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臂以桡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在手外科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梁鹏飞,张丕红,张明华,曾纪章,周捷,黄覛韬,崔旭,郭乐,鄢卓贤,冉艳钦,周思拓,何志友,黄晓元[1](2021)在《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2010年1月—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9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手指Ⅳ度烧伤患者,其中男81例、女17例,年龄1~72岁,共160指受累。患指单指创面面积为2.0 cm×1.5 cm~12.0 cm×3.5 cm,将患指并指后最大创面面积为12.0 cm×10.0 cm。成人手部存在多指多处Ⅳ度烧伤创面时或者儿童手指Ⅳ度烧伤时,选用腹部带蒂皮瓣;成人单指或2指Ⅳ度烧伤时,选用手内带蒂皮瓣与游离组织瓣,其中游离组织瓣修复需受区血管条件好且有可供吻合的动静脉;拇指指甲Ⅳ度烧伤或拇指烧伤后部分缺失时,采用第1趾甲皮瓣或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拇指。本组采用45个腹部带蒂皮瓣修复91指创面,37个手内带蒂皮瓣修复37指创面,26个游离组织瓣修复28指创面,3个第1趾甲皮瓣重建3例患者拇指指甲并修复手部创面,1个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1例患者拇指并修复手、腕部创面。组织瓣面积为2.0 cm×1.5 cm~20.0 cm×10.0 cm。供瓣区创面直接缝合或者于患肢上臂内侧切取全厚皮片、大腿外侧切取断层皮片移植修复。观察术后组织瓣成活情况、术后并发症、供瓣区外观与功能;对获得随访的患者,于末次随访时,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估患指功能,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调查患者满意度。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H检验与Nemenyi法检验。结果 112个组织瓣中,104个组织瓣完全成活,血运良好;1个带蒂移植的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1个带蒂移植的指动脉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个游离移植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末端少许坏死,经换药、肉芽组织生长后,取大腿外侧断层皮片移植修复;2个游离移植的跗外侧动脉皮瓣及1个带蒂移植的拇指尺背侧逆行岛状皮瓣术后静脉回流障碍,予拆除部分缝线、肝素盐水擦拭伤口后皮瓣成活;1个带蒂移植的改良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个游离移植的腓动脉穿支皮瓣坏死,Ⅱ期分别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上臂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移植组织瓣术后外形好,不臃肿,质地柔软,弹性好;供瓣区无功能障碍,仅遗留轻微瘢痕。72例患者共117指获得3~24个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末次随访时,腹部带蒂皮瓣、手内带蒂皮瓣、游离组织瓣修复患指功能评定优良率分别为77.3%(51/66)、96.3%(26/27)、95.8%(23/24),其中游离组织瓣、手内带蒂皮瓣修复患指功能均明显优于腹部带蒂皮瓣(P<0.01);游离组织瓣修复患指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腹部带蒂皮瓣(P<0.05)。结论结合手指Ⅳ度烧伤创面具体情况,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成人多指多处Ⅳ度烧伤创面或儿童手指Ⅳ度烧伤创面,采用手内带蒂皮瓣或游离组织瓣修复成人单指或2指Ⅳ度烧伤创面,采用第1趾甲皮瓣或带第2趾的足背皮瓣重建Ⅳ度烧伤拇指,术后组织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其中游离组织瓣与手内带蒂皮瓣修复术后患指功能恢复更好,游离组织瓣修复术后患者满意度最高。
张国雷[2](2021)在《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 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手指指固有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了解了指动脉指背分支发出的位置、走形、数量、分布,并进行测量与记录,显微镜下观察其在指侧方及指背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为临床中设计皮支皮瓣与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取10双20只新鲜手标本,分别于前臂尺桡动脉灌注红色填充剂,待其凝固后,解剖寻找指动脉及其指背所有皮支血管,应用游标卡尺对双侧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管径进行测量,记录指背皮支起点的位置,观察其走形分布情况及在指背的网联情况。解剖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血管的来源、走形及供养位置,了解手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皮肤供养血管的组成与来源。结果:指固有动脉在手指近节、中节恒定的位置向指背方向发出4条较粗大的皮支,除了这些皮支,指固有动脉还发出多条肉眼可辨的指背方向的毛细皮支,这些毛细皮支位置不定、粗细不等、间距并非恒定(小于0.5cm)。指动脉指背皮支发出多条次级分支,在指侧方及指背形成毛细血管链。掌背桡侧皮肤的血供主要包括:第一掌背动脉发出的皮穿支;拇主要动脉发出的掌背皮支;示指桡侧指动脉的掌背皮支;虎口深部血管发出的肌皮穿支。其中以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为优势血管。结论:指背及掌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的皮肤存在丰富的毛细血管网,其主要供养动脉均来自指动脉的背侧皮支。据此解剖学基础,可设计指背及掌背桡侧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第二章 手指皮支皮瓣及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目的:基于对指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于指背、指侧方及掌背第一骨间背侧肌处设计皮支皮瓣、皮支链皮瓣用以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探讨其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取手指软组织缺损患者共33例,设计应用4种皮瓣予以修复,术后定期随访,根据多项评定指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33例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病例,皮瓣均成活,4例4指皮瓣局部血运差,经拆线、换药等处理,皮瓣血运好转。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随访13.5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未见明显色素沉着,感觉部分恢复,伤指屈伸活动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基于对指动脉及其指背皮支的解剖学研究,根据手指创面的位置于指背及掌背桡侧设计皮支皮瓣或皮支链皮瓣,能有效覆盖手指创面。此系列皮瓣具有皮瓣外形美观,副损伤小,对手指活动影响较小等优点,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适宜推广。
王力[3](2021)在《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2具新鲜灌注手标本的解剖,观察25指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向指背发出穿支的情况,为临床中皮瓣的切取和转移提供解剖学依据。通过将接受指背穿支皮瓣和邻指皮瓣治疗的两组病人进行比较,分析指背穿支皮瓣的优缺点,同时介绍我们的临床经验。方法:取2具新鲜手部标本,将天然乳胶和红色球磨染料混合,通过桡尺动脉进行血管灌注。解剖25指每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发出的背侧穿支,记录其数量、外径、走行和相互之间的交通吻合,比较尺桡两侧之间的差别。选取2017年至2019年间接受指背穿支皮瓣治疗的21例患者和接受邻指皮瓣治疗的22例患者,比较两组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外观和治疗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结果:示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4支的平均外径为0.25±0.03 mm。中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3±0.06 mm;中节5支的平均外径为0.23±0.02 mm。环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30±0.04 mm;中节4.5支的平均外径为0.24±0.03 mm。小指近节两侧的指固有动脉平均发出4.5支背侧支,外径为0.26±0.03 mm;中节3.5支的平均外径为0.22±0.02 mm。每个手指桡侧穿支和其尺侧穿支相比,在数目和外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指背穿支皮瓣组患者和邻指皮瓣组患者相比,在成活率、术后指体运动、感觉和外观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时间和覆盖灵活性方面,指背穿支皮瓣组占有优势。小结:25指两侧的指掌侧固有动脉均恒定地向指背皮肤发出穿支,血运可靠,可以用来设计和切取皮瓣。指背穿支皮瓣血供稳定,治疗周期短,能够灵活地修复手指不同位置的缺损,具有良好的美观和功能效果,是用来修复手指创面的一个好的选择。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目的: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修复是一个功能和美学上的挑战。我们使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来修复这种类型的损伤。在本部分的研究中,通过与腹部皮瓣组进行比较,我们评估了这种组合皮瓣的临床效果,并介绍我们的应用经验。方法:整理2016年1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采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伤的16例患者(男13例,女3例)。患者年龄在2149岁之间,平均35.4±6.8岁。病例中,有8例中指,5例环指,3例示指。缺损面积平均为8.2±1.5 cm2。切取带感觉的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指端背侧创面,切取带感觉的邻指皮瓣修复指腹创面。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面积为4.9±0.7 cm2,邻指皮瓣的平均面积为5.4±0.8 cm2。选取18例应用腹部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中的所有皮瓣和植皮全部成活,所有创口及其供区均一期愈合。平均随访11.3±1.9个月。末次随访时,伤指和供指的平均总主动活动度分别为256.4±15.2°和258.2±14.6°。邻指皮瓣和指背穿支皮瓣的平均静态两点辨别值分别为6.1±1.1 mm和7.3±1.0 mm。根据修订的美国手外科学会指南,所有皮瓣的感觉均为优良(低于10分)。根据冷不耐受严重程度评分问卷,所有皮瓣的评分均低于25分。根据视觉模拟评分,13名患者没有疼痛,2名患者轻度疼痛,1名患者中度疼痛。根据密歇根手结果问卷,10例患者对再造手指的外观非常满意(5分),其余患者满意(4分)。与对照组相比,这种组合皮瓣在感觉和外观方面有明显的优势(P<0.001)。小结: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是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重建伤指的感觉和外观。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目的:报告应用股前外侧深筋膜瓣游离移植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和效果,阐述对股前外侧皮瓣供血血管的解剖认识。方法:研究对象为2016年1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治疗的6例手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男4例,女2例)。患者年龄在2050岁之间,平均为33.7±12.7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进行手部创面的重建。术前记录相关临床特征,术中测量皮肤和深筋膜瓣的大小、厚度,术后记录皮瓣及植皮的成活和感染情况。随访时根据结果满意度评分表评价供区并发症及术后效果,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伤手疼痛程度。结果:患者的平均体重指数为26.6±1.7 kg/m2。缺损面积在5 cm×5 cm至13 cm×8 cm之间,平均为53.1±27.9 cm2。所切取的6例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面积在7 cm×6 cm至14 cm×9 cm之间,平均为71.8±29.1cm2。皮肤厚度2540 mm,平均32.5±4.8 mm;深筋膜瓣厚度23 mm,平均2.5±0.5 mm。术后深筋膜瓣血运均正常,大部分患者二期植皮全部成活。1例患者的植皮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6.3±6.9个月,供区无感觉丧失,仅留有线性瘢痕。结果满意度评分68分,平均为7.2±0.9分,均属满意。除了一名患者有轻微疼痛外,其他所有患者都没有疼痛。小结: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适用于手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特别是肥胖患者和/或女性患者手背部的不规则缺损,具有良好的功能和美观效果。建议将股前外侧皮瓣的供血血管统一归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比如称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内侧支、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的外侧支,而不是分别归类、命名。
侯春林[4](2020)在《中国学者对世界显微外科的一些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63年,陈中伟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断肢再植,开创了显微外科的新纪元。几十年来,一代代中国显微外科学者为世界显微外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创新性贡献,使中国显微外科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本文阐述了中国显微外科学者在再植外科领域、再造外科领域、组织修复领域和周围神经领域这四个方面所做出的工作和一些贡献。回顾历史,中国显微外科的发展凝聚了老一辈的心血和智慧;展望未来,年轻一代应继承老一辈的事业,继续推动我国显微外科的普及和发展。
吕文涛[5](2020)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在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应用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2月至2017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指创面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49例患者共53指,通过切取前臂静脉皮瓣进行桥接修复。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患者年龄为18~55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压砸伤22例,切割伤14例,机器绞伤6例,电锯伤5例,车祸伤2例。右手22例24指,左手27例29指。受伤指别:拇指2指,示指22指,中指20指,环指6指,小指3指。49例53指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指固有动脉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3cm×0.8cm~6.0cm×2.5cm;血管缺损长度1.0~6.5cm,平均2.6cm;53个手指中,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46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7指。53指中用于桥接断指18指,其中有4指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14指桥接一侧指固有动脉,18指均桥接了皮下静脉。采用皮瓣倒置修复受区26指,顺置修复受区27指。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我们将需要静脉皮瓣桥接修复的创面分为三型:Ⅰ型,创面伴有一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无明显障碍者;Ⅱ型,创面伴有双侧指固有动脉缺损,手指血供不足者;Ⅲ型,手指离断伴有创面及指动脉缺损者。根据创面的分型,设计三种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分别予以修复。针对Ⅰ型创面采用单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单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Ⅱ型创面采用双干输入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双侧指固有动脉;针对Ⅲ型创面采用双干或多干输入兼输出型静脉皮瓣修复,并桥接手指的动静脉。结果:本组49例53指,术后4指皮瓣发生动脉危象,2指皮瓣经保守治疗缓解,2指皮瓣经手术探查为桥接指固有动脉近端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重新吻合后缓解;术后11指皮瓣于术后3天内出现张力性水疱,予刺破抽水、换药等对症治疗,7指皮瓣缓解,其中4指皮瓣术后水疱反复出现、肿胀严重,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1例为血肿压迫所致,予以清除血肿、彻底止血后缓解,1例为吻合口血栓栓塞所致,桥接静脉后缓解,其中2指皮瓣边缘部分坏死,换药后脱痂愈合。其余指体、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本组4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4个月。5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沉着,4指皮瓣存在轻度色素缺失,其余皮瓣色泽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皮瓣质地均柔软,无明显萎缩,外形不臃肿。前臂皮瓣供区仅留有线状瘢痕,无明显增生、挛缩,腕关节及肘关节屈伸活动不受限。采用关节总活动度对患指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优:33指,良:12指,可:8指,优良率为85%。采用自制的静脉皮瓣功能评价表对本组皮瓣进行评定,优:12指,良:34指,可:7指,优良率87%。结论:将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根据手指损伤严重程度、末梢循环情况分成三型,分别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进行修复,可以做到精准的修复,在修复创面的同时,桥接了指固有动脉的缺损,覆盖了创面,又重建了远端指体的血供,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王晓松[6](2020)在《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术后,受区皮瓣和供区趾腹的感觉恢复情况,以期指导临床实践。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0例40指指腹缺损行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患者。根据皮瓣携带神经不同,分为两组,趾底组(携带趾底固有神经)和趾背组(携带趾背神经),每组各20例20指。术后20月随访,用皮瓣功能评分、皮瓣瘢痕评分、修复指关节总活动度、受区皮瓣两点辨别觉、供区趾腹两点辨别觉对两组病例的术后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病例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所有患者步态正常,小腿供皮区均一期愈合。皮瓣功能评分:趾底组88.75±7.93分,趾背组91.25±5.10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瓣瘢痕评分:趾底组3.85±1.09分,趾背组3.90±1.02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修复指关节总活动度:趾底组245.50±18.35°,趾背组251.25±14.5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区皮瓣两点辨别觉:趾底组9.35±1.66mm,趾背组7.10±1.25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供区趾腹两点辨别觉:趾底组11.65±2.11mm,趾背组7.95±1.15mm,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两组病例术后疗效均优良,趾背组的受区皮瓣感觉恢复及供区趾腹感觉恢复均优于趾底组。结论:应用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具有成活率高、外形美观、质地优良、感觉恢复满意、供区损伤较小等优点。应用保留趾底固有神经,吻合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在改善受区皮瓣感觉恢复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趾腹感觉的损伤,是修复指腹缺损的一种更好的术式。
汪淼[7](2020)在《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应用背部岛状皮瓣或肌皮瓣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可行性和技术要点。方法:2015年12月至2019年6月,应用预扩张的上臂内侧皮瓣,带蒂转移修复头颈部皮肤与软组织缺损;同期应用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带蒂转移修复上臂内侧供区缺损。本组共11例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5~36岁,平均12.64岁。其中,烧伤后头颈部瘢痕5例,先天性头颈部黑色素细胞痣6例。病程1~35年,平均7.64年。术中切除病变组织后遗留头面部的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cm×6cm~15cm×11cm,平均118.82±32.12cm2。修复头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上臂内侧皮瓣中,包括近端蒂皮瓣3例,远端蒂皮瓣8例;皮瓣面积范围为18cm×8cm~27cm×14cm,平均229.27 ± 74.65cm2。修复上臂供区缺损的组织瓣包括岛状背阔肌肌皮瓣9块,胸背动脉穿支皮瓣2块;组织瓣面积范围为16cm×7cm~22cm×10cm,平均149.64±31.3cm2。上臂内侧和背部皮瓣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受区创面及两个皮瓣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7.64±5.43个月。上臂内侧皮瓣转移至头颈部后,皮瓣在颜色、质地和厚度方面与受区皮肤相似,患者对头颈部、上臂内侧和背部供瓣区美学形态满意。结论:在应用上臂内侧皮瓣修复头颈部面积较大的皮肤软组织病损时,同期切取岛状背阔肌肌皮瓣或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在确保供区美学修复的同时,能提供更多的组织用于缺损的修复。
夏卫民[8](2019)在《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研究目的:通过对6例新鲜成人尸体标本的解剖,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提供系统的解剖学依据。方法:将选取的6例成人新鲜上肢标本,经过动脉插管后灌注红色橡胶乳胶,切开皮肤后,仔细解剖分离显露尺动脉腕上皮支及其分支,观察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位置、起源、走行、分支情况、血管蒂长度、伴行静脉、神经、皮瓣血供范围等,测得的数据以SPSS22.0软件分析,均数用(?x±s)表示。在标本上模拟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的切取移植。结果:本实验一例标本尺动脉腕上皮支变异,其余5例标本中均可发现尺动脉腕上皮支。尺动脉腕上皮支于豌豆骨上方(3.8±0.6)cm处发自于尺动脉,于尺侧屈腕肌的下方走行,起始处直径为1.4±0.3mm,血管蒂长1.2±0.1cm。尺动脉腕上皮支入皮后分为上行支及下行支;尺动脉腕上皮支的两条伴行静脉及前臂贵要静脉是尺动脉腕上皮支的静脉回流的良好选择;前臂尺侧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支配,可切取前臂内侧皮神经作为皮瓣的感觉神经作为皮瓣的感觉神经,重建皮瓣感觉。结论:尺动脉腕上皮支解剖相对恒定,变异少,可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设计单存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指中小软组织缺损,也可设计带肌腱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肌腱缺损的手指软组织缺损。第二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目的:探讨应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2月对7例手部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用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血管蒂的游离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随访6-12月,术后7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植皮后愈合,皮瓣质地、外形满意,无明显臃肿,与手指受区相似,无需二次手术整形,供区愈合好,仅留线性疤痕。结论:以尺动脉腕上皮支为蒂的游离尺动脉腕上皮支皮瓣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不损伤前臂主干血管,皮瓣具有良好的质地,具有弹性,皮瓣颜色与手指皮肤颜色差距不大,供区损伤小,因此适用于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手术可在同侧进行,手术可一期完成,无需二次断蒂,可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使治疗周期缩短,降低了关节僵硬的发生率,有益于手指的运动恢复,术后手指外形满意,携带神经后可使伤指恢复感觉,是一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式。
董亮,张文龙,孙文弢,王建[9](2017)在《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总结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方法在PubMed、Science Direct、CNKI和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以"桡动脉掌浅支、鱼际、腕横纹、外科皮瓣、皮肤缺损"为关键词检索2000年1月—2016年11月有关桡动脉掌浅支皮瓣的相关文献,分别对桡动脉掌浅支的解剖研究、皮瓣设计、临床分型、适用范围及优缺点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桡动脉掌浅支可分为鱼际皮支与腕横纹皮支,走行恒定,血供可靠;两个皮支直径均与手指动脉直径相近,有利于与指动脉相吻合。临床上可在鱼际部与腕横纹部分别设计切取岛状皮瓣与游离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的各种皮肤软组织损伤;对于合并神经、血管的复合损伤,还可切取Flow-through皮瓣或携带神经、肌腱的嵌合皮瓣,完成一期创面覆盖与功能重建。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优点颇多,但对于皮瓣的切取面积范围及具体神经支配情况尚未有统一意见。结论以桡动脉掌浅支供血的皮瓣切取方式多,修复效果好,适用范围广,临床值得推广,但现有报道中对于皮瓣切取面积及神经支配情况未有详细证据,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卢建国[10](2015)在《手部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国内文献复习》文中认为创伤致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合并有肌腱、骨骼、关节损伤或外露等,是手外科治疗比较棘手的问题。保留和恢复手部解剖结构的完整性是其发挥良好功能的先决条件之一,外科皮瓣在手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作用不可或缺,显微外科治疗是恢复其完整性及重建功能的有效手段。目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根据不同的损伤部位、周围的皮肤软组织条件、医生本身对技术的
二、前臂以桡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在手外科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臂以桡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在手外科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手指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研究 |
第一节 新鲜标本解剖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铸型标本的制作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指固有动脉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示指桡侧指动脉掌背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指固有动脉指背皮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引言 |
2 研究方法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手指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
第一节 手指筋膜蒂指动脉皮支链皮瓣的临床应用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指背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背侧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研究 |
1 引言 |
2 研究内容 |
3 资料与手术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手指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综述 |
一、皮瓣发展史 |
二、皮瓣应用于手部的现状 |
三、临床中常见皮瓣的特点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3)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应用指背穿支皮瓣联合邻指皮瓣修复指端脱套性损伤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应用游离股前外侧深筋膜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认识和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皮瓣在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
(二) 方法 |
1. 手术方法 |
2. 术后处理 |
3. 疗效评定标准 |
三、结果 |
(一) 皮瓣成活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
(二) 功能评定结果 |
四、典型病例 |
(一) 典型病例1 |
(二) 典型病例2 |
(三) 典型病例3 |
五、讨论 |
(一)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成活机制 |
(二)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方法及分型 |
(三) 静脉皮瓣的分型 |
(四)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分型 |
(五) 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创面的修复原则 |
(六) 关于术后并发症方面 |
(七) 关于术后功能评价问题 |
(八) 前臂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的优点和缺点 |
(九) 注意事项 |
六、总结 |
七、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伴有指固有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修复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二、资料和方法 |
(一)资料 |
(二)方法 |
三、结果 |
四、典型病例 |
五、讨论 |
六、总结 |
七、结论 |
八、参考文献 |
九、综述 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十、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十一、致谢 |
(7)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上臂内侧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1.1 发展历史 |
1.2 应用解剖 |
1.3 临床应用 |
1.4 总结与展望 |
第二部分 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目的 |
2.3 对象与方法 |
2.4 结果 |
2.5 典型病例 |
2.6 讨论 |
2.7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学研究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标本 |
2.2 实验主要试剂 |
2.3 主要实验器材 |
2.4 实验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尺动脉腕上皮支分支数目、位置、分布、外径、分支、蒂长、管径 |
3.2 皮瓣的静脉及营养神经 |
3.3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的设计及切取 |
第4章 讨论 |
4.1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
4.2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的优点 |
4.3 皮瓣设计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部分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第3章 结果 |
第4章 典型病例 |
第5章 讨论 |
5.1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的应用解剖 |
5.2 临床上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5.3 各种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优缺点 |
5.4 采用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掌侧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以下优点 |
5.5 手术适应症的选择 |
5.6 手术注意事项 |
5.7 术后康复治疗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3部分 综述 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在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作者读研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前臂以桡动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在手外科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指Ⅳ度烧伤创面的修复方法与临床效果[J]. 梁鹏飞,张丕红,张明华,曾纪章,周捷,黄覛韬,崔旭,郭乐,鄢卓贤,冉艳钦,周思拓,何志友,黄晓元. 中华烧伤杂志, 2021(07)
- [2]基于解剖学研究基础上的4种指动脉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D]. 张国雷.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3]皮瓣修复手部不同类型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解剖和临床研究[D]. 王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中国学者对世界显微外科的一些贡献[J]. 侯春林.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0(03)
- [5]血流桥接型静脉皮瓣修复伴有指动脉缺损的手指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吕文涛. 苏州大学, 2020(02)
- [6]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腹缺损的疗效对比[D]. 王晓松. 苏州大学, 2020(02)
- [7]连续皮瓣转移技术修复上臂内侧皮瓣供区缺损的临床应用研究[D]. 汪淼.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尺动脉腕上皮支游离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D]. 夏卫民. 南华大学, 2019(01)
- [9]桡动脉掌浅支皮瓣解剖基础与临床应用进展[J]. 董亮,张文龙,孙文弢,王建.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17(04)
- [10]手部软组织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国内文献复习[J]. 卢建国.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