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影响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实效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杨文强[1](2019)在《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实效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基于权力监督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运用文献分析法,收集整理有关人大监督的研究文献,通过规范分析,再运用平衡记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结合层次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构建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实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平衡积分卡理论工具用于人大常委会监督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将平衡积分卡模式下的企业绩效评价维度进行转换,将财务维度转换为监督的业绩指标;将客户对企业表现的满意度转换为监督工作的回应和反馈;将企业内部管理转为对人大机构的内部组织、制度、人力等方面的建设情况的考核;将企业的学习与成长维度转换为监督的创新和发展,以此构建了一套由45个三级指标构成的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评价指标,并以F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工作为对象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各指标得分识别监督的薄弱环节并分析其成因。同时,梳理了全国地方人大的监督创新实践经验,提炼了若干典型经验范式,比如将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认可的陕西省镇坪县人大工作绩效评价体系、浙江省人大的民生事项票决制、广东省人大的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和福建省人大的代表履职平台等创新实践成果作为典型进行分析,提炼出可提升监督实效的借鉴思路。最后,结合前述研究结果提出了建立监督实效评价体系并强化结果运用;完善监督相关法规制度、提高人员履职能力、设置专职监督机构;加强监督信息宣传、扩大公众有序参与;创新监督意见的形成和评价机制、创新多种监督方式的组合运用、提高监督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等一系列提高监督实效的具体对策。
邹添[2](2020)在《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问题研究 ——以W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县级人大监督在党的领导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加快推进,监督能力、监督效果得到大幅提升。但监督偏软、偏松的问题也同时成为制约县级人大监督作用发挥的重要一环。本文从落实党的决策部署、代表人民行使权力、维护宪法法律实施的三个县级人大监督角色定位着手,以W县为例,重点对议题确定、方式选择、人员组成、监督过程、结果运用及跟踪等W县人大2011-2019年监督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运用地方人大监督力度指数对9年间的W县人大监督力度进行纵向对比研究,概括出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总体趋势递增、重点领域监督实效突出、创新对监督实效促进明显等三大显着特点。重点通过运用文本结构研究的方法对W县人大9年间的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调查报告的篇幅结构、问题建议重复率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发现了选题不够科学、调查不够有效、调研报告不够深入、会议审议质量不够理想、重点问题跟踪不够长效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监督动力、内外压力和监督机制不足是制约W县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性的关键所在。最后从加强对人大党内监督、内部管理、鼓励程序创新、社会约束四个方面提出了增强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的对策。
连振隆[3](2017)在《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的权力结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工人阶级维护和保障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顶层设计,是中国人民独立当家作主、全面执政治国的制度安排。围绕构建科学高效的中共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这一主题,本文主要研究了它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现实内容、存在问题及其对策建议。总体来看,中共权力结构是中共各个权力要素在空间上并存与时间上继起的动态整体,以党管军队、党管政法、党管干部、党管媒体为强力支撑,以党内关系、党政关系、党军关系和党群关系为基本内容,以各级党委为同一层级其它党组织的权力圆心,以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为权力核心,以定期任职制、中央集权制为权力接点,以权力授予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为权力经络,共同构成了内外相连、上下互动、纵横交错的塔体结构。它吸纳了现代政治权力结构的基本内核,植根于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历史土壤,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共党人的创造改进,其实质早已超出单纯的党内自组织结构,而是聚合为中共领导权力与立法、行政、军事、司法等国家权力之间的协同治理体系,以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展示了它在中国大地所焕发出的最有权威、最有气势、最有效率的领导力和创造力!中共权力结构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中国化的时代选择,拓展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实践创造,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中共权力结构的理论依据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和中共领袖人物对中共权力的论述两个部分。本文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主要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四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重要观点;关于中共领袖人物的论述,主要论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等五位领袖关于中共权力的观点。当然,他们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观点,主要是从他们的实践需要出发所作的实务性阐发,故中共权力结构的理论依据只能从他们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中去挖掘。中共权力结构经历了从“以俄为师”到“以苏为鉴”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历史任务具体地规定了中共权力结构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的实践内容。中共权力结构中始终具有生命力的实践经验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力理论被实践证明具有真理性的当代存在,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权力实践被历史检验而具有科学性的中国智慧。中共权力结构的现实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权力组合关系,二是权力运行机制。关于中共权力组合关系,包括纵向、横向两个向度的组合关系。纵向权力组合关系就是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所依次承载的中央领导权力、地方领导权力和基层领导权力;横向权力组合关系包括党内权力和党领导国家的权力两个部分。其中,党内横向权力可再分为党的政治领导权力、思想领导权力、组织领导权力、统战领导权力、军事领导权力、政法领导权力和纪律监督权力等七个方面;党领导国家的权力可再分为党对人大的领导权力、党对政府的领导权力、党对司法的领导权力等几个方面。关于中共权力运行机制,与党内权力和党领导国家的权力相对应,包括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和党领导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两部分。这两部分的运行机制都可再分为权力授受机制、决策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主要机制。从权力载体看,党内权力运行机制和党领导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在形式上是相互平行的;但从权力位阶看,基于党委领导党组、机关党组成员对应兼任机关行政领导班子成员的权力组合模式,使党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实质上规定了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内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中共权力结构总体上是科学的、合理的;中共全面深化改革的执政方略,同时说明中共权力结构的运行机制还存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表现为:在权力授受机制方面,存在地方和部门领导干部届中频繁调整、地方党委书记授权过于集中等问题;在权力决策机制方面,存在党管干部原则的个人化、德才兼备标准的片面化、公平竞争机制的唯亲化、领导晋升路径的线性化等问题;在权力监督机制方面,存在地方纪委聚焦重点不够、监督主体协同监督不力、关键岗位权力制约不足等问题;在权力保障机制方面,存在党委政法领导体制与现代法治体系难以完全对接的问题。针对上述具体问题,本文分别提出优化对策:一是在优化权力授受机制方面,提出调整党代会纵向权力授权顺序为“先中央后地方”、改进地方党委会权力配置为“一正三副N常委”模式等建议;在优化权力决策机制方面,提出健全人事决策机制、评价考核标准、公平竞争机制、能上能下机制等方面的建议;在优化权力监督机制方面,提出建立健全综合监督机构、纪委领导体制、权力制衡机制、党委巡视机制等建议;在优化权力保障机制方面,提出整合党管政法的协同体系、完善党管政法的监督机制等对策建议。
王昆[4](2019)在《W市K区人大监督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县级人大作为设立常委会的最基层人大,依法改进和加强监督工作,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丰富的基层实践和旺盛的活力源泉。当前,国家改革进入深水期,正处在全面加强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行时,人大监督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人民权利和国家各项权力依法正当行使。民主法制建设的根在基层,新形势新任务对县级人大监督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作为监督主体的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依法行使监督权过程中却面临许多问题瓶颈,分析其成因并研究如何加以破解,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本论文基于作者对人大监督工作的历史研究和在W市K区人大工作的实践探索,以W市K区人大监督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走访、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方式,分析了W市K区人大监督工作的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原因,对影响县级人大监督工作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K区人大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在基层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独特优势。然而,K区人大监督权的行使在监督工作制度、监督主体、监督环境等方面存在着瓶颈障碍问题。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探索一条扭转K区人大监督中存在的被动现象,强化人大监督职能、提高人大监督质效的新途径,对县级人大监督理论完善和监督工作探索实践提供参考。
张圆[5](2019)在《内蒙古人大监督职能履行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权力,是“人民主权论”的重要制度设计,在我国的法律监督体系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具有最高层次、权威和法律效力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对行政机关提升公共管理效率和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从而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内蒙古人大常委会不断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提高监督实效,强化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强化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制约,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创新监督方式,提升监督实效,取得显着成绩。但在履行监督职能过程还存在不会监督、不敢监督、监督不够精准有效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人大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单列专章强调,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保证各级国家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决定》的出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时代与时俱进完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为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权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支持和保证。为进一步加强对人大监督职能的研究,本文以内蒙古人大为例,通过规范性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内蒙古人大监督工作现状,指出了内蒙古人大在监督内容、过程、以及效果在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监督制度不够完善、工作体制机制不健全、方法手段不科学、队伍建设不适应工作需要等制约因素,探索提出了增强地方人大监督实效的路径,比如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监督方式、加强人大队伍建设等,以期对改进监督方式,完善监督内容,提升监督实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魏桃清[6](2013)在《地方人大监督选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可法可依在某种程度上得以解决,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问题就摆上了议事日程。但是近年来,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存在走过场、无实效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由于监督选题工作针对性不强,导致未能很好地抓住监督工作重点和难点,同时没很好地运用较强硬的监督措施等,使得地方人大监督效果不明显,与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不相符。人大监督权是与立法权并重的权力,目前理论界与人大系统工作研究中,对地方立法选题研究得比较系统、全面和透彻,虽然各界也能认识到人大监督选题的重要意义,但对监督选题的研究更多是停留在某个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作系统、全面、深入地研究。由于人大工作范围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民主建设的方方面面,这给地方人大监督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选择,但地方人大如何进行监督选题,才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期待,这对地方人大选准选好监督议题提出了要求。本文主要以地方人大的实践为例,认真总结提炼了监督选题的概念、分类及发展阶段,深入分析目前地方人大监督选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等方法,以历史的经验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作法为借鉴,提出提高地方人大监督选题实效的对策建议。本文中的一些基础数据、理论论述和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黄业龙[7](2019)在《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大监督职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的重要职权。多年来,各级地方人大经过不断探索,在依法有效行使监督职权、发挥人大监督作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对地方人大监督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期盼。因此,加强对地方人大监督履职情况的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对进一步破解人大监督履职的难题,提升地方人大监督履职实效,发挥地方人大监督的作用,树立地方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本文从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情况着手,通过文献法、调研法展现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的实践情况,呈现出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归纳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在总结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市、湛江市三地的人大监督履职经验中得到启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的措施。具体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文的研究思路,明确了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情况及其特点。主要通过整理文件资料、分析数据、选取典型案例等将阳江市人大近三年来监督履职的情况客观地展现出来。第三部分,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通过与珠海等市的对比,得到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存在重点不突出、刚性欠缺、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未能积极争取党委支持、对监督履职认识出现偏差、法律职责划分不明确、人员力量不足四个方面。第四部分,珠海等市人大监督履职的经验与启示。主要介绍了珠海等市在积极争取党委支持、做好跟进落实工作、有效运用专题询问形式等有益经验,并从中得到启示。第五部分,提升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实效的对策。从具有操作性和针对性的角度,提出强化党管人大工作意识、积极争取市委对人大监督履职的支持,强化依法履职意识、充分运用好法定监督形式,强化跟踪落实意识、做好人大监督履职的后续工作,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人大监督履职能力四个方面的对策。
刘俊[8](2012)在《乡镇人大监督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大关县玉碗镇人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明确界定了乡镇人大监督的有关概念,并对乡镇人大监督的属性和作用进行了简要概述,同时对乡镇人大监督的对象和内容、程序和方式以及监督的结果等作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以玉碗镇人大为个案,着重分析了玉碗镇人大监督的实践现状,并就其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工作经费保障、监督的方式和内容等要素进行了深入阐述,进而指出当前玉碗镇人大监督仍然存在着诸如“监督主体监督意识较差,缺乏有效监督的社会氛围;现有体制安排不顺,严重制约了镇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镇人大工作保障不足,无力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活动;无人大常设机构设置,导致镇人大闭会期间监督实体‘缺失’;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较弱,致使镇人大整体履职质量不高;镇人大监督机制不健全,人大监督底气不足”等问题,并在西方国家地方立法机构对地方政府监督进行经验借鉴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提高乡镇人大监督政府工作的社会支持度、理顺乡镇党委、人大和政府的关系、落实乡镇人大工作保障、明确乡镇人大主席团的常设机构性质、提升乡镇人大代表的履职素质、完善乡镇人大监督机制”等强化乡镇人大监督的对策思路。
谢淑妍[9](2020)在《常州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赋予了人大及其常委会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进行监督的法定职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监督模式已经滞后。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信息滞后、信息分析效率低等问题无法解决,预算监督力度低、监督的过程流于形式、监督实效差等等。为此,201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推进地方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各级人大部门如何有效推进预算联网监督提出了明确的改革要求。常州市人大在推行预算联网监督工作后,将互联网技术和人大预算监督有机结合,从一定程度上加强了预算监督的效力。但与此同时,监督主体专业薄弱、监督系统功能利用率低、政府行政效率、财政管理水平、预算公开程度、公众参与度等方面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地改善,推行预算联网监督所预期的效果并没有真正达到。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监督主体专业水平的制约、联网监督系统自身功能缺陷、法律法规和机制体制空白以及预算公开度和公众参与度的薄弱,建议从提升监督主体思想认识和专业水平、提高联网监督系统的功能、强化法律保障和健全各项机制、提高预算公开和公众参与程度几个方面进行完善。该论文有图3幅,表9个,参考文献54篇。
蔡玉龙[10](2015)在《地方人大监督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方人大监督权,是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为全面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防止行政、司法机关滥用权力,通过法定的方式和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实施的检查、调查、督促、纠正、处理的强制性权力。地方人大监督权在整个国家监督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是由人民主权原则所决定的。人民主权原则决定了人大监督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具体化和实践化,是从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直接转化而来的一种国家权力,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上升为国家权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权利对权力的监督的最高形式,无疑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因而,地方人大监督权的行使,有利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中去,避免权力的滥用,防止和杜绝腐败;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利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实现和维护人民当家作主。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权的作用在实践中还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地方人大监督权在实践中普遍比较“疲软”,这与其理论和法律规定上的“刚硬”形成了鲜明对比。因而,对地方人大监督权进行系统研究,找到解决地方人大监督权困境的出路,充分发挥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应有功效,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阐述了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基本理论问题;其次,梳理了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历史发展问题;再次,概括了地方人大监督权体系问题;又次,阐明了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实践中的权力关系问题;最后,总结了地方人大监督权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完善地方人大监督制度的建议,以期使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权在实践中能够真正得以落实,发挥实效。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包括其概念、特征、构成要素、功能等,澄清了地方人大监督权的本体问题,为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地方人大监督权是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是地方人大国家权力机关地位的象征和保证,具有民主性、全局性、权威性、法定性、间接性等特征。地方人大监督权是一个由不同要素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主体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其对象是指那些由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的,并向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国家机关及国家机关组成人员;其内容包括立法监督、宪法法律实施监督、对“一府两院”的监督等;其方式包括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计划和预算监督、执法检查、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罢免和撤职等。地方人大监督权实质上是人民的监督权,具有高度权威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人大制度的必然要求,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第二部分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历史维度进行了阐述,包括革命根据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个阶段,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来龙去脉问题进行了归纳分析,从中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我国的地方人大监督权萌芽于革命根据地时期,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发展与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在革命根据地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之路,也走上了探索革命政权建设之路,先后建立了苏维埃制度、参议会制度、人民代表会议制,使地方人大监督权得以萌芽。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和1954年宪法的制定,我国正式建立了人大制度,并赋予了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监督权,从而正式确立了地方人大监督权。在改革开放时期,随着县级以上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设立以及1982年宪法的颁布实施,特别是2006年监督法的制定实施,使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不断得以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党的一系列正确方针政策的指引,使我国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第三部分对地方人大监督权体系进行了阐述,包括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财政监督、执法检查、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询问和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明确了地方人大监督权体系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地方人大监督权是由一系列具体监督权力组成的,但这些具体监督权力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其共同构成了地方人大监督权这个有机整体。因此,地方人大监督权体系就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具体监督职权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排列的整体。其中,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一府两院”进行监督的重要形式,也是“一府两院”向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的重要表现;财政监督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掌控政府“钱袋子”的方式,也是监督政府的最有效的手段;执法检查是在视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专门监督法律实施的工作,是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方式创新的产物;询问和质询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职权的方式之一,是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权的一种独特运行方式,等等。第四部分对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实践中的权力关系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地方人大监督权与执政党执政权、政府行政权、司法机关司法权的关系,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建议。由于对代议机构监督权力的研究,只有在国家权力的整体结构中以及代议机构自身的权力构成中进行分析才能够获得充分的说明,因而,我们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研究,只有从其实践中所形成的权力关系着手,才能真正找到理解地方人大监督权的钥匙。其中,地方人大监督权与执政党执政权之关系,是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实践中最重要的权力关系,也是首先要正确处理好的权力关系,两者关系可以概括为,执政党的执政权领导地方人大的监督权,地方人大监督权监督执政党的执政权。但在实践中由于认识和体制上原因,两者关系难以正确处理。对此,我们应提高认识,理顺体制,加强地方人大监督权对执政党执政权的监督,理顺两者关系;地方人大监督权与地方政府行政权之关系,是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实践中重要的权力关系,两者关系就是地方人大监督权对地方政府行政权进行监督,但在实践中存在立法监督难以实现有效化、人事监督难以实现实质化、财政监督难以实现精细化等问题,因而,我们必须厘清权限、加强立法监督,理顺关系、加强人事监督,健全制度、加强财政监督,正确处理好两者关系;地方人大监督权与地方司法机关司法权之关系,是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实践中权力关系的重要内容,两者关系就是地方人大监督权对地方司法机关司法权进行监督,但在实践中存在重形式监督轻实质监督、重实体监督轻程序监督、重“个案监督”轻“类案监督”等问题。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要实现地方人大监督司法重点的三个转向,即从形式监督转向实质监督,从实体监督转向程序监督,从“个案监督”转向“类案监督”。第五部分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困境及其解决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地方人大监督权目前存在的一些困境,并对如何解决这些困境提出了相关对策。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断加强,监督实效明显。然而,与人民群众不断发展的权利要求以及权力秩序中的脱序现象相比,监督工作总体上依然是地方人大工作的薄弱环节,地方人大监督权运行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不少困境,包括地方人大监督重点不突出、地方人大监督手段不强硬、地方人大监督过程不完整、地方人大监督程序不完备等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地方人大监督权的有效运行,必须予以解决。对此,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党与地方人大的关系,加强地方人大自身的监督能力,以保证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实效。
二、浅谈影响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实效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影响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实效的原因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实效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与特色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地方人大常委会 |
2.1.2 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实效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权力制约与监督理论 |
2.2.2 绩效管理理论 |
3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的职权履行现状分析 |
3.1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的基本特性 |
3.2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的现状分析-以F省为例 |
3.2.1 监督的制度建设 |
3.2.2 监督的组织建设 |
3.2.3 监督的队伍建设 |
3.2.4 监督方式的多元化运用 |
3.2.5 监督的过程公开与公众参与 |
3.2.6 监督对社会民意的回应 |
3.2.7 监督对公共政策的推动 |
3.2.8 监督实效评价的探索 |
4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的评价研究—以F省为例 |
4.1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的分析模式 |
4.2 平衡记分卡的适用性分析 |
4.2.1 契合了人大监督的本质性要求 |
4.2.2 契合了人大监督的实效性要求 |
4.2.3 契合了人大监督的整体性要求 |
4.2.4 公共部门评价实践的可借鉴性 |
4.3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评价的维度选择 |
4.4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评估的指标选择 |
4.4.1 监督的业绩 |
4.4.2 监督的回应与反馈 |
4.4.3 监督的组织内部管理 |
4.4.4 监督的创新与发展 |
4.5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
4.5.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5.2 调查对象的选择 |
4.5.3 调查结果的测算 |
5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的实证分析—以F省为例 |
5.1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的模糊综合评价 |
5.1.1 模糊综合评价的调查问卷设计 |
5.1.2 模糊综合评价的实施过程 |
5.2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的薄弱指标分析 |
5.2.1 监督的薄弱指标识别 |
5.2.2 监督的薄弱指标分析 |
5.3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存在的问题分析 |
5.3.1 监督注重程序性,忽视实效性 |
5.3.2 监督的强制力不足、保障力不够 |
5.3.3 监督的公开性不强、参与度不高 |
5.3.4 监督的创新性不足、信息化不够 |
6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践的典型经验分析 |
6.1 陕西省镇平县的“人大工作绩效标准” |
6.2 浙江省人大的“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 |
6.3 信息化条件下的地方人大监督创新 |
6.4 创新实践的典型经验借鉴分析 |
6.4.1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升监督实效的基础 |
6.4.2 扩大公众参与是提升监督实效的重点 |
6.4.3 提高信息化是提升监督实效的关键 |
7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提升的对策建议 |
7.1 建立科学的监督实效评价及结果运用机制 |
7.1.1 建立科学的监督实效评价指标体系 |
7.1.2 完善评价结果运用 |
7.2 以加强内部建设增强监督保障 |
7.2.1 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 |
7.2.2 完善和细化监督制度 |
7.2.3 加强常委会内设机构的建设 |
7.3 以扩大公开性促监督合力形成 |
7.3.1 加大监督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
7.3.2 扩大公众对监督工作的有序参与 |
7.4 以加强创新性促监督实效提升 |
7.4.1 创新监督意见的形成机制和监督后评价机制 |
7.4.2 创新监督方式的组合运用 |
7.4.3 提高监督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评价的指标权重对比调查问卷 |
附录B 地方人大常委会监督实效评价的定性指标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2)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问题研究 ——以W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选题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访谈法 |
1.4.4 个案分析法 |
1.5 论文可能的创新 |
第2章 县级人大监督相关理论阐述 |
2.1 县级人大监督的角色定位 |
2.1.1 落实党的决策部署 |
2.1.2 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
2.1.3 维护宪法法律实施 |
2.1.4 多元角色互相统一 |
2.2 县级人大监督实效的内容 |
2.3 相关理论基础 |
2.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
2.3.2 责任政府理论 |
第3章 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的实践探索 |
3.1 W县人大监督工作开展情况 |
3.1.1 监督议题的确定 |
3.1.2 监督方式的选择 |
3.1.3 监督人员的组成 |
3.1.4 监督过程 |
3.1.5 监督结果的运用及其后续跟踪 |
3.2 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特点 |
3.2.1 监督实效性总体趋势递增 |
3.2.2 重点领域的监督实效突出 |
3.2.3 创新对监督实效促进明显 |
第4章 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的问题和原因 |
4.1 W县人大监督实效性存在问题 |
4.1.1 选题征求意见不够科学 |
4.1.2 调查检查方式不够有效 |
4.1.3 调研报告内容不够深入 |
4.1.4 会议审议质量不够理想 |
4.1.5 重点问题跟踪不够长效 |
4.2 制约人大监督实效性的原因分析 |
4.2.1 监督动力不足 |
4.2.2 内外压力不足 |
4.2.3 监督机制不足 |
第5章 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增强的对策 |
5.1 加强对人大的党内监督 |
5.2 加强人大内部管理 |
5.2.1 加强代表、委员履职管理 |
5.2.2 强化人大能力建设 |
5.2.3 善于借用专业力量 |
5.3 鼓励人大监督程序创新 |
5.3.1 上级人大的支持、指导和示范 |
5.3.2 加强同级人大工作交流 |
5.3.3 持续主动创新及其制度化 |
5.4 强化人大监督的社会约束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本研究相关概念解析 |
三、学术界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党权力论述 |
一、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 |
二、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 |
三、列 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 |
四、斯大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权力的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一、毛泽东对党内权力的论述 |
二、毛泽东关于党领导国家的权力论述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袖对政党权力的论述 |
一、邓小平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二、江泽民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三、胡锦涛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四、习近平关于政党权力的论述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过程 |
第一节 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 |
一、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组合关系的实践 |
二、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运行机制的实践 |
第二节 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 |
一、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组合关系的实践 |
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运行机制的实践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的实践 |
一、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组合关系的实践 |
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权力运行机制的实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的现实组合关系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主要内容 |
一、党的权力结构的纵向组合关系 |
二、党的权力结构的横向组合关系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基本特征 |
一、综合性 |
二、客观性 |
三、系统性 |
四、制衡性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合理性分析 |
一、党的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合理性标准 |
二、党的权力结构组合关系的合理性分析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权力机构的主要运行机制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运行机制的主要内容 |
一、党内权力运行机制 |
二、党领导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 |
三、两类权力运行机制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运行机制的评价标准 |
一、民本准则 |
二、核心准则 |
三、协同准则 |
四、效率准则 |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权力运行机制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中国共产党权力授受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二、中国共产党权力决策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三、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四、中国共产党权力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五章 优化中国共产党主要权力运行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优化中国共产党权力授受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实现党的核心权力授受机制的系统化、定型化 |
二、调整党代会纵向权力授受顺序为先中央后地方 |
三、改进地方党委权力配置“一正三副N常”模式 |
第二节 优化中国共产党权力决策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构建党管干部与民主选举相结合的人事决策机制 |
二、构建客观条件与主体德才相结合的评价考核标准 |
三、构建控选授职与竞争择优相结合的公平竞争机制 |
四、构建螺旋递进与刚性虚化相结合的能上能下机制 |
第三节 优化中国共产党权力监督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建立健全一体两面、全域覆盖的综合监督机构 |
二、建立健全中央统筹、地方垂直的纪委领导体制 |
三、完善审批公开、程序公正的权力制衡机制 |
四、强化队伍精干、措施精准的党委巡视机制 |
第四节 优化中国共产党权力保障机制的对策建议 |
一、提升政法统筹能力,整合党管政法的协同体系 |
二、规范司法监督程序,完善党管政法的监督机制 |
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发挥党管政法的领导作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W市K区人大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县级人大监督职能理论阐述 |
2.1 核心概念 |
2.1.1 人大监督权 |
2.1.2 人大监督主体 |
2.1.3 人大监督对象 |
2.1.4 人大监督内容 |
2.2 县级人大监督的原则及实现形式 |
2.2.1 县级人大监督的原则 |
2.2.2 县级人大监督权实现形式 |
2.3 理论基础 |
2.3.1 代议制、议行合一及民主集中制理论 |
2.3.2 权力制约理论 |
2.3.3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W市K区人大监督现状分析 |
3.1 W市 K区人大基本情况 |
3.1.1 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构成情况 |
3.1.2 常委会机关构成情况 |
3.2 监督工作现状 |
3.2.1 加强监督制度建设 |
3.2.2 监督党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 |
3.2.3 监督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
3.2.4 监督推动依法治区 |
3.3 考察学习外地人大监督工作 |
3.3.1 加强财政预算决算监督 |
3.3.2 监督推动城市社区活力发展 |
3.3.3 提升人大代表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W市K区人大监督问题分析 |
4.1 W市 K区人大监督工作的制度保障缺失 |
4.1.1 相关法律对监督概念定义不明确 |
4.1.2 监督主体依法履职缺乏绩效考核机制 |
4.1.3 代表履职缺乏相应保障 |
4.1.4 缺乏惩戒和约束机制 |
4.2 监督主体自身问题 |
4.2.1 监督主体人员结构不合理 |
4.2.2 监督主体履职动力不足 |
4.2.3 监督形式单一 |
4.2.4 人代会、常委会重程序轻实质 |
4.3 开展监督的环境问题 |
4.3.1 体制内部监督环境 |
4.3.2 社会公众对人大监督工作关注度低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W市K区人大监督问题解决对策 |
5.1 强化人大监督的制度保障 |
5.1.1 完善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制度 |
5.1.2 落实人大代表履职保障 |
5.1.3 完善监督工作激励和约束机制 |
5.2 创新监督方式提升履职能力 |
5.2.1 科学公开选取监督议题 |
5.2.2 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 |
5.2.3 探索刚性监督手段的常态化运用 |
5.2.4 严格代表建议办理验收 |
5.3 营造人大行使监督权的良好氛围 |
5.3.1 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监督全过程 |
5.3.2 人大监督与支持“一府一委两院”依法行权相结合 |
5.3.3 推进监督过程向社会公开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5)内蒙古人大监督职能履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存在的不足 |
一、人大监督的理论分析 |
(一)人大监督的基本理论 |
1.权力制约理论 |
2.“有限政府”理论 |
3.马克思主义民主监督理论 |
(二)人大监督的基本概念 |
1.人大监督的内涵 |
2.人大监督的职能 |
3.人大监督的方式 |
二、内蒙古人大监督职能履行现状分析 |
(一)内蒙古人大履行监督职能的成效 |
1.监督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
2.监督内容更加突出 |
3.监督机制更加优化 |
4.监督实效进一步提升 |
(二)内蒙古人大履行监督职能存在的问题 |
1.监督方式较为单一 |
2.监督程序不够完善 |
3.监督效果不明显 |
三、内蒙古人大监督职能有效发挥的制约因素 |
(一)监督制度因素 |
1.人大监督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
2.法律责任制度尚未明确 |
(二)体制机制因素 |
1.调查研究不够深入 |
2.职责定位存在交叉 |
3.缺乏强有力的推动落实和评价机制 |
(三)方法手段不科学 |
1.柔性监督多,刚性监督少 |
2.综合性监督手段运用少 |
(四)人员队伍因素 |
1.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
2.人大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
四、内蒙古人大履行监督职能的对策建议 |
(一)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 |
1.完善监督法律体系 |
2.探索建立人大监督评价制度 |
3.建立人大监督公开制度 |
4.健全任后监督制度 |
(二)不断完善人大监督工作体制机制 |
1.做好做实调查研究 |
2.探索建立人大协同机制 |
(三)积极探索人大监督新方式新途径 |
1.审议意见清单化 |
2.用大数据打造数字化人大监督 |
3.建立健全群众参与监督的平台 |
4.积极为执法检查引入第三方评估 |
(四)进一步加强人大队伍建设 |
1.着力提高人大代表素质 |
2.不断优化组成人员结构 |
3.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
4.不断推进人大智库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地方人大监督选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论题的提出 |
1.1.1 提出背景 |
1.1.2 所要解决的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专题研究数量不多 |
1.3.2 国外研究较少 |
1.4 研究方法 |
1.4.1 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 |
1.4.2 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相结合 |
1.5 主要创新 |
1.5.1 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监督选题 |
1.5.2 从所有省级地方人大实践的角度研究 |
1.5.3 数据和有关论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
第二章 地方人大监督选题的基础理论 |
2.1 地方人大监督及监督选题的概念 |
2.1.1 地方人大监督的概念 |
2.1.2 地方人大监督选题的概念 |
2.2 地方人大监督议题的分类 |
2.2.1 按照选定依据来分 |
2.2.2 按照监督对象来分 |
2.2.3 按照监督内容来分 |
2.2.4 按照监督方式来分 |
第三章 地方人大监督选题的发展阶段 |
3.1 起步阶段 |
3.2 探索阶段 |
3.3 强势推进阶段 |
3.4 有法可依阶段 |
第四章 地方人大监督选题中存在的问题 |
4.1 监督观念不正确,监督选题较被动 |
4.1.1 监督者主动监督的意识不强 |
4.1.2 被监督者缺乏自觉接受监督的观念 |
4.1.3 监督选题工作较被动 |
4.2 监督机制不统一,监督选题较随意 |
4.2.1 监督选题较随意 |
4.2.2 监督议题的确定机制不一致 |
4.3 议题分布不均衡,监督选题不科学 |
4.3.1 数量分布不均衡 |
4.3.2 内容分布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 |
4.3.3 手段的使用和时间的分布不科学 |
4.4 公众参与不深入,监督选题不民主 |
4.4.1 公众参与量不大 |
4.4.2 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 |
4.4.3 公众参与效果不明显 |
第五章 国外议(国)会监督选题的经验 |
5.1 美国国会监督选题的有关情况 |
5.1.1 监督选题主要涉及三部分对象 |
5.1.2 监督选题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 |
5.1.3 监督选题主要涉及两种刚性手段 |
5.2 英国议会监督选题的有关情况 |
5.2.1 监督选题内容以否定性监督为主 |
5.2.2 监督选题手段较为刚性 |
5.3 法国议会监督选题的有关情况 |
5.3.1 监督选题较为广泛 |
5.3.2 监督选题方式较为灵活 |
5.4 三国监督选题比较及启示 |
5.4.1 监督选题内容比较 |
5.4.2 监督选题对象比较 |
5.4.3 监督选题刚性手段比较 |
第六章 提高地方人大监督选题实效的对策 |
6.1 从宏观理念层面上 |
6.1.1 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
6.1.2 坚持六个原则 |
6.2 从微观操作层面 |
6.2.1 规范监督选题“四要素” |
6.2.2 健全监督选题“四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1.3.1 相关概念 |
1.3.2 基本理论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情况及其特点 |
2.1 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情况 |
2.1.1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情况 |
2.1.2 审批决算及听取审议计划、预算、审计报告情况 |
2.1.3 执法检查情况 |
2.1.4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情况 |
2.1.5 调研督促和人大代表视察监督情况 |
2.2 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的特点 |
2.2.1 自主权相对较大 |
2.2.2 多采用柔性监督 |
2.2.3 监督履职频率较低 |
第三章 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重点不突出 |
3.1.2 刚性欠缺 |
3.1.3 人员力量不足 |
3.2 原因分析 |
3.2.1 未能积极争取党委的支持 |
3.2.2 对人大监督履职的认识出现偏差 |
3.2.3 法律职责划分不明确 |
3.2.4 人大干部和代表结构欠科学及监督审议会议时间过短 |
第四章 省内一些地市人大监督履职的经验与启示 |
4.1 省内一些地市人大监督履职的经验 |
4.1.1 积极争取党委的支持 |
4.1.2 做好跟进落实工作 |
4.1.3 有效运用专题询问形式 |
4.2 省内一些地市人大监督履职的启示 |
4.2.1 强化党管人大监督的意识 |
4.2.2 强化依法履职意识 |
4.2.3 注重运用专题询问形式 |
4.2.4 注重监督的跟进工作 |
第五章 提升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实效的对策 |
5.1 强化党管人大工作意识,积极争取市委对人大监督履职的支持 |
5.2 强化依法履职意识,充分运用好法定的监督形式 |
5.3 强化跟进意识,做好监督履职的督促落实工作 |
5.4 加强自身建设,提升人大监督履职能力 |
5.4.1 加强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队伍建设 |
5.4.2 健全委员专职化制度 |
5.4.3 提高人大代表素质和监督履职能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情况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乡镇人大监督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大关县玉碗镇人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个案选择原因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6 论文研究方法 |
第2章 乡镇人大监督的理论界定 |
2.1 监督的概念和属性 |
2.1.1 监督的概念 |
2.1.2 监督的属性 |
2.2 人大与人大监督的概念、属性和作用 |
2.2.1 人大与人大监督的概念 |
2.2.2 人大监督的属性 |
2.2.3 人大监督的作用 |
2.3 乡镇人大与乡镇人大监督的概念、属性和作用 |
2.3.1 乡镇人大与乡镇人大监督的概念 |
2.3.2 乡镇人大监督的属性 |
2.3.3 乡镇人大监督的作用 |
2.4 乡镇人大监督的对象和内容、程序和方式及结果 |
2.4.1 乡镇人大监督的对象和内容 |
2.4.2 乡镇人大监督的程序和方式 |
2.4.3 乡镇人大监督的结果 |
第3章 乡镇人大监督现状分析 |
3.1 玉碗镇人大监督现状分析 |
3.1.1 玉碗镇基本情况 |
3.1.2 玉碗镇人大基本情况 |
3.1.3 玉碗镇人大监督现状 |
3.2 当前玉碗镇人大监督存在问题解析 |
3.2.1 监督主体监督意识较差,缺乏有效监督的社会氛围 |
3.2.2 现有体制安排不顺,严重制约了镇人大监督作用的发挥 |
3.2.3 镇人大工作保障不足,无力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活动 |
3.2.4 无人大常设机构设置,导致镇人大闭会期间监督实体“缺失” |
3.2.5 人大代表参政议政能力较弱,致使镇人大整体履职质量不高 |
3.2.6 镇人大监督机制不健全,人大监督底气不足 |
第4章 西方国家地方立法机构对地方政府监督的经验借鉴 |
4.1 西方国家地方立法机构与地方政府关系模式简介 |
4.1.1 从属模式 |
4.1.2 同一模式 |
4.1.3 分权模式 |
4.1.4 我国乡镇人大、政府关系与西方关系模式比较 |
4.2 西方国家地方立法机构对地方政府监督的内容 |
4.2.1 政务工作监督 |
4.2.2 财政工作监督 |
4.2.3 人事任免监督 |
4.2.4 我国乡镇人大监督内容与西方监督内容比较 |
4.3 西方国家地方立法机构对地方政府监督的方式 |
4.3.1 调查 |
4.3.2 质询 |
4.3.3 信任投票 |
4.3.4 弹劾 |
4.3.5 我国乡镇人大监督方式与西方监督方式比较 |
4.4 西方国家地方立法机构对地方政府监督的可借鉴之处 |
4.4.1 立法机构监督独立 |
4.4.2 监督工作物质保障和组织保障有力 |
4.4.3 议员监督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
4.4.4 监督机制建设较为完善 |
4.4.5 我国乡镇人大监督现状与西方监督现状比较 |
第5章 强化乡镇人大监督的对策思路 |
5.1 提高乡镇人大监督政府工作的社会支持度 |
5.1.1 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监督氛围 |
5.1.2 提高认识,增强监督主体权力意识 |
5.2 理顺乡镇党委、人大和政府的关系 |
5.2.1 坚持和完善乡镇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
5.2.2 统筹和协调乡镇人大对政府的监督 |
5.3 落实乡镇人大工作保障 |
5.3.1 落实乡镇人大工作物质保障 |
5.3.2 落实乡镇人大工作组织保障 |
5.4 明确乡镇人大主席团的常设机构性质 |
5.4.1 赋予乡镇人大主席团以常设机构的法律地位 |
5.4.2 赋予乡镇人大主席团以常设机构的职权 |
5.5 提升乡镇人大代表的履职素质 |
5.5.1 优化乡镇人大代表比例结构 |
5.5.2 强化乡镇人大代表履职培训 |
5.6 完善乡镇人大监督机制 |
5.6.1 建立健全乡镇人大监督制度 |
5.6.2 强化乡镇人大监督结果效用 |
结束语 |
附录1:玉碗镇人大主席团工作职责 |
附录2:玉碗镇人大加强救灾物资使用监督(玉碗镇人大专题监督活动简报) |
附录3:玉碗镇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日程 |
附录4:玉碗镇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意见办理情况报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常州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 难点和创新点 |
2 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
2.1 预算联网监督的相关概念 |
2.2 预算联网监督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
2.3 预算联网监督的基础理论 |
2.4 利用预算联网监督提升人大预算监督实效的现实意义 |
3 常州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的现状与问题 |
3.1 常州市预算联网监督调查问卷分析 |
3.2 常州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的现状 |
3.3 常州市预算联网监督存在的问题 |
4 常州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监督主体专业水平不足等因素的制约 |
4.2 预算联网监督系统功能缺陷和法规政策的缺失 |
4.3 政府预算公开度和公众监督参与度薄弱 |
5 常州市人大有效推进预算联网监督的对策建议 |
5.1 提高监督主体的思想认识和专业素质 |
5.2 完善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的功能和内容 |
5.3 强化法律保障并健全各项工作机制 |
5.4 切实提高政府预算公开度和公众参与度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阅读书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地方人大监督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地方人大监督权的一般理论 |
1.1 地方人大的性质及其监督 |
1.1.1 地方人大的性质与地位 |
1.1.2 地方人大监督的地位 |
1.1.3 地方人大监督权释义 |
1.2 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基本特征 |
1.2.1 民主性 |
1.2.2 全局性 |
1.2.3 权威性 |
1.2.4 法定性 |
1.2.5 间接性 |
1.3 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基本要素 |
1.3.1 地方人大监督权的主体 |
1.3.2 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对象 |
1.3.3 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内容 |
1.3.4 地方人大监督权的方式 |
1.4 设立地方人大监督权的现实意义 |
1.4.1 地方人大监督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方式 |
1.4.2 地方人大监督权是人大制度的必然要求 |
1.4.3 地方人大监督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径 |
第2章 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历史发展 |
2.1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1.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1.2 抗日战争日期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1.3 解放战争时期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时期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2.1 建国初期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2.2 1954年至1965年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2.3 “文革”时期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3 改革开放时期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3.1 1978年至1982年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3.2 1982年至2006年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2.3.3 2006年至今的地方人大监督权 |
第3章 地方人大监督权体系 |
3.1 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工作报告 |
3.1.1 地方人大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年度工作报告 |
3.1.2 地方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 |
3.2 计划和预算监督 |
3.2.1 地方人大审查和批准计划和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报告 |
3.2.2 地方人大常委会对计划和预算的监督 |
3.3 执法检查 |
3.3.1 执法检查计划的确定 |
3.3.2 执法检查的组织实施 |
3.3.3 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报告 |
3.3.4 执法检查报告和审议意见的处理 |
3.4 询问和质询 |
3.4.1 询问和质询概述 |
3.4.2 询问和质询的异同 |
3.4.3 询问制度 |
3.4.4 质询制度 |
第4章 地方人大监督权行使实践中的权力关系 |
4.1 地方人大监督权与执政党执政权的关系 |
4.1.1 执政党与人大的关系 |
4.1.2 地方人大监督执政党执政权的障碍 |
4.1.3 加强地方人大对执政党执政权的监督 |
4.2 地方人大监督权与政府行政权的关系 |
4.2.1 地方人大监督政府行政权的内容 |
4.2.2 地方人大监督政府行政权的难点 |
4.2.3 加强地方人大对政府行政权的监督 |
4.3 地方人大监督权与司法机关司法权的关系 |
4.3.1 地方人大监督司法权的重要性 |
4.3.2 地方人大监督司法权的现实困境 |
4.3.3 模式调整:地方人大监督司法权的出路 |
第5章 地方人大监督权面临的困境及其出路 |
5.1 地方人大监督权面临的困境 |
5.1.1 地方人大监督重点不突出 |
5.1.2 地方人大监督手段不强硬 |
5.1.3 地方人大监督过程不完整 |
5.1.4 地方人大监督程序不完备 |
5.2 地方人大监督权困境探因 |
5.2.1 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
5.2.2 政治体制未理顺 |
5.2.3 地方人大自身监督能力不强 |
5.3 加强地方人大监督权的基本途径 |
5.3.1 提高对地方人大监督权的认识 |
5.3.2 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地方人大监督的关系 |
5.3.3 加强地方人大自身的监督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浅谈影响地方人大监督工作实效的原因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实效提升研究[D]. 杨文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5)
- [2]县级人大监督实效性问题研究 ——以W县为例[D]. 邹添. 南昌大学, 2020(01)
- [3]中国共产党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研究[D]. 连振隆. 兰州大学, 2017(01)
- [4]W市K区人大监督问题研究[D]. 王昆. 燕山大学, 2019(06)
- [5]内蒙古人大监督职能履行问题研究[D]. 张圆. 内蒙古大学, 2019(05)
- [6]地方人大监督选题研究[D]. 魏桃清.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5)
- [7]阳江市人大监督履职研究[D]. 黄业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乡镇人大监督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大关县玉碗镇人大为例[D]. 刘俊. 云南大学, 2012(04)
- [9]常州市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D]. 谢淑妍.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地方人大监督权研究[D]. 蔡玉龙. 河北大学,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