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金属厂大功率汽轮机生产技术开发

列宁格勒金属厂大功率汽轮机生产技术开发

一、列宁格勒金属工厂大功率汽轮机生产工艺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Solomykov Aleksandr[1](2020)在《核能供热的中俄比较及基本热负荷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集中供热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节能减排压力随之增加。目前,中国面临着调整能源结构和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寻找有效、可靠、经济的清洁供热能源的相关课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核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清洁能源,其环保性、高能量密度性以及稳定性等优势是核能供热技术研究的起点。目前,中国核能供热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标准规范等各方面都亟待开展系列深入的研究。首先,详细梳理了俄罗斯与中国核能供热技术发展的历程。将俄罗斯的核能供热归纳为五个发展阶段,中国有四种核能供热技术在不同时期得到发展。分析了俄罗斯核能供热关键技术及其主要技术参数,包括AST-500反应堆的低温核能供热、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供热以及目前世界领先的漂浮式核能热电厂,并与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及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供热技术进行了对比,指出俄罗斯目前核能供热技术以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供热为主;给出了俄罗斯和中国未来核能供热战略政策的对比;对与核能供热密切相关的长输供热管网技术也进行了比对分析;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核电站通风技术标准进行了对比研究,梳理了两国相关标准体系,进行了中俄两国核电站通风技术标准化相互借鉴探析,为进一步完善两国核电站暖通空调标准及防火规范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中国和俄罗斯在核能供热领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俄罗斯成熟的核能热电联产技术和经验对中国发展核能供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其次,研究了低温核能供热堆最佳基本热负荷比例。在分析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供需矛盾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反应堆功率调节范围及热负荷延续时间图的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比例确定方法。在低温核能供热堆功率条件而范围为20%时,以东北地区典型城市为例,计算出低温核能供热堆最佳基本热负荷比例为0.30.5。针对中国非供暖期集中供热负荷较低的问题,提出提高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因子的措施,包括跨季节蓄热系统、供热及海水淡化联供以及冷热联产技术。再次,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RPES)建立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研究了核能热电联产的优化基本热负荷。通过对常规热电厂与核能热电厂评价指标的综合分析,以核能热电联产系统的最大一次能源相对节能率作为目标函数,建立了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同时,建立了核能热电联产系统的能耗及供热量等重要参数的计算方法;对核能热电联产最佳热化系数进行多因素多水平正交试验分析,确定了核能热电联产最佳热化系数的关键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对中国北方集中供热区的92座城市进行了主要影响因素对核电站供热系统最佳热化系数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6个主要条件参数中,供暖热负荷延续时间曲线的无因次量β与最佳热化系数相关度最高。得到了在不同影响因素变化范围内的最佳热化系数回归公式。在不考虑常年性热负荷条件下,综合考虑其他主要影响因素,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模型估算的核电站供热系统最佳热化系数范围为0.6130.735。

李嘉伟[2](2019)在《汽轮机转子枞树型轮槽切削工艺及刀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电力能源成为工业的重要支柱,世界各国相继发展电力工业,汽轮机发电机组具有发电功率大、运行平稳等特点,对我国电力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枞树型轮槽属于汽轮机转子低压级末段难加工轮槽,长期处于交变载荷及热应力等恶劣状态下运行,型线复杂且精度高,轮槽的加工质量直接决定汽轮机的寿命与性能。因此,枞树型轮槽铣削加工研究成为热点。由于传统工艺无法满足圆弧形轮槽,并且转子主轴材料采用新材料,其加工性能较差,加工时轮槽内积累热量高,加工难度大。因此,选择新的切削工艺和保证刀具的加工精度是确保轮槽加工质量的关键。本文阐明了金属切削原理以及有限元理论,提出了两种枞树型轮槽铣削工艺方案和铣刀涂层方案,通过分析研究轮槽的结构和材料等因素对工序进行分配,根据多项重要指标比较选择合理的工艺方案。研究了新型转子钢铣削加工的材料本构模型以及热-力耦合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建立两种涂层方案下铣削模型、网格细化模型、铣刀摩擦磨损模型、导热模型和重要参数的选取与设定,基于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分析,选择了合适的涂层方案。简述了轮槽铣刀的磨损与耐用度,以铣刀磨损量作为优化目标,铣削参数及摩擦系数等作为水平因素,设计正交试验方,采用合理的分析方法,得到最优组。通过等效转化,着重研究二维模型中刀具几何角度对加工的影响,指导刀具设计。最后结合企业试验,对铣刀涂层进行制备,采用Ingersoll整体机床对枞树型轮槽进行铣削试验,观测刀具磨损形态,通过对数值模拟以及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判断切削仿真结果的可靠性。

孙跃杰[3](2016)在《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对于近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仍然处于推进“遗产化”的过程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受到关注,得到保护,从地方政府、学界到设计界都在不断探索如何“活态”的保护这些城市文化特色,但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工业遗产认识的仍然存在明显的滞后,特别是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设的工业项目,“156项目”是我国现代工业的开端和奠基,它特有的时代特色、历史价值、社会文化价值与科技价值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挖掘。洛阳一直以古都着称,新中国成立后,洛阳以“新兴工业城市”的定位成为河南省内首屈一指的工业基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八个新兴重点工业城市之一。“一五”时期的“156项”工程有6个项目落户洛阳,涉及奠定新中国工业基础的能源电力行业、机械制造行业和有色金属行业三大行业,其产品为新中国的工业、农业做出过杰出贡献。其内部有严谨的居住、教育、商业、科研用地规划,至今保存有相对完整的城市肌理和风貌建筑。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群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可以为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奠定基础,也可为全面深入我国现代工业遗产研究领域提供参考。本文梳理了洛阳作为依托于6个国家156重点项目而规划建成的新兴工业城市的历史和六个156项目的建设历史,分析了作为工业遗产群的洛阳涧西现代工业遗产的构成和现状,从工业遗产群的角度推进对于洛阳156工业遗产整体性的遗产化认知。本文利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我国近现代城市工业遗产保护体系研究》课题组于2014年提出了《中国工业遗产价值评价导则(试行)》对洛阳156现代工业遗产进行了价值评价,一方面验证了该导则的普适性,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特点,修正增加了适合自身研究阐释条文,并构建了洛阳156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理论体系。同时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构建的角度,比较理论研究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研究其完整性与“群”的突出价值,揭示以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为典型代表的我国现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误区和问题所在。从而对比研究得出的价值评价结果和目前洛阳实施的关于工业遗产的保护现状,发现作为存量丰富,构成复杂的洛阳156工业遗产在尚未进行更深入的价值评价和遗产认知的情况下就迅速消逝的原因。进而在对其进行深入的本体价值评价和再利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的,分别就厂区和历史街区两种不同类型的场地环境,探究工业遗产厂区与建筑改造再利用的规范性工作程序和因地制宜的再利用模式。

陶亚平[4](2016)在《大型空心叶片背弧热冲压成形工艺优化及回弹补偿研究》文中提出叶片是汽轮机的核心组成部件,其主要起着能量转换作用,叶片的安全运行对汽轮机的安全运行具有决定性作用。随着大型核电机组轻量化战略的提出,核电汽轮机末级大型长静叶片空心结构开始逐步推广应用,其中,钢板热冲压成形工艺结合焊接装配工艺制造空心叶片具有生产周期短、成本较低以及重量轻等特点,使得该工艺受到全球各大汽轮机制造商成形大型低压空心静叶片的青睐。为了改变国产大型核电汽轮机空心静叶片主要依赖国外核电厂的成熟技术的现状,本文以重庆大学与某汽轮机厂合作开发的热冲压成形某型号大型核电汽轮机空心静叶片背弧为研究对象,利用有限元模拟软件分析热成形叶片背弧时出现的成形质量缺陷,如回弹、厚度不均、减薄等,设计并优化热冲压成形工艺参数,最后通过模面回弹补偿以及生产试制得到了合格的热成形叶片背弧件。基于以上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首先对汽轮机叶片成形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随后分析了叶片背弧的零件结构特点与变形行为,并进行了板料尺寸优化与工艺面补充设计;最后,设计了叶片背弧的工艺成形方案。(2)基于工厂经验参数建立了叶片背弧热冲压有限元模型,并根据模拟结果重点分析研究了叶片背弧的成形极限图、板料厚度变化情况、成形时的温度场分布以及回弹量变化情况,并针对成形质量较差情况,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了叶片背弧热成形工艺参数:加热温度、摩擦系数、压边力以及保压时间对叶片成形后板料的最小厚度值和最大回弹量的影响规律,确定了每个成形工艺参数合适的取值范围。(3)将平均回弹量和平均减薄量通过加权处理构造新的目标函数,首先利用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和归一化实验数据处理,基于响应面法建立了新的目标函数与加热温度、摩擦系数、压边力以及保压时间的二阶响应面回归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显着性与模型精度;然后利用MATLAB中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工具箱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了一组最优的叶片背弧热成形工艺参数组合:加热温度x1=872.44℃、摩擦因数x2=0.30、压边力x3=577.92KN以及保压时间x4=7.75min,并将模拟获得优化结果进行了有限元模拟验证。(4)研究了优化工艺参数后的Auto Form数值模拟软件模面回弹补偿和SINOVATION软件的模面回弹补偿。首先根据优化的工艺参数的模拟结果,采用Auto Form软件的回弹补偿模块进行回弹补偿后试模,通过零件检具以及蓝光扫描方法获得了成形后叶片背弧型面的尺寸偏差情况;然后利用SINOVATION软件对扫描结果进行第二次模面补偿,并进行模面的调整加工;最后进行零件试制生产,获得蓝光扫描数据以及检具实测数据都验证了模面回弹补偿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王猛[5](2015)在《大型汽轮机转子窄间隙TIG横焊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大型整锻转子锻件供应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大型汽轮机发展的瓶颈,目前比较可行的技术手段是采用焊接转子结构来实现。但在制造技术方面,国外有关公司将其作为Know-How,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焊接转子制造技术发展。本文针对大型汽轮机焊接转子用钢20Cr2NiMo,开展了根部焊道窄间隙TIG横焊单面焊双面成形、填充焊侧壁熔合行为、焊道排布以及焊接接头组织、常规力学性能和模拟件焊接研究。研究了脉冲TIG工艺参数对根部焊道窄间隙TIG横焊单面焊双面成形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根部焊道厚度4.5mm的最佳工艺参数。焊接电流和电弧电压对根部焊道的熔透性具有重要影响,送丝速度对于背面焊缝能否成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脉冲频率对于焊缝正面成形的影响较大,对抑制焊接熔池下淌倾向效果明显。针对窄间隙TIG横焊侧壁熔合质量稳定性问题,研究了窄间隙坡口条件下脉冲TIG工艺参数对上侧壁、下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佳的工艺窗口。研究结果表明,脉冲TIG工艺参数对侧壁熔合行为具有复杂的交互作用,钨极位置和电弧电压对侧壁熔合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当钨极处于-1.5mm至-2.5mm时下侧壁焊缝成形比较稳定,电弧电压为14V15V时上侧壁焊缝成形稳定。基值电流在150A250A时侧壁熔合良好,送丝速度和脉冲频率对于焊缝表面成形影响较为明显。钨极位置对窄间隙TIG横焊多层多道填充焊缝的成形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试验研究获得了“一层四道”的焊道排布工艺参数。采用研发的成套焊接工艺,进行了典型焊接转子材料25Cr2Ni4Mo V模拟件的焊接(外径为1100mm、壁厚25mm),获得了良好的根部焊道成形,焊缝一次性X射线探伤合格。典型汽轮机低压焊接转子20Cr2NiMo锻件窄间隙TIG横焊接头组织和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弧形态对窄间隙TIG横焊上侧壁、下侧壁热影响区组织和常规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根部焊道的组织和性能值得关注。填充焊缝热影响区的组织为回火马氏体,其冲击吸收能量较高,达到了190J左右。

宋喆明[6](2015)在《背压变化对汽轮机相关故障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成为机械功的旋转式动力机械,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船运等部门,直接拖动各种泵、风机、压缩机和航舶的螺旋桨等。对于热电联供的汽轮机,由于热电负荷经常发生变化,会影响其背压的不稳定,进而导致汽轮机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剧烈波动,这些波动会对汽轮机转子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发生一些机械故障。所以对于研究热电负荷变化是如何影响汽轮机相关故障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汽轮机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各种常见故障进行分析,研究背压发生变化时对多种汽轮机常见故障的影响。为了找出热电联供汽轮机在满负荷运转时,热电负荷的变化对于汽轮机转子的影响,分析了汽轮机在不同的热电负荷情况下,背压的变化趋势,并且分析了由背压变化所带来的汽轮机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以及这些温度和压力的变化给汽轮机转子所带来的影响。最后得出了由于热电负荷的变化会导致汽轮机转子热弯曲和轴向推力发生变化的结论,并对关键故障在不同的工作条件下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找出其变化规律,最后通过合理分配热电负荷等一系列的方法,对可能发生的关键故障加以预防和解决。

廖春晖[7](2014)在《燃煤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区域供热系统在我国供热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逐步提高,同时热电联产机组作为一种主要的热源形式在区域供热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机组设备的类型、容量和性能都在变化,但对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的优化配置、规划设计研究存在一定的滞后,特别是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的热化系数,未能随着热电联产机组的性能变化从理论上给出确定方法。本文针对燃煤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通过节能性和经济性分析,对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的最佳热化系数与热源优化配置进行了研究。首先,论文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热电联产系统能耗评价指标,其中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和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这两个指标更适于表示热电联产系统相对于热电分产系统的节能效果,建议引入到我国热电联产系统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建立了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的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和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计算数学模型。第二,建立了凝汽供暖两用型和背压式热电联产机组的热力系统模型。针对不同型号的机组,确定了热电联产机组总能耗、发电功率与机组供热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影响热电联产机组综4个主要参数进行了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对综合热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汽轮机进汽量和供热抽汽量,而对最大的是供热抽汽压力。分别以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和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作为评价指标,对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的热力特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节能最小抽汽比的概念。对于NC145、NC200和NC300机组,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和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的节能最小抽汽比在0.140.2之间。第三,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建立了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节能性热化系数优化数学模型。对于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供暖气象参数和区域锅炉热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较大。以2台NC300为基本热源时,寒冷A区的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取值范围为0.570.7,寒冷B区为0.660.73;严寒A区为0.530.62,严寒B区为0.550.65,严寒C区为0.570.65。区域锅炉热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有限,以区域锅炉平均热效率70%时最佳热化系数作为最终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对于背压式机组,机组型号对最佳热化系数影响不大,气象参数的影响也不如对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那么明显。仅有供暖热负荷时,机组台数对热化系数的影响较大,机组台数从2台增加到4台,最佳热化系数也逐渐增大,从0.740.89变为0.840.94。对于B80机组,考虑了常年性热负荷之后,寒冷地区的最佳热化系数在[0.6,0.7]之间,且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高度相关,常年性热负荷比越大,最佳热化系数越大。严寒地区的最佳热化系数在[0.5,0.65]之间,与供暖室外计算温度及常年性热负荷比相关性小。第四,建立了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经济性热化系数优化数学模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成本分摊比是确定热电联产系统供热成本的关键因素。在已有的分摊方法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进的热电联合法,并以该方法作为供热成本分摊的依据。常见的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中,供热固定成本最高的是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最低的是燃煤锅炉;而可变成本最高的是燃煤锅炉,最低的是背压式机组。从经济性角度来看,大容量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的经济性优于小容量机组,而小容量背压式机组的经济性却好于大容量背压式机组。总体而言,背压式机组的经济性要优于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NC300和B80机组的经济性最佳热化系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50.86和0.570.8。最后,应用上述研究成果,针对一实际热电联产区域供热项目,对供热系统能耗现状进行评价,同时对供热系统远期规划的热源配置进行了优化。

张涛[8](2013)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过五十余年的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制造规模居世界第五位。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在装备制造业占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其他制造业发展的基础,而且与国民经济的其他行业关联性很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开发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应该承认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局面,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就要做好技术能力的提升,加快自主创新的实现,从而增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力。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模型,揭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深入探索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路径,来充分挖掘和利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内外部资源,以期能为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本文回顾了技术能力平台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展开了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在本文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方面,首先对技术能力平台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技术能力平台是指是由人员、信息、设备、组织等技术能力平台各要素及知识流转要素构成的,是企业技术能力发展的支撑平台;分析了技术能力平台与产品平台及知识平台的联系,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知识平台对技术能力平台有极大促进作用,而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会推动产品创新平台向更高层跃迁,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帮助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对技术能力平台的系统性、过程性及开放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基于平台载体及演进视角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基于以上的分析,构建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及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分析方面,本文构建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阶梯平台螺旋演进模型;结合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过程的特点,将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按演进阶段概括为监测引进能力阶段、模仿制造能力阶段、改进制造能力阶段及自主创新能力阶段等过程;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来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中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的积累展开分析;在技术能力平台演进的不同阶段,技术能力平台各构成要素的对技术能力平台向下一阶段演进支撑的重要性存在差异,每一阶段只有当起关键支撑作用的两种要素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推动技术能力平台向更高层次演进,因此可得出基于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积累的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螺旋演进增长上升过程,在技术能力平台演进的各个阶段,技术能力平台载体要素重要程度不同,知识流转的主要方式也不同。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实证分析方面,基于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从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影响因素,即创新网络、技术转移、技术投入、技术管理、技术学习、创新氛围等方面入手,识别影响技术能力平台要素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从影响的路径系数来看,创新网络产生的影响大于技术转移产生的影响;在内部因素方面,技术投入、技术管理、技术学习和创新氛围都对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技术管理和技术学习产生的影响较大,成为影响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内部关键要素,技术管理当中人员管理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对技术能力平台提升产生的影响较大。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路径研究方面,分别阐述了内生式、外推式及结合式三种路径,并分别建立了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模型,分析了成套硬件技术设备的引进、引进设计、制造等软件技术、购买许可证及引进专业人才等静态要素的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从内部知识创新及外部技术引进等动态要素视角分析了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最后,本文对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能力平台的演进和提升进行案例研究。首先,介绍了哈锅公司的基本情况,接着对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的演进进行了分析,包括技术能力平台演进过程、自主创新能力形成的条件、形成的标志和技术能力平台提升分析,提出了哈锅公司自主创新和重大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策略。

高云[9](2013)在《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史上,海洋战略一直起着十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基辅罗斯由于通海商路得以形成壮大,沙俄通过出海口战略而成为世界强国,苏联更是通过远洋进攻而获得冷战的均势。虽然当代俄罗斯已不再居于世界的中心地位,但作为有着帝国追忆和海洋情结的大国,俄罗斯正在积聚力量寻求复兴,海洋仍然是其关注的重点。应当看到,当前,俄罗斯发展理念已由过去的粗放式外扩转向内敛式集约,海洋战略的重心也已由海洋通道转向海洋资源的控制利用,这一理念的变化反映的正是俄罗斯国家发展三百年积淀的思考。本文旨在梳理俄罗斯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海洋战略演变过程,考察其海洋事业发展情况,从当代视角探求其经验教训,寻求陆海复合型大陆性国家发展的黄金分割点,精准定位海洋战略在国家整体战略中的地位作用,从中总结出能为当前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借鉴的有益要素。出于这一目的,论文研究重点放在了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并将之分为转轨期、当代以及当前和未来时期三个部分,以便突出研究的现实意义。就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源头而言,俄罗斯海洋传统源自北欧诺曼人的分支瓦兰吉亚人。瓦兰吉亚人有着西方海洋民族的强烈逐利特性和冒险精神,正是由于瓦兰吉亚人的强力介入,依托连接斯堪的纳维亚和拜占庭这一中世纪东西方贸易商路,松散的斯拉夫公社被凝聚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基辅罗斯。虽然由于之后的内部纷争,基辅罗斯并没能实现其海洋追求,特别是蒙古人的入侵,彻底打断了基辅罗斯向海的发展方向,但充当东西方贸易中间人获利的思想和北欧海盗所特有的冒险开拓精神已溶入俄罗斯的血脉,成为俄罗斯的民族内核之一。莫斯科公国兴起后,这一思想内核开始发酵,伊凡三世和伊凡四世为获取东西方贸易之利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奠定了后来沙俄出海口战略的根基。彼得大帝作为俄罗斯历史上最有为的君王,不但成功推行了西化改革,使沙俄步入世界强国之列,而且针对俄罗斯的地缘劣势,为俄罗斯确立了完整的出海口战略,使沙俄完成了由“地域残蚕食体制”向“世界侵略体制”的转变。在追逐出海口的过程中,沙俄的国家命运同出海口战略的成败得失紧密交融。在俄国达到其封建农奴专制制度支撑下国家权势所能抵达的发展顶峰后,制度瓶颈扼住了出海口战略的咽喉,使沙俄在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中相继惨败,并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耗尽了力气,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苏俄成立后,不得不从帝俄的遗产上全面后退,《布列斯特和约》虽剥离了俄罗斯向海洋发展和重新成为强国的可能,但给予了苏俄以喘息之机。之后,德国迅速崩溃,实际上这一束缚并未产生消解苏俄复兴帝俄荣光能力的后果。但经历了革命和国内战争创伤的苏联已不再具有帝俄的战略位势,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苏联海洋战略走过了从近岸和近海防御向远洋进攻的发展路线,并最终得以建立起与美国相匹敌的国家海上威力体系。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也完成了由偏居一隅的孤零社会主义国家向领导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西方阵营全球角逐的世界性强国的转变。但辉煌的成果掩盖不了苏联国家体制和政策的缺陷,重复了法国和德国过度扩张的错误,美国则利用苏联的战略失误,使苏联走上自我否定的道路。俄罗斯成立后,受久已遭压抑而突然迸发的政治狂热推动,俄罗斯奉行大西洋主义的思想路线,推行一边倒战略,实行全面战略收缩。同时,面对解体后的颓势,俄罗斯被迫从远洋缩回到陆上,进入黑暗的十年。这一过程中,俄罗斯海洋思想遇冷,并一度放弃了海洋,承自苏联的海洋遗产陷入全面危机状态,海洋战略陷于钟摆死区。但俄罗斯毕竟是一个大国和传统强国,随着俄罗斯重回欧亚主义轨道,俄罗斯海洋战略开始重启。在普京执掌俄罗斯后,明确提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俄罗斯海洋战略得到了充分发展。基于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和时代趋势的思考,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已不再将海权追求置于中心位置,而是将重心集中于综合国力的发展,确立了促进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海洋战略中心任务,权益维度不断拓展,利益主体趋于多元,对抗性思维正逐步让位于合作、和谐。同时,鉴于当前强权政治现实,俄罗斯并未放弃军事的基础性地位,海军仍然是国家海洋战略的关注重点,但其侧重已由海上通道转向海洋资源,由军事安全转为经济安全,核心任务也逐步定位于以海洋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综合国力,保障俄罗斯海洋强国地位,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为俄罗斯国家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空间。总体来看,俄罗斯各个时期的海洋战略主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共性问题,即如何克服俄大陆性地缘局限;二是个性问题,即寻找各个时期海洋战略与俄国家大战略的契合点。应当看到,俄罗斯发展海洋事业受到的一系列不利自然条件’制约:国土基本处于高纬度地带,冬季漫长且寒冷,缺少不冻港,除西部封闭内海的沿海地带外,北部和东部沿海地带人烟稀少,发展海洋事业所需基础设施远离主要人口聚居地,初期投入和后期养护成本也很高,海上事业缺乏自我造血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俄罗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海洋传统。为了牵引国家发展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需求,俄罗斯只能通过国家海洋战略的牵引,以国家主导的方式来克服自身发展海洋事业的各项劣势。从其海洋战略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这种大陆性国家主导的海洋事业发展模式使俄海洋战略呈现脆弱性和不可持续性,而在不利的地缘政治条件下——沙俄时期因扩张造成的四邻不宁、苏联时期因意识形态而面临的强敌环伺——又加重了其对军事力量的依赖和对均势的追求,造成其近现代海洋战略呈现出较为突出的海军战略色彩。而在当代和平发展时代主题下,俄罗斯海洋战略演进已发生变化,逐步放弃单纯从安全角度来考虑战略问题的传统权力思维模式。一方面开始强调发展海军除保障国家安全外,还兼有保持其工业基础、拓展经济维度、最终复兴其大国地位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更为重视发展问题,通过发展海洋事业,特别是开发远东和北极地区的资源和航线,促进地区均衡发展,为国家发展开辟新的战略空间,增强国家的战略稳定性。因此,当代俄罗斯海洋战略是兼顾安全与发展两方面战略需求的集合。综上所述,俄海洋战略的基本问题:一是克服大陆属性建立海权的问题,二是防止陆海冲突实现平衡的问题,三是发挥自身地缘优势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问题。其三百年发展史的经验教训:一是要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战略;二是要保持海军力量与海洋经济的平衡;三是要统筹陆海发展矢量;四是要关注海洋战略各利益主体诉求;五是要整体稳步推进。应当说,俄罗斯海洋战略实践是一面镜子。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它反映的是时代发展的趋势同国家具体实际的结合过程;从现实的立场来看,它提出的是国家如何战胜局限和困难,从海洋获取发展机遇和未来的策略。因此,保持客观清醒地认识,充分汲取俄罗斯海洋战略的有益因素,对当前正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大有裨益。

王潇[10](2012)在《基于西屋DCS控制系统的600MW机组DEH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汽轮机是用于火力发电的蒸汽轮机。在火力发电厂,它与锅炉、发电机及其它辅助设备配套,将煤中的化学能转化为蒸汽中的热能,再将蒸汽中的热能转换成旋转机械能,最后将旋转机械能转变为电能,通过电网将电能输送到各种用电设备,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在能量转换的过程当中,为了保证电能质量,维持电网频率,通常要求它的转速稳定在额定转速附近很小的范围内变化,这就对汽轮机的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轮机控制技术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发电设备的汽轮机组,越来越向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以便获得尽量高的热效率,降低制造、安装和运行成本。这样设备更加复杂了,特别是在变工况过程中,需要综合控制的因素更多了,单纯液压调节系统已很难满足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综合计算的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在其可靠性得到显着提高后,现己广泛地用到了电厂各种设备的监视和控制系统中。汽轮机控制系统也不例外,由纯液压调节系统发展为电液并存式调节系统。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技术的发展,运用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设计思想,不但控制的可靠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而且可大量减少操作维护人员的劳动强度。目前,300WM以上大机组,一般均采用数字电液调节系统(DEH),使单元机组的运行操作发生了质的飞跃,为协调控制系统(CCS),自动发电控制(AGC)及CIMS等系统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本文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设计了新一代的与汽轮机配套的600MW等级全电调型DEH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采用西屋公司最新开发成功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OVATION系统。

二、列宁格勒金属工厂大功率汽轮机生产工艺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列宁格勒金属工厂大功率汽轮机生产工艺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核能供热的中俄比较及基本热负荷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核能供热系统的基本热负荷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本研究技术路线
2 中俄核能供热技术发展与关键技术的对比
    2.1 中俄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历程分析
        2.1.1 俄罗斯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历程
        2.1.2 中国核能供热技术发展历程
    2.2 中俄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的对比
        2.2.1 俄罗斯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
        2.2.2 中国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
        2.2.3 中俄核能供热的关键技术对比
    2.3 中俄核能供热经验及发展战略对比
        2.3.1 俄罗斯核能供热经验及发展战略
        2.3.2 中国核能供热经验及发展战略
    2.4 中俄长输供热管网技术对比研究
        2.4.1 俄罗斯长输供热管网技术
        2.4.2 中国长输供热管网技术
        2.4.3 中俄长输供热管网技术对比探析
    2.5 中俄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的对比
        2.5.1 核电站通风系统特点
        2.5.2 俄罗斯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体系及特点
        2.5.3 中国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体系及特点
        2.5.4 中俄核电站通风系统设计标准体系对比分析
    2.6 俄罗斯核能供热技术对中国的相互借鉴
    2.7 本章小结
3 低温核能供热堆的基本热负荷分析
    3.1 低温核能供热堆设计及运行的基本参数
        3.1.1 低温核能供热堆基本热负荷比例
        3.1.2 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因子
        3.1.3 核反应堆的功率调节范围
    3.2 低温核能供热堆的供热能力及运行特点
        3.2.1 低温核能供热堆的功率调节范围分析
        3.2.2 中国集中供热系统全年热负荷变化特点
        3.2.3 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的供需矛盾分析
    3.3 低温核能供热堆最佳基本热负荷比例分析
        3.3.1 前苏联低温核能供热站的基本热负荷比例
        3.3.2 中国低温核能供热系统热负荷类型的确定
        3.3.3 中国低温核能供热堆基本热负荷确定方法
    3.4 提高低温核能供热堆热负荷因子措施的分析
        3.4.1 跨季节蓄热系统
        3.4.2 水热联产技术
        3.4.3 冷热联产技术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的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
    4.1 核能热电联产的热力学评价指标
        4.1.1 热电联产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4.1.2 热电分产系统能源利用效率
        4.1.3 热电联产系统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RPES)
        4.1.4 热电联产系统的热化系数
        4.1.5 热力网输送效率
    4.2 基于RPES的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建立
        4.2.1 核能热电联产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计算模型
        4.2.2 核能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系统能耗的计算
        4.2.3 核能热电联产供热量的计算
        4.2.4 基于RPES的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4.3 核能热电联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关键控制变量的确定
        4.3.1 核能热电联产二回路热力系统的控制变量
        4.3.2 供热系统的控制变量
    4.4 核能热电联产最佳热化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4.4.1 基于正交试验的热化系数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4.4.2 气候参数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3 长输供热管网输送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4 锅炉房热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5 核电站汽轮机组抽汽热功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6 一次管网输送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汽轮机转子枞树型轮槽切削工艺及刀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汽轮机转子轮槽加工研究现状
        1.2.1 汽轮机转子简介
        1.2.2 轮槽加工研究现状
    1.3 基于有限元技术的金属切削加工应用现状
        1.3.1 国外应用现状
        1.3.2 国内应用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金属切削加工原理及有限元理论
    2.1 金属切削加工原理
        2.1.1 概述
        2.1.2 切削加工的变形规律
        2.1.3 切削加工材料变形理论依据
    2.2 金属切削加工有限元基本原理
        2.2.1 有限元法概述
        2.2.2 弹塑性材料本构关系原理
        2.2.3 热-力耦合模型原理
    2.3 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介绍
        2.3.1 DEFORM的主要模块
        2.3.2 DEFORM的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轮机转子枞树型轮槽加工研究
    3.1 转子轮槽加工工艺
        3.1.1 转子生产与检测
        3.1.2 转子轮槽的种类和特点
        3.1.3 轮槽加工方式与特点
        3.1.4 划分轮槽加工阶段
    3.2 转子轮槽铣削加工过程分析
        3.2.1 轮槽结构及材料分析
        3.2.2 枞树型轮槽铣削加工难点分析
    3.3 枞树型轮槽铣削加工方案选择
        3.3.1 枞树型轮槽V型工艺方案安排
        3.3.2 枞树型轮槽T型工艺方案安排
        3.3.3 枞树型轮槽铣削工艺方案的选择
    3.4 刀具涂层方案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FORM轮槽铣刀铣削过程数值分析
    4.1 概述
    4.2 轮槽铣削过程模型建立
        4.2.1 铣削加工模型建立和导入
        4.2.2 材料模型建立
        4.2.3 网格划分及局部细化
        4.2.4 摩擦模型建立
        4.2.5 铣刀磨损模型建立
        4.2.6 热传导模型建立
        4.2.7 参数设置及涂层设置
    4.3 轮槽铣削仿真分析
        4.3.1 切削力
        4.3.2 切削温度
        4.3.3 刀具磨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轮槽铣刀的刀具磨损研究及优化
    5.1 刀具磨损及寿命
        5.1.1 刀具的磨损与破损
        5.1.2 刀具的耐用度及寿命
    5.2 枞树型轮槽铣削参数优化
        5.2.1 正交试验设计与结果
        5.2.2 极差分析
        5.2.3 方差分析
        5.2.4 最优参数组合对比
    5.3 刀具几何角度对磨损的影响
        5.3.1 二维切削模型建立
        5.3.2 结果分析
    5.4 枞树型轮槽刀具切削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成果

(3)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缘起
        1.1.1 我国城市高速发展与城市文化遗产的濒危
        1.1.2 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与文创产业领域的发展为我国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提供了契机。
        1.1.3 关于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遗产研究任务紧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2.1 当前国外关于工业遗产的研究发展概况
        1.2.2 当前国内工业遗产学术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
        1.2.3 当前关于新中国现代工业遗产的研究概况
    1.3 研究的目标、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研究框架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对象与研究内容
        1.4.2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156 项目”与洛阳城市变迁历史
    2.1 新中国156项工业与城市建设背景
        2.1.1 新中国156项工业建设的大背景
        2.1.2“一五”时期新兴工业城市建设概览
        2.1.3“一五”时期典型新兴工业城市规划概览
    2.2 一场从零开始的造城运动——新兴工业城市洛阳的发展轮廓
        2.2.1 洛阳在建国初期城市发展的基础状况
        2.2.2 新时代的开创——新中国156项工程选址洛阳后第一期城市规划
        2.2.3 充实与提高——20 世纪80年代后洛阳城市发展
    2.3 洛阳(涧西区)156 时期城市发展详解
        2.3.1 洛阳涧西区工业择址
        2.3.2 作为新兴工业城市的洛阳涧西区规划详解
        2.3.3“苏联模式”or“洛阳模式”?洛阳市初期城市规划成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研究
    3.1 洛阳“156 项”工程建设历史概览
        3.1.1“156 项”工程在河南省的建设情况
        3.1.2 洛阳“156 项”工程总体状况
    3.2 洛阳“156 项”工程电力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热电厂建设历史
        3.2.1 洛阳热电厂建厂背景
        3.2.2 洛阳热电厂建厂历史
        3.2.3 洛阳热电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3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滚珠轴承厂建设历史
        3.3.1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背景
        3.3.2 洛阳滚珠轴承厂建厂历史
        3.3.3 洛阳滚珠轴承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4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设历史
        3.4.1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背景
        3.4.2 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建厂历史
        3.4.3 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5 洛阳“156 项”工程机械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矿山机器厂建设历史
        3.5.1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背景
        3.5.2 洛阳矿山机器厂建厂历史
        3.5.3 洛阳矿山机器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6 洛阳“156 项”工程船舶工业方面的建设——河南柴油机厂建设历史
        3.6.1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背景
        3.6.2 河南柴油机厂建厂历史
        3.6.3 河南柴油机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7 洛阳“156 项”工程有色金属工业方面的建设——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设历史
        3.7.1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背景
        3.7.2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建厂历史
        3.7.3 洛阳有色金属加工厂“一五”时期建设实践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类构成分析
    4.1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框架的构建
        4.1.1 基于生产与辅助设施分类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2 基于物质与非物质层面的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
        4.1.3 洛阳156工业遗产构成体系
    4.2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2.1 洛阳156工程生产厂区物质遗产构成
        4.2.1.1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整体规划
        4.2.1.2 洛阳156工程工业厂区建筑研究
        4.2.1.3 洛阳156工程厂区生产线与生产设备
        4.2.1.4 洛阳156工程厂区大型构筑物
        4.2.2 洛阳156工业生产厂区非物质遗产构成
        4.2.2.1 洛阳156工业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及技术创新
        4.2.2.2 洛阳156工业企业管理
        4.2.2.3 洛阳156工业遗产档案
        4.2.2.4 洛阳156工业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
    4.3 洛阳156工程配套设施遗产构成与现状分析
        4.3.1 洛阳156工程配套科研高教遗产
        4.3.1.1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整体风貌
        4.3.1.2 洛阳涧西工业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典型案例研究
        4.3.2 洛阳156工程住宅街坊建筑分析
        4.3.2.1 洛阳156苏式街坊初始建设情况概览
        4.3.2.2 洛阳156苏式街坊典型案例研究
        4.3.3 洛阳156工业遗产其他配套设施
        4.3.3.1 商业配套构成
        4.3.3.2 文教卫生设施
        4.3.3.3 对外接待建筑
    4.4 整体大于局部之和——洛阳涧西工业区整体风貌
        4.4.1 城市功能分区与路网绿化
        4.4.2 广场景观与沿街整体风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本体价值评价初探
    5.1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理论前提
        5.1.1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目标与意义的明确
        5.1.2 国内外关于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研究
        5.1.3 天津大学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进展
    5.2 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剖析
        5.2.1 基于工业建筑单体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2 基于工业厂区完整性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3 基于工业遗产群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价值评价
        5.2.4 工业遗产价值评价的地域性与时代性特征
    5.3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构成层级
        5.3.1 国内学界关于工业遗产分级保护的理论探讨
        5.3.2 洛阳156工业遗产分级保护体系的构建
        5.3.3 基于遗产群理念的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初建
    5.4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困境
        5.4.1 遗产or地产——在用中的庞大厂区
        5.4.2 保护or拆迁——老街坊的尴尬境地
        5.4.3 民生改善的呼声与遗产化认知的艰难推进
        5.4.4 保护路径的缺乏与起步缓慢的文创产业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探索
    6.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目标
        6.1.1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动因与原则
        6.1.2 洛阳156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目标与发展模式
    6.2 洛阳156工业遗产厂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2.1 以营建城市副中心为目标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第一拖拉机厂为例
        6.2.2 厂区整体搬迁促成的旧厂区整体更新规划——以洛阳铜加工厂为例
    6.3 洛阳156时期工业遗产历史街区部分的改造再利用探索
        6.3.1 长春路历史街区街区复兴方案
        6.3.2 老街坊的活态保护——以10号街坊和36号街坊为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大型空心叶片背弧热冲压成形工艺优化及回弹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汽轮机叶片制造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轮机叶片成形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
        1.2.2 数值模拟在叶片成形过程中的应用
    1.3 回弹控制问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与研究目的、意义
        1.4.1 课题来源
        1.4.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空心叶片热冲压成形材料性能及有限元理论分析
    2.1 材料性能研究
    2.2 空心叶片热冲压成形有限元理论分析
3 空心叶片热冲压成形工艺设计及全工序模拟仿真
    3.1 空心叶片热冲压工艺分析
        3.1.1 零件结构特点和变形分析
        3.1.2 板料尺寸优化与工艺补充设计
        3.1.3 工艺方案设计
    3.2 汽轮机空心叶片工序建模及成形性分析
        3.2.1 热冲压成形工序建模
        3.2.2 空心叶片成形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工艺参数对空心叶片背弧热冲压成形质量的影响
    4.1 加热温度对最小厚度值及最大回弹量的影响
    4.2 摩擦系数对最小厚度值及最大回弹量的影响
    4.3 压边力对最小厚度值及最大回弹量的影响
    4.4 保压时间对最小厚度值及最大回弹量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响应面的空心叶片热冲压成形工艺多目标优化
    5.1 响应面法介绍
    5.2 CCD抽样介绍
    5.3 变量和目标函数设计
        5.3.1 参数变量的设计
        5.3.2 目标函数的数字化表征
    5.4 实验设计与数学建模
        5.4.1 实验设计
        5.4.2 数学模型建立
    5.5 模型参数优化
    5.6 优化值模拟验证
    5.7 本章小结
6 叶片背弧回弹补偿机制研究
    6.1 基于有限元的回弹补偿
    6.2 基于蓝光扫描的空心叶片回弹补偿研究
        6.2.1 实验设计
        6.2.2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6.2.3 基于SINOVATION回弹补偿研究
    6.3 试模实验研究
        6.3.1 调整后的模具加工和试模实验
        6.3.2 叶片背弧成形质量检测与型面修正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大型汽轮机转子窄间隙TIG横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焊接转子研究情况
        1.2.1 汽轮机焊接转子的优越性
        1.2.2 汽轮机低压转子用钢
        1.2.3 汽轮机焊接转子工艺
    1.3 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
        1.3.1 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分类
        1.3.2 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优势
        1.3.3 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3.3.1 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在管件上的应用
        1.3.3.2 单面焊双面成形技术在板材上的应用
    1.4 窄间隙横焊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条件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母材及焊接材料
        2.1.1 母材
        2.1.2 焊接材料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焊接裂纹敏感性试验
        2.3.2 焊接接头常规力学性能试验
        2.3.3 焊接接头组织及断口形貌研究
        2.3.4 焊后热处理
第3章 窄间隙TIG横焊单面焊双面成形研究
    3.1 20Cr2NiMo钢焊接裂纹敏感性试验
        3.1.1 试验结果
        3.1.2 裂纹扩展特征分析
    3.2 脉冲TIG工艺参数对焊道尺寸的影响
        3.2.1 基值电流对焊道尺寸的影响
        3.2.2 脉冲电流对焊道尺寸的影响
        3.2.3 脉冲频率对焊道尺寸的影响
        3.2.4 焊接速度对焊道尺寸的影响
        3.2.5 送丝速度对焊道尺寸的影响
        3.2.6 电弧电压对焊道尺寸的影响
        3.2.7 小结
    3.3 TIG横焊单面焊双面成形研究
        3.3.1 TIG横焊单面焊双面成形条件
        3.3.2 单面焊双面成形影响因素研究
        3.3.2.1 电弧电压对单面焊双面成形的影响
        3.3.2.2 焊接电流对单面焊双面成形的影响
        3.3.2.3 脉冲频率对单面焊双面成形的影响
        3.3.2.4 送丝速度对单面焊双面成形的影响
        3.3.2.5 小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窄间隙TIG横焊侧壁熔合行为研究
    4.1 坡口下侧壁熔合行为研究
        4.1.1 钨极位置对下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1.2 送丝速度对下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1.3 焊接电流对下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1.4 脉冲频率对下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1.5 焊接速度对下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2 坡口上侧壁熔合行为研究
        4.2.1 钨极位置对上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2.2 电弧电压对上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2.3 送丝速度对上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2.4 脉冲频率对上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2.5 焊接电流对上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2.6 焊接速度对上侧壁熔合行为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窄间隙TIG横焊填充焊焊道排布研究
    5.1 填充焊缝成形的影响因素研究
        5.1.1 电弧电压对填充焊缝成形的影响
        5.1.2 送丝速度对填充焊缝成形的影响
        5.1.3 基值电流对填充焊缝成形的影响
        5.1.4 脉冲电流对填充焊缝成形的影响
        5.1.5 脉冲频率对填充焊缝成形的影响
        5.1.6 焊接速度对填充焊缝成形的影响
    5.2 窄间隙TIG横焊焊道排布研究
        5.2.1 一层两道填充焊成形
        5.2.2 一层三道填充焊成形
        5.2.3 一层四道填充焊成形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窄间隙TIG横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及模拟件焊接
    6.1 20Cr2NiMo钢焊接接头试验研究
        6.1.1 根部焊道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6.1.1.1 根部焊道组织分析
        6.1.1.2 根部焊道显微硬度
        6.1.1.3 根部焊道拉伸强度
        6.1.1.4 根部焊道冲击性能
        6.1.2 填充焊道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6.1.2.1 填充焊道组织分析
        6.1.2.2 填充焊道显微硬度
        6.1.2.3 焊接接头拉伸强度
        6.1.2.4 填充焊道冲击性能
        6.1.3 小结
    6.2 25Cr2Ni4Mo V钢的模拟件焊接
        6.2.1 焊前准备
        6.2.2 窄间隙TIG横焊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6)背压变化对汽轮机相关故障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故障诊断的基本方法
        1.2.2 汽轮机故障诊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1.2.3 故障诊断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1.3 供热工程的现状与发展
        1.3.1 集中供热系统
        1.3.2 供热工程的发展概况
        1.3.3 我国供热事业的发展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热电联供的关键设备
    2.1 汽轮机的发展历史
    2.2 汽轮机的分类
    2.3 汽轮机结构
        2.3.1 汽轮机固定部分的结构
        2.3.2 汽轮机转动部分的结构
    2.4 汽轮机的工作原理
        2.4.1 冲动作用原理
        2.4.2 反动作用原理
    2.5 汽轮机在国内热电厂中的应用
        2.5.1 应用的基础条件
        2.5.2 应用的基本原则
        2.5.3 节能效果分析
        2.5.4 经济效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汽轮机常见故障
    3.1 汽轮机常见故障的分类
    3.2 汽轮机常见故障的故障机理与特征
        3.2.1 转子不平衡
        3.2.2 转子动静碰摩
        3.2.3 转子不对中
        3.2.4 油膜涡动与油膜振荡
    3.3 汽轮机背压运行范围的选择
    3.4 汽轮机背压相关的故障分析
    3.5 汽轮机转子热弯曲
        3.5.1 汽轮机转子热弯曲的主要形式
        3.5.2 汽轮机转子热弯曲的故障原因分析
    3.6 汽轮机转子轴向位移
        3.6.1 汽轮机转子轴向位移的主要形式
        3.6.2 汽轮机转子轴向位移的故障原因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电联供汽轮机的调节
    4.1 热电联供系统的运行
    4.2 热电联供汽轮机负荷变化对相关热力参数的影响
        4.2.1 负荷变化对背压的影响
        4.2.2 背压变化对内部温度和压力的影响
    4.3 温度的变化对汽轮机转子的影响
        4.3.1 定子的应变分析
        4.3.2 转子的应变分析
    4.4 压力的变化对汽轮机转子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电联供汽轮机相关故障分析
    5.1 汽轮机转子轴向温度不平衡分析
    5.2 动静摩擦导致转子热弯曲机理
    5.3 汽轮机转子轴向压力不平衡分析
    5.4 转子的相关故障对汽轮机的影响
        5.4.1 转子热弯曲故障对汽轮机的影响
        5.4.2 转子轴向位移对汽轮机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7)燃煤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目的
    1.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热电联产机组形式发展与现状
        1.3.1 热电联产系统发展
        1.3.2 热电联产系统型式
    1.4 节能性热源优化配置及热化系数研究现状
        1.4.1 热电联产系统评价指标
        1.4.2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特性研究现状
        1.4.3 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研究现状
    1.5 经济性热源优化配置及热化系数研究现状
        1.5.1 经济性最佳热化系数研究现状
        1.5.2 热电负荷经济性分配问题研究现状
        1.5.3 供热成本分摊方法研究现状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电联产系统节能性评价指标研究
    2.1 热电联产系统热力学评价指标
        2.1.1 热电联产系统评价指标
        2.1.2 热电分产系统评价指标
    2.2 热电联产系统能耗评价指标
        2.2.1 当量发电效率
        2.2.2 品质指数
        2.2.3 无偿发电量
        2.2.4 一次能源节约量和一次能源相对节约率
        2.2.5 不可逆损失相对减少率
        2.2.6 我国现行热电联产机组评价指标
        2.2.7 热电联产系统评价指标分析比较
    2.3 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 RPES 与 RAI 计算数学模型
        2.3.1 区域供热系统热负荷特性分析
        2.3.2 RPES和RAI计算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特性研究
    3.1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系统模型建立
        3.1.1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系统工作原理
        3.1.2 热电联产机组热力系统模拟
    3.2 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热力特性研究
        3.2.1 机组能耗模拟试验方案
        3.2.2 机组热效率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3.2.3 供热抽汽参数对机组效率的影响
        3.2.4 机组热力特性方程
    3.3 凝汽供暖两用机组的节能最小抽汽比
        3.3.1 节能最小抽汽比
        3.3.2 RPES、RAI、热效率及拥效率比较
    3.4 背压式机组热力特性研究
        3.4.1 背压式机组热力特性方程
        3.4.2 背压式机组RPES和RAI指标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配置的节能性热化系数研究
    4.1 基于机组配置的节能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4.1.1 基于RPES的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4.1.2 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的RPES计算模型
    4.2 凝汽供暖两用型机组的节能性热化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4.2.1 重要影响因素确定
        4.2.2 气象参数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2.3 机组型号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2.4 供热锅炉热效率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3 常年性热负荷对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背压式机组配置的节能性热化系数研究
    5.1 基于背压式机组配置的节能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5.2 基于背压式机组配置的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
        5.2.1 季节性供暖热负荷下最佳热化系数
        5.2.2 常年性热负荷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5.3 机组型号及台数对最佳热化系数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经济性最佳热化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6.1 CHP-DH 系统经济性热化系数优化数学模型
        6.1.1 热源年供热固定成本
        6.1.2 热源年供热可变成本
        6.1.3 经济性热化系数优化模型
    6.2 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成本分摊
        6.2.1 供热成本分摊方法
        6.2.2 改进的热电联合法
        6.2.3 供热成本分摊方法确定
    6.3 经济性最佳热化系数的确定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的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配置规划
    7.1 供热系统现状评价与改造
        7.1.1 供热系统实际热源配置
        7.1.2 现有供热系统热源改造方案优化
    7.2 规划期最佳热源配置
        7.2.1 基于方案 JS 的规划期节能性评价
        7.2.2 规划期理论最佳热源配置
        7.2.3 规划期实际最佳热源配置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节能性最佳热化系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技术能力平台内涵的研究
        1.2.2 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研究
        1.2.3 技术能力平台演化的研究
        1.2.4 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研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理论分析架构
    2.1 技术能力平台的内涵
        2.1.1 技术能力平台的概念
        2.1.2 技术能力平台与相关平台的关系分析
        2.1.3 技术能力平台的特征
    2.2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构成要素
        2.2.1 基于平台载体的构成要素划分
        2.2.2 基于演进过程的构成要素划分
    2.3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分析
    3.1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模型
    3.2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过程分析
        3.2.1 监测引进能力阶段分析
        3.2.2 模仿制造能力阶段分析
        3.2.3 改进制造能力阶段分析
        3.2.4 自主创新能力阶段分析
    3.3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要素积累分析
        3.3.1 构成要素积累的理论分析
        3.3.2 构成要素积累的实证验证
        3.3.3 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积累过程模型
    3.4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构成要素间知识流转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技术能力平台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外部因素分析
        4.1.2 内部因素分析
    4.2 技术能力平台的理论模型构建
    4.3 实证研究设计
        4.3.1 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4.3.2 变量的度量
        4.3.3 样本数据分析
    4.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4.4.1 数据分析结果
        4.4.2 假设检验
        4.4.3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路径研究
    5.1 内生式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路径
        5.1.1 内生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模型研究
        5.1.2 内生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分析
    5.2 外推式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路径
        5.2.1 外推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模型研究
        5.2.2 外推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分析
    5.3 结合式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路径
        5.3.1 结合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模型研究
        5.3.2 结合式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渠道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能力平台案例研究
    6.1 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基本情况
    6.2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演进过程分析
        6.2.1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演进的过程
        6.2.2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形成的条件
        6.2.3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形成的标志
    6.3 哈锅公司技术能力平台的提升分析
        6.3.1 技术能力平台提升过程分析
        6.3.2 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策略
    6.4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的策略
        6.4.1 技术能力平台各要素提升的策略
        6.4.2 技术能力平台提升环境的构建策略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主题和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辨析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五、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第一章 俄罗斯海洋传承与沙俄海洋战略
    第一节 俄罗斯海洋传承
        一、俄先民早期海上活动
        二、古罗斯海洋事业兴衰
        三、莫斯科公国向海发展的努力
    第二节 沙俄海洋战略
        一、以出海口为核心的战略体系
        二、出海口战略实践的成败得失
        三、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二章 苏联海洋战略
    第一节 苏俄(联)近海防御战略
        一、近海防御战略的主要内容
        二、近海防御战略的实战运用
    第二节 苏联远洋进攻战略
        一、由近海防御向远洋进攻的转变
        二、以“平衡”原则建设远洋海军
        三、确立四大战略方向
        四、整体发展海洋事业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一、苏联海洋战略本身存在缺陷
        二、苏联海洋战略面临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
        三、苏联海洋战略遭遇美国的强势反击
    小结
第三章 转轨期的俄罗斯海洋战略
    第一节 转轨期困境
        一、海洋地理环境恶化
        二、国家战略重新定位
        三、经济陷入严重危机
        四、工业能力大幅下降
    第二节 转轨期国家海上威力体系瓦解
        一、海军不战自毁
        二、民用船队全面衰落
        三、船舶工业深陷危机
    第三节 俄罗斯海洋战略的重启
        一、国家战略重回欧亚主义轨道
        二、海洋战略重新布局
        三、海军发展战略相应调整
    小结
第四章 强国战略下的俄罗斯海洋战略
    第一节 基本架构
        一、体系化的顶层战略规划设计架构
        二、全面拓展的海洋战略主体和海洋利益
        三、以安全和发展为核心的目标体系
        四、以功能和区域方向为指向的任务体系
    第二节 主要内容
        一、完善国家海洋管理体制
        二、恢复海洋渔业
        三、开发海底矿产资源
        四、复兴船舶工业
        五、发展海上航运业
        六、恢复海军实力
        七、推进北极开发
    第三节 基本特点
        一、海洋权益维度全面拓展
        二、国家海权建设全面推进
        三、海权服从服务国内需求
        四、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
        五、坚持军事手段的基础性地位
    第四节 现实问题
        一、国力难以支撑,动力不足
        二、经济转型困难,创新乏力
        三、中央集权过度,效率低下
        四、争端难以解决,矛盾突出
    小结
综论:俄罗斯海洋战略的基本问题、经验教训及启示
    第一节 基本问题
        一、克服大陆局限建立海权的问题
        二、克服陆海冲突实现平衡的问题
        三、发挥地缘优势确保国家利益最大化的问题
    第二节 经验教训
        一、海洋战略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
        二、海洋经济与海军力量协调平衡
        三、统筹陆海发展矢量的目标界限
        四、保持海洋战略各主体利益平衡
        五、循序渐进形成稳定推进矢量
    第三节 启示
        一、强化海洋意识,确立海洋发展矢量
        二、发展海洋经济,打造经济驱动引擎
        三、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为维护海洋权益提供支撑
        四、抓住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破解海洋争议难题
主要参考文献
    一、俄文资料
    二、中文资料
    三、英文资料
后记

(10)基于西屋DCS控制系统的600MW机组DEH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汽轮机在火电厂中的作用
    1.2 汽轮机的发展
    1.3 汽轮机控制的发展过程
    1.4 汽轮机控制的内容
        1.4.1. 监视系统
        1.4.2. 保护系统
        1.4.3. 调节系统
        1.4.4. 热应力在线监视系统
        1.4.5. 汽轮机自启停控制系统
        1.4.6. 液压伺服系统
第二章 DEH系统概述
    2.1 DEH控制原理
    2.2 DEH控制系统的配置
        2.2.1 OVATION机柜
        2.2.2 OVATION供电系统
        2.2.3 OVATION系统模块
        2.2.4 OVATION操作员站
        2.2.5 OVATION工程师/高性能工具库工作站
    2.3 DEH系统主要设备及工作原理
        2.3.1 供油系统
        2.3.1.1 供油装置
        2.3.1.2 油箱
        2.3.1.3 油泵
        2.3.1.4 控制块组件
        2.3.1.5 蓄能器
        2.3.1.6 磁性过滤器
        2.3.1.7 浮子式液位报警装置
        2.3.1.8 自循环冷却-滤油系统
        2.3.1.9 抗燃油再生装置
        2.3.1.10 压力开关及温度开关控制箱
        2.3.1.11 EH系统的压力开关及温度开关
        2.3.1.12 温度控制回路
        2.3.1.13 回油过滤器
        2.3.1.14 电加热器
        2.3.2 蓄能器
        2.3.2.1 高压蓄能器
        2.3.2.2 蓄能器的作用
        2.3.2.3 抗燃油
        2.3.3 执行机构
        2.3.3.1 中压主汽阀执行机构
        2.3.3.2 高压主汽阀执行机构
        2.3.3.3 高压调节阀执行机构
        2.3.3.4 中压调节阀执行机构
        2.3.3.5 三抽、四抽逆止门执行机构
        2.3.3.6 启动快排及厂用快排执行机构
        2.3.3.7 热段排汽阀执行机构
        2.3.4 危急遮断系统
        2.3.4.1 超速保护(OPC)电磁阀组件
        2.3.4.2 危急遮断(AST)电磁阀组件
        2.3.4.3 薄膜阀
        2.3.4.4 机械超速及手动停机装置
        2.3.4.5 危急遮断器、杠杆、滑阀
        2.3.4.6 保安操纵箱
        2.3.4.7 喷油电磁阀组件
        2.3.5 启动挂闸部分
第三章 DEH系统人机接口画面
    3.1 操作面板说明
        3.1.1 “CNTL MODE”面板说明
        3.1.2 “MANUAL PANEL”面板说明
        3.1.3 “BYPASS MODE”面板说明
        3.1.4 “OPC MODE”面板说明
        3.1.5 “CNTL SP”面板说明
        3.1.6 “FEEDBACK”面板说明
        3.1.7 “VLV MODE”面板说明
        3.1.8 试验模板说明
    3.2 页面说明
        3.2.1 机组总貌
        3.2.2 其它相关画面
        3.2.2.1 硬件配置画面
        3.2.2.2 TSI系统及各轴承温度测点图
        3.2.2.3 发动机定子冷却水系统图
        3.2.2.4 氢气系统图
        3.2.2.5 机组启动中缸体关键温度测点图
        3.2.2.6 密封油系统图
        3.2.2.7 应力计算图
        3.2.2.8 高、中压转子积分温度图
        3.2.2.9 阀门切换过程
        3.2.2.10 同期前检查
        3.2.2.11 发动机线圈温度分布图
        3.2.2.12 汽机冲转过程中关键测点图
        3.2.2.13 高压缸进水监测
        3.2.2.14 高压转子应力计算棒状图
        3.2.2.15 中压转子应力计算棒状图
        3.2.2.16 DEH仿真系统操作图
第四章 DEH设计与逻辑功能实现
    4.1 DEH系统设计原则和基本功能
        4.1.1 设计原则
        4.1.2 基本功能
        4.1.2.1 基本概述
        4.1.2.2 系统功能
        4.1.2.3 汽轮机启停和运行中的监视功能
        4.1.2.4 超速保护功能
        4.1.2.5 主汽压力控制功能
        4.1.3 运行方式
        4.1.3.1 基本原则
        4.1.3.2 手动运行方式
        4.1.3.3 操作员自动运行方式
        4.1.3.4 遥控运行方式
    4.2 DEH逻辑功能的实现
        4.2.1 汽机跳闸、挂闸判断
        4.2.2 转速处理
        4.2.3 遮断、试验电磁阀控制
        4.2.4 重要模拟量处理
        4.2.5 速率/负荷率
        4.2.6 目标设定
        4.2.7 自动改变给定
        4.2.8 主汽压力限制
        4.2.9 主控流程
        4.2.10 CV1—CV2控制
        4.2.11 ICV1、ICV2控制
        4.2.12 热状态判定
        4.2.13 挂闸及运行
        4.2.14 协调投入逻辑
        4.2.15 同期投入逻辑
        4.2.16 背压保护逻辑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列宁格勒金属工厂大功率汽轮机生产工艺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核能供热的中俄比较及基本热负荷优化研究[D]. Solomykov Aleksandr.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2]汽轮机转子枞树型轮槽切削工艺及刀具研究[D]. 李嘉伟.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19(03)
  • [3]洛阳156工业遗产群历史研究与价值剖析[D]. 孙跃杰. 天津大学, 2016(11)
  • [4]大型空心叶片背弧热冲压成形工艺优化及回弹补偿研究[D]. 陶亚平. 重庆大学, 2016(03)
  • [5]大型汽轮机转子窄间隙TIG横焊工艺研究[D]. 王猛.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15(05)
  • [6]背压变化对汽轮机相关故障影响的研究[D]. 宋喆明. 华东理工大学, 2015(12)
  • [7]燃煤热电联产区域供热系统热源优化配置研究[D]. 廖春晖.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8]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平台演进机理及提升路径研究[D]. 张涛.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12)
  • [9]俄罗斯海洋战略研究[D]. 高云. 武汉大学, 2013(05)
  • [10]基于西屋DCS控制系统的600MW机组DEH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D]. 王潇. 北方工业大学, 2012(11)

标签:;  ;  ;  

列宁格勒金属厂大功率汽轮机生产技术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