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对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伍海泉,李天峰,付城[1](2021)在《如何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效率?——基于31个省级面板的混合分析》文中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能够推动社会进步,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依托,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效率,对于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构建中国特色理论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31个省份为样本,采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2015—2019年期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效率,构建三个维度五项指标的条件变量;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上述条件变量对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的影响,探索性地识别全面发展型、投资驱动型、规模导向型和质量驱动型四类提升高校科研效率的变量组合。结果表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效率的提升,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不同地区资源配置的异质性,高校可以分别从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调整科研经费结构、重视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扩大研究人员规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高质量发展。
夏玉元[2](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分析》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思政学科硕士生)是未来从事与本学科相关的理论研究、教育教学、宣传和党政部门实际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保证思政学科硕士生的培养质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切实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而提升思政学科硕士生的学术能力是提高思政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本文尝试运用实践调查方法从学生视角入手思考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基本内涵、现状与提升策略等问题。本文第一章主要是在总结概括学术界对硕士生学术能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进行简要论述,认为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能力、学科知识领地的拓展能力、学科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第二章通过整理与分析问卷数据,了解和掌握当前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分别从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角度剖析当前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不足的原因;第四章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调查从思政学科硕士生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获取能力、学科知识领地拓展能力、学科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入手,从培养单位、指导教师、学生自身三个层次进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提升对策。本研究把思政学科放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大系统里整体考量,在此基础上,寻找思政学科的独特性,并从学科独特性入手,概括出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由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获取能力、学科知识领地拓展能力、学科理论知识实践能力构成。同时,通过对思政学科硕士生的调查,得出当前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现状;并提出提升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三方面”策略,为思政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具有一定意义。
吴朵[3](2021)在《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比其他的社会制度更能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制度的要求,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具有显着的优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知、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着党的兴衰存亡。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回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和内容进行了阐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内涵和内容进行了阐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源与生成进行了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对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的总体情况、基本特点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运用类比归纳法,从性别的角度对男生与女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政治面貌的角度对党员、团员、群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学历层次的角度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从学科门类的角度,对人文社科类学生与自然科学类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当前,云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总体情况较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较为了解、充满自信、感受较深、较为认同,但是,也存在少数云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重视不够、了解不透、自信不足、感受不深、认同不高等问题。通过调研分析,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幻、一些国家的持续渗透、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思潮的激荡传播、制度优势的发挥不充分、社会利益矛盾的日益凸显、云南高校的复杂环境、思政工作效力不强、工作合力汇聚不足等因素,都影响着云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即坚持巩固和完善制度、严格执行和遵守制度、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系统研究和阐释制度优势、坚决维护和扞卫制度优势,积极营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的良好氛围,深入宣传制度优势、持续宣讲制度优势、认真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融入日常教育管理和“三全育人”格局、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宣传教育工作合力等路径,以进一步提升云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认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月[4](2021)在《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长期以来,“学术不端”是学术界较为敏感和关注的话题。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破坏了学术环境。对此,教育部、各高校均纷纷出台政策对其开展治理,越来越多的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出发进行探讨。本研究以“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质性研究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又采用量化研究对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开展验证性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对策建议。本研究包含绪论和正文两部分,正文部分又包含四个章节:绪论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已有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一章针对学术不端进行了理论探讨,分别针对核心概念、不同时期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和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是一项质性研究,旨在探索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素,针对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设计了访谈提纲并进行访谈,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以NVivo11为分析工具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因素包含了个人维度的学术理想、规范认知、学术能力、努力程度、个人压力,组织维度的导师指导、学术规范教育、学术管理制度、学术风气,社会维度的社会风气、作假途径、期刊审稿制度。第三章是一项量化研究,旨在对第二章质性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基于质性研究结果、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形成了研究模型并设计问卷、开展问卷调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科学导向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向中学术能力、规范认知、学术理想、学术管理制度、学术风气和努力程度共计6个因素通过了模型检验;关系导向学术不端行为意向中学术能力、个人压力、学术风气、导师指导和学术管理制度共计5个因素通过了模型检验。第四章从个人和组织两方面提出了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对策建议,个人方面应树立正确价值观、理性看待压力,自觉主动学习、提高学术能力;组织方面应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发挥引领作用,完善制度建设、发挥制度效能,优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学风。
霍宝锋,叶雨潇,何欢,刘若蕾[5](2021)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以天津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以天津大学1998—2019年期间发表在CSSCI期刊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为例,运用多种文献计量方法,从发文数量、学科分布、学院分布、研究主题、关键词频与共现等方面梳理了天津大学人文社科的发展现状。研究发现,天津大学在CSSCI期刊的发文数量呈现出前期增加而后期回落但逐渐稳定的趋势;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学科发文量较大;管理与经济学部、教育学院、建筑学院发文量较多。研究内容紧跟时代主题,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以及人口老龄化是学者们关注的主要问题。研究主题的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建筑学与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的交叉研究较为普遍。最后,以天津大学为例,提出了理工科高校发展人文社科的对策建议。
陈子慧[6](2021)在《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社会经济生活日益复杂、各种矛盾交织,政府决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为应对经济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的需求,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至关重要,而智库的兴起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智库建设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构成部分,探讨高校智库的建设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上海于2013年开始推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主的高校以各自的优势学科为基础,培育了多家上海高校智库,本文选取上海市首批成立的18家高校智库为主要案例,结合具体数据分析上海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对策,以此推动我国智库体系的创新发展和政府决策能力的提升。首先,本文对现有的高校智库文献进行综合评述,厘清相关概念阐释理论要点。其次,结合具体数据对上海高校智库的实体化与协同建设、管理体制与组织架构、人员配置、成果孕育方面进行现状分析,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上海高校智库的投入产出绩效进行评估,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上海高校智库存在前沿议题设置能力不足、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不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营销、尚未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梯队的问题。再次,运用比较研究法,选取国内外顶尖高校智库为案例,吸收英美两国智库和中国高校智库领军者的成功经验作为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经验启示。在上海数字化城市转型背景下,新兴技术对公共政策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上海高校智库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文指出上海高校智库应该顺应公共政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在人才、学科等知识资源方面的优势打造智能化智库。针对性地提出四方面的对策:一、智库的议题设置应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明确智库的发展定位、充分对接政府需求;二、建设智能化智库,发展基于数据信息和智能技术的专业化研究方法、建设智能化公共政策实验室、注重与新兴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三、重视研究成果的传播与营销,把线上平台作为智库成果推介的一种渠道、建立交互式门户网站搭建公众和政策的桥梁、高校智库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数据库;四、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建设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专业的运营团队、吸收学生参与智库工作、加强智库的国际合作。以此来提升上海高校智库服务地方政府决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能力。
朱永明[7](2020)在《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是学校体育教师的领路人,其专业发展是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重要变量,教师学习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是指存在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身上的学习生长力,是教师适应外部环境而通过不同途径,触发学习行为,不断提升各方面素质与能力的动态过程。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厘清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概念,梳理其内容结构,并选取六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为调查对象,从教师学习力现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的分析,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结论并提出对策。经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是:整体情况较好,女性教师学习力整体优于男性教师,女性教师的学习成果转化高于男性教师,其学习行为更具有理性化;青年教师学习力整体优于中老年教师,青年教师的学习动力显着高于其他年龄段的教师;普通院校教师学习力整体优于双一流院校的教师,高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更能促使教师学习;占据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体育教育教学教师学习力存在着弱化现象。2、江苏省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受多重因素影响:教师均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其内在因素是个人压力较大,教学科研繁重无暇学习,专业不同的限制与学术之间的竞争使得教师之间合作与交流不足,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外在因素是教师学习的宏观支持不足,学习资源分配不均、缺乏政策支持、无激励制度的鼓励;其二教师学习的微观支持不足,没有良好的教师学习场所,体育场地与学习资源仅能满足教学所用。对策:1、教师个体的对策:(1)树立教师职业理想,增强教师学习和工作的价值感;(2)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强化终身学习意识;(3)教学相长统筹学习和工作,有效提升学习效果。2、外部支持的对策:(1)多元学习模式的开设,拓宽教师学习渠道;(2)学习激励制度的设定,提升教师学习动力;(3)学习型高校氛围建设,营造教师学习环境;(4)学习评价体系的制定,保障教师学习信心。
郭瑞[8](2020)在《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机构,高校智库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的高校智库评价有助于检视高校智库建设中的问题,为高校智库的发展诊断号脉,明确标准及树立标杆,推动我国高校智库的良性互动及整体实力提升。我国对高校智库的评价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评价主体单一及多元评价主体合作的缺失、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性及共识度较低、评价结果的应用有待完善等问题制约了高校智库评价功能的发挥。因此,亟待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及其体系精准把脉我国高校智库发展问题。2014年2月10日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对高校智库评价提出“改进科研评价”的指示。2015年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强调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计划,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学科优势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及整体水平提升。以上文件为完善高校智库评价提供了顶层设计。本文在此背景下,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教育评估学,结合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构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问卷调查实证挖掘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理论工具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理论分析框架下将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高校智库评价中其他要素,共同促进高校智库评价问题的解决。最后基于建构的指标体系,抽样选取18所典型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评估结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并提出提升高校智库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由绪论、四章、结束语六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提出本文研究的立意和主旨。详细梳理学界对智库评价及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现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高校智库、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进行解释和界定。阐述本文运用的理论分析工具治理理论及第四代评估理论。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和价值取向。第一章,详细阐述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和理论分析框架。首先,对高校智库评价涵括的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工具维度、指标维度、结果维度等进行阐述。其次,通过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来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高校智库评价制度环境的诱导、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及解析进行详细论述。理论分析框架的搭建为下文实证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本部分设计调查方案,探求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相关机理。首先,对问卷设计、抽样方案、样本数据等进行阐述分析。其次,探求高校智库评价各维度对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的影响程度以及各个要素维度间的“耦合”关系。通过要素维度的相关分析发现:评价主体多元化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程度影响较大,说明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能促进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及共识性;评价工具中评价方式方法对评价指标科学程度的影响最大;评价制度完善程度对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和评价结果公信影响都较大;评价程序的完善对评价结果的公信影响较大,但对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影响较小。最后,本部分通过问卷调查挖掘高校智库评价面临的诸如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性及科学性有待提升、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等问题,并通过理论分析制约其完善的机理。第三章,基于第二章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及内在机理分析结合理论工具的指导,提出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科学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遵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改进科研评价”的政策导向及梳理智库评价、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政府部门、第三方评价机构、同行评议、高校智库、民众及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的价值诉求,完善评价工具的情况下,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而成。其次,阐述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初始集、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复次,通过问卷调查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取舍进行筛选、因子分析技术修正指标结构并对其进行赋权。最后,论述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第四章,基于第三章构建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科学抽样选取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制定评估表,详细说明评估标准及评分细则。分析18所高校智库的评价结果,挖掘样本高校智库存在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提出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结束语,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对评价过程中指标体系及评估标准的应用,工具理性的完善,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价主客体诉求等进行总结和回顾。最后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展望未来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可能的研究焦点。本文的创新主要如下:1、基于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建构高校智库评价的理论分析框架。目前学界较多运用知识管理理论、知识市场理论、公民参与理论、组织有效性理论来分析高校智库评价。本文运用治理理论、第四代评估理论搭建高校智库评价理论分析框架体系,对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和要件进行详细论述,将高校智库评价看做是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指标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分析要素维度间的关系,基于治理理论中“序参量”对其他要素的协同、整合,决定系统的演变甚至结果的功能,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作为高校智库评价中的“序参量”协同、整合其他要素维度,来发现和解决高校智库评价中的问题,以期探究高校智库评价系统的完善。2、研究视角及研究途径的创新。学界对高校智库评价的研究多关注指标体系的构建,对其他要素维度的研究和探讨关注较少,本文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以量化方式理性认知高校智库评价要素维度间的相关关系,探究评价主体维度、评价客体维度、评价工具维度、评价结果维度等,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构建的影响,挖掘各要素维度面临的问题,分析其制约完善的内在机理,以期达到显示、描述和推断被研究对象特征、趋势和规律性的相关目的,进而来论证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多维性和系统性,为高校智库评价中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证依据,这在当前的高校智库评价研究中较少出现。3、基于治理理论和第四代评估理论尊重、识别多元评价主体价值倾向,完善高校智库评价工具理性的导向下,建构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当前对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多基于单一评价主体的价值倾向而建立,而智库对于政府及社会影响程度的评判话语权实质应掌握在“用户手中”,“决策用户”的认可程度决定其价值的体现。本文通过文献梳理、问卷调查和相关访谈,尝试聚焦高校智库的用户主体如政府、媒体、社会公众、利益相关方,潜在评价主体中同行评议、第三方评价机构乃至高校智库本身等,他们对高校智库评价的价值理念,结合高校智库的功能和特征,建构涵括“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政府影响力、智库的对外合作交流情况、智库的组织情况”等共34个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集,通过因子分析技术的修正,最终确定了涵括“智库投入及平台建设因子、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因子、智库合作和对外交流因子、智库学术生产能力因子”五个一级评价指标及29个二级指标在内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而得的定量指标结构能够回应高校智库的各项功能,为衡量高校智库各项影响力的实现提供可供参考的维度。为完善评价方式,经过问卷调查的筛选确定11个定性指标集来弥补定量指标的不足。4、系统分析高校智库评价结果、总结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往高校智库评价研究多关注评价结果的排名,较少关注评价结果的分析、总结及探讨。本文通过科学抽样对18所高校智库进行实证评估,分析样本高校智库在基础建设、运营管理、影响力实现等方面的情况,挖掘出样本高校智库在实体化建设及内部组织管理不完善,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的实现程度较低,高校智库学科间的协同有待进一步深化等问题。并参考评价指标提出:深化高校智库的实体化建设,完善高校智库的支撑体系;完善高校智库成果发布与转化机制,提升高校智库政府及社会影响力;从学科、项目、人员等方面深化高校智库的协同,扩大对外合作和交流等对策和建议。
汪智佳[9](2020)在《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术评价始终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从评价政策到评价实践探索,质量优先的评价导向愈加明显。一方面,评价政策多次强调学术质量与创新性,以质量为导向的代表作或代表性成果评价频频出现于评价政策中。另一方面,不少一流大学将代表作评价引入教师职称评审活动来选拔符合或优于任职条件的优秀教师,探索建立代表作评价制度。代表作评价制度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实施成为学术评价发展的重点。然而理论研究的薄弱与实践现状的未知导致代表作评价制度化进程缓慢,制度优越性并不明显。由此,本文遵循“厘清基本问题——考察实施现状——分析影响因素——构建制度体系”的研究思路开展代表作评价研究。具体来说,首先,在界定代表作评价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代表作评价的重要作用和应用范围,对代表作评价的基本问题形成清晰认识,并确定研究基础和研究范围。其次,基于20所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现状考察,发现其具有共同特征:职称评审指导思想重视质量、贡献与代表作;职称申请材料明确要求代表作数量与形式;规定代表作外审专家数量与遴选标准及评议结果的运用;在同行专家鉴定表中设置代表作相关评价要点;回避与匿名评审制度、申诉制度及纪律规定保障评价公正性。但也存在相应问题:一是资源分配目的突出而学术发展目的没有得以落实;二是代表作的数量与形式规定较为散乱且辅证说明要求较少;三是同行专家数量设置与遴选标准不够科学和全面;四是评价标准缺乏完整性与逻辑性且混淆研究工作评价;五是申诉制度与纪律规定不完善,且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松弛。再次,分析代表作评价实施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发现:代表作自身的复杂性增加了评价工作的难度;同行评议制度的不完善影响代表作评价的公正性;不良文化环境制约着代表作评价的质量导向。最后,基于代表作评价的现存问题与制约因素,引入“全评价”理论建立系统、科学的代表作评价体系:在评价目的上,以“提升学术质量、促进学术创新”为核心目的;在评价主体上,以校内外学术同行为主,行政主体为辅;在评价客体上,成果数量与形式规定坚持分类原则、科学性与包容性;在评价标准上,从严谨性、创新性、价值与贡献以及影响力出发,构建四维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上,传统计量指标与替代计量指标辅助同行评价;在评价制度方面,建立完善同行评议运行机制和评审监督制度。至此,形成评价目的、主体、客体、标准、方法与制度六位一体的代表作评价体系,促进代表作评价的优化与进一步制度化。
陈宇航[10](2020)在《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社科学报是学术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反映着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办好高校社科学报对于繁荣社会科学文化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影响力作为学术界衡量学术期刊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社科学报的专业性与权威性程度。截至2019年,河南省高校综合性学报34家,社会科学版学报仅13家,与综合性学报相比数量少。分析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影响力的发展水平,能够为推动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以及社会科学工作的进步寻找着力点。对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的研究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法,以“文献集中离散定律”与“引文集中定律”为理论支撑;以“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为评价标准;就评价指标而言,选用学术期刊评价指标的影响因子、基金论文比、web即年下载率进行数据比较,数据来源为“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为保证数据的时效性,时间选取为2015—2019年。一方面,将河南省与北京市、湖北省、湖南省等省市的高校社科学报近五年入选“三大核心”期刊来源目录的数量进行对比,发现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中仅《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及《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连续五年评选为核心期刊,但与其他省份相比数量较少,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中影响力水平处于较低的位置。另一方面,对省内各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进行比较,得出结论各高校学报间影响力分布不均,尤其是重点院校与专科院校之间差距较大。通过省外与省内的双重比较分析,能够发现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影响力整体水平偏低。面对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总体偏低的问题,亟需找出优化路径以提升学报影响力:通过打造特色栏目带动期刊发展;加强编辑选题策划能力,注重对学报学术质量的提升;稳定作者团队,向专家学者诚心约稿,增加优质稿源;发挥高校优势学科,利用高校优势以提高学报知名度;搭建网络平台,增加用户多元性,提升学术传播力。
二、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对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如何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效率?——基于31个省级面板的混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
(一)文献综述 |
(二)分析框架 |
三、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数据和变量选取 |
第一,变量数据来源。 |
第二,结果变量设计。 |
第三,条件变量设计。 |
四、实证分析 |
(一)科研效率评价分析 |
(二)科研效率提升的组态分析 |
第一,变量赋值。 |
第二,单因素必要性分析。 |
第三,结果组态分析。 |
第四,敏感性检验。 |
五、政策建议 |
(一)全面发展型高校应完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部管理制度 |
(二)投资驱动型高校应调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经费结构 |
(三)规模导向型高校应重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引进 |
(四)质量驱动型高校应适当扩张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人员规模 |
六、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局限性与展望 |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当前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培养理论 |
(三)关键能力理论 |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基本内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学术能力 |
二、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 |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的构成 |
一、学科基础理论知识的获取能力 |
二、学科知识领地的拓展能力 |
三、学科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 |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
一、调查方法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对象 |
四、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生学术能力现状分析 |
一、认同基础理论获取的重要性,但缺乏踏实的行动 |
二、具有新知识探索意识,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 |
三、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但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强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培养单位的因素 |
一、课程设置有待完善 |
二、学术支持力度较小 |
三、学术环境有待优化 |
第二节 指导教师的因素 |
一、少数导师对硕士生学术能力提升重视程度不够 |
二、少部分导师因多种原因导致指导学生精力不足 |
三、极少数导师的指导效果不明显 |
第三节 学生自身的因素 |
一、跨专业硕士生基础薄弱 |
二、部分硕士生学术意识淡薄 |
三、主动联系导师的积极性不高 |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对策 |
第一节 全方位强化硕士生基础理论知识获取能力 |
一、优化核心课程设置,重视基础性与前沿性相结合 |
二、提高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增强指导艺术和水平 |
三、明确学术目标,坚定学术志趣 |
第二节 深层次发掘硕士生知识领地拓展能力 |
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
二、切实发挥导师的学术引领与示范作用 |
三、自觉增强理论联系实际意识,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
第三节 多渠道提升硕士生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
一、秉持“实践出真知”理念,创造实践锻炼机会 |
二、导师依据培养需要,加强硕士生实践训练 |
三、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增强理论运用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的理论考察 |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势的内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源及生成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源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生成 |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 |
一、制度认同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 |
第三章 云南高校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制度优势认同的总体情况 |
一、多数学生对制度优势较为重视 |
二、多数学生对制度优势较为了解 |
三、多数学生对制度优势充满自信 |
四、多数学生对制度优势感受较深 |
五、多数学生对制度优势较为认同 |
第二节 制度优势认同存在的问题 |
一、少数学生对制度优势重视不够 |
二、少数学生对制度优势了解不透 |
三、少数学生对制度优势自信不足 |
四、少数学生对制度优势感受不深 |
五、少数学生对制度优势认同不高 |
第四章 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
第一节 制度优势认同的影响因素 |
一、国际形势变幻和西方国家渗透 |
二、新兴媒体发展和社会思潮激荡 |
三、环境复杂和社会利益矛盾显现 |
四、思政工作效力和合力汇聚不足 |
第二节 制度优势认同的提升路径 |
一、坚持巩固和完善制度优势 |
二、系统阐释和扞卫制度优势 |
三、深入宣传和宣讲制度优势 |
四、推进制度优势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 |
五、推进制度优势融入“三全育人”格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4)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政策背景 |
(二)现实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文献综述 |
(一)文献的检索情况 |
(二)学术不端行为相关概念的研究 |
(三)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表现的研究 |
(四)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
(五)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研究 |
(六)已有研究述评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解析 |
一、学术与不端的概念 |
二、学术不端行为的概念 |
第二节 不同时期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回溯 |
一、科学建制前的学术不端行为 |
二、科学建制后科学工作者的学术不端行为 |
第三节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归因理论 |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
三、计划行为理论 |
第二章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设计 |
一、质性研究目的 |
二、质性研究方法与分析工具 |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资料收集 |
第二节 质性研究数据分析 |
一、访谈资料的扎根分析过程 |
二、理论饱和度检验 |
三、初步研究模型阐释 |
第三章 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的量化研究 |
第一节 问卷设计过程 |
一、变量定义 |
二、研究假设提出与正式模型形成 |
三、变量的测量 |
四、预调查的实施 |
五、正式调查的实施 |
六、正式调查的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假设检验结果与讨论 |
一、假设检验结果 |
二、影响因素讨论 |
第四章 对策建议与研究反思 |
第一节 对策建议 |
一、个人维度 |
二、组织维度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以天津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方法 |
二、文献计量分析与结果 |
1. 整体情况 |
2. 跨学科及跨学院合作情况 |
三、关键词词频与共现分析 |
1. 整体情况 |
2. 经济学 |
3. 管理学 |
4. 教育学 |
5. 统计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6.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7. 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8. 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9. 法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0. 艺术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1. 政治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2. 哲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3. 社会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4. 马克思主义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 5. 语言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6.民族学与文化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7.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8.文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19.历史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20.心理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21.体育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22.宗教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23.考古学学科关键词分布特征 |
四、结语 |
1. 研究结论 |
2. 对策建议 |
3. 研究局限 |
(6)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智库 |
2.1.2 高校智库 |
2.2 理论基础 |
2.2.1 治理理论 |
2.2.2 政策过程理论 |
2.2.3 知识运用理论 |
3 上海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上海高校智库的数量及分布 |
3.2 上海高校智库的建设现状 |
3.2.1 智库实体化与协同化发展 |
3.2.2 智库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
3.2.3 智库的人员结构 |
3.2.4 智库的研究成果孕育转化形式 |
3.3 上海高校智库参与政府决策的主要方式 |
3.3.1 智库成员担任政府决策咨询专家 |
3.3.2 参与政策文本的起草 |
3.3.3 递交内参和决策咨询报告 |
3.3.4 承担政府课题研究 |
3.3.5 给政府官员培训授课 |
3.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上海高校智库绩效评价 |
3.4.1 研究方法 |
3.4.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3.4.3 实证分析 |
3.4.4 主要研究结论 |
3.5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 |
3.5.1 前沿议题设置能力不足 |
3.5.2 对新兴技术的应用能力较弱 |
3.5.3 不重视研究成果的推广与营销 |
3.5.4 尚未建立起合理的人才梯队 |
4 国内外高校智库的建设经验借鉴 |
4.1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事务与外交战略研究中心 |
4.1.1 LSE-IDEAS的发展历程 |
4.1.2 科学的组织建制和健全的财务制度 |
4.1.3 汇集外交政策领域的顶尖学者和实践者 |
4.1.4 通过硕士项目培养国际高级管理人才 |
4.2 莱斯大学贝克公共政策研究所 |
4.2.1 全球能源与资源政策领域的专业智库 |
4.2.2 与政府关系紧密 |
4.2.3 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实践平台 |
4.3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
4.3.1 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
4.3.2 汇集国内外顶级经济学家 |
4.3.3 人才培养计划涵盖本硕博三个阶段 |
4.4 对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经验启示 |
4.4.1 充足经费来源是高校智库稳定运行的重要保证 |
4.4.2 国际化发展是实现高校智库“公共外交”职能的重要途经 |
4.4.3 与政府部门的密切互动是高校智库发挥决策影响力有力推手 |
5 推进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的对策 |
5.1 智库议题设置应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
5.1.1 明确智库的发展定位 |
5.1.2 智库的研究应充分对接政府的需求 |
5.2 推进智库智能化建设 |
5.2.1 发展基于数据信息和智能技术的专业化研究方法 |
5.2.2 建设智能化公共政策实验室 |
5.2.3 注重与新兴技术学科的交叉融合 |
5.3 重视研究成果的传播和营销 |
5.3.1 把线上平台作为智库成果推介的一种渠道 |
5.3.2 交互式门户网站搭建公众和政策的桥梁 |
5.3.3 高校智库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数据库 |
5.4 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 |
5.4.1 建设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和专业的运营团队 |
5.4.2 吸收学生参与智库工作 |
5.4.3 加强智库的国际合作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依据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 |
2.3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研究思路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的差异性分析 |
4.3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影响因素分析 |
4.4 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结果讨论 |
5 结论与对策 |
5.1 结论 |
5.2 对策 |
5.2.1 教师个体的对策 |
5.2.2 外部支持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一) 选题缘起 |
(二)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 国内外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
(二) 我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的发展与聚焦 |
(三) 研究文献评述及进一步扩展的空间 |
三、核心概念 |
(一) 高校智库 |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内涵 |
四、理论分析工具 |
(一) 治理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
(二) 第四代评估理论及其应用阐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创新 |
(三) 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
第一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及理论分析框架 |
一、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与制度环境 |
(一) 高校智库评价的要素维度 |
(二) 高校智库评价的制度环境 |
二、理论分析框架构建的前提 |
(一) 制度环境的诱导 |
(二) 治理主体协作的动力和基础 |
(三) 治理主体的多元诉求和资源互赖 |
(四) 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存在 |
三、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与解析 |
(一)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构建 |
(二) 高校智库评价分析框架的解析 |
第二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审视 |
一、调研方案设计 |
(一)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问卷设计 |
(二) 抽样方案与样本规模的估计 |
(三) 问卷的发放与数据收集 |
二、数据分析 |
(一) 问卷的描述性统计 |
(二)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三) 要素维度的相关关系 |
三、高校智库评价的问题表征 |
(一) 高校智库评价主体单一,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共识性 |
(二) 对高校智库分类评价不完善,降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程度 |
(三) 评价工具理性不完善,降低评价过程的公信力 |
(四) 评价结果应用不完善,降低评价功能的有效性 |
四、制约高校智库评价完善的内在机理 |
(一) 多元评价主体协同与合作的缺失 |
(二) 评价偏好不一致,价值冲突与价值均衡共存 |
(三) 制度规范的缺失,弱化智库评价的共识性 |
(四) 信息不对称,降低评价结果的科学及共享 |
第三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指标体系建构 |
一、响应式聚焦,树立高校智库评价导向 |
(一) 关注多元评价主体价值诉求 |
(二) 完善评价工具理性 |
(三) 遵循指标体系多维性及动态发展的规律 |
二、确定指标体系选取的原则 |
(一) 系统原则 |
(二) 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及特殊指标互为补充的原则 |
(三) 简明性原则 |
(四) 可操作性原则 |
(五) 公平、公正、公开原则 |
三、指标体系初始集设置的阐释和说明 |
(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程序 |
(二) 定量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
(三) 定性指标体系初始集的设置 |
四、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及相关描述性统计 |
(一) 指标体系的问卷设计 |
(二) 相关描述性统计 |
五、指标体系的实证检验 |
(一) 因子分析 |
(二) 定量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 |
(三) 定量指标体系的修正 |
(四) 定量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五) 定性指标体系的筛选 |
六、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及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
(一) 指标体系对高校智库的功能回应 |
(二)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高校智库评价的实证评估 |
一、评估标准的制定 |
(一) 评估表的制定 |
(二) 评估标准及评估细则 |
二、基于18所高校智库的数据采集 |
(一) 样本容量 |
(二) 样本选取 |
(三)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三、评估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
(一) 总分及一级指标得分分析 |
(二) 二级指标得分分析 |
(三) 三级指标得分分析 |
四、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及提升的策略路径 |
(一) 高校智库面临的问题 |
(二) 高校智库提升的策略路径 |
结束语 |
一、研究总结 |
二、研究不足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校智库评价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校智库评价指标体系的调查问卷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的论文情况及科研情况 |
后记 |
(9)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代表作评价的基本概述 |
2.1 代表作评价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大学教师 |
2.1.2 评价制度 |
2.1.3 代表作 |
2.1.4 代表作评价 |
2.2 代表作评价的重要作用 |
2.2.1 促进分类原则的落实与深化 |
2.2.2 回归与重视同行评议的质量 |
2.2.3 推动学术职业专业化与发展 |
2.3 代表作评价的应用范围 |
2.3.1 大学教师职称评审活动 |
2.3.2 高层次人才选拔计划 |
2.3.3 基金申报与项目评审 |
2.3.4 学术评奖与评优工作 |
第3章 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现状考察 |
3.1 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整体审视 |
3.1.1 职称评审指导思想强调质量、贡献与代表作 |
3.1.2 明确职称申请材料中的代表作提交数量与形式要求 |
3.1.3 规定代表作外审专家数量与标准及评议结果的运用 |
3.1.4 在同行专家鉴定表中设置代表作相关评价要点 |
3.1.5 回避、匿名与申诉制度及纪律规定保障评价公正性 |
3.2 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问题剖析 |
3.2.1 资源分配目的突出而学术发展目的未得到落实 |
3.2.2 代表作的数量与形式规定较为散乱且辅证要求少 |
3.2.3 同行专家数量设置与遴选标准不够科学和全面 |
3.2.4 评价标准缺乏完整性与逻辑性并混淆研究工作评价 |
3.2.5 申诉制度与纪律规定不完善且内部和社会监督松弛 |
第4章 代表作评价实施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代表作的复杂性增加评价工作难度 |
4.1.1 代表作数量与形式难以界定 |
4.1.2 代表作性质与内容具有复杂性 |
4.2 不完善的同行评议制度影响评价公正性 |
4.2.1 缺乏公正、权威的学术共同体 |
4.2.2 同行评议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健全 |
4.3 不良文化环境制约质量评价导向 |
4.3.1 社会环境:圈子文化的渗透 |
4.3.2 管理环境:行政权力的泛化 |
4.3.3 学术环境:“权”“利”主义的滋生 |
第5章 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体系构建 |
5.1 全评价理论的引入及其应用的可行性 |
5.1.1 全评价理论简介 |
5.1.2 全评价理论应用的可行性 |
5.2 基于全评价理论的代表作评价体系构建 |
5.2.1 以“提升学术质量,推动学术创新”为核心目的 |
5.2.2 坚持以校内外学术同行为主辅以行政主体 |
5.2.3 成果数量与形式界定坚持分类原则、科学性和包容性 |
5.2.4 构建严谨、创新、贡献与影响力四维评价指标体系 |
5.2.5 传统计量指标与替代计量指标辅助同行评议 |
5.2.6 建立完善同行评议运行机制和评审监督制度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学术影响力及其评价标准介绍 |
一、学术影响力 |
二、评价指标选取 |
三、“三大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
(一)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评价体系 |
(二)中文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
(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评价体系 |
小结 |
第二章 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状况及影响力比较 |
一、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总体状况 |
(一)地域分布 |
(二)期刊层次情况 |
(三)刊期情况 |
二、河南省与其他省市高校社科学报影响力比较 |
(一)“CSSCI”来源期刊目录占比情况 |
(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占比情况 |
(三)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占比情况 |
三、河南省内各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比较 |
(一)影响因子分析 |
(二)Web即年下载率分析 |
(三)基金论文比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提升策略 |
一、培育特色栏目,推动期刊发展 |
二、提高编辑素质,注重学术质量 |
三、稳定作者队伍,增加优质稿源 |
四、利用优势学科,扩大学报影响力 |
五、搭建网络平台,提升学术传播力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应用研究对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如何提升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效率?——基于31个省级面板的混合分析[J]. 伍海泉,李天峰,付城. 现代大学教育, 2021(06)
-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提升研究 ——基于学生视角的调查分析[D]. 夏玉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3]云南高校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认同研究[D]. 吴朵.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4]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D]. 高月.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发展:以天津大学为例[J]. 霍宝锋,叶雨潇,何欢,刘若蕾.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6]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研究[D]. 陈子慧. 东华大学, 2021(12)
- [7]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学习力现状及对策研究[D]. 朱永明. 苏州大学, 2020(03)
- [8]中国高校智库评价研究[D]. 郭瑞.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9]一流大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代表作评价研究[D]. 汪智佳.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河南省高校社科学报学术影响力研究[D]. 陈宇航. 河南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