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缺氧储粮经验交流会成功召开

全国缺氧储粮经验交流会成功召开

一、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胜利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1](1977)在《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在湖南湘潭市召开》文中研究说明 在举国上下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祝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商业部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六日至十七日在湖南湘潭召开了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一次规模较大的科学保粮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粮食部门和有关院校、科研单位的一百二十三位同志。

项琦[2](1977)在《对缺氧贮粮的应用及认识》文中研究指明 在热烈庆祝以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英明果断地粉碎了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取得伟大胜利的时刻,商业部主持召开了这次“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这次会议,是一次大歌大颂华主席丰功伟绩的会议,是一次大批“四人帮”反党集团滔天罪行的会议,是一次“抓革命,促生产”的会议,是大干社会主义的会议。这次来参加会议,主要是来学习的。在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上,自己是没有发言权的。在这里粗浅地谈谈两个问题: 一、对缺氧贮粮的认识与评价,二、缺氧贮粮的应用与管理。

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3](1978)在《浙江省缺氧贮粮科技情报交流会在嘉善召开》文中提出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取得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浙江省粮食局在嘉善召开了缺氧贮粮科技情报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省、地、县(市)、所(库)粮食和科研部门等22个单位的代表共54人。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学习了元旦社论和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等有关文章,揭发批判了“四人邦”破坏粮食仓贮科研工作的罪行;传达了全国缺氧贮粮的经验,交流了我省开展缺氧贮粮的经验,同时还交流了缺氧环境下发生白霉及其危害情况;初步商

张冬生[4](1977)在《粮食缺氧贮藏》文中提出 自从二十多年前发现家蝇对DDT的抗性遗传以来,现已查明有200个种的昆虫对化学杀虫剂产生抗性遗传,因而对农业上的植物保护和粮食药剂熏蒸杀虫贮藏效果带来严重的困难。同时,近年还发现某些化学杀虫剂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危害性,故某些杀虫剂如DDT和汞杀虫剂杀菌剂在国外已被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我国解放以前国民党统治时期,广大劳动人民吃不饱穿不暖,那些剥削成性的粮商们,囤积居奇,抬高粮价,他们卖出的粮食不是发霉变质,就是虫蚀粒空。解放以后,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粮食战线职工,为革命保管好粮食做了大量的工作。解放后,我国

成广雷[5](2009)在《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作为人类主要的生活资料和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种子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早在农业发生之初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开始了种子的汰劣选优、检验、加工、贮藏等的实践,但作为一门科学被系统研究还时间很短,只不过刚刚一百多年的历史。尤其在19世纪中叶以后,种子科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一科学的发展进行客观的分析总结。本论文以种子科学研究内容为主线,通过收集、整理文献,明确断代依据,按照历史时序,对国内外古代、近代、现代种子科学的发展背景、重要事件、标志性人物等进行记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种子检验科学的发生和发展。对国内外种子科学的发展分阶段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利用国内外三个文献数据库,对1950年至今的种子科学文献进行了检索处理,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定性分析,得出了相应的结论。论文研究结果对我国种子科学与产业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提出了自己的断代依据,梳理出了种子科学确立和发展的背景、标志性人物及里程碑事件。在本研究中,将种子科学的发展历史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公元1869年之前为古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知识主要通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经验积累和肉眼观察得出,还没有人专门从种子角度进行有目的实验研究,这一阶段为经验种子科学发展阶段。从1869年建立专业种子实验室至1980年为近代,这一阶段的种子科学研究有着明确的实验目的,研究更加系统和深入,显微镜等试验工具、物理和化学技术、动力机械等开始应用于种子科技,种子生物学研究向细胞水平微观层次和生理生化方向发展,该阶段是实验室(经典)种子科学发展阶段。1980年至今为现代,该阶段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特别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和其他边缘学科的渗透,为种子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现代种子科学研究有趋向多元和学科交叉的特点,这一阶段为现代科学技术综合应用阶段。2.通过对国内外三大数据库检索,对1950年至2009年种子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明确了该阶段有关国家对种子科学的贡献,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通过研究得知,该阶段美国对种子科学发展的整体贡献最大,发表文献数比第2位的英国高出2倍多。中国排在日本之后居第4位,其后是德国、法国、丹麦。美国在1950年以后种子科学研究一直居领先位置,上世纪80年代后占绝对优势地位。中国在1985年以前一直处于最落后地位,至1999年首次超越丹麦后开始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有关种子科学的文献发表数量更是直线上升,2005年至今飞速超越德国、日本、英国居世界第2位。在国际上发表的文献数已与美国2004年发表数量相当。3.讨论了种子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科研队伍不稳定、学科影响力小、没有真正的建立种子工程学科等问题,提出了自己对该学科的发展建议。主要观点有:一是种子科学需要连续性、深入性研究,呼唤终身种子科学家;二是种子科学与遗传育种学科分离后其影响力较小,需要建立学科组织,加强学科宣传、公关力度;三是种子科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不能只搞生物学等基础研究,要加快与信息、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建立真正的种子工程学科。4.对国内外种子产业的种子市场容量、种子出口情况及世界规模企业发展情况有关资料进行了整理和比较分析,明确了世界种子产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在中国种子产业发展研究中,通过对1989—2004年各大作物主产省区审定品种及2004—2007年的主要作物品种推广面积资料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对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进行了评价。

暴占杰[6](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减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在全国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地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而这其中,中国共产党对西藏贫困问题的治理实践是最为典型的代表。原因在于,西藏地处青藏高原,集我国边疆地区、边缘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落后地区于一体,加之和平解放前长期遭受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的蹂躏,导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长期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就贫困状况而言,西藏贫困人口多且分布广泛,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而且还存在严重的贫困代际传递问题,2011年,西藏被确定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此外,作为国家战略安全屏障,西藏存在境内分裂势力和境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威胁国家统一与安全的稳定问题。鉴于此,党中央、国务院将西藏工作置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来把舵定向,谋篇布局。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体现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解决西藏的贫困问题能够为推进西藏持续稳定和长足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综合上述因素,西藏在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西藏的扶贫工作既在国家总的扶贫战略框架内开展,又有党中央、国务院超常规的特殊扶持政策的推动。长期以来,学术界偏重于在经济学和社会学视角下对西藏反贫困实践进行实证研究,而以中国共产党为研究对象,纵向宏观考察我们党在西藏扶贫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较为薄弱。2019年,西藏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2020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如期实现;2021年,又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不管是从学术视角来看,还是从时间节点来讲,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对西藏乃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长足发展意义深远。有鉴于此,本文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基于西藏深度贫困这一现实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探讨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实践为主线,立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方法。依托包括党和国家以及西藏地方历史文献、着作、期刊、报纸等各类文献资料,并参考相关会议纪要、政策文件、统计年鉴、地方志等材料,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逻辑,进而总结经验,为今后更好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和推动西藏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启示,提出了建议。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分为六章对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展开研究。第一章是绪论。回顾了关于西藏贫困问题与扶贫工作的研究现状,明确研究主题。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能从中把握学术界研究进展,找准研究角度,借鉴前人研究经验,趋避其研究不足之处。这样既可以做到查漏补缺,又可以避免重复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和述评,确立了从中国共产党治理西藏贫困问题实践角度着手研究。第二章是关于西藏贫困问题的相关概述。对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念、贫困状况,以及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进行了阐释。从西藏区情出发,结合当地经济、地理、社会、宗教、民族等特点探讨西藏面临的贫困问题。纵向梳理西藏不同阶段的贫困特征,同时横向对比西藏贫困问题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差异。这既可以有效衔接下文中国共产党西藏贫困治理所做的有针对性工作,也凸显了西藏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同时还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采取超常规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开展西藏的扶贫工作。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在理论上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反贫困思想,借鉴中国传统反贫困思想和国外有益的反贫困理论,能够为研究中国共产党开展西藏贫困治理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从实践层面看,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对西藏扶持、支援和建设为此后的扶贫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该部分主要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至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扶贫工作的具体实践。以中央和西藏地方扶贫政策和取得的成效为标准,将西藏扶贫工作细化为三个阶段,包括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扶贫攻坚阶段、扶贫开发深化阶段,分别论述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党委、政府都出台了哪些政策,如何具体开展工作,有什么特点,取得了哪些成效。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这一章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具体阐述中央关于西藏的脱贫攻坚政策与西藏精准脱贫具体实践。本章与上一章节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这两章将中国共产党关于西藏扶贫工作的演进脉络,历史经验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总结经验和启示提供研究基础。具体来说,这一章主要探究中国共产党为推进新时代西藏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的战略规划,构建的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以及施策路径,并总结了脱贫攻坚阶段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所取得的工作成效。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本章在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解决西藏贫困问题的经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工作的强大合力,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的与时俱进,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在汲取经验的基础上还应该展望未来,明确今后推动西藏的扶贫工作和发展应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民通过扶贫工作历史性地消除西藏绝对贫困问题,对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意义重大,创造了中国减贫治理的“西藏样本”,是中国共产党解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光辉典范。探究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实践路径,总结经验和启示,以期对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有所裨益。

赖继年[7](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提出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门营粮库[8](1979)在《缺氧保管对面粉大米品质的影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976年商业部在湖南召开了全国缺氧保管经验交流会,会上提出进行缺氧贮粮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工作,我所承担了成品粮(大米、面粉)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任务。1977年由北京市粮科所,马连道粮库,门头沟区石门营粮库共同组成缺氧保管协作组,先后在两库进行了大米、面粉缺氧贮藏试验。实验结果说明15.5%水份的大米和13.4%水份的面粉采用缺

宋哲琦[9](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荣超[10](2009)在《张荣超日记1992-2009》文中研究指明1992年5月23日,晴天今天乡里布置工作,要求全乡要完成300吨油菜籽订购任务,全乡7000户种油菜,凡是春订合同上有油菜任务的,按每亩200斤交售,完不成订购任务的,每斤油菜籽罚5毛钱。县、乡考虑到农户食用

二、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胜利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胜利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5)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种子科学史研究进展
        2.1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现状
        2.2 种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3.2 种子科学发展史研究中阶段的划分
        3.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
        3.3.1 研究方法
        3.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中国古代种子形态生物学的发展
        1.1.1 种子形态学的早期记载和发展
        1.1.2 中国古代植物生殖器官的名称及描述
        1.2 中国古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1.2.1 中国古代对种子发育的整体认识
        1.2.2 古人对水、肥及其他农艺措施影响种子形成发育的认识
        1.2.2.1 对水分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2 对肥料影响种子发育的的认识
        1.2.2.3 对中耕除草、压蔓影响种子发育的认识
        1.2.3 对物理方法控制开花结实的认识
        1.2.4 对种子败育现象发现及防治的认识
        1.2.5 对种子成熟及后熟的认识
        1.2.5.1 对适时收获的认识
        1.2.5.2 对种子后熟和休眠现象的认识
        1.3 中国古代种子生理生态学的发展
        1.3.1 古代对生态环境影响种子生产的整体认识
        1.3.2 对节气、物候影响种子萌发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3 对水分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3.4 对光照、温度影响种子萌发和生长发育的认识
        1.3.5 对土壤、肥料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6 对其他生态因素影响种子安全及生长发育的认识
        1.3.7 对有关农艺措施影响种子生产的认识
        1.3.8 对播深、镇压影响种子萌发生长的认识
        1.3.9 对播量、密度及其种群分布影响种子萌发、生长发育的认识
        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奠基
        2.2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及评述
        3. 中国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的研究及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的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劣变及寿命的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1.1 国外古代的种子科技知识及早期文献
        1.2 国外古代对种子生物学的重要发现及认识
        1.2.1 对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认识
        1.2.2 对果皮和种皮的认识
        1.2.3 对种子传播的认识
        1.2.4 对土壤、水分、温度、气候等生态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认识
        1.2.5 对种子寿命、种子休眠及后熟作用的认识
        1.2.6 对生态环境影响豆类硬实的认识
        1.2.7 对种子群体效应的认识
        1.2.8 对种子发育的认识
        2.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确立及发展
        2.1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萌芽及奠基
        2.2 近代种子生物学建立及其标志
        2.3 近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发育生物学的发展
        2.3.2 近代种子解剖学、种子形态解剖学及生理学的发展
        2.3.3 近代种子发芽生理的发展
        2.3.4 近代种子寿命的研究及发展
        2.3.5 近代种子休眠研究及发展
        2.3.6 近代种子活力研究及发展
        3. 现代种子生物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发育研究进展
        3.2 现代种子活力研究进展
        3.3 现代种子寿命、劣变研究进展
        3.4 现代种子休眠研究进展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1. 中国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1.1 中国古代的种子收获及加工工具
        1.2 中国古代的种子处理技术
        1.2.1 古人应用物理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1.1 光、热处理技术
        1.2.1.2 温、湿处理技术
        1.2.1.3 种子层积处理技术
        1.2.1.4 硬实种子处理技术
        1.2.2 古人应用化学方法处理种子的技术
        1.2.2.1 药、肥处理技术
        1.2.2.2 包衣处理技术
        1.3 中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方法及贮藏生理知识
        1.3.1 我国古代对种子贮藏生理的认识
        1.3.2 我国古代的种子贮藏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1 中国近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引进和发展
        2.2 中国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中国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加工设备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2.1 化学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2 物理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3 生物方法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3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3.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3.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第二节:国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历史
        1. 国外古代加工、贮藏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2.1 产业革命及种子产业发展与种子收获、加工机械化
        2.2 近代种子处理及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2.3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概况
        2.3.2 近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研究进展
        2.3.1.1 近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2.3.1.2 近代种子贮藏条件研究的发展
        3.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国外现代种子加工技术的发展
        3.1.1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1 “知识爆炸时代”与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
        3.1.1.2 现代种子加工机械的发展及特点
        3.1.2 现代种子处理技术的发展
        3.1.2.1 化学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2 物理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1.2.3 生物处理种子技术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贮藏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现代种子贮藏设施及设备的发展
        3.2.2 现代种子贮藏条件、方法研究的发展
第四章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第一节 中国种子检验科学技术及检验机构的发展
        1. 中国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中国近代种子检验机构及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 中国现代种子检验机构、规程和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1 现代种子检验机构及规程的发展
        3.2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3.2.1 电泳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3.2.2 免疫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3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测中的应用及发展
        3.3.4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第二节 国外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1. 国外古代检验种子的技术和方法
        2. 近代种子检验机构的创立及种子检验科学的发展
        2.1 近代种子检验室、检验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2.1.1 世界第一所种子检验实验室的出现
        2.1.2 种子检验室及种子检验协会的建立和发展
        2.1.3 国际种子检验协会性质及其业务
        2.2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的创立和发展
        2.2.1 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创立的背景
        2.2.2 近代种子规程及标准方法的发展
        2.2.3 近代种子检验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2.3 现代种子检验科学技术的发展
        2.3.1 免疫检测技术在种子纯度及健康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2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检验中的应用及发展
        2.3.3 计算机技术在种子检验上的应用及发展
第五章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比较研究
    第一节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生物学发展比较
        4.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发展历史的横向比较
        5.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发展时期的纵向比较
    第二节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加工、贮藏科学的发展与比较
    第三节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1. 国内外古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2. 国内外近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3. 国内外现代种子检验科学及技术的发展与比较
    第四节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文献计量比较分析
        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内容整体比较及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1 国内外种子科学研究有关内容比较
        1.2 国内外种子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趋势分析
        1.3 有关各国种子科学贡献比较及发展分析
        1.4 各国种子科学研究内容及整体贡献分析比较
        2. 国内外种子生物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2.1 有关国家种子萌发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2 有关国家种子休眠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3 有关国家种子寿命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2.4 有关国家种子活力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 国内外种子加工、贮藏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3.1 有关国家种子加工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2 有关国家种子处理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3 有关国家种子包衣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3.4 有关国家种子贮藏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 国内外种子检验科学各阶段研究热点及趋势比较
        4.1 有关国家种子检验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2 有关国家种子纯度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4.3 有关国家品种鉴定研究比较及趋势分析
第六章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与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
        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的确立及发展
        1.1 中国种子管理体制、机构的建立及沿革
        1.2 品种审定机构的建立及发展
        2.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历程
        2.1 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
        2.1.1 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的种子自给阶段(1957 年以前)
        2.1.2 计划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形成阶段(1957—1980 年)
        2.1.3 双轨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1980—2000 年)
        2.1.4 市场体制下的种子产业发展阶段(2001 年以后)
        3. 中国的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
        3.1 主要作物主产省区品种审定情况计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1.1 各主产省区水稻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2 各主产省区小麦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3 各主产省区玉米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1.4 各主产省区棉花品种审定情况及育成单位构成统计分析
        3.2 主要农作物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1 水稻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2 小麦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3 玉米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3.2.4 棉花审定品种推广情况及育成单位统计分析
        4. 中国种子科研状况、研发体系及品种贡献评价
        4.1 主要作物主产省份品种审定及育成单位构成
        4.2 有关省区育种科研实力、育成单位构成及品种贡献
    第二节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
        1. 国外种子管理及立法的发展
        1.1 国外种子管理立法
        1.2 发达国家的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
        2.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
        2.1 国外种子产业的发展阶段(以美国为例)
        2.2 国际种子贸易及企业发展
        2.2.1 各国种子市场容量
        2.2.2 世界种子贸易的发展
        2.2.3 世界规模种子企业的发展
        2.2.3.1 世界种业巨头的兼并重组
        2.2.3.2 世界种业十强变化及发展
        2.2.3.3 种子产业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3. 国内外种子产业的发展比较分析
        3.1 国内外主要种子市场容量及比较
        3.2 全球种子贸易的发展及比较
        3.3 国内外种子规模企业发展与比较
        3.4 国内外新品种保护力度比较
        3.5 国内外种业科技投入方式和力度比较
第七章 结论、讨论
    1. 讨论
    2. 结论
        2.1 梳理出了种子科学发展的断代依据及阶段特点
        2.1.1 古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2 近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1.3 现代种子科学发展的分期及特点
        2.2 对国内外种子科学及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及评价比较
        2.2.1 国内外种子科学发展评价与比较
        2.2.2 国内外种子产业发展评价与比较
    3.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研究不足
第2章 西藏贫困问题相关概述
    2.1 贫困理论基本释义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贫困的标准
        2.1.3 贫困的分类
        2.1.4 扶贫的内涵
    2.2 西藏贫困问题的基本状况
        2.2.1 贫困人口较多且分布广
        2.2.2 贫困程度深且类型复杂
        2.2.3 贫困代际传递现象严重
    2.3 西藏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
        2.3.1 严酷的自然生存环境
        2.3.2 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
        2.3.3 落后的基础服务设施
        2.3.4 突出的健康风险问题
        2.3.5 严重的精神文化贫困
    2.4 开展西藏扶贫工作的必要性
        2.4.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2.4.2 筑牢党在西藏执政根基的需要
        2.4.3 实现西藏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第3章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1 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关于反贫困理论
        3.1.2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扶贫工作的论述
        3.1.3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反贫困的思想
        3.1.4 西方学者关于反贫困的理论探索
    3.2 实践基础
        3.2.1 1949-1958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3.2.2 1959-1977 年党在西藏的扶贫实践
第4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
    4.1 体制改革带动扶贫阶段(1978-1993)
        4.1.1 出台西藏农牧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4.1.2 改革制约农牧区发展的经济体制
        4.1.3 初步开启西藏扶贫开发的新模式
        4.1.4 体制改革阶段西藏扶贫成效总结
    4.2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
        4.2.1 西藏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4.2.2 新的特殊优惠政策的出台与落实
        4.2.3 扶贫攻坚阶段西藏脱贫工作成效
    4.3 扶贫深化阶段(2001-2011)
        4.3.1 探索适宜西藏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4.3.2 明确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目标
        4.3.3 夯实西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
        4.3.4 扶贫开发政策落地与基本成效总结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西藏精准扶贫实践
    5.1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动西藏发展的战略抉择
        5.1.1 规划新时代富民兴藏路线
        5.1.2 加快推进西藏高质量发展
    5.2 构建西藏精准扶贫的实施机制
        5.2.1 西藏精准扶贫的瞄准机制
        5.2.2 西藏精准扶贫的政策机制
        5.2.3 西藏精准扶贫的责任机制
        5.2.4 西藏精准扶贫的投入机制
        5.2.5 西藏精准扶贫的退出机制
        5.2.6 西藏精准扶贫的监督考核机制
    5.3 明确西藏精准扶贫的施策路径
        5.3.1 特色产业开发:撬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杠杆
        5.3.2 易地扶贫搬迁:打破恶劣生存环境的束缚
        5.3.3 生态保护扶贫:破解“富饶的贫困”陷阱
        5.3.4 大力发展教育:阻断西藏贫困的代际传递
        5.3.5 社会保障兜底:兜住西藏脱贫攻坚的底线
    5.4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工作成效
        5.4.1 第六次座谈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5.4.2 “三不愁三有三保障”脱贫目标基本实现
        5.4.3 西藏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创新与发展
第6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经验及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的历史经验
        6.1.1 始终坚持党对西藏减贫事业的全面领导
        6.1.2 凝聚形成推动西藏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
        6.1.3 注重推动扶贫标准与减贫方略持续革新
        6.1.4 强化构建西藏工作座谈会扶贫工作机制
    6.2 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实践对西藏未来减贫与发展的启示
        6.2.1 建立解决西藏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6.2.2 更加注重激发西藏各族群众的内生动力
        6.2.3 在脱贫攻坚基础之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6.2.4 优化援藏机制助推西藏实现高质量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7)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海军留英教育
        二、 其他留英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二、 留英学生统计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一、 经济学与法学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一、 社会评价
        二、 政府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9)《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四、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胜利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在湖南湘潭市召开[J]. 全国缺氧贮粮经验交流会. 四川粮油科技, 1977(Z1)
  • [2]对缺氧贮粮的应用及认识[J]. 项琦. 四川粮油科技, 1977(Z1)
  • [3]浙江省缺氧贮粮科技情报交流会在嘉善召开[J]. 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 科技简报, 1978(15)
  • [4]粮食缺氧贮藏[J]. 张冬生. 四川粮油科技, 1977(Z1)
  • [5]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 成广雷. 山东农业大学, 2009(06)
  • [6]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西藏扶贫工作研究[D]. 暴占杰. 吉林大学, 2021(01)
  • [7]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8]缺氧保管对面粉大米品质的影晌[J]. 北京市门头沟区石门营粮库. 粮油科技, 1979(00)
  • [9]《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10]张荣超日记1992-2009[J]. 张荣超. 安徽文学, 2009(Z1)

标签:;  ;  ;  ;  ;  

全国缺氧储粮经验交流会成功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