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集》提案的探讨

《敦煌变文集》提案的探讨

一、《敦煌变文集校议》议(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敏[1](2019)在《敦煌文献《下女夫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00年卷帙浩繁的敦煌文献被发现,其中《下女夫词》有十七件写本,随之受到学术界关注。这篇俗赋全文近2000字,以问答体裁、四言韵文形式展示了唐代民间婚俗。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是迎亲时,在女家门前的男、女问答程式;第二部分是以四言为主,展现了婚仪诗词,这是研究唐代婚俗文化的重要史料。本文运用文献学的基本理论,结合版本学、校勘学及民俗文化学研究的方法,对这篇俗赋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和研究。本文根据目前所发现的所有写本,结合唐代敦煌社会文化实际考察,推断出《下女夫词》的创作完成年代大约是在中和二年到乾宁三年即882至896年间。根据对现存写卷的文本形态、内容详细整理,并结合前辈学者的校勘、注释,再次进行校勘及解释,以供读者理解和借鉴。此文献内容主要展现的是唐代婚俗文化仪程,参照张敖《新集吉凶书仪》,就文中所反映的民间婚仪程序的具体民俗事象作了梳理和分析,分为成婚仪式、成礼仪式和互贺仪式三个阶段,以再现唐代婚俗礼仪的真实风貌。再从文中的“催妆”“却扇”“下帘”等通俗诗歌来看,可知唐代敦煌地区作为民族文化交流的交汇区,既保留有本土的婚礼习俗,又严格遵循中原婚仪程序,即当时的婚仪是按照传统的“六礼”进行每一个程序。反映着唐人重门第、重资财作为结亲基本条件,通过每一个细节如“撒帐”行为与“撒帐词”诵念等,所普遍呈现的婚姻观,还展示了敦煌地区男就女家成婚的特殊婚俗、女性在家庭地位较高的习俗。总之,此俗赋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和史料价值。本文共分绪论、正文四章、参考文献及附录七部分,共计6.2万余字。

张小艳,冯豆[2](2018)在《敦煌变文疑难字词辨释》文中研究说明文中藉助国际敦煌项目网站公布的彩色照片,对敦煌变文中的"汝""何碓无觜、孤碓无觜""初来花下""博""沿寮""复制""悬沙""椷"等八则疑难字词,从形、音、义三方面对它们的词义作了细致深入的辨释。

曾晓红[3](2008)在《敦煌本《维摩经》注疏叙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译经是中国人吸收印度佛教最基本的开端,经疏则是中国人理解、消化、阐发印度佛典思想的见证。《维摩诘所说经》是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性着作之一,为历朝历代的宗派祖师及研究者所关注。敦煌遗书中保存了大量的《维摩经》注疏写卷,这些注疏的抄录年代从前秦到唐宋之交跨越多个时代,大多未为历代大藏经所见,且都是译者本人或其入室弟子为之注解,无疑对研究佛教中国化课题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敦煌遗书一经发现,学术界即对其中的《维摩经》注疏写卷进行了研究,他们撰写题跋、校勘录文、并即时公布复印件或抄本。20世纪30年代以前,中国学者李证刚、陈垣在编目、定名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30年代至50年代,日本学者在录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主要反映在《大正藏》中。60年代以后,日本学者对部分《维摩经》注疏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中国学者王重民、刘铭恕在编目方面也取得了极大进展。之后,虽然敦煌写卷图版不断公布,研究条件也进一步改善,对敦煌本《维摩经》注疏的研究也发表了不少成果,但却没有出现对《维摩经》注疏作全面介绍与总结的论着,这使得许多研究出现了滞后、重复劳动甚至引用早已被学术界否定的错误结论的情况。本文在方广锠教授搜集到的未经发表的250余号敦煌《维摩经》注疏的目录基础上,收集相关图版或录文,共得《维摩经》注疏311号写卷,以及百年来各国学者发表的200余篇论着(文),详细地研究每一号写卷,并撰写出叙录。叙录包括以下内容:1、文本定名。2、每件的起迄、存行、书法,并标明在对照本中的起迄页码。3、与该件可缀合之卷号。4、该件写作年代和抄写年代的说明。5、介绍该疏的内容、研究价值,梳理该注疏的流传概况。6、指出该写卷的目录、图版、录文、题记、研究在已经公开出版图书中的册数、页码。7、列举引用或研究该写卷的相关研究论着。为与前人所作的校记性叙录有所区别,本文主要从学术史的角度撰写叙录。具体撰写方面,力图穷尽材料,希望以我微薄之力,介绍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予学术界研究者以方便,主要特点如下:1、收录卷号力求完备。本文收入了311号敦煌本《维摩经》注疏写卷、200余篇研究论着(文),为相关研究搜集最全的一次。2、纠正前人的一些错误定名、错误观点和错误定年。3、列举相关研究成果,以便学者研究、利用。将每个卷号的研究成果分类着录,一目了然,对学者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力求对敦煌遗书中的《维摩经》注疏作一较为全面的梳理与介绍,充分展示这部分文献的多重价值,希望能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有所帮助。

张涌泉[4](2016)在《走近敦煌》文中研究说明从敦煌变文的校理到敦煌文献的系统整理,从敦煌俗字的辨识到《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的编纂,从敦煌变文写本特点的探索到敦煌写本文献学学术体系的建构以及敦煌残卷的缀合,作者已在敦煌学的道路上耕耘了30多个春秋,他的学术生命已和敦煌融为一体。

王虎,樊亚楠[5](2015)在《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变文词汇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以佛经内容为题材的说唱文学,"变"指"经变",佛教用语。敦煌变文首次揭开神秘的面纱是在1899年,学者在敦煌千佛洞佛经中发现了大量唐代变文钞本。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敦煌变文的校勘整理、词语考释和词典编纂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果。其中,校勘整理为词汇研究的首要工作,而词典的编篡又是以词语考释为基础的。以敦煌变文词汇为研究对象的各种专着和论文成果层出不穷,研究内容不断加深,研究的方法和理论也日益多样化。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者们去克服,以提升敦煌变文研究的水平和层次。

谭茹[6](2019)在《敦煌俗赋写本同卷内容研究》文中认为敦煌俗赋是敦煌石窟中发现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是敦煌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文章从写本抄写状况、写本内容、写本性质三方面展开,主要研究敦煌俗赋写本在内容上的关联以及在使用上的分类。通过写本细读,俗赋写本可以被用作讲诵底本、教学抄本、文学读本和不确定性质的俗赋写本四类。讲唱底本、教学抄本和文学读本在写本的抄写状况、同卷内容的选择、正背面内容的关联上都存在着细微又显着的区别。作爲讲唱底本的俗赋写本在装帧上更偏向於方便携带的册页装,在同卷内容上倾向於选择情节性强,押韵的文学作品。作爲教学抄本的学郎教材、学郎习抄和学郎杂写在内容上都选择了流传性广并且説理性强的文学作品与童蒙读物同抄。在抄写上,学郎教材的背面多是学郎学习内容的杂写,而学郎习抄的背面则多被用作於抄写实用文书。同时,学郎教材和学郎习抄的内容大多抄写於写本的正面,而学郎杂写则多数抄於写本背面,其正面多爲佛经。由此可见,俗赋写本在内容上、行款上的微小差异,都意味着写本在实际生活中的不同运用。

罗双[7](2021)在《敦煌丑妇文学写卷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传统文学中,丑妇形象由来已久,从先秦两汉到宋元明清,丑妇形象一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形色各异。其中,唐代敦煌丑妇文学以其独有的诙谐、夸张、极端叙事而引人注目。由於敦煌写卷散见於各大藏家,其独特的丑妇文学也就零星散乱,基於此,本文将以敦煌丑妇为切入点,以敦煌写卷为基础,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敦煌丑妇写卷进行整理与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对“丑”进行探源,对“丑妇”概念进行界定。这有助於理清审丑文化的源流,有助於分类梳理散乱的文献材料,能够奠定论文研究的思想基础。本文研究的丑妇形象以敦煌丑妇为主,以俗世丑女为辅,对外貌、德行的状况都有涉及。其次,梳理各领域对丑妇形象的研究现状。再次,介绍丑妇写卷整理与研究的目的与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敦煌丑妇文学写卷进行整理,撰写叙录。从基本信息、写本形态、主要内容、丑妇内容、校注整理情况五个方面入手,对敦煌丑妇文学写卷进行整理,力求把相关信息收集完整,从而为後续研究提供便利。第三部分为敦煌丑妇文学汇校选注。分为(上)(下)两章,对《舜子变》《大目犍连冥间救母变文》《金刚丑女因缘》《齖新妇文》《破魔变》《丑妇赋》《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王梵志诗中的《家中渐渐贫》《思量小家妇》《索妇须好妇》《谗臣乱人国》《吾富有钱时》《寺内数个尼》《夫妇拟百年》《夫妇相对坐》《兄弟义居活》共十六篇敦煌丑妇文学材料进行录文、汇校、选注。第四部分为敦煌丑妇文学源流。以唐代为时间节点,对历代丑妇形象作简要阐述与分析。展现不同时期,丑妇文学的内涵与代表形象,以西汉竹书《妄稽》、敦煌丑妇、宋元时期“女丑”现象来体现敦煌丑妇文学与先唐、宋元明清丑妇文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洪晓婷[8](2016)在《《南齐书》词汇研究》文中认为《南齐书》是中古时期重要的史书文献,是研究中古汉语书面语和口语的重要语料。该书是南朝齐皇室成员萧子显入梁後撰写,南朝齐仅二十多年,南朝梁紧承南朝齐,因此可谓当代人写当代史,语料内容与语料载体时间相一致,真实反映了当时的书面语和口语的面貌,值得深入研究。选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上编力图描写和展现《南齐书》的词汇面貌和特点,并由此探讨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特点;下编探索《南齐书》所反映的中古汉语的语言现象新特点(主要是词汇方面)对汉语发展的影响。上编是《南齐书》专书词汇本体研究。首先,区分了《南齐书》中口语性强和书面性强的语料体裁,对话、手敕等散文体的口语性较强,“史臣曰”、诏令等韵文体的文言性较强,一般叙述性的语言具有中古史书语言的特色,其中也有不少口语性的成分。其次,主要从历时的词汇来源、共时的词形构成角度对《南齐书》的词汇进行研究。从历时的词汇来源看,《南齐书》中的新词新义,除部分受外来语言文化影响而产生外,其产生途径主要有语素复合、引申、典故、缩略等。典故和缩略是当时比较有特色的造词法。与上古时期相比,中古复音词数量明显增加,但这些复音词大都处於新生时期或非基本词汇,使用频次不高,没有占据词汇系统的主导地位。构词类型上,语法构词占主要地位,各种构词类型基本齐备,偏正式和联合式据主导地位。复音词的大量孳生是中古特殊时代背景的需求,单音词的发展已经到达一定限度,其能产性远不如复音词,难以满足新的需求。在《南齐书》词汇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南齐书》中不少反映中古汉语新特点的语言质素在普通话中已然消失,但在现代南方方言中却得到了很好的保留甚至进一步的发展。因此,下编选取了“侬、奴、天时”等十一个代表性的语言质素与现代南方方言(主要是闽语)进行个案比较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中原汉语从魏晋到南北朝时,由於不同语言接触的影响,一些语言质素发生南北分化,而这些存在南北差异的语言要素在近代汉语中被继承的大都是北方的,而闽语却常相反。

蒋冀骋[9](1991)在《老老实实的“笨”学问——评《敦煌变文集校议》》文中研究说明 《敦煌变文集》自问世以来,海内外学者对它多有校正。徐震堮《补正》《再补》振声于前,蒋礼鸿师《校记录略》踵华于后,已蔚为大观。尔后,郭在贻、刘坚、江蓝生、袁宾诸家递有补校,堪称《变文集》之功臣。尽管诸家学识渊博、功力深厚,但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漏校、误校者仍复不少。郭在贻师率弟子张涌泉、黄征撰《敦煌变文集校议》,评骘诸家校勘是非,发表自己钻研“心得”。评诸说则实事求是,既不虚美,也不苛求;叙己见则立论允当,证据凿凿。段

张宜[10](2019)在《张涌泉教授访谈录》文中研究说明张宜:今天是2017年3月24日,现在是晚上9点。此刻我在春雨潇潇的杭州,在杭大路上的渔悦龙宫酒店。我今天要访谈的是我国着名的语言学家,浙江大学张涌泉教授。张老师,您好,非常荣幸能在这样一个夜晚,和您一起共进晚餐,并访谈您。这也是我的一个学习过程。张老师,我觉得在与您接触的这段时间里,感觉您是一个特别谦和、特别有责任感、特别认真和严谨的一位学者。本来我今天是带着非常忐忑的心情来求教您,但是跟您一见面,就觉得特别的温暖和轻松。张老师,您是怎样走上语言学研究道路的,您为什么要从事语言学的研究呢?

二、《敦煌变文集校议》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敦煌变文集校议》议(论文提纲范文)

(1)敦煌文献《下女夫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学术意义
    二、学术史概述
    三、理论与方法
    四、学术目标
    五、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敦煌文献《下女夫词》概述
    第一节 唐代的敦煌与敦煌婚姻文献
        一、唐代的敦煌及其文化
        二、敦煌婚姻文献
    第二节 《下女夫词》的发现与写本年代
        一、《下女夫词》的发现
        二、《下女夫词》的写本年代
    第三节 《下女夫词》的主要内容
        一、通婚仪式
        二、成礼仪式
        三、互贺仪式
第二章 《下女夫词》文献整理
    第一节 《下女夫词》版本
        一、法藏本
        二、英藏本
        三、俄藏本
        四、中国藏本
    第二节 《下女夫词》校勘
        一、王重民校勘
        二、本文校勘
    第三节 《下女夫词》注解
        一、刘瑞明注解
        二、本文注解
第三章 《下女夫词》中的民俗文化
    第一节 亲迎程式
        一、“弄女婿”
        二、“摄盛”
        三、“日入三商为昏”
        四、“催妆”
    第二节 婚礼程序
        一、帐与撒帐
        二、去扇/却扇
        三、同牢合卺与绕帐
        四、合发
    第三节 婚仪诗
        一、催妆诗
        二、去扇/却扇诗
        三、咏帘诗
第四章 《下女夫词》的文献价值
    第一节 本真的唐代婚俗史料
        一、婚姻观念
        二、求子心理
        三、趋吉避凶
        四、夫妻长久
    第二节 敦煌地域风情的纪录
        一、“六礼”与专门礼物
        二、男就女家成婚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文本校勘
    附录二:《下女夫词》各写本内容
    附录三:《下女夫词》不同写卷图照
后记
个人简历

(2)敦煌变文疑难字词辨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汝
二、何碓无觜孤碓无觜
三、初来花下
    1. 结婚, 或新妇刚过门。
    2. 用佛典, 指妇女生小孩。
四、博
五、沿寮
六、复制
七、悬沙
八、椷

(3)敦煌本《维摩经》注疏叙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一、收录范围
    二、编排次序
    三、着录体例
    四、书名简称
壹: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题目释义
    三、资料说明
    四、学术史回顾
        (一) 目录
        (二) 图版
        (三) 释文
        (四) 题记
        (五) 研究
        (六) 结语
    五、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六、主要观点和创新
    七、基本思路和方法
贰:敦煌本《维摩经》注疏概说
    一、经疏的基本情况
    二、经疏的译本系统
    三、经疏的撰述背景
    四、经疏的文本渊源
    五、经疏的流传与信仰
    六、经疏的写卷价值
叁:敦煌本《维摩经》注疏叙录
    卷一 佚名《维摩经义记》
        散0191(李盛铎旧藏)《维摩经义记·卷第二》
    卷二 道安?《注维摩诘经》
        P.3006 《注维摩诘经》
    卷三 佚名《注维摩诘经》
        中村不折氏旧藏《注维摩诘经》
    卷四 僧肇《维摩诘经解》
        散0670 号1(罗振玉旧藏)《维摩诘经解·佛国品一~弟子品三》
        散0670 号2(罗振玉旧藏)《维摩诘经解·方便品二》
        甘博129(馆藏1064)《注维摩诘经·弟子品第三》
    卷五 僧肇集《维摩义记》
        S.02106 《维摩义记·卷第一》
    卷六 僧肇集《注维摩诘经》
        P.3267 号1《注维摩诘经·序》
        S.06284 《注维摩诘经·序》
        дх.01872(M.2690)《注维摩诘经·序》
        BD15699 号1(忘099)《注维摩诘经·序~卷第一》
        P.2339 《注维摩诘经·序~卷第一》
        дх.01828、дх.01840(M.2661)《注维摩诘经·卷第一》
        散0741(日本龙谷大学图书馆藏)《注维摩诘经·卷第一》
        дх.01626、дх.01819、дх.01861(M.2658)《注维摩诘经·卷第三》
        P.2214 《注维摩诘经·卷第四》
        BD15100(新1300)《注维摩诘经·卷第四》
        P.4088 《注维摩诘经·卷第四》
        中126(007536/散0741)《注维摩诘经·卷第五》
        P.2595 号1《注维摩诘经·卷第五~卷第六》
        P.4684 《注维摩诘经·卷第六》
        P.2095 《注维摩诘经·卷第六》
    卷七 佚名《维摩经义记》
        P.2273 《维摩经义记·卷第一》
        BD01032(辰032)《维摩经义记·卷第三》
        S.02732 《维摩经义记·卷第四》
    卷八 佚名《维摩诘经义记》
        S.03878 《维摩诘经义记·卷第一》
    卷九 佚名《维摩义记》
        大谷二乐庄旧藏《维摩义记·卷第四》
    卷十 维摩经疏(裳5、S.6381)
        BD08405 号(裳5)《维摩经疏·弟子品三》
        S.06381 《维摩经疏·弟子品三~菩萨品四》
    卷十一佚名《维摩疏》(上图藏/元荣造)
        上图137(散606)《维摩疏·卷一》
    卷十二佚名《维摩经疏》(中村不折藏)
        散0808(中村不折藏)《维摩经疏·方便品二》
    卷十三佚名《净名经科要》
        BD003262(致062)《净名经科要·佛国品一~文殊问疾品五》
        BD03147(榺047)《净名经科要·文殊师利问疾品五~嘱累品十四》
    卷十四佚名《维摩经疏》(昃26 等)
        BD05243(夜043)《维摩经疏·佛国品一~弟子品三》
        BD00926(昃026)《维摩经疏·问疾品五~佛道品八》
        BD00924(昃024)《维摩经疏·佛道品八~菩萨行品十一》
        BD00923(昃023)《维摩经疏·菩萨行品十一》
    卷十五佚名《维摩诘经疏释》(敦研)
        敦研066(馆藏277)《维摩诘经疏释·弟子品第三》
        敦研375(馆藏790)《维摩诘经疏释·弟子品第三》
        敦研247(馆藏472)《维摩诘经疏释·菩萨品第四》
        敦研067(馆藏278)《维摩诘经疏释·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敦研248(馆藏473)《维摩诘经疏释·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
        敦研249(馆藏474)《维摩诘经疏释·观众生品第七》
        敦研250(馆藏475)《维摩诘经疏释·佛道品第八》
        敦研251 号(馆藏476)《维摩诘经疏释·入不二法门第九》
        敦研252(馆藏477)《维摩诘经疏释·香积佛品第十~菩萨行品第十一》
    卷十六慧远《维摩义记》
        BD06378V(咸078)《维摩义记·卷一》
        S.09991 号A《维摩义记·卷一》
        S.02688 《维摩义记·卷一》
        ф.102(M.1286)《维摩义记·卷一~卷二》
        BD02796(吕096)《维摩义记·卷二》
        S.00721 V《维摩义记·卷二》
        S.00721 V3《维摩义记·卷二》
        S.04101 《维摩义记·卷三》
        P.2218 《维摩义记·卷三》
    卷十七佚名《维摩诘经提文书》
        S.02661 《维摩诘经提文书》
    卷十八吉藏《维摩经义疏》
        S.06583 《维摩经义疏·卷第四~卷第五》
        ф068 (M.1289)《维摩经义疏·卷第五》
        BD06819(羽019)《维摩经义疏·卷第六》
        上图138(812443)《维摩经义疏·卷第六》
    卷十九佚名《维摩诘经疏》(P.2202/ P.2222A)
        P.2202 《维摩诘经疏·问疾品五》
        P.2222 A《维摩诘经疏》
    卷二十佚名《维摩经抄》(S.1310/P.2275)
        P.2275 《维摩经抄·佛国品一》
        S.01310 《维摩经抄·佛国品一》
    卷二十一道液《净名经集解关中疏》
        (一) 卷上
        S.01412 《净名经关中疏·序~佛国品一》
        S.02702 《净名经关中疏·序~弟子品三》
        S.03770 《净名经关中疏·序~佛国品一》
        S.06391 《净名经关中疏·序~佛国品一》
        S.06503 《净名经关中疏·序~菩萨品四》
        дх01229(M.1288)《净名经关中疏·序》
        P.2188 《净名经关中疏·序~菩萨品四》
        P.2188 V《净名经关中疏·卷上(补记)》
        S.06568 《净名经关中疏·序~菩萨品四》
        S.06580 《净名经关中疏·序~菩萨品四》
        S.06810 《净名经关中疏·序~菩萨品四》
        BD08648(位048)《净名经关中疏·序~佛国品一》
        S.03765 《净名经关中疏·序~佛国品一》
        BD06551(淡051)《净名经关中疏·序~佛国品一》
        BD02517(岁017)《净名经关中疏·序~佛国品一》
        BD03272(致072)《净名经关中疏·序~菩萨品四》
        BD03271(致071)《净名经关中疏·序~菩萨品四》
        S.07703 《净名经关中疏·序》
        BD15699 号2(忘099)《净名经关中疏·序》
        BD03716(霜016)《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方便品二》
        дх01822+дх01862+дх01863+дх01903(M.2660)《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03773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BD01791(往091)《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ф299(M.1284)《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01985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BD10427(L0556)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BD08154(乃054)《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BD07736(始036)《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BD04562(冈062)《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12130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12707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13267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10301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13132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12870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13033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01482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12968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BD07713(始013)《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BD08053(字053)《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
        S.01983 《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方便品二》
        BD07832(制032)《净名经关中疏·佛国品一~方便品二》
        BD05271(夜071)《净名经关中疏·方便品二》
        BD07603(皇003)《净名经关中疏·方便品二》
        北大D161《净名经关中疏·方便品二》
        S.01378 《净名经关中疏·方便品二~弟子品三》
        S.02596 《净名经关中疏·方便品二~弟子品三》
        S.03475 《净名经关中疏·方便品二~菩萨品四》
        BD06453(河053)《净名经关中疏·方便品二~弟子品三》
        S.02342 《净名经关中疏·方便品二~菩萨品四》
        S.12873 号《净名经关中疏·方便品二》
        S.02701 《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菩萨品四》
        дх00016(M.1285)《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BD01872(秋072)《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菩萨品四》
        дх00832(M.699)《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S.02552 《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菩萨品四》
        BD11559(L1688) 《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BD00434(洪034)《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菩萨品四》
        中121(散054)《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菩萨品四》
        S.08774 《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BD08473(裳073)《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S.02432 《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S.09516 《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P.2595 号2《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BD09605(汤026) 《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BD09249(唐070) 《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
        S.02113 《净名经关中疏·弟子品三~菩萨品四》
        BD10347(L0476)《净名经关中疏·菩萨品四》
        BD12382(L2511) 《净名经关中疏·菩萨品四》
        BD00414(洪014)《净名经关中疏·菩萨品四》
        P.2222 D《净名经关中疏·菩萨品四》
        (二) 卷下
        S.02670 V《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
        S.06418 《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嘱累品十四》
        S.06870 《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不二法门品九》
        BD06194(姜094)《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
        BD14093(新0293)《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嘱累品十四》
        上图130(812580)《净名经集解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不思议品六》
        S.06713 《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嘱累品十四》
        S.10819 《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
        S.06458 《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嘱累品十四》
        BD14092(新0292)《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嘱累品十四》
        BD15074(新1274)《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香积佛品十》
        P.2191 《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嘱累品十四》
        S.06237 V《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
        BD05782(柰082)《净名经关中疏·文殊问疾品五~嘱累品十四》
        S.04834 《净名经关中疏·佛道品八》
        BD05920(重020)《净名经关中疏·佛道品八》
        津艺030(60.5.1706)《净名经集解关中疏·香积佛品十~嘱累品十四》
        S.01813 《净名经关中疏·香积佛品十~菩萨行品十一》
        BD14943(新1143)《净名经关中疏·香积佛品十~嘱累品十四》
        BD06798(潜098)《净名经关中疏·菩萨行品十一》
        BD06170(姜070)《净名经关中疏·菩萨行品十一~见阿閦佛品十二》
        S.06610 《净名经关中疏·见阿閦佛品十二~嘱累品十四》
        дх.02224(M.2659)《净名经集解关中疏·见阿閦佛品十二》
        BD07290(帝090)《净名经关中疏·见阿閦佛品十二》
        BD10258(LO387)《净名经关中疏·嘱累品十四》
        BD08928(有049)《净名经关中疏·卷下》
        S.09408 V《净名经关中疏·卷下》
        三井108 (025-10-39)《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散0091(旅顺博物馆旧藏)《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散0625(李木斋旧藏)《净名经集解关中疏·卷下》
    卷二十二道液《净名经关中释抄(批)》
        (一) 卷上
        BD12989(L3118)《净名经关中释抄·护首》
        S.02584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BD03924(生024)《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BD06480(河080)《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BD09250(唐071)《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BD14730(新0930)《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P.2079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P.2079 V《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补记》
        P.2288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P.2580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中122(007535/散0016 号2)《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中124(004736/散0016 号3)《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中123(散0544、李氏鉴藏)《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P.4695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散0016 号1《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P.2244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S.02739 《净名经关中释批·卷上》
        S.03481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P.3432 V《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BD10256(L0385)《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BD02296(闰096)《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S.06712 《净名经关中释批·卷上》
        P.2076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BD04499(昆099)《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S.01357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上》
        Filn No.051(浜田旧藏No.111)《净名关中释批·卷上》
        散0105(旅顺博物馆旧藏)《净名经关中释批·卷上》
        (二) 卷下
        BD02102(藏002)《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BD14091(新0291/大谷家二乐庄旧藏)《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P.2154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ф.165(M.1288·1)《净名经关中释批·卷下》
        北大D097《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BD07941(文041)《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S.06462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BD00411(洪011)《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S.10762 《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BD02300(闰100)《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BD05620(李20)《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BD12290(L2419)《净名经关中释抄·卷下》
    卷二十三契真述、体清记《维摩疏释前小序抄·释肇断序抄义》
        S.0914 《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S.1347 《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S.1513 V《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P.2149 《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P.3736 《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P.3488 V《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岂88《维摩疏释前小序抄》
        S.2496 《释肇断序抄义》
        S.4455 《释肇断序抄义》
    卷二十四佚名《维摩诘经杂释》
        P.2344 V《维摩诘经杂释·佛国品一~方便品二》
        BD06499(河099)背《维摩诘经杂释·佛国品一~弟子品三》
        BD07778(始078)《维摩诘经杂释·佛国品一》
        BD06743(潜043)《维摩诘经杂释·方便品二》
        BD08291(服091)《维摩诘经杂释·方便品二》
        BD07286(帝086)《维摩诘经杂释·佛国品一~问疾品五》
        P.2414 《维摩诘经杂释·弟子品三~菩萨品四》
        P.2414 V《维摩诘经杂释·补记》
        P.3055 号1《维摩诘经杂释·见阿閦佛品十二》
    卷二十五佚名《维摩诘经讲经文》
        S.04571 《维摩诘经讲经文·佛国品一》
        S.08167 《维摩诘经讲经文·佛国品一》
        S.10546 《维摩诘所说经讲经文·佛国品一》
        ф.101(M.1473)《维摩诘经讲经文/维摩碎金·佛国品一》
        S.03872 《维摩经讲经文·佛国品一~方便品二》
        Дх.684(M.1475)《维摩诘经讲经文·佛国品一》
        P.2122 V2《维摩诘经讲经文·方便品二》
        P.2292 号2《维摩诘经讲经文·菩萨品四》
        P.3079 《维摩诘经讲经文·菩萨品四》
        BD05394(光094)《维摩诘经讲经文·菩萨品四》
        ф.252(M.1474)《维摩诘经讲经文·菩萨品四》
        散0684(罗振玉旧藏)《维摩诘经讲经文·文殊问疾品五》
        S.04443 《维摩经讲经文/维摩赞》
    卷二十六佚名《维摩经押座文》
        S.01441 VC《维摩经押座文》
        S.02440 号1《维摩经押座文》
        S.02440 号5《维摩经押座文》
        P.2122 VA《维摩经押座文》
        P.3210 号2《维摩经押座文》
    卷二十七佚名《维摩诘经十四品诗》
        P.3600 号2《维摩诘经十四品诗》
        BD06803 号(羽003)《维摩诘经十四品诗》
    卷二十八佚名《维摩五更转十二时》
        S.02454 《维摩五更转十二时》
        P.3141 V《维摩五更转十二时》
        S.06631 V《维摩五更转十二时》
    卷二十九谈广?《维摩经手记》
        P.2191 号V1《谈广释佛国品手记》
        P.2222 号D1《维摩经手记》(?)
    卷三十佚名《注维摩诘经序疏释》
        北大D245 号《注维摩诘经序疏释》
    卷三十一佚名《维摩诘经注释》
        北大D162 号《维摩诘经注释·问疾品五》
    卷三十二昙旷《维摩经疏》
        (日)龙谷大学533 号《维摩经疏·卷第一》
        BD06576V(淡076)《维摩经疏·卷第二~三》
        P.2049 《维摩经疏·卷第三》
        P.2032 《维摩经疏·卷第五》
        P.2032 V1《维摩经疏·卷第五》
        P.2040 《维摩经疏·卷第六》
        P.2040 V2《维摩经疏·卷第六》
        дх.00352、дх.00463、дх.00464、дх.00466(M.1287)《维摩经疏·卷第六》
    卷三十三佚名《维摩经疏》(…者)
        BD07387(鸟087)《维摩经疏·佛国品一》
        P.3789 V《维摩经疏·佛国品一》
        S.03920 《维摩经疏·佛国品一~方便品二》
        P.2688 V《维摩经疏·方便品二》
        BD00950V(昃050)《维摩经疏·方便品二~弟子品三》
        BD03686(为086)《维摩经疏·方便品二~弟子品三》
        BD07177(师77)《维摩经疏·弟子品三》
        BD07241(帝041)《维摩经疏·弟子品三》
        P.2222B《维摩经疏·问疾品五》
    卷三十四佚名《维摩诘经疏释》(言…者)
        P.2191 V2《维摩诘经疏释·佛国品一》
        P.2595 《维摩诘经疏释·佛国品一》
        P.2595 VA《维摩诘经疏释·佛国品一》
        P.2595 VB《维摩诘经疏释·佛国品一》
        P.2595 VC《维摩诘经疏释·佛国品一》
        BD06499V(河099)《维摩经疏释·方便品二~弟子品三》
        S.00706 V《维摩诘经疏释·弟子品第三》
        S.05972 《维摩诘经疏释·菩萨品第四》
        P.2122 VC《维摩诘经疏释·菩萨品四》
    卷三十五佚名《维摩诘所说经义记》
        BD03909(生009)《维摩诘所说经义记·方便品第二》
        BD03909(生009)背《维摩诘所说经义记·补记》
    卷三十六佚名《维摩诘经言八众者》
        P.2222 号D2《维摩诘经言八众者》
    卷三十七佚名《维摩诘经品名录》
        S.02096 V《维摩诘经品名录》
        P.2222 FV《维摩诘经品名录》
    卷三十八佚名《维摩经疏》(待考)
        S.08316 《维摩诘经疏·释题~佛国品第一》
        P.2128 V《维摩经疏·释题》
        P.3198b《维摩经疏·释序文?》
        P.3198bv《维摩经疏·佛国品第一》
        Дх.2177a(M.2662)《维摩经疏·佛国品第一》
        дх.02177V(M.2662)《维摩经疏·佛国品第一补记》
        P.2222 DV《维摩经疏·佛国品一》
        P.2222 EV《维摩经疏·佛国品一》
        P.3876 V_3《维摩经疏·佛国品一》
        P.2469 V《维摩经疏·佛国品一》
        S.00721 V1《维摩经疏·方便品二》
        дх.003266《维摩诘经疏·弟子品三》
        P.2335 VA《维摩经疏·弟子品三》
        S.06192 《维摩经疏·弟子品三》
        S.02552 V《维摩经疏·不思议品第六》
        дх.00021《维摩诘经疏·菩萨行品十一~见阿閦佛品十二》
        S.08471 《维摩经疏》
        S.09435 号B《维摩经疏》
        S.09507 号A《维摩经疏》
        S.09508 《维摩经疏》
        S.10272 《维摩诘所说经疏》
        S.10590 《维摩诘所说经疏》
        S.10594 《维摩诘所说经疏》
        S.11460 号JB《维摩诘经疏》
        S.11460 号JC《维摩诘经疏》
        S.11460 号JD《维摩诘经疏》
        S.12170 《维摩诘所说经疏》
        S.12317 《维摩诘所说经疏》
        BD15690 号(忘090)《维摩法经疏》
        BD15476 号(能 076)《维摩诘经疏》
        BD15421 号 A(能 021A)《维摩经疏》
        BD15421 号 B(能 021B)《维摩经疏》
后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件

(4)走近敦煌(论文提纲范文)

(5)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变文词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敦煌变文校勘整理
    (一)专着
        1.潘重规《敦煌变文集新书》(1984)
        2.周绍良、白化文、李鼎霞《敦煌变文集补编》(1989)
        3.项楚《敦煌变文选注》(1990)
        4.郭在贻、张涌泉、黄征等《敦煌变文集校议》(1990)
        5.黄征、张涌泉《敦煌变文校注》(1997)
    (二)论文
二、敦煌变文词语考释
    (一)专着
        1.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增补定本)(1997)
        2.曾良《敦煌文献字义通释》(2001)
        3.陈秀兰《敦煌变文词汇研究》(2002)
        4.陈明娥《敦煌变文词汇计量研究》(2006)
    (二)论文
三、词典编纂
    1.蒋礼鸿主编《敦煌文献语言词典》(1994)
    2.江蓝生、曹广顺《唐五代语言词典》(1997)
四、小结
    (一)加强变文词汇的历时比较和溯源
    (二)加强变文词汇与语音、语法、文字的结合研究

(6)敦煌俗赋写本同卷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价值与意义
    二、俗赋概念界定
    三、俗赋写本概况
    四、俗赋写本的分类
    五、学术史回顾
    六、本文主要工作
    七、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作爲讲诵底本的俗赋写本
    第一节 “讲诵”与敦煌俗赋
    第二节 讲诵底本同卷内容概述
    第三节 讲唱底本同卷内容特点分析
    第四节 讲唱底本同卷内容原因分析
第二章 作爲教学抄本的俗赋写本
    第一节 敦煌寺学概述
    第二节 学郎抄本同卷内容概述
        一、学郎教材
        二、学郎习抄
        三、学郎杂写
    第三节 教学抄本同卷内容特点分析
    第四节 教学抄本同卷内容特点分析
第三章 作爲文学读本的俗赋写本
    第一节 俗赋的文人化
    第二节 文学读本同卷内容概述
    第三节 文学读本同卷内容特点分析
第四章 不确定性质的俗赋写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録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状况

(7)敦煌丑妇文学写卷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丑”的探源及丑妇界定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目的
    四、研究框架
第二章 敦煌丑妇文学写卷叙录
    一、《舜子变》
    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三、《金刚丑女因缘》
    四、《破魔变》
    五、《齖(?)新妇文》
    六、《丑妇赋》
    七、《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八、《王梵志诗》
第三章 敦煌丑妇文学汇校选注(上)
    凡例
    一、《舜子变》
    二、《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三、《金刚丑女因缘》
第四章 敦煌丑妇文学汇校选注(下)
    一、《破魔变》
)新妇文》'>二、《齖(>)新妇文》
    三、《丑妇赋》
    四、《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
    五、《王梵志诗》
第五章 敦煌文献丑妇文学源流
    一、先唐丑妇文学
    二、唐代丑妇文学
    三、宋元明清丑妇文学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8)《南齐书》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南齐书》词汇本体研究
    第一章 《南齐书》的语料性质
        第一节 对话类
        第二节 手敕类
        第三节 供状类
        第四节 信札类
        第五节 诏令类
        第六节 一般叙述性语言
        小结
    第二章 《南齐书》的词汇来源
        第一节 《南齐书》中的承古词
        第二节 《南齐书》中的中古新词新义
        第三节 《南齐书》中的南齐新词新义
        第四节 《南齐书》中新词新义的产生动因、途径
        小结
    第三章 《南齐书》复音词计量研究
        第一节 《南齐书》词汇复音化情况
        第二节 《南齐书》复音词构词类型
        第三节 《南齐书》词汇复音化的特点
        小结
下编 《南齐书》反映的中古语言现象与闽语比较个案研究
    第一章 代词类:“侬”“奴”“若”
        第一节 “侬”的自称义和名词义
        第二节 “奴”的人名和称谓用法
        第三节 “若”的疑问代词用法
    第二章 名词类:“天时”“冬节”“眠床”“才调”
        第一节 “天时”的“一定时间、地区内的自然气候情况”义
        第二节 “冬节”的“冬至节”义
        第三节 中古新生词“眠床”
        第四节 中古新生词“才调”
    第三章 动词类:“参详”“起”“乞”“遇”
        第一节 中古新生词“参详”
        第二节 “起”的“修建、建造”义
        第三节 “乞”的“给予”义
        第四节 “过”的三种用法
结语
附录 《南齐书》语料校勘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後记
在读期间成果发表情况

(9)老老实实的“笨”学问——评《敦煌变文集校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校勘成就
    (一)驳正误说,允当贴切
    (二)解难释疑,准确精审
    (三)校人所未校,发人所未发
二、校勘方法运用上的突
    (一)以俗字校
    (二)以草书校
    (三)以书与特点校
    (四)以俗语、佛语校
三、几点不足
    (一)漏校
    (二)误校

四、《敦煌变文集校议》议(论文参考文献)

  • [1]敦煌文献《下女夫词》研究[D]. 刘思敏.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2]敦煌变文疑难字词辨释[J]. 张小艳,冯豆. 敦煌学辑刊, 2018(03)
  • [3]敦煌本《维摩经》注疏叙录[D]. 曾晓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08(01)
  • [4]走近敦煌[J]. 张涌泉. 社会科学战线, 2016(03)
  • [5]改革开放以来敦煌变文词汇研究综述[J]. 王虎,樊亚楠.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1)
  • [6]敦煌俗赋写本同卷内容研究[D]. 谭茹.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7]敦煌丑妇文学写卷整理与研究[D]. 罗双.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8]《南齐书》词汇研究[D]. 洪晓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4)
  • [9]老老实实的“笨”学问——评《敦煌变文集校议》[J]. 蒋冀骋. 古汉语研究, 1991(04)
  • [10]张涌泉教授访谈录[J]. 张宜. 中文学术前沿, 2019(02)

标签:;  

《敦煌变文集》提案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