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使用铵油炸药的几个主要安全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赵志宏[1](2020)在《神华西来峰硝铵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爆行业作为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十四五”期间,民用爆炸物品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形势的变化,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安全生产水平持续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生产成为行业新亮点,制度改革取得新成效,行业自身发展和保障国民经济建设需求创历史最好水平。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民爆生产企业普遍面临着营销策略水平无法适应市场变化的困难,如何通过营销策略的创新和优化来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成为所有企业都要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按照行业内销售半径小于500公里为优势销售区的原则,对神华西来峰有限公司优势销售区内的9家民爆生产企业进行走访调查,收集整理出了内蒙古区内工业硝酸铵用量统计表,同时全面梳理了硝酸铵生产企业下游市场的竞争状况,运用PEST、SWOT等分析理论和消费者行为学等相关知识,对西来峰硝铵公司硝酸铵营销环境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了神华西来峰硝铵公司在目前的营销环境存在的优劣势,并结合企业的自身的管理现状总结归纳出了该公司在营销策略方面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本文从神华西来峰硝铵公司现行的营销策略出发,根据目前所存在的不足和短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营销策略优化方案,对该公司营销策略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并且为了保证该方案的实施,还进一步的提出了一些保证措施,以期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的营销策略水平,进一步提升企业适应能力与综合竞争实力,助力企业的提质增效。
徐飞扬[2](2018)在《重铵油炸药热化学参数计算及热稳定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多孔粒状铵油炸药、三种重铵油炸药:25/75、50/50、75/25(乳胶基质/多孔粒状铵油爆破剂质量百分比)、乳化炸药为研究对象,采用B-W法对以上五种混合炸药的热化学参数展开计算并比较,结果表明随着乳胶基质含量的增加,重铵油炸药的爆热、爆温值均呈下降趋势,且乳胶基质比例对重铵油爆热的影响较之于对其爆温的影响更为明显。通过测试炸药试样的爆速,阐明了重铵油炸药的爆速随着乳胶基质比例的增加而显着提高这一现象,为更好地评价重铵油炸药的爆炸性能、设计与优化炸药的配方提供一定的参考。借助C80微量量热仪研究了上述五种炸药的热特性,以升温速率0.2 K·min-1时的C80热流速曲线数据为基础,求解了五种炸药试样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初始分解温度、热爆炸临界温度等参数。证明了重铵油炸药具有较高的热安定性,提高了人们对重铵油炸药产品安全性的认识,为预测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苏浩祥[3](2020)在《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研究》文中指出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是把原煤破碎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弃煤粉作为添加物加入到传统铵油炸药中的一种创新型工业炸药。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在露天煤矿抛掷爆破中爆破效果好,有着经济环保、炸药单耗低、爆炸威力高、爆破效果好等优点,但是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是在工程应用中创新发明的炸药,该炸药的理论研究尚属起步阶段,煤粉和铵油炸药的相容性还没有过相关研究。研究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可以更好的了解该炸药的热安全性,为提高该炸药的安全性及优化炸药配方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了研究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的相容性,采用了 DSC差示扫描量热仪对铵油炸药和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进行了热分析实验,运用Kissinger方程求解了两种炸药的表观活化能,依据我国GJB 772A-1997 502.1安定性和相容性的差示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分析了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为了进一步探究影响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的原因,采用DSC差示扫描量热仪和C80微量量热仪对添加煤粉的硝酸铵和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的热分解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煤粉与硝酸铵和铵油炸药的相互作用。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依据我国GJB 772A-1997 502.1安定性和相容性的差示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差,为4级。(2)在常压氮气氛围的环境中,铵油炸药和硝酸铵的DSC曲线中的热分解均为吸热峰;(3)当煤粉和硝酸铵混合后,煤粉与硝酸铵会在硝酸铵的热分解温度之前发生化学反应,煤粉能极大地降低硝酸铵的热稳定性;(4)在密闭的样品池中,铵油炸药的C80曲线中的热分解为明显的放热峰;(5)当煤粉铵油炸药混合后,煤粉会与铵油炸药在铵油炸药热分解初期发生化学反应并放出热量,煤粉能极大地降铵油炸药的热稳定性;(6)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差是由于工业煤粉中的某些物质与铵油炸药发生了化学反应。图[27]表[19]参[82]
束学来[4](2015)在《露天煤矿火区爆破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综述了煤矿火区爆破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煤矿火区爆破的发展需要,从煤矿火区爆破安全分析、爆破技术、炸药的耐热性研究、施工组织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露天煤矿火区爆破危险源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从建立预防火区爆破事故安全技术规范、正确落实火区爆破安全技术措施、明确火区爆破安全检查内容、完善火区爆破施工组织四个方面预防和控制火区爆破事故。(2)首次系统地对火区爆破技术进行分析,首先根据所测炮孔温度对火区进行合理分区,再在此基础上分别研究各个温度区的爆破技术。结果得出结合火区炮孔温度特性和注水降温效果,红外测温仪和热电偶联合使用可较准确、快速的测得火区温度;控制炮孔数目、炮区人员数量、爆破时间,并区别布置起爆网路和调整爆破工序,可有效保障火区爆破安全和提高火区爆破效率。(3)首次从民用炸药耐热性能的物理化学原理、耐热炸药的机理、炸药热感度测试三个方面对火区爆破用炸药的耐热性进行了全面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胶状乳化炸药由于含有较多的水分,在高温下其具有更长的耐热时间;理论上使用高分子长链油相材料、添加抑制剂、形成低共熔物、多加水等制造的乳化炸药可明显提高其耐热性;烤燃弹法在药量、密封性等方面可以模拟炮孔实际情况,能用于各种炸药的耐热性试验。(4)在安全分析、爆破技术、炸药的耐热性研究基础上,对煤矿火区爆破施工组织提出了规范的管理技术措施。内容包括制定煤矿火区爆破联合作业规程、制定施工方案、制定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技术措施等,方便其推广应用于各种煤矿火区爆破。
李科斌[5](2019)在《炸药爆轰及驱动性能的连续电阻测试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爆炸测试技术是推动爆炸力学学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电子仪器和光学仪器的迅速发展,爆炸测试技术也随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目前限制爆炸冲击信号高频采样的主要因素是传感器自身与信号调理模拟电路的频率响应,连续电阻丝测量方法理论上具有足够高的动态频响,测试结果在大尺度装药下相对精度较高,加之试验无需复杂的光路、电路,因此非常适合工业炸药野外大药量的爆炸参数测试。另一方面,随着爆破技术“精细化”和“数字化”理念的不断普及,亟需研发一套经济可靠的工业炸药爆轰与驱动性能测试方法,以期建立工程爆破的“大数据平台”。与此同时,学者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来解决爆炸冲击问题,如军事目标的爆炸防护与毁伤、武器终端爆炸效应、工程爆破与安全、爆炸加工等,炸药状态方程与参数的选取成为了限制计算精度的首要问题,对于具有典型非理想爆轰特性的工业炸药更是如此。因此,发展一套简便经济的炸药产物状态方程参数的测定方法刻不容缓。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该探针具备良好的测试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可以连续记录炸药的爆轰波、介质中的冲击波以及金属元件碰撞点等的时程数据。基于新型探针开展了工业炸药爆轰性能、水下爆炸近场冲击波以及滑移爆轰驱动下二维平板和圆管飞行姿态等的测试研究,并进一步对炸药爆轰产物状态方程参数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材料的高压冲击绝热数据测试做了探索性试验。具体工作和成果如下:(1)研制了一种压致导通的新型连续电阻探针及其测试系统。通过对产生杂波干扰的内外因素(外界电磁波、气穴射流、内部金属射流、“管道效应”以及弯曲波等)进行分析,改进得到了新型的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并利用水下爆炸试验对改进连续电阻探针的测试效果进行了对比;同时采用Ls-dyna有限元程序和压力试验对改进探针的导通压力进行了初步标定,最终选取了综合性能最优的螺纹丝-金属箔型探针作为本文开展炸药爆轰与驱动性能研究的测试用探针,并研制了与之配套的DVP-Ⅰ型连续电阻爆速仪作为信号采集设备。(2)基于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设计了一系列炸药爆轰性能(爆速、临界直径、殉爆距离、爆压等)的测试方法,对工业炸药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了测量。利用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分别设计了柱形和平面ANFO装药、模拟深水环境乳化炸药的爆速测量装置,探讨了装药密度对于柱形装药、矿粉含量对于平面装药以及静水压力对于乳化炸药爆速的影响;利用装配有新型探针的锥形装药和楔形装药分别测量了 ANFO炸药的临界直径和临界厚度,并分析了工业炸药的直径效应;设计了基于连续探针的殉爆判定装置,可依次记录主发装药和被发装药爆轰波的发展过程,并给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爆轰波-冲击波时程曲线从而实现了炸药殉爆的定量判定;利用水和有机玻璃作为标准材料,根据阻抗匹配原理设计了基于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的改进水箱法及其简化装置,测量得到了ANFO炸药的爆压,并进一步设计石蜡型探针进行了炮孔内炸药爆压的现场测量。(3)利用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分别设计了球形装药和柱形装药的水下爆炸测试系统,并开展了炸药爆轰产物JWL状态方程的反演研究。将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与球形炸药装配,设计了球形装药水下爆炸系统,获得了 RDX药球的爆轰波和水下爆炸近场冲击波时程曲线,根据炸药-水之间的阻抗匹配求解得到了炸药爆压,以球形装药水下爆炸数据确定了待测炸药的多方状态方程,并拟合得到了水中冲击波峰压的衰减系数。将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与柱形装药装配,利用药柱内探针获得炸药爆速,利用水中斜拉探针可记录水中斜冲击波传播轨迹,从而设计了柱形装药水下爆炸测试系统,获得了待测炸药的斜冲击波波阵面形状,并在二维定常流场斜冲击波模型和Prandtl-Meyer绕流理论的基础上求解得到了炸药的爆压、绝热指数,以及水气界面夹角等参数。以球形装药水中冲击波峰压衰减规律和柱形装药斜冲击波波阵面形状作为比较对象,通过调整Autodyn程序中JWL方程的6个系数,使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最大误差小于允许值,最终测定了各试验中待测炸药爆轰产物的JWL状态方程参数。(4)研制了梯形支架连续电阻探针,实现了对滑移爆轰驱动下二维平板和圆管飞行姿态的测试。设计了一种压致导通的梯形支架连续电阻探针,并基于此分别设计了复板和铜管飞行姿态的测量装置,利用探针的平行段数据可获得炸药爆速,利用倾斜段数据可得到平板和圆管的飞行轨迹。通过爆炸焊接试验获得了复板的飞行姿态曲线,以及弯折角和飞行速度的变化规律,并与Richter公式计算得到的理论曲线比较,确定了炸药的多方状态方程,最后与数值模拟进行了对比,三者吻合良好。利用基于梯形支架探针的改进圆筒试验获得了铜管的膨胀轨迹,然后以铜管径向膨胀位移和膨胀速度的模拟结果与实验拟合曲线作为比较对象,确定了圆筒试验中待测炸药爆轰产物的JWL状态方程参数,并结合能量分析计算得到了炸药的Gurney能以及铜管的破片初速度。此外,以有机玻璃作为标准材料,利用压导式连续探针连续记录有机玻璃和水中的冲击波参数,基于阻抗匹配技术和图解法获得了水的部分冲击Hugoniot数据。
高乐[6](2019)在《基于动态故障树的重铵油炸药车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重铵油炸药车技术的发展,设备的动态特性变得显着,传统故障树分析无法满足设备可靠性评估的精度要求,亟需对动态特性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此同时,可靠性分析结果的利用方式较为局限,仅停留在为系统改进提供参考。因此本文使用动态故障树研究的相关方法,对重铵油炸药车进行研究,然后将分析结果用于制定故障时零件的搜索策略,从而提升故障搜索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燃油节流阀、二位四通电液比例阀、乳胶基质箱、敏化剂流量计、敏化剂泵和敏化剂滤芯的失效概率较高,是系统的薄弱环节。而故障检查时,敏化剂胶管接头处于故障搜索策略的第Ⅰ等级,是最先检查的部件;乳胶基质泵、回油管密封垫、乳胶基质泵软管、乳胶基质蝶阀、燃油滤芯和乳胶基质泵接头处于故障搜索策略的第Ⅱ等级,检查时依据该顺序依次进行。本文的核心内容包括:(1)动态故障树建模和分析。通过对设备结构和原理深入地分析,使用可靠性框图将零部件和逻辑结构用图形的方式表达出来。选择重铵油炸药车包含动态特性的输药子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其可靠性框图转化为动态故障树模型。使用割序法对动态故障树进行分析,确定了输药子系统的175种失效模式,对系统逻辑的再设计具有指导意义。(2)基于离散贝叶斯网络的推理研究。通过进一步的模型映射,将动态故障树模型转化为贝叶斯网络模型。通过历史数据拟合等可靠性数据分析方法,确定了零部件的失效分布。使用Matlab建模并进行推理计算,获得输药子系统随任务时间变化的可靠度曲线和零部件的概率重要度等可靠性指标,分析结果对系统改进具有重要的意义。(3)将动态故障树分析结果用于研究输药子系统内零部件的故障搜索策略。通过使用零部件概率重要度这一可靠性指标,综合维修人数和维修时间这两个成本指标,研究39个零部件故障时的搜索策略。最终将零部件分为5个搜索等级,确定了等级内零件的搜索顺序,有效地提升系统故障时零件的搜索效率。
曹杨[7](2019)在《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文中提出炮烟中毒事故是我国地下金属矿采掘作业中常见的事故类型之一,其发生不仅影响矿山企业正常生产,而且严重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与健康。本文以地下金属矿炮烟中毒事故为研究背景,以采掘面炮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数学模型、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分析了采掘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及其变化的诱发规律,分析了采掘面炮烟有害成分时空演化特征,研究了采掘面CO扩散规律,对采掘面通风参数进行优化,并提出采掘面炮烟浓度控制方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形成了以下结论:1)地下金属矿掘进巷道浅孔爆破、采场中深孔爆破情况下,装药量、掏槽方式、炮眼尺寸、装药结构、起爆方式、炮眼堵塞情况、围岩性质等爆破条件因素导致2#岩石乳化炸药、多孔粒状铵油炸药在炸药爆炸反应中的氧平衡发生了偏移,诱发了炮烟中CO、NOx等有毒气体产生及成分变化。2)采掘巷道炮烟中粉尘、NOx及CO随时空变化而产生沉降消减或浓度降低的演化特征。自然通风、压入式通风条件下采掘空间中CO浓度呈现高斯分布规律,掘进巷道和采场回风出口CO浓度呈现负e指数衰减规律。3)掘进巷道CO气团呈现移动和稀释的耦合效果,拟合发现CO峰值体积浓度随监测点到掘进面距离呈负e指数衰减,掘进巷道断面中CO浓度上高、下低,推导了掘进巷道CO弥散系数计算式,CO弥散系数为0.055m2/s。4)掘进巷道中CO峰值浓度降低到职业接触限值时,通风距离为795 m。通过优化风筒出口位置与供风量,得到掘进面通风优化参数为风筒出门到掘进面距离不大于12.5 m,供风量为3.5 m3/s,并推导了掘进面通风时间与掘进巷道通风距离、风筒口到掘进面距离及供风量之间关系式。5)采场中存在左上角、采场右上角、以及采场下中偏右的无风或微弱风区,该区域CO浓度高、降低速率慢;回风巷道断面中CO浓度呈现上高、下低、左低、右高的分布规律;回风巷道断面中CO体积浓度及梯度均随通风时间增加而减小,CO体积分数衰减呈现负e指数变化规律。6)通过优化采场进风巷道平均风速与局部通风机供风量,得到采场通风优化参数为局部通风机供风量不小于3.0 m3/s,进风巷道平均风速不小于0.6 m/s;构建网络结构为(8,10,1)的采场通风时间BP预测模型。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爆破后采掘面炮烟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为采掘面通风排烟优化、通风时间计算提供参考,为预防炮烟中毒事故提供技术支撑。
谢作军[8](2017)在《添加物对ANFO热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硝酸铵来源广泛、价格便宜、含氧丰富、安全性好,用它制成的炸药威力较大、感度适中,所以硝铵炸药在工业炸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长期的生产、贮存、运输过程中,硝铵炸药都会或快或慢地发生分解,从而导致炸药内部的热量逐渐积累。由于硝铵炸药本身含有可燃剂和氧化剂,因而在隔绝氧气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由热分解转为燃烧甚至爆炸。这对炸药的生产及应用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研究硝铵炸药在热作用下的分解反应对其安全贮存、运输和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了了解工业炸药的耐热性,更好的掌握铵油炸药的热分解规律。本文采用C80微量量热仪、ARC量热仪、简易恒温大药量烘箱加热等方法对铵油炸药的热分解特性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大理石粉和Na2SO4的加入,对铵油炸药的起始分解温度有很大的提高作用,加入质量分数为5%的大理石粉和Na2SO4可以使铵油炸药的起始分解温度分别提高58.97℃和58.83℃,加入10%的大理石粉和Na2SO4分别较加入5%的提高了 25.81℃和25.29℃。这说明随着大理石粉和Na2SO4加入量的增加其初始分解温度也随之有大幅度提高。加入大理石粉和Na2SO4后可以使其初始放热时间分别延后了 12.15min和12.56min。同时加入大理石粉和Na2SO4后对铵油炸药的外推起始分解温度没有多大影响。降低其单位质量的放热量,但是幅度不大。因此,可以在铵油炸药中加入一定量的大理石粉和Na2SO4来提高铵油炸药的热稳定性。2)添加物X的加入可以将铵油炸药的外推起始温度提高了 18.36℃,在大药量恒温240℃的实验中,加入5%的添加物X可以使铵油炸药起始分解时间延后了 35.84min。这大大增加了应急处理时间。同时,加入5%的添加物X使铵油炸药的单位放热量增加了 561.18kJ/g,这意味着添加物X加入不仅不会降低铵油炸药的爆轰性能,反而可以提高其爆轰性能,这对铵油的工程实际应用和储存都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3)NH4Cl的加入使铵油炸药的外推起始温度度和起始分解温度分别降低了12.01℃和22.16℃。在简易大药量恒温240℃的实验中,加入5%的NH4Cl使铵油炸药的起始分解时间提前了 13.27min。这是非常不利于应急处理的。同时,加入5%的NH4Cl使铵油炸药的单位放热量降低了 494.71kJ/g,这说明NH4Cl的加入将会降低铵油炸药的爆轰性能。4)通过简易恒温大药量烘箱加热实验所得的数据与C80量热仪和ARC量热仪所的数据相比较可以看得出前者所得的数据的趋势与后者保持很好的一致性。这说明,我们实验室自主研制的这套简易测热装置是科学的。所得的数据是可信的,操作是简便的。
杨茂森[9](2017)在《关于推广现场混装炸药车技术的一些思考》文中认为我国是工业炸药的生产和使用大国,连续多年的产量都超过了400万t,同时工业炸药作为典型的危险物品,与公共安全息息相关,是社会治安管理的重点监管对象。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商品炸药的生产、供营和使用模式,本质安全性高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大力推广应用现场混装车技术无论是对于提高工业炸药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还是对于提升社会治安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国家法规政策的鼓励。分析了工业炸药现场混装技术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公共安全的有利作用,研究了现行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为促进工业炸药现场混装技术在我国顺利推广,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由公安机关对工业炸药现场混装技术进行统一管理的更有利的监管模式。鼓励有条件的爆破公司购买和使用现场混装车,大幅度减少工业炸药固定生产点、库房和成品炸药运输等危险源。
曾贵玉[10](2008)在《炸药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硝酸铵(AN)和TATB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应用领域的炸药原材料为研究对象,较全面表征了原料及相应炸药配方的微观结构和性能,得到了炸药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关系。重点研究了硝酸铵及铵油炸药(ANFO)的微观结构及对热分解温度、雷管起爆感度等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TATB粉体和TATB基复合含能体系的微观结构及对热感度等性能的影响。从N2吸附等温线形状判断,几种硝酸铵样品均属于大孔材料;硝酸铵及铵油炸药样品的微观结构因样品状态不同而有所不同:工业未膨化样品的密度大,孔隙度低,粒子表面光滑,颗粒表面突起、孔隙和裂纹相对较少;膨化后样品平均孔径未发生明显改变,但密度降低、孔隙度提高、孔隙数量显着增加,晶形严重歧化,粒子表面存在大量棱角、突起、毛孔和裂纹等缺陷,不同膨化样品的孔隙状态和表面特征又与制备条件密切相关;粉碎、过筛过程使样品颗粒尺寸更接近、形貌更规则且部分孔隙遭到破坏,因此孔隙数量减少、孔隙度降低、比表面积有所减小。论文引入分形理论研究硝酸铵体系分形情况及颗粒粗糙程度,选择并修正了适于对硝酸铵颗粒粗糙度进行相对定量比较的分维公式,由压汞曲线和N2吸附曲线得到的分维值顺序均与SEM得到的粒子表面粗糙度顺序相吻合;分维值表明未过筛硝酸铵样品间的颗粒粗糙度差异较大,而40目样品间的颗粒粗糙度差异相对较小。研究发现硝酸铵及铵油炸药的热感度和雷管起爆感度主要取决于样品中的孔隙数量,孔隙越多,则外界热作用或冲击波作用下形成的热点数量越多,炸药越易发生反应和起爆。铵油炸药状态和装药条件对爆轰性能影响明显,在一定范围内,铵油炸药爆轰能力随着水分含量减少、粒度降低、装药高度增加、装药密度提高、装药直径增大而提高。雷管起爆和爆轰实验发现,在其它条件相同情况下,铵油炸药爆轰能力大小与硝酸铵样品颗粒粗糙程度(分维)顺序一致,而与样品孔隙度或比表面积顺序不一致,表明铵油炸药颗粒粗糙程度是决定炸药爆轰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机玻璃法测试结果也表明,与普通铵油炸药相比,膨化铵油炸药爆轰更完全、爆速和爆压更高,粒度减小也有利于提高铵油炸药的爆压。在实验基础上阐述了铵油炸药起爆及爆轰反应机理,即其起爆和爆轰发展过程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反应阶段一热点形成和点火阶段、爆轰发展阶段。几种无机添加剂改性铵油炸药的微观结构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但其雷管起爆感度和爆轰能力得到了提高;几种有机表面活性剂改性铵油炸药的微观结构存在显着差异,其起爆感度和爆轰能力也存在较大不同,爆轰能力大小与颗粒粗糙程度顺序一致。对不同状态硝酸铵的相转变行为研究发现,粒度减小有助于抑制硝酸铵Ⅳ-Ⅲ、Ⅲ-Ⅱ的相转变;硝酸铵相转变行为似乎与样品颗粒表面特征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CsNO3等无机物对AN微观结构影响不大,相应AN的相转变行为无显着改变;钾盐使AN颗粒表面变光滑、规则,钾盐可有效抑制Ⅳ-Ⅲ的相转变行为;所研究的氧化物、Cu(NO3)2、MgSO4等无机物使AN颗粒表面变粗糙、颗粒表面裂纹及碎小颗粒等缺陷增多,它们可有效抑制Ⅲ-Ⅱ的相转变行为。但此规律还需得到更多实验证实或修正。TATB微观结构与样品制备方法密切相关:直接合成样品的绝大部分粒子粒径在10μm以上,比表面积低,粒子呈类球形、大小不均匀,表面粗糙;几种细化方法得到的超细样品平均粒径均处于亚微米级,98%以上粒子粒径小于200nm,气流粉碎样品及重结晶样品的比表面积较接近,而机械研磨样品比表面积较低;气流粉碎样品粒子呈类球形,表面较光滑;重结晶样品粒子形状不规则,低倍数下呈片状或球状,粒子形状差异大,高倍数下呈条形,重结晶样品再经气流粉碎后粒子变得较均匀、规则;SEM法得到的各样品粒子粗糙度顺序与分维顺序一致。采用两种方法研究了TATB的孔隙结构,N2吸附法测试表明:合成样品孔隙极少,重结晶样品存在较多孔隙,气流粉碎样品和重结晶再气流粉碎样品含有少量孔隙;同步辐射X射线小角散射实验(SAXS)测量结果表明:制备方法对TATB微观结构影响明显,由分维数据可得到各样品颗粒表面粗糙度顺序。TATB热分解温度、5秒爆发点温度和短脉冲起爆感度均与TATB微观结构密切相关,主要取决于样品中孔隙数量,即孔隙越多,其热分解温度和热爆炸温度越低,炸药越易被短脉冲作用所起爆。TATB短脉冲起爆感度和爆轰完全程度也与装药密度成反比、与孔隙度成正比;在孔隙度相近情况下,爆轰能力主要由分维决定。溶剂快速驱除法和高能撞击法得到的TATB基复合粒子各组分在微纳尺度上复合良好,粒子大小均匀、形貌接近;机械混合体系中的各组分粒子形态明显,粒子间接触面积有限,且有部分敏感炸药粒子裸露在外面。TATB基复合粒子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撞击感度受复合粒子微观结构的显着影响:BT体系出现BTF的熔化峰,HT体系未出现HMX的熔化峰,且HT体系的TATB分解放热峰温度较BT体系降低10℃以上,复合体系的机械撞击感度也显着降低。
二、使用铵油炸药的几个主要安全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使用铵油炸药的几个主要安全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神华西来峰硝铵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STP理论 |
2.2 4PS理论 |
2.3 国内文献综述 |
2.4 国外文献综述 |
3 神华西来峰硝铵公司现行营销策略分析 |
3.1 西来峰硝铵项目概况 |
3.2 公司组织架构 |
3.3 营销现状分析 |
3.3.1 产品策略 |
3.3.2 价格策略 |
3.3.3 渠道策略 |
3.3.4 促销策略 |
3.4 存在的营销问题及原因分析 |
3.4.1 产品定价模式单一 |
3.4.2 产品品牌知名度低 |
3.4.3 营销团队积极性不高 |
3.4.4 产品创新能力不够,售后意识不强 |
4 神华西来峰硝铵公司营销环境分析 |
4.1 宏观市场PEST分析 |
4.1.1 政治与法律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科技环境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近二十年硝酸铵市场的简要回顾 |
4.2.2 民爆产业硝酸铵有效需求难以提升 |
4.2.3 国内市场目前总体状况及价格走势 |
4.2.4 硝酸铵的消费情况与采购行为 |
4.3 内蒙自治区内硝酸铵市场分析 |
4.3.1 供给方面 |
4.3.2 需求方面 |
5 神华西来峰硝铵公司SWOT分析 |
5.1 优势分析 |
5.1.1 成本优势 |
5.1.2 政策优势 |
5.1.3 节能优势 |
5.1.4 区位优势 |
5.2 劣势分析 |
5.2.1 原料不稳定 |
5.2.2 市场竞争压力大 |
5.2.3 建设期长,导致人才队伍不稳定 |
5.2.4 装卸、存储等作业安全风险较大 |
5.3 机会分析 |
5.3.1 内部机会 |
5.3.2 外部机会 |
5.4 挑战分析 |
5.4.1 市场竞争白热化 |
5.4.2 安全生产要求日趋严格 |
5.4.3 区外企业竞争力逐步增强 |
5.5 综合分析 |
6 神华西来峰硝铵公司营销策略优化方案 |
6.1 营销策略优化的原则 |
6.2 提升营销策略的规划思路 |
6.2.1 树立营销观念,形成动态定价机制 |
6.2.2 完善员工激励机制,提高营销人员业务素质 |
6.2.3 积极进行市场调研 |
6.3 营销策略优化的具体内容 |
6.3.1 品牌策略 |
6.3.2 价格策略 |
6.3.3 服务策略 |
6.3.4 促销策略 |
6.3.5 外部合作策略 |
6.4 保障措施 |
6.4.1 完善企业组织构架 |
6.4.2 确保危化品业务的安全经营 |
6.4.3 健全完善应急保障机制 |
6.4.4 加强各类事故应急演练 |
6.4.5 做好相关监测预警工作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2)重铵油炸药热化学参数计算及热稳定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铵油炸药发展进程 |
1.2.2 重铵油在国内发展缓慢原因浅析 |
1.2.3 现场混装重铵油炸药车作业过程 |
1.2.3.1 地面站部分 |
1.2.3.2 现场混制部分 |
1.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重铵油炸药的配方设计及其热参数的计算 |
2.1 重铵油炸药的组分 |
2.1.1 乳胶基质 |
2.1.2 多孔粒状铵油爆破剂 |
2.2 配方设计原则 |
2.2.1 重铵油炸药的氧平衡应为或接近零氧平衡 |
2.2.2 成本、性能和爆破效果的平衡 |
2.2.3 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本质安全性 |
2.2.4 配方设计与生产工艺的综合考虑 |
2.3 热化学参数的计算及理论依据 |
2.3.1 爆炸产物的预测 |
2.3.2 爆热的计算方法 |
2.3.3 爆温的计算方法 |
2.3.4 爆容的计算方法 |
2.3.5 计算结果与讨论 |
2.4 小结 |
3 重铵油炸药爆速的测定 |
3.1 测试方法及原理 |
3.2 测试步骤 |
3.3 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4 重铵油炸药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
4.1 炸药热分解简介 |
4.1.1 炸药热分解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4.1.2 炸药热分解的研究方法简述 |
4.1.3 炸药热分解一般过程及特点 |
4.2 动力学方程 |
4.2.1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基础 |
4.2.2 C80法的导出 |
4.3 C80微量量热仪 |
4.3.1 C80微量量热仪简介 |
4.3.1.1 C80量热器 |
4.3.1.2 CS32控制器和稳压电源 |
4.3.2 C80工作原理 |
4.3.3 C80微量量热仪的主要技术指标 |
4.4 C80测试结果与分析 |
4.4.1 样品制备 |
4.4.2 仪器及实验条件 |
4.4.3 结果与分析 |
4.5 小结 |
5 Semenov模型下炸药热安全性参数的估算 |
5.1 热爆炸理论简介 |
5.2 Semenov(谢苗诺夫)系统简介 |
5.2.1 Semenov理论模型热图和热量守恒简析 |
5.2.2 Semenov模型下热爆炸临界温度估算方法的导出 |
5.3 计算结果及简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发展过程 |
1.2.2 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的工业制备 |
1.2.3 炸药相容性研究现状 |
1.2.4 铵油炸药热特性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本课题的提出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3.3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2 工业炸药的相容性、热分解动力学及设计原理 |
2.1 工业炸药的相容性 |
2.1.1 相容性定义 |
2.1.2 相容性的试验研究方法 |
2.1.3 相容性研究的意义 |
2.2 炸药热分解动力学理论 |
2.2.1 炸药的热分解简介 |
2.2.2 炸药热分解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2.2.3 动力学分析 |
2.3 工业炸药设计原理 |
2.3.1 氧平衡应为或接近零氧平衡 |
2.3.2 配方设计与生产工艺整体结合 |
2.3.3 性能、成本和爆破统筹兼顾 |
2.3.4 提高安全性和减少环境污染 |
2.3.5 工业炸药的配方设计要点 |
3 实验仪器及样品制备 |
3.1 实验仪器 |
3.1.1 HP DSC高压差示扫描量热仪 |
3.1.2 C80微量量热仪 |
3.1.3 XQM变频行星式球磨机 |
3.1.4 电子天平及分析天平 |
3.1.5 电热鼓风干燥箱 |
3.2 试样制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试样制备方法 |
4 基于DSC法评价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 |
4.1 实验过程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1 试样1~#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2 试样2~#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3 相容性分析 |
4.3 小结 |
5 基于DSC法研究煤粉对硝酸铵热稳定性影响 |
5.1 硝酸铵的理论知识简介 |
5.1.1 硝酸铵的物化性质 |
5.1.2 硝酸铵的多晶性 |
5.1.3 硝酸铵的溶解性 |
5.1.4 硝酸铵的吸湿性与结块性 |
5.1.5 硝酸铵的爆炸性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试样3~#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2 试样4~#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3 试样5~#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4 试样6~#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5.3 小结 |
6 基于C80微量量热仪研究煤粉对铵油炸药热分解影响 |
6.1 实验过程 |
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1 铵油炸药试样(试样7~#)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2 添加5%煤粉的铵油炸药(试样8~#)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3 添加10%煤粉的铵油炸药(试样9~#)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6.2.4 添加15%煤粉的铵油炸药(试样10~#)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6.3 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露天煤矿火区爆破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煤矿火区爆破安全分析 |
1.2.2 煤矿火区爆破技术 |
1.2.3 爆破器材耐热性能 |
1.2.4 煤矿火区爆破施工组织 |
1.3 文献总结 |
1.4 研究内容 |
2 煤矿火区爆破安全分析 |
2.1 引言 |
2.2 煤矿火区爆破系统安全分析 |
2.2.1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简介 |
2.2.2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的比较和优选 |
2.3 煤矿火区爆破事故树分析 |
2.3.1 事故树的编制 |
2.3.2 煤矿火区爆破事故树定性分析 |
2.4 安全技术措施 |
2.4.1 预防事故安全技术措施 |
2.4.2 正确落实火区爆破安全技术 |
2.5 安全管理措施 |
2.5.1 明确火区爆破安全检查内容 |
2.5.2 完善火区爆破组织 |
2.6 本章小结 |
3 煤矿火区分区爆破技术 |
3.1 引言 |
3.2 煤矿火区温度的分区 |
3.2.1 分区的意义 |
3.2.2 温度的分区 |
3.3 煤矿火区炮孔测温 |
3.3.1 火区测温的要求 |
3.3.2 主要测温方法及其对火区爆破的使用分析 |
3.3.3 测温仪操作方法 |
3.4 各温度区爆破技术 |
3.4.1 常温区爆破技术 |
3.4.2 普通高温爆破区爆破技术 |
3.4.3 一级高温度区爆破技术 |
3.4.4 二级高温度区爆破技术 |
3.4.5 三级高温度区 |
3.4.6 异常高温度区 |
3.4.7 多温度区 |
3.4.8 各个温度区间的综合比较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煤矿火区爆破用炸药的耐热性研究 |
4.1 民用炸药耐热性能的物理化学机理分析与比较 |
4.1.1 民用炸药的热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
4.1.2 各种民用炸药受热物理化学机理分析与比较 |
4.2 耐热炸药机理分析与优化浅析 |
4.2.1 各种炸药耐热机理和应用前景分析 |
4.2.2 耐热炸药配方优化浅析 |
4.3 炸药热感度测试标准应用价值及对高温爆破的启示 |
4.3.1 各种炸药热感度测试标准简介及分析 |
4.3.2 各种热感度测试方法的比较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煤矿火区爆破施工组织 |
5.1 引言 |
5.2 煤矿火区爆破联合作业规程 |
5.2.1 爆破、挖运、排土联合作业规程 |
5.2.2 钻爆联合作业 |
5.3 施工方案 |
5.3.1 工艺流程图 |
5.3.2 煤矿火区爆破操作工艺 |
5.4 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技术措施 |
5.4.1 安全组织结构与安全生产责任制 |
5.4.2 安全教育培训和安全活动 |
5.4.3 安全技术措施 |
5.5 本章小结 |
6 论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
6.1 全文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炸药爆轰及驱动性能的连续电阻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炸药的爆轰性能及其测试方法发展概述 |
1.2.1 炸药的爆轰与性能参数 |
1.2.2 炸药爆速的测量方法 |
1.2.3 炸药爆压的实验测量 |
1.2.4 炸药临界直径的判定 |
1.2.5 炸药殉爆距离的判定 |
1.3 爆轰驱动与爆轰产物状态方程 |
1.3.1 滑移爆轰下的驱动问题 |
1.3.2 爆轰产物的状态方程与参数测定 |
1.3.3 水下爆炸的实验测量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的研制及其测试系统 |
2.1 传统连续电阻探针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
2.2 传统连续电阻探针的干扰和测量误差分析 |
2.2.1 电磁干扰分析 |
2.2.2 射流的形成与影响 |
2.2.3 “管道效应”的形成与影响 |
2.2.4 弯曲波对飞板测试的影响分析 |
2.3 压导式连续电阻探针的研制 |
2.3.1 压导探针的导通机理与结构改进 |
2.3.2 压导探针的测试效果对比 |
2.3.3 压导式连续探针的导通压力分析 |
2.4 压导探针连续测试系统 |
2.5 本章小节 |
3 基于压导式连续探针的工业炸药爆轰性能测试技术 |
3.1 工业炸药爆速的连续测量 |
3.1.1 不同装药形式下爆速的测量 |
3.1.2 模拟深水环境下乳化炸药爆速的测量 |
3.2 连续探针法测定炸药的临界直径 |
3.3 连续探针法在炸药殉爆判定中的应用 |
3.4 炸药爆压测量的阻抗匹配法 |
3.5 本章小节 |
4 水下爆炸近场冲击波的连续测量及炸药状态方程研究 |
4.1 球形装药水下爆炸的近场测量与分析 |
4.1.1 球形装药水下爆炸实验 |
4.1.2 RDX炸药球水下近场冲击波衰减规律研究 |
4.2 柱形装药水下爆炸斜冲击波的连续测量与分析 |
4.2.1 柱形装药水下爆炸实验与结果 |
4.2.2 二维定常流场中斜冲击波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
4.3 基于水下爆炸测定爆轰产物的JWL状态方程 |
4.3.1 球形装药水下爆炸的JWL状态方程测定 |
4.3.2 柱形装药水下爆炸的JWL状态方程测定 |
4.4 本章小结 |
5 连续电阻探针在爆轰驱动问题中的应用研究 |
5.1 爆炸焊接复板飞行姿态测试 |
5.1.1 实验装置及梯形支架连续电阻探针的改进 |
5.1.2 滑移爆轰作用下复板飞行姿态分析 |
5.2 基于梯形支架连续电阻探针的圆筒试验 |
5.2.1 实验装置与结果 |
5.2.2 圆筒膨胀规律分析及JWL状态方程的确定 |
5.3 材料冲击绝热数据的探索性试验 |
5.3.1 冲击绝热线的测量原理与实验装置 |
5.3.2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基于动态故障树的重铵油炸药车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重铵油炸药车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动态故障树分析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动态故障树研究的一般方法 |
2.1 可靠性指标 |
2.1.1 可靠性定义 |
2.1.2 不可修产品失效模型 |
2.1.3 可靠度函数 |
2.1.4 失效率函数 |
2.1.5 有效度定义 |
2.1.6 平均寿命 |
2.2 可靠性框图 |
2.3 重铵油炸药车可靠性框图分析 |
2.3.1 重铵油炸药车概述 |
2.3.2 制药系统可靠性框图分析 |
2.3.3 输药子系统可靠性框图分析 |
2.3.4 螺旋输送子系统可靠性框图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药子系统动态故障树建模分析 |
3.1 静态故障树 |
3.1.1 概述 |
3.1.2 术语及符号 |
3.2 动态故障树 |
3.2.1 概述 |
3.2.2 逻辑门机理及图形符号 |
3.3 割序法 |
3.3.1 组合逻辑运算符号 |
3.3.2 时序逻辑运算符号 |
3.3.3 时序规则 |
3.3.4 相关定义 |
3.3.5 代数描述 |
3.4 输药子系统动态故障树建模 |
3.4.1 燃油子系统建模 |
3.4.2 乳胶基质子系统建模 |
3.4.3 敏化剂子系统建模 |
3.4.4 催化剂子系统建模 |
3.4.5 输药子系统总树建模 |
3.5 割序法动态故障树分析 |
3.5.1 燃油子系统分析 |
3.5.2 乳胶基质子系统分析 |
3.5.3 敏化剂子系统分析 |
3.5.4 催化剂子系统分析 |
3.5.5 输药子系统总树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离散贝叶斯网络的输药子系统动态故障树分析 |
4.1 可靠性数据分析 |
4.1.1 描述性统计 |
4.1.2 概率分布参数估计 |
4.1.3 模型检验 |
4.2 输药子系统零部件可靠性数据分析 |
4.2.1 燃油滤芯分布模型 |
4.2.2 燃油管分布模型 |
4.2.3 乳胶基质泵分布模型 |
4.2.4 乳胶基质泵接头分布模型 |
4.2.5 乳胶基质泵软管分布模型 |
4.2.6 乳胶基质胶管分布模型 |
4.2.7 敏化剂滤芯分布模型 |
4.3 贝叶斯网络模型 |
4.3.1 简介 |
4.3.2 变量消元算法 |
4.3.3 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 |
4.3.4 动态故障树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转化 |
4.4 输药子系统可靠性建模与评估 |
4.4.1 贝叶斯网络模型 |
4.4.2 离散时间贝叶斯网络可靠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障搜索策略研究 |
5.1 研究方法 |
5.2 方法的适应性分析 |
5.2.1 层次分析法 |
5.2.2 模糊评价法 |
5.2.3 Topsis法 |
5.2.4 秩和比法 |
5.3 秩和比法的输药子系统故障搜索策略制定 |
5.3.1 研究步骤 |
5.3.2 RSR分布表 |
5.3.3 拟合与排序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7)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炮烟中毒事故研究现状 |
2.1.1 事故理论研究现状 |
2.1.2 金属矿山炮烟中毒事故研究现状 |
2.2 采掘爆破炮烟有害成分产生研究现状 |
2.2.1 采掘爆破炮烟产生研究现状 |
2.2.2 采掘爆破有毒气体产生研究现状 |
2.3 采掘爆破炮烟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2.3.1 掘进面炮烟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2.3.2 采场炮烟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
2.4 采掘面通风优化及时间研究现状 |
2.4.1 采掘面通风优化研究现状 |
2.4.2 采掘面通风时间研究现状 |
2.5 研究内容 |
2.6 技术路线 |
3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条件及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
3.1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条件特征分析 |
3.1.1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条件特征分析 |
3.1.2 地下金属矿采场爆破条件特征分析 |
3.2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
3.2.1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炮烟中有害成分分析 |
3.2.2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
3.2.3 地下金属矿采场爆破条件对炮烟中有害成分影响分析 |
3.3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中有毒气体产生机理及其影响分析 |
3.3.1 地下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中有毒气体产生机理分析 |
3.3.2 地下金属矿掘进爆破条件对有毒气体产生影响分析 |
3.3.3 地下金属矿采场爆破条件对有毒气体产生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节 |
4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 |
4.1 掘进巷道通风排烟过程分析 |
4.1.1 掘进巷道通风方式 |
4.1.2 掘进巷道排烟过程分析 |
4.2 掘进巷道炮烟有害成分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
4.3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理论研究 |
4.3.1 掘进巷道CO扩散理论分析 |
4.3.2 自然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扩散分析 |
4.3.3 自然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浓度变化规律 |
4.3.4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扩散分析 |
4.3.5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掘进巷道CO浓度变化规律 |
4.4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4.4.1 工程概况 |
4.4.2 掘进巷道数值建模 |
4.4.3 掘进面风流场特征研究 |
4.4.4 掘进巷道CO时空运移特征分析 |
4.4.5 掘进巷道断面CO浓度分布特征 |
4.5 掘进巷道炮烟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
4.5.1 试验介绍 |
4.5.2 CO浓度变化规律验证分析 |
4.5.3 CO浓度分布特征验证分析 |
4.5.4 CO弥散系数计算及分析 |
4.6 掘进巷道炮烟浓度控制研究 |
4.6.1 掘进巷道通风距离对炮烟浓度影响分析 |
4.6.2 掘进巷道通风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4.6.3 掘进巷道通风时间优化分析 |
4.6.4 掘进巷道通风时间预测及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5 上向水平分层采场爆破炮烟扩散规律及控制研究 |
5.1 采场通风排烟过程分析 |
5.1.1 采场通风方式 |
5.1.2 采场排烟过程分析 |
5.2 采场炮烟有害成分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
5.3 采场炮烟扩散理论研究 |
5.3.1 自然通风条件下采场CO扩散分析 |
5.3.2 压入式通风条件下采场CO扩散分析 |
5.4 采场炮烟扩散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5.4.1 采场数值建模 |
5.4.2 采场风流场特征分析 |
5.4.3 采场CO浓度分布特征分析 |
5.5 采场炮烟扩散规律试验研究 |
5.5.1 试验介绍 |
5.5.2 采场CO浓度变化规律验证分析 |
5.5.3 采场回风巷道断面CO浓度分布验证分析 |
5.6 采场炮烟浓度控制研究 |
5.6.1 采场炮烟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5.6.2 采场通风时间影响因素分析 |
5.6.3 采场通风时间优化分析 |
5.6.4 采场通风时间预测与验证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独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添加物对ANFO热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炸药热分解的研究方法 |
1.3 炸药热分解的研究现状 |
1.4 各种添加剂性质简介 |
1.4.1 添加物X |
1.4.2 大理石粉 |
1.4.3 硫酸钠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铵油炸药的相关理论 |
2.1 铵油炸药的主要原料 |
2.1.1 硝酸铵 |
2.1.2 燃料油 |
2.2 铵油炸药混装原理与技术 |
2.3 铵油炸药的相关性质 |
2.3.1 铵油炸药的品种、分类和性能 |
2.3.2 铵油炸药的特点 |
2.3.3 铵油炸药的制备方法 |
3 炸药的热分解与热安定性的理论分析 |
3.1 热分解的一般规律 |
3.2 炸药热分解特点 |
3.3 炸药的热安定性 |
4 ANFO热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
4.1 运用简易恒温大药量烘箱加热实验装置测试ANFO的热稳定性及结果分析 |
4.1.1 实验原理及优势 |
4.1.2 仪器设备与材料 |
4.1.3 实验样品及条件 |
4.1.4 实验步骤 |
4.1.5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4.2 运用C80微量量热仪测试ANFO的热稳定性及结果分析 |
4.2.1 C80的特点 |
4.2.2 实验仪器及原理 |
4.2.3 试样与测试条件 |
4.2.4 实验数据处理 |
4.2.5 实验数据分析 |
4.3 运用ARC测试ANFO的热稳定性及结果分析 |
4.3.1 ARC的优势 |
4.3.2 系统仪器与测试条件 |
4.3.3 试样与测试条件 |
4.3.4 实验数据处理 |
4.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读研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9)关于推广现场混装炸药车技术的一些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炸药现场混装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
1.1 国外发展状况 |
1.2 国内发展状况 |
2 使用混装炸药车的优势 |
(1)本质安全性较高 |
(2)计量准确误差小 |
(3)装药效率高,劳动强度低 |
(4)成本较低 |
(5)爆破效果好 |
(6)极大地减少社会危险源的数量 |
3 对我国混装炸药车推广应用发展缓慢的一些思考 |
3.1 我国传统民爆物品的安全监管模式 |
3.2 新技术需要新管理模式 |
3.3 现阶段管理模式的弊病 |
4 结语 |
(10)炸药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炸药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研究进展 |
1.1.1 不同微观结构样品的制备技术 |
1.1.1.1 真空结晶法(即膨化法) |
1.1.1.2 常压结晶法 |
1.1.1.3 粉碎法 |
1.1.2 炸药微观结构表征技术 |
1.1.2.1 偏光显微镜(PLM) |
1.1.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1.1.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1.1.2.4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
1.1.2.5 原子力显微镜(AFM) |
1.1.2.6 小角散射技术(SAS) |
1.1.2.7 流体吸附技术 |
1.1.2.8 冲击波感度法 |
1.1.2.9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1.1.3 炸药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1.1.3.1 对机械感度的影响 |
1.1.3.2 对冲击波感度的影响 |
1.1.3.3 对热感度的影响 |
1.1.3.4 对爆轰能力的影响 |
1.1.3.5 对临界直径和传爆性能的影响 |
1.1.3.6 硝酸铵(AN)微观结构对相稳定的影响 |
1.2 现有研究还存在的不足或问题 |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硝酸铵微观结构对硝酸铵粉体及铵油炸药性能的影响 |
1.3.1.1 不同微观结构硝酸铵粉体及铵油炸药的制备 |
1.3.1.2 硝酸铵粉体及铵油炸药样品的微观结构表征 |
1.3.1.3 硝酸铵微观结构对相稳定的影响 |
1.3.1.4 硝酸铵微观结构对炸药性能的影响 |
1.3.2 TATB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1.3.2.1 不同微观结构TATB粉体及复合材料的制备 |
1.3.2.2 TATB粉体及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表征 |
1.3.2.3 TATB炸药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不同微观结构实验样品的制备及表征技术 |
2.1 不同微观结构实验样品的制备 |
2.1.1 不同微观结构硝酸铵的制备 |
2.1.1.1 真空结晶法 |
2.1.1.2 常压结晶法 |
2.1.1.3 粉碎法 |
2.1.2 不同微观结构铵油炸药(ANFO)的制备 |
2.1.3 不同微观结构TATB粉体的制备 |
2.1.3.1 直接合成法 |
2.1.3.2 气流粉碎法 |
2.1.3.3 机械研磨法 |
2.1.3.4 溶剂/非溶剂重结晶法 |
2.1.3.5 重结晶-气流粉碎法 |
2.1.4 不同微观结构TATB基微纳复合炸药的制备 |
2.1.4.1 高能撞击复合法 |
2.1.4.2 溶剂快速驱除复合法 |
2.1.4.3 机械混合法 |
2.2 微观结构和性能研究内容及表征技术 |
2.2.1 微观结构特征及表征技术 |
2.2.1.1 密度(孔隙度) |
2.2.1.2 比表面积 |
2.2.1.3 孔隙结构 |
2.2.1.4 表面形貌 |
2.2.1.5 粒度 |
2.2.2 相关性能及表征技术 |
2.2.2.1 热稳定性 |
2.2.2.2 5秒爆发点及延滞期 |
2.2.2.3 临界直径 |
2.2.2.4 雷管起爆感度 |
2.2.2.5 爆轰性能 |
2.2.2.6 机械撞击感度 |
2.2.2.7 硝酸铵相转变行为 |
2.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硝酸铵微观结构特征及对性能的影响 |
3.1 不同状态硝酸铵的微观结构特征 |
3.1.1 密度(孔隙度) |
3.1.2 比表面积 |
3.1.3 孔隙结构 |
3.1.3.1 等温吸附法 |
3.1.3.2 压汞法 |
3.1.4 表面结构特征 |
3.1.4.1 不含添加剂的硝酸铵 |
3.1.4.2 无机物改性的相稳定硝酸铵 |
3.1.5 孔隙形态及颗粒表面粗糙度(分维) |
3.1.5.1 压汞法 |
3.1.5.2 气体等温吸附法 |
3.2 硝酸铵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3.2.1 对热稳定的影响 |
3.2.2 对延滞期的影响 |
3.2.3 对雷管起爆感度的影响 |
3.2.4 对相转变行为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铵油炸药微观结构特征及对性能的影响 |
4.1 铵油炸药微观结构特征 |
4.1.1 不含添加剂的铵油炸药 |
4.1.1.1 密度(孔隙度) |
4.1.1.2 颗粒表面结构特征 |
4.1.1.3 颗粒内部结构特征 |
4.1.2 含无机添加剂的铵油炸药 |
4.1.3 含有机表面活性剂的铵油炸药 |
4.2 铵油炸药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4.2.1 不含添加剂的铵油炸药 |
4.2.1.1 热安定性 |
4.2.1.2 临界直径 |
4.2.1.3 雷管起爆感度 |
4.2.1.4 爆轰能力 |
4.2.1.5 铵油炸药的起爆及爆轰机理 |
4.2.2 无机添加剂对铵油炸药性能的影响 |
4.2.2.1 雷管起爆感度 |
4.2.2.2 作功能力 |
4.2.3 有机添加剂对铵油炸药性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五章 TATB微观结构特征及对性能的影响 |
5.1 TATB微观结构特征 |
5.1.1 粒度及分布 |
5.1.2 比表面积 |
5.1.3 孔隙结构 |
5.1.3.1 N_2吸附法 |
5.1.3.2 小角X射线散射法 |
5.1.4 表面结构特征 |
5.2 TATB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5.2.1 5秒爆发点 |
5.2.2 热稳定性 |
5.2.3 短脉冲起爆感度和爆轰能力 |
5.3 本章小结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六章 TATB基复合体系微观结构及对性能的影响 |
6.1 TATB基复合体系的微观结构 |
6.2 TATB基复合体系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
6.2.1 热稳定性 |
6.2.2 机械撞击感度 |
6.3 本章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结论 |
7.1 本文主要结论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使用铵油炸药的几个主要安全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神华西来峰硝铵公司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赵志宏.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2]重铵油炸药热化学参数计算及热稳定性试验研究[D]. 徐飞扬. 安徽理工大学, 2018(12)
- [3]添加煤粉的铵油炸药相容性研究[D]. 苏浩祥.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3)
- [4]露天煤矿火区爆破若干问题研究[D]. 束学来. 安徽理工大学, 2015(07)
- [5]炸药爆轰及驱动性能的连续电阻测试方法研究[D]. 李科斌.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6]基于动态故障树的重铵油炸药车可靠性分析[D]. 高乐.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19(01)
- [7]金属矿采掘爆破炮烟成分影响因素分析与扩散规律及控制[D]. 曹杨.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7)
- [8]添加物对ANFO热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 谢作军. 安徽理工大学, 2017(10)
- [9]关于推广现场混装炸药车技术的一些思考[J]. 杨茂森. 爆破, 2017(01)
- [10]炸药微观结构对性能的影响研究[D]. 曾贵玉. 南京理工大学, 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