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波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示波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示波器的现状及发展动向(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虎[1](2021)在《基于频域阻抗谱的电缆局部缺陷检测有效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缆对于电能以及通讯信号等的传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因局部老化或破损等缺陷加速绝缘性能的下降,甚至引发绝缘故障。电缆局部缺陷主要有因高温、强电场、水分侵入腐蚀、射线辐射等因素引起的老化,以及外部机械力拉伸、划伤、挤压以及外物刺入等造成的形变破损。电缆故障检测定位方法主要有阻抗电桥法、行波测距法和局部放电在线检测法等,但阻抗法现场操作复杂,行波法对缺陷段阻抗不匹配程度要求较高,局部放电信号一般比较微弱,传播路径复杂以及某些缺陷并不会发生局部放电。因此,目前的电缆局部缺陷检测方法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对基于电缆频域阻抗谱的局部缺陷诊断方法开展了研究,为电缆局部缺陷检测开拓了新的方向。本文在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基于频域阻抗谱的电缆局部老化、破损及受潮等缺陷检测定位的相关研究,深入探讨了该方法对于不同类型和程度局部破损缺陷检测的有效性,主要内容如下:根据传输线理论建立了电缆频域分布参数模型,获得了电缆首端频域阻抗谱和反射系数谱的解析计算模型。仿真分析了 100kHz~120MHz频带下的电缆频域阻抗谱的特征,阻抗谱随着频率的升高周期性地衰减振荡,并在谐振点幅值出现极大值,含有缺陷的反射系数谱以正常反射系数谱曲线为中心周期性波动,这些点能够敏感地反映电缆参数信息,表明该方法对电缆缺陷检测具有可行性。分别基于电缆绝缘复介电常数ε=ε1-jε2和屏蔽层破损系数k1、破损互感系数k2、破损容性系数k3构建了含有局部缺陷的电缆首端反射系数谱仿真模型。利用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从电缆首端反射系数谱实部提取等效时间分量2l/v,进而实现电缆局部缺陷的检测定位,某一长度电缆的缺陷定位取决于频带范围和采样有效点数,随着缺陷程度的加重,定位结果有明显的提升。搭建了基于电缆首端频域反射系数谱的局部缺陷检测定位的实验平台,对4根长度为9.9m的聚乙烯(PE)同轴射频电缆和1根长度为60m的YJV-8.7/15kV-1×35mm2XLPE电力电缆开展了局部破损及受潮缺陷的实验。利用陡脉冲发生器和示波器测量了电缆波速,通过改变频带范围、采样点数、信号强度以及设置多个位置不同程度的缺陷探究了本文方法对电缆缺陷检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电缆局部破损及受潮缺陷的准确定位,定位效果由频带范围和有效点数决定,提高测量频带可以增加有效点数。当满足最低频带和有效点数要求时,增加采样点数能有效提升定位效果。局部缺陷越严重,距离首端的距离越近,定位结果越明显。

刘玉洁[2](2021)在《棱镜式激光陀螺光强调谐曲线线形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偏频技术是激光陀螺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已经实用化的各种偏频技术引入了活动部件、非互易光学器件、谐振腔额外损耗等,这些因素影响着激光陀螺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棱镜式激光陀螺的环形光路由全反射棱镜构成,其避免了反射镜的后向散射对陀螺闭锁效应的影响,使其闭锁阈值变小。此外,研究发现当激光陀螺工作在特殊的双纵模非对称频率状态下,两纵模的振荡强度比满足确定的关系时,陀螺呈现自偏频状态,即:陀螺可以无偏频的检测出地球自转角速度的天向分量,陀螺闭锁消失,将该状态命名为双纵模自偏频状态。本文针对棱镜式激光陀螺双纵模自偏频现象的稳态化需求,研究对棱镜式激光陀螺光强调谐曲线的调控技术。利用半经典Lamb理论建立环形激光陀螺光强调谐曲线物理模型;根据等离子体色散函数,分析环形腔自洽模型中的Lamb系数,进而获得光强调谐曲线随频率参量、多普勒展宽等因素的变化关系。进一步,分析增益介质采取Ne双同位素、同位素配比、充气压力等因素对增益线形的调控作用。设计了以倏逝波为理论基础的光阑、合光棱镜,实现了腔损耗的精确控制。最终,从增益和损耗两方面实现对环形激光器光强调谐曲线线形的准确控制。实验搭建了激光陀螺光强调谐曲线实验平台,通过对激光陀螺腔内模态的扫描,检测环形激光器的光强调谐曲线,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该研究为激光陀螺在双纵模频率非对称位置处实现稳频奠定了基础。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半经典理论研究自洽场下的激光陀螺的光强调谐曲线的特点,该曲线是激光陀螺稳频的基准,调节光强调节曲线的斜率会直接影响稳频的精度。2.采用等离子体色散函数和Lamb系数,在谐振腔内不同配比Ne同位素的情况下,对光强调谐曲线的轮廓进行调控,通过增益和损耗两部分讨论研究光强调谐曲线,并设计了合理的光阑系统。3.从激光陀螺的闭锁效应入手,探究几种解决闭锁效应方式的主要原理,解决激光陀光强调谐曲线下的稳频工作状态。分析激光陀螺在双纵模自偏频状态下的特性,建立自偏频状态下的双纵模物理模型,通过小抖动稳频原理设计激光陀螺稳频实验平台。4.实验搭建双纵模自偏频光强调谐曲线实验平台,实验包含模态实时控制单元和模态实时检测单元,通过电子伺服系统控制谐振腔的腔长,对光强调谐曲线的外轮廓进行反馈调控,设计了验证性实验。

於帆[3](2021)在《矿用气体传感器自动测试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

林彦吕[4](2021)在《基于45°倾斜光纤光栅的全正色散掺镱光纤激光器研究》文中认为

王博[5](2021)在《四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硬件平台及底层软件设计》文中提出

王鹏举[6](2021)在《可编程数字电源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

苏晓雪[7](2021)在《在线原子分光光度仪元素灯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化工、生物等领域发展迅速的情况下,污水排放的问题也日益严重,污水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会对人的身体造成损害。原子分光光度仪作为一种实验室设备,可以精准的分析出样品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但存在浪费人力、时间、使用场地限制、不能保障数据的实时性等缺点。随着元素分析领域需求的增加,研制出一台符合“互联网+”的原子分光光度仪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研究的在线原子分光光度仪具有远程可控,自动化程度高,保障实时性等优点。论文主要对原子分光光度仪仪器中的元素灯模块与单色仪模块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仪器的功能需求,为元素灯模块与单色仪模块研究了一套硬件控制系统。选择LPC5411芯片为主控芯片,用于控制所有模块的运行。使用空心阴极灯作为特征光光源。设计了能量采集模块,使用光电倍增管采集特征光能量,改进了前置放大电路和滤波电路,克服了传统电路中元器件冗余的缺点。同时还设计了A/D转换电路。为了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自动增益调节电路、调零电路、单色仪的狭缝控制电路、波长控制电路。使用Simulink软件对主要电路进行了仿真。(2)针对系统的控制需求,研究了一套控制方案。阐述了LPC5411的双核通讯机制,在操作系统中完成了对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的移植。制定了采样任务、空心阴极灯点亮任务、调零任务等任务,使系统稳定运行。结合狭缝控制任务、波长控制任务、元素灯能量任务,保障了测量数据的精度,并为任务的执行制定了精准的时序。(3)针对旧版原子分光光度仪过滤噪声有限的问题,改进了处理数据的算法。使用自相关检测法处理检测到的数据,弥补了在噪声较大时滤波效果不理想的缺点,阐述了自相关检测法的原理和过程,比对了改进前后的滤波效果。使用示波器在放入样品前测量得到,放大电路输出的为幅值在1V左右的方波,波型平稳,含有的噪声较小。经过使用Matlab软件测试,自相关检测法在信噪比为0.01时也能较准确的还原波型。根据国标中的静态稳定性对仪器进行测试,本文研究的仪器基线稳定性30分钟内的瞬时噪声均在0.002Abs内,测试的六组汞灯波长精度与理论值相差最多的为0.37375nm,分辨率测试中汞灯谱线半宽度为0.16nm,锰灯两个峰值间的波谷能量值为0.25。以上三项指标均远小于国标中的规定。

尤达[8](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桂文华[9](2021)在《三维空间的局部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腾飞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蓬勃发展,也因此使得噪声污染加剧。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无处不在的噪声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如何有效地控制噪声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噪声控制技术是削弱和消除噪声的重要方法,因为传统的无源噪声控制技术无法应对低频噪声问题,有源噪声控制技术成为了解决中低频噪声的有效途径。现今的有源噪声控制产品大多是针对管道和佩戴耳机的人耳等特殊场景,对于一些应用性广泛的三维场景的降噪产品还不多。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有源噪声控制的原理出发,通过对典型结构和算法的分析,针对三维空间的局部区域有源噪声控制做了相关研究。为保证控制系统的稳定,采用离线辨识的方法估计次级通道的相关参数;以平衡算法的稳态误差与收敛速度为目的,通过归纳现有的三种变步长算法,总结出了基于特定函数的相关变步长算法的改进特性;针对一些实际场景中,误差传声器无法贴耳安放的问题,本文结合虚拟传声器技术对三维空间中局部有源噪声控制做了相关仿真试验,验证当误差传声器远离人耳一定距离时,是否还能实现以人耳为目标区域进行降噪;为了深入研究三维空间的有源降噪,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以DSP为核心的三维空间中局部双通道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系统基于达到最优降噪效果为目的,根据有源噪声控制系统对声信号的采集、处理与输出的要求,经过综合分析与对比,完成了传声器、扬声器和音频编解码器的选型,以及滤波电路、信号放大电路和功放电路的设计,此外还有控制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为验证本系统对中低频噪声的实际降噪效果,设计了室内三维空间的单频和双频噪声控制试验,使用测量仪器对距离耳朵3cm、5cm、8cm和10cm处降噪前后的声信号进行采集,对比前后的声场声压级变化,取得了良好的降噪效果。单频噪声控制试验中,测得的最大降噪量出现在距离耳朵5cm处,频率为850Hz时,最大值为13.95d B;双频噪声控制试验中,测得的最大降噪量出现在距离耳朵10cm处,频率为250&450Hz时,最大值为20.40d B。该试验表明,本文设计的三维空间的局部双通道有源控制系统能在一定的局部区域获得明显的降噪效果,为以后的三维空间有源降噪提供了参考,对降低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做出了努力。

王旋[10](2021)在《千米级以浅海洋多物理参量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的设计》文中提出海洋数据采集与传输工作是获取海洋数据的关键技术,是研究海洋能量、使海洋透明化的重要推动力。针对“基于MEMS技术的全海深湍流混合矩阵剖面观测仪器研究”这一项目中提出的在海底1000 m对温盐深仪(CTD)、MEMS湍流传感器、罗经传感器、姿态传感器数据进行采集的要求,本文设计了千米以浅海洋多物理参量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的方案,该系统能够实现这四种传感器的全数据采集、存储,并且将温盐深仪(CTD)、罗经传感器、姿态传感器数据进行实时传输,通过上位机对数据进行解析,实现温度、深度、盐度、电导率以及剖面仪的姿态等重要物理量的实时显示;设计抛载电路模块,结合上位机的重要物理参量的显示对子设备进行抛载;将剖面仪搭载的摄像头视频进行实时传输与保存,为剖面仪在500-1000 m处释放子设备做充分准备。文中将目前存在的各种长线传输的方式以及海洋数据观测的各种系统进行总结对比,结合项目技术指标与各种方式的优缺点,根据部分数据实时显示以及剖面仪需要搭载摄像头进行观测的需求,选用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保证了传输速率。该系统以FPGA为核心时序控制芯片,采用RS232数字接口实现对温度、深度、盐度和电导率以及三维姿态的数据采集;采用双通道同步模数转换芯片ADS8353,满足二维矢量MEMS湍流传感器中X与Y路数据的同步采集。所接收的数字量信号和模数转换采集速率各不相同,设计了可变长度的混合帧传输结构,实现了不同传输速率传感器的全数据采集,完成了剖面仪数据的实时传输与存储。该设计电路和数据帧结构传输模式已经应用于水池水库实验,且具备海洋环境下的测试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实时传输数据和存储回读数据无丢数乱码现象,验证了设计的可靠性,多参量数据同步采集装置在海洋观测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二、示波器的现状及发展动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示波器的现状及发展动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频域阻抗谱的电缆局部缺陷检测有效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缆整体老化状态评估方法
        1.2.2 电缆局部放电监测技术
        1.2.3 电缆局部缺陷诊断定位技术
    1.3 基于频变效应的电缆诊断及定位技术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电缆频域分布参数的缺陷检测理论分析
    2.1 传输线理论分析
    2.2 电缆分布参数的计算和验证
        2.2.1 电缆结构
        2.2.2 电缆分布电阻和电感的计算模型
        2.2.3 电缆分布电导和电容的计算模型
        2.2.4 基于COMSOL的分布参数仿真验证
    2.3 电缆首端频域阻抗谱
    2.4 电缆首端频域反射系数谱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ATLAB的电缆频域缺陷诊断仿真
    3.1 电缆局部缺陷定位频域方法的研究
        3.1.1 基于IFFT和首端反射谱的电缆缺陷诊断定位原理
        3.1.2 传播信号波速的测量
    3.2 不同类型的电缆缺陷仿真及定位
        3.2.1 电缆局部老化及其定位
        3.2.2 电缆外破挤压等故障及其定位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缆局部缺陷检测实验研究
    4.1 实验平台搭建
        4.1.1 矢量网络分析仪简介
        4.1.2 实验研究平台
    4.2 实验研究方法及缺陷制备
        4.2.1 实验步骤及方法
        4.2.2 局部破损缺陷制备
        4.2.3 局部破损受潮缺陷制备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3.1 频带范围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4.3.2 采样点数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4.3.3 信号强度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4.3.4 缺陷程度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4.3.5 多个位置缺陷的检测定位
        4.3.6 缺陷受潮对检测定位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棱镜式激光陀螺光强调谐曲线线形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激光陀螺的研究现状
        1.2.1 激光陀螺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激光陀螺偏频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2 全反射棱镜式激光陀螺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激光陀螺的特性研究
        2.1.1 Sagnac效应
        2.1.2 激光陀螺的基本结构
    2.2 激光陀螺的闭锁阈值
        2.2.1 闭锁效应
        2.2.2 闭锁成因
        2.2.3 解决闭锁效应的主要方法
    2.3 激光陀螺的偏频方案
        2.3.1 激光陀螺的偏频原理
        2.3.2 激光陀螺偏频技术
        2.3.3 激光陀螺不同偏频方案的优缺点
    2.4 本章小结
3 激光陀螺光强调谐曲线研究
    3.1 电磁场理论
    3.2 激光陀螺增益曲线
        3.2.1 自洽方程组
        3.2.2 等离子体色散函数
        3.2.3 Lamb系数
    3.3 激光陀螺光强调谐曲线
        3.3.1 Ne的同位素
        3.3.2 双同位素Ne的光强调谐曲线分析
        3.3.3 不同压强下光强调谐曲线分析
        3.3.4 不同压强下光强调谐曲线实验
    3.4 双纵模自偏频激光陀螺实验
        3.4.1 模态实时控制单元
        3.4.2 模态实时检测单元
        3.4.3 实验结果的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全反射棱镜式激光陀螺的限模技术
    4.1 激光陀螺的环形谐振腔结构
    4.2 激光陀螺谐振腔内的损耗
    4.3 间隙耦合器的理论分析
    4.4 光阑系统
    4.5 本章小结
5 全反射棱镜式激光陀螺的自偏频特性
    5.1 激光陀螺的自偏频现象
    5.2 激光陀螺的自偏频稳定条件
        5.2.1 谐振腔与模式
        5.2.2 稳频系统的工作原理
        5.2.3 稳频系统结构
    5.3 自偏频状态下的双纵模激光陀螺稳频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在线原子分光光度仪元素灯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原子分光光度仪概述
    2.1 原子分光光度计简介
        2.1.1 工作原理
        2.1.2 仪器工作流程
    2.2 总体设计方案
    2.3 光能检测模块概述
    2.4 扣除背景方法选择
    2.5 相关检测法
        2.5.1 自相关检测
        2.5.2 互相关检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能检测模块硬件方案
    3.1 光能检测模块硬件总体方案
    3.2 主要电路噪声分析
        3.2.1 光电倍增管噪声分析
        3.2.2 放大电路噪声分析
    3.3 元素灯控制电路
    3.4 增益调整电路
    3.5 光能检测电路
        3.5.1 光电倍增管连接电路
        3.5.2 放大滤波电路
        3.5.3 A/D转换电路
        3.5.4 调零电路
    3.6 步进电机驱动设计
    3.7 PCB布线规则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能检测模块软件实现
    4.1 整体控制实现
    4.2 操作系统移植
        4.2.1 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概述
        4.2.2 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的移植
        4.2.3 任务通讯
    4.3 系统通讯方案
        4.3.1 系统通讯实现
        4.3.2 双核通讯实现
        4.3.3 数据报文设计
    4.4 数据存储
        4.4.1 环形缓冲区概述
        4.4.2 环形缓冲区实现
    4.5 步进电机控制实现
    4.6 系统工作时序
        4.6.1 工作时序实现
        4.6.2 采样时序实现
    4.7 光能检测模块任务实现
        4.7.1 自动增益调整任务
        4.7.2 能量寻峰任务
        4.7.3 能量采集任务
        4.7.4 波长精度检测任务
        4.7.5 分辨率检测任务
    4.8 数据降噪处理
        4.8.1 离散自相关检测原理
        4.8.2 数据处理
    4.9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测试
    5.1 时序测试结果
        5.1.1 调零时序与空心阴极灯工作时序测试
        5.1.2 采样时序测试
    5.2 硬件信号测试结果
    5.3 寻峰测试
    5.4 静态稳定性测试
        5.4.1 基线稳定性
        5.4.2 波长精度
        5.4.3 分辨率检测
    5.5 样品浓度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9)三维空间的局部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有源噪声控制理论
    §2.1 有源噪声控制原理
    §2.2 室内空间声场特性
    §2.3 有源噪声控制系统
        §2.3.1 前馈式控制系统
        §2.3.2 反馈式控制系统
        §2.3.3 混合式控制系统
        §2.3.4 多通道控制系统
    §2.4 虚拟传感器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源噪声控制算法研究
    §3.1 自适应滤波器
    §3.2 有源噪声控制算法
        §3.2.1 最速下降算法
        §3.2.2 LMS算法
        §3.2.3 NLMS算法
        §3.2.4 Fx LMS算法
    §3.3 次级通道辨识
        §3.3.1 在线辨识
        §3.3.2 离线辨识
        §3.3.3 离线辨识结果
    §3.4 变步长方法研究
        §3.4.1 基于正态分布函数的变步长LMS算法
        §3.4.2 基于抽样函数的变步长LMS算法
        §3.4.3 基于箕舌线的变步LMS长算法
        §3.4.4 结合相邻的两个误差对箕舌线变步长LMS算法研究
        §3.4.5 对基于特定函数的变步长LMS算法总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虚拟传声器技术的研究
    4.1 结合虚拟传声器的有源噪声控制问题分析
    §4.2 结合虚拟传声器有源噪声控制
        §4.2.1 一阶差分预测法
        §4.2.2 虚拟传声器配置法
        §4.2.3 远程传声器技术
    §4.3 结合虚拟传声器的有源控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有源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结果分析
    §5.1 硬件设计
        §5.1.1 传声器选型及信号调理电路
        §5.1.2 扬声器选型及功率放大电路
        §5.1.3 MCU与音频编解码器的选型
    §5.2 软件设计
    §5.3 试验方案
    §5.4 试验结果
        §5.4.1 单频噪声控制试验
        §5.4.2 双频噪声控制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10)千米级以浅海洋多物理参量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长线传输研究现状
        1.3.2 海洋多参量数据采集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总体方案设计
    2.1 数据采集终端需求多样化分析
    2.2 数据采集传输装置的方案设计
    2.3 耐压仓结构模型
    2.4 四元数解算姿态
    2.5 本章小结
3 多物理参量采集与传输硬件系统设计
    3.1 硬件系统整体构成
    3.2 接口模块电路设计
        3.2.1 光耦隔离电路设计
        3.2.2 模数AD转换设计
        3.2.3 光模块设计
        3.2.4 通用数字接口设计
    3.3 MEMS湍流传感器放大滤波电路
    3.4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3.5 开关量模块电路设计
    3.6 电源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多物理参量采集与传输系统逻辑设计
    4.1 系统控制逻辑
    4.2 关键模块控制逻辑设计
        4.2.1 AD模块时序逻辑
        4.2.2 UART模块逻辑控制
        4.2.3 帧结构设计
    4.3 数据存储模块控制逻辑设计
        4.3.1 FIFO存储设计
        4.3.2 FLASH存储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性能验证及实验测试
    5.1 耐压仓的结构设计
        5.1.1 耐压仓结构尺寸计算与Comsol仿真
        5.1.2 耐压仓结构设计
    5.2 系统调试
        5.2.1 电池模块调试
        5.2.2 光模块调试测试结果
        5.2.3 ADS8353 模块调试
        5.2.4 MEMS湍流传感器前端放大电路调试
        5.2.5 系统联调
    5.3 水池水库环境下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示波器的现状及发展动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频域阻抗谱的电缆局部缺陷检测有效性的研究[D]. 马小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棱镜式激光陀螺光强调谐曲线线形调控技术研究[D]. 刘玉洁.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矿用气体传感器自动测试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D]. 於帆.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基于45°倾斜光纤光栅的全正色散掺镱光纤激光器研究[D]. 林彦吕. 上海大学, 2021
  • [5]四旋翼无人机飞控系统硬件平台及底层软件设计[D]. 王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1
  • [6]可编程数字电源系统研究与实现[D]. 王鹏举. 重庆邮电大学, 2021
  • [7]在线原子分光光度仪元素灯控制系统设计[D]. 苏晓雪. 沈阳化工大学, 2021
  • [8]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9]三维空间的局部有源噪声控制系统的研究[D]. 桂文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10]千米级以浅海洋多物理参量数据采集与传输装置的设计[D]. 王旋. 中北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示波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