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阳能利用装置自动跟踪器(论文文献综述)
许迎东[1](2021)在《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移动式光伏跟踪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面对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各国科研工作者都在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我国两会的结束,国家电网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输送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0%。到2030年,光伏装机容量总计将达到10亿千瓦。光伏发电作为太阳能开发和利用的主要形式之一,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但由于实际安装方式大多采用固定式或单轴跟踪,致使太阳能电池板的辐射接收总量大打折扣。因此,本文结合GPS特点设计出一款以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可移动式光伏跟踪装置,用于提高辐射接收总量,进而提升光伏发电效率。主要工作如下:跟踪方案的确立:通过分析地平坐标系下的太阳运行轨迹规律,结合常用跟踪原理及安装方式特点,确定采用轨迹跟踪和光电跟踪相结合的双轴混合跟踪方案。跟踪模型的设计与调试:首先,进行硬件电路及软件程序的设计,包括控制单元、检测单元及驱动单元等电路的设计和控制程序编写。重点分析和对比传统光电检测方法,最终采用遮光筒和遮光板相结合的改进型四象限光电检测手段;在程序编写中,采用短时断续策略进行跟踪,用以克服系统实时跟踪自身耗能大的弊端。通过PROTEUS进行跟踪电路搭建,并结合Keil编写系统控制程序完成软件仿真。实物模型实验:跟踪模型制作和调试完成后,进行了两天不同天气状况的实验数据采集,通过专业数据处理软件Orgin Pro进行数据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跟踪精度在±0.5°以内,同等光照条件下,采用跟踪模型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相比于固定式最高可以提升近30%。综上所述,采用GPS的双轴混合跟踪装置在提高光伏发电效率的途径方面提供了参考,对未来光伏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黄晨峻,马缤辉,徐敬雨,郑中华,钟映辉,李学攀[2](2020)在《基于太阳能发电的停车状态下车内空气质量自调节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为解决汽车停止运行后,由于车内温度过高而导致的车内人员生命安全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自动跟踪太阳能发电的车内环境自调节系统。该系统是在汽车熄火和关闭车门后,利用太阳能发电给蓄电池进行充电,以单片机为核心采集车内温度,当温度超过设定的最佳温度时,启动空调将车内温度降至最佳设定温度之内,从而提高乘车舒适性,降低安全隐患。整个设计系统操作简单、节能环保,避免了车内温度过高而导致的生命安全问题,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
欧佳顺,包攀峰,殷海眯,刘金荣[3](2020)在《太阳能板自动跟踪装置研究与分析》文中提出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太阳能板自动跟踪取得的技术进展,通过对国内外太阳能板自动跟踪装置的研究,对现有典型的太阳能自动跟踪装置进行归类分析。通过对比的方法,分析现有常见太阳能板自动跟踪装置的优缺点,并对存在的不足,从驱动源、传动机构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改进建议,为未来自动跟踪的研究提供参考,从而推进自动跟踪装置的市场化。
刘路新[4](2020)在《基于MCU的双轴太阳能追日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虽然太阳能利用技术开发历史已逾300年,但由于太阳光能量密度小,易受季节、地理位置、天气影响的特点,太阳能的转换效率仍然不足30%,如何提高太阳能的利用效率一直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本文以延长太阳能直射时间为视角,基于MCU控制技术设计了方位角-高度角双轴太阳能追日系统,采用了视日运动轨迹跟踪方法预先计算太阳的运动轨迹,通过自主设计的单片机控制器控制太阳能电池板实现精确跟踪。本文着重介绍了视日运动轨迹的计算、追日系统结构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三部分,基于Keil嵌入式开发环境完成太阳角度计算以及追日程序的编译。本文追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搭载GPS定位模块,可以实现经纬度地理位置信息和时间信息的自动获取,跟踪系统基于视日运动轨迹方法设计,不依赖于光电跟踪传感器,能够在复杂天气情况下精确计算太阳位置;2.设计了高度角-方位角双轴跟踪方案,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实现水平轴、赤道轴两种形式的运动跟踪;3.本文采用了轻量化设计,设计了风速传感模块,在大风环境下自动响应中断程序,保护太阳能追日系统免受大风破坏。本文设计的太阳能追日系统可以实现对太阳运动轨迹跟踪,通过延长太阳光照直射时间提高太阳能电池阵列的光电转换效率。经过实验验证,与固定式发电系统相比,本文设计的追日系统的发电功率提高了43.8%,增幅明显。因此,太阳能跟踪技术是解决太阳能转换率低的一种重要可行的途径,太阳能跟踪技术的研究对于促进太阳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李海涛[5](2019)在《太阳能光伏自动跟踪器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供给日益紧张,资源的可供量和环境承受能力与能源需求快速增长之间的不平衡愈加突显,改变现有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能源供给的主流。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的高低取决于太阳辐照强度、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和逆变器逆变效率,通过提升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和逆变器有效转换率实现提高系统发电量的技术空间非常有限。太阳能自动跟踪器是专门解决如何高效利用太阳辐照强度提高系统发电量的光伏发电装置,目前已成为提高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的重要选择。本文从太阳能自动跟踪器的市场需求分析入手,利用宁夏银星能源公司太阳能自动跟踪器的技术引进平台,对单、双轴太阳能自动跟踪器的结构设计、工作原理和技术性能进行了科学严谨的设计研究。通过对产品样机进行装机实验、数据收集、发电量对比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分析,充分说明太阳能自动跟踪器在发电量提升方面的巨大优势,并以此技术为核心,针对实验过程中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对单、双轴自动跟踪器进行了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优化升级。成熟的产品技术储备不仅为公司顺利扩建年产500MW太阳能自动跟踪项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还通过项目产品的实际应用,进一步诠释了太阳能自动跟踪器不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光伏发电系统的发电量,而且还可以达到改善能源结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未来前景广阔。
吴鑫[6](2018)在《户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文中提出现在,太阳能正经历着由补充能源向替代能源发展的历史阶段。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太阳能利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发电方式。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小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电力电子技术和光伏电池技术的飞快进步,以及人们对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使得光伏发电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本文以光伏发电系统为例进行研究、设计。首先分析的是光伏发电的现状与意义和未来的发展前景,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然后介绍了光伏发电系统的分类,并着重介绍了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的系统组成。之后分别介绍了包括太阳能电池板、逆变器、控制器和蓄电池的原理和应用。以北京地区的气候和光照条件为例,计算了光伏电池版的最佳倾斜角,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对各个组建进行了选型,使系统的配置最合理、最经济。
高伟[7](2018)在《太阳光定向照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能源的持续消耗给各个地区的社会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因此研究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的趋势。太阳能是众多绿色能源的一种,但其利用率不高,有时无法达到使用需求,因此本文研究了一款太阳光定向照射系统,该系统能够把外部低亮度、不同方向的太阳光汇聚并定向地照射在指定区域,以达到高效率利用太阳光以及定向照射的目的。本文首先通过太阳光照射的要求,选择聚调光结构和导光结构;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得上述结构完成跟踪太阳和定向照射的任务,设计太阳光信息采集装置并确定跟踪控制方案:采用视日运动轨迹跟踪与图像传感器跟踪的混合方式。接着通过跟踪控制方案搭建跟踪系统硬件平台:以STM32F407作为信息处理的芯片、OV7670和LCD作为太阳采集和显示部分、电机驱动模块作为相应结构的控制负载。在软件程序方面,本课题在研究视日运动轨迹跟踪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对太阳光斑图像进行一系列图像处理仿真(灰度化处理、滤波处理、二值化处理),得出两种质心计算方法(质心法和带阈值质心法),并由此得到电机驱动参数。最后根据以上分析编写相应的跟踪程序。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可以成功地在硬件平台上对太阳光斑进行图像处理和质心坐标的获取(质心法和带阈值质心法);在使用这两种方法进行定向照射实验时,均可在不同时间段内稳定有效地达到指定区域照射的标准,它们的跟踪精度分别0.52(±0.09)°0.58(±0.09)°和0.52(±0.04)°0.59(±0.04)°,都达到了预期跟踪精度的目标(0.5°左右);通过定向照射区域光斑的偏移量也可计算出两种方法的跟踪精度都在0°0.6°之内。由以上实验可知该系统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标。
王飞[8](2018)在《基于薄板线性菲涅尔透射聚光的PV/T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当今社会环境污染日益严峻,能源危机迫在眉睫,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成为全人类的关注热点。而太阳能因其分布广、可再生、清洁等特点,成为新能源中的研究重点。在太阳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光伏发电技术和太阳聚光发热技术一直是太阳能应用研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向。而聚光光伏发电发热一体化太阳能应用技术可以一方面提高电池单位面积的能流密度,提高电池发电效率,减少电池应用面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冷却系统将太阳能转化的热能收集起来,以提升PV/T系统的综合利用效率。本文在总结分析了现有的太阳能透射式PV/T系统研究成果之后,提出了一种基于薄板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的新型PV/T系统,设计了实验装置,并对装置的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系统仿真。最后对装置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指出了系统改进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完成薄板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的设计与光学仿真,得到系统接收效率随方位角和高度角跟踪误差的变化情况;对二次聚光器进行了设计与光学仿真,将CPC结构的二次聚光器与菲涅尔聚光器相结合,通过光学仿真可知当装置南北放置时,高度角跟踪偏差在0°-15°范围,和方位角跟踪偏差为0°-0.4°范围内时,聚光器的接收效率可以保证在80%以上;并考虑到聚光电池的选型,理论分析了系统对跟踪角度的要求;设计了基于热能回收的冷却系统。建立了薄板线性菲涅尔透射聚光的PV/T系统的数学模型。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在不同太阳辐照强度下,砷化镓聚光电池温度和铝均热板温度的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计算得出系统热电效率和综合利用总效率随太阳辐照度的变化。对基于薄板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的透射聚光PV/T系统进行了试验研究。测试了聚光电池组在聚光和非聚光情况下的伏安特性、在不同辐照值情况下的伏安特性、不同负载阻值情况下的输出功率。以及在实际天气中测试了聚光和非聚光条件下电池温度随辐射强度的变化情况,在聚光情况下电池的短路电流与辐照度的关系、开路电压与电池温度的关系,也测试了薄板线性菲涅尔聚光镜在不同弯曲状态以及实际天气条件下的光斑情况。最后针对PV/T系统,测试了热管式铝均热板的温度分布,以及系统在实际天气条件下热电功率、热电效率以及综合利用总效率等热电性能的变化情况,并对系统热管式铝均热板温度、热电效率、总效率的实验值与仿真值进行对比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在中午时刻,我们的系统热效率达到最高约为32.0%,系统电效率达到最高约为25.0%,系统总效率达到最高约为57.0%。
卢强,史颖刚,刘利[9](2017)在《太阳能自动跟踪器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设计了太阳能自动跟踪器的机械执行部分和控制部分。详细介绍了其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太阳位置探测单元、信号处理及控制单元、动力单元,并给出了机械执行结构图和控制电路图。光信号采集模块将光照强度反馈给控制模块,根据光照强度信号控制模块、继电器的通断和步进电机的转动实现太阳能自动跟踪器的水平、俯仰控制,使得太阳能接收器始终保持正面朝向太阳光,提高太阳能热量吸收的效果。
孙友明,沈晓明,覃善华,周春,黎相成,韦以明[10](2017)在《基于两级定位跟踪的自然光导光照明装置设计》文中指出为了使人们在地下室等一些特殊环境下享受健康、绿色的自然光照明,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资源,提出一种基于两级定位跟踪的自然光导光照明装置设计方案。通过采用粗级跟踪和精确跟踪两级定位跟踪模式和在系统的机械传动机构中采用谐波传动方式等措施,由此来提高系统的跟踪稳定性和跟踪精度;同时,对聚光单元进行改进设计,以及在照明灯具处增设智能调光功能,以此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光利用率和光强稳定性。实验测试表明,系统能获得较好的照明品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太阳能利用装置自动跟踪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阳能利用装置自动跟踪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移动式光伏跟踪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 |
1.4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光伏跟踪系统方案设计 |
2.1 光伏发电 |
2.2 太阳运行轨迹分析 |
2.3 跟踪方案选择 |
2.3.1 视日运动轨迹跟踪方式 |
2.3.2 光电跟踪方式 |
2.3.3 混合跟踪方式 |
2.4 安装方式 |
2.5 跟踪方案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跟踪系统硬件设计 |
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2 控制单元 |
3.3 GPS单元 |
3.4 光电检测单元 |
3.4.1 检测元件 |
3.4.2 检测方法 |
3.4.3 光强检测 |
3.5 驱动单元 |
3.5.1 步进电机 |
3.5.2 驱动电路 |
3.6 电源控制电路 |
3.7 模式切换及指示电路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光伏跟踪系统软件设计 |
4.1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4.2 视日运动轨迹跟踪设计 |
4.3 光电跟踪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跟踪系统的仿真、调试及模型测试 |
5.1 跟踪系统仿真 |
5.2 跟踪模型制作 |
5.3 跟踪模型调试 |
5.4 跟踪模型测试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太阳能发电的停车状态下车内空气质量自调节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总体的设计方案 |
1.1 系统硬件设计 |
1.2 系统的软件设计 |
2 系统工作原理 |
2.1 整体工作原理 |
2.2 温度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3 系统各部分设计及原理 |
3.1 自动跟踪器的设计 |
3.1.1 自动跟踪器机械部分的设计及原理 |
3.1.2 自动跟踪器电子器件部分设计及原理 |
3.2 光伏发电原理 |
3.3 车内有毒气体及空气新鲜度的控制原理 |
3.4 无线通信模块 |
4 结束语 |
(3)太阳能板自动跟踪装置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常见自动跟踪装置的类型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国内研究现状 |
4 问题分析 |
5 解决方案及建议 |
(4)基于MCU的双轴太阳能追日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太阳跟踪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太阳跟踪系统研究 |
1.2.2 国内太阳跟踪系统的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总体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太阳能追日系统跟踪方案设计 |
2.1 太阳能追日系统设计 |
2.1.1 太阳能跟踪方法的选择 |
2.1.2 太阳能跟踪方式的选择 |
2.2 太阳能追日系统跟踪工作原理 |
2.3 太阳运动轨迹计算 |
2.3.1 太阳高度角αs |
2.3.2 太阳方位角γs |
2.3.3 特殊时角计算 |
2.3.4 理论日照时间N |
2.4 视日运动轨迹跟踪程序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太阳能追日系统结构设计与分析 |
3.1 太阳能追日系统的设计要求及参数设计 |
3.1.1 机构设计要求 |
3.1.2 太阳跟踪系统参数设计 |
3.2 太阳能追日系统结构设计 |
3.2.1 追日系统托架结构设计 |
3.2.2 追日系统传动机构设计 |
3.2.3 机械传动动力设计 |
3.2.4 支撑轴机构设计 |
3.3 太阳能追日系统受力分析 |
3.3.1 风力受力分析 |
3.3.2 载荷分析 |
3.3.3 驱动扭矩分析 |
3.4 太阳能追日系统强度分析 |
3.4.1 强度计算及选型 |
3.4.2 三维建模及静力分析 |
3.5 系统能耗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控制系统设计 |
4.1 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
4.1.1 追日系统控制原理 |
4.1.2 追日系统控制流程 |
4.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2.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4.2.2 控制系统控制过程 |
4.2.3 控制系统关键部件设计 |
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1 实验方法一 |
5.2 实验方法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5)太阳能光伏自动跟踪器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目前国内外的能源形势 |
1.2 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 |
1.2.1 全球光伏市场预测 |
1.2.2 太阳能光伏自动跟踪器的研究现状 |
1.3 太阳能光伏自动跟踪器市场需求性分析 |
1.3.1 经济可行性 |
1.3.2 技术可行性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选题意义 |
1.4.2 研究目标 |
1.4.3 研究内容 |
2 太阳能光伏自动跟踪器的研究设计 |
2.1 单轴自动跟踪器 |
2.1.1 单轴自动跟踪器的组成 |
2.1.2 单轴自动跟踪器结构设计及主要性能指标 |
2.1.3 单轴自动跟踪器机械强度计算 |
2.1.4 单轴自动跟踪器驱动电机 |
2.1.5 单轴自动跟踪器感光控制系统特性及工作原理 |
2.2 双轴自动跟踪器 |
2.2.1 双轴自动跟踪器支架结构 |
2.2.2 双轴自动跟踪器驱动电机 |
2.2.3 双轴自动跟踪器驱动控制系统 |
2.2.4 双轴自动跟踪器控制系统原理及性能指标 |
2.3 样机实验 |
2.3.1 实验平台的搭建 |
2.3.2 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及分析 |
2.3.3 发电量曲线图对比 |
2.3.4 发电量对比率计算 |
2.3.5 数据对比分析结果 |
2.4 本章小结 |
3 太阳能光伏自动跟踪器的优化设计 |
3.1 单轴自动跟踪器的优化设计 |
3.1.1 设计要求 |
3.1.2 优化设计目标 |
3.1.3 驱动控制系统的优化升级 |
3.1.4 推杆电机的机械限位改进 |
3.2 双轴自动跟踪器的优化设计 |
3.2.1 支架结构优化设计 |
3.2.2 机械结构强度计算 |
3.3 驱动电机选型 |
3.3.1 电机的输出转速确定 |
3.3.2 电机参数确定 |
3.4 驱动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 |
3.4.1 设计原理 |
3.4.2 算法实现 |
3.4.3 控制电路 |
3.4.4 抗风性能的技术改进 |
3.4.5 人机交互HMI界面 |
3.5 优化升级后系统优势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太阳能光伏自动跟踪器的应用 |
4.1 自动跟踪器应用实例 |
4.1.1 自动跟踪器的研究为项目建设提供设计依据 |
4.1.2 单轴自动跟踪器的应用 |
4.1.3 双轴自动跟踪器的应用 |
4.2 同容量单轴、双轴自动跟踪器与固定支架月均发电量对照 |
4.3 自动跟踪器产品应用分析 |
4.3.1 成本及发电增量对比分析 |
4.3.2 太阳能光伏自动跟踪器应用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分析 |
4.3.3 自动跟踪器在应用中体现出来的优势 |
4.3.4 自动跟踪器在应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社会评价 |
(6)户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2.1 光伏发电的发展历史 |
1.2.2 国内外光伏发电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3.1 论文主要内容 |
1.3.2 各章节内容 |
第2章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概述 |
2.1 光伏发电系统分类 |
2.2 系统各部分简介 |
2.2.1 太阳能电池板 |
2.2.2 太阳能控制器 |
2.2.3 逆变器 |
2.2.4 蓄电池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户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组件选型 |
3.1 系统的负载功率 |
3.2 太阳能电池板选用 |
3.2.1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基本要求 |
3.2.2 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分类及性能参数 |
3.2.3 太阳能电池板计算及选用 |
3.3 蓄电池选用 |
3.3.1 蓄电池的性能参数 |
3.3.2 蓄电池容量的计算 |
3.3.3 蓄电池的选用 |
3.4 控制器选用 |
3.4.1 控制器工作原理 |
3.4.2 控制器的选用 |
3.5 逆变器选用 |
3.5.1 逆变器工作原理 |
3.5.2 逆变器的主要参数 |
3.5.3 逆变器的选用 |
3.6 流配电柜设计 |
3.6.1 电柜简介及分类 |
3.6.2 配电柜设计 |
3.7 防雷设计 |
3.7.1 雷电的产生及危害 |
3.7.2 系统防雷和设计要求 |
3.7.3 避雷针保护范围计算及选用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方阵最佳倾角及经济性分析 |
4.1 光伏电池板安装角度计算 |
4.1.1 REST2模型 |
4.1.2 粒子群优化算法 |
4.1.3 北京地区的光伏电池板安装角度计算 |
4.1.4 遮挡条件下的光伏电池板安装角度计算 |
4.2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经济性分析 |
4.2.1 价格估算 |
4.2.2 经济及社会效应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太阳光定向照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世界能耗现状 |
1.1.2 太阳能的优点和不足 |
1.2 太阳能利用方式和场合 |
1.3 太阳能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3.1 太阳照射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3.2 跟踪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目标 |
1.4.1 系统实现的功能 |
1.4.2 本文的内容安排 |
2 太阳光定向照射系统整体设计 |
2.1 聚调光结构选择 |
2.1.1 聚调光装置 |
2.1.2 跟踪驱动装置 |
2.2 导光结构选择 |
2.3 太阳光信息采集装置选择 |
2.4 太阳跟踪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4.1 开环跟踪系统 |
2.4.2 闭环跟踪系统 |
2.4.3 混合式跟踪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跟踪控制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3.1 核心板的芯片选择 |
3.2 太阳光信息采集显示模块 |
3.2.1 图像传感器的选型 |
3.2.2 图像采集和传输设计 |
3.2.3 LCD硬件选型 |
3.3 电机驱动模块 |
3.3.1 电机的选型 |
3.3.2 电机驱动器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跟踪控制系统算法研究与程序设计 |
4.1 视日运动轨迹定位跟踪算法研究与程序设计 |
4.1.1 视日运动规律 |
4.1.2 相应太阳角度的计算 |
4.1.3 跟踪程序设计 |
4.2 图像传感器定位跟踪算法研究与程序设计 |
4.2.1 灰度化 |
4.2.2 滤波 |
4.2.3 二值化 |
4.2.4 光斑质心坐标检测 |
4.2.5 相应电机参数的计算 |
4.2.6 跟踪程序设计 |
4.3 跟踪控制系统整体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实验 |
5.1 硬件平台实验 |
5.2 定向照射实验 |
5.2.1 跟踪精度结果与分析 |
5.2.2 室内照射结果与分析 |
5.2.3 定向照射区域光斑偏移量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课题研究工作和结论 |
6.1.1 课题研究工作 |
6.1.2 实验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基于薄板线性菲涅尔透射聚光的PV/T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能源危机 |
1.1.2 环境污染 |
1.1.3 太阳能的优势 |
1.2 太阳能光热、光伏利用 |
1.2.1 光热利用 |
1.2.2 光伏发电 |
1.3 国内外PV/T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PV/T系统的设计研究 |
2.1 薄板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的工作原理 |
2.1.1 薄板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的设计方法 |
2.1.2 薄板线性菲涅尔聚光器的光学仿真 |
2.2 二次聚光器的工作原理 |
2.2.1 二次聚光器的设计方法 |
2.2.2 二次聚光器的光学仿真 |
2.3 聚光电池的选型 |
2.4 跟踪角度的确定 |
2.5 冷却换热器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PV/T系统的理论模型 |
3.1 PV/T系统的模型建立 |
3.1.1 薄板线性菲涅尔聚光镜的能量分析 |
3.1.2 砷化镓聚光电池系统的能量分析 |
3.1.3 冷却系统的能量分析 |
3.2 PV/T系统的模型求解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PV/T系统的实验性能研究 |
4.1 试验系统建立 |
4.1.1 试验系统的原理 |
4.1.2 砷化镓聚光电池组的性能测试 |
4.1.3 薄板菲涅尔聚光镜在不同弯曲状态下的光斑测试 |
4.1.4 薄板菲涅尔聚光镜在实际天气下的光斑测试 |
4.2 PV/T系统热/电输出性能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PV/T系统的实验与理论模型对比分析 |
5.1 结合理论模型分析热/电输出特性 |
5.2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9)太阳能自动跟踪器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整体设计 |
2 机械系统设计 |
2.1 跟踪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步进电动机选择 |
2.3 水平转向传动 |
2.4 竖直转向传动 |
2.4.1 材料选择 |
2.4.2 校核计算 |
3 控制系统设计 |
3.1 太阳位置探测 |
3.2 信号处理与控制单元 |
4 总结 |
(10)基于两级定位跟踪的自然光导光照明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
1.1 光纤导光系统 |
1.2 自动跟踪器 |
1.3 照明灯具 |
2 机械传动机构 |
3 跟踪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3.1 基于两级定位模式的跟踪传感器 |
3.1.1 粗级跟踪 |
3.1.2 精确跟踪 |
3.2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
4 两级定位跟踪控制器软件设计 |
5 测试结果 |
6 结束语 |
四、太阳能利用装置自动跟踪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单片机控制的移动式光伏跟踪系统研究与设计[D]. 许迎东. 河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太阳能发电的停车状态下车内空气质量自调节系统的设计[J]. 黄晨峻,马缤辉,徐敬雨,郑中华,钟映辉,李学攀. 汽车零部件, 2020(12)
- [3]太阳能板自动跟踪装置研究与分析[J]. 欧佳顺,包攀峰,殷海眯,刘金荣.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0(12)
- [4]基于MCU的双轴太阳能追日系统设计与实现[D]. 刘路新.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0(02)
- [5]太阳能光伏自动跟踪器研究及应用[D]. 李海涛.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6]户用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设计[D]. 吴鑫.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7]太阳光定向照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高伟. 西安工业大学, 2018(01)
- [8]基于薄板线性菲涅尔透射聚光的PV/T系统研究[D]. 王飞.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9]太阳能自动跟踪器的设计[J]. 卢强,史颖刚,刘利.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7(08)
- [10]基于两级定位跟踪的自然光导光照明装置设计[J]. 孙友明,沈晓明,覃善华,周春,黎相成,韦以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