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水中药泽泻、茯苓、茯苓皮、大腹皮、商陆对小鼠腹膜孔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敏[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讨杨玉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病变,是由糖尿病代谢异常引起的肾小球硬化症。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提高。中药治疗作用的靶点多,既能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改善症状,又能够调整阴阳、调节免疫功能作用,在治疗DKD上体现出独特的优势。杨玉兰教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年有余,医技精湛,对于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见地与丰富的经验,并取得显着的临床疗效,因此本研究采用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杨玉兰教授治疗DKD的经验,并运用网络药理学预测核心药物作用DKD的靶点及通路,为中医继承创新添砖加瓦。方法1、收集2018年9月-2020年9月期间经杨玉兰教授门诊接诊的所有符合DKD诊断的患者的病历资料,主要包括一般信息、症状、舌脉、辅助检查、中药处方、中医及西医诊断等。筛选符合本研究要求的病例111例,运用SPSS 25.0、SPSS Modeler18.0进行数据分析,总结规律,探讨杨玉兰教授治疗DKD的核心药物、组方规律等。2、运用TCMSP数据库、BATMAN-TCM数据库、中国知网、Pub Med等对核心处方的有效化学成分和作用靶点进检索,并运用Uni Prot数据库查询靶点对应的基因蛋白建立药物靶标数据库,结合与疾病基因关联的Gene Cards数据库,检索糖尿病肾病的已知作用靶点,找出糖尿病肾病潜在作用靶标,建立药物-糖尿病肾病靶标数据库,通过Cytoscape(3.7.0)进行构建药物-靶点-疾病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得到潜在靶点蛋白互作用网络。利用Bioconductor包和R语言对靶点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预测核心药物治疗糖尿病肾病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性别、年龄分布:共纳入111例患者,其中纳入患者男女比例约1.22:1;年龄分布于29-84岁之间,其中50岁-70岁的有81人(73.0%)。2、药物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物功效结果:共527个处方根据中药频次统计显示,共有252味中药,高频次药物依次包括黄芪、川芎、丹参、葛根、地龙、山茱萸、黄连、当归、生地黄、红花等;四气以寒、温、平三者为主,且寒、温频次大致相当;五味频次最多为苦味,其次依次为甘、辛、咸、涩、酸、淡;药物功效以清热药、补虚药以及活血化瘀药位列前3;药物归经统计从依次为肝经、肺经、胃经、脾经、肾经、心经、大肠经、膀胱经、胆经、小肠经、心包经、三焦经。4、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核心处方由用药频率的前10味药物组成,主要包括:黄芪、川芎、丹参、葛根、地龙、山茱萸、黄连、当归、生地黄、红花。核心药物实际共含有100种有效化学成分,比如:槲皮素、豆甾醇、芒柄花黄素等,共计333个药物作用靶点。共筛选到糖尿病肾病相关靶点545个,最终10味药物与疾病共拥有78个相交靶点,如:PTGS2、NOS2、ESR1、AR、PPARG等;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共发现152条信号通路可能与该处方治疗DKD相关,其中最有可能是通过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流体剪切力和动脉粥样硬化(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对肾脏起到了保护作用。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杨玉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时,多以补益虚弱、清热化瘀为主,辅以健脾除湿消肿等,即以黄芪、当归为主补气血益虚弱,川芎、丹参、红花以活血消症、化瘀通络之效,同时随证配伍生地、黄连等药清热除湿、养阴生津,葛根以解肌退热、升阳生津。其核心处方为黄芪、川芎、丹参、葛根、地龙、山茱萸、黄连、当归、生地黄、红花十味药物,体现了杨玉兰教授诊治DKD的重要思路。通过成分-靶标-疾3、药物关联规则关系及高频药物系统聚类分析:运用关联法则对组方规律进行分析,得到二阶关联规则18条,如黄芪+川芎、丹参+川芎、黄芪+丹参等;三阶及以上关联规则19条,如黄芪+川芎+丹参、黄芪+葛根+丹参、黄芪+山茱萸+川芎等。通过系统聚类方法,聚类出5组,第1组为大黄炭、蒲黄炭、红花、大黄、丹参、泽泻、淫羊藿、川芎、黄芪、山茱萸、土茯苓、萆薢、紫苏叶、桔梗、干姜、瓦楞子、瓜蒌、枳壳、鸡内金,第2组为金樱子、芡实、青风藤、荠菜花、当归、蚕砂、红景天、柴胡、黄芩、茯苓、地龙、白花蛇舌草,第3组为桑叶、黄连、生地黄、玄参、苍术、金银花、山药、黄柏,第4组为酸枣仁、远志、牡蛎,第5组为三七、枸杞子、鸡血藤、天麻、葛根、骨碎补、鹿衔草、桑寄生、杜仲、牛膝桂枝、苏木、木瓜、橘络、水蛭。根据关联规则得出最后核心处方为黄芪、川芎、丹参、葛根、地龙、山茱萸、黄连、当归、生地黄、红花,即用药频率的前10味药物组成。病的相互作用网络关系建立,该核心处方有效活性成分与多靶点、多通路相关,该核心处方药物可能是通过糖尿病并发症AGE-RAGE信号通路(AGE-RAGE signaling pathway in diabetic complications)、流体剪切力和动脉粥样硬化(Fluid shear stress and atherosclerosis)、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白介素-17信号通路(IL-17 signaling pathway)等信号通路对肾脏起到了保护作用,其主要涉及参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调控、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肾纤维化等多个途径。
李晓晓[2](2020)在《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对其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1、观察组2,各组30例。对照组单纯西医治疗(病因、护肝、利尿等对症治疗);观察组1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实脾饮;观察组2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实脾饮和BILT(DSG-III型)肝病治疗仪。经4周治疗后,对症状、肝功能(AIL、AST、ALB、TBIL)、脾脏厚度、门静脉内径、腹水分级、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临床疗效等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2总有效率96.7%,高于观察组1总有效率86.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功能(AIL、AST、ALB、TBIL):三组患者的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1、观察组2与对照组比较肝功能(ALT、AST、ALB、TBI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1比较ALT、A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腹水分级: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腹水分级比较均有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腹水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三组患者的腹围、体重、24小时尿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2、观察组1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观察组2与观察组1在腹围、体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治疗后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临床疗效:对照组总有效率63.3%,观察组1总有效率83.3%,观察组2总有效率96.7%,P<0.05,有统计学差异;7.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治疗后三组患者均未发现不良反应,其短期应用安全可靠。结论:1.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实脾饮联合BILT(DSG-III)型肝病治疗仪能更好的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消退腹水、缩减腹围、降低体重;2.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实脾饮联合BILT(DSG-III)型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优于实脾饮治疗,BILT(DSG-III)肝病治疗仪在辅助治疗肝硬化腹水方面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3.在临床用药期间未发生不良反应,其短期应用安全可靠。
朱奥翔[3](2020)在《肝硬化腹水1号方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将肝脾血瘀型鼓胀病人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来观察肝硬化腹水1号方(自制方)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的临床有效性、临床应用可行性及安全性,为肝脾血瘀型鼓胀的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0例(符合相关入选标准),将入选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肝硬化腹水1号方+基础治疗组)和对照组(基础治疗组)两组(参照附录2),每组患者各30例。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基本资料和中医证候积分、腹水分度和肝功能分级等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其中治疗组:肝硬化腹水1号方(2次/日,口服,100ml(1袋)/次+基础治疗,基础治疗:(轻度:口服螺内酯100mg/日中度:螺内酯100mg+呋塞米40mg/日重度:螺内酯100mg+呋塞米40mg/日+5日1次腹腔穿刺清晨空腹服用)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以基本治疗;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数据,并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得出结论。结果:在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体温、心率等)、心电图、肾功能等未出现明显变化,据观察实验研究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乏力腹胀6例、腹泻2例,对患者及时予以对症处理后患者症状均缓解。对相关临床疗效指标进行分析处理后得出如下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进行可比性分析得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中医症候积分和Child-pugh评分上:P>0.05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07<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能明显的降低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中医症状,且疗效优于对照组。(3)通过对中医症候疗效比较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66%、70.00%,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对治疗后临床总体疗效比较得出: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6.67%、63.33%,P<0.05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组在临床总体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5)通过对治疗后腹水分度、腹围、24h尿量及体重的比较得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消退腹水的疗效较对照组好。(6)通过对治疗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积分、ALT、AST的比较得出: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改善患者肝功能的疗效优于对照组。(7)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前后比较可得出:*P=0.073>0.05、#P=0.081>0.05门静脉内径、脾厚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表明对于缓解门静脉高压及缩小脾脏厚度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均不明显。结论:肝硬化腹水1号方可有效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据观察可见该方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考虑应用于临床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
凌必时[4](2020)在《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并归纳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的用药经验,指导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临床跟诊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马鸿斌教授治疗CKD2-4期的病例资料,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建立“马鸿斌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数据库”,录入数据。运用软件对数据进行药物频次、频率统计,基于关联规则分析总结高频药对,基于复杂的熵聚类算法分析组方规律,归纳药物核心组合及新方组合等。并通过归纳导师多年临床积累形成的学术理念总结马鸿斌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的理论认识,深层次剖析导师临证用药经验。结果:1.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症状主要以疲乏、纳差、头晕、恶心为主,可伴有胸闷、心悸、呕吐、面色苍白、皮肤瘙痒等症。马教授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肾、脾、胃两脏一腑虚衰为本,风、湿、热、瘀、浊五邪胶结为标。将慢性肾功能衰竭分为风湿瘀热、痰热内扰、脾虚湿热、气虚湿阻、肾虚湿热、气阴两虚六大证型,方选用赵氏方、黄连温胆汤、肾炎四味汤、行湿补气养血汤、新组萆薢分清饮、肾康灵加减。用药以补虚为主,兼以清热利湿、凉血祛风、化瘀通络、调畅气机,临床中以补虚药与清热药贯穿治疗始终,善于运用对药。注重心、肝、三焦与肾、脾、胃的关系,重视脾肾同治,顾护胃气。2.基于用药频次统计得出马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用药前十位为茯苓、甘草、当归、黄芪、丹参、生地黄、党参、白术、白茅根、麦冬;高频药物功效分类前六类为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基于药物四气、五味及归经统计得出寒、平、温;甘、苦、辛;脾、肾、肝为常用药物气味归经属性。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组方规律得出,前八味药物组合分别是黄芪-茯苓,甘草-茯苓,当归-茯苓,丹参-茯苓,生地黄-茯苓,生地黄-当归,白术-茯苓,黄芪-当归;药物组合关联规则分析得出14条。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得出关联度药对26个。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得出药物核心组合14个。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7个。结论:1.马教授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机总结为“肾脾胃两脏一腑虚衰为本、风湿热瘀浊五邪胶结为标”;证型主要有风湿瘀热证、痰热内扰证、脾虚湿热证、气虚湿阻证、肾虚湿热证、气阴两虚证六型;方选赵氏方、黄连温胆汤、肾炎四味汤、行湿补气养血汤、新组萆薢分清饮、肾康灵加减。临证中重视“虚”与“热”的病机要点,补虚药与清热药贯穿治疗始终。重视病证结合,中西互补,注重肾、脾、胃与心、肝、三焦的调理,着重脾肾同治。2.通过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科学、系统的总结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用药经验规律,指导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李婷[5](2020)在《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临床观察,探究徐春军教授经验方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提供可参考的思路和方法。2.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下一步机制验证性的基础实验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采用单臂临床试验,制定纳入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的45例患者,在利尿药等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予入组患者口服生芪消臌方治疗,每14~30d调整1次药方,连续用药12周。以中医症状、体重、腹围、尿量、肝功能、腹部超声为评价指标,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收集数据。疗程结束后,统计分析数据,评定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2.以徐春军教授经验方生芪消臌方中的君药--黄芪为研究对象,通过TCMSP检索并筛选黄芪的活性成分和其靶点,通过Genecard、OMIN联合检索并筛选肝硬化腹水相关靶点,对药物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进行匹配,得到黄芪治疗本病的潜在靶点,建立相应的数据集。采用Cytoscape软件平台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网-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利用string数据库可视化展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功能,通过R脚本计算靶点之间的连接数目并排序,得到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GO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揭示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1.患者大部分的中医症状(包括乏力、纳差、厌油、胁痛、腹胀、腹泻、少尿、下肢肿)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酸、四末凉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体重、腹围、平均24小时尿量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的ALT、AST、ALB、TB、DB、CHE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患者的腹水深度、门静脉宽度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评估,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有效率为92.68%,中医证候有效率为95.12%。研究中3例患者服药中出现便溏、大便次数增多,经调方后缓解,余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研究结果显示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可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和开展相关研究。2.通过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从黄芪中共筛选得到28个活性成分及其作用靶点,与肝硬化腹水的270个疾病靶点进行基因映射,共匹配得到10个黄芪活性成分作用于肝硬化腹水的41个潜在作用靶点。对排序前30的核心靶点进行富集分析,预测黄芪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疗中主要参与调节血管内皮收缩舒张功能、调整细胞免疫、控制炎症、保护肝细胞、调控肝细胞的凋亡与增殖再生、改善蛋白质合成功能、抑制抗纤维化、信号传递等生物过程。预测得到的机制与已有的文献报道基本吻合,从分子层面,揭示了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通路的协同作用的特点,推测活性成分福莫尼汀和毛蕊异黄酮、靶点NOS、松弛素通路在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孙岩[6](2020)在《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古代文献,并将医案类文献和医案类以外文献(以下简称医理类文献)分列研究,总结古代医家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补充病因病机理论,探寻辨证治疗规律,为临床提供文献学参考。2.收集、整理关于老年期痴呆病的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总结现代中医临床用药规律,比较古今中医治疗老年期痴呆病在用药上的异同,提出今后中医临床用药建议。方法1.第五版《中华医典》为主,网络APP“翰堂典藏数据库”和“超星图书”为参照和补充,检索“健忘、善忘、好忘、喜忘、痴呆、呆病、神呆、神痴、不慧”等关键词,收集与上述关键词相关的文献。2.在CNKI数据库1999.1.1-2019.9.30时间范围内,分别检索主题词为“老年期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老年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血管性痴呆+临床”和“中医+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中医+治疗”、“AD+临床”和“中医+治疗”以及“VD+临床”和“中医+治疗”,检索过程中不限制更新时间。以同样条件,检索万方数据库,作为参照和补充。收集上述现代中医临床文献。3.整理、过滤古代老年期痴呆相关文献和现代老年期痴呆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提取相关资料并予以标准化、数据化,建立古代医案类、古代医理类和现代临床类三个数据库。对舌象、脉象、面色、药量、诊次、预后等一般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中药的选用范围、被选用中药的功能归类、归经分类等进行频数、离散度、相似度、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数理统计和挖掘。最终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对比和讨论,探索老年期痴呆的用药规律和趋势。结果1.古代医案中脉象整理结果提示老年期痴呆病多与痰饮、气血不足、气滞、血瘀、阳气衰败等因素有关。舌诊整理结果提示该病与痰饮、瘀血及气血不足等因素有关。面色整理结果提示血虚、脾虚、痰湿及阴虚阳亢等因素与该病关系密切。2.古代医案中老年期痴呆病位首要在心,与肾、肝、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在老年期痴呆病中也是颇为关键的一环。病机前10位的分别为心血不足、心肾不交、痰火蒙心、肾阴亏虚、痰火上扰、精髓不足、水不涵木、痰饮阻滞、心气不足和虚火扰神。3.古代医案中共出现192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20大类和47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化痰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肺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补益类、化痰类组合出现的较多,辅以收涩类、开窍类、安神类、理气类等组合。4.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表明,通过舌、脉和面汇总结果发现,老年期痴呆病与忧思、心气不足、心血不足、积热在胃、瘀血、痰饮等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主治中药按功能分别属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利水药、清热药等14大类,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和心包。5.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出现214味中药。按功能主治分类,中药分为17大类和39小类,总频次位于前5位的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补益药中补气药出现总频次最多,以下顺次为补血药、补阳药和补阴药。中药归经涉及肝、心、脾、肺、肾、小肠、大肠、膀胱、胃、胆、心包和三焦,尤以归脾经的中药最多。通过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补益类、活血化瘀类组合出现较多,温里类、安神类、开窍类、清热类等组合也有出现。6.古代医案类和医理类文献比较。两者记录的脉象、舌象和面色提示的临床意义一致,但医理类文献收集到的记录较医案类文献记录的内容更为丰富。在方剂使用上,具名的方剂重合度不高,医理类文献记载的方剂多于医案类文献实际使用的方剂。在中药选取范围上,有柏子仁、半夏、柴胡等38味中药重合。与医案类文献相比,医理类文献中缺少归三焦经的中药,缺少化湿类、驱虫类、祛风湿类、收涩类、温里类、消食类、涌吐类和止血类8类中药,多出拔毒化腐生肌类中药。7.古代医案与现代中医临床比较。在用药范围上,古代医案所用中药有石菖蒲、川芎、远志等118味到现在中医临床还在使用。古今用药的相似度达到40.48%,也就是说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将近一半的中药在古代也是治疗老年期痴呆的常用药。从药物归经上看,古代医案中药归经最多的归为肺经,其次是肝经,第三为脾经;而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归经最多的脏腑是脾,其次是肝经,第三归肾经。从中药功效分类方面比较。古代医案所用中药分属20类,现代中医临床所用中药分属17类。除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外,现代中医临床中药功效分类完全与古代一致,保持了较高的延续性。古代用药功能选用范围大于现代。攻毒杀虫止痒药、驱虫药、涌吐药3类药物在现代中医临床上不再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药物使用。用药偏好方面,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均居首位,安神药、开窍药、清热药和解表药都能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的总频次。但现代中医临床用药偏好性更强,明显侧重于补益药和活血化瘀药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用药较为分散,除了着重使用补益药外,还较高频率应用了安神药、化痰药和理气药。药物组合方面,古今中医均注重补益类药物组合的使用,但是在组合搭配侧重上有所不同。古代医案,大量出现补益类中药间的配合组对,少量与安神类、清热类、化痰药等中药配合使用。而现代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两两配合使用情况没有古代多也没有古代普遍,反而是更多选择与活血化瘀类中药搭配。此外,现代中医临床还有活血化瘀类的其他组合,并出现了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医案更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8.在古代医案类文献、古代医理类文献以及现代中医临床报道中共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等30味中药重合。结论1.古代中医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病位首要在心,与肝、肾、脾、肺等脏腑关系密切。病因主要包括年高体虚、平素思虑劳心过度、大病后虚弱、它病误治迁延日久、大怒、情志不遂日久、平素气虚痰湿体质或向有肝阳再遇外邪等。病机按照虚实辨证,虚证最多、虚实夹杂证次之、实证居末,虚证中尤以“阴虚”为最多。另外,“痰”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在该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古代医案治疗老年期痴呆在方证对应上有两个显着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病位首要在心,而药物归经上以归肺经的中药居多;第二个特点是病机以“阴虚”、“血虚”最为多见,而药物分类上以补气类、补阳类中药居多。3.古今临床用药异同。古代医案中所用中药共192味(AY集合),现代临床报道中所用中药共214味(CY集合),现代医家使用中药种类上比古代多22味。中药使用范围方面,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补益类中药的使用都居首位,安神类中药、开窍类中药、清热类中药和解表类中药也均得到重视;不同点在于,古代临床更为注重化痰类中药和理气类中药的使用,而现代临床偏重于活血化瘀类中药的应用。药物组合方面相同,相同点在于古今中医临床均偏重于补益类药物的组合使用,并均有开窍类、安神类药物组合的辅助;不同点在于现代中医临床注重活血化瘀类和温里类药物组合的应用,而古代中医临床则注重化痰类药物组合的使用。4.今后中医临床建议。今后中医临床可以尝试多辨证使用化痰药和理气药,以及化痰类组合。单味药推荐:人参、远志、石菖蒲、熟地黄、酸枣仁、茯苓、半夏、柴胡、川芎、丹参、当归、地骨皮、茯神、枸杞子、龟甲、黄连、煅龙骨、龙眼肉、麦冬、牛黄、山药、生地黄、桃仁、天南星、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柏子仁、炙甘草、鳖甲这30味中药,在古代医理类文献、古代医案以及现代中医临床中均有出现,可以作为治疗老年期痴呆优选中药。
刘珊珊,郭杰,李宗艾,田双双,朱晶晶,闫利华,王智民,高陆[7](2020)在《泽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泽泻为我国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复方及多种中成药中。目前从泽泻中分离到了220余个化合物,包括三萜、倍半萜、二萜、糖类、含氮化合物、苯丙素、黄酮、甾体等。药理学研究表明泽泻醇提物、水提物及一些单体类成分具有利尿、抗结石及肾脏保护、降血脂及保肝、降血糖、抗癌、抗氧化损伤、抗炎、抗补体等作用。该文对近五十年来泽泻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以期为泽泻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程梓烨[8](2019)在《商陆醋制法炮制减毒存效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商陆为商陆科植物商陆Phytolacca acinosa Roxb.或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的干燥根,属峻下逐水药,具有逐水消肿,通利二便等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肾性水肿、肝硬化腹水等疾病。但其生品有毒,使用不当可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呕血、便血、昏迷、心脏及呼吸系统麻痹致死,故临床应用须炮制以降低毒性。2015版《中国药典》收录商陆炮制方法为醋炙法,醋炙的目的是能降低毒性缓和药性。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商陆主要毒性部位为正丁醇部位,主要毒性成分为商陆皂苷丙(EsC)和商陆皂苷乙(EsB)等成分,醋制法炮制可降低正丁醇部位毒性和毒性皂苷的含量。有报告认为商陆皂苷甲(EsA)是商陆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利尿、抗炎的作用,说明商陆中的皂苷类成分与其毒性和药效相关,而因皂苷类成分结构的差异,所表现出的毒性及药效存在差异,有的皂苷具有毒性,有的皂苷具有效应。现有文献对商陆醋制后的利尿作用评价不一,醋制后商陆减毒存效的机制还不明确。本论文以商陆生品及醋制品为研究对象,分离纯化商陆主要的皂苷类成分,在整体动物和细胞分子水平评价商陆醋制前后药效、毒性变化,不同皂苷类成分药效与毒性差异,分析商陆醋制前后组成变化与商陆药效和毒性变化的相关性,初步阐明商陆醋制减毒存效的炮制机理。主要实验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1.醋制前后商陆水提液药效和毒性变化研究建立盐水负荷大鼠肾脏利尿药效和肠道毒性模型,以大鼠尿量、尿电解质含量、ELISA法测定血浆抗利尿激素(ADH)、醛固酮(ALD)和心房钠尿肽(ANP)三种激素含量以及Western Blot法测定肾脏水通道蛋白(AQPs)和钠通道蛋白(NHE3、ATP、NCC)表达水平为指标,评价商陆利尿药效及作用机制;同时以盐水负荷模型大鼠给药后各肠段的肠道含水量和qPCR法测定炎症因子TNF-α、IL-1β mRNA表达水平为指标,评价商陆肠道毒性。利尿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商陆醋制前后均能显着增加盐水负荷模型大鼠尿量和尿电解质含量,降低血浆ADH含量,抑制肾脏AQP1、AQP2、AQP3及NHE3、ATP蛋白表达;生品同时能显着抑制肾脏AQP4及NCC蛋白表达,醋制品能显着降低血浆ALD含量、升高ANP含量;而与生品组相比,醋制品能显着增加尿量以及尿钾、尿钠、血浆ANP含量,显着抑制肾脏AQP3及NHE3和ATP蛋白表达。肠道毒性研究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商陆生品显着提高大鼠空肠、回肠含水量及TNF-αα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醋制商陆组各肠段含水量无显着差异;与生品组比较,商陆醋制品组空肠和回肠TNF-α和IL-1β mRN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商陆醋制前后均有较强的利尿作用,但生品可导致肠道水肿、炎症,经醋制法炮制后肠道水肿、炎症减轻,同时可保存其利尿作用,达到减毒存效的炮制目的。2.商陆利尿药效部位和炎症毒性部位筛选及成分分离纯化研究在整体动物药效实验结果基础上,建立小鼠肾脏内髓集合管3上皮细胞(mIMCD3)体外培养药效评价模型,以Western Blot法测定mIMCD3细胞AQP2和AQP3蛋白表达为利尿药效评价指标;建立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体外培养毒性评价模型,以ELISA法测定巨噬细胞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β释放水平为致炎毒性评价指标,筛选商陆药效部位及毒性部位。将商陆水提物进一步萃取分离得商陆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在体外培养的mIMCD3和RAW264.7细胞体系中分别给予上述三种萃取部位,检测mIMCD3细胞中AQP2、AQP3蛋白表达水平和RAW264.7细胞TNF-α和IL-1β释放水平。结果显示商陆正丁醇部位抑制mIMCD3细胞AQP2和AQP3蛋白表达的作用最强,同时相较于其他提取部位,正丁醇部位显着增加巨噬细胞释放TNF-α和IL-1β水平,表明商陆正丁醇部位既是商陆利尿作用的主要部位也是其炎症毒性的主要部位。进一步采用硅胶柱层析、中压制备C18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多种分离纯化方法分离正丁醇部位中的化合物。结果共分离纯化获得3个正丁醇部位中主要的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共振技术鉴定解析其结构分别为商陆皂苷甲(EsA)、商陆皂苷乙(EsB)和商陆皂苷辛(EsH)。3.商陆皂苷类成分利尿作用及炎症毒性研究采用前述建立的体外药效及毒性评价模型,以Western Blot法测定肾脏内髓集合管3上皮细胞(mIMCD3)中AQP2、AQP3蛋白表达水平和ELISA法测定巨噬细胞(RAW264.7)TNF-α和IL-1β释放水平为指标,比较商陆皂苷类成分EsA、EsB和EsH的利尿药效和炎症毒性。实验结果表明,EsA能显着抑制mIMCD3细胞中AQP2蛋白表达,EsB和EsH则显着升高AQP2蛋白表达,三者均能显着抑制AQP3蛋白表达。因AQP2在水液重吸收作用方面较AQP3为优势蛋白,表明EsA是商陆利尿药效的主要成分;EsA能同时显着抑制RAW264.7细胞TNF-α和IL-1β释放水平,表明其无致炎毒性,EsB、EsH显着促进TNF-α的释放,且EsH毒性强于EsB,表明EsH是商陆产生炎症毒性的主要成分。含量测定表明EsA和EsH两者在商陆正丁醇部位中的含量最高,综合药效和毒性的实验结果,说明商陆的正丁醇部位中主要利尿药效成分是EsA,主要炎症毒性成分是EsH。4.醋制对商陆皂苷类成分影响研究以商陆主要利尿药效成分EsA和主要炎症毒性成分EsH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模拟醋制,HPLC-ELSD法定性分析EsA和EsH模拟醋制后成分变化。实验结果表明,EsA和EsH在与水加热的条件下未显示生成新成分;EsA在醋制过程中部分分解生成新化合物;而EsH在醋制过程中化学结构发生变化,可转化生成EsA以及与EsA醋制过程中生成的相同新化合物。通过对EsA和EsH结构对比,发现两者结构差异在于EsH C-28位的酯键比EsA多连接一分子葡萄糖,结合两者模拟醋制变化的测定结果,推测EsH可在醋制的酸性条件下发生酯键水解反应,脱去一分子葡萄糖,转化生成EsA。两种皂苷类成分在商陆正丁醇部位模拟醋制及商陆饮片醋制前后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商陆正丁醇部位中EsH和EsA含量分别为0.29%和1.04%,模拟醋制后EsH含量显着下降96.91%,EsA含量下降63.35%;商陆生品EsH和EsA含量分别为0.27%和0.60%,醋制后EsH含量显着下降45.88%,而EsA含量基本不变,仅下降2.51%,说明确实在醋制过程中毒性成分EsH发生了结构变化,导致含量显着下降,而EsA含量基本不变化,其中一部分来源于EsH的转化。结合前述对醋制前后商陆皂苷类成分变化及药效、毒性变化的实验结果,揭示商陆醋制减毒存效的初步机制是:在醋制炮制过程中,商陆中主要引起炎症毒性的皂苷类成分EsH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酯键水解反应,转化生成具有较强利尿活性的EsA,从而达到减毒存效的炮制目的。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整体动物实验明确醋制可显着降低商陆肠道毒性,同时保存了显着的利尿作用,并且商陆的主要利尿药效部位及致炎毒性部位均为正丁醇部位。从正丁醇部位分离并鉴定出3个三萜皂苷类化合物EsA、EsB、EsH;EsA能显着抑制肾脏细胞AQP2和AQP3蛋白表达,EsH能显着促进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TNF-α,结合课题组前期对商陆皂苷EsC和EsB肠道毒性研究基础,确定EsA为商陆主要利尿药效成分,EsH为主要炎症毒性成分之一;通过对两者模拟醋制和结构比较,发现醋制可以使EsH的酯键水解,进而转化生成EsA。商陆饮片醋制后EsH含量显着降低,EsA含量基本不变。说明醋制可使商陆主要的炎症毒性成分转化生成主要的利尿药效成分,从而达到减毒存效的炮制目的。本文结果证实了商陆传统采用醋制法炮制合理性和科学性,初步阐明了商陆醋制法炮制减毒存效的炮制机理,为饮片生产、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刘珊珊[9](2019)在《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及产地差异研究》文中认为泽泻为我国常用中药,来源于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e(Sam.)Juzep.的干燥块茎,具有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的功效,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血脂症。泽泻在临床上以水煎剂入药,但目前研究重点均集中在脂溶性成分上,水提物中的药效物质尚未揭示。根据产地不同,泽泻有建泽泻(福建和江西)、川泽泻(四川)和广泽泻(广西)之分,川泽泻和建泽泻在品种问题上的争议由来已久,除了三萜类成分之外,目前尚无不同产地泽泻进行系统比较的报道。基于上述两个科学问题,本文开展以下研究:一、对泽泻水提物进行化学轮廓分析,明确各部位化学成分类型及占比泽泻水提液(ZXS)经75%乙醇沉淀,其沉淀物占ZXS的28%,主要为多糖;其上清物浓缩后经大孔树脂吸附,以水及不同浓度的乙醇洗脱,将其粗分,经UPLC-MS分析及对照品HPLC指认,初步明确各部位的组成及占比。其中水洗部位占ZXS的60%,含果糖、葡萄糖和蔗糖等成分;20%乙醇洗脱部位占ZXS的4.8%,含核苷、碱基、氨基酸类成分;50%乙醇洗脱部位占ZXS的3.7%,主要为倍半萜;70%和95%乙醇洗脱部位占ZXS的2.7%,主要为三萜和倍半萜类成分,并有少量苯丙素、含氮化合物。不同部位均可显着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肝脏中的TG含量,在降低脂肪指数、肝脏指数、降低血清和肝脏LDL-C、升高血清HDL-C等方面作用特点有所不同。二、水提物化学成分研究在对泽泻化学成分文献调研及水提物化学轮廓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提物的大孔树脂50%乙醇洗脱部位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硅胶真空柱色谱(VLC)、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制备液相色谱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手段,从中分离得到41个化合物,结合各种光谱数据(NMR,IR,HR-ESI-MS,CD和计算ECD),鉴定了 41个化合物结构,包括倍半萜类化合物24个,三萜类2个,苯丙素醚类2个,2,4,6-环庚三烯七元环骨架化合物1个,酚酸类6个,环肽化合物1个以及包括木质素、香豆素等在内的化合物5个。其中新化合物18个,新天然产物2个,12个化合物首次从泽泻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在化合物分离鉴定过程中,发现泽泻中倍半萜类化合物普遍存在外消旋现象,并经手性色谱柱拆分,分离出11对对映异构体。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体内外抗炎活性筛选,体外实验采用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NO生成模型,结果显示两个原帖烷型三萜ZX-14和ZX-15的IC50分别为39.26±2.75 μM和 63.87±1.95 μM,与阳性药吲哚美辛(IC50=34.87±2.19 μM)相比具有显着的抑制NO生成活性。在CuSO4诱导的斑马鱼炎症模型中,化合物ZX-14和ZX-15在10和20 μM时能极显着地抑制巨噬细胞向神经丘移动,进一步确认了上述两个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炎活性。三、不同产地泽泻差异研究通过对不同产地泽泻的植物外观、药材性状、DNA条形码、化学成分以及药效学进行系统比较,进一步明确不同产地泽泻的差异。在植物外观方面,结合《中国植物志》中的鉴别要点,相对来说,川泽泻与泽泻Alismaplantago-aquatica的植株形态更为接近,而建泽泻与东方泽泻Alisma orientale更为相似。在DNA条形码分析中,川泽泻与建泽泻的ITS序列的一个碱基存在差异,经与数据库比对,川泽泻植物来源为泽泻A.plantago-aquatica,建泽泻为东方泽泻A.orientale。在化学成分比较中,多糖含量为广泽泻(23.93~46.99%)>川泽泻(8.51~14.51%)>建泽泻(5.58~13.25%),三产地样本之间均存在显着差异;在核苷类成分上,川泽泻与建泽泻有较高的相似度,在聚类分析中,二者聚为一组,广泽泻聚为另外一组。在含量上,川泽泻与建泽泻中5种主要核苷(胞苷、尿苷、腺嘌呤、鸟苷、腺苷)的含量范围为0.81~1.30 mg·g-1,显着高于广泽泻(0.35~0.50 mg·g-1),川泽泻与建泽泻相比,除腺嘌呤外,均为川泽泻略高于建泽泻;在三萜类成分上,川泽泻、建泽泻与广泽泻分别聚为三组,与川泽泻和建泽泻相比,广泽泻中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峰面积显着降低,而泽泻醇A峰面积显着增高;川泽泻与建泽泻相比,川泽泻中泽泻醇A、B、C的峰面积显着高于建泽泻,建泽泻中23-乙酰泽泻醇B的峰面积略高于川泽泻,但二者无显着差异。在降脂活性上,川泽泻和建泽泻不同给药组在降低高脂饮食大鼠脂肪指数,肝脏TG含量,降低肝脏和血清LDL-C,升高血清HDL-C方面显示了显着的治疗作用,各给药组中水提物与醇提物的降脂活性无明显差异。总体来说建泽泻的降脂作用略优于川泽泻,但并无明显差别。通过上述研究,揭示了泽泻水提物中的成分类型和占比,为下一步开展泽泻水提物药效物质及质量评价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对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发现了多种结构新颖的化合物,进一步丰富了泽泻水提物中的药效物质。通过对不同产地泽泻的差异性研究,确认了不同产地泽泻在品种、化学成分和降脂药效上的差别,为2020版《中国药典》的修订以及规范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周诗澜[10](2019)在《柴芍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柴芍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60例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最终完成试验60例。对照组予西医基础治疗,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机配免煎剂柴芍汤治疗,疗程均为12周,疗程结束后第12周对患者进行随访。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体征(尿量、体质量)、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腹部彩超(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腹水B超、肝脏硬度值(LSM)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应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综合疗效上,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在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在改善尿量和体质量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能增加尿量和减轻体重,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在肝功能方面,两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TBIL、ALB)均有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在凝血功能方面,治疗后两组凝血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6、在腹部彩超方面,治疗后两组均不能明显改善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P>0.05)。7、在腹水B超方面,治疗后两组腹水分级均有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8、在肝脏硬度值方面,治疗后两组肝脏硬度值均有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9、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在血常规、大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方面指标无明显异常,无明显毒副作用。10、疗程结束后12周时治疗组腹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柴芍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改善临床症状、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肝脏硬度值、腹水分级等方面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柴芍汤能减少腹水复发率,同时无明显毒副作用。2、柴芍汤可明显改善乙肝肝硬化腹水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1)腹大如鼓、腹部青筋暴露;(2)胁肋刺痛、固定不移;(3)胁肋胀闷不适;(4)脘腹胀满、纳差;(5)口渴不欲饮;(6)面色黯黑;(7)肌肤甲错。研究结果表明柴芍汤对于改善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疗效显着,以上症状和体征可作为柴芍汤的方证辨证依据。
二、利水中药泽泻、茯苓、茯苓皮、大腹皮、商陆对小鼠腹膜孔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水中药泽泻、茯苓、茯苓皮、大腹皮、商陆对小鼠腹膜孔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讨杨玉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杨玉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用药经验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资料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病历资料采集 |
3.2 原始数据预处理 |
3.3 建立原始数据库 |
3.4 分析软件 |
4 研究结果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数据分析 |
5 讨论 |
5.1 患者性别年龄分析 |
5.2 药物频次及性味归经分析 |
5.3 药物关联及组方规律分析 |
6 杨玉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总结 |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对核心处方的作用机制探索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数据库与软件 |
2.2 数据处理与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核心药物有效化学成分 |
3.2 核心药物有效成分靶点预测 |
3.3 基于数据库建立疾病蛋白靶点 |
3.4 药物-靶点-疾病网络构建 |
3.5 核心药物-糖尿病肾病交集靶标PPI网络 |
3.6 基因功能与通路富集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西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
1 西医对糖尿病肾病的研究 |
1.1 DKD的发病机制 |
1.2 西医治疗DKD |
2 中医学对DKD的研究 |
2.1 中医对于DKD的认识 |
2.2 中医对于DKD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治疗DKD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第1章 理论研究 |
1.1 祖国医学对鼓胀的认识 |
1.2 西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第2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2.4 研究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2.6 研究结果 |
第3章 讨论 |
3.1 选题依据 |
3.2 组方用药分析 |
3.3 单味药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3.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
致谢 |
(3)肝硬化腹水1号方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诊断及入选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1.1 西医学诊断标准 |
1.1.2 中医病名诊断标准 |
1.1.3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1.2 病例入选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剔除标准 |
1.2.4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分组方法 |
2.3 治疗方案 |
2.4 临床观察指标 |
2.4.1 一般观察项目 |
2.4.2 疗效性观察项目 |
2.4.3 安全性观察项目 |
2.4.4 不良反应观察 |
2.5 疗效评定标准 |
2.5.1 西医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
2.5.2 对患者肝功能评价 |
2.5.3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标准 |
2.5.4 单项中医症状疗效评定标准 |
2.6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
2.7 安全性评定标准 |
2.8 统计学方法 |
3 可比性比较分析 |
3.1 年龄比较 |
3.2 性别比较 |
3.3 病程比较 |
3.4 病因比较 |
4.研究结果 |
4.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总分的比较 |
4.2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
4.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4.4 治疗前后两组腹水分度比较 |
4.5 治疗前后两组腹围、24h尿量及体重比较 |
4.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hild-pugh分级积分比较 |
4.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比较 |
4.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彩超门静脉内径、脾厚度比较 |
讨论 |
1 中医学对鼓胀的认识 |
1.1 鼓胀病名的发展概况 |
1.2 中医对鼓胀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鼓胀的辨证 |
1.4 中医对鼓胀治疗的认识 |
2 西医学对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2.1 病理发病机制 |
2.2 西医对肝硬化腹水治疗的认识 |
3 方药分析 |
3.1 立论依据 |
3.2 遣方原则 |
3.3 药物组成及方义分析 |
3.4 单味药物性能分析 |
3.5 现代药理研究分析 |
3.6 临床用药心得 |
4.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 |
附录3 中医积分量表 |
附录4 肝功能分级 |
附录5 数据记录表 |
致谢 |
(4)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简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治疗 |
1 祖国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1.1 祖国医学基于发病原因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基于临床表现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2 近现代名家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治疗经验 |
2.1 近现代名家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2.2 近现代名家治疗慢性肾衰竭经验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证经验 |
1 马鸿斌教授的治病理念 |
2 马鸿斌教授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 |
2.1 食眠体质发病观 |
2.2 两脏一腑虚衰论 |
2.3 风、湿、热、瘀、浊致病说 |
3 马鸿斌教授对于慢性肾衰竭的辨证治疗 |
3.1 风湿瘀热证 |
3.2 痰热内扰证 |
3.3 脾虚湿热证 |
3.4 气虚湿阻证 |
3.5 肾虚湿热证 |
3.6 气阴两虚证 |
4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特色用药经验 |
4.1 治疗慢性肾衰竭特色药物浅析 |
4.2 治疗慢性肾衰竭特色药对浅析 |
5 马鸿斌教授对于慢性肾衰竭的治疗特点 |
5.1 肾、脾、胃虚衰为源,心、肝、三焦虚损为流 |
5.2 补脾肾、护胃气、重清补、倡健行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挖掘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用药经验 |
1 研究内容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 |
2 建立数据库 |
3 结果 |
3.1 药物频次、频率统计 |
3.2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
3.3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
3.4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
4 讨论 |
4.1 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选择 |
4.2 中药炮制对药物功效的影响 |
4.3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4 期)用药规律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常用药浅析 |
1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高频药物浅析 |
1.1 茯苓 |
1.2 甘草 |
1.3 当归 |
2 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高频药对浅析 |
2.1 黄芪、茯苓 |
2.2 白术、茯苓 |
2.3 续断、茯苓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验案举隅 |
1 验案一 |
2 验案二 |
结论 |
正文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成果 |
一、论文发表 |
二、获奖情况 |
(5)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
综述一 肝硬化腹水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一、概述和流行病学 |
二、病因 |
三、发病机制 |
(一)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
(二) 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 |
四、诊断 |
五、治疗 |
(一) 利尿剂 |
(二) 血管收缩药物 |
(三) 大量放腹水联合输注白蛋白 |
(四) 外科治疗 |
六、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
一、鼓胀的病名 |
二、鼓胀的病因 |
三、鼓胀的病机 |
四、鼓胀的治疗 |
(一) 古代医家鼓胀治法溯源 |
(二) 现代医家对鼓胀的治疗方法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引言 |
第二部分 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 |
一、研究内容 |
(一) 研究对象 |
(二) 诊疗标准 |
二、研究方法 |
(一) 治疗方法 |
(三) 观察指标 |
(四) 疗效评定标准 |
(五) 安全性评定标准 |
三、数据统计方法 |
四、结果分析 |
(一) 一般资料 |
(二) 治疗结果分析 |
五、讨论 |
(一)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评价 |
(二) 徐春军教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经验总结 |
(三) 生芪消臌方的组方分析 |
(四) 临床结果分析 |
(五) 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黄芪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机制 |
一、材料与方法 |
(一)主要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
(二) 靶点收集 |
(三) 网络构建和分析 |
(四) 靶点的分子功能/生物过程和通路富集分析 |
二、结果 |
(一) 黄芪中候选化学成分的收集和筛选 |
(二) 靶点收集 |
(三) 网络的构建及分析 |
(四) GO功能富集分析 |
(五)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附录1 徐春军教授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 |
附录2 黄芪药物活性化学成分简写说明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病名沿革 |
1.1 西医病名沿革 |
1.2 中医病名沿革 |
2 西医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现状 |
2.1 发病机理研究 |
2.2 临床治疗现状 |
3 中医脏腑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
4 老年期痴呆的中医文献研究现状 |
第一部分 古代医案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范围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对象 |
3.1 诊断标准 |
3.2 古代“老年”的界定 |
3.3 检索范围 |
3.4 收录标准 |
3.5 剔除标准 |
3.6 医案出处 |
4. 研究方法 |
4.1 文献分析法 |
4.2 数理分析法 |
4.3 因子分析法 |
4.4 聚类分析法 |
4.5 医案数据化 |
4.6 中药名称规范化 |
4.7 脉象规范化 |
4.8 舌象规范化 |
4.9 面色规范化 |
5. 结果 |
5.1 诊断记录总体评价 |
5.2 病症分类与病因、病机、病性概况 |
5.3 医案书写形式和疗程记录情况 |
5.4 医案处方情况 |
5.5 医案中的中药使用情况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代医理类文献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检索范围 |
2.2 筛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分析法 |
3.2 文献数据化 |
3.3 中药名称规范化 |
3.4 脉象、舌象、面色规范化 |
4. 结果 |
4.1 国别和年代 |
4.2 脉象整理结果 |
4.3 舌象整理结果 |
4.4 面色整理结果 |
4.5 方剂整理结果 |
4.6 中药收录情况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现代临床报道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2.1 入选原则 |
2.2 筛除原则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4.1 总体评价 |
4.2 中药频数分析 |
4.3 中药功效分类 |
4.4 中药归经分类 |
4.5 因子分析 |
4.6 聚类分析 |
5. 小结 |
第四部分 医案类文献与医理类文献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所用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能归类对比 |
4.3 药物归经对比 |
4.4 方剂对比 |
4.5 脉象、舌象和面色比较 |
5. 小结 |
第五部分 古代文献与现代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研究方法 |
3.2 Jaccard法 |
4. 结果 |
4.1 中药集对比 |
4.2 药物功效归类比较 |
4.3 药物归经比较 |
4.4 离散度对比 |
4.5 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比 |
5. 小结 |
第六部分 讨论 |
1. 古代医案用药“悖论”解 |
1.1 悖一:病位在心与归经为肺 |
1.2 悖二:证多阴虚、血虚与药重补气、补阳 |
1.3 “痰”在前两个问题中起到的作用 |
2. 古今用药的回归、延续和革新 |
2.1 用药的回归 |
2.2 用药范围的延续与革新 |
2.3 药物组合的继承与发展 |
3. 文献研究中的几点认识 |
3.1 理论与实践的“时差” |
3.2 医案隐性知识浅议 |
3.3 文献数据化的选与弃 |
4. 老年期痴呆相关医案少的原因 |
4.1 讳病失治 |
4.2 未老已亡 |
4.3 归入其他病症之中 |
4.4 记录目的和记录习惯 |
第七部分 总结 |
1. 古代文献对老年期痴呆病的认识 |
1.1 病位 |
1.2 病因 |
1.3 病机 |
1.4 病性 |
1.5 “痰” |
2. 古代医案方证对应特点 |
3. 古今中医临床用药异同 |
3.1 用药偏好 |
3.2 药物组合 |
3.3 用药建议 |
4. 创新点 |
5. 不足 |
6. 中医医案研究方向刍谈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入选医案出处、分类及原文 |
2. 古代医理类文献目录 |
3. 现代中医临床报道或研究目录 |
4. 古代医案出现、现代临床报道中未出现的中药目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泽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三萜类 |
1.2 倍半萜 |
1.3 二萜 |
1.4 其他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利尿 |
2.2 抗结石及肾脏保护 |
2.3 降血脂及保肝 |
2.4 降血糖 |
2.5 抗癌 |
2.6 抗氧化损伤 |
2.7 抗炎 |
2.8 其他 |
3 毒性 |
4 讨论与展望 |
(8)商陆醋制法炮制减毒存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一章 商陆研究进展 |
1.商陆的古今应用 |
2.商陆的毒副作用 |
3.商陆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毒理作用 |
4.醋制法炮制对商陆减毒存效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课题研究方案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方案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醋制前后商陆水提液药效和毒性变化研究 |
第一节 商陆醋制前后水提液对盐水负荷模型大鼠利尿作用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商陆醋制前后水提液对盐水负荷模型大鼠肠道炎症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商陆利尿药效部位和炎症毒性部位筛选及成分分离纯化 |
第一节 商陆不同极性部位对肾脏mIMCD3细胞AQPs表达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商陆不同极性部位对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和IL-1β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商陆正丁醇部位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商陆皂苷类成分利尿作用及炎症毒性研究 |
第一节 商陆皂苷类成分对肾脏mIMCD3细胞AQPs表达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商陆皂苷类成分对RAW264.7细胞释放TNF-α和IL-1β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醋制对商陆皂苷类成分的影响 |
第一节 醋制对商陆皂苷类成分转化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商陆醋制前后皂苷类成分的含置测定研究 |
附图 |
结语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及产地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泽泻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化学成分 |
2.药理活性 |
3.毒性 |
4.讨论与展望 |
第二节 泽泻本草考证 |
1.植物形态及品种记载 |
2.产地记载 |
3.药效记载 |
4.炮制方法 |
5.小结 |
第二章 泽泻水提物化学轮廓分析及不同部位降脂活性比较 |
第一节 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轮廓分析 |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和结果 |
3.小结 |
第二节 泽泻水提物不同部位降脂活性比较 |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3.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及部分单体药理活性研究 |
第一节 水提物化学成分研究 |
1.研究结果 |
2.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
3.实验部分 |
4.实验数据与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二节 部分单体化合物药理活性研究 |
第四章 不同产地泽泻植物外观、药材性状及DNA条形码分析 |
第一节 植物外观 |
第二节 药材性状 |
第三节 DNA条形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不同产地泽泻化学成分比较 |
第一节 多糖类成分比较 |
第二节 核苷类成分比较 |
第三节 三萜类成分比较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不同产地泽泻降脂活性比较 |
1.仪器与材料 |
2.方法与结果 |
3.结论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查新报告 |
(10)柴芍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1.1 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病名溯源 |
1.2 乙肝肝硬化腹水中医病因病机浅析 |
1.3 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 |
2 西医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2.1 乙肝肝硬化腹水的流行病学 |
2.2 乙肝肝硬化腹水的发病机制 |
2.3 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西医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选择 |
1.2 诊断标准 |
1.3 Fibroscan肝纤维化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设计方案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标准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证候疗效比较 |
3.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主要证候积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24 小时尿量、体质量变化的比较 |
3.6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凝血功能变化的比较 |
3.7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变化的比较 |
3.8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腹水分级变化的比较 |
3.9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脏硬度值(LSM)变化的比较 |
4 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检测及不良反应 |
5 随访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西医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不足及难点 |
2 现代中医学者对乙肝肝硬化腹水的认识 |
3 中西医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 |
3.1 中西医联合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优势 |
3.2 导师学术思想 |
3.3 柴芍汤应用分析 |
4 临床研究疗效分析 |
4.1 柴芍汤对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 |
4.2 柴芍汤对患者24 小时尿量、体质量的影响 |
4.3 柴芍汤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
4.4 柴芍汤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
4.5 柴芍汤对患者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肝脏硬度、腹水分级的影响 |
4.6 柴芍汤对患者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
4.7 柴芍汤对腹水复发的影响 |
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6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利水中药泽泻、茯苓、茯苓皮、大腹皮、商陆对小鼠腹膜孔调控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探讨杨玉兰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经验与作用机制研究[D]. 王佳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实脾饮联合BILT肝病治疗仪治疗脾肾阳虚型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D]. 李晓晓.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3]肝硬化腹水1号方治疗肝脾血瘀型鼓胀的临床观察[D]. 朱奥翔.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 [4]马鸿斌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KD2-4期)经验总结及用药规律研究[D]. 凌必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1)
- [5]生芪消臌方治疗轻中度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观察及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老年期痴呆历代相关中医医案研究[D]. 孙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泽泻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刘珊珊,郭杰,李宗艾,田双双,朱晶晶,闫利华,王智民,高陆. 中国中药杂志, 2020(07)
- [8]商陆醋制法炮制减毒存效机制研究[D]. 程梓烨.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泽泻水提物化学成分及产地差异研究[D]. 刘珊珊.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9(11)
- [10]柴芍汤治疗乙肝肝硬化腹水的临床研究[D]. 周诗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