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细胞天然免疫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皇甫丹丹[1](2021)在《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PA-X蛋白对黏膜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文中指出H9N2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不仅对家禽存在一定的致病性,而且已有报道表明H9N2亚型AIV可跨种感染人类,同时也可作为一些新型流感病毒的基因供体,具有引发流感大流行的潜力。PA-X蛋白作为PA基因核糖体移码产生的新型蛋白,目前认为是H9N2亚型AIV的毒力因子,而且与宿主天然免疫调控密切相关。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作为重要的抗原递呈细胞,同时也是调控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关键。H9N2亚型AIV的PA-X蛋白是否能够调控DCs天然免疫功能,进而影响其对禽类和哺乳动物的致病性仍尚不明确。本研究首先构建了 H9N2亚型AIV PA-X缺失株及作为参照的H1N1亚型流感病毒PA-X缺失株,并在体内外水平比较了母本株和PA-X缺失株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差异;其次,评估了母本株和PA-X缺失株对小鼠原代体外DCs和体内鼻腔黏膜DCs的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最后,成功建立了鸡骨髓源DCs的体外诱导培养模型,并初步探索了 H9N2亚型AIV母本毒株和PA-X缺失株对鸡DCs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本研究首次从树突状细胞层面解析PA-X蛋白对哺乳动物和禽类宿主天然免疫的影响,为揭示H9N2亚型AIV致病机理提供了依据。1.H9N2亚型AIV PA-X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研究基于 H9N2 亚型 AIV A/chicken/Taixing/10/2010(rTX)、H1N1 亚型流感病毒 A/Puerto Pico/8/1934(rPR8)母本株,通过点突变和反向遗传技术成功构建了AIV PA-X缺失株rTX-ΔPAX和rPR8-ΔPAX,Western blot试验验证PA-X蛋白敲减或缺失成功,并进一步评价了上述毒株在体内外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结果显示,PA-X缺失后减弱了 H9N2亚型AIV在MDCK上早期的生长复制水平。体内小鼠致病性试验表明,与母本毒株相比,感染PA-X缺失的H9N2亚型AIV和H1N1亚型流感病毒的肺脏病理损伤减弱,肺脏病毒载量及炎性细胞因子IL-6、TNF-α、IP-10表达水平显着降低。因此,PA-X蛋白显着增强了 H9N2亚型AIV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2.H9N2亚型AIV PA-X缺失株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的影响首先体外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源DCs,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具有典型的树突结构,纯度高达91.7%,在LPS刺激下可以高表达CD86,使DCs由未成熟状态成功转变为成熟状态,因此,诱导培养的DCs符合要求。随后将母本毒株(rTX、rPR8)和PA-X缺失株(rTX-ΔPAX、rPR8-ΔPAX)分别感染鼠DCs,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PA-X缺失后,H9N2和H1N1亚型病毒对DCs的感染能力显着增强,且DCs的形态指数、表型标志(CD80、CD86、CD40、MHCII)、早期活化标志(CD69)、迁移标志(CCR7)的表达均显着增加;同时,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α表达量显着增加,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量显着减少。DCs与CD4+T淋巴细胞的混合淋巴反应试验结果显示,病毒以MOI=0.5的剂量感染DCs后,以DCs:T=1:1或1:5的比例与CD4+T细胞共培养,PA-X缺失病毒感染的DCs可以显着刺激CD4+T细胞的增殖。最后,通过将各重组病毒滴鼻感染小鼠,结果发现,PA-X缺失后,H9N2亚型AIV可以显着促进小鼠鼻腔黏膜及引流淋巴结处的DCs募集,参与此过程的DCs主要为CD11b+亚型。以上结果表明,H9N2亚型AIV PA-X蛋白能够显着抑制小鼠DCs的天然免疫应答水平。3.H9N2亚型AIV PA-X缺失株对鸡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的影响首先应用重组鸡GM-CSF、IL-4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鸡骨髓源DCs,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术鉴定,结果显示,培养的细胞呈典型的集落方式生长且具有明显的树突结构,在LPS诱导下,表型标志CD40、CD86的表达均显着增加。以上结果表明鸡骨髓源DCs诱导培养体系建立成功,可用于后续试验。其次,将母本毒株H9N2亚型AIV rTX和PA-X缺失株rTX-ΔPAX感染鸡DCs,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PA-X缺失后,H9N2对鸡DCs的感染和刺激鸡DCs成熟的能力均显着增强,表现为NP蛋白、鸡DCs表型标志(CD86、CD40、MHCII)的表达显着增加;同时,鸡DCs分泌IL-6、IL-12、IL-1β的水平显着提高,分泌IFN-α、IL-10的水平显着下降。以上结果初步表明,H9N2亚型AIV PA-X蛋白抑制鸡DCs的天然免疫水平。
赵歌[2](2021)在《猪外周血细胞免疫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文中提出细胞免疫在清除病原体并维持机体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细胞免疫的研究在小鼠和人方面较为深入,有关猪的细胞免疫应答研究相对较少,阻碍了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和猪相关制剂的研发。因此,建立猪的细胞免疫应答检测技术十分必要。本研究以猪为动物模型,以新鲜抗凝血为实验对象,通过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猪细胞免疫应答流式细胞检测技术,并利用此技术分析了猪霍乱沙门菌疫苗株C500免疫仔猪后诱导的免疫应答规律;然后,通过体外感染实验分析了沙门菌诱导猪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应答情况。以上分析为猪的细胞免疫应答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沙门菌与猪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1.猪外周血细胞免疫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的建立流式细胞术可以实现单细胞水平的分析。本实验采用新鲜的猪抗凝血,通过Histopaque-1083分离液分离猪淋巴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和CCK-8法分析发现,抗凝血在4℃放置3d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加,说明抗凝血在4℃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d,最好当天使用;将当天采集分离的抗凝血细胞在体外培养1~4 d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虽然ConA刺激后活细胞率下降明显,而未刺激组的淋巴细胞活细胞率仅略有下降,说明分离的抗凝血细胞体外培养4 d后仍然具有良好的细胞活性。另外,细胞增殖是反映细胞免疫应答的重要指标。利用CFSE标记法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ConA刺激4 d后即能够明显地观察到淋巴细胞的增殖;利用BrdU ELISA法比较分析表明,在96孔板中每孔铺板1×105个细胞,培养48h是细胞增殖分析的最佳条件。此外,细胞因子的表达能够反映细胞免疫效应功能。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表明,PMA和离子霉素刺激2h后,T淋巴细胞亚群中即有IFN-y的表达,并且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qRT-PCR分析亦表明,ConA刺激1d后猪外周血细胞中即明显表达IFN-γ。除此之外,通过不同荧光抗体的标记,利用流式细胞术比较分析了 Histopaque-1083分离液分离和红细胞裂解法得到的猪外周血中不同细胞亚群的差异,为后续不同细胞的分离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2.猪霍乱沙门菌C500疫苗株诱导猪细胞免疫应答规律分析为评价以上技术在猪细胞免疫应答检测中的应用效果,将猪霍乱沙门菌疫苗株C500肌肉注射(5×109 CFU/头)免疫24日龄仔猪,同时以未免疫组作为对照,用以上建立的技术分析猪细胞免疫应答规律。以不同免疫时间点的猪外周血细胞为研究对象,用灭活的C500体外刺激不同时间后,BrdU ELISA动态分析显示,体外刺激48 h后,免疫组的细胞增殖能力在免疫后第14 d显着高于未免疫组(P<0.05);流式细胞术胞内染色分析表明,刺激12 h后,免疫组表达IFN-γ和IL-4的T淋巴细胞比例高于未刺激组。另外,不同免疫时间点的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免疫后第7d,CD8+T细胞、CD4+CD8+T细胞显着升高。此外,以猪外周血细胞为效应细胞,以C500感染的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为靶细胞,共同孵育后,CTL杀伤效应表明,免疫后第21d,免疫组的CD8+T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靶细胞的能力。可见,C500能够诱导仔猪产生细胞免疫应答。3.沙门菌体外感染诱导的猪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应答分析为进一步分析猪的细胞免疫机制,探索不同宿主细胞对沙门菌感染的应答情况,以猪霍乱沙门菌疫苗株C500和缺失株C500ΔrfaJ为材料,以IPEC-J2和猪外周血单核细胞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感染实验分析表明,沙门菌感染后,IPEC-J2和单核细胞在细胞活性和细胞增殖方面的应答趋势一致。在细胞活性方面,C500ΔrfaJ感染组显着高于C500感染组;在细胞增殖方面,C500ΔrfaJ感染组显着高于C500组,说明rfaJ基因的缺失降低了沙门菌对宿主细胞活性的影响。另外,在IPEC-J2细胞模型中,C500感染组的细胞凋亡率高于未感染组,但各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此外,在猪单核细胞模型中,与未感染组相比,C500感染组和C500ΔrfaJ感染组均表达IL-1β和IL-8,并且,C500ΔrfaJ感染组IL-1β和IL-8的表达显着高于C500组。说明沙门菌的rfaJ基因具有调控宿主细胞应答的能力。以上技术的建立为猪细胞免疫应答的分析奠定了基础。
熊丹[3](2020)在《肠炎沙门菌新型抑炎效应蛋白TcpS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是一类Ⅰ型跨膜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receptors,PRRs),其作为免疫哨兵分子能够识别不同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活化核转录因子 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从而激活天然免疫应答,诱导炎性细胞因子和Ⅰ型干扰素的产生,在抵抗和清除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中发挥了关键作用。TLRs活化后诱导MyD88(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依赖的NF-κB活化,促进前炎性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产生。在MyD88非依赖的信号通路中,TLRs可直接招募TRIF(TIR-domain-containing adapter-inducing interferon-β),与 TRAF6 相互作用激活 NF-κB,也可与 TBK1 互作激活IRF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TLR和下游的适配蛋白含有一个进化上保守的细胞质区域,即TIR(Toll/IL-1 receptor)结构域,可形成同源或异源二聚体,对TLR信号通路的转导尤为重要。TLR信号通路的异常或过度活化会引起炎性反应,许多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和恶性肿瘤都会引发机体产生过度炎症反应,因而靶向天然免疫应答和信号转导的药物具有潜在的医疗前景。沙门菌是一类重要的食源性人兽共患肠道致病菌,可在人和多种动物中引起局部感染,甚至造成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包括胃肠炎、腹泻和伤寒等疾病。沙门菌可通过Ⅲ型分泌系统(Type Ⅲ secretion system,T3SS)分泌多种毒力效应蛋白促进其在体内的定殖,沙门菌致病岛(Salmonellapathogenicityisland,SPI)编码的效应蛋白通过T3SS直接进入宿主细胞,进而调控细胞的生化过程。SPI-1和SPI-2在沙门菌的感染过程中尤为重要,这些效应蛋白在沙门菌感染期间具有多种作用,包括参与宿主细胞骨架的重排、免疫细胞的募集、细胞代谢、体液分泌以及宿主炎症反应的调控。沙门菌已经进化出多种逃逸或操纵宿主免疫防御的策略以促进其在宿主中的生存。本研究鉴定了肠炎沙门菌含TIR结构域基因tcpS,探究了其序列结构特征、表达分泌特性和动态感染规律;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了 TcpS对肠炎沙门菌毒力的影响;揭示了抑炎效应蛋白TcpS干扰TLR信号通路以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通过小鼠模型鉴定了 TcpSTIR结构域功能性肽段的抑炎抗感染功效。本研究揭示了肠炎沙门菌逃逸机体天然免疫的新机制,亦为新型抑炎小分子药物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1.肠炎沙门菌TcpS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分泌规律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肠炎沙门菌C50041中存在含TIR结构域基因tcpS(TIR-and Coiled-coil-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 of Salmonella)。TcpS 位于 ROD21(Region of difference 21)5’asn tRNA岛,其附近含有噬菌体整合酶和接合转移蛋白。通过PCR方法鉴定tcpS基因在不同血清型沙门菌和其它细菌中的分布,结果显示tcpS仅存在于肠炎沙门菌、鸡白痢/鸡伤寒沙门菌和都柏林沙门菌中。引入沙门菌lygD和flhB两个基因,建立了基于tcpS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可快速高效鉴定这三种血清型沙门菌。TcpS蛋白共含有293个氨基酸,其羧基端137个氨基酸为TIR结构域。TcpS与TLR4/MyD88 TIR结构域的氨基酸相似性约为40%。TIR结构域有三个较为保守的基序:Box 1、Box 2和Box 3,其对TLR信号转导尤为重要。将TcpS TIR的三个Box与不同TLRs和适配蛋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TcpS Box 1序列与其它蛋白高度相似。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cpS的三维结构与其它蛋白TIR结构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和较好的空间重叠性。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TcpS蛋白并制备TcpS多抗血清,将肠炎沙门菌C50041单独培养或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后分别检测TcpS的表达,结果显示在细菌沉淀中可检测到TcpS,表明肠炎沙门菌C50041可组成型表达TcpS蛋白,即tcpS不是假定基因。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后,可在培养基上清中检测到TcpS,表明共培养可促进TcpS的分泌。构建C50041 ΔSPI-1和ΔSPI-2缺失株,通过Transwell实验鉴定C50041菌株表达并分泌TcpS蛋白,结果显示C50041感染组上区室中可检测到TcpS,下区室的上清中未检测到DnaK,表明TcpS蛋白是由细菌分泌出来的。在SPI-1缺失后,TcpS的分泌水平显着降低,而SPI-2缺失不会影响其分泌,表明TcpS可通过T3SS1分泌至胞外。构建 C50041 ΔtcpS、C50041 ΔtcpS+pCX340 和 C50041 ΔtcpS+pCX340-TcpS,将表达各融合蛋白的沙门菌感染HeLa细胞,利用CCF2/TEM-1报告系统鉴定TcpS可分泌至细胞内。结果显示TEM-1和TcpS-TEM-1融合蛋白均成功表达,表达TEM-1的沙门菌感染后细胞呈现绿色荧光,表明TEM-1未转运至胞内,而表达TcpS-TEM-1的沙门菌感染后细胞呈现蓝色荧光,表明TcpS-TEM-1成功转运至胞内,并将CCF2底物进行分解。将肠炎沙门菌C50041进行灌胃攻毒,并在灌胃后不同时间点采集小鼠肝脏,荧光定量PCR检测沙门菌促炎和抑炎效应蛋白以及小鼠细胞因子的水平。结果显示抑炎效应蛋白(tcpS、avrA和sptP)在感染后24 h-2 d表达水平较高,促炎效应蛋白(sopB、sopE、srfA和sopD)在感染后24 h最高,小鼠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IL-12p40、IFN-γ、CXCL2和CCL4)则在感染后12 h和7 d时表达水平最高。表明在感染早期沙门菌通过降低促炎效应蛋白并增加抑炎效应蛋白来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且TcpS的动态感染规律与其它抑炎效应蛋白较为一致。2.肠炎沙门菌抑炎效应蛋白TcpS对细菌毒力的影响构建肠炎沙门菌C50041 ΔtcpS缺失株和C50041 ΔtcpS+pBR322-TcpS回复株,细菌生长曲线显示TcpS野生株、缺失株和回复株的生长速率较为一致。以RAW264.7细胞为感染模型,检测TcpS对细菌的侵袭率、增殖率和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C50041和TcpS回复株比ΔtcpS缺失株具有更高的侵袭率和增殖率,而炎性细胞因子IL-6和IL-1p显着低于ΔtcpS缺失株感染组。表明在细胞水平上,TcpS能显着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细菌在胞内的定殖。与野生株相比,回复株中TcpS过量表达,对TLR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因而具有更低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及更高的侵袭率和增殖率。将肠炎沙门菌C50041、ΔtcpS和ΔtcpS+pTcpS分别感染BALB/c小鼠,攻毒4天后分别收集肝脏和脾脏,检测脏器中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载菌量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C50041野生株和TcpS回复株在肝脏和脾脏中的载菌量显着高于ΔtcpS缺失株感染组,表明TcpS可在体内促进细菌的存活。与ΔtcpS缺失株相比,C50041野生株和TcpS回复株可抑制脏器中CXCL15、TNF-α、IL-6和IL-1β的产生,表明TcpS可在体内外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并促进细菌在胞内的增殖。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在感染早期TcpS能够抑制组织炎性反应,ΔtcpS缺失株感染组小鼠的肝脏和脾脏炎性浸润程度显着高于野生株和TcpS回复株感染组,而在感染后期ΔtcpS缺失株感染组小鼠的肝脏和脾脏则恢复正常。这些结果表明在感染早期沙门菌效应蛋白TcpS能够抑制炎症反应,逃逸宿主的天然免疫从而促进细菌在胞内的生存。在感染后6天采集小鼠血清,沙门菌野生株和TcpS回复株感染组小鼠的血清颜色为深红色,而ΔtcpS缺失株感染组小鼠血清呈现为正常的浅黄色。检测小鼠血清中血红蛋白的含量,结果显示沙门菌野生株和TcpS回复株在感染后期可导致小鼠血液中红细胞的破碎和血红蛋白的释放,且肝脏和脾脏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病理损伤。通过ELISA检测感染后期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结果显示野生株和回复株感染组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12p40、TNF-α IL-1β和IL-6水平显着高于缺失株感染组,表明TcpS在感染早期逃逸天然免疫并促进细菌的存活,导致感染后期产生炎性风暴和组织病理损伤。在沙门菌攻毒后期,野生株和TcpS回复株攻毒组小鼠的毛发明显凌乱无光泽、食欲减退、没有活力。通过生存曲线评价了 TcpS在沙门菌逃逸天然免疫过程中对细菌毒力的影响,结果显示ΔtcpS缺失株感染的小鼠死亡率显着降低。以小鼠动物模型进行LD50攻毒实验,LD50结果显示沙门菌野生株和TcpS回复株的LD50分别为1.7 ×105 CFU 和 4.5 × 105CFU,而 ΔtcpS 缺失株的 LD50 为 5.4 × 106CFU,表明 TcpS 缺失后沙门菌毒力减弱,是逃逸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新型毒力效应蛋白。3.肠炎沙门菌TcpS干扰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以HEK293T和RAW264.7为细胞模型,利用NF-κB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TcpS对TLR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TcpS可抑制TLR2、TLR4、TLR5、TLR7和TLR9介导的NF-κB的活化,且抑制作用存在剂量依赖关系。此外,TcpS能强烈抑制TLR3介导的IFN-β和NF-κB的活化,而TLR3信号通路的活化是MyD88非依赖的,表明TcpS可同时抑制MyD88和TRIF介导的TLRs的活化。过表达MyD88和TRIF可显着激活NF-κB和IRF通路,而TcpS能够有效抑制MyD88和TRIF介导的NF-κB和IRF的活化,MyD88和TRIF特异的siRNA干扰实验进一步证明TcpS的抑制作用是由MyD88和TRIF介导的。为证明MyD88是TcpS发挥抑制功能所必需的,将肠炎沙门菌C50041野生株、ΔtcpS缺失株和TcpS回复株分别感染C57BL/6J WT和MyD88-/-BMMs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细菌的侵袭率和增殖率,结果显示在WT BMMs细胞中,TcpS可促进细菌在胞内的侵袭和增殖,并抑制IL-1β的表达;而在MyD88-/-BMMs细胞中,TcpS丧失了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细菌增殖的能力,表明MyD88在TcpS发挥抑炎功能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免疫共沉淀方法检测TcpS与MyD88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TcpS与MyD88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表明TcpS可通过与MyD88相互作用直接干扰其介导的天然免疫。将TcpS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La细胞,LPS刺激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p65亚基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显示TcpS可显着抑制p65的入核,并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将TcpS/TLR4/MD2转染HEK293T细胞,LPS刺激后检测TcpS对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TcpS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的IL-1β、IL-8、IL-17A和TNF-α的表达。此外,在HeLa细胞中,TcpS可抑制LPS诱导的炎性细胞因子IL-1β的表达,表明TcpS能够干扰TLR-NF-κB信号通路进而阻断天然免疫系统。为鉴定TcpS TIR结构域中发挥抑炎功能的关键氨基酸,选择可能对点突变较为敏感的氨基酸位点并构建一系列关键氨基酸突变体。将TIR-TcpS和各突变体转染细胞后,检测各突变体对NF-κB活化和IL-8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E180A减弱了其抑制作用,而Y191A和I284A则完全废除了其抑制作用。尤为注意的是,TIR-TcpS对TLR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显着弱于全长TcpS,表明TcpS的氨基端序列在其发挥抑炎作用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cpS除羧基端TIR结构域外,在其氨基端含有 Coiled-coil(CC)结构域。将 pCMV-HA-TcpS 和 pCMV-HA-ACCTcpS 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检测CC结构域对TcpS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全长TcpS可显着抑制NF-κB的活化和IL-8的分泌,而ACCTcpS的抑炎效果则大幅降低,表明CC结构域在TcpS发挥高效抑制TLR信号通路中具有重要作用。将pFlag-TcpS和pFlag-ΔCCTcpS分别与pMyc-TcpS共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免疫共沉淀试验检测TcpS是否会形成同源二聚体,结果表明Myc-TcpS和Flag-TcpS存在相互作用,且其相互作用是通过CC结构域实现的。TcpS Coiled-coil结构域是由两个两性α螺旋相互缠绕形成的超螺旋,能够增强TcpS与TLRs或其它含TIR适配蛋白的结合能力。这些结果表明TcpS通过其氨基端Coiled-coil结构域形成同源二聚体,使其高效阻断TLR信号通路,进而抑制炎性反应。4.TcpS TIR结构域功能性肽段的抑炎抗感染功效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pS的TIR结构域,将TIR-TcpS划分为6个多肽区域,在小鼠原代腹腔巨噬细胞中检测各多肽对TLR4信号通路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所有多肽尤其是SR2、SR3、SR4、SR5和SR6能够显着抑制MyD88介导的IL-1β和TNF-α的产生,多肽SR3和SR5可中度抑制IFN-β的产生,而SR2、SR5和SR6可抑制RANTES的产生。不同多肽对LPS诱导的p-ERK的活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SR3、SR5和SR6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SR6甚至消除了其活化,这些多肽可能是TcpSTIR结构域中潜在的功能性TIR-TIR结合位点。使用SWISS-MODEL在线预测了各多肽在TcpS TIR空间结构中的位置,这些多肽均位于TIR结构的表面并环绕着TIR球形结构,预示着这些位点可以更直接地与其它分子进行相互作用。将初筛的功能TIR-TcpS多肽SR4、SR5和SR6分别腹腔注射小鼠,再以亚致死剂量LPS进行攻毒,检测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进而确定TcpS多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引人注意的是,在LPS攻毒后,PBS组小鼠血清呈现深红色,而LPS未攻毒组的小鼠血清则呈现正常的浅黄色。SR4、SR5和SR6多肽均可缓解颜色的加重,尤其是SR4处理组可防止血清颜色的变化。此外,LPS注射后可大幅增加血清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而多肽处理则可显着降低血红蛋白的释放。三种多肽均可有效抑制小鼠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6、IL-12p40和TNF-α的产生,甚至恢复至正常水平。这些结果表明SR4、SR5和SR6多肽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抑炎效果,对LPS攻毒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为检测多肽对细胞活性的影响,将不同TIR-TcpS多肽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进行孵育,通过MTT试验评价细胞活性。结果显示SR1、SR3和SR4多肽处理后,细胞活性仍大于90%,甚至与培养基处理组相当。因此,TcpSTIR衍生的多肽SR4可在体内外阻断TLR介导的炎症反应,且对细胞活性影响较小。在小鼠模型中检测了 SR4多肽对流感病毒的攻毒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在H1N1流感病毒感染后,PBS和对照多肽CP组小鼠的体重急剧地连续下降(27%和29%),而SR4处理组小鼠的体重有轻微的下降(5.5%),表明SR4多肽能够调节机体病理状态下的免疫系统,从而抵抗流感病毒的感染。TIR-TcpS多肽可抑制LPS介导的过度炎症反应,并具有抗病毒感染功效,其可作为过度炎性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潜在治疗药物。
朱睿[4](2019)在《抗体选择压引起H9N2 AIV抗原变异的氨基酸突变的鉴定及其诱导宿主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初探》文中提出我国自1998年以来全面实施了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疫苗接种计划,但H9N2亚型禽流感仍是我国最流行的亚型。究其原因,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是单股负链RNA病毒,其本身的RNA聚合酶和逆转录酶缺乏严密的自我校正机制,导致病毒的核酸无法百分百的正确复制,突变的核苷酸经累积后可产生抗原变异,从而导致病毒发生免疫逃逸。在前期研究中,我们获得了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下传代的抗原变异病毒,并发现抗体选择压可以推动H9N2 AIV HA基因发生抗原变异。为了 了解抗体选择压引起对H9N2 AIV抗原变异的氨基酸突变诱导宿主鸡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作用,本论文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血清学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以及动物试验等系统地鉴定了抗体选择压引起H9N2禽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相关的氨基酸突变,并检测了其诱导的宿主特异性中和抗体。具体结果是:1.鸡胚模型传代病毒中与H9N2AIV抗原变异相关的HA基因氨基酸突变的鉴定在前期试验中,在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的鸡胚中传代获得的抗原变异病毒HA基因发生了 4个氨基酸突变(K131R、S145N、G181E和A198V)。本论文以亲本病毒F/98(A198)株为骨架,我们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共计拯救了 9株HA重组病毒:HA基因单突变病毒rF/HAK131R、rF/HAs145N、rF/HAG181E、rF/HAA198V和HA基因多突变病毒rF/HA348、rF/HA349、rF/HA389、rF/HA489和rF/HA3489。将9株HA基因突变病毒与亲本病毒F/98株进行抗原性分析,发现与F/98株相比,rF/HAK131R和rF/HAG181E病毒的HI效价没有发生改变,rF/HAs145N和 rF/HA348 病毒的 HI 效价下降 1.67 倍,rF/HAA198V、rF/HA349、rF/HA389、rF/HA489 和rF/HA3489病毒的HI效价下降5倍(HI效价相差4倍即可判定为抗原变异,△HI效价≥4倍),抗原变异十分明显。2.鸡模型传代病毒中与H9N2 AIV抗原变异相关的HA基因氨基酸突变的鉴定根据在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的鸡宿主中传代获得的390株抗原变异病毒HA基因氨基酸序列,本论文以亲本病毒F/98株为骨架,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共计拯救了 13株HA基因单突变病毒:rF/HAK131R、rF/HAQ133H、rF/HAQ164L、rF/HAA168T、rF/HAA198v、rF/HAM224K、rF/HAQ234L、rF/HAY264H、rF/HAG270R、rF/HAG274R、rF/HAK278E、rF/HAI386v 和 rF/HAK399N。将上述重组病毒与F/98株进行抗原性分析,发现单个A198V突变能导致病毒HI效价下降5倍(AHI效价>4倍),抗原变异十分明显;单个Q164L、A168T和M224K突变可引起病毒HI效价下降1.67倍;单个Q234L突变可引起病毒HI效价上升1.2倍;其余HA基因单个氨基酸突变不影响病毒的HI效价。微量中和试验(rF/HAA198v病毒和F/98株)及交叉HI 试验(rF/HAA198V(V198)、F/98(A198)、GD/SS/94(A198)和 JS/YZ618/12(T198))结果均充分证明,HA基因A198V突变可以引起病毒逃逸中和抗体反应,HA基因198位氨基酸是H9N2 AIV的抗原位点。3.抗体选择压对H9N2AIV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亲和力的影响受体结合亲和力是驱动流感病毒发生抗原漂移的重要因素。本论文通过RDE试验比较了鸡模型中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下传代的20代病毒的受体结合亲和力的差异性。所研究的对象包括:亲本病毒F/98株、在没有抗体选择压的鸡宿主中传至20代的抗原变异病毒pF/NL(肺组织中分离纯化)、pF/NB(气管中分离纯化)和在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中传至20代的抗原变异病毒pF/V(肺组织中分离纯化)、pF/VB(气管中分离纯化)以及20代抗原变异病毒HA基因单突变病毒rF/HAK131R、rF/HAA168bT、rF/HAA198v、rF/HAM224K和rF/HAQ234L。结果显示,亲本病毒F/98株的受体结合亲和力为6.25;pF/NL、pF/NB病毒的受体结合亲和力分别为50和167,pF/VL和pF/VB病毒的受体结合亲和力≥200,抗体选择压下传代的病毒的受体结合亲和力显着高于没有抗体选择压下传代的病毒。此外,rF/HAM224K病毒的受体结合亲和力为12.5,是F/98株的2倍,rF/HAA198v和rF/HAQ234L病毒受体结合亲和力≥200,是F/98株的32倍,HA基因A198V和Q234L突变显着地提高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亲和力。4.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下传代的抗原变异病毒诱导宿主鸡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差异性分析我们利用qPCR技术、HI试验和ELISA试验分别检测了在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肺组织中分离到的20代抗原变异病毒pF/NL和pF/VL在感染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后,宿主鸡的肺组织、脾脏和法氏囊中AID mRNA转录水平的差异和血清学变化。结果显示,有抗体选择压下传至20代的病毒pF/VL感染没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后,在肺组织中诱导的AID mRNA转录水平更高,在脾脏中诱导的AID mRNA转录水平更低,在血清中产生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更低;有抗体选择压下传至20代的病毒pF/VL病毒感染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后,在肺组织中诱导的AID mRNA转录水平更高,在法式囊中诱导的AID mRNA转录水平更低。在血清中产生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更高,且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活性。此外,没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在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和脾脏中的AID mRNA转录上调,法氏囊中AID mRNA转录水平下调,而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感染H9N2禽流感病毒后,肺组织和脾脏中AID mRNA转录下调,法氏囊中AID mRNA转录水平上调。5.H9N2 AIV HA基因的A198V突变在诱导宿主天然免疫应答和特异性中和抗体中的作用为了阐明HA基因A198V突变逃逸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我们通过ELSIA试验检测HA基因A198V突变对病毒与特异性中和抗体结合力的影响,发现V198或A198均没有明显改变病毒与中和抗体的结合力,rF/HAA198v病毒受体结合亲和力的显着增强是病毒发生抗原变异的主要原因。另外,HA基因A198V突变不影响病毒的感染能力,在病毒感染初期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而感染中后期可以增强病毒的复制。为了探讨HA基因A198V突变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我们分别检测了 HD11细胞和SPF鸡肺组织中天然免疫应答相关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HA基因A198V突变病毒在HD11细胞感染的后期可以诱导TLR3、TLR21和IFNβ mRNA更高水平的转录,在宿主鸡感染的中后期可以诱导肺组织中TLR3、TLR4、TLR7、MDA5和IFN-βmRNA更高水平的转录。另外,我们还通过qPCR技术、HI试验和ELISA试验分别检测了rF/HAA198V病毒和F/98株在感染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后,诱导宿主鸡肺组织、脾脏和法氏囊中AID mRNA转录水平差异和血清学变化,结果显示,没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感染rF/HAA198v病毒后,肺组织和脾脏中的AID mRNA转录水平更高,血清中特异性结合病毒的IgG水平以及有效中和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更低,但抗体的抗病毒活力更高;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感染rF/HAA198V病毒后2-4d,肺组织、脾脏和法氏囊的AI[D mRNA转录水平更低,血清中产生的可以特异性结合病毒的IgG以及有效中和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下调;感染后第7 d,肺组织和脾脏的AI[D mRNA转录水平更高。6.抗体选择压下产生的NA基因67-76位氨基酸缺失突变在诱导宿主天然免疫应答和特异性中和抗体中的作用H9N2 AIV F/98株在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中连续传代过程中,有抗体选择压下获得的抗原变异病毒均发生了 NA基因67-76位氨基酸缺失突变(NA△67-76),而没有抗体选择压下获得的抗原变异病毒的NA基因均未发生该缺失突变。由于该突变在野毒株中并未发现,因此本论文首次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以F/98株的7个基因为骨架,成功拯救了NA△67-76的NA重组病毒rF/NA△67-76,并通过一系列试验对NA△ 67-76突变株rF/NA△67-76的抗原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探索。具体结果是:rF/NA△67-76病毒的NA活性和受体结合亲和力均明显增强;rF/NA△67-76病毒在感染初期抑制了病毒的复制,在感染中后期增强了病毒的复制。此外,F/NA△67-76病毒具有一定组织嗜性,在气管中更容易复制。为了探讨NA△67-76对宿主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我们利用qPCR技术分别在HD11细胞和SPF鸡肺组织中检测了天然免疫应答相关因子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rF/NA△67-76病毒在感染HD11细胞的后期可以诱导更高水平的TLR4、TLR7、TLR21和NLRP3 mRNA的转录,在感染SPF鸡的中后期可以诱导肺组织中TLR2、TLR3、TLR7、TLR21和MDA5 mRNA更高水平的转录。我们还通过qPCR技术、HI试验和ELISA试验分别检测了 rF/NA△67-76病毒和F/98株在感染有和没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后,诱导宿主鸡肺组织、脾脏和法氏囊中AID mRNA转录水平的差异和血清学变化,结果显示,没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感染rF/NA△67-76病毒后可以在肺组织和脾脏中产生更高水平的AID mRNA转录,在血清中产生的特异性结合病毒的IgG水平以及有效中和病毒的特异性抗体水平更低,但抗体的抗病毒活力更高;有抗体选择压的宿主鸡感染rF/NA△67-76病毒后,在第2d,NA△67-76可以在宿主鸡肺组织中诱导更低水平的AID mRNA转录;感染后7d,在脾脏和法氏囊中诱导更高水平的AID mRNA转录;感染后第14 d,在法氏囊中诱导更低水平的AID mRNA转录;诱导血清中产生的特异性中和抗体水平下调。
王玺,高炳宏[5](2019)在《低氧环境、运动训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细胞生物学领域研究正在经历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长期以来,红细胞被认为是氧气的载体,现在正逐渐成为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调节剂。红细胞结合并清除血循环中的趋化因子和病原体,同时根据环境的不同,红细胞可以促进免疫激活,也可以维持免疫静止。低氧训练一直是运动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在低氧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疾病易感性增加,免疫力发生改变,作为天然免疫重要组成部分的红细胞免疫如何改变值得探讨,究竟低氧坏境、运动训练与红细胞免疫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文章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国内外低氧、运动与红细胞免疫的研究进行总结与分析,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王旭,陈虹,范铁艳,李俊[6](2012)在《肝肾移植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设想》文中指出许多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性肝炎、肿瘤、肾脏疾病等)免疫发病机制中,红细胞天然免疫缺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此外,红细胞免疫功能也是判断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一项灵敏的指标。本文希望通过总结红细胞免疫功能介导肝、肾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机制,探讨红细胞免疫功能对肝、肾移植移植的意义。
王玺[7](2011)在《3周高住低训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与系统免疫变化的影响》文中提出关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在医学上已将研究深入分子水平,探索红细胞免疫因子与机体免疫系统的联系。但是在体育运动方面,大多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细胞水平的免疫功能定性分析,红细胞免疫作用的物质基础就体现在这些物质自身表达量上,所以要研究红细胞免疫,必须要对其表面免疫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以往,我们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时,免疫系统评定的常用指标有白细胞数和免疫球蛋白,并结合血清T/C,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红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其与机体免疫系统的联系不容忽视,红细胞免疫因子是否可以作为首选的免疫指标监测机体的免疫机能变化,对判断运动员疲劳程度,过度训练的早期诊断和调整训练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课题以优秀赛艇运动员为受试对象:(1)通过研究3周HiLo训练过程中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免疫机能的变化规律与特点,进一步提高HiLo对机体红细胞免疫的研究水平,为科学运用HiLo训练法促进运动成绩提供帮助与参考;(2)作为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本研究将探索HiLo训练过程中机体红细胞免疫机能与机体其它免疫机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身体机能状态是否存在一定联系,以便全面监测运动员免疫机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有效判断疲劳程度,为过度训练的早期诊断和训练计划的合理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上海市男子赛艇队12名运动员。运动等级:国家健将6名,国家一级6名。按高原训练经历分为2组: A组6人(4-5次高原训练经历),B组6人(1次高原训练经历)。(2)HiLo安排:自2010年4月19日至5月12日进行3周高住低练。每天晚上7∶00至次日晨6∶00(约11个小时)在低氧实验室内睡眠,每周6天(周日至周五)。除低氧睡眠外,运动员在常氧环境下进行常规训练和日常活动,12名运动员由同一教练带训,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基本相同。HiLo实验地点为上海体育科研研究所低氧训练实验室(上海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内)。(3)测试指标与时间:①红细胞免疫指标(CD55,CD59):分别于HiLo前,HiLo第10天, HiLo结束当天,HiLo结束后第7天,共四次晨7点取肘静脉血用于测试CD55和CD59平均荧光强度;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WBC、CD3、CD4、CD8、IgG、IgM、IgA、NK、NKT):测试时间同CD55,CD59;③晨脉,血氧饱和度:每个训练日晨6点起床前安静状态下测试(。4)数理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和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12名运动员CD55在HiLo开始10天后上升0.56%,随后开始下降,在HiLo结束时达到最低,下降2.74%,恢复1周后显着升高9.89%(P<0.01).在HiLo开始后,A组CD55升高0.65%,B组升高0.49%.随后A组,B组开始下降,到HiLo结束时达到各自最低点,A组相对训练前下降3.35%,B组相对训练前下降2.23%。恢复一周后,CD55出现大幅度升高,A组升高9.53%(P<0.01),B组升高10.27%(P<0.01)。(2) CD59与CD55变化规律相似。CD59在HiLo开始后迅速升高22.86%,且与训练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HiLo结束时有所下降。恢复一周后,又显着升高了77.14%(P<0.01).HiLo开始一周后, A组CD55升高22.35%(P<0.01),B组升高23.49%(P>0.05).随后均开始下降,其中A组下降6.94%,B组下降10.24%。恢复一周后,A组显着升高72.59%(P<0.01),B组升高81.93%(P<0.01). A组与B组比较,红细胞CD59平均荧光强度在各时段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12名运动员WBC水平在进入低氧后开始上升,在第15天时达到一个峰值,上升12.2%,之后开始下降,在第17天达到最低值,到低氧结束时已恢复至训练前水平。随着低氧训练结束,WBC水平又开始下降,持续到HiLo结束后2周仍低于训练前水平。(4) 3周高住低训过程中运动员T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CD4/CD8无明显变化,恢复一周后,CD3%下降4.13%,CD4/CD8下降2.4%。(5)在HiLo开始后,三种免疫球蛋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IgG与IgM增加,IgA降低,10天后,IgG与IgM降低,IgA升高。(6)12名运动员在HiLo开始后NKT%各测试时间点均显着低于训练前水平(P<0.05)。A组和B组各点之间未见显着性差异。(7)不同时间运动员整体晨脉测试情况,HiLo前为51.27±5.57,到第1周末平均值达到最高,第2周开始下降直至HiLo结束。SP02%前后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HiLo前SP02%的值最高,总体的平均值为95.64±1.21,第1周最低,第2,3周略有回升,三周数值均与HiLo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HiLo开始后的3组数据之间没有差异。研究结论:(1) 3周HiLo后,运动员红细胞表面CD55,CD59表达增加显着,提示3周HiLo使红细胞CD55,CD59表达升高有利于红细胞抵御补体攻击。CD59比CD55对HiLo训练模式更为敏感。红细胞表面CD55与CD59呈现显着正相关。(2) 3周HiLo结束后,WBC计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NKT细胞在整个低氧过程中变化显着。提示3周HiLo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NKT细胞对HiLo训练模式比较敏感,提示NKT可以作为机体免疫敏感指标。(3)3周HiLo后,红细胞表面CD55,CD59表达增加显着,机体免疫系统指标表达降低,提示作为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的红细胞免疫对HiLo更为敏感。
郭峰[8](2008)在《从红细胞天然免疫学研究角度浅谈现代免疫学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文中提出实践出真知,但实践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方法不客观又存在局限性。许多人为因素参与在里面。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机制理论的形成也是有局限的。从我国红细胞天然免疫研究方法学发展史可见。如果要在现代免疫学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需要用系统论(整体论)来考虑原有研究方法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要改变原有的研究思维方式和具体研究方法。
郭峰[9](2008)在《从红细胞天然免疫学研究角度浅谈现代免疫学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文中指出实践出真知,但实践的方法很重要,如果方法不客观又局限,参与许多人为因素在里面,所观察到的现象,以及机制理论的形成也是有局限的,从我国红细胞天然免疫研究方法学发展史可见,如果要在现代免疫学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需要用系统论(整体论)来考虑原有研究方法学的客
张乃红[10](2006)在《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机体的两大免疫系统,它们相辅相成,构成机体完整的免疫防御系统。天然免疫细胞成分除单核细胞、粒细胞、NK细胞、γδT细胞、DC外,还有红细胞。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的变化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相关,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对临床上疾病诊断、疗效观察、探讨发病机制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进行研究,测定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检测红细胞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并且对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以及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的红细胞CR1分子的数量、CR1基因组密度多态性、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及对正常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与正常人均有显着差异。实验发现对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免疫发病机制的探讨、调动红细胞和NK细胞的抗白血病作用,最终克服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一部分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l分子的测定目的:检测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l分子数量的变化,与正常人进行对照。方法:采集静脉血,用FITC标记的鼠抗人CD35单抗标记红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24例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21例正常人红细胞CRl分子的数量。结果: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平均值为80.7±13.3个/红细胞,健康对照的红细胞CR1分子数量平均值为105.5±8.8个/红细胞。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与健康对照相比,其每个红细胞平均CR1分子数量减少,差异有显着意义(t=7.234,p<0.0001)。结论: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CRl分子数量较正常对照显着下降,可能是导致其免疫功能的下降的原因之一。
二、红细胞天然免疫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细胞天然免疫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PA-X蛋白对黏膜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 禽流感病毒PA-X蛋白与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的研究进展 |
1 H9N2亚型AIV简介 |
1.1 AIV的病原学特性 |
1.2 H9N2亚型AIV的流行与进化特点 |
1.3 H9N2亚型AIV的致病性 |
2 流感病毒PA-X蛋白的研究进展 |
2.1 PA-X蛋白的发现及产生机制 |
2.2 PA-X蛋白的多态性 |
2.3 PA-X基因进化分析 |
2.4 PA-X蛋白的功能研究 |
3 树突状细胞及天然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
3.1 树突状细胞的来源与分类 |
3.2 树突状细胞的表面标志 |
3.3 树突状细胞的功能 |
3.4 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 |
4 H9N2亚型AIV与树突状细胞的相互作用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H9N2亚型AIV PA-X缺失株的构建及其对哺乳动物的致病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毒、细胞、质粒、鸡胚和试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用于构建反向遗传操作系统质粒的点突变引物 |
1.4 PA-X缺失的PA基因反向遗传操作系统质粒的构建 |
1.5 病毒拯救 |
1.6 拯救病毒稳定性的鉴定 |
1.7 Western blot验证重组病毒PA-X蛋白表达水平 |
1.8 体外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1.9 PA-X蛋白对重组病毒体外复制水平的影响 |
1.10 PA-X蛋白对小鼠致病性的影响 |
1.11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PA-X缺失的PA基因反向遗传操作系统质粒的构建 |
2.2 母本病毒及PA-X蛋白缺失病毒的拯救与鉴定 |
2.3 重组病毒稳定性鉴定 |
2.4 Western blot检测PA-X蛋白表达水平 |
2.5 TCID_(50)、EID_(50)的测定 |
2.6 PA-X蛋白对重组病毒体外复制水平的影响 |
2.7 PA-X缺失对重组病毒小鼠致病性的评价 |
2.8 PA-X缺失病毒在小鼠体内复制水平的测定 |
2.9 PA-X缺失病毒感染小鼠肺脏组织病理学观察 |
2.10 PA-X缺失病毒感染小鼠肺脏细胞因子水平的测定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H9N2亚型AIV PA-X缺失株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动物、病毒、细胞与鸡胚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重组病毒的纯化及TCID_(50)的测定 |
1.4 小鼠DCs的体外诱导培养 |
1.5 PA-X缺失病毒对DCs的感染能力 |
1.6 PA-X缺失病毒对DCs形态指数的影响 |
1.7 表型标志的检测 |
1.8 早期活化标志的检测 |
1.9 上清中细胞因子的检测 |
1.10 迁移标志CCR7的检测 |
1.11 DCs和T淋巴细胞的混合淋巴反应 |
1.12 体内试验 |
1.12.1 流式检测鼻腔黏膜上皮下方DCs数量 |
1.12.2 流式检测引流淋巴结处迁移DCs数量 |
1.13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重组病毒的纯化 |
2.2 DCs形态学鉴定 |
2.3 小鼠DCs的纯度鉴定 |
2.4 小鼠DCs的功能鉴定 |
2.5 PA-X缺失病毒对DCs的感染能力 |
2.6 PA-X缺失病毒对DCs形态指数的影响 |
2.7 小鼠DCs表型标志测定结果 |
2.8 早期活化标志的测定结果 |
2.9 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 |
2.10 迁移标志的测定结果 |
2.11 DCs和T淋巴细胞的混合淋巴反应 |
2.12 小鼠鼻腔黏膜上皮下方DCs募集情况的检测结果 |
2.13 小鼠引流淋巴结DCs募集情况的检测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H9N2亚型AIV PA-X缺失株对鸡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SPF雏鸡和病毒 |
1.2 主要试剂与耗材 |
1.3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优化诱导培养 |
1.4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1.5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检测 |
1.6 PA-X缺失的H9N2亚型AIV对鸡DCs的感染能力 |
1.7 PA-X缺失的H9N2亚型AIV对鸡DCs表型标志的影响 |
1.8 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检测 |
1.9 数据统计 |
2 结果 |
2.1 鸡DCs的形态学鉴定 |
2.2 鸡DCs的表型鉴定 |
2.3 对鸡DCs感染能力的测定 |
2.4 对鸡DCs表型标志的影响 |
2.5 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检测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猪外周血细胞免疫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猪抗沙门菌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
1 猪的免疫系统 |
2 猪感染沙门菌的发病机制 |
3 沙门菌诱导的天然免疫 |
4 沙门菌诱导的获得性免疫 |
4.1 T细胞的作用 |
4.2 B细胞的作用 |
5 细胞免疫检测方法 |
6 猪的细胞免疫研究进展 |
第一章 猪外周血细胞免疫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利用Histopaque-1083分离液分离猪外周血细胞 |
1.3 细胞活性分析 |
1.4 细胞增殖分析 |
1.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因子 |
1.6 qRT-PCR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 |
1.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亚群 |
1.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猪外周血细胞活性分析结果 |
2.2 ConA刺激猪外周血细胞增殖分析结果 |
2.3 细胞因子分析结果 |
2.4 猪外周血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猪霍乱沙门菌C500诱导仔猪细胞免疫应答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细菌培养 |
1.3 猪的免疫及样品采集 |
1.4 猪外周血淋巴细胞悬液的制备 |
1.5 BrdU ELISA法分析猪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增殖 |
1.6 流式细胞术分析猪外周血T细胞亚群 |
1.7 特异性CTL杀伤分析 |
1.8 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胞内细胞因子分泌 |
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免疫与采样 |
2.2 仔猪饲养记录 |
2.3 细胞增殖分析结果 |
2.4 胞内染色分析结果 |
2.5 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
2.6 CTL效应分析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沙门菌体外感染诱导猪上皮细胞和单核细胞应答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单核细胞的制备 |
1.3 细菌感染 |
1.4 细胞活性分析 |
1.5 细胞增殖分析 |
1.6 细胞因子的表达分析 |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细胞活性分析结果 |
2.2 细胞增殖分析结果 |
2.3 细胞凋亡分析结果 |
2.4 细胞因子的mRNA水平分析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致谢 |
(3)肠炎沙门菌新型抑炎效应蛋白TcpS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 沙门菌调控宿主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 |
1 沙门菌概述 |
2 沙门菌SPI-1和SPI-2效应蛋白 |
3 沙门菌诱导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 |
4 沙门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策略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肠炎沙门菌TcpS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分泌规律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肠炎沙门菌抑炎效应蛋白TcpS对细菌毒力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肠炎沙门菌TcpS干扰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TcpS TIR结构域功能性肽段的抑炎抗感染功效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抗体选择压引起H9N2 AIV抗原变异的氨基酸突变的鉴定及其诱导宿主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
1 流感病毒的抗原漂移与转换 |
1.1 抗原漂移 |
1.2 抗原转换 |
2 表面蛋白HA和NA在病毒感染宿主细胞中的作用 |
2.1 HA介导的病毒侵入宿主细胞 |
2.2 HA和NA的功能平衡 |
3 流感病毒抗原变异的研究进展 |
3.1 抗原变异的分子机制 |
3.2 H9N2 AIV HA基因抗原位点标定 |
4 免疫选择压对A型流感病毒进化的影响 |
4.1 天然免疫选择压 |
4.2 获得性免疫选择压 |
4.3 H9N2 AIV的免疫选择压 第一章 鸡胚模型传代病毒中与H9N2 AIV抗原变异相关的HA基因氨基酸突变的鉴定 |
1 试验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SPF鸡红细胞 |
2 方法 |
2.1 鸡胚模型传代的病毒HA基因突变氨基酸反向遗传系统质粒的构建 |
2.2 HA基因氨基酸突变重组病毒的拯救 |
2.3 抗病毒血清的制备 |
2.4 HA基因变异位点氨基酸在自然界中分布频率 |
2.5 重组病毒的鉴定 |
2.6 重组病毒的传代 |
3 结果 |
3.1 鸡胚模型传代病毒HA基因氨基酸突变重组病毒的拯救 |
3.2 HA基因变异位点氨基酸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3.3 鸡胚模型传代病毒与HA基因抗原变异相关的氨基酸突变的鉴定 |
3.4 HA基因198位点氨基酸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
4 讨论 |
5 小结 第二章 鸡模型传代病毒中与H9N2 AIV抗原变异相关的HA基因氨基酸突变的鉴定 |
1 试验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SPF鸡红细胞 |
2 方法 |
2.1 鸡胚模型传代的抗原变异病毒HA基因单突变氨基酸反向遗传系统质粒的构建 |
2.2 HA基因氨基酸突变重组病毒的拯救 |
2.3 抗病毒血清的制备 |
2.4 HA基因变异氨基酸位点的位置标定及自然界分布频率 |
2.5 重组病毒的鉴定 |
2.6 病毒的传代 |
2.7 HI试验 |
2.8 病毒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测定 |
2.9 病毒组织半数感染量(TCID_(50))测定 |
2.10 微量中和试验 |
2.11 交叉HI试验 |
2.12 交叉保护试验 |
3 结果 |
3.1 鸡模型传代病毒HA基因氨基酸突变重组病毒的拯救 |
3.2 HA基因变异氨基酸位点的位置标定及自然界分布频率 |
3.3 鸡模型传代病毒与HA基因抗原变异相关的氨基酸突变的鉴定 |
3.4 重组病毒感染能力测定 |
3.5 微量中和试验 |
3.6 HA基因198位点不同氨基酸病毒间交叉HI反应 |
3.7 交叉免疫保护试验 |
4 讨论 |
5 小结 第三章 抗体选择压对H9N2 AIV受体结合亲和力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SPF鸡红细胞 |
2 方法 |
2.1 受体结合亲和力试验(RDE试验) |
2.2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抗体选择压对病毒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亲和力的影响 |
3.2 HA_(A198V)对病毒受体结合亲和力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第四章 抗体选择压下传代的抗原变异病毒对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SPF鸡红细胞 |
2 方法 |
2.1 TCID_(50)测定 |
2.2 没有抗体选择压宿主鸡的感染试验 |
2.3 有抗体选择压宿主鸡的感染试验 |
2.4 组织/细胞总RNA的提取 |
2.5 组织总RNA的反转录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组织AID mRNA转录水平 |
2.7 HI试验 |
2.8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 |
2.9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不同组织中AID mRNA转录水平的差异性 |
3.2 抗体选择压下传代的抗原变异病毒对诱导宿主鸡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第五章 H9N2 AIV HA基因的A198V突变在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B细胞应答中的作用 |
1 试验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SPF鸡红细胞 |
2 方法 |
2.1 rF/HA_(A198V)病毒的灭活、纯化 |
2.2 ELISA |
2.3 解凝试验 |
2.4 病毒释放试验 |
2.5 神经氨酸酶活性检测 |
2.6 重组病毒rF/HA_(A198V)生长特性 |
2.7 HA_(A198V)在诱导宿主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2.8 HA_(A198V)在诱导宿主鸡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中的作用 |
2.9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HA_(A198V)对病毒与中和抗体结合力的影响 |
3.2 HA_(A198V)对病毒从宿主细胞表面解脱能力的影响 |
3.3 HA_(A198V)对病毒生长特性的影响 |
3.4 HA_(A198V)在诱导宿主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3.5 HA_(A198V)在诱导宿主鸡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中的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第六章 NA基因67-76位氨基酸缺失突变在诱导宿主天然免疫应答和特异性中和抗体中的作用 |
1 试验材料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2 方法 |
2.1 rF/NA_(△67-76)病毒拯救及TCID_(50)测定 |
2.2 rF/NA_(△67-76)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检测 |
2.3 解凝试验 |
2.4 病毒释放试验 |
2.5 受体结合亲和力试验 |
2.6 重组病毒rF/NA_(△67-76)生长曲线 |
2.7 ELISA |
2.8 微量中和试验和HI试验 |
2.9 rF/NA_(△67-76)病毒体内持续复制试验 |
2.10 病毒的传播途径特性试验 |
2.11 NA_(△67-76)在诱导宿主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2.12 NA_(△67-76)在诱导宿主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中的作用 |
2.13 数据分析 |
3 结果 |
3.1 重组病毒rF/NA_(△67-76)感染能力测定 |
3.2 NA_(△A67-76)对病毒神经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
3.3 NA_(△67-76)对病毒生长特性的影响 |
3.4 NA_(△67-76)对病毒抗原在宿主组织内残留的影响 |
3.5 NA_(△67-76)对病毒与中和抗体结合力的影响 |
3.6 NA_(△67-76)对病毒气溶胶传播能力的影响 |
3.7 NA_(△67-76)在诱导宿主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3.8 NA_(△67-76)在诱导宿主鸡特异性中和抗体中的作用 |
4 讨论 |
5 小结 全文总结 本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低氧环境、运动训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低氧环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1 传统高原低氧环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1.2 模拟低氧环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2 运动训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2.1 运动强度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2.2 运动时间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2.3 运动水平对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3 低氧训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
4 小结与未来展望 |
(6)肝肾移植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1红细胞免疫功能介导肝、肾疾病发病的主要物质基础及其相关作用[3-7] |
1.1 红细胞CR1 (CD35) 识别杀伤抗原及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 |
1.2 红细胞表面CR1、CD58、CD59共同协作将抗原递交给适应性免疫细胞, 调控适应性免疫反应 |
1.3 红细胞NKEF、CR1和SOD酶共同调控其他固有免疫反应 |
1.4 红细胞参与细胞因子调控作用 |
1.5 红细胞天然免疫功能受神经内分泌的调控 |
2 肝、肾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及研究进展 |
2.1 肝脏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8-12] |
2.2 肾脏疾病与红细胞免疫功能[13-16] |
3肝、肾移植与红细胞免疫功能[17-20] |
4 总结 |
(7)3周高住低训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与系统免疫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红细胞免疫的研究进展 |
1.2.红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 |
1.3.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
1.4.影响红细胞免疫的因素 |
1.5.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评价指标 |
1.6.红细胞免疫的医学临床应用 |
1.7.低氧运动与红细胞免疫 |
1.8.低氧运动与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 |
1.9.低氧运动与 B 细胞 |
1.10.低氧,运动与 T 细胞 |
1.11.低氧,运动与 NK 细胞 |
1.12.低氧运动与 NKT 细胞 |
1.13 红细胞免疫与系统免疫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HiLo安排 |
2.2.2 测试指标与测试时间 |
2.2.3 测试方法 |
2.2.4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5 数理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CD55和CD59的影响 |
3.1.1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表面 CD55 的影响 |
3.1.2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表面 CD59 的影响 |
3.1.3 高住低训不同阶段 CD59 与 CD55 的相关关系与相关程度 |
3.2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
3.2.1 3周高住低训对白细胞计数影响 |
3.2.2 3周高住低训对 T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
3.2.5 3周高住低训对 NK 细胞的影响 |
3.2.6 3周高住低训对 NKT 细胞的影响 |
3.2.7 3周高住低训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3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 |
3.3.1 3周高住低训对晨脉的影响 |
3.3.2 3周高住低训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3.4 3周高住低训中红细胞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关系 |
4. 分析讨论 |
4.1 3 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CD55和CD59的影响 |
4.1.1 3周高住低训对红细胞CD55的影响 |
4.1.2 3周高住低训对红细胞CD59的影响 |
4.1.3 HiLo引起红细胞 CD55、CD59 变化的机制 |
4.2 3 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机体系统免疫的影响 |
4.2.1 3周高住低训对白细胞计数影响 |
4.2.2 3周高住低训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
4.2.3 3周高住低训对 NK 细胞的影响 |
4.2.4 3周高住低训对 NKT 细胞的影响 |
4.2.5 3周高住低训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3 3 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 |
4.3.1 3周高住低训对晨脉的影响 |
4.3.2 3周高住低训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4.4 3周高住低训中红细胞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关系 |
5.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 研究设想及意义 |
二 主要实验方法 |
三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 CR1 分子数量的测定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图1 |
第二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 CR1 基因组密度多态性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图2 |
第三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功能的检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图3 |
第四部分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对 NK 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图 4 |
结论与展望 |
综述 |
红细胞免疫 |
NK 细胞与白血病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红细胞天然免疫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PA-X蛋白对黏膜树突状细胞天然免疫应答的影响[D]. 皇甫丹丹. 扬州大学, 2021
- [2]猪外周血细胞免疫流式细胞术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D]. 赵歌. 扬州大学, 2021(08)
- [3]肠炎沙门菌新型抑炎效应蛋白TcpS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机制研究[D]. 熊丹. 扬州大学, 2020
- [4]抗体选择压引起H9N2 AIV抗原变异的氨基酸突变的鉴定及其诱导宿主特异性中和抗体的初探[D]. 朱睿. 扬州大学, 2019
- [5]低氧环境、运动训练对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 王玺,高炳宏. 体育科研, 2019(03)
- [6]肝肾移植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进展与设想[J]. 王旭,陈虹,范铁艳,李俊. 医学与哲学(B), 2012(05)
- [7]3周高住低训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与系统免疫变化的影响[D]. 王玺.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8]从红细胞天然免疫学研究角度浅谈现代免疫学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 郭峰. 自然杂志, 2008(03)
- [9]从红细胞天然免疫学研究角度浅谈现代免疫学理论研究的思路与方法[A]. 郭峰. 第七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暨2008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2008
- [10]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D]. 张乃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