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十二大关系”是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于红霞[1](2020)在《毛泽东生态思想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资源的日趋紧张、污染的日益严重、生态系统的逐渐退化,已越来越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毛泽东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人,虽然当时生态问题不是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但在他关于中国社会革命和建设的思想中,处处体现着生态思想的光辉。毛泽东生态思想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今天仍有借鉴价值。所以,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浪潮中,重温毛泽东生态思想,对于更好地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关于毛泽东生态思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采用文献分析法、辩证分析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毛泽东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进行研究,以期对我国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相关研究结论如下:首先,研究了毛泽东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和现实基础。本文将毛泽东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概括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列宁的生态思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近代西方生态思想四个方面,将毛泽东生态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概括为对西方发达国家及苏联社会现实的反思、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需要、毛泽东的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其次,研究了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内容及特点。本文将毛泽东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为生态整体论思想、人口和资源思想、农林生态思想三个方面,将其生态思想的特点概括为整体性、人民性、实践性、辩证性四个方面。毛泽东生态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对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在新时代下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积极借鉴并实践毛泽东生态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罗雨雨[2](2020)在《《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了多重探索,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思想和文化建设思想,由此提出中国要走适合自己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贡献和理论价值,它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整顿前后,《论十大关系》就对邓小平的工作和思想活动产生影响。在五十年代后期,邓小平在党内外积极宣传《论十大关系》讲话精神。在全面整顿时期,邓小平从《论十大关系》中汲取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和文化建设思想来指导经济整顿、国防工业整顿、农业整顿和文艺工作整顿。在邓小平理论的萌芽阶段,邓小平紧密结合《论十大关系》讲话基本思想和工作思路,首先针对“两个凡是”和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左”的思想领导全党在党的指导思想上进行了拨乱反正,并作出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三大时期,邓小平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参照《论十大关系》体系化的思想来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们党在实践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实现了邓小平理论由萌芽到初步形成的发展。新时代研究《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影响,一方面可以深化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识,同时可以使我们对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避免中国发生苏联式历史悲剧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另一方面,这将深化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通过完善社会制度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荀怡倩[3](2019)在《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研究》文中认为《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毛泽东建国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为重要的两篇文献,这两篇文献至今仍然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资源。从所涉及的内容以及时间关系来看,《论十大关系》又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内容与《论十大关系》是一致的,只是更加强调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的内容。因此,国内学界一般都把《论十大关系》看成是毛泽东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把该文献看成是研究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最重要文献。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是总题目,是统摄十大关系的总纲。本文以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为主要文本,以建国后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为主要背景,以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参照,希望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毛泽东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哲学基础与时代背景,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的主体内容及其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了这一思想没有得到全面贯彻落实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这一思想在今天的重要启示意义。本文认为,毛泽东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理论渊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群众路线思想,其哲学基础包括实事求是思想、对立统一规律思想以及群众路线思想等。形成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包括国际上时代主题的变化,西方国家对华封锁以及中苏矛盾的发展,以及国内面临的百废待兴重建任务等。这一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结果,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思想构成了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理论贡献之一。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其内涵十分丰富,本文主要从实现这一思想的基本路径方面对此进行阐述。这主要包括: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贯彻民主集中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双百方针,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坚持多党合作制,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积极性;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等五个方面。毛泽东关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无疑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新中国才能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整套工业体系,奠定了新中国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建立起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够在文化教育事业上培养出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大国的高素质劳动者,才能够奠定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社会主义建设赢得国际空间。毋庸讳言,毛泽东本人并没有始终正确地贯彻和落实这一思想,或者说他对这一思想的片面理解在实践中也产生了偏差,甚至产生了大量的严重失误。本文主要从反右斗争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失误分析了这些偏差。本文认为,产生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路线政策的失误;缺乏党内民主;迷信群众运动;个人迷信的发展;缺乏法制观念;社会理性精神的匮乏等等。本文从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其根本政治前提、坚持党内的民主集中制是其基本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与群众路线相结合是其基本保障等方面对这些失误进行了反思。本文认为,认真研究和反思这一思想对于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毛泽东所提出的这一问题仍然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看,尽管我们今天已经确立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架构,这套制度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毋庸讳言,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来的若干重大问题,我们今天仍然还有不少没有解决好,或者说解决得不够好,仍然值得继续探索和努力。比如,新时期如何创新群众路线问题,如何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性问题,如何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海外爱国力量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等等,都仍然是一些有待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显然,上述问题都是一些重大而复杂的问题,绝非某篇学术论文,或者某本专着就可以解决的,甚至也不是某一学科可以解决的。同时它也不仅仅是理论问题,更是非常复杂艰难的实践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本文只是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思想角度对此展开一些思考,以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胡颖[4](2019)在《《论十大关系》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56年毛泽东在听取国务院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之后,逐渐形成了《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文献,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如何大力发展经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进行的独立的探索。《论十大关系》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首先,它形成于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定了社会主义制度,而党的主要任务随之转变,开始向建设社会主义工业方向迈进。其次,毛泽东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反思,早在毛泽东写作《论十大关系》之前,他就已经提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以苏为鉴”的观点。毛泽东在听取国务院各部门工作汇报期间,正值苏共二十大召开,在这次大会即将闭幕之时,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会上作了全盘否定斯大林的秘密报告,秘密报告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严重影响,毛泽东对此评价是“既揭了盖子,又是捅了篓子”,这一事件也更加使毛泽东意识到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民主革命遗留任务陆续得以完成,国际和平局势明朗起来,因此毛泽东强调要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建设和各项建设事业。于是就产生了如何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对此,毛泽东把之归纳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解决的十对关系,即十对矛盾,由此《论十大关系》便应运而生。《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个时代课题,即如何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十对关系”都是围绕着这个时代课题进行的思考和回答。其中前四条关系主要论述的是经济关系,后六条关系论述的是政治关系。《论十大关系》第一条论述的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在这里毛泽东表达了要合理调整农轻重产业结构的思想。接着论述了合理调整工业布局的思想,一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二要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再次指出了要合理调整经济结构的思想,国防建设应该建立在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因此要注重经济建设。最后,合理调整生产分配比例的思想,要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论十大关系》后六条主要论述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既要保持中央统一性,又要发挥地方积极性;关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思想,反对民族主义,共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镇压反革命,维护社会稳定,这些都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和团结全党的思想,党内要正确分清是非问题,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其他民主党派;关于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思想,一切民族的优秀的东西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但是不可盲目照搬照抄。《论十大关系》主要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我们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论十大关系》在中国社会建设史上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一方面,《论十大关系》具有理论意义。首先,它的形成为八大政治报告奠定了理论基础,八大政治报告是围绕着《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内容进行撰写的。其次,《论十大关系》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产生于土地革命时期,基本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论十大关系》则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再次,《论十大关系》开创了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思想的先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就已经初步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历届党中央领导人都继续坚持并丰富了改革开放的内容。最后,《论十大关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另一方面,《论十大关系》具有实践意义。首先《论十大关系》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发展模式的雏形,它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指引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次,它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问题的探索指导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矛盾。最后,《论十大关系》开拓了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模式,《论十大关系》体现了毛泽东“以苏为鉴”的思想,中国要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同样,每个国家都应当结合本国国情,找到真正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十大关系》这一重要文献,是毛泽东留给我们的珍贵思想遗产。它在新时代,仍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我们要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时代发展,用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以及系统思维,实事求是地去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问题。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吴爱萍[5](2018)在《《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否则将继续成为掣肘经济发展的因素,妨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但是,无论社会矛盾如何转变,都并未改变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是中国最大的实际,也是中国各行各业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根据。《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1956年所作的讲话,文中对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论述,经济协调发展是处理经济矛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极具创造性、科学性地解决经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正是基于此,本文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深度挖掘《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首先,对《论十大关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基本方针和涉及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归纳总结《论十大关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紧接着,以《论十大关系》中经济建设的相关论述为依托,解析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缘由,并指出《论十大关系》中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推进经济体制变革和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五个方面,方法论基础是统筹兼顾,以及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符合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最后,在总结出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基础上,立足于原文所阐述的经济问题,同时结合当前中国的实际,探索《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重点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主要内容的五个方面探索其当代价值,并指出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经济协调发展思想中统筹兼顾的方法论基础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的来说,本文围绕《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对经济发展问题的论述展开研究,其中关于《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以及它对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指导作用是探究的重点,目的是为了实现我国经济的协调发展。
聂云志[6](2017)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对于极富实事求是与创新精神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就一直在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创作了光辉的《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是我国开始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至今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五大发展理念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论十大关系》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本文立足于《论十大关系》原文,全面梳理其提出的时代背景、仔细分析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精髓,以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为指导,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着重研究《论十大关系》的当代价值。《论十大关系》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生产力发展的理论,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遵循了我国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究其思想精髓:一是以统筹兼顾的方针解决经济上的五对矛盾,二是以民主平等的原则解决政治上的四对矛盾,三是以包容开放的姿态解决文化上的一对矛盾。据此可言,《论十大关系》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极具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它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基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思想准备;同时,也为新时期厚植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理论滋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邹琪[7](2016)在《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新进展》文中指出近十年对《论十大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在《论十大关系》与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道路的关系、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以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呈现出新特点。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对《论十大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研究,重视对《论十大关系》的比较研究,拓宽视野,避免重复,才能把研究进一步推向纵深,真正提升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李鹏[8](2016)在《改革开放以来《论十大关系》再研究》文中指出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急需解决的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对此文的公开学术探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论十大关系》研究也从一般性的文本解读扩展到深入的理论分析及相关的史实考证。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论十大关系》的研究成
张新华[9](2013)在《从三篇文章看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贡献》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当代中国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就毛泽东个人而,1956年的《论十大关系》、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
王冰丽[10](2013)在《《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当代价值》文中提出《论十大关系》这篇着作,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春发表的,这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内背景有着深刻的联系。在这篇着作里,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十种矛盾关系,并且详细阐述了解决这些矛盾关系的方法和途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和谐社会思想。《论十大关系》这篇着作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毛泽东同志在其中阐述的思想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被每一代中央领导人继承和发展,指导着当今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2012年11月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丰富化。在今天看来,重新解读《论十大关系》,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重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四个章节来论述。第一,对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归纳和阐述。第二,分析了《论十大关系》写作的背景,阐述了《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基本方针以及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第三,简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及构建思路,并从经济和政治关系两方面详细阐述了《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最后,总结出《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今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回顾研究《论十大关系》,分析论述其中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并紧密结合当今社会上存在的现实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出《论十大关系》中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二、“论十二大关系”是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十二大关系”是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毛泽东生态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产生 |
2.1 毛泽东生态思想产生的现实基础 |
2.1.1 对西方发达国家及苏联社会现实的反思 |
2.1.2 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需要 |
2.1.3 毛泽东的个人因素 |
2.2 毛泽东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来源 |
2.2.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
2.2.2 列宁的生态思想 |
2.2.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 |
2.2.4 近代西方的生态思想 |
2.3 本章小结 |
3 毛泽东生态思想及特点 |
3.1 毛泽东的生态整体论思想 |
3.1.1 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 |
3.1.2 文化发展与各项建设相互作用的思想 |
3.1.3 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
3.2 毛泽东关于人口和资源的思想 |
3.2.1 有节制生育与提高人口素质并举 |
3.2.2 勤俭节约、合理利用资源的思想 |
3.3 毛泽东的农林生态思想 |
3.3.1 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的思想 |
3.3.2 发动群众,发展林业的思想 |
3.4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特点 |
3.4.1 整体性 |
3.4.2 实践性 |
3.4.3 辩证性 |
3.4.4 人民性 |
3.5 本章小结 |
4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当代启示 |
4.1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历史地位 |
4.1.1 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4.1.2 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4.1.3 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
4.2 毛泽东生态思想的当代启示 |
4.2.1 从实际出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
4.2.2 坚持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4.2.3 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 |
4.2.4 统筹兼顾,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 |
4.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2)《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三、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
一、调整产业结构 |
二、调整工业布局 |
三、变革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思想 |
一、精简机构 |
二、发展与多党派合作关系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
一、向外国学习 |
二、贯彻“双百”方针 |
第四节 《论十大关系》的历史贡献和理论价值 |
一、为新时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提供了理论框架 |
二、为新时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准备 |
小结 |
第二章 《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整顿前后的思想影响 |
第一节 整顿前的思想活动 |
一、按中国情况写中国的文章 |
二、主要任务是搞建设 |
第二节 全面整顿 |
一、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
二、发展国防尖端科技 |
三、农业是基础 |
四、要百花齐放,不要一枝独放 |
小结 |
第三章 《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萌芽的影响 |
第一节 全面拨乱反正 |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认识原则 |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
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 |
二、对内改革 |
三、对外开放 |
四、坚持中国式现代化 |
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
小结 |
第四章 《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一、一心一意搞建设 |
二、共同富裕 |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要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 |
一、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
二、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三、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四、“一国两制” |
五、旗帜鲜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研究《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影响的意义 |
第一节 深化党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认识 |
一、《论十大关系》是邓小平理论的思想来源之一 |
二、《论十大关系》为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提供思想养料 |
第二节 回答社会主义中国不会重复苏联错误的问题 |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经受住了九十年代国际风云的考验 |
二、中国依然不会是苏联 |
第三节 加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解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体系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健全完善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说明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研究难点 |
第二章 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与时代背景 |
第一节 马恩列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 |
第二节 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
第三节 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 |
第三章 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 |
第一节 坚持群众路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二节 坚持双百方针,充分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
第三节 贯彻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
第四节 坚持多党合作制度,充分调动民主党派的积极性 |
第五节 积极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充分调动国外一切积极因素 |
第四章 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效果 |
第一节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正面成果 |
第二节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偏差 |
第五章 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反思与启示 |
第一节 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反思 |
第二节 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论十大关系》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
四、研究目标 |
五、研究内容 |
六、创新之处 |
七、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 |
第一章 《论十大关系》的形成 |
一、《论十大关系》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和党的主要任务的转变 |
(二)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及毛泽东对苏联模式弊端的反思 |
(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发展的遏制与中国积极谋求发展道路 |
(四)毛泽东对短期内国内外和平局势的正确估计 |
二、《论十大关系》的主要理论与实践来源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学说 |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三)过渡时期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的经验总结 |
三、《论十大关系》的形成、修改与公开发表 |
(一)听取各部门汇报及《论十大关系》基本思想的形成 |
(二)《论十大关系》从形成到最后发表的过程 |
第二章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
一、《论十大关系》所提出的时代课题 |
二、《论十大关系》关于经济方面的内容 |
(一)合理调整农轻重产业结构的思想 |
(二)合理调整工业布局的思想 |
(三)合理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思想 |
(四)合理调整生产与分配比例的思想 |
三、《论十大关系》关于政治方面的内容 |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
(二)关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思想 |
(三)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团结全党的思想 |
(四)关于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思想 |
第三章 《论十大关系》的历史意义 |
一、《论十大关系》的理论意义 |
(一)奠定了八大政治报告的理论基础 |
(二)进一步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
(三)开启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思想的先河 |
(四)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二、《论十大关系》的实践意义 |
(一)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发展模式的雏形 |
(二)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
(三)拓展了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模式 |
第四章 《论十大关系》的当代价值 |
一、社会主义建设坚持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一)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立场 |
(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要善用矛盾分析法 |
(一)中国的发展要始终围绕社会的基本矛盾展开 |
(二)集中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 |
(三)抓住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善用系统思维 |
(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落实需要有系统思维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论十大关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基本方针 |
2.1 《论十大关系》形成的社会背景 |
2.1.1 国际环境 |
2.1.2 国内局势 |
2.2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及历史地位 |
2.2.1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 |
2.2.2 《论十大关系》的历史地位 |
第三章 《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 |
3.1 《论十大关系》中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
3.1.1 协调推进城乡发展 |
3.1.2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
3.1.3 统筹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 |
3.1.4 推进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变革 |
3.1.5 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
3.2 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方法论基础 |
3.2.1 坚持走工农“并举”的发展道路 |
3.2.2 统筹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发展 |
3.2.3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并行 |
3.2.4 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
3.2.5 统筹兼顾中央与地方的权力 |
3.3 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 |
3.3.1 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 |
3.3.2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发展规划以国际形势和国情为依据 |
3.3.3 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以中国国情为出发点 |
3.3.4 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必须考虑不同利益主体利益的实现 |
3.3.5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要尊重矛盾的特殊性 |
第四章 《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当代价值 |
4.1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
4.1.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4.1.2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
4.1.3 调整产业结构 |
4.2 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
4.2.1 贯彻和执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平衡经济布局 |
4.2.2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
4.3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
4.3.1 兼顾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 |
4.3.2 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 |
4.4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
4.4.1 坚持公平理念,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4.4.2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4.5 促进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
4.5.1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4.5.2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
4.6 贯彻经济协调发展思想的思想路线、方法论基础 |
4.6.1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4.6.2 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论十大关系》的形成条件 |
第一节 《论十大关系》的时代背景 |
一、时代主题趋于和平与发展 |
二、世界经济及科技的迅猛发展 |
三、苏共二十大召开,以苏为鉴 |
第二节 《论十大关系》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理论 |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 |
第三节 《论十大关系》的实践基础 |
一、过渡历史阶段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二、毛泽东领导的规模宏大而又缜密的调查研究 |
第二章 《论十大关系》的思想精髓 |
第一节 以统筹兼顾的方针解决经济上的五对矛盾 |
一、并举发展工业与农业 |
二、协调发展沿海与内地 |
三、辩证发展经济与国防 |
四、兼顾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 |
五、调动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 |
第二节 以民主平等的原则解决政治上的四对矛盾 |
一、民族平等、共同繁荣 |
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三、分清敌我、争取力量 |
四、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
第三节 以包容开放的姿态解决文化上的一对矛盾 |
一、各有所长、兼收并蓄 |
二、结合实际、辩证学习 |
第三章 《论十大关系》的历史价值 |
第一节 标志着中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一、开始突破苏联的工业化模式,开辟中国工业化道路 |
二、开始突破苏联经济管理体制,强调地方应有的权限 |
三、开始突破苏联积累与消费模式,倡导统筹兼顾方针 |
第二节 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理论基调 |
一、经济上提出一系列协调发展和积极稳妥的方针政策 |
二、政治上提出一系列扩大民主和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 |
三、文化上提出一系列发展科学和繁荣文化的方针政策 |
第三节 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基础 |
一、《论十大关系》与邓小平的经济发展理论 |
二、《论十大关系》与江泽民的“论十二大关系” |
三、《论十大关系》与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 |
第四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论十大关系》的现实思考 |
第一节 《论十大关系》与五大发展理念 |
一、《论十大关系》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源头活水 |
二、五大发展理念是《论十大关系》的凝练与升华 |
第二节 《论十大关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 |
一、务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二、务必坚持全面协调的发展理念 |
三、务必坚持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
第三节 《论十大关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启示 |
一、夯实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三、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概况 |
二、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新进展 |
(一)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与《论十大关系》。 |
(二)《论十大关系》的意义。 |
(三)《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道路。 |
(四)《论十大关系》与科学发展观。 |
(五)《论十大关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三、对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思考 |
(一)研究在多方面取得新进展。 |
(二)需要重视对《论十大关系》的比较研究。 |
(三)需要加强对《论十大关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研究。 |
(四)进一步拓宽视野,避免重复研究。 |
(8)改革开放以来《论十大关系》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中共十四大召开前的《论十大关系》研究 |
(一)对《论十大关系》的回顾与学习 |
(二)对《论十大关系》的分析研究 |
二、中共十四大至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的《论十大关系》研究 |
(一)《论十大关系》形成过程中重要党史人物的作用研究 |
(二)《论十大关系》与其他重要文献的比较及其历史地位界定研究 |
三、中共十六大以来的《论十大关系》研究 |
(一)《论十大关系》的相关史实考据 |
(二)对《论十大关系》的总体评价 |
四、小结 |
(9)从三篇文章看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十大关系》:“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 |
(一) 目标:解放思想, 摆脱束缚, 走“适合中国的路” |
(二) 方法:立足国情, 统筹兼顾, 坚持“两条腿走路” |
(三) 环境:调动积极因素, 化解消极因素, 营造“社会主义积极性” |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
(一) 主题:认清矛盾, 分清主次,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二) 理念:开放包容, 互相监督, 团结人民共建社会主义事业 |
(三) 目标状态:统一意志, 生动活泼,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
三、《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认真实行民主集中 |
(一) 方法:程序规范, 范围广泛, 先民主后集中 |
(二) 中心环节:领导带头, 下级主动,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
(三) 制度保障:尊重权利, 党内民主, 制度为先 |
(10)《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2章 《论十大关系》概述 |
2.1 《论十大关系》写作的背景 |
2.1.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后的国内形势 |
2.1.2 “一五计划”的执行情况 |
2.1.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
2.2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及方针 |
2.2.1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 |
2.2.2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方针 |
2.3 《论十大关系》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论十大关系》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
3.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简述 |
3.1.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
3.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体思路 |
3.1.3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 |
3.2 《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 |
3.2.1 经济关系的和谐 |
3.2.2 政治关系的和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论十大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代价值 |
4.1 《论十大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价值 |
4.1.1 坚持和践行实事求是理念 |
4.1.2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思想 |
4.1.3 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 |
4.2 《论十大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指导 |
4.2.1 进一步夯实经济基础 |
4.2.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论十二大关系”是对《论十大关系》的继承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生态思想探析[D]. 于红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4)
- [2]《论十大关系》对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影响研究[D]. 罗雨雨. 闽南师范大学, 2020(12)
- [3]毛泽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 荀怡倩.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7)
- [4]《论十大关系》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研究[D]. 胡颖.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论十大关系》中的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 吴爱萍.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当代价值研究[D]. 聂云志.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近十年《论十大关系》研究的新进展[J]. 邹琪.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8]改革开放以来《论十大关系》再研究[J]. 李鹏. 北京党史, 2016(05)
- [9]从三篇文章看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独特贡献[J]. 张新华. 重庆行政(公共论坛), 2013(06)
- [10]《论十大关系》中蕴含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当代价值[D]. 王冰丽. 燕山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