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浓缩系数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邹淑美,秦学祥[1](1990)在《海洋生物对无机污染物的吸收、富集和转移》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细介绍了海洋生物通过各种途径吸收海水、饵料中的无机污染物,并较大量地浓缩在生物体内,有的沿着食物链转移,有的则通过生物在海水中洄游、移动而将其转移和扩散,成为海域新的污染源。
杨宝路[2](2016)在《食品放射性污染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3月11日,受地震海啸的影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损毁,大量的放射性核素被释放到陆地和海洋环境中,引起了人们对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极大关注。本论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检测方法与防治措施的基础上,研究了食品中γ核素的无源效率刻度检测方法、调查分析了我国青岛海域海产品放射性污染的现状以及比较系统的评价了铲土去污法和施肥措施对放射性铯在水稻中累积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建立了食品中γ核素的无源效率刻度检测方法,其测量结果相对偏差都在10%以内。通过对无源效率刻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各种能量γ射线的探测效率均随着样品的几何参数(样品高度、样品直径和样品体积)和样品平均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减小。而且,样品的几何参数(样品高度、样品直径和样品体积)和样品成分对测量低能量(<200 keV)γ核素的影响较大,而对高能量(>200 keV)γ核素的测量几乎没有影响;另外,对于不同体积的圆柱型样品(盒),当样品的直径是样品高度的34倍时,所获得的探测效率最高。(2)调查分析了我国青岛近海域鲭鱼、沙丁鱼、带鱼、海鲶鱼、海鲈鱼、红娘鱼、小黄花鱼、青虾、花蛤、海螺和海带11种海产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并对海洋生物和人体膳食摄入海产品的内辐射风险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26Ra的放射性比活度的波动范围为0.081.65Bq kg-1(鲜重),平均含量为0.39 Bq/kg;232Th的放射性比活度的波动范围为0.091.44 Bq kg-1,平均含量为0.44 Bq/kg;40K的放射性比活度的波动范围为26.89219.25 Bq kg-1,平均含量为99.08Bq/kg;而137Cs的比活度全部低于仪器的最低探测限0.06 Bq kg-1鲜重。在所采集的11种样品中,其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基本都在我国的本底范围之内。通过计算,海洋生物受到的内辐射剂量集中在16.5562.41 nGy h-1之间,其剂量明显低于国际推荐的水生生物辐射剂量限值400μGy h-1。不同人群摄入海产品的年待积有效剂量集中在10.5536.17μSv y-1之间,其剂量也全部低于人体的推荐辐射剂量值100μSv y-1,这说明我国居民食用海产品引起放射性危害的可能性很小。(3)从土壤、灌溉水和水稻三个方面评价了铲土去污法对放射性铯污染的日本稻田的修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福岛核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铯(137Cs和134Cs)主要沉积在日本稻田的表层土壤。铲除稻田5-10 cm的表层土,可以移除土壤中95%以上的放射性铯。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随着稻田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放射性铯的含量逐渐降低。灌溉水中的放射性铯主要通过吸附在悬浮沙中向稻田进行迁移,而且悬浮沙中放射性铯的比活度呈现指数下降的趋势。研究发现2011-2014年期间,稻田栽培的水稻糙米中所有放射性铯的比活度全部低于日本的限值100 Bq kg-1。另外,与对照稻田相比,在去污稻田栽培的水稻中放射性铯的含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p>0.05),反而具有更高的放射性铯浓集系数,这种现象很可能是受到放射性污染灌溉水的影响。因此,对于未受到污染或去污的稻田,灌溉水的控制对于保证水稻的食用安全性显得至关重要。(4)通过不同的施肥措施探究了钾元素和氮元素对水稻累积放射性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低钾或高氮的情况下,可以明显提高放射性铯在糙米和稻草中的累积。因此,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对降低放射性铯在水稻中的累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放射生态组[3](1979)在《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浓缩系数的测定》文中指出 由于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拼命进行核竞赛,在海上和大气中进行了数百次核试验,大量的放射性散落物通过种种途径进入了海洋。另外,原子能工业和核动力舰船以及其他有关设施排放出的放射性废物的大部分也最后汇入海洋,因而造成了海洋的放射性污染。海洋
王秀娟[4](2009)在《参考生物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半定量选择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非人类物种辐射防护保护方面,参考生物的选择是研究评价电离辐射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点,它的选择合适与否,关系到研究的合理性与结论的准确性。但当前参考生物选择过程带有相当大的主观性,属于定性分析,依赖于每个研究者对选择原则和区域生态系统的主观理解,缺少普遍性。本文提出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决策方法,利用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和层次分析方法,辅以必要的主观意见,建立了一个半定量选择参考生物的决策方法,通过和EPIC项目中北极地区参考生物选择结果的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优越性,最后分析了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给出了该海域的参考生物选择建议。参考生物的选择属于多准则决策过程,利用最常用的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原理和层次分析法原理建立了参考生物半定量化选择的数学模式。应用半定量化参考生物选择数学模式,对EPIC项目中预选的水生生物计算各种生物的关心度值进行排序,和EPIC项目中选择的水生生态参考生物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说明,定量化方法比主观定性选择参考生物更有层次化,使主观判断更为合理。大亚湾核电周围海域主要类群有微生物、浮游动植物、甲壳动物、软体动物、多毛类、棘皮动物、大型海藻、鱼类等类群。每个类群中都包含有很多物种。依据参考生物定量化和定性选择方法,首先是选定大亚湾海域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种群作为预选种群,在地理分布范围广泛程度、放射核素的浓集能力、受辐照程度、辐射敏感程度、易于监测和服从科研的程度等一级指标,和不同照射途径次级指标下,对预选种群进行关心度排序,计算其关心度值。然后再选择各个预选种群中关键的物种,根据已有数据多少情况,然后分别计算不同指标下各个预选物种的关心度排序值。根据种群和物种排序值和主观判断,建议大亚湾海域电离辐射环境评估的15种参考生物:浮游植物,大型藻类(羊栖菜),浮游动物(中华哲水蚤、四叶小舌水母、肥胖箭虫),多毛类(双腮内卷齿蚕),甲壳动物虾(细巧仿对虾)、蟹(大亚湾梭子蟹),软体动物中的(中国枪乌贼、美叶帘蛤),鱼类中的鲳鱼及棘皮类紫海胆。
苏健,曾志,余雯,何建华,尹明端,程建平[5](2011)在《大亚湾核电站周围海域水生生物人工放射性核素辐射剂量率的蒙特卡罗计算》文中指出为了定量研究核电站液态流出物对水生生物的辐射,建立了核电站周围海域水生生物辐射剂量模型,用MCNP程序对大亚湾11种辐射参考生物的人工核素辐射剂量率进行了计算.生物体建模时采用2个椭球体模型,分别模拟全身和器官团.选取了对生物影响最大的9种人工核素作为源项逐一模拟.最后以137Cs、90Sr、110mAg三种核素为例,根据其海水中的比活度计算出生物的吸收剂量率.结果表明在正常工况下大亚湾水生生物受到的辐射剂量是安全的,而且生物浓缩核素的内照射贡献了98%以上的辐射剂量.即使是在非正常工况下,海水中放射性核素含量升高,但只要比活度尚未超过海水水质标准的比活度限值,水生生物受到的剂量(最大剂量约3.420 mGy/a)仍然是安全的.本研究结果可用于评价核电站对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水生物种的辐射防护工作.
马树森[6](1981)在《海洋放射性污染简述》文中认为 海洋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包括河口),因而发生诸如损害海洋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妨碍海洋活动(包括渔业),破坏海水使用素质和减少舒适程度等有害影响。”可见,凡是进入海洋并能破坏海洋生态、造成有害影响的物质都是海洋污染物质。污染物质种类繁多,其中能放出诸如α—、β—、γ—射线的物质统称为放射性物质,人为地把放射性物质引入海洋就可能造成海洋的放射性污染。
徐虹霓,于涛[7](2015)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进展》文中认为全面总结了福岛核事故后4年来开展的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及评价工作,并基于海洋生物放射性含量的监测结果及辐射剂量评估,根据各机构制定的限值标准,评估了福岛核事故对周边海域海洋生物的风险大小,然后结合福岛事故后国内外在海洋生物风险评价上取得的工作成效,初步提出我国滨海核电周边海域海洋放射性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最后说明加强我国海洋放射生态学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的急迫性与必要性。
陈文桂[8](1981)在《海洋放射性研究及其国外进展动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自1939年发现铀的核裂变反应到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在这期间,核能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可以预计,在今后的几十年中,核能将逐渐取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人类活动的一种主要能源;原子能将在工业、农业、医学和科学研究及其它许多部门获得广泛的应用。然而,建立在沿海的核电站、核燃料再处理工厂,活跃在海洋的核商船、核舰艇,投放于深海的高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加上陆地的放射性物质不断地进入大海,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海洋环境的放射性污染的潜在危险。但是,海洋中的放射性核素作为一种示踪剂,又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放射生态组[9](1977)在《紫贻贝(Mytilus edulis)对60Co的吸收和排出》文中指出 海洋生物对环境中的某些元素(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具有较强的吸收作用,在监测海洋放射性水平的工作中,开展生物对放射性同位素吸收规律的研究已经越来越重要了。在这方面,许多研究人员以裂变产物,特别是以90Sr和137Cs等核素为研究对象。近年来则把从核电站和核动力船冷却水中排出的放射性废
李宾[10](2013)在《水产品核污染物理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文中指出核技术、原子反应堆和放射性同位素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放射性废物,这些废物大部分被排入海洋。2011年3月日本地震导致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日本后将原子反应堆中的低放射性裂变产物投放于海洋中,这使得其周边海域的放射性急剧增加。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生物体内吸收、富集,势必对水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我国是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在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一系列因素中,核污染不容忽视。本文分析了国内外放射性核素的检测方法,认为主要有物理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法,对两种方法的检测原理、前处理过程、灵敏度和安全性进行了对比总结,这对建立快速、简单的方法检测不同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高纯锗γ谱仪建立了物理检测水产品中核污染的方法,对关键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运用建立的方法对我国2011年11月—2012年12月进出口水产品进行了监测。具体内容如下:1.根据裂变产物的特性,将水产品核污染检测方法分为放射化学分析法和物理检测法两种。物理检测法是通过检测放射性核素发射的射线,对核素进行定性和尽量分析;放射化学分析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的化学特性将其富集分离提纯后,进行检测。放射性核素的分离方法主要有沉淀法、离子交换法和溶剂萃取法三种。比较认为:物理法的前处理过程简单,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成本较高;化学法检测限高,操作复杂,化学试剂易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产生放射性废液不易处理。2.高纯锗(High Purity Germanium,简称HPGe)γ谱仪是利用高纯锗探测器对γ射线进行探测,从而确定放射性核素种类和比活度值的仪器。其对样品的前处理要求简单,可直接对样品进行测量。利用高纯锗γ谱仪建立了水产品核污染的检测方法,具体操作为:样品经洗净、晾干、取可食部分、烘干和粉碎5个前处理过程后,进行装样。烘干温度和时间根据样品种类而异。装样前后称重以计算样品质量,样品盒保持整洁和密封,放入高纯锗γ谱仪中进行测量,测量时间为6-8h,及时保存图谱。用实验室无源效率刻度(Laboratory Sourceless CalibrationSoftware,简称LabSOCS)对仪器进行刻度,用Genie-2000软件对图谱进行分析,得出检测样品中的放射性核素种类及比活度值。3.由于高纯锗γ谱仪主要是通过探测器对样品发射的γ进行测量从而对放射性核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样品厚度会对探测效率产生影响,因此研究适合的样品高度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表明:75mm是最佳样品高度,此时对应的水产品质量应为300±20g;高纯锗γ谱仪价格昂贵,使用过程中应综合考虑仪器测量需求和经济效益,选择合理的检测时间对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表明:6-8h是最佳检测时间。4.利用建立的方法对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我国进出口水产品的核污染状况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在1084例样品中,阳性样品的检出率为13.4%,放射性核素为134Cs、137Cs和110mAg,检出率分别为6.92%、9.04%和4.34%,需要说明的是:在134Cs的阳性样品中都检出137Cs,但137Cs和110mAg的阳性样品几乎完全独立,只有1例鳕鱼样品同时检测到两种核素。放射性核素的比活度值集中分布于1.0-9.9Bq/Kg,分别占阳性样品的83%、91%和81%,但110mAg的比活度值较其他二者偏高,其中放射性比活度值>10Bq/Kg多达13%,三种核素最高检出比活度值分别为9.9、16.1和17.2Bq/Kg,均低于各国的限量标准。从时间分布来看,检出率较高的月份为2012年3—5月、7月,此时恰逢日本地震后一年左右,推断原因为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生物体内达到动态平衡,但仍需进一步探索。从水产品种类看,134Cs和137Cs的阳性样品为鲐鲅鱼、鳕鱼和鲥鱼,比例为78%。110mAg大多为鱿鱼,占阳性样品的94%。
二、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浓缩系数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浓缩系数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2)食品放射性污染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 |
1.1.1 食品放射性污染的基本概念 |
1.1.2 可能影响食品的放射性来源 |
1.1.3 食品的放射性污染途径 |
1.1.4 放射性污染食品对人体的危害 |
1.2 食品放射性污染的检测方法 |
1.2.1 α 能谱分析法 |
1.2.2 β 能谱分析法 |
1.2.3 γ 能谱分析法 |
1.3 食品放射性污染的防治与控制 |
1.3.1 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限量标准 |
1.3.2 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净化 |
1.3.3 农业环境放射性污染的修复 |
1.4 日本福岛核事故 |
1.4.1 福岛核事故对环境的影响 |
1.4.2 福岛核事故对食品的影响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无源效率刻度 γ 能谱检测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仪器设备和标准源 |
2.2.1 试验仪器 |
2.2.2 标准源 |
2.3 试验方法 |
2.3.1 能量刻度 |
2.3.2 无源效率刻度 |
2.3.3 无源效率刻度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效率刻度的影响因素 |
2.4.2 无源效率刻度方法的准确性验证 |
2.4.3 无源效率刻度方法的优化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海产品放射性核素浓度调查及风险分析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2.1 样品采集 |
3.2.2 样品预处理 |
3.2.3 样品测量 |
3.2.4 海洋生物的辐射剂量评估方法 |
3.2.5 人体膳食摄入海产品的剂量评估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海产品中天然放射性核素的含量 |
3.3.2 海产品中137Cs的含量 |
3.3.3 海洋生物的内辐射剂量评估 |
3.3.4 居民膳食摄入海产品的辐射剂量及其风险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放射性污染稻田的铲土去污修复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仪器设备 |
4.3 研究地点 |
4.4 样品的准备和测量 |
4.4.1 土壤和悬浮沙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4.4.2 水稻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4.4.3 样品的放射性测量 |
4.4.4 土壤样品中交换性铯和钾的分析 |
4.5 结果与分析 |
4.5.1 铲土去污法的物理效果 |
4.5.2 放射性铯在稻田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含量变化 |
4.5.3 放射性铯的灌溉水输入及其影响 |
4.5.4 放射性铯在水稻中的比活度 |
4.5.5 水稻对放射性铯的浓集系数 |
4.6 讨论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施肥措施对水稻吸收放射性铯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2.1 研究地点 |
5.2.2 样品的收集与处理 |
5.2.3 样品的放射性测量 |
5.2.4 数据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施肥措施对水稻中放射性铯积累的影响 |
5.3.2 不同施肥措施的水稻对放射性铯浓集系数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参考生物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半定量选择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背景与意义 |
1.1.1 课题背景 |
1.1.2 课题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参考生物术语 |
1.2.2 选择原则综述 |
1.2.4 选择方法综述 |
1.2.3 多准则决策方法 |
1.3 课题主要内容与主要贡献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贡献 |
第2章 参考生物半定量选择方法 |
2.1 理论基础 |
2.1.1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原理 |
2.1.2 层次分析法原理 |
2.2 参考生物选择的多准则决策模型 |
2.3 概念介绍 |
2.3.1 生物浓集系数 |
2.3.2 辐射敏感度和半致死剂量 |
2.4 关键点 |
2.4.1 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
2.4.2 指标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2.5 指标定量化过程 |
2.5.1 浓集系数指标量化过程 |
2.5.2 受照程度指标量化 |
2.5.3 易于监测和服从科研指标量化 |
2.5.4 辐射敏感度指标的定量化 |
2.5.5 食物链中作用比较 |
2.6 小结 |
第3章 北极水生参考生物的选择方法与比较 |
3.1 北极地区概况 |
3.2 考虑的核素 |
3.3 北极地区水生生态系统 |
3.3.1 淡水生态系统 |
3.3.2 海洋生态系统 |
3.4 EPIC 项目中水生生态参考生物的选择 |
3.5 水生生物定量化选择过程 |
3.5.1 数据准备 |
3.5.2 预选方案 |
3.5.3 指标量化 |
3.5.4 结果计算 |
3.5.5 结果比较与讨论 |
3.6 小结 |
第4章 大亚湾参考物种的选择 |
4.1 场址概况 |
4.2 生态系统结构 |
4.2.1 大亚湾微生物分布 |
4.2.2 浮游植物的分布及主要种类 |
4.2.3 浮游动物 |
4.2.4 底栖生物 |
4.2.5 潮间带生物 |
4.2.6 大亚湾渔业和鱼类资源 |
4.2.7 大亚湾典型物种 |
4.2.8 大亚湾海洋生态食物链 |
4.3 参考生物的选择 |
4.3.1 预选方案 |
4.3.2 考虑的放射核素种类 |
4.3.3 预选种群的排序 |
4.4 预选物种关心度值排序 |
4.4.1 大型藻类 |
4.4.2 鱼类 |
4.4.3 软体动物 |
4.4.4 甲壳动物 |
4.4.5 多毛类 |
4.4.6 浮游动物 |
4.4.7 浮游植物 |
4.4.8 棘皮类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5.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5.3 主要结论 |
5.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5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大亚湾核电站周围海域水生生物人工放射性核素辐射剂量率的蒙特卡罗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海水的数据来源 |
1.2 生物几何模型与模拟情形 |
1.3 源项 |
1.4 蒙特卡罗计算 |
1.5 生物浓缩系数 (CF) |
2 数据处理和剂量换算 |
2.1 外照射剂量 |
2.2 内照射剂量 |
2.3 总剂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物的剂量响应 |
3.2 正常工况下大亚湾水生生物辐射剂量率计算 |
4 结论 |
(10)水产品核污染物理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海洋的核辐射污染 |
1.1.1 海洋的天然放射性 |
1.1.2 海洋的人工放射性 |
1.1.3 重大核污染事故 |
1.2 核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
1.2.1 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与转移 |
1.2.2 放射性核素对人体的危害 |
1.2.3 核污染的预防与处理 |
1.3 水产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分离及检测方法 |
1.3.1 核污染的化学分析分离方法 |
1.3.2 放射性核素的检测方法 |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水产品核污染物理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1.1 采样准备 |
2.1.2 采集样品量的确定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样品的制备 |
2.2.2 样品检测 |
2.3 结果分析 |
2.3.1 γ能谱的能量刻度和探测效率刻度 |
2.3.2 峰面积计算 |
2.3.3 比活度值计算方法 |
第三章 核污染物理检测法条件优化 |
3.1 检测时间的确定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结果分析 |
3.1.4 讨论 |
3.2 样品厚度的确定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结果分析 |
3.2.4 讨论 |
第四章 山东口岸进出口水产品核污染监测结果分析 |
4.1 实验材料 |
4.1.1 检测样品 |
4.1.2 仪器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制备 |
4.2.2 样品测量 |
4.2.3 检测报告 |
4.3 结果分析 |
4.3.1 监测核素的阳性样品数 |
4.3.2 阳性样品比活度值分析 |
4.3.3 阳性样品中水产品种类分布情况 |
4.3.4 不同月份检测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四、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浓缩系数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洋生物对无机污染物的吸收、富集和转移[J]. 邹淑美,秦学祥. 海洋环境科学, 1990(03)
- [2]食品放射性污染的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 杨宝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1)
- [3]海洋生物对放射性核素浓缩系数的测定[J].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放射生态组. 海洋科学, 1979(S1)
- [4]参考生物模糊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半定量选择方法研究[D]. 王秀娟. 清华大学, 2009(S2)
- [5]大亚湾核电站周围海域水生生物人工放射性核素辐射剂量率的蒙特卡罗计算[J]. 苏健,曾志,余雯,何建华,尹明端,程建平. 台湾海峡, 2011(03)
- [6]海洋放射性污染简述[J]. 马树森. 海洋科技资料, 1981(02)
- [7]日本福岛核事故后海洋生物放射性监测与生态风险评价进展[A]. 徐虹霓,于涛. 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 2015
- [8]海洋放射性研究及其国外进展动向[J]. 陈文桂. 海洋科技资料, 1981(05)
- [9]紫贻贝(Mytilus edulis)对60Co的吸收和排出[J].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放射生态组. 海洋科学, 1977(02)
- [10]水产品核污染物理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D]. 李宾.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