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苏阳[1](2014)在《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其外部制度环境和内部经营条件在收支结构方面的综合反映,也是决定其盈利能力、价值创造能力及市场竞争力的前提;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体现出组织内部资本积累的成效和水平,较好的盈利能力,有助于增强市场信心,保障银行资产安全,降低流动性风险,进而维持信用体系稳定。实际上,受制于政策、市场、客户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目前该方面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层面。因此,运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之间的互动关系,从盈利模式转型升级的角度探索增强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为“以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业务形式、以分业监管为主要监管模式”。银行业的市场化竞争机制尚未建立,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特别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将“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以及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仅意味着银行业市场化机制建设提速,我国商业银行的高利差时代也将终结。同时,以余额宝、活期通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也将加快推进金融脱媒化进程,促使商业银行重新审视自身的金融创新能力、调整业务发展战略。此外,我们看到,自2010年12月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金融监管委员会发布第三版巴塞尔协议(以下简称巴塞尔协议III)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苛的资本监管约束①,亟需调整战略,应对全新监管要求。金融环境的变化启示我们,我国商业银行当前信贷业务主导的盈利模式必须转型。长期以来,宏观层面受到高储蓄和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影响;中观层面受到以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制约;政策层面受到利率管制及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限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存在“两个主体”的现状:一是利差收入占主营业务的主体,二是批发业务占利差收入的主体。与此同时,中间业务发展滞后,呈现三方面特点:第一,中间业务品种较少、附加值低、创新力不足;第二,重规模、轻效益、缺乏统一规范,中间业务创收能力低;第三,业务电子化、网络化程度低,服务手段科技化水平有待提升。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盈利模式的转型。本文在回顾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问题的理论框架,构建了用于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现状进行分析,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特点、成因、转型的障碍及驱动因素等维度展开研究。之后,以美国、德国、瑞士和香港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为研究对象,对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对我国的启示。然后,本文以我国15家上市商业银行(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代表)2005年-2012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利用Stata11.0作为分析工具,运用面板模型的广义最小二乘法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开展了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整体上来看,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间存在较为显着的相关性,以“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衡量标准的多元化盈利模式与商业银行综合盈利能力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关系;第二,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来看,比起国有四大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对综合盈利能力的正向拉动作用更大,因而今后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在业务战略调整上可向非利息收入业务倾斜;第三,与传统存贷业务相比,开展中间业务为代表的非利息业务对营业利润的提升更为有效,且这种趋势在加剧,这也为我们倡导的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由传统信贷业务主导向信贷业务与中间业务协调发展的多元化业务模式转型提供了数据支撑。第四,我们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商业银行总资产收益率、税前人均利润、总资产增长率、营业收入增长率、贷存比、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成本收入比九个方面的指标进行了提取及合成,该合成指标可以测查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资金流动性管理、未来成长能力、资产质量管理、股本扩张能力、成本管理水平、资本获利水平等若干方面的能力,通过运用此指标体系对15家样本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进行的排名,可以发现国有商业银行落后于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此指标体系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跟踪监测自身的综合盈利能力,从而及时调整业务重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在转型过程中,应当重点把握“一个目标,四个维度”。一个目标即:盈利模式由传统信贷增长的粗放型高风险模式向利差模式与中间业务均衡发展的多元化集约型盈利模式转型。而四个维度即:以维持当前净利息水平为基础,以拓展非利息收入为着力点,以增强创新研发水平为驱动,以提升风险管理水平为保障。以期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未来战略发展和盈利模式转型提供一定的角度和思路。
雷洪光[2](2014)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挑战,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约束条件、客户需求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采取的是存贷款立行的经营模式,即通过存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张来赢得利差收入。在利率受到管制条件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稳定的存贷利差盈利,这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金价格,造成资源错配,无法使利率经济杠杆的角色得到充分发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改革进入了关键阶段,利率市场化将不可避免的收窄银行的存贷利差,这对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带来了挑战,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在大力发展传统业务领域的同时,实施多样化的中间业务,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才能规避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价格竞争引致的经营风险,才能创造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在上述指导思想下,本文首先对现有研究进行评述与归纳,并对基本概念给予交代,接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进行理论上分析其转型的动因、实质、转型必要性等,并从实证上论证利率市场化引致的价格竞争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与绩效将产生显着影响,价格竞争导致存贷款净利差收窄,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收益;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增加能够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因此,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是降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培育服务性金融机构的重要途径;而我国中间业务发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中间业务转型是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的有效途径,最后着重从创新与风险两个角度对中间业务发展策略进行了思考。根据以上思路,论文采用规范经济学与实证经济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按照提出假设、设立模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步骤,从商业银行创新、存贷利率变化、利率的波动、银行的竞争、银行业的脆弱性等方面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接着从多元化理论、协同效应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金融创新理论等方面提供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理论依据;从规避监管效应假说、商业银行风险分担假说、道德风险假说等方面分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动因;从金融市场发展与商业银行功能弱化、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功能转变两个方面论述中间业务发展的实质;从金融脱媒、资本约束、存贷利差减少、银行竞争等方面论述中间业务发展的必要性。在实证分析中,论文首先对中间业务与商业银行经营安全进行实证分析,论文考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以来,商业银行存贷款净利差与非利息收入占比的变动趋势,并考察了存贷款净利差与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通过实证发现我国的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业务还集中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抗风险能力不高;银行业发展不均衡,上市银行具有较高的抵御价格竞争风险的能力,而非上市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面对价格竞争则表现出较大的脆弱性。因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不宜过快,否则将使得上市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存活下来,而以城市商业银行、农信社为主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则很可能在竞争中亏损,甚至出现被其他银行兼并、破产的风险;应该给予区域性商业银行一定的转型时间,发展中间业务,建立现代的金融服务体系。接着,对中间业务发展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论文主要考察了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间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效果。通过实证,论文得出结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我国的银行业竞争将逐日激烈,存贷利差的减小会导致银行经营绩效的降低,因此寻找新的绩效增长点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最后,论文在概念梳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创新与风险两个角度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商业银行要树立正确的中间业务经营理念,在正确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化定位下,针对不同的客户群开发差异化的中间业务产品,采用模块化的产品开发策略;商业银行在模块式产品开发后,针对不同的市场可以采用成本加成的产品定价策略、竞争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关系导向的产品定价策略;最后,商业银行应制定有效地风险管理机制,有效的风险防控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强化信息披露,坚持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并重,确保经营的安全性与盈利性的统一。在论文的研究中,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点:(一)实证论证我国中间业务发展是倒逼型的金融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由于价格竞争使得其面临较大的竞争风险;本文提出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转型是倒逼型的转型,传统业务领域的激烈竞争使得其不得不进行业务转型,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服务质量,规避竞争风险。(二)从资本约束的角度分析中间业务发展金融危机后,G20集团颁布实施的巴塞尔协议Ⅲ成为新的国际银行业监管标杆,中国银监会也颁布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为严格的资本约束。在资本约束不断强化、资本补充渠道有限的条件下,商业银行继续扩大资本高消耗型业务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只有发展中间业务等资本低消耗型业务,才能有效应对监管约束带来的挑战。(三)引入价格竞争与非利息收入占比的交乘项本文在研究中,为验证中间业务发展与利率市场化之间的关系,引入了价格竞争与非利息收入占比的交乘项,通过实证发现,非利息收入占比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过抑制价格竞争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也能够弥补利差收入下滑带来的经营利润下降问题。(四)分别以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进行实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微观发展因素的实证研究中,现有研究多以上市银行为样本进行,而本文的实证研究中既包含了上市银行也包含了非上市银行,并按照是否是上市银行将样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考察,并在对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由于作者学术理论还有待提高,个人的视野还不够开阔,作者认为本文还存在如下方面的不足:本文由于大量的非上市的城市商业银行的数据披露更是难以收集,仅仅收集了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数据,并未达到全覆盖,可能会对论文的实证结果有所影响,但是,根据大样本原理,本文所选择的样本数涵盖了1/3-1/2的商业银行数,即使样本没有包含所有的商业银行,但其结果仍然具有可信性。其次,在我国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设计部分,由于本人的实务经验还不是很多,覆盖面和策略的高度和深度还有待加强。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是我长期坚持的研究方向,在今后的理论学习和工作实务中,我将不断积累知识,不断改进,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提供借鉴。
李玉强[3](2009)在《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在深入研究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提升中间业务发展地位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主导,创新整合服务是增强中间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基础管理建设是推进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作者认为,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既是核心市场、核心客户、核心产品、核心机制以及核心人才的竞争,也是创新能力、客户开拓能力、综合营销能力、风险掌控能力和员工综合能力的较量。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要在全面竞争的金融市场中取得领先地位,就必须确立中间业务发展的核心地位,推进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
赵颖[4](2013)在《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赚取中介手续费,作为客户之间的中介人,利用其本身的资金、机构、网络和信息等资源,为客户之间办理资金交易、担保工作以及其他类别的金融服务。另外,也有一些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会直接参与到金融市场交易中,获得银行性质的收益。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从中间业务产品领域所取得的收入已经成为银行主要收入形式之一。但是在我国,中间业务发展还处于幼年阶段,中间业务产品市场的市场空间较为广阔,是一块尚未充分挖掘的利润空间。山东省农信社是山东省内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之一。多年来,山东省农信社立足于支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承接国家政策性贷款,发放补贴,和存、贷等业务,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加快新农村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进程加快,社会对金融机构的要求也逐渐从单一资金需求向多元服务要求转变,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也得到快速扩展。目前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已发展到5大类31个品种,具备一定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本文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出发,介绍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和变化;然后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含义和主要代表性观点,包括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理论、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和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理论。然后对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进行了一番简介,同时介绍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背景和主要类型,分析了其中间业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规模小、品种单一、服务手段落后、中间业务风险大等,其发展中间业务的制约因素有金融环境、战略认识、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在此基础之上,对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环境进行了分析,首先分析了其包括政策法律、经济、技术、行业在内的外部环境,其次分析了其包括产品与资源、组织与管理、资产负债、营业网点与技术在内的内部环境,并依此进行了SWOT分析,说明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山东省农信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最后给出几点建议以保障山东省农信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徐书宇[5](2019)在《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最早的网上银行到第三方支付再到大数据、区块链,本质上是科学技术在进步发展,同样是金融服务在创新更替。这样的一个科技赋能金融的过程就是2016年提出的“金融科技”概念。无论是IT技术改造商业银行业务系统,还是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融合竞争,都是金融科技走过的路,它们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巨大都是能看到的,甚至每一次都是对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颠覆。金融科技在2016年被炒热并广泛关注,实际上是互联网金融红利消失、智能化发展被认可以及客户需要新场景服务的综合结果。金融科技需要脱离互联网金融的行业限制,独立成为一个新的行业。这让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被动的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摩拳擦掌,试图在新的节点领跑金融科技。本文是案例分析,通过招商银行的个例去探究整体的商业银行在金融科技背景的情况。全文分六个部分,前三个部分都是作为研究支持基础,后三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文献综述,通过梳理前人的文献情况发现国内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建议层面,国外研究抓住的点只有单一的客户体验。金融科技和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关联性、金融科技作用在零售业务前后的模式变化、金融科技作用在零售业务的机理等问题都没有很好的回答。第二部分是梳理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清楚金融科技的定义和发展情况,再简述金融科技的核心技术和当前的深化方向。第三部分则是对零售业务做一个现状梳理,梳理零售业务的定义和分类,并且展示我国当前的零售业务发展现状。第四部分,案例介绍。从招商银行的零售业务发展情况和金融科技发展情况两个方面进行介绍。梳理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情况并且和同业进行比较,得出招商银行在零售业务发展过程中较好。梳理招商银行金融科技战略和应用的情况并且和同业银行、科技公司进行比较,得出招商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过程中较好。第五部分,案例分析。从招商银行零售业务情况和整体金融科技发展情况指数比较,探究两者关联性。并对招商银行金融科技前后机理变化、模式变化做对比。最后挖掘招商银行在变革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点。第六部分,对策部分。针对前文的案例部分,从招商银行、商业银行和政府监管三个层面提出具体的应对金融科技的商业银行影响的对策。
赵磊[6](2013)在《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以存贷款为主要的经营业务,利息收入于是成为最主要的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一直以来都比西方商业银行低很多,在金融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随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以及股份制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了迅猛发展的趋势,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逐步上升,中间业务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日益起到关键的作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在当今世界金融全球化自由化的背景下,进而迅速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趋势愈演愈烈,加之金融海啸极大地破坏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些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构成了严峻的考验。存贷款作为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正受到严重威胁,中间业务的发展因为风险压力的加大也有所减慢。货币管理当局面对堪忧的经济状况,在货币政策方面,实行了宏观层面上的适度宽松,通过2008年后连续多次降息大大缩窄了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利差。面对盈利模式和经营模式转型的压力,商业银行必须把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作为重中之重的选择。本论文采用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主要从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西方银行经验借鉴、未来发展思路几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脉络。
凌冰[7](2018)在《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文中提出金融体系是经济体系的核心,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强化银行业风险管理、推进商业银行体制改革和业务结构调整,对于优化资金配置、信用创造、货币政策的传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大中型商业银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在经济转轨中发挥了重要的金融服务和支持作用。近几年,随着外资银行及跨界机构进入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内客户需求的多元化转变,中国银行业以存贷利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盈利方式正在接受着严峻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应在继续拓宽盈利渠道,实现非利息收入及占比稳定增长,通过加快业务转型和创新,优化产品创新机制,加大科技投入等方式,推动其业务发展由量性向质性高效化转型,最终实现大中型商业银行内涵式可持续发展。本文按照业务转型“理论分析——效应分析——转型对策”的框架结构展开研究。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金融创新理论、发展战略理论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基于自组织理论从微观视角对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内部作用机理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金融创新理论与自组织理论观点,结合我国特有的银行体制改革客观实际,分析商业银行制度变迁与业务转型的内在联系,指出政府、市场等外部因素与银行内部各子系统优化升级共同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提供了条件以及推动力。此后,本文根据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内在动力,指明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本质,并通过“转型一演进”双视角对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及其功能演进进行分析。其次,本文在全面分析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情况以及与美国四大行业务差别的基础上,依据传统金融创新与自组织理论,深入探讨了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主要影响因素。业务转型体现了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通过内部机制推动自身向好发展的根本诉求,为客观验证业务转型是否能对大中型商业银行发展产生正向影响,本文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从经营效率和整体风险两个维度对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效应展开实证分析。在经营效率方面,本文基于投入产出视角建立回归模型。在整体风险方面,本文首先结合客观实际综合量化商业银行风险衡量指标R值,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风险分析面板模型。从检验结果上看,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即推进业务优化与创新、拓宽收入渠道能够对银行经营效率以及风险控制起到正向作用。同时,基于自组织理论对银行业务转型的分析,该实证结果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内部机制的有效性。面对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率市场化基本完成、金融脱媒日益凸显以及跨界经营主体的介入,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应如何高效推进传统业务以及提高非利息收入业务占比,拓展多元化业务收入渠道,实现业务由量性向质性发展转型,确保其持续性发展已成为大中型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加强各类业务创新有利于推动银行业务转型,而业务综合化转型亦可为业务创新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对此,本文以发展战略、自组织以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为支撑,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对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展开研究。其中,在内容层面,本文根据银行经营管理理论,提出对于资产负债业务应将资产负债联动作为转型思路,通过强化资产负债传统业务升级创新、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加强主动负债以及实施投贷联动,推动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转型。在中间业务方面,基于发展战略理论思想,可建立模块化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机制,进而有效降低中间业务产品创新成本以及提高产品创新效率。在形式层面,大中型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能力、规模、战略以及成长阶段,选择不同的路径实施业务综合化转型。如通过母公司间接获得“全牌照”的商业银行可选择“强化式”转型路径,即通过强化自身业务经营管理全面实现“最优”业务综合化。已获得多种牌照的大型商业银行可选择“拓展式”转型路径,从而进一步拓展业务经营范围。对于其他大中型商业银行而言,由于综合化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资金、风控等各方面能力具有较高要求,“渐进式”转型路径更为合适。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对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进行分析和探讨,从微观视角分析了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内部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综合自组织理论和传统金融创新动因理论观点,全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逻辑、特征与内在动力。在实证方面,本文对我国大中型商业银行整体风险量化进行创新性探索,即根据监管部门公布的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以及监管临界值,科学确定商业银行整体风险R值,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检验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对其整体风险的影响。在研究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及定价策略时,本文科学运用微观经济学价格歧视理论、博弈理论以及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其进行深层次剖析,旨在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更清晰、更透彻地分析业务转型问题,进而提出更科学、更精准的转型策略。
孙宗宽[8](2013)在《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为范畴的中小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对于扩大银行业金融服务领域和范围、提高区域发展金融服务水平,带动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发展、增强我国银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改革绩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逐步向内生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放缓、内需倚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减弱、中产阶层不断扩大、城镇化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绿色经济特征凸出、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逆周期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建立并实施,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及发展特征与以往历史时期大不相同,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全新的环境。面对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和趋势特征,适应经济金融改革举措的整体推进,在经历了以往的改革过程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迫切需要建立目标明确、特征突出、重点得当的新的发展战略,以满足中小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的需求,实现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有效履行经济社会服务职能。本文以战略理论、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理论等为理论基础,按照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论述和规划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在阐明选题的价值和意义、明晰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础、梳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环境基础上,设置非平衡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要素体系及其战略绩效,并构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围绕总体发展战略,深入分析并形成了关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领域的子战略,全面协同支撑总体发展战略。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获得并支撑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第一,提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选取2001-2010年由12家股份制银行、46家城市商业银行、13家农村商业银行组成的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相关非平衡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并形成了公司治理、业务发展、风险管理、人力资源建设、信息科技建设、流程再造、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七大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体系。第二,构建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明确了相关战略目标、战略特征和战略重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从改革经营和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进中小商业银行沿着高效、稳健、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建立特色鲜明、服务优良的现代银行,实现多层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有效市场竞争,动态匹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服务地方经济、中小企业、城乡居民的和谐金融服务。公司治理、业务发展、流程再造、风险管理、信息科技建设、人力资源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七个领域协同一致的政策框架,构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重点和主要支柱。第三,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地方政府控制的特殊属性,以及中小商业银行三元分类结构特征、政府控制、监管约束、市场影响等公司治理四类因素,构建地方政府控制下公司治理成本效益的理论框架,刻划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均衡态势和发展路径,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渐进改革的“三步走”优化路径。第四,通过重点分析成长期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率属性、根植当地和跨区域经营相互促进、利率市场化推进、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四类主要影响因素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规范和要求,形成了巩固和扩大传统业务、创新加强新型业务的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发展思路和策略。第五,通过分析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理论、实践和现状,指出地方政府支持的推动力、战略规划内在要求的拉动力、高管层认识的统一性,构成了流程再造的动力源支撑。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业务战略模块的流程改造,匹配组织架构的整合和优化,配套流程再造的保障支撑。第六,通过重点分析中小商业银行科学发展、内涵集约经营模式、规模扩张、差异化和特色化经营、上市规划、中小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监管趋势等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和形成的新趋势,构建了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和机制建设的框架和内容,形成了匹配总体战略、夯实传统风险管理基础、逐步建立基于风险资本约束机制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路和策略。第七,通过构建低层次人力资本向高层次人力资本转化、反映人力资源制度功效的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模型,刻划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得出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制度有效提升了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产出增长,实现效率增进。并以2001-2010年我国71家中小商业银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支持了理论模型结论。指出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时期,需要重视人力资源制度的中长期绩效,遵循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提升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机制,构建人力资本战略,加强人力资本战略的匹配性和协同性,提升和塑造吻合自身禀赋和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本。第八,通过重点加强地方政府治理,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和资本市场建设,加强涵盖征信体系、支付体系、会计审计、法律、监管、存款保险、危机和破产机制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措施。
陈嘉靖[9](2019)在《A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化进程稳步进行导致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并且金融脱媒的情况也愈演愈烈,国内的商业银行一直作为核心业务的存贷款业务收入不断降低,因此国内的商业银行将目光放到了中间业务上。但是国内的中间业务发展时间较短,短时间内将中间业务发展为主要业务还比较困难。本文以A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情况和发展现状作为研究内容,先对研究背景进行阐述,然后介绍研究的意义和方法,提出创新和不足之处,再对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情况做出对比,以体现我国商业银行要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接下来研究A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A商业银行进行SWOT分析,最后分析影响中间业务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付强[10](2016)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金融发展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特别是银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局面也都发生了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通过稳定的存贷利差所获得的有效收益,已在金融市场上形成一定规模的垄断性,随即产生的不良影响己显现为资源错配、不合理的资金价格等现象,也无法让利率经济杠杆淋漓尽致地发挥作用。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一步步地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变得十分地关键,银行的存贷利差会因为利率市场化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狭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盈利模式,并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为了谋求发展的空间,不得不另寻多样化、创新化的发展方式来开拓中间业务,同时还要继续坚持发展传统业务,只有增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才有可能避免经营风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价格竞争风险,以此寻求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突破。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一窝蜂开始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一定程度上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但中间业务自身的经营风险也不可忽视,其品种选择搭配与商行本身业务的契合性等都是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创新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绩效和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为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提供相应的思路与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利率市场化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相关理论,介绍利率市场化的经典理论和研究进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经典理论、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相关研究;第三章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进程及其影响,该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发展的主要阶段、取得成就和存在问题进行介绍;最后,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第四章,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实证研究,此章节主要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深度分析,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控制银行经营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利率市场化下中间业务创新对银行经营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理论分析给出了主要研究假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所是否可造成影响,通过模型建构,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经营绩效之间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已验证本文提出的相关假设;第六章结论与政策建议。在这一部分中,总结了中间业务理论方面的研究进展,指明行动的方向;启后是从展望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将逐渐提高,并将更大程度地影响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的视角出发,从侧面阐述了创新金融的必需要性,及其在古往今来历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应提供对该课题的重视程度。本文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自我国施行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存贷利差逐渐缩小,各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以寻求新的盈利模式,但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客观条件下,净利差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导致存贷款净利差减少,这会降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反映了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之间的价格竞争不利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控制。(2)在我国施行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创新不仅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绩效,而且有助于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的控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对银行间价格竞争起到了缓解的作用。(3)中间业务的开展对上市商业银行与非上市商业银行产生明显差异化的影响。究其原因,可能在于上市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更加规范,开展中间业务成熟度较高,市场对上市商业银行相关业务更加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比较而言,非上市商业银行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进而也降低了其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维度综述 |
二、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研究框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范围、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范围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模型 |
第一节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指标的设计 |
一、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
二、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二节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模型 |
一、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内涵与量化指标 |
二、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依据 |
三、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理论模型 |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及特点 |
一、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现状及盈利模式定位 |
二、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结构特点 |
三、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盈利模式的成因 |
一、 宏观层面:高储蓄和高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 |
二、 中观层面:间接融资为主体的金融市场结构 |
三、 政策层面:利率管制及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障碍 |
一、 体制性残留的经营惯性 |
二、 非息收入战略地位低下 |
三、 金融管制的制度性障碍 |
四、 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下 |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驱动因素 |
一、 宏观经济政策的驱动 |
二、 金融脱媒化的影响 |
三、 利率市场化的推动 |
四、 资本约束强化的要求 |
五、 客户需求多元的带动 |
第四章 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 |
第一节 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变革概述 |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国别比较 |
一、 美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二、 德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三、 瑞士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四、 香港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分析 |
第三节 西方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相关性实证研究 |
第一节 样本及变量的选取 |
一、 样本、数据及方法 |
二、 变量的选取及释义 |
第二节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 |
一、 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分析 |
二、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与营业利润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盈利能力指标的合成 |
一、 基于因子分析的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测算 |
二、 我国上市银行的盈利能力得分及变化趋势分析 |
第四节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与盈利模式相关性分析 |
一、 我国上市银行的的赫芬代尔—赫希曼指数测算 |
二、 基于 ROA 因变量的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相关性分析 |
三、 基于合成指标因变量的银行盈利模式与盈利能力相关性分析 |
第五节 回归结论的汇总分析 |
第六章 提升盈利能力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构建 |
第一节 多措并举维持适宜的净利差水平 |
一、 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资产质量 |
二、 强化市场导向,完善贷款定价 |
三、 开展价值评估,强化成本管控 |
第二节 强化内控多元拓展非息收入渠道 |
一、 挖掘深度拓展非息收入渠道 |
二、 加强内控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
第三节 注重创新健全金融产品研发机制 |
一、 金融创新的宏观路径与研发机制 |
二、 创新体系与研发机制的构建策略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附录 1 上市银行回归原始数据(1) |
附录 2 上市银行回归原始数据(2) |
附录 3 上市银行回归原始数据(3) |
参考文献 |
(2)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1.6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6.1 可能的创新点 |
1.6.2 存在的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利率市场化的研究综述 |
2.1.1 利率市场化经典理论 |
2.1.2 利率市场化:操作与效率 |
2.1.4 利率市场化:风险与应对 |
2.2 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综述 |
2.2.1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理论依据 |
2.2.2 中间业务发展的动因 |
2.2.3 中间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影响 |
2.2.4 中间业务发展对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影响 |
2.2.5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 本章小结 |
3 利率市场化与中间业务概述 |
3.1 利率市场化概述 |
3.1.1 含义 |
3.1.2 性质 |
3.1.3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 |
3.2 中间业务概述 |
3.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界定 |
3.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
3.2.3 中间业务的特点及变化 |
3.3 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 |
3.3.1 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史 |
3.3.2 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4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 |
3.4.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历史 |
3.4.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利率市场化下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综合分析 |
4.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 |
4.1.1 引发商业银行创新 |
4.1.2 引起存贷款利率先上升后回落 |
4.1.3 缩小银行的存贷利差 |
4.1.4 增加利率的波动性 |
4.1.5 加剧银行间的竞争 |
4.1.6 加剧银行业的脆弱性 |
4.1.7 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
4.2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
4.2.1 金融脱媒的影响 |
4.2.2 商业银行竞争的需要 |
4.2.3 存贷利差减少的后果 |
4.2.4 资本约束的要求 |
4.2.5 细化银行考核的需要 |
4.3 中间业务发展的现实性 |
4.4 本章小结 |
5 中间业务发展与银行经营风险的实证分析 |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2 研究设计与变量选择 |
5.2.1 描述性统计 |
5.2.2 实证结果分析 |
5.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中间业务发展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2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
6.3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3.1 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现状 |
6.3.2 实证结果分析 |
6.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 创新与风险:关于中间业务发展策略的思考 |
7.1 中间业务发展的指导理念与发展方向 |
7.1.1 中间业务发展的指导理念 |
7.1.2 中间业务发展的方向 |
7.2 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策略 |
7.2.1 中间业务产品开发的思路 |
7.2.2 中间业务产品开发的配套支持 |
7.3 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策略 |
7.3.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方法 |
7.3.2 成本加成定价策略 |
7.3.3 竞争导向定价策略 |
7.3.4 关系导向定价策略 |
7.4 中间业务产品的营销策略 |
7.4.1 细分客户与差别化服务 |
7.4.2 营销渠道建设 |
7.5 中间业务风险防范策略 |
7.5.1 中间业务的风险种类及特征 |
7.5.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防范 |
7.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3)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历程与启示 |
(一)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近10年来中间业务发展历程 |
1. 中间业务收入不断跨越, 注入盈利持续增长动力。 |
2. 中间业务产品日新月异, 铸造市场竞争制胜武器。 |
3. 中间业务创新把握先机, 成为经营转型的动力源泉。 |
(二) 由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快速发展得到的重要启示 |
1. 提升中间业务发展地位是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主导。 |
2. 创新整合服务是增强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
3. 基础管理建设是推进中间业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二、新形势下发展中间业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 宏观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周期运行, 给未来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
(二) 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和竞争定位, 使其中间业务市场领先地位面临有力竞争 |
(三) 新形势下中间业务发展核心地位的确立, 为中间业务新一轮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 |
三、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
(一) 抢抓发展机遇, 增强机制创新力 |
(二) 实施品牌战略, 增强市场开拓力 |
(三) 创新营销手段, 增强业务推进力 |
(四) 加强平台建设, 增强技术支撑力 |
(五) 加强内控管理, 增强风险掌控力 |
(六) 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中间业务凝聚力 |
(4)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5 创新之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及分类 |
2.1.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概念 |
2.1.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 |
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
2.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般特点 |
2.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特点的变化 |
2.3 战略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
2.3.1 战略管理的含义 |
2.3.2 战略管理的特点 |
2.4 战略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性观点 |
2.4.1 安索夫的资源配置战略理论 |
2.4.2 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 |
2.4.3 安德鲁斯的目标战略理论 |
3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分析 |
3.1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简介 |
3.2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2.1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背景 |
3.2.2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主要类型 |
3.3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存在问题 |
3.3.1 中间业务发展规模小 |
3.3.2 中间业务品牌认知度低 |
3.3.3 中间业务服务手段落后 |
3.3.4 中间业务风险不断加大 |
3.4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3.4.1 同业竞争激烈 |
3.4.2 自身战略上重视不足 |
3.4.3 缺乏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明确的考核激励机制 |
3.4.4 人才的制约因素 |
3.4.5 对中间业务风险的防范意识薄弱 |
3.5 加快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要性 |
4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4.1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1 政策法律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技术环境分析 |
4.1.4 行业环境分析 |
4.2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内部环境分析 |
4.2.1 中间业务产品与资源分析 |
4.2.2 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分析 |
4.2.3 资产负债业务分析 |
4.2.4 营业网点与技术设备分析 |
4.3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 SWOT 分析 |
4.3.1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
4.3.2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劣势 |
4.3.3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机会 |
4.3.4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的威胁 |
4.3.5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 SWOT 分析结果 |
5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规划 |
5.1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
5.1.1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指导思想 |
5.1.2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发展中间业务的发展原则 |
5.2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目标 |
5.3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选择 |
5.3.1 以基层为重点的营销战略 |
5.3.2 差异化竞争战略 |
5.3.3 制度创新战略 |
6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转变观念,将中间业务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 |
6.2 广泛建设营业网点,促进中间业务深入基层 |
6.3 健全组织机构,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强化有效管理 |
6.4 不断加大中间业务科技投入力度 |
6.5 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风险防范 |
6.6 完善人才培训制度 |
7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2 金融科技发展概述 |
2.1 金融科技的兴起 |
2.1.1 金融科技的概念 |
2.1.2 金融科技的分类 |
2.1.3 金融科技兴起的原因 |
2.2 金融科技核心技术 |
2.2.1 云计算 |
2.2.2 大数据 |
2.2.3 物联网 |
2.2.4 区块链 |
2.2.5 人工智能 |
3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分析 |
3.1 零售业务含义及分类 |
3.1.1 零售业务含义 |
3.1.2 零售业务分类 |
3.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现状 |
3.2.1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负债业务现状 |
3.2.2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资产业务情况 |
3.2.3 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中间业务情况 |
4 案例介绍 |
4.1 招商银行简介 |
4.2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情况 |
4.2.1 招商银行零售资产业务 |
4.2.2 招商银行零售负债业务 |
4.2.3 招商银行零售中间业务 |
4.2.4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与同行业比较 |
4.3 招商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情况 |
4.3.1 招商银行金融科技战略 |
4.3.2 招商银行金融科技应用 |
4.3.3 招商银行金融科技与同行业比较 |
4.3.4 招商银行金融科技与科技公司比较 |
5 案例分析 |
5.1 金融科技与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关联性分析 |
5.1.1 与金融科技指数比较 |
5.1.2 与金融科技投融资指数比较 |
5.2 金融科技影响招商银行零售业务机理分析 |
5.2.1 低效率转高效率 |
5.2.2 高成本转低成本 |
5.2.3 单渠道转多渠道 |
5.2.4 金融零售到生活零售 |
5.2.5 客户标准到用户标准 |
5.2.6 跟随创新到引导创新 |
5.3 金融科技应用前招行零售业务模式 |
5.3.1 零售业务销售部分 |
5.3.2 零售业务办理部分 |
5.3.3 零售业务管理部分 |
5.3.4 零售业务风控部分 |
5.4 金融科技应用后招行零售业务模式 |
5.3.1 零售业务销售部分 |
5.3.2 零售业务办理部分 |
5.3.3 零售业务管理部分 |
5.3.4 零售业务风控部分 |
5.5 金融科技转型过程的风险分析 |
5.5.1 传统零售网点存在经营风险 |
5.5.2 科技公司进入存在竞争风险 |
5.5.3 金融科技投入存在成本风险 |
5.5.4 扎堆金融科技存在抑制风险 |
5.5.5 拓展零售边界存在脱媒风险 |
6 相关对策 |
6.1 招商银行对策 |
6.1.1 APP平台和实体网点并重发展 |
6.1.2 认同金融科技能引导零售发展 |
6.1.3 覆盖生活场景同时挖掘差异化 |
6.1.4 以用户使用情况作为评价标准 |
6.1.5 保持零售金融业务的核心地位 |
6.2 银行行业对策 |
6.2.1 客户服务体验为核心 |
6.2.2 拓展零售生活场景 |
6.2.3 坚持金融科技自主研发 |
6.2.4 明确银行的金融业务 |
6.3 监管部门对策 |
6.3.1 持牌照做业务明确准入机制 |
6.3.2 树立监管精神主动防范风险 |
6.3.3 加强功能监管重视行为监管 |
6.3.4 管放适度结合发挥市场机制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西方关于中间业务产生及发展原因的理论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思路和文章结构 |
1.4 主要观点和不足 |
2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
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界定与分类 |
2.2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原因 |
2.2.1 西方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背景 |
2.2.2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客观和主观原因 |
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回顾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2.1 中间业务收入迅速增长,营业收入占比达到一定水平 |
3.2.2 传统业务品种占比大,部分产品发展较快 |
3.2.3 对经营效益的贡献度还有较大上升空间 |
3.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足 |
3.3.2 中间业务品种较少 |
3.3.3 管理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考核存在偏差 |
3.3.4 非理性竞争现象突出 |
3.3.5 银行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
3.3.6 中间业务风险计量不够 |
3.3.7 科技支持及专业人才不足 |
4 西方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经验借鉴 |
4.1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4.1.1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回顾 |
4.1.2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特点 |
4.1.3 西方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制度优势:混业经营的行业布局 |
4.2 西方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战略和经验 |
4.2.1 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 |
4.2.2 寻找有价值的客户——客户分类技术 |
4.3 西方银行经验对我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启示 |
4.3.1 积极迎接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
4.3.2 做好中间业务的市场定位 |
5 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思路 |
5.1 提高认识,调整发展的战略重点 |
5.2 健全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优化中间业务管理机构设置 |
5.3 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
5.4 在防范各类风险的基础上推进产品创新的步伐 |
5.5 加强中间业务的定价管理 |
5.6 在推动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大前提下加强监管和风险计量 |
5.7 提高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大科技投入 |
5.8 完善行业协作机制,加强商业银行间的同业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析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3.2 本文的基本内容 |
1.3.3 本文的技术路线图 |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理论评析 |
2.1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相关概念 |
2.1.1 转型与发展 |
2.1.2 业务转型 |
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传统理论评述 |
2.2.1 金融创新动因理论 |
2.2.2 传统发展战略理论 |
2.2.3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
2.3 基于自组织理论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分析 |
2.3.1 自组织理论概述 |
2.3.2 自组织理论的适用性 |
2.3.3 商业银行自组织系统特性 |
2.3.4 自组织理论逻辑下银行业务转型 |
第3章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内在动力与功能演进分析 |
3.1 体制改革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
3.1.1 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商业银行业务转型逻辑 |
3.1.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特征 |
3.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内在动力 |
3.2.1 创新与业务转型本质 |
3.2.2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创新动力 |
3.2.3 创新理念下大中型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 |
3.3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与功能演进 |
3.3.1 商业银行功能分析 |
3.3.2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与功能演进双视角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转型因素分析 |
4.1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基础性分析 |
4.1.1 盈利性分析 |
4.1.2 安全性分析 |
4.1.3 流动性分析 |
4.2 与国外先进银行业务对比分析——基于美国四大行 |
4.2.1 美国商业银行业务发展历程概述 |
4.2.2 国内外银行业务差异性比较 |
4.2.3 差异成因及对比分析 |
4.3 现阶段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主要影响因素 |
4.3.1 自身因素 |
4.3.2 市场因素 |
4.3.3 技术因素 |
4.3.4 监管因素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效应实证分析 |
5.1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对其经营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1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概述 |
5.1.2 业务转型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影响的逻辑关系 |
5.1.3 指标选择和模型建立 |
5.1.4 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
5.1.5 实证结果分析 |
5.2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对其整体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商业银行整体风险衡量和量化指标的设定 |
5.2.2 业务转型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逻辑关系 |
5.2.3 数据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
5.2.4 模型的检验与估计 |
5.2.5 实证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大中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转型分析 |
6.1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基本思路 |
6.2 大中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转型 |
6.2.1 基于资产负债联动的业务转型 |
6.2.2 大中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转型路径 |
6.2.3 大中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定价策略 |
6.3 大中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 |
6.3.1 基于模块化的中间业务产品创新 |
6.3.2 大中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路径 |
6.3.3 大中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策略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转型路径设计 |
7.1 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转型概述 |
7.1.1 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转型的内涵 |
7.1.2 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模式分析 |
7.2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转型路径选择 |
7.2.1 渐进式转型路径 |
7.2.2 拓展式转型路径 |
7.2.3 强化式转型路径 |
7.3 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转型策略 |
7.3.1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
7.3.2 强化业务经营管理 |
7.3.3 增强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 |
7.3.4 注重业务风险管理 |
7.3.5 创建融合性文化 |
7.3.6 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后续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8)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基础理论 |
2.1 战略理论 |
2.1.1 战略理论流派和要义 |
2.1.2 商业银行并购战略和创新战略 |
2.2 金融深化理论和金融稳定理论 |
2.2.1 金融深化理论 |
2.2.2 金融稳定理论 |
2.3 区域金融发展理论 |
2.4 商业银行治理理论 |
2.4.1 公司治理 |
2.4.2 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
2.4.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 |
2.5 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理论 |
第三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经济金融形势和趋势 |
3.2 国外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状况及启示 |
3.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历史沿革 |
3.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成就及存在问题 |
3.4.1 发展成就 |
3.4.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3.5.1 发展机遇 |
3.5.2 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要素实证分析 |
4.1 要素体系 |
4.2 要素计量模型 |
4.2.1 数据来源、模型设定、变量说明 |
4.2.2 广义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的推导及计算 |
4.3 计量分析和结论 |
4.3.1 统计检验 |
4.3.2 固定效应计量结果 |
4.3.3 结论 |
第五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总体框架设计 |
5.1 战略目标 |
5.2 战略特征 |
5.3 战略重点及策略 |
第六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战略 |
6.1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点、现状及问题 |
6.1.1 特点 |
6.1.2 现状和问题 |
6.2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均衡模型的构建 |
6.2.1 因素 |
6.2.2 模型框架 |
6.2.3 均衡机制 |
6.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战略安排 |
6.3.1 政府控制优化和内部治理培育并行推进 |
6.3.2 二类中小商业银行向一类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标准并轨 |
6.3.3 中小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元制建设 |
第七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战略 |
7.1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环境及影响 |
7.1.1 中小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
7.1.2 跨区域经营 |
7.1.3 差异化、特色化经营 |
7.1.4 中小企业融资 |
7.1.5 利率市场化 |
7.2 中小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战略总体思路 |
7.3 扩大巩固传统业务创新开拓新兴业务 |
7.3.1 小微企业业务 |
7.3.2 公司业务 |
7.3.3 零售业务 |
7.3.4 投资银行业务 |
7.3.5 金融市场、资产管理和同业业务 |
7.3.6 电子银行业务 |
第八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战略 |
8.1 银行流程再造理论及实践 |
8.2 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的特点、现状及问题 |
8.2.1 特点 |
8.2.2 现状及问题 |
8.3 中小商业银行流程再造战略安排 |
8.3.1 构建流程再造的动力源 |
8.3.2 实施业务战略模块的流程再造 |
8.3.3 匹配组织架构的整合和优化 |
8.3.4 配套流程再造的保障支撑 |
第九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设计 |
9.1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状况及问题 |
9.2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要求和趋势 |
9.3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目标、重点 |
9.4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体系和传导机制建设 |
9.5 中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建设的路径选择 |
第十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战略 |
10.1 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发展状况及趋势 |
10.2 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创新体系及技术核心 |
10.3 中小商业银行信息科技管理体制与机制设计 |
10.4 中小银行信息科技战略措施 |
第十一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战略 |
11.1 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状况及问题 |
11.1.1 人力资源状况 |
11.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1.2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的战略逻辑、经济机制和绩效 |
11.2.1 模型构建及均衡分析 |
11.2.2 战略逻辑、经济机制及绩效总结 |
11.2.3 实证分析 |
11.3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目标和重点任务 |
11.4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建设策略 |
11.4.1 优化岗位管理体系,夯实人力资源建设基础 |
11.4.2 确立人员规划,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
11.4.3 加强教育培训,提升人力资本 |
11.4.4 坚持战略导向,加强绩效考核 |
11.4.5 建立兼具公平和效率功效的薪酬管理体系 |
11.4.6 提升人力资源运营管理水平 |
11.4.7 构建以和谐为主要内容的提升员工幸福感的人力资源文化建设 |
第十二章 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实施的配套支撑 |
12.1 加强地方政府治理,彰显金融服务的公共职能 |
12.1.1 政府行为对地方金融生态的影响 |
12.1.2 改革和优化地方政府治理的策略安排 |
12.2 加强金融市场化改革,协同支持中小商业银行发展 |
12.2.1 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 |
12.2.2 推进资本市场建设 |
12.3 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条件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A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内研究综述 |
1.4.2 国外研究综述 |
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相关概述 |
2.1 中间业务的基本内容 |
2.1.1 中间业务相关定义 |
2.1.2 中间业务分类 |
2.1.3 中间业务的特征 |
2.2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
2.2.1 提升竞争力 |
2.2.2 扩大盈利空间 |
2.2.3 降低经营成本 |
2.2.4 客户需求增加 |
2.2.5 经营风险降低 |
2.2.6 金融脱媒的影响 |
2.3 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2.3.1 国外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2.3.2 国内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 A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
3.1 A商业银行简介 |
3.2 A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
3.2.1 中间业务收入现状 |
3.2.2 中间业务品种现状 |
3.2.3 中间业务管理现状 |
3.3 A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
3.3.1 内部环境分析 |
3.3.2 行业环境分析 |
3.3.3 宏观环境因素 |
3.4 A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4.1 业务种类单一 |
3.4.2 市场定位不明确 |
3.4.3 收费标准模糊 |
3.4.4 缺乏专业人才 |
3.5 本章小结 |
4 A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
4.1 战略层面上 |
4.1.1 调整银行发展战略 |
4.2 组织层面上 |
4.2.1 改变中间业务传统定位 |
4.2.2 进行考核制度改革 |
4.2.3 加强人才培养 |
4.3 业务层面上 |
4.3.1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
4.3.2 结合现代信息技术 |
4.3.3 加强营销力度 |
4.3.4 采取差异化经营 |
4.4 制度层面上 |
4.4.1 完善法律法规 |
4.4.2 加强风险管理 |
4.4.3 完善定价机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利率市场化与中间业务创新理论综述 |
2.1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及研究进展 |
2.1.1 利率市场化的经典理论 |
2.1.2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相关研究 |
2.1.3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收益的相关研究 |
2.1.4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研究 |
2.2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理论及研究进展 |
2.2.1 中间业务内涵的界定 |
2.2.2 中间业务创新的经典理论 |
2.2.3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控制银行风险的相关研究 |
2.2.4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银行收益的相关研究 |
2.3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相关研究 |
2.3.1 中间业务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
2.3.2 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比较研究 |
2.3.3 对中间业务的创新制约因素的分析 |
2.3.4 中间业务创新的策略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第3章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进程及其影响 |
3.1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
3.1.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起步阶段(1983年至2010年) |
3.1.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阶段(2010年至2014年) |
3.1.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成熟阶段(2015年至今) |
3.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进程 |
3.2.1 主要阶段 |
3.2.2 取得成就 |
3.2.3 存在问题 |
3.3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控制银行风险的实证研究 |
4.1 研究假设 |
4.2 变量选择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样本统计分析 |
4.4 模型构建 |
4.5 变量检验 |
4.5.1 平稳性检验 |
4.5.2 协整关系检验 |
4.5.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4.5.4 面板数据模型选择检验 |
4.6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章 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银行收益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2 变量选择与模型构建 |
5.2.1 变量选择 |
5.2.2 模型构建 |
5.3 研究样本与变量描述 |
5.4 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利率市场化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新的政策建议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间业务发展战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研究[D]. 苏阳.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2]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D]. 雷洪光.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3]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J]. 李玉强. 金融论坛, 2009(08)
- [4]山东省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赵颖.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5]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研究 ——以招商银行为例[D]. 徐书宇.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6]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研究[D]. 赵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3(02)
- [7]中国大中型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D]. 凌冰. 辽宁大学, 2018(01)
- [8]中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研究[D]. 孙宗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12)
- [9]A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研究[D]. 陈嘉靖.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10]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影响研究[D]. 付强. 辽宁大学, 2016(02)
标签:利率市场化; 金融科技; 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 银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