鲜明地体现了当代时空实在论争论的方法论基调,展示了时空实在论的理性内涵。同时论文指出:“洞问题”的研究反映了当代物理哲学家站在科学理性的角度对广义相对论时空进行深刻思考的结果。但是由于实体论和关系论的争论最终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得不到理论的证实或者证否,因而,并不能从中得到时空实在论的最终形态。第四章,时空实在论语用依赖性的凸现:量子引力及其预设的意向性。本章从时空量子化和时空背景的选择两方面介绍了量子引力对时空实在论的冲击,指出量子引力中突出的一点是物理学家对广义相对论时空的理解被融入了新理论的形而上学预设之中,从而影响了物理学理论本身的发展与时空实在论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显示了理论构建中物理学家心理意向性的作用。如果从理论发展的整体角度来看,忽略了这种语用因素,时空实在论的理解方案就不可能得到成功。第五章,时空实在论本体论后退的策略:时空结构实在论的融合。本章介绍了时空实在论为了克服实体论和关系论僵持不下的局面而才去的一种策略,即时空结构实在论。论文指出,结构实在论本体论后退的策略具有重大的方法论价值,但它注定无法跨越形而上学与认识论之间的鸿沟,同时也没有恰当地处理理论中的心理意向性因素,具有自己的困境。第六章,时空实在理解的整体性视角:时空理论的语境分析。本章站在整体论的角度,从整个时空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中详细地分析了时空理解的语形、语义和语用因素,从语形空间、语义解释和语用预设的方面揭示时空是如何以形而上学假设的形式进入理论,我们对时空的理解又是如何在理论的发展中变化的。这是提出时空语境实在论方案的前提和基础。第七章,时空实在论的一种新方案:时空语境实在论。本章在对时空实体论、关系论和结构实在论进行剖析的基础之上,提出一种对时空语境实在论的理解方案。时空语境实在论的方案遵循本体论后退的原则。在时空语境实在论中,时空是语境化的对象,通过理论的形式体系进行表征。对时空的实在性坚持语义判定的标准,重视时空实在理解中心理意向性的作用,同时重视理论发展中时空实在理解的进步性。这种对时空实在的理解方案在超越了对形而上学的直接追求的同时与科学理论追求对世界本质的解释的目标达到了一致。第八章,时空实在论应用案例: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求解。本章是一个案例研究:用时空语境实在论方案去回答时空理论中的非充分决定性问题,从案例上显示这一方案的方法论优势,可以为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辩护提供有力的支持。结语,时空实在论与当代代科学实在论的辩护。总结了时空实在论的发展路径,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时空实在论与当代科学实在论之间的方法论关联,指出时空语境实在论对当代科学实在论具有的支撑和借鉴作用。附录,走向融合的时空本体论之争,记载了作者对英国哲学家杰瑞米巴特菲尔德关于时空实在论发展趋势的访谈。
王家德[10](1997)在《再论修正的相对论》文中认为本文对修正的狭义相对论进行了补充讨论,并建立了修正的广义相对论,它在超光速情形不出现逻辑诡辩
二、广义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义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论文提纲范文)
(1)答《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论文提纲范文)
1 OR理论不是制造出来的 |
2 一切相对论性效应皆观测效应 |
3 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逻辑前提 |
4 光速不变性假设与广义相对论 |
5 观测媒介的地位和作用 |
6 宇宙的终极速度 |
7 观测媒介速度不变性 |
8 OR理论非空中楼阁 |
9 OR理论之逻辑演绎 |
10 关于文风 |
11 结束语 |
1 OR is not artificial |
2 All relativistic effects are observational effects |
3 On the prerequisites of special relativity |
4 Hypothesis of the invariance of light speed and Einstein's general relativity |
5 Role of observation media |
6 Ultimate speed of the universe |
7 Invariance of observation-medium speeds |
8 OR is not a castle in the air |
9 Logical deduction of OR theory |
10 On writing style |
11 Conclusion |
(2)经典场论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列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协变性在场论中应用 |
2.0. 引言 |
2.1 两个协变性案例分析 |
2.1.1 电磁场协变性质补充 |
2.1.2 n阶反对称张量的协变性 |
2.2 物理公式的协变性 |
第3章 运动介质中协变的电磁理论 |
3.1 引言 |
3.2 非相对论情况下的介质效应 |
3.3 介质电磁理论的协变形式 |
第4章 广义相对论与引力波 |
4.1 引言 |
4.2 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
4.2.1 坐标系与时空观 |
4.3 相对论引力论及其检验 |
4.3.1 引力场方程 |
4.3.2 施瓦兹度规、广义相对论的检验 |
4.3.3 光线偏折 |
4.3.4 引力红移 |
4.4 时空对称性与罗宾逊-沃克几何 |
4.5 处理介质背景的方法 |
4.5.1 引力波介质理论 |
第5章 引力波背景下的激光干涉仪原理 |
5.1 引言 |
5.2 时空度规和引力波 |
5.3 弯曲时空中的干涉原理 |
5.4 与LIGO实验的对比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光和引力波专题Ⅰ——广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及引力论(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
2 等效原理、广义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 |
2.1 等效原理与广义相对性原理 |
2.2 广义光速不变原理 |
2.3 坐标系与时空观 |
3 相对论引力论及其检验 |
3.1 引力场方程 |
3.2 牛顿近似 |
3.3 施瓦兹度规、广义相对论的检验 |
3.3.1 水星近日点进动 |
3.3.2 光线偏折 |
3.3.3 引力红移 |
4 结语 |
(4)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191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与拟解决的问题 |
1.3.1 文献综述 |
1.3.2 拟解决的问题与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点 |
1.4.4 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二章 相对论的基本思想与发展演化 |
2.1 狭义相对论前史 |
2.1.1 马赫与庞加莱对牛顿时空观的批评 |
2.1.2 经典物理学危机与洛伦兹变换 |
2.2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思想的形成与理论体系的建立 |
2.2.1 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形成的思路 |
2.2.2 狭义相对论解决的基本问题 |
2.2.3 质能关系式与唯能论 |
2.3 广义相对论基本思想与理论体系的创立 |
2.3.1 广义相对论创立的基本思路 |
2.3.2 广义相对论解决的基本问题 |
2.3.3 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 |
2.4 爱因斯坦的方法论思想 |
2.5 辩证看待和正确理解相对论 |
第三章 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1917-1920) |
3.1 最初引入相对论术语的《学艺》期刊 |
3.1.1 狭义相对论术语初次出现在中国 |
3.1.2 最先向国人介绍相对论的学者——许崇清 |
3.1.3 许崇清文章对中国人接纳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影响 |
3.2 《东方杂志》:几乎与世界同步报道广义相对论日全食考察结果 |
3.3 文元模:伴随“Science”而来的爱因斯坦新宇宙观 |
3.4 小结 |
第四章 罗素、爱因斯坦访华及日本相对论传播的影响 |
4.1 罗素访华与相对论在中国 |
4.1.1 罗素:将相对论引进中国的第一位西方人 |
4.1.2 罗素演讲之《爱因斯坦引力新说》 |
4.1.3 罗素系列演讲之《物的分析》 |
4.1.4 罗素系列演讲对相对论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
4.2 爱因斯坦:相对论创始人在中国 |
4.2.1 蔡元培三邀爱因斯坦访华 |
4.2.2 相对论之父——爱因斯坦在上海 |
4.2.3 爱因斯坦第二次途径上海的相对论演讲 |
4.2.4 爱因斯坦访华之影响 |
4.3 日本相对论传播对中国的影响 |
4.3.1 桑木或雄:将相对论传入日本的第一人 |
4.3.2 石原纯:日本少数懂得相对论的人 |
4.4 小结 |
第五章 集中、系统传播相对论的高潮(1920-1928) |
5.1 《改造》与爱因斯坦的第一本译着在中国 |
5.1.1 《改造》与中国第一个“相对论专号” |
5.1.2 夏元瑮与爱因斯坦译着《相对论浅释》 |
5.2 《同济杂志》与第一个“相对论研究”专栏 |
5.2.1 沟通中德文化的同济大学与《同济杂志》 |
5.2.2 《同济杂志》相对论专栏的相对学理研究与传播 |
5.3 《少年中国》与爱因斯坦的第一张照片在中国 |
5.3.1 魏嗣銮与爱因斯坦的通信 |
5.3.2 《少年中国·相对号》传播相对论的4个创造 |
5.4 《东方杂志》的相对论科学普及 |
5.4.1 《东方杂志》相对论传播的科学实践 |
5.4.2 《爱因斯坦号》相对论的全面译介 |
5.5 三个专号的传播学意义及比较研究 |
5.5.1 专号“直达科学前沿”的选题体现“五四”后西学传播主体的新特点 |
5.5.2 专号的编辑发行,体现知识分子寻求“科学救国”的愿望和国人科学意识的觉醒 |
5.5.3 三个专号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时效比较 |
5.6 《科学》与相对论的图解和博尔顿相对说在中国 |
5.6.1 杨铨、汪胡桢(1897-1989)与博尔顿(L.Bolton)相对说在中国 |
5.6.2 《科学》与相对论图解在中国 |
5.7 小结 |
第六章 相对论在中国的吸收和研究(1928—1949) |
6.1 周培源、束星北、胡宁等的相对论研究 |
6.1.1 周培源与爱因斯坦的交往和引力场静态解的研究 |
6.1.2 束星北与爱因斯坦统一场的研究 |
6.1.3 程茂兰大陵五(βPer)光度的测定及光速不变原理的验证 |
6.1.4 胡宁在广义相对论中的开创性研究 |
6.2 20世纪30年代《武汉高等理科季刊》的相对论研究 |
6.2.1 李芳柏与《武昌高师数理学会杂志》的狭义相对论研究 |
6.2.2 吴南薰、郑亚余等30年代的相对论数理研究 |
6.3 田渠与我国第一部《相对论》教科书的出版 |
6.3.1 内容丰富,注重知识的逻辑性 |
6.3.2 语言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初学者 |
6.4 相对论在世界各国的接受、吸收比较研究 |
6.4.1 相对论初期在德国的接受概况 |
6.4.2 相对论在俄国和苏联 |
6.4.3 相对论在英国和法国 |
6.4.4 相对论在中国与德、英、法和俄国的比较 |
6.5 小结 |
第七章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对近代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的影响 |
7.1 相对论的传入、传播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物理系的创建与发展 |
7.1.1 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物理系的创建与发展 |
7.1.2 相对论课程在大学物理系的设置与教学 |
7.2 相对论的传播使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高等物理教育快速发展 |
7.2.1 相对论的吸收过程促进了理论物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中国的兴起 |
7.2.2 相对论的吸收促成了中国数理学会、物理学会的成立 |
7.3 爱因斯坦访华开启了国际知名物理学家来华讲学的大门 |
7.4 小结 |
结论 |
1 相对论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脉络(1917—1949) |
2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学研究 |
2.1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者和研究者 |
2.2 相对论在中国的主要传播媒介 |
2.3 相对论在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俄国和苏联等国的传播比较 |
2.4 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的模式 |
3 相对论对近代中国高等物理教育的影响 |
4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5)光和引力波专题Ⅱ——电磁及引力介质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引出问题 |
2 介质电磁理论 |
3 引力波的介质理论 |
4 时空对称性、宇宙学时空演化及其修正 |
4.1 宇宙学时空度规和弗雷德曼方程 |
4.2 引力介质理论在宇宙学演化中的效应 |
5 总结 |
(6)“文革”期间的相对论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一、对狭义相对论两个基本原理的批判 |
1.狭义相对性原理批判 |
2.光速不变原理批判 |
二、对广义相对论两个基本原理的批判 |
1.等效原理批判 |
2.广义相对性原理批判 |
三、对相对论时空观的批判 |
四、对相对论宇宙学的批判 |
结 语 |
(7)相对论中的绝对及其哲学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本文结构及创新 |
第一章 相对论中的绝对 |
第一节 狭义相对性原理 |
一、狭义相对性原理内容 |
二、狭义相对性原理中的相对与绝对 |
第二节 广义相对性原理 |
一、广义相对性原理内容 |
二、广义相对性原理中的相对与绝对 |
第三节 光速不变原理 |
一、光速不变原理内容 |
二、光速不变原理中的相对与绝对 |
第四节 四维时空间隔 |
一、四维时空间隔内容 |
二、四维时空间隔的相对与绝对 |
第五节 质能关系式 |
一、质能关系式的内容 |
二、质能关系式中的相对与绝对 |
第六节 爱因斯坦场方程 |
一、爱因斯坦场方程内容 |
二、爱因斯坦场方程的相对与绝对 |
第二章 绝对的哲学思想 |
第一节 相对论中的绝对的意义 |
一、相对论中“绝对”的共性 |
二、“绝对”的意义 |
第二节 柏拉图主义 |
一、什么是柏拉图主义 |
二、“绝对”与柏拉图主义 |
第三节 爱因斯坦的宇宙宗教感情 |
一、什么是宇宙宗教感情 |
二、为什么会产生宇宙宗教感情 |
三、相对论中“绝对”对宇宙宗教感情的作用 |
第三章 相对论中“绝对”的影响 |
第一节 对相对主义的影响 |
一、相对主义的核心及其各种形式 |
二、对相对主义的影响 |
第二节 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的调和 |
一、共存关系 |
二、转换关系 |
三、辩证关系 |
第三节 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调和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
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
二、后现代相对主义的发展 |
三、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调和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论文提纲范文)
1 观测与客观物理量的关系 |
2 关于光速不变原理 |
3 光在相对论中的特殊作用 |
4 观测相对论与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异同 |
5 关于文风的一点建议 |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servation and physical quantities |
2 About the invariance of speed of light |
3 The special status of light in relativity |
4 The differences and common ground between Observational Relativity and Einstein's Relativity |
5 A suggestion about the writing style |
(9)当代时空实在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当代时空实在论的基本特征及其根源 |
二、时空实在论的研究现状 |
三、本论文的写作目标和基本思路 |
四、本论文写作的基本内容 |
五、本论文的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时空实在论概观:理论基础及理论形态 |
1.1 时空实在论争论的哲学基础 |
1.1.1 莱布尼兹-克拉克论战 |
1.1.2 哲学时空观的影响 |
1.2 时空实在论争论的物理学基础 |
1.2.1 牛顿经典理论 |
1.2.2 狭义相对论 |
1.2.3 广义相对论 |
1.2.4 量子场论和量子引力 |
1.3 时空实在论的理论形态 |
1.3.1 时空实体论 |
1.3.2 时空关系论 |
1.3.3 时空结构实在论 |
第二章 时空实在论理性分析的基础:时空语义模型的建立 |
2.1 时空理论语义模型的提出 |
2.1.1 时空理论语义模型的建立 |
2.1.2 时空语义模型的历史成因 |
2.2 时空语义模型的内涵 |
2.2.1 一维时间理论和二维欧几里得空间的语义模型 |
2.2.2 从牛顿理论到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语义模型 |
2.3 时空语义模型的意义 |
2.3.1 "实在"和语义分析方法 |
2.3.2 时空实在论的语义分析方法转变 |
第三章 时空实在论语义分析方法的运用:"洞问题"及其意义 |
3.1 洞问题的提出和发展 |
3.1.1 洞问题的提出和内涵 |
3.1.2 洞问题与广义协变性 |
3.1.3 洞问题的现代表达形式 |
3.2 洞问题语境中时空实在论的困境 |
3.2.1 实体论的证实主义者困境 |
3.2.2 实体论的非决定论困境 |
3.2.3 关系论的优势与不足 |
3.3 洞问题语境中时空实在论的发展进路 |
3.3.1 实体论的发展进路 |
3.3.2 关系论的发展进路 |
3.3.3 时空结构实在论的发展进路 |
3.4 洞问题语境中时空实在论争论的特征 |
3.4.1 时空实在论争论中语义分析方法的主导作用 |
3.4.2 时空实在论形而上学诉求的不可决定性特征 |
第四章 时空实在论语用依赖性的凸现:量子引力及其预设的意向性 |
4.1 时空实在论与量子引力的时空量子化 |
4.1.1 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场论时空概念的冲突 |
4.1.2 量子引力的时空量子化 |
4.1.3 时空实在论与时空量子化 |
4.2 量子引力的时空背景与时空实在论选择 |
4.2.1 量子引力两种进路的时空背景问题 |
4.2.2 时空实在论的实体论和关系论选择 |
4.2.3 时空实在论的结构论选择 |
4.3 量子引力语境中时空实在论的特征 |
4.3.1 时空实在论的回归性和超越性 |
4.3.2 时空实在论语用依赖性的凸现 |
第五章 时空实在论本体论后退的策略:时空结构实在论 |
5.1 结构实在论的基本形式 |
5.1.1 认识的结构实在论 |
5.1.2 本体的结构实在论 |
5.1.3 综合的结构实在论 |
5.2 时空实在论与结构实在论的结合 |
5.2.1 时空实在论与结构实在论结合的可行性 |
5.2.2 时空实在论与结构实在论结合可能存在的问题 |
5.3 时空结构实在论的出现及发展 |
5.3.1 德瑞图的时空结构实在论 |
5.3.2 贝恩的时空结构实在论 |
5.3.3 埃斯菲尔德和兰姆的时空结构实在论 |
5.4 时空结构实在论的方法论特征 |
5.4.1 整体论基础上的本体论后退策略 |
5.4.2 结构实在论的方法论不足 |
第六章 时空实在理解的整体性视角:时空理论的语境分析 |
6.1 时空理论的语形分析 |
6.1.1 广义相对论时空的语形分析 |
6.1.2 语义模型和洞问题时空的语形分析 |
6.1.3 量子引力时空的语形分析 |
6.2 时空理论的语义分析 |
6.2.1 时空语义模型和洞问题时空的语义分析 |
6.2.2 量子引力时空的语义分析 |
6.3 时空理论的语用分析 |
6.3.1 时空语义模型和洞问题时空的语用分析 |
6.3.2 量子引力时空的语用分析 |
6.4 时空理论语境分析的意义 |
6.4.1 时空理论语境分析的必要性 |
6.4.2 语境分析的整体制约性 |
6.4.3 语境分析视角下时空实在论的瓶颈 |
第七章 时空实在论的一种新方案:时空语境实在论 |
7.1 时空语境实在论提出的理论基础 |
7.1.1 时空实在论解决方案的片面性 |
7.1.2 时空实在论方法论趋向的语境性特征 |
7.2 时空语境实在论及时空实在的理解模式 |
7.2.1 时空的形而上学预设与物理学语境的本体论性 |
7.2.2 时空语境实在论理解模式 |
7.2.3 时空语境实在论方案的方法论特征 |
7.3 时空语境实在论的方法论优势 |
7.3.1 时空语境实在论对传统实在论的超越 |
7.3.2 时空语境实在论与关系实在论的比较 |
第八章 时空语境实在论应用案例: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求解 |
8.1 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内涵 |
8.1.1 传统的非充分决定性论题 |
8.1.2 当代非充分决定性论题的内涵和形式 |
8.2 时空理论中的非充分决定性 |
8.2.1 基于认识论批判的非充分决定性 |
8.2.2 基于语义学批判的非充分决定性 |
8.2.3 基于本体论批判的非充分决定性 |
8.3 时空语境实在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求解 |
8.3.1 对基于认识论批判的非充分决定性的回答 |
8.3.2 对基于语义学批判的非充分决定性的避免 |
8.3.3 对基于本体论批判的非充分决定性的求解 |
8.4 非充分决定性问题求解的新特征 |
结束语 时空实在论与当代科学实在论的辩护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广义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论文参考文献)
- [1]答《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J]. 阮晓钢.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0(07)
- [2]经典场论若干问题的研究[D]. 许洋.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3]光和引力波专题Ⅰ——广义相对性原理、光速不变原理及引力论[J]. 王雯宇,许洋. 物理与工程, 2019(01)
- [4]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1917-1949)[D]. 白秀英. 西北大学, 2013(02)
- [5]光和引力波专题Ⅱ——电磁及引力介质理论[J]. 王雯宇,吴海鳞,许洋. 物理与工程, 2019(02)
- [6]“文革”期间的相对论批判[J]. 胡化凯.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6(04)
- [7]相对论中的绝对及其哲学意蕴研究[D]. 唐凤宇.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8]评阮晓钢教授的“观测相对论”[J]. 王令隽.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20(07)
- [9]当代时空实在论研究[D]. 程瑞. 山西大学, 2010(11)
- [10]再论修正的相对论[J]. 王家德. 宁夏工学院学报, 19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