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濒临灭绝,迁地保护刻不容缓

白芨濒临灭绝,迁地保护刻不容缓

一、白鳍豚即将绝灭 迁地保护刻不容缓(论文文献综述)

郑姚闽[1](2010)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保护空缺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通过信函求助、实地调查等形式,收集了我国182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科考报告和总体规划以及相关材料,以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四分位法等为研究方法,构建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得到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排序结果。本论文还利用GIS技术和GAP分析法,得到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空缺,并以西北诸河一级流域为例进行了阐述。本论文旨在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价值评价、优先建设、科学晋级、分类分级和空缺分析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构建了4大系列12套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档位区间和档位等级,得到保护价值排序结果以及国家级、省级保护区的晋级依据,并获得晋级名单。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层包括必要性、代表性、稀有性、多样性、适宜性、自然性、旅游资源功能、渔业资源功能、水资源功能和空间资源功能等,指标层包括关键物种数、濒危物种的保护区种群规模占全国种群规模的百分点累积值、年均径流量、明水面积、水质等。得到“保护价值指数=71分”作为国家级保护区的晋级依据,“保护价值指数=66分”作为省级保护区的晋级依据。2)构建了4套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评价指标档位区间和档位等级,得到保护价值排序结果以及国家级、省级保护区的晋级依据,并获得晋级名单。得到“保护价值指数=71分”作为国家级保护区的晋级依据,“保护价值指数=63分”作为省级保护区的晋级依据。3)利用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图、湿地公园分布图、湿地分布图等叠加分析结果,并制定寻找湿地保护空缺的基本原则,以西北诸河一级流域为例,找到31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

王四维[2](2020)在《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第一长河长江中,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水生野生动物,有被誉为“长江女神”的白鱀豚,也有“微笑的精灵”长江江豚,还有“长江三鲜”之一的鲥鱼等,它们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瑰宝,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留给了人们无限的财富。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受水利工程、水域环境污染、生物入侵、过度捕捞及误捕等影响,长江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全面衰退,部分物种已极度濒危,如白鱀豚、长江江豚、中华鲟、白鲟、胭脂鱼、鲥鱼等。长江的生态环境恶化会影响到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反之,它们的生存状况也可以反映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一个物种的消失或许无法引起人类的重视,但如果有一天长江的濒危物种灭绝殆尽,那么那时的长江生态系统也不足以维系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并不仅仅是保护物种本身,更是为了恢复长江生态系统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所以,拯救长江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应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系统梳理了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物种现状、导致其濒危的原因、相关的保护的法律及制度,分析了其中的不足,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保护的建议及新的保护模式的思考,为未来的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文章共分为六个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作出了介绍。并通过对淡水水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国内外研究进展的梳理与分析,发现目前国外的研究进展已从多角度对淡水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进行了多种保护工作的探索,并展开了相关的保护实践工作,值得借鉴。而国内大多从微观角度逐一剖析威胁长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是这些对策措施大多是集中于一个领域的保护性研究及对策,缺少相互关联性、整体性。第二章介绍了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理论依据与原则,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物多样性保护理论、生态系统管理理论、整体性原则、政府主导的多主体参与模式,在进行保护工作时,应始终运用与贯彻这些理论与原则。第三章首先根据国内外不同的濒危物种的分级标准整理了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代表种的物种现状,其次梳理了造成长江流域水生野生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水域环境污染、噪音污染、水利工程的建设、过度捕捞以及误捕、生物入侵。第四章论述了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现有法律制度,并分析了相关法律制度的不足,包括:管辖权问题不明确、缺少行政补偿、奖励的具体落实规定、保护名录的制定相对落后、缺少相关野生动物福利的相关规定、法律责任较弱。第五章提出了未来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方式的探索,包括加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的重视,提倡综合流域保护模式、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尽早颁布《长江保护法》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的修订、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的保护方式、呼吁拆除部分水利设施,建立专项补偿、加强相关执法监督、加强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科研投入、鼓励公众参与,加强公民保护意识。最后第六章对本文做出了总结。尽管经过前人多年的努力,长江流域部分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自然种群状况有所恢复,部分保护管理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让物种走向灭绝的进程得到了有效地遏制,但是对于保护的工作依旧任重而道远,希望未来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生活在长江的生灵得以被拯救。

赵学刚[3](1991)在《白鳍豚即将绝灭 迁地保护刻不容缓》文中研究表明 我国长江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濒危状况日益严重.1985~198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白鳍豚资源进行全面考察,结论是资源总量约有300头.1987~1990年,该所用同样方法对白鳍豚资源又进行了总计为期250天的考察,结论是资源总量已不足200头.即使前一次考察对资源总量的估算偏高,白鳍豚资源量下降速度之快仍是极为惊人的.国外的鲸类学者对此惊呼,白鳍豚将是本世纪世界首先灭绝的淡水鲸类!虽然他们的估

温亚利[4](2003)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经济分析》文中认为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也构成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生物圈。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消失所引起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口众多,面临的形式更加严峻,如何处理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问题。政策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关键作用,生物多样性资源具有双重属性,即公共物品和经济资源,国家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规范社会有关行为,进而实现保护目标。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目前已初步构建起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体系,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新问题不断出现,现行政策体系也显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因此,进行政策调整和创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最紧迫任务,通过政策研究为政策改革提供科学依据也是学术界重要的使命,这也是本文选题的意义之所在。 现代政策学研究表明,政策的主要功能是利益调节和价值分配,而从经济角度进行政策分析是政策研究的主要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及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以及我国现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体系特征和存在的基本问题。本文的核心是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主要利益关系为对象,从生物多样性资源权属与权益关系、成本与效益关系、保护中局部保护利益与发展利益关系、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关系等四个方面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存在的利益不协调问题,并结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国情及世界保护政策发展、改革的大趋势,以协调发展与保护利益为原则,从政策调整和创新角度提出并论述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政策应从“命令—控制”型政策体系向“命令控制-经济激励-社区参与”综合型政策体系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希望本文能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改革提供有用的理论贡献!

罗剑华[5](2008)在《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现在是我国环境法学领域理论研究的热点。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提供了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生物资源,也构成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物圈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必将恶化人类生存环境,限制人类生存与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保护和拯救生物多样性,目的是为使它们向当代人提供最大的利益,并保持满足后代需要的潜力,以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提出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基于当前世界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严峻现实提出的要求。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中,这一制度得到了不同形式的确认和体现,而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在我国还属于立法上的空白。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是从《生物多样性公约》和世界各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角度出发,然后将公约中的制度和各国立法的先进经验与我国生物多样性现状相结合,来提出适合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立法模式。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问题。第一部分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本概念出发,论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阐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目前保护现状以及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国际公约,进而分析世界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第二部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基础,从伦理学、生态学、法学、经济学以及美学角度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基础,挖掘理论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依据。第三部分开始介绍国外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如印度、美国以及英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进而分析出国外相关立法的可资借鉴的经验。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及受威胁的原因。第五部分阐释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制状况,我国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法规和我国现有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缺陷。第六部分,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设想,认为我国应制订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同时我国还应考查区域生物多样性实际情况,制订区域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

薛亚奎[6](2005)在《脉冲微分系统的理论及其在生物动力系统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脉冲微分系统的渐近性理论以及脉冲微分系统在种群生态学和流行病动力学中的应用。脉冲微分系统是描述一些运动状态在固定或非固定时刻的快速变化或跳跃;它是对自然界的发展过程更真实的反映。科学技术中的许多领域的变化规律都可以通过脉冲微分系统来刻画和描述。近年来,脉冲微分系统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种群生态系统和流行病动力系统等领域,是当前国际、国内的热门研究课题之一。本文简要阐述了脉冲微分系统理论的发展概况以及脉冲微分系统理论的应用背景和领域,详细叙述了种群生态学和流行病动力学的发展动态。在脉冲微分系统的理论方面,重点研究了脉冲微分系统的渐近性。首先研究了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分别在线性脉冲和非线性脉冲下的扰动,得到了线性脉冲时滞微分系统和非线性脉冲时滞微分系统的所有解均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其次给出了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的定义,并研究了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分别在线性脉冲和非线性脉冲下的扰动,以及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分别在线性脉冲和非线性脉冲作用下系统解的性质,得到了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分别在线性脉冲和非线性脉冲作用下系统所有解都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最后研究了带强迫项的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分别在线性脉冲和非线性脉冲下的扰动,得到了带强迫项的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分别在线性脉冲和非线性脉冲作用下系统所有解都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丰富了脉冲微分系统理论。本文以单种群生物在毒素连续输入影响下改进的Smith模型和三种群生物在毒素连续输入影响下的Volterra模型为基础,对经典改进模型进行了合理完善和必要修改;考虑生物体内毒素的变化时加入了从食物链中摄取毒素的因素,建立了毒素脉冲排放影响下的单种群系统模型和三种群系统模型。通过研究模型的动力学行为,得到了控制生物种群持续生存和走向绝灭的关键性因素和阈值条件,给出了生物种群在阈值条件下持续生存的条件,并进行了严格的理论证明。本文证明,上述系统存在周期解;对所得结论进行了计算机模拟仿真。本文分析了流行病对人类的危害以及研究的动态,建立了以带脉冲接种且传染率是周期性的SIR流行病模型,通过研究和分析模型的动力学行为,给出了带脉冲接种

许赣申[7](2005)在《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为基础,采用经济学理论、补偿经济学、产权理论和系统动力学等研究方法对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诸方面问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探讨和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对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并分析了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其次,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基本原则进行了阐述,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系统应实现的目标。第三,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进行了动态分析,用数学模型对可再生中药资源与不可再生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做了经济学上的分析,探讨与阐述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阈限的概念、内涵及运用方法。第四,在介绍并分析了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论述了建立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设计了相应的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并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出发,以补偿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为指导,分别建立了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系统平衡因果图、市场经济因果图、宏观管理系统分析图、管理机制的因果图等,初步探讨与设计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管理机制。最后,说明了中药濒危药材资源保护不力的原因、现状与问题点,介绍了关于中药濒危药材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提出了保护的对策与方法,建立了中药资源开发的预警机制。

高庆华[8](2003)在《衡水湖湿地鸟类多样性、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重要水鸟繁殖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衡水湖自然保护区鸟类的物种多样性和季节动态、以及重要水鸟的繁殖和水鸟生境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衡水湖自然保护区水鸟面临的威胁,并提出了保护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在2001—2002年的野外调查中共记录到鸟类201种,隶属16目45科。其中古北种有137种(68.2%),东洋种有18种(8.9%),区系组成呈现南、北鸟类混杂分布,以古北界鸟类为主的特征。候鸟有187种,占总数的93.0%,其中尤以旅鸟占优势,共98种,占总数的48.8%。鸻行目、雁行目和鹳行目鸟类为优势类群,各占群落物种数的13.4%、11.4%和7.9%。这一群落特点与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境状况及人为干扰因素有关。 共记录到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灰鹤等Ⅱ级保护动物28种。首次发现灰鹤(Grus grus)在河北省境内越冬。 2、2001年10月至2002年9月对衡水湖的水鸟进行了周年观察,分析了水鸟群落的种类和多样性组成以及水鸟迁徙动态。该地区水鸟种类以鹭类、鸭类和鹆鹬类为主,大多为迁徙鸟类,全年水鸟群落变动可分为4个阶段:春季迁徙期、夏季繁殖期、秋季迁徙期、越冬期。衡水湖鸟类种数存在季节变化,无论是从鸟的所有种类看,还是从水鸟的种类看,鸟类物种数量季节变化的最重要原因是迁徙鸟类的周年变化。 3、对衡水湖湿地春秋两季不同生境类型(苇场草地、草甸灌丛区、大面积水域等)的鸟类多样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其鸟类多样性秋季与春季相差不大;7种生境中,苇场草地的鸟类多样性最为丰富,大面积水域多样性最小。 4、在衡水湖自然保护区芦苇荡生境内对须浮鸥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须浮鸥于3月下旬迁至河北省衡水湖自然保护区,9月下旬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伦文迁走。5月上旬开始进入繁殖期,属于群巢繁殖鸟类。卵大小均值为(35.4土1.3)mmx(27.9士1.2)mm,卵质量均值为14.3土0.99。双亲轮流孵化,孵化期为1821d。雏鸟为早成鸟,出壳后12h内即随亲鸟离巢。整个繁殖期内亲鸟及种群其他个体的领域性十分明显。

史洁蔷[9](2008)在《长江流域两种新银鱼分子生态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银鱼是东亚特有的一年生淡水鱼类,在长江中下游及其附属湖泊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其中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寡齿新银鱼(N.oligodontis)为两种常见淡水经济银鱼。本文选择长江流域天然银鱼分布区内的9个太湖新银鱼地理种群和5个寡齿新银鱼地理种群,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线粒体DNA Cytb等基因碱基序列进行了测定,揭示了两种银鱼种群内及种群间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地理格局并推测了物种的进化分化关系。结果显示两物种均存在丰富的种内和种间遗传分化。太湖新银鱼具有15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Ⅰ、Ⅱ、Ⅲ的样本比例分别为37.0%、26.5%和26.5%,其余单倍型比例不高于2.4%。各单倍型分布范围与其相对丰度呈正比例关系:Ⅰ型分布最广,全流域都有分布,Ⅱ型集中分布于泊湖以下区域,Ⅲ型在泊湖以上水域比例较高;而其它单倍型则主要表现为局域分布。TCS网图显示,Ⅰ型应为基型,而Ⅱ、Ⅲ型平行衍生自Ⅰ型,其它单倍型分别由此三型分化而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单倍型以Ⅰ、Ⅱ、Ⅲ型为核心聚为A、B、C三类。太湖新银鱼种群遗传多样性表现出上游低而下游高的趋势,其多样性最高的种群是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地带(古彭蠡泽区域)。寡齿新银鱼的单倍型组成特点与太湖新银鱼相似,Ⅰ、Ⅱ、Ⅲ三型分别占总样本数的39.2%、23.5%和25.5%,其它10个劣势单倍型仅占总样本数的11.8%。空间分布上,Ⅰ、Ⅱ型为广布型、Ⅲ型主要集中在梁子湖和洞庭湖区域。TCS网图显示单倍型Ⅲ为基型,Ⅰ和Ⅱ型为逐次分化出的单倍型,其它劣势单倍型分别由此三个优势单倍型分化而来。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寡齿新银鱼13个单倍型同样聚为以三个优势单倍型为核心的A、B、C三类。种群单倍型数明显呈现出下游丰富,上游匮乏的格局(洞庭湖除外),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地区仍为中下游交界地带。两种银鱼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一致性规律表明,长江中下游交界地带应为流域淡水银鱼发生地或起源地,推测现淡水银鱼地理分布格局应是伴随着古彭蠡泽解体而分散扩布形成的。本文同时对S7核糖体基因第1内含子和AFLP两种分子标记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均可应用于银鱼的种内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太湖新银鱼和寡齿新银鱼遗传多样性格局显示长江流域天然银鱼多样性和种质资源保护应当首先关注华阳河—鄱阳湖、梁子湖的长江中下游交界区域,以及洞庭湖湖群。在资源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优先保护鄱阳湖和洞庭湖区域。

陈文汇[10](2006)在《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诞生以来,野生动植物就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资源,不仅为早期人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衣服,并且提供了我们至今赖以生存的粮食和畜禽的种源。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涉及到食品、传统医药、特种皮革、民族乐器、工艺品制造等众多产业,而且许多野生动植物资源还具有不可替代性,这一切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人类生态旅游、绿色食品、花卉培育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培育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前景日益广阔,正在和已经成为城镇人口就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当然,在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日益蓬勃发展的同时,资源状况恶化的情况也日益突出,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也日益显露出来。作为资源管理者要强化资源管理,更好地协调好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就需要了解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现实状况。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问题也就随之进入国家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部门的视野。本文主要从理论和框架上进行研究,在分析我国当前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利用社会经济统计学、经济学、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理论,遵循我国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构建的相关原则和方法,提出了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具体设计构建了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分类、资源产品分类、统计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方法,提出了具体调整的建议。本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包括第1和第2章。主要从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研究的立题背景、研究的现实需求和范畴界定进行了论述。并对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初步的论述。第二部分是第3章,主要是对整个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在这一章中首先是对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经营利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初步描述,然后对当前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现状进行分析,并概述了国外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的实践情况,从而形成了整个研究的现实基础。第三部分是整个论文的主体部分,共6章,包括第4、5、6、7、8、9章,具体分析了如何构建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体系。首先运用相关理论确立了构建整个野生动植物资源经营利用统计的原则和方法,并确定了整个框架包括统计分类、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方法、统计制度和管理和统计组织机构等五部分内容。然后利用统计

二、白鳍豚即将绝灭 迁地保护刻不容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鳍豚即将绝灭 迁地保护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1)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保护空缺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保护区分类分级问题
    1.2 湿地评价
    1.3 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
    1.4 热点地区与保护空缺问题
    1.5 "3S"技术在湿地保护中的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7 本论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8 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范围
    2.2 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判断依据
    2.3 一、二、三级流域的划分依据
    2.4 前期准备
        2.4.1 数据资料的准备
        2.4.2 数据获取的方法
        2.4.3 评价指标的准备
    2.5 数据处理方法
        2.5.1 四分位法
        2.5.2 层次分析法
        2.5.3 保护价值计算方法
        2.5.4 参数估计
3 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3.1 以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3.2 以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3.2.1 以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2.2 以河流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排序
    3.3 以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3.3.1 以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3.2 以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排序
    3.4 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3.4.1 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3.4.2 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排序
    3.5 推荐的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晋级依据与晋级名单
    3.6 小结
4 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1 评价指标的确定
        4.1.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1.3 档位区间划分
    4.2 保护价值排序
        4.2.1 以野生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排序
        4.2.2 以野生鱼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排序
        4.2.3 以野生兽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排序
        4.2.4 以野生两栖、爬行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排序
    4.3 推荐的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晋级依据
    4.4 小结
5.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分析—以西北诸河一级流域为例
    5.1 研究方法
        5.1.1 图件制作
        5.1.2 空缺原则
    5.2 湿地保护现状分析——以西北诸河一级流域为例
    5.3 二级流域水平下的湿地保护空缺分析——以西北诸河一级流域为例
        5.3.1 内蒙古高原内陆河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2 河西走廊内陆河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3 柴达木盆地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4 吐哈盆地小河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5 中亚西亚内陆河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6 古尔班通古特荒漠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7 天山北麓诸河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8 塔里木河源流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9 昆仑山北麓小河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10 塔里木河干流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11 羌塘高原内陆河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3.12 塔里木盆地荒漠二级流域湿地保护空缺分析
    5.4 小结
    5.5 讨论
6 主要成果、主要创新、存在不足和研究展望
    6.1 主要成果
    6.2 主要创新
    6.3 存在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关键物种名录
特有物种名录
湿地植被名录
部分濒危物种的全国1%标准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保护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2.1 理论依据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物多样性理论
        2.1.3 生态系统管理理论
    2.2 保护原则
        2.2.1 整体性原则
        2.2.2 政府主导的多元参与原则
第三章 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物种保护现状及濒危原因
    3.1 濒危水生野生动物定义
    3.2 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现状
        3.2.1 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物种的保护分级
        3.2.2 部分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自然种群现存数量
    3.3 造成长江水生野生动物的濒危原因
        3.3.1 水域环境污染
        3.3.2 噪音污染
        3.3.3 水利工程的建设
        3.3.4 过度捕捞以及误捕
        3.3.5 生物入侵
        3.3.6 水生野生动物贸易屡禁不止
第四章 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法律制度及不足
    4.1 基本法律体系
    4.2 特别保护制度
        4.2.1 生物资源的保护
        4.2.2 生境的保护
        4.2.3 人工繁育与增殖放流
        4.2.4 损害补偿制度
    4.3 相关法律法规的不足
        4.3.1 管辖权问题不明确
        4.3.2 缺少行政补偿和行政奖励的具体落实规定
        4.3.3 保护名录的制定相对落后
        4.3.4 缺少野生动物福利的相关规定
        4.3.5 法律责任较弱
第五章 保护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路径的探索
    5.1 加强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的重视,提倡综合流域保护模式
    5.2 以就地保护为主和迁地保护为辅
    5.3 呼吁拆除部分水利设施并建立专项补偿
    5.4 完善现有法律制度并尽早颁布《长江保护法》
        5.4.1 及时修订现有法律法规,完善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名录
        5.4.2 推进《长江保护法》的颁布
    5.5 加强相关执法监督并鼓励公众参与
    5.6 加强科研投入与提高公民保护意识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
    1.3 论文的研究理论和方法的选择
    1.4 已有的相关研究
    1.5 论文的创新和发展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述
    2.1 生物多样性概念及现状
        2.1.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2.1.2 生物多样性概况
    2.2 生物多样性价值
        2.2.1 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
        2.2.2 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2.4 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2.4.1 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2.4.2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
    2.5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2.5.1 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2.5.2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3 中国生物多样性政策系统分析
    3.1 政策、环境政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
        3.1.1 政策与政策分类
        3.1.2 环境政策
        3.1.3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
    3.2 生物多样性政策的构成及特征
        3.2.1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特点
        3.2.2 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主要构成
        3.2.3 世界生物多样性政策的主要模式
    3.3 我国的生物多样政策
        3.3.1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
        3.3.2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和制度建设
    3.4 我国生物多样性政策的定位
    3.5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3.6 小结
4 生物多样性资源权属及政策分析
    4.1 产权与资源环境政策研究
    4.2 中国生物多样资源的产权特点
        4.2.1 生物多样性产权特征
        4.2.2 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产权结构
    4.3 产权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4.3.1 生物多样性产权问题是资源过度利用的根源
        4.3.2 非国有产权的生物多样性供给不合理性
        4.3.3 不完全产权对保护地区资源利用的制约
    4.4 生物多样性垄断地租及作用
        4.4.1 垄断地租及生物多样性垄断地租
        4.4.2 生物多样性垄断地租的作用
    4.5 小结
5 生物多样性成本效益关系的政策分析
    5.1 生物多样价值理论及方法
        5.1.1 生物多样性价值类型
        5.1.2 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估方法
        5.1.3 生物多样性价值与保护政策
    5.2 生物多样保护成本
    5.3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本与效益问题
        5.3.1 总体投入水平低
        5.3.2 投入结构不合理
    5.4 结论
6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周边社区利益关系分析
    6.1 保护地区复合生态系统分析
    6.2 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利益关系
        6.2.1 自然资源是利益关系的焦点
        6.2.2 原始的资源利用方式加剧了贫困、增加了保护的压力
    6.3 我国保护区与周边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冲突
        6.3.1 权属冲突
        6.3.2 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冲突
        6.3.3 保护与当地发展政策之间的冲突
    6.4 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模式
        6.4.1 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社区共管模式
    6.5 保护区社区政策问题
    6.6 结论
7 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与利用关系
    7.1 生物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
    7.2 野生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的可行性
    7.3 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利用的经济政策手段
    7.4 科学合理的利用可以促进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7.5 我国野生动物利用的政策问题
        7.5.1 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政策问题
        7.5.2 我国野生动植物产品国际贸易政策问题
    7.6 结论
8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改革与创新
    8.1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改革和创新的客观必然性
        8.1.1 政策问题和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8.1.2 发展中生物多样保护面临新的问题
    8.2 环境经济政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8.2.1 政策改革和创新的经济学依据
        8.2.2 环境政策的经济手段的创新
        8.2.3 经济政策手段应用的局限性
    8.3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选择
        8.3.1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定位
        8.3.2 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政府管理的必要性
    8.4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
        8.4.1 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8.4.2 明晰产权建立生物多样性资源资本化运营
        8.4.3 积极使用经济性政策手段
        8.4.4 建立科学的保护管理体制
        8.4.5 建立社区参与机制
    8.5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供给和需求分析
    8.6 小结
9 结论
附件: 西部大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生物多样性保护概述
    2.1 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
    2.2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2.2.1 生态功能价值
        2.2.2 经济价值
        2.2.3 美学价值
    2.3 世界生物多样性现状
    2.4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2.4.1 珍稀动植物的经济驱动力
        2.4.2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与保护能力的不匹配
        2.4.3 国际间缺乏有效合作
        2.4.4 公共政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不协调
    2.5 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国际公约
        2.5.1 《生物多样性公约》
        2.5.2 《波恩准则》
        2.5.3 《吉隆坡部长宣言》
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基础
    3.1 伦理学基础
    3.2 生态学基础
    3.3 法学基础
    3.4 经济学基础
    3.5 美学基础
4 国外一些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
    4.1 印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
        4.1.1 印度《生物多样性法》主要内容
        4.1.2 印度《生物多样性法》的特点
    4.2 美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
        4.2.1 野生生物保护
        4.2.2 生物多样性战略
    4.3 英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
        4.3.1 遗传多样性的保护
        4.3.2 物种保护
        4.3.3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
    4.4 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特点
        4.4.1 广泛的保护对象
        4.4.2 侧重对生物多样性典型地区的保护
        4.4.3 突出对生物遗传资源惠益获取机制的具体保护
        4.4.4 加强国际合作
5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5.1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情况
    5.2 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
        5.2.1 自然因素
        5.2.2 人为因素
6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与缺陷分析
    6.1 我国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规定的现状
        6.1.1 环境保护中有关的法律规定
        6.1.2 与陆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有关的法律规定
        6.1.3 与物种保护有关的法律规定
        6.1.4 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有关的法律规定
    6.2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缺陷
        6.2.1 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的不足
        6.2.2 执法方面的不力
        6.2.3 缺乏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法律规定
7 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的设计建议
    7.1 制订一部生物多样性保护法
        7.1.1 立法的基本原则
        7.1.2 界定保护对象和范围
        7.1.3 建立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制度
        7.1.4 建立生物多样性编目、监测及建立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7.1.5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制度
        7.1.6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制度
        7.1.7 建立公平合理的生物遗传多样性惠益共享机制
    7.2 建立区域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
        7.2.1 立法准则
        7.2.2 积极建立区域法律、政策的协调机制
        7.2.3 在区域发展规划中引入生态系统方法
        7.2.4 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信息交换所
    7.3 强化执法,保障法律法规得以有效实行
8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6)脉冲微分系统的理论及其在生物动力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脉冲微分系统理论的发展概况
    1.2 脉冲微分系统理论应用背景
    1.3 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状况
    1.4 流行病动力学发展状态
    1.5 论文的组织与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脉冲线性时滞微分系统的渐近性
    2.1 脉冲微分动力系统的比较原理
        2.1.1 基本概念
        2.1.2 比较原理
    2.2 线性脉冲时滞微分系统的渐近性
        2.2.1 线性脉冲时滞微分系统解的概念
        2.2.2 非振动解的渐近性
    2.3 非线性脉冲时滞微分系统的渐近性
        2.3.1 基本概念
        2.3.2 非振动解的渐近性
        2.3.3 任意解的渐近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次线性脉冲时滞微分系统的渐近性
    3.1 系统在线性脉冲扰动下的渐近性
        3.1.1 次线性多时滞微分系统解的概念
        3.1.2 次线性多时滞微分系统解的概念
        3.1.3 系统所有非振动解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
        3.1.4 系统所有振动解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
    3.2 系统在非线性脉冲扰动下的渐近性
        3.2.1 系统解的基本概念
        3.2.2 系统解的性质
        3.2.3 系统所有非振动解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
        3.2.4 系统所有振动解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强迫项的次线性脉冲时滞微分系统的渐近性
    4.1 带强迫项的次线性脉冲时滞微分系统在线性脉冲下的渐近性
        4.1.1 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在线性脉冲强迫下解的概念
        4.1.2 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在线性脉冲强迫下解的性质
        4.1.3 系统所有非振动解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
        4.1.4 系统所有振动解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
    4.2 带强迫项的次线性脉冲时滞微分系统在非线性脉冲下的渐近性
        4.2.1 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在非线性脉冲强迫下解的概念
        4.2.2 次线性时滞微分系统在线性脉冲强迫下解的性质
        4.2.3 系统所有非振动解都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
        4.2.4 系统所有振动解都渐近吸引的充分性条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脉冲微分系统理论在种群生态系统中的应用
    5.1 毒素脉冲输入下单种群生物的生存与绝灭
        5.1.1 基础模型介绍
        5.1.2 模型的简化和改进
        5.1.3 具有脉冲毒素输入模型的建立
        5.1.4 预备知识
        5.1.5 种群的灭绝
        5.1.6 种群的一致持续生存
        5.1.7 模型的正周期解
        5.1.8 计算机模拟仿真结果与分析
    5.2 毒素脉冲输入影响下三种群生物的生存与绝灭
        5.2.1 基础模型介绍
        5.2.2 毒素连续输入时的系统模型
        5.2.3 具有脉冲毒素输入的三种群模型
        5.2.4 种群的灭绝与持续生存的定义
        5.2.5 种群的灭绝与持续生存
        5.2.6 计算机模拟仿真结果与分析
        5.2.7 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脉冲微分系统理论在流行病动力系统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带脉冲和不带脉冲的SIR 模型
    6.3 无病周期解的局部和全局渐近稳定性
    6.4 传染病的一致持续性
    6.5 正w周期解的存在性及其分支
    6.6 计算机模拟仿真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附录一 计算机模拟仿真的Matlab程序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二章 中药资源学理论与研究概况
    2.1 中药与中药资源的概念和特点
    2.2 中药资源与自然环境
    2.3 中药资源的种类和分布
    2.4 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章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基础
    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3.3 系统科学理论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四章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动态分析
    4.1 单个种群的确定性模型
    4.2 可再生中药资源管理的数学模型
    4.3 可再生中药资源开发的经济学分析
    4.4 不可再生中药资源开发的经济学分析
    4.5 中药资源的生态经济阈限
第五章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指标体系
    5.1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5.2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方法
    5.3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指标体系的具体设置
    5.4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5.5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能力)的评价
第六章 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管理机制
    6.1 中药资源的动态平衡
    6.2 中药资源市场的系统分析
    6.3 中药资源市场的宏观管理系统分析
第七章 中药濒危药材资源的保护和资源开发的预警机制
    7.1 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在中医药中利用的历史和现状
    7.2 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问题点
    7.3 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
    7.4 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与方法
    7.5 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预警机制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8)衡水湖湿地鸟类多样性、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重要水鸟繁殖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一 中国湿地多样性的保护
文献综述二 生物多样性及研究进展
第一章 研究地区概况
第二章 鸟类群落组成
    第一节 鸟类的种类组成
    第二节 珍稀濒危物种
第三章 水鸟群落的季节动态
第四章 水鸟群落多样性与湿地生境多样性的关系
第五章 须浮鸥繁殖生态学的研究
第六章 衡水湖湿地鸟类的现状与保护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图1
附图2

(9)长江流域两种新银鱼分子生态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银鱼及其遗传多样性研究
        1.1 银鱼的生物学特征
        1.2 银鱼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银鱼研究简史和现状
        1.2.2 银鱼研究存在的问题
    分子生态学及分子系统地理学
        2.1 遗传多样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
        2.2 分子生态学研究现状
        2.3 鱼类分子生态学研究中的遗传标记
        2.3.1 mtDNA基因标记
        2.3.2 S7核糖体基因
        2.3.3 AFLP
        2.4 分子系统地理学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与样点设置
    2.2 样品采集和保存
    2.3 基因组DNA提取
    2.4 线粒体Cytb扩增和序列测定
    2.5 S7核糖体蛋白质基因第1内含子的PCR扩增及序列测定
    2.6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2.6.1 内切酶的选择
        2.6.2 接头和引物的设计
        2.6.3 DNA修饰和模板的准备
        2.6.4 AFLP预扩增
        2.6.5 AFLP选择性扩增
        2.6.6 AFLP结果检测
    2.7 数据分析
        2.7.1 DNA序列分析
        2.7.2 单倍型分布格局及进化关系分析
        2.7.3 遗传多样性计算
        2.7.4 种群结构分析
        2.7.5 遗传距离分析
        2.7.6 系统发育学推断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太湖新银鱼线粒体Cytb遗传多样性分析
        3.1.1 基因多态性分析
        3.1.2 太湖新银鱼单倍型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1.3 太湖新银鱼单倍型进化关系
        3.1.4 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系数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1.5 种群遗传距离及进化分化历程分析
    3.2 寡齿新银鱼线粒体Cytb遗传多样性分析
        3.2.1 基因多态性分析
        3.2.2 寡齿新银鱼单倍型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2.3 寡齿新银鱼单倍型进化关系
        3.2.4 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系数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3.2.5 种群遗传距离及进化分化历程分析
    3.3 其它分子标记的探索与初步结果分析
        3.3.1 S7核糖体第1内含子预实验测序结果
        3.3.2 AFLP预实验结果
4. 讨论与结论
    关于分子标记的选择
    关于新银鱼的分子系统地理学
    对银鱼保护的建议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太湖新银鱼单倍型Ⅰ的碱基序列
附录 2. 太湖新银鱼单倍型Ⅰ序列的测序图
附录 3. 寡齿新银鱼单倍型Ⅰ的碱基序列
附录 4. 寡齿新银鱼单倍型Ⅰ序列的测序图

(10)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框架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
    1.4 主要的创新点
2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野生动植物的基本概念
    2.2 野生动植物产业的一般概述
    2.3 理论基础
3 国内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现状分析
    3.1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现状
    3.2 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现状分析
    3.3 国外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实践概述
4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统计体系的总体框架设计
    4.1 总体框架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2 总体框架的构成
5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分类研究
    5.1 统计分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5.2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分类
    5.3 野生动植物资源产品分类研究
6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统计指标体系设计
    6.1 指导思想
    6.2 统计指标体系的生成过程
    6.3 统计指标体系整体框架设计
    6.4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具体行业统计指标体系
    6.5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简要指标体系
    6.6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关键指标体系
7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综合指标计算方法
    7.1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综合指标计算的原则与标准
    7.2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综合指标计算方法和实际计算过程
8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
    8.1 收集方法的整体构成
    8.2 定期报表设计
    8.3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普查
    8.4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抽样调查
    8.5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的复合调查
9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统计制度、管理与组织机构设计
    9.1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制度设计
    9.2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管理设计
    9.3 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统计组织机构设计
10 改革和完善的建议
    10.1 关于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产业分类的建议
    10.2 关于在国民经济产品分类中增加野生动植物资源产品分类的建议
    10.3 关于对国民经济统计的法规和管理制度的调整建议
11 结论和体会
    11.1 结论
    11.2 体会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致谢
博硕士论文同意发表的声明

四、白鳍豚即将绝灭 迁地保护刻不容缓(论文参考文献)

  • [1]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评价及保护空缺分析研究[D]. 郑姚闽.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2]长江流域濒危水生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D]. 王四维.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3]白鳍豚即将绝灭 迁地保护刻不容缓[J]. 赵学刚. 大自然, 1991(04)
  • [4]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经济分析[D]. 温亚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03(02)
  • [5]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罗剑华. 重庆大学, 2008(06)
  • [6]脉冲微分系统的理论及其在生物动力系统中的应用[D]. 薛亚奎. 中北大学, 2005(08)
  • [7]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与方法研究[D]. 许赣申. 天津大学, 2005(07)
  • [8]衡水湖湿地鸟类多样性、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及重要水鸟繁殖生态学研究[D]. 高庆华. 河北师范大学, 2003(04)
  • [9]长江流域两种新银鱼分子生态学初步研究[D]. 史洁蔷. 首都师范大学, 2008(02)
  • [10]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的统计体系研究[D]. 陈文汇.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2)

标签:;  ;  ;  ;  ;  

白芨濒临灭绝,迁地保护刻不容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