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胶南市审计局首次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和公布企业审计结果(论文文献综述)
丁田[1](2017)在《国企改革背景下国家审计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全面推行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之下,我国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进程逐步加快。随着国家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审计监督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我国国有企业迎来了新一轮的国有企业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负责人贪腐等一系列问题,对国有企业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成为当前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督管理,国家审计在国有企业监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审计机关应牢牢把握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向,正视国家审计机关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之下面临的诸如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得不到保障、审计技术方法落后以及人力资源配备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并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思考国家审计机关未来进行国有企业审计的改进方法和具体措施,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充分发挥国家审计作为国民经济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本文从国家审计机关的视角对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之下,国家审计机关未来面临的国有资产流失、境外国有资产安全、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人员配备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促进国家审计机关充分履行审计职能,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平稳进行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文章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进行了简单归纳。第二部分对文章所涉及的关于国家审计、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简单介绍了公共受托责任观以及对国内外国有企业审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整体介绍。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审计现状,对国家审计机关在国有企业审计领域发现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梳理。第四部分和第五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详细分析了在国有企业改革背景之下,国家审计机关在进行国有企业审计工作过程中面临的六大挑战,逐一分析了每类问题的具体情况,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对策建议。随着国有企业不断加快进行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账务处理、业务流程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国家审计机关进一步加强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有效的保证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薇[2](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提出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林燕珠[3](2020)在《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审计全覆盖是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国家对审计机关提出的战略目标,也为我国迎来了国家审计发展的新时代。十八大之后,我国的国家审计开始向全覆盖方向迈进,对审计机关推进审计全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保障支持改善民生、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健康发展、提升国家治理水平。十九大召开后,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审计委员会相继成立,审计监督步入了全覆盖的新时代,审计职能得到优化,进一步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审计在服务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实施审计全覆盖的成效显着,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审计覆盖率总体不高,特别是基层审计机关。基层审计机关审计环境较为复杂,审计任务重与审计人手不足、审计效率低等矛盾突出,审计全覆盖工作普遍还存在不少问题,监督效果还未达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实现审计全覆盖目标的压力越来越大,落实全覆盖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本文以近年来国家针对审计全覆盖所出台的政策为背景,并对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进行综述,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免疫系统理论、国家治理理论等进行梳理与总结,采用文献研究法、参与式观察法和比较研究法等,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等。接着归纳和分析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工作的现状、经验做法、典型成效的具体数据和资料,得出永春县由于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审计执行力不够、审计效率低、审计整改检查力度不够、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等原因,审计全覆盖工作还存在审计对象和内容还存在盲区或者空白、全覆盖广度和深度不足以及成果利用不够等问题,然后借鉴国内基层审计机关的经验做法,为永春县实现审计全覆盖提出三点对策:科学统筹审计工作、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加强审计成果利用等。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提供关于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审计全覆盖工作的些许参考意见,引起有关单位和人员的共鸣及思考,共同促进解决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政令畅通,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韩明[4](1998)在《胶南市审计局首次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和公布企业审计结果》文中指出
曹宏举[5](2010)在《美国与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审计的发展完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是与受托责任关系的发展以及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大相适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的审计理论和实务有了较大发展,在审计类型上已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发展到绩效审计为主,政府审计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审计本质也发生很大变化,审计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宽泛,审计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显重要。但由于审计理论从世界来看不知是难以研究,还是审计实务性太强而显得理论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的人很少,发表的文章数量也少之又少。不断发展中的绩效审计实践不仅给审计理论研究,也为自身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当前世界经济不断发生变化,作为社会经济健康运行的保障手段,绩效审计必须发挥其合理而适当的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提高政府资源的使用效率,维护国家安全。为进一步理解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变化过程中审计本质及其职能的变化,需要重新运用审计动因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与创新等原理,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变迁、目的和本质及其作用和机制理论进行全新的深入研究,并给予新的诠释,并对审计实务予以指导。美国绩效审计是立法模式的发展者和现今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开展绩效审计最早的国家;瑞典绩效审计原属行政型模式的典型代表,2003年7月1日已变革为立法型模式,开展绩效审计既比较早,发展也较快。美瑞两国在政府绩效审计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目前,瑞典国家审计署有40%左右的审计业务属绩效审计,每年完成约60个绩效审计项目,涉及财政、教育、环境、卫生、养老、文化、外事、农业、交通、政府投资,以及公共服务与私营合作等几乎所有政府部门、行政和公共机构,并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效:一是节约了社会资源;二是提高了政府效能;三是提高了管理水平。美国国家审计署有90%左右的审计业务属绩效审计,在2006年,美国审计署为财政创造的价值高达510亿美元,投入产出比是1:105,即在GAO的工作上每投资1美元,就得到105美元的回报。与此同时,还出版了近1000份报告和公告,并向政府提出了2700条工作改进建议,所提出的建议中有4/5得到贯彻执行。根据GAO的文件,在协助制定法律,改善公共服务方面,GAO还带来了1300项无法以财务计算的益处。在过去的十年间提高税收1000多亿美元。本文对美国和瑞典政府绩效审计进行比较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美国和瑞典绩效审计的变迁和体制、机制变革的探讨,总结其经验和缺陷,发现新成果,为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与美国和瑞典相比,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起步较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迫切需要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民主法制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我国政府审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绩效审计制度。在结构安排上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章。其中: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基础,包括第一章到第三章;第二部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包括第四章到第七章;第八章为第三部分,是对前文分析研究的总结,即结论和启示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部分,包括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基本思路、文献综述和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分析。主要评述绩效审计的内涵与目标、体制类型与地位、功能与作用、绩效审计与传统财务审计的区别与联系。第三章是绩效审计理论综述。主要阐述绩效审计动因理论,它是用来论证绩效审计产生根源的理论依据;论述制度变迁理论,它是用来论证绩效审计变迁的理论依据;对绩效审计自身理论结构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评析,为后面的论述做铺垫。第四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分析。主要对美国和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的形成背景、发展过程与现状及其各阶段的特点和政治、经济、社会需求、法律、文化传统、技术基础等影响绩效审计变迁的环境因素绩效比较分析。通过结合实际案例的比较分析,找出两国在政府绩效审计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第五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比较分析。主要对美国和瑞典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发展变化、审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能、审计机构人事安排及其职责、审计经费来源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结合实际案例的比较分析,找出两国在政府绩效审计体制方面的共同点和差异。第六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主要对实施绩效审计的目标、范围、程序、技术方法、质量控制和审计报告等运作机制的主要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结合案例的比较,分析两国在绩效审计运作机制方面的共同特点和不同的地方。第七章是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功能与效果的比较分析。主要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对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的特点和不同之处;对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在各自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所最终产生的效果,如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对外效果、维护国家安全效果等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以证明绩效审计的重要性。第八章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缺陷及对我国的启示。本章是本论文研究的最终成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针对上述各章的比较研究,总结出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和缺陷,并提出自己的几点结论;第二部分是通过对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现状的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美瑞两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成功经验和缺陷以及研究结论,提出开展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合理化建议。做到“实务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务,理论和实务论证相结合”的研究思路。
朱春燕[6](2013)在《审计公开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实行审计公开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审计系统内部都对审计公开给予了高度期待和关注。本文将审计公开放在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总体背景之下,从推进审计公开工作的实务出发,探讨审计公开制度建设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其一,对审计公开及其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综述了当前对审计公开制度的研究现状。其二,对审计公开的概念作出定义,对审计公开应当涵盖的内容进行界定;阐述了审计公开的理论基础;全面梳理了审计公开现有的制度依据。其三,对我国审计公开的现状进行客观描述,分析了审计公开面临的形势。同时,分析了我国审计公开制度中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审计公开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以及发挥作用。其四,针对我国审计公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探讨了如何完善审计公开制度的对策。本文的创新点是:着眼于审计公开的实践,对我国审计公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形成了比较清晰完整的认识,为审计公开制度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撑。以此为基础,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审计公开制度建设的若干对策。这些对策绝大部分对审计机关具有可操作性,审计机关运用自身资源基本可以做到其中大多数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加快我国审计公开制度的建设步伐。
王丽萍[7](2009)在《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及我国之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绩效审计的实质是追求公共服务价值的最大化,是追求建设民主政府和责任政府,这种追求正是受托责任的核心内容,这是绩效审计成为现代政府审计的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也是新公共管理等理论的实践。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审计中有85%以上的是政府绩效审计,和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相比,美国政府审计在审计战略的制定和管理、在追求对国会和国民的“责任、真实、可靠”方面的努力、在强化对内部控制风险评估规避审计风险方面、在提供强有力信息的能力和使审计工作更具前瞻性方面最有特色,对国会发挥的作用最大,也是使美国政府审计效率发挥最大的核心手段。这是需要我国特别加以学习借鉴的。美国政府审计的广泛绩效性不仅仅源自于它的独立性和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美国政府绩效管理的良好的制度环境基础,如,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独立的议会型的国家审计管理模式;完备的法制框架;健全的媒体监督;全民的民主平等意识等。这些正是我国目前进一步发展政府审计的制肘,也是我国适应国内外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由传统的政府管理制度转向更加科学和民主的新的政府管理体制的必备基础,包括政府绩效管理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政府管理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和维护,对政府绩效评估的监督,政府信息的公开,电子政务的推广等。倡导政府绩效管理思想是当前我国建立责任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政府绩效审计工作的必备条件。要实现政府绩效管理,必须建立全国范围内上下一致的政府绩效管理战略框架和修正机制。必须保证国家审计地位的独立性和权利的独立性。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和媒体广泛参与,是我国当前进一步推进绩效审计的催化剂。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考核机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平台优势,创新以经济责任审计促绩效审计发展的思路,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从而争取《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规划》中全面绩效审计目标的实现。本论文分为六章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是对政府绩效审计的概述,包括相关的概念、主要特点和基本功能、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别从美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开展绩效审计的环境建设、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深入分析,在大量研读美国审计总署的自1991年以来的各种报告和审计成果、实地调研美国加州、麻省、纽约、华盛顿等地审计开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美国绩效审计的充分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审计战略眼光和前瞻性、绩效审计标准和评估体系的完备性、规避审计风险的制度性方法的科学性、对人力资源的高度重视等特点。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针对我国当前加强责任政府建设,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要求,全面分析了我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客观条件和环境约束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借鉴美国先进的绩效审计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的思路,即完善政府环境、深化财政预算体制改革,建立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业务体系,提出了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以更好地发挥国家审计的免疫功能的作用,以及现阶段应充分利用经济责任审计的组织平台优势和组织制度优势以推进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共同发展,以经济责任审计促绩效审计发展的思路等。
陈鼎昌,徐五官,老农[8](1995)在《激流勇进——苏州市审计工作概览》文中认为 1994年,苏州审计将自己定位于“立足宏观,突出重点;改进方法,注重实效”的座标上,努力寻求审计的宏观效应、外向效应、专项效应和社会效应,写就了一篇属于自己又不仅仅属于自己的华章。走过1994,关于苏城的审计,我们能为你描述很多,但最为直观的显示,也许莫过于这一组数据和简赅的批语了。
李源[9](2015)在《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文中提出依法审计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建立民主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推进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审计法制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将法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目标之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完善审计监督,系统地提出了要求;《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从审计工作机制、审计结果运用、审计能力提高和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创新和完善作了具体规定和要求。明确提出了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进行审计法制建设是实现依法审计的重要基础,如何理性、准确思考目前审计法制建设的现状和解决存在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基层审计法制建设又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更要深刻认识加强其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我国审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但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始终坚持实践至上的原则,科学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发现审计的本质和客观规律。当前,我国民主法治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审计工作也面临着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也给审计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契机。纵观审计理论的研究历程,审计法制建设的研究是众多学者和审计工作者一直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年来对审计法制建设研究的文章常常见诸各类学术期刊。人们对影响审计法制建设的制约因素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晰,作为一名基层审计工作人员笔者更想基层审计的角度探求如何加强基层审计法制建设,这就是本文写作的初衷和创作动因。本文以审计法制建设为主线,以受托责任理论、保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理论、民主法治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实证方法,从审计的外部环境、体制机制、队伍建设、审计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找出基层审计机关在法制建设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和完善对策。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选题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行简要评述;第二章主要介绍审计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第三章阐述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现状,宏观分析了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就,找出我国当前审计法制作为上层建筑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的矛盾所在;第四章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实证分析了目前基层审计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五章介绍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法制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分析研究了美国、法国和瑞典三个国家的审计法制建设的特点,由此思考了对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启示。第六章提出我国加强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的建议和对策,分别从完善体制机制、审计实践和监督审计活动的方面进行阐述。本文的价值在于:第一,就理论意义而言,长期以来我国审计理论研究以规范研究为主,但是“审计”作为实践性很强的一门的科学对审计实务的实证研究的要求日益突出。本文正是立足于基层审计工作实践,是鉴于笔者自身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发现问题,拓宽了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研究的视野,丰富了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理论内容,进一步佐证了国家治理“免疫系统”理论的科学性。第二,就实践意义而言,本文着眼审计法制建设的微观层面,对影响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的外在及内在因素进行了整合实证研究,不仅可以为基层审计机关改进审计工作实务、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基层审计执法水平提供理论参考意见,更对促进基层审计机关依法审计乃至审计工作法治化更具借鉴和启示的现实的意义。
连建平[10](2004)在《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是国有资产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的深化及投资主体多元化,如何加强法律赋予其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中经济监督职能,不仅是投资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建设单位加强项目建设管理、节约投资,充分发挥建设项目投资效益的需要,更是提高我国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投资宏观调控功能的重要手段。 本文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包括审计理论体系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与国有资产监督的关系、审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制衡作用、管理理论及管理制度的变迁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影响。接着从组织系统运行、审计监督的协调性和审计资源的配置及利用等方面对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经验,构建了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效运行的模式,并从法律法规建设、投资审计理论、审计质量控制等保障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确保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有效运行。最后,利用本文的研究成果,对已实施过的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审计方案进行了优化。
二、胶南市审计局首次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和公布企业审计结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南市审计局首次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和公布企业审计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改革背景下国家审计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内容及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国家审计 |
2.1.2 国有资产 |
2.1.3 国有企业 |
2.2 公共受托责任观 |
2.3 文献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3章 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国企审计的现状 |
3.1 T市国有企业发展现状 |
3.2 T市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现状 |
3.2.1 T市审计局发展现状 |
3.2.2 T市审计局国企审计发现问题整理 |
第4章 国企改革背景下国家审计机关开展国企审计面临的问题 |
4.1 国有资产流失的风险 |
4.1.1 国企股权多元化 |
4.1.2 审计权限不足 |
4.1.3 事后监督效果差 |
4.2 境外国有资产安全的挑战 |
4.2.1 境外审计法律缺失 |
4.2.2 境外审计人员匮乏 |
4.3 大数据审计技术落后 |
4.3.1 联网审计制度滞后 |
4.3.2 联网数据安全风险 |
4.3.3 联网审计方法具有局限性 |
4.4 人力资源有限 |
4.4.1 审计人员配备不足 |
4.4.2 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
4.4.3 审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 |
4.5 审计质量亟待提高 |
4.5.1 审前调查效果较差 |
4.5.2 审计过程受限较大 |
4.5.3 国企审计内容相对局限 |
4.6 审计成果利用率较低 |
4.6.1 审计成果难以转化 |
4.6.2 审计公告力度小 |
第5章 强化国家审计对国企审计监督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监督 |
5.1.1 改变国有企业审计模式 |
5.1.2 明确设定审计权限 |
5.1.3 加强审计事前监督和跟踪检查 |
5.2 强化境外国有资产审计监督 |
5.2.1 完善境外审计法律规定 |
5.2.2 加强境外审计人员培养 |
5.3 提高联网实时审计的有效应用 |
5.3.1 建立与联网审计相适应的审计制度 |
5.3.2 保证联网数据的数据安全 |
5.3.3 建立联网实时审计专业团队 |
5.4 审计人力资源战略管理 |
5.4.1 提升国家审计人员审计业务能力 |
5.4.2 不断加强审计干部的职业道德水平 |
5.4.3 开展服务外包引入专业人才 |
5.5 全面提高审计质量 |
5.5.1 统筹规划审计资源 |
5.5.2 创新方式手段提升审计能力 |
5.5.3 构建审计全类型体系实现审计全覆盖 |
5.6 提高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率 |
5.6.1 转变审计思路 |
5.6.2 加强审计结果披露 |
5.6.3 加强国有企业审计成果利用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进展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论文主要内容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
一、国家治理 |
二、国家审计 |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
一、国家治理理论 |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
第一节 现实困境 |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
第二节 生成机理 |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
四、利益协调困难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
三、组织关系厘定 |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
二、审计职能转型 |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
一、内生机制 |
二、外部机制 |
三、联接机制 |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3)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审计全覆盖研究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和创新之处 |
一、论文结构安排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审计全覆盖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审计 |
二、审计全覆盖 |
第二节 审计全覆盖相关理论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免疫系统理论 |
三、国家治理理论 |
第三章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的基本情况 |
一、永春县审计工作基本情况 |
二、永春县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完成情况 |
第二节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主要做法 |
一、分类管理审计对象 |
二、统筹结合审计项目计划 |
三、创新审计项目实施方式 |
第三节 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成效 |
一、构建制度体系明确审计全覆盖目标 |
二、横向审计监督面扩大 |
三、纵向审计监督线加深 |
四、审计全覆盖成果明显 |
第四章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存在的问题 |
一、审计全覆盖的对象和内容还存在盲区或空白 |
二、审计全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
三、审计全覆盖的成果利用不足 |
第二节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审计任务重且审计力量不足 |
二、审计的执行力度不够且审计效率低 |
三、审计整改检查力度不够且审计结果运用制度不够健全 |
第五章 国内基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全覆盖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基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全覆盖的实践做法 |
一、泗阳县加强审计对象管理 |
二、宜昌市西陵区优化工作机制 |
三、苏州市吴中区改革乡镇审计 |
第二节 国内基层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全覆盖的经验启示 |
一、统筹协调审计工作 |
二、加强审计与其他部门工作协作 |
三、加快推进基层审计机构改革 |
第六章 永春县实施审计全覆盖的对策 |
第一节 科学统筹审计工作 |
一、正确认识审计全覆盖的要求 |
二、健全完善审计工作制度 |
三、科学确定审计全覆盖的内容和工作方案 |
四、统筹整合人力资源 |
第二节 优化审计组织方式和技术方法 |
一、创新审计管理模式 |
二、有效整合审计全覆盖方式 |
三、创新审计全覆盖的技术 |
第三节 加强审计成果利用 |
一、加大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力度 |
二、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
三、强化审计与巡察等部门信息资源共享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美国与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对象与基本思路 |
1.2.1 研究对象 |
1.2.2 基本思路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
1.3.2 国内绩效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的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政府绩效审计的一般分析 |
2.1 绩效审计的内涵与目标 |
2.1.1 绩效审计的内涵 |
2.1.2 绩效审计的目标 |
2.2 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
2.2.1 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联系 |
2.2.2 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区别 |
2.3 绩效审计的体制类型与地位 |
2.3.1 绩效审计体制类型 |
2.3.2 绩效审计的地位 |
2.4 绩效审计的功能与作用 |
2.4.1 绩效审计功能 |
2.4.2 绩效审计的作用 |
第3章 绩效审计理论综述 |
3.1 绩效审计相关理论 |
3.1.1 绩效审计动因理论 |
3.1.2 制度变迁理论 |
3.2 绩效审计理论 |
3.2.1 绩效审计理论结构 |
3.2.2 绩效审计理论的发展趋势 |
第4章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
4.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变迁及其特点 |
4.1.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形成与发展的背景 |
4.1.2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变迁的过程 |
4.1.3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变迁的特点 |
4.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的变迁及其特点 |
4.2.1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形成与发展的背景 |
4.2.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变迁的过程 |
4.2.3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变迁的特点 |
4.3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变迁的影响因素比较 |
4.3.1 政治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 |
4.3.2 经济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 |
4.3.3 社会需求的影响因素比较 |
4.3.4 法律环境的影响因素比较 |
4.3.5 文化传统的影响因素比较 |
4.3.6 技术基础的影响因素比较 |
4.4 综合评析 |
第5章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比较分析 |
5.1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体制发展变化的比较 |
5.1.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发展变化 |
5.1.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体制的发展变化 |
5.1.3 比较分析 |
5.2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的比较 |
5.2.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
5.2.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
5.2.3 比较分析 |
5.3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机构人事安排及其职责的比较 |
5.3.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机构人事安排及其职责 |
5.3.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机构人事安排及其职责 |
5.3.3 比较分析 |
5.4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经费来源的比较 |
5.4.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经费来源 |
5.4.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经费来源 |
5.4.3 比较分析 |
5.5 综合评析 |
第6章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运行机制的比较分析 |
6.1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目标、范围的比较 |
6.1.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目标与范围 |
6.1.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目标与范围 |
6.1.3 比较分析 |
6.2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程序、质量控制的比较 |
6.2.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与质量控制 |
6.2.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的程序与质量控制 |
6.2.3 比较分析 |
6.3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的比较 |
6.3.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 |
6.3.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技术和方法 |
6.3.3 比较分析 |
6.4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报告的比较 |
6.4.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报告 |
6.4.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报告 |
6.4.3 比较分析 |
6.5 综合评析 |
第7章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功能及效果的比较 |
7.1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比较 |
7.1.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 |
7.1.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的功能 |
7.1.3 比较分析 |
7.2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效果的比较 |
7.2.1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 |
7.2.2 瑞典政府绩效审计的效果 |
7.2.3 比较分析 |
7.3 综合评析 |
第8章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缺陷及对我国的启示 |
8.1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与缺陷 |
8.1.1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经验 |
8.1.2 美瑞政府绩效审计的缺陷 |
8.1.3 结论 |
8.2 对我国的启示 |
8.2.1 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现状 |
8.2.2 我国与美瑞两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差别 |
8.2.3 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审计公开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审计公开及其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审计公开制度基础理论 |
2.1 审计公开制度相关概念 |
2.2 审计公开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3章 我国审计公开制度现状 |
3.1 审计公开的现有制度依据 |
3.2 我国审计公开制度实施的现状 |
第4章 我国审计公开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审计公开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2 成因分析 |
第5章 完善审计公开制度的对策 |
5.1 健全审计公开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 |
5.2 改革审计体制增强审计独立性 |
5.3 加强审计机关内部工作规范的建设 |
5.4 规范审计公开的内容、结构形式 |
5.5 建立审计公开的保障机制 |
5.6 完善审计保密制度 |
5.7 推动审计问责制度建设 |
5.8 建立良好的对外沟通制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审计公开有关法律法规 |
(7)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及我国之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主要观点和创新 |
第一章 政府绩效审计概述 |
第一节 政府绩效审计的相关概念 |
一、审计与绩效审计 |
二、政府审计、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 |
三、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 |
四、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 |
五、账项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 |
第二节 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与基本功能 |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 |
二、政府绩效审计的基本功能 |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和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 |
二、企业家政府理论 |
三、公共管理学的有关理论 |
四、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五、科学发展观 |
六、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理论 |
第二章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美国政府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一、政府审计的产生——1921年《预算与会计法案》 |
二、《预算和会计法案》的内容和意义 |
三、初期稽核为主的审计服务 |
四、美国审计体系、机构和职权 |
五、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美国现代政府绩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
一、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 |
二、加强政府管理的新理论的出现 |
三、克林顿的政府绩效评估运动 |
四、美国现代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 |
五、绩效审计成为世界审计的主流 |
第三章 美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建设 |
第一节 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基础 |
一、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
二、议会型的国家审计管理模式 |
三、完备的法制框架 |
四、健全的媒体监督 |
五、全民的民主意识 |
第二节 全面政府管理绩效的建立 |
一、克林顿的国家绩效评估和政府重塑 |
二、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
三、政府绩效评估对绩效审计的作用 |
第三节 职业道德和信用体系建设 |
一、法律层面的规定 |
二、审计对领导者影响因素的考量 |
第四章 美国现代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特点 |
第一节 充分风险评估基础上的审计战略眼光和前瞻性 |
一、政府审计的战略规划及修正机制 |
二、战略计划的制定以充分的风险评估为可靠依据 |
第二节 绩效审计标准及评估体系的完备性 |
一、绩效审计标准 |
二、绩效审计的评估体系 |
第三节 规避审计风险的制度性方法的科学性 |
一、对审计的风险格外关注 |
二、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制度的重要性 |
三、充分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
四、内部控制框架与政府审计的关系 |
五、强化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对规避审计风险的作用 |
第四节 对人力资本的高度重视 |
一、培育审计人员对职业的骄傲 |
二、加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 |
第五章 中国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客观条件 |
第一节 中国实施政府绩效审计的必然性 |
一、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客观要求 |
二、国际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 |
第二节 中国实施政府绩效审计的环境约束 |
一、行政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框架的不足 |
二、现有政府管理体制的弊端 |
三、现有政府决策机制的弊端 |
四、现有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弊端 |
第三节 产生问题的根源 |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 |
二、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对公共财政监督的弱化 |
三、不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管理和财政管理体制 |
四、监督主体的缺失 |
第六章 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 |
第一节 中国政府绩效审计的探索 |
一、深圳特区绩效审计的先行探索 |
二、全国范围绩效审计的开展 |
三、政府绩效审计探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完善绩效审计必备的政府环境 |
一、建立政府决策、执行、监督三位一体的协调和分离体制 |
二、建立更透明的政府 |
三、加快电子政府的建设 |
四、建立明晰的问责制度 |
五、建立和完善全社会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
第三节 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 |
一、美国公共预算体制对我国预算体制改革的启示 |
二、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绩效预算 |
三、进一步落实和发挥人大对预算的监督作用 |
第四节 建设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业务体系策略 |
一、提高审计的独立性,发挥审计的前瞻性作用 |
二、建立更加明晰而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发展战略 |
三、促进政府和企业建立科学和严密的内部控制制度 |
四、建立适应政府绩效管理和绩效审计的法律体系和审计指南 |
五、建立独立审计人员的责任和激励机制 |
六、以经济责任审计促绩效审计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9)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审计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与辨析 |
2.1.1 法制的内涵与外延 |
2.1.2 依法审计与审计法制建设的概念 |
2.1.3 依法审计与审计法制建设的关系 |
2.2 审计法制建设的理论依据 |
2.2.1 受托责任理论 |
2.2.2 保险理论 |
2.2.3 公共选择理论之政府失灵理论 |
2.2.4 国家治理免疫系统论 |
2.2.5 民主法治论 |
第三章 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现状 |
3.1 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历程 |
3.2 我国审计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
3.2.1 我国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 |
3.2.2 依法审计深入人心,社会环境逐步优化 |
3.3 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
3.3.1 依法审计的要求与审计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的矛盾 |
3.3.2 双重领导的审计体制与审计独立性发挥之间的矛盾 |
3.3.3 审计全覆盖的要求与审计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
3.3.4 审计执法主体资格与审计执法效力之间的矛盾 |
3.3.5 依法执审的要求与审计执法不严谨的矛盾 |
第四章 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实证分析——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 |
4.1 东昌府区案例的典型性 |
4.1.1 案例地区基本情况介绍 |
4.1.2 典型性分析 |
4.2 东昌府区审计局法制建设的经验 |
4.2.1 创新工作思路,严格审计执法检查,狠抓质量控制 |
4.2.2 规范审理程序,强化审计审理质量控制 |
4.2.3 加强审计人员职业化继续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 |
4.2.4 加大审计法制学习和宣传力度,优化审计法制环境 |
4.3 东昌府区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1 审计体制层面的问题及原因 |
4.3.2 法律法规运用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
4.3.3 审计机关自身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3.4 审计文化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
第五章 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法制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5.1 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法制建设的特点与经验 |
5.1.1 立法型的特点与经验 |
5.1.2 司法型的特点与经验 |
5.1.3 行政型的特点与经验 |
5.2 西方发达国家审计法制建设的启示 |
5.2.1 审计体制科学化 |
5.2.2 审计职权明确化 |
5.2.3 审计结果公开化 |
5.2.4 绩效审计法制化、科学化 |
第六章 我国加强基层审计法制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
6.1 完善体制、机制及法律制度建设 |
6.1.1 改革双重领导体制增强审计独立性 |
6.1.2 完善审计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
6.1.3 提高审计队伍职业水平和法制意识 |
6.1.4 加强社会普法宣传教育,优化审计环境 |
6.2 强化依法执审 |
6.2.1 审计监督的合法 |
6.2.2 审计程序的合法 |
6.2.3 审计评价的合法 |
6.2.4 审计处理处罚的合法 |
6.3 加强审计执法监督 |
6.3.1 改善外部环境,接受社会监督 |
6.3.2 严格执法检查,强化内部监督 |
参考文献 |
(一) 中文译着类 |
(二) 中文着作类 |
(三) 期刊类 |
(四) 学位论文 |
(五)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
致谢 |
附件 |
(10)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
1.1 论题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预期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及框架体系 |
1.3.1 预期研究目标 |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1.3.3 本文的框架结构 |
第2章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现代审计理论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的理论指导分析 |
2.1.1 现代审计理论的体系结构分析 |
2.1.2 中国审计文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的影响分析 |
2.1.3 我国国家审计体制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的制衡分析 |
2.2 国有资产监督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相关性分析 |
2.2.1 国有资产的范围及分类 |
2.2.2 审计监督与国有资产有效运营的关系 |
2.2.3 审计监督是国有资产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 |
2.2.4 审计监督对国有资产监督的作用机理 |
2.3 我国法律、法规及国家审计准则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规制分析 |
2.3.1 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规范的内容、层次及效力分析 |
2.3.2 审计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
2.3.3 法律法规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发展的规制分析 |
2.4 管理理论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影响 |
2.4.1 管理理论关于组织中管理层次的划分 |
2.4.2 管理环境的变迁与管理制度的演进 |
2.4.3 管理变化与审计模式的发展 |
2.4.4 针对不同管理层次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的特征 |
第3章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现状分析 |
3.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组织系统的运行分析 |
3.1.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状况 |
3.1.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组织管理分析 |
3.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与审计监督的协调问题分析 |
3.2.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趋势 |
3.2.2 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与审计监督之间的矛盾 |
3.2.3 审计监督与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协调 |
3.3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资源配置及利用问题分析 |
3.3.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力资源状况 |
3.3.2 湖南省审计机关经费保障情况 |
3.3.3 审计成果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
第4章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设计 |
4.1 国内外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经验及启示 |
4.1.1 国外有关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理论与实践 |
4.1.2 我国部分省市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分析 |
4.1.3 对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启示 |
4.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设计的环境分析及目标导向 |
4.2.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的环境分析 |
4.2.2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的目标导向 |
4.3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模式的框架体系及运行机理 |
4.3.1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规范化运行框架体系设计 |
4.3.2 优化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运行机理 |
第5章 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有效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
5.1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法律保障体系 |
5.1.1 构建审计法治建设框架 |
5.1.2 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
5.1.3 加强地方审计法规建设 |
5.2 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运用理论研究 |
5.2.1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
5.2.2 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目标 |
5.2.3 开展投资绩效审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
5.2.4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理论研究 |
5.3 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 |
5.3.1 审计工作质量的概念、内涵 |
5.3.2 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 |
5.3.3 提升审计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措施 |
第6章 案例分析: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竣工决算审计方案优化 |
6.1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简介 |
6.2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投资项目审计的运行状况 |
6.2.1 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 |
6.2.2 审计处理的结果 |
6.3 江垭水利枢纽工程审计方案的优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
四、胶南市审计局首次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和公布企业审计结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改革背景下国家审计相关问题研究[D]. 丁田. 天津大学, 2017(10)
- [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3]永春县审计全覆盖实施问题及对策研究[D]. 林燕珠. 华侨大学, 2020(01)
- [4]胶南市审计局首次在全市范围内通报和公布企业审计结果[J]. 韩明. 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 1998(12)
- [5]美国与瑞典政府绩效审计比较研究[D]. 曹宏举. 吉林大学, 2010(05)
- [6]审计公开制度研究[D]. 朱春燕. 复旦大学, 2013(03)
- [7]美国政府绩效审计及我国之借鉴[D]. 王丽萍. 武汉大学, 2009(05)
- [8]激流勇进——苏州市审计工作概览[J]. 陈鼎昌,徐五官,老农. 中国审计, 1995(04)
- [9]我国基层审计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以聊城市东昌府区审计局为例[D]. 李源. 山东大学, 2015(08)
- [10]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审计运行机制研究[D]. 连建平. 中南大学, 2004(06)
标签: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 政府审计; 审计质量; 审计局; 审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